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哪里的科学》教案

《哪里的科学》教案

时间:2022-08-26 20:57:48 教案 我要投稿

《哪里的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哪里的科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哪里的科学》教案

《哪里的科学》教案1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究欲望,萌发幼儿初步的科学意识。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初步的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3、引导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每组一盆水,若干吹气玩具,幼儿每人一个塑料口袋,塑料管,两只蜡烛,两个一大一小的透明玻璃杯,密闭在瓶里的小昆虫

  活动过程:

  1、请幼儿猜谜语,引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你需要,我需要,离了他,活不了(空气)让幼儿说出揭出谜底的依据,为什么是空气呢?现在跟老师做深呼吸,幼儿模仿做深呼吸

  提问:

  (1) 我们用鼻子吸什么?(空气)

  (2) 空气在哪,能用眼睛看到吗?用手摸摸,能摸到空气吗?

  (3) 教师小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他就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

  2、引导幼儿了解空气的的作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

  (1) 请幼儿捏住鼻子,闭上嘴巴,说一说有什么感受?为什么?结果会怎么样?

  (2) 观察密闭在瓶里的小昆虫怎么样了

  教师小结:人和动物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空气,如果没有了空气,就会死掉

  (3)请小朋友观察老师的实验

  把蜡烛粘在平板玻璃上点燃(火苗很旺),然后把大小两个杯子,同时扣到两只点燃的蜡烛上(小杯子的早熄灭,大杯子的晚熄灭)。

  请小朋友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小结:刚才的实验中,点燃的蜡烛火苗很旺,是因为空气帮助燃烧,用小杯子扣的.蜡烛灭的快,而用大杯子扣的蜡烛灭的慢,是因为大杯子里的空气多,小杯子里的空气少,则助燃时间短。

  (4) 启发幼儿想一想说一说,你还知道空气有哪些用途?

  想一想,还有什么地方有空气呢?你见过的、用过的、玩过的什么东西里有空气?(自行车轮胎,被窝里,蚂蚁洞里,水里,空中,面包里,降落伞里,气垫船里……)

  (5) 找空气

  刚才老师做了实验,现在请小朋友自己做一下实验,看一看空气到底在哪里呢?现在请小朋友将吹气玩具吹起来,吹气玩具里现在有没有空气,你是怎么知道的?挤一挤,空气就怎么了?

  小结:空气装进吹气玩具,我们就能看的玩具鼓起来了,挤一挤就跑出去了,空气虽然看不见,可是我们可以想办法感觉到它,看到它。

  教师:屋子里,角落里,桌子下……有没有空气呢?我还不太相信(拿出一只塑料袋),你们有办法把空气抓到吗?

  小结:原来角落里、桌子下、走廊里,都有空气

  教师:用塑料袋可以抓住空气,用布口袋抓,行吗?

  幼儿:“不行”布口袋里有细漏洞,空气从细漏洞里跑,抓不住

  教师:人身体里有空气吗?有什么办法让我相信你们身体里有空气呢?给你一根塑料管让我看看你身体里的空气,我看不见呀,往水里吹试试看,原来人身体里也有空气。

  小结: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发现吹气玩具里、杯子里、身体里都有空气

  (6) 懂得空气要保持清新

  小朋友都知道了空气的重要性,你知不知道空气也会生病?

  小结:清新的空气是很干净的,看空气会因为污染而生病,如工厂里放出的废气、汽车喷出的尾气、垃圾或水沟散发的臭味等,污染了本来很干净的空气,这叫污染病,空气生病了,就会影响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所以小朋友要讲卫生,保护环境,让空气永远干净。

  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大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哪里的科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体验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2、能根据自己制定的标准将传递信息的方式分类。

  教学准备:

  1、教师与幼儿一起收集到的'各种传递信息方式的图片。

  2、教学挂图《信息从哪儿来》。

  3、《科学》下p.14~15。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奇奇就要过生日了,他想邀请乐乐来家里做客,请小朋友帮他想一想,都有哪些方法可以让奇奇得到这个消息呢?

  二、开展讨论。

  1、说一说,幼儿分别介绍自己的方法。

  2、想一想,观看教学挂图《信息从哪儿来》,还有哪些方式可以传递信息。

  3、看一看,请幼儿一起看同伴收集来的传递信息的方式的图片。

  4、分一分,教师与幼儿一起制定分类的标准。

  三、信息传递方式多。

  1、教师引导幼儿观看画册《信息从哪儿来》,了解信息的多种传递方式。

  2、请幼儿从中找出最快递的传递方式是哪一种,说出为什么。

  3、鼓励幼儿大胆设计出传递信息的新方式。

《哪里的科学》教案3

  活动目标:

  1、认识面食的来源及制品。

  2、让幼儿知道面食的制作过程,并享受制作面食的乐趣。

  3、教育幼儿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养成爱惜粮食的习惯。

  活动准备:

  泡过的小麦粒,大枣,面包,馒头,麻花及馒头片,胸卡,干净湿毛巾,面板,发面,百宝箱,《大馒头》的录音带,录音机,课件。

  活动过程:

  1、出示百宝箱,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出示百宝箱,以神秘的`口吻问:“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百宝箱,你们猜一猜里面有什么好东西?”“请小朋友闭上眼睛,老师数完一二三的时候再睁开眼睛看一看,”教师一一将麻花、面包、馒头呈现在幼儿面前,启发幼儿说出更多的面食。

  2、观看课件,了解面食的种类。

  教师:“面食大家庭里的成员可真不少,就像小朋友说的有糖包、花卷……老师这里有很多面食的照片,它们到底有谁呢?请小朋友看大屏幕。”播放课件,让幼儿进一步了解面食的种类。

