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时间:2022-08-27 08:05:31 教案 我要投稿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

  一、教学目标:

  认知:

  1.通过自学,能读准生字,多音字字音,运用与结合课文等方法理解有关词语;

  2.了解作者叶圣陶的生平概况以及游记这一体裁的基本特点和有关溶洞方面的自然常识。

  技能、方法:

  1.训练并初步掌握解词的几种基本方法,如查工具书、用近义词、借助图片、实物、结合句子,联系生活经验等。

  2.训练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三要六不”,即读音要正确,声音要响亮,姿势要端正,不错读、不添读、不漏读、不换读、不唱读、不读破格句。注意手握书本的姿势与站立的姿势。

  3.训练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性学习和交流,理解作者游览的顺序、景点以及文章的主次。

  情意:通过朗读课文,体会祖国山水的自然和神奇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课文,理解词语,理清游览顺序,了解游览景点(画示意图),同时在网上或课外书上查找关于溶洞的一些图片和资料。

  2.教师方面:

  ①准备一幅叶老的人物像片以及他的有关作品集;

  ②准备一盆杜鹃花;

  ③有关溶洞的图片资料;

  ④有关文字投影片。

  第一张:

  ①浙江合适稍微呈现

  ②罗甸森郁聚集昏暗额角

  ③系着绳子好奇的'心情

  第二张:

  ①突兀森郁合适盘曲而上变化多端聚集

  ②头脑额角肩背臀部脚跟

  ③杜鹃花映山红

  第三张:变化多端千变万化变化无穷千姿百态

  形态万千形象各异奇形怪状变幻莫测……

  第四张:朗读课文“三要六不”(略)

  第五张:关于石钟乳、石笋的小知识介绍(略)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练习审题:

  1.同学们喜欢春游吗?说说你游览过的地方、景点的特征以及游览后的感受。

  2.正值阳春三月,正是旅游的好时机,50年前的今天,即4月14日叶圣陶老先生曾游览过一个地方——逐步板书:双龙洞(景点)金华(地方)记(可换“游”字,它是游记性文章的一般命题方法,如游苏州乐园、游常州恐龙乐园等)

  (二)学生汇报预习后的收获:

  说说通过自学了解了些什么,掌握了些什么,遇到什么困难,有哪些疑问。教师相机介绍溶洞方面的知识以及关于叶老的生平情况。并鼓励和肯定学习有方法、学习刻苦认真的学生。再安排一、二分钟学生同桌交流解决预习中的困难。

  (三)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出示文字投影片①,要求读准加点的生字、多音字读音。

  2.出示文字投影片②,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如突兀森郁:突兀、高耸;森郁、森林、草木茂盛。()

  合适:结合句子理解指两个人并排仰卧在很小的船里不大也不小。(师用手掌代表小船、用两支粉笔代表人演示)

  盘曲而上:引导学生用画示意图理解。

  变化多端:引导学生用近义词的方法理解,并出示投影片③帮助学生积累词汇。

  聚集:引导小组同学表演理解。

  头脑额角肩背臀部脚跟:请学生扮演人体模特儿然后指出相关部位。其中对“臀部”一词要理解并指导书写:书写时要做到上紧下松,遵循“上盖下”的原则。

  杜鹃、映山红:用一盆杜鹃实物认识。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①首先明确朗读课文的基本要求,先让学生说说,后出示文字投影片“三要六不”。

  ②提示:朗读较长的文章,可选自己喜欢的,可选认为写得特美的或比较难读的,你认为主要的内容多读几遍。

  ③学生自由练读。

  ④指名朗读,组织评价。

  (朗读中,可推举班上最优秀的同学来读;可让认为本学期朗读有明显进步的来读,可邀请同自己水平相当的来赛读。听同学读时要专心,听出好的地方及不足的地方,以准备全面评价和取长补短。)

  (四)小组学习,理清游览景点及顺序,了解内容的主次:

  1.四人小组相互阅看自画的示意图,自填的顺序。

  2.指名上台讲讲作者的游览顺序及景点(略)

  3.请几名学生按示意图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结合文章分辨一下哪些是主要的内容,哪些是次要的内容。

  4.训练学生用其它方法给文章概括主要内容,如:

  ①拓展小标题法:路途——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②连接段意法:课文先写了路途中的见闻,再等外洞的特点,接着讲如何通过孔隙,然后讲内洞的特点,最后讲出洞的事。

  ③以导游的身份介绍:

  亲爱的游客同志,大家好!欢迎光临我们浙江金华。现在我们在乘车去双龙洞的途中,先观赏一下山坡上一片明艳的景色……这欢快的小溪泉水就是从双龙洞流出来的。待会儿我们到了洞口先进外洞游览,看完外洞再乘小船穿过孔隙进内洞,即所谓的双龙洞游览……今天准能让你们一饱眼福、流连忘返……

  (五)课堂总结,学生自行设计课外作业:

  如

  1.画图;

  2.朗读并背诵喜欢的片段;

  3.查阅图片资料;

  4.抄写词语,整理预习笔记;

  5.学编导游解说词。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2

  第一讲义——基础篇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从外洞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20xx年2月16日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游览顺序,理清文章条理。

  2、了解路上景物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2、同桌两人轮流读文,议自然段意。

  3、指名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路上景色的?

  (2——3)

  2、自由朗读第二三段,想想路上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

  (1)“新绿”“映山红”什么意思?

  (2)“或浓或淡”什么意思?

  (3)“明艳”什么意思?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

  (4)“时而”什么意思?

  四、练习朗读第二三段。

  1、各人自由读,想象景色。

  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作业:

  预习,想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20xx年2月17日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了解外洞和内洞及孔隙的特点。

  2、体会祖国山河景色的秀丽。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2、去双龙洞的路上,作者看到的景色是什么样的?

  二、布置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可在书上圈圈画画,同桌也可讨论讨论。

  三、讨论外洞特点。

  1、课文中怎样介绍外洞的'?谁能把有关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2、外洞的主要特点?(大)从哪儿体会到的?

  四、讨论内洞的特点。

  1、课文怎样介绍内洞的?

  2、从刚才读的语句,可以看出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变化多端”什么意思?“颜色各异”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你知道它为什么叫双龙洞吗?

  “蜿蜒”什么意思?

  五、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1、课文哪一部分写的?

  2、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3、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

  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情景。

  七、布置作业

  练习背诵从外洞进内洞的那一段。

  第三课时

  教学时间:20xx年2月20日

  执教教师:颜朝阳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指名背诵从外洞到内洞这一部分。

  2、指名说说外洞和内洞的特点。

  二、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1、启发思考:

  溶洞都是由于流水的常年冲刷而形成的,有洞就必然有水。本文作者不仅写了洞,而且写了水。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写水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再想一想泉水是从哪儿流到哪儿的。

  2、学生阅读思考,同桌互相讨论。

  3、集体讨论。

  板书:深黑的石洞——内洞——外洞——洞口——流下山

  三、小结:

  课文把双龙洞的特点写得很具体,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

  四、学生轻读课文。

  五、复习生字词。

  六、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过渡句在课文中的作用。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稍微”、“时而”造句。

  5、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6、学习“孔隙”一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情感,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2、了解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孔隙”一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谈话引入

  1、齐读课题,从课题中知道些什麽?你还想知道些什麽?

  2、老师引入:

  既然同学们想知道那麽多有关浙江金华双龙洞的情况,今天咱们也和叶老先生一起去游览双龙洞,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你们想去吗?

  二、指名分读课文,找出表示游览顺序变化的语句,讨论分段: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

  第一段:(1自然段)

  第二段:(2~3自然段)

  第三段:(4自然段)

  第四段:(5自然段)

  第五段:(6~7自然段)

  第六段:(8自然段)

  三、再读课文,扫清生字新词障碍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新词

  二、指名说说本课叙述顺序

  三、学习第三段

  1、当叶老来到双龙洞口,他都看到了什麽?有什麽感觉?指名读课文。

  2、集体讨论:

  山:相当高、突兀森郁,感觉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很宽。

  外洞:高、大、像大会堂,可容800~1000人,不觉拥挤。

  3、自由读文,作者采用什麽句式来写的?(比喻)

  4、归纳段意。

  四、学习第四、五段

  1、合作小组自学,提纲:

  读课文,标出孔隙、内洞的特点。

  想:是怎样写具体的`?用了什麽方法?

  2、集体讨论:

  孔隙:窄,只能容两人并排仰卧的小船。

  矮:小船进出靠人工拉,人仰卧在船内。

  险: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头稍微抬起一点儿,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昏暗、八九米长。

  内洞:黑:一团漆黑,什麽都看不见;提着汽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

  大:不知道有多麽宽广;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麽大。

  深奇:洞顶有蜿蜒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有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麽,也很值得观赏。

  采用比喻、对比、夸张的手法,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景物特点。

  3、练习朗读课文,读出孔隙和内洞的不同特点。

  4、想:

  作者此刻的心情怎样?

  5、有语气朗读课文:

  小组成员互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6、小结:

  金华的双龙洞无论是洞口、外洞、还是孔隙、内洞,景色各异,特点突出,真可谓是奇观异景,值得前去欣赏。

  7、归纳这两段的段意。

  五、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

  全文既然写游览双龙洞,可为什麽还写路上的所见所闻?作者在途中看到、听到、感受到什麽?

  2、讨论:

  看到、感到、 听到。

  公路:盘曲 溪声时时变换调子。

  映山红:开满、 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

  油桐:正开花、一从、一簇、很不少 一片明艳。

  沙土:呈粉红色 在别处似乎没见过。

  溪流:随山势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从洞里流出来。

  3、小结:

  沿途景色犹如悬挂在天地间的一幅巨大的彩色山水风景画。它是那麽吸引人,双龙洞在此山中,不正是画中画,景中景吗?洞内外浑然一体,真是美不可言,令人神往!

  4、齐读课文,归纳段意。

  六、总结全文

  1、指名读句子,结合板书体会下列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2、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说出主要内容。

  3、标画出文中写溪流的句子,想:它在文中起了什麽作用?

  4、从本文中,你感受到了什麽?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高、大) (黑、大、奇)

  入山──>金华城 ──>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像桥洞 宽) (窄小、低矮、昏暗)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已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语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以学生的“春游”创设情境。

  师:“老师当导游,带你们到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吗?汽车开动着,看看那里的景色怎么样。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学们现在下车,我们一边登山一边欣赏这优美的景色吧!

  (这一创设的春游情境不知不觉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兴趣盎然。)

  二、整体感知,拟定郊游

  1、播放游览双龙洞的情境录象。(看录象后,双龙洞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学生通读全文,边读边圈出生字新词,并在课堂练习本上拟出游踪,请一生到黑板前画出导游图,教师和其余学生一起协助修正、定图。从整体上感知全文,拟出游览路线,学生头脑中有清晰思路,为下面的分景点学习打好基础。

  3、检查自学情况

  (1)列火车检查生字新词,指导写好“蜿蜒、臀部、稍微、孔隙”等词语。

  (2)最后修订游览线路:

  途中——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游览景点,挖掘特点

  紧紧扣住每个景点不同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想象等多方面感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

  (一)领悟美,感受情──学习“路上”

  1.课文中哪些是写路上的?

  2.把描写路上美的句子找出来,想想美在哪里?全班齐读这些美句。(教师把剪贴画“路上”放在导游图中路上位置)

  3.“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这句话写作顺序怎样?这么多颜色,你感觉怎么样?这么美的句子值得我们好好品读。(学生比赛回答、比赛读)板:明艳

  4.为什么“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哪位同学能读出溪流变化?(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播放自然界中溪水流动变化的声音)

  5.闭上眼睛,听老师把前三个自然段朗读一遍,边听边欣赏路上的美景。

  6、学生配乐朗诵。

  小结:路上凤光明艳,我们和叶圣陶一样,游兴很浓,双龙洞又是怎样的呢,

  (二)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

  师过渡:路上景色如画,但我们目的不在这里,我们目的在双龙洞。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教师把剪贴画“外洞”放在导游图中的外洞位置)

  2.“突兀森郁”什么意思?从这个词可看出洞口什么特点?

