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的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的教案1
一、复习字词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祝寿》这首好听的小诗。(板书课题)
2、上节课学的词语,你还认识吗?
祝愿庆贺温暖儿孙祝寿
选择你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3、看图,猜猜这是上节课学过的哪个成语?(三世同堂)
咱们班谁生活在三世同堂的家里?在三世同堂的家里,不仅有爸爸妈妈的关爱,还有爷爷奶奶的照顾,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感觉怎么样呢?
师:一定很温馨、很融洽。用一个成语形容就是其乐融融。
(学习词语:其乐融融)
二、学习新知
学习第一小节
1、师:小明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其乐融融的家里,看,他在干什么呢?(出示主题图)
2、师:看来他已经把爷爷的生日牢牢地记在了心里,爷爷的生日到了,他为爷爷准备了什么特别的生日礼物呢?(出示主题图)
3、师:一副对联承载了孙儿对爷爷的一片深情,谁来读读这一小节。(指名读)
4、师:读诗不光要流利,更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斜线处稍停顿,带点的字重读,谁再来试试?。(指名读后齐读)
5: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读,大家体会到了孙儿为爷爷送上了一片什么情呢?带上对爷爷深深的祝福之情,我们男女生比赛读,看谁读的更有感情。(男女生比赛读)
学习第二小节:
1、师:此时,寿筵已经备齐、全家人正围坐桌前、生日蜡烛已经点好,让我们一起唱生日歌来祝福爷爷生日快乐吧。
2、师:唱完生日歌,爷爷许下了美好的愿望,小孙子为爷爷送上了最真情的祝福,他祝福爷爷---------?
3、师: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小孙子希望爷爷的福气就像东海的水一样长流不息,希望爷爷的寿命就像南山的青松一样永远不老永远健康长寿,多么美好的祝福呀!一起把这祝福送给爷爷。
(齐读: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4、师:不光送给爷爷,我们还要把这最真的'祝福送给谁呢?让我们一起祝福他们---------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5、师:天下的老人都为子孙付出了太多的辛苦,让我们一起祝福全天下的老人------------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6、师:子孙们祝福的话语就像泉水一样涌了出来,句句都是那么温暖,情真意浓。谁能带着浓浓的深情读读这一小节。(指名读)
7、师:让我们一起用最认真的声音读齐读全文,读出这种浓浓的祝福,也读出子孙们对老人的一片孝心。(齐读)
指导书写:
1、师:大家读得很用心,所以很动听。相信大家不仅读得好,写得会更好。“孙”这个字很简单,下面大家按照“一看二写三对照”的方法自己试着写一写。回忆一下,“一看”是看什么?“二写”是什么意思?“三对照”是什么意思?
2、生独立写后教师针对性评价,重点评价写得好的和写得差的,提出改进意见。
3、师:第二个要写的字是涌,“涌”字是三点水旁,说明这个字与什么有关?看图猜猜“涌”字是什么意思?
4、师范写后生自由练写。
三、总结升华
1、师:同学们,“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孝老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具备的好品质。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在他们年轻的时候那么爱我们,照顾我们,可他们一天天的老了,我们应该怎么回报他们,尽我们的孝道呢?
2、师:心动就要行动。说做就做,也许过一段就是长辈们的生日了,现在我们就为爷爷、或者奶奶、姥姥、姥爷做一张生日贺卡,写下真心的祝福,今年过生日的时候送给他们,好不好?
3、师:同学们,行孝要及时,不用惊天动地,但要持之以恒,希望同学们从今天开始,听话懂事,用实际行动回报长辈们的关爱!
语文的教案2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小说的情节;借助情节和环境,鉴赏人物形象
难点:分析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来拜读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边城》,神游于作品描写的几十年前的湘西,感受那里闪烁着的正直朴素的人性美。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沈从文的“边城”看看,看看那里的山、水、人。
二、作家、作品简介:
1.作家简介:
沈从文(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湖南凤凰,苗族。原名沈岳焕。从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开始,出版了70余种作品集,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称》《长河》是其代表作。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美,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一定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沈从文的审美观:
沈从文的作品不是从社会经济角度,而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透视人生的。他认定“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因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然,自得的人生。
3、作者以“边城”为题有什么用意?
“边”有边缘的意思,和“中心”相对。边城的人生形式,和处于中心的人生形式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边城”为题,意在说明这种人生形式的流逝,而与之相对的庸俗、腐化、浅薄、金钱至上的人生形式正在膨胀,正在风靡。
讲解:本文写于1934年,从湘西农村走出来的沈从文,看到了都市文明掩盖下的传统美德的衰落,看到了现代文明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看到了质朴真诚的淡退、腐化浅薄的流行,于是写下这篇文章,表达内心的痛心和推崇传统美德的心意。
三、、情节归纳,整体把握
1、《边城》的故事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淳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了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的守着渡船,痴心的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3.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品味的小标题。(依次为:往事如梦、梦中人的梦、未了情缘)
四、课文分析
(一)赏读第一部分:
1、这部分可分几个层次,试进行概括。
提示:可分两部分。“黄昏来时……很觉得悲伤。”表现翠翠内心的骚动不安;“天夜了……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写爷爷讲妈妈过去的爱情故事。
2、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看到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凄凉?
提示:一方面内心寂寞惆怅,一方面又迸发出骚动不安的爱情的火花。
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3、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么?
提示:是那朦胧中的爱情,后文说“新的人事”“生活太平凡”与此同。
4、翠翠真的想逃走吗?她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提示: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实际上反映了其内心的无聊与孤寂。
5.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6、“祖父不理会她”真是她“觉得悲伤”的原因吗?
提示:祖父不理会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的抚慰是真。
7.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8、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对于母亲的神往倾心,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胧的期盼,渴望爱的自由与坚持。父母的爱情是个悲剧,对于情窦初开对爱满怀憧憬的翠翠,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对爱的恐惧。百感交集,无从排遣,所以“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
作者在这一部分中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环境描写?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或语段,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参考:第一处,首段“天已快夜了……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第二处,第一部分“翠翠坐在溪边……就忽然哭起来了。”第三处,第三部分“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翠翠的心被吹软了。”第四处,第一部分“月光如银子……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安睡了。”
文中集中写景的共有4处。它们都是夜景,而且都有着温柔、美丽和平静的特点。这些描写既为文中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真实可感的环境,又使得人物的活动和美丽、平静甚至于有些单调的景物和谐地融为一体,为翠翠性格的形成做了一个最好的诠释。另外,这些景物都是冷色调的,字里行间都透出一种淡淡的哀伤,较好地烘托了气氛
作用:①烘托夜幕降落时的气氛;②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惆怅;③烘托人物内心的骚动难安;④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
(二)分析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又可分为几层?请加以归纳。
提示:两层。“老船夫做事累了……他就不去惊动她。”写翠翠梦中听歌摘虎耳草。“第二天……不告给翠翠一个字。”写爷爷张冠李戴,事情发生波折。
2、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3、爷爷“张冠李戴”的前后神情有什么变化?
