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六年级数学教案

六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8-17 16:06:16 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数学教案

六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采用法定计量单位的重要意义.

  2.复习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单位.

  3.复习各种计量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重点

  指导同学汇总整理学过的计量单位,牢固掌握各种计量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掌握各种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及进率,正确使用计量单位.

  教学步骤

  一、直接导入.

  提问导入:同学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法定计量单位,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同学自由回答)

  教师归纳:我国从1990年起废除原来的计量单位,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法定计量单位,目的是为了便于国际交流,扩大开放,不断发展面向世界的外向型经济.因此,我们要认真学好有关计量的知识.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量的计量.(教师板书课题)

  二、归纳整理.

  (一)启发同学回忆:我们学过了哪些量的计量?

  教师板书:

  长度 质量 时间

  面积

  体积(容积)

  (二)复习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及进率.

  1.启发同学回忆:已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每个长度单位实际有多大?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启发同学回忆:已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每个面积单位实际有多大?相邻单位间

  的进率是多少?

  同学讨论: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都是100?

  师生归纳:面积单位是根据长度单位确定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就是100.

  3.启发同学回忆:已学过的体积(容积)单位有哪些?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同学思考: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0?

  教师说明:面积单位体积(容积)单位都是依据长度单位确定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体积(容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实际计量时做到准确无误.

  4.练习.

  (1)在( )里填上适当的计量单位名称.

  一枝铅笔长176( ) 一个篮球场占地420( )

  一张课桌宽52( ) 一个火柴盒的体积是21( )

  一间教师的面积是48( ) 一种保温瓶的容量是2( )

  (2)一个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它的棱长是多少?它的每个面的面积是多少?

  (3)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堆成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需要多少块?把这些小正方体木块排成一行,有多长?

  (三)复习质量单位.

  1.启发同学回忆: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并填写下表)

  2.练习.

  ①10麻袋大米约1( )

  ②l个鸡蛋约6.5( )

  ③1棵白菜约2.5( )

  ④1名六年级同学体重是40( )

六年级数学教案2

  单元目标:

  1、使同学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使同学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和外表积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计算。

  使同学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单元重点:

  掌握圆柱的外表积的计算方法和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单元难点:

  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1、圆柱

  (1)圆柱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2页圆柱的认识,练习二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局部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同学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指名同学回答,使同学熟悉圆的周长公式:C=2πr或C=πd)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教师依次出示题目,然后指名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评判答案是否正确)

  (1)半径是1米 (2)直径是3厘米

  (3)半径是2分米 (4)直径是5分米

  二、认识圆柱特征

  1.整体感知圆柱

  (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美观、实用、平安、可滚动……)

  (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2.圆柱的外表

  (1)摸摸圆柱。请同学摸摸自身手中圆柱的外表,说说发现了什么?

  (2)指导看书: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它们的形状大小如何?摸到的圆柱周围的曲面叫什么?(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3.圆柱的高

  (1)课件显示:一根竖放的大针管中的药水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引导同学考虑:药水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什么有关?

  (2)引导小结: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高有关.

  (3)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4)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①课件显示:装满牙签的塑料盒,问:这些牙签是圆柱的高吗?假如牙签细一些,再细一些,能装多少根?

  ②初步感知:面对圆柱的高,你想说些什么?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③深化感知:面对这数不清的高,丈量哪一条最为简便?

  老师引导同学操作分析,得出丈量圆柱边上的这条高最为简便,同时课件上的圆柱体闪烁边上的一条高.

  4.圆柱的侧面展开(例2)

  (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反馈后讨论: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

  ┌长方形

  板书:沿高剪┤ 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

  强调:我们先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

  (2)寻求发现.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①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

  ②同学再观察电脑演示上述过程.(用彩色线条突出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转化生长方形长和宽的过程。)

  ③同学交流后说出自身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和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①讨论:平行四边形能否通过什么方法转化生长方形?

