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白杨》教案

《白杨》教案

时间:2022-07-14 14:40:57 教案 我要投稿

《白杨》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白杨》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白杨》教案1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疑

  1.《青松》这首诗通过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红梅》、《秋菊》这两首诗歌颂了红梅和秋菊的什么精神?

  〔从一组教材整体着眼,注意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二、抓课题引疑

  1.从课题看,这篇课文应该写些什么?

  2.(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的重点内容是不是单纯写白杨?表现手法与《冬夜杂咏》有哪些相似之处?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暗示文章借物喻人的手法。〕

  三、抓过渡句引疑

  1.(出示小黑板)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切入引疑激趣,接触中心。〕

  2.“表白”是什么意思?

  3.把这个设问句用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换一种说法。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略)

  〔认识白杨的特征、品格,为理解爸爸的“心”,理解象征意义作了铺垫。〕

  5.爸爸的“心”是什么?孩子们知道吗?

  师:爸爸介绍白杨,表达自己的心,知道比较深奥,孩子还不能理解,但他们知道什么?

  生:孩子们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们知道从小是跟着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是跟着奶奶长大的。

  生:孩子们可能很少见到爸爸、妈妈,是奶奶带大的。

  生:也可能是保姆带大的。

  生:他们知道爸爸、妈妈这回要接自己到新疆去读书,不再跟着奶奶在内地住了。

  生:他们可能知道新疆离奶奶家很远,因为在戈壁滩上坐了几天火车了。

  生:孩子们坐在火车上看到火车两旁的景色与内地不一样,知道新疆离内地很远了。

  〔除开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学生还想到很多,也想得合乎情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师:同学们都推想得很好,课文里是怎样写的?

  生:(读第16自然段)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师:孩子们知道的是他们看得见的爸爸的——

  生(齐):行动。

  〔概括中肯。没有这一概括,以下的讨论就会无度无规,不着边际。〕

  师:一个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是有一定目的的,而孩子们不知道的正是爸爸为什么有这样的行动,如果后面接着写:不知道……应该怎样写?

  〔引导学生填补课文中的“空白”,激疑引趣,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生: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

  生:他们不知道新疆到底在哪里?到底有多远?

  师:这些问题你能回答吗?

  〔点拨得恰到好处,学生的思维又推进了一层。〕

  生: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保卫新疆。

  生: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为了开发新疆大油田。

  生:新疆在西北,很远很远,那里有哈密瓜。

  生:读二年级时学过《葡萄沟》一课,里面讲了那里出产葡萄、沙梨、杏……很多水果。

  生:爸爸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是想孩子们长大了也建设新疆。

  师:现在你们知道爸爸的“心”是什么了吗?

  生(齐):知道了——是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水到渠成。层层“推导”,完成了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

  师:同时也希望孩子们像他一样,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师指导朗读第16自然段

  四、抓重点词句引疑

  1.找出描写爸爸神态的词语

  出神微笑严肃沉思微笑

  2.爸爸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神态?

  〔重点词语的理解,中心思想的领会,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3.爸爸的殷切期望能否实现?

  五、引疑总结深化(略)

《白杨》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引导学生珍惜同学情、师生情,培养对母校的热爱之情。

  2、在教唱歌曲的过程中指导学生用竖笛、口琴演奏歌曲,将唱歌教学与器乐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同时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深受广大少年儿童喜爱的歌曲,单二部曲式,两部分均由两个变化重复的大乐句组成。A部分为齐唱部分,乐句以××××|××××|×××|××|反复出现,曲调欢快、跳跃,表现了少先队员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B部分与之形成对比,以优美的旋律,舒展的节奏,特别是二声部的美妙的和声效果,更是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充分表达了少年儿童对少先队组织,对母校依依不舍,眷恋的感情。

  我觉得这首歌曲非常适合进行唱歌、器乐综合教学实践,因为它的旋律简单易学,而且音域集中在5————6之间,对刚刚接触竖笛和口琴的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演奏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学生经过努力之后可以演奏出来;另外,歌曲中体现出来的感情与六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是每个学生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教学重点:

  在带领学生唱好曲谱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组自学歌曲

  教学难点:

  将唱歌教学和器乐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教具:

  风琴口琴竖笛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模拟小记者采访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是坪头山中学校园之声广播站的小记者,今天想来采访一下六年级的同学们。

  你们已经在我们学校生活、学习了六年,现在,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大家就要离开母校,顺利升入中学了,我想问问同学们,六年中,你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你最想说的话又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心怀感恩之心,畅所欲言,表达对母校、对同学、对老师的感情。

  大家想不想用音乐来倾诉我们心中的深情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歌曲《校园里的小白杨》。(5分钟)

  二、学习歌曲。

  1、欣赏老师的表演。(首先,老师深情地演唱,然后老师再分别用竖笛、口琴演奏歌曲,激起大家学习歌曲的兴趣)(4分钟)

  2、学习曲谱。

  A、引导同学们视唱曲谱,感受两个乐段不同的情绪和风格。(2分钟)

  这是一首深受广大少年儿童喜爱的歌曲,单二部曲式,两部分均由两个变化重复的大乐句组成。A部分为齐唱部分,乐句以××××|××××|×××|××|反复出现,曲调欢快、跳跃,表现了少先队员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B部分与之形成对比,以优美的旋律,舒展的节奏,特别是二声部的美妙的和声效果,更是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充分表达了少年儿童对少先队组织,对母校依依不舍,眷恋的感情。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歌曲第一声部的曲谱。

  B、老师用竖笛带唱曲谱。(引导学生观察老师演奏时的指法。)(2分钟)

  C、老师用口琴演奏曲谱,引导学生聆听曲谱,并注意观察老师演奏时的呼吸。)(2分钟)

  D、学生划拍视唱曲谱,把握好歌曲的节奏和音准。(2分钟)

  E、引导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1分钟)

  3、进入小组合作学习阶段。(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四组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有口琴和竖笛的同学练习演奏,没有乐器的同学练习依谱唱词,拿到打击乐器的同学练习伴奏。老师也带着乐器来到同学们中间,和大家一起练习演奏,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指导。

  三、小组音乐活动展示。(2分钟)

  请一个小组的同学们集体上台展示他们自学的成果。

  四、课外延伸。

  布置课外音乐活动任务:回家后根据存在的问题继续开展小组互助学习活动,为下节课学习二声部合唱做准备。

《白杨》教案3

  《白杨》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目标还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教《白杨》一课时,设计了“质疑──解疑──精读”三个主要环节,就是力求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又为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多积累,引导学生重感悟、重内化,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

  【教学背景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学生对西部大开发的情况了解甚微,所以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个难点。只有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

  2、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情况分析,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抓住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小组交流、观看录像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爸爸的话,从中了解到爸爸介绍白杨的三个特点。

  3、技术准备:

  本教学活动策划是以文本资源(教材)为主,同时积极利用课外资料和电教多媒体平台进行有机地整合,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⑴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戈壁环境的恶劣,来进一步感悟白杨在环境极其恶劣的戈壁滩上还生长的高大挺秀,说明白杨的适应性和生命力极强。

  ⑵充分利用课外资料,使学生了解新疆的过去,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从而更好的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决心。

  4、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的研究说明:

  ⑴在讲课之前,请学生了解爸爸、妈妈是怎样工作的。

  ⑵通过收听广播、看报、上网等途径查阅有关新疆和西部大开发的资料。

  ⑶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便有效的帮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课教学过程设计】

  这是一篇借物写人的文章,作者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是写人,是赞美边疆的建设者们。作者先简笔勾画白杨高大挺秀的外形,再借爸爸之口赞扬白杨坚强不屈、生命力强盛的内在品格,最后写小白杨迎着风沙茁壮成长。这是文章的一条明线。然后写爸爸,先写爸爸看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再写爸爸严肃地向孩子介绍白杨树,最后写爸爸由陷入深思到突然露出微笑,这是人物神情变化的一条暗线。这两条线索如何处理呢?怎样才能不顾此失彼呢?我选择了前半部分重点抓明线,突出白杨的形象;后半部分重点抓暗线,突出边疆创业者的形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新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

  ⑵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⑴教学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引疑推导法;情感体验法。

  ⑵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感悟爸爸的言行和心理活动,体会作者热情歌颂建设者不畏艰苦创业的精神,它不仅表现在那位旅客身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培育下一代边疆建设者的精神上。使学生对那种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产生敬仰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的三个特点,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爸爸两次陷入沉思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一辆开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同学们,你们见过戈壁吗?让我们亲眼目睹戈壁滩的景象。

  (出示录像)

  2、提问:

  你有什么感受?(荒凉,没有生机)你来读一读书上描写戈壁的段落。

  指名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二、品读课文

  1、师:戈壁滩上的卫士指的是什么?(白杨树)白杨树有什么特点?默读课文,用概括性的词语写在书上。

  (高大挺秀、易种植、适应性强。)

  投影出示爸爸说的话,学生看投影读出白杨树的特点。

  你都知道哪有白杨树?读出适应性强的特点。

  指名读。

  2、白杨树在恶劣的环境下是怎样生存的?(看白杨在恶劣环境中生长的一段录像)这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高大挺秀、适应性强、坚强不屈的品格。)

  3、齐读这段话,师:这段话是谁说的?这句话包含了几层意思?

  4、师:爸爸是在介绍白杨树,也是在表白自己,这是孩子们所不能理解的,孩子们知道什么?找有关的句子读读。(投影出示)

  ⑴讨论:孩子们不知道什么?

  ⑵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只有爸爸……还有……)

  ⑶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上学?

  ⑷他们知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地方?

  ⑸你对新疆了解多少?

  师小结:新疆是个干旱少雨、沙漠面积较大的地方,为了改变新疆的面貌,有许许多多的建设者扎根新疆,开发新疆,建设新疆。

  5、爸爸在表白什么呢?

  (自己也像白杨一样,扎根新疆,建设新疆,想让孩子做建设新疆的小白杨,自己做大白杨。)

  师小结:作者在赞美白杨,更在赞美像白杨一样的建设者。

  6、师:是的,在千千万万个像爸爸、妈妈这样的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把茫茫的大戈壁变成了一片片的绿洲。

  (投影)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让学生小组交流,想一想孩子们不知道什么,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7、配乐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投影配乐)

  师: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爸爸又陷入沉思,课文中两次写爸爸陷入沉思,联系上下文想象爸爸这两次陷入沉思在想什么?

  (一次:想自己,想过去;二次:想过去,想未来。)

  师:突然他们的嘴角浮出一丝微笑,为什么?这又说明什么?

  (未来新疆建设者正在成长,后继有人。)

  8、学习这篇课文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学习白杨树,学习建设者。)

  师小结:白杨树的品格也正是建设者的品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使学生对那种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产生敬仰之情。)

  9、结合板书小结:

  这篇课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凉,也写了白杨树的挺秀;写了孩子们的天真,也写了爸爸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作者实则写物,意在喻人,赞美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国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的希望。我们衷心地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设计意图:学生随着老师的手势,借助板书,同老师一齐吟诵。此时,师生入情入境,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从心底里钦佩那些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的建设者。这发自肺腑之声,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高潮,师生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课虽结束了,但情犹未尽,意犹未已,使学生的理解和感情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三、布置作业

  收听广播或者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发情况。

  【板书设计】

  写物:高大挺秀生命力强小树成长

  白杨

  喻人:扎根边疆不畏艰苦后继有人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分析:

  ⑴学生自我评价: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的默读速度提高了,与此同时,概括能力也随之提高。

  ⑵小组内部评价:

  在小组活动中,通过讨论、交流我们了解了白杨的特点,使我们觉得白杨确实了不起,叫人敬佩。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朗读体会爸爸的心愿,使我们对边疆建设者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⑶教师评价:

  在教学白杨内在品格时,我通过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描述渲染、感情朗读四个步骤掀起教学高潮。结束时我让学生由边疆的白杨联想到身边的“白杨”,由大白杨联想自己这些“小白杨”,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何处讲解,何处启发,何处朗读,何处讨论,何处留下“教学空白”,都作了精心设计。因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更深的感受,阅读理解能力进一步提高了。

  ⑷家长评价:

  家长通过参与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发现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提高了。

  2、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分析:

  ⑴教师自我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我力争做到启发性语言循循善诱,讲解性语言有条不紊,描述性语言绘声绘色,赞扬性语言激情昂扬,我用饱满的感情感染学生,使教师、学生、作者三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了“入境”、“悟神”的最佳境界。

  ⑵学生进行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出白杨精神的可贵,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反思】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构思巧妙,文字隽永,感情丰富,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然而,要让小学生深刻理解,却有较大的难度。我根据教材的特点、重点和难点,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出发,运用了“引疑推导法”,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的读思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首先我从课题激疑(从课题看,本文应当写些什么)入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内容之后,便直奔重点、难点,即从过渡段切入,引疑激趣(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牵一发而动全身。然后按照“形象──特征──象征意义”的思路引导学生在读中生疑,深思、释疑,逐步完成认识由表及里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抓空白处”(孩子们只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引疑的办法攻破难点,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概括)活动,认识到“孩子们”“只知道”的都是具体的“行动”,而“不知道”的,就是“爸爸”的“心”。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其次,我通过朗读训练,录音欣赏等方式动之以情,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了白杨形象美、内质美和建设者心灵美的感染;同时,又抓住描写“爸爸”语言、神态的词句引疑,使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达到了辩证的统一。此外,我还巧妙地把“白杨”与“爸爸”、“小白杨”与“孩子们”、边疆和内地、现实和远景有机地联系起来,带领学生在“疑”的线路上逐步升华,因而教得轻松,学得主动,达到了文路、教路、学路的和谐统一。

《白杨》教案4

  第一课时

  一、谈话入题

  1、同学们,你们看到过大戈壁吗?(出示茫茫戈壁的图片)

  然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有着一棵棵高大挺秀的身影,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树。

  今天我们到这荒凉的戈壁滩上去看一看它们。(板书:3.白杨)请同学们欣赏几幅白杨的图片。

  2、从刚才你欣赏的图片中,你了解到了白杨有哪些特点?(出示高大、挺秀)

  二、生读课文:

  在本篇课文中我们不但能看到茫茫的大沙漠,还能听到一位旅客为他的孩子介绍白杨呢。

  边读边想:

  1、课文中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

  2、课题是《白杨》,全文就仅仅写白杨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小组讨论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 遇到难懂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

  (2)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是通过课文中的那部分读懂的?自由交流。

  (3)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在文中勾画出来。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学生自由汇报自学效果。

  (1)对一些词语的理解(学生相互补充)。

  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2)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四、细品文本,了解白杨生活的环境

  学习课文1至3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找出描写白杨树特点的词、句。

  2、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生长的环境。

  (1)出示茫茫大戈壁的画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再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从这些语句中你能体会到些什么?

