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第二课时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风筝》第二课时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风筝》第二课时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是如何将风筝飞上天的过程以及美丽、热闹的天空写具体的。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五、六节。
教学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五张)
(1)各式图案的风筝、说话练习题一道。
(2)两段对比的话。
(3)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伴随优美的音乐)。
(4)辅助背诵的两段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语: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重点学习了课文一、二节,了解到作者从体育场上人很、风筝的样式多、放风筝前的喜悦心情这几方面来具体写的。
2.朗读一、二节。教师引读:
到体育场来放风筝的人可真不少……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我跟哥哥说……
3.出示多媒体幻灯片(1)
(1)仔细观察:除了书上描述的以外,天上还有哪些风筝?
(2)说话练习:
天上有(
),有(
),有(
)…就是没有(
)。
二、发现学习(一)
1.过渡:望着天上各式各样的风筝,“我”和哥哥迫不及待地想让风筝飞上天。课文(三、四节)具体描写了放飞风筝的经过。
2.出示多媒体幻灯片(2):哥哥拿着线轴,向前跑。我拿着风筝。哥哥收住脚,“大蜻蜓”飞上了天空。
3.这两段话有哪些不同?课文第三节是怎样将放风筝的经过写具体的?
围绕这两个问题开展四人小组学习。
要求:
1)每位组员都要发表意见。
2)学习组长组织组员交流。
3)组长最后归纳总结。
4.学习组长交流学习结果,教师适时点拨。
5.朗读三、四节,读出高兴的语气。
三、发现学习(二)
1.过渡:成功地将风筝放飞上天,给“我”和哥哥带来了快乐。欣赏风筝在天上随风飘荡的情景,更是一种无穷的乐趣。
2.出示多媒体幻灯片(3),随着优美的音乐欣赏风筝在天空中随风飘荡的情景。
3.多美丽的天空,又多热闹的天空。听老师读课文,老师读得好吗?为什么?
一会儿,又飞来几只小鸟,它们围着“大蜻蜓”叽叽喳喳地叫。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美丽的“大蝴蝶”。
4.学生评价教师的朗读。
教师追问:这些语句为什么不能去掉?体会作者是如何将美丽的天空写具体的.。
5.有感情朗读第五节。
6.分工读第六节,在朗读中体会并总结相似的句式:
什么,怎样,好像在干什么。
7.再次出示多媒体幻灯片(3),用以上句式练习说话:
那美丽的“花蝴蝶”,(),仿佛()。
那灰褐色的“蜈蚣”,(),好像()。
那碧绿的“大蜻蜒”,(),犹如()。
8.有感情朗读第五、六节。
9.背诵五、六两节。
(1)出示多媒体幻灯片(4),辅助背诵:
一会儿,又飞来几只小鸟,它们围着“大蜻蜒”叽叽喳喳地叫()。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美丽的“大蝴蝶”()。
天空中的风筝越来越多,热闹极了。那金黄的“小蜜蜂”,(),好像()。那鲜红色的“大金鱼”,(),好像()。还有那精致的“小卫星”,(),仿佛()……
(2)独立背诵。
(3)集体背诵。
四、总结全文
1.总结语:
“天空中的风筝随风飘荡,衬着瓦蓝瓦蓝的天空,显得更加鲜艳,更加美丽。”多么美丽的风筝,多么美丽的天空,多么快乐的心情。放风筝,其实放飞的更是一种心情:舒畅、满足、快乐、无忧无虑……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风筝》第二课时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感悟课文,体会我们的心情变化
(一)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二)找出我最喜欢的部分。
1.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地方。
2.说出你为什么喜欢这部分。
(1)做风筝
重点句子: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①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部分。
②感情朗读,读出快活的心情,强调依然。
板书:依然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③练习把虽然......但是......加进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里去,进一步体会我们快活的心情。
(2)放风筝。
重点句子: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①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②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快活的心情?
板书:拼命
③感情朗读,读出快活的心情。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3)找风筝。
重点句子: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①让学生分别找出这几句话,教师出示这几句话。
②学生连起来读这几句话,整体体会我们当时心情的变化过程。
③找出最能表现当时心情的词语。
板书: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哭垂头丧气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④练习用上面几个词说几句话,描述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或学习中遇到困难、麻烦时的表现。
三、拓展想象
读课文最后部分,思考我们找到幸福鸟了吗?
