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伴性遗传教案(精选11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伴性遗传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伴性遗传教案 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必修第一册中《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和第二册中《遗传的基本规律》为基础,从学生感兴趣的人类遗传病引入,讨论: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这两种遗传病为什么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为什么在遗传表现上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同。伴性遗传有什么特点。伴性遗传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其它应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红绿色盲的调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提出假设、设法求证的科学探究能力。
(3)能够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提高缜密的思维能力。
2.能力目标
(1)探索伴性遗传方式的本质规律,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应用人类遗传学研究中生物统计的方法。
(2)通过分工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提高善于与他人合作与沟通的工作能力,提高研究效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伴性遗传的故事激发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
(2)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3)如何面对伴性遗传疾病,培养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融入生命教育。
(4)唤起发现人类遗传病、探索遗传病治疗方法的社会责任。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
2、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遗传的规律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学过减数分裂和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已经掌握基因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通过红绿色盲的调查活动及结合课堂的探究活动,对伴性遗传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
五、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讨论模式结合、启发诱导、设问答疑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指导学生调查人群中色盲症的发病情况和规律。指导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寻找资料与自己调查数据加以比较。让学生调查人群中的色盲患者的家庭情况。分析调查数据可能与资料不相符的原因。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该项准备工作可以使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与伴性遗传有关的红绿色盲问题进行调查、讨论和学习,通过调查发现问题“在人群中男女发病率不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到观察、分析的积极心理活动状态,使教学中红绿色盲探究活动更能顺利开展。但其中难点是学生调查情况不可估计,教师要在课前先作好相应培训与准备工作。如教会学生设计记录表格,有关遗传病发病率的计算方法。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学习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
新课
新课
讲授
1、色盲症的发现
讲述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发现色盲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从道尔顿发现色盲的小故事,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
提问学生
介绍色盲知识:就是不能辨别色彩,即辨色能力丧失。红绿色盲是一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患者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区分红色和绿色。
2、课件显示红绿色盲检查图
设疑:红绿色盲是怎么遗传的呢?
导入新课:伴性遗传。理解概念。
一、伴性遗传的特点及常见事例
1、 特点: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与性别相联系。
2、常见实事例:
(1)人类遗传病:人类红绿色盲、血友病等。
(2)果蝇:眼色等。
二:人类红绿色盲症
1、色盲遗传家系图谱分析
课件显示红绿色盲家系遗传图谱,认识系谱,分析图谱,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 :
(1)对“资料分析”的两个讨论题进行讨论。
(2)总结伴性遗传的概念、色盲基因的表示方法,填写学案中相关内容。
2、课件显示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图表,引导学生填写
根据遗传图解,写出Ⅰ-1和Ⅲ-6的基因型,并推测Ⅱ-3的基因型。下面我们来画一画他们的遗传图解(这里难度较大,教师可先作示范)!Ⅰ-1与Ⅰ-2。
结论:生下的孩子无论是男是女,视觉都表现正常,没有色盲。可是,他们的女儿却都是携带者。
Ⅱ-3与Ⅱ-4(紧接上面的图解板书图解)