  3.“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说明外洞什么特征?(教师点学生回答,师生概括)

  小结:这节课,我们随着叶老先生从风光明艳的山路上,进入像大会堂一样的外洞,再走进去,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游览。

  第二课时

  师导入:上节课,我们随着叶老先生从风光明艳的山路上,进入像大会堂一样的外洞,参观完了外洞,顺着泉源,我们来到了孔隙。孔隙是怎样的呢?

  (一)入情境,悟特点──学习“孔隙”

  1.请两位同学前去探探路。这两位同学合适吗?这两位同学不合适可看出孔隙什么特点?(教师点两位较胖的学生上讲台)

  2.船怎样进出孔隙呢?(师生齐读“船两头系着绳子……船就出来”)请看录象,船是怎样进出孔隙的`。从录像中,可以看出孔隙又小又窄,进孔隙,你的心情怎样?(教师放录像,配录音介绍)

  3.请一同学上讲台,把黑板当小船,模拟作者是怎样进孔隙的?体验作者当时的心情。(学生以黑板为小船做动作,师生评价)

  4.分组朗读,读出好奇、紧张心情,看哪一组读得最好。(教师点评朗读)

  (四)驰想象,析特点──学习“内洞”

  过渡:仰卧小船进孔隙,行了两三丈水程,我们就到了内洞。

  1.“双龙”其实是什么?(教师点学生回答)

  2.谁知道石钟乳、石笋?能不能想象一下石钟乳、石笋的形状,愿想什么就想什么。(教师出示千奇百怪、颜色各异的石钟乳、石笋的图片,学生畅所欲言)

  3.默读,找内洞特点。(教师把剪贴画“内洞”放在导游图中内洞位置)

  四、着眼泉水,总结全文

  (一)一路游玩过来,哪几处见到泉水?

  (二)我们就是沿着溪流参观双龙洞的。双龙洞游览完了,我们可以坐车回去了,请大家回味一下我们的游览路线怎样?

  (三)学完课文后,我们知道作者是用什么顺序组织全文的?(师生概括写作特点)

  五、畅谈感想,学写游记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5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过程,重点了解内洞的景象。

  3、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欣赏文中的好词好句。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过程,重点了解内洞的景象。

  2、欣赏文中的好词好句。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师总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

  结合认读“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13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簇、臀、擦、蜿”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质疑问难。(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四、交流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五、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六、布置课堂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研读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

  思考:作者见到些什么?

  感悟句子: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二、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宽敞。

  孔隙:窄小。

  内洞: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和石钟乳

  2.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

  (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说感觉等手法)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1.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以上句子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作适当的点拨。

  三、复述

  要求学生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四、总结全文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小结。

  五、指导造句,写段训练

  1.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2.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1)那棵松树的枝叶十分繁茂。

  (2)登上山顶,我感到舒服极了。

  六、布置课外语文活动

  搜集有关溶洞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板书设计:

  3、记金华的双龙洞

  (顺序)

  沿途 明艳

  外洞 宽大 黑大 美好

  孔隙 窄小 双龙

  内洞 奇特 石钟乳 石笋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6

  学习目标

  ①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②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③了解按一定顺序阅读的方法。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⑤培养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石钟乳、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可以做成课件。

  A案

  第一课时

  ●谈话,揭示课题,初识课文

  你喜欢旅游吗?都游览过哪些地方?你到过浙江金华吗?那里有一个著名的溶洞,叫双龙洞。读读课文,今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光游览。

  听朗读录音。

  说说跟着作者游了一趟双龙洞,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引导细读,了解游览顺序

  ①导语:“就听一遍,大家肯定觉得不过瘾,现在我们来细细学习。”

  学生自读,要注意读准生字、理解新词,并用“…”画出提示作者游览顺序的有关词句。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②指名回答,师生共同讨论。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并随机让学生读读这一段,注意正音,指导读顺,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如:仰卧、臀部、水程等词语。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板书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③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分别请6名学生来读对应的段落,注意不多读也不少读)

  ●课堂作业

  ①认读生字、生词并书写,遇到疑问随时发问。

  ②随机利用搜集的资料介绍双龙洞的石灰质岩石及其形成的石钟乳、石笋。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①默写生字词。

  ②读课文。这节课我们按照游览路程来欣赏景点、品读文章。

  ●阅读,体会路上景色

  ①引导学生读中感受。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这位同学读出作者的心情了吗?”

  学生自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当时的心情。再让学生个别展示朗读,点评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③放映课件,辅助感受。

  配音: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这是映山红,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色彩多明艳啊。

  ③感悟课文写溪流的匠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你觉得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情趣,对吗?你从哪里感觉到的?

  (品味“时而……时而……”一句,体会几对反义词的妙用)

  ●讨论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①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春光美”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怎么来概括呢?

  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洞口可用“宽”“高”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在简图上补板书:宽、高、大)

  ②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理解“突兀”:高耸,指山势高耸。“森郁”:树木茂盛繁密。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很有气势,不禁使人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③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高高的石顶,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④这里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下一句也是,读一读,你有什么想法?

  (它仿佛是向导,作者顺着溪流游览。现在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①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齐读。

  ②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看课件外洞由近及远的镜头,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③默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乘船通过孔隙是怎样的情形、怎样的心情?

  谁来读读,读出作者的感觉、心情。

  你觉得哪些语句真切地写出了作者这种紧张的心情,能把它背出来吗?

  复述或者背诵这一自然段。

  第三课时

  ●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涵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①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画出描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蜿蜒”是怎样的?据字形释义,再观看课件,让学生作描述。

  ②结合课件(或图片),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除了课文写到的,你还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a.学生小组内交流评议,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洞内景物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文中用了“首先、其次”来表明观看顺序,读一读,感觉这样写条理就比较清楚了。

  b.指名看着图像,试着给图配音,描述洞内景象。

  ●小结

  作者乘船出洞,结出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分组读课文。

  ●质疑问难

  ●推荐课外阅读

  像这样的课文,记录了作者游览过的地方,你读了,仿佛跟着作者在游览观光,这就是游记,你喜欢读吗?都读过哪些游记?你都摘记了精彩语段吗?能背记这些精彩语段吗?

  ●课堂作业

  ①背诵、摘录精彩语句。

  ②指导造句;

  时而……时而……(引导体会在描写景物、事物的形态变化时可以运用,举例提示:“大海时而……”,“舞蹈动作时而……”,“我的心情……”等)

  即使……也……(读课文范句,体会分句间转折的意思,然后教师或学生示范造句,指导仿造)

  ②板书设计:

  B案

  第一课时

  ●揭题

  把你了解到的有关金华双龙洞的情况介绍一下,教师浏览网页综合介绍。

  ●整体感知

  课文是怎么写的呢?自读课文,读准,读通,遇到难以理解的词句或联系上下文解决,或请教同桌、教师。教师巡视,发现普遍性的问题及时讲解。

  说说课文都写了什么?(游了哪些地方,怎样的景致、当时的心情等)

  ●探究阅读,理清脉络

  ①课文哪些语句提示了游览顺序,读读画画,并画出游览示意图。

  个人准备,然后小组讨论,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新疑问在小组中提出,互相讨论。此时教师巡视各组,适当加以点拨。选定一组的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参观路线图,并做介绍。

  ②根据讨论,梳理课文。可以把整个过程分为“路上见闻”“外洞”“通过孔隙”“内洞”四个部分。

  ③分别请各小组轮读各段,注意正音,同时对一些难解词进行释义,如:盆栽、突兀、森郁、蜿蜒、石钟乳等词语。

  ④作业练习,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品读课文

  围绕“在游览过程中,作者怎样把看到的景致、内心的感受写出来的”这一问题,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品析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体验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通过琢磨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然而然地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情感。

  ①第一部分的学习,教师引路。

  “路上见闻”一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你怎么把它读出来?(抓住描写油桐、映山红、溪流等景物的句子来体会)

  指导朗读,试着默记或背诵这些语句。

  ②第二部分的学习,学生自学,然后交流。

  (体会如何写出外洞的“高”“大”)

  ③第三、四部分的学习,同桌合作体会。

  (这两部分是重点,可引导围绕以下几是探究学习;

  a.作者怎样写出“孔隙”中挤压的感觉?

  b.课文怎样表达内洞的宽大?

  c.描写石钟乳、石笋就两句话,却写出了这些岩石的形状变化多端以及观赏的乐趣)

  相互商定各选一部分,按“读读、说说、背背”三步与同桌交流,听方需做出评价、提出疑问。双方相持不下时可请教老师。

  ●知识内化

  分学习小组,任选其中的一部分做为自己的导游讲解内容。(可以结合板书示意图做导游讲解)

  在四人学习小组充分练习讲解的基础上,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小组其他成员帮助他(她)进一步完善导游讲解词,可以增添课外了解、搜集的资料。接下来全班同学组成“金华双龙洞旅游参观团”,各组代表到讲台前担任一次导游。全班同学进行评论,总结经验,改正不足之处。

  ●课堂作业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7

  学习目标:

  1、我会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我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我会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写作顺序。

  学习重点:

  按课文游览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知识链接:

  1、这篇精读课文是一篇游记,节选自《小记十篇》一书,作者是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金华的双龙洞是浙江金华的`名胜。因为洞内的洞顶有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所以叫“双龙洞”。

  2、理解新词。

  盘曲而上——盘绕着,弯弯曲曲地上去。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森郁——山高耸着,山上树木繁密。

  蜿蜒——原指蛇看爬行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变化多端——端,项目。变化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异,不同。颜色各不相同。

  预习任务:

  1、学习重点生字词语。

  2、按游览顺序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有条件的同学可以收集相关的资料图片。

  自主、合作、探究:

  1、你学会了那些生字词?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字词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一比,谁能把课文读得最好听。

  3、说说课文都写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每一处景点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课文,说一说金华的双龙洞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收集到图片的同学可以借助图片等资料结合课文内容来说。

  闯关练习:

  一、看拼写词语。

  hé shì hūn àn guān shǎng kǒng xì

  ( ) ( ) ( ) ( )

  míng yàn dù juān é jiǎo jíshǐ

  ( ) ( ) ( ) ( )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作者游览的地点是_____________,时间是_________。游览的顺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

  学习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拓展:

  收集有关金华双龙洞的资料。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8

  教学目标

  1.认识“浙 簇”7个生字,会写“浙 罗”15个生字。正确读写“一簇 杜鹃 突兀森郁 臀部 漆黑 蜿蜒”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理解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4.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重点难点

  1.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表现祖国大好山河的风景图、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做成ppt课件。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读课文、认生字、标自然段,制作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现场用展示台予以展示呈现。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课件出示厦门鼓浪屿图片)这迷人的风光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文: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谈话时,(课件出示金华双龙洞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并结合已学的诗文表达情意。

  2.今天我们也一起随着叶圣陶先生一起到金华的双龙洞走一走。

  二、揭示课题,反馈预习,整体感知

  1.出示图片,揭示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结合课前预习,反馈预习成果,学生出示制作的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对照课文,互相交流讨论。

  小结: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通过预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交待游程(板书)是游记的一大特点。所到之处,叶老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独特的感受呢?(板书:见闻感受)让我们走进课文,随着叶老到字里行间去游历一番。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双龙洞”得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平舌音“簇 笋”,翘舌音“浙 窄 乳”等。(课件出示词语)

  浙江 一簇 突兀森郁 臀部 漆黑 蜿蜒 杜鹃 宽窄

  肩背 移动 额角 陆续 石钟乳 石笋 变化多端 上源

  3.指导学生结合汉字形声字构字法,理解“蜿蜒”的词义,并引导学生结合旧知,联系生活,学会运用“蜿蜒”。

  4.读课文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引导学生感悟“双龙洞”得名的由来。

  四、精读课文,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一)找出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见闻及感受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作者游双龙洞的?(4 -7自然段)

