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教案1
第一单元 温暖的家
3. 我懂事了
4.健康生活每一天
4-2 居家生活讲节约
第三单元.生活中的你、我、他
调查对象
4-4友爱残疾人
5-5-2.我们一起手拉手(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开展手拉手活动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和责任感。
教学过程:
1、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交流,了解了许多不同地区同龄人的生活,知道了在这个地球上,有许许多多和我们一样的同龄人,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地区,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在富裕和贫困、先进和落后、健康和疾病等方面。作为同龄人,大家应该加强联系,增进友谊,扶困济贫,手拉手迈向新时代。
现在,许多地方经常开展一些手拉手活动,同学们听说过、参加过吗?
2、全班讨论。
手拉手活动能够带给我们什么?
3、布置家庭作业: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开展手拉手活动的想法。
4、结束。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教案2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诵课文。
2、认识生字12个。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诵课文。
2、理解各自然段表达的意思。
学习过程
1.初读感知点:
⑴、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的段序。
⑵、出示12个生字,学生分组认读。
2.细读感悟:
⑴、自由读课文,小组讨论,看到父亲做冰灯,“我”为什么“后悔”了?
(2)、指定学生读5—10自然段。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5—10自然段这一部分讲了什么?
*勾出课文中反映出父亲做冰灯不容易的'句子读一读。
(3)填空:这篇课文讲了-------事,反映出--对--的关爱。
3.能力训练点:
学习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拓展延伸:
⑴、说一件自己和爸爸之间的感人事例。
⑵、查找有关冰灯的资料。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教案3
一、周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智慧
二、周教学重难点:
生字:会认会写生字23个,认读生字34个。
积累:(一)、生字目标:会认34个字,会写23个字。
(二)、理解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重要词语的意思。
3、培养搜集资料、筛选资料的能力。
(三)、积累目标:
1、通过朗读和交流能根据上下文理解相关词语,积累词汇,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2、学句子写句子,提高写话能力。
三、周学科融合:
感受智慧的意义,体会指挥来源于创造力、知识、经验、意志品质。
四、习作:
续写《田忌赛马》
五、教学设计:
用冰取火
整体设计个性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支探险队到南极去考察,在一个孤岛上,他们的打火器找不到了。探险队员用冰做成“冰透镜”,点燃了火。故事表现了探险队员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聪明与智慧。
学习目标
1、读课文内容,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并了解其中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探险队员们的聪明与智慧。
3、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运用智慧和知识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事例。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南极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南极的.气候,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板书课题。
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
用所有可能的办法认识生字。读通句子。抽读。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分小组合作学生,小组讨论。
三、细读课文讨论交流:
1、当大家绝望的时候,年轻的队员是怎么做的?把你找到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
指导朗读,学生交流,总结:自读,抽读,赛读此句,你都知道了什么?
2、这篇文章中,你最喜欢哪一段?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他们欢呼、跳跃,像在欢庆一个重大的节日”的作用。思考:探险队员为什么这么做?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教案4
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描写了翠鸟的外形、活动和居住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颜色鲜艳,身材小巧玲珑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
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描述方法:关于翠鸟羽毛的颜色,自上而下分别写了头部、背部、腹部的不同色彩;关于翠鸟捉鱼,是按照注视、等待、叼鱼、飞走的捉鱼经过进行描述的。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感受、体验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二是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三是培养学生爱护鸟类的意识。
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翠鸟、苇秆、腹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4.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体会关键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教学重点:
了解翠鸟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翠鸟的外形与捕鱼本领之间的关系,透过具体的语句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课文插图或翠鸟图片
3.搜集有关翠鸟的资料
第 一 课 时
一 、激趣导入,走进翠鸟世界
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美丽的鸟,像孔雀、画眉、黄莺等,下面请看看这是什么鸟?
(出示翠鸟图片 ),这是翠鸟又名“钓鱼郎”。
教师板书课题,注意“翠”字上边和“羽”相近,但是没有“钩”。你对翠鸟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下面我们看看课文是怎样介绍翠鸟的。
二、自读自悟
1.认读生字。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翠鸟的什么特点?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分组讨论。
三、全班汇报交流
1.指名认读生字,注意“赤”、“衬”、“衫”是翘舌音;“苇秆”不要读成wéi gān
2.认读词语:
浅绿衬衫疾飞等待逃脱
锐利蹬开一眨眼腹部饲养
3.把这些词语放回课文中再读一遍,注意把句子读通。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四、学习课文内容
过渡语:你们的脑海中有没有出现翠鸟的样子?翠鸟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板书 : 色彩鲜艳或美丽 、小巧玲珑(1)那么,课文怎样写翠鸟的色彩鲜艳、小巧玲珑呢?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看插图,想象翠鸟的样子,比如头上什么样,背上、腹部什么样,再看看眼睛、嘴巴、爪子什么样。(自由读,指名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2)(出示翠鸟图片)翠鸟长得什么样?你能像课文中那样为大家介绍一下吗?
