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道士塔语文教案

道士塔语文教案

时间:2022-08-04 20:08:44 教案 我要投稿

道士塔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道士塔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道士塔语文教案

道士塔语文教案1

  一.导入

  我们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名胜古迹数不胜数,有的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的却以美丽的自然风光展现于人们面前。

  同学们知道敦煌,了解敦煌吗?敦煌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是一个富有的地方,那里有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然而由于历史上一时的“疏忽”,便铸成了中国历史的一大遗憾。祖国的灿烂文化遗产,被一车车、一队队载入了“异国他乡”。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文化散文大家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随同作者一起走进莫高窟,感受敦煌文化的荣辱沧桑,找出造成“疏忽”的罪人。

  二.教学目标

  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了解敦煌文化沧桑史,了解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的特点,品味散文语言,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三.介绍作者

  《道士塔》选自余秋雨的散文集《秋雨散文》。现在大家看到的照片就是 余秋雨 先生。他是浙江余姚人,著名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和散文作家。他是20世纪90年代最受争议的作家,他的'作品都引起了社会广泛争议。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从《文明的碎片》到《霜冷长河》,他以深沉的理念,把人生底蕴、人生意义及自然之美统合在一起,形塑出余秋雨所特有的散文。到了今天,他的《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又为我们勾勒出人类文化磅礴壮伟、坚韧延绵、脆弱细腻的不同面貌。

  四.整体感知

  下面给五分钟给大家迅速浏览一下课文。本文有四个部分,思考一下各个部分各讲了些什么,请同学起来回答。

  第一部分:通过对莫高窟道士塔的介绍引出王道士和莫高窟的关系并用简练的笔墨渲染出古代的悲剧:一个普通农民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第二部分:叙述王道士在敦煌的所作所为,点出敦煌文物被盗的原因之一以及作者心中的历史沉重感。

  第三部分:写王道士发现敦煌藏经洞的情况和他对藏经洞的处置情况。

  (这一部分揭示了造成敦煌国宝大量流失的根源:旧中国的落后和统治者的腐败。作者用确凿的事实告诉我们必须正视这场中国近代史上的浩劫和悲剧,惟有正视历史,才能反思!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悲愤和无奈之情。)

  第四部分:写这场悲剧的终结,作者坚信敦煌学在中国。

  (事实证明,大量的敦煌文物的流失,不止是民族的屈辱,也给专家们研究华夏文明史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但是中华民族站起来了,令人欣慰的是:敦煌的辉煌仍然在中国,敦煌学仍然在中国。比之前三部分,这一部分虽然简短,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是复杂的,压抑、悲痛和自豪的心情交织在一起。“道士塔”作为民族文明的耻辱和衰败的象征成为。但它足以警醒每一个中国人,绝不能重蹈覆辙。)

  五.自主、合作、探究

  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后,我们进一步分析理解课文。

道士塔语文教案2

  一、课文导入

  (略)

  二、研析课文

  (一)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一至三自然段。

  1,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塔的?

  明确: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请同学们看课本前的插图,作者在莫高窟看到的几座僧人圆寂塔,就是这个样式。今天北京北海的白塔,其型也属于这种覆钵式的塔。)

  2,请一位同学描述一下作者是怎么描写和评价王道士的。

  明确: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罪人、小丑(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王圆箓相关的视频资料。从照片上看,王道士非常瘦小,长的并不吓人。)

  (多媒体展示内容:王圆箓的相关资料)

  (板书:王道士)

  (二)请同学们自读二、三两节。

  1,找一找王道士在把持了莫高窟以后究竟都做了些什么事?

  明确:粉刷壁画,砸碎雕塑,出卖文物,上报官员。“罪人”、“小丑”,是作者对王道士的评价,经由他手,敦煌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源源不断地输向国外,令人痛心。(板书:愚昧、无知)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敦煌,去共同感动、领悟。(视频资料播放“敦煌”记录片,多媒体展示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相关文物图片。)这样珍贵的文献却被外国冒险家大批大批地运走,让我们看一下历史记录。

  (多媒体展示内容:外国列强对敦煌莫高窟文物的劫掠史。)

  2,看到这样的资料,我们能说些什么呢?

  明确:正如作者讲的那样:“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3,讨论:这一切归咎于谁)从这一系列事件来看,我们能够把敦煌文物流失的罪错全加在王道士身上吗?

  明确:不能,“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王道士只不过是整个事件的直接经手人,国宝是他盗卖出国门的,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从他等待官府整整七年却无人问津的情况来看,他并不是真正的元凶巨恶。在那个中华民族饱受蹂躏的年代里,不要说把国宝盗卖给外国强盗,就是连国土和国宝一起送人又有什么稀奇!

