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时间:2024-10-21 14:03:09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0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现实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到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联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激发探索规律的欲望,培养探索发现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具体事物中体验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

  1.课件、题卡。

  2.课前准备:各小组用几种颜色的花设计一个布置花台的方案,可选一种或几种颜色,让学生自由发挥。

  3.回家收集爸爸或妈妈的年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五一”节快到了,为了增添节日的喜庆,小朋友设计了布置花台的方案,现在就请各小组展示你们的设计,其他小朋友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朋友的设计都挺棒,我们看得出来这些花的排列都很有规律。确实,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是很多的,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探索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吗?(板书:探索规律)

  二、探索新知,自主建构

  1.教学例1

  教师:小朋友喜欢旅行吗?假如“五一”到了,你和爸爸妈妈去旅游,从重庆出发,去大约300千米远的成都。

  多媒体出示地图,动画演示出行的过程。

  再在电脑上出示:

  重庆到成都大约300千米

  已行路程(千米)100剩下路程(千米)

  教师:已行100千米,剩下多少千米?怎样填?

  将教科书例1出示

  已行路程(千米)100150250

  剩下路程(千米)200〖4100

  让学生完成书上第66页例1填表,可独立填,也可讨论合作填。

  学生展示自己填好的表格,并谈一谈自己的填法。

  教师:根据自己填写的已行路程,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的发现。

  学生1:行100千米,剩200千米;行150千米,剩150千米。

  学生2:已行的.路程越少,剩下的路程越多。

  学生3:已行路程多50千米,剩下路程少50千米。

  教师:说得好,已行的路程不断增多,剩下的路程就不断减少。

  2.教学例2

  教师:小朋友旅行得真快,下面老师给小朋友讲一个笑话。

  小明今年8岁,小华今年9岁。小华对小明说:“我比你大。”小明不服气地说:“有什么了不起。我明年满9岁,就和你一样大,后年就比你大了。”

  教师:小朋友,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他们说的实际上是有关年龄的规律,下面我们探索年龄的规律。请小朋友将收集到的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年龄填在题卡上。今年5年后10年后()年后父(母)(岁)学生(岁)相差(岁)

  (1)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个表格怎样填,说说这样填表的道理,展示填的结果。

  (2)观察所填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三、练习应用

  (1)刚才大家探索有关年龄的规律,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对手指的游戏。教科书第67页课堂活动第1题。

  (2)教科书第68页课堂活动第2题。

  (3)●○●●○●●●○●●●●()将图填充完整后,串好可以送给最喜欢的、最要好的朋友。(蕴含情感教育)

  (4)玩一玩数学接龙游戏。

  可以小组或全班一起玩,例如第1个人说一个数2,后边的人接着说比前一个多3的数。

  也可以由大数递减为较小数。

  四、小结

  小朋友玩得开心吗?“五一”长假小朋友会过得非常快乐。老师知道,今年5月1日是劳动节,明年5月1日小朋友会过什么节呢?小朋友,像这样有规律的现象是很多的,只要大家认真观察、思考,就能发现更多的规律。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2

  单元教材分析:

  数学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劳动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学习数学还可以提高人的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传统的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这部分内容,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是本册教材新增的内容之一,教材试图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内容结构如下:简单的排列——最简单的推理——简单的推理

  单元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3、 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 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3、 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 数学广角(一)

  教学内容:

  课本P9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找出最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1角、2角、5角的人民币。实物、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数学活动课,你们喜欢吗?

  出示课题:数学活动

  2、我们先来做一个拼图游戏:小朋友每人的桌子上有三张图,请你任选两张拼一拼看看是什么?先和同桌说一说。

  3、交流反馈。用不同的图可以拼出不一样的效果,如果老师给你数字卡片,你能拼出什么数呢?

  二、动手操作,探索规律

  1、 用1和2两张卡片摆数。

  (1)自己动手摆一摆,看一看谁最爱动脑筋,谁的小手最巧。

  (2)独立动手摆,然后在班内说一说自己用这两张卡片摆了那些数。展示大家看。

  2、用、1、2、3三张卡片摆数。

  教师激励学生动脑摆一摆:从数字卡片中任选两张卡片,你能组成什么数?可以与小组同学讨论,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拿出卡片,自己动手摆一摆。

  引导学动脑,找规律去摆,我们比一比谁摆的数朵而不重复。

  3、学生摆完后,小组交流,组长把成员摆的数记下来,并总结摆数的方法。

  4、小组汇报。师生总结,指明学生说一说。

  三、小组合作,巩固发展

  (1)三人做握手的游戏。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握几次。

  (2)小组汇报,三人到台上有规律的握手,得出结论。(3次)

  2、师:我这由三本练习本卖5角钱可以怎样付钱。请同学们拿出你的人民币,动手试一试。谁想来卖?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到台上来卖。

  板书学生的方法。

  3、衣服搭配

  出示两件不同的上衣和两条不同的裤子图:请看这里有几种搭配方式?试一试。

  交流反馈。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玩的有趣吗?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激趣导入,让学生在游戏中产生兴趣,在活动中找到启示。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操作活动中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在学习中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不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P10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具学具:

  动物图片、语文、数学、自然等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游戏一:

  故事导入:森林王国要举行运动会,入场时要组织一个花束队,鸡大婶让蓝猫和非非准备一束花,鸡大婶说:“他们拿的分别是红花和蓝花。”蓝猫说:“我拿的不是红花。”鸡大婶说:“请同学们猜一猜,蓝猫和非非分别拿的是什么花?”

