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三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②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朗读、解读、品读中把握诗歌丰富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材分析:
1、重点:品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形象美。
2、难点: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了解《诗经》在中国文学的地位。
教学方法:
诵读法、联想想象、讨论交流
学法指导:
大声地朗读,生动地译读,多元地品读,优美地范读
一、教学过程:
导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不学《诗经》就不懂怎么说话。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那么同学们读过《诗经》吗?
二、七嘴八舌话《诗经》
1、请学生谈谈对《诗经》的认识、了解
(PPT展示《诗经》文学常识)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②《诗经》六义:
作品分类:《风》、《雅》、《颂》
表现手法:赋、比、兴
2、教师问:《诗经》离我们远吗?
PPT展示———跟《诗经》有关的
①成语
②名句
③诗词
④名号
《诗经》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影响着我们。它的文化传统就像空气一样滋养着我们的民族,它的要素始终流淌在我们的文化血液中。
三、一咏三叹吟读《关雎》
1、全班齐读(订正字音)
窈窕yǎo、tiǎo、淑shū女、好hǎo、逑、寤寐wù、mèi
2、男女和读(读准、体会节奏—四言二字一顿)
3、学生个读、评读
4、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思考: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这首诗写了一个君子对一个淑女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
四、诗情画意译读《关雎》
1、吟读诗歌入情先入境,如果把这首诗当成是一个剧本,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是导演,你会拍摄几个场景来反映这首诗歌?
雎鸠和鸣图——舒缓、平正(美好,生机,岁月静好)————PPT图片展示
少女采荇图——渴慕、爱慕(清新、活泼)
长夜难眠图——忧思、惆怅(速缓、调沉—急切,速稍快)
琴瑟鼓乐图——喜悦、庄重(“钟鼓乐之”语顿、重音)
2、学生想读诗歌,展开想象以文译读
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4、请学生有感情地吟诵诗文。
五、意趣盎然品读《关雎》
引:好诗不厌百回读,《关雎》被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一定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大家深入品读比诗,读出其美。
初三语文教案2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朗读、感悟,把握作品的意旨,在整体感悟基础上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培养古代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在诵读中陶冶情操,受到启迪。
3、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二、重点、难点:
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如果不合适,应该怎么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
3、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
学生以个人朗读、小组内互读等形式尽量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参考注释,疏通诗意。对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交流解决,或请教老师,老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予以解答,或交由全班讨论解决。
4、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问题,把握诗作内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师将学生在探究中反映的问题集中展示,师生共同探究。
教师集中点拨学生疑而未决的主要问题。
(1)这首诗是怎样抒发诗人感情的?
(2)《咏煤炭》这首诗表面上是咏煤炭,实际上是明志向。试结合诗句,说说诗人的志向。
要点如下:
(1)前四句描写煤炭的形象,写尽煤炭一生。后四句有感而发,抒发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全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2)这首诗是诗人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一生忧国忧民,以兴国为己任。其志向在后四句明确点出,其舍己为公的心志在后两句表现得尤为明显。综合全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志向:铁石虽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即使历尽千辛万苦,他也痴心不改,不畏艰难,舍身为国为民效力。
5、学生齐读全诗
三、归纳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于谦的《咏煤炭》首诗,了解了诗人的心志,和人生情怀,领略了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学会了阅读把握诗词的一般方法,体会了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初三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2.了解小说中刻画人物性格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3.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
二、能力训练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学习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神态、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理解作者对文中主人公深切的同情。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
2.学习通过表情、行动、心理、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
2.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教学突破 1.梳理小说情节,感悟起伏曲折的情节所表达的深刻主题。
2.诵读欣赏文中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课前查找相关资料。
2.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查字典解决生词。
2.熟悉课文,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心就象是天平,可以用它来衡量事物的轻重,同样的东西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分量是不一样的。如果在你的心之天平上,一端放上亲情,一端放上金钱,会向哪一边倾斜呢?
(二) 点名让学生结合预习介绍作者。
1介绍作者:莫泊桑(1850--- 1893),19世纪法国著名的小说家。 代表作有《羊脂球》《项链》等。其他 同学补充。
2.补充:他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当过兵,做过小公务员,目睹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所以他有深厚的创作基础。他特别善于写揭露资产阶级社会道德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 指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并思考小说的主要人物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的复述作出评点。结合以菲利 普为人称的复述,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变化。 1.通过阅读找出称呼的变化:坏蛋、流 氓、无赖、正直、有良心的人、小子、
家伙、贼、流氓。
1. 提问: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变化可以看出他们对于勒态度变化的线索是怎样的?启发:最开始于勒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一部分时,人们打发他去了美洲。 2.根据教师启发,找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变化的线索:打发他走à盼
望、赞扬à又骂又躲。
2. 提问: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是表现出来的人物行为,如果深入人物内心,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情感变化又是怎样的? 3.在教师的引导下,由表及里,逐步深 入理解课文。相互讨论交流后回答: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情感变化的线索是:恐怖à希望à恐怖、仇恨。
(四)、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主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分析:于勒的命运变化小说没有直接交待,而是隐含在菲利普夫妇对他的称呼、态度、情感等等变化中,以及辅以老船长的叙述交待的。
1. 通过小说对菲利普夫妇的描写把握于勒的命运变化:在家行为不正一出外发财一最后穷困潦倒。
2. 提问:小说描写这种种变化,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2、于勒命运的变化引起了菲利普夫妇的种种变化,反映出当时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淡漠炎凉,即便是亲情也不再能维系什么,更显人情的悲凉。
3. 提问:小说描写了许多人物形象,那么主要描写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3、联系上下文思考回答:小说着重描写的是菲利普夫妇。如果正面描写于勒,那只能反映他在当时社会中的个人遭遇,不能说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漠炎凉,悲剧意味会大大降低。
4. 引用马克思“金钱关系说”
“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金钱可以使冰炭难容的人互相亲密起来,使逝同水火的人互相亲吻起来。” 4、学生可以联系实际,用事例来证明。
5. 归纳本文的主题:小说意在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5、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6. 讨论:有人认为本文意在表现资本主义制度下小人物的辛酸。你是否同意,说说理由。 6、学生从菲利普夫妇一家的家境的拮据。生活的窘迫。
(五)、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小说描写了许多人物形象,那么主要描写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主要描写的人物是菲利普夫妇,为何文章标题又为《我的叔叔于勒》?