  (2)学生自由汇报。

  生:我从刚才欣赏的画面中知道了戈壁滩上经常狂风四起,飞沙走石,感受到了白杨树坚强、不择环境。 生:我从“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体会到了白杨的生命力强。 生:我从:“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也感受到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及其恶劣。

  生:我的感受是:白杨树生长不择环境、生命力强,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还长得“高大挺秀”,实在是令人佩服。

  (3)父亲又是怎样介绍白杨的?

  (4)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

  (5)激情朗读父亲说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美。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五、归纳小结,置留作业

  1、同学们,我们从字里行间里、资料中感受到了白杨的特点:、 、、 。

  2、收集与白杨的关的材料。(可以是图片、歌曲、生长环境等)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1至3自然段,展示自己朗读的风采。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回顾课文,练习概括,再度从整体入手回读。)

  二、剖实质,体会爸爸的心。

  (一)、(学习十至十三自然段)

  1、指名读这几自然段,理解“表白”、“心”是什么意思?

  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赞美白杨吗?(学生齐答)

  出示文字片: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也”说明什么?(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生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是怎样的呢?

  ①、出示有关建设兵团的图片介绍

  ②、学生看图片后,自由交流。

  (二)、自由读课文14、15自然段,用()划出孩子们知道的事情。思考孩子们还不知道哪些事情?(引导学生理解爸爸这样做的目的,来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1、爸爸的做法和白杨的特点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从爸爸的做法可以看出,爸爸具有怎样的精神?

  板书: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

  2、看板书小结。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三、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1、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默读课文,想想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3)、小结: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带着对爸爸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4、在文中找一找:爸爸的几次神情变化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的体会。(小组合作,教师指点)

  5、体会写法:

  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质疑。

  (1)浏览全文,边读边想,合作讨论这篇文章有何借鉴之处?

  (学语文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运用,这就要品味作者独特的方法再加以自悟,才会形成语言的个性美。)①、从文章的语言。

  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朴素中蕴含着深情。

  ②、从文章的构篇上。

  一列行驶的列车上,车窗外的白杨引起议论,乍是无意,实则有意。

  ③、从介绍白杨的方式上。

  用对话的形式介绍白杨的特点,生动、自然。

  ④、从表达情感的方式。

  文章写白杨、赞白杨,实则是写人、赞人,赞颂边疆建设者,使人回味无穷。

  ⑤、结尾处借鉴。

  情感内敛,却韵味无穷。

  (2)小结写法 “借物喻人” 写这类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恰当选择所借用的事物

  ,写出事物的特征。要把事物的特征和人的品德、精神,或思想、情感有机地联系起来。如《白杨》。

  ②、由物及人,感情真挚。借物喻人,落脚点在“人”,重点在写人。要用“物”与“人”的相似点把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达到“喻人”的目的。这类文章旨在赞美人的品德或精神,因此,写作时感情要真挚,用真挚的爱去歌颂高尚的人。(同时,学文章是个来回的过程,光分析、感情读还不够,更要考虑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为学生的运用打好基础。)

  四、课堂小结。

  1、情朗读会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奉献精神感。)

  2、此时有你,最想对白杨以及边疆戍卫者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展示收集的材料。收集的材料以歌曲为例,播放歌曲阎维文的《小白杨》结束全文。)

  五、课后练笔

  采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写一篇习作。

  附: 板书

  5 白 杨

  白杨边疆建设者(爸爸)

  高大挺秀 坚强

  生长范围广、适应性强 服从需要

  抗拒恶劣气候 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借物 表达心声、提出希望

  教学反思:

  《白杨》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抒情散文。作者借用大戈壁上的白杨的特点来表现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向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生长。然而,作为山旯旮的学生来说,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与精神境界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差其远,这给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带来一定难度,在教学时,我作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与文章内容产生共鸣

  在教学时,我选用学生陌生的大戈壁图片谈话入题,又巧妙地运用三个问句作为“突破口”,并围绕三个问句创设情景,激起学生情感共鸣,让空洞的内容鲜活起来。

  二、利用多种手段,突破重难点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应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时,我从城域网上、因特网下载了有关的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白杨树生存的恶劣环境及白杨的品质。通过板书,使“借物喻人”的写法一目了然。

  三、力求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交流,理解“树”与“人”的关系,突出重点。

  2、采用了“变序”教学。听范读后,直奔课文中心密切相关的段落。

  3、抓住“树”与“人”的联系,从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反映无限的生活情景。学生自读、自悟,悟出白杨树旺盛的生命力与“建设者扎根边疆的无私奉献”紧紧联系在一起。

  教学评价:

  在教学实践中,课堂的动态与设计有所差异,在教学中显现出的问题引人深思:

  1、要尊重学生的认识特点

  学生毕竟是第一次接触借物喻人的文章,在教学说得过多、过深,学生接受起来难,应该循序渐进。

  2、应该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在教学时,应多让学生体现自己的自主性,多聆听学生的见解,使学生轻松走进文本,真真做到有感而发。只有这样,才能把语文课上

  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

  【教学课题】

  《白杨》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第一组课文中的第三课

  【教材分析】

  《白杨》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第一组课文中的第三课,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大戈壁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展开讨论的事。爸爸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借助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们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这篇文章首先从孩子们对白杨树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树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爸爸借助白杨表明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祖国边疆的建设者。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取多种读书形式进行朗读训练,感悟人物的言行。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

  4.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5.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声的有关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的几次神情变化和结尾处意味深长的描写。

  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学方法】采用了“变序”教学与“读、写”结合法

  【课学思路】

  利用在百度、互联网中搜索资源,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影视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文本的欲望,以及采取“变序”教学方法,从而来突破重难点。

  【教学时数】两课时

《白杨》教案5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

  2.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荒凉、寸草不生、贫瘠

  2.读一读你刚才所划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理解:不要求非常深入理解,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说说从字面上体会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十分的.坚强就可以了。

  朗读: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骄傲的语气。)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

  四、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爸爸仅仅是在赞扬白杨吗?他的话中似乎还有更深的含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吧。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听录音,看看在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板书并理解:高大挺秀)。

  2.为什么会感受到白杨是高大挺秀的?

  (戈壁的荒凉,寸草不生,而白杨在那里是如此的挺拔,在满眼没有绿意的戈壁上,白杨越加高大挺秀了。)

  3.爸爸看到白杨,有什么感受?引读第一段。(体会高大挺秀的感情色彩)

  4.当哥哥和妹妹在议论白杨时,什么问题使爸爸变得严肃起来(默读4~13节)?

  三、理解研读,深悟课文

  1.找到爸爸说的话,弄清有几句,并想想这几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请一名学生朗读并一同归纳)教师板书:

  枝干挺直

  白杨 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2.默读,把表现白杨生命力强的词语勾划出来,理解这三句话怎么表现白杨生命力顽强的。

  3.有感情地朗读,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感情。

  4.体会句群关系,重点读第三句。

  5.换人称读:用爸爸的话来赞美白杨。把它换作你。

  6.试着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7.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把16和14节对比着默读,爸爸要表达什么呢?他和白杨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

  8.默读最后一段话,想想

  (1)爸爸为什么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适应那里的艰苦的生活,一定能像白杨一样很顽强地生活下去。

  (2)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你能体会到它的含义吗?

  作者用小白杨的茁壮成长,来暗示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孩子们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成为祖国建设需要的人。

  四、纵览全文,体会中心

  1.我们和爸爸一同感受了白杨的品质,那么现在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①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②爸爸的心愿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他们一样为边疆出力,一样建设边疆。

  ③

  2.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句子。

  有感情地朗读链接《帐篷》。

  五、课后练习

  1.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阅读链接《帐篷》。

  3.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03白杨教学设计B案,白杨,希望对你有帮助!

《白杨》教案6

  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白杨礼赞》教案设计7。

  2、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学习散文状物抒情的写法。

  3、学习共产党所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革命品质。

  4、理解直抒胸臆的语言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直抒胸臆的语言特点。

  难点: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了解本文由景及树、由树及人的思路。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激趣: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尤其要讲清喜欢的原因)

  你喜欢这一种树,能不能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它的喜爱或赞美之情呢?伟大的文学家茅盾先生喜欢白杨树,歌颂白杨树,赞美白杨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茅盾先生写作的《白杨礼赞》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难词,并标明自然段的序号。

  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然后教师补充: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集《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3、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开垦外壳锤炼主宰倦怠

  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恹恹欲睡晕圈虬枝楠木秀颀

  4、默读全文,用笔划出作者直接对白杨树进行“礼赞”的语句,同时思考作者写美白杨树的原因,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白杨礼赞》教案设计7》。

  ①指名学生读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明确: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②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赞美白杨树呢?用课文中的原句加以回答。

  明确:“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三、再读课文,了解本文的结构层次。

  激趣:本文题为“白杨礼赞”,但不是几句空洞的赞美之词,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是通过几幅优美的图画展现的。请再读课文,看一看作者共勾勒、描绘了哪几幅图画?

  学生读后交流。

  明确:

  全文共勾勒、描绘了四幅图,每一幅都有诗情画意在其中。(见以下板书)

  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高原风景图

  “雄壮”“伟大”“单调”

  傲然地耸立

  白杨远景图

  “惊奇”

  力争上游

  白杨特写图

  决不是平凡的树

  朴质、坚强、力求上进

  白杨联想图

  北方的农民、抗日军民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段。

  2、讨论:作者对白杨树进行赞美,为什么要从写黄土高原写起?

  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壮”“伟大”的背景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第一题的2、3小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品读课文。

  1、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总特征的?

  明确: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

  作者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来刻画白杨树的外形的。

  齐读课文第五段。

  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反映在文章中哪些语句中?又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第7、8段,四人一组展开讨论,积极质疑,以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讨论后明确: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将白杨树和其他的树种进行对比。指出白杨树不是“树中的好女子”,却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列举了七个褒义词热情地赞扬了白杨树的品格、气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实际上这正是抗日军民的品格和精神的艺术写照。这种把“树”和“人”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及彼,就是借物咏人的写法。

  注意,在文章的第7段,完成了由“树”→“人”的转化,第8段则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两个相似的地方突出来,此外又用两个“象征”,画龙点睛地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学生朗读第7段,思考

《白杨》教案7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就成了本文的学习重点。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什么。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2、简介作者。

  (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师:本文的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下面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并做以下题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句子。

  2、读完课文后,小组交流。交流句式为:我读出了一株 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9、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大毡子 开垦 外壳 锤炼 倦怠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婆娑

  (要求:让一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不正确的,找其他同学纠正。)

  2、能从整体上把握即可。

  3、作者是从那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明确:(景美、形美、神美。)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明确:(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明确:(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意义作铺垫。)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明确:(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明确:(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明确:(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

  (学生说出一点即可。)

  9、研读赏析第7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3。)

  ①白杨的“神美”可以用本段的哪几个词来概括?

  ②为什么本段开头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③本段作者由树写到人,赞美了什么人?作者为什么会由树写到人?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④本段的四个排比句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加深的?

