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时间:2023-02-24 10:18:08 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汇编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汇编15篇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生物的录像。

  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录像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补充:

  1. 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 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

  3.生物体能遗传变异

  4.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能力训练:可用书上练习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书本上举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特征这一问题来让学生讨论,所以很多学生对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几方面了解得不够深入。

  教学反思:

  这节课可以先安排课后练习钟乳石是否生物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就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进行讨论和举例(主要是举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书本的六个特征后,再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有一个总的认识,再引导他们举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特征。对于学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应该逐一分析,并让学生举出反例子来论证其观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然后再由学生来解答钟乳石是否生物,让他们用刚学的知识解答一开始可以理解错的问题。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2

  学习目标:

  1、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2、说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原因。

  3、举例说明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无机盐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

  (1)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2)说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原因。

  教学难点:

  (1)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2)说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原因。

  (3)举例说明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无机盐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农谚“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请同学们分析这句话的'意义,得出水和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再提问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器官是什么,

  二、植物生长需要水

  CAI展示问题

  为什么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

  1. 你认为一棵大树和一棵小草的一生中,两者的需水量一样吗?

  2、玉米在幼苗期和开花结果期的需水量也一样吗?

  图片:萝卜条在清水和盐水中的变化情况。

  1.浓盐水的浓度大,萝卜细胞就______.

  2.清水的浓度小,萝卜细胞就_______.

  即:哪里浓度____(填“大”或“小”),

  水分就往哪里跑!

  水分由浓度小 浓度大

  夏天,用糖拌西红柿,盐拌黄瓜时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呢?

  观察下图,一段时间后A.B两个洞中水位将如何变化?

  A洞中水位会_____:

  B洞中水位会_______.

  CAI展示: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四)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CAI播放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的视屏及图片得出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土壤中有多种无机盐成分,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要使植物生长的好,就要适时适量地给土壤施用肥料。

  氮肥: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叶长的繁茂

  磷肥: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花的开放、果实和种子的成熟

  钾肥:促进糖类的形成和运输,使茎杆健壮

  无土栽培:能满足植物对各类无机盐的需要

  合理施肥:

  a.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适时、适量地施肥使植物体茁壮生长,且获得少肥高效的效果。

  b.疏松土壤,促进有O2呼吸,从而促进根对必需矿质元素的吸收。

  课堂: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根毛吸水的道理-------合理灌溉。

  植物生长需要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合理施肥。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说明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

  2.举例说出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3.尝试解读数据的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解读实验数据的尝试,学会数据的解读、坐标图形的识别甚至自己制作坐标图形。

  情感目标

  通过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依赖于环境,进而认识到我们美丽的地球大家园必须依靠包括自己在内的.全人类来共同呵护和建设,才会更美丽。

  教学重点

  1.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

  2.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教学难点

  1.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

  2.解读实验数据。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

  1、植物的生活为什么需要水?书本P107并补充。

  2、书本P108资料分析:

  (1)为什么沙漠上有大面积的不毛之地?沙漠中什么样的地方会有较多的植物生长?

  (2)锡林郭勒和长白山气温相似,植被类型却不同,这是为什么?

  (3)除了水,影响植物分布的因素还有什么?

  这些问题在书本上都有答案,但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找出来,还是比较难的,所以可以利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开展。

  学生汇报讨论题答案

  对于学生的因答给予,并适时让学生做笔记。

  1、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沙漠地区降雨量少,植物无法生长。降雨量较多,地下水较多的地方植物生长。

  2、长白山降雨量多,足够水供植物生长。

  3、水不是影响植物分布的唯一因素,还有温度,土壤的肥沃度…

  分析数据

  分析表格,不同植物的含水量不同,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的含水量有很大差异,这些问题如果教师单纯说出来比较单调,让学生从表格中找出结论这样更深刻理解

  学会根据数据绘制条型图

  根据小麦的不同时期绘制条型图,让学生学会分析

  练习: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植物体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中都含有水分

  B、植物体吸收水分,有利于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

  C、大多数的生物体内都含有水分,但少数生物体内不含有水分

  D、植物体吸收水分,有利于植物体吸收无机盐

  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少,本来打算合并到其他课上,但考虑到后面有绘制条型图和分析,这些问题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应给他们详细讲解,所以把这节课的重心放在后面的条型图分析和绘制上。前面的内容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和生活经验也能得到,需要补充的是学生对生物圈中的水资源如何保护,水和植物,动物和人类有什么直接的关系?试着让学生自己谈谈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发自内心珍惜水资源。后面的练习题很重要,把本课的知识和之间学习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巩固旧知识,学生也不会觉得难。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蕨类植物形态结构、生殖、生活习性等特点,进而了解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在经济上的意义。

  2.通过对铁线蕨的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能力。

  3.通过对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比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

  4.通过了解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科学价值观;通过了解蕨类植物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特点,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通过蕨类植物与苔藓植物及与绿色开花植物的比较,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生物进化的基本思想。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铁线蕨的生活习性及与其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殖的特点,是学生了解蕨类植物主要特征的基础,也是学生树立生物体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观点的基础;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它由于有真根,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决定了它比藻类植物、苔藓植物都高等,植株也比苔藓植物高大。但又由于它的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还远不如绿色开花植物发达、受精过程还离不开水,同时又决定了它仍只能生活在阴湿的环境里,比绿色开花植物低等。所以铁线蕨的形态结构、生殖、生活习性的特点及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应确定为本节的重点内容。

  2.难点分析:

  铁线蕨的生殖过程比较复杂,学生第一次接触孢子囊、孢子、原叶体等名词,绝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未亲眼见过,会感到比较难理解。而且对铁线蕨植物体上不直接生出雌雄性生殖器官,却是先产生孢子,由孢子萌发形成的原叶体上长出雌雄性生殖器官,与葫芦藓植株上直接生有雌雄性生殖器官有所不同,学生会感到更难理解,加上受精过程不易观察到,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较大困难,所以铁线蕨的生殖过程应确定为本节的难点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引言的--:

  结合复习葫芦藓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引出本课题。

  课上首先演示葫芦藓的植株(实物或挂图),请学生辨认它属哪类植物?形态结构上有哪些地方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在学生回答后,再演示铁线蕨、肾蕨等实物或标本,让学生观察,看看是否能叫出这些植物的名称和生活环境,由此指出,还有一类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蕨类植物。

  2.关于“铁线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特点的教学:

  本部分采用观察实验—分析讨论—教师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教学。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2~4人一组,教师组织他们观察铁线蕨,并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

  ①铁线蕨的植株的颜色如何?

  ②用尺子测量一下铁线蕨植株的高度,并做记录,想一想,它与葫芦藓相比有何不同?

  ③铁线蕨的地上部分是什么?它的茎长在哪?

  ④铁线蕨的叶是单叶还是复叶?紫黑发亮的部分是什么?你知道铁线蕨名字的由来吗?

  ⑤把铁线蕨的地下部分挖出来观察,看看这是什么?其上长有许多纤细的结构又是什么?它与葫芦藓的假根有什么不同?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它的形态。

  ⑥用放大镜观察铁线蕨的小叶,看看叶上是否有叶脉?分析一下,这里有何种组织?

