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篇1
课程标准:
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了解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音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音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音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这一节的重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演示实验器材:广口瓶、橡皮塞、抽气机,电子发声体,土电话、吉他等。
3、分组实验器材:音叉、鼓、锣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教 学 意 图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
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录像带、电视机、录像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生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乙]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
[生丙]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生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
[师]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
二、进行新课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生甲]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
[生乙]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
[生丙]用鼓棰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宏亮的击鼓声。
[生丁]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
[生戊]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生甲]打击或拨动物体可以产生声音。
[生乙]我们发声时没有打击,也没有拨动。
[生丙]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师生共同活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vibration)产生的。
[师]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声音产生的奥秘被我们揭开了谜底,为我们的成功合作 鼓掌。
[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情绪十分高涨。
[想想议议]
[师]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
[生甲]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生乙]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生丙]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生丁]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生戊]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生己]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生庚]笑树能发出笑声是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
[师]同学们刚才列举了生活与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这很好。关于声音的发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
[生]我们平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
[师]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
[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师]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生甲]声音由发声体传播出去,可能沿直线传播。
[生乙]声音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
[师]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你的猜想。
[生]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一张桌面的一端,而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击桌子的声音。
[师]刚才同学设计的这个实验简单易行,而且有力地说明了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medium)。
[生]有时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来呀。[师]雷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
[生]意见有分歧。有的认为不需要介质,有的认为需要介质。
[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大家的想法。
[演示]
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请同学们注意声音有什么变化?
[生]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铃声逐渐变小,最后直到听不到铃声。
[师]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
[生]随着空气逐渐进入,铃声逐渐加强。
[师]启发学生思考,由上面的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真空不能传声。
[师]经过同学们的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同学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平常能听到彼此讲话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
[生]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
[师]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即使近在咫尺,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看录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sound wave)。
[想想议议]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固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那么,声能在液体中传播吗?请同学们找出事实或实验来支持你的想法。
[生甲]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
[生乙]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
[生丙]渔民们常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鱼网。
[生丁]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
[师]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演示实验、想想议议,我们已经知道了: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做媒介将声音传播出去,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
[投影]
问题1:声音在15 ℃和25 ℃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问题2:声音在25 ℃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
[生甲]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生乙]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25 ℃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497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生丙]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想想做做]
[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尽可能的话,进行实际测量,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近当时的真实值。
[师]同学们刚才设计的方案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行性,祝贺同学们成功的设想,课后若同学们能通过实验测出声速,就更加完美了。
[动手动脑学物理]
1。学生想出了许多办法说明桌子声是由桌面的振动引起的。
方法(1):在桌子上固定一根弹性较好的细棍,细棍顶端固定一根细弹簧,弹簧上连接一个轻质小球,敲打桌子,轻质小球也随着跳起舞来。
方法(2):在桌面上撒一些碎纸屑,用力敲打桌面,纸屑会跳动起来。
方法(3):把手放在桌面上,当用力敲打桌面时,感觉手在振动,说明桌面在振动?
2。通过查阅资料可知,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距离s1=1500 km,快车的速度v1=105 km/h,
3。能听到两次敲打声。第一次声音是由铁传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由铁管中的空气传来的。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四、布置作业
P16动手动脑学物理1、2、3写在作业本上。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感受丰富的声音,理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2、通过实验、观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3、聆听不同动物的发声,认识动物不同的发生方式。
【教学重点】
观察和发现物体发生的共同特征,分析和归纳物体发生与振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将物体发生时的振动现象可视化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实验记录表、教学ppt。学生材料:塑料袋、钢尺、音钹、塑料瓶、泡沫屑、水、水槽、音叉、水鼓。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感知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1.谈话: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刚刚叮铃铃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了,生活中到处都有声音,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些是什么声音,传递了什么信息?
2.播放音频:闹钟声、汽车喇叭声、狗叫声、打雷声。
3、提问:这是什么声音,这个声音表达了什么意思?
4、学生汇报所听到的声音,以及这个声音表达的意思。闹钟声-起床时间到了汽车喇叭声-有汽车来了,注意安全狗叫声-有陌生人来了
5、小结:看来,声音可以向我们传递信息,不停的声音传递着不同的信息。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声音,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
6、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
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一)通过让塑料袋发出声音,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运动有关
1.提问:(出示保鲜袋)同学们,刚刚听了那么多声音,现在你能用保鲜袋制造一个声音吗?
2.提问:你有什么办法?
3、(示范)学生代表说一说:准备用什么方法让塑料袋发出声音?
4.全班活动,要求:看谁的发现最多;制造声音时注意声音的大小。
5、教师控制:开始!—停!
6、提问:谁能把你使用的方法展示给大家看?用一个“动词”概括使塑料袋发出声音的动作方式,是什么?
7、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动词”。
8、交流:通过敲、打、拍、吹、摩擦等动作方式都可以使塑料袋发出声音,不同的方式都可以使物体运动产生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二)通过探究不同物体发声的运动,归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追问:现在你认为物体必须怎样才能发出声音?
2、学生交流讨论
3、谈话:(出示实验器材)为了研究这个问题,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几样实验器材。仔细看看都有些什么?这些物体不动时,它会发出声音吗?你有什么办法分别让它们发出声音呢?
4、学生观察实验器材并思考,由学生介绍实验材料,并演示让它们发出声音的方法。讲解实验方法并出示实验记录表
5、教师随机指导,完善并讲解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
6.提问:要想知道这些物品为什么都可以发出声音,我们就要观察研究这些物品发出声音时的共同特点。因此,要注意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和总结:一个物体发声时,它的运动轨迹有什么变化?
7、讲解实验记录单并举例示范。举例:摸着喉咙,发出“啊—”的声音,用手感受。我们可以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喉咙在发声时的运动轨迹。
活动二:通过探究不同物体发声的运动,归纳声音产生的原因我的验证过程
8.ppt出示实验要求:看,发声物体有什么现象产生?摸,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发声物体,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它的运动。画,画出发声物体发声时的运动轨迹。说,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9.实验:按要求进行下面5个发声实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并跟着它发声时的运动轨迹来画图,完成记录单。
10、小组汇报,教师适时作出引导,使学生注意观察发声物体运动轨迹的变化。
11、提问:通过这几个活动,对于“物体必须怎样才能发出声音?”你有什么想法?
