初中语文教案(精选18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语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竹石》。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在对比阅读中发现两首古诗的异同。
二、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背诵《马诗》《石灰吟》。
2.学习《竹石》。
出示一组竹子的图片:你积累了哪些描写竹子的古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就和竹子有关。(课件出示古诗)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题写的。(板书课题:竹石)
3.教师范读。
提醒学生听清字音,感受节奏。
(二)依法学诗,检查反馈
1.回顾方法。
自读诗句→理解诗意(借助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等)→体会诗境(结合相关资料)说诗意→读诗悟情。
2.依法自学《竹石》。
(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重点部分指导:
(1)借助课文插图,抓住“破岩”“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想象竹子面对恶劣环境的坚定态势,从中感受在岩石中生长的竹子不屈不挠的精神。
(2)补充诗人生平,了解诗人的坎坷经历,体会诗人与竹子同样经受着“东西南北风”的“千磨万击”,但仍然具有“咬定青山”的坚定意志。
资料补充:《竹石》是一幅清雅的画,更是一首坚定的诗。作者郑燮,他的诗、书、画世称“三绝”,他擅长画兰和竹,为“扬州八怪”之一。
(三)拓展阅读
导语:请同学们读一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这首《题竹石画(其二)》。
1.结合注释和译文了解诗意。联系《竹石》,想一想: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学生自学→小组交流→集体交流)
2.小结:诗中写的是竹,而要表达的是自己的情感。像这样借助他物来表达自己情感的'手法就叫“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四)对比阅读,感受表达特点
1.再读《古诗三首》,完成下表,看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文章标题
代表性的景物
表达方法
情感
《马诗》
大漠燕山马
托物言志
怀才不遇报效祖国
《石灰吟》
石灰岩烈火
托物言志
坚强不屈洁身自好
《竹石》
竹
借物喻人
立场坚定决不动摇
2.思考这三首诗的表达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3.小结:在《古诗三首》中,三位诗人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虽然三首诗中描写的景物各不相同,但诗人通过细致观察,均借助景物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每首诗前两句都以写景为主,后两句以抒情为主。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委婉表明自己的志向,表达巧妙,也更富有感染力。
三、板书设计
竹石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初中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指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请两名同学讲述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
一、导入:同学们,在古代这样的聪颖机智的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二、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三、疏通句篇:《咏雪》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分正确停顿。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4、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
四、理解文意,深层探究。
1、结合书下注释,自主学习,理解句意、文意。
2、四人一小组复述课文。
3、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重点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也可由教师提出。
(1)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当时的氛围是怎样的?(轻松,温馨)从哪里看出来?(内集,欣然,大笑)
明确: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2)“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表示一种赞扬与敬佩)
明确: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五、拓展延伸
“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飞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华幼武《春雪》)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张元所《雪》)
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陆游《夜大雪歌》)
六、小结:本文客观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虽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由衷地欣赏谢道韫以“柳絮因风起”喻雪,赞赏谢道韫的聪敏与才气。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咏雪》
2、扩写《咏雪》。
板书设计:
《世说新语》二则刘义庆
咏雪
谢安:提问:白雪纷纷何所似?
谢朗:对句:撒盐空中差可拟。
道韫:改句:未若柳絮因风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咏雪》。
二、疏通句篇:《陈太丘与友期》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分正确停顿。(自读过程中有疑问则举手提出)——请学生试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三、理解文意,深层探究。
1、四人一组合作学习,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复述课文,质疑解惑。
2、
(1)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君”是有礼貌的称呼对方;“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对人称自己父亲时的谦词)
(2)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3)元方性格特点如何?
明确:从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4)结尾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3、学生分角色朗读并表演课文。
4、朗读课文,争取当堂成诵。
四、拓展练习:
1、解释加粗词语:
(1)与友期行不期而遇
(2)太丘舍去去日苦多
(3)入门不顾瞻前顾后
(4)下车引之引吭高歌
(5)太丘舍去舍己为人
(6)则是无信信口开河
2、翻译句子:
(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撒盐空中差可拟。
(4)未若柳絮因风起。
3、拓展阅读:
王戎评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板书设计:
对话的背景:友人不至,太丘舍去
陈太丘与友期对话的过程:友人发怒,元方对答
对话的结果:友人惭引,元方不顾
初中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谈话法,讨论法
三、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
2.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父亲》,营造气氛,感悟父亲的艰辛。"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
2.解题及作者简介
1、解题:《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2、作者简介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3.朗读训练
1、看散文《背影》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
奔丧狼藉簌簌妥贴踌躇迂蹒跚箸拭琐屑晶莹
3、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6段齐读
4.赏析课文
1、文中四次出现“背影”,请你在“背影”前加上一个动词,以便理解四处“背影”的不同含义。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①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情念旧事,思念父亲。
惦记背影
②第六段:"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亲子之爱,情真意切。(为了儿子在旅途中不受苦,仍然买着老迈的步子去儿子买橘子)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③第六段:"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我找不着了……我的眼泪又来了"。
离情别绪,摧人泪下。("黯然销魂者,惟别离也",可以举两个古人的例子:古人荆克刺王前,燕子丹给他送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这是送英雄的别离;再有"桃花潭水深千尽,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挚之这间的别离。而我们这些课文则是亲人之别离,更是感人)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④第七段"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别后怀念,追思往事,寄托思念。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2、四次出现“背影”,作者重点刻画的是哪一次?