提取:“温和悲悯地笑”——“快乐”——“涎皮”——“脸色那样难看”——“莞尔”;神情的变化体现出他把翠翠许给大老的强烈意愿,及对翠翠的深切关怀。
4、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翠翠对爷爷明知自己心思还要追问自己选大老还是二老,很不满。但她明白爷爷是一番好心,希望自己忘记二老,答应大老的提亲。可感情不是买卖,翠翠实在不愿意做违心的选择,她面对百般疼爱自己的祖父,“不敢生气”,只能勉强笑着。她可能气二老不和自己一样对爱情执著,不再坚持唱歌示爱;也可能气自己,明知王团总想把女儿许配给二老,还心存幻想,气自己不能和王团总之千金平等竞争。
5.大老为什么要让弟弟先开口?
提示:一是他老实厚道,让着弟弟以求公平;二是弟弟唱得比他要好,自己不便启齿。
6.老船夫为什么不把事情的前后经过告诉给翠翠“一个字”?作者安排这样的细节有何妙处?
提示:老船夫不告诉翠翠是因为害怕她走母亲的老路;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悲剧情节发展的需要。
(三)分析第三部分:
1、第三部分的有几层意思?请概括之。
提示:有两层意思。“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自己便也坐到那岩石上了”写爷爷将亲事委婉告诉翠翠。“月光极其柔和……原来便是那晚上听来的歌”写爷爷月下为翠翠唱歌。
2、爷爷问翠翠选哪一个,翠翠为什么不答?
提示:翠翠其实心里是早有所属的,只是在爷爷面前不好意思说出来。
3、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4、翠翠何以要求爷爷唱个歌来听?
提示:她的本意是要想知道傩送为她唱过的是什么歌。
5.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五、分析人物形象
1、关于翠翠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翠翠自幼父母双亡,内心无比孤独。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照顾自己,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她“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没有人能体会一个青春少女的感情。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她为这无奈的生活而痛哭,外公不能明白她内心的哀痛,只能哄劝她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情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对于一个花季少女,这样的话太不切实际了。天保和傩送为了她唱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希望爱情的实现,现实好像和她毫无相干。最后天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外公为她的婚事忧愁而亡,她却并不能了解这一切前因后果,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没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地等到什么时候。
2、外公
外公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他对孙女亲情无限。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活、唱歌。外公因为女儿和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翠翠害怕地痛哭让他觉得莫名其妙,他给孙女讲母亲的故事,更让孙女感触不已。对于天保兄弟的选择,他却没有直接告诉翠翠,反而让孙女“心中不免有点乱”。他对翠翠“温和悲悯地笑”,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又害怕她再走母亲的老路,却不能直接说出来。节选部分以后因天保的死造成孙女的悲剧,他又无能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只能撒手而去。可以说他是在孤独中死去的。
3、天保兄弟
天保个性豪爽、慷慨。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一开口”,她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后来他外出闯滩,一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
傩送也喜欢翠翠,在不知情中踏入了爱情的矛盾中。最后他知道自己没有任何希望,只能孤独地离开伤心之地,最后死于意外,也许正是他孤独的归宿。傩送也可以说孤独地追求爱情,和哥哥的“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道飘泊到什么地方。
六、品味人性美
1.作者为什么把他的小说中的人物都塑造成一个个不愿多说话的形象呢?
提示:是为了表现作为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的湘西,人们身上那种孤寂的色彩。
2.祖孙情
翠翠的爱主要表现为对爷爷的依恋。翠翠为爱情而痛苦,胡思乱想自己离家出走,爷爷搭下水船去桃原县杀了她,结果自己把自己吓住了,几次请求正在撑船的爷爷回来,悲伤的哭了。
爷爷的爱含蓄而深沉。他教育翠翠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他主动跑到城里鼓励大老“走马路”,通过对歌求爱,还向大老传递来自翠翠的爱的信息。他还告诉翠翠要从唱歌人的歌声里听懂求爱的真心。他不希望女儿的悲剧重演,尽力帮助翠翠得到真正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
3.手足情
大老兄弟二人都喜欢翠翠,但他们相约对歌来决定谁能赢得爱情。而大老知道翠翠喜欢傩送,因此,先让傩送唱歌,并且推出对翠翠的求爱,下滩闯路遇险而死。兄弟之间情谊都在默默中体现。
爷爷和翠翠的爱、大老兄弟间情谊都是通过寻常的生活时间、任务的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的,这些都来自沈从文的创作人性美的观点
七、结束语:
故事结束了,山依然青,水依然绿,人依然那么美。如果要用两个字来概括《边城》,那就是:“美”和“爱”。翠翠是美丽的,《边城》同样是美丽的。阅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让我们学会欣赏,学会爱,学会生活。
八、课后研读题:
1.细读课文,试着写一段关于翠翠的外貌描写。
2.阅读《边城》全文,找出翠翠与爷爷、天保兄弟之间的“爱”,进一步体会人情人性美九。
语文的教案3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理解《祝福》的主题。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性格的复杂多样性。
【教学重点】
小说的主题。
(包括小说标题的含义、小说的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等。)
【教学难点】
1、小说主要人物性格。
2、祥林嫂性格的探究、造成悲剧的原因。
【参考资料】
《教参》、《中国现代文学史 》、《鲁迅作品研究》等。
【授课步骤】
一、课前预习
1、应注意的正确读音:
祝福 暂寓 享用 悚然 照例 胆怯 即刻 谬种 负疚 形骸 两颊 窥探
荸荠 讪讪 窈陷 洞穴 歆享 牲醴 朱拓 监生 蹙缩 剥豆 炮烙
陈抟老祖 间或一轮 捺上花冠 不更事
2、应掌握的词语:
书上的:
朱拓 形骸 讪讪 窈陷 歆享 牲醴 不更事 间或一轮 沸反盈天
补充的:
暂寓:暂时居住。
本家 鄙薄 大抵 聘礼
3、要注意的字型:
寒暄(喧) 烟霭(蔼) 走投(头)无路 形骸(骇、劾)
惴惴(揣 湍)
4、要知道的常识
康有为 四书 送灶 祝福 国子监 监生
5、具体语境中理解词义
投机:
⑴ 见解相同。例:谈话总是不投机。
⑵ 利用时机谋取私利。例:他是一个投机取巧的人。
踌躇:
⑴ 犹豫。例:我在极短的踌躇中,想……
⑵ 犹豫的事。例:什么踌躇,什么计划,都挡不住三句问。
⑶ 得意的样子。例:看他踌躇满志的样子。
俨然:
⑴ 形容庄重、严肃。例:四叔俨然的陪着。
⑵ 整齐的样子。例:村庄里屋舍俨然。
⑶ 好像。例:这孩子说起话来,俨然是个大人。
但是:
⑴ 只是。例:她但是呜咽,说不出话来。
⑵ 表转折的连词。例:本来他说要来的,但是没来。
二、作家作品和时代背景
1、导入新课:
⑴ 回忆鲁迅及其作品。
⑵ 关于《呐喊》和《彷徨》。(这两部小说集的大概内容及作者的思想。)
2、交代时代背景:
把握要点:适应新文化运动的需要,抨击、揭露封建文化思想,推进
民主新文化的进程。
三、小说情节概括
1、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
序幕──写祝福景象。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初卖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再写祝福景象。
四、请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概括祥林嫂的悲剧人生
开端──丈夫死后逃出婆家,第一次到鲁镇四老爷家做佣工。
发展──被婆家抓回买给山里的贺老六做老婆。
高潮──夫死子亡,第二次到鲁镇四老爷家做佣工。
