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鼎湖山听泉》教案

《鼎湖山听泉》教案

时间:2024-10-19 08:38:07 教案 我要投稿

《鼎湖山听泉》教案六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鼎湖山听泉》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鼎湖山听泉》教案六篇

《鼎湖山听泉》教案 篇1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6课,齐读课题:鼎湖山听泉。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的2、4自然段分别向我们介绍了“进山观景听泉”和“夜宿古刹听泉”,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步伐再次进入《鼎湖山听泉》。

  二、学习“进山观景听泉”

  1、从肇庆驱车半小时左右,便来到了东郊风景名胜鼎湖山,在游览的路上上作者“听”到了哪些泉声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2小节,画出描写泉声的词句,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自读课文,师适时点拨。

  3、交流

  预设:“淙淙”(引导体会声音响亮、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不绝于耳”(泉水多,还有那里可以看出来?联系上文你有什么发现没有?)

  “清纯悦耳”(清脆、纯净、没有杂质很动听)

  “欢快活泼”

  生:从“欢快活泼”这个词中我体会到泉声是跳动着的,富有节奏,象一个边走边跳,边走边笑的孩子。

  生:我也喜欢欢快活泼的泉声,特别是当泉声和钟声一起在山谷回响时的声音我觉得更美。

  师:老师也特别喜欢这钟声和泉水声融合的“美妙的音响”,你听……

  (播放钟声和泉声共鸣的音乐)

  师:多么和谐,多么动听的声音啊,千百年来他们就这样彼此诉说,彼此融合,给世人以美的享受。让我们带着我们的感悟将这两句再读一遍。

  4、启发思考:这一段中,除了描写了泉声之外还描写了什么?这些和泉水有什么关系呢?

  5、过渡:是呀,鼎湖山的泉水有情,它滋润了山中的万木,旺盛了古刹的香火,延续了千百年来的晨钟暮鼓,作者决定“借宿在庆云寺”,于是有了“夜宿古刹听泉”(指板书)

  三、学习“夜宿古刹听泉”

  1、师引读“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品味。”

  这句话你是怎么体会的?

  生:我体会到山中的鸟儿啊,动物啊都睡觉了,游客也散去了,非常地宁静。

  师:文中有一个词叫做“万籁俱寂”,在这样的夜里,作者是如何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泉声的呢?

  2、出示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第4小节,从听、辨、品三个方面划出相关词句,说说作者是如何听、辨、品的,再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3、交流

  作者听到了哪些泉声?(板书:听)

  用“泉声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来说。

  这么多的泉声,作者是如何辨识、品味的呢?(为了降低难度,可以给出句式:作者觉得()的泉声是()发出的,因为()。)你来说说。

  “轻柔的”

  生:作者觉得轻柔的泉声是小溪发出来的声音,因为小溪在草丛里流淌,速度不快,很平缓,让人感觉很轻柔。

  师:作者将它比作像小提琴一样,你听过小提琴的声音么?让我们边想象着那轻柔的旋律,边把这一句读一读。

  “清脆的”

  生:作者认为清脆的声音是从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

  师引导:石缝间落下来的水多么?不多,一缕缕,一道道,所以发出的声音很清脆。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么?

  指名读。

  “厚重回响的”

  生“作者认为这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因为有无数道细流汇聚在一起,最后都连成了片,所以这个声音听上去很厚重。

  生:而且落在了空谷里,有回音,所以说是厚重回响的。

  请你读出这种感觉。

  “雄浑磅礴的”

  生:作者认为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因为瀑布流的速度非常快,流量又特别大,从很高的山顶冲刷下来,跌入了很深的潭里,气势非常大。

  4、作者一连用了4个贴切的比喻,以排比的形式向我们描绘了这四种泉水声,(指屏幕)我们该怎么读好它呢?指名说,你来试试。

  5、让我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来用心细细地欣赏这几种泉声吧!(播放音乐)

  6、

  现在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的同学请举手!这样吧,我们第一组读出轻柔的泉声,一二两组读出一个清脆的泉声,一二三组读出个厚重回响的`泉声,全班同学读出个雄浑磅礴的泉声。

  7、人多力量大,真是首充满气势的交响乐啊!你们每个人都是这首乐曲中的一个动人的音符。作者还听到哪些泉声呢?

