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信息化教案

信息化教案

时间:2023-02-20 10:23:56 教案 我要投稿

信息化教案6篇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信息化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信息化教案6篇

信息化教案1

  时间:20xx年10月19日

  地点:初中机房

  一、教学目标

  1、新建文件夹

  2、word基本操作

  3、excel基本操作

  4、ppt基本操作

  二、教学重点

  1、新建文件夹

  2、word基本操作

  3、excel基本操作

  4、ppt基本操作

  三、教学难点

  1、excel基本操作

  2、ppt基本操作

  四、教学方法

  以自学为主,辅导为辅。

  五、教学过程

  导入:一年一度的教师基本功大赛又即将来临,这节课我们主要以提高复习信息技术操作练习为目标,展开培训,希望大家都能在练习中能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下面我们开始这节课的第一个练习:

  1、新建文件夹

  在D盘下新建一个文件夹教师作业,在教师作业文件夹下建立一个新文件夹。

  2、打开题库文件夹001的word文档“如花.doc”,完成以下操作:

  ①设置页面边距为:上:2厘米,下:2厘米,左:3厘米,右:3厘米。

  ②设置标题为:隶书,二号,加粗,红色,居中对齐;设置正文为:宋体,四号。

  ③设置正文为:首行缩进2个字符,行间距设置为:固定值24磅。

  ④将考生文件夹001中图片“如花.jpg”插入到正文第二段中适当位置,设置图片的环绕方式:紧密型环绕。

  ⑤插入艺术字“生活如花,我爱花,更爱生活”,并设置环绕方式为“上下型”。

  ⑥添入页眉和页脚。

  ⑦对“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中的春色和红杏进行突出显示,其中春色为绿色,红杏为黄色;对关不住进行批注及写出评语。

  ⑧操作完成后将文档以如花.doc为文件名保存在考生文件夹下。

  3、Excel操作题

  打开题库文件夹001中的学生成绩统计表.xls

  ①在学号上插入一行,并添加标题“学生成绩统计”,将标题所在单元格“A1:G1”合并居中;

  ②在总分这一列的右边插入“平均分”列;

  ③将姓名为“余宏明”的语文成绩改为83,并设置为蓝色;

  ④计算总分和平均分,并填入相应的'单元格;

  ⑤设置单元格区域“A2:H9”中的数据为“居中对齐”,并设置边框为红实线,颜色为红色;

  ⑥以单元格“A3:A9”和“G3:G9”“创建簇状柱形图”表,标题“为学生成绩统计”;

  ⑦统计各科的最高分和最底分;

  ⑧学会用自动筛远选出英语>84的人数;

  ⑨操作完毕后将文件以原文件名保存到考生文件夹下。

  3、打开题库文件夹001的演示文稿“xx”,完成以下操作:

  ⑴将考生文件夹下的图片:“xx”插入第一张幻灯片中;或者用剪贴画插入一幅图片。把水声.mp3文件插入第一张幻灯片中,设置播放方式为单击。

  ⑵将第一张幻灯片中的文本“保护大熊猫的措施”设置为超级连接,并连接到第五张幻灯片。并且在第五张幻灯片中做一个返回按钮,返回到第一张。

  ⑶在第四张幻灯片中,将文本“食性高度特化,疾病困扰”等的字体设置为“楷体”,字形“加粗”。

  ⑷设置幻灯片切换效果为“上下向中部收缩”,“中速”、“应用于有幻灯片”;

  ⑸在第三张幻灯片中标题做自定义动画(百叶窗——水平——中速);把第三张的背景做为羊皮纸。

  ⑹插入第6张幻灯片,在第6张幻灯片中插入好大一棵树.mpg,设置为自动。操作完毕后将文稿以原文件名保存在考生文件夹下。

  4、保存网页(html或txt),会发送邮件及附件。

信息化教案2

  今天给大家分享信息化教学设计内容,解读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帮我们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全部都是干货哦~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选题

  我们参加比赛,第一个面临的问题就是选题!选题一定要有价值!!!为什么这么说呢?