课件显示巩固练习,提问学生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婚配类型并回答,然后总结给出正确答案。
4、强调遗传图解的书写格式,在课件上边引导学生回答边演示两种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
5、通过遗传图解引导学生总结色盲遗传的特点,得出“交叉遗传”的结论。
6、课件显示巩固联系,提问学生(教师可稍作引导)。
三、抗维生素D佝偻病
1、基因位置
2、遗传特点
四、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根据雏鸡的羽毛特征来区分雌性和雄性
知识拓展:归纳伴性遗传的方式和特点
[1] 伴Y遗传:
(1)特点:
①致病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无显隐之分,患者后代中男性全为患者,患者全为男性,女性全为正常,正常的'全为女性。简记为“男全病,女全正”。
②致病基因由父亲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具有世代连续性。也称限雄遗传,简记为“父传子,子传孙”。
(2)实例:人类外耳道多毛症。
(3)典型希普图
[2] 伴X显性遗传:
(1)特点:
①具有连续遗传现象
②患者中 性多于 性
③男患者的母亲及女儿一定为患者,简记为“男病,母女病”。
④正常女性的父亲及儿子一定正常,简记为“女正,父子正”
⑤女性患病,其父母至少有一方患病。
(2)实例:抗维生素D佝偻病,钟摆型眼球震颤。
(3)典型系谱图
[3] 伴X隐性遗传
(1)特点:
①具有隔代交叉遗传现象。
②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③女患者的父亲及女儿一定是患者,简记为“女病,父子病”。
④正常男性的母亲及女儿一定正常,简记为“男正,母女正”。
⑤男患者的母亲及女儿至少有一个致病基因。
(1) 实例:人类红绿色盲、血友病、果蝇的眼色遗传。
典型系谱图
归纳:人类伴性遗传病判定口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讲、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回答
学生看图识别,进行自我色盲检测。
填学案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填写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在学案上练习写遗传图解
黑板练写
思考回答
学生观察、讨论
学生聆听
学生思考分析作答
填学案
理解各种伴性遗传的特点,记住常见实例
运用所学知识判断遗传方式
道尔顿发现色盲的小故事十分生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体验本节课的情感目标。认同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的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
通过辨认、识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疑激发学生思考,便于新课的讲授。
探究、讨论模式结合:通过家系遗传图谱分析遗传现象→ 提出问题 →讨论问题 → 提出依据释疑 → 结论,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通过问题推进的办法提高学生质疑、假设、探究的能力,体现本节的能力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肯定学生的能力,引发继续学习的兴趣。
讲练结合,巩固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落实本节课的能力目标。
遗传图解的书写格式是教学重点,在上一章已经学习过,通过学生回答既回顾所学知识,又可联系遗传的基本规律等知识,使学生认识到伴性遗传也遵循遗传的基本规律。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讲练结合落实学生的遗传图解的书写能力,解决学生眼高手低的毛病。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归纳伴性遗传的方式和特点,运用所学知识判断遗传方式,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知识点及联系,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呼应
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巩固练习
(1)一男孩是红绿色盲患者,他的父亲、祖父、外祖父也均是红绿色盲患者,但他的母亲、祖母、外祖母色觉都正常。该男孩色盲基因的传递来源是( A )
A.外祖父→母亲→男孩
B.外祖母→母亲→男孩
C.祖父→父亲→男孩
D.祖母→父亲→男孩
(2)一男孩是红绿色盲患者,但他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都不是患者。该男孩色盲基因的传递来源是( B )
A.外祖父→母亲→男孩
B.外祖母→母亲→男孩
C.祖父→父亲→男孩
D.祖母→父亲→男孩
学生演练,并回答
巩固所学知识点。
课后作业
见学案
学生练习
巩固所学知识
九、板书设计
一)伴性遗传的特点及常见事例
二)人类红绿色盲症
三)抗维生素D佝偻病
四)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拓展延伸:伴性遗传的方式、特点及运用
十、教学反思
对“伴性遗传”的教学设计中,不仅仅将教学目标定位于让学生理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上,应该多引导学生问一些“为什么”,把教材中很多是结论性内容,通过问题推进的办法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可以融合资料收集、遗传病的调查、判断及推理,假设和论证、讨论、遗传图谱书写和遗传概率计算,完成新课标确定的操作技能、信息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三个方面的能力目标。改变过去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脑、乐于探究、勇于创新、善于合作交流的新型学习方式。
伴性遗传教案 2
【考纲要求及学习目标】
伴性遗传的类型及特点
【重难点分析】
重点:伴性遗传的类型和特点
解决方法: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写出男女各种基因型,分工合作搞清每种婚配类型色盲患者的比例。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伴性遗传的规律,分别运用正推和逆推的方法归纳各种伴性遗传的特点,充分理解伴性遗传的规律。
