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时间:2022-09-08 12:37:11 教案 我要投稿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5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

  学习目标:

  1、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件,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

  2、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能正确地面对困难和运用恰当的方式去战胜困难。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学习难点:

  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一、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训诫()耸立()颤抖()嶙峋()凝视()

  啜泣()纳罕()头晕目眩()小心翼翼()迂回()

  2、解释下列词语。

  迂回:灰心丧气:

  应付:告诫:

  瘦骨嶙峋:纳罕:

  3、读课文2—3遍,用简短的一句话概括: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学习研讨

  1、默读课文,根据提示(复述时讲清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复述。交流复述得失,记录经验。

  2、教师指导,进行朗读训练。(要求:用普通话有感情地大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停顿恰当、语气语调合适、情感把握准确)

  3、合作探究:(学生讨论,自由回答,教师点评)

  (1)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一步,再走下一步”,把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走”是什么意思?

  (3)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4)读了这篇课文,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4、指导多角度阅读。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讨论:

  (1)父亲怎样教孩子脱险?(2)评论杰利(3)评论四个孩子

  三、拓展延伸

  面对考试失利,面对竞赛的失败,我们的心里是怎样想的?举例说明。“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的方式,对我们的学习有哪些积极意义?

  四、巩固提高

  临窗看柳

  今年春天,虽然春寒料峭,但柳枝仍早早返绿,一夜之间,新绿满枝,煞是可爱。但我因为竞选课代表失败了,心情很不好,坐在椅子上,呆呆地望着窗外。

  风乍起,柳枝欢快地笑着,跳着,展示着自己,眼角,眉间洋溢着无限欢乐。我似乎听到一曲柳哨的歌,歌声中片片柳絮随风飞舞。

  一会儿,虽是这样,柳枝依然保留着那象征活力的绿色,希望能再把绿色写在天空。

  就这样,柳枝周而复始地飘起,落下;年复一年地返青,枯黄,永恒不变如一条真理。我看了许久,也明白了许多,如果你有空,就看看窗外,看看柳树,用心去体会,你也会明白许多的.。

  1、从全文看,柳枝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2、首段的“窗外”和结尾一段的“窗外”含义是否相同?说说理由。

  3、从写作意图上看,第三段中“心中一定有着淡淡的忧伤”一句看似写柳,实际上写出了__________。由此可见,本文明写的是______,实际上写的是_________,这是一种_________的写作手法。

  4、文章结尾说“我”明白了许多,据你看,作者明白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日积月累

  1、困难到来的时候,有的人因之一飞冲天,有的人因之倒地不起。——列夫?托尔斯泰

  2、我过了一些艰难的日子,在回忆的时候唯一能安慰我的,乃是不管怎样困难,我都诚实地应付过来了。——居里夫人

  3、谁能用勇气迎接厄运,用笑脸来应付不幸,谁就能跨越一切艰难险阻。

  4、困难就像一只砂轮,它能砥砺出勇进者奋斗的利刃,也能磨去怯懦者不多的棱角。

  5、困难是懦夫回头的便桥,卫士前进的阶梯。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2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啜泣、纳罕、迂回、训诫、瘦骨嶙峋、小心翼翼”等词语。

  3、鉴赏课文中由事推理的感悟美。在阅读中感悟和思考生活哲理,激励战胜艰难险阻的勇敢精神。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⑴根据拼音写出词语并解释:

  2、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①línxún()_______________

  ②chuòqì()________________

  ③dàhǎn()________________

  ④sǒnglì()________________

  ⑤níngshì()________________

  ⑵分别写出与下列各形声字同声旁的字,并组词:

  侍()啜()漫()踩()

  ()()()()

  ()()()()

  二、理解探究

  1、学生读课文,思考:

  ⑴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⑵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⑶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⑷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三、合作释疑

  2、小组合作研讨,多角度探究文意:

  ⑴石架大约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得多,也简单得多,父亲为什么不这样做?他的办法有什么普遍意义?

  ⑵哪些地方写到杰利,请一一加以评论。

  ⑶请评论四个孩子的行为。

  ⑷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⑸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四、课内精读

  阅读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①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②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③“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④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⑤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________出左脚去________那块岩石,而且________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⑥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________在崖下的岩石上,_______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________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⑦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在⑤⑥段中的空白处填入适合的动词。

  2、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⑴寂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小心翼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灰心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能表现“暮色四合”带给我的直接影响的词是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在父亲的指点下,爬下悬崖的过程描写得非常细致生动,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指的是_____________。

  6、照应题目,表现主题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7、简述你从作者的经历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拓展延伸

  唤醒生命

  ①他生活宽裕,爱好旅游,常利用闲暇时间开着自己的车四处游历。前不久,他又进行了一次长途旅行,自己驾着车远赴20xx多公里外的西藏。

  ②经过半个多月的奔波,他到达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青藏高原地区。只身旅行,难免孤寂,但在那片地广人稀的地方,人影和炊烟都难得一见。他打开车里的收音机,却收听不到任何节目。

  ③车子进入高原腹地。穿越戈壁和沙丘的道路,两旁没有成活的草木,有的只是冰天雪地和不时刮起的狂风。

  ④他一路上领略着奇特的高原风光,不料赖以行进的汽车却出了故障。他仔细检查了半天,竟然没有找到任何原因。他想起以前听别人说过,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等待过往的车辆,请别的司机帮忙修理,或者帮助拖着坏了的车离开这里。

  ⑤只有等待,他一直等了三天。糟糕的是,三天里竟没有任何车辆从这里经过,甚至连一个人影都没看见。那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啊,死一般的沉寂、空旷。他携带的食物和水已所剩无几,处境非常险恶,如果再等不到过往的车辆或者能够帮助他的人,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⑥又过了两天,一场大雪将他的车慢慢覆盖。他又冷又饿,因为食物已经完全吃完了。

  ⑦迷迷糊糊中,蜷缩在车内的他被一种声音吵醒。爬出车来,他看见车顶上趴着一只不知名的小鸟。那只小鸟也许是在寻觅食物,看起来同样无助,正用微弱的声音不停地鸣叫着。霎时间,他的泪水禁不住涌出,这是五天来,他第一次听到来自生命的声音!

  ⑧他伸出手,轻轻捉住了那只小鸟,将它放进相对暖和的车厢里。他开始打起精神,试着努力自救。他反反复复地仔细检查汽车,终于找到了故障的原因,原来是化油器上的一个零件阻塞了油路。车子修好了,他靠虚弱的身体开着车向前行驶了40多公里,驶抵一个牧民居住点,他终于得救了。只是,那只吵醒他的小鸟在车子行驶的途中不幸地死去了。

  ⑨这段经历,后来他常常谈起。他说:“是那只小鸟求生的叫声,挽救了我的生命。”直到今天,作为纪念,他还把那只风干得比拳头还小的小鸟保存在自己的书橱里。

  ⑩但我想说,那只殒命高原的小鸟,它并不曾想起过要救人,救他的还是他自己。小鸟的叫声唤醒了他求生的欲望,才使他得以绝处逢生。是啊,被唤醒的生命才会有激情去创造,才能够走出眼前看似无际的困境和厄运。

  (选自《知道窗》20xx年第3期,有改动,作者祁文斌)

  1、文章写“他”旅游,为什么对“他”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一笔带过?文章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有什么好处?