  老师们应该明白,信息化并不能解决所有的教学问题,但信息化教学是大势所趋,所以在这种看似矛盾的情况下,我们参赛的选题一定要适合用信息化来展现。也就是说选择的这个题目它涉及到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必须是在传统课堂中比较难解决的,这时我们通过信息技术来进行突破和解决就变得非常有意义和价值。所以老师们在选择题目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这一点。

  另外教学目标也存在问题,如果我们选的题目是合适的,但老师您将教学目标设简单了或者说设置的用不用信息化都能解决,那就失去了信息化比赛的意义。因此老师们在选题和确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考虑这个题目和对应的教学目标在传统教学中实现有困难,现在找信息化来帮忙。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分析

  题目选完后,老师们就开始进行教学设计。在这里第一步需要对我们所选择的这节课程内容进行相关分析。通常我们需要分析教材、学情和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模块主要通过国家标准或行业规范引出我们所使用的教材版本,并说明本课程属于教材中的那个部分。

  学情分析模块主要是针对我们所教的学生。老师们需要介绍学生们在上这节课之前掌握了那些同本节课有关联的知识,以及分析学生们学习状态、性格特点。分析这些主要是为了我们设计教学策略或相关教学活动做准备。

  内容分析模块主要说清楚我们本节课的时长、大致的时间分配,知识体系相关联性。这里老师们需要注意,我们参加教学设计大赛,说课的内容至少两个学时以上。这一点和课堂比赛、实训教学是有区别的。

  教学分析除了上述说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内容分析外,还有两项最重要的内容: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为什么说它们最重要,因为我们接下来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它们展开的,教学目标一旦把握不好,很容易造成整个教学设计失败。既然这么重要,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如果合理设计。

  三、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老师们熟悉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这三项是20xx年时教育部新课标里修改后的内容。现在我国所有的教育体系都在使用它。

  知识目标:通常来说知识目标比较容易确定。一般我们确定知识目标都会说:学会某某知识,理解某某方法、掌握某某结构/构造等等。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都比较容易。

  情感目标:情感目标也比较容易写,比如:通过学习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升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等等。是不是很简单,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我们所写的情感目标内容一定要同我们课堂活动设计相匹配,情感目标是贯穿整个课程始终的。举例来说,如果我们情感目标写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就一定要在课上有团队协作完成的内容,否则是怎么培养的?因此这里老师们应该了解,情感目标虽然看似很容易写,但一定要和我们的实际教学内容对应。

  在这三维目标中,最重要的是能力目标。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它最不好确定。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

  能力目标老师们都知道,要比知识目标有深度,有广度。往往很多老师在确定能力目标时,都会写:能够怎样怎样,分析某某、应用某某等等。那么这又有什么问题呢?问题就在于很多时候,能力目标容易掉入官话套话的“陷阱”;容易出现实际教学中无法确认实现教学目标的情况。相对来说理工科的能力目标比较容易写,也容易通过课堂活动实现。但文科类就不太容易了,

  比如语文,有老师会写:能够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对于这个目标,我们怎么能确保通过课程来实现呢?这就属于不容易实现或者说莫能两可的教学目标,它就不是一个好的能力目标。这里还请文科类的老师格外注意。

  所以老师们在确定能力目标时,一定要确保这个或这几个能力目标能够落地,且可以量化。所谓量化指的就是评委能够通过看你的教学设计,能够判断出确实可以实现这个能力目标。

  三维目标确定后,我们就需要确定重点、难点了。

  对于重点、难点来说,教学重点是对应知识目标的,教学难点是对应能力目标的。只要我们把握好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教学重难点就不是问题了。

  教学分析完成后,接下来要开始教学设计了。教学设计通常又分为三个阶段:课前设计、课中设计和课后设计。

  四、信息化教学设计——课前设计

  课前设计一般包括五个步骤:设计任务、发布任务、执行任务、反馈任务和分析任务。其中设计任务、发布任务、分析任务主要是教师需要做的工作,执行任务和反馈任务主要由学生来完成。在这里设计任务最为关键,我们重点说一说。

  在设计任务时,教师需要给学生布置非常明确的任务要求。这些要求可以是:对企业、行业、市场进行相关调研,或者自学教师发布的相关资料等等。这里需要老师们注意的是,不论老师您布置的任务是什么样的,一定切记要有结果!也就是说课前任务必须有结果!而且要反馈结果!