  ⑦结合以上观察,试说明铁线蕨为什么会比葫芦藓长得高大?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归纳性讲解。强调蕨类植物已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3.关于铁线蕨生殖过程的教学:

  ①铁线蕨的生殖过程较复杂,同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获得这部分知识。可事先准备好带有孢子囊的新鲜的铁线蕨或标本、新鲜的原叶体或标本(其上带有雌雄性生殖器官)。并准备好生殖过程的剪贴图。

  ②先请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叶片背面边缘上长出的一些半圆形的褐色隆起,这些隆起是什么?这些隆起内部是什么?要求学生对照课本图I-71观察,当学生答出:这些隆起是孢子囊群,孢子囊内有很多孢子时,教师请学生到黑板前贴出它生殖过程的剪贴图:铁线蕨→孢子囊→孢子;并告诉学生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孢子囊也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看到,只是在夏天生殖时可见到,当孢子萌发时可形成原叶体。下边可提出问题:铁线蕨的雌、雄性生殖器官长在哪?此时可组织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原叶体,特别是对照课本图I-72,细心观察原叶体的腹面,注意其上是否长有雌、雄生殖器官,并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继续完成剪贴图:

  有卵细胞,雄性生殖器官里有许多带鞭毛的精子,当原叶体被水浸湿时,精子游到雌性生殖器官里与卵细胞结合完成受精作用(可启发学生思考,铁线蕨的受精作用需要什么条件)。卵受精后,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再发育成新的植物体。再请一位同学根据以上内容完成整个生殖过程的图解。

  最后,教师再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从生殖过程看,铁线蕨为什么只能生活在阴湿环境中?(强调受精作用离不开水)

  4.其他的蕨类植物:

  让学生观察卷柏和蕨的标本或投影片,并给学生展示卷柏和蕨的生境图,使学生了解卷柏生长在岩石表面或岩石的缝隙里,蕨生长在森林和山野阴湿的环境中。

  5.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在学生重点了解了铁线蕨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特点的基础上,注意把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等特点与苔蕨植物相比较,让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后,归纳出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与苔藓植物相比较,蕨类植物不仅有茎和叶,而且有真根,根、茎、叶里都有输导组织和比较发达的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但它与苔藓植物一样,受精过程还离不开水,所以多数仍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学生归纳出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小结一下它的主要特征。

  6.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先给学生播放蕨类植物经济意义的录像或投影片,让学生经过讨论后归纳出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结合最后一点意义,可给学生展示曾经繁盛的古代蕨类植物的生境图,使他们加深理解最后一点意义。

  最后通过一道题复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铁线蕨为何能长得比葫芦藓高大,为何他们都只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板书设计】

  第三节蕨类植物

  一、铁线蕨

  1.生活习性:阴湿环境

  2.形态结构

  3.生殖:

  二、其他蕨类植物

  三、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1.有真根、茎和叶,有输导组织和较发达机械组织,较高大。

  2.受精离不开水,多数适于生活在阴湿环境。

  四、蕨类植物经济意义

  可食;药用;观赏;绿肥;饲料;

  古代蕨类植物→煤。

  小资料

  铁线蕨原叶体的培养和观察

  一、采集铁线蕨的孢子:

  夏末秋初,采集背面有褐色隆起的铁线蕨叶片放入纸袋,一段时间后纸袋里就留有囊群散出的孢子。

  二、培养铁线蕨的原叶体:

  1.把砖块稍稍磨平,洗净,并煮沸消毒,放入平底瓦缸或玻璃缸,往缸内倒水使之浸没砖块的一半。

  2.把铁线蕨的孢子稀疏地撒在砖上,用玻璃盖没缸口。把缸放在温暖而阴湿的地方,温度最好保持在15℃左右。

  铁线蕨原叶体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把砖浸在水时,把缸放在温暖阴暗处,并用玻璃盖没缸口,砖面不断吸水,经常保持湿润,都是为了维持所需的温度和湿度。

  三、观察铁线蕨的原叶体:

  如果管理得当,15天后砖上长出绿色的原叶体。把钱铁蕨的原叶体从砖上小心刮下,放在载玻片上,底面朝上,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原叶体,可见它是心脏形的绿色叶状体。原叶体下端靠近“心尖”是丛生的须状假根。假根基部附近是球形的雄性生殖器官——精子器,靠近“心脏”凹陷处可见突出的雌性生殖器官——颈卵器。原叶体被水浸没后,精子器里的精子游到颈卵器里,和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颈卵器里发育成胚,最后发育成新的铁线蕨。

  附:培养铁线蕨原叶体还可使用培养基。

  具体做法如下:称取硫酸钙0.25克、磷酸钙0.25克、硫酸镁0.25克、氯化钠0.08克、硝酸钾0.07克、氯化铁0.005克倒入盛有1000毫升水的三角烧瓶或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至溶解,再加8克琼脂,加热搅拌至琼脂溶解,倒入培养皿中,使它凝成厚1~1.5厘米的平板。把纸袋中的孢子倒在白纸上,均匀地撒在培养基上,盖上盖子,放在有散射光照射的地方。

  在15℃以上的室温条件下,孢子能正常萌发成绿色的原叶体。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常见类型

  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特征

  3、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4、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二、教学重点

  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探索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5-1-1水中生活的动物

  (第1课时)

  一、动物的种类

  1、大约有150万种

  2、两类 一类是脊椎动物 (分类依据:体内有无脊柱)

  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

  二、水中生活的动物——鱼类

  1、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链鱼、鳙鱼

  2、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两个特点:一是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3、鱼类的形态特点:

  a)体形:呈梭形(流线形),能减少水中阻力

  b)体色:背面颜色较深,腹面颜色较浅,是一种保护色

  c)体表:被覆鳞片,体表有黏液,减少水中阻力

  d)体表感觉器官——侧线:能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

  e)运动器官——鳍

  胸鳍:平衡作用,帮助转换方向

  腹鳍:平衡作用,防止左右摇摆

  臀鳍:平衡身体作用

  背鳍:对鱼体的平衡起着关键的作用,防止身体侧翻

  尾鳍:控制前进方向,产生前进的动力

  躯干部和尾部:妆生前进的动力

  f) 鳔:使鱼能够浮停在不同的水层中

  g) 呼吸器官——鳃 鳃丝 :气体交换的场所

  鳃弓

  鳃耙 :过滤水中的物质

  4、鱼:体表被有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以此适应水中生活。

  六、作业

  1、目前已发现的动物种类约有( )

  A、150种 B、100万种 C、150万种 D、200万种

  2、观察水中生活的鱼,会看到它的口和鳃盖后缘相互交错地时而张开,时而闭合,这是鱼在( )

  A、摄食 B、生殖 C、呼吸 D、排泄

  3、鲫鱼在水中向前游泳的动力主要来自( )

  A、胸鳍和腹鳍的不断摆动 B、尾鳍的不断摆动

  C、尾部和身体的左右摆动 D、各种鳍的不断摆动

  4、鱼呼吸时,水流流经的'路线是( )

  A、体外 鼻孔 鳃 血液 B、体外 口 鳃 血液

  C、体外 口 鳃 体外 D、体外 鼻孔 口 鳃 体外

  七、教学反思

  5-1-1水中生活的动物

  (第2课时)

  一、其他水生动物

  1、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如:海葵、珊瑚、海蜇、水母、水螅等。

  2、软体动物: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的动物。如:贝、螺、蚌、乌贼、章鱼等。

  3、甲壳动物: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如:水蚤、虾、蟹等。

  4、其他动物:海豚、鲸、海豹(哺乳动物)、龟、鳖(爬行动物)等。

  二、动物间的联系: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

  三、水域环境的保护

  四、作业:

  1、下列不属于鱼纲的动物是( )

  A、鲫鱼 B、金鱼 C、鲸鱼 D、青鱼

  2、在常见的腔肠动物中,能食用的是( )

  A、水螅 B、海蜇 C、海葵 D、珊瑚虫

  3、水域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是( )

  A、工厂污水的排放 B、生活污染物的排放

  C、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 D、包括以上三项

  五、教学反思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

  (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

  (2)举例说明蒸腾作用的概念;

