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千字文教案9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千字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千字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背诵《千字文》13,14,15,16段;
2.教育学生珍惜时间,让学生明白“寸阴是竞”的道理。
教学准备:
国学经典诵读本《千字文》,小印章
教学重点:
背诵本节所学内容
教学难点:
学生初步理解所学内容
教学过程:
1.介绍今天的'奖励图标,以激起学生的好胜热情;
2.复习《千字文》9,10,11,12段;
3.教师伴乐有感情的范读所学内容两遍;
4.教师伴乐领读,学生跟读初步熟悉所学内容;
5.让学生认真朗诵所学内容,并找出多音字,教师进行讲解让学生认识;
6.提出“寸阴是竞”,让学生自行感悟并议论,最后教师进行讲解,并列举一些关于珍惜时间的词句;
7.分组朗诵,学生自由背诵;
8.游戏“双簧”,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更加牢固;
总结:奖励,盖印章,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
千字文教案2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一、教学内容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二、教学目标
1。教学“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能够读准字音,认识汉字,理解意思。
2。初步训练学生的韵律感,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的基础上背诵。
3。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感知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热爱祖国文字并从中受到熏陶。
三、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读准字音,认识汉字,理解意思。
2。通过熟读成诵,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3。通过学以致用,把学到的.汉字进行运用并进行拓展延伸。
四、课前准备
1。录制配乐故事:《盘古开天地》。
2。 《千字文》(片段)朗读录音。
3。古琴乐曲。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1)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听一个故事,播放正文“经典链接”中《盘古开天地》(见《千字文》第14页)的故事。
(2)故事听懂了吗?有意思吗?古人把这个有趣的故事编成了一首动听的韵律歌。这本《千字文》,它由一千个不重复的字组成,读起来也非常动听,老师请大家听一听好吗?
(3)播放《千字文(片段)》录音。
(4)指名谈谈听后的感受。
(5)过渡:《千字文》四字一句,读起来就像一首诗,让我们觉得像歌一样委婉动听。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念一念,感受它的韵律美,好吗?
2。初读正字音
(1)(出示带拼音的字幕)有些字大家可能没见过,但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准,自己练习一下,读得好的同学等会儿老师请他当小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读!
(2)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3)指名读,相机正音,重点指导“宙”、“洪”、“荒”、“盈”、“昃”、“辰”、“宿”的读音。
(4)在正音的过程中相机理解“玄”、“洪荒”、“盈”、“昃”、“辰”、“宿”的意思。
(5)指名领读。
(6)齐读。
(7)(出示去拼音的字幕)去掉拼音大家能读好吗?同桌的两位相互合作一下吧,你读我听,我读你听。如果你的同桌读得好,请你伸出大拇指夸夸他,如果你的同桌遇到了困难就请你当小老师帮帮他。
(8)同桌对读。
(9)指名开火车轮读四句。
(10)全班齐读。
3。再品读韵律
(1)过渡:同学们读得真棒,字音全都读准了,但要读得再好一点儿还要注意四个小标点呢!逗号和句号在提醒我们要注意停顿,我们读的时候可要注意呀!如果读音准确,声音响亮,注意停顿,这样读起来就更好听了,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好吗?
(2)全班齐读。
(3)发现“黄、荒、张”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韵母都是ang,这四句都是押ang韵。大家把古文的声韵美读出来了!古人读书时常常摇头晃脑、手舞足蹈,我们也学他们的样子来读读吧!
①师带领学生摇头晃脑读。
②师带领全班学生按节奏拍手读。(节奏:xxxx/xxxx/xxxx/xxxx/)
③男女生合作,按节奏拍手对读。
④全班手脚合作打节奏读。(例: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拍手拍手踏脚踏脚/拍手拍手踏脚踏脚)
(4)古代的文字真是精妙,既有好听的韵脚,也有规律的节奏,这就是韵律美。
4。三读解文意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这四句的意思你知道了吗?
(2)出示“经典解说”,自己读一读,想一想。
(3)指名结合“经典解说”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4)我们仿佛看到了盘古开天地后的情景。老师和你们一起背一背这四句话,好吗?师说一、三句,生对二、四句。师说前两个字,生说后两个字。
(5)指名背诵四句。
(6)全班齐背。
5。练习延伸
(1)“天”、“地”、“日”、“月”、“星”这五个字常常出现在成语里,比如“开天辟地”、“日积月累”、“披星戴月”。
(2)学生思考练习。
(3)全班交流,相机理解。
6。作业布置
(1)把今天学的四句内容背给爸爸妈妈听。
(2)读一读《千字文》第14—15页“经典链接”:《女娲》、《太阳系出现重大变化》。
(3)结合平时了解到的宇宙知识,把脑海中宇宙的样子画下来。
千字文教案3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一、 教学内容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二、 教学目标
1. 教学“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能够读准字音,认识汉字,理解意思。
2. 初步训练学生的韵律感,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的基础上背诵。
3. 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感知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热爱祖国文字并从中受到熏陶。
三、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诵读,读准字音,认识汉字,理解意思。
2. 通过熟读成诵,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3. 通过学以致用,把学到的汉字进行运用并进行拓展延伸。
四、 课前准备
1. 录制配乐故事:《盘古开天地》。
2. 《千字文》(片段)朗读录音。
3. 古琴乐曲。
五、 课时安排
1课时
六、 教学过程
1. 激趣导入
(1) 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听一个故事,播放正文“经典链接”中《盘古开天地》(见《千字文》第14页)的故事。
(2) 故事听懂了吗?有意思吗?古人把这个有趣的故事编成了一首动听的韵律歌。这本《千字文》,它由一千个不重复的字组成,读起来也非常动听,老师请大家听一听好吗?
