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教案1
[教学要求]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冲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是怎样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
[教学难点]
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教学方法]
朗读法,情景教学法,扶放结合法。
[学 法]
读文悟情,读句悟理;抓重点词句,一点带面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梅花挂图,《红梅赞》歌曲VCD碟。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重点:自学字、词,了解内容,理清层次。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出示梅花挂图。
2、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梅花吗?你喜欢它吗?你喜欢它的什么?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个有关梅花的故事。
3、板书课题。理解“魂”的意思,那么“梅花魂”指的是什么?设疑激趣。
二、初读课文,完成自学要求: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画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体会其中的情感。
4、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1、根据回忆内容、非回忆内容给课文分段。
(首尾各为一段,中间为一段,全文分三段。)
2、根据课后思考题1前半题的提示:“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给第二段分层。
分为五层:(一层一件事)。
第一层(2自然段):外祖父常常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
第二层(3自然段):外祖父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
第三层(4一11自然段):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
第四层(12一13自然段):外祖父在离别前把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
第五层(14一15自然段):船快开时,外祖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绢。
3、自己体会文章开头与结尾之间有什么联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重点:理解全文
一、复习回顾,揭示任务。
1、说说课文围绕梅花说了哪几件事?(回顾旧知,做好铺垫)
(1)读诗落泪;
(2)珍爱梅图;
(3)不能回国;
(4)赠墨梅卧;
(5)送梅花仇;
2、从题目入手:梅花是一种名花,但为什么说梅花魂呢?课题“梅花魂”与本文所记叙的五件事有什么联系?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从“爱梅”入手,直奔重点段“品梅”。学习第二、第四件事,体现“教”学。
1、文中哪件事最能表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第二件事:珍爱墨梅图)
2、指名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
(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罩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2)“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a、体会“轻轻、慢慢”在句子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b、“清白”是什么意思?“沾污”又是什么意思?
c、爷爷是让妈妈管教好我的行为、还是思想?
(思想)从何而知?(“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
3、“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沾污?”一向宽容慈爱的外祖父为什么这次会大动干戈呢?导入第四件事的学习。
4、教师范读“临别赠梅图”一事。
(1)老人深情地说的那段话,其中哪几句话点明了梅花的品格?
(“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
(2)由此可见老人爱梅其实爱的是梅花的什么?(梅花的精神)
(3)电视播放歌曲《红梅赞》:冰天雪地,傲然怒放的红梅,优美动听的旋律,深情赞美的歌词。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对梅花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
(4)说说此时,你对梅花有了什么更新的认识?
(5)指名读“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讨论:
a、梅花的秉性像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b、此时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借物喻人)
c、由此可见,老人赞梅花,
五年级教案2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能力目标: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长(正)方体的体积,体积和容积单位的换算。
2、听故事,曹冲称象(大象的质量转换为石块的质量)阿基米德的故事(皇冠的体积转换成水的体积)。故事对于我们的这节课学习是不是会有所帮助,有所启发呢?
3、观察(石块土豆)的形状,与长方体或正方体比较引出不规则物体(并板书)。
故事中的皇冠也是不规则物体吗?
石块和土豆再比较,哪个物体更不规则,指出今天我们就来测量石块的体积。(板书)
二、实验操作,测量石块体积。
1. 拿出桌子下面的测量工具,根据给出的测量工具,各小组想好测量方案,该做哪些工作(分工)。分工协作:
方案一,取水,测量底面的长和宽,以及水面的高度,放入石块后再测量水面到达的高度,用底面积乘高度的差就是石块的体积。(注意点:水的量应适中,不要太少也不能太多,刚好能让石块浸没而升高的水又不至于溢出就可以了。)
方案二,取水,在空器中倒满水,然后把石块慢慢放入水中,再将溢出的水倒进量杯中量出水的体积
2. 小组汇报各自做法,老师边听学生汇报边板书。(适量的水:升高部分水的体积相当于石块的体积)(加满的水:溢出的水的体积相当于石块的体积。)
真不错,大家测出了石块的体积,请把水倒回水桶,下面小组交换一下测量工具,重新测量石块的体积,来验证一下测量的结果是否大致相同。
3. 除了上面的两种方案,还有其他的测量方案吗?说说看, 我们班是不是会出现曹冲第二呢?
