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意义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比的意义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比的意义教案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会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2.在学习小数意义和性质的过程中,培养探求知识的兴趣。
3.提高合作探索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
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复习题,让学生板演。
372800 19000 725000000 844000000
师生共同订正,点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信息窗。
二、讲授新课
1、教师提出问题:“测量同一个蛋的长度,为什么两个人的`读数不一样呢?”给学生二分钟时间考虑。
一些学生可能看不出来,教师引导
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整数求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解决求小数近似数的问题。
2、 教师出示数值“3.9423”让学生解决。
学生有的可能写出“3.94”。
有的可能写出“3.9”。
有的可能写出“4”。
3、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探究结果的不同,分组讨论,然后让学生回答。
4、教师和学生共同归纳总结: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
保留一位小数时,只看它的百分位上的数是大于5,还是小于5。如果大于或等于5,就向前一位进一,同时将百分位及百分位后面的数舍去;如果是小于5,就直接将百分位及百分位后面的数全部舍去。
5、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总结: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近似数应注意什么?
有的学生可能回答注意小数点;
有的学生可能回答注意别忘进位;
有的学生可能回答注意四舍五入……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总结。
三、巩固运用
教师让学生做自主练习第1—3题,用多种形式巩固求小数近似数的基本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四、点拨归纳
教师归纳本课的所学的数学知识,点拨疑难点。(学生小组中充分交流)
五、布置作业
自主练习题4、5、题。
板书设计:
蛋的世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3.9423≈3.94
≈3.9 四舍五入≈4
1754000=175.4万 1754000≈175万
比的意义教案2
目标:了解元旦的名称及简单意义
内容:过新年
准备:布置过新年的活动场景,日历一本,小老鼠、小兔子、兔妈妈、天线宝宝、小狗布娃娃各一个,新年贺卡三张,彩链条总数与幼儿人数相等。
过程:
一、听音乐做律动,带幼儿进入活动室
“小朋友,我们一起到小兔家去玩一玩吧。”听音乐做律动进入活动室。
“哇,小兔子家打扮得这么漂亮,你知道吗?”幼儿展开想象,自由猜想。
二、讲故事,向幼儿简单介绍元旦的`名称及简单意义。
故事大意:小兔子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家大变样,便问妈妈:“为什么我们家打扮得这么漂亮?”妈妈耐心地翻开日历的第一页说:“因为从今天开始,我们以前的旧日历就不能用了,要用新的,翻开第一页就是今天,一月一日元旦节。”“什么是元旦呢?”小兔不解地问道。“元旦也就是新年,是新的一年的第一天,过新年了,小孩子会更加懂事了,因为过新年,又长大一岁了,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都长大一岁了。”
“砰砰砰”小老鼠手捧贺卡来了。“小兔子,新年好,我给你送贺卡来了。”小兔子说:“谢谢你,小老鼠。”“砰砰砰”小花狗手捧着贺卡来了:“小兔子,新年好,我给你送贺卡来了。”小兔子说:“谢谢你,小花狗。”“砰砰砰”天线宝宝手捧着贺卡来了:“小兔子,新年好,我给你送贺卡来了。”小兔子说:“谢谢你,天线宝宝,过新年了,我们都长大一岁了,大家在一块儿多开心呀!”好朋友在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
提问:
1、小兔子家为什么打扮的这么漂亮?
2、有谁来找小兔子?它们在一起为什么那么开心?
三、游戏操作活动《贴窗花》
“小朋友,你们看,兔妈妈在忙着干什么呢?”“贴窗花。”“过年了,我们一起帮兔妈妈贴窗花吧!”
比的意义教案3
设计说明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这节课是在学生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分数的学习和探究,是一节抽象的概念课。针对这一点,在设计此课时主要突出以下两点:
1.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直观且有效的学习手段,也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等操作活动理解单位“1”,感受并理解分数的意义。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单位“1”的'表象。
利用直观演示,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本设计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及单位“1”的意义,再经过比较、归纳,突破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这一难点,从而深入理解分数的意义。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彩带 米尺 苹果
学生准备 正方形纸片和圆形纸片 8个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了解分数的产生
1.测量。
师生合作测量一条彩带的长度,发现用米尺量了几次后还剩一段,这一段不够一米。
提出问题:如果用“米”作单位能用整数表示吗?(不能)
2.分物。
(教师拿出一个苹果)把这个苹果平均分给2人,每人可以分得多少个?每人分得的部分能用整数表示吗?(不能)
3.引入新课。
人们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分数产生的必要性,感受分数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对分数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的兴趣。
⊙探究分数的意义
(一)分数的意义。
1.动手操作。
拿出课前准备的圆形纸片和正方形纸片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并说出的意义。
2.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份,说出的意义。
3.课件出示教材46页香蕉和面包图片。
(1)说一说,每根香蕉是这把香蕉的几分之几?