  8、出示“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体会泉水的变化万千,流动的)

  9、如果说“进山观景听泉”是作者用耳听的话,那么“夜宿古刹听泉”则是作者在用心去听、去辨、去品!(相机把听改为简笔画)

  4、想象说话:此时,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到枕边。作者躺在床上可能会想到些什么呢?(有难度,提醒:愿望啊、赞美啊、心事啊)[

  四、理解“清泉流进了我的心田”

  1、夜深了,出示“蒙胧中,那滋润着……流进了我的心田。”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A谁来说说,什么是“朦胧中”(1、作者陷入了沉思2、作者快进入梦乡了3还可以用“恍惚中”)?

  B理解“清泉滋润了万物,孕育出生机”。

  C这是一个长句子,怎么缩句?为什么说清泉流进了我的心田?你是怎么理解的?

  (泉声给我流下了深刻的印象、净化了我的心灵、洗去心头的疲劳、烦恼)

  2、希望这汩汩的清泉也能流进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涤荡我们的,洗去我们的彷徨,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怀着这美好的希望,把这句再读一遍。

  3、同学们,作者不仅用心细细的去聆听、去辨识、去品味,还用笔写了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这段文字(出示第4节),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把泉声的特点表现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的?(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的方法)

  你能试着用上这些方法,写写雨吗?

  小练笔:《听雨》提醒:可以从四季雨声特点的角度写;可以从雨点落到不同地方的角度写;选取一个好的角度来写,只需要写一小节。

《鼎湖山听泉》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背诵第四自然段;

  2、能联系课文,借助朗诵理解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背诵第四自然段。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鼎湖山听泉》,读题。

  二、复习回顾

  上节课,我们已经随作者披着薄雾,踏着泉水,来到了岭南古刹庆云寺,一路上,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鼎湖山的清泉,大家一定还记得,刚过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泉声,一路上泉水时隐时现,泉声不绝于耳,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这是描绘的白天的泉声,那么,入夜之后,泉声又是怎样的呢?

  三、学习第四段

  1、自由轻声读第四自然段

  2、指第一句

  (1)课件出示第一句

  (2)“万籁俱寂”是什么意思?读出那种意境。

  (3)如果我们是客人,那么鼎湖山就是主人,他不仅慷慨地捧出他那动人的声音,还一直把它传送到耳边,多热情,多好客啊,读出来。

  3、指第二句

  (1)出示第二句

  (2)这么美妙的泉声,只用耳朵听是不够的,所以作者说要用心细细地聆听、辩识、品味!

  (3)指

  4、指第三句

  (1)、过渡:

  作者是怎样用心去聆听、辩识、品味的呢?让我们设身乍的想一下,此时山中万籁俱寂,唯有泉声不断,作者一边躺在床上,一边在心里不停地赞叹,读第三句,用(出示)“啊,这是 的声音,多像 一样 啊!”哪种泉声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就说哪一种。

  (2)、自由练说。

  (3)、指名回答。

  (4)、放泉声录音,指导朗读。

  相机板书:轻柔 厚重回响

  清脆 雄浑磅礴

  (5)、指导背诵。

  5、指第四句

  (1)、过渡: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那清亮的泉水,听到了那悦耳的泉声,又仿佛在欣赏一曲欢快活泼的响乐。

  (2)出示句子。

  (3)指导朗读。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出示:鼎湖山因为有了清泉,所以 。

  2、同座互说

  3、指名回答。

  4、齐读最后一节。

《鼎湖山听泉》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3.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学习作者在选材上的详略安排。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洳何抓住“听”来组织材料。

  2.帮助学生领会文章写泉声的各种层次,并帮助学生领悟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3.有意识地指导诵读,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2.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习作者在文章中对材料的详略安排。

  难点

  1.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介绍: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齐名。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当代散文家谢大光也写过一篇,却与众不同。板书课题,并提问:课文题目中哪两个字是本文的'关键?结合教师介绍,展开想象,思考这篇散文会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并回答教师提问,指出“听”和“泉”字是关键字,然后准备学习新课。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指出:本文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

  3.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检查生词预习情况。出示板书:

  ①给加点字注音:楹联 怅惘 污垢 万籁俱寂 泠泠淙淙

  ②解释下列词语:雀跃 楹联 怅惘 万籁俱寂

  5。明确词语意思:

  雀跃:高兴得像雀儿一样跳跃;

  楹联:挂在或帖在楹(堂屋)前部柱子上的对联,泛指对联;

  万籁俱寂:形容各种声音都寂静下来了。

  二、学会诵读

  1.引导:“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读书的一种基本方法,就是要求能通过吟哦去体会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我们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读书方法,这样才能够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能力。