(3) 播放《千字文(片段)》录音。
(4) 指名谈谈听后的感受。
(5) 过渡:《千字文》四字一句,读起来就像一首诗,让我们觉得像歌一样委婉动听。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念一念,感受它的韵律美,好吗?
2. 初读正字音
(1) (出示带拼音的字幕)有些字大家可能没见过,但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准,自己练习一下,读得好的.同学等会儿老师请他当小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读!
(2) 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3) 指名读,相机正音,重点指导“宙”、“洪”、“荒”、“盈”、“昃”、“辰”、“宿”的读音。
(4) 在正音的过程中相机理解“玄”、“洪荒”、“盈”、“昃”、“辰”、“宿”的意思。
(5) 指名领读。
(6) 齐读。
(7) (出示去拼音的字幕)去掉拼音大家能读好吗?同桌的两位相互合作一下吧,你读我听,我读你听。如果你的同桌读得好,请你伸出大拇指夸夸他,如果你的同桌遇到了困难就请你当小老师帮帮他。
(8) 同桌对读。
(9) 指名开火车轮读四句。
(10) 全班齐读。
3. 再品读韵律
(1)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棒,字音全都读准了,但要读得再好一点儿还要注意四个小标点呢!逗号和句号在提醒我们要注意停顿,我们读的时候可要注意呀!如果读音准确,声音响亮,注意停顿,这样读起来就更好听了,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好吗?
(2) 全班齐读。
(3) 发现“黄、荒、张”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韵母都是ang,这四句都是押ang韵。大家把古文的声韵美读出来了!古人读书时常常摇头晃脑、手舞足蹈,我们也学他们的样子来读读吧!
① 师带领学生摇头晃脑读。
② 师带领全班学生按节奏拍手读。(节奏:xxxx/xxxx/xxxx/xxxx/)
③ 男女生合作,按节奏拍手对读。
④ 全班手脚合作打节奏读。(例:天 地 玄 黄 宇 宙 洪 荒 拍手 拍手 踏脚 踏脚/ 拍手 拍手 踏脚 踏脚)
(4) 古代的文字真是精妙,既有好听的韵脚,也有规律的节奏,这就是韵律美。
4. 三读解文意
(1)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这四句的意思你知道了吗?
(2) 出示“经典解说”,自己读一读,想一想。
(3) 指名结合“经典解说”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4) 我们仿佛看到了盘古开天地后的情景。老师和你们一起背一背这四句话,好吗?师说一、三句,生对二、四句。师说前两个字,生说后两个字。
(5) 指名背诵四句。
(6) 全班齐背。
5. 练习延伸
(1) “天”、“地”、“日”、“月”、“星”这五个字常常出现在成语里,比如“开天辟地”、“日积月累”、“披星戴月”。
(2) 学生思考练习。
(3) 全班交流,相机理解。
6. 作业布置
(1) 把今天学的四句内容背给爸爸妈妈听。
(2) 读一读《千字文》第14-15页“经典链接”:《女娲》、《太阳系出现重大变化》。
(3) 结合平时了解到的宇宙知识,把脑海中宇宙的样子画下来。
千字文教案4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为参考,整体把握课程内容,从语文课程作为基础学科的特征出发,紧紧抓住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必修5及选修模块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扎实、稳步地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为高三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学期完成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5和选修的全部内容。
小说单元的教学主要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散文教学重点是品味散文优美的语言和感人至深的表现技巧;文言传记阅读在于强化字词句的积累,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诗词鉴赏重点在于掌握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科普教学重点是理清作者思路,归纳概括科普的论点,体会语言风格:准确、严密而又不乏情趣。
而文言教学之积累是重点难点
1、教材分析:高二阶段是高中阶段比较关键的一年,从教材上来看,既有必修教材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升,也有选修教材的迁移、扩展与探究;写作上则要求学生努力写出有思想、有内容、有情感、有见地的,在四个方面上下功夫:缘事析理要深刻,讴歌亲情要充实,锻炼思想有文采,注重创新写新颖。写作要求更高,既解决“写什么”,又指导“怎么写”,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2、学生分析:
学生在高一阶段的语文学习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下,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欠佳。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课外迁移不够,进入高二阶段,阅读和写作能力还有待加强。
1、提高备课质量,学习新大纲,钻研新教材,探索新教法,体现知识和能力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和优势,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空间。
3、充分利用好教学时间:利用好早读课的语文朗读,提出朗读要求;课前开设三分钟候课或小演讲等活动。
4、强化语文知识的积累,为下阶段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大量阅读报纸、杂志、名著、网络上各类有益内容,每周阅读五千字量以上的课外书,摘记佳作精彩片断内容不少于五百字,坚持写周记随笔,坚持美文鉴赏(旁批、尾批,组员跟帖),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视野。
