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灯光》教案

《灯光》教案

时间:2022-07-20 17:46:41 教案 我要投稿

《灯光》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灯光》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灯光》教案

《灯光》教案1

  【教学目标】

  1、课文内容,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美好神往和为此付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2、体会本文的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的关系,并感受作者这样写的深意。

  3、能有感情朗读5~7段,第10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在上课前,老师先请大家看几组图片。

  (出示几组关于“灯光”的图片。)

  师介绍。

  师:同学们觉得这几组图片美吗?

  生:美。

  师:这都是关于灯光的图片,那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这个世界上没有了灯光会怎样?

  生:一片黑暗,什么也作不了。

  生2:无法生活,动植物都无法生存。

  师:的确,每当晚霞尽退,带走最后一缕阳光时,也就意味着夜幕即将降临,劳累一天的人们,有的在灯下欢聚一堂,叙说亲情,有的在灯下做一次书中漫步,有的则徘徊于五彩缤纷的霓虹灯下,尽情享受着休闲时光。灯光,不只是人们夜晚的明珠,更是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朋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当代著名作家王愿坚笔下的灯光,去感受一个人民战士内心当中对灯光的向往。

  板书课题:

  灯光

  二、新授

  师:昨天,己经安排同学们进行了预习,下面谁来说说,你通过预习收获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这是一篇回忆文。

  生2:我知道了写的是1947年发生的事。

  生3:我知道了主要写的是郝副营长。

  师:同学知道的可真多呀,你们很会预习,现在我们就再自读一遍,看看还有没有更多的收获。在自读前,请同学们翻开书,读读应该注意的问题,按着你喜欢的方式进行自读,并给课文分段。

  (生自读。)

  师:谁来说说你又有了什么体会?

  生:我体会到郝副营长的舍己为人精神……

  师:那同学是怎么分的段呢?

  生:我是按着,回忆和实际来分的,把1~2分成第一局部,3~12分成第二局部,13自然段为第三局部。

  生:第一局部主要写了一声赞叹让作者陷入回忆,第二局部写了事情的整个过程,第三局部写了灯光又使作者想起战友来。

  师:这是一篇回忆文,是什么让作者陷入回忆当中呢。在1~2段中找出来。

  生:是一声“多好啊”。

  师:是谁说的,当时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生:是一个游人说的.,当时看到了天安门前的灯光,想到灯光带给人的光明和温暖,于是发出了一声赞叹。

  师:是呀,正是这一声赞叹,使“我”陷入深深的回忆,现在我们一起走进回忆,一起回到1947年的秋天,看一看发生了什么事?现在请同学们默读3~7自然段,想一想,突击队的任务是什么?在战斗前郝副营长在做什么?

  生:在1947年的秋天,我军部队挺进豫皖苏平原,要进行一场围歼战。

  生:突击队的任务是炸开围墙打开突破口。

  生:郝副营长在借着火光看书。并陷入深深的神往。

  师:这局部当中又出现了两次“多好啊”,是谁说的,当时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

  生:郝副营长说的,当时在看一副图画,想到了未来的美好时光。

  生:想到了将来小朋友能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陷入了美好的神往。

  师:那谁能说说,神往是什么意思?他在神往什么?

  生:是对某种事物的向往。郝副营长在神往灯光。

  师:那郝副营长为什么只对灯光充溢了神往?扫读3~7自然段,找出原因。

  生:因为当时共和国还没有成立,在全国只有少数的大城市有灯光,而大局部地区看不到灯光。

  生:当时郝副营长正在看一本画着小朋友在灯下学习的图画。所以,想到了将来小朋友能象画中一样在灯下学习,于是就对灯光发生了向往。

  师:通过这一局部的学习,郝副营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从哪可以看出来?画在书上。

  生:我从他22岁就能当上营长,能看出他英勇善战。

  生:我从他借火光看书,能看出他非常热爱学习。

  生:我从他对未来的神往看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师:那你有没有对一个事物有过强烈的向往呢?回忆一下当时的感觉,带着这种感觉体会一下5~7段的对话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给同桌读读。

  (生同桌读,并找生展示读。)

  师:同学们读的真好,能从你们的语气中体会出郝副营长对未来的美好神往。多么美好的神往呀,最后实现了吗?

  生:没有。

  师:那中间又发生了什么事?下面我们前后桌为一组,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读8~11段,小组合作解决大屏幕上的问题:1、后续部队为什么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2、面对这种情况,郝副营长是怎样做的?3、结果怎样?下面我们一起到书中去寻找答案吧!

  生:因为在黑暗中后续部队找不到突破口,所以失去联系。

  生:面对这种情况,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为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生:结果,郝副营长壮烈牺牲了。

  师:那通过这局部的学习,郝副营长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舍己为人,不怕牺牲。

  师:你对第11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是怎么理解的?

  生:我从中体会出郝副营长为了战争的胜利,献出了自身年轻而珍贵的生命,为了小朋友将来能在明亮的电灯下学习,而自身却没有来得及看一眼电灯。这种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师:同学们读得真认真而且能认真体会。那同学们想一想,第10自然段对英雄的壮举,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去读呢?谁来试试。

  (生读,师指导。)

  师:课文以灯光为题,而且文中多次写到灯光,现在找出描写灯光的地方,画出来。

  生:在开头和结尾处写了灯光,还在第二局部里郝副营长的神往里写到了灯光。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大屏幕上的两个自然段。

  (出示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段。)

  师:体会一下,开头和结尾有什么关系?作者在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天安门前的灯光,这样写有什么深意?

  生:为了提醒人们:这样温暖光明的灯光,这样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千万不要忘记那些缔造新中国,给我们带来幸福生活的革命先烈。

  师: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那面对这些先烈们,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生:好好学习,不浪费一丝光阴。

  生:珍惜得来不易的光明,不辜负先烈们,和那些英雄们的期望。

  师:是呀,年轻的战斗英雄为了战争的胜利,为了共和国来之不易的光明,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每当我们在灯下伏案学习时,又怎能忘记那些英勇牺牲的先烈们?同学们,珍惜这得来不易的光明,努力学习吧,这才干对得起那些先烈们。

《灯光》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做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该倍加珍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广阔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三、教具:生字新词卡片、电视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灯光》这篇课文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它是谁写的呢?(王愿坚)王愿坚是当代著名的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的编剧就有他一个。

  (二)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认识生字词)

  (三)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2、学生自读往事这部分内容,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再请几个学生装在全班说说,然后组织学生评议。

  (四)精读往事部分内容

  1、学生默读这部分内容,找出描写“灯光”的句子,用笔勾画下来。

  2、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句子。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和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

  这位年轻的战友不顾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3、学生就这些重点句子自读质疑,互相讨论。

  (1)学生质疑:为什么看到这上千万盏灯,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万盏灯”——这么多得灯,大放光明,广场周围还有许多“宏伟的建筑”,说明祖国的建设突飞猛进,所以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2)学生质疑:郝副营长:“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憧憬什么呢?