  在真实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有很多教师设计了课前部分,但往往忽略了课前任务的结果。这间接导致了老师所设计的课前任务,要么是最后做了跟没做一样,要么是根本同整个课程没有关系。

  而一个真正好的课前任务,一定是能够和课上任务或活动进行对接的,而且课前任务中学生们完成的任务内容一定是能为课上突破重点问题、解决难点问题服务的。也就是说,课前任务完成的结果,往往可以辅助课上来解决知识目标或能力目标。

  既然课前任务这么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设计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要想设计一个好的课前任务,需要注意以下六点原则:

  1、围绕教学目标。这点无需多说,老师们都明白它的意思。不过还是要说一点,那就是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我们的课前任务在设计时可以围绕这三个目标中的任意一个设计,也可以把它们都包含到里面进行设计。所以老师们在设计时一定要认真考虑好。因为围绕的目标不同,设计出来的任务肯定是不一样的。

  2、激发学生兴趣。这一点主要是为了符合我们的学情分析。我们在设计课前任务时,需要考虑得让学生觉得它有趣,想要去完成它,这样他们才会去做!

  3、与课堂任务对接。这点刚才已经说了,就是要让课前任务同课上任务或活动联系起来,只有联系起来了,课前任务才不会沦为走形式,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当然对于教学目标不同,所联系的课上内容也不同,举例来说:如果设计的课前任务是围绕知识目标展开的,那通常应该和课上突破教学重点的任务相关联,如果是围绕能力目标展开的,那通常应是和课上解决教学难点的任务相关联。

  4、带有一定挑战。这一点主要是考虑到,如果我们的课前任务太过简单,对学生来说会觉得索然无味,对评委来说会觉得您选的课本身就有问题,毕竟这是信息化教学比赛,传统教学已经讲的很好的课是不适合用于参加这样比赛的,所以教师所选的课一定要有一定难度,或者是在传统教学环境中教起来很费劲,学起来不容的课。这一点已经在选题中说过,这里再强调一下。

  5、允许学生犯错误。这一点很多老师可能想不通。因为我国的孩子从小教育就是零错误教育,不允许学生犯错。但我们知道,实际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能做到一点问题都没有,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前任务时,也应允许学生出错,而且学生出了错,对于老师来讲不见得就不好,我们可以通过反馈知道结果后,对结果进行分析,然后了解到他们那里还有问题,从而在课上有的放矢的解决这些问题。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课上会更有效。

  6、考虑学生特点。因为不同的学校、不同班级学生都是存在差异的,只有每天同他们在一起朝夕相处的老师最了解,因此我们在做课前任务设计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们的实际情况,而这些实际情况就是我们做学情分析时需要提到的'。 以上六个原则老师好好把握,一定能设计出非常好的课前任务。

  除了设计任务外,课前设计中还包括发布、执行、反馈和分析四项内容。

  发布任务很好理解,老师将设计好的任务发布出来,让学生能够接收到。这里不多讲。

  执行任务也很简单,学生根据任务要求,完成相关任务。

  反馈任务也不难,学生将任务完成后,反馈给教师。

  分析任务主要是老师的工作。老师们把学生们完成的任务结果收集好以后,进行相关的分析,找出他们存在的问题,从而为课上活动做好准备。

  五、信息化教学设计——课上设计

  课前任务分析后,课前阶段就结束了。接下来是上课环节。

  在课上教学环节中,我以两学时课程为例,讲一下。

  通常来说在两学时的课堂中,往往都是按照课程导入、部署任务

  一、部署任务

  二、部署任务

  三、课程总结的顺序。

  而在这个顺序中,通常第一个任务完成知识目标和部分教学重点。第二个任务完成教学重点,并会引出教学难点和能力目标。到了第三个任务,就是将教学难点和能力目标突破完成。

  接下来我们就逐一看一下。

  课程导入部分,往往根据本课程所讲内容,通过实践案例引出题目,同时在案例中抛出问题,并引出第一个任务。

  这里要注意的是所选择案例一定要能扣题,让学生通过这个案例可以联系到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上来。这个比较容易,在这里不做过多阐述。

