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蜜蜂》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蜜蜂》教案1
一、素材解读
1、素材的选取。对儿童来讲,最感兴趣的事物是哪些接近于儿童自身的生活,既与儿童的思维习惯相吻合、与儿童的活动规律一致、并且能够引发儿童情感共鸣的事物。比如,儿童之所以喜欢看动画片,除了其中优美的画面以外,里面的故事情节是最主要的因素,虽然动画片中的主人翁大多是一些小动物、卡通人物,但由于它们之间的故事是沿着儿童的思维习惯、思维模式向下发展的,所以通常会受到儿童的喜爱。本单元选取的情景素材就具有这样的特点。从“蜜蜂王国--整装待发--勤劳工作--国王查帐”情景串来分析,俨然就是一幅儿童自身活动的画卷。用这样的素材作为学习材料,不仅能够引发儿童学习的兴趣,而且也能够使儿童从中受到遵守纪律、热爱集体、诚实勤劳等方面的教育,同时还能够感受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
2、本单元的情景串。本单元有4个信息窗。依次是:
蜜蜂王国--整装待发--勤劳工作--国王查帐
二、单元知识分析
1、知识基础。有两个重要基础--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与万以内数的认识。(以下画阴影部分为与本单元有紧密联系的内容)
一年级下册: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一):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如57-29中的第一步计算......57-20=37)、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如57+29中的第一步计算......50+20=70)、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进位、退位)(如57-29中的第二步计算......57-20=37,37-9=28)。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进位、退位)、竖式、小括号、计算法则(用竖式计算,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算式有小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其中竖式计算是学生能够进行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
2、教材的地位。有三点:
是三位数加减法学习的开始阶段;
是数的计算领域的扩展(在第二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之后,相应的万以内数的计算也从此拉开了帷幕,所以说是计算领域的扩展);
是今后学习万以内数加减法(二)的重要基础(是学习两次进位、两次退位、连续退位三位数加减法的重要基础)。
3、知识构成。共设有4个信息窗,每个信息窗的学习内容如下:
信息窗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
信息窗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笔算,估算。
信息窗3:一次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笔算。
信息窗4:加减法的验算。
三、单元教材解读
(一)信息窗1的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本信息窗作为单元的起始内容,用“蜜蜂王国”作为故事情节发展的开展,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作为了解“勤劳的小蜜蜂”心理的最大需求,不是蕴含在其中的数学知识,而是能够了解蜜蜂王国与人的王国的共同之处。自然能够称得上是“王国”与“勤劳”,那么就应该与人的王国一样,有分工,有合作,那么是不是这样呢?只要打开情景图仔细阅读,就会发现蜜蜂王国与人的王国是一样的--有侍从、卫兵、清洁工、保育员。素材正迎合了儿童的心理需求。
2、情景图中的信息。
侍从--32只;
卫兵--45只;
清洁工--29只;
保育员--57只。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本信息窗设计了2个红点,2个绿点,共4个例题。
第一个红点:保育员和清洁工一共有多少只?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进位)。
第一个绿点:侍从和卫兵一共有多少只?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不进位)。
第二个红点:保育员比清洁工多多少只?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退位)。
第二个绿点:卫兵比侍从多多少只?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不退位)。
4、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
(1)教学目标:
①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口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②以多样化解决问题、探求计算结果为基础,促使学生对数的计算有新的认识,并在优化、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
③以“算法多样化”为手段,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时,学到的方法只有一种,既用竖式计算,随着数的认识的不断扩展,对学生计算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包括计算方法的选择、计算技能的提高、在计算学习过程中其它能力的培养等等,因而只用竖式计算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能力及技能的培养,有必要把计算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既口算),这既是学习的必要,同时也是生活的需要。
(2)故事引入。教师要对蜜蜂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并能引导学生用故事来叙述情景,渗透各学科之间的互相融合。建议教师把故事写在备课中,并布置学生观察情景,用故事描述情景。
(3)教学材料准备:计数器。
(4)时间分配:教材中的问题一和三是重点要学习的,问题二和四是对以上学习的巩固。所以在时间上不能平均用力。
(5)教师对学生的基础的分析是探究学习的重要保证。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会了用竖式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这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本单元就是在这个基础之上,进一步学习如何进行100以内的口算。正是因为学生具有了这样的一个良好的基础,才为课堂实施以解决问题为基础的探究性学习奠定了有效的保证。
(6)100以内数口算加减法的算理的抽象与升华是教学目标达到的重要保障。虽然学生已经具备了用竖式进行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但是由于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进行口算,所以学生在思维习惯与思维模式上有了变化。正是这种变化可能导致很多学生不适应。因而必须进行从深层次上帮助学生理解这种变化,既对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算理进行抽象、提练与升华,这是本节课上教师必须要做的工作。这个工作做不好,口算教学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或者说即使能够勉强达到了这个目标,目标的达成也是不扎实的。
(7)“算法多样化”的优化选择问题:也既如何进行100以内数的口算。
课程标准中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课程实施建议”中的“鼓励算法多样化”;二是课程目标中“解决问题”维度的要求--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教学中如果仅仅强调一个方面目标的实现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的目标,必然会使教学偏离正确的航向。比如如果仅仅强调“鼓励算法多样化”,如果我们的学生学完了本节课或者到本单元结束后还是用“竖式式的口算”(既从后往前算),那么我们的教学的价值在哪里?算法多样化其实是解决问题的多样化,是“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学习过程,如果仅仅停留在“你喜欢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算”低层次理解水平上,必然会使教学处于低水平状态。因而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是要实现以上两个方面的互相融合,既在“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也既“鼓励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既优化算法,也就是在进行100以内数的口算时,不能仅仅停留在“竖式式口算”的水平上,要让学生学会“从前往后”思考进行口算。当然在教学中还要照顾到一部分学生的特殊思考方法,同时实现教学个性化的需要。
5、例题教学的具体阐释
第一个红点:保育员和清洁工一共有多少只?57+29
列式与计算--口算--与梳理。
列式与计算:个体尝试--汇报交流--引导。学生具有的基础是竖式计算,这也是学生可能首先想到的方法,因而可以让学生先完成竖式计算的任务,也既首先用原来的方法把问题解决。引导是指让学生把竖式计算的计算过程进行表述,教师不能仅仅从计算法则的角度进行,而要从相同计数单位相加的角度进行梳理。
口算:个体尝试--汇报交流--引导。学生尝试口算的方法还可以有如:29+50=79,79+7=86等。
在口算的尝试阶段,学生极有可能不按教材所指示的方向进行,大多数情况下学生还是用原来的老办法,既:7+9=16,写6进1,5+2+1=8,57+29得86。这里学生是按竖式想的办法来进行的,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引导:
与梳理:用了竖式计算与口算两种方法进行了学习,接下来就要进行口算方法的提练与梳理。不论是竖式计算还是口算,其实这两种方法的实质是相同的,既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进行相加,竖式计算是从低位加起,口算是从高位加起,如何把这两种方法融合为一个整体,使学生理解口算的方法是从高位加起,就是这个阶段的重要任务。
首先对每一种方法的算理进行梳理(伴随着教师的引导概括,教师可以用计数器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第一种方法--先把整十数相加,再把一位数相加。其实是把57分成了50和7,把29分成了20和9。这个过程渗透了“十进制”计数的数学。
第二、三种方法--先加上整十数,再加上一位数。其实是把其中的一个数不变,另一个数分成了一个整十数和一位数。这个过程渗透了“先算部分,再算整体”的分解与组合。
不论哪一种方法,都改变了学生原有的竖式计算的认知结构,对学生来讲,是一个挑战。
第二个红点:保育员比清洁工多多少只?57-29
教学程序与上面的例一相同。
在上面的例一学习中,其中有一种口算方法是“先把整十数相加,再把一位数相加”,学生可能沿着这个思路去想,既“先把整十数相减,再把一位数相减”,此时遇到了困难,因为一位数7-9不够减。如何把这个负迁移改正过来,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一般水平的学生可能还是用老办法去解决,既按竖式借1的方法去想。既:40-20=20,17-9=8,20+8=28。不是说这种方法对学生思维培养没,而是这种方法在目前阶段不适合大众的一般思维能力。聪明的学生可能就去寻找另外的方法,不少学生可能会在这个地方被拦住。此时就需要教师深入到小组去点拔。
