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时间:2022-07-31 11:11:02 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清兵卫与葫芦教案3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清兵卫与葫芦教案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有关清兵卫与葫芦教案3篇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对待待孩子的兴趣爱好,尊重个性发展。

  2.从不同角度解读小说。

  3.心理活动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如何善待他们

  2.难点:体味传神的心理描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预习

  读课文,掌握课文出现的生词。

  二、导入

  作者简介

  三、感知--研读

  1.阅读课文,理清小说脉络。

  故事采用倒叙的方法。

  第一段中说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卫兵和葫芦就断了关系,课文中间部分叙述了这件事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对葫芦的痴迷。

  第二部分:写坚持自己的审美标准而被父亲呵叱。

  第三部分:写父亲砸碎了他心爱的葫芦,也彻底毁了一个孩子了兴趣爱好。

  2.课文中哪些地方写他对葫芦的痴迷?你认为哪个地方写得最传神?

  讨论并归纳:

  他对卖葫芦的店铺特别钟情,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他所居住的小镇,所有的葫芦都已被他一一看过;他制作加工葫芦的技术很娴熟;把秃头当成葫芦;能在二十来个当中发现一个特别的。

  3.花一毛钱最张以六百元的高价卖出,这说明了什么?这个结果与前文的'哪些内容构成对比?

  讨论并归纳:

  这说明他具有独到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与前面父亲对他的审美观的否定构成对比,同时批判了长辈的专断行为使一个孩子失去了自己原有的爱好和能力。

  4.如何理解文末父亲对其新爱好的态度?

  父亲仍无法理解他的爱好,使我们不得不担心,他的这项喜好又能坚持多久?

  5.从文中找出清兵神态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6.请谈谈你读完这篇小说后的感受

  四、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情节结构,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结合文章理解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及摇摆的相关知识;

  3.初步了解情节运行的动力“危机爆发”;

  4.理解文章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的情节结构,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结合文章理解“摇摆”的这种模式及其作用;

  3.理解文章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幻灯)0.1元=50元=100元

  公式是否成立?文学上的成立,源于《清兵卫与葫芦》;请数学课代表论证这个公式是如何成立的。(这一环节即相当于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初步了解文章情节,这也是对学生预习效果及概括能力的一个考查)

  (板书:清兵卫 葫芦)

  二、情节之细节分析:

  课文一开始就告诉了我们,“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那么我想问大家,这个叫清兵卫的孩子对葫芦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

  (板书)热爱

  (幻灯)清兵卫对葫芦的热爱是如何体现的?(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找出细节描写,并初步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1)第2段对清兵卫制作葫芦进行描写,表明他做事很认真的特点

  (2)第3段写清兵卫错把一个老头儿的秃脑袋当成了葫芦这件事,表现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

  (3)第4段写清兵卫“对葫芦热衷得这么厉害……每次上街的时候……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这表现清兵卫喜爱葫芦。

  (4)第5段写“清兵卫是一个才十二岁的小学生……每天学校里放学回来,他也不跟别的孩子一起玩,常常一个人到街上去看葫芦。”

  (5)第5段“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居室里收拾葫芦……第二天早晨起来,立刻又打开罐子看……他永远不倦地看着,看过之后……然后上学校去。”通过描写表现清兵卫喜欢葫芦

  ……

  总结细节描写的作用:1.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2.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3.凸显主题。

  三、情节之摇摆与危机爆发;

  (幻灯)对于清兵卫的爱好,他周围的人是怎么看的呢?小说还向我们讲述了哪些故事?

  (板书)客人、父亲(清兵卫)谈论葫芦、教员没收葫芦、父亲砸葫芦

  1. 客人、父亲(清兵卫)谈论葫芦

  谈论的结果:清兵卫——周正平凡的葫芦

  客人父亲——又长又大、奇特的葫芦

  为什么要写这一段对话?(对比、铺垫——这就是“摇摆”)

  2. 引入概念“摇摆”

  (幻灯)摇摆: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突奔,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出现了犹豫不决的状态。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据此判断,小说的摇摆还体现在哪儿?