  3、请全体幼儿品尝馒头片,启发幼儿探索馒头片的来源。

  4、结合课件,欣赏歌曲《大馒头》,了解面食的来源。

  5、出示小麦粒,请幼儿咬开小麦粒,黄黄的麦粒里面有白白的面粉,探索麦粒与面粉的关系及面粉来源于麦粒。

  6、现场演示面食的制作过程,教师边讲解边演示,重点突出团、搓、揉、压等动作技巧。

  7、幼儿自制面食,将幼儿带入已经布置好的场地,请幼儿自制面食,鼓励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将面食做出花样。

  8、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9、游戏:《面粉妈妈找宝宝》。通过游戏巩固所学内容。最后带幼儿出教室。

  玩法:

  分发胸卡,老师扮演面粉妈妈,幼儿分别扮演馒头宝宝、水饺宝宝、包子宝宝和面条宝宝。

  面粉妈妈边作敲门的动作边说:“叮铃铃,”

  所有的宝宝都问:“谁呀?”

  面粉妈妈回答:“我是面粉妈妈呀。”

  所有的宝宝都问:“你找谁呀?”

  面粉妈妈说:“我找馒头宝宝(……)呀。”

  “馒头宝宝”马上到面粉妈妈跟前来,排成一队,面粉妈妈开车带宝宝回家。到家后,幼儿回到座位上游戏重新开始,最后,所有宝宝都上车有妈妈带出教室。

《哪里的科学》教案4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力”单元中的第1课。本课在学生对日常生活的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发现力的科学规律,突出“力有大小和方向”以及“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和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两个基本要素。这些概念的建立靠学生的各种活动来完成。因此,组织、引导学生动手做和做中思考分析是本科教学活动的重点。只有学生亲身经历各种活动才能在具体的感性经验上获得力的概念。

  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分四部分完成:第一部分通过活动,使学生感知力的普遍存在;第二部分通过弹棋子游戏使学生了解到力有大小;第三部分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第四部分再次通过弹棋子游戏了解到力有方向,并学会判断生活中常见的力的方向。

  第二课时分两部分完成:第一部分通过玩电动遥控车使学生了解到力对物体状态、运动的速度和方向的影响,并学会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第二部分通过捏橡皮泥和面团的活动,使学生了解到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感受力的普遍存在,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力对物体运动和状态的影响。

  2、会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普遍存在的;

  2、 知道力有大小、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合作与交流;

  2、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教学准备

  弹簧秤、棋子、铅笔盒、苹果、梨、实验活动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讲述:这是一张椅子,你能用什么方法使讲椅子移动吗?(指名让学生上来演示)

  2、谈话:同学们很聪明,用的方法都使椅子移动了,说明我们都对椅子用了一个“力”,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有关力的知识,(板书:力在哪里),

  二、体验感受力的存在

  1、提问:你能找出我们身边哪些地方还存在力呢?

  2、指名学生回答。

  3、谈话:同学们这么积极踊跃,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图片,你们看(出示幻灯片)。这里有力么?

  5、讲述:看来力存在的地方太多了,说明力无处不在,(板书)那么你能不能帮老师一个忙,把力放在老师面前呢?(不能),为什么呢?(力看不见,也摸不着),这老师就奇怪了,既然力看不见也摸不着,你怎以就知道所举的例子中存在着力呢?(我们可以感觉到的)

  6、小结:对,虽然力是无形,但是我们可以观察或感受到它作用在物体上的产生的效果知道哪里有力。

  7、谈话:因此,老师特意给力写了一首诗,你们想看吗?(想),请大家齐读一下。(生齐读后),那么你能不能帮老师续写一下。

  8、指名学生续写。

  三、认识力的大小

  1、谈话:同学们续写的太棒了,想不想更多的了解力的知识,(想),让我们先做一个小小的比赛(出示幻灯片),比赛规则:老师已经标出了三个格子,每个格子的分数不同。然后把一板棋子放在起点位置,弹进你想要得分的格子。(注意,只能用手指弹,不能用别的方法,每位同学只给6次机会,六次加起来的分数是你的总成绩。比比谁得的分数最多。)

  2、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3、提问:你们组完成最好的同学是谁?能不能说说你的窍门?让那些完成较差的同学和老师也学习学习经验。

  4、指名学生汇报。(教师帮助整理)

  5、小结:看来要想得到最高分,用力必须大一些,而得到最低分,力也必须小一些。这说明,力不仅是无形的,而且有大小之分。

  四、学会使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

  1、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告诉老师得到高分用的力比得到低分用的'力大多少吗?(不能)。

  2、谈话:对,不能,为了精确的测量力的大小,只能利用仪器了,弹簧秤就是我们实验室常用的一种测量力的工具(出示幻灯片),讲解弹簧秤的构造。上面是什么?下面是什么?中间是什么?上面的数字代表力的什么?1、表示的是什么?这个弹簧秤的最大能测多大的力?每一个大格又分成了几个小格(五个),每一小格又表示多少呢?如果每一大格分成了十个小格,又表示多少呢?(不同的弹簧秤代表的也不一样)

  3、提问:如果给你一个弹簧秤,你觉得应该怎么用呢?(指名同学上来演示)

  4、谈话:同学们说的基本上都对,但是我们在使用它时,应该要注意这么三点。(出示幻灯片)

  5、学生齐读。

  6、谈话:想不想用弹簧秤测一测提起物体物体时所用的力呢?

  7、学生小组活动并填写记录表。教师巡视。

  8、学生展示。

  五、认识力的方向

  1、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弹棋子游戏发现了力有大小,现在我们再来弹一次怎样?(好)你来看(出示幻灯片)比赛规则一样。看看你又会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比赛。教师巡视。

  3、小结:看来这次想得到最高分,力必须向左或向右,还要合适。而得到最低分,力必须向正前方,也要合适。这说明力还有方向之分。

  4、提问:(出示幻灯片)你能说说这些力的方向么?

