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语》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
1、掌握“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顺接和转接。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人们常说四书五经,同学们知道“四书”指的是那四书吗?对,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书中的《论语》。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1)解释题目: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题目,什么是“论语”,请同学们看到课文的注解1,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什么呢?很好,把它画出来。 “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就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2)作者简介
好,我们现在来看一下作者:孔子,请同学们看到注解一,从这里我们又可以知道孔子的什么信息?很好,用笔画出来。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其中,孔子被称为“圣人”。
(三)整体感知
1、诵读,全班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
2、检查作业(扫除语言障碍,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①读音 :论( )语 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诲女知之乎() 是知()也 罔()殆( )而内自省( )也 默而识之( ) 何有于我哉( )
“女”通②字词的解释(投影字词与重要句子的翻译) a.要学生概括这篇文章的通假字(“说”通“悦”(愉快)
“汝”(你) “识”通“志”(记住))
“知”通“智”(智慧)
b.总结“而”的用法
“而”字是个连词,它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课文中哪些是表顺接的,哪些是表转接的?
明确:表顺接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表转接的有: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思而不学、学而不厌。
③重要句子的翻译
④全文的翻译
⑤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精读品味
1.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
明确:谈学习态度的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谈学习方法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等。
2.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明确: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3.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例1: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例2: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4.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
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指礼、乐、射、御四门课;习,指实习。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实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惫。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五)讨论交流
1、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六)总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七)布置作业:
1.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2.背诵课文。
(八)板书
《论语八则》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
《论语》教案2
教材分析: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选文中的十则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读字词、积累文言词汇。
2、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整理、积累成语、短语等语言材料。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诵读
2、合作探讨
3、培养勤学好问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态度人生修养
教学重、难点:
揣摩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浅谈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学情分析: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因学生出次接触文言文所以授课过程中老师要精讲,学生要熟记深思牢记。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孔子的有关资料。
教具准备:朗读磁带、幻灯片
教学过程:
《论语》教案3
【教学目标】
1.在对课文内容进行归类的基础上,用较为简练的语言概况课文所选内容中孔子谈到的学习方法及态度,以及人格修养方面的思想观点。
2.联系自身,说说对文中有关“学习之道”以及个人修养论述的理解。
3.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探究《论语》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联系实际理解《论语》的思想内容及现实意义,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方法】引导法和讲授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圣人,但你们知道吗?孔子生非其时,一生屡遭打击,从没有获得过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如果我们细考孔子的一生,会发现他的'一生无权无势,只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过治理国家之权。但那些声名显赫的王公贵族们早已在历史的长空中灰飞烟灭,而孔子留下的那些宝贵思想直至今天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为他守丧三年方才洒泪而去,而子贡则整整为他守丧六年。孔子到底有怎样的人格魅力,使得人们对他这样崇敬景仰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走近他的《论语》,来探寻其深邃的思想内涵。
出示任务:对《论语》十二章课文内容的简单回顾。
(二)再读课文,迁移阐发
出示任务:
1.在上节课学习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用较为简练的语言概括所选的这几则语录中孔子谈到的学习方法及态度,以及人格修养方面的思想观点。
反馈指导:注意语言的简洁准确。
2.结合自身在学习方法和态度方面存在的问题,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态度,并谈谈你对“学习之道”的理解。
反馈指导:注意与自身实际相联系
3.围绕课文中阐述关于修身的章节,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谈谈对这些词的理解,并讨论这些关于修身的论述在今天是否有其现实意义?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反馈指导:理解词语含义与探究现实意义相结合
(三)延读《论语》,拓展提升
出示任务:
1.教师出示几个《论语》中的小故事,并引出相关语句或章节,安排学生分组探究这些语句或章节的思想内容。
2.结合对本课的学习,你认为孔子身上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今天我们读《论语》有什么现实意义?
