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18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18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时间:2022-03-07 20:12:41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18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18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8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18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1

  教材分析:

  《童年的水墨画》一课选取的是张继楼写的三首儿童诗:《溪边》《江上》《林中》,分别摄取了“钓鱼”“游泳”“拾蘑菇”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展现了儿童活泼、可爱、俏皮的生活场景,构成了令人向往的纯真童年画面。课文构思新巧、想象丰富,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充满童真童趣、耐人寻味。教学时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句。边读边想象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体会字里行间流动的童真和童趣,读懂意思,读活画面,读出意境。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墨、染、碎、浪、溅、爽”6个生字,会写“墨、染、竿、腾、碎、碎、拨、浪、葫、爽、蘑、菇”11个生字,学习积累词语“水墨画、浪花、葫芦、清爽、松针、蘑菇”。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在溪边、江上、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童年的快乐,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溪边》。

  3.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一、教学重点:

  1.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儿童生活的快乐。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及关于“水墨画”的微课;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写“墨”字,揭示课题。

  导语:孩子们,老师考考你们,文房四宝是什么?(笔墨纸砚)

  1.介绍“墨”字的构字特点:

  看“墨”字(课件出示:墨),墨是由松树的油和其他材料制成的,是书写、绘画的黑色材料,所以上边是——黑字,下边是——土。

  2.指导书写“墨”:(范写)“墨”写的时候,四点底是四兄弟,中间两点比较小,两边比较大。大家在写字本上写一写。(巡视指导)

  谁来给“墨”字组词?

  3.微课介绍,初识“水墨画”: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是用水墨或以水墨为主略施淡彩的绘画,那浓淡干湿的墨,那远近虚实的景,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无穷的意境,像诗,像词,像梦,像故事,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播放微课)

  【教学意图:关于“水墨画”学生了解不多,通过微课介绍有关水墨画的特点,一方面带领学生欣赏水墨画,感受水墨画的意境美,另一方面也为后面学习诗歌时学生能自然地走进诗境做好铺垫。】

  4.揭示课题,读好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张继楼用文字记录的一组水墨画,齐读课题:18《童年的水墨画》,再读课题。(在“的”字后面稍微停顿,读出节奏)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整体感知。

  这组用文字记录的诗歌水墨画共三首,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这些地方是诗人在童年时最喜欢去的地方,他和小伙伴在这儿做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1.读通课文,随机识字。

  谁能把诗读流利?(指名读三首诗,师相机正音,并读出诗的节奏。“碎”平舌音;“染”翘舌音;“浪”“爽”后鼻音;如“当作”“扑腾”;指导“爽”的笔画笔顺。)

  2.概括事件:每首诗写了小朋友在做什么?(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教学意图:通过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认读生字,读通课文,顺应“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理念,既能突出重难点,又能关注学生的需要。】

  三、品读《溪边》,探究学法。

  诗人童年的生活是那么丰富多彩,我们先走进《溪边》这首诗。

  (一)听读录音,感知事物

  1.听读想象:

  请听录音读这首诗,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

  2.交流印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充分地说,老师随机点拨,并在书上划出相应的景物。)

  (垂柳、溪水、山溪、人影、钓竿、红蜻蜓、草地、鱼儿……)

  (二)品读诗文,理解诗句

  1.自读诗文,感悟画面:

  如果说溪边是一幅画的话,到底是一幅怎样的水墨画吗?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溪边》,边读边想:这是一幅怎样的水墨画,批注在旁边。有不理解的词句画出来,打上问号。

  3.交流分享,理解诗意。

  同学们认真品读了这首诗,觉得溪边这首诗写出的是平静、欢快而又美丽的画面,为什么?