  ⑤背诵本段。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②欲扬先抑。③北方农民、抗日军民以及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白杨树身上能折射出北方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换句话说,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作者赋予了白杨树以不平凡的象征意义。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也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④“只觉得——不想到——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⑤指导背诵。)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收获及还没解决的问题。(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 盾

  1、象征

  2、排比、反问

  景美-形美-神美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旋律高亢优美的歌曲《小白杨》,要求学生边欣赏边思考:歌中小白杨有何象征意义。屏幕投放“象征”: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学生交流归结:象征守卫边疆的战士;象征边防战士的坚强意志等。由此导入本文“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二、教学呈现

  1、谈一谈

  学生呈现并交流课下收集的背景资料。

  2、读一读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然后进行朗读交流。学生交流的句式为(投放大屏幕):我读出了一株 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

  3、理一理:篇章结构。

  4、品一品:写法、语言(培养学生质疑、品读、揣摩的能力)。

  (1)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2)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3)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5)象征手法的作用。

  在此环节中,师生探究出:

  (1)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2)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义作铺垫。(3)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4)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5)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在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直说的方式改写本文,以便更好地理解象征的写法。)

  5、想一想:探究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文章该如何写。

  6、练一练:以梅、兰、竹、菊、松、粉笔、蜡烛等物任选其一为题,写百字以内的片段文,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简介作者、时代背景;粗读,理清全文脉络;

  重点讲读第三段(第5、6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1、想一想,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一个省?他写有哪些著名的作品?(学生: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出身在浙江省桐乡县。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2、茅盾是哪一年逝世的?党中央对他的一生作了怎样的评价?(学生: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一九三八年底到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不识的字的读音。

  注音练习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三、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目的是启发引导学生粗读课文,初步理清全文脉络):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 和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赞美白杨树收尾。

  学生作业后,教师点拨:以上的练习,反映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基本思路。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四、教师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点拨: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何在,我们留在下堂课再研究。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突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涵义十分深刻。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方面,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总的性格 倔强挺立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五、布置课外作业。

  朗读全文,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1、重点讲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

  2、简略讲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第五段(第9自然段);

  3、归纳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或摧毁。

  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二、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并思考:(1)作者写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后,又进一层以树比人。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2)下面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四句的含义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下面又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用词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涵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两个“象征”,写出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主题。

  三、指导学生朗读第7、8自然段。为了帮助学生朗读好四个反问句,可先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并加以比较,以体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

  反问句 陈述句

  难道你就只觉得…… 你不应该只觉得……

  难道你就不想到…… 你应该想到……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 你也应该联想到……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 你还应该更远一点想到……

  如果按照陈述句的语句来读,语气就要软弱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因此,要求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同时,还要注意重读和停顿。(教师作示范,学生反复朗读。)

  四、要求学生朗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和第五段(第9自然段),并思考:文章如果只写第一、三、四段,也是一篇完整的散文。那么为什么要写第二和第五段呢?在表达上具有什么作用?

  教师归纳:

  第二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又起了反衬作用。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第五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再次赞美白杨树,其作用是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最后,全文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回应开头,十分有力。

  五、听朗读唱片(或教师范读),并引导学生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组织学生阅读知识短文《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第4自然段。)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六、布置练习:

  完成“思考和练习五、六”

《白杨》教案8

  一、教学思路

  部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散文单元。

  散文以包蕴万千的内容,丰富的哲理、精深的思想、巧妙的语言成为学生语文能力训练的极佳媒介,特别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尤其是散文的行文思路,作家的文风学养,都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最容易学习和模仿的,好的散文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教学提供了难得的范例。

  散文融情、理、趣于一体,一篇篇精美的文章,一个个美的不同角度,大大拓展了学生的审美视野,有助于学生审美感受力和鉴赏能力的提升。

  现代散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带着学生去体会美,即语言美,形式美,意境美,情感美,哲思美。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阅读不同类型的散文,了解不同散文的特点。《背影》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散文,表现永恒的父子之情;《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讴歌昂扬刚健的民族精神;《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是充满哲思的文章,思考生命的永恒和人生的真谛。《昆明的雨》是一篇以雨为话题,展现雨季中寻常生活的美感与诗意。《背影》《白杨礼赞》两篇文章都有一个集中的具体的形象;《昆明的雨》没有一个集中的具体的描述形象,更散一些;但是这几篇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所写的景,人,事,物,都凝聚于一条线。这三篇文章在构思上有个共同的特点,表达情感的句子回环往复,构成文章的回环之美。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写法,品味语言。《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经典名篇。学生对这一类散文还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在引导细致阅读上下功夫。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2、认识课文

  大声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用一句带有四字词语的话说说读到了什么?

  读到了作者对白杨树的深情赞美。

  读到了白杨树生长在西北无边无垠的高原上。

  读到了白杨树不屈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读到了白杨树丫枝绝不旁逸斜出。

  读到了白杨树的倔强挺立。

  读到了白杨树伟岸质朴。

  读到了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象征了北方农民。

  读到了白杨树力求上进的精神象征了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

  师:总结一下,就是作者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白杨树的外形,白杨树的精神,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以上这些内容就像一粒粒珍珠,被作者用一条线串了起来。这条线是——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赞美白杨树,作者用了——“不平凡”这个词语。这样的句子在文中出现了5次,形成回环往复之美。

  3、说说“不平凡”这个词

  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写白杨树不平凡的段落,再圈点勾画出写白杨树不平凡的句子,最后用

  “白杨树不平凡在——”

  的句式说话。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的生长环境是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黄土高原。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有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丫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的傲然挺立象征了守为家乡的哨兵。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象征了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从整篇文章角度,谈谈作者构思的不平凡

  文章一共9个自然段。第一段,开篇点题,赞美白杨树,总起全文。

  第二段,描写西北高原景色,突出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第三段,写作者猛然见到白杨树时的惊喜。

  第四段,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五段,详写白杨树的外形。

  第六段,赞美白杨树。

  第 7段,写白杨树的内在精神,揭示其象征意义。

  第8段,直接点名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9段,通过与楠木对比,赞扬白杨树。

  通过以上对段落的分析可以看出,1、4、6、8、9段都反复说道“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情感是贯穿全文的线,围绕这条线,作者写了白杨树的生存环境,外形和内在精神,从而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精读课文第7段,说说写作手法的不平凡

  1、轻声读第7段,读出三个层次。

  2、轻声读第7段,读出三层意思。

  3、轻声读第7段,读出三次变化的语气。

  女生读第一个层次,男生读第二个层次,共读第三个层次。

  前三句先说白杨树不美,第四句赞扬白杨树是伟丈夫,紧接着连用四个反问句,将白杨树与北方农民、北方的抗战军民、抗战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建立起联系,层层深入揭示出它的象征意义。欲扬先抑,显出文章波澜。有对比,有排比,使文章意趣盎然。

  仿照第7段,以自己熟悉的一种植物为描写对象,写一段150字的片段。

  4、总结

  这节课我们用“不平凡”这个词贯穿了整个课堂,读白杨的不平凡,析课文构思的不平凡,赏段落结构的不平凡。

《白杨》教案9

  训练目标:

  1、体会并理解会议深刻的句子。

  2、感受爸爸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

  训练重点:

  理解白杨的本质特征和爸爸的心。

  训练难点:

  对含着意思的复杂句子的深入感悟,体会爸爸的心。

  训练过程:

  一、理解白杨品格特征:

  1、听12—16小节的录音,找出过渡句。

  2、用上关联词把过渡句说一说。(爸爸不但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而且表白自己的心。)

  3、爸爸向孩子介绍了白杨的什么?请快速读这几小节找出句子。

  4、这几句含义较深刻,需要我们仔细揣摩。(学单元提示)

  出示幻灯:课文中有的句子会义比较深,需要仔细揣摩。阅读时,可以先从字面上想想句子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理解含着的意思。 ⑴齐读第一句,理解“揣摩”的意思。 ⑵引读第二句。

  5、自学12小节,要求: ⑴这些句子分别写出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⑵从哪些词语可看出?用圈出。

  6、反馈(指名学生喜欢说哪一句就说哪句) 生:第一句写出了白杨的高大挺拔,从“这么直,这么高大,向来”等词体会出来。 生:第二句写出了白杨的生命力强,我从“哪儿……哪儿……”“很快”等词体会出来。 要求学生举例说说来体会白杨生命力强的特点。如:大戈壁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大戈壁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 生:第三句写出了白杨的坚强,从“不管……不管……总是……”体会出。 为了加深学生对白杨坚强的理解,可做如下填空:(多指名说一说) 遇到风沙白杨, 。雨雪, 。干旱, 。洪水, 。

  7、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什么感情?(崇敬) 那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几句话。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齐读)

  二、体会爸爸的心:

  1、引读(13、14小节):

  师: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生: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师:而这孩子们现在还能理解,他们只晓……(生接读)

  2、他们不晓得的是什么?(多指名)

  3、教师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他们不晓得爸爸妈妈为什么在新疆工作?爸爸妈妈为什么带他们到新疆去念书?为什么到新疆偏远的地方去工作?他们不晓得爸爸的心?

  4、他们不晓得,你们知道吗?

  生1:新疆需要人去开发,爸爸像白杨一样,到祖国需要的地方扎根。

  出示课后第2题第⑴句(齐读):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应该像白杨树那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生根、成长。 在文中划出与它相应的句子。(体会句子会着意思)

  生2:爸爸也希望孩子也像自己一样,在新疆扎根一生,也希望孩子接好班,把新疆建设好。

  生3:爸爸带孩子到新疆去不只读书,更主要的是让他们在新疆扎根落户。

  生4:爸爸感到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需要人去建设,越是锻炼人意志。 出示课后第2题⑵句:一个热爱事业的人,应该像白杨树那样,在任何因难面前都不动摇。 在文中找出与它相应的句子。(体会含意)

  生5:爸爸主动把孩子带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带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5、爸爸的心是什么,谁来总结一下?

  6、引读第15小节:爸爸借白杨勉励自己,教育孩子父子两代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原先孩子不认识白杨,现在呢,孩子们多一点知识:……(生接读) 引言:爸爸介绍的有关白杨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这粒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7、小组讨论放手让生学习第16小节,要求: ⑴你不懂的是什么?读懂了什么? ⑵这小节有些句子含义较深刻,我们也根据刚才学习方法,先(生接读)再(生接读)来学习。

  8、反馈: ⑴围绕以上两个要求,指名生说,若个别小组提出不懂的,可由其它小组帮助解决。 ⑵反馈重点理解: ①爸爸为什么陷入沉思呢?他在想什么? ②这时,他很担忧,为什么露出微笑? ③理解最后一句。 a、先从字面上理解 b、理解含义:“迎着风沙”指什么意思? 大白杨、小白杨指什么?

  9、爸爸露出的是什么微笑?(高兴、希望、欣慰) 10、齐读这小节,体会内含感情。 11、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孩子,你会对爸爸怎么说?

《白杨》教案10

  目的要求

  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边境战士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3、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

  4、学会本科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树的'特点,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介绍白杨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教具学具

  鹏博士教育软件幻灯片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板书课题解题

  1、谁见过白杨?说说白杨是什么样的?

  2、微机出示“资料部分”,认识白杨

  二、检查预习

  1、微机出示“字词学习”,学习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指导生字的读音

  3、指导读描写“大戈壁”、“白杨”的话和爸爸谈论白杨的话。

  三、讲读课文

  (一)、讲读第一段

  1、默读课文想想这一段主要些什么?

  2、讨论解答弄懂环境和气候的恶劣

  点击:理解词语:戈壁清晰浑黄一体

  (二)、理解2—3自然段

  1、指名朗读2—3自然段

  2、微机出示白杨树的画面理解“高大挺秀”

  3、读了这一段后你有什么感受?(喜爱、崇敬)

  (三)、理解4—14自然段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讨论:白杨树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一位旅客”指谁?说说“爸爸的神态有什么变化?(望着—出神”—“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微笑消失色变得严肃起来”)

  4、理解爸爸说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

  ①默读15—17自然段。

  ②说说爸爸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

  (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希望自己的子女在边疆落户、学好本领长大建设边疆)

  (三)、讲读第15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说说爸爸沉思什么?

  3、“一课高大的白杨树”和“一棵小树”各比喻什么?为什么嘴角又露出一丝微笑?

  四、作业:

  朗读课文,尝试给课文分段。总结段意。

  第2课时

  一、默读课文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1、自由度课文分段

  2、讨论分段情况,概括段意

  一段:(1—3)列车在大戈壁上运行。

  二段:(4—14}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特点。

  三段:(15—17)爸爸在表白自己的心。

  四段:(18)孩子们会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

  3、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1、浏览课文,概括中心

  2、讨论确定中心

  三、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1、同位讨论

  2、集体讨论订正

  四、指导书写生字

  1、指导书写生字

  2、学生练习写生字和课后词。

  五、作业:

  默写生字感情朗读课文。

  第3课时

  一、指导背诵14—18自然段

  1、指导分段背诵

  2、借每段开头一句话背诵

  3、同位互相检查背诵

  二、巩固练习

  鹏博士出示以下各题

  1、辫字组词

  2、找反义词

  3、判断句意

  4、选词填空

  三、总结学法,巩固中心思想

  四、作业:

  1.

  背诵课文14—18自然段

  2、朗读4《在希望的田野上》

  板书设计:

  高

  直

  白杨

  高大挺秀

  生长范围广

  借物

  生命力强

  |

  |

  爸爸

  表白心愿

  扎根边疆

  |

  建设边疆

  喻人

  教育子女

  教学札记:

  本文以白杨比喻爸爸,教学中让学让学生懂得其用意所在,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材的,知道围绕中心选材的重要性。

《白杨》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教导学生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通过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投影仪、胶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曾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白杨礼赞》,文中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并借白杨歌颂了有着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大家打开书预习内容,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清晰

  介绍

  新疆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2.读课后题4“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3.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4.默读课文,回答思考题。

  ①把书上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相结合,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读一读你刚才所画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五、练习读熟课文,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全文并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茅盾的《白杨礼赞》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和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那么袁鹰的《白杨》要歌颂白杨的什么品格呢?下面我们就学习《白杨》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白杨)

  二、指名朗读全文。

  1.思考:从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2.讨论得出答案,老师板书:(①外表:挺直、粗壮;②内在: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3.结合课文前后内容谈谈你对白杨的特点的理解。

  4.朗读这段话,体会白杨的品格。(有感情地朗读)

  5.练习背诵此自然段。

  三、细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1.默读课文,自学。(投影出示)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是什么意思?本课指的是什么?这

  位旅客为什么“出神”?)[讨论后板书:边疆建设者]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表白了自己的心。(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爸爸“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他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愿?)[讨论后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课文第一处讲到“沉思”,爸爸在沉思什么?这里爸爸又在沉思什么?)

