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象》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称象》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称象》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以及这个方法的由来。
2、启发学生遇到问题要注意观察,善于思考,比较、联想,并灵活运用。
3、理解“议论”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能按提示找出有关小节,懂得一小节中的句子前后不能颠倒。
教具准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进入
1、揭题,读题。
2、读准“称”的翘舌音、后鼻音。(个——齐)
3、象是动物界的庞然大物,谁能读出题目的意思?(个——齐)
4、这样大的象怎么称呢?
自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直接写象大的句子,试着读好。
5、指名分节朗读课文,适时正音
6、谁能读出象又高又大又重的感觉来?(个——跟老师一起读)
出示:
这头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二、引导感悟
1、引读:要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称出一头象的重量,这可就难了,你听,曹操手下的官员们议论开了,有的说——,有的说——,也有的说——
2、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去掉旁白,也试着议论一番。
指名小组上台演示。
3、通过同学们的`议论,我们了解了两种称象方法
自由读第一节,交流,板书:
官员们
砍树 (造称)
(宰象) 称肉
4、七岁的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边听边思考,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想出一个好办法。
引读:他站出来说——
5、我们知道,曹冲称象有四步,(出示四幅图)
在理清顺序前,我们先来了解每一幅图的意思。(先共同交流第一幅图。)
出示:赶象(上船),沿水(画线)
6、自读课文,看看图上填上适当的词,再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自由读,填词交流。
逐步出示:卸下(石头),称出(重量);
装石入(船),齐(线)停(装);
赶象(上岸),准备(装石)
7、按曹冲称象方法,给四幅图排一下顺序。
交流排序,逐图读小标题。
8、曹冲称象用了哪两样东西?
交流,出示:船、石
9、这种方法与官员们的方法是有联系的,他从官员的议论中得到了启发,而他的方法巧妙在——
出示:
官员们 曹冲
砍树造称 以船代(称)
宰象称肉 以石代(象)
10、以什么代人呢?让我们一起看实验。(看多媒体演示)
出示:以()代人
11、讲浮力原理
出示:
水对船有向上托起的力,科学上我们把它叫作浮力。相同重量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相等的。
以(水)代人
三、加深感悟
1、由此可见,曹冲的方法是——交流,出示:聪明、可行
相对而言,官员们的办法是——交流,出示:愚蠢、不可行
2、让我们带着对曹冲的钦佩之情,有感情地读好课文。
3、你从曹冲称象中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
注意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把学到的知识进行比较,联想,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你还能想出哪些“以()代象”的称象方法?
仔细看图,利用图上的条件,请你设计一个称象的方法,说说看。
出示:
我称象的办法是:先……,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四、写话训练
把你设计出的称象方法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这头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官员们 曹冲
砍树(造称) 以船代(称)
(宰象)称肉 以石代(象)
水对船有向上托起的力,科学上我们把它叫作浮力。相同重量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相等的。
以(水)代人
注意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把学到的知识进行比较,联想,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我称象的办法是:先……,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赶象(上船),沿水(画线)
卸下(石头),称出(重量);
装石入(船),齐(线)停(装);
赶象(上岸),准备(装石)
《称象》教案2
活动目标
通过老师阅读,理解故事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不好,自己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来称象。教育幼儿平时要多观察事物,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活劝准备:
相关的故事书、图片,了解在古代量具比较落后,科学不发达。
活动过程
1、老师有表情的讲述故事,引导幼儿多想想,多猜猜还有哪些办法?
师:你们在市场,见过别人称东西吗?称东西为了什么?
[出示课件:大象图片]那,大家见过有人称大象吗?
我们就坐时光机去古代,看看一个叫曹冲的孩子,他是怎么想办法称大象的.。
2、针对发现的问题,指名当小老师组织大家交流学习经验。
3、如果你是曹冲,你会用什么更好的主法来称大象呢?
4、观看录像,了解故事内容。
5、看后问,你们看了录像有什么想法?你觉得曹冲怎么样?为什么?
6、小结:
曹冲真聪明,想到了用石头来称大象。原来只要肯动脑筋,办法就能想出来。
活动结束:
我们小朋友平时遇到问题,也要像曹冲一样动脑箱想办法,利用身边的资源解决问题。现在科学发达了,发明了地磅秤、灌包秤、还有汽车衡和地上衡等,它们都直接称很重很重的东西,现在要称一只大象可方便了,提醒小朋友在今后要多用脑。
《称象》教案3
文章摘要:
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称象教案精品设计四名师推荐,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八种智能模式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感受到曹操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
对学习者的预期成果:读懂课文,能以语文、逻辑-数学、音乐、身体-运动等方式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室资源:
① 聪明故事系列。
② 《聪明的一休》歌曲。
③ 《称象》纸片教具:用硬纸片剪一头大象,画上眼睛、耳朵等;剪一条大船,涂上黄色;剪一截水面,画上蓝色的水纹;剪一块梯形,画上灰色的石头。教具的大小要易于操作,便于观察。
④ 投影仪。
学生课前必要的准备:
① 集中识字。
a 用硬纸板制作字盘,上面分画13格,分别写上本课的13个字,转盘中间钻个孔,削一根又短又细的竹签做中间的轴,让纸版能转动,在黑板某一处作个记号,把转字盘放置在指定位置,转动后停下,学生快速说出停在记号处的是什么字。
b 生活中,你在那些地方看到过这些字,记录下来,小组内交流。
② 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技能。
其他建议:班级人数在40以内为宜。
语文活动:阅读、理解课文,说说读后的`体会;
逻辑-数学:提供数据,模拟测算大象的重量;
身体-空间:创造性地配乐表演曹操称象的过程;
音乐:让学生依据课文重新编写《聪明的一休》歌词,表达学习课文(第五组学习专题)后的感受。
自省:想一想,自己应该向司马光、曹操等人学习什么?
多元智能学案
一、导入
1、导语(幻灯出示称象图):同学们,这篇课文讲得是一个7岁的小朋友称象的故事,这个故事大家想不想听。(板书课题)
2、导读:
(1)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或者有什么疑问?
(2)教师归纳问题并鼓励学生带着疑问听教师朗读课文(也可自己阅读)。
二、建议学习方式,分类解决问题。
第一类问题:是何what:一些表示事实内容的问题。
基本概念:说明是什么,有关本质、实质、要素,在答案中含有事实性要素。
学习的基本方式:信息搜集、记忆
导例:称是什么?称是什么样的?
本题建议学习方式:教师联系图片直接讲解;学生自己查阅资料。
第二类问题:为何why:一些表示目的与理由的问题。
基本概念:说明为什么,有关目的、价值、意义、理由的问题。
学习的基本方式:信息搜集,也可以通过探究获得。
导例:为什么曹操不采用官员建议的办法?
