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时间:2022-10-29 13:20:24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4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4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父爱和母爱的本质,了解作者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

  能力目标:学会对生活现象进行哲学层次的思考 理论联系实际

  情感目标: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学会爱自己的父母,学会关爱他人,学会回馈社会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2、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3、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别人

  三、教学方法:

  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构建师生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四、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是理论性比较强的译文,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比较枯燥生涩,一下子把握整篇文章的内容有相当的难度可以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根据过渡句、总结句、中心句等标志性语句弄清课文结构层次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检查学生预习效果来了解文章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理清思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通过阅读、讨论、发言交流等形式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把握“父母对孩子的爱”,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老师以下水习作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情感面对父母,感谢父母最后励志升华,把对父母的爱变成一种推及社会的大爱,做一个具备爱的能力、懂得爱的艺术的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知道歌名吗?《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流行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而一直以来,长唱不衰你从这段音乐中看到了什么?听出了什么?(视频播放)

  母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无怨无悔的付出;

  孩子对母亲深情的歌颂和感恩

  是啊,父母之爱是我们永恒的歌唱父母给了孩子最质朴最无私的爱,而孩子也应怀感恩之心去回报父母,这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交流爱的传递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从理性高度审视人间至爱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二 )感知课文

  1 题目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包含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两个方面:父母对孩子的爱,孩子对父母的爱

  2 那么哪些部分主要写孩子的爱,哪些主要写父母的爱? 这两部分的过渡句在哪里?

  13 段 写孩子的爱,爱的能力的发展

  48段 写父母的爱,爱的对象的发展母爱父爱的根本区别

  910段 综合父母,达到灵魂健康成熟

  过渡句: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

  板书: 心形

  孩子的爱—————————————————父母的爱

  爱的能力 ← ← 灵魂成熟 ← ← 爱的对象

  爱他人,创造爱 综合母爱:无条件、自然世界、生活

  父爱:有条件、思想世界、成长

  (三)、课文阐发与探讨

  虽然这篇文章的遣词造句和行文方式都与我们平常接触的汉语有很大不同,但文章理性的智慧仍能带给人精神的启迪

  文章10个段落,你最喜欢哪个段落?为什么此段让你最情有独钟?结合你的经历或者你所了解的事实,每四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小组进行交流探讨

  前三段内容

  成熟的爱: “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主动通过努力去赢得爱、创造爱爱是原因,是前提条件

  爱的能力的发展(大屏幕显示)

  年 龄 段

  特 征

  刚出生阶段(婴儿期)

  无爱的意识,不具备感受爱的能力

  8岁以下(幼儿期)

  有被爱的意识,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

  8—10岁(童年期)

  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成长期)

  开始呼唤爱(克服自我中心阶段)和学习爱别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成熟时期(成熟期)

  爱别人,创造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爱不是与生俱来的,爱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问题点拨:你觉得你现在的爱是属于哪个阶段的爱呢?为什么?

  我的儿子,在爸爸和妈妈中会选择更爱妈妈,在爷爷和妈妈中的会选择更爱爷爷他这是属于哪个阶段的爱呢?——幼儿期有被爱的意识

  (这要看谁更宠爱他,谁更能满足他的要求)

  48段内容父爱母爱的不同

  母爱①无条件代表祝福、和平,不用为此努力

  ②自然世界故乡、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母亲的作用: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母亲的爱让我们感到温暖,不断生长,发育

  父爱①有条件,需要努力,顺从是最大的道德

  ②思想世界法律、秩序、纪律等

  父亲的作用:引领我们正视人类生存的社会,正视我们成长时遇到的'种种困难要勇于承担,有责任感

  问题点拨:同学们,你的父母或者你知道的父母,他们是这样的吗?感悟或质疑

  母爱也不一定无条件,父爱也不一定是有条件,父母的严厉慈祥兼而有之

  无论你知还是不知,无论你爱还是不爱,父母都会对你不舍不弃无论你是聪明还是愚钝,是漂亮还是丑陋,他们都一样的爱你因为,你是他们的孩子

  问题点拨:为什么要综合父母呢?是不是单亲家庭或者孤儿一定会出现这样人格上的缺陷呢?

