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时间:2023-02-24 13:07:16 教案 我要投稿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识记词语。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3.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能力目标:

  1.训练做读书摘要的能力。 2.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重点: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必须扣住这两个重点进行教学。

  教学时数:2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还记得里面是怎样描写小草的吗?“嫩嫩的,绿绿的”。 从“嫩嫩的,绿绿的”我们就知道是春天到了;现在的小草呢?“枯死了。”从中我们知道这是冬天。

  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大家解释其中的道理。

  二、课题简介:

  1、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提示:(第2自然段)指草木荣枯、候鸟来去、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物候现象。

  2、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提示: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用“物候学” “简介物候学”, “物候学与农业生产”等这样的题目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三、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积极倡导并组织和参加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四、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本课的多音字。

  连翘(qiáo) 衰草连天(shuāi) 观测(guān) 风雪载(zài)途

  翘起(qià) 鬓毛衰(cuī) 玄观(guàn) 记载(zǎi)

  落叶(luò) 丢三落四(là) 落枕(lào)

  差异(chā) 差遣(chāi) 差错(chā) 参差(cī)

  2、重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

  萌(méng)发:萌芽、发芽。 农谚(Yàn) 衰(shuān)草连天

  次第:一个接一个。

  翩(piān)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yùn)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簌簌(sù):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nì)迹:这里指各种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销:消失。 匿:隐藏。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周:绕一次。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草木荣枯:指植物的茂盛、枯萎。

  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语:鸣叫。

  风雪载(zài)途:风雪满路,风雪遍地。载:充满。

  年年如是:年年像这样。是:代词。此,这样。 文言文中“是”用法:一为代词,二为判断动词。

  五、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划分段落结构。 先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再合并成几个意义段。

  第1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第2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4段:介绍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5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7段: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的差异。

  第8段: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第9段: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第10段:物候现象来临的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

  第11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第12段:加强物候观测,促进农业生产。

  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l—3),说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研究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各个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师小结:[课文主旨] 文章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第二教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至3自然段)。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列问题:

  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答案: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答案:时间顺序,[春、夏、秋、冬,所以是时间顺序。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3、本段的结构是:先分后总。主要的说明方法是:摹状貌、举例子。

  4、前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 )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5、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

  明确: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其中,“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文章第一段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

  (二)阅读第二、三自然段,回答:

  1、思考这两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2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2、第2自然段一开始并未直接解释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而是从哪两个方面举例说明物候现象同农业生产的关系的?

  答案:“草木”“候鸟”两个方面。从“植物”写到“动物”。

  师小结第二自然段:“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先写开花早的杏花、再写桃花,很有条理。这些都照应了上句的“草木”。而“传语”“暗示”与语言有关,且将杏花、桃花拟人化,十分亲切可爱。“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把布谷鸟的鸣叫写成“唱歌”,拟人形象,把布谷鸟的叫声写得很有音韵节奏,给人以美妙的享受。这一段由“杏”写到“桃”,从“植物”写到“动物”,最后才对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诠释,即:花香鸟语,草长芬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条理十分清楚。

  3、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提示: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4、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说明:什么是物候?分析时抓住第3自然段第一句“这些自然现象”中的“这些”指第2自然段中的草木荣枯、候鸟去来。]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第一部分总结:第一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此外,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4、5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四、五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

  段意: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2、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提示: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应用在农事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避免损失。 观测手段:“活的仪器”,即活生生的生物。

  数据意义: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3、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子。作用:第五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例子是:北京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三、学习第三部分(6至10自然段)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什么?这几个因素能否对换,为什么?

  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不能对换。这几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的。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2、体会本文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1)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第7段) 作用:举例说明纬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

  (2)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第8段)作用:举两例说明经度的差异是怎样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

  (3)山地秋冬两季,……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第9段) 作用:举例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4)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几天。(第10段) 作用:举例说明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师小结:举例子是常用的说明方法,它往往能深入浅出,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通俗易懂,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解说得很清楚。

  四、学习课文第四部分(11、12自然段)

  思考: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有哪些意义?

  答案:①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②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③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④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五、总结。

  六、作业设计:认真阅读第一部分,完成下列思考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 _ 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 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 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答案:B A C

  2.解释词语:

  销声匿迹:这里指各种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前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 )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结构是:先分后总。主要的说明方法是:摹状貌、举例子。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答案: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6、把“各种花次第开放”改为“各种花竞相开放”行不行?为什么?