  导课结束后,对于第一个任务,往往是要解决知识目标和教学重点。

  这里需要和老师们说一下,第一个任务的设计往往要看课前任务。

  如果课前任务是针对知识目标和教学重点内容,那在课上第一个任务设计时,我们就需要把课前任务的结果考虑进去。也就是说,老师们需要把课前任务中学生们完成的任务结果同第一个任务联系起来,从而保证教学过程的连续性,同时课前任务的结果也将成为突破教学重点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里请老师们注意,很多老师在做这部分教学设计时,往往直接将课前任务结果和分析情况直接用于授课中。这种做法我不是很赞同。因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评分标准中有一条:体现“做中学、做中教”。而如果直接把结果拿来用,对于这个标准就不是很到位了。

  我的建议是,在这种情况下,由老师组织,学生自己上来对课前任务结果进行总结,同时发现不足和问题,教师在一旁做相应的指导与引导,效果会更好!学生自己把问题抛出来,然后根据老师布置的第一个任务来突破教学重点,完成知识目标,从而实现“做中学”。在完成任务后,再由学生自己来进行总结,从而完成第一个任务的自评,其他同学可以通过打分等方式完成对其他同学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从而完成互评。

  如果课前任务是针对教学难点和能力目标的,那在这第一个任务设计上,可以不考虑课前任务的结果。而是直接通过导课引出第一个任务,通过学生们参与并完成任务,实现教学重点的突破和知识目标的完成。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根据导课,引出第一个任务,然后将任务发布下去,通过合理的课堂组织,让学生通过协作完成相关任务,从而实现教学重点和知识目标的突破。在完成任务后,由学生自己来进行总结,从而完成第一个任务的自评,其他同学可以通过打分等方式完成对其他同学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从而完成互评。

  第一个任务结束后,我们进入第二个任务,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第二个任务往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就是说它要将在第一个任务中剩下的教学重点和知识目标彻底解决,同时又要适当的引出教学难点和能力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课前任务是针对教学难点和能力目标的,那就需要将课前任务的结果在第二个任务中体现出来。

  其他的同第一个任务类似,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多多参与任务,尽可能独立自主完成任务,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合理引导课堂,有效组织课堂。然后第二个任务结束后,由学生自己进行总结,从而完成自评、互评,最后教师进行点评。

  第三个任务是课程的核心,因为它需要解决教学难点,完成能力目标。

  因此在第三个任务的设计上老师们需要多花费一些心思,需要让评委看到,你采用的教学方法在解决难点,完成能力目标时,确实行之有效。当然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组织课堂,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并最终有效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

  在这个任务的设计上,老师要多想怎么能调动学生,让学生多参与,同时作为组织者的教师通过何种方式引导学生完成任务。

  在任务完成后,为了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的理念,仍然最好是让学生进行总结,从而让学生在自我总结不断调整中,真正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第三个任务完成,基本上课堂的部分也就完成了。剩下就是课后设计部分。

  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主要由巩固知识,布置作业,知识拓展和总结反思四部分组成。 因为比较容易,这里就不过多介绍了。

信息化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将信息技术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体会信息技术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的方便。

  2、经过参与小组讨论,提高分析问题的本事和与人交流本事。

  3、能够准确说出计算机包含哪些部件及其各自的功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计算机所包含部件及其各自的功能。

  【难点】正确连接计算机外部设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经过提问:大家有没有自我买过电脑,来询问学生对购买电脑是不是很了解,并问同学们买来电脑后自我会不会连接呢以此吸引同学们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进取性。教师引导学生:今日我们就来学习电脑都包含哪些部分,如何为购买电脑,购买后如何进行连接。

  ——引入新课——导购电脑设备。

  (二)新课讲授

  任务一:认识计算机硬件设备及作用。

  教师为同学展示介绍计算机的视频,引导同学们结合教材的知识自主阅读,进行总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对本节的`知识进行总结:主板:负责管理和协调各部件的正常运行。CPU:硬件的核心,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存储器:是计算机的记忆部件,用于存储信息,包括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硬盘:是计算机的外存储器,断电后信息不会丢失。存储器存储容量的基本单位是字节。常用的存储单位:位,字节,千字节,兆字节,吉字节,太字节。显卡:用于对图像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声卡:负责将GPU处理的数字信号转换为声音信号发送给音响。输入设备:将信息输入计算机。输出设备:将计算机内的信息输出。