  (郝副营长的话道出了他的美好的心愿,反映了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他想的是祖国的下一代,希望能够给他们创造一个优越的学习条件。郝副营长所说的"多好啊!"是指孩子们在这光亮的灯下学习、生活是多么幸福啊!憧憬的内容可能是:等革命胜利后,劳动人民将为建设祖国、为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而辛勤工作,不再为地主资本家卖命,他们的子女将有可能在舒适的环境中读书学习,不再像父辈那样被剥夺上学的权利)

  4、重点讨论:“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来得及见一见电灯。”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充分发言,通过讨论,体会到这句话含义深刻,表现了革命先烈不惜牺牲自己性命为后代谋幸福的无私奉献精神。体会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正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无数先烈正是为了后代的幸福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我们生活在这幸福之中,不能忘记牺牲自己性命的先烈们。)

  (五)有感情地朗读回忆往事的这一部分内容

  (六)板书设计:

  灯光

  广场灯光一声赞叹(多好啊)幸福生活

  阵地火光憧憬未来(多好啊)生命换取

  六年级灯光练习题

  一、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

  一( )英雄一( )电灯一( )火柴

  一( )孩子一( )部队一( )画

  一( )树林一( )战斗一( )书

  二、按要求填空。

  1.“漫”查______部首,再查______画,字典里解释:①水过满,漾出来;②满,遍;③没有限制,没有约束。“漫步”的漫应选______种解释。

  2.“熟”查______部首,再查______画,字典里的解释:①食物烧煮到可吃的程度;②成熟;③程度深;④习因常接触而知道的清楚。“熟悉”的熟应选______种解释。

  三、在词语解释后的括号里写出词语。

  1.自己对自己说话。( )

  2.一根头发上系着千钧的重量,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

  3.本指集中众人的智慧,现专指一个人的精神高度集中。( )

  4.震动了天地,形容事物本身极为重要,也形容声势浩大,气势雄伟或声音响亮。( )

  四、联系课文内容填空。

  1.“多好啊!”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 )在( )时发出的由衷的赞叹,第二次是( )在( )时的自言自语,第三次是( )跟( )谈话时说的。

  2.课文的题目是灯光有什么深刻含义?

  3.说一说你对“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一句的理解。

  【答案】

  一、位盏根个支幅片场本

  二、1.氵11 ③ 2.灬10 ④

  三、1.自言自语2.千钧一发3.聚精会神4.震天动地

  四、

  1.游人漫步郝副营长战斗前“我”郝副营长

  2.课文的题目《灯光》的含义:它象征着光明和幸福生活,象征着一种美好的期盼,也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

  3.他用他的生命换来灯光,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幸福生活。

  六年级灯光知识点

  一、多音字

  钻:zuān钻研zuàn钻石

  埋:mái埋头mán埋怨

  二、近义词

  照耀——映照宏伟——雄伟

  激烈——猛烈茂密——茂盛

  注视——凝视憧憬——向往

  焦急——焦虑璀璨——灿烂

  三、反义词

  赞叹——嘲笑挺进——撤退

  激烈——和缓茂密——稀疏

  微弱——强烈焦急——悠闲

  暴露——隐蔽

  聚精会神——心不在焉

  四、词语积累

ABB式:黑魆魆白花花绿油油红彤彤黄澄澄绿莹莹沉甸甸喜洋洋

  形容情况危急的词语:千钧一发迫在眉睫火烧眉毛危在旦夕四面楚歌岌岌可危兵临城下箭在弦上间不容发十万火急

  五、理解词语

  1.豫皖苏:豫:河南省的简称。皖:安徽省的简称。苏:江苏省的简称。

  2.宏伟:(规模、计划等)雄伟壮大。

  3.围歼战:包围起来歼灭敌人的战斗。

  4.交通沟:阵地内连接堑壕(háo)、工事,供交通联络的壕沟。也叫交通壕。

  5.倚:靠着。

  6.胸墙:为了便于射击和减少敌人火力可能造成的损失,在战壕边沿用土堆砌起来的矮墙。

  7.黑魆(xū)魆:形容黑暗。

  8.千钧一发: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30斤。千钧一发指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极其危险。

  9.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本课指天安门广场灯光耀眼。

  10.华灯:雕饰华美或光华灿烂的灯。本课指天安门广场的灯。挺进:指军队直向前进。

  11.阻击:指以防御的手段阻止敌人增援、逃跑或攻击。

  12.漫步:没有目的而悠闲地走。

  13.憧憬: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与向往。

  14.注视:聚精会神,集中精神的看。

  15.沙柳:沙柳为沙漠植物,也是极少数可以生长在盐碱地的一种植物。其幼枝黄色,叶线形或线状披针形,枝条丛生不怕沙压,根系发达,萌芽力强,是固沙造林树种,其天敌为沙柳毒蛾,生于河谷溪边湿地,分布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等地。沙柳用于作北方防风沙的主力,是“三北防护林”的首选之一。

  16.信号弹:一种具有独特颜色和性质而被用作信号的烟火照明弹。

  17.电钮:电器开关或调节等设备中通常用手操作的部分。多用胶木、塑料等绝缘材料制成。有按下式、扳动式和转动式。

  18.整编师:整编师实际上就是军。是把一军压缩成一个师。

  六、课内问题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怎样的事?

  答:课文主要写了这样一件事:解放战争时期,郝副营长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而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2、本文运用了什么叙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本文运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回到灯光,与开头照应。这样写首尾呼应,结构紧凑,含义深刻。

  3、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和战场上微弱的火光,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答: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引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引起了郝副营长对幸福生活的憧憬;正是因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促使郝副营长在战斗中不顾自身安危,点燃了那本书,用微弱的火光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

  七、理解句子

  ①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这是写郝副营长在激战前,向往光明和幸福前景时的神态。从这种神态里,我们理解了他英勇战斗的伟大动力,感到他那颗为解放中国人民、为造福人民而跳动的心。“漆黑的夜空”,是实在的景象,在这里正好衬托郝副营长对光明的向往。

  ②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这句话感情深沉,含义深刻。话中称“年轻的战友”,是对年仅22岁就在战斗中牺牲的郝副营长的痛惜。他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后代的幸福和安乐,“孩子们在电灯底下学习”成了“幸福与安乐生活”的一种象征,强调了郝副营长是为了理想而英勇献身。最后一句话既是对前面的情节的呼应,也是作者在由衷地赞叹革命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无私和伟大。

  ③事情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本文开头运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回到灯光,与开头照应,显得结构紧凑。

《灯光》教案3

  “这位年轻的战友不顾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重点讨论: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充分发言,通过讨论,体会到这句话含义深刻)

  师:郝副营长从深情美好地憧憬到献出22岁的年轻生命而未见成电灯,这期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了呢?