  2.默读,思考:4-7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点,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答。(板书:外洞、孔隙、内洞)最令你好奇难忘的是哪儿?(孔隙)

  (二)重点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1.指名读,全班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孔隙特点的。

  2.理解“孔隙”词义,再借助图片揭示孔隙的特点:窄小(板书)

  3.深入文本,感悟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特点的。要求学生用心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句群1: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作者用常见的事物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课件出示句群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用自己游览的感觉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游客,仰卧小舟,工人拉着绳,帮助你穿孔隙,过水道,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指导朗读句群: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生共同小结写法:叶老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

  4.读写互动,迁移运用。

  出示几幅图:海洋馆、吊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仿照孔隙的写法,写出自己游历的感受。师生交流、反馈。

  5.梳理游记内容,发现构段特点。

  找找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从表达方式上,你发现了什么奥秘?(条理清晰,体现了游览过程)

  师生交流总结:在过孔隙时,叶老按游览顺序,将见闻、感受,生动具体地记录下来,使人身临其境,这就是游记的典范。

  五、结课

  双龙洞的其它几个景点又是怎么写的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六、板书设计

  游 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游程外洞

  见闻孔 隙 : 窄 小

  感受内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9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浙江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

  2、了解作者按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及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3、概括景物特征,了解作者把景物特征写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4、学习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指导学生把事物特点写具体。

  【教学重点】

  1、了解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2、概括景物特征,了解作者把景物特征写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指导学生把事物特点写具体。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山路上的景象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带着愉悦的心情,来到了双龙洞。

  (板书:金华→罗甸→山路)

  二、默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顺序,明确学习重点

  1、请同学们迅速默读课文四至八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用圆圈在书上圈出。

  (学生按教师提示板书:→外洞→孔隙→内洞)

  2、作者运用六句话把描写这些景点的.段落连接起来,默读课文,画出这些句子,读一读,体会他们的作用:

  ⑴学生汇报、教师投影、学生朗读。

  ⑵教师:这样各段落构成一个整体,使课文的结构显得更加严谨。

  3、过渡:作者重点描写了外洞、孔隙和内洞,这三处景观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作者怎样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的。

  三、细读课文,了解景物特点,体会作者写法

  1、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外洞有什么特点?

  ⑴学生汇报。(板书:宽敞)

  投影: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教师:运用数字说明,可以使表达更清楚。

  ⑵通过朗读表达你对外洞宽敞特点的理解。

  过渡:外洞高大,让人豁然开朗,内洞却有另一番景象!

  2、默读文章第六、七自然段,概括内洞的特点:

  ⑴学生汇报谈体会。(板书:漆黑、宽广、奇异)

  ⑵投影文字、图片,学生谈感受。

  投影:黄龙、青龙、神仙、动物、宫室、器用、名目四十多。

  教师:运用举例子的方法,也可以使表达清楚、明白。

  ⑶自由朗读指名读。

  小结学法:写什么有什么特征怎样写具体。

  四、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方法

  教师:内外洞之间有巨大的屏石相隔,形成了一个特别的通道孔隙。这是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堪称游览方式的一绝,有水石奇观之美誉。

  1、自学第五自然段,概括孔隙的特点:

  (板书:低矮、窄小、昏暗)

  2、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投影:

  ⑴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⑵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擦破额角,擦伤鼻子。

  3、朗读体会:

  教师:这样小的小船,这样独特的进洞方式和乘船姿势,这样奇特的乘船感觉,是多么有趣啊!作者写船小、行船方式、乘船姿势、乘船感觉都是为了把孔隙底矮、窄小和昏暗的特点介绍清楚。我们今天学习了用数字说明、举例子和借助对其他事物的描述体现本事物的特征的方法。

  4、写作练习:

  ⑴出示话题。

  ⑵口头表达。

  ⑶出示范文。

  ⑷动笔练习。

  ⑸交流指导。

  五、总结所学

  1、抓住事物特点,把一事物写具体。

  2、教师画图,引导再读书。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0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2.掌握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说话能力。

  教学重点:

  理出文章的条理,理解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感情,培养学生口头说话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感情,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电脑多媒体、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学。

  利用多媒体播放祖国美丽山河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从而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随作者一同游览浙江金华的双龙洞。看到这个题目,你知道什么?你想了解什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什么,与你想得是否一样?

  二、合作互学,共长知识。

  1、要求:四人小组自学。(小组互学,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并做好纪录,完成手上的表格。教师巡导,点拨。)

  2、重点检查以下内容的掌握情况。

  (1).课文中,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

  (2).作者每游览一处地方,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觉到什么呢?所感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A、填表:(每小组一个)

  地点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

  路上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B、注意带点词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②.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在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③.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每一个景点,都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图片。特别在理解孔隙这一重点时,利用活动式幻灯片,找学生亲自演示,帮助理解。)

  三、质疑。

  四、小结。

  1.小结写法。

  2.归纳中心。

  课文通过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五、根据老师的`板书,请你介绍一下金华的双龙洞。

  六、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教师:同学们,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固然值得观赏,但我们的家乡鼎湖也有很多值得游览的景点。你能举些例子出来吗?(鼎湖山、包公庙、金沙滩、葫芦山风景区等)特别是鼎湖山景区,每天都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来旅游观光。请你以导游的身份介绍一下有关景点,好吗?(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鼎湖山的景点图片,四人小组讨论,共写导游稿,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七、布置作业。

  A组的同学试写鼎湖山旅游区的导游稿,BCD组的同学向家人介绍今节课所了解的浙江金华的双龙洞。

  附板书:

  点评:

  此教案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方式。

  小组互动式的学习,营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设计者大胆地采用学生互动自学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学,分组讨论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锻炼说话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课后延伸,拓展学生创新思维。设计者设置的小导游活动,既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消化,又培养学生说话能力。让学生介绍家乡的著名景点鼎湖山。课内与课外结合的课外延伸活动,为创新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观察能力,同时还对学生进行了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家乡的教育。

  板书图文并茂,更具直观形象性,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1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学写其中的9个。正确读写“浙江、森郁、聚集、合适、昏暗、稍微、额头”等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游览顺序。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课文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前准备〗

  金华双龙洞的图片资料、及从空隙进入内洞的实景影片片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导入

  二、检查预习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解字义

  ⑴学生自己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⑵课堂反馈自学情况:

  2、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带着问题读课文:默读课文,标序号,再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3、了解写作顺序:

  过渡:作者游览了双龙洞,他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向我们介绍了什么?自读思考,用笔画下来。

  ⑴自读思考。

  ⑵小组交流。

  ⑶班级交流。

  全文是按游览顺序写的,依次写了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内洞、游内洞、出洞。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画一张游览路线图,再说一说作者游览了哪些景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3、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4、朗读课文,能按顺序运用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由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作者是怎样写清楚和具体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叶圣陶先生向我们清晰地讲述了他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使我们仿佛也置身于神奇秀丽的大自然中。拿出你们自己绘制的游览路线图,让我们现在就启程吧!

  二、学习新知

  1、整体感知:

  ⑴自学要求:默读全文,思考:根据示意图,说说你主要游览了哪些景点?

  ⑵班级交流汇报(引导学生把握全文,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条理,分清文章的主次。)

  ⑶学生在读中感悟。(文中略写部分,如游双龙洞路上见闻部分“景色明艳、溪流欢唱”,随着学生说,就通过学生的有感情朗读解决了,具体描写部分下面深入学习。)

  2、直奔课文的主体:

  ⑴在游览中,你对哪一处的景色印象最深,一会儿向大家做个介绍,形式不限,可以拿着图片或照片做介绍,也可以编成解说词讲解,还可以朗读课文。

  ⑵小组合作学习。

  ⑶全班交流:①外洞宽敞。②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③内洞“黑、奇、大”

  板书:宽敞窄小黑、奇、大

  3、回归整体:

  教师根据板书总结引导:我们按照“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一同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这其间我们感受到路上明艳的'景色,听到了溪流的欢唱,看到外洞的宽敞,体验了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更让我们欣赏到内洞的“黑、奇、大”,我们不禁发出感叹。在我们游览的同时,泉水始终伴随着我们,找找书中描写泉水的句子。

  三、总结全文

  知道作者的游踪,清楚文章的主次安排,为复述课文打好基础。

  四、布置作业

  1、语言积累:把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读一读,记一记。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2

  【教学目标】

  1、了解双龙洞的特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感悟游记的语言美、景观美,掌握游记的基本写法。

  3、倡议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培养同学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老师当导游,带你们到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吗?汽车开动着,看看那里的景色怎么样。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学们现在下车,俺们一边登山一边欣赏这优美的景色吧!

  二、整体感知,拟定游览路线

  教师让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在课堂练习本上拟出游览路线。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画出导游图,教师和其余同学一起协商修正。从整体上感知全文,拟出游览路线,为下面每个景点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游览景点,挖掘特点

  1、领悟美,感受情──学习“路上”:

  ⑴ 走在路上,你的心情怎样?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路上”片断)

  ⑵ 看!“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这么多颜色放在一起,你感觉怎么样?(让同学感悟“明艳”)

  ⑶ 有谁知道溪流为什么“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水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哪位同学能读出溪流的变化?(在同学朗读过程中,教师播放自然界中溪水流动的声音。)

  ⑷ 闭上眼睛,听老师把前三个自然段朗读一遍,边听边想象路上的美景。(教师配乐朗诵)

  2、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

  过渡:

  路上景色如画,但俺们目的地不在这里,俺们目的地在双龙洞。

  ⑴ 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洞口”片断)

  ⑵ 到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很有气势。谁能说说“突兀森郁”是什么样的景象?同桌之间可以交流,也可以查字典。

  ⑶ 从洞口“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俺们可用一个字概括外洞的特征。(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外洞”片断)

  3、入情境,悟特点──学习“孔隙”:

  过渡:

  观赏完了外洞,顺着泉源,俺们来到了洞的'孔隙。

  ⑴ 请两位同学前去探探路。

  ⑵ 小船怎样进出孔隙呢?(师生齐读“船两头系着绳子……船就出来”)请看录像,小船是怎样进出孔隙的。从录像中,可以看出孔隙又小又窄。(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孔隙”片断,配录音介绍。)

  ⑶ 请一同学上讲台,以椅子当小船,模拟作者的动作,想象作者是怎样进孔隙的,体验作者当时的心情。

  ⑷ 分组朗读,读出好奇、紧张的心情,看哪一组读得最好。(教师指导朗读)

  4、驰聘想象,分析特点──学习“内洞”。

  过渡:

  仰卧小船进孔隙,行了两三丈水程,俺们就到了内洞。

  ⑴ 学到这里,大家知道双龙洞里的“双龙”其实是什么吗?(同学踊跃发言)

  ⑵ 游览过溶洞的同学见到过石钟乳、石笋,谁能给俺们讲解一下石钟乳和石笋是怎样形成的?没有游览过溶洞的同学也别遗憾,老师这就带你们观看石钟乳、石笋。能不能想象一下这些石钟乳、石笋的形状,愿想什么就想什么,给它们取上名字好不好?(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内洞”片断,出现一些千奇百怪、颜色各异的石钟乳、石笋的图片,让同学畅所欲言。)

  ⑶ 默读,想想“内洞”有什么特点。(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师生概括。)

  四、着眼泉水,总结全文

  1、找“向导”,拟顺序:

  ⑴ 课文里有一个“向导”陪着俺们一路游玩过来,大家知道它是谁吗?(引导同学从泉水着眼,再拟游踪。)

  ⑵ 做个小练习,把溪流的走向填下来。(教师点击课件中“溪流走向”)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深黑的石洞)

  ⑶ 这个“向导”不只陪着俺们,一路上也陪着作者,想想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

  (教师点击课件中的“游览线路”。)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深黑的石洞)

  作者进洞游览顺序与溪流走向相反,出洞游览顺序与溪流走向相同。以溪流走向为中国,再拟游览顺序,使同学对作者“溪水流向、景点转移”的写作顺序有清醒认识。

  2、品语言,学写法:

  ⑴ 俺们学习这篇游记,不只是欣赏蕴涵在游记中的语言美、景观美,还要学会游记的写作方法,指导俺们的习作。

  ⑵ 这篇游记篇幅不长,但给人印象深刻。作者是怎样把一次游玩写得这样精练生动的呢?哪些写法值得俺们借鉴?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

  ⑶ 师生一起归纳,让同学领悟游记融情入景、巧抓特点、总分有序等写作方法。

  五、畅谈感想,学写游记

  1、双龙洞游览完了,俺们就要坐车回去了,你有什么感想?能不能给大伙说说?

