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时间:2023-02-17 18:21:44 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一化学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化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化学教案集合15篇

高一化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能用以上规则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2、能根据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则和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顺序图完成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

  教学重难点:

  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教师具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引导式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1、原子核外空间由里向外划分为不同的电子层?

  2、同一电子层的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的轨道上运动?

  3、比较下列轨道能量的高低(幻灯片展示)

  联想质疑:

  为什么第一层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只能容纳八个电子而不能容纳更多的电子呢?第三、四、五层及其他电子层最多可以容纳多少个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与原子轨道有什么关系?

  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电子在原子核外是按能量高低分层排布的,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就好比能层是楼层,能级是楼梯的阶级。各能层上的能级是不一样的。原子中的电子在各原子轨道上按能级分层排布,在化学上我们称为构造原理。下面我们要通过探究知道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的排布。

  板书:一、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交流与讨论:(幻灯片展示)

  讲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核外电子在原子轨道上的排布是从能量最低开始的,然后到能量较高的电子层,逐层递增的。也就是说要遵循能量最低原则的。比如氢原子的原子轨道有1s、2s、2px、2py、2pz等,其核外的惟一电子在通常情况下只能分布在能量最低的1s原子轨道上,电子排布式为1s1。也就是说用轨道符号前的数字表示该轨道属于第几电子层,用轨道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该轨道中的电子数(通式为:nlx)。例如,原子C的电子排布式为1s2s22p2。基态原子就是所有原子轨道中的电子还没有发生跃迁的原子,此时整个原子能量处于最低.

  板书:1、能量最低原则

  讲解:原则内容:通常情况下,电子总是尽先占有能量最低的轨道,只有当这些轨道占满后,电子才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轨道,这就是构造原理。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则。打个比方,我们把地球比作原子核,把能力高的大雁、老鹰等鸟比作能量高的电子,把能力低的麻雀、小燕子等鸟比作能量低的电子。能力高的鸟常在离地面较高的天空飞翔,能力低的鸟常在离地面很低的地方活动。

  练习:请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写出各原子轨道。

  学生:1s2s2p3s3p3d4s4p4d4f5s5p5d5f5g6s

  讲解:但从实验中得到的一般规律,却跟大家书写的不同,顺序为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5d→6p→7s…………大家可以看图1—2—2。

  板书:能量由低到高顺序: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5d→6p→7s……

  过渡:氦原子有两个原子,按照能量最低原则,两电子都应当排布在1s轨道上,电子排布式为1s2。如果用个圆圈(或方框、短线)表示满意一个给定量子数的.原子轨道,这两个电子就有两种状态:自旋相同《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或自旋相反《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事实确定,基态氦原子的电子排布是《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这也是我们对电子在原子轨道上进行排布必须要遵循的另一个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原理内容:一个原子轨道中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并且这两个电子的自旋方向必须相反;或者说,一个原子中不会存在四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

  板书:2、泡利不相容原理

  讲解:在同一个原子轨道里的电子的自旋方向是不同的,电子自旋可以比喻成地球的自转,自旋只有两种方向: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在一个原子中没有两个电子具有完全相同的四个量子数。因此一个s轨道最多只能有2个电子,p轨道最多可以容纳6个电子。按照这个原理,可得出第n电子层能容纳的电子总数为2n2个

  板书:一个原子轨道最多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方向必须相反

  交流研讨:C:最外层的p能级上有三个规道

  可能写出的基态C原子最外层p能级上两个电子的可能排布:

  ①2p:《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②2p: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③《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2p:《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

  ④2p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

  p有3个轨道,而碳原子2p能层上只有两个电子,电子应优先分占,而不是挤入一个轨道,C原子最外层p能级上两个电子的排布应如①所示,这就是洪特规则。

  板书:3、洪特规则

  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并切自旋方向平行

  交流与讨论:

  1、写出11Na、13Al的电子排布式和轨道表示式,思考17Cl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总结第三周期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

  2、写出19K、22Ti、24Cr的电子排布式的简式和轨道表示式,思考35Br原子的电子排布,总结第四周期元素原子电子排布的特点,并仔细对照周期表,观察是否所有原子电子排布都符合前面的排布规律

  [讲述]洪特规则的特例:对于能量相同的轨道(同一电子亚层),当电子排布处于全满(s2、p6、d10、f14)、半满(s1、p3、d5、f7)、全空(s0、p0、d0、f0)时比较稳定,整个体系的能量最低。

  小结:核外电子在原子规道上排布要遵循三个原则:即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这三个原则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也就是说核外电子在原子规道上排布要同时遵循这三个原则。

  阅读解释表1-2-1:电子排布式可以简化,如可以把钠的电子排布式写成[Ne]3S1。

  板书:4、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式

  活动探究:

  尝试写出19~36号元素K~Kr的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小结:钾K:1s22s22p63s23p64s1;钙Ca:1s22s22p63s23p64s2;

  铬Cr:1s22s22p63s23p63d44s2;铁Fe:1s22s22p63s23p63d64s2;

  钴Co:1s22s22p63s23p63d74s2;铜Cu:1s22s22p63s23p63d94s2;

  锌Zn:1s22s22p63s23p63d104s2;溴Br:1s22s22p63s23p63d104s24p5;

  氪Kr: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

  注意:大多数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符合构造原理,有少数元素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对于构造原理有一个电子的偏差,如:K原子的可能电子排布式与原子结构示意图,按能层能级顺序,应为

  1s22s22p63s23p63d1;《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但按初中已有知识,应为1s22s22p63s23p64s1;《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

  事实上,在多电子原子中,原子的核外电子并不完全按能层次序排布。再如:

  24号铬Cr:1s22s22p63s23p63d54s1;

  29号铜Cu:1s22s22p63s23p63d104s1;

  这是因为能量相同的原子轨道在全充满(如p6和d10)、半充满(如p3和d5)、和全空(如p0和d0)状态时,体系的能量较低,原子较稳定。

  讲授:大量事实表明,在内层原子轨道上运动的电子能量较低,在外层原子轨道上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因此一般化学反应只涉及外层原子轨道上的电子,我们称这些电子为价电子。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价电子的数目密切相关,为了便于研究元素化学性质与核外电子间的关系,人们常常只表示出原子的价电子排布。例如,原子C的电子排布式为1s2s22p2,还可进一步写出其价电子构型:2s22p2 。图1-2-5所示铁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d64s2。

  总结:本节课理解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能用以上规则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能根据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则和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顺序图完成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

  一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而且自旋方向相反,这个原理成为泡利原理。推理各电子层的轨道数和容纳的电子数。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是洪特规则。

  板书设计:

  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1、能量最低原则

  能量由低到高顺序: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5d→6p→7s……

  2、泡利不相容原理

  一个原子轨道最多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方向必须相反

  3、洪特规则

  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并切自旋方向平行

  4、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式

高一化学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对中和反应、碳酸根离子检验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建议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建议

  离子反应是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的反应,或在溶液里生成电解质的反应。

  要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必须掌握电解质、电离、电离方程式和酸、碱、盐的溶解性等知识。

  教学过程可采用: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具体建议如下:

  一、精心设计,并做好强弱电解质水溶液导电性强弱的实验,再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理,是建立强弱电解质概念的关键。教师要强调比较导电性强弱时,必须条件相同。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灯光的亮度,讨论推断:灯光亮度不同→溶液的导电性不同→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不同→电解质电离程度不同→电解质有强弱之分。从而为理解离子反应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由于学生学过的化学反应不太多,本节只要求学生掌握离子互换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置换反应两类离子反应,不要再扩大。

  做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电解质在水中发生电离,电离方程式等知识进行分析,并联系复分解反应趋于完成的条件,得出“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反应的实质是离子间的反应”这一新课题。理解离子反应总是向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的道理。最后过渡到为表示反应的本质,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来表示化学反应,即离子方程式的教学。

  三、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是本节的难点。

  建议1.初学时按书写步骤进行训练。2.步骤中的第二步是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关键。学生的主要错误是不熟悉酸、碱、盐的溶解性表。教师可帮助学生抓住若干条规律,记住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这样有利于教学。3.强调离子反应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加强读出离子方程式正确含义的训练。学生练习化学方程式改写成离子方程式和由离子方程式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方法:创调情境→提出问题→诱导思维→激发兴趣→分析归纳→解决问题

  教学手段:实验录像、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投影

  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化学反应分为不同的反应类型。如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若根据化学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又可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

  [板书]第二节离子反应

  [复习提问]回顾初中物质导电性实验——第一组物质是干燥的`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磷酸固体、蔗糖固体、无水酒精,第二组是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酒精溶液、蔗糖溶液

  [学生回答]还记得吗?哪些物质能导电?哪些物质不能导电?干燥的 固体、 固体、 固体、 固体不导电,而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都能导电。蔗糖和蔗糖溶液,无水酒精及其水溶液均不导电。

  [复习提问]为什么有些物质如 ...... 在干燥的固体时不导电,而溶于水后却能导电了呢?