  课件显示: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转变生长方形,再还原成圆柱侧面的动画过程。

  ②想一想:当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

  ③引导小结:不论侧面怎样剪,得到各种图形,都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生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三、巩固练习

  1.做第11页“做一做”的第2题。

  2.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3题。

  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同学和时辅导。

  3.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4题。

  四、安排作业

  完成一课三练P15的1、2题。

  板书:

  ┌长方形

  沿高剪┤ 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

  圆柱的底面周长 → 长方形的长

  圆柱的高 → 长方形的宽

六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页例1和练习十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统计知识,学会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简单的预测。

  2、理解统计图中各个数据的具体含义,培养同学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你们知道家里的电视是什么品牌吗?

  今天我们就去彩电市场看看各种彩电的市场占有率吧!(出示教科书第68页例1的扇形统计图)

  二、探究交流,总结规律

  1、小组研讨、交流。

  根据这幅统计图,你们了解到哪些信息呢?A牌彩电是市场上最畅销的彩电吗?

  根据提出的问题,让同学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同学可能会发生两种不同的看法:一局部会认为A品牌最畅销,而另一局部则认为A品牌不是最畅销的,从而引起认知抵触。

  2、引导释疑。

  在同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说说统计图里“其他”局部可能包括了哪些信息呢?

  可让同学分别说说“其他”的`具体含义,从而明确“其他”里面可能含有比A牌更畅销的彩电品牌。

  3、小结。

  这幅统计图提供的数据比较模糊,不够完整,我们无法得到有关彩电市场占有率的完整信息,所以从本统计图中不能得出A牌彩电最畅销这样的结论。

  引导同学认识到:在利用统计图作判断和决策时,一定要仔细观察,注意从统计图提供的数据信息动身,不要单凭直观感受轻易下结论。

六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教材第59页及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

  1、在前面所学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圆的轴对称特性。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对所学平面图形的对称轴的认识。

  3、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提高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圆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用圆设计图案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等。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轴对称的物体,想一想: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观察图形,找出这些图形的特点。

  师生共同回顾总结: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2、你能画出下面两个圆的对称轴吗?能画多少条?学生尝试画出圆的对称轴,并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后师生共同总结: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每一条过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3、导入:我们可以利用圆的这一特点去设计很多漂亮图案来装点、美化我们的生活。本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有关圆的知识。

  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

  (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设计美丽图案——花瓣。

  (1)课件出示教材第59页最上方的图片。观察思考:4个花瓣由几个半圆组成,这几个半圆的圆心分别在哪里?半径怎么找?

  (2)想一想,自己尝试画一画。可参考课本第59页的步骤。

  (3)交流画法。在讲述过程中要重点说出:圆心的位置在哪里,是如何找到的'?半径是如何找到的?学生讲述,教师在黑板上画。

  小结:画图时首先要找出图中包含的各个圆或半圆,找到它们的圆心、半径。

  2、设计美丽的图案——风车图。

  (1)观察图案,想一想如果画这个图案,应按怎样的步骤。

  (2)在小组内交流后动手完成。展示自己画出的图案,并说一说画图步骤:

  ①先画一个圆,在圆内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

  ②分别以这4个半径的中点为圆心,以大圆半径的一半为半径向同一方向画半圆。

  ③把所画半圆涂上颜色。

  3、设计美丽的图案——太极图。

  指名说一说画太极图的步骤:

  (1)画一个圆,在圆内画一条直径。

  (2)分别以组成这条直径的两个半径的中点为圆心,以大圆半径的一半为半径,分别向上、下两个方向画半圆。把大圆分成上、下两部分。

  (3)把圆的一半涂上颜色,如图所示。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6题。

  2、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8题。

  3、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9题。

  五、拓展提升

  观察图案,说一说下面两个图案的画法。

  六、课堂总结

  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十三第7题和第10题的第1、4个图案。

  画一画,看一看,想一想。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在小组内交流后再汇报。观察图案,找到各个圆、半圆的圆心和半径。观察图案,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首先要对图案进行“分解”,知道每一部分是怎么来的。难度较大,可在课下完成。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思考、交流、讨论等一系列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并且体会到探索之趣,经历成功之乐,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不足之处: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体现。教学建议:教学时,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方法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创造,以张扬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的:

  1.理解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思考方法,能解释各种百分率大意义,并会正确灵活列式计算.

  2.经历解答百分数应用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构建解决问题模式的能力.

  3.经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感受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实际生活中百分率的意义.