  (1) 当清兵卫上修身课玩葫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这一事件发生以后,先写这个教员的爱好,再写家访;(为什么?可以让学生重点讨论此次“摇摆”,板书:武士道)

  (2)教员家访,父亲恰好不在。

  (3)清兵卫心跳,只求不要危及自己剩下的其他葫芦。

  (4)幸亏教员只管训斥,并未注意近在咫尺的那些葫芦。

  (5)刚刚松了一口气,父亲回来了,最终注意到那些葫芦,并粗暴地将之“一个一个地砸碎”。

  3.“摇摆“的作用:

  (1)对比、衬托、铺垫;

  (2)情节的跌宕起伏。

  4.引入概念“危机爆发”:情节走到一定程度,预计的矛盾就会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爆发。之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爆发往往是在一霎那。

  四、主题分析

  1.客人、父亲与教员的爱好不同,但是他们对清兵卫的爱好所持的态度是相同 的。——都是反对!面对这样的反对,清兵卫有什么样的反应?这说明了什么?

  (1)学生可以找到:沉默、哭也没哭、脸无人色、发呆、脸色发青、不敢做声……

  (2)这说明清兵卫长期以来受到压制,这种压制让他感到了反抗的无力,是一种欲哭无泪、痛苦无奈的表现。

  2.《纪念刘和珍君》里有这么一句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清兵卫的爱好在沉默中“灭亡”了,但是他的葫芦呢?

  (幻灯)0.1元=50元=600元?这样的奇迹意义何在?

  (1)肯定清兵卫的爱好;

  (2)讽刺父亲、教员的`无知与粗暴。

  3.(幻灯)尽管如此,清兵卫的爱好还是被无情地扼杀了,他只好改变了他的爱好。关于他的新爱好,我们来猜想一下,结局会是怎样的?——新的爱好继续被扼杀!

  学生齐读最后两段。

  (幻灯)为什么这样安排结局?

  (1)“留余”

  (2)前后呼应

  4.总结主题:

  呼吁人们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

  五、主题深化

  除此主题之外,小说有没有更深一层的意义?

  小说中的清兵卫是孤立的。他每天从学校回来,也不和别的孩子玩,不是上街看葫芦,就是自己玩葫芦。清兵卫似乎没有朋友,他的朋友只是他的葫芦、他的爱好。他的世界无法跟别人沟通。这大概是一种天才的苦闷。

  (幻灯) 白桦派:20世纪初在日本兴盛起来的自然主义文学,已逐渐趋向末流,成为仅仅刻板地描写琐碎丑恶的日常生活的文学。大部分由贵族子弟学校学习院出身的一群年轻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对此表示不满,他们举起理想主义的旗子,创立独自的一派。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派” 。

  这篇作品也传达了作者对美和自然在恶俗的时代氛围中处境艰难、倍感孤立的忧思。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志贺直哉相关生平、代表作品;

  2、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

  3、结合单元话题,仔细体会本篇小说情节发生的特点及其妙处,如本小说中的摇摆处理,矛盾冲突对情节的推动作用等。过程与方法目标:在体味文章结构艺术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细节描写、摇摆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期望和个性解放、人道主义的精神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分析小说情节发生的特点及其妙处。

  2、把握作品主题

  难点:理解“摇摆”等小说中常用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启发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葫芦工艺品图片)看了这些葫芦的图片,大家是否也惊叹于葫芦的美呢?今天我们就要走近一个叫清兵卫的日本小男孩,看看他与他的爱好——葫芦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我们一起来学习《清兵卫与葫芦》。

  二、作家作品

  志贺直哉(1883-1971年),日本著名小说家,被日本评论家誉为“小说之神”。 新现实主义的第一人 。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他们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代表作长篇小说《暗夜行路》。

  三,初读课文,把握作品情节运行模式

  1、回顾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其中小说能够吸引人最关键的要素:情节。

  2、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总体把握故事。

  明确:一个叫清兵卫的小学生热衷于葫芦,并且对鉴赏和收藏葫芦有特别的天赋,但最终在老师、父亲的压力下被迫放弃爱好的故事。

  3、回顾小说情节的运行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4、本文的情节运行模式:

  发生:清兵卫痴迷于葫芦。

  发展:清兵卫发现独特葫芦。

  高潮:教员没收葫芦,父亲砸碎葫芦。

  第二高潮:葫芦辗转卖到高价。

  结局:清兵卫改变爱好。

  四、赏析文本

  1、文章开头交代故事的结局,有何好处?