  今天有许多这样的问题等着同学们去猜,大家要比一比谁最爱动脑筋。

  二、游戏二:

  (1)出示例2的第一组图让学生注意观察。

  让学生猜一猜他们拿的是什么书?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小组活动

  4人一组,两名同学分别拿语文数和数学书,其中一名同学说:“我拿的不是什么书。”另外两名同学比赛看谁猜得快。交换进行。

  (3)、同桌活动。

  拿出准备好的动物卡,又一名同学操作,左(右)手拿的是(不是)什么,另一名学生猜,交换进行。

  三、游戏三:

  1、找三名同学配合,创设真实情景,根据例题做一做,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小组活动

  A、师 :把猜一猜的游戏规则说一说。4人一组轮流进行,每人至少猜一次。

  B、进行活动。教师不做任何规定,让学生撇开思维,自己去猜。

  C、小组交流,向全班汇报活动过程。

  3、观察比较例3和例2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4、 巩固练习:师生一起做游戏。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你们在游戏中都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故事导入新课等于抓住了儿童的天性,激起了他们玩的乐趣和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多种游戏活动,既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活动,一起在活动中探索新知。放手让学生随意玩,鼓励他们玩出新意,教师捕捉创新的火花,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观察立体图形(最多用4个正方体搭成),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从它的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

  2.通过观察形状不同的立体图形,获得这些立体图形从正面观察的形状可能完全相同的直接经验。

  3.初步经历把空间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以及观察、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想象、判断观察到画面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想象、判断观察到画面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教法:

  引导、观察法

  教学学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

  PPT,大小相同的正方体若干,较大的正方体4个(教师示范用),方格纸若干张,记号笔若干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朋友

  展示课件

  师:下面是小黄人的三张照片,你能说说三张照片分别拍的是它的哪个面吗?

  预设:生1:第一张照片拍的是小黄人的正面

  师:正面。板书“正面”“第二张呢”

  生:2:第二张拍的是小黄人的上面。

  师:上面。板书“上面”“最后一张呢”

  生3:侧面。板书“侧面”

  师:侧面又分为“左侧面”和生:“右侧面”

  师:这个小黄人,从不同的方位去拍,拍到的形状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有些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看到的形状会不一样。

  2.展示课件

  师:这个正方形是徐老师观察一个立体图形,从正面所看到的形状。大家猜一猜,这个立体图形是什么?

  预设:生1:正方体;点正方形——变成正方体,正面一闪

  生2:长方体;点正方形——变成长方体,正面一闪

  生3:棱锥;点正方形——变成棱锥,正面一闪

  师:让我们来看看你们猜对了吗?点击正方形,形成长方体;师:原来是长方体。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说明我们只从一个面去观察物体能确定它的全貌吗?

  生:不能

  师:所以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从正面,上面,侧面去观察物体。板书“看一看”

  二、四年级北师大版下册数学《看一看》教学设计探究新知,获得经验

  四年级北师大版下册数学《看一看》教学设计四年级北师大版下册数学《看一看》教学设计1.师:老师这里有三个正方体,摆成了这样一个立体图形。

  课件展示立体图形

  师:请同学们搭出这个立体图形

  师也搭出立体图形

  (1)从正面观察

  师:从正面看,你看到什么形状?

  预设:生1:一个倒着的7

  师:倒着的7,左边是一竖,右边是一横。那左边竖着的是什么图形?右边的一横着又是什么图形呢?

  生1:左边是2竖着的长方形,右边是一个正方形。

  师:还有谁能说说你看到的形状?

  生2: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

  师:这个不规则的图形是不是由我们熟悉的图形组成的呀?“是”

  师:怎么组成的呢?

  生:下面是一个横着的长方形,上面是一个正方形。

  师:还有谁能说一说?

  师:第一层是由2个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第二层是一个正方形,放在左边。

  (2)画从正面看到的形状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和笔,在方格纸1上画出从正面看到的形状。

  师巡视,发现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师:同学们画完了吗?那观察老师是怎么画的。

  在黑板上的方格纸上用直尺和彩笔画出从正面看到的形状,

  师:先描绘出这个形状的边框,再在方格中画平行的斜线,

  师:请同学们对画的不规范的地方进行订正,进行组内交流。

  师:同学们画完了吗?(点PPT)播放课件

  师:我画的和同学们一样吗?

  (3)从上面观察

  师:现在从上面看,怎么看呢?谁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

  生上台演示。走到正面,眼睛从立体图形的上方,视线垂直向下看。

  师:观察的姿势真标准!你看到什么形状?

  预设:生:看到由2个正方形横着拼成的一个长方形。

  师:描述得真清楚。还有谁能像他一样说一说。

  生:我看到一个长方形,由2个正方形横着拼成的。

  师:从上面看上去是由2个正方形横着拼成的一个长方形。

  师:老师有一个疑问:我是用三个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为什么从上面看只看到2个正方形,还有一个正方形去哪了?

  预设:生:上面的那个正方形把下面的那个正方形挡住了。

  师:原来如此,上面的这个正方形把下面的正方形给挡住了,所以只看到2个正方形。

  师:请同学们把你从上面看到的.形状画在方格纸上,组内交流。

  师:来看看老师画的。播放课件

  (4)从左侧面看

  师:从左侧面看,怎么看?

  指名学生演示:走到左边,平视立体图形

  师:观察的姿势真标准!你看到什么形状?

  预设:生:看到一个由2个正方形竖着拼成的一个长方形!

  师:描述得非常清楚。谁还能像他一样说说你从左侧面看到的形状?

  生:看到2个正方形竖着拼成的一个长方形。

  师:看上去是2个正方形竖着拼成的长方形。请同学们把你从左侧面看到的形状画在方格纸上。然后组内交流,师巡视。

  师:同学们画完了吗?

  师:对比从上面和左侧面看到的形状,它们的形状一样吗?

  预设:生:不一样。

  师:有什么不一样?

  预设:生:一个是横着拼的,一个是竖着拼成的。师手比划。

  师总结:说明从不同的方位去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一样吗?

  2.师:看来三个立体图形难不倒大家,接下来我们把难度加大,用四个正方体搭成这样一个立体图形。课件展示

  师:请同学们搭出这样一个立体图形,独立观察,并把你从正面,上面和左侧面看到的形状画在方格纸上。

  师巡视,师:同学们都完成了吗?来看看老师观察的结果。课件展示。

  三、巩固练习,点拨升华

  1.师:其实4个正方体不仅可以搭成这样一个立体图形,还可以这么搭。

  课件展示。

  师:请同学们独立想象,连一连。

  师:做完了吗?谁来说说你怎么连的?

  师:同学们和他连的一样吗?

  2.师:同学们想象力非常强,那我们换一个方式:我搭你看

  课件展示:这些是已经搭好的立体图形,想一想:哪些立体图形从正面看到的是A?

  师:你怎么辨别的?

  哪些立体图形从正面看到的是B?