有的学生可能会沿着上面的第二、三种思路去思考,很快找到问题解决的办法,既:
接下来的任务是揭示每一种方法的实质,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抽象算法:
有两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第一种方法的算理,一是计数器,让学生把每一种方法的计算在计数器上演示出来;二是方格图,让学生用两种方法从57个方格中去掉29个方格。
1
以上的第一种方法,其实就是减法性质的应用;第二种方法其实就是渗透了“先加上整体,再去掉部分”的。
(二)信息窗2的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如果说前一个情景给我们的感觉是以“静”为主,这一个情景是以“动”为主,教材在编排时注意了动与静的结合处理。作为了解蜜蜂王国下一步该干什么的`心理需要,学生急于想知道故事情节的发展,既它们去干什么,教材选择“出发”作为故事情节发展的延续,符合儿童的年龄与心理特征。我们成人不妨以儿童的视角来审视本情景图,当儿童读懂了情景图以后,马上就会有置身其中的同感,平时与小伙伴一起游戏、捉迷藏的活动体验马上就会涌止心头。
2、情景图中的信息。
向东飞--103只
向南飞--286只
向西飞--530只
向北飞--310只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本信息窗设计了3个红点,1个绿点,共4个例题。
第一个红点:向西飞和向北飞的一共有多少只?学习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
绿点:向西飞比向北飞的多多少只?学习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第二个红点:向北飞和向南飞的一共有多少只?学习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
第三个红点:向南飞和向东飞的一共约有多少只?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估算。
4、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
(1)教学目标:
①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三位数加减法计算(不进位与不退位)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②初步认识“约等号”,会用约等号来表示三位数加减法计算的结果。
③使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探究问题答案与计算结果的过程,培养初步的数感与符号感意识。
(2)故事引入。
(3)教学材料准备:计数器。
(4)课时分配:建议例1、例2、例3一课时,例4一课时。
(5)基本思路:先解决问题,再抽象概括。
(6)例题教学的结构框架:以问题为框架开展探究与发现的学习活动(既以三个红点例题作为结构框架)。
向西飞和向北飞的一共有多少只、向西飞比向北飞的多多少只--向北飞和向南飞的一共有多少只--向南飞和向东飞的一共约有多少只。
以问题为框架也既以题目的类型为框架:例一为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个位上是0的加减法),例二为一般情况下的加减法,例三为三位数估算加减法。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学过程是一个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先解决问题然后再抽象概括的探究学习的过程。
(7)教学目标的定位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会了用竖式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上一个信息窗借助于这个基础,学生学会了100以内的口算方法。笼统地来说,学生要达到的目标是会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但是其中有一种类型的题目我们是不是再提高一下要求,既例一类型的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不进位)。为什么?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课标》中要求会口算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之中,需要进位与退位的题目是口算的难点。530+310类型的题目,由于计算时不需要进位与退位,思考时没有改变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既学生可以按照从前向后的口算顺序来思考,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口算。其实不需要进位与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要比100以内需要进位与退位的口算加减法简单。
(8)竖式计算的顺序:可以从高位算起,也可以从低位算起。由于本信息窗的内容不需要进位,所以不管从哪里算起,都对思维的过程与计算的结果不产生影响。
5、例题教学的具体阐释
第一个红点:向西飞和向北飞的一共有多少只?
在学习的最初阶段,可以让学生开展以个体尝试为基础、小组学习为保证的探究验证过程--试一试,530+310得多少;然后让学生汇报一下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显性的计算结果)及探究过程(隐性的思维活动过程)。为帮助全体学生都能理解计算的算理,教师有必要结合学生汇报的过程,对全体学生进行操作探究的指导--利用计数器,把抽象的推理变成学生的活动,如“5个百加3个百是8个百......”这一思路,教师就要指导学生都来完成在计数器上的操作。最后,让学生自已完成“向西飞比向北飞的多多少只”的探究,这其实是一个演绎探究的学习过程。
可能有的教师会问,题目比较简单,有必要再用计数器吗?再简单的题目总有少量的学生不理解、不会做,另外,使用计数器以后,当学生遇到如857-37、29+540这样的题目时,学生可能就不会出现数位不对齐的情况。
教师要指导细致,如可以让学生边拨珠边口述。
第三个红点:向南飞和向东飞的一共约有多少只?估算
(1)估算的意义:所谓估算,既把不是整百、整十的三位数变成与它接近的整百、整十的三位数,也既把题目变得简单一些便于思考。因而首先就要思考每个数接近哪个整百数、整十数,本题是变成整百数来思考。
(2)估算与问题的情景密不可分。到底什么时候变成整百数、什么时候变成整十的三位数,这与思考者对情景的理解与把握有很大的关系,既与思考者的数感有关系。很多情况下估算的判断要与情景联系,不能从纯数学的角度来思考。
(3)估算与验证相结合。探究出286+103≈400以后还要进行验证,既求出286+103的准确数与之比较,从而判断与验证估算结果的合理性。
(4)“≈”的读、写要指导细致、到位。
(5)要及时抽象与梳理估算方法。
(三)信息窗3的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正象小朋友在一起开展一个活动一样,大家说好了一起出发,奔赴各自的目的地,到目的地去干什么呢?这是了解人的活动的心理状态。教材中的情景图在设置上也注意到了故事情节的自然发展,照应了以上两个情景,小蜜蜂从蜜蜂王国里出发后去了哪里,它们要去干什么,这是小朋友想知道的事情,因而情景设置了小蜜蜂去果园与花园采蜜的情节。
2、情景图中的信息。
一队:518只;
二队:227只;
果园在我们家的后面,离家592米;
从家到花园374米。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本信息窗设计了2个红点,1个绿点,共3个例题。
第一个红点:果园到花园有多远?学习一次进位的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笔算。
第二个红点:第二队比第一队少多少只?学习一次退位的三位数减三位数的笔算。(十位向百位借1)
绿点:从家到果园比从家互花园远多少米?学习一次退位的三位数减三位数的笔算。(个位向十位借1)
4、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
(1)教师要首先帮助建立情景的表象。特别是家与果园、花园之间的位置关系,如果仅仅通过字面上的叙述与讲解,学生是不清楚的。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完成家与果园、花园之间的位置图,以此学生理解情景。
(2)估算意识的培养是数与代数领域教学的一条主线,因而本信息窗中的例一就是从估算入手开始教学活动。
(3)教师对学生估算过程及结果要有充分估计。例一592+374的估算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方法:两个数都变成整百数来估算(结果为1000),既上一个信息窗学过的方法。
第二种方法:两个数都变成整十数来估算(592≈590,374≈370,590+370=960);
第三种方法:其中一个数变成整百数,另一个数变成整十数(592≈600,374≈370,600+370=970)。这是教材上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更适合学生目前的基础,教学不妨从这种估算方法切入。
第二种方法:在没有学习进位加法时大部分学生是困难的,属于暂时要放进“问题口袋”中的问题。为什么?因为估算是能利用原有知识能解决的,而590+370=960与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一样的(需要进位),所以暂时放进“问题口袋”之中。
第三种方法:这种估算方法可以实现教学的两个功能,一是可以实现估算教学的再发展。在上一个信息窗中学习的是把三位数变成整百数来估算,接下来就需要学习把三位数变成整十数的估算方法,这是教学的再发展,教学总不能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二是这种方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找到数本身的特点,如592从数本身来讲,更接近于600,所以选择把它变成整百数来估算。
第二种方法教师不去强化(如果有聪明的学生能够想到这种方法,可以在例题教学之后再回头进行解释处理)。第三种方法教师可以在第一种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引导。
(4)要开展有指导、有层次的探究性学习。
估算、竖式计算、计数器操作虽然都能解决问题,但如果把这几种方法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一个大的学习活动,显然是不现实的。因而在每一个例题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要分开层次,既先进行估算学习,再进行计数器操作计算的学习,最后完成竖式计算的学习。
(5)难点的突破:利用计数器、开展买卖活动等进行有指导的探究。
指导探究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一是让学生完成在计数器上的操作;二是教师边讲解边完成在计数器上的操作;三是让学生随着教师一起完成在计数器上的操作;四是与竖式的书写相一致,在计数器上从低位开始拨珠,完成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的操作活动,教师先演示,师生再一起完成这个活动。也可以通过开展买卖活动来突破难点。
5、例题教学的具体阐释
第一个红点:果园到花园有多远?592+374
列式与猜想--探究与验证--反思与升华。
列式与猜想--引导学生列出算式以后,首先进行猜想得数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先去完成个人思考基础上的小组研究,然后组织交流活动。最后对估算的算理用数字及算式进行抽象,既:
592≈600,374≈400,600+400=1000,592+374≈1000;
592≈600,374≈370,600+370=970,592+374≈970。
不论哪一种方法,教师都要引导学生随着教师的讲解与引导,把估算的思考过程写出来,不能仅仅进行口头的表述。
探究与验证--怎样才能知道估算的结果对不对?592+374的得数到底是多少?