  (3)举例说出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植物蒸腾作用的关系;

  (4)说出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2.能力:

  (1)观察植物蒸腾失水的演示实验,运用观察和分析能力;

  (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植物蒸腾失水的观察实验,以及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探究实验等,形成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

  (2)通过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树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教学重点】

  (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教学难点】

  (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

  4.与其他章节的联系

  (1)水分蒸腾促进植物吸收水分和水分与无机盐的运输,因此,“蒸腾作用”与“吸收作用”一节的知识相联系;

  (2)植物的蒸腾作用是自然界水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这部分知识与“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一章知识相联系;

  (3)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中,气孔的知识和叶的结构知识相联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1.本节课以学生探究为主,老师以一连串的问题引路,学生动脑思考、讨论、解答问题、自主总结,同时辅以教师的演示、讲授和点评,师生共同努力,圆满完成此部分的学习。

  教学思路

  本节课的内容按两条思路展开,一是通过演示“植物的蒸腾失水现象”,引导学生探讨植物蒸腾作用的概念以及蒸腾作用的意义;二是通过对“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探究,引导学生探讨与植物蒸腾作用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3.问题思路

  上课一开始,联系前面学习吸收作用的知识,指出植物吸收的水分只有一小部分用于各种生理活动和保留在植物体内,而绝大部分的水“跑”到哪里去了呢 给学生一个悬念,引起他们探究的兴趣,而自然地引入蒸腾作用的主题。

  在演示“植物的蒸腾现象”之前,让学生有目的地边仔细观察演示实验,边思考:

  ①描述两个塑料袋上出现的实验现象。

  ②试解释发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

  ③两个试管内的水面上为什么要滴植物油?

  ④为什么要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

  学生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解答和思考,解开了导入时向他们提出的悬念,即植物吸收的水绝大多数散失到空中去了,有了小小的成就感,学生从心理上愿意与老师一起继续往下探索。

  在学习蒸腾作用的意义时,紧紧围绕下列问题依次展开:

  ①炎热的夏天,一只手是干燥的,另一只手沾满了水,哪一只手感到凉爽?为什么?(实际上是蒸发)

  ②由于地心的引力,水总是往低处流,为什么在大树的身体里,水却能往高处流?是什么原因使它克服了地心的引力?

  ③植物是怎样源源不断地获取无机盐的?

  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在解答了以上问题后,要求他们自己总结出蒸腾作用对植物的意义。老师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让学生再次获得成就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需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这其中作为植物组成成分的水为1.827千克,维持植物生理过程的水为0.25千克,两者用水量加起来约为2.077千克,仅占植物吸入体内水分总量的1%,那其余的99%的水分“跑”到哪里去了呢?

  要弄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得从植物的蒸腾作用说起,那么,什么叫做蒸腾作用呢?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些问题。

  师生共同学习探究新课。

  (一)植物的蒸腾现象

  请学生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在观察时,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并分组讨论:

  ①描述两个塑料袋上出现的实验现象。

  ②试解释发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

  ③两个试管内的水面上为什么要滴些植物油?

  ④为什么要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

  演示“植物的蒸腾失水”的实验目的,首先在于使学生观察到植物的蒸腾现象,然后,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这种生理现象,使他们认识到:植物体内水分能够以水蒸气形式散失(水珠的发生),从而解答了导入时提出的玉米一生所吸收总水量的99%的水“跑”哪去了的问题。

  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追问,植物体为什么要大量地散失水分?它们是怎样散失水分的呢?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从而引导出本节课的主题――植物的蒸腾作用。

  (二)蒸腾作用

  教师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总结:

  ①蒸腾作用的环境因素――温度、阳光。

  ②蒸腾作用的主要结构基础――气孔。

  ③什么是蒸腾作用?

  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形式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三)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1.在确定了水分是从叶片的气孔蒸发出去的这一事实后,教师启发学生:阳地植物与阴地植物的生活环境不同,有些植物可以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同一株植物的上部叶子和下部叶子,以及同一片叶的上表皮和下表皮接受光照的强弱也是不同的,那它们的叶子上的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会不会一样呢?

  通过质疑,使学生产生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兴趣,把全部学生分成八组,用大约20分钟的时间,让各组学生去探究。在各组开展探究活动前,将《活动评价表》发给学生。

  2.教师建议方案(对开展探究活动有困难的小组提供)。

  方案一:

  ①问题:探究不同生态环境中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②假设:a.阳地植物比阴地植物气孔数目多或少。

  b.同一植株在阳地生活的植株比阴地生活的植株气孔的数目多或少。

  c.同一植株,上部叶子比下部叶子气孔的数目多或少。

  d.同一片叶子,上表皮比下表皮气孔的数目多或少。

  ③制定和实验计划

  a.材料器具:烧杯、镊子、70℃以上的热水、蚕豆叶、玉簪叶、枸树叶。

  b.方法步骤

  将对比叶子分别浸在盛有70℃以上的热水的烧杯中,看叶片表面会不会产生气泡,如果有气泡,统计气泡的数目,根据不同假设,记录在下面的表(一)至(四)格中。

  ④分析数据,确定假设是否成立。

  方案二:

  ①问题:探究不同生态环境中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②假设:

  a.阳地植物比阴地植物气孔数目多或少。

  b.下表皮比上表皮气孔数目多或少。

  ③材料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清水、剪刀、镊子、解剖针、蚕豆叶、玉簪叶。

  ④方法步骤:

  a.分别取蚕豆叶和玉簪叶的上下表皮,制作临时装片。

  b.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在相同放大倍数下,统计视野内气孔数目,记录在表(五)中:

  c.分析数据,确定假设是否成立。

  3.注意问题

  ①本活动为学生活动,要给学生提供充足时间,保证学生独立完成探究活动。

  ②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假设,并针对本组的假设设计实验计划,设计实验计划时要有定量研究的意识,能获得可靠的实验数据。

  ③教师特别注意不要包办代替,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即使实验失败也是一种结果。活动的目的不是以实验结果为唯一目的,关键是实施实验的过程和对实验的正确分析。

  ④对独立探究有困难的组,教师可适当地给出一些建议方案和指导。

  ⑤鼓励学生上讲台交流本组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让其余组的同学大胆质疑和点评。

  ⑥教师应注重通过评价肯定和激励学生。本活动的评价应注重小组的合作性;如何记录实验结果,实验结果的真实性,是否在实验中善于发现新问题,在小组交流时是否能提出新问题;对评价结果不满意的小组,可鼓励他们课下重新完成实验,然后再修改评价。

  4.引导全体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通过探究得知,阳地植物比阴地植物叶表皮的气孔多;不同环境中的同一植物,叶气孔的数目不同,阳光充足处较多,阴湿处较少;植物上部叶的气孔较下部的多,有许多植物叶的上、下表皮都有气孔,但下表皮一般较多。总之,植物叶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四)蒸腾作用的意义

  一开始上课我们就提到,一株玉米一生中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其中,只有1%左右真正用于各种生理活动和保留在植物体内,而99%左右的水则被蒸腾掉了,这不是在做无用功吗?其实不是,植物的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意义可大了。

  1.降低植物体叶片的温度

  问:炎热的夏天,一只手是干燥的,另一只手沾满了水,哪一只手感到凉爽,为什么?

  答:沾满了水的手感到凉爽。这是因为水分蒸发会带走手上的热量。

  由此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蒸腾作用同样可以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使植物体不至于在炎热的夏天受到高温的伤害。这是因为通过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带走了植物体内热量的缘故。

  2.促进根吸收水分

  问:由于地心的引力,水总是往低处流,为什么在大树的身体里,水却能往高处流?是什么原因使它克服了地心对水的引力?