  教学准备:

  ①摸奖宣传单③计算器

  ②周日课表

  教学过程:

  一.新授教学

  1.引入:以五一摸奖引入.

  ɑ.五一节有多少人去摸奖?几元一张?.

  b.摸中大奖了吗?

  c.那么多人去摸,那么多大奖,怎么一个人也没中奖呢?

  d.导出中奖的可能性问题.生可能回答的情况:①中奖率太低.

  师:我很惊讶地听到他用了一个新名词,是什么?(师板书)

  师:谁能说说中奖率是什么意思?(视生情况.若知道的人较多,可让生直接说.师板书.若知道的人较少,可让生小组合作讨论通2分钟.

  ③若生回答不出中奖率,师可引导:摸奖的人多,奖票数量多,说明中奖的可能性怎么样?中奖的可能性在数学上用中奖率来表示.(师板书,再同①教学)

  2.集体讨论交流.

  (1)哪一组能说说中奖率是什么意思?同意吗?

  (2)生一起说,师板书.

  (3)那么中奖率怎么计算呢?(师板书:中奖率=中奖票数∕奖票总数100℅)

  (4)可见要计算中奖率要知道哪些条件?

  3.小组计算.

  (1)现在我们来计算一下中奖率到底是多少,好吗?(师投影出示摸奖宣传单或复印件.)

  (2)观察单子,条件都具备了吗?总票数在哪里?(师板书:25000000张)

  (3)自己选一至二项计算各奖项中奖率.

  (4)老师出示小黑板表格:

  (5)集体汇报交流,师填空.

  4.比较小结.

  看了这些中奖率有何感想?(这么低是否不参加了?为公益事业作贡献.科学地参与摸奖活动)

  5.导出生活中的百分率.

  a.类似中奖率这样的百分率生活中还有吗?.

  b.生举,师板书

  c.生选择一个解释给大家听.

  (师可随机问:谁会计算?)

  d.选择出勤率让生计算今天本班的出勤率.

  e.如果一人没来该怎么列式呢?

  6.小结,并出示课题:百分数的应用

  二.应用练习.

  1.口答(以硬币图投影)

  五分一角五角一元

  a.()是()的.()℅

  b.改成()是()的50℅

  2.口答(上台当小老师,讲分析思考过程)投影

  例1.练习题(4)

  3.作业纸小测试(五题每题20分)

  p102356

  把10克盐放入100克水中,求盐水的含盐率.

  (1)选择一优生投影同桌批改.

  (2)统计反馈情况,随机计算正确率.

  (3)计算个人得分率.(有两种算法)

  4.发展练习

  1.投影出示周日课表

  2.选取喜欢的学科课时计算占周总课时的百分率

  3.汇报交流并谈谈你的想法

  5.趣味题(机动題)

  a.头长占身高的百分之几?(14.28)

  b.成人头长占身高的百分之几?(12.5)

六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学会综合算式解答两步应用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如何分析应用题,依题意列出综合算式。

  教学难点

  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正确使用小括号。

  教具准备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沟通,建立联系

  出示下面文字题,让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并请一名同学说一说分析的思路。

  (1)42乘5,再加上36,和是多少?

  (2)75与25的和乘78,积是多少?

  二、探索知识,领悟方法

  1、学习例4,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如果学生中既有分步解答,又有用综合算式解答的,教师就让列综合算式的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其他同学补充或提出不同的意见,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总结:解答这样的'两步应用题,既可以用分步算式解答,也可以用综合算式解答。

  (2)如果学生都是分步解答的,教师就让学生小组讨论:如果用综合算式解答这道应用题,应该怎样列算式?

  小组汇报:一个小组汇报,其他组做出补充或提出合理的建议。最后教师小结:要列成一个综合算式,实际上就是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首先要弄清先算什么。

  2、独立思考: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应用题和解答两步文字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练习

  让学生独立解答做一做中的题目,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三、应用知识,掌握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一的第6、7、8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师生交流,突出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板书设计:

  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应用题

  300-180=120(棵)(300-180)3

  1203=40(棵)=1203

  =40(棵)

  答:平均每次要浇40棵。

六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第119页的应用广角,第27~31题,及自我评价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获取知识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应用广角

  1、问:你在生活中发现过哪些数学问题吗?