  [学生回答]是因为这些物质的固体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当它们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使这些物质电离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从而能够导电。

  [教师总结]可见酸、碱、盐的水溶液都具有导电性。

  [引出新课]

  [板书]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概念:

  [投影](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如: ......等。

  (2)非电解质:无论是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例:蔗糖、酒精等。

  [讲述]我们已经知道酸、碱、盐是电解质,它们的水溶液都能导电。那么,我们进一步来研究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它们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实验1-1

  [引导思考]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并对实验现象加以分析、讨论。

  [学生回答]根据灯泡发光明暗程度不同,我们可以知道相同条件下,它们的导电能力不同。

  [结论]电解质有强、弱之分。

  [板书]二、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投影]图1-10, 在水中溶解和电离示意图。

  [讲述]离子化合物与某些共价化合物能够在水分子作用下完全电离成离子,而某些共价化合物只能部分电离成离子。

  [投影]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强酸、强碱和大多数盐类。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 。

  [学生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板书]三、离子反应:

  [引导分析]由于电解质溶于水后就电离成为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板书]1.概念:离子之间的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学生总结]2.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板书]

  ①生成弱电解质,如 、弱酸、弱碱

  ②生成挥发性物质,如

  ③生成难溶性物质,如

  [引导分析]由上述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我们来分析离子反应的特征是什么?

  [总结]3.离子反应的特征:

  [投影]向着减少某些离子的方向进行,反应速率快,部分离子反应有明显的现象。

  4.离子反应类型:

  ①离子之间交换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如:

  ②离子和分子之间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如:

  ③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如:

  [板书]四、离子反应方程式:

  [学生实验][实验1-2]中的实验Ⅰ、Ⅱ、Ⅲ,并要求学生们仔细观察,记录现象,思考原因。

  [投影]

  [提问]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实验Ⅰ无明显现象。

  实验Ⅱ中出现白色沉淀,滤液为蓝色。

  实验Ⅲ中生成不溶于稀 的白色沉淀。

  [引导思考]实验Ⅰ中无明显现象,原因?

  [学生回答]只是 溶液电离上的 和 与 溶液电离出的 的简单混和。

  [引导思考]实验Ⅱ和Ⅲ中反应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实验Ⅱ和Ⅲ说明了 溶液电离出的 和 溶液电离出的 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 白色沉淀。而 溶液电离出的 与 溶液电离出的 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在溶液中仍以 和 的离子形式存在。

  [学生总结]实验Ⅱ中反应实质为

  实验Ⅲ中反应实质为

  [讲述]由以上实验Ⅱ和Ⅲ我们看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所电离出的离子并没有全部发生化学反应,而只有部分离子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其它物质。

  [引出]1.概念: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板书]

  [讲述]2.书写:(以 溶液和 溶液为例)

  ①写(化学方程式):

  ②离(电离):

  ③删(两边相同离子):

  ④查(质量守恒,电荷守恒)

  [投影]

  写出上述中和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学生回答]

高一化学教案3

  [教学过程]

  课前练习:

  金属钠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的最终产物是( )

  A.Na2O B.NaOH C. Na2CO3 D.Na2O2

  (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新课引入]

  钠的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在自界没有游离态的金属钠存在,通过上面的练习,我们知道,它在空气中经过了复杂的反应,但最终产物是碳酸钠,我们在初中也学过碳酸钠的一些的性质,现在大家一起回忆一下碳酸有哪些化学性质呢?(可以与酸及某些盐发生反应),碳酸钠是钠的一种重要化合物,除此之外钠的化合物还有哪些?(氢氧化钠.氧化钠.过氧化钠.硫酸钠等),碳酸氢钠是碳酸钠的酸式盐,那么它与碳酸钠是否有类似的性质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两种物质的有关性质.

  [板书]: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过渡]:我们这节课主要讨论它们的化学性质

  由于它们都是碳酸这种弱酸的盐,那么大家想象它们共同的性质是什么呢?是不是都能与某种物质反应生成CO2呢?

  [板书]:(1)与酸的反应

  [练习]写出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果属于离子反应, 请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过渡]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能与酸反应,现在让我们再来研究一下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热稳性上是不是一样,能否根据已有知识来判断,如果它们受热分解,产物可能是什么呢?如何证明有二氧化碳产生呢?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化学教案-碱金属。

  [演示实验]分别加热碳酸钠 碳酸氢钠

  [板书](2)热稳定性:

  2NaHCO3 ======Na2CO3 + CO2↑ + H2O

  Na2CO3与NaHCO3热稳定的差别可以用来鉴别Na2CO3和NaHCO3固体

  [板书](3)用途:

  Na2CO3: 制皂 玻璃 造纸 纺织

  NaHCO3: 发酵粉 灭火器 治胃酸过多

  巩固练习:

  1.如何除去Na2CO3固体中少量的NaHCO3? [指导练习] 除杂:(1)除去碳酸钠固体中少量的碳酸氢钠;(2)除去碳酸氢钠溶液中少量的碳酸钠

  2.往碳酸钠溶液加入下列物质,能反应但观察不到明显现象的是( )

  A.Ca(OH)2 溶液 B.Na2O2 固体 C.盐酸 D.Na2O固体

  [教学目的]

  1.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性质之间的异同以及它们的主要用途

  2.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实验使学生了解鉴别它们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教学难点]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差别的原因

  [教学方法]

  对比法、实验探索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实物演示实验仪器

  我们过去学过泡沫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筒内装的是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与发泡剂的混合液,玻璃瓶里装的硫酸铝的饱和溶液。

  把灭火器倒转时,筒内的两种药液相互混和后,发生如下的反应:

  A12(SO4)3+6NaHCO3=3Na2SO4+2Al(OH)3+6CO2↑

  大量的二氧化碳跟发泡剂形成泡沫,从喷嘴中喷射出来,覆盖在燃烧物上,使燃烧物隔绝空气和降低温度,达到灭火的目的。最终是由于二氧化碳比空气的密度大,灭火时,二氧化碳气体可以排除空气而包围在燃烧物体的表面或分布于较密闭的.空间中,降低可燃物周围或防护空间内的氧浓度,产生窒息作用而灭火。其实泡沫灭火器是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一种, 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包括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及液体二氧化碳灭火器。

  干粉灭火器内充装的是干粉灭火剂。干粉灭火剂在消防中是广泛应用的,如碳酸氢钠干粉、改性钠盐干粉、钾盐干粉、磷酸二氢铵干粉、磷酸氢二铵干粉、磷酸干粉和氨基干粉灭火剂等。干粉灭火剂主要通过在加压气体作用下喷出的粉雾与火焰接触、混合时发生的物理、化学作用灭火:一是靠干粉中的无机盐的挥发性分解物,与燃烧过程中燃料所产生的自由基或活性基团发生化学抑制和副催化作用,使燃烧的链反应中断而灭火;二是靠干粉的粉末落在可燃物表面外,发生化学反应,并在高温作用下形成一层玻璃状覆盖层,从而隔绝氧,进而窒息灭火。另外,还有部分稀释氧和冷却作用。那么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器就是利用了它的不稳定性。,受热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对空气产生稀释作用

  在常压下,液态的二氧化碳会立即汽化,一般1kg的液态二氧化碳可产生约0.5立方米的气体。另外,二氧化碳从储存容器中喷出时,会由液体迅速汽化成气体,而从周围吸引部分热量,起到冷却的作用。

  清水灭火器中的灭火剂为清水,它主要依靠冷却和窒息作用进行灭火。

  简易式灭火器 简易式灭火器适用于家庭使用,简易式1211灭火器和简易式干粉灭火器可以扑救液化石油气灶及钢瓶上角阀,或煤气灶等处的初起火灾,也能扑救火锅起火和废纸篓等固体可燃物燃烧的火灾。简易式空气泡沫适用于油锅、煤油炉、油灯和蜡烛等引起的初起火灾,也能对固体可燃物燃烧的火进行扑救。

高一化学教案4

  一、探究目标

  (一)知识技能

  1.了解硅、二氧化硅的主要性质。

  2.认识硅、二氧化硅在生产、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2.了解材料发展的历史与前景。

  (三)情感价值观

  认识化学在材料科学中的重要地位,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探究重点

  二氧化硅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硅单质的用途。

  三、探究难点

  二氧化硅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四、探究过程

  阅读与思考

  板书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请阅读课本第四章引言,对照元素周期表回顾你所知道的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两种元素:氧和硅,它们构成了地壳的基本骨架;

  空气中的含量最多的元素:氮和氧,它们是地球生命的重要基础元素之一;

  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大气质量的气态氧化物主要是非金属氧化物如:so2、no2、co等。

  食盐中的氯元素等。

  思考与交流

  1.同学们想象一下,所展示的图片,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2.计算机的芯片,传导电话的光缆,化学实验室的玻璃仪器,你能想象得出它们都是以硅或硅的化合物为材料制成的.吗?那末,自然界有没有游离的硅?自然界有没有硅的化合物呢?没有的怎样制取?有的怎样利用?请同学阅读课本p.62

  板书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一、二氧化硅(silicon dioxide)

  1.物理性质:请同学阅读课本p.63内容,将你阅读的内容整理成知识小卡片。

  整理归纳

  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结构与金刚石相似,熔点高;硬度大,不溶于水,是沙子、石英等的主要成分,可用来装饰、制造电子部件和光学仪器。

  思考与交流根据sio2的存在和应用,请你分析以下问题:sio2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化学稳定性如何?你的根据是什么?sio2的这些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练习1①实验室中盛放碱液的试剂瓶为什么不用玻璃塞?②实验室盛放氢氟酸的试剂瓶为什么不用玻璃瓶?