  (1)分享阅读收获,点拨学习方法。

  感悟平静、欢快、美丽的画面,相机指导、点拨孩子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品读诗意,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重点理解: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a.联系上下文理解“染绿”: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b.展开想象理解“染绿”:还会把什么染绿了?c.借助图画理解“染绿”(出示绿玉带般的山溪图)

  (2)提出疑问,合作学习。

  还有哪些地方读不懂的呢?(学生提出来,相互帮助)

  3.指导背诵,走进诗境。

  《溪边》这首诗,寥寥几笔,勾勒出一静一动,生机盎然,充满童趣的画面,让我们牢牢地把这首小诗记在脑海里。

  【教学意图:诗的语言清新,意境优美,但大部分三年级的孩子对抽象性的诗歌比较难以理解,他们走马观花地读后,在诗句的理解上是存在一定困难的,诗歌的情感更是难以深入体会。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主体,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现场质疑问难,聚焦难懂的语句。如,“人影给山水染绿了”是比较难理解的,人影平常是黑的,但由于溪水是绿的,人影倒映在溪水中才会被“染绿”。学生如果只是单单关注“人影给溪水染绿了”这个句子,是比较难以理解的。这里让学生质疑、思辩,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去理解难懂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小结学法(播放录音——学法指导)

  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溪边》这首小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我们先——读诗歌,再想画面,最后品诗意。那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品读诗歌的呢?我们是通过——(手指板书)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读懂了诗歌的。

  先自由朗读,想象画面;再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并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走进了文本,读懂意思,读活画面,走进意境。接下来咱们就用这些方法继续感受《江上》、《林中》这两首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意图: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借助图片等方法是理解难懂句子的好方法,引导学生迁移运用这些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进行自主学习,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四、学法迁移,学习《江上》《林中》。

  (一)学习单。

  第一关:自由读《江上》《林中》两首诗,想一想,各写了怎样的画面,在旁边作上批注。

  第二关:用横线划出不理解的词句,旁边打上“?”,试着用刚才的学习方法理解,再和同桌交流分享。

  (二)读后交流《江上》

  我们先看看《江上》。你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1.说画面

  2.理解“水葫芦”“银牙”

  (1)水葫芦加了引号,说明它不是真的水葫芦,而是游泳本领好的小朋友。

  (2)大家看课文插图,一个个小脑袋,就是一个个——水葫芦。

  (3)银牙就是“孩子笑了,露出了白白的牙齿呀!”写出的欢乐的画面。

  3.指导朗读

  (三)读后交流《林中》

  1.说画面。

  2.理解“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这句话。

  (1)借助图画对比理解“斗笠”“蘑菇”。

  (2)联系上文理解句子。

  3.指导朗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当在课堂学习只能够拥有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时间,这里运用“学法迁移”模式教学,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读书,思考和练习的时间,课堂教学活动,先让学生独立阅读活动,再同桌交流分享,就变以“教”为核心为以“学”为核心,形成教与学的同步推进、教为学服务的局面,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五、总结延伸

  《童年的水墨画》里的这三首小诗,寥寥几笔,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儿童溪边垂钓、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的欢乐画面,就像画家用简单的线条勾画出的一幅幅水墨画。这组儿童诗共有6首,课后请大家读读另外三首诗,你也可以用小诗描画出你们自己的童年水墨画。

  (作业:

  1.抄写词语:垂柳葫芦松树松针蘑菇

  扑腾扇动戏耍拨动

  2.背诵《溪边》;

  3.读读其他的三首小诗;

  4.有兴趣的同学试着用小诗描画出你们的童年水墨画。

  板书设计:

  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18童年的水墨画

  联系上下文

  结合生活溪边(钓鱼)

  想象画面

  借助插图平静欢快美丽

  教后反思:

  《童年的水墨画》分别摄取了“钓鱼”“游泳”“拾蘑菇”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展现了儿童活泼、可爱、俏皮的生活场景,构成了令人向往的纯真童年画面。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所以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想象诗境,读中感悟,积累语言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正道,好的儿童诗,字字句句都蕴藏着作者的匠心,

  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我们尽可能帮助孩子在情感的带动下,体会诗中的妙趣,走进诗的意境,由此带孩子们进入诗的美妙境界。所以,我让学生自己品读《溪边》后,学生有了各种不同的感受,他们充分交流所看到的画面,在学生有了情感体验后,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比如:品味了“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和“人影给溪水染绿了”,溪水的那份绿和活力,已经牢牢地记在心里;“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我通过情境设置,让孩子把自己当成溪边钓鱼的小伙伴,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体验,快乐之情溢于言表,朗读也就充满激情。因为有了前期的情感铺垫,所以学完这首诗,让学生背诵,也就容易许多。同样,通过交流,也体会到擅长水性的伙伴们在江上戏水的快乐,在林中采蘑菇的开心,三幅充满童趣的水墨画由此展现在孩子们面前。那些美妙的诗句,更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淀。