请学生结合图片介绍翠鸟。
(自己试说,指名说,同桌互说。)
(3)如果让你用一两句话来说说翠鸟的样子,想一想,怎样说比较合适?
过渡语:看来,翠鸟美丽的外形确实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翠鸟可不只是外表漂亮,它捕鱼的本领也很高呢!课文哪一段写的是翠鸟捕鱼的情景?
快速浏览课文。
(1)指名说。
(2)自学第二自然段,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你了解了翠鸟的什么特点?
画一画表现翠鸟动作敏捷的词句。
(1)指名说,要求:先读所画的词句,再谈自己的感受,
(2)顺势朗读,评读,适当范读。
过渡语:(结合板书、图片)同学们,看着这小巧玲珑、动作敏捷的翠鸟,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结合学生想捉一只翠鸟的想法)看来,孩子的心是相通的,你们和小作者想到一块儿去了。你觉得,能不能捉一只翠鸟来饲养呢?
学生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师适时进行保护鸟类的教育(同学们的种种想法,都缘于对翠鸟的喜爱之情。但是我们要爱护鸟类,和鸟类做朋友。)
看来,和翠鸟零距离接触的愿望不能实现了,我们只好远远地看着它,希望它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如果这时你也正在河边,远远地看见美丽的翠鸟,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带着自己的体会自由读后两个自然段。
五、抄写生字
1.自主记忆字形。提出难写的字。
2.指导书写。
3.抄写生词。(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确定抄写内容。)
六、板书设计:
外形:颜色鲜艳、小巧玲珑
翠鸟
动作:迅速 敏捷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翠鸟》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翠鸟的外形特点是(指名回答)颜色鲜艳、小巧玲珑,动作上的特点是(指名回答)迅速敏捷,它给我们的总体感觉是很美,很可爱。
这节课我们就重点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翠鸟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把它写得那么美那么可爱的。
二、重点学习描写翠鸟外形和动作的段落
1.我们先来看描写翠鸟外形的那一段。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一段,把你认为最能表现翠鸟外形特点的好词、好句画出来,并想一想你认为好的理由。
(1)指名谈一谈。重点抓住“颜色鲜艳”这个词来体会,并感受运用拟人、比喻表达的好处。教学时运用比较的方法出示句子“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是橄榄色的,并带有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是浅绿色的。腹部的羽毛是赤褐色的。”让学生把这几句话和课文上的比较一下,觉得哪个写得更好一些。
(2)你还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说一说理由。
(3)带着刚才的体会把这一段美美地读出来。
(指名练习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4)配乐朗读这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5)借助图或者板书上的重点词语试着背诵这一段。
2.总结学法,迁移运用。
想一想我们刚才是怎么学习这段的?
师生共同总结学法。(1)先读课文;(2)找出好词好句并画下来;交流认为写得好的理由;(3)有感情地朗读;(4)练习背诵。
3.运用总结的方法,学习描写翠鸟动作的段落,学生交流体会。
(1)抓住“疾飞”、“一眨眼”、“蹬开”、“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贴着”“只有……还……还……”这些重点词语体会翠鸟动作的迅速敏捷。
(2)练习朗读,读出翠鸟动作的迅速敏捷。
(3)从那些词语看出翠鸟的机灵?读出小鱼的机灵,突出翠鸟的机灵。
(4)试着背一背。
三、学习课文最后两段
课文最后两段除了告诉我们要爱护翠鸟,和鸟类做朋友的道理外,也表达了作者和小朋友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找一找哪些句子能体现作者和小朋友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并把它读出来。学生找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
四、回顾全文
课文学完了,谁能说一说作者是怎样把翠鸟写那么美那么可爱的?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写法:1、抓住事物的特点;2、仔细观察,按一定顺序写;3、运用比喻、拟人等生动的表达方式。
五、读写结合:(任选一题)
a)用连续的动词写几句话。
b)仿照《翠鸟》写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六、课外实践:收集有关鸟类的图片和资料,办一期以鸟类为主题的手抄报。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教案5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仍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全册共12个主题单元,其中第七单元《集市和超市》为开放单元。这些主题有表现自然世界风貌的,如“色彩”“声音”“塞北江南”“鸟儿”和“奇妙的海底世界”;有反映儿童成长过程的,如“我们和我”“成长的经历”和“幻想和想像”;也有折射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人类文化的,如“心中有祖国”“集市和超市”“通讯”和“过年”。每个单元包括三篇主体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全册共33篇主体课文(其中一篇为《寓言二则》),所选课文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表现了大自然的瑰丽神奇,描绘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赞美了人类美好健康的情感,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与学生身心发展同步,可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激发学生追求理想,崇尚科学,为了实现理想而努力。
学情分析
教学目辬和任务
1、通过一系列与主体课文紧密配合的字、词、句、篇的练习,激发学生对祖国语文的喜爱,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使用,促
使学生逐步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2.通过自读课文的学习,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逐步提高阅读能力。3.通过“畅所欲言”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引导学生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同时学会倾听。4.通过“笔下生花”习作栏目的学习,促进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素养。5.通过“初显身手”的学习,引导学生结合语文学习有意识地观察周围生活,有目的地收集资料;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生活中尝试运用