  2、暑假要到了,俺们可以借鉴这篇游记的写作方法,把俺们在暑期里印象最深的一次游玩写下来。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二)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板书:3.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是

  wān,不要读成wǎ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盘曲:曲折环绕。课文中指汽车沿盘山道曲折向上行驶。(“曲”读qū,不要读成qǔ)

  呈:显出,露出。课文中指山上沙土显出粉红色。

  明艳:明亮鲜艳。课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高耸。课文中指山势高耸。

  森郁:树木茂盛繁密。课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课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儿。(“隙”读xì,不要读成xī)

  昏暗:光线不足;暗。课文中指洞中光线不足,视线模糊不清。 挤压:靠拢压迫。课文中指作者感受山石从左右两边及上方向他靠拢压迫过来。

  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课文中指头抬起的高度很低。 婉蜒: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中形容洞顶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石钟乳:石灰岩洞中悬在洞顶上的像冰锥的物体,常与石笋上下相对,由含碳酸钙的水溶液逐渐蒸发凝结而成。也叫钟乳石。 名目:事物的名称。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各种名称。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端,项目。课文中形容钟乳石和石笋的形状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颜色各不相同。异,不同。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颜色各不相同。

  一转:走一圈儿。课文中指作者在内洞里走了一圈儿。

  进:平房的一宅之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课文中指内洞大约有十来排平房那么深。

  上源:水流起头的地方。课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头。

  (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文,进一步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帮助指导。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记叙了他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板书:·金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边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四)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第七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

  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

  学生在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后,按游览顺序分段和概括段意献比较容易了。

  2.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写4月14日作者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第二段:写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三段: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第四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第五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第六段:写乘船出洞。)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1.请6名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金华双龙洞外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和“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句话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结合课文引入新课。

  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华,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二)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一段的第二句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对这句话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教师可设计提问:盆栽的杜鹃有人照顾,上肥浇水,怎么在作者眼中却没有山上的杜鹃有精神?引导学生理解花儿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吸收阳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长,显示出它的本性姿态,而格外地有生机有灵气。作者有崇尚自然、赞美自然之意。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2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写出来的和没有直接写出来的颜色画出一幅明艳的画面。

  教师告诉学生映山红的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

  联系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绿”的意思。“新绿”是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颜色。刚长出时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

  (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红,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格外生机勃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溪流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

  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

  (三)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板书:山路美)

  (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

  (板书:宽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

  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四)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板书:孔隙)

  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这是学生理解上的又一个难点。教师可以用“高楼上看物体,物

  体好像变小”的生活经验作比方,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默读第四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

  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视线也越来越模糊,心情也紧张起来)

  讨论: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

  (因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周围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就越强)

  我们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其实这段水路并不长,大约就十米,但让人觉得船儿走了好久好久。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险”了!

  (板书:险)

  (五)背诵第四段。

  (六)作业。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4

  教学目的知:了解双龙洞的游览顺序,景象的奇异。渗透游记类课文的学法。能: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思: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板书设计

  景象奇异

  金华→罗甸→路上→洞口→外洞→

  孔隙→

  内洞

  宽

  高大

  窄小

  黑大重点体会金华洞景象的奇异。难点孔隙的写法。教具CAI课件

  录像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齐读课题。

  过渡:我们一同随着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眼前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迎着溪水抬头望去,看!双龙洞到了!

  二、学习课文。过渡:请大家打开书,朗读课文的三、四、五大段,看看我们都随叶老游览了哪些地方,你最喜欢哪个地方,为什么?(洞口、外洞、孔隙、内洞)过渡:这高大的溶洞,景象奇特,我们一起来到洞口,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请你用笔划下来,再读一读。

  1.洞口宽像桥洞

  (1)

  指读,读出宽大的感受。

  (2)

  明确学法:洞口这部分我们是先找出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再把体会读出来。过渡: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继续学习。经过宽大的洞口,就来到了外洞。这里又是怎样的景观呢?2.自学外洞,把自己的收获汇报给大家。

  高、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

  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谁能把这种奇特的感受读出来?过渡: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更令人惊叹的是,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快来看看吧!

  3.出示资料:

  内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仅通水道,长10余米,宽3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如欲观赏,唯有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不得稍有抬头,有惊而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

  (1)看录像后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孔隙给你什么感受?(窄小、低矮)

  (2)自读第四大段,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自以为、没有一处、挤压、稍微、准会)

  (3)感情朗读。(喜欢读哪一句就读哪一句)

  (4)看电脑填空。过渡:这样的水石奇观,游览后真令人拍案叫绝。下面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第四大段。

  (5)有感情朗读全段。过渡:我们乘船从孔隙经过,大约走了八、九米就来到了内洞。这里又有什么样奇特的景观呢?

  4.默读第五大段,用我们上面的学习方法进行个人学习。再分小组讨论。思考:在内洞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然后有语气地读出来。

  (1)黑

  漆黑一片

  什么也看不见

  (2)洞顶的双龙

  (3)石钟乳和石笋

  名目有四十多种。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看图片加深体会。

  (5)把句子补充完整。

  (6)出示资料:洞内钟乳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编幅、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过渡: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像器用名目繁多,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们惊叹自然的奇异,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内洞这部分。

  (7)感情朗读。指读。过渡:就这样,我们随叶老又仰卧在小船里,通过孔隙出了洞。

  三、总结:

  (1)

  结合板书总结全文,体会双龙洞景观的奇特。这节课,我们不仅随叶老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中的景观令人惊叹。那孔隙的奇妙,石钟乳和石笋造型的奇特,真不愧为大自然中又一奇特的景观。(景象奇特)而且,还掌握了游记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抓住游览中作者的`所见、所闻,体会作者的所感和对山水、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2)

  发散:学生出示相关的图片或文字,进行课内外结合。

  老师知道,同学们在课下也结合课文从书中、报刊中、网络上找到了许多与课文相似或相关的材料,下面我们就来展示给大家吧。

  (3)

  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总结。

  同学们从网络上、书中、报刊中以及亲身的游历中,搜集到丰富的材料,《》一课给我们带来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更丰富的知识,和搜集资料的途径、方法,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能这样做。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去旅游呢?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呢?今天,我们准备跟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省的金华去旅游,你想去吗?

  2、板书课题,释题引入。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2)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

  二、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三、展示词语

  师:小组内,帮对之间相互检查一下学案,看看生字是否认识了,词语是否查字典了。

  师指导:所谓读词想景,我们在读词语的时候,要学会边读边想象与词语相关的情境。(指名读,齐读)

  四、展示读书

  1、练读课文

  师:学案上还有个任务: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感觉还读不好的段落,一会儿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同学能做到读正确、读流利。(学生练读自己感觉还读不好的段落。)

  2、展示读课文

  师:每小组的4号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同学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其他同学仔细听,帮对针对出现的错音、停顿不当、读的不流畅的句子等要及时纠正。

  (落实读正确、读流利,读不正确、不流利的,老师要及时纠错、指导,实在差的,要赛读。)

  3、师:请同学们浏览一下课文,谁能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课文按照游览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的路上、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五、写字

  1、观察生字

  师:同学们,课文我们已经读正确、读流利了,那么生字会写了吗?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课后生字,想想怎么记住它,怎样才能把它们写好。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师:同学们,请看“鹃臀”这两个字。

  鹃: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下角“月”的撇要变成竖。

  臀:上下结构,上宽下窄,上边是“殿”。

  师边范写边讲清注意点,学生握好钢笔,跟老师书空。

  3、学生仿写

  课前预习时,我们已经对生字进行了描红。下面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仿写本课的生字。(教师巡视,看学生的起笔、顿笔、大小、间架结构是否美观。对写的不好的字进行指导,对写得好的字用红笔圈出来。)

  评价:我发现同学们不仅书读得好,而且写的字也越来越漂亮了。

  4、小检测

  (1)师:再仔细看一看这几个生字,看看能不能记住它?

  (生快速记忆)

  (2)听写生字。

  (3)师:请对子之间相互改一改,错的请及时更正,错一改三。

  六、出示自学提示

  过渡:通过课前老师对学案的了解,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同学们请看:

  (课件出示)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都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你对哪里的景物最感兴趣?标一标,画一画,并写写自己的感受。

  七、分配展示任务

  1、作者都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你对哪里的景物最感兴趣?标一标,画一画,并写写自己的感受。

  2、根据作者的叙述,画一幅金华双龙洞的景点游览图,再介绍一下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景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4、搜集补充叶圣陶及金华双龙洞的相关资料(文字、图片等)。

  5、思考文章的写作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3、感受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难点:

  1、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2、感受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请齐读课题。

  2、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3、课件出示上节课的自学提示。

  师:上节课,同学们都根据这一自学提示,进行了自学,并写了自己的读书体会,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各自的读书体会。

  二、全班汇报

  师:同学们,作者都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具体又是怎样写的?相信通过你们的自学、小组交流,已经有了答案。

  1、作者都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你对哪里的景物最感兴趣?

  教学措施预设:

  理清游览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叶老都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

  预设:叶老游览了双龙洞的外洞、孔隙和内洞。(板书)

  师:经过宽大的洞口,就来到了外洞。这里又是怎样的景象呢?继续汇报。

  预设:高、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师:谁能把这种奇特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

  预设: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更令人惊叹的是,内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仅通水道,长10余米,宽3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如欲观赏,唯有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不得稍有抬头,有惊而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快来看看吧!

  师:我们乘船从孔隙经过,大约走了八、九米就来到了内洞。这里又有什么样奇特的景观呢?继续汇报。

  思考:在内洞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预设:

  1、内洞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

  洞顶的双龙石钟乳和石笋名目有四十多种。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师:洞内钟乳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编幅”、“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

  过渡: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像器用……名目繁多,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们惊叹自然的奇异,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内洞这部分。感情朗读。指读。

  师:就这样,我们随叶老又仰卧在小船里,通过孔隙出了洞。

  预设:

  学生可能会问: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2、根据作者的叙述,画一幅金华双龙洞的景点游览图,再介绍一下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景点。

  预设:

  学生板画金华双龙洞的景点游览图,然后像小导游一样把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景点介绍清楚,介绍详细。

  3、搜集补充金华双龙洞的相关资料。

  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文字、图片资料进行展示。

  (金华双龙洞距金华市区约15公里,坐落在海拔1000多米的北山南坡,除底层的双龙洞之外,还有中层的冰壶洞和最高的朝真洞。双龙洞分内、外两洞,外洞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常年洞温为15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炎夏至此,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之感。洞内陈放着一排排石桌、石椅,可容千人品茶避暑。

  双龙洞现为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素以林海莽原、奇洞异景、道教名山著称于世。)

  4、回归整体,体会写法

  (1)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2)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三、小练笔

  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选择校园中一两处重点景物来写一段话。

  (学生自主练习,然后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总结拓展:

  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仅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你们知道吗?叶圣陶爷爷出洞后,并没有直接回城,而是借着浓浓的兴致,又继续游玩了上游的冰壶洞。金华有两个岩洞,一个是双龙洞,另一个是冰壶洞,那里的景致也很迷人,请同学们课下读一读叶圣陶写的《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相关文章: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04-23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02-23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07-18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案08-24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案02-24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6篇)04-15