  2、“这段经历,后来他常常谈起”,请概述他的“这段经历”。(30字左右)

  3、如何理解“他”把“那只风干得比拳手还小的小鸟保存在自己的橱里”这一做法?

  4、作者说“救他的还是他自己”,这和第⑨段“他”所说的“挽救了我的生命”是否矛盾?为什么?

  5、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它同前文有什么关系?

  答案:

  第2课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基础知识

  ⑴①嶙峋形容人瘦削

  ②啜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③纳罕惊奇,诧异

  ④耸立高起,直立

  ⑤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⑵侍候峙(对峙)恃(恃才傲物)

  啜泣缀(点缀)掇(拾掇)

  漫长慢(慢待)幔(布幔)

  踩点睬(理睬)彩(彩旗)

  二、理解探究

  1、⑴题目的含义可以这样理解: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⑵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⑶“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⑷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三、合作释疑

  2、小组合作研讨,多角度探究文意:

  ⑴爬上石架的“我”,上不去,下不来,陷入绝望、恐惧,父亲并没有用梯子上去救护,而是鼓励、指导孩子“走一步,再走一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他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富有教益的方法使孩子获取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办法告诉人们,对孩子不要溺爱,要科学地训练孩子,使之自立自强。作为家长,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给以指导、鼓励,不能包办代替,路要让孩子自己走,在走的过程中不断地成长、成熟起来。

  ⑵在“我”爬上石架,陷入困难时,“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尔后是杰利去把父亲找来的,说明他还是富于友情的。

  ⑶文中其他四个孩子,在“我”陷入困境时则把“我”丢在那儿不管,还无情地嘲笑,这样对待一起玩的伙伴则有些恶劣,没有患难与共的爱心。

  ⑷培养患难与共的爱心,同时激励勇敢精神。

  四、课内精读

  1、伸探踩踩投入啜泣

  2、⑴没有声音,孤单冷清。

  ⑵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

  ⑶因遭到困难失败意志消沉。

  3、恐惧不能动弹

  4、“脱险”的经历是文章的重点,因此详写,也为下文说“永远忘不了”作铺垫。

  5、战胜恐惧,顺利脱险

  6、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7、略(提示:围绕“目标、理想、意志”谈即可.)

  五、课外阅读

  1、因为本文主题是唤醒生命,如果浓墨重彩地写奇特的高原风光,就偏离了主题。

  能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意思对即可)

  2、他驾车去西藏旅游,陷入困境。一只小鸟唤醒他求生的欲望,他自救成功。(意思对即可)

  3、这是对小鸟的敬重,实际上也是对生命的礼赞(意思对即可)

  4、不矛盾。因为小鸟只是唤醒他求生的欲望,而挽救生命是因为他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摆脱了困境。(意思对即可)

  5、点明题旨,画龙点睛。前文的记叙是这段议论的基础,这段议论是对前文的深化。。(意思对即可)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3

  教学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②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③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复述故事,整体感知。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讲述1945年1月莫顿亨特架机侦察的故事导入。

  二.复述故事,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3.复述准备,抢答问题: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4.学生分节(冒险、脱险)复述课文

  教师可提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5.讨论复述的得失,总结改进的.意见。

  ①处理好详略

  ②抓住人物行动和心理活动的细节。

  三.小组讨论、探讨文意

  ①读了这个故事,你最大的一点感想是什么?

  ②“我”为何将“走一步,再走一步”作为文章的题目?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四.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②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学设计

  一.朗读课文,品读语言

  1.圈划人物心理、行动以及环境描写的雅词美句。

  2.小组讨论交流,找出能概括“我”的行动和心理过程的词句。

  爬—蹲—伏

  二.探究品味,感悟情理

  1.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2.组织学生深入探究、提出并讨论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②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

  ③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3.朗读品味:

  ①“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

  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②想象“我”在石梁上的心理,说一说。

  ③“我”在脱险前后有哭了两次,哭时的情感一样吗?

  ④学生表演父子对话,品味人物语言。(体会以鼓励为主,并教给方法的良苦用心)

  三.结合体验,品味人生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一个中国父亲遇到这种情况,他会怎样做?

  2.假如你就是文中的“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你将怎么办?下来后,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四.拓展练习,积累语言

  从“读一读,写一写”中选用五个以上的词,以“逆境”为话题,说一段话。

  布置作业:

  课外练笔:《在悬崖面前》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4

  教学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

  ②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③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④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在困难面前,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终于到达胜利的彼岸,这样世界也就有了弱者与强者。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身体瘦弱、胆小怯弱的孩子,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学习后对我们同学一定有所启迪。

  二、分析课文

  1、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②出示练习。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三、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自读课文一遍。思考:

  (1)写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可能有哪些内容不写?

  (2)划出写心理活动的语句。

  以后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文章写的是一次攀爬悬崖的过程,寄寓的是怎样去对待困难和克服困难的道理。可见,凡是能充分表现中心材料详写。

  四、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五、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5

  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教学目的: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

  3、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背着书包,兴高采烈地来马集镇中,开始了我们人生当中的新起点。那么,在今后的三年以至更长的将来,你想要做什么或者达到什么目标呢?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你准备怎么做?

  根据学生所说,导入新课,板书文题。

  二、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生自学生字、自渎课文。

  3、点名朗读全文。

  4、问题:(1)诗中所说的“海”是什么?(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2)这首诗两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节:写童年时的想望和困惑,是现实中的“山”和“海”;

  第二节:写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山”和“海”是理想的境界。

  5、全班齐读全诗。

  三、研习诗歌

  1、读文章要善于抓取信息,抓取信息就是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那么,这首诗的中心可用哪两个词语概括?它们内在的含义又是什么?

  本义比喻义

  自然界的海海——理想境界

  爬奋

  山斗

  自然界的山山——重重困难

  2、这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请用一句话来说。

  ——要克服苦难,就要克服重重困难(历尽千辛万苦);要克服困难,就要翻越无数座山。

  3、理想的实现很不容易,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请找出有关的词语并作说明。

  (1)终于——爬山费了很大的力气,花了很多的时间。“我”满以为上了山就可以看见大海了,结果依旧是山,“哭着回来了”——铁青——写出了作者失望、沮丧的心情。

  “铁青”——这是作者表达的主观感觉,因为心情不好,看山也好像“铁青着脸”。这和杜甫的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伤心时看见美丽的花儿也好像在流泪一样。

  (2)一次又一次——失望多,也表明实现理想不容易。

  (3)一座座——困难重重。

  (4)一次次鼓起信心——作者不灰心。

  4、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作者经历了千辛万苦,遇到了重重困难,可是他并没有灰心,那么是什么力量,让“我”能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的?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诗人相信远方有海,理想可以实现。这个信念,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断斗争。

  枯干: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满湿:滋润。因为“我”心中有理想,心灵就不再枯干,理想给了我奋斗的动力,生活也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5、齐读全诗,并体会刚才所说的内容。

  四、重点诗句探究

  1、诗中说“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呢?