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的问题,并在活动中学会合作。
教学活动与措施
1、要继续重视写字的指导。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识字和写字的联系外,还要指导学生在经常不断的练习中提高写字技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学习词语,无论是谁都有一个从认识到理解、从理解到会运用的过程。人们对一个新词的认识,开始总是朦胧的,不确定的,随着语言活动的进行,认识逐步达到清晰明确。因此不能把解词、背注释作为教学重点,要尽可能地
在语境中检验学生掌握词语的情况。
3、要继续指导学生学会默读,不仅要求学会只用眼,不动嘴,不出声,不用手指;而且要学会一边读,一边想,理解重点词句,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进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要鼓励学生边读边动笔圈点,划出重点,辬出疑问;
要表扬那些能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默读思考的学生。
4、注意语文的实践性,精心设计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习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的问题。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生字10个。
3、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创造文字之前,人们记事的方法和通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小黑板,生字、词卡片、查找有关“翠鸟”的资料。
教学方法:
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些书和信,学生观察。
2、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不用文字的.书和信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3、板书课题:《不用文字的书和信》(学生齐读两遍)。
二、新授:
1、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的段序。
(2)出示10个生字,学生“开火车”认读。
忆、示、辨、斗、踏、邮、递、惟、淘、严。
(3)出示生词,同桌读、指名教读。
记忆、表示、分辨、战斗、脚踏、邮递、惟有、淘气、严厉。
(4)指名接读课文,并指名评价。
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
(1)自由读课文第1、2自然段。
1、说说自己通过读,知道了什么?
2、指名说说。
3、想读第1、2自然段的同学读。
(2)小组合作学习:第3——5自然段。
1、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说说自己通过读,知道了什么?
3、指名说说。
4、想读的起立读3——5自然段。
(3)齐读课文。
1、讨论:有哪些不用文字的书和信?你还知道哪些传递信息的方式?
2、指名说说。
(4)小组学习:朗读课文正确地朗读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板书设计:
11、通讯。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聪明才智。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24时记时法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各有哪些月。了解平年闰年的知识。
2、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交流,掌握每个月天数的记法。了解平年闰年的知识。
3、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参与探索实践活动中学会交流、合作与简单的评价,同时引导学生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平年闰年的'知识。
教学难点:
学会记忆大小月天数的方法,判断平年还是闰年。
教学方法:
自学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 问题导入
1、大约有多少天?有那几个月?小月有几天?有哪几个月?
你是怎样记大小月的?
二月是什么月?有多收天?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自学闰年的产生(课件出示)
地球因为地球饶太阳公转一次实际是上是365天还要多几个小时,而不是我们认为的一年365天整。所以饶4圈后也就是四年
多出了的时间刚好和一天的时间相差很小所以出现了四年一闰,闰年就是这样产生的
2、闰年的计算方法
学生说说晚上9时是怎样变成21时的?
判定公历闰年遵循的一般规律为: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
①、普通年能被4整除且不能被100整除的为闰年。②、世纪年能被400整除的是闰年。
③、对于数值很大的年份,这年如果能整除3200,并且能整除172800则是闰年。
3、练习:你知道20xx是什么年吗?
怎样判断?
三、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说一说体会。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作业设计:
68、69页的练一练
板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及操作、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建立分数概念的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去寻求分数,能自己往下写分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功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初步建立几分之一分数的概念。
教学用具:
各类卡片图,各类折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T:小朋友们,我们都知道在奥运赛场上有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在法庭上有公平、公正的大法官,在学校里老师又用公平、公正的方法来教育我们,你也想做一个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小法官和小老师吗?(想!)那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出示:小华、小丽两个小朋友。
a:出示6个大苹果,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要求学生说出平均分成两份,学生上去分好。)
b:出示四罐牛奶,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平均分成两份,学生分。)
c:出示两个汉堡,又该怎样来分?(齐分,学生上去分。)
(小结:我们都把它们进行了平均分板书。)
d:出示一个大饼,你能公平公正地来分一分吗?你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数来表示吗?