本题建议学习方式:小组讨论
第三类问题:如何how:一些表示方法、途径与状态的问题。
基本概念:说明怎么样,用什么方法、手段、途径:处于怎么样的状态或情况等问题。如果是表示一种方式,通常需要了解其过程。如果是表示一种状态,通常需要了解其具体的程度。
学习的基本方式:方式做中学,也就是只有通过经历才能获得经验;状态体验中学习
导例: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本题建议学习方式:利用教具,小组讨论练习曹冲称象的过程(第一步:赶大象上船,在船身下沉处画条线;第二步:赶象上岸,装石头,装到画线处为止;第三步:称船上的石头的重量;第四步:把石头的重量加起来,就指导大象有多重了。)
第四类问题:若何if:一些表示情境条件变化的问题。
基本概念:当条件发生变化时,如果,要是,是否,即使的情况下的问题。
学习的基本方式:猜想,情境中学习,发散与创造性地学习。
导例:假如你在场,你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搬石头费力,不如改成装猪、羊等动物;让人上船,比赶动物更方便)
本题建议学习方式:小组讨论或请教他人;教师提供思考方向。
三、交流自读收获。
1、谁愿意将课文的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2、你从这个故事中了解了什么,受到什么教育请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说说。
3、你对课文还有什么疑问,请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有必要可与其它小组交流或请老师帮助。
4、再次朗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四、小组合作,选择适合于自组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表达对课文的理解或读后的感受。
教师用生动的形式出示提供的展示方式:
*演讲: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
*表演:角色可以是官员、曹冲、曹操等。
*测算:教师提供石头的重量和石头的树木,算出大象的重量,此题可不断变换条件作为课外延伸。
*歌唱:采用自己熟悉的曲调的节奏和旋律,填写适合于课文内容的歌词,如聪明的一休并歌唱。
1、小组合作、准备、排练。
2、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在全班进行交流。
注意:认真倾听、观看他人的展示,并作评价,评出小一休、小画家、小演员。
五、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阅读教师提供或自己收集的聪明故事,与家长或同学交流。并摘录上面的生字
想一想自己在生活中做过什么聪明的事,并试着用文字和拼音把它记录下来(选做题)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称象》教学设计四,称象,希望对你有帮助!
《称象》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陬。教育学生学习曹冲,平时要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第四段。
【教学过程】
一、利用生活现象,巧妙引出课题
板书:象(学生边随师板书边感受象的结构)同学们,你们见过象这种动物吗?谁来描述一下?课件出示大象图,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动物,并用上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如:象又高又大,它的大耳朵象两把大扇子,两根牙齿尖尖的,一条鼻子长长的,身子象一堵墙,腿象四根大柱子,尾巴象一条绳子。
板书:称,提问:你看到过别人称东西吗? 人们用秤称一些东西,想知道那件东西的什么?(对,那东西有多重。)可是,你见过别人称大象吗?看到这个题目,你的小脑瓜里一定冒出了几个小问号吧?
预设:
生:象这么大,该怎么称呢?
生:谁想称象?
生:为什么要称象?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注意里面的生字新词。
2、课件出示字词、句子。
3、分段读课文。
(1)第一自然段:古时候有个大官,叫曹操。一天,人家给他送来一头 大象,他非常高兴,就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大象。
古时候是什么时候?(三国时)
为什么特别高兴?(因为北方很少看到大象,大象都生活在长江以南。)
引导学生带着高兴的心情去读。
(2)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比较
象这么大,有多重呢?
象这么大,究竟有多重呢?
体会有什么不同?一、语气不同,第二句比第一句要重一些。二、第二句比第一句感情更强烈。体会当时官员们非常想知道大象重量的心情。
(3)按顺序读文三、四、五自然段。
(4)提问:为什么要称象呢?(大家都想知道象有多重)那课文中讲了几种称象的方法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 ”画出来。
三、比较方法,深层阅读。
1、学生汇报谁用了什么办法称象?(官员们和曹冲)教师随即板书。
官员们 造大称
宰大象
曹冲 赶象上船 沿水画线
赶象下船 装石到线
称出石重
2、先分组讨论,再指名回答:
官员们想出了两种办法,第一种是造一个特大的秤,第二种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来称。
这两种办法行的通吗?
曹操对这两种办法满意吗?从哪可看出来?
比较: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指名读这两句话。提问:这两句话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直:一个劲儿地,连续不断。句中加上“直”以后,表示的程度就不一样了,语气和语意更重了。表示曹操非常不满意。
3、分角色读第三段,再次体会。
4、曹冲的办法行吗?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一、曹操微笑着点了点头。(板书:微笑点头)
二、照曹冲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让学生用“果然”说话。
四、精读第四段,突破全文的重难点
1、可见这办法不行,那曹冲的办法又是什么呢?在哪一段找到的?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2、曹冲的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 我请四名同学来分别来读这四句。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在这个办法中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大胆地提出来。
3、同学们刚才提出了好多不懂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按照这四句话的顺序,一个一个来分析。
在第一句中,有同学们提出“把大象赶上岸后,为什么要‘沿着水面’画一条线呢?”什么是“沿着水面”呀?“沿着”就是靠着水面、挨着水面、贴着水面,既不高也不低,画一条线,这就叫“沿着水面”画一条线。
那为什么要画这条线呢?很明显是为第二步船上装石头做准备的。这条线就像秤上的刻度、秤星,表示大象就有这么重。
在看第二句,为什么往船上装石头要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呢?“止”是什么意思?止是指“停”的意思。为什么船沉到线就停了,不能再装石头了呢?再装会怎么样?同学们四人一组讨论讨论。
出示字片比较:
船上装石头,船身超过那条线。这时,石头重量和大象相比,怎么样了?(说明石头比大象重了)
船上装石头,船身没有下沉到那条线,这时,石头重量和大象相比,又怎么样?(说明石头比大象轻了)
因此,只有当船上装石头,船身下沉到正好到那条线,这时石头的重量才会与大象相等。
第三句,称石头的重量。
第四句,把石头的.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
4、曹冲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很有条理地说出了称象的过程,同学们再把这段读一遍,学生演示实验。
五、总结全文
1、曹冲想出这种办法时才几岁?(七岁)
课件: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读一读,体会有什么不同。你想对曹冲说些什么?从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到最后你知道大象有多重了吗?(没有)看课后有关大象重量的知识,体会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是好,可就是士兵们搬着石头跑上跑下,累得满头大汗,才得出了大象的重量。还有没有更好的称象办法?
提示:什么办法最不费劲,只发布命令就能完成?
六、课后作业
作业超市:
1、同学们,你们愿意把曹冲的故事讲给家长听吗?