  2.小组讨论解答。

  3.大家分析解答。

  4.朗读这几句话,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四、老师:望着窗外的卫士,爸爸想着、想着,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为什么呢?

  1.指名一人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大家分析其中的深刻含义。

  2.“微笑”又说明了什么?(板书:无私奉献的精神。)

  3.朗读训练,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4.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朗读全文,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六、确定中心思想,完成课后练习三(选择中心)

  说明:课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方法。(板书:借物喻人)

  七、总结深化

  本文作者袁鹰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热情赞美了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边疆建设者,他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在座的同学们,也感染了老师。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创造祖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八、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熟课文。

《白杨》教案12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会组词运用,理解“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抚摩、边疆”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认识白杨的特点,读懂句子隐藏的深刻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4、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献身祖国建设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认识白杨的特点,读懂句子隐藏的深刻含义。

  2、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边疆建设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一)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理清文章脉络,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三)理解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深刻含义。

  二、重点、难点

  (一)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学会运用。

  (二)理清文章脉络,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大戈壁吗?(大戈壁:来自蒙古语,蒙古语称砾石质荒漠为戈壁,茫茫戈壁滩上布满粗砂、砾石,这种地区地面缺水,植物稀少,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高原中西部及其边缘山地。)

  然而,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却有一种植物能顽强地生活着,同学们知道是什么植物吗?(白杨)

  “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哪位同学见过,你能介绍一下吗?

  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高大笔直,生命力强,不讲究生存条件,哪里需要哪里生根,还可以防风固沙。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到这荒凉的戈壁滩看一看。板书:白杨。(学生带着对戈壁和白杨的好奇之心快速进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生通过查字典等自主扫清字词障碍,划分段落,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学生对生字掌握情况及对新词的理解:

  提醒学生注意生字字形,如“疆”字不要丢掉了“土”字,与“僵”字在字形字义上的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新词,如: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漫天黄沙,天和地的界限都分不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很不一般。本文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中的白杨,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提出问题:

  (1)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一列火车上,两个孩子看到车窗外一排排高大整齐的白杨展开讨论,并引出爸爸的一番意义深刻的谈话的事。

  (2)找出文中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划出来,说一说。

  板书:白杨——高大挺秀、易于种植、适应性强、坚强不动摇

  (三)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划分段落,概括段意,请同学回答。 总结:这篇课文以白杨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可以把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

  第二段(第四至十五自然段)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三段(第十六至十七自然段)讲孩子们不能理解爸爸的心意,他们只知道新疆很远,爸爸妈妈要到那里工作,还要带他们一起去,他们将来要一直生活在那里。

  第四段(第十八自然段)主要讲的是爸爸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又浮起了一丝微笑。

  (四)再读课文,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五)布置作业。

《白杨》教案13

  【教案准备】

  1、了解一些有关稻草的常识。

  2、稻草制品。如:草帽、草席、稻草人、草鞋等。

  3、立体教案教具、头饰(小鸟、小兔、小姑娘)

  【教案过程】

  一、角色互动,引出故事:

  冬天的时候,小白杨穿了一条用稻草做的围裙,真漂亮,又暖和。可是,夏天来了,唉,你们发现小白杨怎么了?(哭了)

  1、我们一起问小白杨?(小白杨,小白杨,你为什么哭呀?)

  2、请扮演小白杨的老师回答(夏天来了,天气渐渐热了,可是我那件用稻草做的围裙还穿着,太热了)

  3、谁来了?小白杨怎么问小鸟的?小鸟帮助它了吗?小兔呢?

  总结:哎呀,小鸟、小兔都没帮助小白杨,它们那么热的天不需要围裙,怎么办呢?

  二、设疑:教师引出讨论点

  1、天越来越热了,小白杨的围裙还是没脱掉,它热得透不过气来,难受得腰也弯了,怎么办呀?(幼儿讨论)

  2、老师有个办法:我来帮小白杨脱围裙,脱下的稻草扔在地上多脏,扔到小河里吧?(好吗?)那么放把火把稻草烧了吧,好吗?

  总结:会环境污染的,扔到小河鱼会死,烧稻草的浓烟呛人。

  三、扩疑(废物利用进行环保教育)

  1、哎呀,老师的办法都不好,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呢?你们想想稻草有什么用?

  2、讨论稻草的各种用途,完整故事内容。

  总结:你们想出办法是不是和这位小姑娘想得一样呢?完整故事内容,体验成功的喜悦。

  3、现在小白杨怎么样了?(笑了)

  四、扮演角色,体验成功

  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小白杨的围裙故事分享:

  冬天的时候,小白杨穿了一件用稻草做的围裙,又漂亮,又暖和。

  夏天来了,小白杨还是穿着那条用稻草做的围裙,真热呀。一只小鸟飞来了,小白杨忙问:“小鸟,小鸟,请你帮我把这条用稻草做的围裙脱了,好吗?”小鸟说:“不行,不行,这么热的天,我才不要呢!”一只小兔蹦蹦跳跳过来了,小白杨又问:“小兔,小兔,请你帮我把这条围裙脱了,好吗?”小兔摇摇头说:“不行,不行,这么热的夭,我才不要呢!”哎,天越来越热了,可是小白杨的围裙还是没脱,它热得直冒汗,热得喘不过气来,腰也弯了,他伤心地哭了,这时,正好来了一位小姑娘,小姑娘说:“小白杨,别哭,别哭,我来帮你。”她用稻草做了一顶草帽戴在头上遮太阳,用稻草编了一条草席,睡在白杨树底下,真凉快。嗨,这下白杨树再也不觉得热了,它舒服极了,高兴得笑弯了腰,连声说:“谢谢你,小姑娘!”

  小白杨的围裙教案反思:

  此活动设计打破了以往的故事教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了教学课件,通过点播课件片段,不给孩子以完整的情节,而是让幼儿听音乐思考下面将发生什么事情,续编故事情节,这种形式借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独特的优势将幼儿的视、听、想、说结合起来,增强了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扩散性、创造性思维能力。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自然环境被破坏了许多,给人类带来了许多不利,人们越来越感觉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然而,幼儿对环境保护意识却很模糊,设计此活动可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让孩子们置身于自己喜欢的`故事的情节、环境之中,达到环保教育的目的。

  从这次语言活动设计中让我想起了以往我们开展的一些故事教学,结局是统一的,孩子们的“一百种语言”最后变成了一种语言,制约了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改革固有模式,此活动中我们就利用了动画对孩子具有相当吸引力的特性,让动画及声效的变换去引发孩子主动思考,充分激发孩子的想象,允许孩子们有不同的答案,鼓励幼儿大胆求异,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将知识转换成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幼儿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和将来的终身学习和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

《白杨》教案14

  【教学目标】

  1、会写“晰 伞”等五个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达、深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爸爸的心愿。

  【教学准备】

  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理解白杨特点和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乐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

  1、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2、检查预习情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听配乐朗读录音带。

  二、默读课文,初晓大意

  三、同学自学课文,出示自学考虑题

  1、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2、爸爸是怎样向小朋友介绍白杨树的?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同学试着给文章分段,用铅笔标示。

  2、同学讨论,说出自身的分段并说明理由。假如有分歧,可以再讨论。

  第一段,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列车在茫茫的大戈壁运行,不时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闪过。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到“也不动摇”,讲爸爸向小朋友们介绍白杨的特点。

  第三段,从“爸爸只是向小朋友们介绍白杨树吗”到“那么高大”,讲爸爸的话也是在表达自身的心。

  第四段,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小朋友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茁壮生长。

  五、自由朗读课文,同学质疑问难

  六、练习

  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同学有分歧,再读再讨论。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大戈壁的精彩图片,师: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

  理解大戈壁的环境恶劣,抓住“茫茫”、“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语

  2、出示大戈壁的录象,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有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设计意图:让同学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3、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请同学发表看法。

  (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齐读第3自然段,读后回答:

  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

  师: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

  (赞美)

  分角色朗读4~12自然段。

  二、课件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2自然段,然后逐句读讲

  1、“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高、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3、“不论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论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同学画后交流。

  生:这里用了“哪儿……哪儿……”。

  生:还有“不论……不论……总是……”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发生什么感情?

  (敬重)

  那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几句话。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齐读)

  师: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论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设计意图: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只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第二段课文是文章的中心内容,提炼出“高”“直”这一白杨树的外形特征。)

  4、过渡:

  爸爸只是向小朋友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达着自身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

  三、引读讨论14自然段

  1、“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2、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3、“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问:小朋友们不知道新疆那么荒凉,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

  小朋友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带他们去新疆读书?到底是为什么呢?

  同学再读第14小节,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引导同学从课文中找答案。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培养了同学思维的广阔性。让同学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同学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小朋友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生长的热诚之心。)

  4、过渡:

  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小朋友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生长呢?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含着的意思

  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生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请同学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引导同学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白杨:哪儿需要,哪儿生根,不论风沙雨雪干旱洪水(坚强)。

  爸爸:边疆需要,扎根边疆,不怕任何艰难困苦(坚强)。

  (设计意图:引导同学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身的小朋友在家长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五、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请同学用文中的重点词语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哪儿……哪儿……”。

  “不论……不论……总是……”

  坚强 白杨 边疆建设者

  六、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

  七、作业

  1、誊写课后词语。

  2、练习背诵课文。

《白杨》教案1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高尚品质。

  3、阅读有自己的见解,能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型】

  典型精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检查预习,学生质疑,教师归纳引导,出示导学提纲帮助学生小组学习。

  2、学生根据提纲,读、思、议,感知文章的中心思想。

  3、通过词句的分析、体会,了解白杨树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你们见过白杨树吗?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白杨》。

  板书课题:

  白杨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

  ⑴ 认读生字词:

  伞、晰、抚、疆,并组词。

  ⑵ 巩固练习:

  晰( ) 介( ) 疆( )

  析( ) 价( ) 僵( )

  ⑶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清晰:清楚。

  界限:指天和地交界的地方。

  高大挺秀:形容白杨树又高,又直,又秀丽。

  沉思:深入地思考。

  2、回顾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不懂的与大家讨论,各抒己见。

  三、自由读课文,学生作好批注,大胆地质疑

  四、教师归纳问题,出示导学提纲,小组合作学习

  1、白杨树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画出相关的语句,认真体会。

  2、白杨树有哪些特点,请用---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说说你自己的理解。

  3、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如“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并和小组内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及体会。

  五、反馈,感悟

  1、体会新疆的恶劣环境:

  ⑴ 白杨树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找出具体的语句。

  ⑵ 指名回答,有感情地朗读: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⑶ 大戈壁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大:茫茫。

  环境恶劣:没有……没有……也没有……“到处”“浑黄一体”。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画、板书。

  ⑷ 抓关键词语,指导朗读,体会白杨树生长环境的恶劣。

  2、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⑴ 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让学生自由地抒发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间互相学习,注意倾听他人的.回答并适时做好点评。)

  要点把握:

  ① 高大挺秀:

  “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躺影。”“你看那树多高!”“你看它多直!”

  ② 茂盛、大: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③ 生命力顽强:

  “哪儿需要它,它就去哪儿。”“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树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A、抓关键词语体会它的顽强的生命力,如:

  不管……还是……不管……还是……总是……那么……那么……不……也不……

  B、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引读:是啊,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生读:“白杨树从来……也不动摇。”

  ⑵ 分角色朗读: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到“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六、小结,布置作业

  1、老师总结:

  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是那么的恶劣,却依然高大挺秀,足可见它的生命力顽强,而且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是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⑴ 写白杨树前具体写了白杨树生活的环境,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⑵ 写白杨树的特点时,作者采用的不是直接描写的方法,都是通过人物说的话,间接地写出白杨树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体会白杨的寓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领会文中的思想;总结全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借物抒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白杨树(含外观及内在的特点)。

  2、老师小结:

  白杨树生长的地方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到处浑黄一体。白杨树却不软弱,不畏风沙雨雪,不畏干旱和洪水,依然长得高大挺秀。

  3、导入新课: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爸爸表白的是什么心呢?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爸爸的思想感情

  1、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反复阅读爸爸说的话,讨论爸爸要表白自己的什么心?

  (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各抒己见。)

  ⑴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⑵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从爸爸的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精神体会无数像爸爸一样在边疆参与建设的人们的崇高思想。

  3、指导名读、小组读,说说你们此时的心里感受。

  4、爸爸在孩子们面前借白杨树表白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有目的。

  (学生从文中找词句,逐句逐段的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⑴ 爸爸希望子女和他们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⑵ 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① 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微笑?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含义?几棵小树的意思?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含义?