  答案:不行。“次第”是一个接一个之意,“竞相”是争先恐后之意,不能突出不同类的花按时令依次开放的特点。

  7、如果将“大地渐渐地沉睡中苏醒过来”中的“渐渐”去掉,语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答案:去掉后就不能说明连续而缓慢的过程。

  8、“燕子翩然归来”与“燕子归来”有何不同?

  明确:燕子“归来”前面加上“翩然”二字,那燕子飞舞的样子就生动起来了。让人想象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如果只写“燕子归来”就显得平板了。

  9、第1自然段的段意是什么? 答案:说明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10、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能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为问号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再则,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两句句型也不相同。

  1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

  明确: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附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一、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现象——物候和物候学

  二、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比较简便

  容易掌握

  避免损失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纬度差异

  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顺序:从主要到次要,从空间到时间。

  四、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2

  知识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二)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三)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教师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什么是智力

  什么是智力?有人说,智力涵义包括聪颖、预见、速度,能同时应付很多事件。有人把智力定义为学习、作判断的能力和想像力。在现代文献中,智力常常指的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还有人把智力表达得更简洁,说智力是作猜测,是发现一些新的内在秩序的“出色的猜测”。对许多人来说,就是你不知怎么办时,无计可施时,惯常的做法不奏效时,所需要的创新能力。

  那么人的智力是否高于其他动物呢?这取决于脑的发达程度。脑只有外面那一层——大脑皮层——明显地与形成“新的联想”有关。而人的大脑皮层甚至比甜橙皮还薄,大约只有2毫米,仅相当于一枚一角硬币的厚度。人的大脑皮层布满了绉褶,但是如果把它剥离下来并将它展开,它的面积大约相当于4张打印纸。黑猩猩的大脑皮层只有1张打印纸那么大;猴子的像明信片那么大;老鼠的只有邮票那么大。因此,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3.第二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中两次用到“大约”一词,这体现了选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3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理解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点。(难点)

  2.学会从课文中提取信息,训练概括能力。(重点)

  2.学习准确、生动、典雅的说明语言。(重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导学】

  1.知识储备。

  (1)作者简介:竺可桢,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气象学、地理学的奠基人,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2)文体知识: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文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科学小品文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孕育( yùn ) 簌簌( sù ) 载途( zài ) 销声匿迹( nì )

  连翘( qiáo ) 农谚( yàn ) 差异( chā ) 翩然( piān )

  (2)按照意思写出词语

  ①指一个挨一个地。( 次第 ) ②动作轻快的样子。( 翩然 )

  ③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孕育 ) ④纷纷落下的样子。( 簌簌 )

  ⑤满路、遍地。载,充满。( 载途 ) ⑥每一年都像这样。是,此,这。( 年年如是 )

  ⑦销:通“消”,消失;匿:隐藏;迹:踪迹。不公开讲话,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没有了音讯。( 销声匿迹 ) ⑧草木盛衰。荣,草木茂盛。( 草木枯荣 )

  ⑨一个周期结束又重新开始。指循环往复进行。( 周而复始 )

  3.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填写下表,体会本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的结构特点。

  层次

  段意

  从文中提取的信息

  第一部分

  (第1~3段)

  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第二部分

  (第4~5段)

  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第三部分

  (第6~10段)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①纬度 ②经度 ③高下的差异 ④古今的差异。

  第四部分

  (第11~12段)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预习检测】展示课前预习效果:检测预习导学的内容(小测本听写)。小组评分( )

  【课堂探究】

  1. 重点阅读6-10段,理解物候现象的各个因素,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作者把纬度差异这个因素放在第一个来讲?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 这四个因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从主要到次要(逻辑顺序)。

  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第六自然段一个设问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2.本文语言准确、生动、典雅。请同学们精读1、2自然段,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具体说说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当。如“大地”——“苏醒”,“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写春天);“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写冬天)。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第二自然段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

  【随堂检测】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人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或答: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引人人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课堂小结】

  本文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运用逻辑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等说明顺序把一门复杂的学科介绍得清清楚楚。

  【拓展延伸】请课外收集一些农谚,进一步了解物候知识。

  例: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布置作业】独立完成本课校本作业,查缺补漏,巩固本课学习要点。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4

  教学目标 :

  1、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等有关知识,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习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3、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4、读准“翘”“衰”“落”“观”“差”等多音字。

  5、学习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和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2、学习写读书摘要。

  3、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难点:

  本文的逻辑顺序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样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对一些难字难词也已经查阅过字典词典,下面一起读读课文中这几个字词。

  [利用课文“预习提示”内的5组字词,让学生个别读,齐读。] 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3.对照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

  1.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下面再通读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标上序号(一至十二),用5分钟时间快读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练习题中的4个小题,填写段的序号。