  你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吗?

  2、完成第27题

  (1)课前预先布置学生按要求去调查

  (2)课上,让学生分组汇报调查得到的数据

  学生根据数据计算,完成填空

  (3)分析:从这些信息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用百分数或比表示相关的信息有什么好处?

  3、完成第28题

  收集一些用百分数或比表示的信息,在小组里交流

  4、完成第29题

  根据本校一年级的班级数,让学生分成相应的小组,让每个小组调查一个班级的'数据。

  全班交流,统计分别知道三个应急电话号码的人数,再让学生按要求计算。

  5、完成第30题

  (1)每位学生带一张长8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硬纸板

  读题,思考:剪去的每个正方形的边长应该是几厘米?

  (2)学生动手剪一剪、折一折

  找一找:这个纸盒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算一算:

  制作这个纸盒用了多少硬纸板?

  这个纸盒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6、完成第31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二、自我评价

  1、回顾自己本学期学习的表现,对照书上的几个要求,给自己评一评,看看分别能得几颗星。

  2、在学习中,你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特别成功的?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和经验同大家交流一下。

  3、在学习中,你觉得自己又有了哪些收获和进步?还有什么地方也有所欠缺,需要改进和努力的?

六年级数学教案8

  一、教材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九册第三单元第五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即P90---91页的例题和练习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了解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一些较简单的组合图形的面积。

  使学生掌握组合图形常用的割补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这些平面图形面积来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根据图形特征采用什么方法来分解组合图形,达到分解的图形既明确而又准确求出它的面积。

  教学过程:

  以寻标追源为教学模式,以目标教学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尝试法为主要教学手段。

  前置回顾,展示目标;

  在发散思维中探究新知,精讲点拨,完成目标;

  概括总结,反馈矫正。

  ㈠、引标: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⒈旧知辅垫,诱发注意

  电脑显示单车、榨栏、阶梯组合图,标出几种已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梯形,让学生说出名称和面积计算字母公式。

  (这里通过实物感知,了解各平面图形的特征,说出面积公式,加深对旧知识的复习,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设景感知,激活思考

  电脑显示一幅美丽的画面,一位小天使对一面墙提出问题:你能计算这幢房的侧面墙的面积吗?从而揭示课题《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这样通过直观并带有趣味的引导,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引起学习动机,迫切试一试的愿望。从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这里打开学生通道,促使学生想方设法去找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寻标:提出问题,寻找目标

  叫学生齐读课题后,问: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组合图形的什么知识?(组合图形面积如何计算)好,请同学们看书P90---91页,能否自己解决这些知识,看看它对这些知识是怎样讲的。

  (在这里老师先不做讲解,让学生带着求知欲看书,这是根据尝试原则,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获取新知识,它是教学的一种有效尝试。)

  (三)探标:追源问底,引导发现

  提出问题:为了求组合图形的面积,书上是如何讲的?、除了书上的分割方法外,你还有别的分割方法来求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吗?从而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电脑显示学生可能想到的.分割方法:

  ①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

  ②分成两个梯形;

  ③分成三个三角形。

  其它方法给予口头定正正误。

  2.展示各种想法,得出组合图形面积的求法。

  ⒊发散引导,找出新的解法:

  让学生观察分的方法后,提出问题:刚才所讲的都是把组合图形分成几个已学过的平面图形,那还有除了分以外的别的方法吗?

  电脑显示补的方法,并指出平面组合图形求面积的方法,常用的方法就是分、补两种方法。

  (这里有目的运用迁移规律,启发引导学生,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以旧探新,引导学生看书、讨论、进行观察比较、概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六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重点

  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提问: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投影出示圆锥体的图形,学生指图说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一)指导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教师谈话:

  下面我们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两个圆锥体容器,两个圆柱体容器和一些沙土.实验时,先往圆柱体(或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土(用直尺将多余的沙土刮掉),倒人圆锥体(或圆柱体)容器里.倒的时候要注意,把两个容器比一比、量一量,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想一想,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课件演示:圆锥体的体积1、2、3、4、5) 1 2 3 4 5

  ①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不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一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②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不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两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③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

  4、引导学生发现:

  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

  板书:

  5、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体积公式.板书:

  6、思考: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7、反馈练习

  圆锥的底面积是5,高是3,体积是()

  圆锥的底面积是10,高是9,体积是()

  (二)教学例1

  1、例1 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板书:

  答:这个零件的体积是76立方厘米.