《记金华的双龙洞 》语文教案04-06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5篇12-26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5篇01-03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

  一、教学目标:

  认知:

  1.通过自学,能读准生字,多音字字音,运用与结合课文等方法理解有关词语;

  2.了解作者叶圣陶的生平概况以及游记这一体裁的基本特点和有关溶洞方面的自然常识。

  技能、方法:

  1.训练并初步掌握解词的几种基本方法,如查工具书、用近义词、借助图片、实物、结合句子,联系生活经验等。

  2.训练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三要六不”,即读音要正确,声音要响亮,姿势要端正,不错读、不添读、不漏读、不换读、不唱读、不读破格句。注意手握书本的姿势与站立的姿势。

  3.训练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性学习和交流,理解作者游览的顺序、景点以及文章的主次。

  情意:通过朗读课文,体会祖国山水的自然和神奇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课文,理解词语,理清游览顺序,了解游览景点(画示意图),同时在网上或课外书上查找关于溶洞的一些图片和资料。

  2.教师方面:

  ①准备一幅叶老的人物像片以及他的有关作品集;

  ②准备一盆杜鹃花;

  ③有关溶洞的图片资料;

  ④有关文字投影片。

  第一张:

  ①浙江合适稍微呈现

  ②罗甸森郁聚集昏暗额角

  ③系着绳子好奇的'心情

  第二张:

  ①突兀森郁合适盘曲而上变化多端聚集

  ②头脑额角肩背臀部脚跟

  ③杜鹃花映山红

  第三张:变化多端千变万化变化无穷千姿百态

  形态万千形象各异奇形怪状变幻莫测……

  第四张:朗读课文“三要六不”(略)

  第五张:关于石钟乳、石笋的小知识介绍(略)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练习审题:

  1.同学们喜欢春游吗?说说你游览过的地方、景点的特征以及游览后的感受。

  2.正值阳春三月,正是旅游的好时机,50年前的今天,即4月14日叶圣陶老先生曾游览过一个地方——逐步板书:双龙洞(景点)金华(地方)记(可换“游”字,它是游记性文章的一般命题方法,如游苏州乐园、游常州恐龙乐园等)

  (二)学生汇报预习后的收获:

  说说通过自学了解了些什么,掌握了些什么,遇到什么困难,有哪些疑问。教师相机介绍溶洞方面的知识以及关于叶老的生平情况。并鼓励和肯定学习有方法、学习刻苦认真的学生。再安排一、二分钟学生同桌交流解决预习中的困难。

  (三)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出示文字投影片①,要求读准加点的生字、多音字读音。

  2.出示文字投影片②,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如突兀森郁:突兀、高耸;森郁、森林、草木茂盛。()

  合适:结合句子理解指两个人并排仰卧在很小的船里不大也不小。(师用手掌代表小船、用两支粉笔代表人演示)

  盘曲而上:引导学生用画示意图理解。

  变化多端:引导学生用近义词的方法理解,并出示投影片③帮助学生积累词汇。

  聚集:引导小组同学表演理解。

  头脑额角肩背臀部脚跟:请学生扮演人体模特儿然后指出相关部位。其中对“臀部”一词要理解并指导书写:书写时要做到上紧下松,遵循“上盖下”的原则。

  杜鹃、映山红:用一盆杜鹃实物认识。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①首先明确朗读课文的基本要求,先让学生说说,后出示文字投影片“三要六不”。

  ②提示:朗读较长的文章,可选自己喜欢的,可选认为写得特美的或比较难读的,你认为主要的内容多读几遍。

  ③学生自由练读。

  ④指名朗读,组织评价。

  (朗读中,可推举班上最优秀的同学来读;可让认为本学期朗读有明显进步的来读,可邀请同自己水平相当的来赛读。听同学读时要专心,听出好的地方及不足的地方,以准备全面评价和取长补短。)

  (四)小组学习,理清游览景点及顺序,了解内容的主次:

  1.四人小组相互阅看自画的示意图,自填的顺序。

  2.指名上台讲讲作者的游览顺序及景点(略)

  3.请几名学生按示意图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结合文章分辨一下哪些是主要的内容,哪些是次要的内容。

  4.训练学生用其它方法给文章概括主要内容,如:

  ①拓展小标题法:路途——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②连接段意法:课文先写了路途中的见闻,再等外洞的特点,接着讲如何通过孔隙,然后讲内洞的特点,最后讲出洞的事。

  ③以导游的身份介绍:

  亲爱的游客同志,大家好!欢迎光临我们浙江金华。现在我们在乘车去双龙洞的途中,先观赏一下山坡上一片明艳的景色……这欢快的小溪泉水就是从双龙洞流出来的。待会儿我们到了洞口先进外洞游览,看完外洞再乘小船穿过孔隙进内洞,即所谓的双龙洞游览……今天准能让你们一饱眼福、流连忘返……

  (五)课堂总结,学生自行设计课外作业:

  如

  1.画图;

  2.朗读并背诵喜欢的片段;

  3.查阅图片资料;

  4.抄写词语,整理预习笔记;

  5.学编导游解说词。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2

  第一讲义——基础篇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从外洞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20xx年2月16日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游览顺序,理清文章条理。

  2、了解路上景物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2、同桌两人轮流读文,议自然段意。

  3、指名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路上景色的?

  (2——3)

  2、自由朗读第二三段,想想路上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

  (1)“新绿”“映山红”什么意思?

  (2)“或浓或淡”什么意思?

  (3)“明艳”什么意思?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

  (4)“时而”什么意思?

  四、练习朗读第二三段。

  1、各人自由读,想象景色。

  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作业:

  预习,想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20xx年2月17日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了解外洞和内洞及孔隙的特点。

  2、体会祖国山河景色的秀丽。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2、去双龙洞的路上,作者看到的景色是什么样的?

  二、布置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可在书上圈圈画画,同桌也可讨论讨论。

  三、讨论外洞特点。

  1、课文中怎样介绍外洞的'?谁能把有关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2、外洞的主要特点?(大)从哪儿体会到的?

  四、讨论内洞的特点。

  1、课文怎样介绍内洞的?

  2、从刚才读的语句,可以看出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变化多端”什么意思?“颜色各异”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你知道它为什么叫双龙洞吗?

  “蜿蜒”什么意思?

  五、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1、课文哪一部分写的?

  2、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3、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

  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情景。

  七、布置作业

  练习背诵从外洞进内洞的那一段。

  第三课时

  教学时间:20xx年2月20日

  执教教师:颜朝阳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指名背诵从外洞到内洞这一部分。

  2、指名说说外洞和内洞的特点。

  二、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1、启发思考:

  溶洞都是由于流水的常年冲刷而形成的,有洞就必然有水。本文作者不仅写了洞,而且写了水。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写水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再想一想泉水是从哪儿流到哪儿的。

  2、学生阅读思考,同桌互相讨论。

  3、集体讨论。

  板书:深黑的石洞——内洞——外洞——洞口——流下山

  三、小结:

  课文把双龙洞的特点写得很具体,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

  四、学生轻读课文。

  五、复习生字词。

  六、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过渡句在课文中的作用。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稍微”、“时而”造句。

  5、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6、学习“孔隙”一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情感,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2、了解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孔隙”一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谈话引入

  1、齐读课题,从课题中知道些什麽?你还想知道些什麽?

  2、老师引入:

  既然同学们想知道那麽多有关浙江金华双龙洞的情况,今天咱们也和叶老先生一起去游览双龙洞,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你们想去吗?

  二、指名分读课文,找出表示游览顺序变化的语句,讨论分段: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

  第一段:(1自然段)

  第二段:(2~3自然段)

  第三段:(4自然段)

  第四段:(5自然段)

  第五段:(6~7自然段)

  第六段:(8自然段)

  三、再读课文,扫清生字新词障碍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新词

  二、指名说说本课叙述顺序

  三、学习第三段

  1、当叶老来到双龙洞口,他都看到了什麽?有什麽感觉?指名读课文。

  2、集体讨论:

  山:相当高、突兀森郁,感觉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很宽。

  外洞:高、大、像大会堂,可容800~1000人,不觉拥挤。

  3、自由读文,作者采用什麽句式来写的?(比喻)

  4、归纳段意。

  四、学习第四、五段

  1、合作小组自学,提纲:

  读课文,标出孔隙、内洞的特点。

  想:是怎样写具体的`?用了什麽方法?

  2、集体讨论:

  孔隙:窄,只能容两人并排仰卧的小船。

  矮:小船进出靠人工拉,人仰卧在船内。

  险: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头稍微抬起一点儿,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昏暗、八九米长。

  内洞:黑:一团漆黑,什麽都看不见;提着汽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

  大:不知道有多麽宽广;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麽大。

  深奇:洞顶有蜿蜒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有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麽,也很值得观赏。

  采用比喻、对比、夸张的手法,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景物特点。

  3、练习朗读课文,读出孔隙和内洞的不同特点。

  4、想:

  作者此刻的心情怎样?

  5、有语气朗读课文:

  小组成员互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6、小结:

  金华的双龙洞无论是洞口、外洞、还是孔隙、内洞,景色各异,特点突出,真可谓是奇观异景,值得前去欣赏。

  7、归纳这两段的段意。

  五、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

  全文既然写游览双龙洞,可为什麽还写路上的所见所闻?作者在途中看到、听到、感受到什麽?

  2、讨论:

  看到、感到、 听到。

  公路:盘曲 溪声时时变换调子。

  映山红:开满、 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

  油桐:正开花、一从、一簇、很不少 一片明艳。

  沙土:呈粉红色 在别处似乎没见过。

  溪流:随山势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从洞里流出来。

  3、小结:

  沿途景色犹如悬挂在天地间的一幅巨大的彩色山水风景画。它是那麽吸引人,双龙洞在此山中,不正是画中画,景中景吗?洞内外浑然一体,真是美不可言,令人神往!

  4、齐读课文,归纳段意。

  六、总结全文

  1、指名读句子,结合板书体会下列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2、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说出主要内容。

  3、标画出文中写溪流的句子,想:它在文中起了什麽作用?

  4、从本文中,你感受到了什麽?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高、大) (黑、大、奇)

  入山──>金华城 ──>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像桥洞 宽) (窄小、低矮、昏暗)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已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语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以学生的“春游”创设情境。

  师:“老师当导游,带你们到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吗?汽车开动着,看看那里的景色怎么样。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学们现在下车,我们一边登山一边欣赏这优美的景色吧!

  (这一创设的春游情境不知不觉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兴趣盎然。)

  二、整体感知,拟定郊游

  1、播放游览双龙洞的情境录象。(看录象后,双龙洞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学生通读全文,边读边圈出生字新词,并在课堂练习本上拟出游踪,请一生到黑板前画出导游图,教师和其余学生一起协助修正、定图。从整体上感知全文,拟出游览路线,学生头脑中有清晰思路,为下面的分景点学习打好基础。

  3、检查自学情况

  (1)列火车检查生字新词,指导写好“蜿蜒、臀部、稍微、孔隙”等词语。

  (2)最后修订游览线路:

  途中——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游览景点,挖掘特点

  紧紧扣住每个景点不同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想象等多方面感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

  (一)领悟美,感受情──学习“路上”

  1.课文中哪些是写路上的?

  2.把描写路上美的句子找出来,想想美在哪里?全班齐读这些美句。(教师把剪贴画“路上”放在导游图中路上位置)

  3.“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这句话写作顺序怎样?这么多颜色,你感觉怎么样?这么美的句子值得我们好好品读。(学生比赛回答、比赛读)板:明艳

  4.为什么“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哪位同学能读出溪流变化?(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播放自然界中溪水流动变化的声音)

  5.闭上眼睛,听老师把前三个自然段朗读一遍,边听边欣赏路上的美景。

  6、学生配乐朗诵。

  小结:路上凤光明艳,我们和叶圣陶一样,游兴很浓,双龙洞又是怎样的呢,

  (二)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

  师过渡:路上景色如画,但我们目的不在这里,我们目的在双龙洞。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教师把剪贴画“外洞”放在导游图中的外洞位置)

  2.“突兀森郁”什么意思?从这个词可看出洞口什么特点?