【教学方法】
为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采用探究、讨论模式结合、启发诱导、设问答疑的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直接引入复习课题,分析近4年甘肃(新课标Ⅱ)高考题涉及到本节内容的题目分布情况,要求学生提出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疑难问题。
2、教师整合学生问题,给出本节复习要点:
(1)生物性别决定方式。
(2)伴性遗传的类型及特点。
(二)讲授内容
一)伴性遗传的概念
1、学生阅读概念: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其遗传方式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2、根据关键词“性染色体”,“与性别有关”,简单复习性别决定相关知识。课件展示性别决定过程,并及时进行针对训练。
3、课件展示X,Y染色体的形态,引出伴性遗传的几种方式。
【针对训练1】关于果蝇性别决定的说法,下列哪一点是错误的(A)
①性别决定的关键在于常染色体②雌性只产生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③雄性产生含X、Y两种性染色体的精子且比例为1∶1④含X染色体的配子是雌配子,含Y染色体的配子是雄配子
①④B.③C.②D.①和③
【针对训练2】下列关于性染色体叙述,正确的'是(C)
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可以控制性别
B.性别受性染色体控制而与基因无关
C.位于X或Y染色体上的基因,其相应的性状表现与一定的性别相关联
D.性染色体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
二)分析伴X隐性遗传病——人类红绿色盲
1、控制红绿色盲的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让学生写出色盲基因和正常基因。
2、让学生说出人类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请学生上黑板写出几种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
3、布置学生思考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出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
【针对训练3】下图是一色盲的遗传系谱:
(1)14号成员是色盲患者,致病基因是由哪个体传递来的?用成员编号和“→”写出色盲基因的传递途径:1→4→8→14。
(2)若成员7和8再生一个孩子,是色盲男孩的概率为1/4,是色盲女孩的概率为0。
三)分析伴X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
1、学生说出控制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是显性基因,并写出患病基因和正常基因。
2、学生写出正常人和患者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3、师生共同归纳伴X显性遗传病的特点。
伴性遗传教案 3
一、教材分析
本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伴性遗传》这一节,是新课标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它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同时也为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伴性遗传的概念以及伴性遗传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二)能力目标
1.运用资料分析,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特点,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伴性遗传传递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阅读发现人类红绿色盲症的小故事,学习科学家——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且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的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
2.通过红绿色盲家系图谱的分析,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工作学习态度。
3.在了解常染色体遗传及伴性遗传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近亲婚配对人口素质产生的危害,更好的理解国家为何要禁止近亲结婚。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遗传系谱图的识别和判断。
2.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遗传的特点。
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以人的色盲为例了解伴性遗传。在教学中可把色盲遗传的四种主要婚配的遗传图解归纳成一个总图解,这样就把知识化繁为简,便于学生掌握色盲基因的传递方式,归纳色盲遗传的特点,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
(二)教学难点
1.通过分析人类红绿色盲,总结伴X隐性遗传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分析色盲遗传图解,根据各种婚配子女基因型和表现型及其比例,揭示伴X隐性遗传的一般规律。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索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现实情况,确定本节教学模式:“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模式.即以情境(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作用.