引导学生想到“用计数器计算”:
(1)指导学生用计数器计算,并指名演示。
(2)教师演示,并让学生随着教师一起完成在计数器上的每一步操作。如果有必要,可以反复几次。
反思与升华
(1)指导学生用竖式尝试计算,并组织演示与交流活动。
(2)计算器与竖式计算的比较:
教师演示并指导学生完成592+374在计数器上从低位加起的操作活动,并与竖式计算的每一步相比较,帮助学生理解竖式计算每一步的算理与意义,特别是十位相加满十向百位进1的意义及每一步计算要注意的事项。
(3)升华。结合竖式对每一步计算的算理进行梳理概括--个位上2加4得6,在得数个位上写6;十位上9加7得16,在得数十位上写6,向百位进1;百位上5加3得8,再加上从十位进上来的1得9;592+374等于966。引导学生在理解了算理的情况下进行叙述,教师注意在学生叙述困难时给予帮助。
(四)信息窗4的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个信息窗,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了故事情节的完整性。正像小朋友们开展活动一样,故事总得有个结尾。成群结队的小蜜蜂从蜜蜂王国里出发,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经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享受丰收的果实。情景图在处理上照应了第一个信息窗,从大王发号示令开始,到大王检查与验收结束。
2、情景图中的信息。
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了蜜蜂生产和使用情况。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本信息窗设计了1个红点,共1个例题。
红点问题:怎样检查呢?
4、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
(1)情景的理解是教学的重要基础:帮助学生把生活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情景中的问题为“去检查一下蜂蜜的生产和使用记录对不对”,其中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蜂蜜的生产,二是蜂蜜的使用记录。蜂蜜的生产是指情景中表格的左边部分,蜂蜜的使用记录是指情景中表格的右边部分,检查对不对实质上就是检查表格中的计算对不对,要帮助学生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
(2)探究过程:要对学生的探究活动作充分的估计。当学生理解了情景中的问题、并在教师引导下对“怎样检查”有了初步的理解后,学生对第一个问题的探究过程有:一是573+318=891;二是318+573=891;三是891-318=573;四是891-573=318。对第二个问题的探究过程有:一是891-264=627;二是891-627=264;三是627+264=891;四是264+627=891。
(3)梳理:整体思考,对比观察。教学时教师要把上面的第一种方法抽取出来使学生理解这就是小蜜蜂的计算过程,同时板书出横式,以便于下面的分析。分析时要让学生对比观察竖式的不同,得出交换加数的位置的验算方法......
(4)关于验算教学的目标:学会验算的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用什么方法去验算,不要求学生记住结论。到了高年级以后,学生学完了四则计算需要对四则计算中各部分的关系进行时再来系统学习,给出结论。此处的教学是为以后系统学习作准备的。使学生知道:怎么来验算加法呢?我们可以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来算,看得数是否与原来计算的一样,如果一样,说明原来的计算结果是对的。当然还有其它的验算方法,不再一一说明。
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蜜蜂》教案2
《蜜蜂》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一、教学目标:
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二、课前准备:
生字卡
留心和收集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
第一课时
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蜜蜂引路》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吗?
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为了证实蜜蜂会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想知道是个怎样的实验吗?让我们走进《蜜蜂》这篇课文一同去看看,同时也看看实验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
1.循序渐进读课文。
第一遍:边读边找出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借助后边的拼音争取把字音读准确。
第二遍:再读课文,进行自我测试,看看自己是否还需要借助课后的生字表。如果不小心忘了还可以再看看生字表。
2.互帮互助学生字。
出示生字卡,请已经有把握的学生来做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巩固,教师随时纠正读音,点评。
3 .按序逐段来反馈。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争取对课文的脉络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4.呼应导语。
现在你知道法布尔做了一个什么有趣的实验了吗?
三、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读准字音。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么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
指名读生字、新词,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
二、细读课文
默读课文,明确默读要求。
a.初次默读,感知全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b.再次默读,带着问题思考: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做了一个怎样的实验?结果怎样?。
c.同桌复述故事:用自己的话将实验的过程说一说。
三、精读课文,感悟作者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探索精神
1.细细品读,画出体现作者严谨科学作风的词句。引导学生从实验的目的,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论几个方面去体会。
a.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证实“听说”一词,体现作者不亲信盲从,探个究竟。
b.实验的过程,考虑周全吗?能不能少掉一个环节?
捉自家蜜蜂,便于观察;给蜜蜂做记号,为了与其他蜜蜂区别在两里外放飞,更能说明问题;叫女儿等在蜂窝旁,为了掌握蜜蜂飞回来的时间等。考虑周密,体现作者做事严谨。
c.实验的结论为什么没有明确的答案?
有明确的肯定,也有模糊存疑,符合科学现象,不能坦然说出自己无法解释的结论,更能说明他对待科学严谨,实事求是。
2.思考推测:另外三只蜜蜂迷失方向的原因。
3.齐读课文,讨论交流:从法布尔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将你收集到的相关知识与同学们一同分享。
《蜜蜂》教案3
活动目标
1、尝试使用提供的半成品材料,进行色彩装饰以及粘贴。
2、能结合小蜜蜂的外部特征,运用毛根、活动眼睛等物件,设计出可爱的造型。
3、培养良好的手工习惯,能耐心有序地完成作品。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纸杯、卡纸、黄色毛根、活动眼睛。
2、自行准备:胶棒、水彩笔或油画棒。
3、教师准备:小蜜蜂成品、小蜜蜂图片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
教师出示图片。
师:小朋友们说一说这是什么动物?它长什么样子呢?日常生活中,在哪里见过它?引导幼儿说出蜜蜂的外部特征。
二、教师出示成品,幼儿进行欣赏并讨论制作方法
(1)师:小这只小蜜蜂可爱吗?它和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小蜜蜂有什么异同点?
欣赏杯身的装饰,思考涂哪种颜色比较美观。
师:我们的杯身漂亮吗?你想怎样装饰杯身呢?(将杯底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师:这是小蜜蜂的翅膀,蜜蜂的`翅膀长在哪里呢?