结局──沦为乞丐,在鲁镇人们祝福时寂然死去。
五、人物形象分析
1、小说三次写到“祝福”,在鲁镇人们祝福时,祥林嫂都在做什么?
(此问意在引导学生注意女主人公的际遇的悲惨和不公)
第一次“祝福:彻夜干活 “一人担当”能干,受称赞。
第二次“祝福:只能烧火“不得沾手”。
三次“祝福:满怀恐惧,寂然死去。
分析要点:生活悲惨,命运不公。
2、小说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分析外貌,都有什么变化?
(此问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女主人公的`外貌变化,挖掘其社会根源。)
初到鲁镇时的外貌:(死了丈夫,悲哀,但年轻,精神还好。)
再到鲁镇时的外貌:(夫死子亡,十分悲哀,精神不济。)
临死前的外貌变化:(被赶出门,成为乞丐,精神已彻底麻木。)
分析要点:精神打击一次比一次大,每况愈下。
3、讨论:
(这些讨论意在引导学生全面把握祥林嫂性格的多样性,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主题的关系上加深对封建礼、教封建思想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该小说的主题。)
⑴ 林嫂是否有过幸福和满足?
⑵ 祥林嫂是否有过反抗和抗争?
⑶ 婆家凭什么将她抓回?
⑷ 为什么要捐门槛?
⑸ 对她精神打击最大的事情有哪些?
⑹ 为什么要捐门槛?
⑺ 对她精神打击最大的事情有哪些?
⑻ 有人说,祥林嫂之死,鲁四叔是首恶,柳妈等是帮凶,你怎样看?
⑼ 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分析要点:封建思想毒害当时社会的人们,封建礼教害人、吃人。
4、概括人物形象:
祥林嫂:勤劳、善良、能干的劳动妇女,但咱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摧残下一步步走向死亡。
四老爷: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捍卫者。
“我 ”:思想进步、有同情心,但软弱的小知识分子。
五、分析小说的环境
1、对祥林嫂的不幸,她周围的人持什么态度?
2、祥林嫂被逼着一步步走向死亡,与哪些人有关?究竟谁是真正的刽子手?
明确要点:封建统治造成国民愚昧和冷漠,这正是祥林嫂悲剧产生的社会环境。
封建思想、封建礼教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的刽子手。
六、主题探讨
1、《祝福》的主题是什么?
通过描写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2、作者以“祝福》为标题的含义?
第一,在情节结构上起线索作用。
第二,在思想内容上讽刺揭露现实、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语文的教案4
教材分析
《口技》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五课。
本单元课文的主题是“文化生活”,五篇课文从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有利于学生增强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这一单元的重点要求通过朗读,让学生联系自己实际生活体验,领会作家对“文化艺术”的感悟。从而提高语文素养,陶冶情操。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通过描写口技表演者摹拟深夜一家四口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火起、救火的情景所发出的精彩声响,以及宾客沉浸其中、如痴如醉甚至以假为真的反应,生动地再现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艺,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阅读简易文言文的能力和语言感受力。在导入教学后,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本注解和工具书归纳文学常识、准确朗读并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学起来应该不太吃力。另处,本文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学生应该很感兴趣。这些都是学好本课的`优势条件。
教学重点
1、揣摩语言,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
2、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教法选用学法指导
教法:导入新课——指导阅读——拓展练习
学法: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拓展练习
媒体应用课件的制作突出了精美与实效的特点,处处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指引,能较好地辅助教学。
情境设计自然界有许多动物能模仿人类的语音。比如鹦鹉能学人说话,海豚能像人—样发出悦耳的音符。声音是个奇妙的东西,能把你带入变幻离奇的境界。口技表演就是这样一种艺术。不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口技》。
教师活动及设计意图
1、指导学生了解《虞初新志》及林嗣环。
2、组织学生自读课文,画出容易读错的字,扫清朗读障碍。
3、指导学生翻译课文,理解课文的意思。
4、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
5、能让学生简要概括总结文章的结构及内容。
6、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7、指导小组完成自主导学(见学案)及拓展练习。
8、课堂小结。
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
1、学生利用工具书了解《虞初新志》及林嗣环,编写文学常识题。
2、对照课下注解正确朗读课文,然后不看书完成加点字注音。
3、结合注解先理解文章,对不懂的词语、语句画出来,
4、然后学生进行当堂提问,由已经理解的学生进行回答,教师进行点评订正。
5、对重点词语及句子进行书面考测。
6、小组结合文中三部分内容:听众的反应、道具的简单及对表演的描绘深入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表达主题的作用。
7、小组完成自主导学(见学案)及拓展练习。
8、试背课文。
习题处理
1、课后其他练习均在自主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全部解决;
2、《目标》上的“自主预习”在课堂教学前自主完成;
3、《目标》上的“阅读拓展”在自习课上师生共同完成。
课后反馈
调整采用文白互读的方式,既可培养学生的文言理解力,又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在文白互读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及时进行点评,加深学生对重点文言词汇的理解。同时,通过学案对常用文言词汇进行疏通检测。
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展现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以一“善”字统领全文,行文中渗透着作者对表演者高超技艺的赞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全文,明确三个场面的声音、声音的特点、听众的反映和作者的评价后,和学生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民间艺术的高超精湛,激发了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意。
语文的教案5
教学目标:
1、能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词语,积累描写繁星的词句。
2、欣赏文中描写的观看繁星的情景,领悟作者表达的感受。
3、学习用联想和想像的手法写景状物,抒发情感;学习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4、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自然,培养其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看繁星的感受,品析课文描写繁星的精彩语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有人说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你喜欢天上的繁星吗?每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你的心情怎样?你产生了怎样的遐想?请同学们说说。生:我想到的是牛郎织女。/我想起了女娲补天的神话。/我想起了钢琴奏鸣曲《星空》??师:同学们的想像太丰富了,懂得也很多。你们知道吗?著名作家巴金也是一个特别喜欢看天上繁星的人,今天我们就一起随巴金先生去看繁星,并听听他的感受。
二、预习检查
(互阅课堂笔记,观摩字词积累。互相补充“我所知道的巴金”,准备向全班同学介绍。)