创设的情境有:故事,图片资料,系谱资料及问题情境等.每一种情境,都包含有“矛盾冲突事件“,即与学生原有的经验相矛盾的事件,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
学法: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在学习《基因在染色体上》解释摩尔根试验中,学生已经开始学习有关伴性遗传的知识,因此,在开始进入本课题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知识,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说明了说明?(萨顿的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什么染色体上?(性染色体——X染色体上)
果蝇红眼和白眼性状的遗传与前面所学的其他性状的遗传有什么不同之处?(果蝇眼色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
在这基础上,教师可导出“伴性遗传”的概念——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也就是说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就叫做伴性遗传。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然后导出:通过研究红绿色盲来学习伴性遗传特点是本节课的主干线,为了了解人类红绿色盲,教师可以在大屏幕上出示几幅有关测试红绿色盲的图片,让学生判断一下自己是否属于色盲患者,并简要指出红绿色盲对于人类本身造成的危害,引出人类红绿色盲的发现过程。
教师讲述:在我国,男性患者的比例高达7%,而女性患者只有0.7%,为什么男性色盲的发病率远大于女性呢?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学习新课。
新课学习
简单地介绍人类红绿色盲症的发现过程,激发学生兴趣。
教材呈现的英国著名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过程十分生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情感教育。
教师可以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个小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从道尔顿发现色盲的过程中,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
伴性遗传教案 4
学习目标:
知识:
1.领会伴性遗传的特点。
2.理解人类红绿色盲症。
能力:
1.通过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2.举例说出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情感:
通过学习,树立优生、关爱生命、关爱遗传病患者的意识。
学习重点:
1.伴性遗传的特点。
2.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
学习难点:
1.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
2.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课前预学:
1.发现色盲症的`第一人是,被发现是色盲症的第一人是,《论色盲》是写的。
2.基因由携带着从亲代传给下一代。即基因在上,和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萨顿)
3.摩尔根在研究果蝇时发现,基因在染色体上呈排列。
4.染色体可分为和两种。
5.伴性遗传是指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位于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相关联。
6.色盲基因只位于上,为基因,可表示为。
7.请填出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女性男性
基因型
表现型
三、合作探究:
1.分析下面几组人类红绿色盲症家族系谱图:
第一组:第二组:
P正常女性×色盲男性P色盲女性×正常男性
子代男女正常子代正常女性色盲男性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可得出什么结论?
由第一组可得出:色盲基因为基因。为什么? 。
由第二组可得出:色盲的遗传方式为。为什么? 。
综合一、二可得:色盲的遗传方式为。
2.分析红绿色盲的两种方式:(即P35—图2—12和图2—13)
得出:红绿色盲具有(或)的特点。
3.阅读教材P36,学生分组完成图2—14和图2—15的遗传图解。
得出:男性患者于女性患者;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是患者。
伴性遗传教案 5
教学目的
(1)理解染色体组型的概念
(2)性别决定的方式
(3)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
教学重点
(1)染色体组型的概念
(2)xy型性别决定的方式
(3)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伴性遗传的规律
教学难点
(1)人类染色体组型的分组特点
(2)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伴性遗传的规律教学过程
(一)染色体组型概念染色体的类型人类染色体组型分析
(二)性别决定的概念和类型
(三)伴性遗传
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规律
教学过程
遗传病不同遗传方式的判断依据与方法
①先确定是显性还是隐性遗传病
a.遗传系谱图中,只要双亲正常,生出孩子有患病的,则该病必是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b.遗传系谱图中,只要双亲都表现患病,他们的.子代中有表现正常的,则该病一定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②判断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性遗传。
a.隐性遗传情况的判定。在确定是隐性遗传的情况下,就不要考虑显性情况,只考虑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还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伴y染色体遗传很容易区分开)。这样就把问题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思维的头绪简单明了,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下面两点就是解决这类问题的要点:
第一,在隐性遗传的系谱里,只要有一世代父亲表现正常,女儿中有表现有病的(父正女病就一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第二,在隐性遗传的系谱中,只要有一世代母亲表现有病,儿子中表现有正常的(母病儿正),就一定不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而必定是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病。
b.显性遗传情况的判定。关于显性遗传的判断,也有两个特点可作为判断的依据。
第一,在显性遗传的系谱中,只要有一世代父亲表现有病,女儿中表现有正常的(父病女正)。就一定是常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病。