  5、指名学生回答。

  六、巩固应用

  1、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七、板书设计

  力在那里

  无处不在 无形

  大小 方向

  力的单位 牛顿 N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力在哪里么?

  2、学生回答。

  3、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力在哪里?(板书)

  二、研究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教师出示一辆玩具电动遥控小车,静止放在桌面上,小车开始运动。用手按住运动的小车,使小车停下;用手推小车,使小车改变运动方向。

  2、提问: 刚才,你发现了什么?

  3、指名学生回答。

  4、小结: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电力使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老师用力按住小车,运动小车又不动了,说明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的状态、运动的速度。老师用手推小车,小车就往另一个方向走,说明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的方向。(板书)

  5、提问:你能把小车运动的方向用箭头表示么?

  6、指名学生板演。

  三、研究力对物体的形状的影响

  1、提问:刚才我们了解了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那么力对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影响呢?让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吧。游戏介绍:每组学生提供一团橡皮泥或面团,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制作出不同的橡皮泥作品。

  2、学生亲自制作。

  3、展示学生作品

  4、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

  5、指名学生回答。

  6、小结:同学们通过搓、压、捏等方法,使橡皮泥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形状,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板书)

  四、巩固应用

  1、这节课,你又有那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力在那里

  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的状态、运动的速度和方向

  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的形状

《哪里的科学》教案5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活动,探索葡萄生长的过程,发展探索能力。

  2、能对葡萄生长过程进行正确的排序。

  3、能够在游戏中找到指定的图片,发展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课件、葡萄生长过程图片(幼苗、葡萄藤、开花的葡萄藤、结果的葡萄藤、长出成熟果实的葡萄藤、各种不同品种的葡萄图片)。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师:我们了解了西瓜是生长在地上的瓜藤上的。你们知道葡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吗?有人说葡萄也是长在藤上的,那它跟西瓜一样也是生长在地上的吗?

  二、科学探究。

  1、了解葡萄的生长过程。

  ——教师利用课件或者图片,请幼儿了解葡萄的生长过程。

  ——师:葡萄幼苗长出后,需要搭葡萄架,葡萄藤慢慢地成长会爬满葡萄架,然后葡萄藤上就会开出一串一串的淡绿色的小花,花开过后,会结出一粒一粒成串的小葡萄,小葡萄慢慢长大,就成熟了。为了防止葡萄被虫子和小鸟吃掉,有的时候会用袋子将葡萄果实套起来,这就是“套袋”。

  ——教师出示西瓜藤和葡萄藤,让幼儿比较两者的不同。

  ——教师小结:葡萄和西瓜虽然都长在藤上,但是西瓜藤是生长在地上的.,而葡萄藤是高高地缠绕在架子上的。

  2、开心游戏。

  ——教师提供幼苗、葡萄藤、开花的葡萄藤、结出果实的葡萄藤以及长着成熟葡萄的葡萄藤,请幼儿按照葡萄的生长过程进行排序。

  三、开拓视野。

  1、认识不同品种的葡萄。

  ——出示不同品种的葡萄,请幼儿观察它们的形状以及颜色。教师告诉幼儿葡萄的名称及特点。

  2、游戏:“找相同”。

  ——教师将准备好的不同品种的葡萄图片贴在黑板上,然后出示一张与黑板上的一种葡萄一模一样的葡萄图片,请幼儿找到黑板上对应的完全一致的图片。

  活动应变

  如果条件许可,可以让幼儿品尝不同品种的葡萄。

  活动延伸

  1、学习幼儿用书关于葡萄的儿歌,巩固对葡萄生长过程的认识。

  2、进一步了解还有哪些水果也是生长在立起来的藤架上的。

  区角活动

  1、语言区:教师收集不同品种的葡萄图片,制作成图册,鼓励幼儿自主翻阅并进行简单描述。

  2、科学区:投放葡萄生长过程的图片,鼓励幼儿按照葡萄的生长顺序进行排序。

  环境创设

  张贴葡萄生长过程图片。

  家园同步

  1、帮助幼儿复习巩固幼儿用书上的儿歌,巩固对葡萄生长过程的了解。

  2、到果园观察葡萄生长的环境。

  随机教育

  日常吃葡萄时,引导幼儿复习儿歌。

《哪里的科学》教案6

  活动目标

  1、观察图片,初步了解雨的形成。

  2、在体验中获得乐趣。环境创设图片教具:雨从哪里来。

  选择一个下雨天,幼儿幼儿与家长穿上雨衣在户外感受过下雨的感觉。

  重点与难点:

  了解雨的形成。

  观察图片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请幼儿说说下雨时的天空是什么样的?

  2、请幼儿尝试用声音模仿雨声,如:大雨声,哗啦啦;小雨声淅沥沥。

  二、了解雨的形成

  1、探究问题:为什么会下雨呢?你知道雨是怎么形成的吗?

  2、请幼儿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

  3、引导幼儿逐幅观察图片,了解雨的`形成过程。

  4、教师小结:在太阳的照射下,陆地上的水有的变成了水蒸气,慢慢上升,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云,云遇到冷空气,就会变成鱼落下来了。

  三、雨的旋律

  演唱歌曲《大雨小雨》,自然结束。价值分析:

  第一环节,以自身的经验讲述,和用声音模仿雨声,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第二环节,学习有序地观察图片。通过观察图片,了解雨的形成。

  第三环节,在歌声中结束活动,

《哪里的科学》教案7

  活动目标:

  1、学习关注身边常见事物的明显特点和现象。

  2、尝试根据不同物质的吸水特点进行不同组合搭配,寻找最佳的吸水效果。

  3、理解实物与符号之间的关系,初步学习用简单的符号做记录。

  活动准备:

  玻璃杯、不透明的罐子、装水的塑料瓶、盘子、小方巾、海绵、棉花、有一定坡度的塑料槽、幼儿实验记录表、符号对照表、教师统计表等。

  活动过程:

  一、魔术游戏,激发兴趣。

  1、教师:今天老师带了杯水来和小朋友做游戏,你们想一起玩吗?