1、读准字音昧mèi萤火虫yíng霎shà/刹chà那欲坠zhuì/堕du?落半明半昧模m?模型、楷模mú模样、模具
2、理解词语意思
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半明半昧——昧:昏暗。一会儿明亮,一会儿昏暗。密密麻麻——又多又密(多指小东西)。
3、了解作者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代表作有《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他的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三、初步感知
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余同学:
用波浪线勾画出写巴金观察繁星的时间、地点、情况和感受的词句;
四、合作交流
1、课文几次描写繁星美景,内在的顺序是什么?
明确:作者三次描写繁星美景图:第一次是“从前在家乡
七、八月的夜晚”,第二次是“三年前在南京”,第三次是“如今在海上”。
三次描写繁星美景的内在顺序是时间顺序。
2、作者三次写看繁星的情况和感受有什么不同?(可以用在(时间)_,(地点)_,我看着_______,感觉到______________。的句式概括)明确:“从前”在家乡,看到的是“密密麻麻的星”,“三年前”在南京的“一个静寂的夜”,作者看到的是“星群密布的蓝天”并且“认识了一些星星”,而如今,作者看到的是“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甚至“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感受不同:“从前”的感受是“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三年前”“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如今”“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3、读一读作者感受的句子,研究比较它们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讨论为什么不同?
明确:第一次“望着星天??母亲的怀里似的。”母亲的怀抱总给人以温馨的,表达了依恋之情。第二次“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和我谈话一样。”表达了与星之亲密,投机的伙伴之感。第三次“我望着那许多??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写出了海上望星的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的感受,以及与星的知心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繁星(即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美好生活的向往,童心、童趣不减。
(回到母亲怀抱的温馨感受——亲密————既像朋友般亲密又像在母亲怀里一般温馨。)
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感知也渐进细微深切。
五、品味语言(重点结合第三段)
1、文章之所以让我们愿意一读再读,是因为它的语言美,你能找出来并读一读,品一品吗?(教师引导:从思想情感、语言表达、谴词造句等方面去说理由。)比如:“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这句话以一个“悬”字形象地写出了星星摇摇欲坠的情态。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作者以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不仅情趣盎然,而且饱含着对大自然的深深热爱之情。
“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运用排比的手法,依次从触觉、听觉和幻觉的角度描写海上之夜令“我”产生的种种美感。
“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我”的眼睛模糊时看到的所见的无数星星摇摇欲坠的景象,比喻成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情景十分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六、写法剖析
在作者的笔下,繁星点点,胜似仙境,美妙无比。文章之所以有如此美妙的意境,是因为文章既有对星空真实的描绘,也有作者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种写法就叫作虚实结合。下面请你找出这些描写,细细品味,说说它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然后,模仿课文的写法,按照“渐渐的??我仿佛看见??我仿佛听见??我觉得??”这样的句式也写一段这样的话。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巴金的作品《星空》,领略了大海、夜色和星空的美好,感受了作家那种追求自由,渴望美好的情怀,我想,大家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一定也有了一个热切的期待,那就是要像巴金那样,做一个向往美好,追求美好,展示美好的人,只要努力,你们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
八、随堂检测
语文的教案6
《地震中的父与子》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如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提供《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给学生。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介绍资料:可以先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也可以教师播放地震的相关影像资料,还可以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并对图片进行解说;然后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3.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某年,当巨大地震地危
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①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②用“~~~”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③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
3.全班交流:(1)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2)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①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②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③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讨论:(1)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
语文的教案7
《赶海》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六期小语培训班27号邵建岚
一、初到海滩"赶浪花"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赶海》,赶海教案一。
通过对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童年我和舅舅一起去赶海的趣事。)板书:趣
2.童年赶海的趣事令我一次次回味,那么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去体验赶海的乐趣吧。
3.快,跟上"我"和舅舅的脚步--(引读)
出示:来到海边,刚巧开始退潮,海水哗哗往下退,只有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我兴奋极了,飞跑着追赶远去的浪花。
4.你一来到海边就那样兴奋,飞跑着,追赶远去的浪花,为什么?(相机提示: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看到湛蓝的大海,洁白的浪花,金色的海滩,飞翔的海鸥,五彩的贝壳,喧闹的人群…)
5.多么迷人的海滩呀,难怪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不忍离开呢!
6.你能把海浪对海滩的留恋读出来吗?指名读。
(听出了你的不舍,
听出了浪花对海滩的留恋与不舍)
7.刚到海边,踏浪而行,追赶浪花就让你品尝了赶海的乐趣,怪不得你跟舅舅闹着要赶海呢!齐读第二小节。
二、步入海滩品趣事
1.更有趣的还在后头呢!