  [学生读、练后简要讨论。]各小题后括号内应填的序号为

  第1题(一至三);第2题(四至五);

  第3题(六至十);第4题(十一至十二)。

  (三)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 第1大段(一至三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课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请再进一步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讨论后归纳]

  说明应有条理,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测,而是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恰当的顺序逐项说明。课文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学习编写读书摘要。

  同学们通过几次通读课文和讨论内容、层次,对课文已经大致理解。在阅读实践中,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点,或是为了记录资料,以备日后使用,我们常常会在大致理解内容之后,做一些读书摘要。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要把文章的要点或主要的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摘录的形式,可以是分条的`提纲,也可以是浓缩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今天我们先练习最简单的读书摘要;从课文中选出一些重要的语句,分条抄录在笔记本上,构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围绕课文第一道练习中的4个小题,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曲线。第二步,把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有时可适当调整语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词语,使表达完整。

  [学生练习,完成后相互交换阅看,订正、补充,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再将预先准备的写有“摘要”的小黑板挂出,供学生参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师做的“摘要”。]

  《大自然的语言》摘要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研究,首先是为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二课时

  (一)交流读书摘要,加深对课文理解。

  〔交流二三人后归纳,鼓励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经常自觉地做读书摘要〕

  (二)继续研讨写法。

  这篇课文的写法,除了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这个特点外,还有一个写法特点也值得理解和学习。说明事物的时候,常常要用举例子的方法,举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这篇课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学生读课文]举两个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说明文中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读者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连举了“大连—— 北京”和“烟台——济南”两个例子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三)理解语言的生动性。

  这篇说明文的语言很生动。生动的说明才能让人爱读易懂。先请同学们把第一、二段仔仔细细地轻声读两遍。

  [同学们自读后教师范读一遍,然后挂上预先准备的小黑板]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回暖。

  2.再过两个月,燕子飞来了。

  3.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掉到地上。

  4.杏花开了,就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叫了,该及时耕作。

  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对照,指出上述语句同课文中相应的语句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了解;两者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课文的语句要生动得多

  [讨论后归纳。]

  第1句没有课文中“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一句生动。“渐渐回暖”是一般的说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则很自然地运用拟人的写法,“沉睡”、“苏醒”两个词用得贴切而生动,具体地喻写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态。

  第2句没有课文中“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这一句生动。“飞来了”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翩然归来”是轻松、活泼的动态描写,而且还包含有亲切欢迎回到家来的感情。

  第3句没有课文中“……在秋风中籁籁的落下来”这一句生动,“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则是具体、生动的描写,黄叶在秋天纷纷落下的情景,仿佛彩色电影的镜头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第4句没有课文第二段中几个原句生动。那几句紧扣“大自然的语言”,先后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还模仿布谷鸟的叫声,写成催促农民耕作的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比直接说“及时耕作”要新鲜、生动得多。

  (四)复习、复述。(略)

  备注

  1.黑体部分的问题和答案必须抄写在语文笔记本上。

  2.三班和六班的学生参考讲过的笔记,原来已经记下来的不用抄写。原来没讲过的的需要补充在笔记本上。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5

  教学目标

  1 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明确什么是物候学以及相关知识。

  2 体会本文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说明抽象事物的写作方法。

  3 感受科学研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和巨大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物候现象和物候学的说明;物候现象决定因素的说明。

  2 说明顺序的条理性,语言的生动准确,说明方法的恰当。

  教学时数 2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烂漫,冬梅的傲岸,真实“春有百花夏有月,秋有凉风东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询大自然的奥秘。

  二、了解作者和积累字词。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1.我国现代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竺可桢(张福春)

  竺可桢(1890~1974),是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项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组织起统一的、严格的物候观测网,是现代物候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2.关于标题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文章才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来去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3.给下列生字正确注音。

  连翘( ) 落( )叶 落( )枕 观( )测

  翘起() 丢三落( )四 玄妙观( )

  差( )异 差( )遣 差( )劲 参差( )

  衰( )草连天 翩然( ) 孕育( ) 农谚( )

  萌发( ) 销声匿迹( )

  次第 草长莺飞 周而复始 风雪载途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课文朗读。合作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1-3)齐读,(4-5)女生读(6-10)男生读(11-12)老师读

  2.学生读(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① 简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②这篇文章介绍的仅仅是“大自然的语言”吗?文章前面生动形象地介绍“大自然的语言”,又有什么作用?