  ② 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

  5、教师小结:

  是啊,边疆的建设者们有这样一句豪言壮语:“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生献儿孙。”边疆建设者就像白杨树一样,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紧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三、了解“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四、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白杨》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白杨》教案】相关文章:

白杨的教案03-09

关于白杨教案03-26

《白杨》参考教案03-06

关于《白杨》教案03-15

《白杨礼赞》教案02-04

《白杨》教案九篇02-23

《白杨》教案10篇02-24

白杨课文教案03-12

精选《白杨》教案三篇03-29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白杨》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白杨》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白杨》教案1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疑

  1.《青松》这首诗通过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红梅》、《秋菊》这两首诗歌颂了红梅和秋菊的什么精神?

  〔从一组教材整体着眼,注意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二、抓课题引疑

  1.从课题看,这篇课文应该写些什么?

  2.(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的重点内容是不是单纯写白杨?表现手法与《冬夜杂咏》有哪些相似之处?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暗示文章借物喻人的手法。〕

  三、抓过渡句引疑

  1.(出示小黑板)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切入引疑激趣,接触中心。〕

  2.“表白”是什么意思?

  3.把这个设问句用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换一种说法。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略)

  〔认识白杨的特征、品格,为理解爸爸的“心”,理解象征意义作了铺垫。〕

  5.爸爸的“心”是什么?孩子们知道吗?

  师:爸爸介绍白杨,表达自己的心,知道比较深奥,孩子还不能理解,但他们知道什么?

  生:孩子们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们知道从小是跟着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是跟着奶奶长大的。

  生:孩子们可能很少见到爸爸、妈妈,是奶奶带大的。

  生:也可能是保姆带大的。

  生:他们知道爸爸、妈妈这回要接自己到新疆去读书,不再跟着奶奶在内地住了。

  生:他们可能知道新疆离奶奶家很远,因为在戈壁滩上坐了几天火车了。

  生:孩子们坐在火车上看到火车两旁的景色与内地不一样,知道新疆离内地很远了。

  〔除开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学生还想到很多,也想得合乎情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师:同学们都推想得很好,课文里是怎样写的?

  生:(读第16自然段)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师:孩子们知道的是他们看得见的爸爸的——

  生(齐):行动。

  〔概括中肯。没有这一概括,以下的讨论就会无度无规,不着边际。〕

  师:一个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是有一定目的的,而孩子们不知道的正是爸爸为什么有这样的行动,如果后面接着写:不知道……应该怎样写?

  〔引导学生填补课文中的“空白”,激疑引趣,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生: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

  生:他们不知道新疆到底在哪里?到底有多远?

  师:这些问题你能回答吗?

  〔点拨得恰到好处,学生的思维又推进了一层。〕

  生: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保卫新疆。

  生: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为了开发新疆大油田。

  生:新疆在西北,很远很远,那里有哈密瓜。

  生:读二年级时学过《葡萄沟》一课,里面讲了那里出产葡萄、沙梨、杏……很多水果。

  生:爸爸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是想孩子们长大了也建设新疆。

  师:现在你们知道爸爸的“心”是什么了吗?

  生(齐):知道了——是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水到渠成。层层“推导”,完成了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

  师:同时也希望孩子们像他一样,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师指导朗读第16自然段

  四、抓重点词句引疑

  1.找出描写爸爸神态的词语

  出神微笑严肃沉思微笑

  2.爸爸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神态?

  〔重点词语的理解,中心思想的领会,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3.爸爸的殷切期望能否实现?

  五、引疑总结深化(略)

《白杨》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引导学生珍惜同学情、师生情,培养对母校的热爱之情。

  2、在教唱歌曲的过程中指导学生用竖笛、口琴演奏歌曲,将唱歌教学与器乐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同时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深受广大少年儿童喜爱的歌曲,单二部曲式,两部分均由两个变化重复的大乐句组成。A部分为齐唱部分,乐句以××××|××××|×××|××|反复出现,曲调欢快、跳跃,表现了少先队员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B部分与之形成对比,以优美的旋律,舒展的节奏,特别是二声部的美妙的和声效果,更是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充分表达了少年儿童对少先队组织,对母校依依不舍,眷恋的感情。

  我觉得这首歌曲非常适合进行唱歌、器乐综合教学实践,因为它的旋律简单易学,而且音域集中在5————6之间,对刚刚接触竖笛和口琴的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演奏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学生经过努力之后可以演奏出来;另外,歌曲中体现出来的感情与六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是每个学生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教学重点:

  在带领学生唱好曲谱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组自学歌曲

  教学难点:

  将唱歌教学和器乐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教具:

  风琴口琴竖笛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模拟小记者采访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是坪头山中学校园之声广播站的小记者,今天想来采访一下六年级的同学们。

  你们已经在我们学校生活、学习了六年,现在,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大家就要离开母校,顺利升入中学了,我想问问同学们,六年中,你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你最想说的话又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心怀感恩之心,畅所欲言,表达对母校、对同学、对老师的感情。

  大家想不想用音乐来倾诉我们心中的深情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歌曲《校园里的小白杨》。(5分钟)

  二、学习歌曲。

  1、欣赏老师的表演。(首先,老师深情地演唱,然后老师再分别用竖笛、口琴演奏歌曲,激起大家学习歌曲的兴趣)(4分钟)

  2、学习曲谱。

  A、引导同学们视唱曲谱,感受两个乐段不同的情绪和风格。(2分钟)

  这是一首深受广大少年儿童喜爱的歌曲,单二部曲式,两部分均由两个变化重复的大乐句组成。A部分为齐唱部分,乐句以××××|××××|×××|××|反复出现,曲调欢快、跳跃,表现了少先队员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B部分与之形成对比,以优美的旋律,舒展的节奏,特别是二声部的美妙的和声效果,更是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充分表达了少年儿童对少先队组织,对母校依依不舍,眷恋的感情。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歌曲第一声部的曲谱。

  B、老师用竖笛带唱曲谱。(引导学生观察老师演奏时的指法。)(2分钟)

  C、老师用口琴演奏曲谱,引导学生聆听曲谱,并注意观察老师演奏时的呼吸。)(2分钟)

  D、学生划拍视唱曲谱,把握好歌曲的节奏和音准。(2分钟)

  E、引导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1分钟)

  3、进入小组合作学习阶段。(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四组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有口琴和竖笛的同学练习演奏,没有乐器的同学练习依谱唱词,拿到打击乐器的同学练习伴奏。老师也带着乐器来到同学们中间,和大家一起练习演奏,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指导。

  三、小组音乐活动展示。(2分钟)

  请一个小组的同学们集体上台展示他们自学的成果。

  四、课外延伸。

  布置课外音乐活动任务:回家后根据存在的问题继续开展小组互助学习活动,为下节课学习二声部合唱做准备。

《白杨》教案3

  《白杨》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目标还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教《白杨》一课时,设计了“质疑──解疑──精读”三个主要环节,就是力求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又为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多积累,引导学生重感悟、重内化,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

  【教学背景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学生对西部大开发的情况了解甚微,所以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个难点。只有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

  2、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情况分析,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抓住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小组交流、观看录像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爸爸的话,从中了解到爸爸介绍白杨的三个特点。

  3、技术准备:

  本教学活动策划是以文本资源(教材)为主,同时积极利用课外资料和电教多媒体平台进行有机地整合,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⑴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戈壁环境的恶劣,来进一步感悟白杨在环境极其恶劣的戈壁滩上还生长的高大挺秀,说明白杨的适应性和生命力极强。

  ⑵充分利用课外资料,使学生了解新疆的过去,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从而更好的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决心。

  4、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的研究说明:

  ⑴在讲课之前,请学生了解爸爸、妈妈是怎样工作的。

  ⑵通过收听广播、看报、上网等途径查阅有关新疆和西部大开发的资料。

  ⑶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便有效的帮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课教学过程设计】

  这是一篇借物写人的文章,作者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是写人,是赞美边疆的建设者们。作者先简笔勾画白杨高大挺秀的外形,再借爸爸之口赞扬白杨坚强不屈、生命力强盛的内在品格,最后写小白杨迎着风沙茁壮成长。这是文章的一条明线。然后写爸爸,先写爸爸看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再写爸爸严肃地向孩子介绍白杨树,最后写爸爸由陷入深思到突然露出微笑,这是人物神情变化的一条暗线。这两条线索如何处理呢?怎样才能不顾此失彼呢?我选择了前半部分重点抓明线,突出白杨的形象;后半部分重点抓暗线,突出边疆创业者的形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新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

  ⑵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⑴教学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引疑推导法;情感体验法。

  ⑵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感悟爸爸的言行和心理活动,体会作者热情歌颂建设者不畏艰苦创业的精神,它不仅表现在那位旅客身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培育下一代边疆建设者的精神上。使学生对那种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产生敬仰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的三个特点,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爸爸两次陷入沉思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一辆开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同学们,你们见过戈壁吗?让我们亲眼目睹戈壁滩的景象。

  (出示录像)

  2、提问:

  你有什么感受?(荒凉,没有生机)你来读一读书上描写戈壁的段落。

  指名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二、品读课文

  1、师:戈壁滩上的卫士指的是什么?(白杨树)白杨树有什么特点?默读课文,用概括性的词语写在书上。

  (高大挺秀、易种植、适应性强。)

  投影出示爸爸说的话,学生看投影读出白杨树的特点。

  你都知道哪有白杨树?读出适应性强的特点。

  指名读。

  2、白杨树在恶劣的环境下是怎样生存的?(看白杨在恶劣环境中生长的一段录像)这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高大挺秀、适应性强、坚强不屈的品格。)

  3、齐读这段话,师:这段话是谁说的?这句话包含了几层意思?

  4、师:爸爸是在介绍白杨树,也是在表白自己,这是孩子们所不能理解的,孩子们知道什么?找有关的句子读读。(投影出示)

  ⑴讨论:孩子们不知道什么?

  ⑵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只有爸爸……还有……)

  ⑶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上学?

  ⑷他们知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地方?

  ⑸你对新疆了解多少?

  师小结:新疆是个干旱少雨、沙漠面积较大的地方,为了改变新疆的面貌,有许许多多的建设者扎根新疆,开发新疆,建设新疆。

  5、爸爸在表白什么呢?

  (自己也像白杨一样,扎根新疆,建设新疆,想让孩子做建设新疆的小白杨,自己做大白杨。)

  师小结:作者在赞美白杨,更在赞美像白杨一样的建设者。

  6、师:是的,在千千万万个像爸爸、妈妈这样的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把茫茫的大戈壁变成了一片片的绿洲。

  (投影)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让学生小组交流,想一想孩子们不知道什么,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7、配乐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投影配乐)

  师: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爸爸又陷入沉思,课文中两次写爸爸陷入沉思,联系上下文想象爸爸这两次陷入沉思在想什么?

  (一次:想自己,想过去;二次:想过去,想未来。)

  师:突然他们的嘴角浮出一丝微笑,为什么?这又说明什么?

  (未来新疆建设者正在成长,后继有人。)

  8、学习这篇课文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学习白杨树,学习建设者。)

  师小结:白杨树的品格也正是建设者的品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使学生对那种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产生敬仰之情。)

  9、结合板书小结:

  这篇课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凉,也写了白杨树的挺秀;写了孩子们的天真,也写了爸爸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作者实则写物,意在喻人,赞美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国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的希望。我们衷心地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设计意图:学生随着老师的手势,借助板书,同老师一齐吟诵。此时,师生入情入境,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从心底里钦佩那些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的建设者。这发自肺腑之声,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高潮,师生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课虽结束了,但情犹未尽,意犹未已,使学生的理解和感情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三、布置作业

  收听广播或者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发情况。

  【板书设计】

  写物:高大挺秀生命力强小树成长

  白杨

  喻人:扎根边疆不畏艰苦后继有人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分析:

  ⑴学生自我评价: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的默读速度提高了,与此同时,概括能力也随之提高。

  ⑵小组内部评价:

  在小组活动中,通过讨论、交流我们了解了白杨的特点,使我们觉得白杨确实了不起,叫人敬佩。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朗读体会爸爸的心愿,使我们对边疆建设者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⑶教师评价:

  在教学白杨内在品格时,我通过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描述渲染、感情朗读四个步骤掀起教学高潮。结束时我让学生由边疆的白杨联想到身边的“白杨”,由大白杨联想自己这些“小白杨”,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何处讲解,何处启发,何处朗读,何处讨论,何处留下“教学空白”,都作了精心设计。因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更深的感受,阅读理解能力进一步提高了。

  ⑷家长评价:

  家长通过参与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发现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提高了。

  2、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分析:

  ⑴教师自我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我力争做到启发性语言循循善诱,讲解性语言有条不紊,描述性语言绘声绘色,赞扬性语言激情昂扬,我用饱满的感情感染学生,使教师、学生、作者三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了“入境”、“悟神”的最佳境界。

  ⑵学生进行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出白杨精神的可贵,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反思】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构思巧妙,文字隽永,感情丰富,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然而,要让小学生深刻理解,却有较大的难度。我根据教材的特点、重点和难点,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出发,运用了“引疑推导法”,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的读思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首先我从课题激疑(从课题看,本文应当写些什么)入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内容之后,便直奔重点、难点,即从过渡段切入,引疑激趣(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牵一发而动全身。然后按照“形象──特征──象征意义”的思路引导学生在读中生疑,深思、释疑,逐步完成认识由表及里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抓空白处”(孩子们只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引疑的办法攻破难点,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概括)活动,认识到“孩子们”“只知道”的都是具体的“行动”,而“不知道”的,就是“爸爸”的“心”。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其次,我通过朗读训练,录音欣赏等方式动之以情,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了白杨形象美、内质美和建设者心灵美的感染;同时,又抓住描写“爸爸”语言、神态的词句引疑,使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达到了辩证的统一。此外,我还巧妙地把“白杨”与“爸爸”、“小白杨”与“孩子们”、边疆和内地、现实和远景有机地联系起来,带领学生在“疑”的线路上逐步升华,因而教得轻松,学得主动,达到了文路、教路、学路的和谐统一。

《白杨》教案4

  第一课时

  一、谈话入题

  1、同学们,你们看到过大戈壁吗?(出示茫茫戈壁的图片)

  然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有着一棵棵高大挺秀的身影,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树。

  今天我们到这荒凉的戈壁滩上去看一看它们。(板书:3.白杨)请同学们欣赏几幅白杨的图片。

  2、从刚才你欣赏的图片中,你了解到了白杨有哪些特点?(出示高大、挺秀)

  二、生读课文:

  在本篇课文中我们不但能看到茫茫的大沙漠,还能听到一位旅客为他的孩子介绍白杨呢。

  边读边想:

  1、课文中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

  2、课题是《白杨》,全文就仅仅写白杨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小组讨论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 遇到难懂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

  (2)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是通过课文中的那部分读懂的?自由交流。

  (3)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在文中勾画出来。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学生自由汇报自学效果。

  (1)对一些词语的理解(学生相互补充)。

  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2)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四、细品文本,了解白杨生活的环境

  学习课文1至3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找出描写白杨树特点的词、句。

  2、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生长的环境。

  (1)出示茫茫大戈壁的画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再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从这些语句中你能体会到些什么?