1、联系上下文思考回答:小说着重描写的是菲利普夫妇。如果正面描写于勒,那只能反映他在当时社会中的个人遭遇,不能说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漠炎凉,悲剧意味会大大降低。
2、提问: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分别是什么? 2、共同点:
自私、冷酷、惟利是图、虚荣
3、提问: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在共同点之外又有所不同。分角色朗读。(34—38)小节。 3、不同点:
丈夫(胆小、懦弱、毫无主见)
妻子(精明、泼辣、沉着、镇定)
(六)拓展训练及作业布置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参看课文46小节,“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设想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用父亲的口吻表述出来。 1、学生自由写作,互相交流。
2、提问:设想如果父母遇到的是腰缠万贯的于勒,父母亲会有怎样的表现。试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2、学生自由写作,集中交流。
3、设问:契柯夫笔下的变色龙也随着狗的主人身份的不同而改变,莫泊桑
笔下的菲利普夫妇也随着于勒身份的不同而改变,是否相同。 3、学生比较:契柯夫表现沙皇制度下,人不如狗的现实,而本文表现资本主义制度下金钱关系。人物性格不同,契柯夫表现见风使舵、奴颜婢膝、不知羞耻的走狗,本文表现自私、冷酷、惟利是图、虚荣。
4、小说的景物描写是小说不可或缺的因素,试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4、去时景物描写衬托欢快、喜悦的心情。回来时景物描写衬托失望、沮丧的心情。
(七)、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称呼变化:
①坏蛋、流氓、无赖②正直、有良心的人③小子、家伙、贼、流氓
明线 :
态度变化 :打发他走——盼望——赞扬——又骂又躲
情感变化 :恐怖 希望 恐怖、仇恨
暗线:
于勒 在家行为不正——出外发财——最后穷愁潦倒
主题探讨①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②表现资本主义制度下小人物的辛酸。
教学反思
初三语文教案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解题、背景、作者、表
2.指导阅读、分段
3.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4.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
阅读、分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
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
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3.一人简介诸葛亮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问题1),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第三,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
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问题2、3),教师补充以下词语:
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秋:关键时刻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盖:原来
2.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
3.思考问题:
(1)
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9)
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
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5.指导背诵:
(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2)学生试着自己背
(3)抽优生背
(4)全班齐背
6.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六、布置作业:
A.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
A.预习翻译3-7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2.学习6、7段。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4.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重点难点:
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教具;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
教学过程:
一、检查默写1-2段(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
二、分析课文3-5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二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痛恨:所以:计日而待:良实:亲贤臣,远小人
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问题2、3)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创设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
躬耕:亲自耕种.闻达:声名远扬庶竭:希望竭尽尔来:从那时到现在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
3.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
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4.独立思考问题:两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5.讲解“寓情于叙”
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6.讨论问题:“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7.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五、布置作业
A:课后背诵课文3-7段;预习翻译8、9段
B:默写课文3-7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理解8、9段。培养说话艺术(委婉)
2.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3.背诵,练习巩固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抽一中等生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创设情境,进入新课。
2.指导翻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老师要多做些点拨
学生先独立翻译,教师给予指点,后集体讨论解决
3.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
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
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
板书:请命出师----表决心
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表达感激之情
4.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好不好?
明确: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
三、朗读指导,进行背诵:
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
四、布置作业
A、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
B、熟练背诵全文
初三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2、情感与价值目标:
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3、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教学难点、重点
1、在这封遗书中,作者反复强调的是“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一中心思想。这一中心思想是怎样贯穿全文的?
2、“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这句话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作者是个革命者,当然是不相信有鬼的,至于“望其真有”,一则说明自己对妻子的“至爱”,二则用来安慰妻子。这哀痛欲绝的话,同样反映了作者为革命而死的高尚胸怀。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自读,并用一课时检查自读情况,解答疑难,讲评练习。
(二)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朗读“自读提示”,口头归纳“自读提示”的主要内容。
2.解释词语:
(1)卿卿
(2)竟书
(3)掩映
(4)率性
(5)模拟
(6)太上忘情
(7)眼成穿而骨化石
(8)独善其身
3.掌握活用词的意义和用法:
(1)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2)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3)汝泣告我
(4)瓜分之日可以死
(5)卒不忍独善其身
(6)汝幸而偶我
(7)当尽吾意为幸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指导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二题。
(三)学生讨论,教师解答疑难。
1.要求学生在课文中逐一划出各段关键性句子,然后说一说这些句子在各段中的作用,以及怎样和全文的中心保持一致。(讨论此题旨在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清文章思路。)
提示:全文7段,每段都有一些关键性的句子。第1段,“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
《与妻书》练习题
第一部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意映卿卿如晤( )窗外疏梅筛月影( )吾灵尚依依旁汝也( )的的非吾所忍( )
2、解释下列句中的词语。
⑴不能竟书而欲搁笔竟:
⑵谓吾忍舍汝而死忍:
⑶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忘情:
⑷第以今日事势观之第:
⑸吾家后日当甚贫当:
⑹的的非吾所忍的的:
3、用现你汉语表述下列句子。
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⑵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⑶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⑷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
4、这封信写得豪情万丈,又缠绵悱恻。朗读下列句子,体会作者对妻子的至爱之情。
⑴初婚三四个月,适冬夏之望前后,窗外疏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念思之,空余泪痕。
⑵前雨具科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初三语文教案6
教学内容:
《愚公移山》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本文对学生树立良好的品质和克服困难的精神,无疑起到了较好的榜样的作用。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了解寓意。
2、分析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难点:
1、品味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2、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做出不同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3、学习愚公身上的精神,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一、复习导入,精读课文ppt
1、诵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我们接下来齐读课文并思考几个问题,看同学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
(1)、课文写了哪些人?(有愚公、智叟、愚公妻、荷担者、遗男。)
(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太行、王屋二山的规模怎么样?