反馈指导:将本课所学内容结合到探究中
(四)诵读课文,情蕴其中
带有感情地齐声诵读课文,注意读出音韵美,并在诵读中进一步品悟课文内容,同时感受古代典籍的无穷魅力。
(五)小结与作业
小结:《论语》完整而充分地反映了被我们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的为政以德、仁者爱人的政治思想,诚信处事、智慧生存的人道思想,有教无类、启发诱导的教育思想等等。所有牵涉到人类生存与社会安定的各个方面都有深刻和卓有成就的论述,堪称人生的百科全书。虽然有些篇章仅仅是只言片语,但却精辟微妙,发人深省。虽历经两千多年,今天读来仍激荡着我们的胸怀,启迪着我们的智慧,给予我们丰厚的人生营养。
作业:1.课后自主阅读《论语》,将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摘抄下来,并且说说对它们的理解。
2.《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后生可畏”“当仁不让”等。你还知道哪些?课文搜集积累,与同学分享。
《论语》教案4
一、教学目标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③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前准备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2、板书课题。
3、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4、朗读课文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①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课文内容
5、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6、作业
①
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二、教学设计
1、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2、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5、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6、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
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三、信息反馈:
《论语》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读会写愠、罔、殆、矣、诲、弘、凋、恕等字词。
2、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词语。
3、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2、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德育目标
1、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所选的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十则,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每一则语录,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评点、质疑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文字、写法的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及胶片、打印好的作业讲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就其语言材料进行充分有效的分类整理的实践。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从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对世界文化的深刻影响入手)
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的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二、关于孔子和《论语》资料助读
投影显示: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2、《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这种体式;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课文中的'第10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三、认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慢读全文。
2、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教师提示]
(1)正音
①论语(lún)②说(yuè):通悦,意思是愉快。诲女知之乎:同汝,人称代词你。是知也:通智,聪明。(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通假。但由于语言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间,现在已不同音了,朗读中要读本字的音)③愠(yùn):生气,发怒。④三省(xǐng)吾身:察看,检查。⑤传(chuán)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⑥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dài):有害。⑦弘(hóng)毅:强毅。⑧凋(diāo):凋谢。⑨矣(yǐ):语气词。
(2)句中停顿是句意层次的表现,诵读中要正确停顿。如温故章用陈述语气读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生分则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教师提示字词释义:
(1)学而章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
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的同学同班相近。句中是孔子对弟子说的,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2)吾日章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三九诸字在文言中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3)温故章
温故而知新故,旧的,从前的。
(4)士不章
士不可以不弘毅士,在《论语》中,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
(5)知之章
是知也是,先秦时代不作判断词用,而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可译作这(就是)。
(6)其恕章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4、小组内交流每则文意,领会蕴含。
如有疑难,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教师抽查学生翻译难句: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明确:(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2)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3)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4)我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5)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5、学生集体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6、学生跟着录音轻读,尝试背诵。
四、析读课文,深层体悟
1、学生试作批注,概括、归类每则内容大意。
2、积累格言警句和成语。
指导学生运用xxxxxxxxxx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有关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习惯有关,人不知而不愠与个人修养有关。
教师点拨,帮助学生完成分类式学习笔记如下:
(1)成语类
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格言警句类
①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②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谈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问题研讨
(1)学而章
此章为儒家压卷经典《论语》开宗明义第一段。三个不亦乎的反问复迭,尽得一唱三叹之妙。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一个人在别人不了解他的情况下总是怨天尤人,这样的人配称为君子吗?联系孔子经历,从中感受到孔子怎样的人格呢?
明确:君子,在《论语》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句中取前义。
孔子一生际遇坎坷,但这位大智者能从理智上保持一种心理平衡,表达出一种坦荡旷达的气度,自谓之不愠,这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精神足可为百世之师。
(2)温故章
有些老师知道世上许多事情,讲起来娓娓动听,这样的老师能说是好老师吗?结合孔子的思想谈谈。
明确:《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了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3)诲女章
《论语》中这段话非常简练,也没有交代说话的背景,而《荀子》书里记子路盛服见孔子的谈话背景,就详细得多,书中说子路穿戴得整整齐齐去见孔子。脸上还露出得意洋洋的神情,经孔子批评后,他挽上了便服,但神情依旧。从这个背景看,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该怎样看待。
明确:曾子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孔子用这句话给恕下定义,其中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对这一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有可取则予肯定,说错了的(有可能误解句意)要纠正。
(5)岁寒章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
明确:何晏集解: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这是借松柏后凋比喻社会现象。
4、学生集体背诵全文。
五、课堂小结
《论语》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
3、当堂背诵,积累成语警句
过程和方法:朗读法、合作讨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意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今天,我们要携手一起去拜访一位大人物,这个人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在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吸取他的智慧。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你们了解他吗?