  “种子”比喻妈妈给我信念,但童年的认识是很肤浅,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断的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可见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要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在心中扎下深根。

  2、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3、“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是什么意思?

  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什么意思?

  5、“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五、拓展延伸

  读了这首诗,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六、总结与作业

  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并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悟文章所寄予的生活哲理。

  2、感受“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上海的意义。

  3、了解“小中见大”,以事寓理的记叙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前布置大家作了预习,其中有一条预习任务:用“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困难而且战胜困难的经过写下来,哪位同学来读一读自己的文章?

  2、学习生字词。

  二、整体感知

  1、作者小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呢?我说标题和作者,请几位同学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把课文读一遍。

  2、请学生复述课文。复述前先让学生说说复述故事要交代清楚哪些内容。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我”和一群孩子攀爬悬崖,在悬崖上上不去,下不来,最后在父亲的引导下,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式爬下了悬崖,并且得到了宝贵的人生启示。

  三、引导探究

  1、我们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请大家把课文的标题盖起来,然后自己为文章重新拟写一个标题,写在文题下面。

  2、互相讨论自己的标题,然后点名说。

  3、引导学生比较,你的标题和作者的标题哪个好?为什么?

  (1)文章的标题告诉我们遇到大困难要把它分解成小困难然后克服,这和文章内容一致。

  (2)文题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

  4、“我”究竟遇到了什么困难?请在文中找出来。

  (1)第4节,“我”不能像别人一样活泼勇敢,做一些冒险性的游戏。

  (2)第13节,朋友抛弃了“我”,把我一个人丢在悬崖上,而且天也黑了,我感到很无助(反衬手法)。

  (3)第15节,长时间呆在悬崖上,动不了,我很紧张,害怕。——要求找出作者爬悬崖时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词语:

  爬: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里咚咚乱跳

  蹲:心惊肉跳头晕目眩哀求啜泣

  伏:恐惧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4)第17节,作者心里害怕,他不能突破心理上的障碍,没有信心,所以下不去。

  5、作者遇到的困难不仅有夜幕,悬崖等客观的困难,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内心的障碍。那么,我们反过来问一下,这些能塑算得上困难吗?

  其实,我们很多时候,就觉得这些经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请在文中找一找,哪些地方能看出来,这些经历不算困难?

  (1)第7节,悬崖只有20多米高。

  (2)从朋友和杰利的言行,可以判断出这不算困难。如第13节,别的小朋友能轻松(一个接一个、左折右转)地爬上去,又轻松地绕过悬崖。

  在这里,不是为了写其他的小朋友,而是为了小“我”,这种方法叫作“反衬”。

  (3)父亲指导“我”爬下悬崖的过程也很简单,“我”也没费力气就下来了。

  6、既然不是什么困难,而“我”却为什么认为这是一个极大的困难呢?

  ——第1、4节,“我”年幼,体弱多病——这种方法叫“伏笔”,即“前后照应”。更重要的是“我”的心理上的障碍。

  7、就是这不是什么困难的困难,却让“我”的心情变得糟糕透顶(出示投影):

  心情的变化:

  恐慌恐惧绝望

  (开始不敢上)(上了,又很害怕)(加上黑夜,最后)

  8、这个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呢?(读16~23节)形成板书:

  (1)克服困难的步骤:

  起初:会摔死的——毫无信心;

  继而:走一步——萌生信心;

  随后:再走一步——信心大增;

  最后:走下悬崖——巨大的成就干。

  (2)此时的心情怎样?

  恐慌恐惧绝望

  惊奇而自豪

  四、拓展延伸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要会分解困难(原文句)——用名句说: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2)要对自己有信心。

  (3)要善于收获经验(反思总结)。

  (4)只有勇于尝试,才能得到回报。

  2、在写作上,你有什么收获?

  ——倒叙,可以产生悬念;环境反衬人物的心情;照应与伏笔。

  小事情反应一个大道理——作者写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他小时候的一段经历,更重要是从经历中懂得了克服困难的道理。

  五、读汪国真的诗结束课文学习

  1、诗见课本P.10的方框。

  2、完成课后练习二。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悟文章所寄予的生活哲理。

  2、初步学会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二.教学课时(2课时)

  一、故事导入: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的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

  1、他就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刚开始他非常怕死,但是他自己改变了想法,认为自己现在在英国沃顿空军基地起飞,只要飞起来就行。第二步飞二十分钟就可以轻松到达荷兰,第三步不用多想就可以飞到德国,终于完成了任务,成了孤胆英雄。

  2、他所采用的方法就跟课文题目一样,采用了走一步,再走一步,把大困难便成小困难,逐一克服,终于取得成功。

  讨论: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联系自己在文峰职业中学的住校生活]

  [明确]

  1、我很想家,很想回家看看爸爸、妈妈。

  2、以前的我对父母依赖性很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现在,衣服要自己洗,生活要自己照顾,现在六天了,我想我会很快适应这里的生活的!……

  [小结]大家提到了“依赖”,我想雄鹰教小鹰学飞的故事可以给大家一点启发:鹰妈妈为了让小鹰学会飞翔,就把小鹰从悬崖上的窝中推了下来,小鹰拼命的拍打翅膀,重重的掉在地上;鹰妈妈又把小鹰叼到窝中,又一次次地推了下来,终于小鹰也学会了飞翔。

  可见在困难面前,只有知难而进,鼓起勇气和信心,就像同学提到的“不要气馁,坚持到底,成功就在终点等你!”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生字词语。

  2、默读文章,复述内容。

  出示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可小组交流,也可大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脱险”的过程这个重点。

  3.这件事给你哪些启示?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去解决,终将战胜巨大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4、你能用一些名言来表达这个哲理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三、合作探究。

  联系你的生活,讲讲你“吃一堑,长一智”的经历,把你的感悟与同学们分享,让大家都变得聪明起来!

  四、体验反思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联系生活,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战胜困难,实现理想的?]

  [教师小结]

  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

  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第二课时

  一、重点研读。

  1、有感情地朗读脱险部分(分角色朗读)

  2、你从这段话中读懂了什么?这段话中,哪些语句让你得到了启示,你能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二、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多角度的阅读,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讨论:

  1、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2、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或者抗梯子把我抱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4、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三、课堂小结。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7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②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③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②复述课文内容,体味人生的哲理。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课文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设计

  初步感知

  ①导入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国共产党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一下这首诗歌,从诗中找出答案。

  ②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③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过渡)《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并且边听边思考问题。

  ④屏幕投影思考题

  a、诗中的“山”和“海’’除字面意思外,还蕴含着什么意思?

  b、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回答,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可让全班学生再次朗读诗歌,加深印象,也为进一步赏析诗歌作准备。

  精读品味

  (过渡)对诗歌有了大概的了解,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好的诗句总有画龙点睛之处,品读这些诗句,就能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获得思想启迪。

  ①自主、合作探究

  可用屏幕投影思考题,学生思考:

  a.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抓住不同的语句谈感受,体会到诗人用群山和大海的形象表达了人生的信念;并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

  ②朗读指导

  可用屏幕投影朗读知识: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

  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

  学生可在教师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齐读、分读。

  诗人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这首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战胜困难。但是,怎样翻无数座山,却是不容易的事情。那么,怎样翻过无数座山,到达理想的境界,是教师和学生下节课共同探究的问题。

  作业

  ①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②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第二课时

  ○教学內容

  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生活哲理。与《在山的那边》比较阅读。

  ○教学设计

  感知内容

  ①导人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②默读文章

  (过渡)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意思,还要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默读完课文,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大屏幕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

  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可小组交流,也可大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合作探究

  (过渡)以上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体验反思

  (过渡)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大屏幕投影问题:

  联系生活,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战胜困难,实现理想的?