揭题:我们要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它叫做分数(板书)
(二)探究新知,不断摸索:
1.认识。
T:刚才我们把一个大饼通过平均分分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我们就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这个分数就是。那怎么来书写呢?跟着老师一起写(学生举起手指一起写),先写──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把大饼平均分成了2份,再写1表示其中的一份,读作二分之一(齐读两遍,并举起手跟老师一起边演示边说:把大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教师拿起分好的大饼:左边这一份是整个大饼的,那右边这一份呢?(齐说:)
同桌活动:从信封中拿出各种折纸,你能折一折这些图形的吗?(请学生交流,注意语言的表达。)
T:老师也忍不住想来折一折了(拿起一个正方形的折纸,随便一折,将它剪下,举起一块说是。)(学生反对,强调没有平均分不能用分数来表示。)
T: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碰到过的例子?(学生交流。)
2.自己再想一个分数,把这个分数折出来,画出来。
请学生同桌合作,利用折纸,折出自己想出的一个分数,用画阴影部分的方法表示好,并请画得最快的几个小朋友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写上你所表示的分数。(教师选取部分,一起评价,并说说这个分数所表示的意思,注意学生语言的表达)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一口气来说一说:
2.用手势来判一判:
3.根据分数在图中涂阴影,仔细观察,比较一下这些分数的大小:
4.它是一个长方形,把它这样对半平分,再平分在每一块上涂上颜色,你知道每种颜色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吗?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今天,你收获了多少,能一起来分享吗?
2.课外,请你再去折一折,你还能折出多少分数来?
3.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教案9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板书:《七色花》 谁见过七色花?(没见过),那么,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呢? (七色花什么样?哪些地方与其它花不同?谁有七色花?这七色花是怎么来的?它有什么作用?) 过渡:刚才同学们围绕题目提出的问题很好,很值得我们去研究。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我们提出的问题能不能通过读解决。
二、自由读文,了解大意。 请同学说一说,你读了一遍课文知道了什么,用简练的语言回答。 (课文主要讲珍妮意外地从老婆婆手里得到了一朵神奇的七色花,她利用七色花的花瓣实现了自己的种种愿望,并且用它帮助了一位有残疾的小男孩的事。)
三、快速默读,自学生字词。 1.要求读准字音。 秩:应读zhì,不要读成chì。 跛:应读bǒ,不要读成pǒ。 2.理解词义。 陌生:生疏,不熟悉。 合拢:合在一起。 孤零零:形容孤单,无依无*。 眨眼功夫:形容时间极短,瞬间。 羡慕: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 跛子:跛脚的人;瘸子。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四、引导探究性学习 1.同学们读了两遍课文后,一定会有许多疑问或感兴趣的话题,请你再快速读浏览一遍课文,把你感兴趣的内容用﹏画下来;有疑惑的句子用画下来。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感受,解决问题。 以下句子要重点理解: (1)她想:六片花瓣都浪费了,这最后一片,要它做什么事,得好好想一想。 (这句话是在珍妮只剩下一片花瓣时的想法。得好好想一想,说明她此时已经意识到了前六片花瓣的使用意义及作用不大,因此,对最后一片花瓣显得格外地珍惜,她要让最后一片花瓣充分发挥作用,把它用在可用之处,用在有意义之处,要充分体现它的价值。) (2)珍妮想买巧克力糖,买蛋卷可是吃过就没有了;买三轮小车,买电影票不,等一等,让我再想想看。 (这句话写出了当剩下最后一片花瓣时,珍妮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她脑中闪过了不少念头,然而又被她一一否决了,因为她发现如果买吃的,吃过就没有了;买玩的,玩一段时间就腻了;看电影,看过就完了让我再想想,说明她想用这仅有的一片花瓣给自己留下一些美好的东西,给他人带来一些有意的帮助)
五、指导朗读 课文中有一句话飞吧,飞吧!我要出现的次数较多,但是每次出现情况都不相同。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根据每次出现的.具体情况,联系上下文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情。前几次七色花满足了珍妮的愿望,她感到很开心,要用轻松的语气读。用最后一片最珍贵的花瓣为小男孩做了一件好事的时候,她的心里是多么快乐啊!在朗读时,先要读出小珍妮心情沉重,认真思考的语气,最后要表现出小珍妮帮助了别人后那种愉快的心情。
六、讨论 1.如果你有一朵七色花,你会怎样用? 2.我们周围有什么人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举出具体实例,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教案10
一、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千克、克、吨”
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三、课堂实录
教具准备:天平、盘秤、牛奶、黄豆、回形针、花生米、军棋、2分硬币、苹果、鸡蛋等等,教学课件。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笔Γ和学们,上节课有两个同学表现得非常好,老师要和他们热烈拥抱。
老师抱一个特别瘦的学生一下就抱起来了,而抱一个胖的学生怎么抱也抱不起来。
(评析自然引入“轻”“重”。)
师:通过刚才老师抱这两个学生你有什么发现?