  2、反馈练习: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25平方分米,高是9分米,她它的体积是多少?

  3、思考:求圆锥的体积,还可能出现哪些情况?(圆锥的底面积不直接告诉)

  (1)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求体积.

  (2)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求体积.

  (3)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

  4、反馈练习: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8厘米,它的体积体积是多少?

  (三)教学例2

  1、例2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思考: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要求小麦的重量,必须先求什么?

  要求小麦的体积应怎么办?

  这道题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六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目的: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重、难点: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 5.6 +0.9 - + 0 -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除可以表示整数外,还可以表示分数和小数。请学生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也就是负数都比0小,而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 摄氏度。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第二课教学反思:

  许多教师认为“负数”这个单元的内容很简单,不需要花过多精力学生就能基本能掌握。可如果深入钻研教材,其实会发现还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内容可以向学生补充介绍。

  例3——两个不同层面的拓展:

  1、在数轴上表示数要求的拓展。

  数轴除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和分数。教材例3只表示出正、负整数,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学生表示出—1.5。建议此处教师补充要求学生表示出“+1.5”的位置,因为这样便于对比发现两个数离原点的距离相等,只不过分别在0的左右两端,渗透+1.5和—1.5绝对值相等。

  同时,还应补充在数轴上表示分数,如—1/3、—3/2等,提升学生数形结合能力,为例4的教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渗透负数加减法

  教材中所呈现的数轴可以充分加以应用,如可补充提问:在“—2”位置的同学如果接着向西走1米,将会到达数轴什么位置?如果是向东走1米呢?如果他从“—2”的位置要走到“—4”,应该如何运动?如果他想从“—2”的位置到达“+3”,又该如何运动?其实,这些问题就是解决—2—1;2+1;—4—(—2);3—(—2)等于几,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初中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是极为有利的。

  例4——薄书读厚、厚书读薄。

  薄书读厚——负数大小比较的三种类型(正数和负数、0和负数、负数和负数)

  例4教材只提出一个大的问题“比较它们的大小”,这些数的大小比较可以分为几类?每类比较又有什么方法,教材则没有明确标明。所以教学中,当学生明确数轴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基础上,我还挖掘三种不同类型,一一请学生介绍比较方法,将薄书读厚。

  将厚书读薄——无论哪种类型,比较方法万变不离其宗。

六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过程

  1、出示主题图。教材第2页主题图。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内容。(教师: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0℃代表什么意思?-2℃和2℃各代表什么意思?)

  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

  1、教学例1 。

  (1)教师板书关键数据:0℃ 。

  (2)教师讲解0℃的意思: 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

  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如-2℃表示零下2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

  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如+2℃表示零上2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2℃,读作:三摄氏度。

  (2)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上的图,你知道北京的气温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是多少呢?随机点同学回答。

  (4)了解了北京的气温,下面我想请同学告诉我哈尔滨的气温,它与上海气温比较又怎样呢?用手势告诉大家好吗?

  2、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反馈。

  (1)请同学们把图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写出来,并读一读。

  (2)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2)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和“-”就能准确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2、教学例2。

  (1)教师出示存折明细示意图。(教材第2页的主题图)教师:同学们能说说“支出(-)或(+)”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吗?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像20xx,500这样的数表示的'是存入的钱数;而前面有“-”号的数,像-500,-122这样的数表示的是支出的钱数。

  (2)教师:上述数据中500和-500意义相同吗?

  (500和-500意义相反,一个是存入,一个是支出)。

  你能用刚才的方法快速而又准确地表示出向东走100m和向西走200m、前进20步和后退25步吗?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

  师把学生的表示结果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4、归纳正数和负数。

  (1)你能把黑板上板书的这些数进行分类吗?小组讨论交流。

  (2)教师展示分类的结果,适时讲解。

  像+8,+4,+20xx,+500,+1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们叫做正数,前面的+号也可以省略不写。

  像-8,-4,-5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负数。

  (2)那么0应该归为哪一类呢?