  学生拿出准备的练笔,可小组交流,也可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鼓励)。

  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生再次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最后。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8

  一、学习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

  ②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③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④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二、学习重难点

  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三、课前准备

  投影仪。

  第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五、自学设计

  1、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2、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②投影出示练习。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3、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教师可以投影出示以下问题组)

  其他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②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

  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4、教师可提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可以找两位学生复述,其他同学听后评析复述情节。以上环节主要为了帮助学生熟悉本文故事情节,尤其是细节描写,为下一步探究性阅读、多角度阅读打基础。

  5、讨论: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6、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9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

  训诫:告诫,教导。

  耸sǒng立:高高地直立。

  峭壁:陡直的山崖。

  颤chǎn抖:哆嗦,发抖。

  嶙lín峋xún:文中指人瘦削。

  凝níng视:聚精会神地看。

  啜chu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纳罕hǎn:诧异,惊奇。

  心惊肉跳:形容担心祸患临头,非常害怕不安。

  头晕目眩xuàn:头发晕,眼睛发花。

  小心翼翼yì:原来形容严肃虔诚的样子。文中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莫顿亨特,美国当代作家。

  2、相关知识:

  关于《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享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小时候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体弱多病,和五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他好不容易爬到一处岩石架,爬了1/3高度,再也上不去,要下也下不去,陷入可怕的两难境地。后来照父亲说的,一小步,一小步下来,终于脱险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富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通过“我”童年时的一次爬山经历,感情到一个具有意义的人生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最大的困难。

  二、文章脉络

  文章共23段,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13),冒险。写“我”跟着小伙伴们爬上了半山腰的一块石架,上下不得。

  第二部分(14~22),脱险。写“我”恐惧地伏在石架上,后来在父亲的鼓励之下,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下石架。

  第三部分(23),感情。写由小时候爬山的事感悟出的人生道理。

  三、写作方法

  1、叙事技巧娴熟

  本文在叙事中注意前后照应,注意设下伏笔,使得文章记叙周密。“我”的病弱在文中前后照应。文中几处提到杰利,笔笔都有匠心,杰利叫我“别做胆小鬼”、杰利的不放心都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本文采用倒叙的笔法,用笔俭省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和起因。结束回忆也用笔干脆利落,这样一起一收与正文浑然一体。

  2、描写准确恰当

  本文成功地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

  文中人物的语言准确地反映出人物各自的性格。如“我”的胆怯、父亲的耐心细致,都在文中有恰到好处的描写。

  “我”的动作、心理使得整个事件真实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景物描写的交代、渲染、衬托作用,都起到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3、小中见大,哲理深刻

  这篇文章虽然语言平白,但仍耐人品读。就选材而言,无疑是“以小见大”的典范。这样的小事,无论对哪个人而言都是比比皆是。小事的升华得益于“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平白却富有冲击力和音乐感的标题表述方式,当然也得益于作者对人们常规思维的突破:人们常常习惯目光长远,却常常忽视“走一步”与“再走一步”对困境中的人生巨大的支撑力量!本文的第二个特点是以孩子的口吻叙事使本文更适于孩子们阅读。无论情节叙述、心理描写还是语言风格都属于孩子们。这篇文章也给那些成人化的学生作文提供了优秀的反例,它让人深思:对孩子而言,到底什么事才是有意义的“事”呢?

  四、重难点导析

  ⑴“我”遇到了什么困难?怎样解决的?解决这个困难的关键是什么?

  “我”和小朋友们在游戏中,不经意地爬上了一堵垂直的峭壁,下不来,“我”很恐惧,伏在岩石上不敢动弹。暮色中父亲用手电筒照着,引导“我”一步一步地走下悬崖。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化整为零,将一个大困难转化为一个个小困难,一个个自己稍作努力就能解决的困难。在解决这些困难中,“我”逐步树立了信心,直至信心大增,直至克服了困难。

  ⑵“我”遇到的困难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能分别说说吗?

  这个题目设计旨在引导大家养成细心阅读的习惯,学会边阅读边归纳、分析。困难具体表现在这几个方面:①悬崖陡峭,在“我”眼中是一堵高不可攀的险峰;②“我”孱弱多病,八年来身体一直不好;③暮色苍茫,大地越来越暗。

  ⑶为什么别的孩子爬上山顶,而“我”不能?文中好多处提到“杰利”,有何用意?

  此题仍然是培养我们细致阅读的习惯。“我”不能爬上山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由于“我”的身体原因造成的。文中多处提到了“我”体弱多病,细心阅读就不难发现,“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是直接交待,“我”“全身颤抖,冷汗直冒”“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心惊肉跳”“几乎晕倒”以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等是侧面暗示。阅读中要善于找出这些带有铺垫作用的句子,体会写文章的周密表达。

  多处提到“杰利”,也是行文的需要,一方面表现他是富有友情的。起初他鼓励“我”“别做胆小鬼”;当大家离去时,他“看起来好像有点不放心”;最后是他领着父亲来找我的。杰利是个和其他孩子一样贪玩,又有别于其他孩子的小朋友。另一方面因为杰利这个富有友情的'小朋友的存在,为后文与父亲找到此处埋下伏笔,使文章行文更加严密。

  ⑷你对父亲找到“我”后不上山崖去接“我”是如何理解的?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理解文章的深层次的内容。父亲眼看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是他并不上去救孩子。细读父亲怎样教“我”下来,很值得人深思。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历一次磨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父亲这样做,只给指导、鼓励,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

  ⑸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走一步,再走一步”仅仅指当时“我”下悬崖石架的情形吗?

  从内容上看,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已不局限在“我”那次下悬崖石架的经历了。而是指人生旅途中的种种挫折,在面对这些挫折时,不要想整个困难有多大,而只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一步步走,直至解决所有困难。在文章中,这段文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的哲理凸现在读者眼前。

  “走一步,再走一步”首先是指那次“我”在父亲的鼓励下克服困难的过程,其次还指人生面临挫折时克服挫折的一步步具体行动。

  【练习解答】

  一、文中有亨特心理活动的直接描述,他是通过行动、语言描写来刻画的,要仔细体会。后一问可由学生根据对人物的认识来回答,但要把握住基本点:身体不好,一向胆小,面对困难紧张乃至恐惧,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克服困难的好方法,战胜了自我。

  二、“成就感”指终于下了悬崖的成功,战胜了怯懦的成功,运用父亲教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经验的成功。对于亨特来讲,是非常了不起的,是战胜自我的成功。

  三、读这篇课文,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壁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小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四、略。

  【类文品读】

  ①我有个事业非常得意的朋友。每天跑进跑出,比谁都忙。有一天,我问他你都在忙什么啊,又是为谁忙啊?