第二,在显性遗传的系谱中,只要有一世代母亲表现正常,儿子中有表现有病的(母正儿病,就一定不是伴x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病,必定是常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病。)
③不能确定判断类型
若系谱中无上述特征,就只能做不确定判断,只能从可能性大小方向推测,通常的原则是:若该现在代与代之间呈现连续性,则该病很可能为显性遗传,若系谱中的患者无性别差异,男女患者各占1/2,则该病很可能是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若系谱中的患者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女患者相差很大,则该病很可能是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它又分以下三种情况:
a.若系谱中的患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则该遗传病更可能是伴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病。
b.若系谱中的患者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则该遗传病更可能是伴x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病。
c.若系谱中,每个世代表现为:父亲有病,儿子全病,女儿全正常,患者只在男性中出现,则更可能是伴y染色体遗传病(由只位于y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
伴性遗传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掌握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分析伴性遗传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科学家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
引入:简述道尔顿发现色盲症的故事,引出伴性遗传的概念。
伴性遗传概念解析:介绍伴性遗传的定义,比较基因分离定律与伴性遗传的共同点和特殊性。
红绿色盲遗传规律:通过道尔顿红绿色盲家族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和自主探究,得出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的结论。介绍红绿色盲的五种基因型、四种婚配组合,并讨论其遗传特点。
伴性遗传的应用:联系实际生活,加强学生对遗传病影响人体健康的'认识,增强科学优生观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讲解伴性遗传的概念和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探究法:引导学生分析道尔顿红绿色盲家族案例,自主提出假设并分析、验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讨论法:分组讨论红绿色盲的婚配组合和遗传特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道尔顿发现色盲症的故事,引出伴性遗传的概念。
2、讲授新课:
介绍伴性遗传的定义、特点,以及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
3、案例分析:
引导学生分析道尔顿红绿色盲家族案例,提出假设并分析、验证。
4、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红绿色盲的婚配组合和遗传特点,并汇报讨论结果。
5、总结归纳:
总结伴性遗传的特点和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强调科学优生观的重要性。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伴性遗传和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伴性遗传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常见人类遗传病的遗传规律。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遗传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增强对遗传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二、教学内容
伴性遗传概念复习:回顾伴性遗传的定义、特点和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
常见人类遗传病介绍:介绍血友病、白化病等常见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和特点。
遗传病的影响和预防:讨论遗传病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以及预防措施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讲解常见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和特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遗传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遗传病的遗传规律和影响。
讨论法:分组讨论遗传病的预防措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回顾伴性遗传的概念和特点,引出常见人类遗传病的介绍。
2、讲授新课:
介绍血友病、白化病等常见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和特点。
3、案例分析:
通过分析具体遗传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遗传病的遗传规律和影响。
4、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遗传病的预防措施和方法,并汇报讨论结果。
5、总结归纳:
总结常见人类遗传病的遗传规律和预防措施,强调科学预防的重要性。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介绍常见人类遗传病,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遗传病的遗传规律和对人体的影响,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预防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遗传病的认识和预防能力。
伴性遗传教案 8
教案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伴性遗传的基本概念,识别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以及它们如何影响遗传特征。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分析,解释并预测伴性遗传现象,包括X连锁显性、X连锁隐性和Y连锁遗传等模式。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遗传学的兴趣,增强科学探究精神,理解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1. 引入
开场问题:为什么某些遗传特征(如血友病、色盲)在男性中比女性更常见?
