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勾股定理的应用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勾股定理应用》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勾股定理应用》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勾股定理应用》教案1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本节将利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其中需要学生了解空间图形、对一些空间图形进行展开、折叠等活动。学生在学习七年级上第一章时对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从事过相应的实践活动,因而学生已经具备解决本课问题所需的知识基础和活动经验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一章《勾股定理》第3节。具体内容是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当然,在这些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需要经历几何图形的抽象过程,需要借助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这些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意识;一些探究活动具体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相互间的合作交流,有助于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图形,探索图形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3.在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实用性.
利用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四、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归纳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的参与意识教强,思维活跃,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力求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1)从创设问题情景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育教学过程;
(2)从学生活动出发,顺势教学过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
2.课前准备
教具:教材、电脑、多媒体课件.
学具:用矩形纸片做成的圆柱、剪刀、教材、笔记本、课堂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做一做;第四环节:小试牛刀;第五环节:举一反三;第六环节:交流小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1.3勾股定理的应用:课后练习
一、问题引入: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________等于________。如果用a,b和c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________。
2、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________,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3勾股定理的应用:同步检测
1.为迎接新年的到来,同学们做了许多拉花布置教室,准备召开新年晚会,小刘搬来一架高2.5米的木梯,准备把拉花挂到2.4米高的墙上,则梯脚与墙角距离应为( )
A.0.7米B.0.8米C.0.9米D.1.0米
2.小华和小刚兄弟两个同时从家去同一所学校上学,速度都是每分钟走50米.小华从家到学校走直线用了10分钟,而小刚从家出发先去找小明再到学校(均走直线),小刚到小明家用了6分钟,小明家到学校用了8分钟,小刚上学走了个( )
A.锐角弯B.钝角弯C.直角弯D.不能确定
3.如图,是一个圆柱形饮料罐,底面半径是5,高是12,上底面中心有一个小圆孔,则一条到达底部的直吸管在罐内部分a的长度(罐壁的厚度和小圆孔的大小忽略不计)范围是( )
A.5≤a≤12 B.5≤a≤13 C.12≤a≤13 D.12≤a≤15
4.一个木工师傅测量了一个等腰三角形木板的腰、底边和高的长,但他把这三个数据与其它的数据弄混了,请你帮助他找出来,是第( )组.
A.13,12,12 B.12,12,8 C.13,10,12 D.5,8,4
《勾股定理应用》教案2
一、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
1.求面积
例1:如图1,在等腰△ABC中,腰长AB=10cm,底BC=16cm,试求这个三角形面积。
析解:若能求出这个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就可以求出这个三角形面积。而由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可联想作底边上的高AD,此时D也为底边的中点,这样在Rt△ABD中,由勾股定理得AD2=AB2-BD2=102-82=36,所以AD=6cm,所以这个三角形面积为×BC×AD=×16×6=48cm2。
2.求边长
例2:如图2,在△ABC中,∠C=135?,BC=,AC=2,试求AB的长。
析解:题中没有直角三角形,不能直接用勾股定理,可考虑过点B作BD⊥AC,交AC的延长线于D点,构成Rt△CBD和Rt△ABD。在Rt△CBD中,因为∠ACB=135?,所以∠BCB=45?,所以BD=CD,由BC=,根据勾股定理得BD2+CD2=BC2,得BD=CD=1,所以AD=AC+CD=3。在Rt△ABD中,由勾股定理得AB2=AD2+BD2=32+12=10,所以AB=。
点评:这两道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没有现成的直角三角形,都是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巧妙构造直角三角形,借助勾股定理来解决问题的,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里蕴含着数学中很重要的转化思想,请同学们要留心。
二、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直角三角形
例3:已知a,b,c为△ABC的三边长,且满足a2+b2+c2+338=10a+24b+26c。试判断△ABC的形状。
析解:由于所给条件是关于a,b,c的.一个等式,要判断△ABC的形状,设法求出式中的a,b,c的值或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相等与否)等,因此考虑利用因式分解将所给式子进行变形。因为a2+b2+c2+338=10a+24b+26c,所以a2-10a+b2-24b+c2-26c+338=0,所以a2-10a+25+b2-24b+144+c2-26c+169=0,所以(a-5)2+(b-12)2+(c-13)2=0。因为(a-5)2≥0,(b-12)2≥0,(c-13)2≥0,所以a-5=0,b-12=0,c-13=0,即a=5,b=12,c=13。因为52+122=132,所以a2+b2=c2,即△ABC是直角三角形。