请小朋友自由读第三小节,听清要求:请你做小小摄影师,去文中捕捉有趣的画面,想一想,你为什么觉得这个画面很有趣。有了想法以后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
2.小摄影师,你捕捉到了哪个画面,你为什么觉得这个画面很有趣?
画面一(抓海星)
你捕捉到了作者抓海星的画面(相机板书:抓海星),请你用朗读的方式来展现这个画面,请你说说有趣在哪里。
预设(1)我能抓住小海星觉得很有趣。(出示: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
(评价:小海星软软的,抓在手里很有趣,请把你的这种感觉送到句子中读出来。)
预设(2)我能在海里摸呀摸呀,觉得很有趣。
(评价:,这么有趣,谁也来摸一摸?生读。)
预设(3)如果不说2,引导:抓住小海星很有趣,其实摸小海星的过程也很有趣,把你的手也伸到海水里摸一摸,往前摸一摸,摸到了吗?(摸到:你真幸运)还有的小朋友没摸到,那我们继续摸,往后摸一摸,摸到了吗?再往旁边摸一摸,终于摸到了。此时你什么感觉谁愿意来把这个句子来读一读?
谁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去掉"嘿")
请一个同学读两句话,对比一下。
读了这两个句子,你有不同的感觉?
(评价:看样子,我们读书连一个字、一个标点也不能放过。)
齐读这一句。
画面二(捉螃蟹)
小摄影师,你捕捉到了哪个画面,你为什么觉得这个画面很有趣?
(1)多灵活的小螃蟹呀,你为什么要东逃西窜呢?
(2)你甘心被就这样被抓住么?(不愿意)
这就是不甘束手就擒点红指名读好束手就擒
把词语放进句子中读一读(点评:1你真是只灵活的小螃蟹2你这只小螃蟹溜得可真快呀!)
(3)螃蟹东逃西窜这么难抓,难怪小伙伴抓得这么认真_(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作声)
做一做努努嘴儿
(4)小伙伴抓得这么认真,螃蟹逃得这么迅速,谁来读好这个句子,教案《赶海教案一》。
(5)正当小伙伴聚精会神地想要抓住这只螃蟹的时候,突然引读_第三句
(6)当时被螃蟹夹住时,你是怎么做的?(甩手疼得叫起来)
指导读第三句(点评:1.老师听出来你被夹住了。2.真疼呀!)真好,我们一起学学他的样子读一读)
(7)你被夹得这么疼为什么脸上还挂着笑容?
(8)这么有趣,难怪吸引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老师读第一句,你们读后两句。
(9)让我们来体会体会抓螃蟹的乐趣吧!男声齐读第一句,第二和第三句由女生来读。
画面三(捏大虾)
小摄影师,你捕捉到了哪个画面,你为什么觉得这个画面很有趣?
1.生读:我轻轻伸过手去…神气不起来了。
你觉得有趣在哪里?抓住大虾很轻松,很有趣。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
谁来示范一下?生示范。(注意动作要轻)呀!真容易!你再来读读。
请你们再读读这句话,想想它还有趣在哪里?
预设:刚才还是威风凛凛的一员武将,现在被我一捏,就成了我的手下败将。
你是从哪个词语中感受到的?(俘虏)刚才还那么神气,现在却再也神气不起来了,真是滑稽!请你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读。
(评价:这可真是件有趣的事。
本来是威风凛凛的武将,现在却成了俘虏,多有趣啊!你再来试试。生读。)
2.这说了半天的武将到底是谁呀?(这只大虾到底长什么样啊?)
生读句子。你见过戏台上的武将吗?他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威风,神气)出示武将图片,看,这就是戏台上的武将。在这句话中的武将就是指?(大虾)出示大虾图片,你们看,大虾摇摆着长须,多神气呀!请你来读读这句话。
(这真是一只威风的大虾呀!
这只大虾似乎不够威武)
此时的大虾摇摆着长须,好像在说什么?
指名生交流。(瞧我多神气!)(你们别惹我,我可是很厉害的哦!)(这是什么?敢挡住了我的去路,看我的厉害。)
这些大虾可真威武!我请男生一起来做做这只威武的大虾,读读这句话。
3.这只大虾是怎么样自投罗网的呢?指名读:"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低头一看,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你从这两句话中感受到什么?
生交流。(这只大虾很有趣,它用触须挠我痒痒。)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4.你从同学的朗读中能体会出我"捏大虾"的心理的变化吗?(奇怪--恍然大悟--得意)
5想不到这捏大虾真的很有趣,我们再来重温一下其中的乐趣吧。请男生读第一、三两句话,女生读二、四两句话。
你们一个个都是小小摄影师,能抓住最有趣的画面进行抓拍。如果说刚才是特写镜头,那么这个小节的第一句就是远景镜头,画面中的人物非常多。他们有的在--,有的--,有的--…还有很多海滩上人们赶海的有趣的画面,
三、想象画面写趣事
出示第三小节。第一句话齐读。每个画面请一个小组的同学来读。(课件短文分四种颜色呈现)
想象并选择一个画面来写,看谁写得最有趣,最吸引人(捞海鱼、捡贝壳、玩泥沙等)
接在课文第三小节后面写,字可写小些。
四、欣赏海边夕照
快乐的时光总是那样来去匆匆,看--(引读第四小节)
大海不仅给我们带来无限的乐趣,傍晚时分的景色也是那样迷人,所以--(引读最后一节)
歌声再次响起,当你听到这样的歌声的时候,你是否读懂了我的心(那么多的歌,我为什么就爱唱这一首?)
语文的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4、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尝试从生活中选择事例,并结合事例说说礼貌待人的好处。
课前准备:
收集关于礼貌待人的名言和事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漫谈礼貌。
1、板书“礼貌”,谈谈你对“礼貌”的认识。
(板书过程中相机指导“貌”的书写)
2、大家谈了对礼貌的看法,我们课本上也“谈”了,(板书:谈)让我们一起来看谈了什么,怎么谈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遇到生字读读生字表上的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它读流利。
2、再读课文,把课文读的通顺、流利。
3、默读课文,看看课文为我们讲了哪几个故事,读完后,再想想,关于“礼貌”你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4、读课文新词、难句。
咳嗽纠纷态度粗暴出言不逊彬彬有礼
安慰师傅减少矛盾思想情操文化修养
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5、点名检查自读情况,师生评点,随机纠正读错的字音,指导读通重点句子,读好人物对话。
三、书写生字。
1、学生自读生字,说说哪些字不易写好,哪些地方书写时应注意。
2、范写重点生字,边写边讲述注意点。
3、学生描红、临写。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句,温习巩固。
1、听写词语。
彬彬有礼岳飞暖人心“冒失鬼”讨人嫌
避免纠纷减少矛盾安慰师傅
2、师巡回了解学生听写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重点字词的点拨、反馈。
(如:慰、嫌的书写指导以及“师傅”和“师父”的书写区别)
二、自读课文,整体入手。
(看看课文围绕着“礼貌”讲了哪几个故事?)