  ①因为玻璃中含有二氧化硅,易与碱液反应生成对应的硅酸盐,将瓶塞与瓶口粘合。

  ②因为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氢氟酸与二氧化硅反应:

  sio2 +4hf == sif4↑+ 2h2o。

  2.化学性质

  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是酸性氧化物。

  知识迁移: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比较相近,请阅读课本,以表格形式将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作一个对比。

  整理归纳

  物质

  二氧化碳(co2)

  二氧化硅(sio2)

  与水反应

  co2+ h2o == h2co3

  不反应

  与酸反应

  不反应

  sio2+ 4hf == sif4↑+ 2h2o

  与碱反应

  co2+2naoh==na2co3+h2o

  sio2+2naoh==na2sio3+h2o

  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co2+ na2o == na2co3

  高温sio2+ cao === casio3

  与碳反应

  co2+ c == 2co

  高温

  sio2+ 2c == si + 2co

  练习2、如何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过程)

  sio2中混有caco3 caco3中混有sio2

  3.用途

  二氧化硅用途广,石英表中的压电材料、光导纤维等光纤光缆与普通电缆的比较

高一化学教案5

  【复习目标】

  1.了解物质简单分类法的意义

  2.理解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别

  3.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掌握酸、碱、盐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4.掌握常见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5.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能判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6.掌握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重点、难点】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1.物质都是由XX组成的,单质是XX,化合物是XX。元素在物质中以两种形态存在,即XX和XX。

  2.物质可分为XX和XX。混合物可分为XX,XX和XX。按照元素的组成和性质,纯净物通常可以分为XX,XX,XX。根据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化合物可分为XX,XX。根据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表现,可将反应物分为XX和XX。XX是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都是碱性氧化物,例如Na2O2、MnO2是金属氧化物,但不是碱性氧化物。XX是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不都是酸性氧化物,例如CO、NO、NO2是非金属氧化物,但不是酸性氧化物。

  3.XX之间的反应通常是复分解反应。

  4.光束照射胶体时,这种现象叫做丁达尔效应。借助此现象可以用来区分胶体和溶液。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胶体微粒在分散剂里作定向运动的现象,叫做XX。它说明胶体的微粒带有XX。能使胶体聚沉的三种方法XX、XX、XX。

  5.利用XX分离胶体中能够的杂质分子或离子,提纯,精制胶体的操作称为XX。只有浊液中的微粒不能通过滤纸,只有溶液中的微粒能通过半透膜。(滤纸的孔隙比半透膜大)。其他和胶体有关的现象:土壤,水泥,三角洲,有机玻璃,墨水

  6.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方法、反应方程式。

  7.电离是XX。电解质是XX。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电解质一定能够导电,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非电解质不导电,但不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非电解质。判断一种物质属于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时,先排除混合物(溶液)和单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思考:①盐酸、NaCl溶液都能够导电,它们都是电解质吗?

  ②为什么氯化钠晶体不导电,但是氯化钠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

  ③SO3、CO2、SO2、NH3溶与水都能够导电,它们都是电解质吗?

  叫做强电解质,包括强酸(HCl、H2SO4、HNO3、HBr、HI)、强碱〔KOH、NaOH、Ba(OH)2、Ca(OH)2〕、盐。

  思考:NaOH水溶液中存在哪些微粒?

  叫做弱电解质,包括弱酸(CH3COOH、H2CO3、HClO)、弱碱(NH3H2O)、水。中强酸H3PO4、H2SO3也是弱电解质。

  思考:氨水中存在哪些微粒?

  书写电离方程式要注意:写强酸,强碱,盐的电离方程式时化合物写在等号左边,电离出的离子写在等号右边。阴阳离子正负电荷总数必须相等。要正确书写离子符号,如酸根离子不能拆开写。

  8.是离子反应。离子反应的条件(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9.书写离子方程式步骤: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拆成离子——删去相同离子——检查(书写离子方程式时,不能拆的物质:气体、沉淀、弱电解质、单质、氧化物)。

  10.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碳酸钡与盐酸反应:XX

  CH3COOH溶液与NaOH溶液混合:XX;

  FeS与盐酸反应:

  NaHCO3+NaOH==Na2CO3+H2O;

  NaHSO4+NaOH==Na2SO4+H2O;

  碳酸氢钙溶液与盐酸反应:

  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混合:

  氢氧化钡溶液中加入硫酸:

  11.如何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

  (1)看离子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不可主观臆造产物;

  (2)看表示各物质的化学式是否正确;

  (3)看电荷是否守恒;

  (4)看反应物或产物的配比是否正确。

  12.离子的大量共存问题

  (1)看清题目,找出隐蔽条件,如在强酸(强碱)溶液中,是否有颜色

  (2)离子之间反应能生成沉淀的不能共存;

  (3)离子之间反应能生成水等难电离的物质

  (4)离子之间反应能生成气体的不能共存;

  (5)在溶液中有电解质溶液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6)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在较强的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中都不能大量共存

  13.常见离子检验

  离子使用的试剂方法及现象

  氯离子、碳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亚硫酸根离子、三价铁离子、二价铁离子、铵根离子。

  14.XX反应过程中有XX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

  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生成氧化产物,氧化产物具有氧化性

  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生成还原产物,还原产物具有还原性

  元素处于最高化合价时,一般具有氧化性;处于最低化合价时,一般具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时,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

  15.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

  16.分别用双线桥法和单线桥法标出下列反应的电子转移:

  (1)2KBr+Cl2=2KCl+Br2

  (2)2H2S+SO2=3S↓+2H2O

  (3)Cl2+2NaOH=NaCl+NaClO+H2O

  17.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氧化还原反应规律:质量守恒定律:XX和电子守恒定律:XX。置换反应全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全部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和分解反应一部分不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18.(1)铁的还原性

  与氯气反应方程式;

  与酸反应离子方程式;

  与氯化铜反应离子方程式。

  (2)正三价铁的氧化性

  2FeCl3+Cu=2FeCl3+Fe

  (3)正二价铁离子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氯化亚铁与氯气反应;

  氯化亚铁与金属锌反应;

  (4)正三价铁离子与可溶性碱反应离子方程式

  氯化亚铁与可溶性碱反应离子方程式;

  Fe(OH)2:白色固体,不溶于水,很不稳定,在空气中容易被氧气氧化,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化学方程式

  【总结】最新一年年已经到来,新的一年会为您整理更多更好的文章,希望本文“高一第一单元化学教案:元素与物质世界”给您带来帮助!

高一化学教案6

  教学目的:

  (一)认知性学习目标

  了解化学发展简史及化学与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初步理解“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句话的含义。

  (二)技能性学习目标

  掌握学习化学的正确方法

  (三)体验性学习目标

  明确在高中阶段为什么要继续学习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了解我国在化学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学生理解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指导化学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逐步使其产生持久稳定的学习动机。

  教学用具:

  (一)实验用品

  (二)教学用品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

  【引言】手机可能已经成为大家的必备行头之一了,而且还孕育出了拇指文化。大家想想我们为什么要买手机,你的手机都有哪些的功能,又该如何操作呢?与之相类似,在高中化学是我们的必修课之一,大家是否想过在高中为什么学习化学,化学都有哪些作用,又该如何学呢。这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些问题,我想通过这堂课大家对他们都会有一定的了解,套用一句经典的话“化学天地,我的地盘我做主”。

  【板书】绪言——“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

  【投影】运用纳米技术拍出的照片。

  【讲述】这张图片中的汉字“中国”是中科院物理所的研究人员,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探针移动硅原子所形成的图形,那些深黑色的沟槽是硅原子被拔出后立下的笔画,它的宽度仅2nm,是当时已知最小汉字。

  通过这张图片向我们展示这样一个事实,现在我们对物质的研究已经进入了分子和原子时代,而这正时化学研究的领域。

  下面咱们首先就探讨一下化学的研究领域是什么。

  【板书】一、化学的研究对象

  【讲述】我们要学习化学,那么首先要明确就是化学研究的对象就是什么。化学所研究的是地球上的、地球外的`,看得见的、看不见的,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各种物质。大家看到了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很广泛的,涉及到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物质,而且自人类在地球上诞生以来化学就与已经我们形影不离了。今天化学则更时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没有化学真不敢想象这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就拿电池来说吧,它的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化学反应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如果没有电池,那么CD中流淌的音乐,手机中储存的短信等等都将不复存在,多么可怕的事情呀。可通过化学的研究可以生产出更快、更高、更强的电池,使大家和没电说拜拜,音乐尽情地听,短信尽情的发。

  下面咱们就来看看化学是如何与我们一同走过风风雨雨的。

  【板书】二、化学发展史

  【投影】狩猎图和制陶图

  【讲述】在古代人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生存问题,因而那时与化学有关的问题都是实用的技术。比如狩猎的需要促使人们使用石器;饮水的需要促使人们烧制陶器等等。

  【投影】工业大革命和元素周期律

  【讲述】随着工业大革命的兴起和人们对疾病矿物研究的深入,产生了原子——分子学说,使化学从实用技术成为一门科学,是近代化学发展的里程碑。在此理论的指导之下相继有大量化学元素被发现,通过总结、归纳,揭示物质世界本质规律的元素周期律横空出世,为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投影】

  【讲述】到了现代,建立在物质结构理论之上的化学更是方兴未艾,展示出勃勃的生机。而此时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化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和融合,形成了一系列新兴的学科[LY1] ,从而更加奠定了化学基础学科地位。

  【板书】

  【讲述】刚才我们了解了化学的历史,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化学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板书】三、化学与人类社会

  【讲述】下面咱们以四人前后桌为单位,分别从材料、能源、环境、生命几个方面探讨一下化学与他们的关系。(学生提前准备)

  【活动】学生依据是前准备的资料发言

  【讲述】刚才大家的发言都很精彩。通过大家的讲解,我们知道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并在许多的方面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那我们也该如何学习化学呢?