  (1)出示一杯水和一个不透明的瓶子,将杯子里的水倒进瓶子,请幼儿猜猜水还能倒回杯子吗?(结果是将水倒了回来)

  (2)出示另一个不透明的瓶子,请幼儿看看两个瓶子是不是一样?(是一样的)再次做实验,引导幼儿猜猜这次水还能倒回来吗?(能)结果水倒不出来了,老师把水变不见了?

  2、启发幼儿猜猜水到哪里去了?

  幼儿:在瓶子里。

  幼儿:飞到外面去了。

  3、打开瓶盖,找出原因。(原来里面有一条毛巾)小结:水被干毛巾吸掉了,所以就倒不出来了。

  幼儿非常兴趣地观看魔术游戏,揭开谜底后都发现了水是被毛巾吸走了,反过来幼儿也理解了毛巾会吸水这一道理。

  二、实验验证,寻找答案。

  1、介绍实验材料,符号对照表。

  教师: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会吸水,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什么。(师介绍提供的物品后出示符号对照表,引导幼儿理解不同符号所代表的物品名称。)

  2、讲解实验方法。每5个人一组,每次每种物品取一件,分别放进塑料槽的黄色区域内并记录摆放的顺序,接着取一瓶水从塑料槽顶端的红色圆点处慢慢的将瓶子内的水倒进槽内,直至全部倒完,最后将流入槽底托盘内的水倒进事先准备好的量杯内,看清量杯内的水量并做相应的记录。实验结束后取出槽内的物品,放进塑料筐内,将手擦干后再次取物,改变物品的摆放顺序后再次实验。

  大班科学活动——“水到哪里去了”实验记录表材料材料材料次数1次数2(备注: 代表小方巾; 代表海绵; 代表棉花。)

  3、提出实验要求:

  (1)5个人一组,每次实验每种物品各取一件,摆放后先做记录才开始实验。

  (2)水要倒到塑料槽顶端的红色圆点上,速度要慢。

  (3)每次实验结束将槽内的物品取出放进塑料筐内。

  (4)每次实验物品的摆放顺序不能相同。

  4、幼儿分组操作,寻找答案。

  幼儿:海绵最会吸水。

  幼儿:我觉得毛巾最会吸水。

  幼儿:最会吸水的要排第一,水才不会留走。

  幼儿:最会吸水的排中间。

  幼儿:我觉得应该先放毛巾,第二放海绵,再放棉花,这样最会吸水。

  幼儿根据教师提供的丰富的操作材料,较顺利的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流出的水被倒进了事先准备好的烧杯里,幼儿很快能根据杯子中水的多少判断出本组的哪种组合最会吸水。

  三、分享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1、根据幼儿实验记录,用大统计表集体统计实验结果。

  大班科学活动——“水到哪里去了”实验统计表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2、得出结论:哪种组合最会吸水。

  师幼共同统计各组实验结果汇总在大记录表上,根据大统计表比较出哪种组合的.吸水效果最佳。

  教学反思:

  活动一开始,我通过一个特殊的杯子引出课题激起孩子好奇心的同时让他们自己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然后让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引领孩子再次关注杯子里的毛巾,比较湿毛巾和干毛巾的不同,让幼儿发现其中的秘密。整节课的设计主要 运用探索式教学法,尽量做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幼儿探索科学实践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让幼儿养成从小就主动探索科学的习惯,提倡幼儿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进一步体验自信带来的愉悦感。让幼儿自己在实际操作中去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获得相关的感性经验。

《哪里的科学》教案8

  活动目标

  1、通过寻找水果种子藏在哪里的活动,知道种子都藏在果实里,了解种子的用途。

  2、帮助种子找到相应的果实,发现种子的丰富多彩。

  3、主动地参与探索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经认识、品尝过秋天常见的水果。

  2、幼儿收集各类秋天的水果;西瓜、苹果、葡萄、石榴等水果的种子;水果剖面图若干张、种子食品若干种。

  活动过程

  1、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水果,引发幼儿寻找种子的兴趣。

  (1)教师引导幼儿按水果的`名称、生长的地方、形状、口味等方面逐一介绍果实。

  (2)教师出示部分果实的植物图片,引导幼儿发现自己带来的都是植物的果实。

  2、寻找水果里的种子,了解种子的用途。

  (1)教师:你们在吃这些水果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果实里面的小秘密?(有籽、有核、有硬硬的东西)

  (2)幼儿动手操作,自己去发现果实里的秘密,边找边交流自己的发现。(提供各类果实,部分水果已切开,中间用牙签连接。)

  (3)教师组织幼儿讨论:你在果实中发现了什么?

  (4)教师:小朋友发现的这些都是果实的种子宝宝。种子宝宝为什么要藏在果实妈妈的肚子里呢?

  (5)教师:种子宝宝的本领可大了,如果把它放在泥土里,它会慢慢地发芽、长叶、开花,最好会结出许多许多的果实。

  3、游戏:种子找果实,发现种子的丰富多彩。

  (1)教师:我这有许多的种子宝宝,它们找不到自己的果实妈妈了,你能帮他们找到吗?看,果实妈妈都在前面的图上,它们的肚子里都有几个种子宝宝,你要仔细的看清楚手里的种子宝宝和果实妈妈肚子里的种子宝宝一样哦。

  (2)教师引导幼儿对各种种子的颜色、形状、硬度、光滑度等做进一步地观察与讲述。

  4、了解、品尝常见的种子食品,体会秋天是丰收的季节。

  (教师出示其它的种子)

  教师:看,老师还带来一些东西,(瓜子、花生、黄豆、红豆、开心果、核桃等)它们叫什么呢?