除此还包括:初、高中课文背诵篇目识记,课外诗词名句的积累;文学常识、文化、文史常识的积累;语音、成语的积累与运用。班级、小组经常进行古诗文背默、精美、练字书法比赛。
5、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终身受用,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6、写作教学:
作文训练以随笔和大作文两种形式为主,写作内容有任务性和随意发挥相结合,主要训练记叙文,散文,倡导抒写真情实感。大作文一月一次统一命题,统一批改,以期提高效率。
⑴以学生的写作实践为主,适当加以必要的写作指导。
⑵结合湖南高考实际,顺应写作变化,适当借鉴和吸收新的技巧和做法,让学生尽情写作,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
⑶每月进行四次作文训练,两次为学生自己练笔,两次为正式限时作文,老师认真批阅,或师生共同批阅。
第1-2周
小说单元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3
《装在套子里的人》1
《边城》2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2
作文辅导2
第3-6周
古代抒情散文
《归去来兮辞》3
《滕王阁序》4
《逍遥游》3
《陈情表》3
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1
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1
作文辅导2
第7-8周
文艺评论、随笔
《咬文嚼字》2
《说“木叶”》2
《谈中国诗》2
梳理探究《有趣的文言翻译》1
作文辅导2
第9-10周
自然科学
《中国建筑的特征》1
《作为生物的社会》1
《宇宙的未来》1
作文辅导2
名著导读《堂吉诃德》1
期中考试
第11-20周
选修内容待定
千字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初步了解文中介绍了几中动植物。
3.学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简单的画面。
教学重难点:
1. 朗读课文,诵读《千字文》
2. 初步了解课文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复习背诵《千字文》片断,引入新课。
二、读文(由读正确到读流利)
1.听视频范读正音。
2.学生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
3.分句指名读,读对跟读,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读。
4.自由练读,要求读通句子。
5.指名读全文,齐读。
三、借助视频、图片感悟课文
1.播放视频讲解,要求认真听。
2.找找文中讲了哪些景物,并动笔画出来。
3.指名交流,提示学生按照“从哪句知道了什么”的句式回答。(随机将文中讲到的7种景物板书于黑板上。)
4.借助注释让学生说说课文中是怎样描写荷花、园莽、枇杷、梧桐的,同时借助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5.学生汇报交流
汇报到“渠荷”时,相机引导学生背诵课后诗歌苑中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在学生汇报交流到“园莽”时,随机引导学生阅读课后汉字宫中“莽”的本意。在学生汇报到“梧桐”时,引导学生自读课后故事《焦尾琴》。
6.“陈根委翳,落叶飘摇。游鹍独运,凌摩绛霄”作为略处理。出示图片,让学生借助图片找到相关句子,读句子
四、诵读课文
1.自由练习背诵。
2.出示填空背,借助板书看词背。
千字文教案6
教材说明:
《千字文》是我国最优秀的一篇训蒙教材,用一千个汉字勾画出一步完整的中国文化史的基本轮廓。代表了中国传统教育启蒙阶段的最高水平。《千字文》通篇首尾连贯,音韵谐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既是一篇四言长诗,也是一部袖珍的百科全书。明代古文大家王世贞称其为“绝妙文章”。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从而正确认读汉字。
2.运用多种方法诵读、训练学生朗读古文的韵律感,达到熟读成诵。
3.读懂文意,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意,从而熏陶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教学策略:以读促学、以读带学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崔老师会背诵李白的《静夜思》(自己吟诵)
你会背哪位大诗人的诗呢?(指名回答)
2.吟诵着如此美妙的古文诗,我们觉得这些古代大诗人真是太有文采了。他们给我们留下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你们想知道这些伟大的大诗人小时候是读什么书入门的吗?(千字文)
教师板书:千字文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近千字文。
3.回顾旧知:那请同学们把我们本册书学过的千字文读一次好吗?(学生齐读)
你们能背诵下来吗?(全班同学背诵)
二、民主导学
接下来我们先来第34则
(一)出示任务一:读准每一个字的音,做到字正腔圆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千字文》第34则。
1.指名3--4名同学读,教师及时指导纠正发音。
2.男女生读
3.古时候的文章讲究韵律美。既有押韵,有韵味又蕴含着节奏,读起来琅琅上口。
我们拍着小手来读读。
4.你还可以怎么读?(俩人对拍手等等)
5.我们还可以合着乐曲来读。
6.会背的同学我们可以背背。
(二)出示任务二:理解《千字文》第34则的意思。
策略:请你捕捉文中的点滴信息小组合作与大家交流,看谁捕捉的`信息最最多。
1.请小组合作交流
2.以评选“小小猎手”的形式展示自学到的知识。
3.教师随机补充说明。
意思:达官贵族们带着高高的帽子,陪着皇家的车出游,车轮飞驰带动了帽子上的官缨飘扬。
子孙世代相守优厚的俸禄,生活奢侈豪富,乘肥壮的马,穿轻巧而暖和的裘皮衣。
(三)当你学到这里结合我们刚才的理解你会有什么疑问?