预设一:小物体---直接有量杯测出体积。
预设二:把石块先放入容器,往容器里加入水,直到水高过石块,测量水的高度,把石块捞出,再次测量水的高度,把容器的底面积乘两次的高度差就是石块的体积。
预设三:当装的水过高时,我们可以把升高的这部分水的体积加水溢出的水的体积也能求出石块的体积。
预设四:有称重的办法求石块的体积,把我们量出的.石块称一称,看重多少,再根据这对数据求出任意大小石块的体积。
预设五:用橡皮泥代替水做也可,把石块放入长方体空器,往容器内塞入橡皮泥,直到塞满为止,取出石块,再塞入橡皮泥(压平,测量橡皮泥的高度,把底面积乘容器高度与橡皮泥高度差就是石块的体积。……
三、巩固提高
今天大家的表现真不错,有些方案老师也没能想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我们来看看小黑板的题目怎么做。
1. 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1.5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升高了0.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生独立完成。)
2. 测量一颗跳珠的体积。
数25粒跳珠,放入一个盛有一定量水的量杯中,根据水面升高的情况测量出水的体积,再算出一颗跳珠的体积。(学生实验并计算出体积)
四、总结提高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学会了求石块的体积,我学会了怎样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我学会了把一个物体转换成另一个物体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年级教案3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体会本文插叙、补叙两者结合的写作手法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研读——升华感悟的阅读实践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把握契机,通过研读重点段,体会重点句的含义,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事物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内容分析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运用插叙、补叙相结合的写法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准备课件
教 学 流 程个性化设计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题
1.导入:同学们,树木家族人口众多,它们当中的许多成员与我们经常见面,早已为我们所熟悉,我们来说说看(生充分说。)。大家的见识真广,可是你们是否知道,这个大家族最近又添了一位新成员,它不但外表奇特,而且有一个很别致的名字——鸟树。想认识它吗?(生:想。)好,这节课我们就来结识这位新朋友,让我们一同走近鸟树,去领略它那神奇的魅力。(板书课题:鸟树。)
2.依题设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主要内容,写作意图,表现手法等方面提出问题。)
二、自主探究,感知内容
1.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
2.汇报各自的收获。(引导学生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对鸟树的认识,初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作者的写作思路、结构特点、重点句的深刻含义等。)
4.结合课后2题,帮助学生认识了解插叙、补叙的写法,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5.讨论:本文采用顺序好,还是插叙、补叙好呢?(生发表见解。)
师:究竟哪一种写法好呢?我想,只要我们留心故事的前因后果,揣摩课文的字句,一定会获得满意的答复,大家有信心吗?
三、研读重点,析文悟情
1.围绕课文开头的“心神不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阅读讨论。
(1)女儿为什么会“心神不定”?
(2)哪些词句表现出女儿的“心神不定”?
(3)从女儿的“心神不定”,你初步感悟出了什么?
(4)同桌合作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感受小女孩的“心神不定”,体会小女孩为椿树担忧焦急的心情。
2.理解文中插叙部分内容,感受椿树在小女孩的心中的重要位置。
师:面对着没有叶子、没有鸟儿的椿树,小女孩伤心到了极点,就像失去了她最心爱的“笑笑娃娃”。那么,这棵椿树对小女孩来说到底有多重要呢?
(1)自由读课文的7、8两段,思考小女孩为什么会对椿树如此的担忧?
(2)画出文中描写椿树给小女孩带来欢乐的语句,仔细读一读、议一议,你有什么感受?
(3)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这一段中所写的事发
五年级教案4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装饰画的起源、种类、作用、感受装饰画独特的艺术美
2、学习装饰画的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3、培养将美术作品运用到生活中去的意识,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装饰画设计的基本方法,尝试设计装饰画
2、难点:灵活运用装饰画设计方法,设计有创意的装饰画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课前准备:(学生)彩色纸、彩色笔、绘画铅笔、画框
(教师)范画、课件
五、教学设计:
1、欣赏导入:
(1)课件出示生活中的装饰画,提问:这样的画给你带来怎样的美感?我们应该把它称为什么画?
(2)说一说:你对装饰画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说一说: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怎样的装饰画?
(4)教师小结:生活中,我们经常能见到这种“与环境协调,起到装饰、美化环境的画”。我们把这样的画称为“装饰画”。因为装饰画具有鲜明的欣赏性和装饰性,所以人们称它为:“经过化妆、打扮出来的画。”
出示课题:《好看的装饰画》
(5)教师讲解装饰画的起源,师生共同感受装饰画悠久的历史。
2、交流研究
(1)欣赏著名的装饰画作品,进一步感受装饰画独特的美。
(2)与写实的绘画相比,装饰画具有怎样的美感
(3)通过照片与装饰画的对比,学习装饰画的设计方法。
师生共同探究装饰画的方法:夸张、变形、简化、概括、修饰等方法;总结装饰画的设计三要素:造型、色彩、构图
3、设计实践
(1)教师示范的`装饰画设计方法,强调作品创作时可以是形状的装饰变化,也可以是色彩的装饰变化
(2)学生了解装饰画绘画步骤
(3)学生了解装饰画的组合形式:独帽式装饰画和组合式装饰画
4、尝试创作
(1)教师提出创作建议:①设计一幅以《花》为主题的独帽式装饰画;②小组合作设计一组以《花》为主题的组合式装饰画
(2)学生进行创作,选择完成组合式装饰画的同学进行讨论分工,合作完成作品。
5、课外延伸
(1)学生作品完成后,在教室展示作品,并填写说明
(2)教师组织学生欣赏装饰画展,进行自评和互评
(3)欣赏多种材料制作的装饰画
(4)可以尝试将自己设计的装饰画运用到生活物品中去
五年级教案5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理解“绿荫如盖”、“羞愧”、“馋涎欲滴”、“游手好闲”等词语的意思。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内容,懂得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教学重点:
以读感悟,理解什么是“失去的一天”。
教学准备:
师生收集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名言、诗歌、名人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呢?(学生自由发言)我们一起来看看另一个小伙伴“佩佳”是怎么度过一天的,让我们走进课文《失去的一天》看看吧!