  (二)分小组自学课文,感悟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1)出示自读要求:默读回答问题。

  突击连的任务是什么?战斗打响后,后续部队为什么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

  郝副营长是怎样牺牲的?

  (2)交流自学情况:

  ①突击连的任务就是突破守军的围墙,为大部队打开前进的道路。

  ②战斗打响后,因为突破口沉寂了,后续部队在黑暗中找不到突破口而与突击连失去了联系。

  ③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郝副营长高举起用火柴点燃了的书,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敌人被歼灭,他却因暴露而牺牲。

  师:“千钧一发”是什么意思?

  生:就好像有千斤的重量拴在一根头发上,形容十分危急。

  师:说得好,那么课文中的“千钧一发”应该理解为什么呢?

  生:比喻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

  师:对!同学们,再来读这段话,然后用一个词语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的感受有:我很伤心,我很感动,我很敬佩郝副营长……

  ——老师此时要引导学生说:你为什么感动,为什么敬佩呢)

  其中一生回答说:我想,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后续部队找不到缺口,可就在这时候,出现了一点亮光,虽然很小很小,但却比任何灯光都亮,那就是郝副营长啊!这怎能不让我感动啊!

  师:是啊,说得太好了!那就把你的这种感动读出来吧!

  师:不管是什么感受,只要是你用心体会出来的就是最有感情的。让我们一起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师生齐读,再用引读的方式来读)

《灯光》教案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正确读写12个生字。

  2.正确读写“小镇、诊所、婴儿、徐徐、冻僵、多余、熄灭、哀鸣、碾雪”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了解课文内容,体会那些农民的友善。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沿途的农民点灯给“我”温暖和力量的友善,教育学生做个有爱心的人。

  教学重点:

  从“我”的心情变化中,感悟那些农民的友善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

  教具:

  投影仪(片)、生字卡

  教学方法:

  引读法,读读议议相结合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导语:在寒冷的夜晚,四周漆黑一片,寒风呼呼地吼着,你一个人开车行走在乡间的路上,你最需要的是什么?

  当这寒夜的灯光在你最需要的是时候打开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件温馨的故事——《寒夜的灯光》。

  3.学生齐读课题,围绕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出示自学要求:

  (1)圈出生字、生词。

  (2)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词义。

  (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按自学提示独立思考。

  4.小组交流。

  三、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1.指名朗读课文,检查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2.出示生字、生词卡片,学生认读,再练习读课文。

  3.学生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4.汇报思考的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指名读课文第1、2自然段,感知当时情况。

  讨论:从哪些地方可以感知当时情况的特殊?

  (1)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2)学生自由交流。

  四、抄写生字生词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生词。

  11.寒夜的灯光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感悟农家人的守信、友善吧!

  二、品悟农家人的守信、友善

  1.指名读课文第3—8自然段,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自由质疑。

  2.教师归纳、整理,投影出示:

  (1)在出诊和回家的`过程中,“我”的情绪有怎样的变化?

  (2)“我”的情绪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变化?

  (3)“但是,我绝不感到孤独,那种感觉就像在黑暗中望见灯塔一样,我浑身充满温暖和力量。”这句话怎样理解?

  3.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汇报。

  (1)“我”的情绪变化:壮着胆子——忧虑——不感到孤独,浑身充满温暖和力量。

  (2)投影出示句子。

  ①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交流自己的体会。

  ②注意体会“依然”的意思,说说从中感悟到了些什么?

  ③想一想,这些农家为什么会那样做?

  (3)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讨论:①“我”为什么不再孤独?

  ②“我”为什么在寒夜里感到“温暖”与“力量”?

  (4)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试着背诵。

  三、再读课题,感悟爱的力量

  1.学生再齐声读课题。

  2.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寒夜的灯光给了“我”怎样的力量?

  四、拓展延伸

  1.课后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课外多读一些充满爱心的故事。

  五、课堂小结

  把自己学完这篇课文的收获小结一下吧!

《灯光》教案5

  教学内容:《星星和灯光》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情境教学

  教学内容:一、歌曲 星星和灯光

  二、综合训练(一)

  三、欣赏 《小白菜》(童声独唱)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用悠长、流畅的气息,连贯、轻盈的声音表达热爱家乡、勤奋学习的感情。

  二、通过欣赏,感受并初步了解旋律进行的几种方式(上行、下行、平行)在表达音乐的情感和形象上所起到的不同作用。

  三、巩固常用音符的名称及时值比例知识。

  四、通过创设歌曲情境、搜集教学需要的详实资料、制作精美的动画画面,让学生进入一个精彩的音画世界,以画启声。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喜欢音乐,热爱音乐。

  教学过程 :

  一、师生问好

  二、发声练习

  1、连音练习

  目的:训练学生用连贯的声音歌唱。

  1=C 4/4 5 6 5 4 5 4 3 4 3 2 3 2 | 1- - - 0 ||

  mi ma mi ma mi

  ma mi ma mi ma

  yi ya yi ya yi

  ya yi ya yi ya

  2、跳音练习《欢乐颂》1=C 4/4

  3 3 4 5 | 5 4 3 2 | 1 1 2 3 | 3. 2 2 - |

  mi mi ma ma mi mi ma ma mi mi ma ma mi mi ma

  3 3 4 5 | 5 4 3 2 | 1 1 2 3 | 2. 1 1 - ||

  mi mi ma ma mi mi ma ma mi mi ma ma mi mi ma

  3、发声练习曲《半个月亮爬上来》

  目的:训练学生用悠长、流畅的气息,连贯、轻盈的声音歌唱。

  三、导入

  yi

  师:你们认得这个字吗?(屏幕出现“彝”字)你能说出一个带“彝”字的词吗?(屏幕出现“彝族”)

  同学们都知道,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屏幕出现中国政区图)。彝族是我国人口比较多的少数民族。彝族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彝族村图)彝族人民居住的地区山川壮丽,资源也十分丰富。那里有全国闻名的泸沽湖景区,(泸沽湖景区图)那里的景色十分迷人。你看,绿色的群山环抱着一池碧水,那山水相映的绿色仿佛可以流动。蓝天、白云、湖水、大地组成了一幅和谐而又美丽的图画。彝族最盛大的节日是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节日期间,人们穿着漂亮的民族服装载歌载舞(火把节场面),开展摔跤、赛马、斗牛、斗羊等多种多样的传统节庆活动。夜里,彝家村寨男女老少手持火把在山坡田野欢呼,祈求五谷丰登、生活幸福。他们环绕着熊熊的篝火轻歌曼舞,彻夜狂欢。听,山那边的彝家孩子们也高兴地唱起歌来了(播放歌曲及flash动画)