  师:通过这个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总结:从正面去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所看到的正面形状可能完全相同。

  3.师:同学们真厉害!那我们小组合作试试。课件展示

  指名小组上台展示。

  预设:有小组搭出棱与棱重合的情况。师:在小学阶段,我们只研究至少有一个面重合的情况,但是你能想到棱与棱重合的情况,非常棒!

  4.拓展

  师:终于找出了符合要求的三种立体图形了。同学们辛苦了,现在不用同学们动手搭,想一想,如果我不限制正方体的个数,能搭出多少种?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五、拓展活动

  小组合作:①小组任意搭出一个立体图形,并且确定正面;②在方格纸上画出从正面、上面、左侧面看到的形状。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6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总结自己的收获,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估算和笔算的方法,并感受算法的多样化。

  3.能根据现实生活情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整理知识、回顾学法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回顾学法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你又有什么收获呢?学生可能回答: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我们可以解决简单的买文具的问题;我们可以简单地记账;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租船……今天我们就来把这些内容进行整理与复习。(揭示并板书课题)

  (2)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

  二、结合实际,解决问题

  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出示:小明家有图书587本,小红家有图书239本。

  教师:同学们,根据这两个条件,你想到些什么?

  学生可能想到:小明家和小红家的图书很多,小明和小红都喜欢看书……

  教师: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可能回答:小明家和小红家一共有多少本图书?小明家比小红家的图书多多少本?小红家比小明家的图书少多少本?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

  587+239 587-239

  学生估算第1个算式,说一说估算的方法。

  学生1:587+239≈800,我把587看成600,把239看成200,600+200=800。

  学生2:587+239≈850,我把587看成600,把239看成250,600+250=850。

  学生3:587+239≈830,我把587看成590,把239看成240,590+240=830。

  教师:谁估算的答案与正确答案最接近呢?该怎么办?学生4:同学3估算得比较接近。

  学生5: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来进行比较,看谁估算的答案与正确答案最接近。

  学生用竖式计算,一人板演,全班齐练。587+239/826

  集体订正后,说说计算时要同学们注意什么。

  学生: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应该向前一位进1。

  学生计算第2个减法算式,要求先估算,再用竖式计算,看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

  2.根据现实生活情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能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下面的动画:小明的爸爸和小明一起到超市买东西,刚好买了50元的商品,小明的爸爸从钱包里摸出了一些钱,发现只有2元和5元的面值。同学们猜一猜,小明的爸爸可以怎样付钱?

  (1)学生独立思考。

  (2)学生汇报。(略)

  (3)怎样才能得出尽量多的.答案而又不重复呢?小组讨论交流,并完成如下的表格:

  2元的张数(张)5元的张数(张)第1种第2种第3种第4种

  (4)学生汇报,出示表格:

  2元的张数(张)5元的张数(张)第1种58第2种106第3种154第4种202

  (5)仔细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2元的张数如果增加,5元的张数就减少;2元的张数如果增加5张,5元的张数就减少2张;2元的张数只能5张5张的数;5元的张数都是双数……

  三、反馈练习,拓展运用

  (1)明明一家3人到动物园去参观,参观的门票有两种:价格最低的为30元,价格最高的为50元。明明买了3张票,一共可能用去多少元?

  (2)完成教科书练习十二的思考题。

  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6页例2,例3,“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4题,倍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

  师:今天的数学课,老师要介绍一位新朋友给同学们认识,它就是小狗菲菲,小学数学教案《倍的认识教案》这节课,我们的新朋友菲菲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数学知识,同学们原意吗?

  2、学生活动。

  师:上课前,老师请一些同学上来。

  师叫3名女同学站在第一排,再叫6名男同学站在第二排(3个3个地站在一起)。

  师:第一排有几个女同学?(3个)第二排有几个3?(2个3)

  生回答后,师引出课题:像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道,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教学例2)

  菲菲有三个好朋友,他们正在用小棒摆正方形,下面我们来看看他们摆的情况,用了多少根小棒。(课件演示例2中第一个小朋友,摆了一个正方形)

  学生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生:摆了一个正方形用了4根小棒。

  4根小棒还可以说是几个?

  生:一个4根。

  下面我们来看看另外两个小朋友,他们摆图形的时候用了几个几根。

  出示例2中另外两个小朋友摆的两个和三个正方形。

  学生观察。

  学生说自己的发现。

  引导学生得出:2个4根,3个4根

  (板书:2个4根,3个4根)

  揭示倍的含义,指出第三个学生摆的小棒说:第三个同学摆了3个4根,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

  让学生反复说几遍。

  (2)巩固“倍”的概念。

  判断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几倍?生解答时,师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3)教学例3。

  ①出示例3,问:同学们会摆吗?下面,同学们自己动手摆摆看。

  ②要求第二行有几个图片,应怎样列式?为什么?

  ③小结: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拍手游戏。

  师拍表示一倍的次数,生按要求有节奏地拍表示几倍的次数。

  2、76页“做一做”。

  3、78页第1题。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6

  教学目标:

  1、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计算。

  2、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根据图意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体会乘法的意义,体现算法多样化。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魔术表演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精彩的魔术表演吧。

  (出示主题图)

  二、新授,解决问题。

  1、初步感知画面。

  师:多神奇的魔术表演啊,你都看到了什么?同学们这里会也藏着很多奇妙的数学知识,不信大家仔细的观察一下。

  2、提问题。

  师:小朋友观察得很仔细请你们接着看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和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学生可能回答

  一共有多少朵花? 一共有多少条鱼? 一共有多少个灯笼?

  3、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们很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谁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生:2+2+2=6(朵)

  第二题:4+4+4+4=16(条)

  第三题:3+3+3+3+3+3=15(个)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几个算式,你发现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连加

  生1:加数相同。

  师:对每一题的加数都相同。2+2+2是几个2相加?

  生:3个2相加,(依次说出后几个算式。)

  师:请同学说一说20串灯笼的个数,怎么写算式?

  生动手写:3+3+3+3

  师:你觉得写起来怎么样?

  生:很麻烦。

  师:怎么就不麻烦了?