(学生质疑:为什么他们子孙世代都能享受这丰厚的俸禄?)
出示投影(析论)
(进行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要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自己幸福的人生)
例举:啃老族、富二代、官二代
(四)总结学法。
(出示投影)自学方法指导:
1.对照拼音读一读。
2.参考注释看一看。
3.自己尝试讲一讲。
(五)学习35则。
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学习35则,(出示投影)
1.读一读:出示投影请学生读准字音。(多种形式读)
2.参考注释看一看:小组内交流交流
3.自己尝试讲一讲:学生自由展示(出示投影)
4.这则千字文里还隐藏着2个故事。(出示投影)
5.总结:(出示投影--析论)
6.学了这则千字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三、检测导结
1.两则千字文学完了,谁知道34则讲的是哪方面的内容?(当时的社会现象),35则讲的是--2位了不起的人物。
教师总结:(出示投影--千字文的意义)《千字文》,构思精巧、宛转有致,气势雄浑,条理贯穿,妙语连珠、文采斐然,以对仗工整,琅琅上口,韵语,叙述了有关自然、社会、历史、地理、伦理、教育、人物掌故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作人处事的道理,其知识性与艺术性,确实堪称双绝。
2.我们一起来把两则千字文齐读一遍。(出示投影--2首千字文)
千字文教案7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完成选修《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说单元的教学主要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散文教学重点是品味散文优美的语言和感人至深的表现技巧;文言传记阅读在于强化字词句的积累,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诗词鉴赏重点在于掌握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科普文章教学重点是理清作者思路,归纳概括科普文章的论点,体会语言风格:准确、严密而又不乏情趣。而文言教学之积累是重点难点。
二、情况分析
1、教材分析
高二阶段是高中阶段比较关键的一年,从教材上来看,既有必修教材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升,也有选修教材的迁移、扩展与探究;写作上则要求学生努力写出有思想、有内容、有情感、有见地的文章,在四个方面上下功夫:缘事析理要深刻,讴歌亲情要充实,锻炼思想有文采,注重创新写新颖。写作要求更高,既解决“写什么”,又指导“怎么写”,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2、学生分析
学生在现阶段,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不太牢,课外迁移不够深,进入高二下学期,阅读和写作能力都还有待加强。虽说经过一个半学年的学习,但学生的语文学习还比较被动,语文基础知识参差不齐,整体阅读能力还可以,但学习习惯还不是很主动,上进心有个别同学不太强,任务还是比较艰巨的。
三、具体措施
1、提高备课质量,学习新大纲,钻研新教材,探索新教法,体现知识和能力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和优势,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空间。
3、充分利用好教学时间:利用好早读课的语文朗读,提出朗读要求;课前开设三分钟积累成语或小演讲等活动。
4、强化语文知识的积累,为下阶段准高三预复习打下坚实基础。
大量阅读报纸、杂志、名著等有益内容,每周阅读五千字量以上的课外书(三篇经典美文),摘记佳作精彩片断内容不少于五百字,坚持写周记随笔,坚持美文鉴赏,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视野。
除此还包括:初、高中课文背诵篇目识记,课外诗词名句的积累;文学常识、文化、文史常识的积累;语音、成语的积累与运用。班级、小组经常进行古诗文背默、精美文章、练字书法比赛。
5、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终身受用,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6、写作教学:
作文训练以随笔和大作文两种形式为主,写作内容有任务性和随意发挥相结合,主要训练议论文和散文,倡导抒写真情实感。大作文一月两次统一命题,统一批改,以期提高写作能力。
(1)以学生的写作实践为主,适当加以必要的写作指导,其中多以审题立意、构思为主。
(2)结合山西高考实际,顺应写作变化,适当借鉴和吸收新的技巧和做法,让学生尽情写作,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
(3)每月进行三次作文训练,两次为学生自己练笔,两次为正式限时作文,老师认真批阅,或师生共同批阅。
千字文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背诵《千字文》50---58句;
2.教育学生珍惜自我,让学生明白人要讲信用,注意个人修养形象。
二、教学准备:
国学经典诵读本《千字文》,小印章
三、教学重点: 背诵本节所学内容
四、教学难点: 学生初步理解所学内容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朗读《千字文》38---49句;介绍今天的奖励图标,以激起学生的好胜热情;
2.复习背诵《千字文》38---49句;
3.教师伴乐有感情的范读所学内容两遍;
4.教师伴乐领读,学生跟读初步熟悉所学内容;
5.让学生认真朗诵所学内容,并找出多音字,教师进行讲解让学生认识;
6、教师讲解释义;
千字文:外受傅训,入奉母仪;【解释】在外面要听从师长的教诲,在家里要遵守母亲的规范。
