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孩儿塔》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孩儿塔》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孩儿塔》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
1.掌握本课十二个生字。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的特点、感情。
4.读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过程、方法:
自读自悟,在老师的引导下交流、体验。
三、感情、态度、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意识。
2.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读完后表达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
旅游的时候,你们是不是由爸爸妈妈带着一起玩呢?
老师知道,有位12岁的德国小姑娘一人游欧洲,大家想不想看看这位小姑娘是怎么独自到欧洲旅游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课。(多媒体出示课题)
二、阅读课文.
1.自读课文。
2.学生轮流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3.其他同学注意听,看谁读的好要向他学习,读错的地方,大家帮他改正。
三、分析课文。
1.多媒体出示第二自然段。
(1)学生默读,并回答:“这段反映了乌塔怎样的性格特征?”
(2)教师总结,并给出答案:
“打招呼”——有礼貌
“麻利的穿好……背包”——独立、有经验
与“我”对话——乐于助人、有经验
2.让学生快速找出乌塔已经去过哪些地方,还要去哪些地方?
教师引导并给出答案,提问:“乌塔才12岁,一个人轻易那么多的地方旅游,大家会不会为她担心呢?”
3.我们齐读第5自然段,并从中找出,乌塔为自己的旅游都做了些什么?
引导、总结,多媒体出示:
设计旅行路线、日程
查当地警察局的电话号码
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欧洲各国的旅游指南
准备了整整三年
读了有关这些国家的书籍
利用周末、假期挣钱
4.思考、讨论:
读到这里,大家认为乌塔是个怎样的小姑娘?
总结:乌塔不仅独自一人游欧洲,还为家人买了礼物。
她不仅独立、懂礼貌、热情、乐于助人,还是个爱护家人的好孩子。
联系实际加深内容,大家在家里都回做什么家务?
四、作业.
1.独立完成一件家务。
2.写出你对乌塔独自旅行的感受。
3.总结自己与乌塔的不同,并说出自己要从她身上学到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次课中,我们了解到乌塔是怎样旅行的,老师也布置了作业,谁能告诉大家,我们要从乌塔身上学到什么呢?
这节课乌塔和“我”发生了争论,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乌塔为什么“反驳”作者呢?
二、带着问题读课文.
1. 中国人和外国人对待这件事情又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2.学生轮读课文,读准字音、流畅。
3.其他学生找错并改正。
三、讨论、互解疑问.
1.再读课文,加深印象。
2.学生自己的观点是什么?小组讨论。
3.老师引导全班交流,互助解疑。
(1)引导学生着重研讨“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什么看法和见解?”
(2)谈一谈你对“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这句话的理解。
(3)你认为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吗?
(4)现在你认为乌塔是个什么样子的孩子?
四、课堂总结.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了本课后,你有什么感受?受到什么启发?
3.纠正上节课作业,并讲解生字。
五、作业.
给乌塔写一封信,介绍自己的生活和乐趣,并写出想跟他说的话。
《孩儿塔》教案2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字里行间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
2.把握关键语句、语段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
读懂文章,体会作者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资源
多媒体
预习作业
1.课前回顾《为了忘却的纪念》、《回忆鲁迅先生》两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册)。
2.读白莽的诗《别了,哥哥》,记下自己的点滴感受。
3.熟读文本,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1.标题释义
学生板书并解释标题。
Ppt:序,即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说明写书的宗旨和经过或介绍、评论书的`内容。有自序与他序(代序)。
2.问题研讨
教师预设(1):鲁迅先生为什么要代白莽写这篇序?
学生细读课文2、3、4节后回答。
参考答案:(1)白莽已“就义五年”了,“死得太快”。
(2)鲁迅先生是“有情有义”之人,白莽是他的“亡友”,他也“有做序文之类的义务”。
(3)白莽的诗有“别的意义”,值得“流布”。
说明:在先生笔下,白莽是个坚定、乐观而执着的青年革命者,他的家世本来不错,“第三回”出狱,不去找航空署长的哥哥,毅然决然的和“哥哥”“别了”,却来找鲁迅先生。在本文中,鲁迅用寥寥几笔,以白描手法将白莽乐观而执着的革命青年形象勾勒出来,令人印象深刻,就“像活着一样”。但这样的青年,就义时不过22岁,所以作者说“死得太快”,语言中满是悲愤与痛心。
教师预设(2):鲁迅先生在写这篇序时,是怎样的心情?
学生快读全文后回答。
参考答案:(1)有惆怅。天气不好,冷;整天的下雨,凄凉;对于“亡友”的诗“不能”说;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好(本文写于1936年4月,先生卒于36年10月)。
Ppt:1936年3月2日,鲁迅的肺病转剧,体重已下降至37公斤。但一代文学大师仍笔耕不辍,3月10日,他在日记中写道:“得齐涵之信。”3月11日,又写道:“为白莽诗集《孩儿塔》作序。”3月13日,便寄出稿件,有言:“午后复齐涵之信并寄诗序稿。”于是乎,鲁迅“大病初愈,才能起坐,夜雨淅沥,怆然有怀,便力疾写了一点短文……”
(2)有欣慰。诵读、体会、理解第四段中的感情。
学生质疑:筛选、整合学生提出的代表性的问题。
3.学法小结
要有文体意识,掌握了文体知识相当于拿到了快速、准确解读文本的钥匙。
学会温故知新,善于迁移旧知,解决新的疑惑,把它们串起来。
读书细致小心,标题、注释、关键词(或重复出现的)都是解读文本的切入口。
课后作业
1.再读《别了,哥哥》,你有更深的理解与体会吗?请写下来。
2.限定创作:鲁迅凄凉惆怅
【《孩儿塔》教案】相关文章:
《乌塔》教案09-10
《神奇的塔》教案12-29
《道士塔》教案04-08
《道士塔》教案03-02
《乌塔》的优秀教案09-12
《金字塔》教案03-29
《乌塔》优秀教案03-15
《埃及金字塔》教案01-13
《埃及的金字塔》教案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