(3)、移山有什么困难?
(4)、结果怎样?
二、讨论交流、升华提高(小组活动,全班交流)
1、朗读第二.三段。(小组讨论)
(1)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言行,其态度有什么不同?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céng)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献:提出,不反对,君:是尊称,曾(céng)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为愚公着想,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有顾虑(关切,担心)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笑:讥笑,残年:极端鄙视年纪大,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冷言嘲讽(嘲笑,讥讽)
2、同样是面对移山这件事,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可以看出他们有什么样的形象?ppt
(1)、愚公的形象: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2)、智叟的形象:目光短浅,畏难而止自作聪明
3、愚公真“愚”?智叟真“智”吗?
三、品读课文,文本升华
1.提问: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学生自由发言。ppt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请找出文中的几组对比并试分析其中一组的作用
3、读到这里,你觉得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四、学生辩论,培养个性
1、在高科技、信息化的时代要不要学习愚公精神?。ppt
五、归纳总结《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与同桌讨论:你认为你认为愚公是搬家好还是移山好?写篇300字的练笔
《愚公移山》课课练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1)汝心之固,固不或彻( ) (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4)何苦而不平( )
(5)杂然相许( )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7)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 (8)帝感其诚( )
(9)而山不加增( ) (10)聚室而谋日( )
2.指出下列句子里的通假字,并说明其含义。
(1)甚矣,汝之不惠:。
(2)河曲智叟亡以应:。
3.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其:其妻献疑曰( )惧其不已也( )
其如土石何( )帝感其诚( )
之: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
笑而止之曰( )
4.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二,一是,二是。
5.“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运用这种句式,其
《愚公移山》练习试卷汇编
一、(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一15题.(12分)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
⑵河曲智叟亡以应亡:
⑶惧其不已也已:
⑷无陇断焉断: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甚矣,汝之不惠!
⑵何苦而不平?
14.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
初三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隐匿、荣膺、一气呵成、妙手回春、如坐针毡、芒刺在背”等词语。
2.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
3.了解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岸上农村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
能力目标
1.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2.体会小说中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
3.扩大阅读视野,进一步理解小说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德育目标
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
1.诵读,体会小说高妙的语言运用。
2.把握人物性格,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3.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荡气回肠。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形成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品。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7年发表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论文,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等职。他创作的`大量作品中有《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中秋节》《蛾眉》等短篇小说集,《运河的桨声》《蒲柳人》《瓜棚柳巷》《荇水荷风》《小荷才露尖尖角》等中篇小说,《春草》《地火》《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等长篇小说,《我与乡土文学》《我的创作生涯》等散文短论集,以及《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他的《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蛾眉》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读准下列字音。
擀(gǎn) 剜(wān) 腌赞(ā zā) 到气(dáo)
唿(hū)哨 咯(kā)吧 呱(gū)呱坠地
荣膺(yīng):光荣地获得。 膺:承受,承当。
隐匿(nì)隐藏、躲起来。
如坐针毡(zhān):形容坐立不安,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
影影绰绰(chuò):模模糊糊,不真切。
合作交流
⑴第一部分最能表现一丈青大娘性格的是什么事情?分析一下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表现一丈青大娘的性格的?
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作者运用了外貌描写(如“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动作描写(“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们的鼻子”,“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语言描写(“不能叫你们腌臢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神态描写(“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除以上正面描写外,小说还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纤夫无力招架的狼狈形态来反衬一丈青大娘的刚直不阿、疾恶如仇、威武勇猛。
⑵ 在这篇课文中,何满子的奶奶为什么号称“一丈青大娘”?
奶奶一丈青大娘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泼辣大胆、刚直不阿,爱打抱不平,这种女中豪杰的形象,与《水浒》中的著名女将一丈青扈三娘颇为神似,所以得名。
探究质疑
1、 为什么爷爷号称“何大学问”?
爷爷的外号带有戏谑的性质。他貌似关公,脾气性格也像关老爷一样,侠肝义胆,仗义轻财,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同时善于讲故事,想像力丰富,编起故事来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因此得了个“何大学问”的外号。
2、 自从爷爷被尊称为何大学问以后,他在学问上下了哪些功夫?由些说明了什么?
看书念书、不耻下问、咬文嚼字、拜祭文庙、自我反思、为孙请师。这表现出他对文明进步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渴求知识而不得的贫苦百姓的心声。
精读品析
1、小说中写到了哪些人物?他们各有什么性格特征?
一丈青大娘:泼辣大胆、刚直不阿、性格豪爽、口苦心甜、热情正直、淳厚朴实。
何大学问:侠肝义胆 仗义轻财 慷慨豁达 好戴高帽
何满子(线索人物):机灵顽皮、纯真稚气。
运河人民:扶危济困 赤诚相见。
2、 小说语言具有什么特色?
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充满乡土气息。
拓展延伸
1、阅读“自从他被尊称为何大学问以后……难道孙儿到头来也要落得个赶马或是学徒的命运?”后回答。
⑴ 选文第1段中的第1句的作是什么?
承上启下。
⑵ 他被尊称为何大学问,那么他是不是真有大学问?(用原文回答)
可从没进过学堂一天,斗大的字认不得三筐,而且只会念不会写。
⑶ “他也真在学问上下起功夫来了”,这里的“真”应如何理解?