重点赏读第六段。圈点勾画出对父亲进行描写的语句。分析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挚感情。
注意父亲穿着、动作、语言以及背后的深厚感情。也可以不限制让学生品读,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与学生展开对话,
a、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
b、走路的姿势蹒跚年龄大,腿脚不便
c、爬月台时的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艰难
3、文中共写了几次流泪?分析其感情!
①课文第二段,"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这是"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②第六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
这是"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③第六段,"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是"不舍之泪",父子即将离别。
④第七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
读到父亲的来信,触目伤怀,又想起了往昔父亲的背影,这是"伤心之泪"。
教学活动5
总结主旨及布置作业
1、总结主旨
2、布置作业
青春年少,我们也曾对挚爱我们的父亲任性过,误解过.请以“爸爸,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给你的父亲写一篇短文,来表达你对他们的爱。
初中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2、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2、通过朗读感知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阅读、讨论与教师的总结启发相结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
《羚羊木雕》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这种矛盾说到底是一个“代沟”问题,由于时代的变迁,知识背景的不同,两代人在对待人生、理想、亲情、友情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必然会有种种差异,也必然表现在许多家庭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悄悄的长大,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让我们一起读读张之路写的发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吧。(多媒体展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这篇文章你们看过吗?)
1、生字、词的读音:
怦怦(pēng) 树杈(chà) 攥(zuàn) 逮捕(dài)
逮着玩(dǎi) 寒颤(zhàn) 颤抖(chàn)
2、文中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围绕它发生了什么事?涉及到哪些人物?
⑴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的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
⑵让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⑶爸爸、妈妈、“我”、奶奶、万芳和万芳的妈妈。
三、问题探究
语言显示人物性格,请同学们自由读,选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读出人物的个性。
1、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并分析人物形象。(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要求:读准语气、语调。)小组讨论谁读得好,好在那里,如果朗读中有不足,有什么不足?然后全班讨论。
2、爸爸送我羚羊木雕,我把它送给了好朋友。我这么做,对吗?能告诉我你的理由吗?
3、文章最后说:“这能全怪我吗?”为什么?如果你是“我”,你会怎样处理?
4、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附:我国的《民法通则》第十一条规定:18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第十六条则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根据课文内容,“我”的年龄应该是在16岁以下,因此“我”的行为应该得到法定监护人(即家长)的同意。)
四、教师小结
《羚羊木雕》通过写这场风波,告诫做父母的要理解少年之心,妥善处理孩子间的交际行为,尊重他们的友谊,千万不能重财轻义。也告诉孩子做事应同父母商量。
五、课堂拓展
1、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你的看法怎样?
2、你遇到过类似的伤心事吗?是怎样处理的?如果是,现在又会怎样处理?能告诉我们吗?