三、精读故事,领悟礼貌。
(一)精读感悟故事一。
1、整体读。
(课文用三个小故事来进一步说明讲礼貌的好处。我们先来读读《说岳全传》中的一个故事。)
2、知故事:指导对话朗读,理解重点词句。
(1)抓“吼”指导朗读牛皋的话。
(2)评价:眼前看见了怎样的牛皋?这时候你心里的感受是什么?
(3)引读:所以老人—
(4)同法读评岳飞的言行。
3、明道理。
(1)通过岳飞和牛皋的不同表现,联系我校校本课程《弟子规》进
行诵读。(这正如《弟子规》所说的:)
(2)古人有训,大家也感受到了。这正如俗语所说:“礼到人心暖,
无礼讨人嫌”(相机理解“俗语”)
4、小结课文用事例来说理的表达方式。
(先讲故事,后说道理。)
(二)举一反三,读悟故事二、故事三。
(我们继续往下读,看看下面的'两个故事讲了怎样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
1、精读感悟故事二。
(1)整体读。
(2)知故事:
重点指导朗读、评价小朋友道歉的话“对不起,把您的裙子弄脏了。”(象不象小朋友的道歉?)
(3)明道理:
小朋友用他的行动和语言取得了女青年的原谅,这是因为小朋
友做到了—(礼貌待人)。引读:因为礼貌待人所以、、、;所以说礼貌待人可以、、、。
2、精读感悟故事三。
(1)整体读。
(2)知故事:重点指导朗读、评价总理安慰朱师傅的话。感受总理
语言的文雅、和气、宽容。
(3)明道理。
(4)质疑解疑。结合生活例子理解“思想情操、文化修养”。
3、总结感受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式。
(先讲故事,后说道理。)
四、回归中心,明白道理。
(三个小故事,我们都学完了。它们都是讲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三个小故事综合起来说明了什么道理?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1、齐读第一、五自然段。
2、交流中心句: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板书:礼貌待人优良传统)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作者用了一句古训:(齐读)
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3、联系上下文理解古训的意思。
4、理解礼貌待人的作用。(板书:和谐美好)
5、依据板书,背诵第一、五自然段,把道理记在脑子里。
五、师生互动,交流“礼貌”。
(古今中外流传着许多关于礼貌的名言、古训、俗语、格言,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大家收集到的名言、古训、俗语、格言。还可以用一两句话说说你对礼貌的感受。)
1、学生生交流古今中外关于礼貌的古训、名言、俗语、格言或自己的感受。
2、教师出示自己收集到的古训、名言等。
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作者:松苏内吉
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作者:约翰洛克
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作者:孟德斯鸠
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贵的东西。作者:冈察尔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歌德)
生活里最重要的是有礼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赫尔岑)
六、读写结合,活学活用。
写一个与课文礼貌故事结构相似,关于礼貌待人一个礼貌小故事,一个礼貌小道理的小练笔。
1、能正确译讲并背诵第4-5段。
2、学习文章的描写方法。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口技》。(板题:口技)
(过渡语)我们将如何学习这课文呢?请看:
二.投影显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译讲并背诵第4-5段。
2、学习文章的描写方法。
(过渡语)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达成学习目标呢?好,下面开展自学竞赛。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译讲课文)。
(一)先学。
1、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学指导准备译讲课文第4-5段。请看:
2、投影出示: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并对照课下注释练习翻译,10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课文(如有不会的地方,可小组内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译讲方法:先读一句原文,再解释重点词,最后连起来翻译整个句子。
3、学生自学,准备译讲;师巡视,了解学情。(教师切不可干走出教室等无益的事,更不可接打手机。)
(二)后教。
1、(过渡语)下面,请大家对照译讲方法译讲课文4-5段。
2、指名译讲:后进生先译讲,发现错误,请其他同学帮助更正;如还不对,老师更正,并分类板书学生译讲错的词语。
3、质疑问难。
(1)过渡语:同学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2)鼓励不懂的同学举手提出疑问,大家给予帮助。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学习描写方法)。
(一)先学。
1、师:同学们,到现在为止都能把全文正确地翻译了。那我们现在又来继续自学,请看自学指导(投影显示),同学们,看全文并思考为了写口技艺人的“善”,作者是如何生动地描写的?6分钟后比一比看谁回答得最好。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教师切不可干走出教室等无益的事,更不可接打手机。)
(二)后教。
1、指名学生回答。
2、其他学生补充、更正。
3、教师则边听学生的回答边适时、引导并板书。
五、当堂训练:
1、师:同学们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正确译讲了,下面比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诵课文第4-5段。
2、学生自背,发现不熟的地方,反复读,准备抽背。
3、学生齐背第4-5段。
4、互背。
5、指名背。
语文的教案9
【教材分析】
《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如诗一般的生活织就了如诗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如诗般语言描绘出这一切:儿童圣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情趣。这是对人性的讴歌与赞美。
本课文字浅显但意蕴却深,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生活经验,创设阅读氛围。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课前认真阅读课文,品味文章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领悟文章意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积累词语,了解作者及其创作概况,了解民俗民风。能深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章的情致,感受作品的意蕴。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读书指导法和美点寻踪法,通过朗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激发学生关注身边生活,发现并领略生活的诗意。
【教学重难点】
1、研读,品析细节和关键词句。
2、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乡怀旧之情,领悟文章的意蕴。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浅知课文大意,查阅不认识的生字词,收集和了解过年风俗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首先播放音乐,让学生欣赏各地奇异的民俗图片,激发兴趣,再让学生漫谈过年的风俗或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引导学生感受那些经历中蕴涵的情感和意蕴后,总结并提示:我国浙江温州一带是如何过年的,请听琦君为我们讲述的过年的故事──《春酒》。
2、作者简介:
(简要介绍作者生平、主要作品)
二、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全文,并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强调需要积累的字词。
(多媒体显示)
家醅(pēi) 炮制(páo) 挑剔(tì)
一马当先:作战时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2、思考:
⑴ 本文记叙了作者童年的哪些事?有何意义?