他有真正的行动:看书念书、不耻下问、咬文嚼字、拜祭文庙、自我反思、为孙请师。
⑷ 请概括选段的语言特点。
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充满乡土气息。
⑸ 你还在哪部作品中读到与女主人公类似的人物形象,试分析她们性格的共同之处。
如《水浒传》中的扈三娘、孙二良、顾大嫂。共同点:泼辣能干厉害,有正义感。
初三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掌握探究题的解答方法。
情感目标:
体会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感悟人性美。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小说中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重点)
2、学会探究题的解答方法。(难点)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法、讲授法、引导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研读赏析:
(一)、鉴赏人物形象(检查预习情况)
1、说说你欣赏的人物,并说明原因。同时,分析圈划文中与人物相关的语句是从哪些方面刻画人物形象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2、归结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学生回答,教师归结)
(1)、通过抓人物描写方法来概括人物形象;(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正侧等)
(2)、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关注小说一系列事件)
(3)、通过环境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关注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4)、通过作品主题挖掘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3、答案形成思路:(教师引导)
初三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2、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3、深刻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年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句,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年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学难点: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深刻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年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情况。
(二)介绍常识:1.关于孟子的常识。2.关于《孟子》一书。
(三)检查预习读课文的情况:齐读。
(四)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节奏。
1.听课文录音:(学生注意节奏、字音)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随时点拨。
教师强调某些句子节奏和作用:
这篇文章大量使用结构整齐的骈句,朗读时要注意它们的节奏,读出气势。如用了排比句式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用于叙述,列举事实,为后面的论证奠定了充分的事实基础。
试标出下边句子的节奏(用“/”表示),然后练习背诵课文。
学好文言文的关键是要多诵读,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特别是像《孟子》这样短小严密而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为重要。本题就是锻炼学生划分句子结构、学习诵读的能力。
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采用了排比的句式,用于本段的议论,增强了论辩的气势。
(五)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疏通文意。
(六)讨论交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现当代生活中的`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这是一道开放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认识,用一些实例验证本文所说的观点,也可以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八)课堂小结:
(九)拓展作业:课外阅读《孟子》的其他文章,如《鱼,我所欲也》等,体会孟子的雄辩文风。
初三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中作者对孩子们的感情,体会他渴望回到童年而不可得的悲伤之情。
2.品味语句,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提炼重要主题的方法。
3.通过学习,领会作者把“真”作为人生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对孩子们的感情,领会作者把“真”作为人生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的认识,在生活中努力做“真人”。
教学设想:
反复诵读,师生共赏。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丰子恺。
在儿童时代,看着大人们见多识广、样样都能干,特别是看着大人们有说了算的能耐时,都羡慕得不得了。可随着我们一天天地长大,我们反而对童年向往有加了,我想同学们一定都向往自己的童年吧?为什么呢?
(纯洁真诚,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富有童趣,没有学习负担)
是啊,同学们都讲出了自己的真心话。其实不仅仅是你们向往童年,成年人同样如此,普通人如此,名人也不例外。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画家丰子恺写他对他的孩子童真、童趣的无限憧憬和羡慕的散文《给我的孩子们(节选)》。
丰子恺,浙江桐乡石门镇人,现代著名漫画家、作家。
二.读文章,感悟“真”。
学生听课文配乐朗诵,可轻声跟读,找找文中写了哪些表现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趣事,并划出你认为值得欣赏的词句。
(播放课文配乐朗诵)
师生互动,讨论:
1.文中写了哪些表现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趣事?
瞻瞻:花生米翻落地了,自己嚼了舌头了,小猫不肯吃糕了,都要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两分钟。抱泥人,喂泥人。模仿爸爸用小刀裁开了线装书……
阿宝:给凳子穿鞋子。
软软:摆弄爸爸的羊毫笔。
……
2.文中除了写了很多表现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趣事,还写了什么?
还抒发了失去童真的悲哀
哪些段落抒发了这种失去童真的悲哀呢?导致人们失去童真的又是什么呢?
§1,§8—11世俗生活,社会风气,教育弊端
学生有感情(悲哀之情)地读这几段文字。
3.简要小结本文内容。
作者关怀孩子们的'心灵健康,赞扬孩子的率真自然,对纯真人性在成长中被世俗生活磨灭,表现出极大的哀痛。作者讴歌人的童年,表现出对真善美的向往。
三.品佳句,欣赏“真”。
本文中有许多句子内涵丰富,所表达的感情复杂,针对下列句子提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和大家一起赏析。
1.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如:为什么说“大人”的“沉默”,“含蓄”,“深刻”等美德,“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因为大人们已经被世俗改变,失去了率真,这一切都是装出来的,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自然表现。
2.孩子们!你们真果抱怨我,我倒欢喜;到你们的抱怨变为感谢的时候,我的悲哀来了!
如:为什么孩子们抱怨,“我”倒喜欢,孩子们感谢,我倒悲哀呢?
——孩子抱怨,说明孩子们还率真,所以“我”喜欢;孩子们感谢时,说明孩子们已经被世俗改变,失去了率真,所以“我”悲哀。
3.我眼看见儿时的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像绵羊的地步。我自己也是如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
如:为什么说孩子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
——世俗的力量太强大,终究要被世俗改变;作者这样说是激愤之词,是希望孩子们能够不被世俗改变。
四.谈体会,寻觅“真”。
每个人的童年都一定会有很多有趣的事,或许现在看起来还有些“傻里傻气”,但它们却表现了我们毫不矫揉毫不掩饰的真性情,把它们讲出来吧,让我们大家共赏“真你的风采”!