  生:用乘法。

  师:你真爱学习。这个内容我们在下节课里学。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图:生说,师判断

  2、出示图:师说题意,生填写,集体订正。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上,引出多种不用的解决方法,然后着重认识几个几连加。引导学生充分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样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都是非常有益的。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7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2.能用正确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轻与重并进行比较。

  能力目标

  通过生活实践用自己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游戏、实践的过程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用自己的方法比较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教学难点:

  和生活相结合,选择合理的方法比较轻重。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一)比一比

  师:小朋友,看看今天老师在讲台上都放了哪些物品啊?(生答)

  师:现在谁能说出老师手里的这两样物品哪个重,哪个轻?(多媒体出示:苹果和气球;书和骰子)请同学们观察物体,告诉同桌的好朋友,谁重谁轻?

  师:你们为什么能一下子判断出来呢?

  小结:这是因为在平时生活中我们都拿过它们,所以可以直接凭生活经验用眼睛观察来进行判断。

  (二)猜一猜

  老师这里有两个一样大小的盒子,里面放了不同的东西,你们能猜出哪个盒子重,哪个盒子轻吗?(学生猜测)

  师:每个小朋友都有不同的猜测,你有什么好办法来比较出两个物体的轻重呢?(生:用手掂一掂、拎一拎、天平称、跷跷板等)

  师: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那今天我们就一起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轻与重吧。(出示课题:轻与重)

  二、探究新知

  (一)掂一掂

  师:刚才小朋友都想到了许多好方法,可是当我们身边没有天平和跷跷板这些工具时该怎么办?(用手掂一掂)现在谁愿意上来感受一下老师手里的这两个盒子哪个重、哪个轻?

  告诉大家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请学生上来掂一掂,得出答案)

  师:米老鼠给我们大家准备了很多礼物,等会儿我们也用“掂一掂”的方法来任选两样物体比一比轻重。

  现在每组的桌子上都放了气球、生梨、苹果和矿泉水,每个小组可以任选其中的两个物品用掂一掂的方法比一比轻重。(要求:每个小组的小朋友任选两样物体来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

  ()和()比()比()重()比()轻

  (请3~4个小朋友来说一说)

  师:在我们刚刚比较的过程中,哪个物品是最重的?哪个物品是最轻的?(气球最轻,水最重)

  师:气球的外表形状,为什么比较下来是最轻的?(因为里面是空气)

  师:物体的轻与重与物体的大小有没有关系?(没有)

  师小结:比较物体轻重,不能只看大小,物体的重量与它的材质有关,大的不一定就重。所以用手掂一掂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比较轻与重的方法。

  (二)拎一拎

  1.师:(出示课件)现在米老鼠这里有一堆梨和一堆苹果,它还用刚才掂一掂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轻重,你们看行不行?(不行,因为数量太多了,手上放不下会全掉在地上)

  师:那我们小朋友是不是可以想出其它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轻重呢?(同桌交流,生答:可以用拎一拎的办法)

  师:我们把苹果全放在红色的袋子里,把梨放在黄色的袋子里用手来拎一拎。(请2~3个小朋友上来拎一拎),并把拎的感受告诉大家。(梨的总重量要比苹果的总重量重)

  2.很多小朋友都想尝试下拎一拎的感觉,那就和你的同桌合作下,拎一拎谁的书包重,谁的书包轻,然后把与同桌合作的结果告诉大家。

  3.学生交流。(我同桌的书包轻,我的书包重)

  (三)吊一吊

  1.师:老师这里的梨和苹果差不多重,用手好像估测不出轻重,你有什么好办法来比较出它们的轻重吗?(生:用天平秤来称一称)

  师:这个办法不错,可是如果没有这些工具的时候还可以用什么好方法进行比较呢?(用橡皮筋吊一吊来比较轻重)

  师演示:应该看哪一段的长度?(橡皮筋的长度)

  请小朋友上来指一指橡皮筋拉伸的长度。

  2.比较矿泉水和生梨。

  师小结:在同样的橡皮筋上所吊的物体越重,橡皮筋拉得越长。

  三、观察实验,比较轻与重

  1.师出示媒体:海绵、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

  师:谁能想个好办法将这些东西从轻到重摆放整齐?(小组讨论交流)

  (1.用手估测,2个2个比较;2.2个2个吊起来比较;3.把这5种物品全都吊上去)

  师:哪种方法会比较方便?(全吊上去)

  师:其实,根据生活经验我们已经可以猜出谁是最轻的。(海绵)谁是最重的。(吸铁石)

  2.学生动手实验证明,并记录结果(从轻到重)

  填写在书上的表格内。

  3.学生交流

  把5件物品都挂在橡皮筋上,橡皮筋拉得最短的就是最轻的;橡皮筋被拉得最长说明这个物体最重。

  4.请小朋友上来指一指,要看橡皮筋的哪一段长度?

  四、知识拓展

  1.出示课件:小朋友都玩过跷跷板,当跷跷板停止晃动,像现在这样时,你能说出谁比较重吗?为什么?(肯定是小胖重、小巧轻。小胖的一边已经跷下去了,而小巧跷到上面去了,所以是小胖比小巧重。)

  师:如果他们两人一样重,那跷跷板两边的高度会怎样?(一样高)

  2.师出示图片。

  师:你从这幅图里看懂了什么?(2个苹果=4个香蕉;1个苹果=2个香蕉)

  师:要使跷跷板两边的重量不一样,你有什么好办法?(生答)

  师:如果再加1个苹果,那右边要加几个香蕉才能使它们一样重呢?(2根香蕉)

  3.课后拓展练习

  小木箱一箱可装4瓶饮料,大木箱一箱可装8瓶饮料,那么12箱小木箱装的饮料的重量和6箱大木箱的饮料的重量哪个重、哪个轻?

  12×4=48(瓶)

  6×8=48(瓶)

  (一样重)

  师:有时候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重量。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8

  教学目标:

  1、在美丽的植物园中,综合复习前一段时间所学的知识。

  2、能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解决植物园的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在美丽植物园中渗透了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综合复习前段时间所学的知识,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在美丽植物园中渗透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教学难点:

  学生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多媒体、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知道同学们都喜欢出去玩,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到美丽的植物园去看看。

  师板书课题:美丽的植物园

  今天我们就在美丽的植物园中感受数学的奥秘。

  二、植物园导游图

  1、观察导游图

  我们要去植物园要先规划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植物园导游图,来设计旅游路线。

  师投影出植物园导游图

  A、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

  B、在班内反馈。找学生到讲台前来边指边说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2、解决问题

  A、解决第1小题从盆景园到树林有几条路?至少要走多少米?