⑵ 文章结尾写道:“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春酒的味道吗?
三、研读、品味精彩的语言,体会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1、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找出来,把它推荐给大家,并说明理由。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然后集体交流。
四、课堂小结
五、延伸拓展
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并做简单比较。
六、布置作业
1、写一段文字,介绍一个传统节日。
2、课外选读有关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并把它推荐给班里的同学。
【板书设计】
过新年
春 风俗美
喝春酒 家乡的味道──思乡怀旧
酒 人情美
喝会酒
语文的教案10
(一)、激情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习我国著名作家矛盾写的一篇散文《天窗》,出示课题,学生齐读。
2、你知道什么叫天窗?在日常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天窗?
(设计意图:针对题目引导学生质疑,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与教材编排意图产生碰撞,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天窗虽小,却有许多神奇之处。请同学们一边看动画,一边听课文朗读,感受一下天窗的魅力。(出示课件)
2、看完画面,你对天窗有什么感受?指名学生说一说。师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为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度:是啊,这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小小的天窗是神奇的。(课件出示这两话。)慰藉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唯一、唯一的慰藉呢?为什么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是神奇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中去,进一步去体验天窗神奇之处。
(三)、细读课文47自然段,深入体会。
1、请同学们默读47自然段。找一找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在什么时候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透过这扇天窗,孩子们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分别用和~~在文中画出来。
2、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你对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这句话的理解。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汇报交流。
师相机出示课件,指导朗读、理解句子的意思。指导学生用也许也许也许说一句话。
5、指导朗读47自然段。
(设计意图:在理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品味,恰到好处的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也训练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四)、学习8、9自然段。
是啊,天窗虽小,却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孩子们的童年充满了无尽的想象。你们认为这个天窗怎么样?(是神奇的)
1、出示课件: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学生齐读)
2、为什么说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呢?请同学们读课文8、9自然段,思考问题。
3、讨论交流,师相机出示重点句子,指导朗读、理解感悟。
(1)、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联系到的种种事件!句中的两个它指什么?句中的两处否定,谁能改成肯定形式读一读。
(2)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更复杂,更确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抓住文中难以理解的句子,反复朗读理解感悟,结合生活实际,加深理解。真正体会到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无穷乐趣。)
(五)、总结拓展。
1、师总结:天窗给漆黑的屋子带来了仅有的光明,孩子们通过天窗看见了雨点、闪电、星星、云彩,使孩子们的童年充满了无尽的想象。这些都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这个天窗是多么神奇啊!
2、把自己在生活中透过各种窗口,如自己家的窗户、乘坐汽车或火车时,从窗户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说给同学们听听。
(设计意图:把阅读和生活结合起来,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板书设计:
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是神奇的
天窗 看见 想象 是放飞心灵的
雨脚雷电星云无穷无尽 一线天空
语文的教案11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贺龙设下草帽计、敌人中计的过程。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根据具体的情况巧用智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前后比较,了解贺龙实施草帽计具体原因及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教师叙述,使学生了解故事当时的历史背景
师:同学们,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了保存实力,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
千里长征。话说贺龙同志率领一支队伍,由湘西向贵州进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期间发生的一个
故事——《草帽计》。
2、板书课题,学生发现问题
板书[草帽计],通过学生发现错误、指出错误的过程,使学生加深印象:这篇课文写的是
一个有关计策的故事。
3、引导学生理解“计策”
①学生依据理解自己说一说“计策”的`意思
②用课间出示词义,指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提出要求,学生自由阅读课文
师:课文围绕草帽写了一个什么计策呢?请同学们小声、快速地阅读课文。(教师巡视学
生读书情况)
2、集体正音:
面面相觑汗流浃背山场山土坊里一窝蜂似的
在正音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山场”的意思:就是山上比较平坦的、比较大的空地。
3、读后交流:课文围绕草帽写了一个什么计策?
三、细读课文,分析课文内涵
(一)贺龙设计
1、结合“计策”的词意,提出问题及读书要求:在什么情况下,贺龙想出的这个计策?
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并画出相关的句子。
2、学生在自己读书、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在什么情况下,贺龙想出的这个计策?
引导学生理解当时具体情况:
①当时是炎夏、天气酷热;
②红军上有飞机的轰炸,后有追兵;
③贺龙选择了一块山场(根据学生的理解,适时板画当时的情况)
4、体会当时红军面临的最大威胁
师:在酷热难熬,敌人上下夹击的情况下,红军最大的威胁是什么?(体会红军最需要摆
脱的是敌人的上下夹击)就在这种情况下,贺龙同志设下了草帽计。
5、读书学习战士的表现
①师:听到丢草帽的命令,战士们什么表现?读读书。
②学生交流读书情况
③通过教师叙述,创设情景:听!贺龙同志的命令传下来了!如果这时你就是一为红军战士
你会怎么说?(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学生体会战士们对丢草帽的不理解)
(二)敌人中计
1、过度:敌人这的会像贺龙预计的那样中计吗?通过读课文的那部分知道的?(三、四自然
段)
读三、四自然段,体会读时的心情
2、学生读书
3、交流读书时的心情:痛快、高兴、激动等
4、指导朗读
5、师问:在痛快、高兴之余,你对敌人的做法有什么疑问吗?
引导学生置疑:敌人怎么会这么轻易的中计?
6、前后联系地读书,体会敌人怎么会这么轻易的中计?
7、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8、全班交流读书情况:敌人怎么会这么轻易的中计?
帮助学生梳理:①天热——敌人抢草帽;②飞机驾驶员急于立功的心理;③选择了有利地
形,保证草帽计的成功实施(班述:天气、心理、地形)
小结:贺龙同志正是利用天气、地形以及敌人的心理,巧妙地设下草帽计,请君入瓮、以敌
克敌,使红军化险为夷,继续长征。
四、总结全文
1、谈话体会,师问:当战士们后来听到战斗胜利的消息,会怎么说?(体会贺龙的神机妙算
)再问:我们读了草帽计,又会受到什么启发呢?
2、作业:自古至今这种巧用智谋、克敌制胜的故事很多,建议同学们课下找一找、读一读,
语文的教案12
学习目标:
1、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2、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生命中奔腾的力量和阳刚之美.