点评: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问题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体现。
三、利用勾股定理说明线段平方和、差之间的关系
例4:如图3,在△ABC中,∠C=90?,D是AC的中点,DE⊥AB于E点,试说明:BC2=BE2-AE2。
析解:由于要说明的是线段平方差问题,故可考虑利用勾股定理,注意到∠C=∠BED=∠AED=90?及CD=AD,可连结BD来解决。因为∠C=90?,所以BD2=BC2+CD2。又DE⊥AB,所以∠BED=∠AED=90?,在Rt△BED中,有BD2=BE2+DE2。在Rt△AED中,有AD2=DE2+AE2。又D是AC的中点,所以AD=CD。故BC2+CD2=BC2+AD2=BC2+DE2+AE2=BE2+DE2,所以BE2=BC2+AE2,所以BC2=BE2-AE2。
点评:若所给题目的已知或结论中含有线段的平方和或平方差关系时,则可考虑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来解决问题。
《勾股定理应用》教案3
教学课题:
勾股定理的应用
教学时间(日期、课时):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能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在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转化” 思想(把解斜三角形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进一步发展有条理思考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
《数学学与练》
集体备课意见和主要参考资料
页边批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勾股定理在实际中的应用。除课本提供的情境外,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另行设计一些具体情境,也利用课本提供的素材组织数学活动。比如,把课本例2改编为开放式的问题情境:
一架长为10m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m.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0.5m,你认为梯子的底端会发生什么变化?与同学交流.
创设学生身边的问题情境,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样的问题学生常常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产生不同的思考方法和结论(教学中学生可能的结论有:
底端也滑动0.5m;如果梯子的顶端滑到地面上,梯子的顶端则滑动8m,估计梯子底端的滑动小于8m,所以梯子的顶端下滑0.5m,它的底端的滑动小于0.5m;构造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计算梯子滑动前、后底端到墙的垂直距离的差,得出梯子底端滑动约0.61m的结论等)。
通过与同学交流,完善各自的想法,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中感受用数学的眼光审视客观世界的乐趣.
二.新课讲授
问题一在上面的情境中,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m,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
组织学生尝试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对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问题二从上面所获得的信息中,你对梯子下滑的变化过程有进一步的'思考吗?与同学交流.
设计问题二促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从数学的角度思考实际问题.教学中学生可能会有多种思考.比如,
①这个变化过程中,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总比顶端下滑的距离大;
②因为梯子顶端下滑到地面时,顶端下滑了8m,而底端只滑动4m,所以这个变化过程中,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不一定比顶端下滑的距离大;
③由勾股数可知,当梯子顶端下滑到离地面的垂直距离为6m,即顶端下滑2m时,底端到墙的垂直距离是8m,即底端电滑动2m等。
教学中不要把寻找规律作为这个探索活动的目标,应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客观世界,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3.例题教学
课本的例1是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补充一些实际应用问题,把课本习题2.7第4题作为补充例题.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把“32+b2=c2”看作一个方程,设折断处离地面x尺,依据问题给出的条件就把它转化为熟悉的会解的一元二次方程32+x2=(10—x)2,从中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进一步了解勾股定理的悠久历史和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三.巩固练习
1.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甲往东走了4km,乙往南走了6km,这时甲、乙两人相距__________km.
2.如图,一圆柱高8cm,底面半径2cm,一只蚂蚁从点A爬到点B处吃食,要爬行的最短路程(取3)是().
(A)20cm(B)10cm(C)14cm(D)无法确定
3.如图,一块草坪的形状为四边形ABCD,其中∠B=90°,AB=3m,BC=4m,CD=12m,AD=13m.求这块草坪的面积.
四.小结
我们知道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已知直角三角形中的任意两边就可以依据勾股定理求出第三边.从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把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关系“a2+b2=c2”看成一个方程,只要依据问题的条件把它转化为我们会解的方程,就把解实际问题转化为解方程.
《勾股定理应用》教案4
【学习目标】
能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的运用.
【学习重点】
直角三角形模型的建立.
【学习过程】
一.课前复习
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区别
二.新课学习
探究点一:蚂蚁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径问题
1.3如图,有一个圆柱,它的高等于12cm,底面圆的周长是18cm.在圆柱下底面的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上与A点相对的B点处的食物,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
思考:
1.利用学具,尝试从A点到B点沿圆柱侧面画出几条线路,你认为
这样的线路有几条?可分为几类?