  明确:,这种写法称为倒叙。作者开篇设置了一个悬念:“这件事到底是什么事呢?清兵卫“过去”又是如何“热衷于葫芦”呢?

  悬念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兴趣;

  增加文章的曲折,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

  2、读课文2-6段,从哪里看出清兵卫是热衷于葫芦的?

  概括:常常买葫芦,处理葫芦

  把一老头儿的脑袋错看成葫芦

  总是呆呆的望葫芦,常常上街看葫芦

  喜欢收拾葫芦,看葫芦

  大概所有的葫芦,都被他一一看过了

  小结细节描写的作用:

  第一,使情节更丰满。生动的说明了清兵卫特别喜爱葫芦,到了痴迷的程度,葫芦于他是一种很重要的乐趣,绝不是三分钟的热度使然。

  第二,推动情节发展。清兵卫看过了很多葫芦,这为下文表现他对葫芦的高超鉴赏力作了铺垫,不会让读者觉得后文安排突兀。

  3、学生分角色朗读父亲与客人的谈话部分,思考:为什么写到父亲与客人的谈话? 清兵卫喜欢什么样的葫芦?客人又喜欢什么样的葫芦?父亲怎么看清兵卫的爱好? 明确:展示了两大矛盾冲突:清兵卫的爱好和父亲的不支持的矛盾;清兵卫的独到眼光和世俗眼光的矛盾。为下文矛盾的爆发做铺垫。说明清兵卫欣赏葫芦的眼光独到,为下文葫芦卖出高价作铺垫。

  4、教员发现了清兵卫的小动作,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如何处理这件事,转而写教员的爱好?明确:作者这样写,使时间暂停,情节的推进被“吊”了一“吊”,是运用了“摇摆”的处理方式,使得文章有张有弛,曲折有致。

  5、引入摇摆的概念

  摇摆: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突奔,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出现了犹豫不决的状态。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6、还有哪些情节体现了摇摆? 阅读课文的高潮部分。

  (1)教员家访,父亲恰好不在。

  (2)清兵卫“心头别别地跳着”,担心他会注意到自己的其他葫芦,结果教员沉醉于自己的训斥,并未注意到仅在咫尺的那些葫芦,清兵卫终于松了一口气,我们也和他一样松了一口

  气。

  (3)刚刚松了一口气,可父亲很快回来了,知道了教员的来访,不仅把清兵卫暴打了一顿,并且非常粗暴地将剩下的葫芦“一个一个地砸碎”,

  7、小结“摇摆“的作用:通过这几处的摇摆,我们可以发现,“摇摆”是小说情节设置的一个很重要的技巧,它让小说的情节波浪起伏,是小说运行的动力之一。通过语言、情节性格、主题的摇摆,小说才得以如河流一般不住地奔流向前。小说的运行过程,其实就是摇摆的过程。我们抽去小说的内容去看纯粹的结构时,将会发现,那是一个经过若干次摇摆之后留下的曲折、回绕、反反复复的图形。那么大家在进行写作的时候,也可以试着采用“摇摆”这种方式,使你的文章波浪起伏,山重水复,从而增添艺术的魅力。

  8、至此,矛盾冲突达到了高潮,为什么不直接交代结局,而是宕开一笔写那个用一毛钱买来的葫芦会卖到600块钱的?0.1=50=600?

  明确:体现了情节上的摇摆照应前文,说明清兵卫眼光独特,很识货和前文形成对比,父亲训斥清兵卫的话,“你懂得什么,也来插嘴”。也说明大人们对清兵卫不理解增强悲剧色彩,加大讽刺力度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9、对于清兵卫的新爱好,父亲是何态度?安排这个结局有何用意?明确:“又开始嘀咕了”。暗示读者,清兵卫对绘画的爱好会在家长粗暴地干涉下又一次放弃,就结构而言,照应开头。