  四、新歌教学及歌曲处理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彝族儿歌《星星和灯光》。

  1、出示歌谱,跟琴歌曲旋律。师教学生认识下滑音记号并示范下滑音的唱法。(幻灯)

  2、师:老师上节课说了在这首歌曲是有一个升号的歌曲,这首歌曲第三线上的音为do,请同学们注意流动do的唱法,复习唱谱。(幻灯)

  3、老师有感情地示范读歌词,强调①每个乐句末尾不拖音②“要问谁是好歌手”一句要突出疑问的语气。让学生模仿并记忆。(幻灯片:读词要求)

  4、配乐朗读歌词。(播放歌曲动画)

  5、听唱法学习歌曲。提醒学生在唱“家”时注意全音符的时值,突出“家”字表达出的自豪感。师:歌词中彝家的“家”字用全音符,时值较长,表达了彝家人的自豪感。

  6、提醒学生注意:从旋律上看的两个乐节如

  2 2 7 1 2 - | 1 7 1 7 5 0 |

  夜空 闪 耀 万 颗 星星

  应运用流畅的气息,连贯的声音歌唱,而不能间断。休止符前的音要收束利落,切勿拖沓。(幻灯)

  7、师分析歌曲的处理:随着旋律的发展,情绪步步高涨,最后一个乐句是全曲的高潮。要求学生连贯、轻盈的声音演唱歌曲。(幻灯片:歌曲的处理要求)

  8、用打击乐器(铃鼓、碰钟、自制沙锤)为歌曲伴奏(四拍击(拍)一次)。

  五、课间活动

  1、播放动画(无声)

  2、播放有声动画

  3、师:你觉得哪一种好,为什么?既然音乐如此神奇,我们一定要好好上音乐课,学习各种音乐知识。

  六、综合训练(一)(幻灯片依次播放)

  1、复习常用音符休止符时值,告诉学生音符数字越大而时值越小。

  2、师请同学模拟四种声响后做综合训练(一)习题。

  手表 xxxx 台钟 xx 挂钟 x - 大钟x - - - -

  七、欣赏 童声独唱 ——《小白菜》

  ①师介绍《小白菜》是一首童声独唱歌曲、河北民歌,师分别介绍“童声”和“独唱”的意思。

  ②初听(前奏时加旁白:在刺骨的寒风中,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姑娘蹒跚地走着),观察图的内容。(幻灯)

  ③回答课后习题⑴。

  ④回答习题⑶,说一说《国歌》中三个“起来”旋律的进行特点属于哪一种。

  ⑤师总结旋律进行的.几种方式(上行、下行、平行)在表达音乐的情感和形象上所起到的不同作用。上行表现较为激昂的情绪,下行表现较为悲伤的情绪,而平行则表现比较舒缓的、优美抒情的情绪。(图)

  ⑥随录音哼唱加深印象,要求学生哼唱出能记住的旋律。

  ⑦给歌曲选一个你认为最合适的颜色,说说原因。

  八、总结

  师:这就说明音乐不仅仅只是声音,它有丰富的画面感。一段音乐我们可以把它想象为一个人物形象、一个小动物或者一幅美丽的图画。(图)从歌曲《小白菜》中我们认识了一个可怜的小姑娘——小白菜,整首歌曲悲伤的情绪不仅仅深深地打动了老师,也打动了同学们。和她相比,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多么幸福。而通过《星星和灯光》这首歌曲我们认识了一群可爱的彝家红领巾,他们和我们一样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同学们,让我们再次唱起这首《星星和灯光》,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珍惜你们美好的童年。

《灯光》教案6

  荣成27中 于晓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词语,揣摩语言,领悟主旨,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

  2、能力目标:加强学生读、说、思、议能力的训练。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体会人与人交往时爱心付出的重要意义,懂得“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揣摩语言,理解文章运用的对比手法。

  2、感悟文中的人文内涵。

  难点:通过对比手法突出文章主旨。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抛砖引玉,情景导入

  让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帮助过别人,或被别人帮助过的事,顺而谈谈自己的感受。

  (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起,可以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进入本节课的教学。)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圈记标划出不懂的字、词语或句子。

  (这一环节主要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学习读书方法。“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同时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熟悉,也是发现式的学习过程。)学生朗读后,对字词存在的疑问可小组讨论自行解决,老师做适当点拔。

  2、结合画面生动地复述课文,提炼文章的主旨。

  此处利用多媒体展示两幅画面:第一幅表现“我”出诊时的一路灯光指引。第二幅表现“我”出诊回来开车走过之时,灯光随后熄灭。通过动画展现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帮助学生体会作者写作意境。在学生复述后,提以下列问题:以“冬夜的灯光”为题有何含义?引导学生思考,进而整体感知课文,领悟文章主旨。

  (三)、精读研讨,合作探究。

  1、分组讨论,质疑释疑。

  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将全班同学分为四组,结合朗读中存在的疑问进行讨论,然后将各小组里最急于解决却又解决不了的一个问题提交上来,全班同学共同探讨、交流解决。(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讨论中培养他们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能力。)

  2、精读思考,合作探究。

  因对比手法的运用是本文最为突出的写作特色,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所以此处在学生自由讨论的基础上设置以下问题,引领学生精读思考,突破难点。

  (1)、文章精短而感人,你认为是哪些因素让它具备如此魅力呢?

  关于对比,因初一的学生对写作中的对比手法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可先给学生举出“对比”的例子:如颜色对比、冷暖对比、大小对比等。进而体会文中对比手法的妙处所在。

  (2)、作者是怎样通过环境描写体现对比手法的呢?