(2)同桌合作分一分这盘面包(用小正方形代替面包),看看有几种分法。
预设
生1:把8个面包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盘面包的。
生2:把8个面包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盘面包的。
生3:把8个面包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这盘面包的,7份是这盘面包的。
4.认识单位“1”。
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是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5.总结分数的意义。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比的意义教案4
学习目标:
1、体会小数所表示的意思,理解小数的意义。
2、理解和掌握小数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体会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所表示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练习,体会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所表示的.含义。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小黑板
教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学法: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2课时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1、你的身高是多少?你会用小数来描述吗?
2、你都在哪里见过小数?说一说,并写出几个你见过的小数来。
二、探究新知(自学后完成下面问题)
1、把1元平均分成十份,其中一份用分数表示是()元,用小数表示是()元。十分之三表示其中()份,用小数()表示。
2、把1元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一份用分数表示是()元,其中的37份用分数()表示,用小数()表示。
3、1、11表示()元()角()分。
三、合作探究,当堂训练
1、用数表示下面各图中得涂色部分?(课本第2页第2题)
2、想一想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
3、自己画一方格纸,并画出0、1、0、5、0、6?
4、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小组交流,选代表汇报。
四、精讲点拨(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精讲。)
五、学习收获,自我总结:
1、小组评价:你认为第几小组表现最棒,为什么?
2、自我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以后我会在______________方面更加努力的。
课后反思:(略)
比的意义教案5
单元教学要求:
1、 经历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认识负数的过程,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 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负数的数学信息作出合理解释。
3、 能用负数描述并解决一些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
单元教学重点:
负数的意义
单元教学难点:
用数轴表示正负数
单元课时安排:
1、 负数的初步认识及读写 1课时
2、 用数轴表示正负数 1课时
第一课时 负数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现实情境理解负数的具体含义,学会用正数、负数表示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负数产生的历史,感受正数、负数与生活的联系,结合史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现实情境理解负数的不同含义。
教学难点:结合现实情境理解负数的不同含义。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负数吗?你知道它的含义吗?
2、究竟什么是负数?它表示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呢?今天我们这节课一起认识负数(揭示课题)。
(二)结合情境,理解意义
1、初步感知负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
下面是中央气象台20xx年1月21日下午发布的六个城市的气温预报(20xx年1月21日20时—20xx年1月22日20时)。
教师:请仔细观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①哈尔滨的最高气温是零下19℃,最低气温是零下27℃;海口最热,最高气温是23℃……②-12℃表示零下十二摄氏度(读作负十二摄氏度);零下温度在数字前加“-”……
(2)-3℃和3℃表示的意思一样吗?请在温度计中表示出来。
预设:①-3℃表示零下三度,3℃表示零上三度;②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反;③先找0℃,往下数三格表示-3℃,往上数三格表示3℃。
(3)0℃表示什么意思?
预设:①0℃表示天气很冷;②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③0℃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线。
小结: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正号可省略不写。
(4)请在温度计上表示-18℃,比一比-3℃和-18℃哪个温度低?
2、认识正负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例2。
教师:研究完气温,再来看看存折上的数。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呢?说说这些数各表示什么? 预设:①20xx.00表示存入20xx元;②500.00和-500.00的意义恰好相反,一个是存入500元,一个是支出500元。
(2)教师:像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收入与支出这样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生活中还有许多。你能举出这样的实例吗?
预设:水面上升
2米、下降2米;乘车时上客5人、下客6人;货物运进200吨、运出150吨……
(3)我们怎样来表示像这样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呢?
教师:为了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需要用两种数。一种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如3、500、4.7、,这些数是正数;另一种是在这些数的前面添上负号“-”的数,如-3、-500、-4.7、-等,这些数是负数。那么0是什么数呢?(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线。)
(4)基本练习(课件出示教材第4页“做一做”第2题)
请学生独立思考,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并填入相应的圈中。
(三)回归生活,拓展应用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还有好多时候要用到正数、负数,让我们一起接着看一看!
1、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2)看了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感受?月球表面白天的平均温度和夜间的平均温度相差多少度?
2. 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5题。
(1)仔细读题,你获得了什么信息?有什么不明白的?(介绍:海平面就是海的平均高度;海拔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3)你知道你所在城市的海拔高度吗?说说它的具体含义。
3、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2题。
(1)仔细读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请表示出悉尼、伦敦的时间。北京时间用什么表示?