2.将右图的圆柱侧面剪开展开成一个长方形,B点在什么位置?从
A点到B点的最短路线是什么?你是如何画的?
1.33.蚂蚁从A点出发,想吃到B点上的.食物,它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你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画出图形,写出解答过程。
4.你是如何将这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
小结:
你是如何解决圆柱体侧面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问题的?
探究点二: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如何判断两线垂直?
1.31.31.3李叔叔想要检测雕塑底座正面的AD边和BC边是否分别垂直底边AB,
但他随身只带了卷尺。(参看P13页雕塑图1-13)
(1)你能替他想办法完成任务吗?
1.31.3(2)李叔叔量得AD的长是30cm,AB的长是40cm,
BD长是50cm.AD边垂直于AB边吗?你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3)小明随身只有一个长度为20cm的刻度尺,他能有办法检验AD边是否垂直于AB边吗?BC边与AB边呢?
小结:通过本道例题的探索,判断两线垂直,你学会了什么方法?
探究点三:利用勾股定理的方程思想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例图1-14是一个滑梯示意图,若将滑道AC水平放置,则刚好与AB一样长.已知滑梯的高度CE=3m,CD=1m,试求滑道AC的长.
1.3
思考:
1.求滑道AC的长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什么数学问题?
2.你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写出解答过程。
小结:
方程思想是勾股定理中的重要思想,勾股定理反应的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正是构建方程的基础.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三.新知应用
1.如图,台阶A处的蚂蚁要爬到B处搬运食物,它怎么走最近?并求出最近距离.
1.3
2.如图,在水池的正中央有一根芦苇,池底长10尺,它高出水而1尺,如果把这根芦苇拉向水池一边,它的顶端恰好到达池边的水面则这根芦苇的长度是()
1.3
五.作业布置:习题1.41,3,4题
【反思】
一、教师我的体会:
①、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备课这节课,书本总共两个例题,且两个例题都很难,如果一节课就讲这两题难题,那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效率会比较低,另一方面会使学生畏难情绪增加。所以,我简化教材,使教材易于操作,让学生易于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知识,降低学习难度。
把教材读薄,
②、除了备教材外,还备学生。从教案及授课过程也可以看出,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对新事物有好奇心,但对新知识的钻研热情又不够高,这样,造成教学难度较大,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处理教材时,把某些数学语言转换成通俗文字来表达,把难度大的运用能力降低为难度稍细的理解能力,让学生乐于面对奥妙而又有一定深度的数学,乐于学习数学。
③、新课选用的例子、练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运用性强,贴近生活,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既达到学习、巩固新知识的目的,同时,又充分展现出数学教学的重大特征:数学源于生活实际,又服务于生活实际。勾股定理源于生活,但同时它又能极大的为生活服务。
④、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知识显得形象直观,充分发挥现代技术作用。
二、学生体会:
课前,我们也去查阅了一些资料,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以及有关的一些应用,通过这节课,真真发现勾股定理真真来源于生活,我们的几何图形和几何计算对于勾股定理来说非常广泛,而且以后更要用好它。对于勾股定理都应用时,我觉得关键是找到相关的三角形,并且分清直角边或斜边,灵活机智地进行计算和一些推理。另外与同学间在数学课上有自主学习的机会,有相互之间的讨论、争辩等协作的机会,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共同提高我觉得都是难得的机会。锻炼了能力,提高了思维品质,并且勾股定理的应用中我觉得图形很美,古代的数学家已经有了很好的研究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现代的艺术家们也在各方面用到很多,同时在课堂中渐渐地培养了我们的数学兴趣和一定的思维能力。
不过课堂上老师在最后一题的画图中能放一放,让我们有时间去思考怎么画,那会更好些,自然思维也得到了发展。课上老师鼓励我们尝试不完善的甚至错误的意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我们是学习的主人。数学课堂里充满了智慧。
【《勾股定理应用》教案】相关文章:
勾股定理的应用教案04-06
数学勾股定理教案03-17
数学勾股定理教案11-02
教案:《比的应用》07-13
《比的应用》教案09-04
勾股定理说课稿07-05
勾股定理说课稿02-11
《勾股定理》的说课稿06-08
《勾股定理》说课稿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