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十则。
二、读出气韵
这是同学们进入初中以来第几次接触文言文?你们知道要如何才能学好文言文吗?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朗读中,我们可以读出气韵,读懂人物,读出智慧。下面就请同学们摇头晃脑地,不受约束地放声自由朗读课文。派一个代表吧。(指名朗读,正音)(要读出韵味,除了读准字音,还要咱们进一步了解课文蕴涵的深意。)
全班齐读。
三、读懂人物
1.明确《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
大家读后一定发现了,很多则都有一个“子曰”,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子曰”?十则都是孔子说的话吗?曾子和子贡是谁?由此可见,《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记载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今天就让我们学习有关孔子的五则吧。2.自主学习,疏通五则①全班齐读五则②在《童趣》中,我们初步了解到,疏通文言文有几种常用方法,如查看法、加字法,换字法等。今天这堂课,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你们,好吗?请同学们接下来利用这些方法,自主学习,也可以和同伴讨论互助,来疏通这5则。在疏通的过程中要注意加点的关键词。3.指名翻译,其余同学我们应该干吗呢?(注意关键词:君子、师、知等字词的意思和深刻含义。)4.除此以外,还有什么不懂或疑难吗?5.师出示投影: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五句结尾反复出现了这几个语气词?它们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些语气词呢?我们知道孔子是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但是由于遥远的时空的阻隔,我们无从得知2500多年前的孔子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他会用怎样的语气和情感说这几句话。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去走近孔子,走进孔子的精神世界。设想一下,假如你是孔子,你会用怎样的语气和情感说这几句?理由是什么?小组讨论,同伴互助,然后请用这样的句式回答:我觉得第则应该用的语气(或情感)读,因为
小结;通过刚才的解读,我们不仅读懂了他老人家对待生活和学习的方法态度。我们的眼前也仿佛栩栩如生地站立一位慈眉善目的老者,他微笑着,睿智的`眼中流露出的是对在座的赞叹与欣赏。
四、读出智慧
1.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几则,当堂背诵,看谁背得又快又多。2.指名背诵,追问:
你为什么最喜欢这一则?精妙的语言,总能流传千古,这七则中哪些作为成语被保留了下来?
(教师在此基础上,明确这七则分别是讲述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为人品行的)3.读着你喜欢的语句,你是否读出了一份智慧,读出了一种个性呢?请任选一个角度,谈谈自己的感受,说说你的启迪,也可以联想曾有的经历。
五、总结
今天在这堂课上,我们是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与2500多年前的孔子作了一番面对面的交流,真是不亦乐乎。这堂课要结束了,老师送给同学们三句话作为临别的礼物吧:“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六、作业:
1、背诵五则
2、课外了解孔子其人、其事、其思想。
《论语》教案7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一步品读《论语》,积累其中的经典语句,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的个人感悟,力求达到对所选内容的个性化解读,达到用经典文化有效指导思想、生活的目的。
3.汲取精华思想,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每一则选言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深入理解每一则选言所传达的思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最近,你随意地走入哪一家书店都会看到这样的书籍:《于丹〈论语〉心得》《人味孔子》《孔子传》《论语新解》《学而时习之》《丧家狗——我读〈论语〉》等等,显而易见,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掀起了一股学习《论语》,走近孔子的热潮,面对这股热潮,你有哪些思考呢?(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如:时代呼唤着君子;经典文化必须传承;学习《论语》,增长智慧等。)孔子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中承前启后的第一人,也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文化巨人,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条大河,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江河的源头之一。而《论语》里边更多的内容已经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的标准,或者早已化作千年不易的做人与行动的准则,或者已经成为学习、处世与生活的智慧。其实孔子离我们很近,《论语》和我们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就再来品读《论语》选言。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教师的朗读要起到示范的作用,感情充沛,让学生领悟文言篇章的'诵读技巧。)
2、学生自由朗读。(学生的自由朗读,除读准字音外,也要把握好语速、节奏。)
3、以小组为单位比赛诵读。
4、学生个人朗读。
5、男女生分别读其中的几则,如第一、三、五、七、九由男生来读,其余由女生来读。
6、全体齐读。
三、结合书下注释以及工具书着重理解前四则的内容。
1、要求学生在理解前四则内容时及时记下自己的感悟。
2、要求学生及时标注在阅读过程中的困惑之处,提醒自己在交流时重点记忆。
四、精讲前四则的内容。
1、在阅读前四则之后,你是否发现了这四则的共同之处?
这四则所谈论的都是孝道。
2、在这四则中,你对哪一则的感触最深?谈谈你的理解。
第一则:子女的成长无时无刻不牵动着父母的心,心情高兴与否,吃饱穿暖与否,事业通达与否,与人交往顺利与否等等。面对父母的担忧,为人子女,能做到的就是减少父母的忧虑,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因为很多事情凭借个人的努力,是可以让父母少担忧,少操心的,也许只有身体的疾病,是个人的力量所改变不了的,所以这一则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为人子女要想行孝就要谨慎持身,这样就可以让父母放心、安心,少挂心。
第二则:世人对尽孝的理解是肤浅的,认为只要是养父母终天年就是孝道,牲畜也有人养,怎么能依据是否有所养就是孝道呢?“不敬”,即不发自内心地孝敬父母,就不是真正的孝道。在我们今天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人都为了更好地生存而疲于奔命,物质生活是很富有,孝敬父母的方式也越来越倾向于公式化,给老人足够的零花钱,给老人舒适的住房,给老人电脑、电视、电话、音响来排遣寂寞,根本不知道老人内心真正的需要,这怎么能算做是孝敬呢?不能想老人之所想,急老人之所急,不能发自内心地对老人怀有敬重、敬畏之心,这又怎么是孝呢?