  习得方法,迁移运用,发展思维

  本单元的学习要素是:能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所以,在学习《溪边》这首诗时,大部分学生对“人影给溪水染绿了”比较难理解,我紧扣“染”字,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让学生走进溪边绿意浓浓、生机盎然的诗意情境,理解了这个句子。学完第一首诗,我和孩子一起回顾欣赏诗歌的学习过程:读诗歌——想画面——品诗意,品诗意主要的方法是结合生活、想象画面,继而激励学生迁移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江上》《林中》两首诗,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三、微课进课堂,培养审美力

  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关于“水墨画”学生了解不多,上课伊始,我通过微课介绍有关水墨画的特点,一方面带领学生欣赏水墨画,感受水墨画的意境美,另一方面也为后面学习诗歌时学生能自然地走进诗境做好铺垫。学生对于绿玉带般的山溪,概念还是比较模糊的,为了让学生更快理解,也为了让孩子更深刻地感受山溪的绿,我在学生充分品读这句话后

  出示了长长的、弯弯曲曲的碧绿的山溪图片,学生马上发出“哇”的惊叹声,他们为这样美丽的山溪而震撼,老师趁此机会让学生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课堂是灵动的,老师在课堂中能把握生成,机智与学生对话,如果语言再干净一些,思维性强一些,课堂就更精彩了。

18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2

  【教学设想】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板书)分享童年的快乐。

  二、初读儿童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2.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三、再读儿童诗,交流学习

  1.再读诗,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

  四、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1。自由读诗生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

  2。理解大意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生个别回答,教师随机板书:“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

  3。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

  4。学生质疑,释疑。

  5。赏析诗句

  6。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

  7。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

  五、鉴赏写法

  1、默读这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2、模仿这首诗中,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

  3、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4、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六、总结延伸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18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18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相关文章: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12-16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11篇06-29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8篇03-08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精选15篇)04-26

童年的水墨画说课稿01-06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03-20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04-21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15篇04-03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15篇)04-05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18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18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8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18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1

  教材分析:

  《童年的水墨画》一课选取的是张继楼写的三首儿童诗:《溪边》《江上》《林中》,分别摄取了“钓鱼”“游泳”“拾蘑菇”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展现了儿童活泼、可爱、俏皮的生活场景,构成了令人向往的纯真童年画面。课文构思新巧、想象丰富,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充满童真童趣、耐人寻味。教学时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句。边读边想象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体会字里行间流动的童真和童趣,读懂意思,读活画面,读出意境。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墨、染、碎、浪、溅、爽”6个生字,会写“墨、染、竿、腾、碎、碎、拨、浪、葫、爽、蘑、菇”11个生字,学习积累词语“水墨画、浪花、葫芦、清爽、松针、蘑菇”。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在溪边、江上、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童年的快乐,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溪边》。

  3.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一、教学重点:

  1.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儿童生活的快乐。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及关于“水墨画”的微课;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写“墨”字,揭示课题。

  导语:孩子们,老师考考你们,文房四宝是什么?(笔墨纸砚)

  1.介绍“墨”字的构字特点:

  看“墨”字(课件出示:墨),墨是由松树的油和其他材料制成的,是书写、绘画的黑色材料,所以上边是——黑字,下边是——土。

  2.指导书写“墨”:(范写)“墨”写的时候,四点底是四兄弟,中间两点比较小,两边比较大。大家在写字本上写一写。(巡视指导)

  谁来给“墨”字组词?