  首先让学生画出文中对小镇特点归纳和环境描写的语句,反复研读,同学合作,小组探讨其作用,进而引出本文的环境描写就集中在“冷”和“暗”两字上。这恰恰与人情的热、灯光的亮形成鲜明的对比,提升了文章的主旨。让学生在对文章层层剥离,逐步深入探讨之后,通过自己研读、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形式使本课的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四)、拓展迁移,妙文赏析

  1、屏幕显示两段文字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环境描写及对比手法对突出 文章中心的作用。各组同学可选其中一个片段进行探讨体会而后全班交流。(这一环节可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触类旁通的能力,将语文课上活、学活。)

  2、美文需要赏析,更需要积累,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积累词语或句子,积累后相互交流。

  3、学生自由谈:谈谈学习本文后的感想、体会或收获。

  最后以一句“爱是不图回报的,但它的感召力是无处不在的”课堂寄语结束本课教学。

  (五)、课后作业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置分层次、不同类型的作业。

  A类:阅读散文:巴金的《灯》,朱自清的《冬天》。

  B类:将你生 活中最感动的一次人生经历或情感体验写下来,让同学们与你一起分享。

  板书设计:

  对比

  环境的“冷” 人情的“热”

  黑夜的“暗” 灯光的“亮”

《灯光》教案7

  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知道光透过玻璃纸会发生变色的现象。

  技能目标:尝试探索将玻璃纸重叠让光的颜色发生变化。

  情感目标:体验灯光晚会带来的乐趣。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知道光透过玻璃纸会发生变色的现象。

  活动难点:在动手动脑中,尝试让光的颜色发生多种变化。

  活动准备经验准备:幼儿有玩手电筒的经验。

  物质准备:

  1、大小能覆盖手电筒的红、黄、蓝的玻璃纸;

  2、各种不透光的布、纸若干;

  3、每人1支手电筒,橡皮筋若干。

  环境准备:

  1、不透光的活动室;

  2、欢快的背景音乐和灯光效果视频一段。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情境引入,师幼跟随音乐入场。

  教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参加一个特别的晚会,先跟随音乐进入会场吧!

  二、基本部分:师幼探索光透过玻璃纸发生变化的现象。

  1、介绍晚会内容,引发幼儿思考。

  教师:今天的晚会叫做灯光晚会,你想象中的灯光晚会是什么样的呢?

  2、出示手电筒,幼儿用手电筒探索透光材料。

  教师:这里有许多手电筒和一些材料,用哪些材料能布置灯光呢?(幼儿猜测)

  3、幼儿进行操作实验并记录。

  教师:你有什么发现?哪些材料适合做灯光?

  教师小结:原来透光的玻璃纸才适合制作灯光。

  4、教师提供红、黄、蓝三色玻璃纸,引导幼儿发现变色现象。

  教师:请你用红、黄、蓝三种颜色制作灯光。你有什么发现?

  幼儿小结:手电筒的光透过红色(黄、蓝)的玻璃纸,会变成红色(黄、蓝)的光。

  5、师幼观看舞台灯光视频,激发制作舞台灯光的兴趣。

  教师:我们来看看好看的舞台灯光是什么样的?(播放视频)这样的舞台漂亮吗?你们想不想有这样的舞台?想不想亲手布置?可是我们只有三种颜色的光,怎样变出更多颜色的光呢?

  6、幼儿再次操作制作灯光并记录结果。

  教师:你们都制作出了什么颜色的灯光?(请幼儿上台展示)怎样制作出来的.?还有不同的灯光吗?你又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

  师幼小结:原来把玻璃纸重叠,能变出更多颜色的光。

  7、幼儿制作自己喜欢的颜色灯光,师幼进行灯光晚会。

  教师:刚才你们都成功地制作出了灯光,你们还想要什么颜色的灯光?这次我们尝试用多种玻璃纸,制作你想要的灯光吧!

  三、结束部分:师幼进行灯光晚会。

  教师:今天你们开心吗?我们通过动手、动脑筋,让我们的灯光晚会特别成功,让我们在好心情中结束今天的活动吧!

  活动总结

  幼儿园《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上关于科学领域中强调: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教师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和好奇心,利用实际生活中的材料,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思考、操作等方法,举办了一场关于灯光的晚会。

  为了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体现活动的最佳效果,活动初始,教师选择一间透光性比较差的活动室,并用泡沫垫把窗户封住,使得活动室变得黑漆漆。活动中,幼儿玩得很投入,能积极地参与到科学探究中,自主选择材料进行尝试制作灯光,最终得出透光材料适合制作灯光的结果,教师通过进一步的激发,让幼儿在操作实验中制作出了五彩缤纷的灯光。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地发展,在活动中提高了幼儿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满足了幼儿探索的欲望,使每个幼儿都在自身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发展,体会到了“玩中学”。

《灯光》教案8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感悟郝副营长的美好心灵,学习他不怕牺牲的精神,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回报祖国。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憧憬和为此作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难点】

  1.“多好啊”在文中多次出现,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郝副营长生前所说的话,从而感受今天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师:当我们面对清晨第一缕灿烂的阳光,背着书包快乐的去上学时;当我们躺在母亲的怀里,享受温暖宁静的母爱时;当我们面对丰盛的餐桌,尽情的享用佳肴时;当华灯初上,我们欣赏着缤纷绚丽的美景时,我们可曾想过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

  师: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用鲜血筑就的。今天,我们将跟随着作家王愿坚同志走近他们,了解他们。

  教师板书课题《灯光》,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

  2.指名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

  ⑴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⑵“多好啊!”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几次?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动笔画一画有关语句,可在相关地方做简单批注。

  三、理清文章叙述顺序,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1.快速读文,想想课文哪些段落是写现在的事,哪些段落是回忆往事?

  (课文第1、2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写现在的事,其余部分是作者回忆往事。)

  2.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灯光的句子,画下来,并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自己画的句子,并谈体会。

  4.拓展延伸:

  ⑴同学们所知道的“郝副营长”有哪些?

  ⑵假如你也参加了这次战斗,面对当时的情况,你会怎么做?

  ①学生说自己的做法。

  ②学生点评。

  四、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学生自读课文,想想“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句话时,看到了什么?可能想到什么?小组讨论交流,并在书旁写上批注。

  2.小组汇报。

  3.“多好啊”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是作者在天安门广场,听游人说的。游客在夜里看到广场的灯光,可能想到是今天的生活幸福了。

  第二次是郝副营长在战斗前看一本书,由书中的插图──一个孩子正在灯光下读书,发出的自言自语。

  第三次是在郝副营长憧憬未来时说的。他说这句话时,看到的还是那本破书上的插图。可能想到了,如果革命胜利了,我们也要让孩子们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过上幸福的生活。让他们在舒适的环境成长。

  4.有感情朗读文中出现“多好啊!”的句子或段落。

  五、领悟表达,教师小结

  1.“这位年轻的战友不顾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让学生体会到郝副营长的牺牲精神的'伟大,懂得今天的美好生活正是像郝营长那样的肯于牺牲的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更要懂得珍惜今天的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2.“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体会作者对战友的深切怀念,并决心不忘过去,发扬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

  3.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表个人学习感想,教师给予肯定。

  六、课外拓展

  1.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七根火柴》、《三人行》。

  2.仿照课文的叙述形式写篇作文,内容自选。

《灯光》教案9

  “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和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

  (重点理解:郝副营长“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憧憬什么呢)

  师:郝副营长的话道出了他的美好的心愿,他想的是祖国的下一代,希望能够给他们创造一个优越的学习条件。郝副营长所说的“多好啊!”是指孩子们在这光亮的灯下学习、生活是多么幸福啊!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吗?