二、初读感知
阅读思考:佩佳是怎么失去这一天的?
三、细读感悟
1、读课文1~5段,勾画出能够回答佩佳在这一天里做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的句子或词语。
板书:睡坐吃嬉戏游手好闲
说说“游手好闲”的意思。 小结:他这一天什么事也没做,只是吃、睡、玩,这就叫“游手好闲”。(板书:游手好闲)
练习读好这部分课文,通过读来表现佩佳“游手好闲”。
2、“羞愧”
①、说说“羞愧”的意思。
②、佩佳为什么羞愧得不敢看妈妈的眼睛?
③、课文还有一处描写佩佳羞愧难过的心情,请用线勾画出来。从“低下头”这个动作你体会到什么?
④、妈妈是怎样帮助佩佳认识自己的.错误的?读课文6~10段。通过妈妈带他到不同的地方看到的不同景象,了解人们在这一天的工作成绩。
⑤、读这部分课文,读出妈妈语重心长帮助孩子的语气。
⑥、齐读最后一段。“他想了想”,此时他会想些什么?
⑦、出示最后一段,学生试着补充出“……”省略的内容。
四、拓展升华
1、谈谈你对“失去的一天”是怎样理解的?
2、你有像佩佳这样的“失去的一天”吗?
3、师生交流珍惜时间的名言。
4、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知识。希望同学们从小珍惜时间,利用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板书设计:
失去的一天
睡、坐、吃、嬉戏——游手好闲
五年级教案6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通过教学感触很多,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 要注重数学专业思想方法的渗透。
我们在教学中一贯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数学教学中,就是要注重数学专业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专业思想方法即解决数学具体问题时所采用的方式、途径、手段,它是学习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行为。因此,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运算、演算例题等一些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或理解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学会掌握一些研究数学的基本方法,从而获得独立思考的自学能力。
在这节课中,我开始引入情境,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那就是求面积,使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面积测量的方法有两种,这两种方法不仅适用于长方形,同样还适用于其它的平面图形。这不仅为学生接下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提供了方法,还为学生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二、 要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通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全面揭示数学思维过程,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活动统一起来。课堂教学中充分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它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符合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人的认知过程,体现了数学教育的实质性价值。
在我这节课中,我设计了猜一猜、剪一剪、拼一拼等学习活动,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有什么关系?使学生得出结论: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乘高。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求证方法,也为今后求证三角形、梯形等面积公式和其他类似的问题提供了思维模式。这个求证过程也促进了学生猜测、验证、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要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整个教育界现在都在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主张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所谓“互动”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要有交往,生生要有交往,不能是教师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师生应该互有问答,学生与学生之间要互有问答。在这节课中,教师始终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学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产生教与学之间的共鸣。
例如:验证完猜想后,师问:两种猜想,两个结果,到底哪一个才是正确的,哪一个才是我们要的间接测量的先进方法呢?还有当学生展示完自己的方法后,教师引导:你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好在哪儿?你还有什么问题?通过教师设计的这些问题,不断地把课堂引上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高潮。
《梯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反思
在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复习,让学生明白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方法与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相似,都是把不熟悉的平面图形转化为熟悉的平面图形来计算。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想办法把它们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与平行四边行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梯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这环节我是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的,通过交流,学生很容易得出梯形上底和下底的和,同平行四边行的底相等,梯形的高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性面积的一半。 最后是让学生尝试练习求出梯形的面积,并概括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去探索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但也有一些不足,学生在探索中,对个别学生辅导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加到探究的过程中,真正让学生在动中学。
五年级教案7
教学目标:
1.在观察、讨论、判断等活动中,经历初步认识扇形的过程。
2.知道扇形,初步了解扇形的特征,能在圆中画出扇形。
3.体会扇形和圆的关系,感受扇形图与名称的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扇形以及圆心角和弧。
教学难点:
认识扇形以及圆心角和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两把折扇(其中一把圆形扇)、画有教材中四幅图的小黑板;学生准备水彩笔、量角器、直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用折扇作为导入新课的道具)同学们对折扇并不陌生,能说说你们对它的认识吗?
像折扇打开形状(教师打开折扇演示)的平面图形,在数学上,我们称之为“扇形”。(出示课题:认识扇形)对扇形你想了解哪些知识呢?
学生自由讨论,指名交流汇报。
教师:同学们说的这些知识,我们今天一起来解决。
二、探究新知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图,圆中的涂色部分与圆有什么关系?
它们是圆的一部分,扇形是由圆心角的两条半径和圆心角所对的弧围成的图形。形象地说,就是两条线段和一段弧(曲线)围成了扇形。
1.认识圆心角。
出示例3图。
教师在右图的基础上标出∠1,指出:像∠1这样,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作圆心角。
提问:圆心角是由什么组成的?顶点在什么上?
使学生认识到:圆心角是由两条半径和圆心组成的,所以圆心角的顶点在圆心上。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几个角,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圆心角。
教师接着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在圆上分别画出圆心角是 、 、 、 的扇形,让学生比较这些扇形的大小。使学生明确: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圆心角越大,扇形就越大。可以再次演示折扇,同一把扇子,张开程度不同,扇面的大小就不同。
2.认识弧。
教师拿出圆规和直尺,先画一个虚线圆,在圆上取A、B两点,再用实线A、B两点间的部分。(弧是圆上的一部分,这样处理易于理解)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点间的实线部分是在什么上画出来的?