1、那么在我们今天生活的这个时代,应该如何去做才是真正的行孝呢?
能给予老人心灵上的安慰,使老人在精神上不寂寞,不孤独。能从尊重的角度出发去对待老人。
第三则:父母在,为人子女尽量不远行,一方面,子女的远行会让父母牵肠挂肚,寝食难安,另一方面,父母年事已高,当有些事始料未及时,让子女空留遗憾。如果必须远行,那么一定要告之父母你的行踪,及时让父母知道你的情况,以免父母担忧。
2、在我们今天所生活的这个时代,远离父母,生活在异地他乡的情况比比皆是,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才是行孝呢?
及时给父母打电话向父母报平安,常回家看看,及时知晓父母的近况。
第四则: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晓,知道父母的年龄常怀着这样的心情,喜悦和恐惧。喜悦则是因为父母还很健康,很长寿,恐惧的是父母已经高龄,生命已经衰竭,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所以内心非常恐惧。
3、知晓父母年龄的意义是什么?
知道父母的年龄意义在于提醒自己应该及时行孝,尽心行孝。
《论语》第一章即谈到:“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请谈谈你对“本”的理解。
行孝是为人的根本,孝心即仁心,一个人如果以私心去对待父母对待家庭,怎么可能期待他以爱心、忠诚和责任感去对待他人和国家呢?所以孝是根本,只有“务本”,才可以生道。
五、背诵。
课后作业:
积累《论语》中其他与行孝有关的内容。
板书设计:
唯疾之忧
敬而养之
孝为人之本
游必有方
知年喜惧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背诵前四则导入。
二、完成后五则内容的学习。
1、朗读后五则
(1)教师范读。(力求以虔敬之情感染学生)
(2)学生互相读。
(3)读一则背诵一则。
2、将学生分成小组,选择其中的一则进行探讨。各小组指派一名同学做代表,将小组成员的研究成果公布给其他同学。
3、教师根据学生的研究结果给予评价并引导学生做更进一步的思考。
(1)“巧言令色”的人是怎样的一种人?这种人对他人、对社会有什么危害?
“巧言令色”的人是伪善之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惜去逢迎、献媚、讨好,是小人,这类人的存在会让他周围的人看不清自己,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尤其是那些为政者,听信了花言巧语,就会腐化堕落,危害国家、百姓。
(2)“德不孤”应该如何理解?一“必”字写出了孔子怎样的信念?
“德不孤”是指有德之人,绝对不会被孤立。孔子坚信一个道德高尚,人格伟大的人,他尽管会遭遇到不理解,但只要有恒心、有意志的话,就一定会有志同道合之人陪伴。
(3) “义”与“利”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义,是道义真理之所在。义者,宜也。凡事先问是与不是,对与不对,当与不当,遵循事理,明辨是非,然后再决定做与不做。君子以义为道德自律,不义之物不取,不义之财不获,不义之名不居。义,是天理之所宜;利,是人情之所欲。君子通晓大义,小人只懂得私利。义和礼不同,礼是外部规定,义是内心约束。君子始终把义放在首位来做选择,是出于内心的需求而不是外在的约束,这是很高的道德境界。
(4)君子为什么会“坦荡荡”?小人为什么会“长戚戚”呢?
君子以“义”行天下,乐天知命,俯仰无愧于天地,所以其心坦然。而小人追名逐利,私欲满腹,因此常会处心积虑,又常会患得患失,所以其心忧戚。
(5)应该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己及人,仁爱待人。这句话强调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多一些理解、包容,少一分苛责,这样很多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三、后五则着重体现的内容是立德,这部分内容与行孝有何关系?