  生1:我感受到郝副营长特别想见到电灯(师启发:你的理由是——

  生说理由)

  生2:我感受到这是郝副营长的心愿。(师启发: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生说理由)

  …………

  师:你们能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去体会,真是会读书的孩子。

  师:“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这里的“憧憬”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回答说:希望、愿望、梦想……)

  师:那此时此刻,郝副营长会憧憬些什么呢?

  生1:他会想,我们一定要获得这次战斗的胜利。

  生2:他还会想,我们一定会胜利的,也一定会有电灯的,我也一定能够看到电灯。

  …………

  师:你们的想法就是郝副营长会的想法。那就赶快让我们一起把郝副营长美好的憧憬读出来吧!

《灯光》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战地、围歼、茂密、突击、歼灭、注视、漆黑、陷入、憧憬、阻击、点燃、性命、焦急”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引导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教师可以提覆盖全文的问题,让学生自读自悟课文中的一些细节。作适当点拨引导,加深学生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二、教学重点:通过对人物言行、神态等描写的分析,帮助学生体会郝副营长为了幸福的明天,宁愿牺牲自己生命的崇高品质。

  三、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及课文中心之间的联系。

  四、教具准备: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揭题,练说

  1、板书课题。

  2、练说。教师提问:

  ① 你见过什么灯?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的?分别用在什么地方?

  ② 这些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些灯,生活会是怎样的?有了这些灯生活又变得怎样?

  (学生联系实际,在说的过程中已经对“我”漫步天安门广场感到“光明”和“温暖”有了具体的认识。)

  二、理文,练说

  1、读课文,弄清人物间的关系:

  (“我”与郝副营长,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目的是一个,即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

  2、读课文,弄清火光与灯光的关系:

  (这里教师可设计几个填空,辅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

  ⑴ 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_____,借着_____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______。他充满了对未来的'______。

  ⑵ 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_____,突击连马上______,后续部队在黑暗里______,在这______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______,______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⑶ 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够在______学习,可他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______。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研究完成上述填空后,可引导他们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微弱的火柴亮光使郝副营长对灯光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用点燃那本书的微弱火光照亮了通向胜利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刻。)

  3、读课文,弄清文中三个“多好啊”间的关系:

  (课文三次出现“多好啊!”这句话,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来,标上序号,然后读一读上下文,找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些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然后通过小组交流、集体汇报的形式,帮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第一次说这话是对天安门广场“灯光”的赞叹,是引起我回忆的直接原因。第二次说这话的是郝副营长,他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第三次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三、激情,练读

  1、指导学生读回忆部分:

  (郝副营长的话要读出沉思、询问、回忆、憧憬的语气:激战部分要读出“猛烈”、“着急”;战斗结束部分,语速放慢,读出对战友无限崇敬之情。可采取指读、组内读、齐读等形式。)

  2、指导朗读课文首尾段:

  (这部分总的基调是流畅,读出对战斗深沉的怀念。)

  3、自由感情朗读全文:

  (学生在感情朗读当中自然感受到当前生活的幸福,联想到先烈的献身精神,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四、延伸拓展

  1、简介作者,鼓励课外阅读。

  2、写出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五、布置作业

  1、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七根火柴》、《三人行》。

  2、练笔:仿照课文的叙述形式写篇作文,内容自选。

《灯光》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对比、衬托的写法及其作用。

  2.感悟课文表达的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从把握文章的对比手法入手,理解文章的主旨并且体会环境描写对突出文章主旨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放学了,可是天却下起了大雨,有准备的同学都陆陆续续地走了,只有你还在对着大雨发呆,犹豫着怎么回家。这时候,一个平时你并不熟悉的同学递给你一把伞,你会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感激他。是啊,关爱之情让人感动。天下之大,莫大乎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也是与人间真情有关的课文:《冬夜的灯光》(板书)。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1)下面,请同学们按照我们日常学习语文的习惯来读课文。

  (2)学生按平时学习语文的习惯来读课文。

  A.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问问老师、同学或者根据上下文,解决不认识、不明白的字、词。

  B.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C.圈点勾划出自己不明白或有疑问的地方。

  (学生朗读,教师巡回指导)

  2.检查学生的整体感知情况

  (1)检查字词的掌握、理解情况。

  哪位同学能起来读读并且解释一下这些字、词?

  小黑板出示:

  A.请正确朗读下列词语,并注意加点的字的`读音。

  无垠 提防 猝不及防

  婉言谢绝 穹隆 引擎

  B.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

  我们生活的地方辽阔无垠。

  每一年,都有人猝不及防地在车里冻僵。

  (2)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不用举手,可以自由发言。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适当点评)

  (三)体会文章的美

  1.谈感受,体会课文的内容美

  (1)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或者说你有哪些收获?能谈谈吗?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适当点评)

  明确:文章很短小,但十分感人。一个医生在寒冷的夜晚冒险出诊,沿途村民都用灯光接送,冬夜里一盏盏普通的灯,给夜行人带来的却是温暖、友谊和乐观。相互之间的关爱之情让人感动。应该说文章很美,很精彩。

  (2)同学们,刚才我们交流了自己读完文章后的感受,文章短小却感人,很精彩,很美。那么,同学们能否简单的谈一谈,这属于文章哪方面的美?

  (学生自由发言,师引导)

  明确:内容美。(板书)

  2.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感悟文章的写法美

  (1)请同学们再认真阅读课文,先自己体会、感悟,看看课文哪些写法最值得学习?然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解决有疑惑的地方。

  (2)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3)集体交流学习成果。教师引导学生解决下列问题:

  A.课文哪些写法最值得学习?(学生自由交流)

  B.课文哪些地方是环境描写?

  C.这些环境描写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环境?你能概括一下环境的特点吗?

  D.如此描写环境,有什么作用?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适当点拨,点评,并板书)

  明确内容如下:

  衬托:故事发生在一个特定的环境——冬夜,寒冷,黑暗,可是医生却照常出诊,衬托了医生医德的高尚。沿途的农户们点亮为医生指路照明的灯,让医生感到了温暖和友谊。他们之间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关爱之情令人感动。

  对比:小镇的荒凉、冬夜的寒冷、黑暗,与明亮的灯光和小镇人们的善良、热情形成对比。即一冷一暖,一暗一明,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本文对比、衬托写法的运用有力的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人间有真情在这一文章主旨。

  3.体会题目的含义

  (1)课文分析到此,大家能说说题目的含义吗?