师:圆上A、B两点之间的部分叫作弧,读作“弧AB"。
然后让学生将么1所对的弧涂成红色,并找出前面3个涂色部分的圆心角和它所对的弧,用喜欢的颜色表示出来。
然后,教师再用另一种颜色显示出“弧AB”的反弧,让学生知道这也是一条弧。
3.认识扇形。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扇形是一种怎样的图形呢?
小结:扇形是由圆心角的两条半径和圆心角所对的弧围成的图形。形象地说,就是两条线段和一段弧(曲线)围成了扇形。
(l)让学生观察屏幕上出现彩色的OA、0B两条半径,同时在弧AB与半径OA、半径OB所围成的图形中涂上颜色。
(2)教师指着这块涂有颜色的图形说:这就是扇形。
(3)让学生继续在练习本上画出扇形。(连接圆心O和弧AB的两个端点A.B,形成半径OA和半径OB,再让学生在扇形中涂上颜色或者画上阴影——斜线)
让学生试着画扇形,通过操作清楚地认识扇形。
(4)教师指着屏幕上圆中扇形的另一边空白部分问学生:这个图形叫什么图形?
生:这个图形也是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两端的两条半径围成的图形,所以,也应该是一个扇形。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
4.比较下面两个图形(扇形和三角形),说一说它们之间的区别。
左边的图形是扇形,右边的图形是三角形。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扇形是由两条半径和一条弧围成的图形,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尽管有的图形的两条边也是圆的半径,但是第三条边不是弧,而是线段,这个图形不能称为扇形,它是三角形。弧是圆的一部分,是曲线,而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指名学生回答扇形的定义和特征。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请学生汇报答案并给出理由。
2.完成“练一练”第3题。
学生先观察图中的三个部分。
提问:如何比较扇形的大小?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货呢?同桌交流一下吧!
板书设计:
认识扇形
顶点在圆心的角叫作圆心角。
五年级教案8
以《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为指导,使道德存在于儿童的内心,使法治原则为更多儿童所了解和遵守,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懂法守法、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社会规则,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本学期,将一如既往得落实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各项常规工作,加大学科科研力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科建设,提高学科的教学效率。
一、目标体现
本册教材围绕公民与国家的关系的生活主题,以法律和宪法精神为主线,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基本制度、国家机构等内容贯穿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1.通过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的教学,感受到法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生活中法律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懂法、守法
生活才会和谐美好,让学生体认宪法的核心价值,初步理解宪法精神
2.通过第二单元《我们是公民》的教学,着重讲宪法规
定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并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是了解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依法行使权力,依法履行义务。
3.通过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家机构》的教学,识记国家机构的含义、组织体系、设置。着重讲宪法规定国家制度,宪法将国家权力赋予国家机构并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4.通过第四单元《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的教学,体会自己受到的法律特殊保护,增强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了解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的专门法律,知道未成年人受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及其在青少年成长中的地位。
二、教材编写特点:
1.根据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教材的设计和编写遵循综合课程的特点,主要是以主题构建教材的方式,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到新中国建设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拓展到世界风云的变化和人类的发展,努力做到点面结合,使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三人上要素“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2.本册教材在设计中以单元为综合“主题”,每个单元即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内容,每个综合主题下,又有若干个内容彼此联系的小学习主题。教材中一般只呈现探究性问题,力求通过讨论、探究等方式,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教材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注重学生学习活动的体验,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
态度的养成、技能的获得和知识的积累。
3.主要依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我是中国人”及“走进世界”两部分中的有关内容而编写。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视野由自我扩展到社会地,由学校、家乡扩展到中国和世界,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整个国家及全人类的问题,增强青少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材内容
教材编排分为四个单元: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
二单元(我们是公民),三单元(我们的国家机构),第四单元(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教材内容围绕法律、法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基本制度、国家机构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课文通过插图和典型事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自己受到法律保护的同时,也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
五年级教案9
【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学六年级小学数学教科书(苏教版)第九册第48~49页。
【教材简析】
循环小数是学生教难准确地理解和表述的一个概念,特别是在表述其意义的一些抽象说法,学生难以理解。教材通过除法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掌握循环小数的特征,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认识循环节、纯循环小数和混循环小数,并学习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教学过程】
一、做好铺垫
1、拍节奏游戏
师:(板书:︱×××︱这个节拍你们能拍出来吗?
(学生一起齐拍掌,中断后提问)
师:你们的节奏为什么这么整齐呢?
生:我们全班同学都是按照先拍一下,后拍两下,这样相同的节奏拍的。
师:如果老师让你们按照这样的节奏,不断重复地一直拍下去,不叫停止,
想一想,你们要拍多少次?
生:要拍很多很多次。
生:要拍无数次。
师:象这样拍的次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生:是无限的。
师:你们刚才拍的次数呢?