行孝是立德的一部分,也是立德的基础,如果没有根本上的孝道就无法谈及其他。
四、课后作业。
1、积累《论语》中有关君子的内容。
2、阅读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
板书设计:
通晓大义
君子坦荡荡
仁爱待人
巧言令色
小人长戚戚
利欲熏心
《论语》教案8
[教法学法]
本文短小精悍,拟通过通读感知、品读赏析、创读拓展三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自读、探究中获得知识,得到启示。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需要我们去学习、继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字,节选自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著作
(二)简介孔子和《论语》
1(学生之间交流)把你了解的孔子和《论语》的知识讲出来,如果不完整可以互相补充。
2(1)介绍孔子。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介绍《论语八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9篇,内容有孔子谈话,弟子问及弟子间的`互相讨论,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它是儒家精典著作之一。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i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朗读课文。(1)齐读,散读;个人读。(2)点拨朗读文言文的技巧。
(3)结合语言环境读准字音;(4)注意朗读节奏,语速语调。
3讨论、质疑、析疑。
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课文,互相提问,互相解答。把讨论后仍不能解答的疑难问题,提交全班同学讨论。
学生质疑、析疑结束后,老师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词、句,供学生探究。
如(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0人不知而不愠(恼恨,)
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不解;殆,这里是'学业陷入困境'的意思)
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认为可耻)
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厌,满足;诲,教导)
0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
又如分别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0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了旧知识,获得了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
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4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5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四)小结
'温故而知新'。当我们回顾这节课学的知识时,我们不难发现,孔子的每一句话,对我们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启示啊!
(五)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大致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论语)六则》中,每条语录都渗透着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品读赏析,探究内涵
l学生散读、背诵、讨论、赏菥。
2(1)从文中找出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句子。
(2)课文在学习方法方面强调什么?在学习态度方面又强调什么?
(要点提示:学习方法)
0'学而时习之'(学习要经常温习)
0'温故而知新'(在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论语》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2】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体会蕴含的深刻道理。
2、过程与方法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自己的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语录蕴含的深刻道理,培养以学致用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诵读、讨论等。
四、教学用具
课文录音、多媒体课件等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己介绍对孔子了解情况,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孔子相关资料。
2、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强调读音和节奏。【教师巡回指导,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停顿等,初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明确: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强调:文言实词“单”变“双”。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等。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义
1.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3.古今异义
(1)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
(2)三人行(古义:表示概数,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一词多义
乐不亦乐乎(高兴);
回也不改其乐(乐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快乐);
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比);
于我如浮云(像);
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得到,懂得);
而学而时习之(连词,表并列,而且);
三十而立(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学而不思则罔(连词,表转折,但);
切问而近思(连词,表递进,并且);
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给);
可以为师矣(做)。
【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重点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明确: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明确: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明确: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明确: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明确: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五】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1.文章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1)学习态度: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习方法: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传不习乎?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品德修养: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④子曰:“贤哉,回也……”
⑤饭疏食,饮水……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六】总结课文,感悟蕴含哲理
本文是语录体散文,通过师徒对话或借题发挥,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精神,稳固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
【七】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是怎么看待“箪食瓢饮”的?
生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生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
生丙:我不太赞同以上二位的意见。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八】课堂练习
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感到疑惑。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九】作业
背诵并默写《论语》十二章
《论语》教案10
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
朗读背诵法交流探究发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链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二、自学导航:
1.学生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è邑)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éi)不知是知(zhì)也
2.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注意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三、师生探究:
1.朗读课文
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生: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
师:正音、正字,理解重点词语
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生: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
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
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四:即时训练:
1.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2.抄写、识记字词。
第二课时
一、知识链接:
1.背诵课文。
2.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一、自学导航:
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学生自主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二、师生探究:
生:翻译剩余各段
师: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1)学习方法(2)学习态度(3)思想修养
师: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师: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4)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
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师:小结-----《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三、即时训练: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论语》教案11
教学课题:
《论语》选读
教学目标:
1、《论语》相关文学常识
2、熟记重点字词的翻译,能翻译整句
3、巩固宾语前置、意动等语法现象
4、将古汉语的学习成果应用到现代汉语上,综合提高汉语水平,电子教案《论语》选读。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小组互评
教学重点:
不亦……乎教学难点:通假字、生僻词汇
教学用具:
复印课文、PPT、积分表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复习检测
1、 以小组为单位,命题组出题,徒弟回答,师父共同加分。
2、 老师命题,每个人都有机会。
第二部分:导入新课
最近有一句流行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神马都是浮云!”意思是“什么都像天上的云一样容易消失。”“一切对于我来说都不重要。”“别把某些事情看得太重。”例句:很多人所谓的再大的痛苦,都会过去。失恋也好、事业失败也好、婚姻破裂也好,哪怕得绝症也好,神马都是浮云。这句话好像是刚刚流行起来的,但是绝对不是新词。其实在中国很早就有一位伟大的人,说过这样的话。谁先说的这句话呢?是孔子,在《论语》就有这样一句话:“于我如浮云。”今天我们就选择一些《论语》中的名句读一读。看一看这位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的人到底有些什么名言。
第三部分:正课讲授
一、文学文化常识有没有同学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孔子。
1、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记录在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中。
2、《论语》lún yǔ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内容大都是孔子和学生们的对话。并不是孔子自己写的,而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记忆把一句一句的话整理记录下来。每句话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这种文体被称为“语录体”。
3、关于孔子的字:仲尼中国古代常常在姓名中用“伯、仲、叔、季”这四个字表示兄弟的次序。“伯”指老大,“仲”指老二,“叔”通常指老三,“季”是兄弟中最小的。如《三国演义》中吴国的孙策字伯符,他的弟弟孙权字仲谋。现在还有成语“不分伯仲”和“伯仲之间”,比喻人或事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孔夫子 是思想家也是教育家,教案《电子教案《论语》选读》。(3000弟子72圣贤)
二、《论语》选读
(一)子曰:“学而时1习2之,不亦说3乎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5,不亦君子乎?”重点字词解释:
1、时:按时
2、习:复习、温习3
、说:通“悦”,高兴、愉快
4、不亦……乎:反问句的固定格式,不(也)是……吗?