  就内容而言,暗示作品主题,清兵卫又有了新的.爱好,但这新的爱好也仍然是为父亲所不喜欢的。这就蕴含了新的矛盾。小说再次戛然而止,无限的后续故事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也许又是葫芦故事的重演,这就使得悲剧意味加重。试想,如果不断地重演这样的故事,会对清兵卫造成什么影响?清兵卫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五,总结本文主题

  本文通过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被老师和家长扼杀的故事,表现了“大人”在不理解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情况下,对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粗暴扼杀,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的批评,同时呼吁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让个性健康发展。

  六、拓展延伸:阅读下列材料,谈谈你的感想。

  老达尔文支持儿子的兴趣和爱好

  世界著名博物学家达尔文,幼年时期和其他孩子一样,看不出有什么“天才”的灵感。但从7岁开始,他就很有兴趣地搜集许多风干的植物和死了的昆虫。他还搜集硬币、图章、贝壳和化石等许多杂七杂八的东西。

  可是,达尔文的父亲老达尔文却非常支持孩子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他把花园里的一间小棚子交给孩子,用来做化学实验。

  为了使他写的东西更流畅,老达尔文帮助他读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在父亲帮助下,达尔文从小养成了搜集动植物标本的爱好,并富有幻想,学会了做严格科学的记录,也学会了用优美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而这一切,正是他在日后作出成就所必需的东西。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表达训练:

  如果你是清兵卫,你会如何与父亲沟通?

  如果你是清兵卫的父亲,你会怎样对待孩子的喜好?

  如果你是清兵卫的老师,你会怎么对待违反纪律的清兵卫?

  你们有没有类似清兵卫的遭遇?你们想对家长老师说什么呢?

  七、结语

  人生的旅途上,我们都应该相信梦想的价值,坚持自己的梦想,同时,要学会尊重他人的个性,相信,“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天才”!

  八、练笔:续写

  小说的结尾意犹未尽,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被扼杀后,又热衷于绘画了,他的这一新的爱好能守住吗?后来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续写该故事。

《有关清兵卫与葫芦教案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相关文章:

教案:清兵卫与葫芦07-26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03-10

《清兵卫与葫芦》的教案03-08

《清兵卫与葫芦》的教案12篇03-08

精选清兵卫与葫芦教案4篇06-28

【精选】清兵卫与葫芦教案三篇06-28

续写《清兵卫与葫芦》教案08-25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3篇01-18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三篇02-03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5篇02-01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有关清兵卫与葫芦教案3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清兵卫与葫芦教案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有关清兵卫与葫芦教案3篇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对待待孩子的兴趣爱好,尊重个性发展。

  2.从不同角度解读小说。

  3.心理活动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如何善待他们

  2.难点:体味传神的心理描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预习

  读课文,掌握课文出现的生词。

  二、导入

  作者简介

  三、感知--研读

  1.阅读课文,理清小说脉络。

  故事采用倒叙的方法。

  第一段中说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卫兵和葫芦就断了关系,课文中间部分叙述了这件事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对葫芦的痴迷。

  第二部分:写坚持自己的审美标准而被父亲呵叱。

  第三部分:写父亲砸碎了他心爱的葫芦,也彻底毁了一个孩子了兴趣爱好。

  2.课文中哪些地方写他对葫芦的痴迷?你认为哪个地方写得最传神?

  讨论并归纳:

  他对卖葫芦的店铺特别钟情,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他所居住的小镇,所有的葫芦都已被他一一看过;他制作加工葫芦的技术很娴熟;把秃头当成葫芦;能在二十来个当中发现一个特别的。

  3.花一毛钱最张以六百元的高价卖出,这说明了什么?这个结果与前文的'哪些内容构成对比?

  讨论并归纳:

  这说明他具有独到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与前面父亲对他的审美观的否定构成对比,同时批判了长辈的专断行为使一个孩子失去了自己原有的爱好和能力。

  4.如何理解文末父亲对其新爱好的态度?

  父亲仍无法理解他的爱好,使我们不得不担心,他的这项喜好又能坚持多久?