  2.指出:诵读要立足于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边读边思考,要有所感悟。并范读课文前三段。

  3.指导学生诵读课文。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指定诵读1—2段。

  4.对学生的诵读进行评价,并指出诵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体会,并在班上巡回指导。

  5.组织学生谈谈诵读的体会和感想,并指出,可以从诵读的方法上谈,也可以就课文内容谈。

  三、整体感知

  1.讲解:通过刚才的诵读和讨论,大家基本掌握了诵读的要领,对课文的内容也有了大致的了解。下面我们再做进一步的学习。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请问同学们,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指出本文也是这样来写的。然后请一位学生概括作者的行踪顺序。

  3.指出:作者这样移步换景,就逐渐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都描摹出来了。作者为了让读者了解当时的环境和观赏景物时的背景,还约略交代了时间的变化,哪位同学来概括一下?

  4.讲解:课文在这两条线索的组织下,行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分明。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然后点名让学生回答,明确课文层次。

  5.归纳:整篇课文以“听”字统领全文。

  围绕“听”字组织材料,采用多种手法,多层次的写出了泉水的特点。结合课后练习一,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四.小结

  1.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诵读的要领,对课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同学们再认真地诵读课文,准备下节课展开讨论。

《鼎湖山听泉》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犹如”、“像……一样……”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

  查阅有关鼎湖山的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清课文脉络,试着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广东省肇庆市东北部的鼎湖山吗?鼎湖山,原名顶湖。因山顶有湖,四季常盈,故得其名,民间传说黄帝打败蚩尤采首山之铜在此铸鼎,鼎成升仙,为纪念黄帝得道入仙册,习称鼎湖。鼎湖山的景色可美啦!以“植物多”、“寺庙多”、“瀑布多”驰名于世。 揭题:16、鼎湖山听泉

  二、看图片,听课文录音。

  三、初读课文

  1、布置学生自学。

  (1)借助拼音,轻声自由读课文。要字字入目,把课文读通读顺。

  (2)拼读生字表中生字,画出文中带生字的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3)给自然段标上序号,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的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

  A、肇庆 聆听 蒙眬 汩汩

  B、草丛 暮色 古刹 汇聚 穿越 轻柔 清脆

  草丰林茂 时隐时现 不绝于耳 交错流泻

  清纯悦耳 山鸣谷应 悠悠扬扬 安详厚重

  欢快活泼 繁花似锦 古树参天 万籁俱寂

  厚重回响 雄浑磅礴 铜管齐鸣 忽高忽低

  忽急忽缓 忽清忽浊 忽扬忽抑 蓬勃生机

  (2)在学生读准音的基础上,找一找这些词语中哪些是描写声音的?

  指导学生美读这些词,是否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声来诠释一些词语的意思。

  (3)读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四、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在哪里开始听到泉声,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听得更加真切,试着给课文分段。

  2、讨论交流后小结。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白天“我”在上山途中观景听泉。

  第三段(第3—5自然段):写入夜“我”在庆云寺听泉,抒发在鼎湖山听泉的总体感受。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

  重点指导书写“磅礴”,区分“暮”和“幕”、“墓”、“慕”的意、形。

  2、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2自然段。

  2、理解课文1——2自然段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到鼎湖山去聆听、辩识、品位那里的泉声吧!

  二、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段。说说读了这一段,你了解了什么?(可了解到鼎湖山的位置和雨后鼎湖山的概貌)

  2、出示第二句话。试读体会!通过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过渡:雨后的鼎湖山蒙蒙胧胧,别有一番诗意!那作者又是在什么地方听到泉声,看到泉水的呢?

  1、学生轻声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泉水的句子。

  2、交流。教师相机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A过了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泉声。

  a指名读,说说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泉声响)

  b能试着把这句话读一读吗?

  B进山一看,草丛石缝,到处……我们得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

  a自由读,圈出“不绝于耳”,想想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可体会到泉水怎样?(板书:泉水多)

  b还可以从哪儿看出泉水多?生读,师在“到处”、“涌流”、“交错流泻”“遮断路面”等词句下圈点。

  c这两句话中的“涌流”和“流泻”能交换吗?它们有什么不同?