(3)以北京时间为标准,孟加拉国首都达卡的时间记为-2时,你知道它此时的时间吗?
(4)你还知道此时其他时区的时间吗?试着表示出来。
4、课件出示练习题。
某食品厂生产的120克袋装方便面外包装印有“(120±5)克”的字样。小明购买一袋这样的方便面,称一下发现117克,请问厂家有没有欺骗行为?为什么?
(1)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120±5”表示什么意思?
(3)如果120克记作0克,117克可以记作多少克?
(四)了解历史,课堂总结
1、课件出示教材第4页“你知道吗?”内容。
其实,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看了介绍,你对负数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2)你有什么感受?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关于负数,生活中还有更多的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索,只要同学们做善于观察的有心人,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会有更多的收获。
第二课时 直线上的负数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经历在直线上表示行走距离和方向的过程,
体会直线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逐步建构数的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在活动中探究直线上表示正负数的方法,学会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解决实际问题,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在直线上表示正负数,体会直线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填一填。
①一辆公共汽车经过某站台时有12人上车,记作( )人;7人下车,记作( )人。 ②阳光小学今年招收新生300人,记作+300人,那么-420人表示()。 ③升降机上升3.5米,记作+3.5米;-4米表示()。
(1)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2)像这样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负数表示,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二)创新情境,探究新知
1、认识直线上的负数
(1)出示教材第5页例3。
(2)如何在直线上表示他们的行走的距离和方向呢?你准备怎么画?
预设:①以大树为起点,向东为正,向西为负;②0表示起点,向东走2米,表示为+2米,向西走2米,表示为-2米。
(3)独立画图,交流反馈。
①你是怎么画的?
②比较大家的画法有什么不同?(单位长度不一样。)
③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什么数?
④课件演示画法,教师小结:在一条直线上表示行走的距离和方向,需要先确定起点、正方向、单位长度,再用正负数表示相应点。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直线上的负数)。
比的意义教案6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60——64页。
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单位。
2、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悟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体会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功、兴趣、愉悦、兴奋这些丰富的情感体验,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分数。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建立单位“1”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分数3/7 6/8 1/4 认识吗?读一读。这些数都是我们曾经学过的分数。
师:你们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吗?想知道吗?从古至今,我们在进行测量、分物的时候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就用分数来表示。(课件演示)
二、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理解1/4
师: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来认识分数,了解分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分数的意义,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个正方形、4支笔、8颗糖。
活动要求:现在我们以1/4为例,请同学们4人一组,通过折一折、分一分、涂一涂的办法表示出它的1/4。
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师:分好的同学就与同组的小伙伴交流一下,说说1/4是怎么得到的?1/4的.含义是什么?
组1:我们选的是正方形。我们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了4份,每一份是这个正方形的1/4。
组2:我们选的是4支笔。把4只笔平均分成了4份,其中一份是这些笔的1/4。
组3:我们选的是8颗糖。把8个糖平均分成了4份,其中一份是8个糖的1/4。
3、建立单位“1”的概念
师:仔细观察这3幅图,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都是平均分成了4份,都表示了各自的1/4。
生2:被分的东西不一样,每一份也不一样。
师:对,大家都发现原来是因为被分的东西不一样,有的是一个物体、有的是一些物体。像这样的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我们都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整体。(板书“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
4、归纳分数的意义
师:谁来说说什么是分数?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一份或几份,就可以用分数表示。
师:一个整体用什么表示?平均分是什么意思?若干份是什么意思?(生:很多份)
5、练习:
四、认识分数单位
自学课本,学生汇报什么是分数单位。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师:你能个举例子来说明吗?
生:2/3的分数单位是1/3。(板书2/3)
师:他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2个)
师:3/4的分数单位是多少?11/23呢?17/120呢?你们找分数单位怎么又准又快呀?有什么简便的好方法?”
生:分数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分子是几,就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五、巩固练习
六、全课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学习情况进行简单评价。有收获的同学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百)在学习评价的时候也用到了分数,分数真是无处不在,希望大家课后到生活中去寻找分数,进一步去了解分数。
比的意义教案7
教学内容: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P5P6
教学目标:
1、在已学的乘、除法知识的基础上分别概括出乘、除法的意义。
2、在交流总结的基础上,掌握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乘、除法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明确0不能作除数及其中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计算下列各题,并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363+88= 165-45=
2、我们学习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那么乘、除法各部分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引出课题。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乘、除法的意义。
(1)出示教材P5例2(1)
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式解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教师板书:3+3+3+3=12(枝)或34=12(枝)
结合刚才的算式思考:哪个算式更为简便?想一想乘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你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吗?