  让学生先思考第1问,学生独立找出答案后在班内反馈,找学生到讲台前边指路线边回答。

  解决第2问时,首先让学生明白至少要走多少米是什么意思,也就是求最短的距离是多少米?

  学生明白后独立思考,然后在班内反馈,重点让学生阐明理由。

  B、结决第2、3问题

  从牡丹园到树林有几条路?至少要做多少米?

  从月季园到菊花园有几条路?至少要做多少米?

  让学生独立思考找出答案后,同位交流答案,要求说明理由,并相互判断。

  在班内找学生反馈答案。

  找学生到讲台前边指路线边回答。全体师生共同判断。

  三、科技馆

  1、观察情景图

  师投影出科技馆情景图后,让学生说出这是什么地方-科技馆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

  2、解决问题

  A、求最大模型的高度

  a、让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独立思考如何判断模型的高度。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答案。如果学生判断有困难,引导学生可以根据笑笑的身高来估计模型的高度。

  b、班内反馈答案。重点让学生说出自己是如何估计出来的。

  模型大约高2米,因为模型的高度大约是笑笑身高2倍还少一些,所以是2米。

  B、找出模型中的角

  让学生独立在图中找角。如果学生有困难,引导学生爱淘气指的'那个模型中去寻找。

  班内反馈时,让学生指出自己找到的角,并判断出是什么角。全体师生共同判断。

  四、植物种类统计表

  1、观察情景图,找出数学信息

  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后在班内反馈,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各展区的植物种类:

  展区 牡丹园 菊花园 桃花园 月季园 树林

  225 22 45 513408

  2、解决课本第1小题

  学生仔细观察统计表找出哪个展区展示的植物种类最多?哪个展区展示的植物种类最少?相差多少?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后在班内反馈答案,师生共同判断。

  3、解决第2小题牡丹园、菊花园、桃花园共有多少种植物?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计算完成然后在班内反馈答案。

  4、自主提问并解决问题。

  同位两人合作完成。要求一人提问,另一人解决,然后交换。

  班内反馈时要求同位两人共同汇报。

  五、拓宽学生知识面

  展示各种生物图片。让学生阅读课本86页你知道吗,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阅读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班内汇报总结:

  1、说说今天有什么收获?

  2、评价今天自己的表现如何?

  七、作业布置:

  做一张练习卷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9

  本单元教学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后,不再需要通过平均分的操作寻找得数,而是用口算求商。教材只编排一道例题,着重教学用口诀求商的思考方法。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方法、形成技能,想想做做把口诀求商的教学分成两段编排,第1~5题,被除数为12以内数的除法;第6~9题,被除数是比12大的数的除法。练习五是全单元的综合练习,以除法口算为主,适当穿插乘法内容,起组织新的认知结构的作用。教材还编排了许多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引导学生及时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

  1. 被除数在12以内的除法。

  例题的图画是10个小朋友打球,每2人一组的场景,计算分成几组的算式是102。学生知道这是一个平均分的实际问题,会很自然地想到操作学具。分圆片不仅得出了答案,还从中看到5个2人是10人(即二五一十),从而感觉除法计算可能和乘法口诀有关。在此基础上,教材及时告诉学生:可以直接用乘法口诀算,这使口诀求商的教学成为有意义地接受。

  用口诀求商应该怎样想?例题教学的方法是: 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用补充口诀的形式获得除法的商。正如例题示范的二(五)一十,商是5。根据除法算式想乘法口诀,有些学生能直接找到那句口诀,而且想得很快。也有些学生暂时达不到这样的程度,需要依次背口诀才能找到适宜的口诀。指导学生背口诀可以从一几得几开始,按先横后竖中间拐弯的次序进行。试一试里计算84,只要横着背4的乘法口诀: 一四、二四。计算123要拐弯背3的乘法口诀: 一三、二三、三三、三四。想想做做第2题里每组的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用的是同一句口诀,让学生体会乘法口诀既能口算乘法,也能口算除法,从而理解口诀求商的方法,还渗透了乘、除法间的关系。第3题分别用2、3、4的口诀求商,按被除数从小到大依次计算各题,就是从口诀一几得几逐句计算除法,有助于比较熟练地掌握口诀求商的方法。第5题根据乘法口诀找规律填数,本单元教学时可经常进行这样的专项练习。

  2. 被除数比12大的除法。

  口算被除数大于12的除法没有编排例题,通过想想做做第6题教学。在列出算式205和204以后,由白菜卡通提出用哪句口诀算,把被除数是12以内数的口算经验迁移过来。让学生知道,虽然被除数和除数都变大了,但仍然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再通过第7、8题的练习,学会选准适宜的那句口诀,较快地算出商,逐渐改变从一几得几依次背口诀的状况。所以,这一段内容的教学要着眼于基本技能的形成。第9题是首次进行除法口算测试,主要检查学生是否学会了口诀求商以及计算的正确率。可以给学生2分钟时间,要及时发现问题并随时矫正。其中61这样的题在前面没有见过,如果发生错误,要引导学生想口诀一()得六。

  3. 看乘法口诀说除法算式。

  口算除法是根据算式寻找适宜的乘法口诀,练习五第1题则是根据乘法口诀说出除法算式,引导学生换个角度进一步体验表内除法与乘法口诀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掌握口诀求商的'技能。

  教学这道题要对照着第21页的乘法口诀表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是看一句口诀说两道除法算式,像教材的场景图那样,同桌一个人说四六二十四,另一个人说244=6和246=4。第二步找哪些口诀只能说出一道除法算式,这项学习任务较具挑战性。联系以前哪些口诀只能说出一道乘法算式的经验,想到这些口诀也只能说出一道除法算式。第三步是根据一句口诀既说乘法算式,又说除法算式,把新旧知识融合起来,能体验乘、除法间的关系,更好地掌握表内除法。