2、仿照曹冲称象的方法做一做小实验,把实验过程写在日记本上。
教学反思
一、 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
今天的语文课上的是《称象》。课前我已经布置学生预习,自己反复钻研教材,了解教学要求,并认真设计教案,思索如何通过“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来完成这一课的学习。
上课一开始,我就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启发:“孩子们,你们都见过大象吗?大象的模样是什么样的?”同学们乐开了花,纷纷举手,有的说在动物园看过,大象的鼻子喷的水可高了,有的说,从电视《动物世界》看过,大象还可以替它的主人复仇。刘湛站起来说:“原来我读过《盲人摸象》的故事,里面是这样描写大象的,‘大象的身子像一堵墙,大象的腿像四根柱子,大象的耳朵像两把扇子,大象的尾巴像一根粗绳子。’”我乘机导入:“你说得很好。大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古时候有个叫曹冲的人就想了一个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那时他才七岁,想知道他用什么办法吗?”他们大声说:“想。”
二、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当同学们说完了他们的想法后,我问:“当时,大官员们想出了哪几种称象的方法?能通过读书谈谈自己的看法吗?”大家根据我的问题开始了读书。到交流意见的时候,一只只举起的小手像冒尖的春笋,我真不知道点谁说好。刘海洋着急了,自己站了起来:“老师,第一个官员的方法不好,造一杆大秤,除了提不动以外,最重要的是造杆秤就要砍树,砍树是破坏环境的表现,没有了大树,发洪水的时候怎么办呢?”我笑着说:“有道理,不过,合理地采伐木材还是可以的。”马上有人反驳:“这不合理。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就是为了称一头大象,就要砍掉一棵树,不行。”哎!看来平时我跟他们讲了太多绿化的重要性,他们真正跟花草树木建立了感情。刘梓涵接着说:“老师,第二个官员的方法更不好。因为别人送曹操一头大象,他本来就很高兴,带着官员们和儿子一起来观看,他怎么舍得宰杀大象呢?再说,大象也是人类的好朋友,是不能随便杀害的。”不知谁大声总结了一句:“怎么古代的官员这么不注意环保,环保意识也太差了。”“环保意识”这个词还是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接触的,没想到他们记忆这么深刻。听了孩子们的意见,我在内心暗暗地感叹,现在的孩子真是大不一样了。我微笑着点头,并投以赞许的目光。就这样,我搭建了一个展示的平台,把课堂时间“放手”给了孩子们。
三、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
第二节课开始,很多孩子都诧异了,因为我给每个小组发了一个装了水的水槽和一个方便盒,要求学生自备了一个玩具和许多小石子。我说:“老师有几点建议。首先,在小组内读课文,画出曹冲称象方法的句子,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多读几遍;然后,用桌上的工具模拟曹冲称象;第三点,小组合作分工,边演示边叙述。”说完,同学们就开始叽哩呱啦地读课文,画的画,读的读,教室里挺热闹的。然后,他们就开始操作了。我边巡视边指导,观看每个小组的演示,倾听他们的叙述。还真不错,能把书上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连最胆小的唐诗,在小组活动中也敢动手动口了。孩子们兴趣盎然。全班交流的时候,各个小组都派出了精兵强将上场,毫不示弱。有的失败了,主动要求重来一次,有的两人合作,一人演示一人叙述。台下的学生欢声一片,掌声不断。课堂活动在活跃而有序的环境下顺利地进行。整节课没有了传统教学中过多的讲解,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有兴趣去合作完成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
四、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
课后,我布置了几项作业,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完成:(1)能否把你所知道的称象的方法讲给别人听;(2)能否跳出课本,通过查阅课外书、咨询大人、上网找到另一种称象的好方法。(3)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称象》这一课,《教参》建议两课时,我却花了四课时。在课的开始,如果我们阻止学生的发言,按着传统的方法,牵着学生的手走,也许两个课时就可以完成。然而我没有那样做,我“放手”了。学习中,我让学生畅所欲言,自己动手动口,完成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虽然花的时间长,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了学生最初的探究意识,真正体现了课改发展学生个性的精神。所以我认为:我们不能“牵手”,必须“放手”。如果还是牵着学生的手,那又回到了老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又何谈什么课改呢?
万事开头难。在开始“放手”的时候,学生也曾感到茫然,课堂一片混乱,但经过教师慢慢地牵引、培养,后来,学生在遇到问题时知道去查资料、去讨论,去找同伴帮忙。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必然要经历一个过程,必须花时间去训练,没有花时间的探索,就没有探索意识的培养。我想这也是语文教学实现三维目标的必然要求,对学生学习方法与过程的指导不容忽视。
《称象》教案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词的意思。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以及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
3、体会文章的记叙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二、学示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学本课,教师在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可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生学法
自学、自悟、讨论、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理解科学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经过。
3、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二)难点
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
(三)解决办法
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多媒体,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2、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讨论、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9课。板书课题:19 黄河象。
(二)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拿不准的可查字典或请教同学和老师。
(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
(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1)拿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可由学生提出,其他学生帮助,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课文的主要内容可先由一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
(这篇课文讲的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肃省发现的。科学家依据象化石假想了它的来历。)
(三)练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四)学习生字词
1、读带有生词的句子,将生词多读几遍。
2、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指名读并加以理解。
3、指导书写。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学写生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几个问题。
(二)深入探究课文
1、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
(l)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讨论的重点句子: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4)媒体演示,进一步体会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
(5)朗读体会特点。
(6)小结并被书。这样一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为科学家假想它的来历提供了依据。
板书:完整(特点)
2、以浏览方式学习第2-6自然段。
(1)采取浏览方式阅读第2-6自然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阅读思考之后,自己可以小声地说一说。
(2)找好朋友去交流。
(3)互动交流,汇报学习收获,相机进行板书朗读指导。
板书: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老象陷进淤泥→变成化石(来历)
指导朗读时可以让学生先自由练读,然后以行或组分段读,举行朗读比赛,然后让学生评议。
3、学习第7、8自然段。
(l)默读思考: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科学家想象了它的来历,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有哪些?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其他小组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并相机板书。
板书:1973年甘肃(发现挖掘)
关于假想的根据,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着重肯定两点: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4)指导朗读。
4.浏览全文并对照板书,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三)练习复述
1、教师讲清复述方法。
2、学生对照板书,抓重点内容默记练说。
3、同组相互复述。
4、各组推荐人选在班上复述,鼓励学生评议。
(四)畅谈收获
可以谈写法,可以谈启发,只要谈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鼓励。
《称象》教案6
片断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老师今天想让大家猜个谜语:耳朵像扇子,鼻子像钩子,腿子像柱子,尾巴像辫子。{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说:''
大象。”随着出示大象的图片}
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么大的一头象,古人是怎么知道它有多重呢?[
生:想]
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称象”这篇课文。[
边说边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认识”称”]
片断二:读文感悟,复述过程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读了这篇,你知道了什么?
2、同桌或小组交流
3、汇报。小组汇报时,学生大多数只说到曹冲很聪明,肯动脑筋。这时教师要适当点拨,在读地3
自然段想一想曹冲的办法是怎么想出来了?
[1]曹冲听别人说的要造一杆大称,他就想知道用一船来代替这杆大称。
[2]还有人说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在称,曹冲马上就想到了用一块一块的石头来代替庞大的大象。
[3]他能听取别人的建议总合理的部分,才想出了好办法。这些才是曹冲聪明的地方。
4、在读第四自然段,同桌一起动脑筋,画一幅流程图,把称象的过程简单的'表示出来。
在画的过程中,有部分同学可能画不出,或许是对称象的过程还不太明白。这时,教师可以播放课件,演示称象过程,在让学生画一画,最后展示学生画的流程图。
5、把大象赶到船上,看船身下沉了多少,然后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把大象赶上岸上,往船上装石头,一直装到穿下沉至画线的地方。
6、你知道大象的重量吗?称一称船上的石头一共有多重,
7、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指导学生画出文中的连词,把……然后……再……注意叙述称象过程的先后顺序。
《称象》教案7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1个多音字,会写6个生字。可以让学生用熟字记生字的方法来记忆,重点区分“称”、与“秤”的读音和字形,并能正确区分木字旁与禾木旁。
2、读懂课文内容,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3、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了解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事情要于动脑。
学习重点
1、会写本课6个生字,重点指导“岁”字。
2、 熟练的读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你们在市场,见过别人称东西吗?
称东西为了什么?
[出示课件:大象图片]那,大家见过有人称大象吗?