师;我们的小蜜蜂有了翅膀,再将小眼睛,固定在纸杯上方,并用水彩笔画出小蜜蜂的鼻子和嘴巴。
师;毛根是怎样固定在小蜜蜂的头顶部呢?
三、鼓励幼儿进行自主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将制作好的成品,与小伙伴们进行分享
幼儿与小伙伴将自己制作的成品进行互换,感受互相分享成果的乐趣。活动建议
小结
这节课培养了孩子的手脑协调能力。小蜜蜂制作中有很多精细的动作,例如小蜜蜂的翅膀需要先折出一条细细的边,需要孩子手和脑高度配合,协调一致,才可以完成。
《蜜蜂》教案4
活动设计背景:
随着季节的变化,蝴蝶、蜜蜂都飞来了,这些也引起了幼儿的极大兴趣。在一次户外散步的过程中,孩子在园内的花丛中,看到了许多小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你是怎么知道它们就是小蜜蜂的?能靠近它们吗?它们在花丛中干吗呢?”我一些问题的抛出后,更是引起了幼儿其他的兴趣。孩子们零散的经验告诉我:小蜜蜂在采蜜,小蜜蜂会刺人……于是,设计此次整合性的活动。通过活动,多方位提升幼儿认知、情感、行为经验。活动先从幼儿自主选择材料装扮成为小蜜蜂,在故意投放错误的材料中,体现层次性,让幼儿从中巩固认知蜜蜂的明显特征。再到游戏体验小蜜蜂采蜜的辛苦,从中整合了音乐,运动活动。再自然延伸到了喝蜂蜜水的生活活动中去。在一定情景中采用了探索发现法,操作法,游戏法等。
1、从孩子们的“热点”出发,以《纲要》中“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需要和发展水平,将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作为发展儿童的重要资源。”这一精神为依据,本着“来源于生活,服务于教学”的环境教育特点,充分挖掘和利用“桔子宝宝的成长”系列活动,从而将环境资源转化为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因素。
2、学习活动《勤劳的小蜜蜂》是其中的一个活动。结合自己正在研究的《在音乐活动中发展幼儿的社会性》这一课题中小班的阶段目标,本次活动重在幼儿情感的激发与表达,让孩子在看看、听听唱唱的活动中自然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模仿蜜蜂的运动方式与动作,体验乐趣。
2、乐意参与集体游戏,在熟悉的音乐与儿歌中大胆表现。
3、培养学生的模仿的能力。
4、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5、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看看、扮扮、说说过程中,了解蜜蜂的基本特征。
难点:通过活动,体验小蜜蜂采蜜辛勤劳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蜜蜂触角,衣服,尾巴人手一份,其他小动物的角(如兔子耳朵,猫耳朵),衣服(斑马衣服),尾巴(其他形状:长长圆圆的.等)若干。
前期活动:
小蜜蜂的歌曲。
幼儿经验:
有关春天的小动物的认知经验。
环境创设:
红、黄、蓝花丛布置。
活动过程:
兴趣导入——操作体验(扮一扮)——游戏体验——活动延伸
1、兴趣导入:
(1)播放声音:蜜蜂嗡嗡叫。
让幼儿猜猜这是什么声音?
(2)出示图片:蜜蜂。
一起来看看小蜜蜂在干什么?(播放动画、音乐)
让幼儿一起唱动画里的歌曲。
(3)过渡:原来勤劳的小蜜蜂去采蜜。今天,我们来学学小蜜蜂去采蜜,先要把自己打扮成小蜜蜂。
2、操作体验:
(1)让幼儿自主选择衣物,打扮自己,把自己装扮成小蜜蜂。(材料投放了许多不是小蜜蜂特征的东西。让幼儿在选择中,认知小蜜蜂的明显特征:短触角,黄黑条身体,尖尾巴。)
(2)师见幼儿打扮差不多后,在外打扮成蜜蜂妈妈出场:谁是我的蜜蜂宝宝呢?小蜜蜂应该和蜜蜂妈妈长的一个样,有……(蜜蜂妈妈的出场,让幼儿对照着自己或是互相检查小蜜蜂的装扮是否正确?师从中引导强调了蜜蜂的明显特征。)
3、游戏体验:
(1)打扮好了,小蜜蜂要跟着蜜蜂妈妈去采蜜了。(放音乐,幼儿熟悉的小蜜蜂歌曲,飞到了花丛中。)
(2)幼儿自主采蜜,听指令采蜜。
(3)师:累不累?蜜蜂采蜜真辛苦。你喝过蜂蜜吗?什么味道的?喝了蜂蜜有什么好处?
4、活动延伸:
采蜜采得真辛苦,嘴巴也干了,一起去喝蜂蜜泡的水。延伸生活活动:喝水。
教学反思:
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好奇点,创造条件,让幼儿在直接体验中学习,师在让幼儿自主探索中引导。学习的内容体现综合性,根据本班幼儿的经验与能力特征,创设富有一定挑战性的环节。让幼儿有效学习。在玩中学,使幼儿经验、视野得到拓展,潜能得到发挥。运动活动是幼儿前期经验的回顾与表现,在回顾与表现中,乐意模仿,锻炼身体,喜欢集体游戏。学习活动是一次综合性的活动,多方位提升幼儿认知、情感、行为经验,并有效渗透生活,运动,游戏。通过这次活动使孩子们开拓了视野,在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时也大大地丰富了孩子们的课外知识。
《蜜蜂》教案5
目标:手脚协调地动作和学习听指令游戏
材料:一些小蜜蜂头饰,红、黄、蓝三种颜色的花朵,儿歌录音《小蜜蜂找花儿》
过程:
1、出示蜜蜂头饰,教师示范游戏(边念儿歌边找到红花)1―2遍,引发幼儿参与游戏的.愿望:
――这是谁?小蜜蜂最喜欢和谁做游戏呀?(交代游戏名称)
小蜜蜂找到谁做好朋友?
小蜜蜂和花儿在干什么?
2、教师帮助幼儿戴头饰,扮演小蜜蜂,并带领幼儿一起边飞边念儿歌数遍。
3、在游戏中,教师通过动作示范和语言鼓励幼儿用脚踮起来走,两只手像蜜蜂的翅膀一上一下(较大幅度地)摆动。
4、进行小蜜蜂找花游戏,让小蜜蜂在反复游戏中逐渐地做到根据指令找花儿:
――现在,小蜜蜂要找哪一朵花做朋友呢?小朋友可要听清楚。
提示:
1、由于托班幼儿自我中心倾向明显的这一年龄特点,游戏中,仍然会出现不根据指令找花儿的情况,教师只需反复提醒或者示范,而不必责怪和强制幼儿。
2、此游戏亦可作为亲子活动的内容。
附儿歌:小蜜蜂找花儿(小小)
小蜜蜂,嗡嗡嗡,
飞到东,飞到西,
飞来飞去找花儿,
找到红花亲亲嘴,
你是我的好朋友。
(花瓣的颜色可灵活替换)。
《蜜蜂》教案6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派的识记与书写,敲的书写,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主要方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田字格黑板、投影仪、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1、师板画蜜蜂,你们认识它吗?你知道它能为人们做些什么?范写蜂字。
2、板书引路二个字。引路二字,是什么意思?读了课题后你想问些什么吗?
二、感知: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再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⒉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⒊合作学习
⑴同桌合作学习文下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互纠。
⑵尝试让学生当老师,主持学习生字。
◎教师引导:平时我们都用哪些游戏识字的?你来当一回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
◎学生说出一种识字游戏方法,就让该学生当老师主持这游戏。
(3)四人小组讨论识记这些生字。
(4)全班交流。
4、检查朗读情况。
◎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正音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感悟
1、交流:这件事的起因在课文的哪些段落?