六、课后练笔
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源于沟通和交流。周末回家与父母分享这个故事,并交流一下看法。然后,把你藏在心里很久的话写出来。
初中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按目的筛选材料并加以分类整理的能和不断积累的习惯。
2、理解课文在确定话题、运用语言方面的特点。
3、认识敬业乐业的意义,培养敬业乐业的职业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的分析可落在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教、学具】
小黑板。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要点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课文,思考问题,初步读懂文章。
教学过程
一、解题,介绍作者
导入新课:《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梁启超先生字卓如,别号有任公、沧江、中国之新民及饮冰室主人等。广东省新会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注意者,著名学者。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他的文章被成为“新文体”。文编《饮冰室合集》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以试验、总结、推广职业教育而著称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该校1918年5月由黄炎培发起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的,校址在上海陆家浜。以黄炎培提出的“敬业乐群”为校训,提倡“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着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生产劳动实习和职业道德训练,强调教育与社会联系,有优良的传统和校风。
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三、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
1、先请学生讲一讲自己归纳的段落大意,然后发动学生评议。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⑴这是一篇讲演稿,是梁启超先生在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但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今天立足本职多作贡献,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还是大有帮助的。
⑵总结议论文文体知识。
⑶介绍演讲的基本知识。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口才的一种手段。
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要求:
①认清对象,确立主旨。这里讲的是针对性。演讲是直接面对听众交流思想和感情,所以必须了解听众对象,认清环境场合,明确演讲的'主旨。“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对于演讲尤为重要。
②思路清晰,节奏明快。
③感情充沛,例证动人。
④语言准确,形象生动。
⑷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教者总括:9段文字,按议论文的一般论证结构,文章可划分为三大部分:第1段是一部分,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第二部分是2~8段,论证中心论点;第三部分是第9段,归结全文。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口才的一种手段。
四、布置作业
要求:
1、把不理解的字词,难懂的语句做上记号;
2、试把每一段的段意归纳出来;
3、课文中多处引用《论语》《礼记》《老子》《庄子》等古代典籍的论述。逐一抄录这些论述,认真想一想它们的意思。
学生读课文,概括段意:
第1段,对题目作简单解释,然后提出中心论点。
第2段,强调“有业”是“敬业”和“乐业”的基础。
第3段,从反面论述,说明无业的害处。
第4段,说明有业的重要,这是从反面论述。
第5段,作者具体论述有业之必要。
第6段,开门见山提出第二分论点“要敬业”。
第7段,以设问方式把“要敬业”的论述引向深入。
第8段,论述“要乐业”。
第9段,归结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要点
1、分析文章的观点和材料是如何统一的。
2、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把握本文的论证结构。总结文章为证明论点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粗读全文,然后提问
1、本文是如何做到中心论点和各分论点之间的统一的。
2、要求学生能根据论据找出论点,根据论点找出论据,从而认识课文中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
二、读议课文第二部分课文第二部分共分三层
第一层(第2~5段),提出有业之必要。这是确立全文论点的基础。第2段,共3句话,第1句和第2句是转折关系,强调“有业”是“敬业”和“乐业”的基础,这是提出本层的分论点,第3句和1、2两句是因果关系,说出先谈“有业”的原因。第3段,说明无业的害处,这是先从反面论述。课文先引两句孔子的话作理论论据,然后再简单评述。第4段,说明有业的重要,这是从正面论述,与第3段形成对照。这一段主要引用一位唐代僧人的格言和做法,属事实论据。第5段是作者的具体论述。有了第3、4两段的对照,本段作者的说理就显得十分自然。文中的两个“简直”以及“彻底”“万不能”等词语,都表现出作者鲜明的态度,具有不容置辩的力量。本段结尾处限定论述范围,转得自然。既避免了泛泛而论,又不致使人误解。
第二层(第6~7段),论述“要敬业”。第6段,先开门见山提出本层中心,显得眉目清楚。然后分三层展开论述:①先解“敬”字含义,引朱子的话来解释。②再讲为什么可敬,以设问方式展开论述。课文举两个地位悬殊的职业作例子,证明“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为进一步论证“敬业”打下基础。③赞美敬业的人。第7段,以设问的方式把论述引向深入,指出只有忠实于自己的职业,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这里作者既有自己的论述,也引用《庄子》、曾文正、孔子等的论述,尤其是引一位法国学者的著述,以英国人和法国人不同的行为,把“敬业”解释得十分形象具体。
第三层(第8段),论述“要乐业”。这一层先从反驳“做工好苦”入手,扣住“苦”与“乐”的不同态度展开论述。论述了怎样理解“苦”,指出应当从“苦”中找出“乐”,批评了“无业游民”和“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自然推出“只要你肯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再具体分析原因,指出“趣味”在于“身入其中”,“奋斗前去”,“比较骈进”,“省却烦闷”,引导青年人确立“乐业”思想,鼓励青年人去过有价值的生活。
三、结合本文总结
启发学生思考本文各部分论证思路列表分析。
四、总结归纳
文章为证明论点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课文论据丰富多样,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事实论据,包括所引的各种事例,有的详细叙述,有的简略提及,最简的甚至只有一句话。哪些该详,哪些该略,全看论证的需要而定。这类论据是使论点令人信服的基本依据,所以必须真实可信,充分确凿。
第二类是理论论据,包括古今中外的名人言论、俗语格言等,因为提出言论的这些名人有一定的权威性,俗语格言被人们普遍认可,所以这类论据也就有比较强的说服力了。
五、布置作业
初中语文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客。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认真读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钱塘江大潮在“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不同景象及特点,从而认识到钱塘江大潮是汹涌澎湃的`天下奇观。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潮汐”的成因及相关知识。
情感目标:
使学生在钱塘江大潮的震撼中,陶冶身心,从而激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乃至祖国的大好河山、锦绣风光的无比热爱。
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能深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小节。学着按时间写作的办法仿写片段《雷雨》。
[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法学法]
教法:引导法,感情朗读法。
学法:朗读法、交流法、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钱塘江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板书设计]
1、观潮
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出现白线
江面平静 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余波西去、恢复平静
初中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 能比较流利地熟练地朗读课文
2. 能对照注释掌握一些实词,读懂文章的意思
3. 能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4. 能从文中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教学重点:目标1、3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胶片、小黑板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流程:
一、提问导入,揭发兴趣:
小时候我们都听过狼外婆的故事。那么,狼在人们心目中是怎样的动物?蒲松龄笔下的狼又是怎样的'呢?