这节课,我们就坐时光机去古代,看看一个叫曹冲的'孩子,他是怎么想办法称大象的。
[板书课题]
生认读“曹、称”。仔细看这两个字,你怎么记住它们?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四)针对发现的问题,指名当小老师组织大家交流学习经验。
五)检查生词、生字掌握情况。
过渡: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认真,小老师讲得这么精彩,一些词宝宝也要和我们交朋友呢!
1.[演示课件]出示生词,
(六)指导朗读。
过渡:经过学习,通过比赛,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读这篇课文了。谁愿意把这篇课文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认真听他们的字音都读准了吗?
三、辨别字形,学习写字。
指导“岁”的书写。
四、作业。
生字、字词,朗读课文。
(曹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部分的笔顺:横、竖、横折、横、竖、竖、横;称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禾,右:尔。
(一)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生字。
(二)学生回忆识字方法。
(三)用你喜欢的方法,四人小组学习不认识的生字。
学生看课件自由读生词。
2.[卡片]学生领读生词。
3.提出词语中不明白的地方。学生交流。
4.测读
5.男女赛读。
6.同桌赛读。
指名读课文,检查字音。
1.认真观察字形,辨析形近字。
2.与横竖中线相关联的笔画,要着重观察描摹。
3.同桌交换本子写生字。
板书设计
曹冲称象
和 柱 谁
块 岁 站
《称象》教案8
【说教材】
课文是一则历史故事,记叙了曹冲动脑筋想办法称出大象体重的故事。全文围绕“称象”这一中心,运用渲染烘托,映衬对比的方法记叙了称象的全过程,表现了曹冲的聪明才智,给人以深刻启迪。“曹冲称象”原是一则民间传说,作者根据这一传说精心构思,按照“遇难题”、“议办法”、“点结果”思路展开的,“遇难题”——大象到底有多重;“议办法”——曹冲显示才智;“点结果”——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固然称出了重量。最后的结果点示照应了上文,起到了映衬作用。
[说目标]
1、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
2、通过官员们的称象方法和曹冲称象方法的对比,理解曹冲称象方法的科学性。悟出故事所蕴含的意思。
[说理念]
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参与,把握时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挖掘教材内蕴,因势利导,训练学生的求异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说教学方法]
文本对话,运用读读、想想、议议来反馈问题,培养学生的求异性思维,
一、看大象图,揭示课题。(出示图片。揭示课题)
3、说说看图、读题后的感受,……
(从小学生生活走中举例,设计悬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读文感受,整体把握
1、出示要求:读准字音,带着疑问去读。
2、反馈初次读文后的感受和收获。(师随机板书)
3、说说自己最想学学哪些内容?
4、师导语调控。
(整体把握教材内容,做到将学的东西,心里有底了。)
三、读议思悟,突破重点
1、读懂第3小节,体会官员们议论的称象方法自由读读,与同座一起学者官员议议,理解“议论”词义?
2、体会曹操听后有什么反应,找文中句子读读。
3、理解“直摇头”,从中感受到什么了?(师板书导语:正当官员们为难时,有个人确想好了一个办法,谁呢?什么办法?)
4、找找、划划、读读文中有关内容,读懂曹冲称象的具体办法。让学生多读几遍,口头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一下。
5、曹操听了反应有吗?找句子读读体会一下。
6、演示称象过程(指名学生读,放课件展示)在此过程中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
7、出示PPT学会抓重点简单的描述称象过程。
8、称象方法比较,显示曹冲的聪明。理解“才7岁”?
9、朗读3、4小节,体会一下曹冲是怎么想出如此妙法?可以找伙伴交流意见。
10、得出曹冲以船代称,以石代象,以水代人的聪明举措。(师板书)(教学时我通过让学生自己观看称象过程的课件,或让他们亲自做实验,让他们亲自去感受,到学习,研究,真正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激情抒发,感情升华。
导语:(同学们,此时此刻,要是曹冲来到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吗?)
1、学生同座互说,后指名说说。
2、你会想出比曹冲更好的称象方法吗?
(质疑激发学生去想去构思,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说效果】
本节课围绕“称象”这一思路去展开教学活动的,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中尝试了自主学习,理解中悟情明理,在思考中发挥想像,求异求新,大部分学生很会。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一看就懂,既省事又收效好。
在教学中有很多不足之处,现在针对我这节课说说自己的看法.
一、指导朗读当然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我在这节课朗读的指导很好。例如:官员们议论称象方法的第三自然段我让学生各读各的进行了思考:关键是要引导学生读出“议论”的语气,同时,通过朗读加深对“议论”一词的理解。指导朗读有了目的,有了方向,学生才会对朗读有兴趣,朗读水平才会有所提高。
二、通过教学,要让学生从文章中明白道理,爱到启发。也就是教学的情感目标。《曹冲称象》这篇课文就是告诉我们平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这样一个道理。道理浅显易懂,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但他们在生活中能否养成爱观察,思考的习惯呢?关键在于课堂上是否有效地进行了拓展,只有在课堂上有效地拓展延伸,才能让学生有所感悟。而我在这节课上的拓展显然是仓促的,不深入的'。如果我能结合实际,问一问学生:在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难题?你是怎么做的?
三、在教学中,我们有时却重视了人文性,忽略了工具性。语文教学不能忽视对学生识字,遣词,造句,说话,写话等这些基本能力的培养。这节课上,我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训练还是不够的。有几个重点的词语没能引导学生理解运用,如:“大象到底有多重呢?“”他叫人按照曹冲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到底“”果然”,这些词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体会意思,如果当时能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说一说句子就更好了。
我想:今后的每节课如果都能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进行备课、教学研究的话,那我的每节语文课都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我希望在不断的练习中,实践中,我的语文课堂也能逐步走向成熟,走向完善
《称象》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称、曹、议、论、秤、砍、块、沉、线、止、然、量”12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学习曹冲遇事开动脑筋。
3.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4.培养学生遇事要开动脑筋,平时多观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教育学生学习曹冲,平时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曹冲称象的办法以及他和官员称象的办法之间的联系。
解决办法:教师启发学生把官员们提出的称象办法与曹冲提出的称象办法进行对比。
难点:曹冲想出称象办法的原因。
解决办法: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用船代替秤,解决了提不动的难题,用石头代替大象,化整为零,找到了称大象的巧办法,实验过程就是突破难点的过程。
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媒体资源:视频《称象》,动画课件《称象:生字学习》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称象》(板书课题),“象”就是我们在公园、电视中看到的大象。“称象”就是称大象的重量,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谁称象,为什么要称象,怎样称的,称出来了吗等)这些问题,同学们学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
1.了解课文内容。
2.动笔勾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3.分组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
4.分段朗读,纠正字音,分析字形。
三、听范读,再细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思考:
本文主要写的是谁称象的事?(曹冲)
曹冲是曹操的儿子。曹操是什么人?(古时候的大官)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什么事?引导学生感知这段的主要内容。
(2)读第1句话,回答曹操是什么时候的人?理解“古时候”指三国时期,离现在大约有一千七百多年。
(3)读第2、3句,回答:人家送给他一头大象,他心情怎样?是怎样做的?(他很高兴,所以就带着官员和儿子去看象)
(4)指导朗读。
3.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2段,思考并回答:象是什么样子?官员们怎么做的?(使学生了解本段主要写了象又高又大,官员们边看边议论象的重量)。
(2)读第1句,看图回答:从哪地方看出象又高又大?