2、学习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用不同的线画出时间、地点、人物。
◎用简笔画画出列宁居住的地方,从而理解附近的意思,给附近找近义词,并用附近造句。
◎养蜂的人与列宁的关系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理解常常,给它换个词代进去读一读。
◎理解因果关系的句子。
可是往常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列宁就亲自去找他。
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用因为所以或者是因为说一说。
3、列宁能找到养蜂的人吗?这件事情的结果如何?
◎指名读一读最后一段话。
◎养蜂的人为什么会惊讶?
给惊讶找近义词。
◎朗读:你能惊讶地读一读吗?
◎读读列宁的`话,你有什么想法?你有什么感受啊?
4、悬念:
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的?蜜蜂是怎样引路的?下堂课学习。
四、写字
1、生:分析每个字形结构及怎么记
2、师:范写,强度笔画。指名到黑板写,生纠正,评议。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认读词语
莫斯科 附近 派人 谈话 交谈 惊讶
引路 指引 列宁 排列 蜂蜜 敲门 推敲
2、指名板画列宁的住处。
二、感悟。
1、提出问题:
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
2、解决问题:
◎默读课文第三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
随学生回答,教师简笔画花丛,园子,小房子之间的关系。
◎小朋友们真聪明,自己已经能读懂书,把这些地方搞清楚了。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说?
◎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1)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2)可是蜜蜂的家在哪儿呢?于是列宁仔细地观察。(板书:观察)什么叫观察?
(观察就是有目的地看,仔细地看。)
3)列宁观察什么?他是怎样观察的呢?请一位小朋友读第二句话,我们大家看图。
他仔细观察有一所小房子。
1)(生读第二句话,师在图上添画蜜蜂)
2)列宁在观察什么?
3)这些蜜蜂飞进去为什么不出来了呢?
4)这时列宁继续观察,又发现了什么?
5)你们想这所小房子是谁的?为什么?
6)小结: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能找到养蜂人的家。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
生读第三句。
1)这句话说什么?
2)观察是不是正确,只有通过试一试才能知道。课文中哪个词证明列宁想的跟看到的完全一样?
3)用果然说一句话。
◎齐读这段话。
1)看板书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2)列宁为什么能找到养蜂的人?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
3)小结:列宁是靠动筋,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这就告诉我们,今后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拓展:
1、画列宁找到养蜂的人的路线图。同桌间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的。
2、从这件事上你觉得列宁是个什么样的人?说说你的感受?
《蜜蜂》教案7
教学目标:
2、学唱歌曲《小蜜蜂》,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和清晰的吐字来歌唱,以欢快的情绪歌唱小蜜蜂的辛勤劳动,并启发培养学生从小爱劳动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歌曲的读谱视唱与一字一音的清晰吐字,用优美的并具有感染力的歌声来表现歌曲意境。
教学进度:第三教时。
教具准备:头饰、磁带、口琴、图画、打击乐器等。
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流程:
情境激发 情 境 体 验 情境创造
情境导入激发思维 初步感知想象理解--> 体验歌曲 吸收表现 激发创编能力
a、入场-->创设情境 欣赏、哼唱、律动、熟悉歌曲 a、自学歌曲 创编情境性歌表演 备:b:模仿练习b、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听《拍手歌》进教室并做简单律动。
2、问好:一半学生吹奏口琴,一半学生唱。
3、模仿练习与重点乐句解决:
a、模仿练习:听、唱几组模仿进行的`音。
b、重点乐句:
(2)板书出示
提问:这条旋律除了模仿外还有什么手法吗?(重复)
(3)学生再唱一遍,然后教师用g大调的音高唱一遍。
提问:老师唱的和你们一样吗?
学生回答:略
引出教师唱的是g大调。
方式:抽一个学生到前面改,其余同学小组进行。
(5)纠正答案,并让学生在口琴上找找音高。
4、情境布置的导入:
(1)学生吹奏刚才的旋律,教师配唱歌词“我们决不伤害益虫,快快飞到大树林中”。
(2)设问:是谁要飞到大树林中来?
5、情境布置:
师生在《小蜜蜂》音乐的伴奏下共同布置美丽的树林。
流 程 说 明
情境导入可以景激情,使学生尽快进入一种美的氛围之中,设置疑问可激发学生的好奇与
学习欲望,情境布置时播放的《小蜜蜂》的伴奏音乐可使学生熟悉音乐,为歌曲的学唱作铺垫。
二、情境体验:
1、导入:同学们布置时,教师已躲到花丛后,布置完后,突然从花丛后伸出手(手中拿着小蜜蜂的图画)说:“咦!是谁飞来了!”
学生回答:小蜜蜂!
2、熟悉歌曲:(播放伴奏音乐)
a、教师边用 lu 哼唱,边将手中的蜜蜂随乐飞舞。
b、师生共同用 lu 哼唱。
教师评价学生想象的画面,并用优美的语言再一次将学生带入美的意境中去。d、边唱边做简单游戏。
3、学唱歌曲
a、导入:
师:好听吗?想不想学:就让我们在口琴的帮助下自学。
《蜜蜂》教案8
一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看图谱并根据图谱进行节奏练习。
2.乐意与同伴进行节奏活动,并能根据指挥灵活变换节奏。
二 活动准备:
1.节奏图谱一张
2.指挥棒一根
3.录音机
三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教师:“春天来了,好多花都开了,小蜜蜂正忙着采蜜呢,我们快点去帮帮它吧!(放〈〈蜜蜂做工〉〉的音乐做律动进场)
(二)出示图谱
1.教师:“你们看花园的'花多美啊,我们快坐下来欣赏一下。”(出示节奏图谱)
2.教师:“他们有什么不一样”(有的是一朵,有的两朵连在一起的)
3.(出示小蜜蜂)“现在小蜜蜂要来教我们采蜜啦!看好。(教师进行完整地示范一
遍嗡嗡 嗡嗡嗡 嗡
(1)提问:“刚才小蜜蜂是怎样采蜜的呢?”(引导幼儿说一朵就采一下,两朵就采两下)“谁愿意用你的小手来学一学(老师用口令帮助)
4.教师:“小朋友学的真好!小蜜蜂告诉我们每一朵花都要采到,两朵连在一起时要采快些(模仿嗡嗡),一朵花时可以采慢些(模仿嗡)“我们一起来试试”
(三) 完整练习拍节奏
(1)教师:“我们一起听着好听的音乐在来学一学,好吗?(放音乐注意前奏让幼儿准备好)
(2)教师:“小蜜蜂说你们学的太棒了,它还想看一次呢,你们愿意吗?
(3)教师:“今天,我们向小蜜蜂学会了采蜜,真开心,大家一起来和小蜜蜂跳个舞吧!(小蜜蜂头饰)
(四)结束部分
教师:“谢谢你们我又要采蜜了,你们去吗?(出室)
《蜜蜂》教案9
【学习目标】
1、认识“试、验、证”等10年生字。会写“论、试、验”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等20年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课文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4、通过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课前准备】
1、生字词卡片(也可制成电脑课件,生字的部首和部分笔画可以闪烁)。
2、师生共同搜集有关蜜蜂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教师引述。上堂课我们领略了植物王国的奇妙,这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想探究一下昆虫世界的奥秘吗?
2、板书课题。今天要探究的对象是蜜蜂。对于蜜蜂,你知道些什么吗?
3、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读,纠正错误。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⑴出示生字卡片或课件,用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式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
⑵交流是怎么认识生字的`,肯定各种不同的识字方法。
⑶指名多人次多形式地分段朗读课文,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4、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感悟,经历探究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读一读。谁愿意把第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听。
⑵想一想。知道“我”想做个什么试验吗?