5、愠yùn:生气
练习1:不亦……乎?
1、(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你却谋反,你被法律惩罚)不亦宜乎?温故知新: 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对个人来说一事无成,吃吃喝喝,岁月流逝,忽已白头,不亦悲乎?
3、如用这办法为人民百姓谋福利,不亦善乎?温故知新: 平公曰:“善哉!”
4、(一个人在坐船时把剑掉到了水里,他却在船靠岸以后下水去找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惑:糊涂/迷惑
练习2:通过下面的例句,请你总结“不亦乐乎”这个词的'用法和意义。
1、虽然时间已过了零点,但摊前的食客兴致不减,三五个人围着一张桌子,吃得不亦乐乎。
2、为了装修我们忙得不亦乐乎,虽然很累,但是很满足,很有成就感。
3、冷空气丝毫没有阻碍市民在户外活动的热情,很多市民在公园里玩得不亦乐乎。同学抽签回答问题,注意积分。大家猜一猜这个人是谁?学生回答,教师点评。两个“而”,提问,连接还是转折练习1练习2练习3图片孔子图片PPT图片领读提问:君子的标准学科:古代汉语第课时教学内 容师生活动备注
练习3:根据课文中“愠”的意义,理解下面的句子。
1、下车后,我注意到对方是个中年男子,他下车后脸带愠色,对我一通指责,说我开车如何不对,他如何在后面按喇叭也无济于事。
2、当我翻译完他的发言,赫鲁晓夫立刻面露愠色,在场的其他苏联领导人也都对中国外交部长的批评感到不可理解。
(二)子曰:“温6故而知新,可以为7师矣。”重点字词解释:
6、温:温习、复习
7、以为:以(之)为,凭借(这个)做(三)子曰:“由8,诲9女10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11也。”重点字词解释:
8、由: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
9、诲huì:教育、教导10、女:通“汝”
11、知:通“智”,智慧。
三、课堂小结
1、生词积累 (板书)
2、通假字:说:通“悦”;女:通“汝”;知:通“智”
3、固定结构: 不亦……乎?
4、全文翻译练习四、作业1、把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自己重新整理在笔记本上。
2、师父们教“文言文语法:判断句”。下节课前检查。愠色:生气的脸色师父带徒弟的过程也是温故知新“为”的用法“是”的意义领读以……为……领读大家真的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吗?