  4,那么,做一次历史的审判。请同学们想一想,王道士应该对整个事件负全责吗?你认为导致文献流失的因素还有哪些?

  5,当时中国官员有哪些过失?

  (多媒体展示、老师补充:中国官员在面对莫高窟出土文物时的种种表现。)(板书:昏庸、无能)

  6,讨论:假如敦煌遗书全在中国,它还能剩下多少?

  (教师补充:历史上中外人士对莫高窟遗址的破坏情况。)

  7,请学生们看第三节的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作者在这里把他们称为学者。请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你觉得他们是学者吗?

  明确:是。毕竟他们保存了大量的敦煌宝物,如果不是他们,那些经卷早已被毁了。而且他们是抱着研究的目的来的。无论他们是什么身份。但强盗的行径就是强盗。无论他们带来了什么后果,抱着什么样的目的。(板书:冒险家卑鄙、无耻)

  8,请学生结合以上三节内容谈谈作者的心境。

  明确:在第一部分里,作者的心在随着祖国的伤口流血;第二部分,作者面对愚昧无知的王道士发出了乞求般的呐喊:“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作者又不知道究竟自己能让王道士等什么:在这一部分里,作者阻拦强盗们的运输队伍,但是却不敢想象把宝物留在国内的结果会是什么,于是作者只能怒吼:“我好恨!”从这三部分里我们可以看出来,作者贯穿全文的是一种极其矛盾的心理,他的心境是极其苍凉悲怆的。他想要保护国宝,想要唤醒王道士的无知,想要拦下强盗们的驮队。却最终无能为力,因为那时的中国是不允许

  他那么做的。但是作为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的良知又无法使他的内心平静下来。

  (三)全班同学齐读第四节。

  敦煌的学者们忍辱负重几十年,终于使我们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改写了那句令人伤心的话:“敦煌在中国,但敦煌学却在国外。”可我们的学者们却没有为此而感到轻松。为什么呢?

  明确:因为敦煌在中国,只是敦煌这个地方在中国。敦煌所出土的大量国宝还流失在海外。虽然它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全世界人的财富,但是它首先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在属于自己的土壤中才能真正的焕发出它的光彩!

  (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三、小结与思考

  类似这样的悲剧不止一次在华夏民族上演过,而今我们已经没有必要再去强调谁是元凶,谁该对悲剧负责,因为这是历史给我们留下的创伤。我只想请同学们结合中国历史上外国列强劫掠中国文化遗产的罪恶史实,谈谈一切的悲剧过后中国到底还剩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古老的华夏民族曾经伤痕累累,我们能让它再添伤口,再次流血吗?

道士塔语文教案3

  课前准备:出示课题图片

  师:有没有同学对我国的道教和佛教有所了解?

  生:道教的鼻祖是老子

  师:好,这是你了解到的,还有没有其他的?

  生:(无语)

  师:好,请坐下来再想想。让我们做个简单的界定吧。对信奉道教的人称什么?(道士)对皈依佛门的人称什么?(和尚)在我国,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两大宗教。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不同的特色。我们举一点加以证明。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羽化之后,他们有两种葬法,一是坐缸,二是棺葬。我们知道,佛教徒,他们的逝世叫做“圆寂”,其遗体是要经过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遗存的骨殖被称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但是,当你知道一个道士死后却被葬在佛教徒所使用的塔中,你会有怎样的兴趣和疑问?他的背后究竟有过怎样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余秋雨先生去探寻答案。

  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部分。看一看,这个拥有塔的道士是谁?他为什么会受到如此奇怪的待遇呢?(学生齐读)

  师:大家读的很整齐,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想给同学们提一个小小的建议(有学生在下面小声说“快了”)哦,大家自己也意识到了,读的快了,你们是一路匆匆行来,却忘了欣赏沿途美丽的风景。阿尔卑斯山下有句名言:慢慢的走啊,欣赏!所以,无论是生活中或是学习中,有时我们需要停下脚步,慢慢欣赏。但是,我想,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刚才两个问题的认知。第一个问题,这个拥有塔的道士是谁?

  生:(齐声)王圆录

  师:第二个问题,他为什么受到如此奇怪的待遇呢?

  生:因为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师:好,我把你的回答完整地表述一下,因为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所以死后被埋葬在塔中,并且保存的较为完整。你认为,是这样的吗?

  生:不是

  师:那么,是什么?大家一起把这句话大声地朗读出来。

  生:“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师:敦煌莫高窟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是一个佛教圣地。那么,一个道士做了佛教圣地的把持,他了解佛教吗?