  父母的爱都有优缺点,有不同的作用

  小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千个孩子也就有一千对父母父爱母爱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千差万别,用马克思理论来解释,就是普遍性中的特殊性但有句话永远是真理:可怜天下父母心!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唐山大地震》视频

  (四)、真情告白

  我们不断成长,不断成熟我们懂得了接受爱,更懂得了爱人父母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导师而对于父母,我们有着太多的亏欠学习这篇课文,让我想起我的父母,想起了父亲节(配乐深情朗诵,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记忆)

  父亲节

  父亲节,早忘了

  朋友提醒我说,今天是父亲节,别忘了给你父亲打个电话

  早上, 电话打过去,没人接

  中午,再打过去,还是没人接

  下午快三点了,电话通了正好是父亲

  家里怎么总是没人啊?我问

  花生地里草都把苗给荒了,我和你妈锄草去了

  父亲不知道有父亲节,只知道精心侍弄十几亩土地父母经常天不亮就下地,半夜才回家吃晚饭六十多岁的人了,黑瘦干瘪得像秋收后萧索的田野

  跟父亲聊了几句,始终没有说“父亲节快乐”——那样说显得别扭和做作

  我说,端午节没回去,过一段时间我们就放假了,到时我带孩子回去看你们

  父亲说,乡下蚊子抬人,别回来

  事实上父母很想看到外孙的,当然还有女儿女婿每次我们回去,父母都容光焕发母亲一会吩咐父亲找这,一会交代父亲买那高兴地手忙脚乱,丢三落四刚进了客厅,又慢慢退出来,嘀咕着:“我要去拿什么来着啊?”等到突然想起,再噔噔噔跑进去

  父母总是说,你们没有时间就别回来于是我们真的就不回去了父母生日不回去,元宵清明不回去,端午中秋不回去;回去只会在五一,十一,暑假,春节算下来,陪父母的时间一年也不过十来天 每次看到我们离开,他们又会抱怨,回来才呆这么两天,还不如不回来几多失落几多遗憾!

  每次我都会说,忙事实上,忙于生活忙于工作有时只是托词离开家乡并不久远,但老家已经让我感觉那么的不习惯,不适应从老家回来,我们经常会带回一些小毛病:便秘,拉肚子,长满身的痒疙瘩,诸如此类如今家已经越来越远了陌生,隔阂,逃离,背叛,这些让我从心底感到愧疚自责

  父亲说,晚上你妈老是喜欢把电视机声音调到最大

  妈的耳朵好好的,怎么就不行了呢?

  她耳朵倒没啥,就是心里冷清得很进进出出,只有两个人有了电视的大声儿,家里热闹多了

  顿时,我心如刀割,只想抱头痛哭一场

  我愧对生我养我父母!

  下次,我一定回来!

  父亲节,祝我的父亲母亲节日快乐!祝那些不知道父亲节母亲节的父亲母亲们节日快乐!祝天下所有父亲母亲永远快乐!

  翻开记忆,往事历历在目对于含辛茹苦的父母,你做过什么?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你又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学生真情告白

  真情大胆告白,感动无处不在一定要告诉我们的父母:正如你们爱我一样,我永远地爱你们!

  (五)、升华励志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好好爱我们的父母,爱我们的亲人,爱我们身边的每个人,爱我们社会上的每个生命,这才是一种大爱

  (补充板书 :爱父母 爱他人 爱社会)

  让我们大声诵读巴拉塞尔士的这段话,做一个懂得生活懂得爱的艺术的人: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

  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

  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

  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

  对一件事了解得越多,爱的程度就越深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者,理解父爱的本质和母爱的本质,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需要父爱与母爱的综合的观点。

  2、情感与价值目标: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学会感恩,激发学生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的激情。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进行结构分析,品味关键语句,并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这是教学重点

  (2)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让学生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产生共鸣,受到教育。这是教学难点

  教学思路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是伦理学方面的随笔,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学生阅读理解有一定困难。而父爱、母爱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个孩子都是在父爱与母爱的笼罩下成长起来的。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一些小故事来消除理论著作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由浅入深,由对生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哲理的理性认识。

  主要教学

  方法按品读感知、对话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倡导由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用信息整合的方法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信息整合包括阅读时使用精读法、略读法、跳读法,同时还动笔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及时收集整合信息,形成对整个文章的思路)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教学资源

  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导题音乐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

  环节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

  共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冰心的小诗里说:“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在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歌颂了母爱的伟大。有人说:父爱如山。而好父母除了提供给孩子一个遮风避雨的温暖巢穴,同时也给他们一双能够展翅高飞的羽翼。可见,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之爱,温暖而执着。当然,这是我们对父母之爱的感性认识,那么,又如何理性的看待父母之爱在我们成长之路上的作用呢?请看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