教师总结: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2)出示教材P5例2(2)(3)
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式解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教师板书:123=4(瓶) 124=3(枝)
对比这三个算式,你能说一说什么是除法?你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吗?
总结:除法可以看做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求出的未知数叫做商。
2、教学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你能说一说乘法、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交流后汇报,教师板书。
如果在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后,板书总结。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通过刚才算式的比较,你能说一说除法和乘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总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教学有关0的运算。
(1)出示P6例3
说一说你知道的有关0的哪些运算?运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说试题,教师记录。
预设:0+5= 24-0= 50= 06= 4-4=
指名口算后,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一个数加上0还得这个数的本身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的本身
0乘任何数都得0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被减数与减数相同时,差为0
(2)思考:在除法算式中,0能做除数吗?为什么?
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
教师总结:50不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和0相乘能得到5;00不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和0相乘都得0.因此0作除数无意义,因此0不能作除数。
三、巩固发散
1、P6 做一做 独立完成,指名订正。
2、根据2532=800写出两道除法算式。指名说一说列式的依据。
3、列竖式计算,并用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3465=
70416=
89127=
32612=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3+3+3+3=12(枝) 123=4(瓶)
34=12(枝) 124=3(枝)
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积=因数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0不能作除数
比的意义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百分数,知道百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熟练读、写百分数。
3、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方法:
引导—————自学
预习提示;
(1)找一找生活中的百分数。
(2)什么是百分数?
(3)羊毛含量36%是什么意思?
(4)怎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让学生把事先找到的生活中的百分数带入课堂。
请同学们拿出在生活中找到的实际应用的百分数,并说一说是在哪儿找到的。
学生交流。
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人们经常要用到百分数,百分数有什么好处?什么叫百分数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百分数。
二、引导探究,揭示百分数的特征
(一)出示课本例
1、一条裙子,羊毛的含量为36%,对此进行分析,并完成下表。
一条裙子,羊毛的含量为36%。
这个句子中,单位“1”的量是:
这个百分数是( )和( )比较的结果。
这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是:
看到这个句子,你能想到什么?
这个36%的分母100表示什么?分子36又表示什么?
学生在小组内学习,每位学生在小组内汇报学习情况。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
什么叫做百分数?我们学过分数,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那百分数呢?
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百分数表示两个数的一种倍数关系,百分数又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二)小组合作学习,比较百分数与分数的不同。
接下来我们就比较一下百分数和分数,到底有那些不同?
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明白:百分数和分数的写法不同,为了区别与分数和便于书写,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采用%来表示。
在这个过程中渗透百分数的写法以及读法。并进行随机练习。
通过比较还要使学生明白;
①百分数可以不是最简分数,如:52%、38%,分子和分母不用约分,而分数就不一样了。
②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小数,如:3。1%。也可能分子比分母大,如:120%,和分数不同。
(三)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揭示百分数的意义。
出示例1。学生独立完成在小组内交流。
三、学生反思学习过程
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出百分数,并回答问题。
1% 18% 50% 89% 100% 125% 7。5% 0。05% 300%
① 谁是最小的百分数?在这组内还有比它小的吗?
② 谁是的百分数?
③ 请读出跟一半的意思一样的那一个百分数。
④ 300% 是什么意思?
⑤ 在这组百分数中,我们可以看到,百分数的分子有的是小数,有的是整数,有的大于分母,有的小于分母,这是为什么呢?
2、读出下面的句子,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1) 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7%。
(2) 我国的人口约占世界的22%。
提问:这两句话中的百分数表示谁与谁比?
看到这两句话,你想到什么?
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三峡库区分重庆库段和湖北库段。重庆库段的面积占三峡库区面积的85%,湖北库段的面积占三峡库区面积的百分之几?
完成课本练习一的相关习题。
比的意义教案9
教学内容:
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的写法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使学生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2、通过同数连加引出乘法算式,掌握写法、读法及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重点难点:
1、理解乘法的意义。
2、乘法算式的写法及各部分名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算一算
2+2+2+2= 4+4+4=2 3+3+3=
2、思考:像这样加数都相同的加法算式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呢?
二、探究新知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有关乘法的知识。(此处我认为不是提出“乘法”这一概念的最佳时机)
1、电脑出示课件,根据画面你能提出问题吗?(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小组合作,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
2、交流。
3、针对5+5+5+5+5+5+5+5= 40进行乘法教学。
用加法算宝葫芦的个数太麻烦了,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在这里提出乘法自然而然,让学生充分体会出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问: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加数?