五.受启发,追求“真”。
人一旦走出了童年,“真”便从他身上悄然褪去,这实在是一件值得悲哀的事情啊。你看一看社会上,人欲横流,诚信缺失,谎言连篇,水货遍地……人一旦失去了孩子们的率真无邪,世界就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可以扪心自问一下,难道我们身上就没有与“真”相悖的事情吗?
心底总有一些小秘密,不想把它们讲出来与父母、老师、同学分享。
考试考得不好时,回答父母总是遮遮掩掩,闪烁其词,甚至有人还会撒点小谎。
……
生活中不能离开“真”,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愿同学们都能永葆一份儿童的纯真,在今后的人生路上与“真”相伴,说真话,干真事,做真人。
初三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一、认真诵读作品,把握人物形象。
二、体会小说的语言特点。
三、了解作者的创作倾向。
教学重点:
一、分析人物形象。
二、体会小说的语言特点。
三、分析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
阅读指导、讨论分析。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及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战争影片境头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流血、尸体。这是战争留给我们的记忆,是血腥、残酷、悲痛。然而战争是否总给人们留下的都是痛苦呢?当然不是。今天我们就接识一位用独特视角描写战争的作家,学习孙犁先生的小说《山地回忆》。
二、关于孙犁及他的作品
[幻灯播放]
孙犁原名孙树勋,1913年生,河北省安平县人,中学毕业后无力升学,流浪北平(今北京),曾用“芸夫”笔名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1936年,到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书,初步了解了白洋淀人民群众的生活。1937年冬参加抗日,主要在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39年,调阜平晋察冀通讯社工作。1944年到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并在这里发表了他的名作《荷花淀》等到短篇。1945年日本投降后,仍回冀中乡下从事写作。解放后,作者一直在天津,长期从事编辑工作。解放后写的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1958年出版了作者的小说和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这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合集。其中的大多数篇目,并没有紧张的戏剧性冲突和曲折的故事情节,象是白洋淀里的茶花和冀中平原上的庄稼那样,以它们清香、美丽的花实和新鲜、活脱的气息吸引着读者,并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艺术经验。
三、小说情节及结构
情节:
一次工业展览会看到故友穿的“阜平蓝”粗布短褂,引起了“我”的回忆,写“我”在阜平和妞儿一家的交往和深厚情谊及“我”对山地生活的纪念和妞儿一家现在的生活状态。
结构:
课文自然分成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故事的缘起及我与女孩子妞儿在河边相遇、相识。
第二部分写“我”与妞儿一家的交往和培养起来的深厚情谊。
第三部分写抗战胜利,袜子遗失,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纪念。
第四部分照应开头,交代妞儿一家现在的生活状态。
四、人物形象分析
1、根据课文及课后练习二题由学生分析概括妞儿的性格特征:
爽快率直、泼辣;质朴善良;勤劳能干。
2、文中“我”(八路军)的特点:
大度、实在、坚强、勤快、热情、乐于助人
总结:
孙犁的这篇小说写的虽是家常闲话、纺纺织织,却表现了我们军民关系的团结融洽和根据地人民淳朴、愉快的生活气氛。文章刻划了妞儿形象,这是“很多山地女孩子的化身”。作者特别善于刻划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在他笔下,中国劳动妇女一个个都是那样坚贞美丽,活泼可爱;她们对待自己的亲人是那样温柔多情,细致体贴,对待敌人则是那样英勇顽强。我们可以在《荷花淀》中仔细体会。
五、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特点
2、阅读《荷花淀》(印发内容),体会孙犁作品的特色。
第二课时
一、朴素自然清新的语言特点
1、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对话刻划人物。文章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用平易单纯的文字,写出了人物身心的内在的美。充分重视语言的锤炼,成为孙犁在创作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并在形成他的独特风格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者曾这样讲到语言:“语言实际就是群众生活的一部分。”“因为你同群众一起考虑问题,一同把精神深入一个事件里去,生动的群众的语言,有力的表现手法,附带地收获到了。”我们通过阅读本文和《荷花淀》充分感受到作者朴素自然清新的语言特点。
2、作者在描写人物的时候总是扣住时代特色,从人物身上可以感到强烈的时代气息。同时,作者在对话中从侧面来反映大的斗争。
“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
……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
“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也是讲卫生吗?”
“这是没有法子么,什么卫生!从九月里就反‘扫荡’,可是我们八路军,是非到十月底不发袜子的。这时候,正在打仗,哪里去找袜子穿呀?”
作者在这样的描写和对话中刻划了人物,又交代了时代或生活背景:“阜平的天气冷”,百姓艰难的生活,八路军艰苦的生活,抗战最困难的时期。把残酷的战争写得如此平淡,这是作者独特之处。
二、简要的环境描写
1、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山地回忆》开头写阜平环境:“阜平的土地很少,山上都是黑石头,雨水很多很暴,”“阜平的农民没见过大的地块,他们所有的,只是像炕台那样大,或是像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地。在这小小的、不规整的,有时是尖形的,有时是半圆形的,有时是梯形的小块土地上,他们费尽心思,全力经营。他们用石块垒起,用泥土包住,在边沿栽上枣树,在中间种上玉黍。”廖廖数语,白描手法,我们就看到了冀中恶劣的生存条件,看到了冀中人民的生活艰辛,也看到了冀中人民的勤劳智慧,更看到了冀中人民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支援抗战的牺牲精神和崇高品德。我们从简要的环境描写中,更加敬佩作者笔下的人民,也更深刻地理解了小说主题。
2、《荷花淀》也是写抗战,也有很精彩的环境描写,和本文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体会作者写作的目的。(同学讨论)
三、总结
孙犁的作品看来似乎平淡,但从平淡中显出新鲜;表现简朴,而于简朴中含着隽永;近乎轻柔,却从轻柔中透出刚强。他的作品没有离奇,不觉紧张,然而主人公的遭遇和命运却紧紧扣人心弦。自然景物,作者轻轻勾勒,浓淡适宜,既富地方色彩,又充满时代特色。可以说,他的白描手法做到既绘形又传神;作家关于乡亲和故土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描写,凝结着他对于人民和祖国的深沉爱恋,也饱含着对于他们命运的热烈关切。作品的语言凝炼优美,刻划人物抒情写景,十分准确细腻,而且基本上是群众化的语言,这就使作品更易在群众中传播。这是一位十分重视创造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小说作家。
四、布置作业
阅读孙犁的作品及有关评论文章,讨论交流,谈谈自己的体会。
板书设计[幻灯片]
山地回忆
孙犁
一、关于作者
《荷花淀》《白洋淀纪事》
二、情节结构
1、遇故友引起回忆
2、回忆山地的生活
3、写作缘由
4、必要交代照应开头
三、人物形象
妞儿爽快率直、泼辣;质朴善良;勤劳能干。
“我”大度、实在、坚强、勤快、热情、乐于助人
四、朴素自然清新的语言
1、简单平易的对话
2、讲话中暗含时代或生活背景
五、简要的环境描写
强调生存条件,深化主
初三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杜小康的成长,探究题目的深刻含义
2.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奋发进取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
1、体会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并理解题目的深刻内涵;
2、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教学用具】
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梳理情节,领会标题含义.品味语句.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感悟.