  由此问题,让学生总结出蒸腾作用就像一个水泵,是水往高处流的动力来源。叶片里的水分蒸腾出去之后,叶肉细胞缺水,就要吸收叶脉中导管里的水分,从而促进水分从根通过导管上升到叶子里,这也就促使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3.促进无机盐的运输

  问:无机盐是怎样进入植物体内的?

  学生通过复习已学过的这个问题,总结出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里,才能被根吸收,导管中的水分里就溶解有各种无机盐。所以无机盐随着水分在导管中的上升而上升,并且最终进入到植物体的各个器官。

  新知识的灵活运用:

  1.春季植树时,移栽的树苗常常被剪去了大量的枝叶,这是为什么?

  2.取四株大小相同且叶数相同的嫩枝,在有光照的正常条件下,依教材P95图所示的方法进行处理。

  实验开始时,先将各个装置的重量调整至80g,其后每隔4h记录各个装置的重量变化,实验结果用下面曲线表示:

  ①曲线Ⅰ代表哪两组装置的重量变化,说明理由。

  ②曲线Ⅱ和曲线Ⅲ分别代表哪两组装置的实验结果?

  ③比较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对叶片上下表面气孔的相对数量作出推断。

  ④假如将装置A放在暗室中,对实验结果会有什么影响?

  3.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

  4.森林附近地区往往降雨较多,这是什么原因?

  【教学反思】

  “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这一探究实验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这是学生独立完成的探究实验,要求学生分组独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做出实验结果,经过本书前面的几个探究实验,学生已有一定的能力,熟悉探究实验的各个环节。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教师不做任何铺垫和包办,明确即使失败也是一种结果,活动的目的不是以实验结果为唯一目的,关键是实验的过程和对实验结果的正确分析。由于给了学生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学生在活动中以积极主动的身份出现,使得他们敢于大胆去提问、去假设、去想、去做、去创新,表现出了对未知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探索精神。

  对于学习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在教学中将其作为重点帮扶对象,适当地给出一些建议方案和指导,使他们与集体同步。

  活动评价是本次探究活动的闪光点,让学生在进行活动之前知道评价的标准会使他们学习目的更明确,心理准备更充分。在活动前,给学生发一张探究活动评价表,使他们了解评价要求,评价要求包括小组的合作性、实验结果的真实性,是否在实验中善于发现新问题,交流时的表达能力,对其他小组陈述的大胆质疑等等。

  对于活动中出现结果与课本内容不符的情况,教师指导学生科学地对待实验结果,要脱离课本的束缚,尊重事实,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并从中找出实践与理论出现差距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

  本次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课堂气氛活跃,生生交流、师生交流顺畅,主导与主体作用体现充分,探究效果良好。

  【教学点评】

  “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实验活动,是较为难做的,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是较为困难的,这篇教案提供的教学设计中,除了让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外,教师还提供了两个建议方案,起到了示范、指导的作用。教学中,实验方案的设计,注重了定量实验的设计和对学生活动的积极评价,促进了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说出枝芽的主要结构以及枝芽与茎的关系。

  2.举例说出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3.说出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2.说出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教学难点

  1.举例说出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2.说出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教学过程(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读第68页题图——参天大树,

  思考问题:植物要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什么器官到达枝叶的?(茎)

  这说明茎具有什么功能?(输导功能)从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CAI展示课题植物茎的输导作用

  (二)新课讲授:

  芽:就是未展开的枝或花

  一、枝芽发育成茎

  1.芽的种类

  按芽着生位置

  顶芽(位于枝条的顶端)

  侧芽(位于枝条的侧面)

  按芽发育类型

  枝芽:指将来发育成枝条(枝和叶)的芽。

  花芽:指将来发育成花的芽。

  混合芽:指将来既可发育枝条,又可发育成花的芽。

  2.枝芽的结构

  3.枝芽发育成茎

  生长点——使芽轴不断伸长

  叶原基——发育成幼叶

  幼叶——发育成叶

  芽轴——发育成茎

  芽原基——发育成新芽

  二、茎的基本结构

  CAI展示木本植物茎结构横切图

  观察:木本植物的茎的结构

  自主学习:

  1.木本植物的茎有几个部分组成?

  2每部分有什么样的结构?有什么作用?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引导学生讨论,共同得出结论。木本植物的茎从外到内由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和髓四部分组成。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显微镜下木本植物茎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树皮的外侧部分的功能是什么?内侧部分是什么?内有什么结构?属于什么组织?

  2.木质部使植物茎很坚硬,内有什么结构?属于什么组织?

  3.位于中央颜色较浅的是髓,其细胞比较大,有什么功能?属于什么组织?

  4.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的结构叫什么?有什么特点?是什么组织?

  5.形成层的细胞分裂,向内形成新的木质部,向外产生新的韧皮部,所以其作用是使茎怎样?

  6.草本植物茎不能像木本植物那样逐年加粗,我们可以推断,它没有什么结构?

  CAI展示年轮图,描述年轮形成的过程,发表意见,各小组互相补充。

  小资料:请你算一算,据一位老护林员讲,一棵松树要生长30~40年,才能达到直径12cm,问每年约长多少?(0.3—0.4cm)。谈一谈自己受到的启发和感受,进一步明确保护森林、爱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意义。

  三、茎的输导作用

  学生阅读教材70页实验功能——茎的输导

  学生明确实验器材。目的等。

  CAI展示实验视频“植物茎的输导作用”

  师生讨论:得出茎的木质部内的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CAI展示带有瘤状物的枝条图片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71内容。

  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韧皮部的筛管能输导有机物”。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8

  教材分析

  《生物入侵者》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生态问题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中心议题。这篇课文向我们说明什么是生物入侵以及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这篇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我们可以从中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介绍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的事理性说明文,但学生对这类事理性说明文并不熟悉。本文介绍生物入侵的知识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学生对外敌入侵比较熟悉,而没有“生物入侵者”的概念,故可以从熟悉的外敌入侵导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从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及说明顺序入手,可以更好地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课前准备

  1.搜集生物人侵的相关资料,要求写出生物入侵者的名称、原产地、人侵地及危害。(至少搜集一种生物入侵者的资料)

  2.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学生齐读诗歌《不第后赋菊》,猜花名。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师:“我花开后百花杀”一句,把菊花独立寒秋、傲然绽放的高洁展示得淋漓尽致。“冲天的香阵”早已弥散在历史的天空,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花开后百花杀”的情形却再现于现代的都市。请听今日新闻。)

  2.新闻报道:《黄花开后百花杀》----加拿大一枝黄花惊现长沙。

  二、字词积累

  栖息(qī)藩篱(fān)归咎(jiù)厄运(a)

  酝酿(yùnniàng)五彩斑斓(bānlán)啸聚山林(xiào)

  束手无策(shù)物竞天择(jìng)无动于衷(zhōng)

  三、整体感知

  认真阅读课文,获取相关信息:

  1.通过阅读,你获得了哪些关于生物入侵者的知识?