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的意思,具体认识象的高大。
(3)再读课文,从中体会象很大。
(4)读第2句话,举例说说“议论”的意思,再回答:从官员们议论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象很重,官员们很想知道象有多重)。
再读这句话,读出官员们疑问语气。
(5)朗读第2段。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二、回顾第1、2自然段。
三、学习第3段。
1.朗读第3段,思考官员们想出哪些称象的办法。引导学生抓住这段的主要内容。
2.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的重量称一称?官员们是怎样说的?这个办法行吗?
(先引导学生把第一种办法概括为“造大秤”,再让学生理解第3句话,了解这个办法不行的原因是因为谁也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提起这杆大秤。)
3.读第4句,说说第二种办法是什么?为什么也不成。
(联系曹操得到象时高兴的心情,认识把象割成几块称的办法更不成。)
4.读最后一句,说一说“摇头”和“直摇头”有什么不同。(“直摇头”的意思是不住地摇头,表明曹操对官员们提出的`称象办法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再读一读课文体会曹操的态度。
四、学习第4段。
1.朗读第4段,思考曹冲想出了什么样的称象办法。
(1)从“才七岁”体会出曹冲的年龄怎样。(年龄太小了)
(2)这么小的年龄就能想出称象的好办法。谁能分步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呢?
(3)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演示称象过程的前两步。
第一步:把演示用的“船”放在装水的大玻璃缸里,再把“大象”放进“船”里,“船身”下沉,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第二步:把“象”拿出,往“船”上装演示用的小石子,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通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及“下沉”“沿着水面”“船舷”“为止”等词语的意思。)
第三步:称一称船上石头。着重理解石头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称。第四步:知道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着重理解知道石头的总重量就等于知道大象的重量。因为石头和大象使船下沉的深度是一样的。
2.朗读第5段,思考:用曹冲想出的办法称象,结果怎样?
(1)“曹操微笑着点点头”,说明什么?(对这个办法很满意)。
(2)“果然”说明结果和预想的一样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3.曹冲是怎样想出称象的办法的?
讨论:(分成小组或同桌)
(1)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造大秤的办法,想到了什么?
(曹冲想:大秤没有人能提得起来,船却能装得很重很重的东西,可以用船做秤。)
21称象教案设计,
(2)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宰象、称象块的办法又想到了什么?(用石头代替象块。称出石头的重量就可知道象的重量)
4.你向曹冲学习什么?(启发学生从两方面学习)。
(1)曹冲用心听别人的议论,积极动脑筋想办法。
(2)曹冲善于观察和学习,知识丰富,知道船在水里下沉的程度与重量有关系。通过学习课文认识到必须有丰富的知识,肯动脑筋思考问题,就会变得聪明起来。
五、分析识记字形,完成本课作业。
1.读生字卡片,分析字形组词语。
(1)比较“称”和“秤”字音字形相近,字义不同。
(2)“曹”和“线”的笔画笔顺。
曹:上半部分的笔顺为,下半部分是“日”字,共11画。
线:左边是绞纟旁,右边的笔顺为:共8画。
此教学过程利用动画课件《称象:生字学习》辅助进行。
(3)“块、议、论、砍、沉、止”等字利用熟字识记。
2.完成课后第2题,会用“直”“才”“到底”造句。
3.完成课后第3题,读这段话,再抄写。
4.把这篇课文内容讲给别人听。
《称象》教案10
【教学要求】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
3、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4、通过读读比比,初步领会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更加具体、明确、有力。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读、思、述、议、演示、观察等学习活动,感悟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
教具准备
1、教学课件。
2、模拟称象的演示道具,如装水的玻璃缸、塑料肥皂盒盖、玩具象(要有一定的重量)、小石块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质疑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都用什么称呀?(课件出示1)(出示秤称实物画面)那,大家见过有人称大象吗?(课件出示2)(出示大象画面)是呀,大象又高又大,怎样称出它的重量呢?今天我们学习一个古代故事《曹冲称象》(板书课题),看看人们是怎样称大象的。
2、围绕课题质疑
看到这个课题,大家想知道什么呢?(学生可能会提出“曹冲为什么要称象”“曹冲想用什么方法称象”“大象到底有多重”等问题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在肯定之后,要告诉学生“曹冲想用什么方法称象”是我们要读懂的重要问题)
二、自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3遍提醒学生(课件出示3自学要求)把句子读通顺,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指名不同层次的学生朗读,检查自读效果如果有的学生还没有读顺,再提醒他们自读相应的句子、段落,力求大部分学生能把课文读通读顺。
3、(课件出示4)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然后按“谁做了什么事”的思路口头填空:课文讲了的故事。
(学生填“曹冲称象”正确,填“曹冲想出好办法称象”更好,应给予充分肯定)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认真读课题,注意轻声,读准字音,自学生字,想想可以找哪些朋友。
2、朗读课文:(课件出示5)
(1)给课文标好自然段;
(2)圈出文中的生字,并给生字找几个朋友;
(3)把课文读正确、读连贯。
三.检查预习
出示生字(课件出示6)
zhùzuòchènɡɡǎnzhànrándǐsuìchuán
柱做秤杆站然底岁船
cáochēnɡyuányìlùnzhònɡliànɡkǎnɡēxiànzhǐ
曹称员议论重量砍割线止
1、指名领读,正音。注意平舌音与翘舌音,前鼻音与后鼻音的区别。
“柱、秤、称、站、船、重、止、然”是翘舌音,“做、岁、曹”是平舌音。“然、站、杆、论、砍、线”是前鼻音。“称、秤、重、量”是后鼻音,“论”是边音。
2、自由练读。开火车读。
3、去掉拼音谁能读好它们,试试看。指名读。齐读。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官员们都想出什么办法?(课件出示7)
(有的说造一杆大秤称)
2.曹冲想出了什么办法?(课件出示8)
(曹冲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先把大象赶到船上,记下船吃水的位置,再把大象赶下船,装上石头,到原来的位置,然后称石头就行了。)
3.结果怎样?
按照曹冲的办法,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指导读好曹冲称象办法的句子。
五.识记生字,写字指导
1、(课件出示9)出示生字:“柱、杆、做、站、然、底、秤、岁、船”。
2、仔细观察,分析字形,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好?
(1)加一加:“木+主”是“柱”。“木”加“干”是“杆”。“立”加“占”是“站”,“亻”加“故”是“做”。
(2)换一换:“低”换掉“亻”加“广”是“底”,“沿”换掉“氵”加“舟”是“船”。
(3)(课件出示10)猜谜语:“山下有夕阳”就是“岁”。“平衡的禾木”是“秤”。
3、师重点指导“然、底”。(板书:然底)
(课件出示11)出示“然、底”田字格课件。
“然”上部左右两个长方形,紧紧靠在一起,“犬”改捺为点,整个字呈上收下放状。
“底”字,横不要写得过长,撇都要写成长斜撇,广字旁的上点在横画中间的上方。
4、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反馈检查。
1、师生合作,老师抽读生字卡片,学生比赛读,看谁读的又对又快。
2、小组合作,给生字找朋友,看哪个组找的多。
3、同位合作,一人读课文,另一人听,指出读的好的地方或是不太好的地方。
课外作业新设计
1、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
禾()()()
灬()()()
2、抄写本课会写的字。
3、文中有几种称象的方法,哪种最好?