  (2)学生交流,明确:

  A.一方面是实指,在那个风雪交加的冬夜里农户们为医生出诊指路照明的一盏盏灯光(即自然的灯光);

  B.另一方面的深层含义:冬夜喻指黑暗、寒冷,而灯光则象征光明、温暖。

  4.学生质疑

  (1)大家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解决一下。

  (2)学生自由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3)引导学生分析引用阿瑟·查普曼的诗的作用。

  5.激情朗读,品味语言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朗读课文中抒发感情最强烈的地方。

  (2)学生朗读,教师巡回指导。

  (四)拓展迁移

  1.在你的生活经历中,一定亲身感受或耳闻目睹过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事情,说出来同大家交流一下,好吗?

  (学生交流,师作适当点评)

  2.教师小结

  读完本文,听了同学们刚才的交流,我们想起了《爱的奉献》中的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歌吧。会唱的同学也跟着一起唱。

  听音乐《爱的奉献》。

  希望人们都做一个有爱心的人,让爱的种子在人们的心田生根、开花、结果。

  (五)布置作业

  1.请用本节课学习的对比、衬托的写法,自命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2.推荐阅读:朱自清的《冬天》,里面也有写冬夜及灯火的,试与课文比较,看看它们有何异同。

《灯光》教案12

  活动目标

  1、乐意动手探究,发现并表达光透过不同材料所产生的变化。

  2、喜欢探索科学活动,能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及问题。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小舞台展板(5份)、记录板一块;手电筒人手一份、红色皱纸、红色卡纸、玻璃纸等若干。

  活动过程

  一、观看场景引发主题。

  1、教师出示小舞台展板:这是谁呀?他们在干吗?

  2、主要问题:在舞台上跳舞,需要些什么?(幼儿结合经验大胆表述)

  3、小结:在舞台上表演,除了服装道具、音乐,还要灯光。

  二、动手操作制作灯光。

  (一)幼儿初次尝试——发现问题。

  过渡语:你们愿意当灯光师,帮助他们调试灯光吗?

  1、师:你们椅子下的小篮子里有小手电,拿出来试试吧。

  师幼用手电筒制作灯光(同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2、提问:刚才照出了这么多的灯光,它们是什么颜色的?你们还见过什么颜色的灯光?

  小结:原来我们用手电筒可以制造出灯光,但只有一种颜色太单一了。

  (二)幼儿二次操作——寻找适宜的`材料。

  1、出示记录板:这里有三种不同的纸(逐个出示),猜猜能不能制作出彩色灯光呢?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幼儿自由猜测,教师做记录(粘贴笑脸等)

  2、幼儿分组尝试。

  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三种材料,你们可以把这些材料挡在手电筒的镜片前面去试试,看看到底他能不能调试出彩色灯光来。

  (幼儿分成四组,尝试用所提供的材料制作彩色灯光)

  3、集体分享交流:

  提问:你制造出灯光了吗?有什么发现?

  (根据幼儿的讲述在记录板上作记录并现场试验验证,重点讲述玻璃纸)

  小结:原来厚厚的卡纸不透光,皱纸只能透一点点光,玻璃纸的透光度最好,它呀最适合制作灯光了。

  (三)幼儿再次尝试——制作彩色灯光。

  1、出示三种颜色的玻璃纸并猜测:玻璃纸最透光,那么我这里除了红色的,还有蓝色的和黄色的玻璃纸,你们猜猜它们能制造出什么颜色的灯光?

  2、幼儿猜测,老师根据幼儿讲述涂色块

  3、师:你们猜了这么多,到底能变出这些颜色来吗?请你们去试一试,比一比谁变出的颜色最多?

  4、幼儿再次探索(幼儿分组操作,关注幼儿能否发现用颜色叠加的方式制造出不同的颜色。)

  5、分享交流:你用玻璃纸变出了哪些颜色的灯光?用了什么好办法?

  现场验证并记录(先请一名幼儿讲述和验证,然后幼儿讲述,教师协助验证)

  小结:原来手电筒的光通过玻璃纸能制造出彩色的灯光,而且两种不同颜色的玻璃纸叠加在一起还能变出其他颜色的灯光,好神奇啊。

  活动延伸

  师:我这里还有其他颜色的玻璃纸,我们到区角里去在试试,还能制作出什么颜色的灯光来。

《灯光》教案1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付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3.体会本文的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的关系,并感受作者这样写的深意。

  【教学重点】理解郝副营长广阔的胸怀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教学难点】抓住主要线索去读懂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灯光,我们都非常熟悉,平时并不特别注意它。然而,我们今天要学的《灯光》一课,却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二、介绍作者

  王愿坚:(1929年-1991年),男,中国电影编剧、作家。1944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参加八路军。1956年至1966年,参加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

  主要作品有《党费》、《粮食的故事》、《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妈妈》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难读的字,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词

  照耀 豫皖苏平原 围歼 黑魆魆 电钮 千钧一发 璀璨

  (2)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天安门广场上的千万盏灯,让我想起了亲爱的战友——郝副营长。他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五、品读释疑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些段落是写现在,哪些段落是写往事的?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引导学生悟文章写作顺序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板书倒叙)

  2.引起我回忆往事的原因是什么?

  (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勾起对往事的回忆。这三个字是连接现实和往事的一根链条,因为英勇牺牲的郝副营长也说过:“多好啊!” )

  快读课文,想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在哪里,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把有关语句画出来,再深入想想,他们当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什么。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完成表格)

  3.交流

  (“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三次。

  第一次前的清明节的一天晚上,“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说这话的人也许是第一次来北京,也许是时过几年又来北京,看到北京的美丽,看到人民的幸福生活,“多好啊!”是出自内心的由衷赞美。

  方法指导:这是一个倒叙的写法,所谓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一种写法。能够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第二次是战斗打响前,郝副营长借着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读书。“多好啊”是郝副营长看插图时的自言自语。此时,他也许想到胜利以后,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也许触景生情,暗暗下决心,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下一代能过上美好生活,要勇往直前,不怕牺牲。

  第三次是郝副营长在和“我”交谈时说的话,“多好啊”是他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

  下学习。”)

  六、合作交流,质疑并解答

  1.围绕标题灯光,作者在文中多次进行了描写,找出文中写“灯光”的句子,在小组内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解答,想想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

  2.自由交流

  (第一句: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第二句: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第三句: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第四句: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第五句: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3.开头和结尾都提到天安门前的灯光,有什么深意?