  4. 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五第9~13题是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问题有三个特点: 一是与解题有关的信息分别在图、文字或对话中,如第8题里的我们是指图画里的4个小朋友,第9题是栽小车里的30棵树。信息呈现方式的多元会给解题造成困难,要通过在题目里知道了什么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收集信息,经过有序整理保留有用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条件和问题,扫除解题障碍。二是通过估计培养推理能力,渗透函数思想。第11题先回答茄子卡通的问题哪两人抬的次数少,要根据南瓜总个数相同,每次抬的个数少(多),抬的次数多(少),结合推理进行估计。再分别计算女同学、男同学抬的次数,验证估计。第10题把15盆花分别平均排成3行或者5行,计算每行的盆数,为第11题的估计作了有益的铺垫。第13题把12个圆排成不同的行数,给教学留出了估计和推理的空间,使学生又一次受到函数思想的熏陶。三是在综合情境里解决问题。第12题围绕购买五种食品,已经提出了三个问题,还要继续提出其他问题。解决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的条件,根据问题的需要准确地选用条件,能感受问题与条件之间的联系,体验常用的数量关系,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道镜像对称图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活动,正确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难点

  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教学具准备

  镜子、教科书第71页的开放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玩一玩镜子,创设情境

  1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玩一玩镜子,好吗?(每人一面小镜子)

  师:你在镜子里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自己;我看到了书;我看到了黑板……

  师:这是怎么回事?

  二、引导探索,体验镜像对称的特点

  1出示教科书第69页的主题图,请学生仔细观察。

  (1)师:这幅图画中,怎么会出现两栋房子、六只天鹅?怎么岸上有树,水底也有树?

  (2)生:下面的房子、天鹅、树是水里的影子。

  师:(放大房子图)水上的房子和水下的房子是相同的吗?它们的方向怎样?

  生:样子相同,但方向相反。

  师:其实这也是数学知识,是一种镜面对称。(出示课题)

  2请学生用手中的镜子做游戏。

  (1)发给学生只有半边图象的卡片,请他们想办法猜出另半边图象是什么?(小组活动)

  小组汇报:用镜子照;把卡片对折……

  (2)用镜子照自己的脸并做各种面部表情,同时观察镜子里的你面部表情的变化。

  (3)出示教科书中第69页的小朋友照镜子图(例3)

  师:这位小朋友在干什么?镜子里面的小朋友又在干什么?

  3师说:“小朋友们,让我们来照照镜子吧,好吗?”出示三面穿衣镜,请学生在镜子面前表演各种动作,同时请学生说出镜子里面的自己动作是怎样的。(小组活动,教师参与其中。)

  生:我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我也向前走一步。

  镜子里的我左手拿笔,右手拿本子,镜子外面的我左本子,右手拿笔。

  我往左走,走镜子里的我往右走。

  学生任意做动作……

  三、运用拓展

  1判断。哪个是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样子?圈出来。(教科书第71页第5题)

  2找朋友。

  3思考题:第71页第1题、2题。

  (1)看镜子写数

  (2)看镜子写时间

  四、小结评价

  师:看,照镜子、水面倒影等等这些生活中的事就是数学知识,你知道了吗?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1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算法的过程,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会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会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2、 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强化独立思考的意识,在交流算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学会优化计算策略,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3、 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倾听同学的意见,体验合作的快乐,树立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主题情境图、小猴卡通、小黑板、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朋友,向你们介绍两只聪明的小猴!(出示卡通形象)它是小猴丁丁,它是小猴淘淘。这兄弟俩可能干了,他们种的水蜜桃又大又甜。这几年,靠着卖水蜜桃,他们攒下了一笔钱,打算造一座新房子。瞧造房子用的木头都买齐了(出示木头图)。可是兄弟俩看着一堆堆的木头犯愁了,木头太重,他们怎么搬得动呢?隔壁的3头大象知道了这个情况,自告奋勇地赶来帮忙。看!他们很轻松地用长鼻子搬起了一根根的木头。(出示主题图1)

  小朋友,你能看出每头大象分到多少任务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原来,这些木头都是10根堆成一堆,每头大象都分到两堆,也就是2个十,2个十是20。)

  【分析】兴趣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动力,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开头以大象们帮助小猴兄弟运木头为题材引入新课,既吸引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了学习兴趣,又渗透了勤劳致富、助人为乐、团结友爱等思想教育。

  二、活动尝试,探究新知

  1、 探究203的计算方法

  小朋友,每头大象运20根木头,你想想看,3头大象一共运了多少根木头?

  你能列个乘法算式吗?(出示课题:乘法)

  (板书:203)你为什么这样列式呢?(求3头大象运了多少根就是求3

  个20是多少。)

  203等于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先静静地自己想一下。

  (2)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把自己的想法在4人小组内互相说说,按顺序一个一个地说。

  (3)看书再想想

  打开课本第76页,看看我们的学习伙伴小卡通们都是怎么想的,你的想法跟谁的一样?

  (4)全班交流:哪个小组愿意到前面来给大家介绍介绍,你们小组各自用的什么方法,怎么算的?

  (5)小朋友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算法,你喜欢哪一种算法呢?为什么?

  (结合交流过程,讨论小辣椒的方法:先算23=6,再在6后面添个0。)

  小朋友想过没有,你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呢?为什么可以先不看0?算好后为什么要添0?如果不添会怎样?(引导:二三得六,这个2实际是2个什么?得到的6其实是6个什么呢?)你觉得这种方法跟哪一种比较类似?为什么?(这种方法跟小番茄的方法是相通的:2个十乘3得6个十,是60。)

  【分析】《数学课程标准》把鼓励算法多样化作为第一学段的教学建议之一提了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特点,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独立思考,继而引导学生讨论,接着看书拓展思路,最后全班范围内以小组汇报形式上台说算法,使每个学生都参与了不同程度的思考与讨论,在交流、比较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倾听他人的想法,从而优选适合自己的算法。这几步设计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2、自选算法,形成思路

  (1) 刚才我们知道了每头大象运20根木头,三头大象就运60根木头(板书:3头),照这样算,8头大象一共运多少根木头呢?(板书:8头)谁会列式计算的?

  (指208=160)你为什么这样列式?口算时怎么想的?