  回忆有关母爱与父爱诗词营造情境,从最熟悉的感悟入手

  二、整体阅读,感知课文提问: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概括地讲,这篇文章谈了“爱”。

  具体如下:

  (一)一个人的爱的能力发展。(1—3)

  (二)爱的对象的发展及原因。(4—8)

  (三)探讨了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就是父爱与母爱的综合的问题。(9—10)

  快速阅读,

  明确文章的思路,为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做准备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的答案可能是零散的、感性的,不过不要紧,只要能跟上思路,思考问题就行。)

  三、研读讨论:

  (一)探讨母爱与父爱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1、提示:文中哪些段是写母爱,这些段中哪些关键词语句子体现了母爱的特点?

  学生找出词句后一起总结: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只要是母亲的孩子,母亲就会无条件的爱孩子。不管你是总统,还是平民;是一个高贵的公主,还是一个杀人犯;是美丽的还是丑陋的,母亲都会无条件的爱你。

  (故事一:当年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后,有人向他母亲祝贺:“你有这样的儿子,一定十分自豪。”“是的”,杜鲁门的母亲答道:“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同样让我骄傲。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

  学生找出词句:母亲对婴儿来说就是温暖,就是食物,是婴儿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阶段。

  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

  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

  “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

  (圈圈点点,勾勾画画,逐渐明晰母爱的特点) 要真正有效的看书,就需要动笔,在勾画过程中让思路成形,从而高质量获取信息。

  三、研读讨论

  2、提示:父爱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找出词句后一起总结:父爱是有条件的。母亲的爱让我们感到温暖,不断生长,发育。父亲的爱却引领我们正视人类生存的社会,学会生存、生活。要遵守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如纪律、秩序、法律等;要勇于承担、有责任感。父爱让我们在社会立足,正视我们成长时遇到的种种困难。故有人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

  学生找出词句:父爱是有条件的爱。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

  “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

  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亲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讨论、自由发言,找出句子。有效获取信息,认识父爱的不一样。

  三、研读讨论3提问:如何解读“严父慈母”中的“严父”之爱?

  (故事二:弗利克斯回来了弗利克斯是美国的一个十五岁的小男孩,他的.父母很爱他,他的父亲常时不时揍他几下。这年圣诞前夕,他的母亲正准备小香肠,家里没有芥末,父亲叫正在摆弄廉价相机的弗利克斯去买。弗利克斯正沉浸在自己的相机世界,被父亲轻轻打了一巴掌,才拿起瓶子恋恋不舍走出家门。他一出门就把这事忘光了,在街上一直逛到商店打烊,才记起自己是出来买芥末的。这时他不敢回家,因为他不想在圣诞节挨耳光。这样,他父母在怒气中吃完了没放芥末的小香肠。八点钟了,他们开始担起心来。九点钟他们跑出家门,去按弗利克斯朋友们的门铃。—─圣诞节的头一天,他们报告了警察。一连等了三天,音讯杳然!他们又等了三年,仍不知所终!久而久之,他们的希望破灭了。最后,他们不再等了,从此陷入了绝望的忧伤之中……打这起,圣诞前夜成了这孤寂的老两口生活中的忌辰。这样的日子过了多年,直到有一天,照例是圣诞,老两口照例吃着没放芥末的小香肠,身后传来一个颤抖的声音说:“买来了!这是芥末,爸爸!”接着,一只手从二老之间伸了出来。一点不假,一个满装芥末的瓶子放到了桌子上……母亲双手合十,深深地低下了头。父亲擦着桌子站起身,虽然热泪盈眶,却微笑着回过身来,举起胳膊给了儿子一记响亮的耳光,说道:“去了这么长时间!你这个调皮鬼,坐到那边去!”)