  2.作者按什么思路来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

  明确“生物入侵者”的含义。

  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

  开篇:假设情境,引出话题,什么叫“生物入侵者”。

  第2-4段:具体介绍“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

  第5段:“生物入侵者”入侵的途径和增多的原因。

  第6-7段:生物学和生态学界的两种不同态度。

  第8段:世界各国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板书)逻辑顺序

  结合说明方法品味语言: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明确:

  列数字:

  ①例如:“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这个数字的变化清楚地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危害,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②“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这个数字表明“生物入侵者”对人类危害之大,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此外副词的恰当选用也增强了文章的准确性,如“仅”“就”等词。

  举例子:是为了支撑观点,使之更具有说服力。

  ①举出蒲公英和山间溪水中的鱼虾的繁殖时间和空间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这种说法。

  ②举出欧洲斑贝、亚洲天牛和南美洲的红蚂蚁对北美洲的入侵。

  举出棕树蛇几乎灭绝关岛鸟类的例子。

  举出新鲜水果和蔬菜、跨国宠物的例子。

  举美国众议院通过加强对可能夹带外来物种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门监控议案的例子。

  打比方:使说明更形象、更生动、更能吸引读者。

  “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义,它告诉人们这一类“入侵者”的行为,会给人类与自然带来危害;

  ②把登陆北美的欧洲斑贝比成“偷渡者”,它们在不知不觉中登上北美大陆,并悄悄给人类造成危害;

  (强调:生物入侵对大多数人来说比较陌生。作者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语言更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深入浅出,达到推广科普知识的目的。此外还有词语的运用也有类似效果。如“啸聚山林”等,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五、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2.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教师点拨:

  1.生物种类的自然繁衍和迁移,是非常缓慢的,并受空间跨度的限制。但是如果这种迁移是由于人类的跨地域活动造成的,那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时,应充分考虑“人为干预”。

  2.生物的自然存在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那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某一地区的物种都是当地生物链的一环,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一种平衡状态。如果由于人为的干预打破了这种平衡,等于破坏了生物链的平衡状态,就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种是经过一个较长时期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另一种就是产生“生物入侵者”,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危害。

  六、拓展延伸: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学生先介绍收集的生物入侵的例子,教师可补充介绍生物入侵的例子:

  1.在我国,一种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芦极大地减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积,当地气候明显干燥,湖中的68种鱼已有38种不复存在。

  2.地中海果蝇。

  3.斑贝危害触目惊心

  4.食人鲳在中国

  看来,时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随时入侵的可能,我国对“生物入侵者”采取了严格的防范措施。

  七、课堂小结

  一枝黄花有可能让湖南的省城“尽带黄金甲”,薇甘菊将吞掉伶仃岛,水葫芦欲死云南滇池,

  飞机草要霸占西双版纳,大米草在毁掉海边滩涂??据统计,我国已有外来杂草107种,外来害虫32种,病原菌23种,每年造成农林业经济损失达574亿之多。

  以前提到环保,人们头脑中闪现的往往是荒漠遍野、浊水横流、乱砍滥伐等情景。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生物入侵”已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严峻课题。保护环境的警钟再次有我们耳畔敲响。希望同学们继续对这一现象予以关注,为抵御和防治生物入侵贡献我们的一分智慧和力量!

  八、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生物入侵者”的信息,加以整理,在班上组织一次以“话说生物入侵者”为题的讨论会。

  (既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可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应动员同学人人参与,个个发言。)

  2.以“对‘生物入侵者’要不要人为干预”为辩题,组织一次小型的辩论会。

  基本观点:

  (1)人类不应该过多地干预生物物种的迁移过程,失衡是暂时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界的平衡最终会得以实现。

  (2)人类必须干预“生物入侵者”,如果听任其发展,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会受到严重破坏,人类社会将会有巨大的经济损失。

  板书设计

  生物入侵者

  梅涛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性、生动性

  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改的精神,不但要注意培养学生能力,而且也要重视基础教学方针,结合本课特点,我为本堂课制定了几个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2.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教学时,由学生根据事例给“生物入侵者”定义入手,学生初读课文积累词语并了解文章大意,在具体分析文章内容时,注意体现教师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深入掌握说明文章的写作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在此环节,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并通过此环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环保意识。

  授课后,我认为此堂课基本实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学生参与面较广,调动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轻松、民主、和谐。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在学习课文内容时,让学生把三、四自然段连读后再分析生物入侵者的危害会更好;分析说明顺序后,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应该当做重中之重讲透。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9

  教学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绿色开花植物体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的结构是它们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基础,对于今后学习生物学知识至关重要。在课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集一些绿色开花植物(要教育学生注意保护花草树木),观察、辨认植物体的器官。利用小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组织构成器官,利用自己身体说出系统的概念。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前面学过的细胞和组织的有关知识以及这节课学的器官和系统,进行知识整合,描述植物体和动物的结构层次。可以布置学生进行调查人们吃的植物性食物分别属于植物的什么器官,以及我们平时见到的植物具有哪些器官,在课堂上进行表达交流,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2、说出器官和系统的概念

  3、在进行小实验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概括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产和生活问题,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获取知识的快乐,形成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和珍爱生命的观点。

  教学重点:

  绿色开花植物体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

  器官和系统的概念的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番茄、开水及解剖刀(或水果刀),课前生物兴趣小组采集的绿色开花植物标本,常见的一些蔬菜或水果等。

  教学程序:

  一、情景激疑

  1、呈现一座高楼大厦,及建筑工地的场景,创设问题情境:①构成高楼大厦的基本单位什么?②砖瓦简单的堆积在一起就形成了高楼大厦?

  2、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认识到建筑工人按照图纸设计把砖有规律的砌成一个个房间,逐渐盖成高楼大厦。教师启发学生,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是不是细胞简单的堆积在一起就构成了生物体?从而引入课题。

  二、温故而知新:

  学习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细胞分裂→细胞生长→细胞分化→组织

  小组充分讨论,相互交流:细胞分裂能使细胞数目增多,细胞生长能使细胞体积增大,细胞分化能形成组织。

  三、实验探究:

  1、教师出示实验材料:番茄、解剖刀(或水果刀)、开水等。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自己设计方案:可能有的学生直接用解剖刀把番茄切开观察它的构成;有的学生先用开水烫一下番茄,剥下表皮,然后在剖开看它的横切面有哪些结构。学生分组讨论制定方案后,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然后每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同学面前交流观察到的现象:有的小组可能会说番茄主要有果肉构成;有的.小组说番茄由表皮和果肉构成;有的小组说还有输导组织。最后得出结论:番茄果实是由保护组织(表皮)、营养组织(果肉)和输导组织等构成的,并且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联合起来等的。从而总结归纳出器官的概念。学生积极参与设计并亲自动手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及表达交流能力。

  2、拓展:引导学生利用其他的材料来设计实验探讨器官的构成,小组讨论后进行交流。这样使学生不局限于教师提供的材料,充分发挥自己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上课前讲桌上摆几盆绿色开花植物,教室四周的墙壁上贴几张开花的苹果树、枝叶茂盛的苹果树、结果的苹果树或开花的油菜挂图,为学习“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创设教学环境)课前生物课外兴趣小组采集了一些绿色开花植物(教育学生注意保护花草树木),引导学生观察自己采集的植物标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出示问题)

  1、你采集的植物标本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

  2、你采集的植物标本是否都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为什么?

  3、你认为植物体的各种器官分别有什么作用?

  4、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之间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学生观察采集的植物标本,进行讨论交流。

  (学生采集的植物有的由根、茎、叶组成,有的还可能有花或花和果实,还有的具有花、果实、种子)

  教师利用课件动画显示种子萌发,幼苗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叶片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同时茎对这些物质进行输导,幼苗由小长大,然后开花,结出果实和种子。

  学生根据看到的内容积极思维,小组充分讨论,进行交流。

  生1:我们认为根、茎、叶主要与植物的营养的获取和运输有关,是植物体能够由小长大。只有当这棵植物成熟后,才会开花、结出果

  实和种子,繁殖后代。所以我们可以把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分成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两类。营养器官包括根、茎、叶,生殖器官包括花、果实和种子。

  生2:在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之间有输导组织起到运输水、无机盐和有机养料,从而把它们联系成一个整体。

  4、归纳总结:

  通过组织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对探索的结论进行总结,从而归纳出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5、(课前在教室墙上贴几张动物如家鸽、鲫鱼、青蛙、家兔等的挂图为学习“动物的结构层次”创设学习环境)教师利用课件显示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情况,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思考食物是如何被消化和吸收的,组织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总结出系统的概念。进而相互交流归纳出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6、创设学习情境:

  下课铃声响了……午饭时间到了!你匆匆走出教室,直奔食堂。食堂散发出的香味使你感到饥肠辘辘。你选了一份饭菜,接着掏钱付帐,然后小心翼翼的端着饭盒,在拥挤的食堂中找到你的朋友,在他们身边坐下,开始吃饭。

  想一想,从听到下课铃声、走到食堂、买饭到吃饭这一简单过程中,你身体的哪些系统参与了,紧靠消化系统能够完成吃饭这一过程吗?