相同加数是5有8个这样的'数,可以用乘法表示。
板书:8×5= 40 5×8= 40,介绍各部分的名称,读法。
4、小组将本组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汇报。
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4 + 4 + 4 =( )(只)
写成乘法算式:( )×( )=( )(只)
或( )×( )=( )(只)
三、试一试
1、课本第6页自主练习1
( )+( )=( ) ( )+( )+( )+( )=( )
( )×( )=( ) ( )×( )=( )
2、填一填
3+3+3+3=( )×( ) 5+5+5+5+5+5=( )×( )
7+7+7=( )×( ) 6+6+6+6+6=( )×( )
3、写出乘法算式,再读出来。
4个2相加 3乘5 6和4相乘
( ) ( ) ( ) ( ) ( ) ( )
4、找朋友
7×3 4×6 2×5 6×4 5+5
2+2+2+2+2 7+7+7 6+6+6+6 3×7 4+4+4+4+4
5、把图画补充完整。
2×4
6、课本第7页第7题。
(1)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在滑冰?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适时引导,加强学生的理解。
比的意义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条件。
2.使学生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部分:比例的意义
(一)复习准备
1.求比值:
2.请你找出比值相等的两个比。
1.2∶0.4 24∶8 6∶2 1.2∶0.4 24∶8
(二)学习新课
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80千米,第二次6小时行240千米,请你说出第一次行驶路程和时间的比。
板书:80∶2
再请你说出第二次行驶路程和时间的比。
板书:240∶6
师:现在你分别求出两个比的比值。(学生口述,师板书:80∶2=40,240∶6=40)
师:你们观察一下两个比的比值怎么样?这两个比之间有没有关系?(学生互说)
得出:第一个比的比值是40,第二个比的比值也是40。因为比值相等,所以比就相等。(老师板书:两个比相等,可以用等号把两个比连起来。)
教师把80∶2和240∶6中间用等号连起来,然后边指着边说:“像这样的式子在数学上是什么概念呢?这就是我们要学的新内容:比例的意义。”(老师板书课题)
师:至于什么叫比例以及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组成比例的条件,请你结合思考题看书自学。(告诉学生页数,从第几行看到第几行。)
思考题:
1.什么叫比例?
2.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组成比例的重要条件?
采取自学→两人讨论→集体讨论。
师再次强调组成比例的条件:
A.必须是两个比。
B.两个比的比值必须相等。
C.必须是一个式子。
最后得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老师将板书完整化)两个比表面上看不同,其实质是相同的,也就是比值相同。那么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式,关键是看比值是否相等,只要比值相等就可以组成比例。
师:上面那些比符合比例的意义吗?能否组成比例?(学生说,老师连线或让学生连线。)
比例还有其它书写格式吗?请同学们看,老师怎样写。
(三)巩固反馈
1.判断下面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1∶3和3∶9( )
(2)60∶30和160∶80( )
(4)0.2∶0.4和1.6∶4( )
并组成比例。(学生先写再说)
3.随意写比例,互相查看。(至少写2个)
第二部分:比例的性质
(一)讲授比例的性质
让学生观察:在比例里有几个数?这几个数叫什么?这几个数有没有区别?
学生发言,老师小结:比例是由两个比组成的,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比例的项(老师边指边说),靠近等号的(中间的两项)两项叫内项,两端的两项叫外项。如:
请你指出黑板上比例中的内外项。
现在请你做一件工作:先算出两个外项的积,再算出两个内项的积。算完以后你发现什么规律?学生说算式,老师板书:
通过以上几道题,使学生看到,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个规律我们把它叫做比例的性质。(老师把课题补充完整。)
师:这个规律是在什么前提下成立的呢?必须是在比例里,才能两个外项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师:你们说说什么叫比例的性质?这是这节课要掌握的第二个内容。
师: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时,比例的性质如何理解呢?
80×6=2×240 1.2×8=24×0.4
即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用字母这样表示:
(二)课堂练习
(放幻灯片)
(1)用比例性质验证你所写的比例是否正确?
(2)用2,8,5,20四个数组成比例。
(3)填适当的数。
3∶18=5∶( )
为什么填30?有几个答案?
4.8∶0.6=( )∶2
为什么只能填16?
12∶( )=( )∶5
有几个答案?
(4)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是80,那么这个比例中的内项积一定是几?为什么?
(5)在比例中两个内项分别是45和2,那么这个比例中的两个外项积应该是几?为什么?
(三)课堂总结
(学生小结这节课所学内容。)
1.质疑:(学生、老师质疑)(幻灯片)
①表示两个相等的'式子叫比例。对吗?