生:×××轻,×××重。
师:真的吗?(让一个学生再来抱抱试试)
2笔θ醚生从桌上任拿2个物品掂一掂,说一说谁比较轻,谁比较重。
(评析通过“抱一抱、掂一掂”的游戏非常自然地引出了物体有轻重的区别,激发了学生学习称物体的欲望,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二)探索新知
1被惚ń涣骺吻笆占的资料。
师:刚才我们通过抱一抱和掂一掂都可以大体比较出两个物品的轻重,那么要知道物品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
(评析唤醒学生生活中有关质量的经验。)
生1: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
生2:用秤来称。
师:这两个方法都不错!如果物品的包装上标有质量,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些物品的质量。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到商店任选5件自己喜欢吃的食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谁来汇报一下?
生汇报:1包火腿肠有500克、一根火腿肠有45克、60克、75克……
1包薯片250克,1包饼干500克,1个“小哑铃”面包1千克……
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非常好!同学们刚才说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品的质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评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轻重引入表示轻、重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比鲜冻印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比如:刚才两个同学的体重、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物品,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
(评析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
生: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的准确质量可以用秤来称,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
生汇报: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健康秤等等。
用课件介绍各种秤的简单使用。
(评析使用课件适时,恰当。)
盘秤:把物品放入盘内,指针会告诉我们物品的质量。
电子秤:把物品放入盘内,会自动显示物品的质量。
弹簧秤:把物品挂在钩子上,就可以读出物品的质量。
天平: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右盘内的砝码和下面标尺表示的刻度来计算左盘中物品的质量。
磅秤:计算秤砣质量和秤杆刻度表示的质量,我们可知被称物品的质量。
3奔虻ソ樯芴炱胶团坛拥挠梅ā
师: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放着一台天平和一个盘秤。老师简单介绍天平各部分的名称:托盘、横梁、标尺、指针、螺旋、砝码……(边指边说)
师:天平的使用方法是先在左边的盘里放上要称的物品,然后在右边的盘里放上砝码,直到天平的指针在标尺的中间为止。这时天平平衡表示两端的质量相等,计算出右盘内的砝码和下面的标尺指示的刻度的和就是左盘中物品的质量。(边操作边介绍)同学们桌上的天平,老师已经调试好了,在使用的时候,右边放砝码,左边放物品,打开红色的砝码盒,里面有一个小镊子,一定要用小镊子来夹取砝码,不能用手直接拿,如果用手直接拿会腐蚀砝码。现在用小镊子夹取每个砝码认识一下每个砝码的质量是多少。
学生分组认识砝码。
师:现在同学们把1克的.砝码放在盘秤的盘里,看看秤的指针有什么变化?
生:指针稍微动了一点点。
师:指针所指的位置就是1克。现在同学们每人选不同克数的砝码,看看指针的位置在哪里,那个地方就是砝码的质量。
学生分组结合砝码,熟悉盘秤的使用方法。
4比鲜犊恕
(1)称一称。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天平和盘秤,学习了它们的使用方法。现在我们就用盘秤或天平称出桌上的苹果、盐、几粒黄豆、
几个回形针……的质量。同学们称完之后写清物品的名称和质量做好记录。看在3分内哪组同学称的物品最多,哪组就是优胜组!
学生分组称物品。
(2)说一说。
生:一枚2分硬币大约是1克,一枚5分硬币大约是3克,一枚1元硬币大约是15克……
生:一枝铅笔大约是9克,一本书大约是65克,另一本书大约是165克,50粒花生米大约是35克,一个苹果大约是89克,10个回形针大约是23克……
师:这些比较轻的物品,同学们都使用克作单位。很好!克用字母g来表示。(师边说边板书:克——g)
(3)掂一掂。
师:你知道1克有多重吗?把你们刚才称的1克的物品拿出来,比如一枚2分的硬币,放在手里掂一掂,感觉一下1克,有什么感觉?
(评析通过“掂”的感受,建立1克的质量概念。)
生:很轻。
(4)找一找。
师: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
(评析注重估测,同时发展1克的质量概念。)
生:我称的一粒花生米大约是1克。
生:我咬的一口苹果大约是1克。
生:5张纸的质量大约是1克。
生:……
师:同学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物品体会1克的质量太棒了!
(5)猜一猜。
师:同学们不要称,猜一猜几粒黄豆的质量大约是1克?几粒大米的质量大约是1克?几个回形针的质量大约是1克?……猜完之后再称一称看对不对?
(评析加强估测,并验证估测,培养学生自我修正、反思的习惯。)
学生分组活动
交流汇报
生:我们组8粒黄豆是1克。
生:我们组10粒黄豆是1克。
师:为什么有的小组8粒黄豆是1克,有的组10粒黄豆是1克?
生:黄豆的大小不一样……
生:……
(6)借一借。
师:刚才我发现了这样一件事情,在王建那组他们在称一个大苹果质量的时候,在砝码的盘里除了有砝码,还有一个橘子,为什么?