  【板书】四、化学学习

  【讲述】要学好化学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习兴趣,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实中,北大、清华学子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都归功于注意培养、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加之平时的刻苦努力,学习上屡见喜报。关于如何培养学习兴趣,我给大家三条建议:

  1、正确对待学习的内容。正如道路有直有弯一样,学习的内容也有易有难。遇到容易的题的时候,不要骄傲;遇到难题的时候也不要气馁。

  2、营造一个自我突出的环境。如果周围同学能做到的事我也能做到,那么我自信心就能很好的保持下去;如果我能做的事,而其他的同学不一定能做,那么我的自信心就会更加强烈了。

  3、接受赞扬。别人的赞扬是自己比别人更胜一筹的客观评价。

  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还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定到注意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1、课前预习。

  2、认真听讲。

  3、做好作业。

  4、系统复习。

  相信通过大家不懈的努力,一定会学好高中化学!

  附录:

  绪言: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

  一、化学的研究对象

  二、化学发展史

  三、化学与人类社会

  四、化学学习

  【总结】

高一化学教案7

  一,课题: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二章第三节《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第一课时

  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本章的学习,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核心,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学习应用理论分析,研究,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溶解平衡的化学理论的理解,又为以后学习电离平衡奠定了基础,对学生后续的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

  3,在教学大纲中《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是C类要求。

  三,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依据教改精神,新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的教学目的:

  1,知识技能:使学生理解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原理,学会利用平衡移动原理判断平衡移动方向。

  2,能力方法:使学生学会利用速率——时间图来表示平衡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识图,析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四,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

  重点: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难点:1,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2,平衡移动过程的速率——时间图。

  确立依据: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学习很重要,所以讨论“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成为本节课的重点。由于理论付诸实践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平衡移动原理的利用和移动过程中的速率——时间图成为本节的难点。

  五,说教法:

  由于本节教材地位的重要性,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启发学生总结,归纳出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改变对化学平衡影响。

  2,通过对外界条件对速率影响理论复习,采取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平衡移动规律。

  3,通过典型例题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勒夏特列原理。

  六,说学法:

  结合教材特点,指导学生从温故知新的角度,采用对比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层层第进的方法,使学生发现规律,原理,使教法从实处出发。

  实行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眼的多层次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化难为易。

  七,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化学平衡移动;

  第二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化学平衡移动;

  第三部分,勒夏特列原理。其中第一部分是基础,教材是在化学平衡状态特征下分析出改变外界条件会使平衡发生移动,自然过渡到对第二部分浓度,压强,温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第二部分是整节教材的核心,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生动直观的归纳出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讨论改变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最后可以让学生把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自己归纳得出勒夏特列原理。

  八,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问题能力,而且思维活跃,掌握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论,以此为契机在教学中变探究为验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九,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应用投影仪引导学生回忆化学平衡特征

  (这样做起到温故知新的效果,重要是遵循了学生认识事物的由点到面的特点)

  2,实验探究,设疑导入

  提出问题若改变外界条件,平衡是否发生变化?

  (这样做起到开门见山的效果,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而且一来就可吸引学生思考,提早进入思维的兴奋区,在这中情况下由教师演示实验2——9,2——10)此时,让学生通过实验讨论得出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但如何变,可通过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结论。(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抓住机会,深刻讨论

  学生讨论后,抓住时机问“为什么外界条件改变后平衡会变化?,这种变化有无规律可循?”

  教师可提示,也可由学生分组讨论,从而得出外界条件改变使平衡向能削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顺利得出勒夏特列原理。

  (这样做,不仅释疑,而且可激发学生去解决问题,找出规律,得出结论的学法)

  4,注重实际,加深理解

  可通过边讲变练,使速率——时间图象的练习得以贯彻实施,让学生能从数学角度出发解决化学问题,达到综合的目的。

  (这部分内容,可通过计算机来演示,不仅增大课堂容量,而且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5,课堂小结:总结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平衡的影响,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6,巩固练习:课本习题一

  7,布置作业:1,课后习题三。 2,练习册

  8, 板书设计

高一化学教案8

  【同步导学】

  一、评价要点

  通过乙酸乙酯合成途径的分析,了解简单有机化合物合成的基本思路。

  二、方法指引

  1.合成路线选取的原则

  要合成一种物质,通常采用“逆合成法”来寻找原料,设计可能的合成路线。

  (1)反应过程合理、科学

  (2)步骤简单,反应物的转化率高

  2.合成的原则

  (1)合成原则:原料价廉,原理正确,途径简便,便于操作,条件适宜,易于分离。

  (2)思路:将原料与产物的结构进行对比,一比碳干的变化,二比基团的差异。综合分析,寻找并设计最佳方案。

  (3)方法指导:找解题的“突破口”的一般方法是:

  a.找已知条件最多的地方;

  b.寻找最特殊的——特殊物质、特殊的.反应条件、特殊颜色等等;

  c.特殊的分子式,这种分子式只能有一种结构;

  d.如果不能直接推断某物质,可以假设几种可能,认真小心去论证,看是否完全符合题意。

  三、归纳整理

  常见有机物的转化途径:

  四、典型例题

  例题1。新型有机材料是近年来大量合成的一类新型化学材料。它具有密度小,强度高,弹性、可塑性、绝缘性和耐腐蚀性好等优点,因而被广泛用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国防、医疗卫生、建筑以及日常生活。

  (1)国际上最新采用热聚门冬氨酸盐(TPA)来降解聚丙烯酸的废弃物,TPA是由单体聚合而成,请写出TPA的结构简式;

  【随堂检学】

  1.分子式为C8H16O2的有机物A,它能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B和C,且B在一定条件下能转化成C。则有机物A的可能结构有()

  A.1种B.2种C.3种D.4种

高一化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掌握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2、掌握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反应条件对水解反应的影响;

  3、了解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简单分类、主要性质和用途;

  4、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

  5、通过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及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的教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2)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教学难点:(1)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及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2)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教学过程:

  一、合作讨论

  1、我们已经知道蔗糖、冰糖、葡萄糖、果糖也是糖,但你知道淀粉、纤维素也是糖吗?糖类物质都有甜味吗?有甜味的物质都是糖吗?

  我的思路:要明确糖类的概念及分类,注意区分生活中的“糖”和化学中的“糖”。

  2、淀粉没有甜味,但为什么在吃米饭或馒头时多加咀嚼就能觉得有甜味呢?淀粉在人体内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

  我的思路:淀粉属于多糖,其重要性质之一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最终生成葡萄糖。注意这里“一定条件”的涵义。

  3、酯和脂是一回事吗?甘油是油吗?油都是油脂吗?

  我的思路:注意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能望文生义,要结合生活中具体实例进行记忆和理解。

  4、为什么说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础?我们从食物中摄取的蛋白质在人体内发生了哪些变化,最终排出体外?

  我的思路:蛋白质是一类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但其最终的水解产物都是氨基酸,而自然界中的氨基酸的种类是有限的。这一方面说明了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础物质。

  二、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1、[实验3—5]——葡萄糖、淀粉和蛋白质的特性实验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葡萄糖+新制Cu(OH)2

  共热,生成砖红色沉淀

  淀粉+碘酒

  变蓝色

  蛋白质+浓HNO3

  共热,变黄色

  2、葡萄糖的特征反应

  (1)葡萄糖砖红色沉淀

  (2)葡萄糖光亮的银镜

  新制Cu(OH)2和银氨溶液都是碱性的。

  上列两反应,常用于鉴别葡萄糖。

  3、淀粉的特征反应:

  在常温下,淀粉遇碘变蓝色。

  严格地说,淀粉遇到I2单质才变蓝色,而遇到化合态的碘如I—、IO等不变色。

  可用碘检验淀粉的存在,也可用淀粉检验碘的存在。

  4、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1)颜色反应:

  蛋白质变黄色

  (2)灼烧反应:灼烧蛋白质,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

  严格地说,浓HNO3只能使含有苯环的蛋白质变黄色。

  以上两条,常用于鉴别蛋白质

  三、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1、[实验3—6]蔗糖的水解反应

  现象: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解释:蔗糖水解产生了葡萄糖。

  2、糖类的水解反应

  C12H22O11+H2O C6H12O6+C6H12O6

  蔗糖葡萄糖果糖

  (C6H10O5)n+nH2O nC6H12O6

  淀粉(或纤维素)葡萄糖

  单糖是糖类水解的最终产物,单糖不发生水解反应。

  糖类在实验室中水解常用H2SO4作催化剂,在动物体内水解则是用酶作催化剂。

  淀粉和纤维素的最终水解产物相同,都是葡萄糖。

  3、油脂的水解反应

  (1)油脂+水高级脂肪酸+甘油

  (2)油脂+氢氧化钠高级脂肪酸钠+甘油

  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叫做皂化反应。工业上常用此反应制取肥皂。

  甘油与水以任意比混溶,吸湿性强,常用作护肤剂。

  油脂在动物体内的水解,是在酶催化下完成的。

  4、蛋白质的水解:蛋白质的水解产物是氨基酸。

  甘氨酸丙氨酸

  苯丙氨酸

  谷氨酸

  氨基酸分子中含有碱性基氨基(—NH2)和酸性基羧基(—COOH),氨基酸呈两性。

  &

  nbsp;天然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都是α—氨基酸

  (1)葡萄糖和果糖的存在和用途

  葡萄糖和果糖

  (2)蔗糖的存在和主要用途

  蔗糖

  (3)淀粉和纤维素的存在和主要用途

  淀粉

  纤维素

  2、油脂的.主要应用

  (1)油脂的存在:油脂存在于植物的种子、动物的组织和器官中

  油脂中的碳链含碳碳双键时,主要是低沸点的植物油;油脂的碳链为碳碳单键时,主要是高沸点的动物脂肪。

  油脂肪

  (2)油脂的主要用途——食用

  油脂+水高级脂肪酸+甘油;放出热量

  油脂是热值最高的食物。

  油脂有保持体温和保护内脏器官的功能。

  油脂能增强食物的滋味,增进食欲,保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油脂增强人体对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过量地摄入脂肪,可能引发多种疾病。

  ,基本营养物质教学设计

  3、蛋白质的主要应用

  (1)氨基酸的种类

  氨基酸

  (2)蛋白质的存在

  (3)蛋白质的主要用途

  (4)酶

  酶是一类特殊的蛋白质。

  酶是生物体内的重要催化剂。

  作为催化剂,酶已被应用于工业生产

  4、科学视野——生命的化学起源

  导致生命起源的化学过程是在有水和无机物存在的条件下发生的:①简单的无机物和有机物转化为生物更多内容源自幼儿

  基本营养物质教案更多内容源自幼儿聚合物;②以第一阶段产生的单体合成有序的生物聚合物;③对第二阶段形成的生物聚合物进行自我复制。

  五、例题讲评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糖类、油脂、蛋白质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B、糖类、油脂、蛋白质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

  C、糖类、油脂、蛋白质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D、油脂有油和脂肪之分,但都属于酯

  解析:糖类包括单糖、二糖和多糖,二糖和多糖能水解,单糖不水解。A错误。

  糖类、油脂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蛋白质的水解产物中含有氨基酸,氨基酸中含有—NH2,则推知蛋白质中除含C、H、O三元素外,还含有N元素等。B不正确。

  糖类中的单糖和二糖及油脂都不是高分子,多糖及蛋白质都是高分子。C不正确。

  D选项正确。

  答案:D

  【例2】某物质在酸性条件下可以发生水解反应生成两种物质A、B,且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该物质可能是( )

  A、甲酸乙酯(HCOOC2H5)

  B、硬脂酸甘油酯

  C、葡萄糖(C6H12O6)

  D、淀粉〔(C6H10O5)n〕

  解析:逐项分析。

  A可选:

  HCOOC2H5+H2O HCOOH+C2H5OH

  46 46

  B不可选:

  3×284 92

  C不可选,因为葡萄糖不水解。

  D不可选,因为淀粉水解只生成一种物质。

  答案:A

  【例3】新制Cu(OH)2和银氨溶液都是弱氧化剂,但却能将葡萄糖氧化成葡萄糖酸:

  (1)判断葡萄糖溶液能否使KMnO4(H+,aq)褪色。答。

  (2)判断葡萄糖溶液能否使溴水褪色。若能,写出反应方程式;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解析:弱氧化剂都能将葡萄糖氧化,溴水和KMnO4(H+aq)都是强氧化剂,自然也能将葡萄糖氧化,而本身被还原为无色离子(MnO Mn2+,Br2 Br—)。

  溴水将—CHO氧化为—COOH,多出1个O原子,这个O原子应该是由1个H2O分子提供的,1个H2O分子提供一个O原子必游离出2个H+,所以H2O是一种反应物,HBr是一种生

  成物。

  答案:(1)能(2)能

  补充习题:

  1、下列食用物质中,热值最高的是( )

  A、酒精B、葡萄糖

  C、油脂D、蛋白质

  解析:油脂是摄食物质中热值最高的物质。“喝酒暖身”是由于酒精能加快血液循环的缘故,与其热值关系不大。

  答案:C

  2、下列关于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鸡蛋黄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鸡蛋生食营养价值更高

  C、鸡蛋白遇碘变蓝色

  D、蛋白质水解最终产物是氨基酸

  解析:鸡蛋白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A错;鸡蛋生食,难以消化,营养损失严重,且生鸡蛋中含有多种细菌、病毒等,B错;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不是蛋白质的性质,C错。

  答案:D

  3、尿素( )是第一种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下列关于尿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尿素是一种氮肥

  B、尿素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一种产物

  3、基本营养物质教学设计

  C、长期使用尿素不会引起土壤板结、肥力下降

  D、尿素的含氮量为23、3%

  解析:尿素施入土壤,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最终转化为(NH4)2CO3,(NH4)2CO3对土壤无破坏作用。A、B、C都正确。

  CO(NH2)2的含N量为:

  w(N)= ×100%= ×100%=46、7%。

  D错误。

  答案:D

  4、下列关于某病人尿糖检验的做法正确的是( )

  A、取尿样,加入新制Cu(OH)2,观察发生的现象

  B、取尿样,加H2SO4中和碱性,再加入新制Cu(OH)2,观察发生的现象

  C、取尿样,加入新制Cu(OH)2,煮沸,观察发生的现象

  D、取尿样,加入Cu(OH)2,煮更多内容源自幼儿

  基本营养物质教案更多内容源自幼儿沸,观察发生的现象

  解析:葡萄糖的检验可在碱性条件下与新制Cu(OH)2共热,或与银氨溶液共热而完成。

  答案:C

  5、饱和高级脂肪酸的分子通式可以用CnH2n+1COOH表示。营养学研究发现,大脑的生长发育与不饱和高级脂肪酸密切相关。深海鱼油中提取的DHA就是一种不饱和程度很高的高级脂肪酸。它的分子中含有六个碳碳双键,学名为二十六碳六烯酸,则其分子式应是

  ( )

  A、C26H41COOH&nbs

  p; B、C25H39COOH

  C、C26H47COOH D、C25H45COOH

  解析:由“学名为二十六碳六烯酸”中的“二十六碳”可推其分子中应含有26个C原子,排除A、C——它们的分子中都有27个C原子。

  C25H39COOH的烃基(—C25H39)的不饱和度为:

  Ω= =6

  C25H45COOH的烃基(—C25H45)的不饱和度为:

  Ω= =3

  C25H39COOH分子中有6个烯键,即6个碳碳双键,B对,D错。

  答案:B

  6、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如下3个实验方案,用以检验淀粉的水解程度:

  (1)甲方案:淀粉液水解液中和液溶液变蓝

  结论:淀粉尚未水解。

  答案:甲方案操作正确,但结论错误。这是因为当用稀碱中和水解液中的H2SO4后,加碘水溶液变蓝色有两种情况:①淀粉完全没有水解;②淀粉部分水解。故不能得出淀粉尚未水解之结论。

  (2)乙方案:淀粉液水解液无银镜现象

  结论:淀粉尚未水解。

  答案:乙方案操作错误,结论亦错误。淀粉水解后应用稀碱中和淀粉溶液中的H2SO4,然后再做银镜反应实验。本方案中无银镜现象出现是因为溶液pH<7,故该溶液中淀粉可能尚未水解,也可能水解完全或部分水解。

  (3)丙方案:淀粉液水解液中和液

  结论:淀粉水解完全。

  答案:丙方案操作正确,结论正确。

  上述3个方案操作是否正确?说明理由。上述3个方案结论是否正确?说明理由。

  7、20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从日本进口了数亿吨大豆,用传统的压榨法怎么也提取不出油来。后来发现大豆上都留有一个小孔。请走访1家现代化的植物油厂或上网查询有关资料,然后解释其原因,并用概括性语言回答工厂里现代化的提油技术是用什么方法。

  答案:20世纪80年代,我国提取植物油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榨油方法

  ——压榨法。当时,国际上先进的方法是萃取法:在大豆上打1个小孔,将大豆放入CCl4中萃取。我国从日本进口的数亿吨大豆,就是被萃取了豆油的大豆,所以压榨是不会出油的。现在,我国大型企业提取植物油采用的先进技术也是萃取法。

  8、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元素的蛋白质,经测定其含铁的质量分数为0。34%。若其分子中至少有1个铁原子,则血红蛋白分子的最低相对分子质量是多少?