2.思考题:
(1)根据30×3=45×2写比例式。
(2)求x:
12∶30=8∶x
能不能应用今天所学的内容解决?怎么解决?比例的性质还可以应用在什么问题上?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教案是在学生学过比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设计的,它包括比例的意义和组成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问题。本教案分为两部分,先教授比例的意义,再教授比例的性质。
第一部分,首先通过复习求比值,找出比值相等的比,为教学比例的意义做好铺垫工作,然后再通过例题,用汽车两次行驶路程和时间的比,得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从而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再利用比例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老师安排了让学生写出比值相等的比,再组成比例,还安排了四个数组比例,目的在于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性质。首先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内项和外项,然后引导学生计算出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下面通过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让学生形象地看到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就是将比例中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最后得出比例的性质。让学生应用比例的性质验证自己写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学生明白,验证比例式是否成立,除了求比值的方法,也可以用求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是否相等的方法。课上安排应用比例性质进行填空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比例性质的认识与掌握。
另外,在学生没有提出问题的情况下,老师出了两道题,目的是巩固对比例意义的认识与理解,最后老师出的思考题,为解比例做铺垫工作。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参与,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自学与讨论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老师可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做些调整,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按照这个程序教学是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的。
板书设计
比的意义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通过绘、说、析等形式,掌握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3.通过对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的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树立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难点】
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学生和地理相关的古诗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等,之后引用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设置悬念“黄河的水真的回不来了么”来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水循环的概念、类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到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
【问题】
(1)什么是水循环?
(2)水循环发生的领域都有哪些?水循环类型可以总结为哪些?
【学生回答】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有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2.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
教师播放水循环动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海陆间水循环的具体过程?思考海陆间水循环包括哪些主要环节?与海陆间的循环相比,海上循环和陆地内循环有哪些主要环节呢?
【学生回答】水循环的过程:海洋表面的水被蒸发上升到空中,水汽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一部分下渗到地下,汇成地下径流,另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二者最后汇集到海洋,形成海陆大循环。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海上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和降水;陆地内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植物蒸腾)、降水。
【教师总结】水循环最基本的环节是蒸发和降水,其中海陆间循环是参与环节最多的,海上内循环是参与水量最多的。
教师引导学生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并请学生演示。
3.水循环的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水循环的意义有哪些,同时结合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分析。教师可以提示河流对地貌的影响,海边气温变化等。
学生通过分析教材,理解生活中的案例,最后与教师一起总结水循环的意义。即:维持全球水量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态等。
环节三:小结作业
教师与学生通过再次学习水循环示意图,回顾本节课重点内容,同时让学生课下去查找资料深入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四、板书设计
比的意义教案1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1—112页的例1和例2,第111页、113页上面“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少先队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1250克,第二小队采集了986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克?让学生先解答,再说一说整数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2.笔算。
4.67十2.5=6.03十8.47=8.41—0.75=
让学生列竖式计算,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并注意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格式是否正确。
二、新课
1.教学例l。
(1)通过旧知识引出新课。
教师再出示一次复习的第l题,把已知条件和问题稍作改动,变成例l。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比较整数加法和小数加法的意义。
教师:“例1与复习中的第1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例1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说出:从复习的第1题可以看出整数加法的意义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从例1可以看出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因为要把两个小队采集中草药的千克数合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3)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师板书横式以后,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写竖式,并提问:“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然后把以千克作单位的小数改写成以克作单位的整数,列出竖式,并提问:“整数加法应该怎样算?”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加起。
教师接着再提问:“为什么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引导学生说出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教师告诉学生:小数加法也是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所以列竖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然后让学生计算,算完后教师提问:“得数7.810末尾的‘0’怎样处理?能不能去掉?为什么能去掉?”引导学生说出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末尾的“0”去掉。并告诉学生以后在计算小数加法遇到小数末尾有“0”时,通常要把“0”去掉。
2.让学生做第111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检查学生是否把小数点对齐了,最后集体订正。
3.引导学生比较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师:“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启发学生说出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都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小数加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对齐:
4.教学例2。
(1)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得出小数减法的意义。