  生:不了解

  师:那么,一个不了解佛教的人会怎样对待莫高窟?现在我们就来分组浏览文章第二、三部分,让我们自己来叙一叙,在中国二十世纪的初年,在敦煌,发生过怎样的一段历史,有过怎样的一段故事。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简单的分组,台上的同学阅读第二部分,台下的同学阅读课文的第三部分,看一看,这个不懂得佛教的道士,对我们的莫高窟做了什么?

  师:好,有请

  生:他把洞窟刷白,还堆了几个天官、灵师菩萨,破坏了敦煌石窟。

  师:好,刚才你说到的其实包括了三个内容。首先是把洞窟刷白,我想问问你,刷白的仅仅是洞窟吗?

  生:不是(齐声)

  师:是什么?

  生:是壁画(齐声)

  师:他刷白的不是洞窟,是壁画。在他的两遍粉刷之后,“什么也没有了”,看课文!

  生:(齐声)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

  师:好,注意概括的时候要提取主要信息。那么,你刚才说的第二点,他还塑了几个天师灵官菩萨。看样子,我们的这位王圆路王道士,还真带有几分对道教的虔诚。你说的第三点,他破坏了石窟,准不准确?请台下的同学这时看到课文的第二部分。

  生:不准确

  师:那么,破坏的使什么?是雕塑。看课文,“才几下”

  生:“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泥巴”,

  师:但是,大家知道吗?这莫高窟有着这样一个神奇的传说:(出示图片字幕)公元336年,一个名叫乐樽的和尚来到了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当时已是傍晚,忽然他看到眼前的鸣沙山金光闪烁,象有无数的佛像在山间跃动。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乐樽和尚被眼前这庄严肃穆的景象惊呆了,既而有所顿悟,他庄重地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使远近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的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敦煌莫高窟。

  这敦煌莫高窟,从公元336年到20世纪初年,历经一千多年,世世代代的佛教徒在此开窟造佛像,一千多年历史的沉淀,无数人的心血,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莫高窟,如今正被这王圆录悄悄的毁灭着。(留了一会空白)

  师:我听见,靠近我的这个男生,刚才长长的叹了一口气。好,台上的同学这时看到文章的第三部分,台下的同学,你准备用怎样的语言进行概括?

  生:他把文物送来送去,还用极低的价格跟外国进行贸易。

  师:那么,你想想,在这两者当中,谁是主要的?

  生:他把文化卖给外国

  师:是文化遗产。他卖的是哪儿的文物?

  生:中国的

  师:中国的,不确切,现在我要求的是浏览课文第三部分,概括这一部分的信息。好,你先坐下,谁能回答我?是哪儿的文物?

  生:敦煌的

  师:再具体一点

  生:莫高窟的文物

  师:再具体一点。一个洞窟里的文物。好,大家跟着我一起看到,课文的第三部分,什么时间?

  生:1900年5月26日

  师:“他辛辛苦苦地清理着一个洞窟中的积沙”,这个洞窟是16号洞窟。那天,他无意中听到里面有空空的声音。结果,他发现,在这个洞窟里面,居然还有一个复洞。里面有数以万计的经卷、文书、绘画、雕塑等诸多作品。卖给了谁?

  生:外国的考古家、探险家

  师:其实历史远远不止我们课本上描写的那样(出示敦煌照片)

  在王道士发现的这个藏经洞里,出土的文献大约有数万件,时间上起三国两晋,下迄北宋,历经千余年,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英国人称之为“中国文献遗存的大宝库”。不论是从数量还是从文化内涵来看,敦煌文献的出土都可以说是20世纪我国最重要的文化发现。然而在经过了外国文化强盗的一番掠夺之后,如今的藏经洞已经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七零八落。(出示藏经洞照片20)我想问问大家,你们知道这藏经洞里有多少文物吗?

  生:不知道

  师:真的不知道?那么,跟着我一起看到课文53页的注释。读书还是要细心一点。好,看到没有?有多少文物?找到答案了吗?

  生:四万多件

  师:其实,连这个数据也是不确切的。就我目前看到的资料而言,有说五万多件,还有说六万多件的。事实的确如此,就像你们刚才告诉我的那样,我们真的不知道这个藏经洞里有多少文物。其实,我们是最应该知道答案的,因为这是我们的祖先给中华民族每个儿女的馈赠,如今,我们对它却知之甚少。只知道,在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里,在波士顿博物馆里,在巴黎国民图书馆里,在日本的博物馆里,保存的敦煌文物比我们北京图书馆里的还多的多。我想问问大家,当你们了解了这段历史后,你们的内心涌动着怎样的情绪?