【教学流程】
一、导入启迪智慧
同学们,你们正值十五、六岁,可谓是花季少年,在你们成长的岁月里,快乐和幸福充满着你们的生活,可是,人总要长大,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而来,每个人面对孤独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有人说孤独是尖锐的针,刺痛脆弱的心灵;有人说孤独是财富,是历经磨砺后铸就的坚强.可是,当孤独成为漫长而艰辛的人生路途上无法回避的生命状态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今天,就让
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的一段孤独生活吧!(板书课题:孤独之旅,作者)[设计说明]:曹文轩小说恒久的主题之一,主要是成长一族被命运所抛,在绝望之际,重新诞生的奇迹.因此在教学中紧扣两个关键词“成长”和“孤独”,以生活中学生成长的烦恼或快乐为切入口,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整体感知,理解孤独
1、在上节课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即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回答时,老师注意引导和归纳.)
师归纳:这篇文章通过对杜小康因家道中落失学而不得不跟父亲到野外放鸭经过的记叙,表现了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2、文章的故事情节分为开端、发展、结局几部分,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一说每部分的内容.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设计说明]:在学生熟知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本.这样既能概括全文内容,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为接下来深入文本做充足的准备
三、走进心里品味孤独
1、杜小康在离家放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这体现在文中哪些语句里?
(学生自主阅读后回答,教师点拨、归纳.)
心理活动的发展:(找学生朗读.)
杜小康经历了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安顿之后感到孤独;时间久了不再感到恐慌;在暴风雨的洗礼后变得坚强、长大了.
[设计说明]:文本细读主要是对文本的语言、结构等因素进行仔细的解读.文本细读的过程是在对语言的感悟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灵间的碰撞和情感上的互动.解读文本时,要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心灵世界.力图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探幽发微,以此彰显语文的味道.
四、走进环境造就孤独
作者成功的展现了杜小康的心路历程,其实,我们在分析文章时不难发现杜小康的成长离不开特定的环境,那么,让我们走进小说的环境,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分析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教师点拨、归纳.)
⑴有关鸭群描写:
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鸭子的恐惧感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⑵有关芦荡描写:
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为人物的活动提供广阔的背景和舞台;为下文的故事情节做铺垫.烘托人物形象.
[设计说明]:在较多的环境描写中,笔者有所取舍,抓住描写暴风雨这一段文字重锤敲打,通过文本细读,促使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从而理解小说的主题.
五、教师解题诠释孤独
主人公杜小康在家道中落辍学随父亲去放鸭后:
(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
(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初三语文教案13
初三语文阅读课文共有12个单元,每册有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安排了5篇文章.这些文章是按照反映的生活内容,文学体裁进行编排的.第五册的内容顺序是社会生活,小说世界,古代生活;第六册内容顺序是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散文,小说,剧本,古诗文.两册书教法课文有33课,其余为自读课文.第五册有三个单元的议,着重培养议的吸收和天达能力.第六册继续要求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着重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阅读,除学习课文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分析,表达外,第五册重点是联系文体特点,阅读议,学习欣赏小说;第六册重点是结合体裁特点,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会背诵一些诗文,此外培养良好的阅读方法,掌握科学的阅读技能,如:学习快速阅读,比较阅读等.
写作,主要是学习议论文和记叙文,两册均安排七次整篇作文实践,有的是命题作文,有的是材料作文,有的是自拟题目自由实践作文.
初三这两个班的学生共有42人.两个班都有一个共同点是男生比女生差,作文水平差,总体素质差.35班比之36班更差一些.但这两个班的学生活泼好动,体育成绩较好,思维比较敏捷.针对这些情况,我认为在这一年的语文教学中,首先要抓好基础,基础就是一所房子的基石.如果基石打得不牢固,上面的建筑就立不稳.语文的基础就是语言文字.有大部分学生写文章错别字较多,语病较多,其原因就是没有过好语言文字关.那怎样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呢 要求学生对每一课的字词认真掌握;多注意词汇的积累;在写作中多克服错别字,并对其及时纠正;在生活中多观察,多体验.通过这些方法来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
其次是重视阅读训练.阅读是考试的半壁河山,也是社会生活中常运用到的,最接近人们生活的语文知识.抓好阅读训练,一方面在讲课时认真分析,多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技巧,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多阅读一些课外书籍.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自读第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 3部).因此,要求学生多看一些有益的课外书.我决定把自己的一部分课外书籍拿来借给学生看;原来没有开放过的学校图书室,请求管理员开放;也要求学生跟其它老借着看.有条件的买一些来互相传阅,总之,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看一些课外书.