教师:“例2的条件和问题与例l比有什么变化?例2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启发学生说出例2是已知两个小队采集中药材的总数和第一小队采集的千克数.求第二小队采集的千克数;可以看出小数减法也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所以它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2)利用知识迁移使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
让学生联系小数加法小数点对齐的算理,说一说小数减法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然后教师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并列出竖式,提问:“个位上是几减几?”接着让学生看小数减法竖式,提问:“被减数干分位上没有数计算时怎么办?”利用小数的性质使学生理解被减数干分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再减,也可以不写“0”,把这一位看作“0”再计算,以后在计算时遇到这种情况也可以这样处理。接着让学生计算,教师巡视,检查学生小数点是否对齐,被减数千分位的处理是否正确,得数的小数点点得是否正确。
5.比较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计算法则。
让学生讨论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使学生明确这和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的关系是一样的。
6.小结。
教师:“通过学习上面的知识,小数加法和小数减法的计算法则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启发学生说出小数加减法计算时都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都要从最低位算起。然后教师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完整地说一说。并让学生看书上的法则,齐读一遍。
7.做第113页最上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学生做题之前,教师先提问:“整数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整数加减法是怎样验算的?”从而说明小数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及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一样。再让学生做题.检查竖式的书写及计算有没有错误,得数的小数点点得是否正确,验算的格式对不对。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并验算的。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1.做第l题,教师先说明题意,要根据加法算式来写减法算式的得数,不用再列式计算。学生做完之后,可以提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写减得的差的?”使学生加深对小数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关系的认识;
2.做第2题,让学生独立做,可以要求学生验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订正时,针对学生易出错的地方重点说一说。
比的意义教案13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包括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和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数。
小数的意义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这里教材把认数范围扩展到三位小数,加强了小数与分数的联系,使学生明确小数表示的书分母是10、100、10000……的分数,了解小数的.记数单位以及单位间的进率,从而清楚地了解小数为什么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小数的性质也很重要。学生知道小数末尾添0、去0不改变小数的大小,就加深了对小数的理解。它还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应用它可以对小数进行化简,也可以根据具体运算的需要,在小数末尾添上0或者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小数大小的比较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小数的性质已经涉及到小数大小的比较问题,但只是说明在什么情况下两个小数相等的。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是小数的又一性质。它是进行小数乘除法计算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小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的基础。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以及求小数的近似数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其中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数是本单元所学的几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以及在四年级上学期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的四则运算打好基础。学生在学习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时,需要综合运用前面学过的计量单位和进率、小数的性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知识,因此要求学生逐一扎实地学习。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和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数容易混淆,需注意区别。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记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使学生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教学关键:正确理解小数的意义及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比的意义教案14
课题一: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8—49页的内容,练习十一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加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对加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教学重点:加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加法交换律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教学加法的意义
教师:我们在前三年已经学过加法的计算方法,现在要进一步学习、掌握加法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这些知识对以后学习有很大帮助。
1、加法的意义。
(1)教学例1。
教师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边指名说出条件和问题,教师边用线段图表示出数量关系。
137千米357千米
北京天津济南
然后让学生自己解答,解答后,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因为已知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又知道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要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就要把两段铁路长合并起来,出就是要把137和357合并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教师边重述用加法算的理由,边板书出算式和答案。现进一步提问:
“加法是什么样的运算?”
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出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做练习十一的第1题。
要让学生应用加法的意义说明各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如第1小题,可以启发学生说出:因为已知小强和小明邮票的张数,要求小强和小明一共有多少张邮票,就要把他俩的邮票张数合并起来,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所以这道题要用加法计算。
2.加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指着137+357=494,提问:
137和357在加法算式中叫什么数?(加数。)
它们相加得到的结果494叫什么?(和。)
然后教师联系的意义说明: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也就是合并的结果叫做和。边说边对应地板书出:
137+357=494
加数+加数=和
提问:
“我们上面做的加法,两个加数是什么样的数?”(自然数。)
“任何两个自然数相加得到的和都比加数怎样?”(大。)
“一个自然数和0相加得到的和怎样呢?”(还得原数。)
“你能举出一个自然数和0相加的几个例子吗?”
教师把学生举出的例子板书出来。(如,3+0=3,0+4=4,0+0=0)
然后接着问:
“0和0相加会怎样?”(还得0。)
“人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自然数和0相加还得这个自然数,0和0相加还得0,也就是说任何数和0相加都怎样?”(得原数。)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教师:加法运算有一些基本性质,对我们以后的计算很有用。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
1、结合例1的两种解法,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特点。
提问:
“上面”的例1,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是怎样列式计算的?”