千字文:诸姑伯叔,犹子比儿;【解释】对待姑姑、伯伯、叔叔等长辈,要像是他们的亲生子女一样。
千字文:孔怀兄弟,同气连枝;【解释】兄弟之间要非常相爱,因为同受父母血气,犹如树枝相连。
千字文:交友投分,切磨箴规;【解释】结交朋友要意相投,学习上切磋琢磨,品行上互相告勉。
千字文: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解释】仁义、慈爱,对人的恻隐之心,在最仓促、危急的情况下也不能抛离。
千字文:节义廉退,颠沛匪亏;【解释】气节、正义、廉洁、谦让的美德,在最穷困潦倒的时候也不可亏缺。
千字文:性静情逸,心动神疲;【解释】品性沉静淡泊,情绪就安逸自在;内心浮躁好动,精神就疲惫困倦。
千字文:守真志满,逐物意移;【解释】保持纯洁的天性,就会感到满足;追求物欲享受,天性就会转移改变。
千字文:坚持雅操,好爵自縻;【解释】坚持高尚铁情操,好的职位自然会为你所有。縻:读音mí,【名】牛缰线,【动】束缚,拘束。 7.教师拿出相关资料和与此相关的多媒体全班交流,最后教师进行讲解,并列举一些关于这些方面的交友名人故事;
8.分组朗诵,学生自由背诵;
9.集体朗读,男女朗读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更加牢固;
总结:奖励,盖印章,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回家背诵今天所学内容。
第三部份
《千字文》的第三部份讲述与统治有关的各方面问题。此章首言京城形胜,极力描绘都邑的壮丽,“宫殿盘郁,楼观飞惊”。京城之中汇集了丰富的典籍和大批的英才,“既集坟典,亦聚群英”,这是第三部份的第二层意思,重在叙述上层社会的豪华生活和他们的文治武功。这部份最后描述了国家疆域的广阔和风景的秀美:“九州禹迹,百郡秦并……旷远绵邈,岩岫杳冥。”
第六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背诵《千字文》59---68句;
2.教育学生珍惜古代遗迹,让学生了解古代的建筑文化习俗。
二、教学准备:
国学经典诵读本《千字文》,小印章
三、教学重点: 背诵本节所学内容
四、教学难点: 学生初步理解所学内容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朗读《千字文》50---58句;介绍今天的奖励图标,以激起学生的好胜热情;
2.复习背诵《千字文》50---58句;
3.教师伴乐有感情的范读所学内容两遍;
4.教师伴乐领读,学生跟读初步熟悉所学内容;
5.让学生认真朗诵所学内容,并找出多音字,教师进行讲解让学生认识;
6、教师讲解释义;
千字文:都邑华夏,东西二京;【解释】古代的'都城华美壮观,有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
千字文:背邙面洛,浮渭据泾;【解释】东京洛阳背靠北邙山,南临洛水;西京长安左跨渭河,右依泾水。邙:读音máng,山名,在中国河南省。
千字文:宫殿盘郁,楼观飞惊;【解释】宫殿盘旋曲折,重重迭迭;楼阁高耸如飞,触目惊心。
千字文:图写禽兽,画彩仙灵;【解释】宫殿上绘着各种飞禽走兽,描画出五彩的天仙神灵。
千字文:丙舍傍启,甲帐对楹;【解释】正殿两边的配殿从侧面开启,豪华的账幕对着高高的楹柱。
千字文:肆筵设席,鼓瑟吹笙;【解释】宫殿中大摆宴席,乐人吹笙鼓瑟,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
千字文:升阶纳陛,弁转疑星;【解释】登上台阶进入殿堂的文武百官,帽子团团转,像满天的星星。弁:读音biàn,古代的一种帽子;旧时称低级武官。
千字文:右通广内,左达承明;【解释】右面通向用以藏书的广内殿,左面到达朝臣休息的承明殿。
千字文:既集坟典,亦聚群英;【解释】这里收藏了很多的典籍名著,也集着成群的文武英才。
千字文:杜稿钟隶,漆书壁经;【解释】书殿中有杜度的草书、钟繇的隶书,还有漆写的古籍和孔壁中的经典。
7.教师拿出相关资料和与此相关的多媒体全班交流,最后教师进行讲解,并列举一些关于古代叙述上层社会的豪华生活;
8.分组朗诵,学生自由背诵;
9.集体朗读,男女朗读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更加牢固;
总结:奖励,盖印章,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回家背诵今天所学内容。
千字文教案9
教材说明
《千字文》是我国最优秀的一篇训蒙教材,用一千个汉字勾划出一部完整
的中国文化史的基本轮廓,代表了中国传统教育启蒙阶段的最高水平。《千字文》通篇首尾连贯,音韵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既是一篇四言长诗,也是一部袖珍百科知识全书。明代古文大家王世贞称其为“绝妙文章“。
《千字文》是四言长诗,首尾连贯,音韵谐美。构思精巧、宛转有致,气势雄浑,条理贯穿,妙语连珠、文采斐然,全文共250句,每四字一句,字不重复,句句押韵,前后贯通,内容有条不紊的介绍了有关自然、社会、历史、地理、伦理、教育、人物掌故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作人处事的道理,其知识性与艺术性,堪称双绝。
学习目标
1、能熟读成诵,从而正确认读汉字。
2、运用多种方法诵读,训练学生朗读古文的韵律感,从而达到熟读成诵。
3、读懂文意,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意,从而熏陶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学习策略:
1、朗读学习法,以读促学,以读带学。
2、合作探究法,学习小组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合作探究领会文章。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背诗导入:
师:我们会背很多的唐诗。下面我们把背诵的《唐诗三百首》中的诗背诵一下。注意打好节拍。生齐背。(王奕丹、赵雪菲领诵)
吟诵着如此美妙的古诗文,我们觉得这些古代的大诗人真是太有文采了。他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你们想知道这些伟大的诗人小时候读什么书入门的吗?