《论语》教案12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
2、能注释,结合自己的体会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3、学习古人的学习态度与方法。
教学重点:
在初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诵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古人的学习态度。
第一课时
累计74课时月日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
2、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能初步感学习古文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年前,我们曾有幸结识孔子,体验了学而时习、学而思之的学习境界和谋事而忠、交友而信的人格品性。今天,我们将再次捧读《论语》,继续聆听圣贤的教诲。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教师有滋有味地朗读课文,以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复读一句,强调字音,强调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放声读。教师要求学生争取做到旁若无人,放声读书,读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一名男同学和一名女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学生个人展示锻炼,教师了解具体学情。
5、师生齐读。让教室传出抑扬顿挫的琅琅书声。
三、默读初解。
1、给学生十分钟时间,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默读课文前四则。要求学生绝对安静。
2、提醒学生在笔记本上抄录最感兴趣的一则,记下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四、讲解交流。
1、学生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则,并带领全体同学背诵这一则。
2、学生提出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教师和其他同学解答。要求学生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清除词句理解障碍。
五、背诵感悟。
1、学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则。
2、全体同学随发言同学齐诵这一则。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选择感受最深的一方面写一不少于500字的读书笔记,题目自拟。下节课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再出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不动笔墨不读书。相信同学们都已经在读书笔记中写下了你的读书思考,请你选择自己读书笔记中自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朗读,可侧重于词句理解方面的收获,也可侧重于感悟方面的收获。倾听同学发言时,大家要注意随时吸纳,及时补充自己的不足。
二、学生展示。
1、学生分小组展示。
2、教师及时点评,鼓励学生形成个性理解,并提醒其他学生补充。
三、教师补充。
四、诵读感悟。
1、学生放声朗读四则论语
2、学生分别背诵。
3、全体背诵。
五、课后作业。
1、默写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坚持研读《论语》,并搜集最新的有关《论语》的热评。读书课上交流。
板书设计:
学而时习之……
学习方法
学而不思……
《论语》四则为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态度
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教案13
一、试情分析
考试说明中没有明确针对《论语选读》的内容,只有在古诗文背诵参考篇目中提及《论语》(《学科指导意见》中规定的篇章),但在浙江省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试卷古诗文阅读第(三)大题(24小题)中,出现《论语选读》的内容(知其不可而为之),分值为4分(第一小题1分,第二小题3分)。
按照浙江省高考要体现文化味的特点,不出意外的话,《论语选读》一定会考到。试题位置大致同第一次适应考试,分值大概6分(默写2分)。
20xx年高考试卷上果然出现了论语题目——“子曰:不愤不启……天何言哉?”分值6分(包含默写题中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0xx年浙江考试说明中的论语题:(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先进》)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1)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升堂入室)
(2)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
(共同特点:孔子对子路的评价有抑有扬。教育特色:针对性(或“一分为二”、“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亦可)。评价:略。)
从09年高考真题到10年参考试卷上的论语试题比较,大概可以得知,20xx年论语题目会适当降低难度,这是个很好的暗示。
二、分值分析
1、默写2分(8分、6选4,其中5题课内,1题课外。课内5题包括论语默写1题)
2、论语阅读4分(开放性评析题或探究题)
三、真题回顾(20xx年浙江高考语文真题)
(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24、(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举一反三)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
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评析:略。
四、答题存在问题分析:
1、审题不清楚,答题不规范
2、不能充分利用题干中的所有信息
3、解题思路混乱
4、理解、把握不全面、不准确
5、以文解文,没有分析
6、文字表达不通顺
五、课堂例题
1、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面对子夏带有刁难性的问题,孔子是如何启发教育他的?
(2)本来是孔子在启发子夏,可为什么孔子却说“启予者商也”?
(1)孔子说再好的画也是要画在洁白的底子上,告诫子夏再好的文学也应建立在德行之上,切勿舍本逐末。
(2)孔子这里就是在教育学生做人要朴实,要以内在德行为务,少一些外在虚伪的花里胡哨的东西,他一启发,子夏就明白,接受老师的教诲并且能举一反三、启发老师,而老师肯定并谦虚地接受他的这种理解,这是一种让人羡慕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2、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16、13)
1.选文中“问一得三”中的“一”和“三”在文中分别是指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
2.本章说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请谈谈你对这一教育原则的认识。(2分)
1.“一”指的是先生有否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偏私的教诲。“三”指的是:得知学《诗》的.重要性,得知学《礼》的重要性,得知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爱。
2.有教无类人有差别,如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亲疏之类。就教育来说,应该进行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教育,因材施教,感而化之、循循善诱,其背后渗透着一个中庸的理念。
六、答题策略
1、仔细审题(问什么,答什么)
2、知章论题(来自哪篇课文,回忆主题)
3、谨慎答题(要有必要的分析)
4、过程探究(要能自圆其说)
七、《〈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
《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
《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
《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教学原则: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态度:诲人不倦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注重身教
治学原则:述而不作)
《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
《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
《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什么是中庸之道?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执两用中,实行稳健的主张;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宽容包纳,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善恶分明))
八、巩固练习
1、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叔孙武叔①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②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A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B之云,不亦宜乎!”(19、23)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19、24)