  教师:其实,这些都是植物种子。种子种子不仅能长成植物,而且还是我们人体的营养宝库,所以,许多种子也被人们做成了食品。

  幼儿品尝种子食品。

  教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水果的种子,还品尝了一些种子食品,如果以后你还发现了其他植物种子的秘密,再来告诉大家。

  活动结束

  1、评价

  2、总结

  活动延伸

  自然角:每人选择一种种子进行种植,并进行种子发芽的纪录。

  区角活动:学习剥各类种子的种皮,进一步探索种子的内部结构。

  家长共育:请家长帮助幼儿收集农作物的种子,丰富幼儿有关植物种子的知识经验。

  领域渗透:在美术活动中进行种子贴画的活动,巩固幼儿对种子外部形状的认识。

《哪里的科学》教案9

  一、活动目标

  ⑴、感知物体摩擦后产生的静电现象。

  ⑵、体验大胆猜想和认真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⑶、启发幼儿发散思维,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二、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塑料尺子、人形纸片、碎纸屑、毛线、竹筷、铅笔、塑料梳子、绸布、海棉、泡沫、铁钉、记录卡。

  经验准备:幼儿接触过静电现象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感知物体摩擦后产生的静电现象。

  难点:能够大胆猜想和认真验证。

  四、活动过程:

  (一)魔术《纸娃娃站起来》

  1、出示人形纸片,教师拿起塑料尺子悄悄在身后与绸布摩擦,并对幼儿说:"老师会变魔术,能用一把尺子就让纸娃娃站起来"。

  2、教师示范后,幼儿动手操作并说一说自己是否成功。

  (二)初步感知静电现象

  1、教师再次演示魔术,幼儿仔细观察并说一说教师做了什么动作。"现在老师再把这个小魔术做一遍,请你们仔细观察老师做了什么动作"。

  2、幼儿动手尝试,与同伴交流自己是否成功。教师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提醒幼儿注意摩擦力度。

  3、幼儿谈一谈自己的成功经验(怎样摩擦,力度多少)

  4、教师简单小结:因为尺子和衣服经过摩擦它们产生了静电,静电将纸娃娃吸了起来。

  (三)大胆猜想

  1、出示丰富的操作材料,请幼儿大胆猜想哪些物品摩擦后会起静电。

  2、幼儿先自己猜想,再进行小组讨论,将猜想结果记录在记录卡上,教师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启发幼儿发散思维。

  (四)尝试操作

  1、幼儿动手操作,把竹筷、铅笔、塑料尺、铁钉分别和绸布摩擦,然后吸桌面上的泡沫、碎毛线、碎纸屑,验证猜想结果。

  2、个别幼儿说一说猜想与操作的不同,并进行示范操作。

  (五)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启发幼儿说出生活中见到的各种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飘起来;穿化纤衣服脱时会有声音,黑暗中会发现小火花;天气干燥时,长时间走路,由于摩擦会产生静电,衣服会和身体粘在一起;有时人与人在接触的刹那会被对方电到等等。

  (六)游戏《头发飞起来》

  1、教师示范游戏,将对方的头发摩擦飞起来。

  2、幼儿互相结对做摩擦游戏,先让每个男孩和女孩对应。然后女孩和女孩之间互相游戏,并请操作好的幼儿到前边演示。

  经过演示,看谁先把对方的头发摩擦飞起来。

  例如,你在用塑料梳子梳头,听梳子与头发之间放电时产生的轻微噼啪声.(如果上课时天气比较潮湿,不容易发生放电现象,此步骤可以省略.)脱毛衣阿,什么什么的都可以下面这个凑或者用吧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认识物体摩擦起电后能带电,带电物体能吸引轻小的东西。

  2.使学生掌握做摩擦起电实验的操作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自然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物体摩擦能带电。

  【教学难点】使学生确信物体摩擦后确实是带电了。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

  (一)教师准备:小盘(里边有碎纸片和大头针)每组2支,小纸盒每组一个,小草球及支架(在磁针支架上套个铁丝做成的架子)每组2份,纸袋(内装鸡毛、泡沫塑料碎块、硬纸块、铅笔屑)每组2份,氖泡每组2份,玻璃棒附丝绸每组2份,吹塑纸飞机每组2份(在横梁上两端各粘一支,中间有个母扣,用时扣在磁针支架上),塑料包装绳、梳子、塑料口袋等一些常见的'摩擦后易带电的物体。

  (二)学生准备:塑料尺子、气球(要求每组2个)、塑料铅笔盒、自动铅笔(用笔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大家先看看桌上小盘里装的是什么?

  学生认真观察。

  汇报:小盘里有许多五颜六色的碎纸片和大头针。

  谈话:老师想请大家帮个忙,把不小心混在一起的碎纸片和大头针分开。

  提问:你们有办法吗?有几种办法,都怎么做?

  学生讨论。

  汇报:

  用磁铁把大头针吸上来。

  用嘴把碎纸片吹跑。

  用尺子、垫板在头上一摩就把纸片吸上来了。

  教师:你们把学过的磁铁的知识都用上了,学科学就是为了用科学办事,解决问题,真好。不过,用尺子或垫板去吸纸片这个方法我觉得挺新鲜,用嘴吹纸片乱飞,如果能吸起来放到一边多好。这个方法行吗?