简介作者及作品(出示投影)
二、听读示范,训练朗读
1.提出听读要求,听课文范读录音。
要求:听准字音,注意停顿,词义句义不懂处做记号。
2. (出示投影)检查听读效果
(1)读准下列字音
(2)下列两个句子该怎样处理停顿?
3. 请几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学生对朗读情况作评价。
4. 学生齐读课文,做到不掉字、不倒字、不多字,有节奏
三、质疑求助,掌握字词
1. 学生就不懂的字词质疑,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2. 检查同学字词句掌握情况。(出示投影)
四、概括情节,体悟形象:(用小黑板出示问题,先笔写发言提纲,然后交流。)
1.故事中的狼是是怎样一个形象?请试加说明。
2. 故事中的屠夫是怎样一个形象?请试加以说明。
3.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哪些启发?
五、观察分析,复述故事:
1.(出示投影)让学生观察五幅图画,想一想可以用文中的那些句子对应。
2.(出示投影)根据图画,结合文章内容,复述故事
六、课堂小结,揭示目标。
学习目标:
1.能比较流利地熟练地朗读课文
2.能对照注释掌握一些实词,读懂文章的大意
3.能进行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4. 能从文中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初中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课文内容,把握父亲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切合文章联系实际感悟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父辈的坚韧,体悟父辈的艰辛与责任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把握父亲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点拨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设计:
一、导入,板书课题
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阅读课文
1、检查预习,认清字词
2、讲述故事情节(简要概括主要情节,理清思路)
三、理解阅读
问题探究(一)
1、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2、“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3、奇怪的是造新屋的过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么
4、父亲回来时,为什么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小结)
问题探究(二)说说父亲
1、说说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2、说说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什么你从哪里读出来的(跳读、思考、讨论、交流)
四、感悟阅读
1、思考文章的标题能否用“父亲”或者“新屋”等来替换,原因何在
2、你从文中读出了我对父亲怎样的情感反复咀嚼文末句话,体味一下。
初中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并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体会课文语言乎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3、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4、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方法:引导讨论理解
教学资料:网络下载有关邓稼先的资料打印成材料发给学生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二、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邓稼jià先元勋xūn至死不懈xiè鞠jū躬尽瘁cuì选聘pìn
无垠yíng殷红yān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三、总体内容把握。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
通过列举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而~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夜走出的迷们,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母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
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
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草、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
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像,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四、作业:
完成课后题1
初中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仪器与媒体:
投影仪、PP软件、录音机等。
教时: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情境导入
1、导语
2、学生上网检索有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2、学生自读
三、品读精彩语句
1、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
2、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四、扩展思考
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五、布置作业
“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教后记:土地也就是一个国家的主权问题,结合〈最后一课〉来讲。用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来导入。文章是写事变过去十年后,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难的时候。用联系时代背景,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段落。
初中语文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描绘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春天的各种景色及特点,把握作者情感。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情味,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领会作者细心观察、生动描写的抒情方式,学习抓住事物,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写景状物。
教学难点:
提高朗读领悟能力,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音乐美、语言美、图画美、情感美。
教具准备:
学生预习生字词,查找作者背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聆听春天
多媒体课件展示冬春对比动态画面,以《蓝色多瑙河》作为背景音乐。提问:听完有什么感受?让学生了解经典名曲中所表达的,人们在饱受了寒冷的严冬之后,对春天的'到来充满了期盼和喜悦。同学们能大声说出关于“春”的名句吗?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都是古人对春天的描写的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今人对春天的赞美的散文。
(二)师生诵读,感知春天
聆听录音,感受春色之美。
解决字词,交流背景。
(1)在预习基础上排除生字词,学生竞读。再次感受文章语言美和情感美。
(2)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朱自清的资料,师生相互补充。强调基本常识。
点拨:补充朱自清其他代表作及写作风格。
理清思路,总观春天。带着以下问题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文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春”?
点拨:文章围绕“春”字,分别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三)合作探究,剖析春天(小组讨论)
提问:盼春、绘春、赞春重点描绘了春天哪些美丽的景色?
点拨:春草、春花、春雨、春风、迎春五幅美丽的画图。
生齐读春草图,思考:
(1)说说哪些词语或句子写得好?可不可以替换?为什么?