(评析把问题抛给学生。)
王建:因为砝码的质量合在一起不能达到大苹果的质量,所以我们用一个小橘子代替砝码。用砝码的质量加上小橘子的质量就是大苹果的质量。
师:那个小橘子的质量你们知道吗?
王建:知道,我们已经称过了。
师:同学们认为他们的做法怎么样?
生:……
师:在我们称一个物品的质量时,如果砝码的质量达不到我们想要的质量时,可以用已经知道的物品的质量来补充。
(评析及时关注学生的“创举”,抓住了课堂的再生资源,并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7)估一估。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任选3~4件物品合在一起,先估一估它的质量,然后再验证估计得准不准。比一比谁估计得最准!
小组内验证,比一比谁估计得最准。
(评析认识“克”这一环节,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活动所需的盘秤、天平以及很多实物,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了充分的条件,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体验。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称一称、说一说、掂一掂、找一找、猜一猜、借一借、估一估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和体验1克的实际质量,并感受了几克的质量。使学生在自主的时间和空间里自主地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仅仅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由于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
5比鲜肚Э恕
(1)教师介绍。
师:刚才有的组的同学称的物品合在一起的质量达到1000多克甚至20xx多克,在记录的时候是不是要写很多数,如果不注意还有可能写错,是不是不方便?怎么办呢?
(评析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同时使学生感受到使用“千克”的必要性。)
生:可以用千克。
(评析若此处师追问一下为什么,让学生说出他的想法会更好。另外,若学生答不出,可结合长度单位米、千米,有助于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还可导致学生知识之间的迁移。)
师:我发现我们班有的同学非常聪明。结合课前的调查知道,较重的物品要用千克表示。非常好!称较轻的物品,可以用克作单位。称较重的物品,要用千克作单位的,千克用kg表示。(师边说板书:千克——kg)
师:同学们刚才称的盐一袋是500克,两袋盐就是1千克。一袋牛奶是250克,4袋牛奶也是1千克。
(2)掂一掂。
师:请大家掂一掂两袋盐或4袋牛奶,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
(评析通过“掂”,让学生直观感受1千克的质量概念。)
(3)找一找。
师:1千克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1公斤,也就是2斤。那么在你周围还能找到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也是1千克?
生:2包面条。
生:6个馒头。
生:……
(4)拎一拎。
师:请同学们想办法任意称出几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拎一拎。
学生有的把几个小组的盐都收集起来拎一拎,有的把书包称一称再拎一拎……
(5)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以克和千克为单位说一说生活中熟悉的物品质量。
(学生回答省略)
6苯萄1千克=1000克。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克与千克,那么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多少克才是1千克呢?请同学们猜一猜,然后想办法验证!
生:刚才老师说4盒牛奶是1千克,每盒250克,250×4=1000,所以1千克=1000克。
生:桌上有一袋1000克的大米,和两袋盐一样重,所以1千克等于1000克。
生:……
(评析每一个学生都是富有个性、极富潜力的思维主体,关键是看教师是否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开放性的问题——“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验证。”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教案11
教材地位: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搭一搭》这课是北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冊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中的起始课,它主要考察学生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立体图形,感受从不同位置观察,观察物体的范围的变化。并能由观察到的形状还原立体图形,它重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逐渐发现实物与他们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能根据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5个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教学重点:
本课中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是重点,。能根据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有具体图形观察,比较形象直观,而由形到立体图形则比较抽象。
学生分析:
心理学研究指出,小学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知识障碍:
⑴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有的已遗忘,所以课前有必要进行复习。
⑵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
立体图形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结合直观图形、深入浅出的分析。
动机兴趣:
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教学手段:
1、采用情景教学法;
2、“摆——画——议——讲”结合法;
3、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法;
4、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充分运用了教具、学具、课件等手段,直观形象展示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小组合作讨论教学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诗,激趣促学
1、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大诗人苏轼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看到的景象是不一样的。而我们在生活也看过许许多多的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也会是不一样的。
2、老师带来了一个搭好的立体图形,(出示用4个搭好的)(看大屏幕)(仔细观察)从不同的方向看,你能看到什么形状?