答案:
1、禾(种)(秧)(稼)
灬(然)(黑)(燕)
2、略。
3、文中有两种称象的方法。一种是造一杆大秤称。曹冲的`方法是把象赶到船上称。
曹冲的方法最好,最管用。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2、通过读读比比,初步领会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更加具体、明确、有力。
3、通过读、思、述、议、演示、观察等学习活动,感悟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
教具准备
1、教学课件
2、模拟称象的演示道具,如装水的玻璃缸、塑料肥皂盒盖、玩具象(要有一定的重量)、小石块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当小老师,抽读生字卡片。
2、复习词语:柱子做秤杆站出来果然七岁上船曹冲议论
砍倒重量官员为止一条线
(1)指名学生认读生词。
(2)开火车认读词语。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谁能把这个故事简单地给大家讲一讲?请学生讲一讲故事大概,其他同学补充。
4、继续学习《4曹冲称象》。(板书:4曹冲称象)
二、分步细读,重点感悟
读懂各段意思,重点感悟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感悟大象“又高又大”
(课件出示12大象图片)感悟大象“又高又大”。
(1)指名朗读
(2)学生画出写大象又高又大的语句,互相交流再出示
(课件出示13大象又高又大的语句)“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这个句子,指导朗读,体会大象“又高又大”。
(3)激发想象,发展思维和语言:(课件出示14)
大象的身子像(—堵墙)
大象的身子还像()。
腿像(四根柱子)
腿还像()。
(4)指导朗读,提示学生读出惊奇、疑问的语气
3、学习第3自然段,了解官员们的称象办法
(1)四个同学一组,分角色练习朗读,再互换角色朗读
(2)思考、讨论:官员们提出了什么称象办法?他们的办法好吗?为什么?
(板书:官员们造大秤)
4、学习第4自然段,感悟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
(1)自由朗读,要求读熟
(2)教师出示“……再……然后……”等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再指名学生说,师生共同评价,看是否把曹冲称象的办法说清楚了。
(3)实验演示指名学生上讲台,一边说一边通过道具实验演示曹冲的称象办法教师提醒全班学生认真观察。
(课件出示15图文)演示曹冲称象的过程图。曹冲赶象上船,画一条线——赶象上岸,装上石头——称石头
(板书:曹冲赶象上船画一条线赶象上岸装上石头称石头)
(4)思考、讨论:曹冲的称象办法好吗?为什么?
(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用船代替秤,解决了提不动的难题,从而认识到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
5、指导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注意“微笑着”“果然”这两个词的语气。
三、升华认识,拓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1、一头大象,官员们想不出好办法称它的重量,小曹冲怎么会想出这么个好办法呢?
(绝大多数学生会说曹冲善于观察、肯动脑筋,这也正确深层次探究曹冲怎么会想出这么个好办法,则缘于他善于联想秤提不动大象,曹冲想到船载得起;又联想到石头,石头可以代替大象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曹冲善于联想的特点。)
2、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司马光砸缸救小朋友的故事,今天又学了曹冲想出好办法称象的故事,有的同学还知道比利时的小英雄撒尿浇灭导火索的故事,那么在生活中,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想了什么办法解决呢?还有什么难题,现在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说出来吧,大家帮你想办法,好吗?
学生提问题,其他同学解决问题。
四、完成课后第3题(课件出示16课后第3题)
1、自由朗读句子,再指名朗读,教师指导学生读出正确的语气
2、说说每组的后一个句子好在哪里?
(后一个比前一个句子更具体、生动。)
五、拓展延伸,总结提高。
1、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称象呢?
(可以启发他们从当时的情况和现代社会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2、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各自见解,进行互相评价。
课外作业新设计
1、把《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用下列词语写句子。
(1)…才…(2)…到底…
3、练习说一说曹冲称象的方法。
答案:
1、略。
2、(1)…才…我的弟弟今年才两岁。
(2)…到底…你到底去还是不去呢?
3、略。
【板书设计】
4曹冲称象
官员们造大秤
曹冲:曹冲赶象上船画一条线赶象上岸装上石头称石头
【教学反思】
《曹冲称象》一课是一篇记叙文,主要写曹冲小时候运用巧妙的方法称出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我以小学生耳熟能详的小故事《曹冲称象》为学习材料,创设了一个个生动的学习情境。全文共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介绍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读,多种形式朗读,解决不认识的字,弄清文章的主要意思。通过理解文字语言去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
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抓住文中内容进行对比,即官员们称象的办法和曹冲称象的办法的对比。课文第4自然段是本课的重难点,我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这段。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用实物道具和课件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曹冲当时是如何称象的。注意指导学生抓住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再……然后……”,描述称象的过程,为复述课文作准备。在总结板书时指出曹冲不是神童,他的办法是想出来的。他认真听别人的议论,从中受到启发。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结尾处我安排了拓展课文这一环节,我想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我说:“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还有什么好办法,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有的读课文,有的看插图,有的热烈地讨论。一名学生兴奋地站起来,提出了他的新方法:一块石头一般有几百斤重,甚至上千斤。曹冲用石头称象,结果的误差是比较大的。而且石头需要士兵们一块一块地抬到船上,再一块一块地称,真辛苦!我用士兵来代替石头称象。一名士兵的体重只有一百多斤,用士兵代替石头称,误差要小得多。士兵们跑到船上去,不费吹灰之力。最后,只要每个士兵称出自己的体重,全部加起来,就可以知道大象有多重了。这样称不是更快更容易吗?
我们每一位教育者也要多给予学生掌声与喝彩,少责难与批评,使学生成为勇于尝试,敢于探索,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气馁,并且有积极健康心理的开拓型人才。
《称象》教案11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质疑。
2、“曹”是个姓氏,我们身边有没有姓“曹”的同学或者小伙伴。
3、介绍曹操和曹冲两人物。曹操是魏国的君王,是一个聪明人,他也是一位大名鼎鼎的`英雄。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死后被追尊为【武帝】。他的父亲为曹嵩中常侍(西汉时皇帝近臣,给事左右,职掌顾问应对)大长秋(官名,皇后的卿)曹腾的养子。曹操的早年,曹操年少时就机警过人,并通权谋机变,,不规规矩矩地谋生做事。曹冲从小聪明仁爱,与众不同,深受曹操喜爱。曹操几次对群臣夸耀他,有让他继嗣的意思。不过曹冲还未成年就病逝,年仅十三岁。
二、学习生字
1、范读,同时认准字音。
2、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认读生字。
(1)通过组词区分“称”和“秤”
(2)区分“里”和“量”。说说一些东西的重量,明白这个词的意思。
4、指名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
三、初知大意
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什么?(本文写了曹冲动脑筋想办法称出大象重量的故事。)
四、写生字
《称象》教案12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2.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不好,自己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来称象。教育学生平时要多观察事物,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背诵第4自然段。
2.通过阅读,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自己思考其它称象办法。教育学生平时要多观察事物,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你们在市场,见过别人称东西吗?
称东西为了什么?
[出示课件:大象图片]那,大家见过有人称大象吗?
这节课,我们就坐时光机去古代,看看一个叫曹冲的孩子,他是怎么想办法称大象的。
[板书课题]
生认读“曹、称”。仔细看这两个字,你怎么记住它们?(曹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部分的笔顺:横、竖、横折、横、竖、竖、横;称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禾,右:尔。)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一)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生字。
(二)学生回忆识字方法。(师: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怎么办呢?)