看了课外文章要求学生做到三个方面:一是摘抄一些好的词语和名言警句,注意归类收集,如写人的和写物的分开,与四季的分开等等.二是体会文章的时代意义的作者思想感情.好的文章往往反映时代的精神,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教育意义.文章是作者心灵世界的反映,从文章内容也可以分析出人物的精神世界.阅读文章,一定要求学生能体会出这些内容.三是注意学习各篇的写作技巧,好文章不但有好的思想内容,而且运用了较好的表达技巧.阅读文章要求学生注意吸取这些好处,以便迁移默化到自己的.文章中来.
再次是加强写作训练.要加强写作训练,我认为可从三点入手:第一点是多观察,多积累(多积累前面己谈到).多观察就是要培养学生经常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第二点是要多感悟.文章往往是有感而发,感悟得深,才发得快,发得猛.第三点是多练不公只是一个单元写一篇习作,还规定学生每周至少写两篇周记,作文做到全批全改,评点得当,周记做到全批全改尽量做到有改,有批.
最后是注重培养学生其它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质.表达能力的提高.大纲中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良读课文,养成默读的习惯,并有一定的速度(一般每分钟500字左右),表达能能的培养不公只是在课堂上训练,课余时间也可以搞,根据两册书中口语交际的安排,我计划每个星期用一个早自习,让学生轮流上讲台进行演说.
开展书法爱好活动.这两个班的好我学生的书写较差,常言道字如其人.能写一手好字,这是一个人一生的荣耀,也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一种表现,我计划每个周用半节课的时间来高书法比赛,重点是钢笔字和毛笔字.可以先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写,然后在课堂上来评.
培养欣赏能力.再好的美文,如果没有一定鉴赏能力.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是课外和课堂相结合.课堂上多注重文章的分析,多读一些关于课内文章的文章;课外让学生多看文章,多分析它的得失.
教学进度,第五册预计到十二月中旬结束;第六册预计到五月中旬结束.教读课文一般每篇用2 3个课时完成.自读课文一般一个课时完成一篇.上学期预计用15个课时来复习.下学期用30个课时搞总复习.
复习是初中阶段知识的汇总和巩固,能否搞好初三的习工作是关系到中考能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研究出一个适合这两个班语文中考复习的可行方法是极其重要的.那怎样来复习呢 我认为从四点入手:一,从思想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一点是关键.学生不主动,只是被动地学习,是不可能学好的,复习好的,所以在研究学生,摸清学生的性格特征,对症下药.二,以基础知识为主,不要搞一些偏题,很难的题.三,研究解题的方式方法.四,知识要分类,由点到面,点面结合.
总之,在本学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又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能力;要做好让他们读高中的衔接工作,又要让他们回家到社会后学有所有.
初三语文教案1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散文诗,体会想像的魅力。
2. 通过多种诵读方式感知文章内容。
3. 感悟作者美好的情怀,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作者笔下神奇美丽的大海,感受作者抒发的美好情怀。
难点:散文诗中作者所表达的热爱和神往美好境界与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有人说:比大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那么,同学们,把大地、海洋、天空、人的心灵结合起来,会是怎样的情景呢?不错,就有这样一处世外桃源等着我们去欣赏,那就是俄国伟大作家屠格涅夫笔下的《蔚蓝的王国》,让我们携手走进这迷人的王国。
2.简介作者与体裁
屠格涅夫,俄国现实主义作家。有“欧洲俄罗斯的第一位小说家”之称。早期作品以《猎人笔记》最为优秀。在整整四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写过不少中短篇小说、剧本和散文诗,最重要的有《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烟》与《处女地》等六部长篇小说。屠格涅夫的散文诗,都写在他的晚年。这一时期,作者旅居国外,远离祖国,病魔缠身,但他仍然坚持写作。
本文是一篇散文诗。散文诗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个独立的文学样式,它有点像诗,具有诗的特质和神韵;又有散文的灵便和自由。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小巧玲珑、晶莹透亮、语言优美、清新,行文自由、活泼、如行云流水。
3.正音辨形
宛似(sì)和煦(xù)颤栗(zhàn lì)肺腑(fèi fǔ)
明澈(chè)潺潺(chán)咫尺(zhǐ)闪烁(shuò)
璧玉(bì)
二、整体感知,进入情境
请同学们听范读,感受面画。
1.思考:屠格涅夫的梦中有哪些人?哪些景物?你能感受到他梦中的情感吗?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师板书:
梦中人:我、伙伴、女人
在梦中
梦中景:大海、小船、风帆、仙岛、花、鸟……
梦中情:青春、快乐、爱情、幸福
2. 合作探究:文章第一节末句“我看见过你……在梦中”点明了诗篇的内容是想像中的情景,你认为作者想像了哪几个场景?
明确:
两个。一个是写“我”和其他人在大海上快乐的行为。大海是平静的,安详的,美丽的。人是快乐的',幸福的,年轻的。另一个是写大海上见到的神仙世界。如晶莹明澈的岛屿,长翼的鸟儿等
三、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再次体会作者想像中的大海的神奇,感受作者的情怀。
思考:作者描写如此美丽神奇的大海究竟想表现什么?