⑶说一说。假如是你,你想怎样做这个试验?(可板书“试验”两字)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读一读。下面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作者是怎样试验的,请读第二自然段。
⑵画一画。画出能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语或句子。
⑶写一写。请若干学生把画出的语句写到黑板上。
⑷议一议:
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句有没有全部找出?
为了保证试验的成功,这些做法是否都是必须的?
⑸猜一猜。假如我们没读过下面自然段的内容,你觉得这些蜜蜂能找到家吗?理由是什么?
⑹讲一讲。先指名学生复述这一自然段内容,然后同桌互述。
四、课堂练习
1、学习生字:
⑴出示要写的生字:论、试、验、袋、证、概、阻,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⑵书写后,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评议学生写的字。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上堂课所学的生字新词。
2、说说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是怎么做的。要求不漏述试验的重要内容。
3、试验结果怎样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精读课文,探究结果
1、激励学生多遍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⑴自由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⑵指名读。你喜欢读哪一自然段,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⑶教师激励:觉得自己能读得和他一样好的或比他更好的,可以站起来再读。
2、感知主要内容。说说蜜蜂回家的只数和时间。
3、讨论辨别。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两只,能不能说蜜蜂有辩论方向的能力?
4、再读再思,深入理解:
⑴两次回来的蜜蜂情况有什么不同?
⑵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想象一下: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来的蜜蜂,中途中会遭遇到什么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可先让学生充分想象,再请多人次说)
⑶其他同学评点他们的想象是否有道理。
⑷教师深入引导:从蜜蜂回来时遭遇到的不同情况,你有没有感受到蜜蜂有着很强的辩认方向的能力?说说理由。
三、赏读片断,表达感情
1、教师引导。小蜜蜂真了不起!你们觉得小女儿告诉爸爸说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再想一想,当作者介绍“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时,口气又是怎样的?
2、学生自读体会。
3、指名学生多人次表演或表现性地分别朗读相关的两段,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
四、再思导疑,再激兴趣
1、诱导生疑:读了第三、四、五自然段以后,同学们对蜜蜂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是不是又产生了一些疑问?
2、学生发问。(主要目的就是要诱发学生提出疑问,把兴趣拓展到课外的生活实践中去。)
3、教师引读。我们来看看作者法布尔是怎么说的,好吗?
4、学生多形式地朗读,或指名读,或小组读。
5、教师再引:
⑴对于法布尔所说,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交流吗?
⑵学到这儿,同学们也许又产生了更多的疑问,让我们一起到书籍中,到生活中,用我们的实践和智慧去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五、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测、括、确、误、途、超,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2、学生组词书写书,用实物投影展示,评议优点或不足。
六、拓展活动
分工合作,搜集有关昆虫奥秘的资料,设计一张手抄报。
《蜜蜂》教案10
教学目标
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 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积累语言。
4.通过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教学准备
生字卡、搜集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 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弄清实验过程。
教学流程
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1.回忆旧知
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蜜蜂引路》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吗?
2.导入新课
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为了证实蜜蜂会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想知道是个怎样的实验吗?让我们走进《蜜蜂》这篇课文一同去看看,同时也看看实验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
1.循序渐进读课文。
第一遍:边读边找出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借助后边的拼音争取把字音读准确。
第二遍:再读课文,进行自我测试,看看自己是否还需要借助课后的生字表。如果不小心忘了,还可以再看看生字表。
2.互帮互助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请已经有把握的学生来做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巩固,教师随时纠正读音,点评。
(2)交流是怎么认识生字的,肯定各种不同的识字方法。
(3)出示生字卡片或课件,指名读、开火车读。
3.指名逐段朗读课文,争取对课文的脉络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三、细读课文
(1)明确默读要求: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还可以动笔画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2)初次默读,感知全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再次默读,带着问题思考: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做了一个怎样的试验?
(4)复述故事:用自己的话将试验的过程说一说。
【有目标地读,有层次地读,循序渐进,学生才能读出水平来,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四、指导写字
1、 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读准字音。
(1)出示要写的生字:论、试、验、袋、证、概、阻,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书写,然后,教师用投影展示,集体评议学生写的字。
2.抄写词语。
五、作业设计
练习默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积累语言。
3.通过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上堂课所学的生字新词。
2.说说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是怎么做的。
3.试验结果怎样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精读课文,探究结果
1.激励学生多遍朗读第3.4.5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3.4.5自然段。
(2)指名读。你喜欢读哪一自然段,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3)教师激励:觉得自己能读得和他一样好的或比他更好的,可以站起来再读。
2.感知主要内容。说说蜜蜂回家的只数和时间。
3.讨论辨别。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两只,能不能说蜜蜂有辩论方向的.能力?
4.再读再思,深入理解。
(1)两次回来的蜜蜂情况有什么不同?
(2)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想象一下: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来的蜜蜂,中途可能会遭遇到什么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可先让学生充分想象)
(3)其他同学点评他们的想象是否有道理。
【角色换位,使学生入情入境,启发想象,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4)教师深入引导:从蜜蜂回来时遭遇到的不同情况,你有没有感受到蜜蜂有着很强的辩认方向的能力?说说理由。
三、赏读片断,表达感情
1.教师引导。小蜜蜂真了不起!你们觉得小女儿告诉爸爸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再想一想,当作者介绍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时,心情又是怎样的?
2.学生自读体会。
3.指名学生多人次表演朗读相关的两段,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
四、再思导疑,再激兴趣
1.诱导生疑:读了第3.4.5自然段以后,同学们对蜜蜂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是不是又产生了一些疑问?
2.学生发问。(主要目的就是要诱发学生提出疑问,把兴趣拓展到课外的生活实践中去。)
3.教师引导。我们来看看作者法布尔是怎么说的,好吗?
4.学生多形式地朗读最后一段,或指名读,或小组读。
5.教师再引导。
(1)对于法布尔所说,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交流吗?
(2)小结;学到这儿,同学们也许又产生了更多的疑问,让我们一起到书籍中,到生活中,用我们的实践和智慧去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五、回顾课文,感悟作者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探索精神
1.快速默读,画出体现作者严谨科学作风的词句。引导学生从实验的目的,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论几个方面去体会。
(1)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证实听说一词,体现作者不亲信盲从,探个究竟。
(2)实验的过程,考虑周全吗?能不能少掉一个环节?
捉自家蜜蜂,便于观察;给蜜蜂做记号,为了与其他蜜蜂区别;在两里外放飞,更能说明问题;叫女儿等在蜂窝旁,为了掌握蜜蜂飞回来的时间等。考虑周密,体现作者做事严谨。
(3)实验的结论为什么没有明确的答案?
有明确的肯定,也有模糊存疑,符合科学现象,不能坦然说出自己无法解释的结论,更能说明他对待科学严谨,实事求是。
2.思考推测:另外三只蜜蜂迷失方向的原因。
2、 齐读课文,讨论交流:从法布尔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情感目标的落实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将你搜集到的蜜蜂或其他昆虫的相关知识制成一张手抄报,与同学们一同分享。
《蜜蜂》教案11
活动目标:
1.会用活泼,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感受歌词的韵律美。
2.学习密封勤劳做工的精神。
活动准备:
1.蜜蜂头饰,塑料雪花积木插好的花朵。
2.歌曲磁带。
活动流程:
1.猜谜语引出蜜蜂,黄衣服,金翅膀,飞来飞去做工忙,它的本领可真大,还会自己造小房,做出甜甜好吃的,留给大家来品尝,谁若敢来欺负它,请你留神它的枪《蜜蜂》
2.幼儿学唱歌曲,
(1.)幼儿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幼儿欣赏并回答问题:歌曲里的小蜜蜂做了哪些事情?