  3.微课介绍,初识“水墨画”: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是用水墨或以水墨为主略施淡彩的绘画,那浓淡干湿的墨,那远近虚实的景,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无穷的意境,像诗,像词,像梦,像故事,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播放微课)

  【教学意图:关于“水墨画”学生了解不多,通过微课介绍有关水墨画的特点,一方面带领学生欣赏水墨画,感受水墨画的意境美,另一方面也为后面学习诗歌时学生能自然地走进诗境做好铺垫。】

  4.揭示课题,读好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张继楼用文字记录的一组水墨画,齐读课题:18《童年的水墨画》,再读课题。(在“的”字后面稍微停顿,读出节奏)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整体感知。

  这组用文字记录的诗歌水墨画共三首,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这些地方是诗人在童年时最喜欢去的地方,他和小伙伴在这儿做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1.读通课文,随机识字。

  谁能把诗读流利?(指名读三首诗,师相机正音,并读出诗的节奏。“碎”平舌音;“染”翘舌音;“浪”“爽”后鼻音;如“当作”“扑腾”;指导“爽”的笔画笔顺。)

  2.概括事件:每首诗写了小朋友在做什么?(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教学意图:通过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认读生字,读通课文,顺应“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理念,既能突出重难点,又能关注学生的需要。】

  三、品读《溪边》,探究学法。

  诗人童年的生活是那么丰富多彩,我们先走进《溪边》这首诗。

  (一)听读录音,感知事物

  1.听读想象:

  请听录音读这首诗,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

  2.交流印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充分地说,老师随机点拨,并在书上划出相应的景物。)

  (垂柳、溪水、山溪、人影、钓竿、红蜻蜓、草地、鱼儿……)

  (二)品读诗文,理解诗句

  1.自读诗文,感悟画面:

  如果说溪边是一幅画的话,到底是一幅怎样的水墨画吗?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溪边》,边读边想:这是一幅怎样的水墨画,批注在旁边。有不理解的词句画出来,打上问号。

  3.交流分享,理解诗意。

  同学们认真品读了这首诗,觉得溪边这首诗写出的是平静、欢快而又美丽的画面,为什么?

  (1)分享阅读收获,点拨学习方法。

  感悟平静、欢快、美丽的画面,相机指导、点拨孩子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品读诗意,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重点理解: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a.联系上下文理解“染绿”: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b.展开想象理解“染绿”:还会把什么染绿了?c.借助图画理解“染绿”(出示绿玉带般的山溪图)

  (2)提出疑问,合作学习。

  还有哪些地方读不懂的呢?(学生提出来,相互帮助)

  3.指导背诵,走进诗境。

  《溪边》这首诗,寥寥几笔,勾勒出一静一动,生机盎然,充满童趣的画面,让我们牢牢地把这首小诗记在脑海里。

  【教学意图:诗的语言清新,意境优美,但大部分三年级的孩子对抽象性的诗歌比较难以理解,他们走马观花地读后,在诗句的理解上是存在一定困难的,诗歌的情感更是难以深入体会。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主体,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现场质疑问难,聚焦难懂的语句。如,“人影给山水染绿了”是比较难理解的,人影平常是黑的,但由于溪水是绿的,人影倒映在溪水中才会被“染绿”。学生如果只是单单关注“人影给溪水染绿了”这个句子,是比较难以理解的。这里让学生质疑、思辩,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去理解难懂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小结学法(播放录音——学法指导)

  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溪边》这首小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我们先——读诗歌,再想画面,最后品诗意。那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品读诗歌的呢?我们是通过——(手指板书)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读懂了诗歌的。

  先自由朗读,想象画面;再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并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走进了文本,读懂意思,读活画面,走进意境。接下来咱们就用这些方法继续感受《江上》、《林中》这两首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意图: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借助图片等方法是理解难懂句子的好方法,引导学生迁移运用这些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进行自主学习,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四、学法迁移,学习《江上》《林中》。

  (一)学习单。

  第一关:自由读《江上》《林中》两首诗,想一想,各写了怎样的画面,在旁边作上批注。

  第二关:用横线划出不理解的词句,旁边打上“?”,试着用刚才的学习方法理解,再和同桌交流分享。

  (二)读后交流《江上》

  我们先看看《江上》。你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1.说画面

  2.理解“水葫芦”“银牙”