  生:气愤

  生:遗憾

  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师:好,把话筒传到后面的女生,我想听听女生的看法。

  生:伤心

  生:我这时心里很难过

  师:其实大家的情绪,作家也有。现在我们就来进行第二环节,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一找,读一读,品味一下,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或者说,哪些句子触动了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或者暗合了你刚才的情感?

  师:好,有请那位女生

  生:读“偌大的中国”一段

  师:好,你告诉我,在刚才的朗读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生:与作者一样,有一种悲愤地心情。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把它留在中国,在当时的情况下,会遭到中国官员的糟践。倘若把它送给外国,可那又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馈赠。

  师:进退两难,怎么办?我们只能怎么办?

  师:大哭一场,请坐。(老师再读这一段)刚才这位女生说“悲愤”,你们能不能从我的朗读中体会到,除了悲愤,还有什么样的情感?

  生:无奈

  师:这个词找的很准确,还有什么?

  生:遗憾、痛惜

  师:好,情绪越来越多了,我们请一个同学集中地来说一说。

  生:作家的情感是伤心、惋惜

  师:伤心什么?

  生:中国的文化中国存不下,居然跑到外国去了。还有痛惜、愤怒

  师:愤怒什么?

  生:愤怒当时的中国如此腐 败

  师:其实,作家的情绪大家已经都说出来了。作家的情绪是既爱又恨。我们的眼光可能更多的集中到了“我好恨”,恨也有很多种,有愤恨,有怨恨,有痛恨,在这里属于哪一种?

  生:愤恨

  师:作家有爱,他的恨是来自于他的爱的,这个爱是什么?对什么的爱?

  生:对中国文化的深爱

  师:对了,对中国文化命运的关注,对中国文化的深爱,所以,作家的情绪是既爱又恨,是爱恨交加,既痛苦又无奈。好,除了刚才这位女生说的'这一段,还有没有其他的地方?

  生:第二部分地一段(读)我觉得这一段写的是中国官员对中国的文化一点也不爱惜。

  师:作家的情绪怎样?

  生:很失望,同时也很愤怒

  师:他们滔滔的奏折,有什么?

  生:讽刺

  师:请坐,还有其他的吗?

  生:第四部分(读)从中,我体会到了敦煌研究者内心的辛酸

  师:很好,你不觉得作家的情绪在这里也有变化吗?

  生:(无语)

  师:好,请坐下来在想想,作家的情绪一路行来,这里有没有变化?

  生:有,以前的中国官员对文化不重视,而现在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却很重视,作者从这里看到了希望。

  师:所以说,作者一路沉重之后,这里略微有了一点

  生:好转

  其他的学生笑起来了)

  师:激昂。好,请坐,还有其他的吗?

  生:第二部分的最后一段(读至“他满脸困惑不解”)我觉得,作家在这里有对王道士的愤怒,他从心底里感到悲痛。如果有时空穿梭机,他肯定要去阻止。

  师:说的不错。其实我觉得,如果你把这个段落读完,你会对作家的情感有一个更为准确的把握。所以你刚才说到,作家是愤恨,作家仅仅是愤恨吗?如果真的有时空穿梭机,我们会到了那个时代,又会怎么样了?你先坐下来。范读这一段文字。作家的情感最集中的,你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

  生:无奈

  师:无奈。世间诸多情感,唯有无奈二字最让人伤痛。“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是不是无奈?那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无奈,比之于余秋雨的这种无奈,那一种无奈更令我们伤痛一些?

  生:后者

  师:所以,刚才我们的同学们说,如果有时空穿梭机就好了,可是真的有时空穿梭机,我们又能怎样呢?对于这样的中国,这样的民族,正如我们在后文看到的那样,当时不是确也有一批送京的吗?沿途官员伸手进去就取走一把,在那儿歇脚又得留下几捆,当时运抵京城后,只剩下四千多卷,为了交差,他们把这些珍贵的敦煌文书一分为二,二分为四,最后才凑了八千多卷交上去。这样的民族和国家,我们能怎么样了,作家又能怎样呢?(停顿)还有其他的吗?

  师:我们的这篇文章很长,应该说充满了感染力的语言比比皆。当我们一遍遍的读着《道士塔》的文字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苍凉悲怆的心境,他想要保护国宝,想要唤醒王道士的无知,想要拦下强盗的车队,最终却无能为力,而我们也跟随着作家时而愤怒,时而痛苦,时而忧伤。这一切感情的源头,都只因为那个王圆录。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他的摸样,我们的课文中有一段对他的描写。(叙述)(出示他的照片)这就是我们这次事件的主角,看看,他的脸上似乎还有几分

  生:笑容

  师:憨憨的笑容。。如果他现在就站在大家的面前,你会对他做什么,说什么?