  学生积极思维,小组充分讨论,进行相互交流:

  生1:走到食堂,吃饭要通过运动系统。

  生2:听到了铃声决定去吃饭要通过神经系统。

  生3:运动加快,要消耗氧气,通过呼吸系统。

  生4:运输氧气需要循环系统。

  ……

  由于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结构比较熟悉,而且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引导通过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基础上说出人体的八大系统的名称、组成和功能,进一步归纳总结出八大系统彼此既有分工,又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从而使每个哺乳动物都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生物个体。

  7、小结:

  教师利用板书提纲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通过自己看书进一步梳理,使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条理化。

  四、迁移深化:

  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生物学知识,不能死学,要能利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经历一个再认识的深化过程,从而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并过渡到形成能力。

  1、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下问题:

  ⑴我们吃掉的胡萝卜、白菜、甘蔗、黄花菜、西瓜、绿豆各属于植物的什么器官?

  ⑵观察你家或邻居家的一只家养动物如猫或鹦鹉以栽培植物如月季,想一想这些动物或植物的结构层次是什么?

  ⑶在人类生活中,植物体的各个部分被广泛利用,如甘薯、马铃薯等含有丰富的淀粉,大豆、豌豆等富含蛋白质,芹菜、菠菜、花菜、芦笋、胡萝卜等含有各类维生素、纤维素,这些都是人们常食用的蔬菜;而橙子、香蕉、无花果等是人们爱吃的水果;此外人参、薄荷、罗汉果、藏红花等都是著名的中药材。

  你认识这些植物吗?如果还有不认识的,尽可能的找来认一认、查一查资料或进行走访。然后想一想,我们食用或利用的分别属于这些植物体的哪个器官?

  2、鼓励学生自己动脑思考,提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与本节课有关的问题,并在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的基础上解决。同学们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只要教师启发方法得当,会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例如:

  ⑴马铃薯、莲藕、葱我们吃的部分都是根吗?

  ⑵西瓜子和葵花籽是否都属于种子?

  ⑶我们在长跑的时候为什么会心跳加快、呼吸变得急促?

  ……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0

  教学目的:

  1、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

  2、了解有机物在种子萌发时的转化和利用。

  3、了解种子休眠、寿命,以及选种、测定发芽率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教学重点:

  1、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学难点:

  1、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原因。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

  图示:学生说出种子的基本结构:

  胚的基本结构:

  引导学生说出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种皮、胚

  胚根、胚芽、胚轴、子叶

  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作出计划4、实施计划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创设情境,学生对种子萌发的条件作出假设

  许多作物是在春天播种的,天寒地冻不适于播种。

  在播种前往往要在地里浇一些水,使土壤潮湿,如果刚下过一场小雨,不用浇水就可以播种了,但是过于潮湿使种子霉烂。

  播种前往往要松土,使土壤中有充足的空气。

  根据情境作出什么样的假设?

  假设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水分、温度、空气

  分析

  1、给种子萌发选择了哪几种环境?

  瓶子1:没水、适宜的温度、空气

  瓶子2: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瓶子3:适当的水分、寒冷的温度、空气

  瓶子4: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没空气

  分析对照组、实验组

  实验中作为对照实验的有瓶子1和瓶子2,瓶子2和瓶子3,瓶子2和瓶子4,为什么把它们叫做对照实验?

  1、变量是水,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2、变量是温度,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3、变量是空气,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2号瓶子是用于作对比的,其条件都是满足种子萌发的,叫对照组。 1,3,4号瓶子是用于实验不同的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叫实验组。

  练习

  书本p92:实验中,哪些组是实验组?哪些组是对照组?

  结论:

  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都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

  外界条件;

  除了我们探究的外在条件,对种子本身有什么要求?

  1、干瘪的种子或被昆虫咬坏的种子都不能萌发

  2、死亡的种子不能萌发。

  3、休眠的种子不能萌发。

  小组讨论

  设想你是一个农民,从种子站买了一袋种子。要测定它的发芽率,如何?

  1、选怎样种子?

  2、选多少粒种子

  3、求发芽率的公式?

  4、实验次数?

  种子萌发的条件

  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还有阳光

  自身条件:活的胚

  教学反思:

  因为这节课需要学生把种子萌发的实验先在家里做过后再讲,这样学生有了体验后再做,效果会比较好,但很多学生没有做,这样就要先把实验过程讲解,这节课内容比较多,所以要抓紧时间,把重点、难点讲到对照组和实验组时,学生不易理解,这个内容需要多加点时间讲讲,因为种子萌发的条件学生也比较清楚,而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概念因为第一次接触,感觉比较难。而后面的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学生易理解,因为这节课内容比较多,授课最后注意把本节课的内容帮学生做一个,让学生把整节课的内容充分回忆、理解,便于他们复习。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1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一、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二、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

  三、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对氧的需要,其余的氧都以气体的形式排到了大气中;绿色植物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就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

  四、光合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光进行光合作用。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净化空气。

  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一、我们主要的植被类型

  1、植被的定义:一个地区生长的所有植物叫做这个地区的植被。

  2、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等。

  二、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1、人均森林面积少。

  2、对森林资源的利用不够合理。

  3、过度放牧使许多草场退化、沙化。我国是土地沙漠化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三、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1984年和1985年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2、每年3月12日定为全国的“植树节”。

  3、绿化祖国,从我做起。

  单元小结

  1、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包括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四大类群。

  2、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3、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水和无机盐都是由根吸收的,通过导管运送到各个器官。

  4、绿色植物通过吸收水分和蒸腾作用影响生物圈的水循环。

  5、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使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用于各种生命活动。

  6、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这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2

  课题: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了解校园或周边的主要生物的分布特点,知道生物对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并能影响环境。

  2、能力方面

  初步学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通过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热爱周边、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初步学会调查的基本方法,了解校园或周边的主要生物是本章的重点。

  组织好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调查活动是本章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

  (1)从周边或校园的生物引入调查;

  (2)举例说明调查的基本方法;

  (3)分组,教师指导制定调查计划;

  (4)实施计划,教师组织指导;

  (5)汇报、总结、交流、评议。

  2、教学过程

  (l)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本章的教学课题可以从周边和校园的生物引入。在此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共鸣:①你知道我们北京市的市树和市花吗?②我们的校园中有多少种生物?这些生物开花结果吗?它们的花期是几月?