12、学生思考并回答。(预设学生回答,上下左右快速运动)
13、小结:物体受力以后,上、下、前、后、左、右做快速地来回往复运动,我们称之为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有的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
14、谈话:既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会消失吗?是不是这样呢?怎样改变上面的实验去证明?哪位同学来试试?
15、学生示范如何使发声中的音钹、钢尺、喉咙、矿泉水瓶停止振动。
16、交流:通过刚才实验,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17.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有振动就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三、运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原理,解释音叉激水和水鼓现象
1、描述: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这些振动有时还能带来很奇妙的现象(展示音叉和水鼓)
2、演示1:依次走到部分同学耳朵边,用锤子敲击音叉的侧面。演示2:用鼓槌敲击鼓面
3、提问:你听到了什么?
4、学生回答。(声音)
5、思考1:敲响音叉后,接近水面,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呢?思考2:在鼓的表面倒上一点水,用鼓槌敲击水鼓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6、教师演示音叉激水,敲击水鼓
7、追问:物体的振动带来了什么神奇现象?你如何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刚才的现象呢?
8.学生汇报。
9.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四、认识动物不同的发声方式
1、谈话:物体振动能够产生声音。那么,大自然中的动物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发出声音的呢?
2、播放视频《动物的叫声》。
3、交流:通过刚才的视频,你了解到了什么?
4、学生汇报,教师PPT总结哺乳动物、昆虫、鸟类、蛇类、鱼类发声的方式。
5、小结:无论人、动物、还是生活中的各类物体,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五、拓展应用
1、拓展练习:解释贝多芬的的故事:晚年利用振动感受音乐。
2、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谈话: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声音的变化有什么特点呢?
六、课堂小结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篇4
活动产生意图:
小朋友每天起床都会听到起床的铃声,但是不是每个小朋友都会注意这个现象,有一次小朋友告诉我所有小朋友都能听到起床铃的,但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于是我想把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些原理告诉小朋友。
活动目标:
1、让小朋友对身边的现象产生兴趣,关注周围的事物。
2、声音产生和转播的原理,并有保护耳朵的意识。
准备材料:小股和鼓槌,小提琴,三角铁,水槽,水,白纸,少许沙粒
活动过程:
在实验之前对小朋友提出要求,请小朋友认真的听,细心的看:
1、你看到什么?2、你听到什么?
实验一、声音的产生
1、先请小朋友看清楚在老师没有拉响小提琴的时候琴弦是怎样,然后老师拉响小提琴的时候请小朋友注意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如果小朋友回答不出来,可以提示观察琴弦)。
2、把一些小物体,如豆粒放在鼓面上,然后敲鼓,请小朋友听声音,观察鼓面的小豆颗粒有什么现象发生?(小豆都在跳动,原因是鼓面的振动引起小豆的跳动)
3、老师敲响三角铁,然后请一两个小朋友触摸三角铁,然后告诉小朋友们有什么感觉(有震动)在请小朋友用手摸之前说清楚要求:“请你摸摸三角铁,有什么样的感觉。”然后老师再敲响三角铁,请小朋友用力按住三角铁,阻止它的振动,请小朋友听还有没有声音?(没有)告诉小朋友,声音是因为震动而产生的,如果阻止物体振动声音就马上消失了。
实验二、声音的传播
1、请小朋友所有把耳朵都趴在桌子上,然后用手挠桌底或者敲桌面,请问小朋友有什么发现?(声音可以在桌子这样的固体传播)
2、老师在水中敲响三角铁然后请一两个小朋友把耳朵贴住水槽,然后问他能不能听到声音,请他把结果告诉所有小朋友;老师再在水中敲响三角铁,请所有小朋友倾听,能不能听到声音?(告诉小朋友声音可以在水这样的液体传播)
3、老师播放一段音乐,请小朋友听,能不能听到声音?(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可以提示小朋友,我们周围有什么是看不见的?(空气)
4、引导小朋友思考声音在空气中是向什么方向传播的――老师讲话是不是只有前面或者后面的小朋友才能听见啊?我们平时起床的铃声是不是在所有角落都能够听到啊?那么声音是响什么方向传播的呢?(四面八方)
实验三、声音怎样在物体中的传播
把一个小鼓立在桌面上,然后在鼓的右面(或者左面)立一个纸屏,在纸屏上吊一个小球,老师敲鼓的'左面,请小朋友观察纸屏和小球有什么现象发生?(告诉小朋友,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声音的波浪,声波从鼓的左面传到右面引起鼓右面的振动,又传到纸屏从而引起小求的振动,所以就看到这样的现象了)。
最后,请小朋友注意保护我们的耳朵,因为声音传到我们的耳,我们才能听到。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上节课我们简单的介绍了一下物理要学习的几方面的知识,谁还记得是哪几方面的知识?
老师: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看似简单,但又有着许多奥秘的声现象。
二、新课教学
老师:从婴儿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如海浪的声音、优美的音乐声、汽车的喇叭声、老师讲课的声音等等,谁还能举出一些声音的例子?
学生:小鸟的叫声、电视机的声音等。
老师:这么多种声音,它们是怎么产生的呢?下面就由我带着你们这些将来的大科学家一起来探索一下吧!
我们先从身边的声现象开始研究。
(一)声音的产生
老师:研究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下科学探究的几个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并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交流与合作--评估
[实验]
⑴做直尺发声的实验;
老师:尺子在发声的同时有什么现象?
学生观察总结(尺子在振动)。
⑵讲话(四班最棒!),同时用手摸喉咙处;
老师:讲话的同时手有什么感觉?
学生体验。
老师:前面两个例子声音产生的同时发声体都在振动,我们可以提出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不妨猜想一下物体发声是因为物体在振动,那么我们就应该设计实验来验证。
(3)拉皮筋,看到皮筋振动的同时听到声音,此实验证实了我们的猜想。
老师:这些声音产生的时候我们都能很明显地看到其振动,有没有看不见振动的声音呢?如果遇到了我们又该怎么样来证实自己的猜想呢?
(4)取一个鼓,敲一下
老师:鼓发出了声音,但是却看不见振动,是不是我们的猜想错了呢?你们自己想想改怎么办呢?