  生:一片哗然)

  生:对于这样无知而麻木的中国平民,我对他也不知做什么好。我只希望,通过这件事的教训,我们中国人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对这样的文化遗产要加以保护。

  师:好,我们再请一位女生,你会对他做什么,说什么?

  生:我真的好想打他,因为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师:你会不会对他说点什么?

  生:你去死吧

  师:愤恨之情溢于言表,再请一位

  生:我想让他住手,不要再破坏中国的文物

  师:哦,你的心情跟作家的心情是相同的。其实,我的心情,好,请你说吧

  生:我想说,我们换换

  师:你是说,让你去守敦煌,是吧?那么你会怎么做呢?

  生:我会想尽办法,四处化缘,凑足运费,把它运到(停止了)

  师:运到哪?运到哪?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是向哪里?

  生:运到现在,运到二十一世纪的中国

  师:哦,你还是要借助前面那位同学的时空穿梭机,运到现在,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确是无处可去。坐下来。我也想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看法。看着他,我会和第一位同学说的那样,尽管我也很想打他一顿,或者以正言辞地对他说,你知道你出卖了多少珍贵的文物吗?你觉得这样有用吗?

  生:没有

  师:顶多换得他一个漠然的表情。我想我会离他远远的,再远远的,长长地叹息一声,然后转身离开。因为他不是这次文化大流失的罪魁祸首。那么,这次文化大流失的罪魁祸首是谁?

  师:王道士有没有责任?

  生:有

  师:王道士愚昧而无知。他出卖了我们宝贵的文物。还有谁有责任?

  生:官员

  师:官员怎样?腐 败,还有什么?无能。无能我们已经知道了,连运到京城的文物都保护不好,那么腐 败何以见得?从课文中去找。

  生:他文雅地摸摸胡子,吩咐手下,什么时候叫那个道士再送几件来

  生:茶香缕缕与股股炊烟

  师:好,王道士有责任,官员有责任,还有谁有责任?

  生:外国的考古家、学者

  师:其实,他们是一群文化强盗。现在就让我们见识一下这些文化强盗的嘴脸。(出示照片)

  现在我们看到是斯坦因,他曾经先后两次来到中国,骗取了藏经洞中大部分文物。现在看到的是伯希和,他有点特殊,他是一个有着深厚的汉学功底的学者,他曾经在这个藏经洞里呆了整整三个星期,以每天一千卷的速度阅读了整个藏经洞里的所有的文书。每一张纸片他都翻过。他一边翻阅,一边把这些文物分成凡品和精品,最后,以500两白银的价格换取了6600卷精品中的珍贵文物。在所有盗取敦煌文物的外国强盗中,以斯坦因盗取的数量最多,以伯希和盗取的价值最高。这些文化强盗是怎样的?

  生:贪婪

  生:无耻

  师:贪婪我们已经了解了,无耻在哪儿?在课文当中找

  生:读“他们时常暗示,是他们的努力,使敦煌文献从黑暗走向了光明。”

  师:好,学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了,王道士愚昧而无知,中国官员腐 败而无能,外国强盗贪婪而无耻,这三个原因才导致了我们这次文化大流失。那么,我想问问大家,这次文化大流失折射出来的又是什么呢?作者,余秋雨,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站在现实的舞台,远眺一百多年前的历史,它的眼中,他的笔下,难道仅仅是写一次文化大流失吗?

  生: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师:是的,它反映出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某一段历史时期的生存状态。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泱泱大国的破败,一个民族的衰微。当一个国家如果连主权都不能保存,保护文化,保护文物就只可能是一种奢谈。同样,今天当我们再一次走过这道士塔前,听到日本学者用沉重的语调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的时候,你们认为,这道士塔还有保留的必要吗?大家齐读最后一部分。

  (下课铃响)

  师:好,就把最后一段留给大家自己下去之后再慢慢品味。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给每个人在时空坐标中点出那些让人清醒又令人沮丧的一点。王道士的塔就象一个巨大的感叹号,这分明是历史要我们听懂他的这一声长叹啊!大家听懂了吗?下课!

  当世界已经承认“敦煌在国,敦煌学也在中国”的时候,道士塔还有保留的必要吗?