  ②他先愣了一下,接着笑笑,说:“我也不知道为谁忙,只觉得背着一个好大好大的包袱,里头全是我公司职员家里的老老少少,要吃要喝,为了他们,我想不干都不行,我是被逼得往首冲。”

  ③“你怎么不说是你自己的野心,使你往首冲呢?”我不以为然地说。

  ④“没错啊,我自己的雄心和理想当然也逼我冲。想想,一个人不被逼,不被环境逼、理想逼,怎么可能成功?”

  ⑤我就是一个很全逼学生的老师。学生找我学画,我会建议他们用自己最珍爱的工具,因为我发现当他花了一笔令他心疼的钱之后,他们就不会轻易放弃。然后,他们愈画愈好了,得到我的夸赞,盼着下次还能受赞美,于是加倍地努力。除了我遇,他们也自己遇自己,一步步走向成功。我班上许多作品入选美展和得奖的学生,都是在这样“内外交逼”的情况下造成的。从另一个角度看,逼学生的老师,何尝没有遇自己?为了以身作则,让学生每个礼拜都能见到老师新作品诞生,我也不得不画,因而有了更多的成绩。“教学相长”不也是“教学相逼”吗?

  ⑥一个在家从来不入厨房的人,留学在外,居然烧得一手好莱,因为环境逼。一个登山者,跳过一条他平常绝不敢跳的深沟,因为有只野兽逼。所幸世界上有“逼”这件事,我们才能超越自已,完成超出自己能力的事。于是你该理解下面这段话的道理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⑦这段话说的不就是四个字吗?

  ——逼你成功。

  1.简析第②段描写和语言上的优点。

  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⑤段划线处“内外交逼”的意思是: 。

  3.⑥段划线引文是谁的名言,引文在本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请给本文拟个题目。

  5.谈谈你今后如何对待“逼”?

  (参考答案:

  1.人物神态描写如先“愣了一下”接着“笑笑”较具体形象;语言描写用“包袱”作比喻显得生动形象。

  2.外部环境的压力与内在理想的动力交互作用,促使走向成功。

  3.孟子引用名言证明自己的观点,同时深化题旨,总括全文。(意思对即可)

  4.逼你成功(语言概括简洁,能抓住主旨即可)

  5.今后我要积极乐观地对待“逼”,变压力为动力,并且自觉加压,从而“逼”自己走向成功。(此为可有不同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0

  【教学目的】

  1. 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2. 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

  【教学重点】

  1. 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2. 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

  【教学过程】

  一、课堂积累,开拓视野

  1. 师出示名言,生齐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呢还是迎上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够从中受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三、检测字词,扫通障碍

  1. 找一位学生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生领读;师纠正。

  2. 教师点出一些词语,由学生造句:心惊肉跳、啜泣、头晕目眩。

  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先大声朗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 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一次怎样的人生经历?作者又是用哪句话来结束这一人生经历的讲述的?试从文中找出。

  2. 从这一经历中,作者领悟到了一些生活哲理,它集中体现在哪个段落上?

  五、研读课文,培养能力

  1. 生默读讲述脱险经历这一部分,准备复述。

  2. 师引导学生如何复述故事性文章;师出示复述要求:

  A.交待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B.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C.尽量用自己的话。

  3. 复述课文,师生点评。

  4. 师找出一些语句:嗨,慢着,;我没法──;再见!;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不用客气。;我下不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看见了。然后指导学生如何朗读,出示朗读要求:

  A.用普通话,做到字正腔圆;

  B.明晓词语和词组,做到停顿恰当;

  C.揣摩人物内心,把握人物情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5. 生朗读;师点评。

  六、延伸拓展,开发思维

  1. 师提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件事虽已过去了,但作者却从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哲理,试用文中的话表明这一哲理。

  2. 怎样理解这一哲理?

  师点拨,启发学生联想:以爬山为例,将爬上山顶的大目标化为爬山途中一个个不小目标;以学习为例,树立短期目标,进而连缀成为长远目标

  3. 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从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生分组讨论2、3问。

  七、课后小结,提出希望

  1. 师送学生一首诗──《一步》: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不了每一走/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请珍重你的每一步。然后提出希望。

  2. 布置作业:

  按六(3)题写成书面小文章或一篇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故事:遇险──脱险

  哲理:把困难分解再去克服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1

  【教学构想】

  现在的学生,都拥有美好的理想。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他们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此时,该如何面对呢?是积极进取,还是踟躇不前?为此,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时刻,教师应该引导他们树立必胜的信心,坚定成功的信念,学会找寻解决困难的方法;引导他们在感知和体验文本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并从中受益,以便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七年级,正是学生思维从感性向理性过渡的重要时期。本文的相关内容与学生固有的信息储备形成了一定的信息差,所以本文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刺激和丰富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针对以上的分析,教学中拟采用以下方法:

  1. 首先布置预习。

  从两个大的方面引导学生预习:

  ①请同学们提出自己最感困惑的问题。

  ②用笔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或词语,并谈谈自己喜欢的理由。

  2.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我准备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

  ①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

  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③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重点段落,体味人物的心理活动及思想感情。

  ④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把握文章的主旨。

  ⑤体验反思: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可吸纳和构建的平台。

  3.拓展延伸。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人生经验”。

  【教学目的】

  1.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件,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

  2. 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能正确地面对困难和运用恰当的`方式去战胜困难。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难点: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有过紧张害怕的经历吗?如果有,请你谈一谈令你紧张害怕的往事。(用提问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好,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八岁时经历的一件事,看看他是怎样战胜紧张与害怕的。

  二.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1. 小悬崖壁上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 从这件事上学到了什么经验?

  (先读最后一段,进一步设疑激趣,让学生抓住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来领略全文)

  三. 速读课文,了解内容:

  1. 请学生简要复述故事。

  2. 将叙事部分分成两个层次。

  (这一环节要培养学生静心研读文本的习惯,训练学生掌握记叙文的要素,归纳、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四. 请一生读课文第一层次,其他学生听读思考:

  1. 为什么小朋友的提议我一时拿不定主意?

  2.什么促使我又跟着他们跑呢?

  3. 爬悬崖时其他孩子的动作是怎样的?我又是怎样的?找出动词,进行对比。

  4. 找出我爬悬崖时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这一环节通过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互动,让学生从文本中搜集信息,整合信息)

  五. 表演朗读父亲和亨特的对话。思考:

  1.“我”最初是怎样的心理,随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为什么“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3.想一想:下来之后,我会对爸爸说些什么?会对杰利说什么?

  4.我究竟在“战胜困难,战胜自我”时学到了哪些经验?

  (这一环节通过品读父亲和“我”的对话,让学生融入故事,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无形之中解决难点)

  六. 再次齐读最后一段,理解这一段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1.“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一句中“岩石”的象征含义是什么?

  2.“那最初的一小步”一句中“一小步”的象征含义是什么?

  3.“自己所走的路多么遥远”一句中“路”的象征含义是什么?