  (2)关于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意义:

  ①利用录像或投影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科学家进行科学调查的资料,利用投影向学生演示调查活动的范例,从而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调查,调查的目的、方法和步骤。

  ②讲解学生记录的方法,强调在活动的过程中如实做好记录的重要性。

  如向学生讲清在调查前要制定好调查记录表,随时记录下观察的内容。如生物的种类、数量、生活环境、用途等。在活动中要尽量多地收集所需要的数据和资料,以便调查结束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准确的分析并把调查内容撰写成调查报告。

  ③向学生强调调查的意义,切忌将调查作为游玩。

  教育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把活动作为对自己的挑战去发挥自己最大潜能的机会,从而发挥自己的主动精神。

  (3)分组,制定调查计划,为实践活动打下基础。

  ①建议将班内同学按自愿结合的方式分成若干小组(5~6人一组)。由组长专门负责,制定调查计划。

  ②可以到学校附近的公园、小花园、生活小区或街道等地去调查。也可以在校园内进行调查。最好选择一条动、植物种类多且有不同生活环境的路线。

  ③调查的内容力求多样化。

  班内的不同小组可以调查不同的.内容,各有侧重点。如可以调查园艺花卉生物、蔬菜粮食作物,也可以调在城市的行道树种类等。

  (4)实施计划。在课余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①认识调查地段的生物的种类、数量、生活环境、用途等。

  ②确定的调查路线边走边观察并及时记录下来:身边有哪些生物?它们生活在什么环境中?与生物生活在一起的有哪些动物?树上有鸟巢吗?有病虫害吗?花丛中有蜜蜂、蝴蝶飞舞吗?

  要注意观察生物的分层现象,不仅观察高大的乔木、灌木,还要注意观察草本生物和藤本生物。不仅观察高大的生物类群,还要观察一些微小的生物类群,如阴湿树干上的菌类、生活在水中的藻类等。

  ③教育学生要注意人身安全,要爱护公共场所的花草树木,不要任意攀折花木,尤其要爱护身边的珍稀生物。

  ④调查限定在几天之内完成。如对生物特别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设立小专题,作进一步的调查。

  (5)分析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把调查记录归纳管理,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等形式对调查的内容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

  (6)总结、交流、汇报。调查结束后可以与本班的板报小组合作,布置展览,将各小组的调查报告、收集来的图片资料等筛选展出,作班内交流。

  板书设计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一、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意义。

  二、分组,制定调查计划。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了解酵母菌和霉菌(青霉或曲霉)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及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指导学生观察酵母菌、青霉或曲霉,继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了解酵母菌和霉菌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事物。

  重点、难点分析

  1.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特点,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因为:

  (1)通过学习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让学生与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细菌细胞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异同。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2)通过学习酵母菌和霉菌的生活特点,有利于了解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使学生懂得研究微生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用其利,避其害。了解真菌在经济上所蕴藏的潜在价值是巨大而多样的。

  2.酵母菌的营养方式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酵母菌既是异养(腐生)厌氧型真菌,又是异养需氧型真菌,由于初一学生知识水平有限,教师要讲清酵母菌获得能量的方式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第一课时:

  1.课前准备:

  教师首先做好酵母菌的培养。酵母菌的简易培养方法如下:

  ①提前2~3天用3%~5%的蔗糖或2%葡萄糖溶液放入鲜酵母或一小块发面,恒温22℃培养。

  ②将苹果皮切碎或用散发酒味的水果皮,装入瓶内,注意瓶子不要太大,轻轻压实,加入凉开水浸没,不用接种,在较温暖的地方培养2~3天镜检,即能找到酵母菌。

  2.教学过程:

  (1)关于酵母菌形态结构的教学,可以用边讲述边实验的方法进行,有条件的学校最好在实验室上课。课上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制作含有大量酵母菌的临时装片,并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如果无实验室条件,在教室上课,课前教师可事先做好1~2台观察酵母菌的示范镜。这样学生通过对酵母菌形态结构的观察,对酵母菌建立感性认识。如果不具备以上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课前画好酵母菌结构的投影片,也可以利用挂图及书中的插图,有录像设备的学校可以在课上放一段酵母菌形态结构的录像片段。讲述酵母菌结构时应注意指导学生与植物细胞结构和细菌细胞结构进行比较。让学生指出它们的异同。这样能够使学生明确认识到酵母菌的结构中有成形的细胞核。另外通过观察还可以看到酵母菌是单细胞个体,所以属于个体微小的真菌。

  (2)酵母菌营养方式的教学,首先要强调指出酵母菌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不属于自养生物。在讲述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生活,能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而在在无氧条件下,又可把葡萄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做演示实验,在课前1~2天用两个试管分别倒入含酵母菌的培养液,把其中一个试管用塞子堵上,一个敞着口,课上请学生分别闻一闻,让学生说出哪个有明显的酒味。并问为什么?同时让学生观察分析培养酵母的糖液中为什么会有气泡?

  (3)在酵母菌与人类的关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用谈话法。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设问,如馒头、面包为什么是松软多孔的?你们知道酵母菌有哪些利用价值等等。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要指出酵母菌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应用较早的一类微生物,自然界中几乎到处都有酵母菌,已发现的酵母菌达数百种之多,绝大多数都是人类的好朋友,特别是在酒类酿造方面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另外酵母菌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因此可利用酵母菌的菌体捉取辅酶A、细胞色素C、凝血质、卵磷脂和多种氨基酸等。近几年,酵母菌在石油脱蜡、酶制剂和发酵饲料等方面的应用也有了新的进展。

  (4)关于酵母菌生殖方式的教学:

  在讲述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方式时,可指导学生,制作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正在进行出芽生殖的酵母菌,有条件的学校可放一段酵母芽出芽生殖的录像片,或在黑板上画简图示意,还可制作投影片。要强调酵母菌出芽生殖的芽与绿色开花植物的芽不是一个概念。酵母菌细胞上长出的突起,比母细胞小得多,是母细胞上的一个芽体,脱离母体后,即成为一个新的酵母菌,属于无性生殖。酵终菌还有另一种生殖方式为孢子生殖,在条件恶劣时,产生孢子,由孢子发育成新个体。

  三、第二课时:

  1.课前准备:

  ①由教师介绍青霉和曲霉的简易培养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2~3天用橘子或陈旧的馒头培养青霉或曲霉。

  ②教帅需要做的课前准备:要利用二次接种的方法培养较纯净的青霉或曲霉。另外在课前2~3天,制备好青霉或曲霉的培养装片。具体操作方法详见教参。

  2.讲述霉菌的'形态结构时,运用讲述与实验结合的方法。把教材中的课后实验课融入在讲课的过程中,采用边观察、边讲解、边讨论的方式。具体方法如下:

  (1)首先进行实验观察:①取一块长有青霉的橘皮或长有曲霉的馒头,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如果没有放大镜也可以用老花镜代替)观察青霉或曲霉的形态和颜色;②有条件的学校可指导学生制作橘皮培养出的是青霉装片,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注意以下问题:取材要用解剖针挑取少量,要从颜色很浅的绿色部分取材做装片,这样既能看到无色的分枝菌丝,又能观察到菌丝顶端的绿色孢子。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③教师用课前制备好的青霉或曲霉的培养装片做好示范镜,让学生观察。

  (2)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学生看到了什么?