  1、没有必要:他本来就是一个罪人

  2、有必要:塔站立在那儿,就意味着一段屈辱的历史,可以提醒后人不要忘记。(仅仅是提醒我们不要忘了历史吗?他对我们的今天就没有意义吗?有,他还告诉我们,要尊重历史,要重视文化文物的保护工作。

  1、随州,是我国著名的文物重镇,其境内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葬较多,1978年在此出土的战国曾侯乙墓更是闻名世界。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两件文物是今年8月发现的,是原随州市博物馆的一名干部勾结外人共同掘墓所得。而这个案件只是许多盗掘古墓案中的一件。

  2、襄阳古城墙:至今已有2800年的历史。称“华夏第一城池”自古就有“铁打的襄阳”之说

  在经济建设的大旗下,襄阳长达58米的古城墙拆了可我们拆的又何止这一点呢?浙江市定海古城被严重破坏了,云南省建水市五官府、进士第、翰林第也在顷刻之间被夷为平地,就连被文物和文化专家称为“集建筑、人文和文物价值于一身”的北京古老四合院——北京美术馆后街号,也在争议中被强行拆除了。

  古城破坏了就无法恢复,而历史文脉却不能隔断,正如两院院士吴良镛所呼吁的那样:历史文化的保护永远不会太晚。

道士塔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敦煌文化及其被侵略的历史,培养爱国情感;

  2、追问历史,反思历史,找出悲剧的根源;

  3、体会余秋雨的情感;

  4、品味余秋雨的写作特色

  自学方法:

  1、课外了解敦煌文化及其被侵略的历史;

  2、精读课文,找出悲剧的根源;

  3、反复诵读课文,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加以分析。

  课时:1课时

  一、看有关敦煌文化图片和视频,了解敦煌文化及其被侵略的历史。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敦煌市东南,在鸣沙山东麓50多米高的崖壁上,洞窟层层排列。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位法名乐尊的僧人云游到此,因看到三危山金光万道,状若千佛,感悟到这里是佛地,便在崖壁上凿建了第一个佛窟。以后经过历代的修建,迄今保存有北凉至元代多种类型的洞窟700多个,壁画50110平方米,彩塑2700余身。莫高窟是集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宝库,内容涉及古代社会的艺术、历史、经济、文化、宗教、教学等领域,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藏经洞中有4至11世纪(西晋至宋代)的经、史、子、集各类文书和绘画作品等四万余件,汉文字写本3万件以上,另有少量刻印本。其中大部分后被外国盗宝者劫到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斯坦因拍摄洞窟壁画,并利用王道士的无知,廉价骗购藏经洞出土敦煌写本二十四箱、绢画和丝织品等五箱。第三次探险(1913-1915)再次到敦煌,从王道士手中获得五百七十余件敦煌写本三次中亚探险所获敦煌等地出土文物和文献,主要入藏伦敦的.英国博物馆、英国图书馆和印度事务部图书馆,以及印度德里中亚古物博物馆(今在新德里的印度国立博物馆)。伯希和于1906年至1908年间深入敦煌莫高窟,对全部洞窟编号,并抄录题记、摄制大量壁画照片。因伯希和具有深厚汉学知识功底,能操汉语,并熟悉中国古典文献,在取得王道土的同意后,将藏经洞中的遗物全部翻阅一遍,重点在于选取佛教大藏经未收的文献、带有题记的文献和非汉语文献,廉价骗购走大量的藏经洞文献中的精品和为斯坦因所遗的绢画、丝织品。这些收集品运到巴黎,写本部分入藏法国国立图书馆东方写本部,绢画、丝织品等入藏集美博物馆。

  哀敦煌

  圣地煌煌名万方,于今始晓隐凄惶。

  金光初幸得神助,宝窟应悲失眼盲。

  梁有蛀虫终会折,国无真宰自难强。

  佛门千古伤心泪,洒向胡笳抱恨长。

  二、追问历史:谁是悲剧的制造者?他们对敦煌文物都做了些什么?

  王道士:粉刷壁画、砸碎雕像、廉卖经卷(破坏文物、出卖文物)

  官僚、政府:送来送去、席子乱捆(充做礼物、弃置不顾)

  外国学者:欺瞒哄骗、巧取豪夺

  三、反思历史:在作者看来,敦煌悲剧,该谁负责?

  1、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王圆篆

  几千年的奴化教育造就卑微贫穷,愚昧无知的王道士,时代造就王道士,王道士是中国平民的代表,是贫弱民族的代表,腐败无能又无为的官僚和政府将他推至悲剧的前台。在那样的时代,文物的毁损流失是必然,而文物在王道士手中毁损流失,是必然中的偶然。

  2、官僚、政府?

  冷漠麻木腐败无能

  3、外国学者?

  假文化之名,行劫掠之实,实质是文化强盗

  悲剧根源?

  国家贫弱、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百姓愚昧

  历史已然远去,制造悲剧的人也已化为尘土,但历史留下的耻辱还在,悲剧造成的遗憾还在,洗刷耻辱,弥补遗憾的责任还在,现实中,谁在承担责任?怎么承担?