  (2) 练习

  43 78 56

  403 708 506

  430 807 560

  每组三题有规律吗?下面两题的结果为什么一样?都是怎么算的?(每组的下面两题都是先算第一题,再在得数后添一个0。)

  给你一道题(板书:57),你能编出和它相应的题吗?(在下面板书:507 ,570)

  你还能试着再编一组题吗?(学生说,教师板书。)

  这样的算式多不多啊?(点上省略号)

  【分析】及时巩固,有利于知识的内化。通过编题的环节,使得学生正确理解和表述算法,形成口算思路,为进一步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算理作准备。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应用能力。

  3、探究142的计算方法

  (1) 在大象们的帮助下,丁丁和淘淘兄弟俩的新房子很快就造好了。为了表示感谢,他们到桃园里摘了很多水蜜桃款待他们的好邻居。

  (出示主题图2)谁来说说他们采桃的情况?(每只小猴都采了14个桃。)

  2个小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点课题)

  (2) 142,怎样想出结果?

  自己想一想再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出示各种算法。

  (3) 刚才都是讨论142的口算方法,这一题也可以列竖式计算!你知道怎么列竖式吗?(学生说,教师板书:)

  1 4

  2

  讨论:先算什么?(用2乘14个位上的4,板书:42=8)8写在哪里?为什么?(在个位上写8。)

  再怎么算呢?(用2乘14十位上的1)看上去是1,实际上代表多少?(1个十),那这一步实际算的什么?(板书:102=20)20写在哪里呢?

  (在竖式里写20,其中0用虚线写。)老师这里为什么把0写得很轻?(渗透:不写这个0,2在十位上,仍然表示2个十。)

  最后怎么办?(板书:8+20=28,在竖式里写28。)

  1 4

  2

  8 42=8

  2 0 102=20

  2 8 8+20=28

  (4) 看整个竖式,你觉得怎样?你有什么想法吗?(这个竖式能不能简化呢?)

  怎样简化,你知道怎么算怎么写吗?

  请一个学生上来板书,边写边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1 4

  2

  2 8

  提问: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为什么可以直接写在8的前面呢?

  其实这就是人们在计算中不断探索得来的竖式的一般写法。

  提问:一般写法跟前一个竖式相比怎么样?(思考过程一样,写法简化了。)你喜欢哪一种?以后列竖式计算,我们一般这样写。

  【分析】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生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

  行再创造,学习不是一种简单的告诉,而是一种学习者实实在在的体验与积淀。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究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师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学生在探究和交流过程中,品尝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4、教学试一试

  (1)笔算:321

  这里一位数在前,两位数在后,想想把横式写成竖式,最好怎么写?

  板书:

  2 1

  3

  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总是把位数多的乘数写在上面,位数少的写在下面,一般写成这样的形式,计算起来更方便!等以后小朋友进一步学到多位数乘法,那时你就能理解这样写的方便了!

  请大家打开课本P77,把这一题做在书上。(一个学生板演)

  (3) 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算得对不对呢?

  可以用再乘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什么叫再乘一遍呢?

  让我们用手指着刚才的竖式再算一遍!

  以后算乘法,小朋友都要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

  5、练习

  (1)在书上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2)用竖式计算

  323 421

  (做在随堂练习本上)

  三、巩固反思,应用深化

  小猴兄弟俩知道我们把他们造房子的事情转化成了数学问题,很感兴趣,他们又出了一些题,想把大家难住呢,你们有信心接受考验吗?

  1、 口答:

  (1) 一小时60分,4小时多少分?

  (2) 我今年11岁,妈妈的年龄是我的三倍,妈妈多少岁?

  (3) 最小的两位数和最大的一位数相乘的积是多少?

  2、 下面的说法和做法对吗?

  (1) 求4个相同加数的和,就是求这个加数的4倍是多少? ( )

  (2) 508=40 ( )

  (3)

  1 2

  3

  6

  3

  9 ( )

  (4)

  1 2

  4

  8 4 ( )

  3、 抢答(略)

  (出示乘法题口算抢答。)

  4、(机动处理题)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 □3=270

  4□6>240

  【分析】本课的练习设计,我注意了题型丰富形式多样的分层次设计,使学生进一步内化算法、掌握算法,既强化算法的基础训练,又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阶梯式的练习中,课堂上又一次激发了学生应用知识的参与热情,这一过程中,学生收获了知识撞击的快乐,收获了愉悦的情感体验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12

  设计说明

  鉴于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学生在认数的过程中离不开直观的模型。“形”作为学生学习的载体,能将抽象的数形象化,可以较好地理解数的意义和读写数的方法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本节课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图、直观模型,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的基础上掌握较抽象的内容,深化对大数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大数的意义,通过估算,深化对大数的认识。

  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为学习万以内的数做好准备。同时,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估计结果,在讨论中找到合理的方法和结论,从而积累对大数的感性经验。

  2.数形结合,充分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大正方体建立“千”的直观模型,直观认识计算单位“千”及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掌握数数的'方法和规律,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结合计数器的有效利用,将点子图和小棒引进课堂,使学生从数的概念等各个方面认识数,体会表示数的多种方式,进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计数器 小棒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情境图,理解“大数”。

  (1)组织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说一说,都想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估计:这个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3)学生讨论后汇报估计的结果。

  (4)引导学生进行思考:1000和我们以前认识的100相比有什么不同?

  2.揭示课题。

  大家估计的数都是比我们学过的100多得多的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100多得多的数——1000以内数的认识及读写。(板书:1000以内数的认识及读写)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使学生理解大数的意义,从而引出课题,并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创设了良好的开端。

  ⊙探究新知,引导发现

  1.教学教材75页例1。

  (1)复习旧知。

  ①说一说一(个)、十、百之间的进率。

  ②说一说自己数数的方法。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完成课堂活动卡。

  (3)全班交流汇报。

  (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4)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大正方体是由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的?你们有什么发现?(这个大正方体是由1000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发现: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5)介绍“千”这个新的计数单位。

  (6)教师质疑:关于数数,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面对不同的数量,可以选择不同的数数方法。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十进关系)

  (7)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数一数小棒,依次数出十根、一百根和一千根小棒,进一步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8)体验一千。

  引导学生摸一摸,感觉一张纸的厚度。再出示一百张纸,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感觉一百张纸的厚度。引导学生想象一下一千张纸的厚度,出示一千张纸,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一千张纸的厚度。

  (9)师生共同总结: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千”是我们今天新认识的一个计数单位,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十进关系。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时、分的知识,初步养成遵守时间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2、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时、分,初步体会时、分的实际意义。

  3、结合生活实际认识钟表,能准确地读出、写出钟面上的时刻。

  教学重点:

  认识钟表,准确读写钟面上的时刻。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钟面,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出示主题图:我们赢了。

  引导学生描述这一情境,并渗透爱国主义的教育。

  师:你会认这个时间吗?“你知道有关时间和钟表的哪些知识?