  有些同学点头称行。

  (二)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摩擦后的塑料尺能吸轻小的东西。

  (1)摩擦后的塑料尺能吸碎纸片

  提问:谁能再清楚地说说怎么做?(这里进一步地追问,是为了让全体同学明确知道什么叫摩擦,往哪儿摩擦,怎么摩擦,怎样去吸纸片。)

  要求:一会儿,你们就用自己的尺子试一试。

  要多摩擦几下,摩擦过的尺子不要再用手摸,直接去靠近小盘里的碎纸片,仔细观察出现什么现象,然后把分出来的碎纸片放在旁边的纸盒里。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刚才你是怎么做的,出现了什么现象?

  回答:把尺子往头上摩擦了一会,刚靠近碎纸片,就把它吸上来了。我也是这样,一次吸了好多。

  教师听了大家的汇报后板书:XX

  (2)摩擦后的塑料尺能吸小草球

  教师:我这儿有个小草球,如果把它吊在这个小架子上(演示),你能有办法让小草球听尺子的话,随着尺子运动吗?

  学生提出摩擦的方法。

  要求:两个人一组,一个同学负责把小草球吊好,另一个同学赶快摩擦尺子,然后去靠近小草观察会出现什么结果。

  注意:摩擦过的尺子不要再用手摸,每做完一次,一个同学用手把小球扶稳(意在防静电感应)。

  学生按要求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做法和实验结果。教师在“碎纸片”下面板书“小草球”。

  (3)摩擦后的塑料尺能吸引轻小东西

  提问:你们的尺子都是什么材料做的?

  回答:是塑料的。

  提问:塑料尺子摩擦后能吸碎纸片和小草球,你们桌上的纸包里有鸡毛、泡沫塑料碎块、硬纸块、铅笔屑,这些东西能不能被它吸上来呀?

  学生继续实验,汇报结果。

  教师补充板书。

  提问:看看这些能被塑料尺子吸上来的东西(指着板书说)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回答:这些东西都很小。它们还特别轻。

  教师小结:塑料尺子摩擦后能吸轻小的东西。

  (概括板书)

  学生收好实验用具。

  提问:塑料尺子经过摩擦后为什么能吸这些轻小的东西呢,你想这是怎么回事?

  2.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并确信塑料尺子摩擦后吸引轻小东西是因为带电了。

  学生讨论

  回答:我想是因为摩擦起电。

  (这里教师追问,看这学生是不是真地清楚什么叫摩擦起电。)

  回答:我看是因为尺子有吸力。

  这是因为有电。

  教师:尺子不摩擦时有吸力吗?

  回答:没有。

  教师:是不是因为有电呢?我们可以借助小灯泡来试试。

  提问:小灯泡出现什么情况说明有电或是没电?

  回答:小灯泡亮就有电,不亮就是没有电。

  教师:那咱们就一起做个实验。不过,今天用的不是手电筒里的小灯泡,而是试电笔中的氖泡。

  给氖泡一点电,它就会发出光来,但光亮很弱,一闪就没有了,所以实验时,要在桌子下方黑暗的地方做。

  要求:二人一组,一个同学手拿氖泡的一端,另一个同学摩擦尺子,然后用摩擦过的地方去靠近氖泡的另一端(演示),仔细观察有什么结果。

  学生实验,教师指导、帮助,并引导做完的小组说说看到的结果,想想说明什么。教师:如果不摩擦尺子就靠近氖泡,会怎么样?

  学生实验,汇报。

  提问:从这两个实验中,你看尺子能吸轻小东西,原来是怎么回事?

  回答:尺子带电了。尺子摩擦后带电了,就吸轻小的东西了。

  根据学生们的发言教师在“摩擦”后面写了“带电”。

  小结:塑料尺子摩擦后能吸引轻小的东西,这是因为它带电了。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板书课题:摩擦起电。

《哪里的科学》教案10

  活动目标:

  1、通过亲自动手,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真正相信到处都的空气。

  2、学习探索事物的简单方法,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

  3、激起幼儿对空气进行观察和试验的兴趣。

  活动准备:

  每人一只塑料袋和杯子、脸盆、水、毛巾、吸管、气球等。

  活动过程:

  1、今天老师给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杯子,请小朋友拿起杯子看看,里面有什么东西?

  2、老师请小朋友把小毛巾塞进杯子里,塞得紧一点,再放进脸盆里去,用手握紧,过一会儿请小朋友把毛巾拿出来看看,毛巾怎么啦?

  幼:有的毛巾干的,有的是湿的。

  3、老师做实验,请小朋友看好,拿出来请小朋友摸摸、看看毛巾是怎样的?(干的)

  4、老师再做一次实验,请小朋友看好,杯子放到水里有泡泡出来,这是什么?(空气)请小朋友猜猜,毛巾怎么样?(干的、湿的)

  5、为什么毛巾是干的?(因为杯子里有空气)为什么毛巾是湿的?(杯子里没有空气)

  6、杯子是不是空的?

  7、请小朋友找找看,什么地方有空气?

  8、请小朋友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把空气抓住?

  9、请小朋友抓空气,抓空气后请小朋友说说你在什么地方抓住了空气?

  10、老师这里有一个吹气玩具,你们说说吹气玩具里面有没有空气?放掉空气,吹到脸上有什么感觉?

  11、再请小朋友把吹气玩具鼓起来,你们知道吹气玩具里面有什么?

  12、我们人身体里面有空气吗?

  13、用什么办法能使老师相信人的身体里面有空气?

  14、用吸管放在水里吹能看到什么?

  15、请小朋友自己吹,看看有没有泡泡?

  总结:我们教室里有空气,人的身体里有空气,请小朋友想一想还有没有地方有空气?