  5.从文中找出清兵神态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6.请谈谈你读完这篇小说后的感受

  四、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情节结构,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结合文章理解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及摇摆的相关知识;

  3.初步了解情节运行的动力“危机爆发”;

  4.理解文章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的情节结构,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结合文章理解“摇摆”的这种模式及其作用;

  3.理解文章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幻灯)0.1元=50元=100元

  公式是否成立?文学上的成立,源于《清兵卫与葫芦》;请数学课代表论证这个公式是如何成立的。(这一环节即相当于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初步了解文章情节,这也是对学生预习效果及概括能力的一个考查)

  (板书:清兵卫 葫芦)

  二、情节之细节分析:

  课文一开始就告诉了我们,“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那么我想问大家,这个叫清兵卫的孩子对葫芦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

  (板书)热爱

  (幻灯)清兵卫对葫芦的热爱是如何体现的?(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找出细节描写,并初步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1)第2段对清兵卫制作葫芦进行描写,表明他做事很认真的特点

  (2)第3段写清兵卫错把一个老头儿的秃脑袋当成了葫芦这件事,表现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

  (3)第4段写清兵卫“对葫芦热衷得这么厉害……每次上街的时候……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这表现清兵卫喜爱葫芦。

  (4)第5段写“清兵卫是一个才十二岁的小学生……每天学校里放学回来,他也不跟别的孩子一起玩,常常一个人到街上去看葫芦。”

  (5)第5段“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居室里收拾葫芦……第二天早晨起来,立刻又打开罐子看……他永远不倦地看着,看过之后……然后上学校去。”通过描写表现清兵卫喜欢葫芦

  ……

  总结细节描写的作用:1.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2.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3.凸显主题。

  三、情节之摇摆与危机爆发;

  (幻灯)对于清兵卫的爱好,他周围的人是怎么看的呢?小说还向我们讲述了哪些故事?

  (板书)客人、父亲(清兵卫)谈论葫芦、教员没收葫芦、父亲砸葫芦

  1. 客人、父亲(清兵卫)谈论葫芦

  谈论的结果:清兵卫——周正平凡的葫芦

  客人父亲——又长又大、奇特的葫芦

  为什么要写这一段对话?(对比、铺垫——这就是“摇摆”)

  2. 引入概念“摇摆”

  (幻灯)摇摆: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突奔,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出现了犹豫不决的状态。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据此判断,小说的摇摆还体现在哪儿?

  (1) 当清兵卫上修身课玩葫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这一事件发生以后,先写这个教员的爱好,再写家访;(为什么?可以让学生重点讨论此次“摇摆”,板书:武士道)

  (2)教员家访,父亲恰好不在。

  (3)清兵卫心跳,只求不要危及自己剩下的其他葫芦。

  (4)幸亏教员只管训斥,并未注意近在咫尺的那些葫芦。

  (5)刚刚松了一口气,父亲回来了,最终注意到那些葫芦,并粗暴地将之“一个一个地砸碎”。

  3.“摇摆“的作用:

  (1)对比、衬托、铺垫;

  (2)情节的跌宕起伏。

  4.引入概念“危机爆发”:情节走到一定程度,预计的矛盾就会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爆发。之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爆发往往是在一霎那。

  四、主题分析

  1.客人、父亲与教员的爱好不同,但是他们对清兵卫的爱好所持的态度是相同 的。——都是反对!面对这样的反对,清兵卫有什么样的反应?这说明了什么?

  (1)学生可以找到:沉默、哭也没哭、脸无人色、发呆、脸色发青、不敢做声……

  (2)这说明清兵卫长期以来受到压制,这种压制让他感到了反抗的无力,是一种欲哭无泪、痛苦无奈的表现。

  2.《纪念刘和珍君》里有这么一句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清兵卫的爱好在沉默中“灭亡”了,但是他的葫芦呢?

  (幻灯)0.1元=50元=600元?这样的奇迹意义何在?

  (1)肯定清兵卫的爱好;

  (2)讽刺父亲、教员的`无知与粗暴。

  3.(幻灯)尽管如此,清兵卫的爱好还是被无情地扼杀了,他只好改变了他的爱好。关于他的新爱好,我们来猜想一下,结局会是怎样的?——新的爱好继续被扼杀!

  学生齐读最后两段。

  (幻灯)为什么这样安排结局?

  (1)“留余”

  (2)前后呼应

  4.总结主题:

  呼吁人们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

  五、主题深化

  除此主题之外,小说有没有更深一层的意义?