[方法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拥有获取知识的本领,也才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三)用你喜欢的方法,四人小组学习不认识的生字。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本环节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互学互教,认识了不少生字,扫清了学生生字方面的障碍。]
(四)针对发现的'问题,指名当小老师组织大家交流学习经验。
[重视对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的引导与交流,不断扩大识字成果。]
(五)检查生词、生字掌握情况。
过渡: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认真,小老师讲得这么精彩,一些词宝宝也要和我们交朋友呢!
1.[演示课件]出示生词,学生看课件自由读生词。
2.[卡片]学生领读生词。
3.提出词语中不明白的地方。学生交流。
4.测读
5.男女赛读。
6.同桌赛读。
[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认识、巩固生字词,享受到了学习汉字的乐趣。]
(六)指导朗读。
指名读课文,检查字音。
过渡:经过学习,通过比赛,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读这篇课文了。谁愿意把这篇课文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认真听他们的字音都读准了吗?
三、辨别字形,学习写字。
1.认真观察字形,辨析形近字。
2.与横竖中线相关联的笔画,要着重观察描摹。
3.同桌交换本子写生字。
四、作业。
生字、字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游戏导入,复习生字。
(一)做游戏。
1.开火车;
2.摘果子;
3.送信(一生把词卡送给小组成员,拿词卡的同学认读);
4.找朋友(为生字找词朋友,为词找字朋友)。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巩固记忆。]
师:有人送给曹操一件非同寻常的礼物——(生:一头大象。)
课文是怎样描述这头象的?(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练读,体会象的高大。
指名读,读出象的高与大。
问:你们见到这么高大粗壮的象,想提些什么问题?
(二)学生质疑。
(它有多重?……)
[通过学生质疑,自然地引出下一步的学习。]
二、学习课文,解决疑问。
(一)对比学习。
问:要想知道大象有多重,必须得称一称它。课文介绍了几种称象的办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
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生回答。
[对比学习,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
问:从文中哪句话看出曹冲的办法好?生读第5自然段第一句话。[出示课件:曹操微笑着点点头。]要求:读出满意、欣慰的语气。
(二)学习第4自然段。
师出示课件:
默读课文,把曹冲称象的办法用“——”画出来。
想一想:称象分为哪几步?
说一说:称象的过程。]
个人自学。
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式学习之外,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这样做,就使得学生的认知不断得到完善和升华,最后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
以四人小组形式汇报,师打相应课件:第4自然段曹冲说话的内容。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回答称象步骤。
3.指名一生再读,同时放[“曹冲称象”动画课件]。
4.生自由读,边读边想象称象的过程。
5.这部分内容有些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你们找一找,画出来。
6.用上这几个词,和同桌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7.试着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这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生练习后,指名发言。
[在理解、朗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学会倾听与合作,有条理地表达,突破课文重难点。]
8.师生接读:
师:先把大象赶到(生读)
师:看船身(生读)
师:就沿着水面(生读)
师:再把大象(生读)
师:装到船下沉到(生读)
师:然后(生读)
[用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重点内容,训练他们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出示课件:第4段按原文填空。生准备,指名二生填。试背,指明一生背,会背的背。
[活跃课堂,巩固所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信心,降低课后背书难度。]
9.这部分内容,学生质疑。
其他生帮同学解决问题。
[让学生树立自信心,时时激励自己,肯定自己。]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一)总结升华。
问:你们觉得曹冲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曹冲想的办法超过了那些官员。那时,他才几岁?
出示课件:
读一读,比一比。
曹操的儿子曹冲7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
生读这两句话,比较哪句更能表现曹冲爱动脑筋。
师:曹冲是怎样想出这个办法的?生快速读文。
(如他们找不出来,师:找出不可行的称象方法。)一生读。
师:曹操听了(生:直摇头。)
出示课件:
结合句子选择带点字的意思。
曹操听了直摇头。1、从上到下。2、公正的。3、不断地。
问:为什么曹操听了直摇头?
[降低理解难度,体会“直”在句子中表示的意思。培养正确谴词造句的能力。]
师生配合读:男生读第一种方法,女生读第二种方法,老师读第三段开头、结尾。
师:虽然这两种办法不可行,但是曹冲仍认真听了那两人的发言。你们认为他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二)拓展延伸。
问:在当时,曹冲的办法是最好的吗?你还能想出什么称象办法?
(不是,可以把石头换成牛、羊等会走的动物,或换成人)
[拓展延伸,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学生评议方法的可行性。
四、布置作业。
背诵第4段。
《称象》教案13
活动目标:
1.能较合理的想象,分析故事情节,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2.初步感受中国的历史故事,并引导幼儿懂得遇事要开动脑筋。
3.通过阅读,理解故事情节。
4.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活动准备:
故事视频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画大象引出本次活动内容。(画个大圆做身子,画个小圆做脑袋,画两根粗的树干做大腿,画一根长的树干做鼻子,画两张树叶做耳朵,画两根尖尖的树枝做牙齿,最后画上尾巴。)
二、教师分段讲述故事,幼儿边听边猜边议曹冲称象的方法
1、讲故事,从开头至“我有办法。”
问题:“曹冲会想出什么办法来称象?”
2、教师继续讲故事至“在船帮上齐水面上画一道记号。”
问题:“曹冲为什么要在船帮齐水面的地方画一道记号?曹冲接下来会做什么呢?”
3、教师继续讲故事至“曹冲看见船帮上的记号齐了水面,就叫人把石头一担一担地挑下来。”
问题:“曹冲为什么要往船上倒石头?”
4、教师讲故事至结尾。
(1)讨论:“为什么说曹冲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2)给故事取题目。
三、完整欣赏故事,进一步理解故事的内容
延伸活动:
这是一个历史故事,也是一个智慧故事。这个故事在我们幼儿园的楼梯上也有图片,其实在幼儿园还有很多关于民间的故事,小朋友也可以叫你爸爸妈妈讲给你听听。你们还可以请你的爸爸妈妈讲讲你自己的聪明故事,好吗?