  16、水里有空气为什么?天空中有空气为什么?泥土里有空气为什么?……

  结束活动:请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到外面去找空气。

《哪里的科学》教案11

  【活动设计背景】

  在日常生活中,水果是小朋友爱吃的食物,但是水果的种子却是既熟悉而又陌生的。于是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探索《水果的种子在哪里》的活动,让幼儿对种子有进一步的了解,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帮助他们积累有益的经验,发展幼儿的主动探索的能力。

  【活动目标】

  1、知道不同水果的种子在哪里。

  2、在游戏中进一步的了解种子的用途及功能。

  3、教育幼儿在活动中注意安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水果的种子在哪里。

  难点:培养幼儿观察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在吃水果的时候注意观察不同水果的种子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好多好多吃的东西,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呢?

  2、教师出示一个用布盖着的水果篮子,里面装有各种水果。

  3、然后让小朋友摸一摸,看看是什么?说出它的名字。

  4、教师:这么多好吃的东西,它们有一统一的名字,谁知道叫什么?(水果)

  5、教师:现在请小朋友找一找自己手中的水果的种子在那里,看一看它们长在什么地方。

  二、基本部分

  1、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寻找水果的种子。

  幼儿在操作中发现:苹果、梨、荔枝、等水果的种子长在果实中间。

  西瓜的种子长在果肉里。

  草莓的种子长在表皮上,能吃。

  幼儿没有发现香蕉的种子,教师启发幼儿仔细寻找,这时有的幼儿发现香蕉上有一些褐色的.小点,但是不能确定它们是不是香蕉的种子。

  2、教师:香蕉有种子吗?香蕉的种子在哪里?

  教师重点介绍香蕉的种子,并告诉幼儿香蕉不是种子繁殖的,而是香蕉根部的肉芽分离开来进行繁殖的。

  3、游戏:找一找

  小朋友你们找一找,看一看哪些水果的种子多,哪些水果的种子少?(小组合作)

  4、汇报游戏结果

  三、结束部分

  活动延伸

  小朋友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大的水果种子是什么吗?回去后让我们的爸爸、妈妈帮助我们找一找,下节课告诉老师好不好啊!

《哪里的科学》教案12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2、通过各种尝试活动和操作活动,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

  二、活动准备:

  1、大鼓一面,大米、豆子,串铃、响板、碰铃等乐器。

  2、录音机、磁带

  三、活动过程:

  (一)声音的产生

  ①请幼儿闭眼,老师自我介绍。你们听见老师的声音了吗?(听见了),用什么听见的?(耳朵)敲鼓,什么声音(鼓声),耳朵真能干。

  ②声音是从哪里发出的`?

  喉部经声带,嘴巴变形后发出的

  ③出示鼓?(敲)听见了声音,(摸)鼓面振动,产生声音。

  幼儿手摸喉部,不发出声音(没有什么感觉)手模喉部,问客人老师好:喉部声带振动发出声音,丰富词汇:振动

  (二)小实验

  1、让6组孩子分别用不同的物品进行实验,并让物品

  发出声音。让幼儿动脑用什么方法使物品发出好听声音的?(敲、碰、敲击、打等)让幼儿自己总结并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

  2、情境表演

  大米(由老师扮演):“小朋友们,我是大米,我可是个舞蹈家,你们想不想看我跳舞呀?”

  把大米放在鼓上,放音乐<<拔根芦柴花>>,敲击鼓面,大米在鼓面上跳舞。

  (引导幼儿感知大米的跳动是因为鼓棒敲击鼓面,使鼓面振动才让大米跳起来的。

  (三)分辨声音

  1、教师分别播放好听的音乐及杂乱的音乐,请幼儿听听有什么感觉。乐音:好听舒服愉快??噪音:难听刺耳??

  2、学会分辨什么样的声音是乐音?什么样的声音是噪音,噪音对人身体有害?教育幼儿不要大声说话,要保护声带,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四)使用声音

  教师和幼儿一起用会发出声音的物品配上音乐表演。

《哪里的科学》教案13

  活动背景:

  空气是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世间万物的勃勃生机都是因为有空气的的存在,一天,一个孩子无意当中发现,土放在水里会有气泡,孩子们都围成一团观看,教师抓住这一契机,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孩子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去发现问题。使幼儿变被动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的好奇心理,培养幼儿发现事物、探索事物的习惯。

  2、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活动准备:

  1、活动前,让幼儿在自己的身边寻找空气的存在。

  2、每组一个装有三分之一水的透明水槽,吸管、透明薄塑料带与幼儿人数相同。

  3、干手帕两只、通明玻璃杯两只。

  活动过程:

  1、教师导入课题。

  猜谜语,引出课题。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位好朋友,我们来一起猜猜它是谁?

  谜语:

  看不见、摸不着,闻也闻不到,

  师:小朋友说,它是谁呀?(空气)空气的秘密可多啦,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探索空气的秘密。

  2、教师进行实验操作,幼儿总结。

  实验①:玻璃杯里的空气

  师:出示一只空玻璃杯和一只干净的手帕,把手帕塞在玻璃杯底,把杯子垂直倒扣

  在水槽中,请小朋友猜一猜,玻璃杯里的手帕有没有湿?(出示玻璃杯里的手帕)

  幼A:手帕湿了。

  幼B:手帕没湿。

  实验②:玻璃杯里的空气

  师:出示另一只空玻璃杯和另一只干净的手帕把手帕塞在杯底,把杯子倾斜倒扣在水

  槽中,请小朋友猜一猜,玻璃杯中的手帕有没有湿?(出示玻璃杯里的手帕)

  幼A:手帕湿了?