  四、了解东北亚某国对我国的文化掠夺:

  到处宣扬端午节是他们的,饺子是他们流传下来的,针灸是他们发明的,长白山是他们的,中医应为韩医,将中国的韩服据为已有,定为国服,还要申遗;韩国在历史上拥有东北山东直至江苏,;认为我们的甲骨文也是他们发明的,说西施和孔子是韩国人,中国的四大发明也是韩国的,还说他们的祖先檀宗是我们祖先大禹的老师,手把手的教大禹治水。

  五、体会作者无法遏制的情感:

  1、走进道士塔:愤怒、悲凉

  2、进入历史:心痛

  3、面对文物流失:恨却无可奈何

  六、品读分析余秋雨散文的语言特点

  合理的艺术想象、丰富的表现手法、充满激情的语言复活历史、抒发情感、引发共鸣,促成反思。

  余秋雨的散文常常把祖国的河山、民族情感和华夏文化融为一体,透过他的散文,我们会看到隐含着的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那就是华夏文化的精髓和内核——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

  余秋雨的散文之所以被称作“文化散文”,不仅仅因为他讲述的是一段关乎文化的历史;更因为在对这段历史的关照中,他以文人的灵气,鲜活生动地再现了历史场景;他以学者的理智,深邃客观地进行了思考追问;他以国人的血性,炽热真挚地抒发了爱国情怀。

  七、再读余秋雨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当代学者、散文家,获过“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称号”,曾以散文集《文化苦旅》震动文坛,从此打出“学者散文”(或曰“文化散文”)的旗帜,其作品沉静而具有文化底蕴,因而受到读者喜爱。在艺术理论创作方面,他完成于1983年的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述世界各国自古代到现代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理论著作;1985年创作的《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首部戏剧美学著作。这两部专著均曾获国家级奖励。

  八、课后练习:细细品味下列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1、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2、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贱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

  3、“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这几年的成果已经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

道士塔语文教案5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和内在联系

  2学习本文灵活新颖的笔法表达悲怆苍凉的感情。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树立保护文物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在记述中抒发浓烈情感

  教学难点:本文灵活新颖的笔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方法:

  教具:敦煌莫高窟的有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公元336年,一个和尚云游四海,来到了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到此已是傍晚,想找地方休息,正在四顾,忽然看到这座山金光闪动,象有千佛跃动,当时的乐樽和尚,怔怔的站着,眼前是万道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他有所顿悟,把手中的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使远近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的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后来的敦煌莫高窟。(出示有关图片资料,简略介绍敦煌艺术)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余秋雨,浙江余姚人。(详见教材)

  二、阅读课文提示,了解学习目标。

  三、整体理解课文内容,思考:本文有四节,概括各节的主要内容,想想各节之间的联系

  1罪人塔——2愚昧无知毁坏文物——3贪图私利,出卖文物;外国冒险家欺骗、掠夺文物——4牢记耻辱,保护、研究文物

  四、分析理解课文:

  第一节罪人塔

  设问:

  1、道士塔是怎样的?描叙塔群体现了什么气氛?

  2、王道士是何人?为什么说他是罪人?而要他担起文化重债是无聊?

  3、文物被劫掠的情况?

  4、在写事、写人中倾泻了什么感情?

  明确:

  A悲凉

  B通过外貌描写,知其是平民、愚昧无知、是出卖文物之罪人。但这不仅是个人罪行,而是一个民族悲剧。

  板书看塔悲凉

  写人愤怒——平民愚昧出卖文物罪人

  ↓文物被掠

  民族悲剧

  归纳:以道士塔为引线,简要介绍王道士其人,概述文物被劫掠,愤怒指出这是一个民族悲剧。

  第二节:愚昧无知,毁坏文物

  设问:

  1、当时欧美艺术家做什么,中国的文官做什么?敦煌文物被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愚昧的王道士犯了何罪?他的心理活动和罪行细节,写得真实吗?

  3、文中的四个“惨白”含义,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4、该节有什么写作特点?

  明确:欧美艺术家有突破,歆羡东方艺术;中国文官昏庸无视艺术,无知道士掌管佛教艺术

  王犯罪而不知:涂抹壁画、毁坏雕塑,塑“天师、灵官。”对他的心理活动描写和罪行细节描写,是依据道士身份,揣摩想象,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真实)

  看到两个“惨白”是真实情况,脑子两个“惨白”是混乱,难以言心之痛

  板书

  欧美艺术家歆羡东方艺术;中国文官昏庸漠视艺术,

  ↑根本原因

  王罪行:涂壁画,毁雕塑,塑天师—愚昧犯罪而不知

  归纳:介绍王道士毁坏文物的经过,突出了他的愚昧无知,表达了作者悲愤难忍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和细节描写与对话——想象有椐、生动跨越时空,在叙事中表愤情

  第二课时

  第三节贪图私利,出卖文物;外国冒险家欺骗、掠夺文物

  设问:

  1、发现藏经洞后,中国文官对文物采取什么态度?外国冒险家冒着危险赶来,与之形成什么对比?