  七.写作训练

  将自己生活经历中所遇到的一事写成小文章。注意刻画自己的心理活动。

  七. 作业布置。

  八. 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2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3分钟)

  同学们,在20世纪的美国,有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是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她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绝岁月。

  她就是海伦·凯勒,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当有人赞叹她超凡的毅力和勇气时,她只是微微一笑说:“攀上高高的峰巅,需要非凡的勇气和毅力,而踏上山脚的那条小路,却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也许,只要把最初的那一点微不足道的勇气保持到底,任何人都可能创造出生命的奇迹!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里,一位65岁的作家莫顿·亨特就向我们讲述了他8岁那年保持这份勇气的经历。

  (展示学习目标)(1分钟)

  老师现在并不想让同学们接触课文,我想让你们来做一个“猜猜猜”的游戏——我们来预测一下故事情节的发展,看谁的想象力丰富,猜的又准又好!

  (二)、预测阅读 理清情节(6—7分钟)

  (出示图片,让学生对照图片预测三个情节,教师运用语言创设情境。)

  一会请大家看着屏幕上的图片,尽量伸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想象你就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如果是你,你会有什么感受?

  1、在七月一个闷热的夏日里,一群七、八岁的孩子聚在一块玩耍。可他们玩厌了弹弹子的.游戏,正商量着要玩点什么新花样。你们猜猜看他们会想出些什么新花样来玩呢? (2分钟)

  2、他们呀,竟然要去爬悬崖!可真够大胆的,是不是?!虽然这座悬崖只有二十多米高,可它却是一堵几乎垂直的峭壁,上面还有凸出来的岩石和蓬乱的灌木,对于7、8岁的孩子来说,应该是非常危险的。亨特是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8年来他陆陆续续都在生病,妈妈一再告诫过他不许随意冒险。但是为了不让小伙伴们瞧不起,他跟着爬上去了。当他爬上了悬崖的三分之二时,却实在害怕得紧,腿都软了,却又不敢走回头路。伙伴们不愿停下来帮助他,都一一离开了。夜色渐渐降临,你们猜猜看这个时候亨特心里会怎么想呢?(2分钟)

  他肯定心里充满了恐慌。

  3、正在他百般无助的时候,他的好朋友杰利领着他的父亲,赶到了悬崖下面。父亲焦急的望着亨特。你们猜父亲会怎样营救亨特呢?(2分钟)

  亨特的父亲没有象一般的家长那样,慌张得不知所措。他很镇定的对亨特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的到的”。

  那么后来亨特有没有爬下悬崖呢?他是怎样爬下悬崖的呢?如果你们想知道答案,现在就可以自己在文章里寻找了。

  (三)、精读课文 探究理趣(23分钟)

  A、为了让你们能够更好的感悟全文,老师来给大家朗读,你们边听边找,一定带着你们自己的童年回忆,去感受文中那些孩子们获得了哪些乐趣。(6分钟)

  B、好,下面的时间留给大家自读课文,在文中找寻两个问题。

  1、(7分钟)作者用丰富的语言和多种描写方法来表现6个孩子的探险经历,使文章充满了童心童趣,那你们可以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这种乐趣呢?请把它们找出来。注意结合上下文,体会某些词句在文中的作用。

  “趣”可以在游戏花样翻新——找出关键词:闷热天气→玩弹子→新花样→爬悬崖……

  “趣”在悬崖富有挑战性——找出关键词:垂直的峭壁,凸出的岩石,蓬乱的灌木,险峰,左折右转……

  “趣”在孩子勇敢探险——注意语言描写及动作描写:飞跑,应着,跟着跑,一个接一个……

  品析语言:比如“左折右转”这个词 ,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来?不仅可以看出悬崖的走势还是很险峻的,还可以感受到孩子们那种不怕艰险勇于攀登的志气。

  2、(10分钟)课文表面上看好象只写了作者童年时的经历,让我们也重温了儿时的梦。其实作者写作本文还有一个更明确的目的,那就是要从这次经历里给读者揭示深刻的道理。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现在请大家再仔细阅读课文,看看你们能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领悟到一些道理?请用这样的句子概括你所感悟到的:

  “理”从______而来:____。

  “理”从父亲救我的方式而来:家长应该提倡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创造的空间,无论什么事,都应该充分相信他们一定能行!

  “理”从杰利返程救我而来:朋友就应该在患难的时候伸出手,绝对不能临阵脱逃!

  “理”从“我”坚持不懈而来:遇见困难并不奇怪,我们应该勇敢面对!

  (四)、学生感悟 教师小结(10分钟)

  (1分钟)人生如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人生如棋,不会输一辈子,但总会输一阵子。生活中,谁可能保证“一帆风顺”?谁又可能不经历一点挫折和风雨呢?一个人是否可以成功,就在于他在挫折面前是软弱妥协?还是坚持到底?

  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从网上下载的公益广告,请大家认真看,仔细体会。思考一下:在那些好象与我们很遥远的人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我们该怎样走我们的人生路?我们在路上遭遇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又应该怎样走下去呢?

  (播放flash)(4分钟)

  此时此刻,我们不需要语言,只需要行动。拿起你手中的笔,在语文本上写下你的此时的心灵感悟。(5分钟)

  (五)、布置作业 串联思索(1分钟)

  1、阅读材料《生命之路,越走越长》,再次感受生命的力量。

  2、积累类似素材,将来把它们运用在自己的文章中。

  3、课外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我黑暗中的光明》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3

  教学目标:

  1、学会默读,把握记述文六要素,训练学生准确地复述课文的能力。

  2、学习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特别是心理描写。

  3、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能找出文中的心理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认识,正确把握的内涵。

  一、故事导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美国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到德国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光是想象着飞机被击中,自己将尸骨无存,就坚持不下去了。但是军令如山,第二天,他起飞时,告诉自己,只是飞起来就行。飞机升到8000米高空时,他有告诉自己,只要按照无线电的指引,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行,这个并不难做到。接下来他不断告诉自己,只是飞越荷兰就行,然后是飞越德国,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被称为“孤胆英雄“,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大家猜一猜这个飞行员叫什么名字?

  他就是莫顿亨特,美国的作家心理学家,他在65岁时写下了小时候的那段经历。我们这节课就一些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段经历。

  请大家齐读今天的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预习检测

  出示学习目标 上节课已经提前布置了预习的作业,现在来检测一些大家预习的情况。找一位同学读一读这些字词。(出示幻灯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达到这些学习目标。

  三、读一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记叙文六要素并勾画关键语句,并以此复述课文。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然后以这样的句式组织语言。(出示幻灯片)

  四、说一说

  那么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大家浏览课文。划出能体现我性格品质的句子。然后以这样的`句式来回答:从____部分能看出我是一个_______的人。(生回答)

  (具体是哪个段落呢?能不能读一下?)(朗读指导)

  (通过读,能感知到人物的情感。)“我”由胆小变得勇敢,是哪一部分的情节使我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五、品一品

  作者是通过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来体现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的?自己找一找勾画出来。

  看来大家有很多的想法,为了使你的语言更加流畅,思路更加清晰,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活动,稍后小组代表举手发言,展示成果。

  (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毫无信心→信心萌发→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

  六、悟一悟

  经历了这件事,最后我有什么启示呢?我们应该怎么做?