生::是有限的。
【用游戏的方法导入新课,一是直观,二是引人入胜,使学生一下子便进入学习的境地。另外,已使学生初步感知“循环”、“无限”等概念】
2、找规律,猜图形。
运用抽拉教具,一次出现两个圆和一个三角形的图形。
⑴ 当逐个出现至第七个图形,即第三组的第一个圆圈后,提问:
师:谁能猜到下面一个是什么图形吗?
生:下面一个图形是“○”。
师:你是怎样想出来的的呢?
生:因为这幅图形的排列顺序是有规律的,每组都有三个图形,前面两个是圆,后面一个是三角,而且是按照这样的规律重复地出项的',所以这个图形应该是第三组的第二个图形,当然是“圆形”。
师:×××同学回答得非常好。
(教师接着演示,让学生猜出图形)
⑵ 出示完第12个图形,当学生猜出下面一个是“圆”时,出现了“……”。
师:这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后面有很多组前面两个圆,后面一个三角,这样的图形。
师:对的。也就是说,这幅图形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图形。请同学们想一想,这幅图形中有多少组这样的图象呢?
生:很多组,无数组。
(板书: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无限)
【采用从直观到半抽象的方法去认识新的概念,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这一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推理性逻辑思维能力。】
二、进行新课
㈠ 循环小数
1、组织学生用竖式计算一道题(出示32÷6),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商有什么
特点?
生:我发现这道除法题除不尽,商总是重复出现“3”。
师:为什么会重复出现“3”呢?
生:因为余数重复出现“2”了,所以……。
师:这么说,32÷6的商里有多少个“3”呢?
生:有无数个“3”。
师:既然是有无数个,可以怎样表示呢?
生:我认为可以用省略号表示无数个“3”。
(板书:32÷3=5.33 ……)
2、出示2.7÷11,让学生除到商是五位小数时停笔。
师:想一想,如果继续除下去,商会怎样?
生:商里会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4”和“5”。
师: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呢?
生:因为余数重复出现“5”和“6”,所以商就会重复出现“4”和“5”。
师:是不是这样的情况呢?继续除除看。
师:谁能说出这道题的商。
生:2.7÷11等于0.24545等等。
五年级教案10
营造氛围 激活主体
——人教版第九册(口语交际)《可爱的家乡》教学片断与评析
(课前准备:1、让学生搜集家乡风景、名胜的资料。2、分好小组,课前将每小组的桌子摆放在中间,学生坐在四周。)
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搜集了资料,在这节口语交际课上请你向大家做个汇报,展示一下你的才华。现在每个小组就是一家旅行社,我是外地的游客,想选择一家旅行社参观一处景点,看看哪家旅行社能打动我。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然后列出说话提纲。
(学生思考,列说话提纲)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介绍你选择的景点,当他介绍时,小组内其他同学就是评委,然后选出你们旅行社最优秀的导游员向老师和同学们介绍。
(学生在组内交流,每个学生都介绍,每个学生都参与评价。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倾听、指导并给予鼓励性评价。)
师:现在请各小组选出最佳导游员做好准备,咱们要开展一轮竞赛,看看谁能打动我。竞赛之前,老师还请一名同学说一句话嘱咐一下你们组的导游员。
生:说话的语句应通顺、连贯。
生:应按照一定顺序说。
生:态度要大方自然。
生:要讲普通话。
生:要带着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的感情说。
生:要抓住景观的特点说。
师:请各小组的导游员牢记同学们的嘱咐,竞赛开始吧!
生:(戴着太阳帽,拿着写有旅行社标志的小旗,抢先冲到讲台前。)我是“红苹果”旅行社的导游员,我向大家介绍的是被称为玉龙古村的中华第一村。它位于阜新县沙拉镇查海村的25公里处。这是一处有八千年历史的文化遗址。这一文化遗址约二万平方米,在其中八千平方米的范围中,已挖掘出原始房址55座。房址之间密集有序,排列成行,方向一致。这里出土的文物主要有石铲、石锄、石刀、石斧、石敲砸器、石磨棒、石磨盘、陶器。出土的玉制品中的龙纹陶片和石堆塑龙,堪称世界第一玉和华夏第一龙。因此,阜新被称为玉龙故乡。1992年市政府在这里修建了查海博物馆,并对游人开放,博物馆内设石器、陶器等四个展厅,最引人注目的是高9米,长60米的原始自然风貌全景图的照片,(大屏幕显示)当你走进中华第一村这片具有八千年古老文明的土地,会使你感到做为一个阜新人的骄傲。
生:听了他的介绍,我就像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
生:他知道的可真多,还用了那么多具体详尽的数据。
生:听了他的介绍,我感到做一个阜新人的骄傲。
生:我想亲自踏上这古老的文明土地。
师:你们说得太好了,我现在就想去中华第一村走一趟,亲自去感受那古韵悠长、名播四海的古人类遗址的神奇。请你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知道这些的。
生:假期,妈妈带我去了中华第一村,参观了查海博物馆,那些详尽的数据和资料,我是在书中看到的。
师:希望大家都能像他这样爱读书并学会搜集信息。
生:(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冲到讲台前)中华第一村真的令人神往,绿叶旅行社带你去的地方同样使你兴奋不已,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海州露天矿……
师:老师也曾去过海州露天矿,看到的和你说的一模一样,但老师不知道那些具体的.数字,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爸爸是一名煤矿工人,带我去过海州露天矿,那些具体数字是从网上查到的。
生:听了他的介绍,我仿佛领略到了海州露天矿的丰采,它曾是亚洲第一大煤矿呢!