学生:是因为鼓的振动太微小了,我们看不见,所以应该用东西放大这种振动。(在鼓面上放上粉笔头,再次敲击,粉笔头弹起)粉笔头弹起说明鼓发声也是由振动产生的。
老师:很好,那我们再做几个实验来证实我们的猜想。
(5)敲击音叉
老师:这个也看不见振动,那位同学来试试这也是由振动产生声音的呢?器材可任选。
学生甲:敲击完音叉之后靠近原本不动的悬挂着的乒乓球,发现小球被弹起。
学生乙:敲击完音叉之后把音叉放入盛有水的玻璃杯中,发现水花四溅。
老师:请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对以上实验进行分析论证,你们得到什么结论呢?
学生:我们发现每次产生声音时物理都在振动,因此结论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演示实验]敲击钹一次之后,有余音产生,用手捂住,使其振动停止,发现声音也消失了
老师:由这个现象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学生: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老师:不同的声音振动的部位不同,人讲话是声带振动,吹笛子是笛子内空气柱振动,敲鼓是鼓面振动,拉二胡是弦振动等。我们的祖先特别善于思考,既然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怎么样才能重复发生呢?如果是你,你想用什么方法来重复发声呢?
[学生猜想]
老师:如果我们将发声物体的振动规律记录下来,然后再按照记录下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早期的唱片机就是利用这种原理做成的。
(二)声音的传播
1、气体传声
老师:班上有没有人听不到我讲话的声音呢?
学生:没有
老师:我是贴着你们的耳朵上讲的吗?我离你们有一定的距离,为什么你们能听到我的声音呢?比如说我想喝水,必须先把水倒到杯子里,用杯子把水送到我嘴边才能喝到水,杯子就是我喝水的媒介。我们之间是什么传播了声音呢?你们能不能猜想一下?
学生:我们和老师之间只有空气这种物质了,所以我猜想应该是空气就是声音传递的媒介。
老师:猜想不等于就是事实,下面我们就证明一下,如果没有空气(即真空状态),我们还能不能听到声音呢?
[演示实验]用声音传播演示器。
(1)有空气时接通电源能听到声音
(2)用抽气机把空气抽出去之后声音变小了
(3)慢慢放气,发现声音越来越大
总结:气体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
老师:物理学中把传播是所需要的物质叫介质,故气体是声传播的介质。
老师:自然界中除了气体还有固体和液体,那么固体、液体也能传声吗?为什么呢?请举例说明。
2、固体传声
学生:隔墙有耳,说明声音能够穿过固体让人听到,所以固体也是声音传播的介质。
[实验]把耳朵贴在桌子上,用手轻轻的划,能从木头里传来很清晰的声音。
结论:固体也可以传声。说明固体也是声音传播的介质。
3、液体传声
老师:我们都是在海岛长大的,钓鱼一定不陌生,谁知道钓鱼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不能在岸上大声讲话。
老师:为什么?
学生:那样会吓走鱼的。
老师:鱼被液体包围着,也能听到声音,说明了什么?
学生:液体也能传声,液体也是声音传播的介质。
总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包括气体、液体、固体,真空不能传声。
4、声速
老师: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演示实验、想想议议,我们已经知道了: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做媒介将声音传播出去,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
[投影]
问题1:声音在15 ℃和25 ℃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问题2:声音在25 ℃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
总结:(1)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在传播速度大于在液体中在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在传播速度。
(2)声速大小与介质种类、温度有关。
5、声波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在形式传播。
6、回声
对着大山喊,能听到回声,回声是怎么回事?
老师以相同的声音在教室、操场讲话,听起来为什么不一样呢?
当回声与原声之间在时间间隔小于0、1S时,人耳就听不到回声了,此时,
回声对原声起到加强的作用。
三、练习
1、能不能在太空进行音乐会?为什么?
2、人在岸上讲话,水里的鱼通过那些介质听到声音?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篇6
课时:1课时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具:
教师: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
音叉、用细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
根据情况:电视机、影蝶机、VCD光盘。(可视情况而定)
铜锣、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学生: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一些能发声的物体。
课前活动:
在教室内放悠扬的音乐————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耳濡目染,感性认识。
实例,提出一系列一声现象有激发兴趣。
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进行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1、指导看图,同时播放音像———声情并茂。
2、归纳共同点引出探究内容:———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3、学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音叉、橡皮筋、桌子、钢尺、声带、小鼓、小锣等)
①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法。
②注重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并能归纳表达。
③观察思考、讨论作答、举手发言。
4、引导探究的方法:
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猜想→探究实验→归纳结论。
二、声音的传播:
1、探究:桌子传声—————固体能够传声。
2、空气传声:听到飞机和响声。
3、“真空铃”演示:———实验推理:“假如没有空气”呢?
4、播放录像“振动的音叉激起的`声波传入人耳”。
指导学生自学“想想议议”
5、演示:液体传声
将发声的门铃放入水中,还能听到响声吗?
生活现象:水中的鱼能被岸上人的说话和脚步声吓走。
6、几种物质的声速:
认识理解,记住:<?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三、测评与小结:
1、小训练、小测试,反馈时采用师生共同评讲
2、请学生对所学内容小结,养成归纳知识的习惯。
四、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板书设计: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3)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2、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实验操作技能,能初步学会有目的地观察。
2、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目标
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3、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学习重点
声音产生的原理;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学习难点
探究物体传声实验;估测声速。
教具与媒体
鼓一只,吉他一把,纸屑若干,钟罩一只,抽气机一台,闹铃一只,气球一只。
学生合作组器材:纸片、绷有橡皮筋的空盒子、音叉(包括小锤和音箱)、梳子、树叶的叶片、一个玻璃缸(里面盛有水),几块石头。
教学程序
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依据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事先录制好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例如:电铃声,钢琴曲片段,工厂烧电焊声,丛林中的鸟语,夏日的蝉声,瀑布声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听出刚才都是什么声音?是哪些物体在发出声音?(同学回答)
教师: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研究自然界中声音的有关知识。
同学们自己想知道有关声音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依照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总结出4个,然后逐个进行探究。这个活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进行:探究性活动──小结──验证──事例交流。
(一)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1、先观看有关的视频(什么是声现象)。
2、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1)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2)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3、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受。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
演示:击鼓。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的方法。
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些运动”的方法?