(2.)幼儿跟教师学打节奏,边念歌词,感受歌词的韵律美。
(3.)听着歌曲旋律,尝试回忆歌词并演唱。
(4.)看着教师的动作提示,会用轻快,活泼的歌声演唱歌曲。
3.创编动作,自由表现歌曲。
用塑料积木插好的花朵布置倩景,幼儿戴上蜜蜂头饰,边唱歌边跳舞。
4.总结评价幼儿的'表现,引导幼儿学习蜜蜂勤劳做工的精神。
课后小结:
通过学习,幼儿会演唱歌曲,并会用简单的动作表现歌词大意。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歌曲《蜜蜂做工》。
2.能够根据歌曲内容大胆创编动作。
3.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听音乐进场
2.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变一个魔术,请你们闭上眼:一、二、三,变变变,睁开眼睛看看我变成了谁?(小蜜蜂)哦,我是蜜蜂妈妈,小朋友们想不想变呀?请你们闭上眼睛吧!一二三,变变变,睁开眼睛看看,都互相看看有什么变化?你们现在已经是蜜蜂宝宝了。
师:宝宝们好!
幼:妈妈好!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小儿歌,我们先来听一听吧。播放音乐《蜜蜂做工》。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谁想说说?
师:我们再来听一听,播放音乐《蜜蜂做工》。提问:它们在做什么?请幼儿回答。
3.师示范歌曲。
4.请幼儿跟着老师学一学儿歌《蜜蜂做工》。
5.请幼儿跟着音乐唱一遍歌曲《蜜蜂做工》。
二、采蜂蜜。
1.今天天气可真好,我们唱着歌跳着舞一起去采蜜吧!大家要排好队,不能掉队哦。(好)那你们先跳跳舞,让妈妈看看你们是怎样跳的?让幼儿自由做动作,找几个幼儿来示范一下,让宝宝们都学学,并及时表扬。(真棒)
2.宝宝们,我们出发吧!
3.听音乐,一起去采蜂蜜。在教室里自由做动作,一边跳舞一边采蜂蜜。哦,材料这么多蜂蜜,闻一闻,香不香,尝尝什么味道的?宝宝们累了吧?那我们就休息一下吧。(坐地上)
4.勤劳的蜜蜂宝宝每天都要飞到花园里采蜜,这样打咯冬天,它们就可以吃到蜂蜜了,我们一要采很多的蜂蜜,这样才好过冬。那我们现在就去花园里采蜜吧?(好)
三、听音乐
带着蜜蜂宝宝去花园采蜂蜜,围着花朵一边唱歌一边跳舞。把我们采到的蜂蜜送给客人老师尝尝吧!跳着舞唱着歌结束。
《蜜蜂》教案12
一、学习目标
①认识“试、验、证”等10年生字。会写“论、试、验”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等20年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③理解课文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额、教学过程:
1、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①教师引述。上堂课我们领略了植物王国的奇妙,这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想探究一下昆虫世界的奥秘吗?
②板书课题。今天要探究的对象是蜜蜂。对于蜜蜂,你知道些什么吗? ③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同桌互读,纠正错误。
③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a.出示生字卡片或课件,用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式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
b.交流是怎么认识生字的,肯定各种不同的识字方法。
c.指名多人次多形式地分段朗读课文,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④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细读感悟,经历探究
①学习第一自然段。
a.读一读。谁愿意把第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听。
b.想一想。知道“我”想做个什么试验吗?
c.说一说。假如是你,你想怎样做这个试验?(可板书“试验”两字) ②学习第二自然段。
a.读一读。下面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作者是怎样试验的,请读第二自然段。 b.画一画。画出能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语或句子。
c.写一写。请若干学生把画出的语句写到黑板上。
d.议一议。
(1)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句有没有全部找出?
(2)为了保证试验的成功,这些做法是否都是必须的?
e.猜一猜。假如我们没读过下面自然段的内容,你觉得这些蜜蜂能找到家吗?理由是什么?
f.讲一讲。先指名学生复述这一自然段内容,然后同桌互述。
4、课堂练习
①学习生字。
a.出示要写的生字:论、试、验、袋、证、概、阻,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b.书写后,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评议学生写的字。
②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动手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2、理解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
3、通过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①听写上堂课所学的生字新词。
②说说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是怎么做的'。要求不漏述试验的重要内容。 ③试验结果怎样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2、精读课文,探究结果
①激励学生多遍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a.自由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b.指名读。你喜欢读哪一自然段,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c.教师激励:
①觉得自己能读得和他一样好的或比他更好的,可以站起来再读。
②感知主要内容。说说蜜蜂回家的只数和时间。
③讨论辨别。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两只,能不能说蜜蜂有辩论方向的能力?
④再读再思,深入理解。
a.两次回来的蜜蜂情况有什么不同?
b.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想象一下: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来的蜜蜂,中途中会遭遇到什么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可先让学生充分想象,再请多人次说)
c.其他同学评点他们的想象是否有道理。
d.教师深入引导:从蜜蜂回来时遭遇到的不同情况,你有没有感受到蜜蜂有着很强的辩认方向的能力?说说理由。
3、赏读片断,表达感情
①教师引导。小蜜蜂真了不起!你们觉得小女儿告诉爸爸说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再想一想,当作者介绍“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时,口气又是怎样的?
②学生自读体会。
③指名学生多人次表演或表现性地分别朗读相关的两段,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
4、再思导疑,再激兴趣
①诱导生疑:读了第三、四、五自然段以后,同学们对蜜蜂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是不是又产生了一些疑问?
②学生发问。(主要目的就是要诱发学生提出疑问,把兴趣拓展到课外的生活实践中去。)
③教师引读。我们来看看作者法布尔是怎么说的,好吗?
④学生多形式地朗读,或指名读,或小组读。
⑤教师再引。
a.对于法布尔所说,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交流吗?
b.学到这儿,同学们也许又产生了更多的疑问,让我们一起到书籍中,到生活中,用我们的实践和智慧去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5、指导写字
①出示要写的生字:测、括、确、误、途、超,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②学生组词书写书,用实物投影展示,评议优点或不足。
6、拓展活动
分工合作,搜集有关昆虫奥秘的资料,设计一张手抄报。
《蜜蜂》教案13
教学提示:
学唱歌曲,了解蜜蜂的生活习性。根据歌词,懂得勤劳最光荣。学习这首歌时,小朋友可以用手摇铃、节奏棒和沙铃等乐器来为这首歌曲伴奏。
课堂游戏:
两只小蜜蜂
活动目的:
锻炼小朋友的反应速度。
活动准备:
宽敞的教室
活动过程:
1.人面对面,两手作兰花指状展开,双臂上下飞舞。
2.“两只小蜜蜂呀,飞在花丛中呀,飞呀”边唱一边两手在胸前飞舞。
3.出手锤子剪刀布。
4.赢了的.小朋友伸手作摔巴掌状,口念“啪啪”;朋友和声“啊啊”不输不赢则同时努嘴作亲嘴状。
音乐小知识:
音乐名言
难道音乐家不应该象诗人和画家一样地研究大自然吗?事实上,他能够研究人——大自然最杰出的创造物。——约?弗?雷沙特
《蜜蜂》教案14
一、学习目标
1、认识“试、验、证”等10年生字。会写“论、试、验”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课文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4、通过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文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师生共同搜集有关蜜蜂的资料。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教师引述。上堂课我们领略了植物王国的奇妙,这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想探究一下昆虫世界的奥秘吗?
2、板书课题。今天要探究的对象是蜜蜂。对于蜜蜂,你知道些什么吗?除了采蜜外,还有什么本领?(做向导、辨认方向)
3、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今天我们跟随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一块来探索蜜蜂到底有无辨认方向的能力的秘密。你们愿意吗?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注意有生字的地方,把字音读正确。想想课文讲了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
2、学生读课文。
3、学习生字词。
(1)出示本课生字,指生当小老师读。
(2)去掉拼音带词读。
(3)分析生字结构,说说识记方法。
(4)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共同讨论解决。
(5)提醒学生注意多音字(闷 几 尽)
4、说说课文讲了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
三、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了解试验过程。
1、读课文,说说是什么原因让作者想到做这样的试验呢?