“如果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该怎样列式计算?”(如果学生说仍用原来的算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还可以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出:357+137=494(千米),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接着让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的结果怎样,启发学生说出:137+357和357+137的结果相等。教师板书:137+357=357+137
然后让学生比较一下等号两边的算式的相同点是什么?(都是137和357两个数相加)不同点是什么?(等号左边是137加357,等号右边是357加137。)
引导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137和357与357和137的得数一样,出就是和不变。
2.再出两组算式,引导学生比较,加以概括。
提出:能不能只从这一个例子就得出“相加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教师指出:不能只根据一个例子就做出一般结论,我们必须多考察几组不同的算式。下面我们观察一下这几组算式,看一看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板书出下面的算式:
18+1717+18
124+235235+124
让学生算一算,再提问:
“每组算式有什么关系?里应填什么?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从这几组算式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比较三个等工,归纳出一般规律。
引导学生归纳,突出以下几点:
(1)这三个等式中,每组算式有几个加数?(两个加数)
(2)每个等式中,左右两边的加数的位置怎样?左右两边的和怎样?请几个学生试着把发现的规律说一说,然后教师完整地叙述一遍,说明这一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再看看教科书第48页方框里的话。
4.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师提出:用语言表述加法交换律比较麻烦,大家想一想怎样能把这一规律表示得既简单又清楚?
学生回答后,教师肯定地说明用字母表示可以做到这一点。然后提出:如果用字母a或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怎样表示加法交换律?(同时说明a、b是拉丁字母,通常读作“ei”“bi”,不要按汉语拼音来读,并领读几遍。)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a+b=b+a
说明:a和b可以表示0、1、2、3、……中的任意一个数;一个用数字表示的等式只能表示两个具体的数交换位置,和不变,不能表示任意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而用“a+b=b+a,就可以表示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比如,“a+b=b+a”可以表示2+1=1+2,137+357=357+137,18+17=17+18等等。
接着教师提问:
“想一想我们在以前学过的哪些计算中用到了加法交换律?”
使学生明确以前学过的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来验算加法,就是用加法交换律的。
5.做第48页的“做一做”。
第1题,让学生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订正时,说一说是根据哪个规律填写的。
第2题,验算的竖式可以直接写在原始的右边。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一的第2—4题。
1.第2题,要注意让学生清根据哪个运算定律来填数,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对照运算定律的结语及字母表达式帮助理解,对于运算定律的表述,只要求表达得清楚没有错误,不要求学生一字不差地背下来。
2.第3题,让学生根据运算定律来判断每个等式是不是符合运算定律的要求。如230+370=380+220,虽然左右两边的得数相等,但由于两边的加数不同,所以不符合加法交换律。又如,30+50+40=50+30+40,虽然是三个数相加,但是前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加得的和不变,还是符合加法交换律的。
四、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的意义和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谁能结合具体的题目说一说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比的意义教案15
教学目标:
1、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按一定的比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
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运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比,那么比在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比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交流预习情况:
1、集体订对获取的数学信息及提出的问题
师板书摘要:
信息:一筐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已知大班30人,小班20人
问题:怎么分合理?能不能按比分配?
2、小组交流解决问题的'策略(要求小组每人发言)
3、小组汇报:
方案一:大班30个,小班20个,分完为止;
方案二:大班3个,小班2个,分完为止;
方案三:大班30个,小班20个,剩下的平均分;
方案四:大班往小班去5人,然后平均分;
方案五:数清橘子总数,除以总人数,再用每人所分个数乘各班人数即各班所得;
方案六:将橘子平均分成5份,大班3份,小班2份;
……
4、针对方案同学提出疑义,并作出更改;
在解决疑问中,明确和以前所学的平均分有所不同。
更改如:大班30个,小班20个,剩下的不能平均分,要按3:2分才合理;
5、比较发现合理方案的共同点:不管怎么分,都要保证最终两个班分到的橘子数量的比要和两班的人数比相等。
三、尝试解决问题:如果共有140个橘子,该怎么分?
同桌交流后列式解决,指生上堂板演并讲解解题思路:
解法一:30:20=3:2 3+2=5 140÷5=28(个)
大班:28×3=84(个)小班:28×2 =56(个)
解法二:30:20=3:2 3+2=5
大班:140× =84(个)小班:140× =56(个)
四、师生总结解题方法
今天遇到的问题不是平均分,而是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我们是把按比分配的问题转化成了以前的平均分问题,只是要按比所表示的份数平均分。
思路:已知整体,按比把它分成两部分或几部分,求各部分。
板书:总数量× =各部分的数量
五、巩固练习p55试一试,练一练1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六、小结(学生小结,师生补充)
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
总数量× =各部分的数量
【比的意义教案】相关文章:
《比的意义》教案02-26
乘法的意义教案06-29
《分数的意义》教案06-20
《小数的意义》教案07-11
方程的意义教案03-30
小数的意义教案08-02
《方程的意义》教案09-16
分数的意义教案01-24
《小数的意义》的教案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