  不是。文章介绍的是物候学。

  前面生动形象地介绍“大自然的语言”,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使读者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然后自然地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③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1-3)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4-5)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6-10)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11-12)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四、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学生讨论:

  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2.读6-10段,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先后顺序:知道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物候学研究的对象,了解了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和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还了解了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我们还了解到写说明文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使文章有条理性。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6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章内容,学习作者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

  2、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 学习作者准确运用语言和清晰的条理性说明。

  2、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前半部分,这部分以优美的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和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再来学习作者是如何深入地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二、 深入学习

  1、 快速阅读课文后半部分,明确下面问题:

  (1)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讨论并归纳:

  A、纬度的差异。

  B、经度的差异。

  C、高下的差异。

  D、古今的差异。

  (2) 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用了哪些词语来说明?

  明确: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前三者都是空间顺序;后一因素则是时间因素。由空间到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词语:“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

  (3) 在说明这四个因素中,文章举了哪些例子?

  纬度:南京桃花和南京刺槐开花的早晚。

  经度: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和济南苹果的花开早晚。

  高下:秋冬之交山地与山脚,还有山腰的温差。

  古今:英国南部物候记录。

  (4) 文章是如何结尾的?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并提出希望。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也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等。

  三、 知识拓展

  1、 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

  2、 小组派代表反馈信息。

  例:下雨前蚂蚁搬家,蚯蚓钻出地面,乌云密布等现象;枫叶变红、大多树木的落叶等预示秋天的来临……

  四、 课外延伸

  1、 小组讨论: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意:人间四月花已开尽,春去夏来。山寺中的桃花四月才盛开,春意盎然。经常责怪春去无处觅春影,不晓得春开转入到高山中。)注:大林寺,庐山寺名,庐山海拔1474米)

  (1)、影响物候的高下差异:植物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夏秋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2)、春季爬山,山上的树木比平地的树木发芽晚。

  2、回顾课文,物候来临的决定性因素当中有说到古今的差异,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出现古今的差异呢?(可提示学生从环境方面去考虑)

  A、 小组讨论

  B、 信息反馈(各抒己见、重点在“关注”这个话题上,勿过于强调正确与否)

  C、 教师介绍相关的世界环境现状,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五、小结

  说明文除了要注意抓住事物的特征外,还要注意说明事物的条理性,运用语言的准确、生动性。大自然时时刻刻都在向人们暗示着,认识大自然就是更好地认识我们人类本身。希望大家今后在学习生活中多多去留意、去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同时更需要同学们去关注我们这个美丽的家园——地球,去爱护、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

  六、作业布置

  1、 收集的一些农事谚语,并简单解说一下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 设计一到两条环保的标语。

  附板书:

  16、大自然的语言

  A、纬度的差异。

  B、经度的差异。 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说明

  C、高下的差异。 (条理性)

  D、古今的差异。

  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7

  教学目的:

  1、图文结合,理解词句的意思,懂得大自然的语言情况指的是什么。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4、培养学生初步收集材料的能力。

  5、初步培养学生利用教师小结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能初步懂得大自然的语言情况指的是什么。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准备鱼鳞、弹珠;

  教学过程:

  一、释题

  1、借助课件(人类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人类的语言引导进入理解大自然的“语言”。

  播放课件(人类的语言)

  提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要使用语言呢?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2、揭示课题,理解:大自然的语言。

  强化课题。出示课件(大自然的语言),继续理解什么叫“大自然的语言”。

  提问:大自然会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呢?

  表扬那些找到大自然语言的学生,并小结第一节内容。

  小结:

  大自然也有自己表达意思的方式,这些让我们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二、新授课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用具体符号标出小节(互评互议,难读的字音上黑板)。

  2、指名读,指名评,师生互读。

  学生自由朗读2、3、4节,读懂每一节的意思。

  提问:各小节分别讲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你是怎么知道的?

  3、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习2、3、4各小节。

  1)教学第二节,出示课件(蝌蚪在水中游动),帮助了解所选小节的知识。

  ①齐读第二节,抽个别学生读第二节。

  ②请学生在学习小组里面说一说:你找到了什么样的大自然语言,它是怎么告诉你的?

  ③抽个别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④集体朗读第二节(教师指导朗读)。

  2)教学第三节。

  ①学生自由朗读第三节。

  ②提问:这一节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它通过什么告诉大家的?

  ③让学生自己来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和识别鱼的年龄的,教师再拿出准备的大小鱼鳞两片,告诉同学们,鱼的年龄是由鱼鳞片上的圆圈的多少来决定的,圆圈越多鱼的年龄就越大。

  ④小结学法:什么样的“语言”告诉人们什么样的知识。

  ⑤齐读第三节,小结:学习了这节内容,你知道大自然告诉了我们什么,它是怎样告诉我们的?