让学生大胆想象,能说多少说多少,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
如有时间可以让学生写下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四人一小组讨论。
3.每组选代表发言。
四、感情朗读课文,初步体会我们心情的变化
自由读课文,可以把自己的想法与别人交流。
板书:10风筝
做风筝高兴
放风筝高兴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体验
找风筝难受
《风筝》第二课时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语言加深体悟刘老师的人物形象。
2. 进一步体会浓浓的师生情,弄清刘老师对作者的影响。
3. 理解“理想的风筝”的深刻含义。
4. 学习文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重点:品味典型事例,感悟刘老师的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理想的风筝”的深刻含义。
教学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做学生学习道路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伙伴。培养学生搜集课外资料的习惯,运用补充的课外资料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充分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设疑,引入。
1.学生齐读课题。
2.师述:上节课同学们提出“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它作题目?这节课我们走进文本、走进刘老师的内心世界,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设计理念:由上节课学生的疑问引入,学生学起来会更专注。)
3.文中,作者深情回忆了刘老师的哪三件事?教师引述:一是(谈腿疾),二是(写板书),三是(放风筝)。
这位刘老师到底是一位怎样的人呢?为什么作者会如此深情地思念他呢?让我们深入研读这三件事,走进刘老师的内心深处。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兴趣,带着疑问去学习。】
二.感悟刘老师形象,理解“理想的风筝”的一层含义。
1.请自由读这几部分的描写,画出最能表现刘老师特点的句子或圈出相关的词语,把你读到的刘老师的特点写在旁边。
【设计意图:让学生边读边思,学会读书】
2.说说你从文中读懂的刘老师。别人发言时要耐心倾听,倾听也是一种学习方式。有不同收获可以发表。
【设计意图:按新课标的要求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做学生学习道路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伙伴,充分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
学生交流过程中相机出示句子,引导进一步体会,练习感情朗读。
(1)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女娲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也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风趣、幽默、乐观)
抓住“笑着”体会刘老师的幽默源自对生活的乐观。
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为什么不写呢?引导学生明白围绕中心选材。
(2)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
圈出描写刘老师写板书动作的词,仔细体味,你从中体会出什么?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的跳跃旋转多少次。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想想为什么要对“写板书”描写得如此细腻?
刘老师工作上认真,坚强不屈的个性还可以从哪句话看出?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
“站上好几个小时”说明什么?为什么他不坐下来?透过这几个字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老师?(工作认真、坚强不屈、严于律己、一丝不苟、乐于奉献、意志顽强等)
你此时有什么感受?把你对刘老师的敬佩之情带进去读。
文中像这样细腻的描写还有多处,我们要细心体会,只有会读书的人能够成为它的知音。
一个残疾教师对工作如此认真,对自己的要求这样严格,为什么?
(3)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心灵手巧、热爱生活、乐观)
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引导从“绝不肯”来体会。指导读出刘老师的坚强不屈。)
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乐观、开朗)
理解“漾”的表达效果,体会刘老师的乐观坚强。
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任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乐观坚强、自强不息)
刘老师去抓风筝可能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对刘老师说什么?他为什么还非要自己去拿?想象师生对话,揣摩刘老师的内心。
出示想象题:看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刘老师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他一定在想:
《风筝》第二课时教案 篇4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识字。
2、游戏识词:“摘风筝”。
3、回顾课文: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到谁和谁的故事呢?(出示贴图)你们知道他们俩住在哪儿吗?(学生说完后上台贴图)老师指着板书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感悟内容
(一)学习1——7自然段。
1、(示课件)松鼠和小熊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请小朋友带着问题,自由朗读2——6自然段。
2、学生汇报:松鼠和小熊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板书贴图:纸船和风筝)在生活当中,有哪些事情是让你“乐坏了”?
3、指导朗读:(示课件)谁有信心,能把这些句子读好?
①自由读。
②指名读:刚才你是用怎样的语气来读的/你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大家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③齐读课件里的`四句。
过渡: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小朋友,你们想一想,他们可能会为了什么小事而吵架呢?从此,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边说边取下纸船和风筝)
(二)学习7——11自然段。
1、这时,(示课件)小熊和松鼠的心情是怎样的?他们分别做了些什么?下面,小组合作学习,一起到7——9自然段去找答案吧!
2、汇报提出的问题。
3、课堂练习:
①课件演示:飘荡、漂流。这两个词语中,(边说边出示课件)哪一个应该配给风筝,哪一个应该配给纸船?为什么?
②比较句子:
①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纸船了。
②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说得真好!连我们的电脑也忍不住要表扬你了!)
4、指导朗读:(示课件)你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些自然段呢?
①自由读。
②指名读:学生评价;老师也可读,让学生评价。
③指一名领读,其他小声跟读。
5、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心里也越来越难过了!这时,是谁受不了了?谁想读读这一段?你是用怎样的语气来读的?谁还想读一读?指导读(示课件)“如果……就……”,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
6、听了松鼠的话,你愿意和松鼠和好吗?小朋友,你们猜一猜,松鼠会看见什么?(边说边贴上风筝)是谁放的呀?这真是一只美丽的风筝啊!松鼠看见了,有什么反应呢?(高兴得哭了)他又是怎么做的?
7、学完了这篇课文,你喜欢谁?为什么?