生:我还知道,阜新的煤生成于中生代,是大规模的地质变迁形成的。
师:你们表现的真棒,并且会用现代化的手段搜集信息。
生:(背着背包,包到黑板前)玉龙古村与露天矿是阜新的骄傲。现在请大家轻松一下。穿好登山鞋,背好旅行包,青草旅行社将带你去乌兰木图山……
……
师:通过几名导游员的介绍,老师知道了我们这座煤电之城有着这样的璀璨夺目的远古文明;令人叹为观止的悠久历史;令人流连忘返的秀美客商河山,我真的感到了做一个阜新人的骄傲和自豪。
评析:营造了和谐的交际氛围,让学生乐于交际。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从兴趣、情感的激活入手。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策略,将每个小组假想为一个旅行社,调动了学生的表现欲,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使学生在课堂上自始致终情绪饱满、兴趣盎然。
创设互动的交际环境,让学生成为交际的主人。教师勇于打破常规,大胆采用分组的课堂教学方式。课桌分组摆设,方便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促进学生自主、合作、交往,使学生成为交际的主人,师生共同评价,体现了口语交际双向互动的特点。
五年级教案11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民族纹样,认识民族纹样的内容美,感受民族纹样的样式美
2、画画自己喜欢的民族纹样,能在平面图形设计中选择喜欢的民族纹样来装饰
3、尊重民族文化,感受民族纹样的艺术魅力,发现并创造生活美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受民族纹样的造型美和形式美,把自己喜欢的民族纹样装饰在平面图形中
2、难点:能把喜欢的民族纹样运用于平面设计,体现出较好的色彩搭配和构成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课前准备:(学生)课前搜集具有民族纹样的物品,彩笔、画纸 (教师)有民族纹样的相关物品,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1、新课导入
教师:出示普通花布和有民族纹样的花布(最好是实物)。
比一比,两块花布的纹样有什么不同?
小结:民族纹样的花布更别致,这些民族纹样在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今天我们学习《生活中的民族纹样》
2、了解民族纹样的运用
(1)出示:民族风的'服饰、鞋、包。
体会:民族纹样使服饰、鞋、包更漂亮
(2)出示:名族风的家居布艺
体会:民族纹样使布艺更美丽、环境更舒适
4、认识民族纹样
(1) 美在变化与统一
① 出示:白族刺绣小围兜
猜一猜:这个小围兜为谁设计?美在哪里?
口水兜上有什么纹样?
纹样是怎么构成的?
小结:图案中有动物纹样和植物纹样,对称的构成方式,色彩丰富 ② 出示:彝族刺绣肚兜
看一看:肚兜上的图案美在哪儿?
肚兜上有什么纹样?
花纹是怎样构成的?
选用哪些颜色搭配的?有什么寓意?
小结:直立对称的构成方式。中间是人物纹样和花草纹样;周围是连续花草纹。 它主要有三种颜色:红色表达热情、豪放;黑色表达严肃、尊贵;黄色表达和平、亲切。
(2) 美在对称与平衡
出示:白族扎染方巾
想一想:在抽象的图案中你看出了哪些纹样?
这个图案花纹是怎样构成的?
用什么颜色搭配的?
五年级教案12
教学目标
1. 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及分母、分子的含义。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 通过层层设疑,不断强化学生的质疑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
课前准备:通过各种途径去查找、了解分数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课前让同学通过各种途径去查找、了解分数是怎样产生的,有哪些同学已经查找到了相关的信息,能与大家交流吗?
再请同学们看两个例子。
1、出示2个实例(课件)
(1) 这些饼,我们可以用3个来表示,而这些呢可以用4个来表示,再请大家看这半个饼还能用整数来表示吗?
(2) 用米尺来测量木板的'长度,能用整米数来表示吗?
许多例子都可以告诉我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有时我们通过计算或是测量都是不能得到整数结果的,为了适应客观实际的需要,而产生了新的数——也就是分数(出示)。开始,人们只认识一些简单的分数,如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经过很长时间后,才产生像现在这样完善的分数的知识。同学们知道吗?我国还是世界上发明和使用分数比较早的国家之一。
其实分数对于同学们来说不会太陌生,我们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
2、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在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探究分数的意义。
二、互动探究
(一)复习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1. 用课件展示。(3个例子)
(1) 把一块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2) 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4份。
(3) 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
2. 小结:以前我们学习了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
(二)学习把一个整体平均分
1.想一想:
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是只能把一个物体进行平均分?请举例。
师小结:在现实生活中不仅能把一个物体进行平均分,还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来平均分。
2.思考:
这里有一堆苹果,你能拿出它的1/4 吗?你是怎样想的?
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怎么分的?能完整的叙述一下吗?
把这些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的一个苹果就是这些苹果的1/4。
3.讨论:
把6只熊猫平均分,有几种分法?每份用什么分数表示?
(1)汇报分的情况。
(2)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注意叙述完整。
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怎么分的?
把六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6份,每份的一只熊猫就是这个整体的1/6。要表示这个整体的2份呢?3份?5份?