此问题的出示,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复习的同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3、导入,揭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活动一;
1.师:老师搭好了一个,看看你能摆好并画出来吗?指名演示。集体订正。
2.用5个小立体块自己摆图形,再分别画出三个面的形状。
3、交流汇报
师:有没有小组摆得不一样的.,请同学到前面边看边说你怎么想的,其他同学仔细看,认真听。
正面:上面:左面
4、师:现在搞个小比赛,小组之间,你摆一个他摆一个,然后交换过来画出三个面的情况,再交换过来检查,看谁画得准,正确率高。
活动二:根据给出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1、出示3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自己动手搭一搭。
这个过程也就是根据看到的不同的面的情况进行推理调整的过程。
2、再出示2个方向的平面图形,让学生猜一猜有几种。再搭一搭,验证。
3、归纳小结。
三、尝试应用,深化认识
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给出两个方向(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搭这样的立体图形,最少需要几个小立方块?最多可以有几个小立方块?搭一搭。
重视课本问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四、总结反馈
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经验,认识24时记时法,使学生发现和理解24时记时法与12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够对两种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换算。并能结合具体情境,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2、过程与方法: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24时记时法,发现和理解24时记时法与12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把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相互转化。
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法。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有所悟,在问题情境中学有所思,在成功情境中学有所乐。
2、直观教学法。“百闻不如一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表象信息,激发学习,突破重难点,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实践操作法。学生利用学具钟对钟面进行观察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在一天时间里,时针正好走两圈,体会钟面外圈与内圈的数的关系,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理解24时计时法。
4、合作交流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张扬个性,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实现资源共享,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
一、链接生活,初步感知
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具有两个条件,即认知基础和情感动力。课始,播放学生熟悉的“新闻联播”片头音乐,让学生说说这个节目播出的时刻,学生可能说晚上7时或19时,随机板书在黑板上,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播放“新闻联播”,在屏幕右上角会出现的“19:00”,让学生知道19时就是晚上7时,接着询问学生像19时这样的记时法你知道叫什么记时法吗,知道的学生可以回答是24时记时法(板书),那晚上7时呢,12时记时法(板书),初步感知两种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存在。
然后联系生活经验,说说生活中还在哪见过24时记时法,通过老师的收集演示,了解在一些公共场合,一般都要用24时记时法,使学生认识到24时记时法简捷明了。从而导入新课,激起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
二、实践探索,自主建构
1、一天从什么时刻开始。
首先让学生讨论一天从什么时刻开始,出现争议后,课件出示央视春晚倒计时的场面,当我们倒数到1的那一瞬间,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秒针都指到了12,这个时刻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新的一年开始了,新的一天开始了。让学生了解一天的开始,在24时记时法里记作0时,12时记时法里记做夜里12时。
2、学生动手拨钟感受一天的作息时间,知道在一天里时针正好走2圈,一天有24小时。
3、课件演示,感受一天的24时
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随着钟面的变化,周围环境的变化,让学生整体感受一昼夜从0时到24时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探索24时记时法的记时规律,强化对0时的理解,知道今天的开始0时就是昨天的结束24时。
4、观察钟面上第一圈、第二圈分别从几时走到几时,把钟面变成两种记时法的时间轴,直观比较,引导学生发现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三、深入学习,记时转化
通过利用刚才发现的两种记时法的区别与联系,首先让学生试着把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很快的用12时记时法表示出来。然后寻找规律,发现24时记时法转化成12时记时法需要分两种情况进行考虑,12时以前的不减12,直接加时间词;12时以后的要减12,再加时间词。
再学习12时记时法转化成24时记时法,让学生自己举例体会转化的方法,加深对两种记时法之间区别与联系的认识。
最后练习两种记时法的转化,从把24时计时法记录的电视节目预告改写成12时计时法,到生活中的不同计时法互换,层层递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记时方法,突破重点,体验成功。
四、理解应用,推算经过的时间
1、阅览时间
9:00—12:00 14:00—16:30观察图书馆中的阅览时间。看到这些,你知道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自己试着算一算:图书馆全天开放多长时间吗?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利用拨钟,结合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变化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经过了多长时间。
2、确定乘火车时刻
(课件出示:车票)从车票中你知道了些什么?小明从家到火车站要20分,开车前5分钟停止检票。小组讨论:他最晚在下午几时几分从家里出发才不会误火车?这时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火车发车时刻、加到车站所需时间和开车前5分钟停止检票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五、课堂小结,回归生活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建构,用自己的语言理解为什么叫24时记时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掌握。并在课后用24时记时法做一份作息时间表,教育学生要合理利用时间,珍惜时间,争做时间的小主人。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教案13
教学内容:
课本《买矿泉水》一节。
教学目标:
1、应用连乘的计算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理解估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3、通过合作、交流,体验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连乘试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材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
1、口算
20×3= 0×6= 8×0= 12×8=
12×4= 22×3= 24×3= 100×4=
2、竖式计算
22×3= 320×5= 602×5=
3、口答
(1)四年级每班有学生30人,3个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2)每箱饮料3元,20箱饮料共花多少元?
(3)每箱装12瓶矿泉水,5箱共装多少瓶矿泉水?
二、情境导入、探索新知
课件出示课本第36页“买矿泉水”教学情境图,以及数学问题:运动会上,张老师给同学们买了2箱矿泉水,大约花了多少钱?
1、理解题意
提问: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提出什么问题?