  (“涌流”指朝上涌出朝前流淌,“流泻”指迅速地朝低处流淌)

  师:当我们走在山路上,不断流淌的泉水把路面都遮断了,我们得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这是一件富有情趣的事呀?感情朗读这段话。

  C愈往上走树愈密,绿阴愈浓。湿漉漉……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

  a学生看插图,听老师读这段话。

  b看了图,听了朗读,有什么要说的吗? (板书:泉声美)

  c这段话中有个比喻句,找出来读一读。能用“犹如”来说句话吗?

  d想象意境,指导朗读。(在宁静的傍晚,刚刚下了一场雨,空气特别清新,从寺庙中传来了悠扬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汇集在一起,是一首多么美妙的交响曲啊!)

  就让我们一起来奏响这部交响曲吧!(齐读)

  四、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5自然段并背诵本段。

  2、学会用“犹如”、“像……一样……”造句。

  3、理解课文第3——5自然段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在上鼎湖山的途中,我们就看到了涓涓细流的泉水,听到了钟声和泉声汇集而成的.美妙的音响。当我们循着钟声,来到了半山腰的庆云寺时,又看到了什么呢?

  二、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读。

  2、结合自己课前查阅的资料,当当小导游,简单介绍庆云寺。

  三、精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作者夜里借宿在庆云寺,听到的泉声又是怎样的呢?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读课文,自己先体会体会。

  2、指导读第一句。

  (1)指名读,你知道“万籁俱寂”的意思吗?指导再读。

  (2)如果,我们是客人,那主人就是——(指板书:鼎湖山)。主人不仅慷慨地捧出她美妙的泉声,而且还把这“泉声一直”——(引读)。多热情,多好客!谁能把这种情趣读出来?

  3、指导读第二句。

  师:这么丰富的泉声,如果只用耳朵听,能真切地欣赏到她的美妙吗?所以作者是在用心——(学生接下半句)

  (1)齐读。

  (2)作者是怎样用心去聆听、辩识,又是怎样品位的呢?

  让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山中万籁俱寂,唯有泉声不断,此时此刻,作者一边聆听着泉声一边在心里不停地赞叹。

  4、指导读第三句。

  啊!这是 声音,多像 一样 啊!

  (1)出示句式:

  生轻声读第三句,准备用这样的句式说出作者的心里话。

  (2)同座位互相说一说。

  (3)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板书: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

  (4)师引读这段话。

  (5)请大家轻声地把第三句再练一练,指导学生读好这几句话。

  (6)同学们,这么优美的语句,要是能背下来,变成自己的语言,那该多好啊!自己先背背。指名背。

  (7)这一句,作者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鼎湖山四种泉声,其实,这里的泉声远不止这些。(板书:“……”)你听。

  5、学习第四句。

  (1)示范读。谁能像老师这样读?

  (2)听出来了吗?这里的泉声丰富多变。

  (3)引读。

  (4)学生读,读出这种感觉。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鼎湖山因为有了清泉,所以 。

  (1)课文学到这里,请同学们联系全文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鼎湖山清泉的作用难道只是给人们以听觉上的享受吗?它还有哪些作用呢?准备用这样的句式发表你的看法:

  (2)学生在下面试着写一写。

  (3)指名回答。

  (4)教师小结:泉声听在耳里,泉水留进心田(板书:留进心田),这是多么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啊!

  (5)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五、课堂作业。

  用“犹如”、“像……一样……”造句

  附板书:

  泉声响

  白天 泉水多

  泉声美

  鼎湖山听泉 轻柔

  清脆

  黑夜 厚重回响 流进心田

  雄浑磅礴

《鼎湖山听泉》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到鼎湖山泉声的多美响,感受到泉声的丰富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评赏析感受到泉声的美妙,在读中感悟。

  2.通过想象,感受到泉声的变化多端,体会泉的趣味。

  三.教学准备

  录音,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鼎湖山听泉》(齐读)

  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留下了一个问题:泉声是怎样?现在我们一起来细读课文,随作者去聆听、辨识、品味。

  (二)新授第二段——感受泉声多美响

  过度:请大家自己读读第二节,边读边想象这幅情景。

  1.自读第二节。

  2.交流各自想到的内容。

  3.学生再读该节,作者看到怎样的清泉,听到了怎样的泉声?画出有关的句子。

  4.交流。

  过了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泉声。

  ——淙淙可以看出泉声很响。很好听。

  进山一看,草丛石缝,到处都涌流着清亮的泉水。草丰林茂,一路上泉水时隐时现,泉声不绝于耳。有时几股泉水交错流泻,遮断路面,我们得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泉水很多)

  ——哪些词语让你特别能体会到?(到处、涌流、时隐时现、不绝于耳、交错流泻,遮断路面)