  自由讨论,直至火候才抛出故事二和故事三,学生自述经历或另有感人故事亦可。这里应是课堂的高潮,通过故事或自身经历的讲述,学生能非常清晰的认识到母爱与父爱的区别,也能更深的领悟到平日忽视甚至反感的伟大的父亲之爱。

  (故事三:贝多芬几乎是在父亲的暴力下成长。贝多芬的父亲望子成龙,希望贝多芬成为一位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从小就接受严苛的音乐训练。贝多芬除了练钢琴之外,还要练小提琴、中提琴,贝多芬喜欢随意自己拉一些曲子,但只要被父亲发现,就会大骂他一顿,说:“你还没到达随心所欲的程度,现在好好给我一个音一个音照谱演奏!”父亲的教育严格,甚至常有时候是不合理的,但他还是为儿子神速的进步感到无比的骄傲,而且非常肯定将来他的儿子一定是个伟大的音乐家。)

  小结:泰戈尔说:“我的欲望很多,我的哭泣也很可怜,但你永远用坚决的拒绝来拯救我,这刚强的慈悲已经紧密的交织在我的生命里。”父亲之爱,也许就体现在他的严厉、刚强和不动声色中。故高尔基说得好: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人生。

  4、母爱与父爱的作用是什么?

  母爱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温和独立

  父爱给孩子信心指导孩子生活理智自信

  因此,父母不仅给了孩子爱,他们还使孩子在爱中成长,又学会去爱别人,这是一个理性的、圆形的过程。

  结合第八段,水到渠成的总结概括,享受专注阅读带来的快乐。 为下一步质疑作准备

  四、深入质疑:

  提问: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怎样的爱?

  提示:如果只有母爱,孩子会怎样发展?

  回答:孩子可能会沉浸在他的自我中心阶段,他人是实现个人愿望的工具,只依赖于别人,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不会爱别人。

  提示:如果只有父爱,孩子会怎样发展?

  回答:孩子可能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喜欢暴力、走极端等。也不会爱别人。

  明确:成熟的人应具有的特点:

  独立、温和;自信、理智。前两点来自母亲,后两点来自父亲。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独立温和),又是自己的父亲(理智自信)的高度。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母爱与父爱的结合,既要发展母亲的良知,又要发展父亲的良知。也就是有母亲的爱的祝福,又要有父亲的爱的原则。

  故母爱与父爱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爱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互补的,缺一不可的。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联系全文,深入思考,圈点勾画,概括要求全面、具体。明确一个健康成熟的灵魂要达到的高度。此步质疑很有必要。通过反思,学生不仅更深理解父母之爱,还学会如何塑造自身成熟而健康的灵魂。事实上,到这个环节时,学生似乎都比昨天长大了好多。

  五、延伸拓展:

  读完这篇文章,你对父母之爱有什么新的认识和希望?假如你是父母,你又预备怎样履行父母的职责?(可选择一个问题回答)

  课后周记让学生反省,对父母之爱上升至理性高度。

  自我反思

  这篇文章我自己非常喜欢,弗罗坶的《爱的艺术》让我感悟良多。因此,我也力图要通过教授这篇课文来告诉学生,爱不仅是一种感情,更是一种能力,而且是可以培养的一种能力。我们可以被人爱,还要学会爱别人,包括父母,老师,朋友,周围的人,甚至整个社会。能有意识地去爱别人,就意味着你已向成熟迈进了一大步。

  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双边交流较多,全堂课基本以师生对话进行。基本做到了老师主导、学生主体要求。课堂伸缩自如,能收能放。学生兴趣盎然,感触颇多。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对课文有所取舍,放弃了“爱的成长过程”的理解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理性地看待爱。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先预习一下课文,学生思考你是怎样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看到这个题目我想大家马上就会想到父母之爱。从小到大,我们感受到的或听说过有关父爱和母爱的描述应该是数不胜数,如果要问对父母之爱的感受,恐怕每个人都可以象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一样滔滔不绝说上三天三夜。但老师现在要求只用一个或两个词来形容(或概括)父爱和母爱的特点。

  在同学们的心中父母之爱是——伟大、无私、含蓄的,那么在弗洛姆的笔下父母之爱是怎么样的呢?

  (幻灯片)

  母爱的特点

  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母爱是无条件的。

  积极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

  消极面: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父爱的特点:

  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积极面: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如果说我们刚刚对父爱和母爱的感受是处在感性的,较浅的层面的话,那么弗洛姆则是用理性的`眼光给我们概括了父爱和母爱的特点。不过,弗洛姆仅仅是想告诉我们父爱和母爱的性质特点吗?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父母对孩子的爱”

  题目包括“父爱、母爱、孩子的爱”三者的爱,那么在文章中“孩子的爱”是怎样的?