还可以怎样分呢?
五年级教案1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况,引入新知
1.出示石块
问: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什么是石块的体积?
极书课题。
2.以小组为单位,先讨论、制定测量方案。
问:能直接用公式吗?不能怎么办?
3.小组派代表介绍测量方案。
学生观察石块
想一想,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
学生分组讨论,制定测量方案
学生的测量方案可能有:
方案一:取一个正方体容器,里面放一定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把石块沉入水中,再一次量出水面的高度。这时计算一下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高”计算出升高的水的体积,也就是石块的体积了,也可以分别计算放入石块前的`水的体积与放入石块后的总体积之差。
方案二:是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案三:可以用细沙代替水,方法类似于方法一、方法二。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制定测量方案。
引导学生探索与体会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
二、进行实验
让学生按各自小组制定的方案小组合作进行测算。
小组代表领取所需测量工具,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测量,并且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使学生明白把不规则的石块体积转化成了测量计算水的体积的方法不只一种。
三、试一试
1.在一个正方体容器里,测量一个苹果的体积。
2.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测算
3.小结。
师:通过实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请几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一次运用在操索活动中得到的测量方法去测量其它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四、数学万花筒
课件出示阿基米德的洗浴故事
学生听老师讲述阿基米德的洗浴故事
五年级教案14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人身安全,‘教案’安全教育教案。
2、树立起正确的安全防卫心理,加强安全防卫意识教育,培养正确的安全防卫心理。
3、掌握紧急情况下的逃生策略。
教学要求:
知识方面:了解有关知识;明确危害安全的行为。
能力方面:通过学习,时刻提高警惕,自觉做好防范工作。
觉悟方面:认识安全的必要性,树立安全意识;增强安全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危害安全的行为,及自救措施。
教学方法:导、读、议、评相结合。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人身安全。
自觉遵守交通法规除提高交通安全意识、掌握基本的交通安全常识外,还必须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才能保证安全。以下两点是大家必须掌握并要在日常生活中严格遵守的。
(1)在道路上行走,应走人行道,无人行道时靠右边行走。走路时要集中精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与机动车抢道,不突然横穿马路、翻越护拦,过街走人行横道;不闯红灯,不进入标有"禁止行人通行"、"危险"等标志的地方。
(2)乘坐交通工具。乘坐市内公共交通等车停稳后,依次上车,不挤不抢。车辆行驶中不得把身体伸出窗外;乘坐长途客车、中巴车时不能贪图便宜,乘坐车况不好的车,不要乘坐"黑巴"、"摩的",因为这些车辆安全没有保障。乘坐火车、轮船、飞机时必须遵守车站、码头和机场的各项安全管理规定。
(3)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家庭有了摩托车、小车等。学生还没有达到驾驶这些交通工具的能力,严禁违章违法驾驶。
二、树立起正确的安全防卫心理,加强安全防卫意识教育,培养正确的安全防卫心理。
1、当前,在中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安全防卫心理,他们中有人被敲诈,有人被欺负,甚至有人被杀害,此类案件比比皆是,甚至有上升的趋势。因此,对我们中学生加强安全防卫意识教育,培养正确的安全防卫心理非常重要。
2、"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三、紧急情况下的逃生策略
(一)地震
发生地震时:
(1)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大约只有12秒钟,如果你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你住的是楼房,跑已经来不及了,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厨房,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柜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
(2)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如遇到地震,最忌慌乱,应立即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
(3)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
震后: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教案《‘教案’安全教育教案》。
(二)火灾
水火无情,人所共知。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说,近5年来,全世界平均每年有2070多万人在大火中丧生,受伤的就更难以计数了。
在面对大火肆虐的危急时刻,必须坚持"三要"、"三救"、"三不"的原则,才能够化险为夷,绝处逢生。
1。"三要"
(1)"要"熟悉自己住所的环境
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做到对住所的楼梯、通道、大门、紧急疏散出口等了如指掌,对有没有平台、天窗、临时避难层(间)胸中有数。
(2)"要"遇事保持沉着冷静
(3)"要"警惕烟毒的侵害
2。"三救"
(1)选择逃生通道自"救"
发生火灾时,利用烟气不浓或大火尚未烧着的楼梯、疏散通道、敞开式楼梯逃生,是最理想的选择。如果能顺利到达失火楼层以下,就算基本脱险了。
(2)结绳下滑"自救"
(3)向外界求"救"
3。"三不"
(1)"不"乘普通电梯
(2)"不"轻易跳楼
(3)"不"贪恋财物
(三)雷电
夏天来临,经常会有雷雨大风,应该预防雷电袭击。
1。在空旷田野上,不要使自己成为尖端,也就是说,要尽量降低自身高度,不应该把铁锹、锄头、高尔夫球棍等带有金属的物体扛在肩上高过头顶。
2。在市郊地区,最好躲入一栋装有金属门窗或设有避雷针的建筑物内,也可躲进有金属车身的汽车内。
3。在稠密树林中,最好找一块林中空地,双脚并拢蹲下;在大树下躲雷雨是极不安全的。此外,不要在高楼烟囱下、地势高的山丘处停留,以防不测。
4。在山间旅游,如路遇山洞也可进入避雷。
5。打雷时,最好不要到湖泊、江河,海滩等处钓鱼和划船,也不要去游泳。
6。打雷时,在平坦的开阔地带,最好不要骑马、骑自行车、驾驶摩托车或开拖拉机。7。打雷时,在室内相对比较安全,但要紧闭门窗,防止危险的侧击雷和球形闪电侵入。
(四)洪水
一个地区短期内连降暴雨,河水会猛烈上涨,漫过堤坝,淹没农田、村庄,冲毁道路、桥梁、房屋,这就是洪水灾害。发生了洪水,如何自救呢?