  让学生描述青霉或曲霉的形态和颜色。告诉学生在镜下观察到大量绿色成串的青霉的孢子,曲霉的孢子常见的是是黑、黄和橙红色,无色的部分是菌丝。然后教师进行青霉和曲霉形态结构的讲解。指出青霉和曲霉呈现出的不同颜色是孢子的颜色,而它们的菌丝是无色的。青霉和曲霉的菌体是由许多菌丝组成的,分为直立菌丝和营养菌丝。由于上有横隔,是多细胞个体。但不是所有霉菌都是多细胞个体。青霉和曲霉的每个细胞中都有细胞核是真核生物。另外参照书中插图让学生比较青霉与曲霉分生孢子梗的区别,找出青霉孢子便顶端无膨大,曲霉分生孢子梗顶端膨大成为球状。

  (3)关于青霉与曲霉营养方式的讲述,要强调由于青霉和曲霉菌丝体中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吸收现成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所以为异养生物。

  (4)在讲述青霉和曲霉的生殖方式时,让学生从孢子梗的形态及孢子的颜色上分辨青霉和曲霉,指出它们是靠孢子生殖的,这种孢子可在空气中传播,每个孢子落到适宜的环境中,都可以发育成新个体。在温暖潮湿的季节里衣物有时会发霉,正是霉菌孢子大量繁殖的结果。

  讲述青霉、曲霉与人类的关系时,可先组织学生讨论青霉和曲霉对人类有益和有害的地方是什么,而后教师归纳总结。教师要着重指出:曲霉是发酵工业及食品加工方面的重要菌种。20xx年以前我国就已利用曲霉制酱,也是我国民间用以酿酒、制醋曲,制某些副食品的重要菌种。例如我国生产的腐乳有白腐乳、青腐乳和红腐乳之分,当你看到红腐乳时不要以为染了化学颜料,其实它是红曲霉分泌的红曲加工而成,由于人们选用了不同工艺,因而使腐乳各具特色。

  青霉除了用于提取青霉素外,还用于制造有机酸、葡萄糖氧化酶和淀粉酶等。

  讲完课后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检测,及时反馈,并请学生回答“动动脑”中提出的问题,而后指导学生看课外读物“青霉素的来历”。

  小资料:

  为什么将抗菌素改称为抗生素

  1928年英国的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能够产生一种杀灭葡萄球菌的物质,他把这种物质名命名为青霉素。青霉素40年代初投入生产。此后又相继发现有抑制甚至杀死细菌的链霉素、氯霉素、金霉素、土霉素等,当时多把此类对细菌有拮抗作用的药物叫抗菌素。随着对抗菌素研究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抗菌素不仅对细菌有抵抗作用,而且某些抗菌素还具有抗肿瘤、抗植物病原真菌、抗病原虫等作用。同时还发现它能促进畜禽生长,因此,抗菌素一词就不完整了,所以从1981年起,我国将抗菌素正式更名为抗生素。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4

  本节是对各类生物特征的复习,也是对生物类群的整理和归纳。学好本节内容,可以让学生对整个生物界的全貌有概括性的了解,并学习到科学的分类方法。

  学情分析

  各类生物的特征在前面都已经学习过,学生应能很(比较)好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尝试根据植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列举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类群。说出生物分类的方法分类的依据

  技能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实践调查、观察思考、讨论分析、拓展创新和归纳总结,体验科学分类的基本方法,做一个小小的分类学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鼓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认真态度、配合协作、善于质疑、勇于实践和大胆创新等精神品质,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

  尝试根据植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学生在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活动过程中,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素质和科学品质,做一个小小的分类学家。

  教学重点

  通过分类活动来学习生物的分类。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学生欣赏动植物图片。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自然界中的生物,对它们也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我们是怎么把它们分类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一、尝试对生物分类

  观察思考--比较它们的主要特征

  怎样对生物进行分类呢?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呢?让学生带着疑问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按照自己的观点从不同角度对图中的生物进行分类,如生物体能否运动,生物的营养方式,生物体的'大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几个角度。学生分类的依据各不相同,同时也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根据营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植物和动物。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观察思考,最后归纳总结:分类时,仔细观察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找出不同生物的差异程度。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试着回答。

  (1)你将图中的生物分成了几类?主要依据是什么?

  (2)你认为对生物进行分类应考虑的特征包括哪些方面?

  (3)请你把图中的动物或植物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起来。

  师生总结: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方法主要是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不同的类别。生物的分类实际上就是将生物物种归类。分类时,首先要根据某一特征,把它们分为几大类;然后将其中一类根据某一特征分为若干类……以此类推,直到将所有生物全部分开。

  观察与分析,结合动植物的分类依据--多媒体展示植物图片、动物图片。

  学生自主探究、相互讨论,各自发表分类见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对生物进行分类应考虑的特征包括那些?具体说,植物和动物分别从哪些角度考虑。

  学生试着归纳:植物根据其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有无和结构特点分类,分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动物根据体内脊柱的有无,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再根据生活环境、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等对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分别分类。

  二、生物分类的依据

  教师:前面我们已经对生物进行了一些大概的分类,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总结生物的分类依据吧。

  结合课本和课件,师生总结生物分类的方法: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理特性,找出不同生物的相同和差异程度,逐级分类。细菌、真菌等其它生物的分类,也需要根据它们的特征来进行。如根据不同真菌形态结构的特征,可以将真菌分为酵母菌和霉菌等类群。

  教学反思

  通过对教材不断探索,以及对学生知识衔接与能力的考虑,我大胆地将教材的设计打乱

  部署并添加了一些动植物的分类,让学生将本课的分类与分类的依据融合穿插,做到了逐步归纳,层层推进的效果,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为以后的生物教学打下基础,七年级生物上册《致同学们》教案。

  ·2、学生初步了解生物课的教学流程,以适应以后的教学。

  重点和难点:

  ·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

  用具:

  ·动物彩图,病例资料,书本彩图,课件

  教学过程:

  好,同学们,我们今天上什么课啊?(生物课)这是同学们上初中后新开的课程之一,相信你们都对这新的科目很好奇。你们喜欢生物吗?生物无处不在,首先,告诉我,在你们的理解中,生物包括哪些方面呢?(动物,植物,菌类)我们先来看一些图片。(出示生物发展史)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的历史已经有46亿年了,但我们人类的历史只有一小段,那么在我们人类出现之前的那段时期地球上有些什么生物呢?而这些动物现在还存在吗?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简单介绍)这些动物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吗?为什么呢?大家想一下。那生物除了动物之外还有其他吗?像我们漂亮的校园里面都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树,为什么有的树能长成几十米高,有的却长在地上当地毯来观赏呢?除了动物,植物,还有一些我们看不见的生物在我们身边。大家说一下?刚才我们所说的'动物,植物,微生物那都是一些生命的现象,我们书本上《致同学们》那一页中说到,生物学除了研究这些不同生命的现象之外,还要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生物教案《七年级生物上册《致同学们》教案》。我们生命活动的规律有哪些呢?像我们常说多喝牛奶会长高,这就是因为牛奶中含有钙,钙是我们骨骼中重要的组成成分。我们生物学是农学,医学,林学,环境科学等等学科的基础,书本上也举了好多生物学用在其他方面的例子,我们看看图3中的幼儿预防接种,同学们都有接过种吧?我们为什么要接种呢?接进去我们体内的其实也是一种病毒,只是它的毒性很小,对我们人体无害,但是注入这种病毒之后我们人体就会产生相应的抵抗能力,以后遇到毒性大的病毒也不怕了。(还有书本上的其他例子逐步介绍。)

  (学生提出问题再讨论解决)

  我们生物课是一门新课程,很多同学对生物课的课堂要求不是很明白,现在我提出几点要求,希望同学们认真遵守:

  课前十分钟预习,课堂积极发言(占总分10%)

  课外作业按时单独完成(占总分10%)

  课堂上的实验课,讨论课可互相讨论问题,但要保持课堂纪律

  实验课,探究课布置的准备工作要做好

  教学后记:

  课堂上学生气氛还算活跃,对很多新的生物学知识都很好奇,要注意调节学生的积极性,因为生物课大多安排在下午,下午的时间学生精神状态不是很好,多举些有趣的事例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教学反思:

  个别班学生气氛很沉闷,因为对书本上,老师介绍的热门话题不感兴趣,他们没有接触过,要注意调动不同班级的积极性,对不同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02-08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1-03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10-28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2-14

生物上册《真菌》教案01-30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5篇02-20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5篇)02-24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5篇)02-23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5篇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