  (2)学生自由汇报。

  生:我从刚才欣赏的画面中知道了戈壁滩上经常狂风四起,飞沙走石,感受到了白杨树坚强、不择环境。 生:我从“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体会到了白杨的生命力强。 生:我从:“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也感受到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及其恶劣。

  生:我的感受是:白杨树生长不择环境、生命力强,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还长得“高大挺秀”,实在是令人佩服。

  (3)父亲又是怎样介绍白杨的?

  (4)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

  (5)激情朗读父亲说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美。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五、归纳小结,置留作业

  1、同学们,我们从字里行间里、资料中感受到了白杨的特点:、 、、 。

  2、收集与白杨的关的材料。(可以是图片、歌曲、生长环境等)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1至3自然段,展示自己朗读的风采。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回顾课文,练习概括,再度从整体入手回读。)

  二、剖实质,体会爸爸的心。

  (一)、(学习十至十三自然段)

  1、指名读这几自然段,理解“表白”、“心”是什么意思?

  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赞美白杨吗?(学生齐答)

  出示文字片: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也”说明什么?(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生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是怎样的呢?

  ①、出示有关建设兵团的图片介绍

  ②、学生看图片后,自由交流。

  (二)、自由读课文14、15自然段,用()划出孩子们知道的事情。思考孩子们还不知道哪些事情?(引导学生理解爸爸这样做的目的,来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1、爸爸的做法和白杨的特点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从爸爸的做法可以看出,爸爸具有怎样的精神?

  板书: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

  2、看板书小结。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三、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1、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默读课文,想想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3)、小结: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带着对爸爸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4、在文中找一找:爸爸的几次神情变化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的体会。(小组合作,教师指点)

  5、体会写法:

  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质疑。

  (1)浏览全文,边读边想,合作讨论这篇文章有何借鉴之处?

  (学语文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运用,这就要品味作者独特的方法再加以自悟,才会形成语言的个性美。)①、从文章的语言。

  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朴素中蕴含着深情。

  ②、从文章的构篇上。

  一列行驶的列车上,车窗外的白杨引起议论,乍是无意,实则有意。

  ③、从介绍白杨的方式上。

  用对话的形式介绍白杨的特点,生动、自然。

  ④、从表达情感的方式。

  文章写白杨、赞白杨,实则是写人、赞人,赞颂边疆建设者,使人回味无穷。

  ⑤、结尾处借鉴。

  情感内敛,却韵味无穷。

  (2)小结写法 “借物喻人” 写这类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恰当选择所借用的事物

  ,写出事物的特征。要把事物的特征和人的品德、精神,或思想、情感有机地联系起来。如《白杨》。

  ②、由物及人,感情真挚。借物喻人,落脚点在“人”,重点在写人。要用“物”与“人”的相似点把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达到“喻人”的目的。这类文章旨在赞美人的品德或精神,因此,写作时感情要真挚,用真挚的爱去歌颂高尚的人。(同时,学文章是个来回的过程,光分析、感情读还不够,更要考虑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为学生的运用打好基础。)

  四、课堂小结。

  1、情朗读会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奉献精神感。)

  2、此时有你,最想对白杨以及边疆戍卫者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展示收集的材料。收集的材料以歌曲为例,播放歌曲阎维文的《小白杨》结束全文。)

  五、课后练笔

  采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写一篇习作。

  附: 板书

  5 白 杨

  白杨边疆建设者(爸爸)

  高大挺秀 坚强

  生长范围广、适应性强 服从需要

  抗拒恶劣气候 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借物 表达心声、提出希望

  教学反思:

  《白杨》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抒情散文。作者借用大戈壁上的白杨的特点来表现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向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生长。然而,作为山旯旮的学生来说,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与精神境界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差其远,这给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带来一定难度,在教学时,我作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与文章内容产生共鸣

  在教学时,我选用学生陌生的大戈壁图片谈话入题,又巧妙地运用三个问句作为“突破口”,并围绕三个问句创设情景,激起学生情感共鸣,让空洞的内容鲜活起来。

  二、利用多种手段,突破重难点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应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时,我从城域网上、因特网下载了有关的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白杨树生存的恶劣环境及白杨的品质。通过板书,使“借物喻人”的写法一目了然。

  三、力求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交流,理解“树”与“人”的关系,突出重点。

  2、采用了“变序”教学。听范读后,直奔课文中心密切相关的段落。

  3、抓住“树”与“人”的联系,从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反映无限的生活情景。学生自读、自悟,悟出白杨树旺盛的生命力与“建设者扎根边疆的无私奉献”紧紧联系在一起。

  教学评价:

  在教学实践中,课堂的动态与设计有所差异,在教学中显现出的问题引人深思:

  1、要尊重学生的认识特点

  学生毕竟是第一次接触借物喻人的文章,在教学说得过多、过深,学生接受起来难,应该循序渐进。

  2、应该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在教学时,应多让学生体现自己的自主性,多聆听学生的见解,使学生轻松走进文本,真真做到有感而发。只有这样,才能把语文课上

  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

  【教学课题】

  《白杨》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第一组课文中的第三课

  【教材分析】

  《白杨》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第一组课文中的第三课,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大戈壁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展开讨论的事。爸爸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借助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们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这篇文章首先从孩子们对白杨树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树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爸爸借助白杨表明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祖国边疆的建设者。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取多种读书形式进行朗读训练,感悟人物的言行。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

  4.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5.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声的有关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的几次神情变化和结尾处意味深长的描写。

  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学方法】采用了“变序”教学与“读、写”结合法

  【课学思路】

  利用在百度、互联网中搜索资源,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影视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文本的欲望,以及采取“变序”教学方法,从而来突破重难点。

  【教学时数】两课时

《白杨》教案5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

  2.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荒凉、寸草不生、贫瘠

  2.读一读你刚才所划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理解:不要求非常深入理解,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说说从字面上体会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十分的.坚强就可以了。

  朗读: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骄傲的语气。)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

  四、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爸爸仅仅是在赞扬白杨吗?他的话中似乎还有更深的含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吧。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听录音,看看在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板书并理解:高大挺秀)。

  2.为什么会感受到白杨是高大挺秀的?

  (戈壁的荒凉,寸草不生,而白杨在那里是如此的挺拔,在满眼没有绿意的戈壁上,白杨越加高大挺秀了。)

  3.爸爸看到白杨,有什么感受?引读第一段。(体会高大挺秀的感情色彩)

  4.当哥哥和妹妹在议论白杨时,什么问题使爸爸变得严肃起来(默读4~13节)?

  三、理解研读,深悟课文

  1.找到爸爸说的话,弄清有几句,并想想这几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请一名学生朗读并一同归纳)教师板书:

  枝干挺直

  白杨 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2.默读,把表现白杨生命力强的词语勾划出来,理解这三句话怎么表现白杨生命力顽强的。

  3.有感情地朗读,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感情。

  4.体会句群关系,重点读第三句。

  5.换人称读:用爸爸的话来赞美白杨。把它换作你。

  6.试着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7.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把16和14节对比着默读,爸爸要表达什么呢?他和白杨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

  8.默读最后一段话,想想

  (1)爸爸为什么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适应那里的艰苦的生活,一定能像白杨一样很顽强地生活下去。

  (2)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你能体会到它的含义吗?

  作者用小白杨的茁壮成长,来暗示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孩子们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成为祖国建设需要的人。

  四、纵览全文,体会中心

  1.我们和爸爸一同感受了白杨的品质,那么现在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①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②爸爸的心愿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他们一样为边疆出力,一样建设边疆。

  ③

  2.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句子。

  有感情地朗读链接《帐篷》。

  五、课后练习

  1.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阅读链接《帐篷》。

  3.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03白杨教学设计B案,白杨,希望对你有帮助!

《白杨》教案6

  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白杨礼赞》教案设计7。

  2、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学习散文状物抒情的写法。

  3、学习共产党所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革命品质。

  4、理解直抒胸臆的语言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直抒胸臆的语言特点。

  难点: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了解本文由景及树、由树及人的思路。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激趣: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尤其要讲清喜欢的原因)

  你喜欢这一种树,能不能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它的喜爱或赞美之情呢?伟大的文学家茅盾先生喜欢白杨树,歌颂白杨树,赞美白杨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茅盾先生写作的《白杨礼赞》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难词,并标明自然段的序号。

  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然后教师补充: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集《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3、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开垦外壳锤炼主宰倦怠

  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恹恹欲睡晕圈虬枝楠木秀颀

  4、默读全文,用笔划出作者直接对白杨树进行“礼赞”的语句,同时思考作者写美白杨树的原因,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白杨礼赞》教案设计7》。

  ①指名学生读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明确: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②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赞美白杨树呢?用课文中的原句加以回答。

  明确:“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三、再读课文,了解本文的结构层次。

  激趣:本文题为“白杨礼赞”,但不是几句空洞的赞美之词,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是通过几幅优美的图画展现的。请再读课文,看一看作者共勾勒、描绘了哪几幅图画?

  学生读后交流。

  明确:

  全文共勾勒、描绘了四幅图,每一幅都有诗情画意在其中。(见以下板书)

  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高原风景图

  “雄壮”“伟大”“单调”

  傲然地耸立

  白杨远景图

  “惊奇”

  力争上游

  白杨特写图

  决不是平凡的树

  朴质、坚强、力求上进

  白杨联想图

  北方的农民、抗日军民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段。

  2、讨论:作者对白杨树进行赞美,为什么要从写黄土高原写起?

  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壮”“伟大”的背景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第一题的2、3小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品读课文。

  1、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总特征的?

  明确: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

  作者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来刻画白杨树的外形的。

  齐读课文第五段。

  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反映在文章中哪些语句中?又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第7、8段,四人一组展开讨论,积极质疑,以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讨论后明确: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将白杨树和其他的树种进行对比。指出白杨树不是“树中的好女子”,却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列举了七个褒义词热情地赞扬了白杨树的品格、气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实际上这正是抗日军民的品格和精神的艺术写照。这种把“树”和“人”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及彼,就是借物咏人的写法。

  注意,在文章的第7段,完成了由“树”→“人”的转化,第8段则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两个相似的地方突出来,此外又用两个“象征”,画龙点睛地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学生朗读第7段,思考

《白杨》教案7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就成了本文的学习重点。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什么。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2、简介作者。

  (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师:本文的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下面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并做以下题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句子。

  2、读完课文后,小组交流。交流句式为:我读出了一株 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9、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大毡子 开垦 外壳 锤炼 倦怠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婆娑

  (要求:让一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不正确的,找其他同学纠正。)

  2、能从整体上把握即可。

  3、作者是从那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明确:(景美、形美、神美。)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明确:(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明确:(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意义作铺垫。)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明确:(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明确:(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明确:(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

  (学生说出一点即可。)

  9、研读赏析第7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3。)

  ①白杨的“神美”可以用本段的哪几个词来概括?

  ②为什么本段开头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③本段作者由树写到人,赞美了什么人?作者为什么会由树写到人?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④本段的四个排比句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加深的?