  (1)水葫芦加了引号,说明它不是真的水葫芦,而是游泳本领好的小朋友。

  (2)大家看课文插图,一个个小脑袋,就是一个个——水葫芦。

  (3)银牙就是“孩子笑了,露出了白白的牙齿呀!”写出的欢乐的画面。

  3.指导朗读

  (三)读后交流《林中》

  1.说画面。

  2.理解“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这句话。

  (1)借助图画对比理解“斗笠”“蘑菇”。

  (2)联系上文理解句子。

  3.指导朗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当在课堂学习只能够拥有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时间,这里运用“学法迁移”模式教学,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读书,思考和练习的时间,课堂教学活动,先让学生独立阅读活动,再同桌交流分享,就变以“教”为核心为以“学”为核心,形成教与学的同步推进、教为学服务的局面,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五、总结延伸

  《童年的水墨画》里的这三首小诗,寥寥几笔,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儿童溪边垂钓、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的欢乐画面,就像画家用简单的线条勾画出的一幅幅水墨画。这组儿童诗共有6首,课后请大家读读另外三首诗,你也可以用小诗描画出你们自己的童年水墨画。

  (作业:

  1.抄写词语:垂柳葫芦松树松针蘑菇

  扑腾扇动戏耍拨动

  2.背诵《溪边》;

  3.读读其他的三首小诗;

  4.有兴趣的同学试着用小诗描画出你们的童年水墨画。

  板书设计:

  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18童年的水墨画

  联系上下文

  结合生活溪边(钓鱼)

  想象画面

  借助插图平静欢快美丽

  教后反思:

  《童年的水墨画》分别摄取了“钓鱼”“游泳”“拾蘑菇”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展现了儿童活泼、可爱、俏皮的生活场景,构成了令人向往的纯真童年画面。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所以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想象诗境,读中感悟,积累语言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正道,好的儿童诗,字字句句都蕴藏着作者的匠心,

  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我们尽可能帮助孩子在情感的带动下,体会诗中的妙趣,走进诗的意境,由此带孩子们进入诗的美妙境界。所以,我让学生自己品读《溪边》后,学生有了各种不同的感受,他们充分交流所看到的画面,在学生有了情感体验后,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比如:品味了“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和“人影给溪水染绿了”,溪水的那份绿和活力,已经牢牢地记在心里;“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我通过情境设置,让孩子把自己当成溪边钓鱼的小伙伴,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体验,快乐之情溢于言表,朗读也就充满激情。因为有了前期的情感铺垫,所以学完这首诗,让学生背诵,也就容易许多。同样,通过交流,也体会到擅长水性的伙伴们在江上戏水的快乐,在林中采蘑菇的开心,三幅充满童趣的水墨画由此展现在孩子们面前。那些美妙的诗句,更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淀。

  习得方法,迁移运用,发展思维

  本单元的学习要素是:能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所以,在学习《溪边》这首诗时,大部分学生对“人影给溪水染绿了”比较难理解,我紧扣“染”字,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让学生走进溪边绿意浓浓、生机盎然的诗意情境,理解了这个句子。学完第一首诗,我和孩子一起回顾欣赏诗歌的学习过程:读诗歌——想画面——品诗意,品诗意主要的方法是结合生活、想象画面,继而激励学生迁移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江上》《林中》两首诗,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三、微课进课堂,培养审美力

  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关于“水墨画”学生了解不多,上课伊始,我通过微课介绍有关水墨画的特点,一方面带领学生欣赏水墨画,感受水墨画的意境美,另一方面也为后面学习诗歌时学生能自然地走进诗境做好铺垫。学生对于绿玉带般的山溪,概念还是比较模糊的,为了让学生更快理解,也为了让孩子更深刻地感受山溪的绿,我在学生充分品读这句话后

  出示了长长的、弯弯曲曲的碧绿的山溪图片,学生马上发出“哇”的惊叹声,他们为这样美丽的山溪而震撼,老师趁此机会让学生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课堂是灵动的,老师在课堂中能把握生成,机智与学生对话,如果语言再干净一些,思维性强一些,课堂就更精彩了。

18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2

  【教学设想】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板书)分享童年的快乐。

  二、初读儿童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2.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三、再读儿童诗,交流学习

  1.再读诗,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

  四、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1。自由读诗生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

  2。理解大意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生个别回答,教师随机板书:“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

  3。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

  4。学生质疑,释疑。

  5。赏析诗句

  6。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

  7。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

  五、鉴赏写法

  1、默读这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2、模仿这首诗中,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

  3、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4、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六、总结延伸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