学生先自主思考,然后分组讨论。
明确:(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1.表达自己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热爱。
2.赞美美好的青春生活。
3.歌颂爱情的美好。
初三语文教案15
[教材分析]:
《变色龙》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作者主要通过精彩的对话刻画了一个溜须拍马、欺下媚上、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奥楚蔑洛夫的形象。选取社会生活片断,表现尖锐重大社会问题,也即以小见大,是契诃夫短篇独特之处。
教读本文,应抓住奥楚蔑洛夫这一形象,理解小说深刻的社会意义。抓住“变”这个文眼,引导深入探究,完成教学。同时充分发挥的主体作用,锻炼的概括性和发散性,对人物分析有一个更感性、更全面的认识。
小说主要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展开情节和表现人物性格,教学中引导学生采取表演或分角色朗读的形式,灵活开展。以编演课本剧的活动形式,为学生深透理解文意并进行个性化创作提供平台。
[教学目标]:
目标
1.理解、积累“沉静、无精打采、异想天开、径自”等词语。
2.了解契诃夫的小说创作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把握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目标
1.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2.体会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在小说中的作用。
3.领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德育目标
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培养学生做人正直、表里如一的意识。
[教学重点]:小说用个性化人物语言刻画奥楚蔑洛夫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
[教学]:
1.诵读法 契河夫的短篇小说以对话取胜,语言有显著的特色。课文运用人物自己的语言来突显人物性格。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活泼的分角色朗读形式,体会人物,把握人物形象。
2.激疑探究法 抓住文眼“变”,引导学生主动质疑问难,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同时本文是一篇讽刺小说,人物形象具有类型化的特点,分析人物性格时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诵读,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奥楚蔑洛夫形象。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说起人们眼下追求的个性宠物——蜥蜴,很多人的感觉是丑陋、可怕的',实蜥蜴中的一种叫变色龙的,它会随着环境颜色的改变而改变皮肤颜色。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1884年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就叫《变色龙》,其中的奥楚蔑洛夫警官也有善变的技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去了解那里发生的故事。(板书文题、作者)
契诃夫(1860~1904),是十九世纪末具有世界声誉的俄国短篇小说大师,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革新家。出生于小市民家庭,靠当家庭读完。1879年入莫斯科学医,1884年毕业后在当医生之余从事文学创作。在行医过程中,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知识,积累了创作素材。他的早期创作讽刺和揭露了俄国社会官场人物媚上欺下的丑恶面目,写得谐趣横生,发人深思。八十年代中期,他创作了既幽默又富于悲剧性的短篇小说,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被侮辱被损害的不幸生活,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八十年代下半期,随着社会阶级斗争的日益尖锐,他的创作视野逐渐宽阔,题材愈加丰富,批判性也随之加强。1890年。他到库页岛旅行,进一步了解了沙皇专制的罪恶。1892年后定居莫斯科乡下,从事戏剧创作。契诃夫一生写了大量的中、短篇小说,其中名篇有《变色龙》《苦恼》《万卡》《第六病室》《装在套子里的人》《新娘》等。剧本有《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等。
《变色龙》写作于1884年,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当时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了强化反动统治。豢养了一批欺下媚上的走狗,为其镇压人民服务。他也制定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了一层面纱。沙皇专制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而干的却是趋炎附势、欺下媚上的勾当。《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二、助读: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初步感知文意。
(1)疏解下列字词。
沉静:文中指环境寂静。
无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
魁梧(kuí wú):(身体)强壮高大。
异想天开: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际。
荒唐(huāng táng):①(思想、言行)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②(行为)放荡、没有节制。着重于极其荒谬,令人难于理解。
洋溢(yáng yì):(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
伶俐(líng lì):、灵活。
恐吓(hè):以要挟的话或手段威胁人;吓唬。
径自:副词。表示自己直接行动。自顾自,任意地。
(2)选取日常生活的片断进行艺术概括,以此来反映尖锐重大的社会问题。是契诃夫小说创作的特色。那么,本文写了怎样一件事?主要人物是谁?文章又是主要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明确:
小说描写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手指”这一案件的经过。主要人物是奥楚蔑洛夫。主要运用对话刻画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特点。
2.学生自读课文,根据对小说内容的初步理解,给课文另拟一个题目。
学生可能拟出的题目是:
一个见风使舵的人
一个变化多端的人
两面人
势利眼的警官
3.学生全文,理清故事情节。
思考:奥楚蔑洛夫警官在处理“狗咬人”事件过程中,前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变化的原因和内容。
学生梳理、概括,教师提示:
最初:听了赫留金申诉,不知狗主人是谁时
对小狗——野畜生,疯狗,把它弄死好了。
对赫留金——肯定赫留金被狗咬了。
第一次:人群中有人说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时
对小狗——它是那么小,它怎么会咬着你的?
对赫留金——你那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你们这些鬼东西。
第二次:巡警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
对小狗——下贱胚子。
对赫留金——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们绝不能不管。
第三次:巡警说是将军家的狗时
对小狗——名贵的狗。狗是娇贵的动物。
对赫留金——你这混蛋,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
第四次:厨师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
对小狗——野狗,弄死它算了。
第五次:厨师说是将军哥哥的狗时
对小狗——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
对赫留金——我早晚要收拾你!
4.学生合作探究:
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态度五次变化,那么其中有没有始终不变的地方?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在五次变色中,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始终不变,充分暴露了他的卑鄙心理。
5.师生共同归结奥楚蔑洛夫的形象。
教师明确:
奥楚蔑洛夫是一个溜须拍马、媚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沙皇专治统治的忠实走狗形象。
6.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四、分角色朗读,体会形象特征:
1.角色分配:
一人扮演奥楚蔑洛夫,一人扮演巡警叶尔德林,一人扮演赫留金,一人担任其他角色及旁白。
2.要求尽量渎出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尤其注意省略号的停顿。
3.学生分组试读。
4 初中学习方法.教师指定学生分角色朗读。师生共同点评朗读表现。
五、布置作业:
续写课文内容。要求:警官走后又发生了什么事。400字左右。
【初三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初三语文下册教案04-17
初三语文复习教案11-30
初三语文教案《沁园春·雪》01-21
《致女儿的信》初三语文教案05-09
初三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08-26
初三人教版语文教案02-04
语文初三教学总结07-21
初三语文教学总结06-16
初三语文个人教学反思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