  3.“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说明外洞什么特征?(教师点学生回答,师生概括)

  小结:这节课,我们随着叶老先生从风光明艳的山路上,进入像大会堂一样的外洞,再走进去,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游览。

  第二课时

  师导入:上节课,我们随着叶老先生从风光明艳的山路上,进入像大会堂一样的外洞,参观完了外洞,顺着泉源,我们来到了孔隙。孔隙是怎样的呢?

  (一)入情境,悟特点──学习“孔隙”

  1.请两位同学前去探探路。这两位同学合适吗?这两位同学不合适可看出孔隙什么特点?(教师点两位较胖的学生上讲台)

  2.船怎样进出孔隙呢?(师生齐读“船两头系着绳子……船就出来”)请看录象,船是怎样进出孔隙的`。从录像中,可以看出孔隙又小又窄,进孔隙,你的心情怎样?(教师放录像,配录音介绍)

  3.请一同学上讲台,把黑板当小船,模拟作者是怎样进孔隙的?体验作者当时的心情。(学生以黑板为小船做动作,师生评价)

  4.分组朗读,读出好奇、紧张心情,看哪一组读得最好。(教师点评朗读)

  (四)驰想象,析特点──学习“内洞”

  过渡:仰卧小船进孔隙,行了两三丈水程,我们就到了内洞。

  1.“双龙”其实是什么?(教师点学生回答)

  2.谁知道石钟乳、石笋?能不能想象一下石钟乳、石笋的形状,愿想什么就想什么。(教师出示千奇百怪、颜色各异的石钟乳、石笋的图片,学生畅所欲言)

  3.默读,找内洞特点。(教师把剪贴画“内洞”放在导游图中内洞位置)

  四、着眼泉水,总结全文

  (一)一路游玩过来,哪几处见到泉水?

  (二)我们就是沿着溪流参观双龙洞的。双龙洞游览完了,我们可以坐车回去了,请大家回味一下我们的游览路线怎样?

  (三)学完课文后,我们知道作者是用什么顺序组织全文的?(师生概括写作特点)

  五、畅谈感想,学写游记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5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过程,重点了解内洞的景象。

  3、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欣赏文中的好词好句。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过程,重点了解内洞的景象。

  2、欣赏文中的好词好句。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师总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

  结合认读“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13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簇、臀、擦、蜿”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质疑问难。(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四、交流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五、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六、布置课堂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研读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

  思考:作者见到些什么?

  感悟句子: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二、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宽敞。

  孔隙:窄小。

  内洞: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和石钟乳

  2.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

  (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说感觉等手法)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1.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以上句子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作适当的点拨。

  三、复述

  要求学生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四、总结全文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小结。

  五、指导造句,写段训练

  1.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2.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1)那棵松树的枝叶十分繁茂。

  (2)登上山顶,我感到舒服极了。

  六、布置课外语文活动

  搜集有关溶洞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板书设计:

  3、记金华的双龙洞

  (顺序)

  沿途 明艳

  外洞 宽大 黑大 美好

  孔隙 窄小 双龙

  内洞 奇特 石钟乳 石笋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6

  学习目标

  ①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②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③了解按一定顺序阅读的方法。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⑤培养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石钟乳、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可以做成课件。

  A案

  第一课时

  ●谈话,揭示课题,初识课文

  你喜欢旅游吗?都游览过哪些地方?你到过浙江金华吗?那里有一个著名的溶洞,叫双龙洞。读读课文,今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光游览。

  听朗读录音。

  说说跟着作者游了一趟双龙洞,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引导细读,了解游览顺序

  ①导语:“就听一遍,大家肯定觉得不过瘾,现在我们来细细学习。”

  学生自读,要注意读准生字、理解新词,并用“…”画出提示作者游览顺序的有关词句。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②指名回答,师生共同讨论。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并随机让学生读读这一段,注意正音,指导读顺,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如:仰卧、臀部、水程等词语。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板书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③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分别请6名学生来读对应的段落,注意不多读也不少读)

  ●课堂作业

  ①认读生字、生词并书写,遇到疑问随时发问。

  ②随机利用搜集的资料介绍双龙洞的石灰质岩石及其形成的石钟乳、石笋。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①默写生字词。

  ②读课文。这节课我们按照游览路程来欣赏景点、品读文章。

  ●阅读,体会路上景色

  ①引导学生读中感受。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这位同学读出作者的心情了吗?”

  学生自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当时的心情。再让学生个别展示朗读,点评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③放映课件,辅助感受。

  配音: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这是映山红,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色彩多明艳啊。

  ③感悟课文写溪流的匠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你觉得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情趣,对吗?你从哪里感觉到的?

  (品味“时而……时而……”一句,体会几对反义词的妙用)

  ●讨论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①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春光美”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怎么来概括呢?

  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洞口可用“宽”“高”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在简图上补板书:宽、高、大)

  ②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理解“突兀”:高耸,指山势高耸。“森郁”:树木茂盛繁密。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很有气势,不禁使人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③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高高的石顶,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④这里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下一句也是,读一读,你有什么想法?

  (它仿佛是向导,作者顺着溪流游览。现在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①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齐读。

  ②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看课件外洞由近及远的镜头,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③默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乘船通过孔隙是怎样的情形、怎样的心情?

  谁来读读,读出作者的感觉、心情。

  你觉得哪些语句真切地写出了作者这种紧张的心情,能把它背出来吗?

  复述或者背诵这一自然段。

  第三课时

  ●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涵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①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画出描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蜿蜒”是怎样的?据字形释义,再观看课件,让学生作描述。

  ②结合课件(或图片),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除了课文写到的,你还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a.学生小组内交流评议,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洞内景物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文中用了“首先、其次”来表明观看顺序,读一读,感觉这样写条理就比较清楚了。

  b.指名看着图像,试着给图配音,描述洞内景象。

  ●小结

  作者乘船出洞,结出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分组读课文。

  ●质疑问难

  ●推荐课外阅读

  像这样的课文,记录了作者游览过的地方,你读了,仿佛跟着作者在游览观光,这就是游记,你喜欢读吗?都读过哪些游记?你都摘记了精彩语段吗?能背记这些精彩语段吗?

  ●课堂作业

  ①背诵、摘录精彩语句。

  ②指导造句;

  时而……时而……(引导体会在描写景物、事物的形态变化时可以运用,举例提示:“大海时而……”,“舞蹈动作时而……”,“我的心情……”等)

  即使……也……(读课文范句,体会分句间转折的意思,然后教师或学生示范造句,指导仿造)

  ②板书设计:

  B案

  第一课时

  ●揭题

  把你了解到的有关金华双龙洞的情况介绍一下,教师浏览网页综合介绍。

  ●整体感知

  课文是怎么写的呢?自读课文,读准,读通,遇到难以理解的词句或联系上下文解决,或请教同桌、教师。教师巡视,发现普遍性的问题及时讲解。

  说说课文都写了什么?(游了哪些地方,怎样的景致、当时的心情等)

  ●探究阅读,理清脉络

  ①课文哪些语句提示了游览顺序,读读画画,并画出游览示意图。

  个人准备,然后小组讨论,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新疑问在小组中提出,互相讨论。此时教师巡视各组,适当加以点拨。选定一组的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参观路线图,并做介绍。

  ②根据讨论,梳理课文。可以把整个过程分为“路上见闻”“外洞”“通过孔隙”“内洞”四个部分。

  ③分别请各小组轮读各段,注意正音,同时对一些难解词进行释义,如:盆栽、突兀、森郁、蜿蜒、石钟乳等词语。

  ④作业练习,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品读课文

  围绕“在游览过程中,作者怎样把看到的景致、内心的感受写出来的”这一问题,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品析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体验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通过琢磨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然而然地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情感。

  ①第一部分的学习,教师引路。

  “路上见闻”一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你怎么把它读出来?(抓住描写油桐、映山红、溪流等景物的句子来体会)

  指导朗读,试着默记或背诵这些语句。

  ②第二部分的学习,学生自学,然后交流。

  (体会如何写出外洞的“高”“大”)

  ③第三、四部分的学习,同桌合作体会。

  (这两部分是重点,可引导围绕以下几是探究学习;

  a.作者怎样写出“孔隙”中挤压的感觉?

  b.课文怎样表达内洞的宽大?

  c.描写石钟乳、石笋就两句话,却写出了这些岩石的形状变化多端以及观赏的乐趣)

  相互商定各选一部分,按“读读、说说、背背”三步与同桌交流,听方需做出评价、提出疑问。双方相持不下时可请教老师。

  ●知识内化

  分学习小组,任选其中的一部分做为自己的导游讲解内容。(可以结合板书示意图做导游讲解)

  在四人学习小组充分练习讲解的基础上,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小组其他成员帮助他(她)进一步完善导游讲解词,可以增添课外了解、搜集的资料。接下来全班同学组成“金华双龙洞旅游参观团”,各组代表到讲台前担任一次导游。全班同学进行评论,总结经验,改正不足之处。

  ●课堂作业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7

  学习目标:

  1、我会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我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我会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写作顺序。

  学习重点:

  按课文游览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知识链接:

  1、这篇精读课文是一篇游记,节选自《小记十篇》一书,作者是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金华的双龙洞是浙江金华的`名胜。因为洞内的洞顶有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所以叫“双龙洞”。

  2、理解新词。

  盘曲而上——盘绕着,弯弯曲曲地上去。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森郁——山高耸着,山上树木繁密。

  蜿蜒——原指蛇看爬行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变化多端——端,项目。变化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异,不同。颜色各不相同。

  预习任务:

  1、学习重点生字词语。

  2、按游览顺序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有条件的同学可以收集相关的资料图片。

  自主、合作、探究:

  1、你学会了那些生字词?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字词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一比,谁能把课文读得最好听。

  3、说说课文都写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每一处景点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课文,说一说金华的双龙洞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收集到图片的同学可以借助图片等资料结合课文内容来说。

  闯关练习:

  一、看拼写词语。

  hé shì hūn àn guān shǎng kǒng xì

  ( ) ( ) ( ) ( )

  míng yàn dù juān é jiǎo jíshǐ

  ( ) ( ) ( ) ( )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作者游览的地点是_____________,时间是_________。游览的顺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

  学习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拓展:

  收集有关金华双龙洞的资料。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8

  教学目标

  1.认识“浙 簇”7个生字,会写“浙 罗”15个生字。正确读写“一簇 杜鹃 突兀森郁 臀部 漆黑 蜿蜒”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理解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4.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重点难点

  1.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表现祖国大好山河的风景图、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做成ppt课件。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读课文、认生字、标自然段,制作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现场用展示台予以展示呈现。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课件出示厦门鼓浪屿图片)这迷人的风光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文: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谈话时,(课件出示金华双龙洞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并结合已学的诗文表达情意。

  2.今天我们也一起随着叶圣陶先生一起到金华的双龙洞走一走。

  二、揭示课题,反馈预习,整体感知

  1.出示图片,揭示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结合课前预习,反馈预习成果,学生出示制作的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对照课文,互相交流讨论。

  小结: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通过预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交待游程(板书)是游记的一大特点。所到之处,叶老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独特的感受呢?(板书:见闻感受)让我们走进课文,随着叶老到字里行间去游历一番。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双龙洞”得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平舌音“簇 笋”,翘舌音“浙 窄 乳”等。(课件出示词语)

  浙江 一簇 突兀森郁 臀部 漆黑 蜿蜒 杜鹃 宽窄

  肩背 移动 额角 陆续 石钟乳 石笋 变化多端 上源

  3.指导学生结合汉字形声字构字法,理解“蜿蜒”的词义,并引导学生结合旧知,联系生活,学会运用“蜿蜒”。

  4.读课文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引导学生感悟“双龙洞”得名的由来。

  四、精读课文,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一)找出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见闻及感受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作者游双龙洞的?(4 -7自然段)