  任务二:认识计算机软件。

  教师进行提问:大家生活中所了解的软件有哪些呢同学可能给出答案有Word、Excel、美图秀秀等,然后教师问操作系统是否属于软件呢在同学们疑惑的时候教师进行讲解:软件是指计算机程序,程序所使用的数据以及有关的文档,资料等集合。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系统软件,如操作系统,软件,语言编译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应用软件如文字处理软件,办公软件,财务软件等。

  任务三:导购个人计算机。

  教师请买过电脑的同学讲一讲在购买的过程中都注意哪些问题,然后请其他同学讲一下如果是自我去买回着重关注哪方面呢,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首先,分析用户的计算机用途,比如是娱乐还是办公;其次,要理清各方面的详细需求,比如保修和配置问题;第三,确定购买计算机的经济预算区间;第四,确定是购买台式机还是笔记本电脑;第五,定行程配置方案,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以便购机时参考。

  任务四:连接分体台式计算机的常用外部设备。

  教师拿来课前为大家准备的拆开的计算机模型,组织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合作将模型拼接完整,最终由班级同学做评判,看哪一组的工作完成的又快又准确。

  任务五:评估计算机硬件配置。

  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使用电脑时是否有卡顿的时候呢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计算机的一些问题也随着出现,所以需要随时进行检测。询问同学们平时都使用什么检测软件,并详细介绍教材上的鲁大师。

  (三)巩固提高

  教师随机拿出计算机部件模型,问同学部件的名字以及功能,以此检验同学们的学习状况。

  (四)小结作业

  小结:学生总结,教师补充的形式进行本节课的小结。

  作业:根据教材上任务五的表格,对自我的电脑进行检测,下节课分享检测的结果。

信息化教案4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统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以趣味练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学法指导,掌握技术、提高能力,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二、教材分析

  运球绕杆动作是足球项目之一,具有脚支配球为主,灵活多变的特点,通过练习可以发展学生速度、灵敏身体素质,特别是对增强协调性具有显著作用,是在学习水平二脚内侧运球的动作基础上学习的,掌握好运球绕杆动作为继续学习运球射门动作奠定基础。

  三、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朝气蓬勃、富于想象,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有时会出现浮躁的心情,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体育则是他们释放压力的学科,他们的年龄特征是:模仿能力强;好动、好奇心强;敢于表现自我。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足球运动的基础知识,并能在比赛中运用所学的技术。

  【过程与方法】通过足球活动,发展奔跑能力、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足球游戏和教学比赛形式,在活动中培养主动地与同伴合作,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左、右两脚推拨球的自由转换。

  【难点】左、右两脚推拨球的自由转换。

  六、教学方法

  1、讲解示范法:通过精练适度的语言讲解,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动作概念;以优美的示范,利于学生模仿正确技术。

  2、问答法: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讨论法: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讨论或辩论,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形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4、演示法:通过动作图片、战术板等小道具的直观展示,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形成正确的动作表现,为技术的练习做好认知准备。

  5、纠正错误法: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完成练习的情况各有不同,通过纠正习得正确的技术动作,避免运动损伤的产生,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七、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课堂常规:体委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教师简要介绍教学内容,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在介绍教学内容环节进行设疑导入,如:提问学生自己喜欢的球星有哪些?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的表扬学生,加以总结学生的答案,引出他们如此优秀是因为带球技术好,顺势引出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运球绕杆。

  2、队列队形练习:进行原地转法练习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

  【教学意图】正由于该学龄段学生求知欲较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采用设疑导入法来激活他们的思维,而体育文化知识的补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真正的做到身心结合,队列队形的练习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常规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形态、认真练习的'态度和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二)准备部分

  1、同步卫星游戏

  方法:将参加游戏的人分成三组,每组一次出一人。预备时各站于圈内手持一只球。发令后,垂直高高抛起,赶紧按逆时针方向互换位置,并接住前边一人抛起的球。每成功一次可得一分。在规定的局数内,以得分多的队为优胜。

  规则:抛球一定要垂直,向右左偏离大于地上圆圈半径时,算失误扣掉一分。

  组织教学:平均分成三组,每组分别围成一个圈。

  2、配乐韵律操:伸展运动、下蹲运动、体侧运动、体转运动、腹背运动、全身运动、跳跃运动、整理运动。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教师边做示范,边提示动作要领,语言激励学生,及时表扬鼓励。