  2、细读王道士盗卖文物的经过和表现,突出了什么?

  3、外国冒险家用什么手段掠走文物?又有哪些开脱之辞?

  4、作者如何驳斥,带着什么感情?

  明确:

  A中国官员无赤肠,不下决心保护国家文物,而是放任不管并饱私囊;外国冒险家来掠夺文物,排除危险。两者形成对比突出了中国官员的昏庸自私。

  B王道士的贪图小利,愚蠢卑鄙。

  C万里冲刺,长驱而入,欺骗掠夺。抢救,使之见光明,无力研究

  D驳斥其没有基本前提,采取欺骗手段占有,要和他们比学问。

  板书王发现藏经洞—

  中国官员:放任不管,私占文物

  王:贪图私利,出卖文物

  外国冒险家:欺骗掠夺

  外国学者:抢救遗产,中国无力研究

  作者驳斥:无基本前提,欺骗手段占有,要比学问

  引诗表义愤,拦车却两难

  归纳:发现藏经洞,面对大量的珍贵文物,各色人士粉墨登场,首先,是愚蠢,卑劣的王道士贪图小利使大量文物流失,而中国文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外国冒险家不顾一切,冒死赶来掠夺,又大言不惭的说是他们抢救了文物,而中国无力研究。作者怀着义愤驳斥,并穿越时空拦下车队,却又左右为难——在此,作者直抒感情,抱恨无穷。

  第四节:牢记耻辱,保护、研究文物

  设问:我国敦煌研究所的专家比我恨得还深表现在那里?

  文中引用一位日本学者的.话,目的什么?

  中国的专家为什么没有太大的激动,而是默默的,、、、、、、?

  明确:不愿抒发感情,加紧钻研,抢时间,争速度,实干精神,

  取得的成绩得到世界的公认。

  愚昧的道士掌管敦煌艺术宝库的时代已经过去,现代的敦煌艺术研究家不会忘记耻辱,会在保护,研究敦煌文物的道路上做出更大成绩。

  板书:恨+实干=成绩

  ↓

  世界公认

  不忘耻辱,保护、研究文物

  五、小结:

  本文以道士塔为引线,记叙了在愚昧无知的王道士的掌管下,敦煌文物被破坏以及被外国冒险家劫掠的经过,表达了作者由这一巨大的民族悲剧而生发的悲怆苍凉的感情。

  设问:文章笔法新颖灵活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章带有一种悲怆苍凉的感情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如何表达的?

  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明确:笔法新颖灵活:来源生活高于生活想象、有椐、生动(如心理活动和细节描写)

  跨越时空(如对话、拦车)(结合完成练习四)

  直接抒情、在叙事中抒情(结合课文,并完成练习三)

  语言多姿多彩——有时简洁,有文言遗风

  口语化,有时鲜明,带有警醒意味

  结束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许有辉煌的历史,也许也有屈辱的过去,但不管是辉煌还是屈辱,都需要有几种精神,那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实干精神,以及保护祖宗遗产的意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干出成绩,才能在强手如林的世界和平崛起。

  六、巩固复习(课后练习)

  七、布置作业

  教后记

  板书设计

  1罪人塔

  看塔悲凉

  写人愤怒——平民愚昧出卖文物罪人

  ↓文物被掠

  民族悲剧

  2愚昧无知毁坏文物

  欧美艺术家歆羡东方艺术;中国文官昏庸漠视艺术,

  ↑根本原因

  王罪行:涂壁画,毁雕塑,塑天师—愚昧犯罪而不知

  3贪图私利,出卖文物;外国冒险家欺骗、掠夺文物

  王发现藏经洞—

  中国官员:放任不管,私占文物

  王:贪图私利,出卖文物

  外国冒险家:欺骗掠夺

  外国学者:称是抢救遗产,中国无力研究

  作者驳斥:无基本前提,欺骗手段占有,要比学问

  引诗表义愤,拦车却两难

  4牢记耻辱,保护、研究文物

  恨+实干=成绩

  ↓

  世界公认

  不忘耻辱,保护、研究文物

【道士塔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道士塔》语文教案04-01

《道士塔》教案04-08

《道士塔》教案03-02

语文《金字塔》教案03-12

崂山道士教案02-26

语文《金字塔》教案8篇03-12

语文《乌塔》说课稿03-15

《孩儿塔》教案07-21

《乌塔》教案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