(2)作者从哪些角度,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
(3)从字里行间流露出什么情感
(4)如何使文章的语言生动优美?点拨:分析出“偷偷”、“钻”写出了小草在春的催发下,不声不响地生长以及顽强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等词语从色彩和质地表现出春草嫩绿的特征 ,“坐”、“躺”、“踢”、等动词,以及人的感受“轻悄悄”、“软绵绵”等形容词来体现对春草的喜爱。体会采用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优美的效果。
分析春花图,指名学生有表情地朗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开展议论。如思考:
(1)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有顺序地描绘这幅春花图的?
(2)绘景时哪些词用得精确,哪些句子写得生动形象?
(3)作者是怎样通过对春花的描绘表现出早春的季节特征的?
学生自由发言,其余同学作扼要记录,学生评论作者自己补充修正。
点拨:指导学生评论,指出哪些地方理解得正确,分析得中肯,哪些地方不够。
朗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原因。并仿写一句。
初中语文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储备点:
(1)积累重要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及词义。
(2)积累语言,揣摩语言
2.能力培养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品味鉴赏语言的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4)夹叙夹议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和欢乐纯真的情,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重点、难点:
1.重点:
(1)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难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教学资源:
1.多媒体设备
2.音像资料:歌曲《致爱丽丝》《常回家看看》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环节:
1.朗读课文,自己查字典,解决字的读音,找出课下注释中没有,自己又不理解的字词,整理在笔记本上,小组同学之间交流字词整理情况。
2.朗读课文,感受亲情的和暖。用一句话说说你读这篇文章的感受。
二、文本研讨环节:
课堂导入:
记得周国平说过,家,是一只船,是避风的港湾,是游子心中永远的岸。家庭中,正因为有了父母坚强的臂湾,有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嘘寒问暖,我们才感受到无尽的温情与和暖。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再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天,去共享亲情的无限。
(一)初读入情整体感悟
1、配乐朗读。
阅读提示:
(1)播放乐曲《致爱丽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家庭的亲和力。
(2)思考:课文向我们讲了何事?何人?何景?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我们一起来探究以上两个问题。)
2、反馈、点评、小结:
(1)我们一家三代四口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师生明确:“和美”的家庭。
(二)研读入境合作研讨
(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讨论)
1、展示题目:
(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什么?(小组口头表达)
(2)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假如是父亲或母亲,当尊老爱幼不能两全时,你会怎么做?(班上书面交流)
2、研读要求:
(1)小组内个人见解独到、精彩,每人欣赏一个人。
(2)小组观点一致:中心、补充、记录、发言代表
3、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点评讨论情况。
4、反馈、小结。师生明确:
(1)中年人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一肩挑两头,上要赡养父母,下要抚育子女,责任重大。
(2)“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爱幼的亲情链条缀接而成的。
(3)家和万事兴
(三)美读入理品味意境
这是一篇短玲珑剔透、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找出文中佳句,赏析本文语言特色。
1、提示:
(1)你喜欢文章哪几个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2)师生明确:第4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第7段:菜花、桑树、鱼塘(“粼、鳞”)
(3)集体朗读,注意读出初春的生机和散步的情趣。
2、提示:
(1)从你更喜欢片段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2)自由朗读品味
(3)学生简谈文中写景的`作用。(点明散步的原因及走小路的原因,也是对生命的礼赞,同时渲染一种和谐而充满生机的氛围。)
(四)赏读入心学习技巧
(我们品味了本文生机蓬勃的意境美,下面我们来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有些句子虽然不是写景,但我喜欢)
1、展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请学生猜老师喜欢的原因?
2、反馈: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相映成趣,清新淡雅。
3、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很多,请画出来(每组看两段,找到一句即可举手)
4、深情赏读:领读辅之以跟读,评价。
5、师生一齐朗读最后一段,感悟最后一句的含义。师生明确:以小见大,以轻衬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读)
初中语文教案 篇13
一、教学目标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没有烦恼,随着岁月,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快速阅读课文,x分钟。
(三)合上书,快速回想课文内容,x分钟。
提问:
1、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
2、课文提到了哪些地点?
3、百草园对于作者来讲有什么重要意义?
板书:乐园
(四)分组讨论:
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
(五)用自己的话来总结。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六)提问: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一般学生会回答泥墙跟一带,捕鸟。
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
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七)小结:
“童年是夜空中偶然闪烁的星星,虽不十分耀眼,却透漏着永恒的生命力。”“童年是半空里的风筝,整天飞行在嬉笑中。”……
所以当鲁迅一天天的`长大,他不得不同他的乐园告别上学去了。我们可以想见一个小孩子被押解着,心不甘情不愿的去上学的情形。他能适应得了学校生活吗?