  解析:由于Ar(Fe)/Mr(血红蛋白)=0。34%

  所以;Mr(血红蛋白)= = =16471、

  答案:1647

高一化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能准确表述接触法制硫酸的三个重要阶段、反应原理及主要设备的名称、构造和作用。

  (2)能说明黄铁矿锻烧前粉碎的原因,通入强大空气流的目的、炉气净化的原因和方法。

  (3)能说明热交换器怎样进行热交换,吸收塔怎样吸收三氧化硫的。

  (4)能解释和说明加快和充分吸收三氧化硫的措施。

  (5)能说出二氧化硫在大气中的危害、酸雨的成因及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6) 能说出环境污染的主要方面及防止污染的一些措施,增强环境意识作环境保护的宣传者、行动者。

  (7)能通过本节的学习,说明工业生产中加快反应,提高原料利用率,节约能源及环境保护的一些措施和方法。

  (8)掌握多步反应计算题的简单解法即关系式法。

  【教学重点】接触法制硫酸的化学反应原理,环境污染的危害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主要设备的构造和物料流动的方式、有关的化工生产原理。

  【教学过程】

  [投影]学习目标即教学目标

  [叙述引入]同学们,我们初中学习过硫酸的知识,硫酸是化学工业中最重要的产品之一。它在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和国防的建设中,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

  [投影]硫酸可以用来制化肥,如磷肥、氮肥等。可以在金属加工和金属制品电镀以前,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物膜,可以制取许多有实用价值的硫酸盐,如硫酸铜、硫酸亚铁等,还可用于精炼石油,制造炸药、农药、染料等,实验室中常用作干燥剂。

  [设疑引入]硫酸有那么多用途,工业上是如何生产的呢?请同学们根据所学过的硫及其氧化物知识,讨论生产硫酸的原理。

  [说明]许多同学想到用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这固然是一种方法,但根据我国资源情况,实际生产中通常用燃烧黄铁矿的方法来制取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转化为三氧化硫,是在接触室内进行的,因此,称为接触法制硫酸。

  [投影板书]课题、标题及原理

  [衔接过渡]接触法制硫酸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二氧化硫的制取和净化,第二阶段是二氧化硫氧化成三氧化硫,第三阶段是三氧化硫的吸收和硫酸的生成,我们看到一阶段。

  [投影板书]第一阶段及反应原理

  [讲述]分析讲述黄铁矿燃烧反应的方程式,交代配平方法(奇偶法)

  [出示模型]讲解沸腾炉的构造。

  [动画显示]沸腾炉内物料进出方式

  [投影]思考讨论

  1.焙烧黄铁矿的炉子为什么叫沸腾炉?黄铁矿为什么要粉碎?为什么通入强大的空气流?燃烧黄铁矿为什么不要多加燃料?

  2.为什么通入接触室的混全气体必须净化?怎样净化?净化后气体成分是什么?

  [强调讲述]黄铁矿燃烧反应是放热的,故燃烧的黄铁矿不需要多加燃料,扩大反应物的接触面,通入强大的空气流可以加快反应,提高原料利用率,这种方法常用于工业生产中。

  [衔接过渡]被净化后的炉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硫、氧气和氮气,常温下较难转化为三氧化硫,加热到400~500℃,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能较快地转化为三氧化硫,请写出反应方程式,说明反应特点。

  [投影板书]第二阶段及有关反应原理

  [反馈矫正]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说明书写方程式,注意事项,交代清楚反应的特点,说明高温和使用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缩短生产时间,提高效率。

  [动画显示]气体流向。

  [投影]填空

  3.接触室中热交换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接触室出来的气体成分是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强调讲述]热交换气中冷热气体的流向是相反的,冷的气体(SO 2 、O 2 、N 2 )被预热,而热的气体(SO 3 、 SO 2 、O 2 、N 2 )被冷却,这种方式能够节约能源,在工业生产中广泛采用。

  二氧化硫与氧气生成三氧化硫的反应是可逆反应,因此从接触室出来的气体为三氧化硫、二氧化硫、氧气和氮气的混合气。

  [衔接过渡]从接触室内出来的混合气体,通入吸收塔内,三氧化硫被吸收转化为硫酸,该阶段称为三氧化硫的吸收和硫酸的生成。

  [投影板书]第三阶段及反应原理

  [投影]5.吸收三氧化硫为什么不用水和稀硫酸而用98.3%的浓硫酸?浓硫酸为什么必须从塔顶喷下?

  [讲解]三氧化硫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用水或稀硫酸吸收三氧化硫易形成酸雾,酸雾的形成不利于气体三氧化硫被进一步吸收,吸收速度慢,且吸收不完全,98.3%的浓硫酸从塔顶淋下,气体由下往上,流向相反,充分接触,吸收更完全,由此看来工业生产上特别重视生产的速度及原料的利用率。

  [出示模型]讲解吸收塔构造。

  [动画显示]三氧化硫的吸收过程。

  [总结归纳、动画显示]设备流程、生产流程。

  [投影]6.接触法制硫酸分几个阶段?有几个重要反应?几种典型设备?几种净化方式?几个地方运用逆流原理?几个地方采用了加快反应的措施?几个地方采用了充分利用原料的措施?

  [归纳讲述]同学们,我们通过接触法制硫酸的学习,了解了工业制硫酸的原理,但这还是不够的,工业生产中还有很多问题要处理,例如,如何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如何加快反应的进程,如何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如何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等等,这些都是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应该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投影]练习题:燃烧1吨含二硫化亚铁90%的黄铁矿,在理论上能生产多吨98%的'硫酸(设有1.5%的硫留在炉渣里)?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化学运算技能,同学们常用的方法是分步计算法,根据方程式先求出二氧化亚铁的质量,再求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的质量,最后求出硫酸的质量,但这种方法要求的量太多、太麻烦,题目中只要求求出硫酸的质量,因此可以直接找到起始物质与最终产物硫酸的关系式求解。

  解析:由工业生产硫酸的反应方程式可得下列关系式:

  设:能生成98%的硫酸x吨

  FeS 2 → 2SO 2 → 2SO 3 → 2H 2 SO 4

  120 2×98

  1t×90%×(1-1.5%) xt×98%

  x=1.478

  这种计算方法叫关系式法,即根据多个有联系的方程式计算时,可以依据方程式式找到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式,直接计算求解。

  [设疑过渡]从吸收塔出来的气体叫尾气,其成分是什么?能否直接排入大气?另外,黄铁矿燃烧后的矿渣能否弃置,这是我们研究的另一重点内容,即环境保护。

  [分析讲述]矿渣弃置堆放既占地又污染环境,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矿渣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铁,可以用来炼铁,变废为宝,吸收塔出来的气体是氧气、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硫,直接排入大气会造成环境污染,必需净化处理,通常用碱液吸收。

  [设疑深入]二氧化硫污染环境到底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呢?

  [投影]7.二氧化硫对环境造成什么危害?酸雨怎样形成的?有何危害?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如何消除大气污染?

  8.环境污染分为哪几类?工业三废包含哪几方面?防止和消除环境污染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投影]环境污染的分类

  环境污染

  大气

  水 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渣)

  土壤 农药、化肥及生活用品

  食品 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

  [播音]录音资料1:环境污染的危害

  录音资料2:环境政策

  录音资料3:环境的治理及保护

  [播放] 录像资料1:环境污染的危害

  录像资料2:环境的治理及保护

  [强调指出]我们每位同学都要做环境的坚定保护者,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注意环境保护的宣传,坚信,环境问题必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而得到人类有效的解决,那时,祖国的天空会更蓝,河流会更清。

  [布置作业]书面作业:

  1.教材78页数题

  2.教材87页3题

  课外作业:调查我们周围的环境污染状况

高一化学教案11

  一、 学习目标

  1、 掌握原电池实质,原电池装置的特点,形成条件,工作原理

  2、 了解干电池、铅蓄电池、锂电池、燃料电池

  3、 了解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二、 知识重点、难点

  原电池原理、装置特点、形成条件、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三、教学过程

  引入: 你知道哪些可利用的能源?电池做为能源的'一种,你知道

  是怎么回事吗?它利用了哪些原理?你知道金属是如何生

  锈的吗?

  新授: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实验:4-15:①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报告实验现象。

  ②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报告实验现象。

  ③将与铁锌铜片相互接触或用导线连接起来插入稀硫酸中报

  告实验现象。

  ④在③中把锌片和铜片之间连上电流计,观察其指针的变化。

  结论:①锌片能和稀硫酸迅速反应放出H2

  ②铜片不能和稀硫酸反应

  ③铜片上有气体生成

  ④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在两金属片间有电流产生

  结论:什么是原电池?(结论方式给出)它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原电池定义: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形成条件: ①两个电极

  ②电解质溶液

  ③形成闭合电路

  讨论:1、Zn|H2SO4|Cu形成装置后有电流产生,锌片上发生了什么

  反应?铜片上发生了什么反应?(可以取锌片周围的溶液

  用NaOH溶液鉴别;取铜片上生成的气体检验。)

  结论:在锌片周围有锌离子生成;铜片上生成的是H2

  讨论:可能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俩金属片上的反应式的书写。

  结论:在Zn上:Zn – 2e- = Zn2+

  在Cu上:2H++2e-= H2

  Zn失去电子流出电子通过导线--Cu--电解质中的离子获得电子

  我们把: 流出电子的一电极叫负极;

  电子流入的一极叫做正极

  两极反应的本质:还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是分别在两极进行了。

  负极失电子 被氧化 ,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得电子 被还原 发生还原反应

  实验:分别用两个铜片和两个锌片做上述实验④。

  结论:两种情况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说明线路中无电流生成,铜

  片上无气体生成。即两电极必须是活泼性不同的金属与金属

  或金属与非金属(能导电)

高一化学教案12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蒸馏、萃取来对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的操作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过实际操作,来学会对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发现学习和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究

  【教学重点】

  理解蒸馏、萃取的原理,学会用蒸馏、萃取对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

  【教学难点】

  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设计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案

  预习案

  一、使用说明:阅读课本7 页— 9页,认真分析填下列表格,并独立完成以下预习内容。

  二、蒸馏---实验室制取蒸馏水

  (1)原理:利用 混合物中各组分的 不同,通过加热到 使沸点低的组分先汽化并随蒸汽通过 冷凝下来,从而实现与沸点高的组分分离开来。用蒸馏的方法可除去 、 或 的'杂质。

  (2)主要仪器:

  (3)实验过程及现象:

  实验

  现象

  1、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自来水,滴入几滴稀硝酸和几滴AgNO3(硝酸银)溶液。

  2、在烧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自来水,再加入几粒沸石,按图1-4连接好装置,向冷凝管中通入冷却水。加热烧瓶,弃去开始馏出的部分液体,用锥形瓶收集约10mL液体,停止加热。

  3、取少量蒸馏出的液体加入试管中,然后加入几滴AgNO3溶液和几滴稀硝酸。(得到的液体中含有Cl-吗?)