观看视频资料(奇妙的现象)
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二)声音传播的探究性活动
1、提出问题:我的讲课声是怎样传到你的耳朵的?
2、空气是气体,那么液体能传播声音吗?
3、固体是不是也能传播声音呢?
实验:在一个玻璃缸内盛有水,手拿两块石头在水中撞击,在外面也能听到撞击声。(或把一个正在广播的收音机用塑料袋装起来,用细线吊着放入水的水槽中,照样也能听到收音机的声音)
结论: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他们都是能够传声的介质。
4、引导学生做些小实验。
桌子的传声实验:将耳朵紧贴桌面,另一同学在桌子的另一端敲击或摩擦,会听到清晰的声音。
5、观看视频(声音的传播)
声波:声音向外传播时形成的波(与水波相似)
6、真空能是能传播声音呢?
让学生观看真空罩实验的录像。
思考问题: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如何进行交流呢?
(三)声速
1、提出问题: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2、生活实例:距离不同的两个喇叭,我们听起来的声音是不同的',总感觉近处发声早。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几种物质中的声速。
找出传播最快的、最慢的传声介质,并总结出在一定温度下:气体的声速小于液体的声速,液体的声速小于固体的声速。
4、记住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5、测声速
我们利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不同,如果我们能够测出其时间差,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这种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了。
能听出。
学生: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人耳的?
4、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却很难听?
学生动手做实验
师生共同活动
让学生回答感受
观看视频
通过空气
让学生举一些固体、液体能传声的生活实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篇8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l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l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l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 过程与方法
l 通过观察与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l 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l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l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 设计思想
以从生活走向物理,努力构建合作、探究的课堂文化为基本指导思想。导入上紧扣书中彩图,以大象间是如何交流的?作引入,展开部分以探究为主要体系,构建课堂双主体。通过学生自己探究和观察以及教师演示,使学生从多角度明白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三、 教具准备
音叉、小槌、橡皮筋、玻璃钟罩、抽气机、收录机。
四、 教学过程设计
让学生看P10大象的图,让学生思考,讨论:
1、 关于大象你了解多少?(大小、种类、生活习性等)
2、 你认为大象之间如何进行交流?
阅读P11文字。学生讨论:猜测大象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中的声音指的是什么声?
3、 你知道还有哪些动物能产生人类听不到的声吗?
4、 你知道哪些动物能听到人类听不到的声吗?
这些问题学过这一章后就可以解决了。
用收录机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引出课题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
[一]、声的产生
(探究)让学生自己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
(演示)敲响音叉,观察发声的.音叉。
张紧的橡皮筋,用手指拨动,使其发声。
观察课本P12四张图。
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总结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想想议议)观察P13插图,教师介绍:
蝉是通过腹部的发声器官发出声音。只有雄蝉才会鸣叫,因为雄蝉腹部有发音器官,而雌蝉没有,在腹部只有接收声音的器官。
[二]、声音的传播
(探究)声怎样从发生的物体传播到远处?
声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
1、 把两张课桌紧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
2、 两张桌子离开一个小缝,再试一试。
(这里也可以事先布置学生制作土电话,实验方法如上。)
总结: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演示)将一只小电铃放在玻璃钟罩里,接通电源,然后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最后停止抽气,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钟罩内,请学生观察现象。
总结: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问: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教师稍作介绍(以水波作比较),略)
总结: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想想议议)请学生设计声音在液体中传播的小实验。或找出事实来支持你的说法。
例:(1)人潜入水中后仍能听见岸上的讲话声;(2)鱼在水中可以感受到岸上风吹草动。
总结:声音在液体中也能传播。
小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以上通过自己探究固体传声,教师演示气体传声,学生设计液体传声,使学生明白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三]、声速
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可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例如:雷声、回声等,田径比赛时,在远处先看到发令枪的烟雾,后听到枪的声音,也是很好的例子。
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学生阅读P15小数据,找出其中的规律。)
总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15℃时空气中的速度是340米/秒。
本课小结:略
五、 课后探究与实践
1、给你以下器材:秒表一个、听诊器一套、塑料保鲜袋一个、大烧杯一只和一些水。你能设计一个说明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的实验吗?说出你的方法并动手试一试。
2、动手实验:
【器材】火柴盒、尺子和棉线1米左右。
【步骤】
(1)。把棉线的一端穿进火柴盒,连在盒内的火柴杆上,另一端拴在尺子上,如图1、
(2)。一位同学手拿火柴盒紧贴在耳朵上,同时堵住另一只耳朵;另一同学用手指甲在靠近拴线的尺子一端划动,这时把火柴盒贴在耳朵上的同学将会听到______,它是由______产生的,同时观察一下拉紧的棉线,发现______,这说明声音是通过______传到这位同学耳朵里。分析声音由声源(振动的刻度尺)传到这位同学耳朵里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设计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并实际测量。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篇9
课前活动
在教室内播放悠扬的音乐。
欣赏音乐、琴诗,陶冶情操。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展示多种声音。
观察画面与聆听相关的声音。
让学生对耳濡目染的声现象产生研究的兴趣。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是怎么被我们听到的?
深入思考,进行猜想。
让学生知道声音是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观察图后让学生思考、讨论一些问题,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探究声音的产生
1、给学生提供“制造”声音的器材:音叉、鼓、锣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进行实验探究:让音叉、鼓、锣等发声,并观察声音产生伴随的现象。
在老师的鼓励、引导下,学生合作探究,直接观察和触摸感受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引导学生讨论。
2、让学生试一试:敲一下鼓(或音叉、锣),马上用手按住鼓面会发生什么现象?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学生进行探究,得出结论:发声体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进一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培养归纳能力。
3、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结论。
通过观察、体验与对比、概括,建立声音和振动的关系。
4、介绍弦乐器和管乐器:弹奏吉他、展示自制管乐器,并播放使用自制管乐器演奏视频。
让学生在发出声音的同时,用手捂住自己的声带处,再次感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巩固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现象。
声音的传播
1、提出问题:我在这说话,我的声带在这振动,声音怎么传到你的耳朵里了?
学生思考:我们之间有什么,是什么把声音传过来的?
诱导学生自己得出:声音在空气中能够传播。
2、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空气,你还能听到我讲话的声音吗?