(八)快速阅读“我”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百草园是我用回忆美化了的乐园,三味书屋却是我生活了七年的学堂。板书:学堂。
(九)小组讨论:
1、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于生活的热爱,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知识的追求,天真幼稚,欢乐,细致的观察生活,好奇心。
2、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的“我”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活比较枯燥,学习内容引不起兴趣,老师不允许问课外的知识,原来的贪玩到现在的用心学习,有趣的故事到听不懂的文章。对长妈妈的依恋到对老师的尊敬。
3、告别了童年的无忧无虑,鲁迅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思想与见解了,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他能够逃避,不去上学吗?
板书:成长。
4、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是年龄的增大?是体重的增加,结合课文,说说你的见解。
(十)下面我们再一次认真看课文,请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十一)下面我们再回到课文中去,文章写得非常美,我们大家找一个值得你学习的句子,模仿它写一段话。
(十二)学了本文,在你印象中鲁迅的童年与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活泼、天真、好奇、求知欲强等)
在我们学过的《风筝》一课中,在我们看到的鲁迅的照片中,他却是一个很严肃的,甚至有点不近人情的感觉。那么鲁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的作业就是搜集关于鲁迅的文章、作品与资料,然后写一篇《我眼中的鲁迅》,时间是x周。
初中语文教案 篇14
一、教学目标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心帮助弱者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欣赏文章美。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高洪波的《我的太阳》小诗导入。
(二)快读感知课文,思考
1、文章的主人公是谁?
2、请为本文加五个小标题。形式如下:____的盲孩子。
(例:寂寞的盲孩子快乐的盲孩子见到了一线光明的盲孩子、在风雨中挣扎并得到了关爱的盲孩子重见光明的盲孩子)
(三)研读课文
1、寂寞的盲孩子:盲孩子的寂寞体现在什么地方?
2、快乐的盲孩子:
分角色朗读:
(1)谁给寂寞的盲孩子带来了快乐?
(2)影子从哪里来?
(3)影子说这话时内心是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3、见到了一线光明的盲孩子:
(1)是谁给盲孩子带来了复明的希望?
(2)文中叠词运有什么妙处?(飘飘忽忽、幽幽、缓缓、小小)
(3)哪一句是中心句?
4、在风雨中挣扎并得到了关爱的盲孩子:
(1)盲孩子在风雨交加的困境中得到了哪些朋友的帮助?
(2)你觉得这风雨交加的困境是对谁的考验?
5、重见光明的盲孩子:
(1)重见光明的`盲孩子看到了周围的哪些景物?
(2)影子最后变成了什么?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3)结尾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这句中的“光明”的含义是什么?
(四)互助合作,探究课文主题
1、童话中出现了盲孩子、影子及萤火虫这三个主要形象,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为何能成为好朋友?
3、盲孩子获得了光明,影子也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从中你读到了什么?
(五)课外拓展,放飞思维
1、你有这种永远不忘的朋友吗?你有磷火一般在别人最黑暗时给他光明的经历吗?请你以“爱”为中心,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写篇短文。
2、这是一篇美丽的抒情童话,它有诗情画意般的境界。课后继续研读课文,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
(六)教师寄语
做一个有能力获得幸福也让别人获得幸福的人。
初中语文教案 篇15
1.1 教学目标
(1)学会发现现代汉语中的病句。
(2)学会分析病句产生的原因。
(3)学会修改病句,在语言的运用中避免出现病句。
1.2 教学重点、难点
(1)辨析现代汉语中的病句。
(2)学会分析病句产生的原因。
1.3 教学形式和课时
(1)教学形式是课堂讨论。
(2)本课总课时为2课时。
二、第一课时教学步骤
2.1 教学要点
列举生活中的出现的病句,探究语病的“病因”。
2.2 教学过程
(1)内容导入──主持人的“脱口误”
以多媒体显示引子中的病句,并略加分析。例如:
①这样的说法简直是空穴来风。(“空穴来风”──有了洞穴才会有风进来可,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这里意思相反)。
②在目前状况下,进行股票投资是否有没有风险呢?(“是否”、“有没有”──只需要留一个)。
③我国人口众多,盲人数量也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数量――是――国家”──主语和谓语不搭配)。
(2)病句的辨析──诊断“病情”
学生讨论“如何发现病句?”教师归纳总结:
A. 仿造类比法。例如:
“天然安睡宝”让你在睡眠中改善颈椎病。(可按照此句仿写:“改善胃病”,“改进颈椎病”,“完善颈椎病”──可见动词和宾语不搭配)。
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可按照此句仿写:“值得他们的学习”,“值得我们的参观”--可见多了”的“字)。
B. 主干紧缩法(结构梳理法)。例如:
杜绝汗味的根本是双管齐下。(可采取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杜绝汗味”(主语)“是”(谓语)“双管齐下”(宾语),显然不可搭配)。