  2.默读,思考:4-7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点,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答。(板书:外洞、孔隙、内洞)最令你好奇难忘的是哪儿?(孔隙)

  (二)重点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1.指名读,全班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孔隙特点的。

  2.理解“孔隙”词义,再借助图片揭示孔隙的特点:窄小(板书)

  3.深入文本,感悟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特点的。要求学生用心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句群1: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作者用常见的事物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课件出示句群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用自己游览的感觉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游客,仰卧小舟,工人拉着绳,帮助你穿孔隙,过水道,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指导朗读句群: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生共同小结写法:叶老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

  4.读写互动,迁移运用。

  出示几幅图:海洋馆、吊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仿照孔隙的写法,写出自己游历的感受。师生交流、反馈。

  5.梳理游记内容,发现构段特点。

  找找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从表达方式上,你发现了什么奥秘?(条理清晰,体现了游览过程)

  师生交流总结:在过孔隙时,叶老按游览顺序,将见闻、感受,生动具体地记录下来,使人身临其境,这就是游记的典范。

  五、结课

  双龙洞的其它几个景点又是怎么写的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六、板书设计

  游 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游程外洞

  见闻孔 隙 : 窄 小

  感受内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9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浙江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

  2、了解作者按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及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3、概括景物特征,了解作者把景物特征写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4、学习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指导学生把事物特点写具体。

  【教学重点】

  1、了解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2、概括景物特征,了解作者把景物特征写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指导学生把事物特点写具体。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山路上的景象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带着愉悦的心情,来到了双龙洞。

  (板书:金华→罗甸→山路)

  二、默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顺序,明确学习重点

  1、请同学们迅速默读课文四至八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用圆圈在书上圈出。

  (学生按教师提示板书:→外洞→孔隙→内洞)

  2、作者运用六句话把描写这些景点的.段落连接起来,默读课文,画出这些句子,读一读,体会他们的作用:

  ⑴学生汇报、教师投影、学生朗读。

  ⑵教师:这样各段落构成一个整体,使课文的结构显得更加严谨。

  3、过渡:作者重点描写了外洞、孔隙和内洞,这三处景观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作者怎样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的。

  三、细读课文,了解景物特点,体会作者写法

  1、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外洞有什么特点?

  ⑴学生汇报。(板书:宽敞)

  投影: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教师:运用数字说明,可以使表达更清楚。

  ⑵通过朗读表达你对外洞宽敞特点的理解。

  过渡:外洞高大,让人豁然开朗,内洞却有另一番景象!

  2、默读文章第六、七自然段,概括内洞的特点:

  ⑴学生汇报谈体会。(板书:漆黑、宽广、奇异)

  ⑵投影文字、图片,学生谈感受。

  投影:黄龙、青龙、神仙、动物、宫室、器用、名目四十多。

  教师:运用举例子的方法,也可以使表达清楚、明白。

  ⑶自由朗读指名读。

  小结学法:写什么有什么特征怎样写具体。

  四、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方法

  教师:内外洞之间有巨大的屏石相隔,形成了一个特别的通道孔隙。这是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堪称游览方式的一绝,有水石奇观之美誉。

  1、自学第五自然段,概括孔隙的特点:

  (板书:低矮、窄小、昏暗)

  2、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投影:

  ⑴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⑵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擦破额角,擦伤鼻子。

  3、朗读体会:

  教师:这样小的小船,这样独特的进洞方式和乘船姿势,这样奇特的乘船感觉,是多么有趣啊!作者写船小、行船方式、乘船姿势、乘船感觉都是为了把孔隙底矮、窄小和昏暗的特点介绍清楚。我们今天学习了用数字说明、举例子和借助对其他事物的描述体现本事物的特征的方法。

  4、写作练习:

  ⑴出示话题。

  ⑵口头表达。

  ⑶出示范文。

  ⑷动笔练习。

  ⑸交流指导。

  五、总结所学

  1、抓住事物特点,把一事物写具体。

  2、教师画图,引导再读书。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0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2.掌握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说话能力。

  教学重点:

  理出文章的条理,理解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感情,培养学生口头说话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感情,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电脑多媒体、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学。

  利用多媒体播放祖国美丽山河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从而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随作者一同游览浙江金华的双龙洞。看到这个题目,你知道什么?你想了解什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什么,与你想得是否一样?

  二、合作互学,共长知识。

  1、要求:四人小组自学。(小组互学,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并做好纪录,完成手上的表格。教师巡导,点拨。)

  2、重点检查以下内容的掌握情况。

  (1).课文中,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

  (2).作者每游览一处地方,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觉到什么呢?所感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A、填表:(每小组一个)

  地点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

  路上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B、注意带点词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②.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在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③.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每一个景点,都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图片。特别在理解孔隙这一重点时,利用活动式幻灯片,找学生亲自演示,帮助理解。)

  三、质疑。

  四、小结。

  1.小结写法。

  2.归纳中心。

  课文通过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五、根据老师的`板书,请你介绍一下金华的双龙洞。

  六、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教师:同学们,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固然值得观赏,但我们的家乡鼎湖也有很多值得游览的景点。你能举些例子出来吗?(鼎湖山、包公庙、金沙滩、葫芦山风景区等)特别是鼎湖山景区,每天都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来旅游观光。请你以导游的身份介绍一下有关景点,好吗?(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鼎湖山的景点图片,四人小组讨论,共写导游稿,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七、布置作业。

  A组的同学试写鼎湖山旅游区的导游稿,BCD组的同学向家人介绍今节课所了解的浙江金华的双龙洞。

  附板书:

  点评:

  此教案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方式。

  小组互动式的学习,营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设计者大胆地采用学生互动自学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学,分组讨论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锻炼说话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课后延伸,拓展学生创新思维。设计者设置的小导游活动,既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消化,又培养学生说话能力。让学生介绍家乡的著名景点鼎湖山。课内与课外结合的课外延伸活动,为创新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观察能力,同时还对学生进行了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家乡的教育。

  板书图文并茂,更具直观形象性,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1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学写其中的9个。正确读写“浙江、森郁、聚集、合适、昏暗、稍微、额头”等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游览顺序。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课文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前准备〗

  金华双龙洞的图片资料、及从空隙进入内洞的实景影片片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导入

  二、检查预习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解字义

  ⑴学生自己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⑵课堂反馈自学情况:

  2、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带着问题读课文:默读课文,标序号,再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3、了解写作顺序:

  过渡:作者游览了双龙洞,他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向我们介绍了什么?自读思考,用笔画下来。

  ⑴自读思考。

  ⑵小组交流。

  ⑶班级交流。

  全文是按游览顺序写的,依次写了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内洞、游内洞、出洞。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画一张游览路线图,再说一说作者游览了哪些景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3、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4、朗读课文,能按顺序运用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由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作者是怎样写清楚和具体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叶圣陶先生向我们清晰地讲述了他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使我们仿佛也置身于神奇秀丽的大自然中。拿出你们自己绘制的游览路线图,让我们现在就启程吧!

  二、学习新知

  1、整体感知:

  ⑴自学要求:默读全文,思考:根据示意图,说说你主要游览了哪些景点?

  ⑵班级交流汇报(引导学生把握全文,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条理,分清文章的主次。)

  ⑶学生在读中感悟。(文中略写部分,如游双龙洞路上见闻部分“景色明艳、溪流欢唱”,随着学生说,就通过学生的有感情朗读解决了,具体描写部分下面深入学习。)

  2、直奔课文的主体:

  ⑴在游览中,你对哪一处的景色印象最深,一会儿向大家做个介绍,形式不限,可以拿着图片或照片做介绍,也可以编成解说词讲解,还可以朗读课文。

  ⑵小组合作学习。

  ⑶全班交流:①外洞宽敞。②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③内洞“黑、奇、大”

  板书:宽敞窄小黑、奇、大

  3、回归整体:

  教师根据板书总结引导:我们按照“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一同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这其间我们感受到路上明艳的'景色,听到了溪流的欢唱,看到外洞的宽敞,体验了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更让我们欣赏到内洞的“黑、奇、大”,我们不禁发出感叹。在我们游览的同时,泉水始终伴随着我们,找找书中描写泉水的句子。

  三、总结全文

  知道作者的游踪,清楚文章的主次安排,为复述课文打好基础。

  四、布置作业

  1、语言积累:把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读一读,记一记。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2

  【教学目标】

  1、了解双龙洞的特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感悟游记的语言美、景观美,掌握游记的基本写法。

  3、倡议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培养同学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老师当导游,带你们到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吗?汽车开动着,看看那里的景色怎么样。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学们现在下车,俺们一边登山一边欣赏这优美的景色吧!

  二、整体感知,拟定游览路线

  教师让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在课堂练习本上拟出游览路线。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画出导游图,教师和其余同学一起协商修正。从整体上感知全文,拟出游览路线,为下面每个景点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游览景点,挖掘特点

  1、领悟美,感受情──学习“路上”:

  ⑴ 走在路上,你的心情怎样?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路上”片断)

  ⑵ 看!“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这么多颜色放在一起,你感觉怎么样?(让同学感悟“明艳”)

  ⑶ 有谁知道溪流为什么“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水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哪位同学能读出溪流的变化?(在同学朗读过程中,教师播放自然界中溪水流动的声音。)

  ⑷ 闭上眼睛,听老师把前三个自然段朗读一遍,边听边想象路上的美景。(教师配乐朗诵)

  2、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

  过渡:

  路上景色如画,但俺们目的地不在这里,俺们目的地在双龙洞。

  ⑴ 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洞口”片断)

  ⑵ 到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很有气势。谁能说说“突兀森郁”是什么样的景象?同桌之间可以交流,也可以查字典。

  ⑶ 从洞口“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俺们可用一个字概括外洞的特征。(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外洞”片断)

  3、入情境,悟特点──学习“孔隙”:

  过渡:

  观赏完了外洞,顺着泉源,俺们来到了洞的'孔隙。

  ⑴ 请两位同学前去探探路。

  ⑵ 小船怎样进出孔隙呢?(师生齐读“船两头系着绳子……船就出来”)请看录像,小船是怎样进出孔隙的。从录像中,可以看出孔隙又小又窄。(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孔隙”片断,配录音介绍。)

  ⑶ 请一同学上讲台,以椅子当小船,模拟作者的动作,想象作者是怎样进孔隙的,体验作者当时的心情。

  ⑷ 分组朗读,读出好奇、紧张的心情,看哪一组读得最好。(教师指导朗读)

  4、驰聘想象,分析特点──学习“内洞”。

  过渡:

  仰卧小船进孔隙,行了两三丈水程,俺们就到了内洞。

  ⑴ 学到这里,大家知道双龙洞里的“双龙”其实是什么吗?(同学踊跃发言)

  ⑵ 游览过溶洞的同学见到过石钟乳、石笋,谁能给俺们讲解一下石钟乳和石笋是怎样形成的?没有游览过溶洞的同学也别遗憾,老师这就带你们观看石钟乳、石笋。能不能想象一下这些石钟乳、石笋的形状,愿想什么就想什么,给它们取上名字好不好?(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内洞”片断,出现一些千奇百怪、颜色各异的石钟乳、石笋的图片,让同学畅所欲言。)

  ⑶ 默读,想想“内洞”有什么特点。(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师生概括。)

  四、着眼泉水,总结全文

  1、找“向导”,拟顺序:

  ⑴ 课文里有一个“向导”陪着俺们一路游玩过来,大家知道它是谁吗?(引导同学从泉水着眼,再拟游踪。)

  ⑵ 做个小练习,把溪流的走向填下来。(教师点击课件中“溪流走向”)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深黑的石洞)

  ⑶ 这个“向导”不只陪着俺们,一路上也陪着作者,想想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

  (教师点击课件中的“游览线路”。)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深黑的石洞)

  作者进洞游览顺序与溪流走向相反,出洞游览顺序与溪流走向相同。以溪流走向为中国,再拟游览顺序,使同学对作者“溪水流向、景点转移”的写作顺序有清醒认识。

  2、品语言,学写法:

  ⑴ 俺们学习这篇游记,不只是欣赏蕴涵在游记中的语言美、景观美,还要学会游记的写作方法,指导俺们的习作。

  ⑵ 这篇游记篇幅不长,但给人印象深刻。作者是怎样把一次游玩写得这样精练生动的呢?哪些写法值得俺们借鉴?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

  ⑶ 师生一起归纳,让同学领悟游记融情入景、巧抓特点、总分有序等写作方法。

  五、畅谈感想,学写游记

  1、双龙洞游览完了,俺们就要坐车回去了,你有什么感想?能不能给大伙说说?