小结:小熊和松鼠真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不但主动交往成了好朋友,而且有了矛盾还能主动道歉言归于好!小熊和松鼠把纸船和风筝作为友谊的使者,传递他们的友情,真聪明!
三、课中操:《找朋友》(放音乐)
小熊和松鼠终于和好了,你们替他们高兴吗?让我们来唱首歌庆祝一下吧!
四、拓展思维
①小朋友,当你和好朋友闹别扭时,你又很想和他和好,你会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呢?
②下面,老师就给个机会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好朋友表达心意吧!
板书设计:
以贴图为主(小熊、松鼠、纸船、风筝)
《风筝》第二课时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2、想象拓展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相应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
在理解孩子们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写具体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巩固生字新词
2、说说课文介绍了孩子们与风筝间哪些情景?(“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二、感受做风筝的“快乐”
1、自由读第2小节,找找孩子们做了什么样的风筝?是怎样做的?(找出重点词语)
2、交流:重点:1理解“精心”
2从“精心”可以体会到什么?
3你做过什么风筝?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4仿说句子:a-----我在-----精心------
b-----在-------精心-------
3、孩子们在做风筝是,他们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从哪些词句中看出?划出来。
4、交流结合重点:1理解“憧憬”找反义词(“希望、“向往”)
2想象孩子们心中充满了怎样的希望?
3联系上下文理解“依然”,用“依然”仿说句子。
4说说为什么“我们”做的风筝什么也不像,但我们依然快活?
5、有感情读出做风筝时的“快乐”
三、感受放风筝的“兴奋”
1、你放过风筝吗?加上动作说说你是怎样放风筝的?
2、全班演示放风筝,说说放风筝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兴奋、激动”)
3、自由读第3小节,找出文中表达孩子们放风筝时“兴奋、激动”的词句。
4、交流:结合:想象:1“我们快活地喊叫着”,我们在喊着什么?
2想象说话:天上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有-----有-----……,一会儿------,一会儿-------,让人看了真-------。
5、有感情读第3小节
四、感受找风筝时的“伤心”
1、正当风筝放得最高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这时的我们是怎么样的?(“惊失色”、“千呼万唤”)
2、理解:1“大惊失色”,让学生作表情。
2“千呼万唤”,想象我们怎样的呼唤?
3从这两个词体会我们当时的心里是怎么样的?(“着急”),读好这两个词
3、风筝不见了,我们四处寻找,想象我们找了哪些地方?
4、找了那么多地方,那么长的时间都不见风筝的踪影,当时我们是怎么样的?(“垂头丧气”)
5、交流:1说说“垂头丧气”是什么样子?(表情演示)
2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垂头丧气”的`时候,仿说“垂头丧气”
3体会“垂头丧气”的时候,人的心情是怎样的?
4读出“伤心”
五、想象拓展
1、我们的风筝真的找不到了,一点希望也没有了吗?引读“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2、想象:我们到了水磨坊,会发生什么事?有没有找到“幸福鸟”。
3、以“我们向水磨坊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为开头说一段话。
六、作业:
1、积累写写描写心情的词语。
2、续写课文。
《风筝》第二课时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教学重点
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2、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唤起情感
唤起情感:童年的生活是快乐的.我们可以在田野自由自在的放风筝。你能介绍你是怎么放的吗?风筝飞得高吗?玩的开心吗?
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风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边读边想课文围绕风筝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三、读中感悟
1、默读思考:“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
2、小组交流:将自己认为最有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并说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理由。
3、全班交流(最有趣),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引导学生认识到,“做、放”都很有趣。如果有学生认为“找”也很有趣,应予以特别肯定和鼓励。
(一)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根据朗读情况,相机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
2、师生合作解决下列问题:
(1)“憧憬”的意思。几个小伙伴精心地做着风筝,风筝做好以后该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谁能想象一下?(这就是“憧憬”)
(2)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乐?
3、指导有感
情的朗读。
(1)激趣:课文当中的几个小伙伴做风筝时很快乐,谁能把他们的快乐心情读出来呢?
(2)练习朗读。
(二)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1、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两个词语描写了风筝刚刚起飞和已经飞到空中时的优美样子。找到后把这两个词语多读几遍。
2、指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快乐的心情。
3、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教师注意指导“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三)体会找风筝的心情
1、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2、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3、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重点读好这个句子: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师: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请读读5、6、7、8自然段。
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为主要体会句。)
4、展开想象:他们在水磨坊找到幸福鸟了吗?让学生大胆想象,能说多少说多少
【《风筝》第二课时教案】相关文章: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案07-13
《风筝》第二课时教案6篇02-21
《假如》第二课时教案06-28
《观潮》第二课时的教案08-03
《穷人》第二课时教案03-02
《北京》第二课时教案08-24
《背影 》第二课时的教案02-04
《掌声》第二课时教案02-20
《荷花》第二课时教案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