  ——指导朗读。读出一种愉快的感觉。(练读、指名读、齐读)

  泉水隐到了浓阴的深处,而泉声却更加清纯悦耳。忽然,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

  ——你体会到了什么?(泉声很好听)

  ——从哪些词语上特别可以体会到?(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美妙的音响)

  ——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融合在一起的录音。说说听到的声音。

  ——指导朗读。通过轻重的.变化读出泉声的清纯美妙。(练读、指名读、齐读)

  愈往上走树愈密,绿阴愈浓。湿漉漉的绿叶,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

  ——指名读。

  ——这句花虽然没直接写到泉水,但细读却也能体会到,自己练练。——说说体会。(正因为有了这么多的泉水的滋润,树木才会长得这么茂盛)

  ——齐读。

  过度:第三节起了过度作用,庆云寺里繁花似锦,古树参天,都是因为什么呀?(泉水的滋润)

  (三)教学第四节

  过度:借宿在庆云寺,作者听到的泉声和白天听到的有什么不同呢?请大家自己读第四节,体会体会,并画出描写泉声的句子。

  1.生自读并画出句子,师巡视。

  2.交流句子。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说说这分别是什么地方的泉声?

  ——同学们能把这几句话换一种说法表达吗?

  用上:那是( )的声音,多象( )一样( )呀!

  ——师:果然不同,此时不仅能辨识出是什么地方的泉声,还能品味出音乐般的美妙。

  ——想听一听吗?(师放不同泉声的录音)边放边讲解各种泉声。听,这是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这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

  ——请大家练习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好吗?

  ——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这里采用点评、鼓励、个人竞赛、教师范读、音乐创设情境等方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进行多层次,大范围的朗读训练)

  过度:作者还听到哪些泉声?

  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

  ——指名读,齐读。

  ——你体会到了什么?(泉声很美,变化很多)

  师相机板书:泉声美妙

  3.配乐齐读第四节。

  (四)教学第五节

  过度:鼎湖山的清泉只是给人美妙的享受吗?它还有什么作用呢?

  1.学生回答问题。(滋润树木)

  2.师小结:是呀。清泉让鼎湖山四季如春,绿树成阴,繁花似锦,让那儿充满了蓬勃的生机。

  3.齐读第五节。

  师相机板书:泉水润物

  (五).总结课文

  1.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学习,解决了我们自己提出的问题。(擦去课题下的问题)

  2.师:同学们,大家爱泉吗?作者也是如此。这样的泉是多么美好啊,叫人看了不忍离去,难以忘怀。我们希望泉常清,泉常鸣,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美好的大自然永远充满生命力!

《鼎湖山听泉》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直导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10课《鼎湖山听泉》。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第二节

  1、设置情境:这一天呀,作者乘车来到了被轻纱似的薄雾笼罩着的鼎湖山。他边走边看,不知不觉就过了寒翠桥,这时,他似乎听到了什么。你们听:

  2、播放课文第二节的录音。

  3、指名说听到了什么?

  听到这些泉声,你有什么感受?

  4、带着这种感受,认真读课文第二小节。

  5、指名读这一节。及时给予评价。

  三、学习第四节

  过渡:听着这美妙的泉声,怎舍得让人离去。所以作者又决定在庆云寺借宿一晚,继续听泉:

  1、听课文第四节录音。

  2、指名谈感受。学生畅所欲言。

  3、那么文中哪些词语又描绘了泉声的多而美?请同学们用心读一读课文的第四小结,相信你一定会找出答案。

  ①学生读文,找有关语句。

  ②指名读。

  4、那么,对于这么美妙的泉声,我们不妨再来细细品读一番。

  投影出示:

  ①自由读比较,看看哪种表达方式更好一些。

  ②指名谈谈自己的看法,并说明原因。

  总结:的确,这样写更能生动的体现泉声的美!

  5、那我觉得我们还有必要再来品味一番。为了让同学们能看的更清楚,我们来单独看看这段话。

  投影出示:

【《鼎湖山听泉》教案】相关文章:

《鼎湖山听泉》教案08-01

《鼎湖山听泉》教案04-08

《鼎湖山听泉》教案(集合)01-10

《鼎湖山听泉》教案优秀01-29

鼎湖山听泉教案15篇11-11

《鼎湖山听泉》说课稿01-16

《鼎湖山听泉》说课稿09-22

鼎湖山听泉教案(15篇)09-26

【精品】《鼎湖山听泉》教案3篇08-15

《鼎湖山听泉》教案范文8篇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