深入思考和联想。
让学生提出猜想,引导他们提出证明猜测正确性的`方法。
3、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探究,让学生初步认识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通过根据已有的知识对传声的原因,进行猜测和讨论。
广口瓶内发生器声音的变化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传播。
5、演示实验并得出结论:声音可以液体中传播。欣赏《小儿垂钓》和“水上芭蕾”。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观察与思考。
提高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6、学生实验并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学生轻敲桌子一端,耳朵贴近桌面另一端听声音。
探究固体传声,初步感悟科学探究。
7、试用“土电话”,强化固体可以传声。
让一学生“接听土电话”并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发言。
初步培养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实质的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8、归纳结论: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综合、归纳,举手发言。
系统总结规律。
9、听觉的形成:播放视频:人耳的结构和动画(听觉的形成)。
观察与思考。
了解人耳的结构和为什么能听到声音。
(五)声速
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学生阅读课文(第38页),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并总结规律。
启发学生从阅读中找出规律。
(六)小结
提出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思考、交流,谈收获、体会等。
通过合作、交流,及时小结,让知识系统化。
(七)课堂练习
出示练习题
阅读、思考,举手答题。
应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八)布置作业
延伸兴趣
课后第2、3题
当堂完成
巩固所学知识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真空不能传声。
二、声音的传播三、声音的速度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空气中:340m/s(1标准大气压、15℃)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且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鼓,音叉,纸屑若干,盛有水的烧杯,钟罩,抽气机,闹铃,气球。
学生准备:音叉、纸片、梳子、乒乓球、水杯、小铃铛、广口瓶、声音芯片。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教师播放自然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
例如:电铃声、钢琴曲片段、工厂的电焊声、丛林中的鸟语、夏日的蝉声、瀑布声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听出刚才都是什么声音?是哪些物体在发出声音?
学生回答
教师: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研究自然界中声音的有关知识。同学们自己想知道有关声音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学生回答
教师在赞赏肯定的同时有选择地摘录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确定本节课研究的主题就是学生刚才提出的问题中的某几个,并说明其他的问题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探索,也可以课后去查找资料,自己先行研究。
教师明确教学的研究目标: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的?
(4)声音传播的快慢。
探究性活动一
这个活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事例交流。
1.探索性活动。
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
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
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
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学生得出结论:振动的物体能发出声音。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
活动:敲打桌子
思考: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演示:击鼓
问题: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的方法。
演示:敲击音叉
问题: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音叉在振动?
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振动”的方法?
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3.交流: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吗?比如动物间有趣的交流方式。
说明:
1.学生的发声活动是在开放的互动式形式中进行,教师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展示发声方法,汇报体验和感受,例如学生把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可激起水花,利用树叶吹奏发声等,更应该鼓励,并让学生在现象中归纳问题的本质。如果学生不能对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教师可做一定的提示和演示。
2.交流有趣的发声方法时,如果学生难以调动,教师可提出有趣的发声问题让学生讨论。例如,
①动物的发声方法:蝉是怎么发声的?蚊子和苍蝇发出“嗡嗡”声是怎么回事?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等等。
②同一物体不同的发声方法:怎样让一个气球发出不同的'声音来?人体除了声带外,还可以怎样发声?能否一试?可让学生讨论发言,增加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
探究性活动二
情景创设:医生的听诊器,心脏跳动或者肺部的声音是靠什么传到人耳中的?
猜想:声音的传播可能需要什么东西作媒介。
做个最简单的小实验验证一下你的猜想。就用我们的课桌当作传声物。这个实验需要提供什么条件?(联想医生听到病人身体器官运动的条件)如何操作?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也可提示:发声体(源)……人耳(接收体),中间为传声物体(课桌)。
活动:两个学生合作,一个学生轻敲桌面或抓桌子,另一个学生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感受听到的声音。再把两张桌子分开一条缝,进行实验,前后对比。
从以上的活动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固体可以传声)你还可以想出其他的生活实例或者实验方案来支持固体可以传声这个观点吗?(让学生举例,例如小学里曾经制作的土电话、“隔墙有耳”)
问题:那么液体是否也可以传声呢?
讨论:你能否用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简单的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如果你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你能否举一些生活实例来证明你的观点?(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时,让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进行设计和探究,在设计实验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对照固体传声的小实验,提出问题:用什么做发声物体比较简单?传声物是什么?该把发声物体放在什么地方比较合适?
活动:方案设计好以后,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教师辅导。并让学生列举生活实例。
问题:空气可以传声吗?列举事实说明。①听到铃声;②听到人的说话声;③听见脚步声;等等。
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为了证明这个猜想,最好做实验试一试。
联想:大家一起出谋划策,想一想这个实验怎样做?怎样实现没有空气的状态?学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需要提供一个真空的环境,然后把一个发声体(例如小电铃)放入这样的环境里,前后对比。思路理清楚后,由于实验器材的局限性,这个实验由教师演示,让两个学生上台辅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
(1)抽去空气前和抽气后铃声的对比。
(2)抽气后再通入气体,两种情况铃声的对比。及时纠正猜想的谬误,最好推理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正确结论。
引导:通过刚才这一段的学习,同学对声音的传播有了怎样的认识,能不能请个代表用自己的语言归纳一下。
学生: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声波
问题: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呢?
多媒体演示水波的运动。
问题:1.谁能描述一下你看见了什么?(一圈圈的水波,而且不断地向四周扩散)
2.水面上为什么出现了水波?
3.我手中有一张纸,怎样才能让它发出声音?
学生体验:抖动手臂,引起纸的振动,发出声音。
问题:1.纸的振动,会影响到周围的空气吗?
2.水滴使水面振动,发出声音,以水波的形式传播;振动的纸发出声音,在空气中会以什么形式传播呢?我们可不可以用水波类比一下呢?
播放多媒体声波动画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并提出声波这个概念。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速以及估测
情景:有时候在电影里看见这样的画面,演员的口形与观众听到的话不是同一时间的,听到的声音要比演员的口形慢半拍,这说明声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把声音在每秒钟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多媒体显示:声速表。快速地熟悉声音在空气、水、钢铁中的传播速度。
问题:在一根空的长铁管的一头敲一下,在另一头可以听到几次声音?(抢答并说出理由)如果要想在另一头听到三次敲击声,你该怎么做?