2、联系实际说说当你听到一些话或事时,你是很快就相信,还是会表示怀疑,会像作者一样去寻找真相吗?
3、作者是怎样做这个试验的?请默读第二自然段,先看看他的实验可以分哪几步。
4、学生画,回答,(用“先……接着……然后……最后……”)
教师板书:捉蜜蜂 做记号叫女儿等走两里路放飞蜜蜂
5、请男同学齐读第二自然段他做实验的步骤,你能从试验过程中感受到法布尔是个怎样的人?(做事认真,十分严谨)
6、其实,法布尔写到“打开纸袋,把它们放出来”,就已经说清了试验的过程,为什么还要后面的'内容呢?自由读读,跟同桌讨论一下。(出示该段文字)
(说明法布尔边试验边观察蜜蜂的活动情况,还动脑筋思考)
我们再一起读读第二自然段,感受法布尔的实验过程和他所表现出来的态度。
7、现在你有什么话想对作者说?或你有什么想说的话?
三、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测、括、确、误、途、超”,组词朗读。
2、小组内交流各自识记生字的方法。
3、同桌提醒写字注意事项,介绍写字经验。
4、学生书写。
四、总结。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科学家,他写了《昆虫记》这一本书,我们还学习了这一课的生字和新词。现在,我们再复习一次生字和新词吧。
2、出示生字词,学生齐读。
3、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这篇课文讲的是?(生答)法布尔为了验证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试验,证实蜜蜂确实有辨别方向的能力。
法布尔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但是,事情证明:蜜蜂飞回来了。
二、精讲课文
(一)试验结果
1、默读第3、4、5自然段试验结果部分,蜜蜂是什么时候飞回来的?一边读一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2、学生汇报,教师随即点拨,出示句子。
(1)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小女儿很激动,为什么?(没想到,而且,我也推测它们可能会不了家了)
指导用激动的语气读。
(2)第二天我检查蜂窝时,又发现十五只背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这样,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的回了家。
“准确无误”指什么?(是的,逆风没有使它们迷失方向,沿途陌生的环境没有让他们偏离方向,他们准确无误的回家。)
指导朗读,读出重点词。
蜜蜂不仅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还很强。请同学们看第五自然段。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呢?(出示句子:)哪个词语最能体现蜜蜂辨认方向能力强?(准确无误、确确实实、尽管……但……)
请同学们看看这个词,这是一组关联词,尽管他们逆风而飞,尽管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他们确确实实的飞回来了。
指导读出重点词。
课文中第一自然段还有一组关联词也强调了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很强?请你找出来。(“无论……总是……”)
这两组关联词都说明了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很强,所以,试验的结果是:(蜜蜂确实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3、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这么强,但是还有三只蜜蜂怎么没有回来?(学生发挥想象,自由讨论、汇报)
(三)研究结论,激发探究
1、法布尔通过试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出示、齐读最后一段)为什么说蜜蜂靠的不是超强的记忆力?你从课文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蜜蜂被装在纸袋里不可能看到行走的方向也看不到沿途的景物。所以我觉得蜜蜂辨认方向不是靠记忆力。
(2)在放飞时刮起了大风,蜜蜂逆风飞行,又飞得很低,它们不可能是在高空中“眺望”到遥远的家园。所以我认为蜜蜂认路靠得不是记忆力而是一种本能。
2、什么是本能?当时法布尔为什么无法解释?
“本能”指人和动物不学就会的本领。
3、由于法布尔生活在离我们现在100多年前,当时的研究条件十分有限,他不能解释这种本能。
蜜蜂是利用视觉、嗅觉的功能,依靠地形、地物与太阳位置、偏振光来定位的;面在近处则主要靠颜色和气味来寻找巢门位置的。在没有明显标志物时蜜蜂也会迷巢的。
偏振光导航是蜜蜂特殊的本领,蜜蜂复眼顶部的一少部分小眼能够利用天空中紫外偏振光进行定向和导航,并通过在巢脾的竖直平面或水平面上的舞蹈,将蜂箱、食物和太阳三者联系起来加上视觉、嗅觉建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4、在我们课本57页的资料袋也给我们介绍了蜜蜂的一些资料,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四、总结
法布尔出生于法国南部山区一个贫苦家庭。是对动物,植物的兴趣把它带入了科学研究的殿堂。他没有上过正规大学,主要靠自学成才。法布尔的成功来源于他科学严谨的态度和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像法布尔那样做事抱着严谨的态度,像蜜蜂一样勤勉一生。相信每个同学都能酿出属于自己的甜蜜!
五、作业
1、摘抄好词句。
2、阅读讲述关于其它动物有趣的故事的书籍。
板书设计:
14、蜜蜂
听说 ——做实验——飞回来
无法解释本能
《蜜蜂》教案15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介绍收集到的列宁的有关资料。
2、老师补充介绍并引人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⑴ 自读全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⑵ 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老师随机引导。(“引”应该读“yǐn”,不读“yǐng”。“和近”应该读“fù jìn”,而不是“fǔ jìn”)
⑶ 竞赛读,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3、汇报交流识字方法。
三、巩固识字
1、指名、集体读生字卡片。
2、做游戏巩固识字:
游戏规则: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来,背对黑板站立。老师在黑板上指一个字让全班同学默记,然后请这名同学猜一猜刚才老师指的是哪个字。这名同学指着黑板上的字问同学们:“是不是×”,假如不是老师指出的字,同学们答回答:“不是×”,这名同学继续指字问话,假如同学猜对了,同学们就回答:“对,对,对,下一位。”老师再请下一位同学猜字。
四、指导书写
1、重点指导:
“和”要写得左窄右宽,单人旁要写在竖中线上;“寸”的横要写在横中线上面上一点;“派”字的第四笔是撇,不是横;“敲”的右半边不是支。
2、练习写字。
3、展示同学书写的字,师生一起评议。
五、自读课文
同学自身轻声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考虑: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同桌交流初步感知的课文内容。
二、朗读感悟
1、分组朗读课文的第1、2段。
⑴ 讨论:
读懂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⑵ 分别出示(投影仪或幻灯)下面两句话,把画线的词语换一换,不改变原句的意思:
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经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
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
⑶ 集体朗读第1、2段。
2、学习第3段:
⑴ 小组合作:
用自身喜欢的方式学习,可以画画,可以扮演,可以朗读,体会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他是怎样想的。
⑵ 汇报交流:
指名请同学汇报,借助同学的画或老师自身利用简笔画,协助同学理解“花丛”“蜜蜂”“园子与养蜂人”之间的关系。体会列宁的心理活动。
⑶ 谈感受:
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3、指导朗读第4段:
要读出养蜂人热情又惊讶的.语气,列宁幽默风趣的语气。
4、集体朗读全文。
三、创编扮演
1、创设口语交际的氛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分角色扮演,列宁找到养蜂人的经过和心理活动。
四、课外作业
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教学后记】
这篇文章也同样运用质疑课题的方法,让同学进行文本学习,让同学自身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从而体会列宁的善于发现和考虑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同学联系上下文理解“果然”一词的意思。
【《蜜蜂》教案】相关文章:
《蜜蜂》教案02-03
蜜蜂的教案03-07
蜜蜂的教案03-29
蜜蜂教案03-26
中班教案《蜜蜂》03-20
《蜜蜂做工》教案02-23
蜜蜂做工教案03-31
《蜜蜂》中班教案04-07
《蜜蜂引路》教案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