概念介绍:简要回顾染色体、基因的基本概念,引出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的区别。
2. 伴性遗传基础
性染色体概览:人类的性染色体组成(XX为女性,XY为男性)。
伴性遗传定义: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方式,强调其与性别的关联。
3. 伴性遗传模式
X连锁显性遗传:以红绿色盲为例,说明女性携带者(X^AX^a)与男性患者(X^aY)结合的.后代遗传情况。
X连锁隐性遗传:以血友病为例,解释为何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及女性携带者的可能性。
Y连锁遗传:较少见,但可以提及Y染色体上基因(如决定男性性别的SRY基因)的传递特点。
4. 实例分析与讨论
分组讨论不同伴性遗传案例,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准备报告或展示。
案例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色盲、血友病、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等。
5. 实验/模拟活动(可选)
果蝇实验: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进行果蝇伴性遗传实验,观察特定性状(如白眼)的传递规律。
电脑模拟:利用遗传学软件或在线工具模拟伴性遗传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6. 总结与评估
总结要点:回顾伴性遗传的关键概念、模式及其实际应用。
评估方式:通过小组报告、书面测试、课堂讨论参与度来评估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建议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图表和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遗传原理。
提供真实世界案例研究,增加学习的现实意义。
推荐阅读材料,包括科普文章和学术论文摘要,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伴性遗传教案 9
教案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伴性遗传的基本概念,识别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以及它们如何影响遗传特征。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分析,解释和预测伴性遗传现象,包括X连锁隐性遗传、X连锁显性遗传等。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遗传学的兴趣,增强探究生命科学奥秘的好奇心,同时意识到遗传疾病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教学内容
1. 引入新课
开场问题:为什么某些遗传特征(如色盲、血友病)在家族中似乎更倾向于影响男性?
背景介绍:简要回顾染色体、基因及孟德尔遗传定律,引出性染色体的特殊性及其在遗传中的`作用。
2. 基本概念讲解
性染色体概述:介绍人类的性染色体系统(XX为女性,XY为男性),解释X和Y染色体的区别。
伴性遗传定义:说明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时,其遗传方式会受到性别的影响。
3. 伴性遗传类型
X连锁隐性遗传:
案例分析(如红绿色盲)
遗传规律(男性患者的儿子不患病,女儿均为携带者;女性患者的儿子一定患病)
X连锁显性遗传:
案例分析(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遗传规律(男性患者的女儿一定患病,儿子正常;女性患者可能患病也可能为携带者)
4. 实践活动
家系图分析:提供几个伴性遗传疾病的家系图,让学生分组分析并讨论遗传模式。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模拟基因传递过程,加深对伴性遗传机制的理解。
5. 总结与讨论
总结伴性遗传的关键点,强调性别在遗传中的作用。
讨论伴性遗传的社会意义,包括遗传咨询的重要性、遗传病预防措施等。
6. 扩展学习
推荐阅读材料:关于最新伴性遗传研究的文章或视频。
作业:撰写一篇短文,探讨一个伴性遗传疾病的社会影响,并提出可能的应对策略。
教学资源建议
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动画演示伴性遗传的过程。
准备详细的家系图案例,确保覆盖不同类型的伴性遗传模式。
利用在线遗传学模拟软件,使学生能动手操作,直观感受遗传规律。
伴性遗传教案 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掌握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目标:学习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解近亲结婚的危害。
二、教学内容
伴性遗传的定义及特点。
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及特点。
伴性遗传与基因分离定律的比较。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通过道尔顿发现色盲症的故事,引入伴性遗传的课题。
2、讲解伴性遗传的定义及特点,比较伴性遗传与基因分离定律。
3、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及特点,通过家系图谱的.识别与判断,使学生掌握主要婚配方式及其遗传特点。
4、小组讨论:
分组讨论近亲结婚的危害,并分享讨论结果。
5、总结:
总结伴性遗传的基本概念及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强调科学态度的重要性。
四、教学用具
幻灯片课件、多媒体、教材示意图等。
伴性遗传教案 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深入理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掌握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增强科学优生观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
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及实例分析。
伴性遗传在遗传病预测与优生优育中的应用。
同类型遗传病(如血友病)的遗传规律与特点。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回顾伴性遗传的基本概念及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2、深入分析:
通过案例分析,深入探究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及特点。
3、实际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伴性遗传在遗传病预测与优生优育中的应用,并讨论其实际意义。
4、拓展延伸:
介绍同类型遗传病(如血友病)的遗传规律与特点,加深理解。
5、总结归纳:
总结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强调科学优生观的重要性。
四、教学用具
幻灯片课件、多媒体、教材示意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