  (4)注意事项:

  三、萃取:

  (1)概念:萃取是利用物质在 溶剂里的 不同,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分液是将萃取后 液体分离开的操作。

  (2)主要仪器:

  (3)完成课本第9页探究实验4-1: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的碘

  探究案

  1、冷凝管有何作用? 2.、你知道该怎样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Cl- 吗?

  3、从碘水中提取碘时,能不能用酒精作萃取剂?为什么?分液时,上下层液体如何取出?

高一化学教案13

  【知识目标】

  1.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的形成;

  2.初步学会用电子式表示简单的原子、离子和离子化合物。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化学物质的形成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研究的意义,学习研究科学的基本方法。

  2.在分析、交流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几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情感目标】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重点、难点】离子键、化学键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启发

  【教学用具】PPT等

  【教学过程】

  讲述: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大量的化学物质,例如食盐、氧气、水等,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这些微粒是怎样结合成物质的?

  问题:食盐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

  食盐晶体能否导电?为什么?

  什么情况下可以导电?为

  什么?

  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发言。

  多媒体展示图片(食盐的晶体模型示意图及熔融氯化钠和溶液导电图)

  解释:食盐晶体是由大量的钠离子和氯离子组成。我们知道阴阳离子定向移动

  才能形成电流,食盐晶体不能导电,说明这些离子不能自由移动。

  问题:为什么食盐晶体中的离子不能自由移动呢?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问题。

  阐述:这些事实揭示了一个秘密:钠离子和氯离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而且很强烈。

  问题:这种强

  烈的相互作用是怎样形成的呢?

  要回答上述问题,请大家思考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学生思考、交流、发言。

  板演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因为是阴阳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叫离子键。键即相互作用,氯化钠的形成是由于离子键将钠离子与氯离子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板书:离子键:使阴阳离子结合的相互作用。

  问题:钠离子与氯离子之间的离子键是不是只有吸引力?也就是说钠离子与氯离子可以无限制的靠近?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归纳:离子键是阴阳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有吸引力(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引力),也有排斥力(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电子与电子之间),所以阴阳离子之间的距离既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它们只能在这两种作用力的平衡点震动。

  如果氯化钠晶体受热,吸收了足够的能量,阴阳离子的震动加剧,最终克服离子键的束缚,成为自由移动的离子。此刻导电也成为可能。

  引申:自然界中是否存在独立的钠原子和氯原子?为什么?

  说明:原子存在着一种矛盾情绪,即想保持电中性,又想保持

  稳定。二者必选其一时,先选择稳定,通过得失电子达到稳定,同时原子变成了阴阳离子。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结合形成电中性的物质。因此,任何物质的形成都是由不稳定趋向于稳定,也正是原子有这种矛盾存在,才形成了形形色色,种类繁多的物质。所以说:矛盾往往是推动事物进步、

  发展的原动力。问题:还有哪些元素的原子能以离子键的方式结合呢?

  这种结合方式与它们的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归纳总结:活泼金属易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活泼非金属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它们之间最容易形成离子键。例如元素周期表中的Na、K、Ca、及F、Cl、、O、S等。由这些阴阳离子随机组合形成的物质有NaF、K2S、

  CaO、MgCl2、Na2O等。

  活动探究:分析氯化镁的形成过程。

  我们把通过离子键的结合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即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板书:离子化合物:许多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合物。

  讲述:既然我们已经认识了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我们该用什么工具准确地表达出离子化合物呢?元素符号似乎太模糊了,不能表示出阴阳离子的形成;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表达阴阳离子的形成,但是太累赘,不够方便,考虑到阴阳离子的形成主要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有关,我们取元素符号与其最外层电子作为工具,这种工具叫电子式。用点或叉表示最外层电子。例如原子的电子式:Na Mg Ca Al O S F Cl 阳离子的电子式:Na+ Mg2+ Ca2+ 阴离子的电子式:F- Cl- O2-S2-

  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NaF、 CaO、 MgCl2、 Na2O、 K2S

  列举两个,其余由学生练习。

  引申:我们由氯化钠的形成发现了一类物质即离子化合物。那么,其它物质的情况又如何呢?

  问题:氯气、水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

  是不是它们的组成微粒间也存在着作用力呢?

  学生思考、交流、发言。

  说明:两个氯原子之间一定是通过强烈的相互作用结合成氯气分子的,水中的氢原子与氧原子之间一定也存在着很强烈的相互作用。而且这些强烈的相互作用力与离子键有些不一样,我们将这种相互作用叫共价键。我们将在下一节课学习。

  我们将物质中这些直接相邻原子或离子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力统称为化学键。

  板书:化学键:物质中直接相邻原子或离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

  总结:世界上物质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但是我们目前知道的元素却只有100多种,从组成上看正是100多种元素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成千千万万种物质。才有了我们这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而这些原子形成物质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即由不稳定趋向于稳定。这是自然规律。

  课后思考题:

  1.认识了氯化钠的形成过程,试分析氯化氢、氧气的形成。

  2.结合本课知识,查阅资料阐述物质多样性的原因。

  二、共价键

  1.概念: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

  2.成键微粒:一般为非金属原子。

  形成条件: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之间或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与不活泼的某些金属元素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

  分析:成键原因:当成键的原子结合成分子时,成键原子双方相互吸引对方的原子,使自己成为相对稳定结构,结构组成了共用电子对,成键原子的原子核共同吸引共用电子对,而使成键原子之间出现强烈的相互作用,各原子也达到了稳定结构。

  板书:3.用电子式表示形成过程。

  讲解:从离子键和共价键的讨论和学习中,看到原子结合成分子时原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不仅存在于直接相邻的原子之间,也存在于分子内非直接相邻的原子之间,而前一种相互作用比较强烈,破坏它要消耗比较大的能量,是使原子互相联结形成分子的主要因素。这种相邻的原子直接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板书:三、化学键

  相邻原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讨论:用化学键的观点来分析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教师小结:一个化学反应的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高一化学教案14

  教材分析:

  1、地位和功能

  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内空是以典型有机物的学习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初中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选取的代表物有甲烷、乙烯(制品)、乙醇(酒)、乙酸(醋)、糖、油脂、蛋白质等,这些物质都与生活联系密切,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听到的,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具有双重功能,即一方面为满足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提供有机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使学生从熟悉的有机化合物入手,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认识到有机化学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学生,打好最基本的知识基础、帮助他们了解有机化学的概况和主要研究方法,激发他深入学习的欲望。

  2、内容的选择与呈现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时要求,本章没有完全考虑有机化学本身的内在逻辑体系,主要是选取典型代表物,介绍其基本的结构、主要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较少涉及到有机物类概念和它们的性质(烯烃、芳香烃、醇类、羧酸等)。为了学习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只简单介绍了烷烃的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没有涉及烷烃的系统命名等。

  教材特别强调从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出发,从实验开始,组织教学内容,尽力渗透结构分析的观点,使 学生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不盲目扩充代表物的性质和内容,尽量不涉及类物质的性质,注意从结构角度适当深化学生对甲烷、乙醇、乙酸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教材增加了章图、结构模型、实验实录图、实物图片等,丰富了教材内容,提高了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3、内容结构

  本章的`内容结构可以看成是基础有机化学的缩影或概貌,可表示如下: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典型物质的有关反应、结构、性质与用途等知识,教材采用了从科学探究或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如甲烷、乙烯的研究,乙醇结构的研究,糖和蛋白质的鉴定等,都采用了较为灵活的引入方式。同时注意动手做模型,写结构式、电子式、化学方程式;不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总之要把握以下三点:

  1、教材的起点低,强调知识与应用的融合,以具体典型物质的主要性质为主。

  2、注意不要随意扩充内容和难度,人为增加学生的学习障碍。

  3、尽量从实验或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知识出发组织或设计教学,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有机化学就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之中。

  第一节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甲烷的存在及储量情况。

  2、通过实践活动掌握甲烷的结构式和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

  3、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并掌握甲烷的取代反应原理。

  4、了解甲烷及其取代反应产物的主要用途。

  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

  甲烷的结构和甲烷的取代反应

  教学过程:

  通过简单计算确定甲烷的分子式。

  画出碳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推测甲烷分子的结构。

  一、甲烷的分子结构

  化学式:CH4

  电子式:

  结构式:

  二、甲烷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比空气轻,是天然气、沼气(坑气)和石油气的主要成分(天然气中按体积计,CH4占80%~97%)。

  2:化学性质:甲烷性质稳定,不与强酸强碱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以下反应:

  (1)可燃性(甲烷的氧化反应)

  学生实验:

  ①CH4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

  观察实验现象:不褪色 证明甲烷不能使酸性高锰酸溶液褪色。

  结论: 一般情况下,性质稳定,与强酸、强碱及强氧化剂等不起反应。

  (2)取代反应

  ② 取代反应实验

  观察现象:色变浅、出油滴、水上升、有白雾、石蕊变红。

  在室温下,甲烷和氯气的混合物可以在黑暗中长期保存而不起任何反应。但把混合气体放在光亮的地方就会发生反应,黄绿色的氯气就会逐渐变淡,有水上升、有白雾、石蕊试液变红,证明有HCl气体生成,出油滴,证明有不溶于水的有机物生成。

  定义——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叫取代反应。

  CH4、CH3Cl、CH2Cl2、CHCl3、CCl4均不溶于水

  化学式

  CH3Cl

  CH2Cl2

  CHCl3

  CCl4

  名称(俗名)

  溶解性

  常温状态

  用途

  取代反应与置换反应的比较:

  取代反应

  置换反应

  可与化合物发生取代,生成物中不一定有单质

  反应物生成物中一定有单质

  反应能否进行受催化剂、温度、光照等外界条件的影响较大

  在水溶液中进行的置换反应遵循金属或非金属活动顺序。

  分步取代,很多反应是可逆的

  反应一般单向进行

  3、用途:

  甲烷是一种很好的气体燃料,可用于生产种类繁多的化工产品。

  4.补充练习

  1.下列有关甲烷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采煤矿井中的甲烷气体是植物残体经微生物发酵而来的

  B.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C.甲烷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

  D.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所生成的产物四氯甲烷是一种效率较高的灭火剂

  2.下列关于甲烷性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甲烷是一种非极性分子

  B.甲烷分子具有正四面体结构

  C.甲烷分子具有极性键

  D.甲烷分子中H-C—H的键角为90℃

  3.下列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与CH4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

  A.氯气

  B.溴水

  C.氧气

  D.酸性KMnO4溶液

  4.将等物质的量的甲烷和氯气混合后,在漫射光的照射下充分反应,所得产物中物质的量最大的是 ( )

  A.CH3Cl

  B.CH2Cl2

  C.CCl4

  D.HCl

  5.下列气体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后 ,其产物既可使无水硫酸铜变蓝,又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 )

  A.H2S

  B.CH4

  C.H2

  D.CO

  6.甲烷的电子式为________,结构式为________。1 g甲烷含_______个甲烷分子,4 g 甲烷与____________ g水分子数相等,与___________g一氧化碳原子数相等。

  7.甲烷和氯气发生的一系列反应都是________反应,生成的有机物中常用作溶剂的____________,可用作灭火剂的是_____________,氯仿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参照此类反应,试写出三溴甲烷在光照条件下与溴蒸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标准状况下,1.12 L某气态烃(密度为0.717g/L)充分燃烧后,将生成的气体先通过无水氯化钙,再通过氢氧化钠溶液,经测定前者增重1.8 g,后者增重2.2 g,求该烃的分子式。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烷烃、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分异构现象等概念

  2、了解常温下常见烷烃的状态

  3、通过探究了解烷烃与甲烷结构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4、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及探究能力

  重点、难点:

  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烷烃:结构特点和通式:

  烃的分子里碳原子间都以单键互相连接成链状,碳原子的其余的价键全部跟氢原子结合,达到饱和状态。所以这类型的烃又叫饱和烃。由于C-C连成链状,所以又叫饱和链烃,或叫烷烃。(若C-C连成环状,称为环烷烃。)

  分别书写甲烷、乙烷、丙烷等烷烃的结构式。

  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相称为同系物。

  甲烷、乙烷、丙烷等都是烷烃的同系物。

  关于烷烃的知识,可以概括如下:

  ①烷烃的分子中原子全部以单键相结合,它们的组成可以用通式CnH2n+2表示。

  ②这一类物质成为一个系统,同系物之间彼此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

  ③同系物之间具有相似的分子结构,因此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则随分子量的增大而逐渐变化。

  (烃基:烃分子失去一个或几个氢原子所剩余的部分叫烃基,用“R-”表示;烷烃失去氢原子后的原子团叫烷基,如-CH3叫甲基、-CH2CH3叫乙基;一价烷基通式为 CnH2n+1- )

  二、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

  定义: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化学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叫做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同分异构体。如正丁烷与异丁烷就是丁烷的两种同分异构体,属于两种化合物。

  正丁烷 异丁烷

  熔点(℃) -138.4 -159.6

  沸点(℃) -0.5 -11.7

  我们以戊烷(C5H12)为例,看看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先写出最长的碳链:C-C-C-C-C 正戊烷 (氢原子及其个数省略了)

  然后写少一个碳原子的直链: ( )

  然后再写少两个碳原子的直链:把剩下的两个碳原子当作一个支链加在主链上:

  (即 )

  探究C6H14的同分异构体有几种?

  补充练习

  1.下列有机物常温下呈液态的是 ( )

  A.CH3(CH2)2CH3

  B.CH3(CH2)15CH3

  C.CHCl3

  D.CH3Cl

  2.正己烷的碳链是 ( )

  A.直线形

  B.正四面体形

  C.锯齿形

  D.有支链的直线形

  3.下列数据是有机物的式量,其中可能互为同系物的一组是 ( )

  A.16、30、58、72

  B.16、28、40、52

  C.16、32、48、54

  D.16、30、42、56

  4.在同系物中所有同系物都是 ( )

  A.有相同的分子量

  B.有相同的通式

  C.有相同的物理性质

  D.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5.在常温常压下,取下列4种气态烃各1mol,分别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其中消耗氧气最多的是 ( )

  A.CH4

  B.C2H6

  C.C3H8

  D.C4H10

  6.请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以下烷烃

  ︱

  C2H5

  ︱

  CH3

  ⑴ C2H5-CH-CH-(CH2)3-CH3 ⑵

  CH3-CH-CH-C-H

  CH3︱

  C2H5︱

  ︱

  CH3

  ︱

  CH3

  C2H5︱

  ︱

  CH2-CH2-CH3

  ︱

  CH2

  ︱

  CH3

  ⑶ ⑷

  CH3-CH-C-CH3 CH3-C-CH2-C-CH3

  7.根据有机化学命名原则,判断下列命名是否有错误,若有错误请根据所要反映的化合物的结构给予重新命名。

  (1)2-乙基丙烷:

  (2)2,4-二乙基戊烷

  (3)3,3-二甲基-4-乙基己烷

  (4)2,4-二甲基-6,8-二乙基壬烷

  8.室温时20 mL某气态烃与过量的氧气混合,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通过浓硫酸,再恢复至室温,气体体积减少了50 mL ,剩余气体再通过氢氧化钠溶液,体积又减少了40 mL 。求气态烃的分子式

  参考答案:

  6.(1)4-甲基-3-乙基辛烷

  (2)2,3,4-三甲基己烷

  (3)3,4-二甲基-4-乙基庚烷

  (4) 2,2,4,4-四甲基己烷

  7.(1)错 2-甲基丁烷

  (2)错 3,5-二甲基庚烷

  (3)对

  (4)错 2,4,6-三甲基-6-乙基癸烷

高一化学教案15

  【课程目标】

  1、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2、会应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原电池。

  【教材分析】

  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强烈的感性认识。当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学情分析】

  中学生对“电”的内容的认识不仅来源于生活经验,而且来源于学科学习。在生活经验方面,不仅接触了火力发电(或水利发电),而且接触了干电池等化学电源;在学科学习方面,学生不仅接触了摩擦起电,而且还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了电能,此外还学习了关于电的初步知识(如电源的正负极、电压和电流等内容),因此对电并不陌生。此外,高中《化学1》已较为系统的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也学习了钠、镁、铝、铁等有关的金属知识,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内容。这些经验基础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为本节的学习做了知识、能力上的准备。

  同时原电池是高中化学学科体系的核心知识之一,它的教学是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延伸与应用,也是后续电化学知识的基础。原电池的教学是体现学科交叉,科学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好素材。学生在第一节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关系,本节课则学习化学能转化为另外一种能量即电能,由于电化学知识是学生首次接触的`新领域,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和陌生感,因此一个好的开端十分重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同时掌握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2)通过学生设计完成原电池构成条件的实验,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

  (3)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路,通过对氧

  (2)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对比、归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2)通过原电池形成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体会实验在化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及形成条件

【高一化学教案】相关文章:

高一化学教案12-30

高一化学教案(15篇)02-14

高一化学教案15篇02-10

高一化学教案(集合15篇)02-17

高一化学教案(通用15篇)02-24

高一化学教案合集15篇02-24

化学教案水的净化02-20

高中化学教案11-24

高三化学教案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