《千字文》就是其中一本,板书《千字文》。
2、简介《千字文》:
《千字文》是我国最优秀的一篇国学启蒙教材,代表了中国传统教育启蒙阶段的最高水平。《千字文》通篇首尾连贯,音韵谐美,构思精巧、气势雄浑,条理贯穿,妙语连珠、文采斐然,全文共250句,每四字一句,字不重复,句句押韵,有条不紊的介绍了有关自然、社会、历史、地理、伦理、教育、人物掌故以及作人处事等方面的知识和道理,以及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一部袖珍百科知识全书。明代古文大家王世贞称其为“绝妙文章”。
3、听故事:
相传,梁武帝一生戎马倥偬,他很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在太平时期多读些书。由于当时没有一本适合的启蒙读物,起初,他令一位名叫殷铁石的文学侍从,从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迹中拓下一千个各不相干的字,每纸一字,然后一字一字地学习,但杂乱难记。梁武帝寻思,若是将这一千字编撰成一篇文章,岂不妙哉。于是,他召来自己最信赖物。周兴嗣接受任务回到家后,苦思冥想了一整夜,思如泉涌,边吟边书,终将这一千字联串成一篇内涵丰富的四言韵书。梁武帝读后,拍案叫绝。即令送去刻印,刊之于世。这就是流传至今已1400多年的《千字文》。周兴嗣因出色地编撰了《千字文》深得梁武帝的赞赏,提拔为佐撰国史。不过,据说周兴嗣因一夜成书,用脑过度,次日,已鬓发皆白。
同学们肯定迫不及待想学习《千字文》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这本才子奇书的魅力吧!
二、学习前五节
我们先来欣赏一下千字文前两部分的诵读。(拿好材料认真听)
字正腔圆
知读音
字正,就是发音一定要正确;腔圆,就是字要发的圆润,宏亮。
1、学生自由朗读文章,当遇到难读的或者不会读的字,动动笔圈起来。看谁学得最快,读得最准。
2、请学生代表试读文章,其他同学听读注意生字的读音。
3、请同学相互纠正关键字的读音
4、听朗读录音,注意小声跟读。
5、教师强调重要字词的读音,然后学生齐读文章第一节。
手舞足蹈
读韵律
本文四字一句,每句都押韵。你看,“黄、荒、张??”都有一个“ɑng”音,(课件)这就是古文的声韵美了。我们不仅可以用声音去找这种声韵的感觉,还可以用手打节奏。
1、全体学生拍手读: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
2、男女生合作拍手读:例:女:天
地
玄黄(男:玄黄)
女:宇
宙
洪荒(男:洪荒)
的
3、小组合作尝试打不同的节拍来读。
古时候的文章就有这样的奥妙!既有好听的韵,也蕴含着不同的节奏,这就叫作韵律美了!
三读成诵
知其意
1、遇到疑问标出来,小组间相互解决,然后反复诵读。
2、教师点拨讲解疑问,然后引导学生小节背诵。
3、小组间进行诵读竞赛,评出表现最佳的小组。
三、继续学习后四节
课件学习后四节。
1、你知道什么地方出产的黄金最好?什么地方的玉最好?
2、你知道最好的宝剑是什么剑吗?你知道最好的宝珠什么?