2、引导计算
(1)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小组内交流各自估算的方法,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在交流中出现的典型做法。
(2)全班交流,展示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指名回答估算过程及结果,进行全班交流。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以下几种计算方法。
①把24瓶看成25瓶,25×2×3=150(元),所以,150元就够了;
②把24瓶看成20瓶,20×3×2=120(元),所以要比120元多;
③一箱矿泉水大约70元,两箱大约140元;
④一箱矿泉水超过60元,两箱矿泉水超过100元,但不到200元。
学生可能还有其它估算的方法,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交流时,注意引导学生解释各自估算的过程。
3、引导精算
把情境中的问题改成“共花了多少元?”,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解法。
①24×3=72(元),72×2=144元;
②24×3×2=72×2=144(元);
③3×(2×24)=3×48=144(元);
④3×(24×2)=3×48=144(元);
⑤24×2=48(元),48×3=144(元)。
学生可能还有其它解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做课本第36页“试一试”第1、2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老师再指名板书,教师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解决问题
在这节课中我们用了估算和精算的方法解决连乘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应用这种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布置作业
“练一练”,第2、4题。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五彩池这一奇特景观,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四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目标1、3)
三、教学课时:(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师:1、同学们见过水池吗?(说说见过的水池的样子、特点)
2、见过五颜六色的水池吗?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一起去看看。
3、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读课文,标出每个自然段。
2、默读课文,找出介绍五彩池的部分。
3、再读课文,讨论课文的段落层次。
(三)、自学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
藏、折(多音字)
折、丈、矗(翘舌音)笋(平舌音)
2、认清字形:
藏、碟、镰、矗、耀、驾
3、讨论如何记好生字、词。
4、同学互相检查自学效果。
(四)、巩固练习:
1、抽读生字、词,口头组词。
2、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分段朗读课文。
2、听写词语。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课文。
2、思考讨论:
1)、这段话讲什么意思?
2)、文章开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作者没想到的是什么?
4)、“没想到”和“真的”指的是什么?
5)、理解“腾云驾雾”、“神奇”的意思。
3、全班朗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齐读课文。
2、思考讨论:
1)、这一部分讲的是什么?
2)、第二自然段
教案《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五彩池》教案六》,介绍了五彩池的什么?(数量、颜色、大小、深浅和形状)
3)、“晴朗”指的是什么?
4)、在晴朗的日子里五彩池是什么样的?
5)、理解比喻句: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好象是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
6)、更让作者感到惊奇的`是什么?
7)、五彩池为什么会显出不同的颜色来呢?
3、巩固练习:
1)、分段朗读课文。
2)、说说五彩池的数量、颜色、大小、形状。
3)、说说五彩池的神气表现在哪儿?
(四)、课堂小结:
1、分段朗读课文。
2、说说五彩池给你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2、理解课文最后部分。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朗读课文一、二部分。
2、说说五彩池的样子、特点。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课文。
2、说说这个自然段的意思。
3、说说文章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齐读课文。
(三)、总结全文。
1、分段朗读课文。
2、为什么说“原来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
3、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1)、课文通过数量、颜色、大小、形状等突出五彩池的特点,帮助我们学习景物描写。
2)、适当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能使文章生动具体。
3)、五彩池的奇特景观,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更激发了我们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巩固练习。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指导背诵课文第二、四自然段。
3、试背诵。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二、四自然段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是学生在已学过的表内除法和简单的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使学生在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用除法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以及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2、会解决有余数的除法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教学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两位数除一位数的口算和竖式计算的方法;除法验算。
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
关键: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课时:
9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25分钟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及其算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
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平共处算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
小棒,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铺垫
1、口算练习。
指名口算。
63 82 93 55
口答。
46里面有( )个十( )个一。
95里面有( )个十( )个一。
84里面有( )个十( )个一。
73里面有( )个十( )个一。
二、探究新知
1、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揭示课题)
2、教学口算。
? 理解图意,学生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 讨论第一个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小组交流。
? 小棒可以演示。
? 讨论第二个问题:平均和每个女孩子买多少枝?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形成思维。也可以先让学生模仿提问。
? 归纳:先把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即20枝,再把6枝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
402=20 62=3
20+3=23
3、即时训练,口答。(让学生说说算么算的)
402 603 642 555
505 804 844 363
4、教学竖式计算。
? 教师结合462说明竖式的写法,边说边板演。
? 探索算理。(步骤:除、乘、减、移)
? 思考: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 小结:用竖式计算,要从十位除起,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再用个位上的数除,除到哪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三、实际运用。
1、 完成第2页第1题。(注意区别与联系)
2、 完成第2题。
让学生试做前两题,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两题。注意笔算注意什么?以及联系与区别。
3、 完成第3题和第4题。
4、 第5题,先独立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许学生不同的策略解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三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上册教案12-28
三年级上册《金子》教案03-13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18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2-13
三年级上册《瀑布》教案04-11
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11-08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4-07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3-16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01-05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