  小说中的清兵卫是孤立的。他每天从学校回来,也不和别的孩子玩,不是上街看葫芦,就是自己玩葫芦。清兵卫似乎没有朋友,他的朋友只是他的葫芦、他的爱好。他的世界无法跟别人沟通。这大概是一种天才的苦闷。

  (幻灯) 白桦派:20世纪初在日本兴盛起来的自然主义文学,已逐渐趋向末流,成为仅仅刻板地描写琐碎丑恶的日常生活的文学。大部分由贵族子弟学校学习院出身的一群年轻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对此表示不满,他们举起理想主义的旗子,创立独自的一派。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派” 。

  这篇作品也传达了作者对美和自然在恶俗的时代氛围中处境艰难、倍感孤立的忧思。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志贺直哉相关生平、代表作品;

  2、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

  3、结合单元话题,仔细体会本篇小说情节发生的特点及其妙处,如本小说中的摇摆处理,矛盾冲突对情节的推动作用等。过程与方法目标:在体味文章结构艺术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细节描写、摇摆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期望和个性解放、人道主义的精神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分析小说情节发生的特点及其妙处。

  2、把握作品主题

  难点:理解“摇摆”等小说中常用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启发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葫芦工艺品图片)看了这些葫芦的图片,大家是否也惊叹于葫芦的美呢?今天我们就要走近一个叫清兵卫的日本小男孩,看看他与他的爱好——葫芦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我们一起来学习《清兵卫与葫芦》。

  二、作家作品

  志贺直哉(1883-1971年),日本著名小说家,被日本评论家誉为“小说之神”。 新现实主义的第一人 。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他们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代表作长篇小说《暗夜行路》。

  三,初读课文,把握作品情节运行模式

  1、回顾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其中小说能够吸引人最关键的要素:情节。

  2、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总体把握故事。

  明确:一个叫清兵卫的小学生热衷于葫芦,并且对鉴赏和收藏葫芦有特别的天赋,但最终在老师、父亲的压力下被迫放弃爱好的故事。

  3、回顾小说情节的运行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4、本文的情节运行模式:

  发生:清兵卫痴迷于葫芦。

  发展:清兵卫发现独特葫芦。

  高潮:教员没收葫芦,父亲砸碎葫芦。

  第二高潮:葫芦辗转卖到高价。

  结局:清兵卫改变爱好。

  四、赏析文本

  1、文章开头交代故事的结局,有何好处?

  明确:,这种写法称为倒叙。作者开篇设置了一个悬念:“这件事到底是什么事呢?清兵卫“过去”又是如何“热衷于葫芦”呢?

  悬念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兴趣;

  增加文章的曲折,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

  2、读课文2-6段,从哪里看出清兵卫是热衷于葫芦的?

  概括:常常买葫芦,处理葫芦

  把一老头儿的脑袋错看成葫芦

  总是呆呆的望葫芦,常常上街看葫芦

  喜欢收拾葫芦,看葫芦

  大概所有的葫芦,都被他一一看过了

  小结细节描写的作用:

  第一,使情节更丰满。生动的说明了清兵卫特别喜爱葫芦,到了痴迷的程度,葫芦于他是一种很重要的乐趣,绝不是三分钟的热度使然。

  第二,推动情节发展。清兵卫看过了很多葫芦,这为下文表现他对葫芦的高超鉴赏力作了铺垫,不会让读者觉得后文安排突兀。

  3、学生分角色朗读父亲与客人的谈话部分,思考:为什么写到父亲与客人的谈话? 清兵卫喜欢什么样的葫芦?客人又喜欢什么样的葫芦?父亲怎么看清兵卫的爱好? 明确:展示了两大矛盾冲突:清兵卫的爱好和父亲的不支持的矛盾;清兵卫的独到眼光和世俗眼光的矛盾。为下文矛盾的爆发做铺垫。说明清兵卫欣赏葫芦的眼光独到,为下文葫芦卖出高价作铺垫。

  4、教员发现了清兵卫的小动作,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如何处理这件事,转而写教员的爱好?明确:作者这样写,使时间暂停,情节的推进被“吊”了一“吊”,是运用了“摇摆”的处理方式,使得文章有张有弛,曲折有致。