  (明确:遇到困难应该积极努力地解决,有了向上的决心再加上一步步的积累,一定会克服所有困难。)

  七、作业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获得正确面对困难的有益启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的多音字或难读字的字音;学习运用下列常用词语。

  字音 闷热(mēn) 玩弹子游戏(dàn) 不能动弹(tán) 全身颤抖(chàn)

  着眼(zhuó) 卜卜乱跳(bo bo) 连攀带扒(bā)

  啜泣(chu) 瘦骨嶙峋(lín xún)

  常用词语 训诫 迂回 凝视 啜泣 嶙峋 心惊肉跳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3.让学生尝试自主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获益的学习方式。

  二、教法和学法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寓理于事、文字浅显、故事性强的文章,作者通过对自己小时候爬悬崖历险一事的叙述,告诉读者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阅读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对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如何对待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学习和影响是无法外加的,它必须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理解、体验、感悟、内化才能起作用。本案例设计试图从以下两点着手,以期达到上述目的:

  1、学生体验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不管是学生自读还是课堂讨论,都强调学生情感体验的主动参与。

  2、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只有独立学习,主动体验,主动发现,学到的才有可能成为自己一辈子受用的东西。这篇文章适合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只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体悟得更深刻些。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整个教学按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方式策划。学习活动分三个环节。

  (一)学生自读课文,交流阅读感想,提出疑难问题。

  自读目标呈现:①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②初步体验“我”小时候历险经过,感受对待困难的态度与方法。回答: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最大的启发或感想是什么?③发现问题,回答:你觉得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决?

  学习障碍预测:①朗读过程中对多音字字音准确性的忽略;②口头表达能力较弱者积极参与交流活动的主动性的丧失。

  教师帮助对策:①自读前呈现本课难读的多音字;②对口头表达能力较弱者安排课前预习,阅读感想和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可进行书面准备;③必要的鼓励。

  (二)整合师生问题,教师必要引导,学生深入体悟。

  学习效果期待:这篇课文的重点内容是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文章充分描写“我”在悬崖上的恐惧心理和绝望处境,是为了说明“我”当时面临的困难的巨大程度;而这么巨大的困难最后在父亲的指点下,在“我”自己的努力下终于被战胜,化险为夷。“我”经历了极度的恐惧后又体验了成功的极大快乐与激动,这种大悲大喜的心理变化过程才使这件事成为“我”终身难忘的记忆,才使“我”在以后的回顾中悟出了终身受用的“人生经验”。学生只有进入故事情境,充分感受“我”的心理和“我”走一步再走一步终于到达目的地的过程,才能深刻体会文中的生活哲理。假使“我”的遇险脱险的经历能成为学生难忘的记忆,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就能想起“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故事,那是达到了学习这篇文章的最佳效果,对人生的影响将是非常深远!

  学习障碍预测:由于生活阅历和阅读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自读课文的最大问题可能出现在对“我”恐惧心理的漠视,对“我”面临的困难的小视,对克服困难过程的忽视。他们可能会因为“我”的伙伴们轻而易举地爬上悬崖而忽视了“我”的具体情况;可能会不自觉地拿自己的能力去衡量“我”的能力,产生“这么点困难都克服不了”等想法。这必定会削弱这篇文章的教育意义,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

  教师帮助对策:在学生交流之后,迅速整合关键问题,要求学生关注重点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在阅读、想像、整合中让学生充分体悟。

  重点问题和引导方式、引导内容先拟:

  1.对“我”为什么被困在悬崖的岩石架上及当时心理的关注与体会

  引导方式:让学生细读课文,就引导问题,筛选重点语句读读议议,调动学生的生活前经验去体会想像“我”的处境和心理;

  引导内容:一是关注“我”是怎样一个孩子,与别的孩子的有什么不同(“希望自己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瘦骨嶙峋”,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健康强壮);二是“我”当时的处境,有没有人帮助“我”,鼓励“我”?这对“我”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无助,孤身一人,其他小朋友不但丢下“我”走了,还嘲笑“我”;这无疑增加了困难对“我”的心理压力,“我”会很难过,很伤心,也会更加害怕);三是关注“我”被困时的心理,找找描写“我”爬悬崖时心理感受的词句(“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说说对“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这两句话的理解(极度紧张恐惧,以至连自己哭了都不知道;认为“绝对”不可能爬下悬崖,因为“会摔死”,近乎绝望)

  2.对父亲的态度、做法及意义的关注和探究

  引导方式:用假设情境激活思维,如“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不听母亲告诫,在外冒险,陷入困境,你父亲会……”或“假如你是那个父亲,将怎么办?”等,在学生的讨论中不知不觉地关注文中父亲的态度、做法,探究其意义。

  引导内容:一是关注父亲的态度(安慰与鼓励,如父亲找到“我”时的第一句话);二是关注父亲的指点“我”下悬崖的方法(将困难分解,“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三是关注“我”下悬崖时的心理变化过程及脱险后的心理感受(探究父亲这样做的意义)

  (三)创设问题情境,鼓励自由言说,内化所得经验。

  1、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有没有遇到过你认为无法克服的困难?你认为你目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现在有没有解决的办法?你有没有需要大家帮你想办法解决的困难?

  2、假如你是杰利,将怎么办?

  四、教学活动片段

  师:

  在自读提问时,有同学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他父亲不上去把他抱下来,而是让他自己一步一步走下来?现在我们假设一下:假设你是那个父亲,你将怎么办?

  生1: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看到我儿子卧在悬崖上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我会害怕得不知所措,连忙打电话给警察,让警察来救我的儿子,然后对儿子说:“不要怕,警察叔叔一会儿就来,你再坚持一下!”(众人大笑)

  生2: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不会像文中的父亲那么伟大,教他走下来:万一他一害怕,摔下来怎么办?我只会自己慢慢靠近孩子,小心地把他抱下来。

  生3: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也很可能会自己爬上去把孩子接下来。但我知道那是不对的,这样对孩子是不会有好处的。所以我只能选择让孩子自己勇敢地从悬崖上慢慢走下来,不断的给他鼓励,让他对自己充满信心地下来。

  生4: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不会自己爬上去救他。我要鼓励他自己去战胜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去克服眼前的一个个难关,最后到达胜利的彼岸。当然我也会为他照那束光,让他明白,前方总有希望,在他遇到困难时,他的父亲总会支持他的。

  师:

  虽然有几种不同的意见,但都体现了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不过,我比较赞同后两位同学的意见。你们不但知道文中的父亲怎样做,而且能深刻地理解他这样做的目的,很好!大家可以想一想:假如父亲上去把他抱下来,那么“我”以后碰到困难时会怎样?如果没有父亲的鼓励和指点,“我”能不能获得让我一辈子受用的“人生经验”?