  【教学意图】选用球类的游戏即可充分利用器材,还能增加球操的运动量,加强对下肢力量的锻炼,提高跳跃能力,还能够熟悉球性,为接下来学习运球绕杆做铺垫。带有韵律节奏的动作还能降低肌肉的粘滞性,避免在练习中运动损伤,同时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以及自我表现意识,形成优美的身体形态。

  (三)基本部分

  1、复习脚内侧运球

  组织教学:前后两个人为一组

  【教学意图】复习脚内侧运球的练习既能够使学生快速的进入到课堂节奏,也能够使学生的心率达到适合本堂课的练习,体现了课堂的连续性。

  2、示范后针对重难点进行提问,如:大家想一想运球过程中应该触球的哪个部位?

  3、讲解

  动作要点:支撑脚向前跨,踏在球的侧前方,膝关节稍弯曲,上体前倾向里转,提运球脚,用脚内侧推球后中部,改变反向运球时,经常用两只X替拨球。

  【教学意图】示范可以让学生形成初步的动作表象,之后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明确本节课学习的重难点,使得后续练习更具有针对性。

  4、练习

  (1)运球绕过一个障碍物后换脚运回,并强调脚的触球部位为脚内侧。

  组织教学:四路纵队,前后距离5米,一次运球练习。

  (2)听口令变向换脚运球,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运球时低头看球的不足,教师提醒大家练习的时候同伴之间要用信号来提示对方抬头。

  (3)绕5—6个障碍物运球练习。

  组织教学:以小组为单位,组内一次练习。

  【教学意图】根据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设置循序渐进的练习,逐渐的体会运球绕杆的动作,便于教师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纠正。在学生初步掌握动作和了解正确动作的基础上,组内结伴练习相互观察对方的动作并纠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动作方法的记忆和理解,体现了新课改新型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模式。

  5、检验—运球绕杆接力游戏

  (1)方法:以体育小组为单位进行15米的运球绕杆游戏,先完成者为获胜者。

  (2)评价:表扬获胜组,鼓励其他组别。

  组织教学:学生自行决定运球的顺序以及每个学生间的间隔,哪个小组时间用时少则获胜。

  【教学意图】在游戏中我会强调安全问题,同时还要强调在运用本课的动作的要领,以达到巩固的目的,做到学以致用,同时教师积极地为学生呐喊助威更加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热情,更加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四)结束部分

  1、放松活动—配乐放松操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

  2、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学练情况,表扬先进,激励全体学生。

  【教学意图】通过放松环节帮助学生恢复疲劳,为下节做好身心准备。教师针对学练情况给予鼓励、肯定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提出的希望为学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和要求。

  3、宣布下课、师生再见、回收器材。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的独立品质。

  八、场地器材

  足球20、标志桶10个、足球场。

  九、预计负荷

  练习密度:33%—40%;平均心率:128—136次/分;运动强度:中等。

  十、课后反思

  略。

信息化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制作表格的方法,熟练使用表格工具完成课程表;能熟练编辑制作的表格。

  (2)过程与方法: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利用菜单操作及实际绘制的过程中,了解绘制表格的方法,熟悉制作表格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表格的自由修饰,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成果展示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

  用不同方法制作行列式的规则表格,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依据自己的特点对表格进行综合的设置和美化。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环境:

  多媒体演示教室

  六、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教师首先指出有些文字信息需要用表格的方式表示,才更加清楚明了,然后询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哪些表格?引出课程表。

  2、建立课程表的雏形

  首先明确两个概念(行/列、单元格),然后指出可在word中利用“表格”菜单指定行数、列数,生成一个空表,就可以输入内容。让学生自己动手建立一个类似的课程表,可以只输入一天的课程。

  3、课程表的美化、调整

  出示一个修饰好的课程表,让学生对二者进行比较,指出需要对课程表进行美化和调整,同时引出自动制表适合制作规则表格,对不太规则的表格,则要用到手动制表。

  教师演示如何绘制斜线表头,学生自学合并单元格、表格中文字的对齐、边框和底纹、调整单元格的行高和列度等。

  学生自由设计和制作……

  4、课程表的展示

  利用教学软件对学生作品逐个进行展示,让学生欣赏并作简评。学生欣赏作品,观看成果,与自己作品进行比较。

  5、教师总结:

  用“手动制表”修改“自动制表”制得的表格,可以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因为“自动制表”所得的表格不能满足所有场合的需要,当然,只要熟练掌握了“手动制表”,单纯使用“手动制表”也能制作满意的表格。

信息化教案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几种传感器的应用特点。

  2.了解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通过电磁波传输。

  3.了解信息的处理和数字通信,信息记录等。

  4.了解数字电视和因特网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感悟信息时代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及研究带来的影响。了解信息的记录及相关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电视机呈现原理,雷达定位原理。

  【教学难点】图形与电信号的转化原理。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讨论

  【教学用具】投影仪,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过程,为了有效地发射电磁波,需要将闭合电路变成开放电路,然后将调制后的电磁波发射出去,在接收电路中通过调谐和解调,就可以得到我们所需要的信号了。

  人类认识电磁波到现在只不过一百多年的时间,但电磁波在科学技术上已经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本节介绍无线电波的现代应用。

  (二)进行新课

  1.电磁波与信息的传递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有关内容,谈一谈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信息的传递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学生阅读、讨论。

  生:语言的出现,文字的创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电磁波的发现。

  师:电磁波的传输有何特点?

  生:可以通过电缆、光缆进行有线传输,也可以无线传输。电磁波的频率越高,相同时间内传输的信息量越大。

  2.电视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看书,讨论并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在电视的发射端需要什么仪器?

  (2)电子枪的扫描路线是怎样的?

  (3)在电视的接收端需要什么仪器?各起什么作用?

  (4)你能说说调谐、检波的基本工作原理吗?

  (5)显像管里的电子枪发射电子束的强弱受什么控制?它扫描的方式和步调与什么相同?

  (6)摄像机在一秒钟内传送多少张画面?为什么在电视里我们看到的景象是连续的?

  (7)你能说说伴音信号经过怎样的处理后被送到扬声器的吗?

  学生阅读课文后分组讨论,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投影幻灯片做总结。出示电视信号的形成、发射和接收示意图投影片。

  电脑演示电子枪的扫描过程

  通过阅读课本,观看演示,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1)电视信号的发射

  在电视发射端,摄像镜头将被摄物体的像成在摄像管的屏上。电子枪发出的电子束按一定规律偏转,对屏上的图像进行逐行扫描。通过光电转换器件把一幅图像按照各个部分的明暗情况,逐点地变为强弱不同的电流,完成光电转换,就形成图像信号,图像信号和音频信号通过发射机的天线发射出去。

  (2)电视信号的`接收

  电视接收机的天线接收到电磁波后,将视频信号与音频信号分开。视频信号通过显像管中的电子枪发射的受视频信号控制的电子束对荧光屏的扫描,将视频信号即电视信号转换为图像。音频信号通过扬声器转换成声音。

  (3)摄像机与电视接收机中电子束扫描速率的关系

  两种电器中电子束扫描的速率都相等。

  3.雷达

  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1)雷达的作用是什么?

  (2)雷达用的是哪个波段的无线电波,这段电波的性能是什么?

  (3)雷达天线的作用是什么?

  (4)雷达根据什么确定障碍物的位置(包括距离和方向)?

  (5)怎样从荧光屏上读出障碍物的距离?

  (6)雷达有何应用?

  学生阅读课文后分组讨论,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投影幻灯片做总结。雷达是利用无线电波中的微波能直线传播,且能被物体反射的特点,通过测定微波从发射到反射回来的时间来确定目标的距离,并结合微波的方向和仰角来确定目标的位置的。

  4.移动电话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交流移动电话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5.因特网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交流因特网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电视和雷达的工作原理。了解了移动电话、因特网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现代通信已经将地球变成了名符其实的地球村。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为全人类的共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信息化教案】相关文章:

信息化教案02-20

信息化教学总结04-20

信息化教学心得02-22

信息化教学总结05-23

信息化教学培训心得03-19

信息化教学设计总结03-19

信息化教学研修心得02-14

信息化教学培训心得09-17

信息化语文教学总结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