3、理解排比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教学难点:品味排比句的作用、气势与激情
预习·导学
1.自读文章,解决生字、词。给加线字注音。
瞳仁()亢奋()羁绊()山崖()
冗杂()烧灼()磅礴()淋漓()
戛然()闭塞()束缚()
2.填空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地搏击着,()地搏击着。它()着你,()着你,()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3.画出文中能高度概括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的一句话.
4.文中大量地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来表现安塞腰鼓的气势?思考一下其何作用?
5.学生组内自主朗读,体验作品的情感、语调,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
课文研讨
一、片断播放,高声诵读,感知气势
1、知内容。
自由朗读课文,试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尽量多找)
2、明结构。
文章按“鼓响前”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二.品读赏析,学习句式
1.寻找自己觉得最精彩的语句片断品读赏析,要求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赏析评点。(可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各方面进行)
2.仿照任意句式,自己另写一个。(可赞美自己的家乡、师长、亲人等)
三.深入理解,互动释疑:
(1)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
(2)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
(3)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为什么“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4)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5)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为什么听到这样的“鸡啼”?)
教(学)后记:
同步练习
阅读
(1)但是:
(2)看!
(3)一捶起来就,,!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是急促的鼓点;(),是飞扬的流苏;(),是蹦跳的脚步;(),是闪射的瞳仁;(),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4)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5)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6)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7)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8)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客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动!
(9)好一个安塞腰鼓!
(10)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11)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现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12)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1.给选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意思。
第一层:(段至段)。
第二层:(段至段)。
2.将“忘情了”、“没命了”、“发狠了”三个短语填人文中横线上,依次是
,为什么这样排列?
3.文中括号中依次填的短语是。
4.品味下列语句的意义:
(1)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2)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3)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5.第三段从方面写安塞腰鼓,突出其情景和场面的。
6.第四段主要用了的修辞,突出了安塞腰鼓的。
语文的教案13
教学目标 :
1、复习学过的23个声母、6个单韵母以及10个整体认读音节。通过形近字母的认读、比较及看图拼拼读读,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提高拼音能力。
2、复习巩固学过的11种基本笔画以及9个汉字,学习熟字组成的新词。
3、培养按时上学,认真学习,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和爱护同学的良好品德。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学习第1——4题。
教学过程 :
一、 学习第1题。
1、用多种方法读声母表。如领读、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告诉学生:声母表上zh、ch、sh、r的声母排在z、c、s的前面,这和我们教学的先后顺序不一样。因为我们先学平舌音,再学翘舌音方便些。
2、打乱次序,卡片认读声母和单韵母。
3、卡片认读整体认读音节。
4、按顺序背声母表。
5、打乱声母、单韵母、整体认读音节的顺序做“送信”游戏。
二、学习第2题。
1、让学生自己比比、读读。
2、指名读,并说出顺口溜。如:“b b b,拉出天线听广播。”
3、同桌互读。
4、卡片认读。
三、学习第3题。
1、自己说、同桌互相说笔画名称。
2、“开火车”,卡片认读笔画并书空。
3、让学生回忆什么字中有这一基本笔画,如:“米”中有撇、捺。
四、学习第4题。
1、卡片认读学过的汉字及词语:竹子、玉米、瓜果……
2、自己读熟字组成的.新词。
“五一”就是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大米”就是我们平时吃的米。
3、指导在作业 本上书写。告诉学生这些都是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学习第5——7题。
教学过程 :
一、学习第5题。
1、用卡片认读音节,特别注意读准三拼音音节。
2、指名一学生上黑板连线,其余小朋友在作业 本上独立做。
3、共同订正。
二、学习第6题。
1、让学生自己看图拼拼读读。
2、指名说图上有什么动物,要求把音节读正确,特别注意方言与普通话差别大的词。如:shé(蛇)、shī zi(狮子)、hú li(狐狸)。
三、学习第7题。
1、指导学生逐幅看图。弄懂并说说图意。
2、小红花找朋友。
教师组织学生逐条评议,要求认真而诚实。图意如下:
图1:按时上学不迟到。
图2:上课专心听讲。
图3:爱护同学。
图4:认真完成作业 。
图5:爱护书和笔。
语文的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丰富见闻。
德育目标:
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难点:
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自由朗读,自主预习。通过本文的教学,学生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并了解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1、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2、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个真实而令人难忘的故事,初步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板书课题)
二、自由朗读,自主预习
1、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把课文读两三遍,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自然段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2、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指名读,想读哪些就读哪些,想说哪个词义就说哪个,有的词语可用形象表演的方式,如:“欲出又止、雨贯而出、气喘吁吁”等。
小黑板
旅游筑巢幼龟沙滩侦察企图
情愿蠢事返回海鸥补救
争先恐后欲出又止若无其事见死不救
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
3、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是否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4、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与重点:了解课文大意,理解“自然之道”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以演促读,感悟“蠢事”
1、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请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表演这三个自然段叙述的情景。如果你会表演了,也就读懂了。
2、演中促读,演中理解:
a、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两个学生扮“幼龟”,带头饰上台表演,大家边听边看。表演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欲出又止”“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并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比较书写“幼”和“幻”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的表演,范写“啄”字。
b、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或表情的词语,如:“焦急”“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颓废”,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最后指名上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小组再说一说。
4、回答:我们干了一件什么样的“蠢事”?
5、比较句子: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是“愚不可及”。然后范写“愚蠢”,学生在草稿本上写两遍。
课堂小结,完成练习
四、自主读课文,遍数自定,抄写生字新词。
语文的教案15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学习重难点】
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2、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⑴ 同桌对读生字词。
⑵ 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2、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⑴ 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① 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② 读后提问。
③ 理解词语:
人声鼎沸。
④ 总结学法。
(小黑板出示。)
⑵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2分钟)。
① 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
② 师答疑。
3、同桌互相检查这些生字新词是否都理解了。
4、教师抽查并总结。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或谁的`不好,该怎样改,引导学生鉴赏。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
⑴ 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
⑵ 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
⑶ 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⑴ 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⑵ 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⑶ 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
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
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
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
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全课小结
【语文的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2-12
[精选]语文教案09-26
语文教案(精选)09-26
(精选)语文教案09-17
语文教案(经典)08-20
[经典]语文教案10-06
语文教案[精选]10-12
语文教案10-14
语文教案11-04
语文教案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