  ⑤背诵本段。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②欲扬先抑。③北方农民、抗日军民以及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白杨树身上能折射出北方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换句话说,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作者赋予了白杨树以不平凡的象征意义。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也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④“只觉得——不想到——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⑤指导背诵。)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收获及还没解决的问题。(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 盾

  1、象征

  2、排比、反问

  景美-形美-神美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旋律高亢优美的歌曲《小白杨》,要求学生边欣赏边思考:歌中小白杨有何象征意义。屏幕投放“象征”: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学生交流归结:象征守卫边疆的战士;象征边防战士的坚强意志等。由此导入本文“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二、教学呈现

  1、谈一谈

  学生呈现并交流课下收集的背景资料。

  2、读一读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然后进行朗读交流。学生交流的句式为(投放大屏幕):我读出了一株 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

  3、理一理:篇章结构。

  4、品一品:写法、语言(培养学生质疑、品读、揣摩的能力)。

  (1)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2)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3)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5)象征手法的作用。

  在此环节中,师生探究出:

  (1)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2)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义作铺垫。(3)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4)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5)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在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直说的方式改写本文,以便更好地理解象征的写法。)

  5、想一想:探究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文章该如何写。

  6、练一练:以梅、兰、竹、菊、松、粉笔、蜡烛等物任选其一为题,写百字以内的片段文,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简介作者、时代背景;粗读,理清全文脉络;

  重点讲读第三段(第5、6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1、想一想,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一个省?他写有哪些著名的作品?(学生: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出身在浙江省桐乡县。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2、茅盾是哪一年逝世的?党中央对他的一生作了怎样的评价?(学生: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一九三八年底到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不识的字的读音。

  注音练习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三、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目的是启发引导学生粗读课文,初步理清全文脉络):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 和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赞美白杨树收尾。

  学生作业后,教师点拨:以上的练习,反映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基本思路。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四、教师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点拨: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何在,我们留在下堂课再研究。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突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涵义十分深刻。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方面,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总的性格 倔强挺立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五、布置课外作业。

  朗读全文,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1、重点讲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

  2、简略讲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第五段(第9自然段);

  3、归纳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或摧毁。

  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二、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并思考:(1)作者写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后,又进一层以树比人。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2)下面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四句的含义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下面又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用词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涵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两个“象征”,写出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主题。

  三、指导学生朗读第7、8自然段。为了帮助学生朗读好四个反问句,可先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并加以比较,以体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

  反问句 陈述句

  难道你就只觉得…… 你不应该只觉得……

  难道你就不想到…… 你应该想到……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 你也应该联想到……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 你还应该更远一点想到……

  如果按照陈述句的语句来读,语气就要软弱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因此,要求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同时,还要注意重读和停顿。(教师作示范,学生反复朗读。)

  四、要求学生朗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和第五段(第9自然段),并思考:文章如果只写第一、三、四段,也是一篇完整的散文。那么为什么要写第二和第五段呢?在表达上具有什么作用?

  教师归纳:

  第二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又起了反衬作用。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第五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再次赞美白杨树,其作用是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最后,全文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回应开头,十分有力。

  五、听朗读唱片(或教师范读),并引导学生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组织学生阅读知识短文《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第4自然段。)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六、布置练习:

  完成“思考和练习五、六”

《白杨》教案8

  一、教学思路

  部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散文单元。

  散文以包蕴万千的内容,丰富的哲理、精深的思想、巧妙的语言成为学生语文能力训练的极佳媒介,特别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尤其是散文的行文思路,作家的文风学养,都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最容易学习和模仿的,好的散文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教学提供了难得的范例。

  散文融情、理、趣于一体,一篇篇精美的文章,一个个美的不同角度,大大拓展了学生的审美视野,有助于学生审美感受力和鉴赏能力的提升。

  现代散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带着学生去体会美,即语言美,形式美,意境美,情感美,哲思美。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阅读不同类型的散文,了解不同散文的特点。《背影》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散文,表现永恒的父子之情;《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讴歌昂扬刚健的民族精神;《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是充满哲思的文章,思考生命的永恒和人生的真谛。《昆明的雨》是一篇以雨为话题,展现雨季中寻常生活的美感与诗意。《背影》《白杨礼赞》两篇文章都有一个集中的具体的形象;《昆明的雨》没有一个集中的具体的描述形象,更散一些;但是这几篇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所写的景,人,事,物,都凝聚于一条线。这三篇文章在构思上有个共同的特点,表达情感的句子回环往复,构成文章的回环之美。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写法,品味语言。《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经典名篇。学生对这一类散文还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在引导细致阅读上下功夫。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2、认识课文

  大声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用一句带有四字词语的话说说读到了什么?

  读到了作者对白杨树的深情赞美。

  读到了白杨树生长在西北无边无垠的高原上。

  读到了白杨树不屈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读到了白杨树丫枝绝不旁逸斜出。

  读到了白杨树的倔强挺立。

  读到了白杨树伟岸质朴。

  读到了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象征了北方农民。

  读到了白杨树力求上进的精神象征了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

  师:总结一下,就是作者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白杨树的外形,白杨树的精神,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以上这些内容就像一粒粒珍珠,被作者用一条线串了起来。这条线是——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赞美白杨树,作者用了——“不平凡”这个词语。这样的句子在文中出现了5次,形成回环往复之美。

  3、说说“不平凡”这个词

  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写白杨树不平凡的段落,再圈点勾画出写白杨树不平凡的句子,最后用

  “白杨树不平凡在——”

  的句式说话。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的生长环境是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黄土高原。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有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丫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的傲然挺立象征了守为家乡的哨兵。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象征了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从整篇文章角度,谈谈作者构思的不平凡

  文章一共9个自然段。第一段,开篇点题,赞美白杨树,总起全文。

  第二段,描写西北高原景色,突出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第三段,写作者猛然见到白杨树时的惊喜。

  第四段,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五段,详写白杨树的外形。

  第六段,赞美白杨树。

  第 7段,写白杨树的内在精神,揭示其象征意义。

  第8段,直接点名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9段,通过与楠木对比,赞扬白杨树。

  通过以上对段落的分析可以看出,1、4、6、8、9段都反复说道“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情感是贯穿全文的线,围绕这条线,作者写了白杨树的生存环境,外形和内在精神,从而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精读课文第7段,说说写作手法的不平凡

  1、轻声读第7段,读出三个层次。

  2、轻声读第7段,读出三层意思。

  3、轻声读第7段,读出三次变化的语气。

  女生读第一个层次,男生读第二个层次,共读第三个层次。

  前三句先说白杨树不美,第四句赞扬白杨树是伟丈夫,紧接着连用四个反问句,将白杨树与北方农民、北方的抗战军民、抗战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建立起联系,层层深入揭示出它的象征意义。欲扬先抑,显出文章波澜。有对比,有排比,使文章意趣盎然。

  仿照第7段,以自己熟悉的一种植物为描写对象,写一段150字的片段。

  4、总结

  这节课我们用“不平凡”这个词贯穿了整个课堂,读白杨的不平凡,析课文构思的不平凡,赏段落结构的不平凡。

《白杨》教案9

  训练目标:

  1、体会并理解会议深刻的句子。

  2、感受爸爸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

  训练重点:

  理解白杨的本质特征和爸爸的心。

  训练难点:

  对含着意思的复杂句子的深入感悟,体会爸爸的心。

  训练过程:

  一、理解白杨品格特征:

  1、听12—16小节的录音,找出过渡句。

  2、用上关联词把过渡句说一说。(爸爸不但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而且表白自己的心。)

  3、爸爸向孩子介绍了白杨的什么?请快速读这几小节找出句子。

  4、这几句含义较深刻,需要我们仔细揣摩。(学单元提示)

  出示幻灯:课文中有的句子会义比较深,需要仔细揣摩。阅读时,可以先从字面上想想句子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理解含着的意思。 ⑴齐读第一句,理解“揣摩”的意思。 ⑵引读第二句。

  5、自学12小节,要求: ⑴这些句子分别写出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⑵从哪些词语可看出?用圈出。

  6、反馈(指名学生喜欢说哪一句就说哪句) 生:第一句写出了白杨的高大挺拔,从“这么直,这么高大,向来”等词体会出来。 生:第二句写出了白杨的生命力强,我从“哪儿……哪儿……”“很快”等词体会出来。 要求学生举例说说来体会白杨生命力强的特点。如:大戈壁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大戈壁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 生:第三句写出了白杨的坚强,从“不管……不管……总是……”体会出。 为了加深学生对白杨坚强的理解,可做如下填空:(多指名说一说) 遇到风沙白杨, 。雨雪, 。干旱, 。洪水, 。

  7、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什么感情?(崇敬) 那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几句话。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齐读)

  二、体会爸爸的心:

  1、引读(13、14小节):

  师: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生: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师:而这孩子们现在还能理解,他们只晓……(生接读)

  2、他们不晓得的是什么?(多指名)

  3、教师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他们不晓得爸爸妈妈为什么在新疆工作?爸爸妈妈为什么带他们到新疆去念书?为什么到新疆偏远的地方去工作?他们不晓得爸爸的心?

  4、他们不晓得,你们知道吗?

  生1:新疆需要人去开发,爸爸像白杨一样,到祖国需要的地方扎根。

  出示课后第2题第⑴句(齐读):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应该像白杨树那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生根、成长。 在文中划出与它相应的句子。(体会句子会着意思)

  生2:爸爸也希望孩子也像自己一样,在新疆扎根一生,也希望孩子接好班,把新疆建设好。

  生3:爸爸带孩子到新疆去不只读书,更主要的是让他们在新疆扎根落户。

  生4:爸爸感到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需要人去建设,越是锻炼人意志。 出示课后第2题⑵句:一个热爱事业的人,应该像白杨树那样,在任何因难面前都不动摇。 在文中找出与它相应的句子。(体会含意)

  生5:爸爸主动把孩子带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带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5、爸爸的心是什么,谁来总结一下?

  6、引读第15小节:爸爸借白杨勉励自己,教育孩子父子两代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原先孩子不认识白杨,现在呢,孩子们多一点知识:……(生接读) 引言:爸爸介绍的有关白杨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这粒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7、小组讨论放手让生学习第16小节,要求: ⑴你不懂的是什么?读懂了什么? ⑵这小节有些句子含义较深刻,我们也根据刚才学习方法,先(生接读)再(生接读)来学习。

  8、反馈: ⑴围绕以上两个要求,指名生说,若个别小组提出不懂的,可由其它小组帮助解决。 ⑵反馈重点理解: ①爸爸为什么陷入沉思呢?他在想什么? ②这时,他很担忧,为什么露出微笑? ③理解最后一句。 a、先从字面上理解 b、理解含义:“迎着风沙”指什么意思? 大白杨、小白杨指什么?

  9、爸爸露出的是什么微笑?(高兴、希望、欣慰) 10、齐读这小节,体会内含感情。 11、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孩子,你会对爸爸怎么说?

《白杨》教案10

  目的要求

  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边境战士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3、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

  4、学会本科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树的'特点,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介绍白杨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教具学具

  鹏博士教育软件幻灯片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板书课题解题

  1、谁见过白杨?说说白杨是什么样的?

  2、微机出示“资料部分”,认识白杨

  二、检查预习

  1、微机出示“字词学习”,学习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指导生字的读音

  3、指导读描写“大戈壁”、“白杨”的话和爸爸谈论白杨的话。

  三、讲读课文

  (一)、讲读第一段

  1、默读课文想想这一段主要些什么?

  2、讨论解答弄懂环境和气候的恶劣

  点击:理解词语:戈壁清晰浑黄一体

  (二)、理解2—3自然段

  1、指名朗读2—3自然段

  2、微机出示白杨树的画面理解“高大挺秀”

  3、读了这一段后你有什么感受?(喜爱、崇敬)

  (三)、理解4—14自然段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讨论:白杨树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一位旅客”指谁?说说“爸爸的神态有什么变化?(望着—出神”—“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微笑消失色变得严肃起来”)

  4、理解爸爸说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

  ①默读15—17自然段。

  ②说说爸爸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

  (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希望自己的子女在边疆落户、学好本领长大建设边疆)

  (三)、讲读第15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说说爸爸沉思什么?

  3、“一课高大的白杨树”和“一棵小树”各比喻什么?为什么嘴角又露出一丝微笑?

  四、作业:

  朗读课文,尝试给课文分段。总结段意。

  第2课时

  一、默读课文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1、自由度课文分段

  2、讨论分段情况,概括段意

  一段:(1—3)列车在大戈壁上运行。

  二段:(4—14}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特点。

  三段:(15—17)爸爸在表白自己的心。

  四段:(18)孩子们会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

  3、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1、浏览课文,概括中心

  2、讨论确定中心

  三、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1、同位讨论

  2、集体讨论订正

  四、指导书写生字

  1、指导书写生字

  2、学生练习写生字和课后词。

  五、作业:

  默写生字感情朗读课文。

  第3课时

  一、指导背诵14—18自然段

  1、指导分段背诵

  2、借每段开头一句话背诵

  3、同位互相检查背诵

  二、巩固练习

  鹏博士出示以下各题

  1、辫字组词

  2、找反义词

  3、判断句意

  4、选词填空

  三、总结学法,巩固中心思想

  四、作业:

  1.

  背诵课文14—18自然段

  2、朗读4《在希望的田野上》

  板书设计:

  高

  直

  白杨

  高大挺秀

  生长范围广

  借物

  生命力强

  |

  |

  爸爸

  表白心愿

  扎根边疆

  |

  建设边疆

  喻人

  教育子女

  教学札记:

  本文以白杨比喻爸爸,教学中让学让学生懂得其用意所在,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材的,知道围绕中心选材的重要性。

《白杨》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教导学生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通过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投影仪、胶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曾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白杨礼赞》,文中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并借白杨歌颂了有着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大家打开书预习内容,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清晰

  介绍

  新疆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2.读课后题4“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3.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4.默读课文,回答思考题。

  ①把书上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相结合,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读一读你刚才所画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五、练习读熟课文,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全文并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茅盾的《白杨礼赞》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和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那么袁鹰的《白杨》要歌颂白杨的什么品格呢?下面我们就学习《白杨》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白杨)

  二、指名朗读全文。

  1.思考:从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2.讨论得出答案,老师板书:(①外表:挺直、粗壮;②内在: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3.结合课文前后内容谈谈你对白杨的特点的理解。

  4.朗读这段话,体会白杨的品格。(有感情地朗读)

  5.练习背诵此自然段。

  三、细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1.默读课文,自学。(投影出示)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是什么意思?本课指的是什么?这

  位旅客为什么“出神”?)[讨论后板书:边疆建设者]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表白了自己的心。(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爸爸“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他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愿?)[讨论后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课文第一处讲到“沉思”,爸爸在沉思什么?这里爸爸又在沉思什么?)