学生思考并回答,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传声速度与传播时间的关系。
说明声速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问题:如果我们想知道声音在室温状态下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该怎么办?说出实验方案。
引导:要测声速,必须知道哪些量?你准备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些量?需要用到哪些器材?
组织学生讨论,要求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
说明:在设计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声源离人耳的距离适当,不宜过近。测时间的工具也尽可能准确。当然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实验方案,只要原理得当,应该给予鼓励。
回声
问题:
1.如果对着山崖大喊一声,会发生什么现象?
2.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由此引入回声的概念
问题:如果对着教室的墙大喊一声,有回声产生吗?
学生讨论:听到回声的条件
学生总结:1.回声到达人耳应比原声晚0.1 s以上。
2.如果相差不到0.1 s,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思考:1.开山放炮时为什么能听到隆隆不绝的响声?
2.人在屋里说话为什么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
多媒体播放“天坛的声学建筑”
多媒体展示音乐厅、琴房的图片
思考: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构?
学生回想音乐教室墙壁的构造,阅读课文,了解声音遇到柔软多孔的物体会被吸收。
【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所学的内容(用多媒体给出)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知道声速及相关的应用。
【布置作业】
1.复习课文,理解声速的含义。
2.课本P38-39:作业1-6题。
【教学板书】
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sound)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传播的快慢:空气(15 ℃)中声速是340 m/s;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快,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传播得慢。
4.回声
【教学反思】
这节的知识点相对其他章节比较简单,关键是要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教学要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以锻炼思维和提高能力为根本,精心设计实验,创设物理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很强,并且通过音叉、鼓前后两次实验的对比,对“化细微为显著”的研究方法印象很深刻。在探究介质问题时,还要注意做好铺垫,让学生说出实验的方法和步骤,要恰当地铺设台阶,适时引导,让学生觉得实验过程是他们自己设计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篇1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15℃时)中的传播速度。
4、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2、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回声测距离。
教学工具
音叉、乒乓球、橡皮筋、刻度尺、纸屑或泡沫、土电话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有两只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听老师讲课,可以获得各种知识,听电台广播可以知道天下大事,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
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1)课本图1、1—1中各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2)实验:学生观察音叉发声时叉股在振动。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实验:拨动吉他的弦,琴弦或者橡皮筋。
(4)实验: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活动,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小结: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指出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
由学生列举一些奇特的发声现象:蝉、蚊子、笛子。
机械唱片的简单原理。
2、声音的传播
(1)实验:把耳朵贴近桌面,用手敲桌板,可听见清晰的敲击声。——固体也能传声。
(2)实验: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渔民们常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鱼网;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液体也能传声。
(3)实验:右边音叉的振动通过空气传给左边的音叉。——气体能传声。
小结: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体、固体物体传播出去——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实验:1、1—4(有条件的可以做,也可观看视频。):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我们平时交谈都是靠空气传声。
思考:图1、1—5月球上的宇航员能正常交谈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分析图1、1—6:声音是靠声波这种形式传播的。
3、声音的传播速度
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学生对比表中的一些声速并找出空气中15℃时的声速:340m/s。
读作:340米每秒。含义: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340米。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声音在15 ℃和25 ℃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问题2:声音在25 ℃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25 ℃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497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温度有关。
一般来说: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慢。
4、回声
(1)回声: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讲述为什么有时候能听到回声,有时又不能。
原声与回声要隔0、1s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体至少要多远?
解:340×0、1/2≈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
例题:某同学站在山崖前向山崖喊了一声,经过1、5秒后听见回声,求此同学离山崖多远?
解:340×1、5/2≈255米。
“想想做做”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尽可能的话,进行实际测量,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近当时的真实值。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篇12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5分钟)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声音的世界里,在我们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令我们心旷神怡,可恶的噪声却可能干扰我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使我们心情烦躁。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些有关声音的知识呢?好,那么就请允许我做一名导游,伴随同学们来探究声音知识的宝库吧!
通过Windows操作系统自带的媒体播放机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向学生展示乐曲的波形图,使学生感到惊奇;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常见的声音,请学生思考这些声音都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活跃思维。接下来,再通过声波枪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从而顺利引入新课。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各种各样的声音打交道,但是,你可能不会想到,声音居然会和现代战争中的高科技联系在一起。目前,美国加州的一家公司已经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式武器──声波枪,它可不是普通的枪,因为它发射的不是子弹,而是一种能量强大的声波,而且它专门用来袭击人类,被袭击者往往会感到胸闷、头痛、休克甚至死亡。如果说机枪大炮来得更光明磊落的话,声波枪则显得有些暗箭伤人。为什么呢?因为声波枪所发射的声波不在我们人耳的听力范围之中,它看不到、听不见也摸不着,来去无踪。不知道同学们听到这则消息后心里会不会感到紧张?我们暂且不去考虑美国人要拿声波枪去对付谁,但是,面对可能到来的伤害,我们能够束手无策吗?大家有没有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作为十几岁的初中生,我们还没有能力去主动进攻,那么,我们今天就象科学家一样去探究一下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
这时,便将学生带入了一个有趣的物理情境。教师接着提示:
《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声波枪如此厉害,要想有效地防御它,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声波?声波是怎样产生的?它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身边来的?
板书: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实验探究 讲解新课(35分钟)
1、通过探索性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7分钟)
这个活动过程分三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事例交流。
(1)探索性活动(3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以后,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并使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发声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最有创意。
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
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用手指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什么感觉?
思考:
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使物体发声,教师参与讨论,适当给予提示或引导。然后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表示赞赏和鼓励。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喉头,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
(2)小结(1分钟):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板书: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3)交流(2分钟):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哪位同学能向大家介绍一种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
注意:交流有趣的发声方法时,如果学生难以调动,教师可提出有趣的发声问题让学生讨论。例如:①动物的发声方法:鸟类是怎么发声的?蝉是怎么发声的?蚊子和苍蝇发出的“嗡嗡”声是怎么回事?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②同一物体不同的发声方法:怎样让一个气球发出不同的声音来?人体除了声带外,还可以怎样发音?
(4)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及时巩固所学知识(1分钟)。
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早期机械唱盘表面的放大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唱片表面上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漕,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漕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盘记录声音的方法。
2、通过类比引出声波的概念(2分钟)
教师重复刚才得出的结论,提出新的问题:振动物体所发出的声音是如何向远处传播的?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水波的形成与传播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水滴落入水中时出现了什么现象?水波是怎样产生的?(水滴使平静的水面发生了振动,形成了水波。)能否以水波作一个类比,思考一下:振动物体所发出的声音可能会以什么形式向远处传播?