  组织学生讨论,相互发表意见。

  (4)归纳: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

  (5)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

  鼓励学生注意联系实际举出更多的例子。

六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即V=Sh。

  2、复习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6题,并指名板演。

  二、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三第7题。

  学生思考:要求粮囤所能装的玉米的重量,需先知道什么?然后独立完成。

  2、练习三第5题。

  (1)指导学生变换公式:因为V=Sh,所以h=VS。也可以列方程解答。

  (2)学生选择喜爱的.方法解答这道题目。

  3、练习三第8题。

  (1)学生读题后,指名说说对题意的理解:求减少的土方石就是求月亮门所占的空间,而月亮门所占的空间是一个底面直径为2米,高为0.25米的圆柱。

  (2)在充分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练习三第9、10题

  (1)学生独立审题,完成9、10两题。

  (2)评讲第9题:要怎样才能判断出800ml的果汁够倒三杯吗?必须先求出什么?怎么求?(需先求出圆柱形玻璃杯的容积,用公式V=Sh)

  (3)指名说说解答第10题的思路:根据两个圆柱的底面积相等这一条件,先求出其中一个圆柱的底面积。利用这个底面积再求出另一个圆柱的体积。

  三、布置作业

  完成一课三练的相关练习。

六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九册69页至7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它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使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可以转化和变换的。

  3.通过交流,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探究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和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设计特色:针对本课的知识特点,课前设计目的性明确、可操作性强的前置性作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前预习的效果,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在课堂上,运用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小组交流后再进行全班的汇报,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教师有目的地板书,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总结:把没学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

  2、今天,我们也用同样的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板书课题。

  二、讨论

  小组交流课前小研究。

  三、推导

  1、汇报课前研究的方法,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有目的地板书。

  2、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

  四、应用

  1、教学例1

  2、强调格式

  五、练习

  1、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斜线部分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

  (口答,并说出理由)

  2、判断:

  (1)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三角形的高是2分米,底是5分米,面积是10分米。()

  3、说出求下面三角形的面积

  板书设计:

  课前小研究

  研究者:班级:

  前言:我们已经学过用转化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公式,请你想一想:能否也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研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可以在学具盒或在附图中选材料)

  1、我用的材料是:

  我的做法(文字或画图表示):

  我的结论:

  2、我用的材料是:

  我的做法(文字或画图表示):

  我的结论:

  3、我用的材料是:

  我的做法(文字或画图表示):

  我的结论:

  4、我用的材料是:

  我的做法(文字或画图表示):

  我的结论:

  附图2

  材料一

  材料二

六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道轴对称物体及轴对称图形,明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能判断已知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会判断常用的平面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有几条对称轴。

  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向学生渗透美的教育。

  教学重点

  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会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常用平面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会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常用平面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方法

  课前准备

  自主学习式;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设计

  思 路

  一、实物导入

  由轴对称物体向轴对称图形过渡。

  举例:生活中的轴对称物体和常见的轴对称图形。

  揭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特点及判断方法。

  二、寻找对称轴

  1、出示一组图形,判断是否是轴对称图形。通过操作寻找对称轴。

  2、学生动手操作,寻找常用平面图形的对称轴。

  三、巩固练习

  出示图形进行判断,并找对称轴。

六年级数学教案15

  一、教学内容

  比的应用的练习课。(教材第55~56页练习十二第3~7题)

  二、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难点:会灵活运用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师: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什么?(点名学生回答)

  2、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5、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师:按比分配问题有几种解题方法?是什么?(同桌之间说一说)

  引导学生回顾按比分配的两种解题方法。

  二、指导练习

  1、教学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3题。

  (1)组织学生观察图画,理解题意,了解信息。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并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橡皮艇上有1名救生员和7名游客,也就是救生员和游客的人数比是1∶7。

  (3)交流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六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数学教案05-17

六年级小学数学教案04-20

六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07-17

六年级下数学教案11-06

六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11-08

小学数学教案六年级05-27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5-28

六年级数学教案:《比的应用》06-02

六年级数学教案:比的应用04-08

小学六年级教案数学教案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