课后反思:
为了更好的开展课题研究,我们在走廊、楼梯都张贴了我们老师自己画的民间故事连环画,加深幼儿对民间故事的理解。《曹冲称象》这是个智力故事,在设计的时候困惑很多,因为问题很难提炼,称象的方法怎样才能用幼儿能理解的.语言来表述。但在上的时候孩子们已经对故事有所了解,一个问题抛下去幼儿马上就回答出来了,所以就没有了猜测的机会。整节课用时较短,而且我只用了视频,在分段理解故事时还是用PPT比较好,最后完整欣赏时用视频。虽然课堂效果没有预计的那么好,但对于自己来说也是一次新的尝试,在选材——设计——试教中自己获得宝贵的经验。
《称象》教案1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称、曹、议、论、秤、砍、块、沉、线、止、然、量”12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学习曹冲遇事开动脑筋。
3.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同学遇事要开动脑筋,平时多观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同学学习曹冲,平时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法
重点:曹冲称象的方法以和他和官员称象的方法之间的联系。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同学把官员们提出的称象方法与曹冲提出的称象方法进行对比。
难点:曹冲想出称象方法的原因。
解决方法:通过实验使同学知道用船代替秤,解决了提不动的难题,用石头代替大象,化整为零,找到了称大象的巧方法,实验过程就是突破难点的过程。
三、课时布置:2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称象》(板书课题),“象”就是我们在公园、电视中看到的大象。“称象”就是称大象的重量,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谁称象,为什么要称象,怎样称的,称出来了吗等)这些问题,同学们学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
1.了解课文内容。
2.动笔勾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3.分组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
4.分段朗读,纠正字音,分析字形。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考虑:本文主要写的`是谁称象的事?(曹冲)
曹冲是曹操的儿子。曹操是什么人?(古时候的大官)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什么事?引导同学感知这段的主要内容。
(2)读第1句话,回答曹操是什么时候的人?理解“古时候”指三国时期,离现在大约有一千七百多年。
(3)读第2、3句,回答:人家送给他一头大象,他心情怎样?是怎样做的?(他很高兴,所以就带着官员和儿子去看象)
(4)指导朗读。
3.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2段,考虑并回答:象是什么样子?官员们怎么做的?(使同学了解本段主要写了象又高又大,官员们边看边议论象的重量)。
(2)读第1句,看图回答:从哪地方看出象又高又大?
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的意思,具体认识象的高大。
(3)再读课文,从中体会象很大。
(4)读第2句话,举例说说“议论”的意思,再回答:从官员们议论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象很重,官员们很想知道象有多重)。
再读这句话,读出官员们疑问语气。
(5)朗读第2段。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二)回顾第1、2自然段。
(三)学习第3段。
1.朗读第3段,考虑官员们想出哪些称象的方法。引导同学抓住这段的主要内容。
2.曹操问:谁有方法把这头大象的重量称一称?官员们是怎样说的?这个方法行吗?
(先引导同学把第一种方法概括为“造大秤”,再让同学理解第3句话,了解这个方法不行的原因是因为谁也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提起这杆大秤。)
3.读第4句,说说第二种方法是什么?为什么也不成。
(联系曹操得到象时高兴的心情,认识把象割成几块称的方法更不成。)4.读最后一句,说一说“摇头”和“直摇头”有什么不同。(“直摇头”的意思是不住地摇头,标明曹操对官员们提出的称象方法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再读一读课文体会曹操的态度。
(四)学习第4段。
1.朗读第4段,考虑曹冲想出了什么样的称象方法。
(1)从“才七岁”体会出曹冲的年龄怎样。(年龄太小了)
(2)这么小的年龄就能想出称象的好方法。谁能分步说说曹冲称象的方法呢?
(3)教师根据同学说的内容演示称象过程的前两步。
第一步:把演示用的“船”放在装水的大玻璃缸里,再把“大象”放进“船”里,“船身”下沉,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第二步:把“象”拿出,往“船”上装演示用的小石子,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通过演示协助同学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和“下沉”“沿着水面”“船舷”“为止”等词语的意思。)
第三步:称一称船上石头。着重理解石头可以一局部一局部地称。第四步:知道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着重理解知道石头的总重量就等于知道大象的重量。因为石头和大象使船下沉的深度是一样的。
2.朗读第5段,考虑:用曹冲想出的方法称象,结果怎样?
(1)“曹操微笑着点点头”,说明什么?(对这个方法很满意)。
(2)“果然”说明结果和预想的一样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3.曹冲是怎样想出称象的方法的?
讨论:(分成小组或同桌)
(1)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造大秤的方法,想到了什么?
(曹冲想:大秤没有人能提得起来,船却能装得很重很重的东西,可以用船做秤。)
(2)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宰象、称象块的方法又想到了什么?(用石头代替象块。称出石头的重量就可知道象的重量)
4.你向曹冲学习什么?(启发同学从两方面学习)。
(1)曹冲用心听他人的议论,积极动脑筋想方法。
(2)曹冲善于观察和学习,知识丰富,知道船在水里下沉的程度与重量有关系。通过学习课文认识到必需有丰富的知识,肯动脑筋考虑问题,就会变得聪明起来。
(五)分析识记字形,完成本课作业。
1.读生字卡片,分析字形组词语。
(1)比较“称”和“秤”字音字形相近,字义不同。
(2)“曹”和“线”的笔画笔顺。
曹:上半局部的笔顺为,下半局部是“日”字,共11画。
线:左边是绞纟旁,右边的笔顺为:共8画。
(3)“块、议论、砍、沉止”等字利用熟字识记。
2.完成课后第2题,会用“直”“才”“到底”造句。
3.完成课后第3题,读这段话,再誊写。
4.把这篇课文内容讲给他人听。
《称象》教案15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13个生字,学写8个生字。
2、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培养学生做事有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
4、遇事动脑筋想办法的良好习惯,做事时注意采纳别人合理的意见。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读、思、述、议、演示、观察等学习活动,感悟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
课前准备:字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思导学
1、创意导学。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象吗?谁能说一说大象长得什么样?(看课件)有没有见过称象?(板书:称象)如果叫你称象,该怎么办?然而大约早在1800年以前的时候,我们聪明的祖先中有一个才7岁的孩子,就出色地完成了称象的任务。他的名字叫曹冲。他是三国时代魏国国王曹操的儿子。你们想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称象》。
2、前置性学习检测
(1)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
(2)谁能给大家说一说你知道的曹操和曹冲是什么样的人?
二、字词教学
1、自主阅读。注意给生字正音,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齐读。
2、再指名分段读课文,注意给生字正音。找出文中的人物。教师相机板书曹操、官员、曹冲
3、小组合作学习,读读生字记记字形,并给它们找找朋友。
4、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读准字音“柱、秤、沉、止”。
(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齐读。)
5、重点教学书写生字:底、然、称、秤
三、精讲探究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什么事?(生答)教师简介曹操,理解“官员”一词。
(2)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段
(1)看图说说你看到的这头大象。
(2)指名读,思考:这头大象长得怎么样?找一找文中写大象的句子,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的意思。图文结合具体认识象高大。
(3)指导再读描写大象的句子,读出象又高又大又重的感觉来?
(4)看到这么一头大象,大家心里会想什么?官员们表现怎样?(语句训练,用“一边??一边”说句话。)
(5)官员们想出了几种办法称象呢?这些方法行吗?(讨论)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议论态度怎么样?(理解“直摇头”)
(6)朗读第2、3段,引导读出疑问、反问的语气。
过渡:七岁的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边听边思考,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想出一个了办法,引读:他站出来说??(读第四段曹冲说的话)
3、刚才一上课时,有的.同学就想了解曹冲是怎样称象的,现在请大家看第四段,再读这一段,看看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1)和同桌说说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2)出示课件,看一看曹冲是怎样称的。
(3)用上“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在小组内说说曹冲是怎样称的,推荐一名最好的给大家说说。
4、按照曹冲的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了吗?学习最后一段。
四、课后检测:按课文内容填空。
先把大象赶到(),看船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身上()。再把大象(),往船上(),等到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把船上的石头搬下来()。()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称象》教案】相关文章:
称象的教案04-01
《曹冲称象》教案03-18
《称象》教案精选15篇03-07
《称象》教案(15篇)03-07
《称象》教案15篇09-17
《曹冲称象》教案09-13
《称象》优秀教案模板08-25
《称象》讲读教案及评析08-26
曹冲称象的教案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