  (灯光象征幸福安乐的`生活,课文以《灯光》为题,突出了革命烈士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赞扬了他们为理想而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七、课堂小结

  《灯光》是一篇回忆往事的课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长大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之人。

  八、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生死攸关的烛光》《倔强的小红军》。

  八、当堂检测

  九、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现在

  ( 多好啊)

  灯光 往事 (倒叙) 幸福生活

  来之不易

  现在

  课后反思

  《灯光》是一篇阅读课文。教学本课,我注意对学生进行“展开丰富的想象”的运用训练。课文第二大段是由景生情,追忆战争年代的一桩往事,是全文重点,我指导学生以“灯光”为线索分小组讨论:1、在战斗间隙,郝副营长为什么借着微弱的亮光,在注视着书上的插图?他沉思什么,憧憬什么?2、课文哪些地方是写具体的事物?哪些地方是联想?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深刻理解郝副营长的高尚精神世界,但由于本课时代背景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因此,在课堂上,我用了很多时间去讲解当时的环境,这与阅读课文的教学思想相违背。我应该在课前引导学生去收集有关资料,让他们学会收集资料,为第二单元的读写例话“注意收集有关的资料”作准备。在这节课中,我努力的尝试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主动的去探索课文中蕴含的内容、意境、思想。传统教学中,教学的备课、上课关注的并不是学生的学习状态,经常以成人的心态去看待学生的想法和情感。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学生。上课时总是把自己的教案像背台词一样,全然不顾学生接受与不接受。在这节课中我给学生创设了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发挥小组的合作性,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表现自己。保证了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有足够的时间读书、思考、说话。从课堂效果看,学生真正领会到了革命先烈们无私的奉献精神,激发出了学生心灵深处最细腻的感受。

《灯光》教案14

  教材分析

  《灯光》是一篇凝聚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的文章。该文通过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说明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提醒我们要建设好前辈们用鲜血和生命创建的伟大祖国。

  学情分析

  文中所写的战争年代与学生所处的和平环境相去甚远,学生知之甚少,可能无法体验当时的处境,因此,课前要引导学生收集查找有关资料,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多感悟。

  教学目标

  1. 读懂课文,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作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2. 了解作者由具体事物而产生的联想,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3. 学习本课生字词。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学习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体会革命前辈的崇高品质。

  教学准备

  教师:作者简介,文章拓展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 审题入手,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初读课文,回答问题:

  1. 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课题?

  2. 《灯光》引起了作者一件什么事的回忆?

  3. 课文几次写到灯光?是怎样写的?

  [点评:这篇课文以课题灯光为线索,可引导学生从审题入手,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边读边思考,使他们很快明确了文章的思路,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初步感知课文的梗概,为具体理解课文内容做好有力的铺垫。]

  二、 围绕灯光,深切领悟;引导想象,丰富内容

  1. 在描写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时,赋予灯光以感情色彩。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着周围的雄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赋予了灯光强烈的感情色彩,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让学生理解这灯光起到两层意义:①以天安门广场的灯光触动作者往事的回忆;②从动人的往事中对比广场灯光让学生思考:这灯光为什么令我感到光明和温暖?通过朗读思考,使学生认识到,作者漫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天安门广场,在这和平、安详的环境里,看到祖国的建设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心头感到十分温暖。这种感情、感觉是有情激发的想象,包含着对人的精神、价值的评赞这光明和温暖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2. 课文第二大段是作者由景生情,追忆战争年代的一件往事,这是课文的重点,也是全文的中心,这里可围绕灯光这一线索提问,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展开想象,丰富任务的内涵:

  ① 郝副营长在战斗的间隙,为什么借火柴的亮光,深情地注视书上一幅插图?他在默默地沉思什么?对未来憧憬些什么?

  ② 体会郝副营长说的.话:听说一按电钮那玩意儿就亮了,很亮很亮,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通过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体会多好啊!的含义,深切体会一个革命先辈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内心世界,使人物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强烈。

  3. 在后续部队和突击队失去联系的危急时刻,战士们靠什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郝副营长为什么用火柴点燃了那本心爱的书,他当时怎样想的?他为什么那样做?体现了他什么精神?

  4. 理解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点评:以上设计,紧紧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战士当时这样做的想法,这样做了之后的意义,深刻体会郝副营长的内心世界,使人物立体化、形象化,更便于学生理解,更能感化熏陶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三、 提炼中心,悟情明理

  1. 郝副营长的美好愿望是什么?现在有没有实现?是怎样实现的?

  2. 如果你看到天安门前的灯光及万家灯火时会想到什么?

  启示学生:从此你看到都市的夜景,璀璨的灯光时,坐在明亮的灯光下读书写字的时候会想起什么?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中光明、温暖的含义。让学生认识到靠千千万万郝副营长这样的革命先烈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今天不仅要缅怀先烈,并要以实际行动告慰先烈,一定刻苦学习,珍惜今天的学习生活。

  [点评:第一步指导学生理清了课文层次,第二步对课文内容深切理解,此时学生已入情入境,进一步引导学生提炼中心,与生活相联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体现了教育即生活,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不是空泛的说教。]

  四、 拓展延伸

  搜集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新中国的故事,召开踏着先烈足迹的故事会。

  [点评:举一反三,通过活动不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为了新中国的建立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决心,而且培养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能力]

《灯光》教案15

  灯光优秀教案教学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在哪见过灯光?在灯光下你有何感受?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题为灯光的课文(板书课题)相信你读后一定会对灯光有新的认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

  2.指名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

  ①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②多好啊!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几次?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动笔画一画有关语句,可在相关地方做简单批注。

  三、同学交流,读写结合

  1.围绕自学内容,同学间交流自己读文章感受。(可从内容上交流,也可从表达方法交流)读好郝副营长的'话。

  2.课件出示:郝副营长和我的对话,同学自读、指读,体会此时对多好啊!这句话理解。

  3.教师依据学生汇报,重点引导学生,注意课堂动态生成。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三次,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郝副营长是怎么做的,画一画读一读有关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4.读完此文,我和同学们一样深深被郝副营长那种为了让孩子们能在灯光下学习而英雄献身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此时此刻你想对郝副营长或同学们说点什么呢?赶快拿起笔把它记录在课文插图旁。

  四、领悟表达,课外拓展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好书推荐:我们课下可阅读王愿坚短篇小说《七根火柴》《粮食的故事》。

【《灯光》教案】相关文章:

《灯光》教案02-03

灯光的教案04-27

《灯光》的教案09-13

《寒夜的灯光》教案03-07

《灯光》优秀教案03-03

《星星和灯光》教案02-08

课文灯光优秀教案08-26

《灯光》教案15篇03-03

星星和灯光音乐教案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