过去几万名地质队员经过数十年才能做到的事情,资源卫星几天内即可完成。(提取句子主干:“事情”(主语)“完成”(谓语),显然不可搭配。应改为“过去几万名地质队员经过数十年才能做到的事情,资源卫星几天内即可做完”)。
C. 语感审读法。例如:
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读起来就觉得“不管……都……”很别扭,不顺畅。应改为“尽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D. 逻辑分析法。例如:
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成才的。(“凡是……都……”在逻辑形式上表达“全称肯定命题”,表示毫无例外。显然扩大了表述对象的外延。应改为“大多数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成才的”)。
(3)教师举例归纳──寻找病句的“病因”(病句的三种类型)
A. 搭配不当。成分与成分之间存在着不合情理的搭配关系。常见三种情况。
1.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例如:
杜绝汗味的根本是双管齐下。(应改为“杜绝汗味的根本方法是双管齐下”。加“方法”作主语;或“杜绝汗味要双管齐下”。改判断句为陈述句,“杜绝汗味”作主语,“要双管齐下”作谓语)。
2. 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例如:
“天然安睡宝”让你在睡眠中改善颈椎病。(应改为:“天然安睡宝”让你在睡眠中治愈颈椎病。由“治愈”作谓语)。
3. 定语、状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例如③中西合璧的主持风格,强烈的收视魅力。(定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应改为“中西合璧的主持风格,显著的收视效果。”)。
未来的通信会更加多样、快捷和共享。(状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应改为“未来的通信会更加多样、快捷和享用广泛。”)。
B. 成分残缺或赘余。成分残缺是在一个结构中缺少必要的`成分,或与之相反,在一个结构中重复出现某个成分,造成结构重叠和语义重复。常见两种情况:
1.成分残缺。例如:
这也使得君来酒楼在开业不久就引来业界瞩目的重要原因。(应改为“这也是使得君来酒楼在开业不久就引来业界瞩目的重要原因。”补足动词谓语“是”)。
在我报考大学的时候,就已经下了攻读博士学位的决心。(应改为“我在报考大学的时候,就已经下了攻读博士学位的决心。”将“我”提到最前边作主语。或“在报考大学的时候,我就已经下了攻读博士学位的决心。”将“我”放在“就”的前边,同样是作主语)。
2. 成分赘余。例如:
营造更好的、彰显成功人士的好楼房。(应改为“营造彰显成功人士的好楼房。”或“营造更好的、彰显成功人士的楼房。”总之都去掉重复赘余的一个“好”)。
《史记》所写的人和事,都是真人真事。(应改为“《史记》所写的都是真人真事。”去掉多余的“人”和“事”)。
C. 语序不当。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不恰当。常见四种情况:
C1. 名词的多项定语次序不当。例如:⑨许多附近的居民都来看表演。(应改为“附近的许多居民都来看表演。”)。
C2. 动词的多项状语次序不当。例如:⑩这期研讨班是北京大学和山东大学联合于今年5月底举办的。(应改为"这期研讨班是北京大学和山东大学于今年5月底联合举办的。”)。
C3. 虚词的位置安排不当。例如:⑾我们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应改为“如果我们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
C4. 时间、空间或逻辑关系的顺序不当。“时间顺序”是指由以前到现在再到将来,如果是一件事情则按照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表述。“空间顺序”是指由上到下,由外到内,由远及近,先中间后两边等顺序表述。“逻辑顺序”是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等顺序表述。例如:⑿由于会议开得及时,促进了工作,抓住了关键,解决了问题。(应改为“由于会议开得及时,抓住了关键,解决了问题,促进了工作。”)。
初中语文教案 篇16
教材解读:《白鹅》是著名漫画家,作家丰子恺先生描写动物的一片佳作。作者描绘了一只白鹅,从刚抱回家开始,就给人留下了性格高傲的印象,继而又通过白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细致刻画了这一特征。文章语言幽默、诙谐,极富情趣,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
设计理念:努力做到“求真、求实、倡简”,注重三维目标的整体融合,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体会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并重视语文实践应用,在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提高语文能力。充分发挥“导”与“学”的功能,让学生在师生共建的自主、互动的情景中学语文,用语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学习抓住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4、学习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时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
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观察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直奔重点
1、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大作家丰子恺笔下的白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白鹅的特点,真的不错。其实,文中有一句话就告诉了我们白鹅是一个怎样的动物,你知道诗哪句话吗?