  5、引入摇摆的概念

  摇摆: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突奔,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出现了犹豫不决的状态。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6、还有哪些情节体现了摇摆? 阅读课文的高潮部分。

  (1)教员家访,父亲恰好不在。

  (2)清兵卫“心头别别地跳着”,担心他会注意到自己的其他葫芦,结果教员沉醉于自己的训斥,并未注意到仅在咫尺的那些葫芦,清兵卫终于松了一口气,我们也和他一样松了一口

  气。

  (3)刚刚松了一口气,可父亲很快回来了,知道了教员的来访,不仅把清兵卫暴打了一顿,并且非常粗暴地将剩下的葫芦“一个一个地砸碎”,

  7、小结“摇摆“的作用:通过这几处的摇摆,我们可以发现,“摇摆”是小说情节设置的一个很重要的技巧,它让小说的情节波浪起伏,是小说运行的动力之一。通过语言、情节性格、主题的摇摆,小说才得以如河流一般不住地奔流向前。小说的运行过程,其实就是摇摆的过程。我们抽去小说的内容去看纯粹的结构时,将会发现,那是一个经过若干次摇摆之后留下的曲折、回绕、反反复复的图形。那么大家在进行写作的时候,也可以试着采用“摇摆”这种方式,使你的文章波浪起伏,山重水复,从而增添艺术的魅力。

  8、至此,矛盾冲突达到了高潮,为什么不直接交代结局,而是宕开一笔写那个用一毛钱买来的葫芦会卖到600块钱的?0.1=50=600?

  明确:体现了情节上的摇摆照应前文,说明清兵卫眼光独特,很识货和前文形成对比,父亲训斥清兵卫的话,“你懂得什么,也来插嘴”。也说明大人们对清兵卫不理解增强悲剧色彩,加大讽刺力度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9、对于清兵卫的新爱好,父亲是何态度?安排这个结局有何用意?明确:“又开始嘀咕了”。暗示读者,清兵卫对绘画的爱好会在家长粗暴地干涉下又一次放弃,就结构而言,照应开头。

  就内容而言,暗示作品主题,清兵卫又有了新的.爱好,但这新的爱好也仍然是为父亲所不喜欢的。这就蕴含了新的矛盾。小说再次戛然而止,无限的后续故事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也许又是葫芦故事的重演,这就使得悲剧意味加重。试想,如果不断地重演这样的故事,会对清兵卫造成什么影响?清兵卫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五,总结本文主题

  本文通过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被老师和家长扼杀的故事,表现了“大人”在不理解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情况下,对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粗暴扼杀,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的批评,同时呼吁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让个性健康发展。

  六、拓展延伸:阅读下列材料,谈谈你的感想。

  老达尔文支持儿子的兴趣和爱好

  世界著名博物学家达尔文,幼年时期和其他孩子一样,看不出有什么“天才”的灵感。但从7岁开始,他就很有兴趣地搜集许多风干的植物和死了的昆虫。他还搜集硬币、图章、贝壳和化石等许多杂七杂八的东西。

  可是,达尔文的父亲老达尔文却非常支持孩子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他把花园里的一间小棚子交给孩子,用来做化学实验。

  为了使他写的东西更流畅,老达尔文帮助他读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在父亲帮助下,达尔文从小养成了搜集动植物标本的爱好,并富有幻想,学会了做严格科学的记录,也学会了用优美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而这一切,正是他在日后作出成就所必需的东西。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表达训练:

  如果你是清兵卫,你会如何与父亲沟通?

  如果你是清兵卫的父亲,你会怎样对待孩子的喜好?

  如果你是清兵卫的老师,你会怎么对待违反纪律的清兵卫?

  你们有没有类似清兵卫的遭遇?你们想对家长老师说什么呢?

  七、结语

  人生的旅途上,我们都应该相信梦想的价值,坚持自己的梦想,同时,要学会尊重他人的个性,相信,“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天才”!

  八、练笔:续写

  小说的结尾意犹未尽,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被扼杀后,又热衷于绘画了,他的这一新的爱好能守住吗?后来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续写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