  2.小组讨论解答。

  3.大家分析解答。

  4.朗读这几句话,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四、老师:望着窗外的卫士,爸爸想着、想着,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为什么呢?

  1.指名一人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大家分析其中的深刻含义。

  2.“微笑”又说明了什么?(板书:无私奉献的精神。)

  3.朗读训练,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4.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朗读全文,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六、确定中心思想,完成课后练习三(选择中心)

  说明:课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方法。(板书:借物喻人)

  七、总结深化

  本文作者袁鹰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热情赞美了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边疆建设者,他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在座的同学们,也感染了老师。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创造祖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八、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熟课文。

《白杨》教案12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会组词运用,理解“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抚摩、边疆”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认识白杨的特点,读懂句子隐藏的深刻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4、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献身祖国建设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认识白杨的特点,读懂句子隐藏的深刻含义。

  2、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边疆建设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一)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理清文章脉络,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三)理解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深刻含义。

  二、重点、难点

  (一)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学会运用。

  (二)理清文章脉络,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大戈壁吗?(大戈壁:来自蒙古语,蒙古语称砾石质荒漠为戈壁,茫茫戈壁滩上布满粗砂、砾石,这种地区地面缺水,植物稀少,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高原中西部及其边缘山地。)

  然而,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却有一种植物能顽强地生活着,同学们知道是什么植物吗?(白杨)

  “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哪位同学见过,你能介绍一下吗?

  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高大笔直,生命力强,不讲究生存条件,哪里需要哪里生根,还可以防风固沙。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到这荒凉的戈壁滩看一看。板书:白杨。(学生带着对戈壁和白杨的好奇之心快速进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生通过查字典等自主扫清字词障碍,划分段落,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学生对生字掌握情况及对新词的理解:

  提醒学生注意生字字形,如“疆”字不要丢掉了“土”字,与“僵”字在字形字义上的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新词,如: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漫天黄沙,天和地的界限都分不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很不一般。本文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中的白杨,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提出问题:

  (1)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一列火车上,两个孩子看到车窗外一排排高大整齐的白杨展开讨论,并引出爸爸的一番意义深刻的谈话的事。

  (2)找出文中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划出来,说一说。

  板书:白杨——高大挺秀、易于种植、适应性强、坚强不动摇

  (三)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划分段落,概括段意,请同学回答。 总结:这篇课文以白杨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可以把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

  第二段(第四至十五自然段)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三段(第十六至十七自然段)讲孩子们不能理解爸爸的心意,他们只知道新疆很远,爸爸妈妈要到那里工作,还要带他们一起去,他们将来要一直生活在那里。

  第四段(第十八自然段)主要讲的是爸爸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又浮起了一丝微笑。

  (四)再读课文,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五)布置作业。

《白杨》教案13

  【教案准备】

  1、了解一些有关稻草的常识。

  2、稻草制品。如:草帽、草席、稻草人、草鞋等。

  3、立体教案教具、头饰(小鸟、小兔、小姑娘)

  【教案过程】

  一、角色互动,引出故事:

  冬天的时候,小白杨穿了一条用稻草做的围裙,真漂亮,又暖和。可是,夏天来了,唉,你们发现小白杨怎么了?(哭了)

  1、我们一起问小白杨?(小白杨,小白杨,你为什么哭呀?)

  2、请扮演小白杨的老师回答(夏天来了,天气渐渐热了,可是我那件用稻草做的围裙还穿着,太热了)

  3、谁来了?小白杨怎么问小鸟的?小鸟帮助它了吗?小兔呢?

  总结:哎呀,小鸟、小兔都没帮助小白杨,它们那么热的天不需要围裙,怎么办呢?

  二、设疑:教师引出讨论点

  1、天越来越热了,小白杨的围裙还是没脱掉,它热得透不过气来,难受得腰也弯了,怎么办呀?(幼儿讨论)

  2、老师有个办法:我来帮小白杨脱围裙,脱下的稻草扔在地上多脏,扔到小河里吧?(好吗?)那么放把火把稻草烧了吧,好吗?

  总结:会环境污染的,扔到小河鱼会死,烧稻草的浓烟呛人。

  三、扩疑(废物利用进行环保教育)

  1、哎呀,老师的办法都不好,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呢?你们想想稻草有什么用?

  2、讨论稻草的各种用途,完整故事内容。

  总结:你们想出办法是不是和这位小姑娘想得一样呢?完整故事内容,体验成功的喜悦。

  3、现在小白杨怎么样了?(笑了)

  四、扮演角色,体验成功

  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小白杨的围裙故事分享:

  冬天的时候,小白杨穿了一件用稻草做的围裙,又漂亮,又暖和。

  夏天来了,小白杨还是穿着那条用稻草做的围裙,真热呀。一只小鸟飞来了,小白杨忙问:“小鸟,小鸟,请你帮我把这条用稻草做的围裙脱了,好吗?”小鸟说:“不行,不行,这么热的天,我才不要呢!”一只小兔蹦蹦跳跳过来了,小白杨又问:“小兔,小兔,请你帮我把这条围裙脱了,好吗?”小兔摇摇头说:“不行,不行,这么热的夭,我才不要呢!”哎,天越来越热了,可是小白杨的围裙还是没脱,它热得直冒汗,热得喘不过气来,腰也弯了,他伤心地哭了,这时,正好来了一位小姑娘,小姑娘说:“小白杨,别哭,别哭,我来帮你。”她用稻草做了一顶草帽戴在头上遮太阳,用稻草编了一条草席,睡在白杨树底下,真凉快。嗨,这下白杨树再也不觉得热了,它舒服极了,高兴得笑弯了腰,连声说:“谢谢你,小姑娘!”

  小白杨的围裙教案反思:

  此活动设计打破了以往的故事教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了教学课件,通过点播课件片段,不给孩子以完整的情节,而是让幼儿听音乐思考下面将发生什么事情,续编故事情节,这种形式借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独特的优势将幼儿的视、听、想、说结合起来,增强了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扩散性、创造性思维能力。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自然环境被破坏了许多,给人类带来了许多不利,人们越来越感觉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然而,幼儿对环境保护意识却很模糊,设计此活动可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让孩子们置身于自己喜欢的`故事的情节、环境之中,达到环保教育的目的。

  从这次语言活动设计中让我想起了以往我们开展的一些故事教学,结局是统一的,孩子们的“一百种语言”最后变成了一种语言,制约了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改革固有模式,此活动中我们就利用了动画对孩子具有相当吸引力的特性,让动画及声效的变换去引发孩子主动思考,充分激发孩子的想象,允许孩子们有不同的答案,鼓励幼儿大胆求异,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将知识转换成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幼儿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和将来的终身学习和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

《白杨》教案14

  【教学目标】

  1、会写“晰 伞”等五个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达、深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爸爸的心愿。

  【教学准备】

  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理解白杨特点和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乐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

  1、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2、检查预习情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听配乐朗读录音带。

  二、默读课文,初晓大意

  三、同学自学课文,出示自学考虑题

  1、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2、爸爸是怎样向小朋友介绍白杨树的?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同学试着给文章分段,用铅笔标示。

  2、同学讨论,说出自身的分段并说明理由。假如有分歧,可以再讨论。

  第一段,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列车在茫茫的大戈壁运行,不时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闪过。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到“也不动摇”,讲爸爸向小朋友们介绍白杨的特点。

  第三段,从“爸爸只是向小朋友们介绍白杨树吗”到“那么高大”,讲爸爸的话也是在表达自身的心。

  第四段,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小朋友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茁壮生长。

  五、自由朗读课文,同学质疑问难

  六、练习

  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同学有分歧,再读再讨论。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大戈壁的精彩图片,师: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

  理解大戈壁的环境恶劣,抓住“茫茫”、“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语

  2、出示大戈壁的录象,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有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设计意图:让同学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3、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请同学发表看法。

  (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齐读第3自然段,读后回答:

  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

  师: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

  (赞美)

  分角色朗读4~12自然段。

  二、课件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2自然段,然后逐句读讲

  1、“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高、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3、“不论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论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同学画后交流。

  生:这里用了“哪儿……哪儿……”。

  生:还有“不论……不论……总是……”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发生什么感情?

  (敬重)

  那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几句话。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齐读)

  师: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论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设计意图: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只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第二段课文是文章的中心内容,提炼出“高”“直”这一白杨树的外形特征。)

  4、过渡:

  爸爸只是向小朋友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达着自身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

  三、引读讨论14自然段

  1、“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2、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3、“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问:小朋友们不知道新疆那么荒凉,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

  小朋友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带他们去新疆读书?到底是为什么呢?

  同学再读第14小节,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引导同学从课文中找答案。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培养了同学思维的广阔性。让同学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同学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小朋友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生长的热诚之心。)

  4、过渡:

  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小朋友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生长呢?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含着的意思

  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生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请同学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引导同学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白杨:哪儿需要,哪儿生根,不论风沙雨雪干旱洪水(坚强)。

  爸爸:边疆需要,扎根边疆,不怕任何艰难困苦(坚强)。

  (设计意图:引导同学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身的小朋友在家长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五、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请同学用文中的重点词语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哪儿……哪儿……”。

  “不论……不论……总是……”

  坚强 白杨 边疆建设者

  六、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

  七、作业

  1、誊写课后词语。

  2、练习背诵课文。

《白杨》教案1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高尚品质。

  3、阅读有自己的见解,能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型】

  典型精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检查预习,学生质疑,教师归纳引导,出示导学提纲帮助学生小组学习。

  2、学生根据提纲,读、思、议,感知文章的中心思想。

  3、通过词句的分析、体会,了解白杨树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你们见过白杨树吗?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白杨》。

  板书课题:

  白杨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

  ⑴ 认读生字词:

  伞、晰、抚、疆,并组词。

  ⑵ 巩固练习:

  晰( ) 介( ) 疆( )

  析( ) 价( ) 僵( )

  ⑶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清晰:清楚。

  界限:指天和地交界的地方。

  高大挺秀:形容白杨树又高,又直,又秀丽。

  沉思:深入地思考。

  2、回顾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不懂的与大家讨论,各抒己见。

  三、自由读课文,学生作好批注,大胆地质疑

  四、教师归纳问题,出示导学提纲,小组合作学习

  1、白杨树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画出相关的语句,认真体会。

  2、白杨树有哪些特点,请用---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说说你自己的理解。

  3、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如“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并和小组内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及体会。

  五、反馈,感悟

  1、体会新疆的恶劣环境:

  ⑴ 白杨树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找出具体的语句。

  ⑵ 指名回答,有感情地朗读: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⑶ 大戈壁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大:茫茫。

  环境恶劣:没有……没有……也没有……“到处”“浑黄一体”。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画、板书。

  ⑷ 抓关键词语,指导朗读,体会白杨树生长环境的恶劣。

  2、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⑴ 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让学生自由地抒发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间互相学习,注意倾听他人的.回答并适时做好点评。)

  要点把握:

  ① 高大挺秀:

  “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躺影。”“你看那树多高!”“你看它多直!”

  ② 茂盛、大: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③ 生命力顽强:

  “哪儿需要它,它就去哪儿。”“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树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A、抓关键词语体会它的顽强的生命力,如:

  不管……还是……不管……还是……总是……那么……那么……不……也不……

  B、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引读:是啊,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生读:“白杨树从来……也不动摇。”

  ⑵ 分角色朗读: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到“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六、小结,布置作业

  1、老师总结:

  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是那么的恶劣,却依然高大挺秀,足可见它的生命力顽强,而且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是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⑴ 写白杨树前具体写了白杨树生活的环境,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⑵ 写白杨树的特点时,作者采用的不是直接描写的方法,都是通过人物说的话,间接地写出白杨树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体会白杨的寓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领会文中的思想;总结全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借物抒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白杨树(含外观及内在的特点)。

  2、老师小结:

  白杨树生长的地方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到处浑黄一体。白杨树却不软弱,不畏风沙雨雪,不畏干旱和洪水,依然长得高大挺秀。

  3、导入新课: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爸爸表白的是什么心呢?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爸爸的思想感情

  1、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反复阅读爸爸说的话,讨论爸爸要表白自己的什么心?

  (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各抒己见。)

  ⑴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⑵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从爸爸的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精神体会无数像爸爸一样在边疆参与建设的人们的崇高思想。

  3、指导名读、小组读,说说你们此时的心里感受。

  4、爸爸在孩子们面前借白杨树表白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有目的。

  (学生从文中找词句,逐句逐段的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⑴ 爸爸希望子女和他们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⑵ 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① 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微笑?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含义?几棵小树的意思?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含义?

  ② 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

  5、教师小结:

  是啊,边疆的建设者们有这样一句豪言壮语:“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生献儿孙。”边疆建设者就像白杨树一样,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紧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三、了解“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四、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