3、你最喜欢的水果和蔬菜是什么?古人是这样告诉我们的。
四、总体读第一部分
有节奏打节拍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
古人的诗唱出来更好听呢!我们来欣赏一下。(播放课件)
唱出来的《千字文》真好听,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学习一下。
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
关于宇宙的形成,始终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近年来,在科学界一般以大爆炸理论为主,认为宇宙来源于一场150亿年前的爆炸,各种物质四散开来形成了现在我们可以观察到的天地和星体。
其实,类似这样的说法,在中国上古时代的很多神话传说中也可以找到,比如《山海经》所记载的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说“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这里的盘古,我们可以把他认为是一种原始的能量,而不能简单地把他作为一个人或这神来看待。盘古在经历“一日九变”之后,身体各个部分或上升到天空、或降落到地面,由此形成了太空和地表的各种物质。这种观点从基本上来说,是与现代宇宙学物质无处不在,没有物质就没有宇宙空间的理论互相吻合的。
另外,《淮南子》中有:“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未有天地之时,混沌状如鸡子,溟滓始牙,蒙鸿滋萌,岁在摄提,元气肇始。”《老子》中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等等记载,这些文字已经把宇宙的形成过程描绘的很细致、清楚了,宇宙是从无中产生的,起初像一个鸡蛋,中间有一种无始以来汇聚能量,有一天,它突然爆发了,这样就行成了阴阳、天地。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宇宙这个概念,是我们中国首先提出来的,所谓宇指的是空间、宙指的是时间,合在一起就是时空的概念
。(《淮南子》:“四方上下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这个概念在西方,是由爱因斯坦才提出来的,而我们现在在《千字文》上就看到了,也就是说在这方面我们又比西方高明了两千多年。
玄的意思是黑色,用在这里表示高空的深青色彩;我们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在黄河流域,土质呈微黄色,所以说是“天地玄黄”。关于宇宙的形成,上面已经提到,按现在的说法是在150亿年前生成的,在古代,还没有现在各种先进的设备和仪器来进行科学的观测和测量,所以只能用一个形容词“洪荒”来代表那个极为遥远的年代,相当与佛教上“无始”的概念。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宇宙、太阳系形成,日月开始按一定的轨道运行。盈昃在这里是为了押韵作倒装来用,盈是充满;昃是太阳偏西,连起来的意思就是太阳从东边生气,到西边落下,地球上的一个白昼就这样过去。然后月亮升起来了,因为它在围绕地球运行的方位的不同,所以出现了“月有阴晴圆缺”的现象。在晴天的夜晚,星汉灿烂,像一盘围棋一样布满了天空。
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
闰馀成岁
律吕调阳
日月交替,冷暖更迭,四季周而复始地变换,先民们在春夏辛勤地劳作,到了秋天收获的季节,把庄稼、稻谷颗粒归仓,储存起来用以度过漫长而严寒的冬天。这些天文、气象的常识,是古人经过相当漫长的时间来观测和总结得到的。
说到“秋收冬藏”,在现在科技发达的时代,这个自然界过去被认为不可逆转的规律,已经被彻底打破了。比如现在的反季节蔬菜、瓜果,就是这样,完全可以做到四季可种、可收、可藏,这是科学的进步带给我们生活上的方便和好处。但是,所谓有一利必有一弊,机械化、自动化的程度高了,人们就开始懒惰起来,种田的人少了,也就不知道什么是高粱、什么是玉米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现在这种现象是越来越普遍了。过去我在农村老家,就有支农的大学生经常闹把麦苗当杂草铲除掉的笑话,这在我父母那种年纪的人来说简直是不可容忍同时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在远古,年和岁是有区别的。“岁”表示今年某一节气到明年同一节气之间的这段时间,而“年”指的是今年正月初一至明年正月初一这12个月(云尘子按:在实际应用中,有的是从上一年的立春到下一年的立春作为一年)。这里“闰余成岁”指的是后者,是年的意思。中国古代的历法,相传是由黄帝确定的(云尘子按:相传更早的伏羲氏时代已经有了历法),经过不断地修订,到夏朝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形式: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一月,叫做夏历或农历。因为月亮圆缺交替一次是29天多一点,所以,每月设定为29天或30天,这样一年12个月最多才360天,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大约365.25天少,因此,就通过设置闰月来调节,根据计算来设定,每个闰年都是多一个月。为了使太阳运行规律与月亮圆缺统一起来,又用二十四节气来加以联系。由于实际上地球绕太阳一周与实际的一年相比所用的时间要多出来一点,所以设置了闰月,每隔数年在2月份多加出一天,以保持历法的准确。(云尘子按:以上蓝字部分是云尘子所加,后面的红字部分是原文,有错误,请不要看)这一制度一直延续至今。这就是“闰余成岁”的意思,闰字在这里当余数讲。