3、学生交流。引出中心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指名读,齐读。(板书:高傲)
4、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白鹅的高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用课文中的话说一说。 “白鹅的高傲,要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板书:叫声,步态,吃相)
(2)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情大家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下。
(3)小结:这是个过渡句,不经承接了上文“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还引出了下文“鹅的.叫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表达自然,条理清楚。
二、自主阅读,感受高傲
课文就是从白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几方面写出了鹅高傲的特点,请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特点的,在你感受深的词句上画记号。
三、互动交流,品读高傲。
根据学生汇报情况,随机调整教学流程,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找到的重点语句。
1、品读叫声的高傲,
(1)指名读句子,谈理解。(板书:严肃郑重,厉声呵斥)
(2)交流想想,如果鹅也会说话,你们猜猜他会说什么?
(3)练习朗读句子,读出鹅叫声的高傲。
(4)小结:正因为鹅的勇敢尽职,它的高傲才显得可敬,怪不得作者说:“好一个高傲的动物”(齐读)
2、品读步态的高傲
(1)指名读句子,交流:白鹅走路有什么特点?
(板书:傲慢从容,大模大样)
(2)你认为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白鹅走路的特点的?
(3)指导朗读
①见过净角出场没有,净角就是京剧里的花脸(教师表演净角走路)
②想象鹅就在你的眼前踏着这样的步,读出它的高傲(指名读,评价)
(4)小结:你们看,这鹅连走路的样子都那么高傲,难怪丰老先生要感慨它是(齐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3、品读吃相的高傲
(1)作者说:“鹅吃饭,常常使我发笑。”鹅的吃相怎么会高傲得使人发笑呢?请大家默读5—7自然段,把你觉得有趣的地方画出来,想想为什么喜欢,然后再续读。
(2)说说你喜欢哪些描写?为什么?
四、体会情感,总结写法
1、学了这篇课文,你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2、作者这么喜欢这只白鹅,为什么还要说它鹅老爷,架子十足,高傲,厉声呵斥,傲慢从容,三眼一板?,
3、小结:作者用这些似乎有贬义的词语写白鹅的个性,更让我们感觉到作者对鹅的喜爱,这种运用反语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4、文中除了用这种写法来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外,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引导学习发现拟人,对比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
这篇课文又很多有趣,生动的语段,同学们可以积累在你的摘抄本上,可以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同时,也可以观察椅子啊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采用本文的写法,写一篇观察日记。等学完这组课文之后,我们要比一比,看谁写的小动物能灵活灵现地展示在我们面前。
板书设计:
姿态:伸长颈子,左顾右盼
步态:从容傲然
白鹅——高傲可爱
叫声:厉声呵斥
吃相:三板一眼
初中语文教案 篇1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平。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
1、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探讨诗歌的主题。
3、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教具安排:ppt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
导言:同学们,每到周五,你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将来你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在遥远的异地工作生活,最容易产生一种什么感情?
(思乡之情)
“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美好的情愫。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
是啊!游子思乡,故土难忘。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其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分析本诗的写作特点。
1、比喻新奇,把这种难以言尽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四个具体形象上。(借物抒情)
2、结构整齐,且成功运用反复手法(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和叠音词(小小的,窄窄的),使诗歌富有音乐美,好读易背。
初中语文教案 篇18
一、教学目标
1、在词句训练中,抓特点,找规律,培养语感。
2、积累名言,从中受到教育和鞭策。
3、初步了解章回小说。
4、了解民间传统传唱艺术,热爱民间健康的艺术式样。
二、教学重、难点
在词句训练中,抓特点,找规律,培养语感。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语文七色光七的内容,希望大家认真学习。自学提示:或者合作完成练习。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检查自学效果(含讨论)。
(二)日积月累
1、自读自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小组交流自己的收获。
3、说说自己对这三个名人的了解。请学生在小组内熟读这些名言。互相学习。
(三)知识窗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些短文。
2、请同学们说一说这篇征文与其他文章有什么不同?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小说?这叫什么小说?这样的小说有什么特点?
(四)开心一刻
自读这段快板,说说你在什么时候听过这样的`快板。你喜欢吗?为什么?读出这段快板的感觉与韵味,你会读吗?用课件补充民间传唱艺术,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五)当堂作业基础练习
1、写出下列词语。
第一组的词语小组内四个人共同完成,看哪一组完成得快。第二组同学自己完成。
2、读两组句子,体会每组句子的写法有什么不同。要在语境中体会词语的意思。
3、仿写句子。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描写喜怒哀乐的一种心情。
(六)、全课总结
说一说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初中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散步教案04-17
初中语文海燕教案03-17
初中语文教案11-15
初中语文总复习教案01-26
初中语文《观沧海》教案02-22
初中语文马说教案12-17
初中语文爱莲说教案04-24
人教初中语文教案04-21
初中语文散步教案6篇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