  二、问题探究

  1、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边总结,边引导学生观察钟面,认识时针、分针、秒针,及12个大格、60个小格。

  2、播放课件。让学生了解1时、1分的时间概念。以及时分间的联系。

  3、借助钟面拨一拨,说一说,初步了解时、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体验感悟

  认读钟面上的'时刻

  ①认读整时。通过几组整时的图片的认读,引导学生总结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向数字几就是几时整。

  ②、认读几时几分。(播放课件)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区分时针、分针。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分针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合起来是几时几分。

  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指导。

  ③、两种记时方法

  师先把学生认出的时间用汉字记时法写在黑板上,再问:你还有不同的记时方法吗?

  注意:几个较难的时刻记录

  9:05、10:00、8:12等。

  四、实践应用

  巩固,并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应用意识。

  1、CAI出示:P65—1、

  先让学生观察图意,认读时间,并说出小朋友在做什么。

  渗透按时作息的教育。

  2、P65—2、找朋友游戏。

  教师讲清游戏规则,并指导学生怎样表达,宣布游戏开始。

  指导学生小组活动

  小组同学一人拨钟面,其他人说时间,或写时间,再轮换角色。

  教师设疑

  有几种情况,如

  分针指向6,时针指向8;

  分针指向12,时针指在两数之间。……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P44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14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697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方式,发现并概括出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其算理,能将整百数在计数器上用每个数位上都有数字的形式表示出来。

  2.经历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探究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其算理。

  教学难点:

  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见口算题卡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信息窗2中的情境图。

  今天啊,我们利用晚上的时间,一起到田野里去看一看,再认识一些新朋友。

  2.请大家仔细观察,在这幅图中我们可以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

  (1)猫头鹰妈妈比孩子多捉了多少只田鼠?

  (2)猫头鹰爸爸比孩子多捉了多少只田鼠?

  (3)猫头鹰爸爸比猫头鹰妈妈多捉了多少只田鼠?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猫头鹰妈妈比孩子多捉了多少只田鼠?

  (1)怎么列式:205116= 为什么这样列式?

  (2)小组内讨论交流算法。并作好记录。

  (3)交流算法

  方法一:估算

  把205看作200,把116看作100,205116约等于100。

  方法二:用计数器拨珠计算

  让学生借助计数器拨一拨。先拨出205,接下来从个位减6,个位上只有5不够减,应从十位退1当十,但这会儿十位上一颗珠子也没有,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讨论: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就要从百位上退1作10,再从这个退下的10中退1到个位作10,这时十位上是9。明确因为加减法是相邻数位之间发生进退关系,所以个位不够只能向十位借,十位没有再向百位借,从百位上借来的只能先回到十位,这时再从十位上借1回到个位。

  方法三:列竖式笔算

  提醒学生:注意验算,要细心。

  2.比较这几种算法进行优化。

  3.猫头鹰爸爸比孩子多捉了多少只?

  交流算法

  方法一:估算

  116接近100,所以300减116约等于200。

  方法二:用计数器算

  让学生动手边拨边算,重点是个位上没有珠子怎么办?从十位上退1,十位上是0,又该怎么办?

  方法三:笔算

  四、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做自主练习第1题。笔算。

  比一比,看谁最细心,能够全部计算正确。

  2.第2题,学生看图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

  3.第3题:竖式计算。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15

  设计说明

  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入手,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促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基于以上理论,本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以下两点:

  1.从生活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理解运算顺序。

  本节课充分发挥情境图的作用,创设了乘坐公交车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信息,由乘车人数的变化引出问题,列出算式,借助情境,明确加减混合运算所表示的意义,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信息整合的能力。

  2.自主探究,讨论交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本节课的教学,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算法,然后交流不同的算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加减混合与连加、连减的不同之处,明确有些算式的竖式书写不能用简便写法,从而总结出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以及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探索中获取新知,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口算题卡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复习,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38+25+18=      76-29-35=

  请两名同学板演,师生共同订正。

  师:连加、连减按什么顺序计算?

  (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2.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乘坐过公共汽车,乘车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说给同学听一听。

  设计意图:用生活中乘车的例子来引入新课,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3。

  (1)发现信息。(出示教材28页例3情境图)

  师:看,一辆公共汽车到站了,仔细观察,说一说图中呈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先让学生找出图中和数学有关的.信息,再完整地说一说图意。

  (2)整合信息,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整合信息,提出问题:车上原来有67人,到站后下来了25人,又上去了28人,现在有多少人?

  (3)组织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学生可能会列出以下几个不同的算式:

  67-25+28=  67+28-25=

  28-25+67=

  (4)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①提出质疑:67-25+28这道题与前面所学的有什么不同?运算顺序是什么?能不能直接口算?如果不能口算,那该怎么办?

  ②分组讨论:如何笔算67-25+28。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同学合作讨论计算方法。最后把本组讨论的方法记录在练习本上。

  ③汇报成果,比较评价。

  a.每组选派出一名代表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板书各种方法)

  b.引导观察,对比两种计算方法。

  师:比较上面的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为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然后总结:对于加减混合运算,在笔算过程中把两个竖式写成一个竖式的形式比较简便,计算过程中能口算的要口算,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的计算速度,还要养成细心认真的习惯)

  (5)反馈练习:完成教材28页例3的填空部分。

  2.课件出示例4:72-(47+16)=____

  (1)启发性提问。

  ①这道题有什么特点?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②这道题有简便的书写格式吗?大家试试看。

  (2)学生尝试计算,小组内交流。

  (3)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正确和错误的计算形式指名汇报,然后指导学生评价订正。

  3.反馈练习。

  (1)完成教材28页下面“做一做”。

  (2)让学生独立完成,请两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3)完成后师生共同订正,指名汇报计算过程。

  4.小结: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加减混合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数学例子来学习加减混合运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05-18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09-08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08-14

(优秀)小学数学教案07-26

(优秀)小学数学教案07-22

[优秀]小学数学教案08-07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08-10

【优秀】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10-20

小学数学复习教案优秀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