板书:2、振动物体发出的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3、创设情境、提出假设,通过分组实验加以验证,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35分钟)
(1)提出问题,激发思维(4分钟)
有了上面这些知识,我们现在就来研究一下怎样防御声波枪。假如声波枪所发出来的声音正无声无息地向我们袭来,我们怎样才能把自己保护起来呢?注意:声波枪所发出来的声音我们人耳听不到,但它却仍然能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
教师动员学生大胆猜想: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防御声波枪?
学生可能提出的办法有:
①用隔音材料做成盾牌(教师评议:声波枪所发出的次声波很特殊,它在传播的过程中损耗很少,用一般的材料很难吸收,到现在还没有攻克。)
②将声波枪发出的声波反射回去(教师评议:把次声波反射回去或想办法对它进行干扰,从理论上讲是可行的,但是,我们这些中学生暂时还没有能力去进行研究。)
③潜入水中,用水隔住声波枪发出的声波。
④进入真空,用真空隔住声波枪发出的声波。
⑤用固体物质隔住声波枪发出的声波。
(2)分析方案,提出假设(2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对同学们提出的方法加以分类,区别对待(前两种方法尽管偏离了我们的课堂研究方向,教师也要向学生简要解答一下,并予以鼓励,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探究哪些物质可以传播声音上来,根据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假设:
假设一:固体不能传播声音。
假设二:液体不能传播声音。
假设三:气体不能传播声音。
假设四: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分组实验,验证假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的'猜想是不是一定正确呢?不是,那么你打算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呢?动手实验。现在我们就分成三组来研究这个问题:第一组验证固体能否传播声音,第二组验证液体能否传播声音,第三组验证气体能否传播声音。
教师分组发放实验器材,同时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相互协作,搞好配合。
教师提示:不管我们研究的是哪一个问题,都要尽量避免其它因素的干扰。例如在验证固体能否传播声音时,要尽量避免液体、气体影响到我们的实验;同样,在验证液体能否传播声音时,要尽量避免固体、气体对我们实验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在科学上叫做控制变量法。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相互交流,得出结论(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请各小组推荐1-2名代表,从三个方面交流实验感受。(1)你的假设是什么?对不对?(2)你是如何验证的?(3)你的结论是什么?同学们在说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可以创造性地利用老师提供的器材,或者想出其它办法,只要能验证自己的假设就可以了。
学生代表交流验证过程时,教师给予适当引导,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出结论: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板书:3、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5)联系生活,巩固新知(5分钟)
气体可以传播声音。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和动物传递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地球上的动物大多数都具有听觉。而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就只能通过无线电交流。
液体也可以传播声音。在河边钓鱼的人最怕别人在旁边追逐打闹,唐代诗人胡令能的诗《小儿垂纶》中写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意思是说:一个小孩儿学大人们钓鱼,侧着身子坐在水边的青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手,因为害怕惊跑了鱼而不敢回答。
固体也能够传播声音。据说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30多岁时患上了严重的耳疾,听力完全丧失,但是他并没有向命运屈服,他用牙齿咬住木棒的一端,将木棒的另一端顶在钢琴的键盘上感受旋律,继续自己的创作。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让学生感受美妙的旋律。
现在同学们听到的《田园交响曲》就是贝多芬在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这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表达了作者丧失听力以后对大自然深沉的眷恋之情,与《命运交响曲》一起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交响曲之一。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可能会经历种种挫折和不幸,但是,只要我们能像贝多芬那样,不向命运低头,敢于迎接挑战,就一定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教师指出:虽然我们刚才的假设都是错误的,但我们却通过
实验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无法找到材料来阻断次声波的。那么,我们用什么办法才能防御声波枪呢?
教师演示真空铃实验(3分钟):有空气时,发声体发声,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当用抽气筒抽出部分气体以后,发声体发出的声音变小,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推导得出结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的传播离不开介质。
板书: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教师提出问题:假如现在有人要用声波枪向我们袭击,我们该怎样防御呢?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在我们周围设立一道真空。教师讲述一个小故事:1995年,美国士兵在索马里使用了一种高粘度的泡沫,企图将示威的群众粘在地上,但是聪明的索马里人却很快地发现,只要在地上铺上报纸,人就可以大摇大摆地走过去,让花费了巨资来研制泡沫的美国人无可奈何。现在,美国人又研制出了新式武器──声波枪,但是,我们这些只有十几岁的中学生,仅仅用了半节课的时间,就想出了防御的办法,不知那些美国人听到这些消息后,会做何感想?同学们是不是特别有成就感哪?
4、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声速(2分钟)。
创设情境:有时候会在电影里看到这样的画面,演员的口型与我们听到的话不同步,我们听到的声音比演员的口型慢了半拍。这是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把声音在每秒种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几种物质中的声速表。教师引导学生快速地熟悉声音在空气、水、钢铁中的传播速度。从表中可以看出,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从表中还可以看出: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思考: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时,让士兵头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筒睡觉,可以及时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则记载与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吗?
三、回顾总结、重温要点(2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使我们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在这节课里,同学们象科学家一样去思考、去探究,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帮助我们解决了很重要的实际问题。我想每一位同学都有成为科学家的可能,假如我们从现在开始,能始终保持探究科学的兴趣和激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牛顿、伽利略和钱学森将会在我们当中再次出现!