  幼B:手帕没湿。

  师:为什么第一次手帕没有湿,第二次手帕湿了呢?(请幼儿回答)

  总结:因为第一次玻璃杯是垂直放入水槽中的,空气没有进到玻璃杯中,所以手帕没

  有湿。第二次玻璃杯是倾斜的,玻璃杯里的空气跑出来了,水进到玻璃杯里,所以手帕湿了。

  3、寻找空气。

  师:小朋友们,我们现在一起来找一找,空气在哪里?(幼儿自由活动室、午睡室、走廊、卫生间寻找空气)

  幼A:我在椅子下找到的。

  幼B:我在外面找到的

  总结:我们的屋子里、椅子下、卫生间、走廊里到处都是空气。

  3、探索活动。

  实验③:身体里的空气。

  以小组的形式,请幼儿把吸管插入水槽中,用力吹气,感知身体里空气的存在。

  总结:小朋友看到了好多泡泡,这说明我们的身体里也有空气。

  4、探索活动。

  实验④:土里的空气。

  以小组的形式,幼儿分别把少量土慢慢的放入水槽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师:小朋友看到了什么?

  幼A:有很多泡泡。

  幼B:我也看到了很多泡泡。

  总结:原来土里也是有空气的'。

  5、引导幼儿讲卫生,爱护环境。

  师: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空气,如果没有空气,我们就会死掉,小动物和小花、小草,还有土也需要空气,可是有的工厂排放出来黑黑的气体,污染了我们的空气,就会影响我们身体的健康,所以我们要一起来保护环境,这样我们的身体才会很健康。那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呢?

  幼A:不能把垃圾到处仍。

  幼B:工厂里的黑黑的气体不能放到空气中。

  幼C:看到有人乱仍东西就帮他拣起来仍到垃圾箱。

  幼D:告诉周围的人,大家都要讲卫生,来保护空气。

《哪里的科学》教案14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洗涤用品的名称及用途

  2、能讲述洗涤用品变出泡泡的方法

  3、尝试用相应的洗涤用品搓泡泡,体验搓出泡泡的惊喜。

  活动准备:

  教具:教学大书

  学具:幼儿用书、泡泡器、装水的小盆、洗手液一瓶、香皂一块

  活动过程:

  一、出示泡泡器,演示吹泡泡,激发幼儿的互动兴趣。

  师:这是什么?它可以干什么?

  二、启发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大胆表述泡泡哪里来

  师:除了吹泡泡,平时,你们还在哪里看到过泡泡,摸到过泡泡?泡泡是怎样变出来的?

  三、出示香皂及水盆,启发幼儿介绍生活经验,指认图片真能干相应洗涤用品的名称,并尝试说出其用途。

  师:图上有没有会变泡泡的.东西?你们认识吗?有什么用?

  1、幼儿自由表述自己对洗涤用品作用的认识。

  2、引导幼儿说一说洗手液、洗衣液等变出泡泡的方法

  四、教师出示洗手液,引导幼儿去盥洗室体验搓出泡泡的惊喜。

《哪里的科学》教案15

  活动目标:

  1.了解种子的多样性,并知道种子的作用。

  2.主动地参与探索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收集各种蔬果:蚕豆、丝瓜筋、葫芦、苹果、橘子、梨、花生、土豆、老南瓜等。土豆图片

  2.课件《种子藏在哪里》。

  3、幼儿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年的南瓜成熟了,我们把它摘下来,明年,我们还想吃南瓜时,怎么办?(要留南瓜的种子)

  2.南瓜的种子藏在哪里呢?(教师切开南瓜取出南瓜的种子。)

  3.南瓜的种子是藏在果实里面的,还有哪些种子也是藏在果实里的呢?

  小结:原来瓜类的种子都是藏在它们的果实里的。

  二、探索发现

  1.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许多的瓜果蔬菜,请你们找一找它们的种子藏在哪里?我们小朋友有的可以用手剥开了,有的可以用水果刀切开来帮忙。

  幼儿自由探索寻找种子(蚕豆、豌豆、香瓜、丝瓜筋、花生、葫芦、梨、苹果……)

  2.你刚刚打开的是什么?它的种子藏在哪里?你用了什么方法把种子拿出来的?

  小结:原来取出种子要用很多的方法,有的是用手剥开来的,有的是用刀切开的,还有的要砸开来,要用很多种不同的方法来取出种子。

  3.出示课件青菜

  青菜的'种子藏在哪里?(幼儿来说说)那我们一起来看看青菜的种子到底藏在哪里?(播放课件青菜——开花——结籽)

  还有哪些蔬菜也像青菜一样开花,再结籽?(播放课件萝卜、菊花茶、莴笋、芹菜等)

  小结:这些茎叶类的蔬菜都是要等菜长大了,开花、结荚以后种子藏在荚里。

  4.出示实物土豆

  瓜果、菜我们都知道它们的种子都藏在哪里了,那你们知道土豆的种子藏在哪里?(藏在泥土里)

  土豆即是果实又是种子,还有哪些植物也像土豆一样?(番薯、芋艿)

  三、种子的作用

  1.刚才小朋友找到了很多的种子,它们有的藏在果实里,有的藏在泥土里,有的藏在结荚里,那你们知道这些种子有什么用吗?

  2.小结:种子都可以在明年春天的时候再播种。有的种子可以吃的,像南瓜、西瓜,有的种子还可以加工做成食用油,像花生、菜籽、芝麻、黄豆,还有的种子可以用来做动物的饲料和我们小朋友吃的食物,像玉米、黄豆。

  结束语:在我们的开心小农场里,还种了许多的蔬菜,它们的种子又是藏在哪里的呢?等它们成熟后我们再去寻找。

【《哪里的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种子藏在哪里》04-17

科学活动种子在哪里大班教案04-24

大班科学垃圾去了哪里教案04-13

中班科学种子藏在哪里教案04-07

大班科学种子藏在哪里教案11-27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种子藏在哪里》01-23

种子藏在哪里中班科学教案04-27

大班科学教案:种子藏在哪里04-28

空气娃娃在哪里大班科学教案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