  …………

  生1:假如我是杰利,我不会抛下朋友不管,我会尽力帮助他从崖壁上爬下来;即使我没有那个能力,我也会马上跑去叫大人来帮忙。

  生2:

  杰利没有“抛下朋友不管”,虽然他和大家一起走了,但他对“我”不放心,心里还一直牵挂着“我”,爸爸能找到“我”,肯定是杰利带来的。

  生3:假如我是杰利,如果我们去爬悬崖,因为知道他身体不太好,所以我会跟在他后头,帮助他爬上悬崖,让他对自己有信心。在往下爬的时候,我非但不准许别的同伴嘲笑他,还会让这些朋友一起鼓励他。

  生4:如果我是杰利,我会在大家决定把他丢弃在一边时,劝大家想办法营救他,一边营救,一边让一两个人去通知他的父亲。

  师:

  同学们说得很好,从中能看到同学们身上有一种团结互助的精神,对同学、对朋友有一颗爱心。不知谁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些事情并不是因为困难,我们才失去信心,难以办到;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信心,有些事情才显得困难,难以办到。”当我们身边的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多鼓励他,帮他树立信心,勇于面对困难。

  五、教学设计反思

  1.关于本课的教学重点的确立。以认知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把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放在突出的位置,把情感目标当作一种附属目标。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语文教育则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教师应根据文本的特点确定以人的生存发展为出发点的教学重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特点(文字浅显,哲理性强)和它所在的位置(以人生为主题的第一单元),决定了它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对学生人生态度的影响、思想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学习并内化对待困难、克服困难的经验,而不是某一具体知识和能力。

  2.关于本课的教学形式的选择。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本文的教学目标决定了应该选择学生自主阅读这种方式进行教学。“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的阅读指导应以学生的学情为依归,就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一句话,不是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学生需要我们指导什么。同时,本文的教学目标也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感悟体验才能有效实现。

  3.关于本案例的具体编写问题。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设计,必定带来教师思考重点和备课方式的改变。过去的备课,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放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考虑的是怎么导入,设计哪些讨论问题,怎么结尾。这样的教学设计是以教师的`教为核心的线性流程。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思维不会依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思维流程运转,只要断开其中任何一环,教学流程就不再顺畅。本案例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具体写法上试图进行突破,但很不成熟,还有许多矛盾和遗憾。

  六、教学资源汇编

  (一)练习题设计

  1.变换角度复述故事。要求:尽量运用文中形象生动的语言;随着叙述人的变换,叙述的内容要重新整合,有所创造。

  ①从内德的角度(以内德为第一人称)来叙述事情的起因(1-6自然段)

  ②从杰利的角度(以杰利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莫顿爬悬崖陷入困境的经过(7-15自然段)

  ③从父亲的角度(以父亲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莫顿爬下悬崖,摆脱困境的经过(16-22自然段)

  2.搜集并摘录三、五条对待困难的名言佳句,在班级交流。

  3.进入情境,想像作文:假设自己是故事中“我”的一个小伙伴,以《当同伴陷入困境后》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二)相关资料

  1. 学生范文

  勇敢些,再勇敢些

  这篇作文是厦门一中初一年级学生学完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后进入情境“亲临亲历”的优秀习作。作者将自己假设为亨特的好友杰利。

  我和内德他们走出了森林,可是,我人在向着回家的方向走,而心总想回到小悬崖上的亨特身边。我不停地回头,真希望看到亨特下了悬崖,向这里跑来。可是,我的身后只有我的影子。

  “嗨,杰利,还在想亨特吗?跟他呆久了,你也会成为胆小鬼的!哈哈!”内德说着,其他人也笑了起来。我会变成胆小鬼吗?还是回家吧,亨特他一定会回来的。

  正在吃晚饭时,莫顿叔叔急冲冲的进来:“杰利,你知道亨特在哪儿吗?”“亨……亨特,他还没回去?……我不知道……莫……莫顿叔叔。”我结结巴巴地答道。“哦,是吗?”莫顿叔叔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我,我顿时慌了。

  莫顿叔叔走后,我急匆匆地拿起手电筒,向森林里小悬崖的方向冲去。森林里的夜色很美,可在我心里,现在的美景根本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亨特的安危。

  “亨特你在哪儿呢?”

  “杰利!快救我!”

  亨特的声音带着恐惧,带着哭腔,在颤抖着。他哭过了。他饿极了。他累坏了。瘦弱的身影蜷缩在石架上。这都怪我。

  “亨特,呆着别动,我上去!”

  “……”

  这悬崖就像随意堆叠的一堵堵石墙,我爬起来并不吃力。不多时,我就来到了亨特的身边。

  “杰利!”亨特十分激动,声音古怪地结巴着,就像我们已有几十年未见一样。他的手死死地抓住我,身子死命地往里靠。

  “亨特别着急,抓住我的手,眼睛不要往崖底看,勇敢点,我走一步,你走一步,明白吗?”

  “嗯。”

  现在你把左脚踩在我踩的这块岩石上,再将右脚移到左脚边”,“很好,很好,再跟我将左脚踩在左下方的大岩石上,勇敢点,再勇敢点!”

  一切很顺利,没多久,我们就在悬崖下了。亨特抱着我,将身子全挂在我身上。

  这时,边上的树旁边出现了一道人影,是莫顿叔叔!他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微微地笑了,笑得格外灿烂,笑眼里闪着泪光。

  2.同题诗歌

  走一步,再走一步

  吴强

  (一)

  溪流再走一步是江河,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

  天地就将不一样;

  (二)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

  寒冬再走一步就是春天。

  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

  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三)

  咫尺天涯路,

  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

  于是就没了下一步,

  于是就没了路……

  (四)

  路尽天绝处,

  不妨尝试再走一步。

  万水千山,

  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5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品味词句。

  2、角色复述,体验探究。

  3、联系生活,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复述课文内容,体味人生的哲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人 ,寻求共鸣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我们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呢还是迎上去?如果是你,你又是怎样做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从中感悟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二、快速默读,初步感知

  1、教师默读指导: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要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时每分钟不少于500字。默读完课文,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检查默读效果:

  ⑴ 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⑵ 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⑶ 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⑷ 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⑸ 走的结果如何?

  三、重点精读,合作探究

  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组织学生深入思考、分组讨论,质疑问难。 重点在于心理感受。

  教师可提供下列问题:

  1、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2、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3、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4、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5、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6、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四、一般复述,总结延伸

  大屏幕投影:

  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阅读复述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如果时间不够,可放在课外进行。

  五、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课后进行角色复述的准备:你最喜欢哪一个人,请你以他的口吻说说当时的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角色复述,体验提高。

  〖教学设计

  一、朗读感受,温故知新

  请同学朗读最喜欢的语段或语句,在体验中导入新课。

  二、角色复述,深入理解

  以父亲、同学、杰克的角色来复述故事,进一步认识人物,理解课文。

  学生评点,提高听说能力。

  三、联系生活,体验拓展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鼓励)。

  拓展延伸: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还给你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最好学生生成问题)

  让学生在讨论体验中不断拓展思维的空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

  四、教师小结,课外延伸

  1、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2、请同学们把课间讨论交流的材料整理在练笔本上。

  3、课外阅读《迷途笛音》,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相关文章: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1-28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3-18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3-15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01-24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9-02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9-03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2-26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1-26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1-26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