1。受到洪水威胁,如果时间充裕,应按照预定路线,有组织地向山坡、高地等处转移;在措手不及,已经受到洪水包围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利用船只、木排、门板、木床等,做水上转移。
2。洪水来得太快,已经来不及转移时,要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屋、大树、高墙,做暂时避险,等待援救。不要单身游水转移。
3。在山区,如果连降大雨,用容易暴发山洪。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注意避免渡河,以防止被山洪冲走,还要注意防止山体滑坡、滚石、泥石流的伤害。
4。发现高压线铁塔倾倒、电线低垂或断折;要远离避险,不可触摸或接近,防止触电。
5。洪水过后,要服用预防流行病的药物,做好卫生防疫工作,避免发生传染病。
四、青少年要不断增强维护安全的责任感
1、树立安全意识。
2、努力学习、练好本领。
五年级教案1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21个词语的意思。
2、初步学习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3、感受山村孩子勤劳朴实的美好形象。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学习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读课题。什么是背篼呢?
2、读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结合插图说说背篼是什么?
为什么课文要用背篼做题目呢?
3、学写“篼”字。
二、自学课文。
按五步学习法预习课文
三、检查自学
1、同桌互查生字词读音。(抽查读读写写、组词)
提出不懂的词语全班讨论。
2、把难写的生字词写一分钟。考考同桌。
3、指名轮读课文、正音。
4、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回答课后第一题。(在书上做上记号)
2、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五、巩固练习
1、自由朗读课文2、作业本1—3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山村孩子勤劳朴实的美好形象。
教学重难点:初步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提示”,找出重点词句。
1、学习“自学提示”。划出重要句子。
2、讨论
(1)说说什么是重点词句?
(2)怎样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3、粗读课文,找出重点句。
这句话赞扬了山里孩子什么样的'好品质?
二、精读全文,理解内容
1、说说课文是怎样写出山里孩子的“勤劳”的?
(在书上找出相应的词句,做上记号)
2、讨论:
(1)“他背着满满一背篼柴禾,他背着五彩的晚霞归来了”。
(说明柴禾“多”、时间晚)
想象当时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
书上又是怎样写的?
讨论课后题3(找、比、想)背诵1、2自然段。
(2)“他放下沉甸甸的背篼,轻轻吁了一口气,掏出一捧红红的山柿子,笑着给了围上来的邻家小弟弟。”“药材……”
(说明采的东西多、善良热情、好学)
(3)“拐过……绕过……走过……跨过……”
(说明路途遥远)
(4)“小脸上的汗水和泥渍。抿着小嘴微笑。”
(劳动不怕苦,不怕累)
3、有感情地朗读表现山里孩子“勤劳”的句子。根据叙述想象出一幅幅图画。
4、围绕重点,读读议议
(1)选取2、3、4、7自然段自由读。
(2)讨论:
①山风、小溪、鸟儿为什么对打柴的孩子这么亲热?
②“炊烟”为什么说是“妈妈高高扬起的手臂”?
③从“拐过”、“绕过”、“走过”、“跨过”这些动作,你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④从妈妈细微的动作,你看出了什么?
三、朗读全文。
四、课堂作业
作业题4—6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山村孩子勤劳朴实的美好形象。
教学重点:深化重点句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句子:
小溪发出轻轻的流淌声。
小溪对他说着悄悄话。
2、提问:这两句话都是写什么?它们的表达方法与感情有什么不同?
二、深化重点
1、齐读开头和结尾两个自然段。
2、出示句子:
(1)背篼里盛着满满的柴禾。
(2)比较异同:
相同点:都是说背篼里盛着东西
不同点:前一句写了作者看到的事实,是平实的记叙,后一句写了作者的联想从“一次”联想到“许多次”,是指整个童年辛勤地背柴禾,点出背柴禾的象征意义。
(3)体会感情。从“领悟”到“赞扬”。
(4)感情朗读。
三、朗读训练
1、要求:
第一段要用亲切、轻快的语调来读。
第二段要用亲热、欢乐的语调来读。
第三段用领悟、赞美的语气来读。
2、自由练读。
3、指名读、评议。
四、分段练习,指导背诵。
(用“首词引背法”指导背诵)
五、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我们抓住重点句“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来读读,想想,这样,一个可爱的山村孩子的形象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他那勤劳、朴实、忠厚的美德,让人喜欢,受到人们的赞扬。
六、课堂练习
【五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的教案11-12
五年级鲸的教案01-15
五年级下册教案01-12
小学五年级教案01-23
五年级旋转教案08-25
五年级教案:猫02-23
五年级《鲸》教案02-06
五年级《方程》教案03-07
五年级教案:天窗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