  (幻灯片)

  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

  刚出生阶段无爱的意识

  8岁以下有被爱的意识

  8——10岁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

  成熟时期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成熟的爱。

  (幻灯片)

  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可见,爱不是与生俱来的!

  很明显,在10岁之前,孩子还没有主动去爱的意识,如果说他爱自己的父母,那也只是因为像弗洛姆书本上说的“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场景:父母一旦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的愉悦感就马上消失,大哭大闹。自己的快乐完全建立在别人能不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基础上。再看看,生活中的孩子在父母或奶奶爷爷之间,有谁在一段时间内经常满足他的要求,在那一段时间内他就会跟那个人比较好。是不是?这就是弗洛姆说的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说得是太好了!

  那么我想,我们在坐的各位,有没有那个是10岁以下的?8岁以下的?刚出生的?就更没有了!可是同学们想想,我们中间现在还有没有这样的人:他像10岁以下的孩子一样,因为被人爱,才去爱;因为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甚至是连自己正在被爱的感觉都没有,对别人的爱无动于衷,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

  可见,爱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随着人的生理年龄的增加就会逐渐成熟的。爱是一种能力。

  (幻灯片)

  《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可是我们生活中面对已经超过10岁的这样的人的时候,经常听见这样的话:还是孩子,等长大了自然就明白了,就会爱了。想当然的认为,“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我不大赞同这样的话,正如巴拉塞尔士说的:

  (幻灯片)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巴拉塞尔士(1493-1541),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

  所以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培养我们爱的能力,

  (幻灯片)

  弗洛姆《爱的艺术》前言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

  同学们现在是少年了,如果像弗洛姆说的应该是“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的阶段了,我们来想想怎样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培养训练自己对父母的爱?

  爱是交流的。孩子领受着父母的爱,也想着应该怎么回报父母。只有当你有爱父母、爱他人的能力时,当你的心理年龄与你的生理年龄一致时,才可以说你时一个灵魂健康和成熟的人。所以这堂课老师送大家的金玉良言就是:

  在享受无私而博大的父爱母爱的同时,请付出爱心给父母,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我们对他们赤诚的爱,让生命因为爱而更为富足!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以及相关的文化常识。

  2、掌握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二、能力目标

  1、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以及行文特点。

  2、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3、区分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

  三、情感目标

  1、感受母爱和父爱的无私、博大与精深,体会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与伟大。

  2、由父母之爱联系周围其他多种形式的爱,树立正确的爱心观,培养自己博爱、仁义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2、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举例分析说明。

  2、父母对自己世界的影响。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请看多媒体画面或张贴画:画面①,儿童跌倒,妈妈急忙扶起,呵护,询问。画面②,父亲指导孩子如何学习,如何行事。

  询问:画面①②表现了父母对孩子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可能的回答:爱护、关心、体贴、教育……

  教师引导:本质是爱。

  2、询问:能否列举若干父母爱自己的例子?

  生举例二至三个即可。

  教师引导:上述都是具体可感的事例,那么,在理论上、哲学上,到底应该如何论述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哲学家艾·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

  二、解题并介绍文章涉及的文化常识(知识目标)

  1、多媒体或者幻灯片展示

  艾·弗罗姆,美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新弗洛伊德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生于德国,1934年流亡美国。他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撰写了大量著作,主要有《爱的艺术》《基督教义的发展》《逃避自由》《心理分析和伦理学》《让人占优势》《为自己的人》等。他论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性、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等。

  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著有《梦的解析》《超越愉快原则》等。

  马克斯·韦伯(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著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等。

  荣格(1875—1961)瑞士精神病学家,著有《无意识过程心理学》等。

  2、本文节选自《爱的艺术》一书。《爱的艺术》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各种形式的爱—母爱、兄弟之间的爱等等—基本要素有四个方面:关心、责备、尊重和了解。母爱是无条件的,而父爱是有条件的等等。

  本文标题中的“爱”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前面的“父母与孩子”则限定了所写内容的范围。文章主要论述了父母之爱的条件性以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

  三、学生速读全文,提出问题(知识及能力目标)

  1、划出生字词或者重要词语,自查字典解决,扫请文字障碍。

  2、根据文章内容,将全篇划分为三大部分,并总结大意。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相关文章: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02-26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优秀教案11-29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11篇)03-13

精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四篇07-18

【精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三篇07-31

【精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4篇07-09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11篇03-02

关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3篇10-19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合集7篇10-31

关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四篇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