1.上文中画线词语“夫子”在文中具体指谁?(1分)
夫子A:孔子夫子B:叔孙武叔
2.从中表现了子贡对孔子怎样的态度?请作简要分析。(3分)
2.表现了子贡对孔子的高度敬仰之情、尊重老师的严正态度,斥责了叔孙武叔的诋毁,讽刺了其浅薄无知。
2、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
(1)描绘了一幅师生暮春郊游的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2)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
(2)赞同:因为曾点勾勒的是一幅太平盛世和乐景象图,他的理想反映了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的社会境界,表现了曾点安详自得的人生态度。
不赞同:曾点缺乏济世大志,反映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而儒家讲究入世,讲究积极进取。
3、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11、9)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11、10)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9、11)
1.上文第一章和第二章,运用叠句和反问句表现出孔子怎样的感情?(1分)
1.哀伤欲绝的感情,足可催人泪下。
2.请结合第三章,简要分析颜渊喟叹的内容。(3分)
2.颜渊对孔子的赞叹,共有三叹。一叹孔子学问之深,二叹老师善教,三叹“入门之难”。
4、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子)曰:“赐也亦有恶乎?”(子贡)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1.请用自己的话,解说孔子的“中庸之道”。(不超过40字)(1分)
1.“中庸之道”是一种行事的道德标准,指做人处事要守正不偏,无过不及。(1分)
2.孔子、子贡的言论是否符合“中庸之道”?请简要分析。(3分)
2.孔子、子贡的言论符合“中庸之道”。(1分)孔子“恶”人违背仁德,偏离“中庸之道”。(1分)子贡“恶”人混淆仁德,假托“中庸之道”。(1分)
5、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13、24)
一乡之人,宜公论矣,然其间亦各以类自为好恶也。故善者好之而恶者不恶,则必其有苟合之行;恶者恶之而善者不好,则必其无可好之实。(朱熹《四书集注》)
正义曰:言乡人皆好之,是善善不明;乡人皆恶之,是恶恶不著。若乡人之善者善之,恶者恶之,则是善善分明,恶恶显著也。(何晏《论语集解》、邢昺《论语注疏》)
1、阅读选文和名家评点,结合选文,自选角度写出你的阅读感受。(100字左右)
示例一:一乡的人都喜欢他,他可能是一个好好先生,不一定是好人。一乡的人都厌恶他,他可能是个特立独行、鹤立鸡群的人,不一定是坏人。只有当好人喜欢他,坏人厌恶他时,我们才可以肯定他是一个好人。
示例二:对于一个人正确评价,并不容易,但孔子把握住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个人优劣的依据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依据。
《论语》教案14
学习目标 1.理解十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为人处世;
2.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课堂核心 核心
知识 《论语》中包含的道理。
核心
能力 学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为人处世;
核心
方法 1.知人论世。
2. 反复诵读。
《论语》十则复习
《论语》四则
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②孔子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季氏》)
⑨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④子夏日:“日知其所亡⑤,月无忘其所能⑥,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
【注释】①[友谅]与诚信的人交朋友。谅,诚信。②[便辟(piánpì)]习于摆架子装样子,内心却邪恶不正。③[善柔]善于阿谀奉承,内心却无诚信。④[便佞(piánnìng)]善于花言巧语,丽言不符实。⑤[所亡]自己所没有的知识、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亡,同“无”。⑥[所能]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
(1)择其善者而从之 (2)学而不思则罔 (3)可谓好学也已矣
15.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译文:
(2)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16.按要求填写下面的表格。 (4分)
《论语》十则复习试题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是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译文: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害。”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译文:孔子说:“仲由,我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和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在内心自己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论语》教案15
学习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交流探究: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
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
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个人修养以及儒家核心思想三个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8,10两则主要阐述了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 合作探究:
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例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其他的课件显示)
c.质疑交流:根据对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例:时习:时常地复习。
说:“悦”的古字,愉快。
愠:生气,发怒。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第二则:日:每天。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见其他课件)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翻译并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孔子说:学习知识然后时常地复习,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我自己:为别人办事不尽心尽力吗?和朋友交往不真诚吗?老师传授的知识不复习吗?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把他当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读书
就是有害的(精神疲惫而无所得)。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 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 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业:
①“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理解重点词语。
贤:好的 焉:在其中 善者:优点,长处 从:学习 士:读书人 弘毅:刚强,勇毅 以为:把…作为 已:停止 凋:凋谢 其:大概,也许 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想要 施:施加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从字面和深层含义两个层面探究本句的含义。
班内学生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 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不也(走
得)很遥远吗?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xx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今天初步了解到关于《论语》的思想内涵,但这种学习是不够的。一方面,我们要将它作为指导自己实际行动的一种航标,另一方面,我们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掌握一些文言文知识,来更好的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拓展延伸: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
死而后已,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巩固练习: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课后记:学习本文必须要求严格,须能通背全书。
【《论语》教案】相关文章:
《论语》的教案07-01
《论语》教案07-03
《论语》教案(15篇)09-11
《论语》教案必备15篇12-22
论语十二章教案05-30
《论语》教案(通用16篇)05-23
《论语》教案3篇(热)10-21
《〈论语〉十二章》教案08-04
《论语十二章》教案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