  2、暑假要到了,俺们可以借鉴这篇游记的写作方法,把俺们在暑期里印象最深的一次游玩写下来。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二)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板书:3.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是

  wān,不要读成wǎ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盘曲:曲折环绕。课文中指汽车沿盘山道曲折向上行驶。(“曲”读qū,不要读成qǔ)

  呈:显出,露出。课文中指山上沙土显出粉红色。

  明艳:明亮鲜艳。课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高耸。课文中指山势高耸。

  森郁:树木茂盛繁密。课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课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儿。(“隙”读xì,不要读成xī)

  昏暗:光线不足;暗。课文中指洞中光线不足,视线模糊不清。 挤压:靠拢压迫。课文中指作者感受山石从左右两边及上方向他靠拢压迫过来。

  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课文中指头抬起的高度很低。 婉蜒: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中形容洞顶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石钟乳:石灰岩洞中悬在洞顶上的像冰锥的物体,常与石笋上下相对,由含碳酸钙的水溶液逐渐蒸发凝结而成。也叫钟乳石。 名目:事物的名称。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各种名称。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端,项目。课文中形容钟乳石和石笋的形状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颜色各不相同。异,不同。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颜色各不相同。

  一转:走一圈儿。课文中指作者在内洞里走了一圈儿。

  进:平房的一宅之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课文中指内洞大约有十来排平房那么深。

  上源:水流起头的地方。课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头。

  (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文,进一步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帮助指导。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记叙了他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板书:·金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边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四)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第七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

  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

  学生在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后,按游览顺序分段和概括段意献比较容易了。

  2.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写4月14日作者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第二段:写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三段: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第四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第五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第六段:写乘船出洞。)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1.请6名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金华双龙洞外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和“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句话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结合课文引入新课。

  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华,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二)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一段的第二句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对这句话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教师可设计提问:盆栽的杜鹃有人照顾,上肥浇水,怎么在作者眼中却没有山上的杜鹃有精神?引导学生理解花儿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吸收阳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长,显示出它的本性姿态,而格外地有生机有灵气。作者有崇尚自然、赞美自然之意。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2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写出来的和没有直接写出来的颜色画出一幅明艳的画面。

  教师告诉学生映山红的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

  联系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绿”的意思。“新绿”是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颜色。刚长出时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

  (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红,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格外生机勃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溪流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

  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

  (三)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板书:山路美)

  (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

  (板书:宽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

  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四)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板书:孔隙)

  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这是学生理解上的又一个难点。教师可以用“高楼上看物体,物

  体好像变小”的生活经验作比方,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默读第四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

  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视线也越来越模糊,心情也紧张起来)

  讨论: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

  (因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周围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就越强)

  我们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其实这段水路并不长,大约就十米,但让人觉得船儿走了好久好久。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险”了!

  (板书:险)

  (五)背诵第四段。

  (六)作业。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4

  教学目的知:了解双龙洞的游览顺序,景象的奇异。渗透游记类课文的学法。能: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思: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板书设计

  景象奇异

  金华→罗甸→路上→洞口→外洞→

  孔隙→

  内洞

  宽

  高大

  窄小

  黑大重点体会金华洞景象的奇异。难点孔隙的写法。教具CAI课件

  录像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齐读课题。

  过渡:我们一同随着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眼前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迎着溪水抬头望去,看!双龙洞到了!

  二、学习课文。过渡:请大家打开书,朗读课文的三、四、五大段,看看我们都随叶老游览了哪些地方,你最喜欢哪个地方,为什么?(洞口、外洞、孔隙、内洞)过渡:这高大的溶洞,景象奇特,我们一起来到洞口,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请你用笔划下来,再读一读。

  1.洞口宽像桥洞

  (1)

  指读,读出宽大的感受。

  (2)

  明确学法:洞口这部分我们是先找出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再把体会读出来。过渡: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继续学习。经过宽大的洞口,就来到了外洞。这里又是怎样的景观呢?2.自学外洞,把自己的收获汇报给大家。

  高、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

  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谁能把这种奇特的感受读出来?过渡: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更令人惊叹的是,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快来看看吧!

  3.出示资料:

  内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仅通水道,长10余米,宽3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如欲观赏,唯有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不得稍有抬头,有惊而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

  (1)看录像后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孔隙给你什么感受?(窄小、低矮)

  (2)自读第四大段,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自以为、没有一处、挤压、稍微、准会)

  (3)感情朗读。(喜欢读哪一句就读哪一句)

  (4)看电脑填空。过渡:这样的水石奇观,游览后真令人拍案叫绝。下面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第四大段。

  (5)有感情朗读全段。过渡:我们乘船从孔隙经过,大约走了八、九米就来到了内洞。这里又有什么样奇特的景观呢?

  4.默读第五大段,用我们上面的学习方法进行个人学习。再分小组讨论。思考:在内洞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然后有语气地读出来。

  (1)黑

  漆黑一片

  什么也看不见

  (2)洞顶的双龙

  (3)石钟乳和石笋

  名目有四十多种。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看图片加深体会。

  (5)把句子补充完整。

  (6)出示资料:洞内钟乳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编幅、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过渡: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像器用名目繁多,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们惊叹自然的奇异,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内洞这部分。

  (7)感情朗读。指读。过渡:就这样,我们随叶老又仰卧在小船里,通过孔隙出了洞。

  三、总结:

  (1)

  结合板书总结全文,体会双龙洞景观的奇特。这节课,我们不仅随叶老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中的景观令人惊叹。那孔隙的奇妙,石钟乳和石笋造型的奇特,真不愧为大自然中又一奇特的景观。(景象奇特)而且,还掌握了游记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抓住游览中作者的`所见、所闻,体会作者的所感和对山水、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2)

  发散:学生出示相关的图片或文字,进行课内外结合。

  老师知道,同学们在课下也结合课文从书中、报刊中、网络上找到了许多与课文相似或相关的材料,下面我们就来展示给大家吧。

  (3)

  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总结。

  同学们从网络上、书中、报刊中以及亲身的游历中,搜集到丰富的材料,《》一课给我们带来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更丰富的知识,和搜集资料的途径、方法,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能这样做。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去旅游呢?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呢?今天,我们准备跟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省的金华去旅游,你想去吗?

  2、板书课题,释题引入。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2)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

  二、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三、展示词语

  师:小组内,帮对之间相互检查一下学案,看看生字是否认识了,词语是否查字典了。

  师指导:所谓读词想景,我们在读词语的时候,要学会边读边想象与词语相关的情境。(指名读,齐读)

  四、展示读书

  1、练读课文

  师:学案上还有个任务: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感觉还读不好的段落,一会儿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同学能做到读正确、读流利。(学生练读自己感觉还读不好的段落。)

  2、展示读课文

  师:每小组的4号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同学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其他同学仔细听,帮对针对出现的错音、停顿不当、读的不流畅的句子等要及时纠正。

  (落实读正确、读流利,读不正确、不流利的,老师要及时纠错、指导,实在差的,要赛读。)

  3、师:请同学们浏览一下课文,谁能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课文按照游览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的路上、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五、写字

  1、观察生字

  师:同学们,课文我们已经读正确、读流利了,那么生字会写了吗?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课后生字,想想怎么记住它,怎样才能把它们写好。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师:同学们,请看“鹃臀”这两个字。

  鹃: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下角“月”的撇要变成竖。

  臀:上下结构,上宽下窄,上边是“殿”。

  师边范写边讲清注意点,学生握好钢笔,跟老师书空。

  3、学生仿写

  课前预习时,我们已经对生字进行了描红。下面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仿写本课的生字。(教师巡视,看学生的起笔、顿笔、大小、间架结构是否美观。对写的不好的字进行指导,对写得好的字用红笔圈出来。)

  评价:我发现同学们不仅书读得好,而且写的字也越来越漂亮了。

  4、小检测

  (1)师:再仔细看一看这几个生字,看看能不能记住它?

  (生快速记忆)

  (2)听写生字。

  (3)师:请对子之间相互改一改,错的请及时更正,错一改三。

  六、出示自学提示

  过渡:通过课前老师对学案的了解,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同学们请看:

  (课件出示)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都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你对哪里的景物最感兴趣?标一标,画一画,并写写自己的感受。

  七、分配展示任务

  1、作者都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你对哪里的景物最感兴趣?标一标,画一画,并写写自己的感受。

  2、根据作者的叙述,画一幅金华双龙洞的景点游览图,再介绍一下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景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4、搜集补充叶圣陶及金华双龙洞的相关资料(文字、图片等)。

  5、思考文章的写作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3、感受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难点:

  1、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2、感受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请齐读课题。

  2、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3、课件出示上节课的自学提示。

  师:上节课,同学们都根据这一自学提示,进行了自学,并写了自己的读书体会,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各自的读书体会。

  二、全班汇报

  师:同学们,作者都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具体又是怎样写的?相信通过你们的自学、小组交流,已经有了答案。

  1、作者都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你对哪里的景物最感兴趣?

  教学措施预设:

  理清游览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叶老都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

  预设:叶老游览了双龙洞的外洞、孔隙和内洞。(板书)

  师:经过宽大的洞口,就来到了外洞。这里又是怎样的景象呢?继续汇报。

  预设:高、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师:谁能把这种奇特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

  预设: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更令人惊叹的是,内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仅通水道,长10余米,宽3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如欲观赏,唯有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不得稍有抬头,有惊而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快来看看吧!

  师:我们乘船从孔隙经过,大约走了八、九米就来到了内洞。这里又有什么样奇特的景观呢?继续汇报。

  思考:在内洞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预设:

  1、内洞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

  洞顶的双龙石钟乳和石笋名目有四十多种。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师:洞内钟乳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编幅”、“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

  过渡: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像器用……名目繁多,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们惊叹自然的奇异,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内洞这部分。感情朗读。指读。

  师:就这样,我们随叶老又仰卧在小船里,通过孔隙出了洞。

  预设:

  学生可能会问: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2、根据作者的叙述,画一幅金华双龙洞的景点游览图,再介绍一下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景点。

  预设:

  学生板画金华双龙洞的景点游览图,然后像小导游一样把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景点介绍清楚,介绍详细。

  3、搜集补充金华双龙洞的相关资料。

  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文字、图片资料进行展示。

  (金华双龙洞距金华市区约15公里,坐落在海拔1000多米的北山南坡,除底层的双龙洞之外,还有中层的冰壶洞和最高的朝真洞。双龙洞分内、外两洞,外洞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常年洞温为15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炎夏至此,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之感。洞内陈放着一排排石桌、石椅,可容千人品茶避暑。

  双龙洞现为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素以林海莽原、奇洞异景、道教名山著称于世。)

  4、回归整体,体会写法

  (1)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2)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三、小练笔

  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选择校园中一两处重点景物来写一段话。

  (学生自主练习,然后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总结拓展:

  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仅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你们知道吗?叶圣陶爷爷出洞后,并没有直接回城,而是借着浓浓的兴致,又继续游玩了上游的冰壶洞。金华有两个岩洞,一个是双龙洞,另一个是冰壶洞,那里的景致也很迷人,请同学们课下读一读叶圣陶写的《记金华的两个岩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