四、想想议议、活跃思维(2分钟)
1、敲打桌子时,听到了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2、通过查阅教材中的声速表我们可以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但是同学们能不能想出其它办法来测量一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该怎么办?说出你的实验方案。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物理,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提示,以降低难度:①请同学们按照以下思路进行探索:要测声速,必须知道哪些量?你准备用什么办法测量这些量?测量这些量时需要用到哪些器材?②同学们在设计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声源离人耳的距离要适当,不宜过近。测量时间的工具也要尽可能地精确。③每个小组认真讨论后,共同设计一种实验方案,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一下,看看哪一组的办法最好。
五、布置作业、巩固升华(1分钟)
作业:教材p16 动手动脑学物理──1、2、3
猜你感兴趣:
1、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
2、教研组发言
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案例反思
4、模板。设计与反思
5、物理案例教学反思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篇1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知道15℃的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
(二)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与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体验目标
1 丰富多彩的声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物理学原理。
2 通过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设想
1 重点、难点、疑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出声音。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传播实际是声波的传播,声音要靠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作为介质传播出去。
2 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课型:新授课。
基本教学思路:本节课实验较多,采用以直观为主的综合启发式教学,初步渗透探究式学习方法。
三、教具
真空罩实验仪、钢尺、吉他、鼓和槌、玻璃缸、音*、白色泡沫塑料球、蜡烛、火柴、录音机。
四、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在聆听歌声中让学生进入声音世界,今天我们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1.整体感知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消失,气体、液体、固体都能振动发声,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气体、液体、固体均能作传声物质。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同种介质当温度发生变化时,声速也会改变。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
2.教学互动
互动1:观察物体发声的特征。
明确 在同学讨论基础上动手做一些活动(如拨动钢尺,敲击桌面等),观察、总结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互动2:体验哪些物体能发声。
明确 通过拍打水面、吹口哨等活动,体会除了固体能振动发声,液体、气体也能振动发声。开头歌词中“空气、马的声带和黄河水”都是发声体。
互动3:声音是怎佯从发声体传播出去的。
明确 先让同学们大胆猜想,进而设计实验研究(如做土电话,把闹钟密封好放入水中)声音的传播条件是需要介质。一切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传播声音。
互动4:声音是以什么方式传播的。
明确 用槌击鼓,观察旁边的烛焰在摆动,引导学生推论空气传声时形成了波动,也就是声波。
互动5:你知道声速吗?为什么打雷时先看到闪电而后听见雷声?
明确 打雷时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说明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声音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由其他知识过渡感知声速,了解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声速为340 m/s。
3.达标反馈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通常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空气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
(2)在生活中常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说明:①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②空气能传播声音。
(3)某人在一根装满水的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后,在另一端的人能听到 3 次响声,第一次是由钢管传来的。
(4)打雷时一人看到闪电后5 s 听到雷声,则此人到雷击处的距离为1700 m。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篇14
声现象
第一节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
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录像带、电视机、录像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生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乙]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
[生丙]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生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
[师]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
二、进行新课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生甲]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
[生乙]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
[生丙]用鼓棰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宏亮的击鼓声.
[生丁]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
[生戊]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生甲]打击或拨动物体可以产生声音.
[生乙]我们发声时没有打击,也没有拨动.
[生丙]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师生共同活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vibration)产生的.
[师]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声音产生的奥秘被我们揭开了谜底,为我们的成功合作 鼓掌.
[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情绪十分高涨.
[想想议议]
[师]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
[生甲]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生乙]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生丙]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生丁]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生戊]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生己]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生庚]笑树能发出笑声是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
……
[师]同学们刚才列举了生活与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这很好.关于声音的发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
[生]我们平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
[师]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
[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师]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生甲]声音由发声体传播出去,可能沿直线传播.
[生乙]声音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
[师]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你的猜想.
[生]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一张桌面的一端,而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击桌子的声音.
[师]刚才同学设计的这个实验简单易行,而且有力地说明了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medium).
[生]有时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来呀.[师]雷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
[生]意见有分歧.有的认为不需要介质,有的认为需要介质.
[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大家的想法.
[演示]
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请同学们注意声音有什么变化?
[生]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铃声逐渐变小,最后直到听不到铃声.
[师]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
[生]随着空气逐渐进入,铃声逐渐加强.
[师]启发学生思考,由上面的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真空不能传声.
[师]经过同学们的.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同学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平常能听到彼此讲话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
[生]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
[师]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即使近在咫尺,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看录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sound wave).
[想想议议]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固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那么,声能在液体中传播吗?请同学们找出事实或实验来支持你的想法.
[生甲]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
[生乙]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
[生丙]渔民们常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鱼网.
[生丁]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
……
[师]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演示实验、想想议议,我们已经知道了: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做媒介将声音传播出去,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
[投影]
问题1:声音在15 ℃和25 ℃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问题2:声音在25 ℃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
[生甲]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生乙]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25 ℃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497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生丙]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想想做做]
[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尽可能的话,进行实际测量,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近当时的真实值.
第一组:百米赛跑时,测出计时员与发令枪的发令地点之间的距离s,再测出计时员从看到发令枪发令时的烟雾到听到枪声的时间t,利用v= 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第二组:测出海底的深度s,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测出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用的时间t,利用v= 就可以算出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
第三组:对着山崖喊话,测出从喊声发出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t,再测出喊话者距山崖的距离s,利用v= ,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第四组:利用声纳对着墙壁发出超声波,它会自动记录从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被墙壁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共用的时间t,再测出声纳与墙壁之间的距离s,利用v= 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第五组:两个同学相距较远的距离s,让其中的一位同学喊话,并记下开始喊话的时刻t1;当另一位同学听到喊声时,也记下听到喊声的时刻t2,则利用v= 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师]同学们刚才设计的方案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行性,祝贺同学们成功的设想,课后若同学们能通过实验测出声速,就更加完美了.
[动手动脑学物理]
1.学生想出了许多办法说明桌子声是由桌面的振动引起的.
方法(1):在桌子上固定一根弹性较好的细棍,细棍顶端固定一根细弹簧,弹簧上连接一个轻质小球,敲打桌子,轻质小球也随着跳起舞来.
方法(2):在桌面上撒一些碎纸屑,用力敲打桌面,纸屑会跳动起来.
方法(3):把手放在桌面上,当用力敲打桌面时,感觉手在振动,说明桌面在振动
2.通过查阅资料可知,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距离s1=1500 km,快车的速度v1=105 km/h,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
t1= =14.3 h
北京到上海的航线距离为s2=1200 km,大型喷气式客机的速度v2=600 km/h,则喷气式客机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
t2= =2 h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v3=340 m/s,北京到上海的距离s3=1000 km,声音传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
t3= =0.8 h
3.能听到两次敲打声.第一次声音是由铁传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由铁管中的空气传来的.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四、布置作业
P16动手动脑学物理1、2、3写在作业本上.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相关文章: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07-08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06-14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10-06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06-13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02-13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5篇10-11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2-23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11-0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9篇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