基本的历法规定好了,还要以一定的顺序标明月份的变化,以区分四季和节气的变迁,这就用到了“律吕”这个概念。据《宋史》载:“昔黄帝作律吕,以调阴阳之声,以候天地之气”,律本是一种用来调整、校对乐器音质的一种工具,由从低到高次第排列的管子组成,按我的想象应该和笙差不多,奇数(阳)的6只称作律(阳六),偶数(阴)的称作吕(阴六),这里阴阳的定义牵扯到《易经》方面的问题,因为不在题目范畴之内,所以权且略过。我们只要明白,当初是黄帝用阴阳12个音律来代表一年12个月份就可以了。所谓“调阳”就是调和阴阳,安排好年月的时序关系。因为古代的历法,是阴阳合历:以月亮的盈亏为月叫阴历;以太阳为基准,地球绕行一周为年叫阳历。这一点是和西元的`历法是不同的。
三
云腾致雨
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
玉出昆冈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是两种普通的自然现象,云彩上升到,遇到冷空气凝结,当形成水滴,自身越来越重,不能继续在空中飘浮后就会落下来形成降雨;初冬依附在草木枝叶上的露水,因为严寒的缘故,就会变成薄薄的冰霜,这就是《诗经》上所谓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不过用文学的语言形容起来就很优美了。
过去有的书上关于“金生丽水”的丽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浙江的丽水县(市);一种是指金沙江。其实这两种解释都对,但都不确切,或者说擗解的过于程式化、具体化了,我以为“丽水”应该引申为水量丰沛、河流众多的地方,这样的地方往往黄金的储量多而容易开采。因为古代没有机械化的挖掘、勘探设备,所以获取黄金只能使用原始的“淘金”法,在临岸的浅水处人工筛选。古诗上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描写的就是淘金工人劳作的场面,当然如果按为人处事等方面来讲,则是另有寓指,别具深意了。
“玉出昆岗”
中国的古籍中把昆仑山称为“群玉之山”,认为昆仑山是盛产玉石的地方。古人认为玉是天地精气的结晶,是人神进行沟通的中介,对玉石很看重,便把玉石制成的饰物生前佩戴、死后殉葬,如历史上“金缕玉衣”这里面包含了一定的宗教色彩。至于由玉引出的“完璧归赵”的故事,更是为世人所耳熟能详了。
类似于古代的“淘金”,古代采玉的途径主要是靠“捞玉”:莽莽昆仑山脉有众多的河流分布,夏季山上的积雪消融,原生玉石就会被洪水携带奔流到地面,堆积在河滩和河床中,到秋季河水渐落,“水落石出”,易于发现拣拾;此外还有在古河道和山脚砾石层中挖玉的,不过比之前者就困难得多了。
同样“金生丽水”一样,“玉出昆岗”也是泛指像昆仑山这样的崇山峻岭中多蕴藏有无暇美玉。因为自古盛产玉石的地方不止“昆岗”,一处,比如有名的和阗地区。在古代,为了方便将玉石从遥远的新疆运送到中原地区,便开辟了类似“丝绸之路”的横贯东西的“玉石之路”(昆山玉路、和田玉路)。
四
剑号巨阙
珠称夜光
在冷兵器时代,剑被尊为百器之王,无论骚人墨客还是武勇匹夫都乐于佩带,所以名剑往往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相传春秋战国时,越国的国君允常聘请当时著名的铸剑大师欧冶子为其制作佩剑,一共做了5把,分别是:湛卢、巨阙、胜邪、墨阳、纯钩。(汉袁康《越绝书·越绝外传》:“欧冶子乃因天之精神,悉其技巧,造为大刑(型)三、小刑(型)二:一曰湛卢,二曰纯钩,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以巨阙最为珍贵,因而千字文有“剑号巨阙”之说。另外,《史记》荆轲刺秦王使用的“鱼肠”剑,据传也为欧冶子作铸。
关于欧冶子铸剑,民间有很多的传说故事。如当初他铸剑的时候,炉膛里的铁汁迟迟不能流出,古人迷信,以为是炉神作祟,便把自己的妻子推入炉膛祭神,才得以成功。后来,同时代的干将也遇到过这个问题,当他的妻子莫邪听到她讲述欧冶子夫妇的事迹后,毅然效法欧妻,舍身祭炉,所以人们把打造出来的两口宝剑称为干将、莫邪。不过,在众多的名剑中,最富传奇色彩的,当数“湛卢”,相传这口剑是欧冶子在福建深山用特有的“神铁”、“圣水”锻制而成,历时三年,据据《越绝书》载“剑之成也,精光贯天,日月争耀,星斗避彩,鬼神悲号”,为了测验宝剑的锋利,欧冶子信守一挥,将一块巨石轰然辟为两半,。后来这把剑被越王命名为“湛卢”,那座山也因此被称为湛卢山,那块石头则被人称之为“试剑石”,是现在著名的“湛卢三峰十六景”之一。据说后来湛卢剑屡易其主后,到晋代为名将周处所得,后由其子孙转赠给抗金英雄岳飞,自岳飞**亭遇害,湛卢宝剑就失传了。另,杜甫有诗云“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卢”,可见在唐代,湛卢在当时已经被作为名贵兵器的代称而广泛使用了。
“珠称夜光”夜光珠即夜明珠,在珠宝珍玩中,以此珠最为价值连城。古书上记载,夜明珠除了会发光,还能解百毒、趋吉避凶,能防腐,更是吉祥富贵的象徵,所以古代的君王,都以拥有夜明珠为傲。唐朝初年,太宗李世民为宴请刚从突厥归来的隋炀帝的皇后萧氏,为此,他命令工匠把宫殿装饰一新,并且到处设灯火和蜡烛,把夜晚的宫殿照得如同白昼。万万没想到,萧氏却指责说,宫殿里灯火过多,只觉得黑烟缭绕,烟气逼人,虽然华丽,但不舒服。她接着夸口说,过去隋王朝在举行类似活动的时候,从来不用这些东西,而是在宫殿内外悬挂120颗夜明珠,珍奇华贵,光彩照人。此外,清代慈禧太后死后,也曾用口含夜明珠的方法来防止尸体腐##败,后被军阀孙殿英所盗。这故事些都为夜明珠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因而在古代,夜明珠的价值是凌驾与其他珍玩器物之上的,
“珠称夜光”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