  3)根据学法,分组自由学所剩下的小节。

  ①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②分组自学。

  ③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教师同学生学习不理解的地方。

  理解“三叶虫化石”(播放课件:三叶虫化石)。

  理解词语:镶嵌

  三叶虫是海洋里的动物,现在却镶嵌在喜马拉雅山上,那么你理解镶嵌的意思吗?谁愿意给大家演示、演示“镶嵌”的动作。(请学生用橡皮泥及弹珠表示词语“镶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理解句子:“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播放课件:造山运动

  ④教师小结,强化学法

  4)小结2-4节内容。

  ①通过这节课文的学习,你了解了什么大自然的.语言?它是怎么告诉我们的。

  ②齐读2-4节,请学生说说通过这三节的学习,你都学到了什么?

  ③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比较第二节与第四节的相同点,引导学生用书上一问一答的形式练习说话。

  三、扩展练习

  1、请学生自由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查阅到的、询问到的有关的大自然语言,及这个语言所告诉的知识。

  通过三段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自然的语言也是用来表达自已的意思,它是可以让人类看到的、听到的或感觉到的。

  前几天,老师请小朋友们回家请教家长或自己阅读图书查找了一些这方面的有关资料,你们找到了吗?愿意把你知道的其它的大自然的语言告诉我们吗?(查找到相同的大自然语言的小朋友可自由组合,互相讲一讲,请他们尽量用书上的形式告诉大家)。

  2、教师展示自己所收集的语言及其所告诉我们的知识,出示课件(教师收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师用书上的述叙形式进行解说。强化观察和提高学生的说话兴趣。

  四、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到些什么,能告诉大家吗?(教师作全课小结)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2、能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3、会背诵课文。

  4、了解科学知识,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5、指导学生怎样朗读诗歌,从读中悟:语言美、科普知识。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1、方老师不但会用嘴说话,还会用眼睛、脸部表情、手等身体各部位说话,你们相信吗?

  2、仔细观察老师:现在老师看到同学们坐得那么好,第四节课还那么有精神,很想说一句话。现在我“说话”了:点头、微笑。请说说,方老师“说”了什么话?

  3、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其实,只要大家认真观察、思考,就会发现,不仅人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聆听聆听吧。

  4、出示课题: 大自然的语言

  二、引导学生初读诗歌。

  1、想不想听老师读一下?一个要求:仔细听、仔细体会方老师是怎么读的。如果老师读得好,请来点掌声。

  2、师范读。之后提问:有趣吗?不仅有趣,通过读,老师还懂得了不少科学知识呢。相信同学们通过多读、多思,一定也能读好,也会掌握许多科学知识。想不想读?想不想超过方老师?

  3、生第一遍读(初读)。要求: 板书:初 读

  (1)、自由读,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

  (2)、想一想哪几节写大自然的语言(2---6节)

  4、指名读。(3——4人)

  5、指名回答:哪几节写大自然的语言?

  三、引导学生第二遍精读诗歌,从中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及诗歌包含的科学知识。

  1、第二遍读诗歌(精读)。读2——6节。 板书:精 读

  要求:

  (1)、哪几句是写大自然的语言?请划出来。

  (2)、大自然的语言告诉我们什么?请划出来。

  2、生精读。

  3、指名逐节读并回答。师板书:

  白云高飘 准是晴天

  蚂蚁搬家 要下雨了

  大自然的语言 蝌蚪游泳 春天来了

  大雁南飞 秋天已到

  大树年轮 树的年龄

  4、穿插理解:准是、编队、年轮的.意思

  5、看板书,用自己的话说说大自然的语言。(用关联词连接起来)

  6、齐读2——6节。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很会读书。这节课咱们通过初读、精读,不仅读得流利,还了解了这么多的科学知识,真是收获不小呀!但这还不够,下节课咱们还要细细研读。可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呢!

  板书:研 读

  五、课堂作业:作业本第1、2(1)、5题

  第 二 课 时

  一、引入:上节课我们通过初读、精读,读懂了许多大自然的语言。谁来说说你知道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这节课,我们还要细细研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该怎么读?

  二、生逐节研读诗歌。

  要求:读一遍后,四人小组讨论:

  1、想想每节诗写得好不好?你认为好在哪里?(写出了什么)

  2、该用什么语气读?

  师巡回指导。

  三、指名逐节读,并分析。

  四、全文朗读。(指名读、齐读)

  五、全文背诵。(指名背、自由背)

  六、你能说出大自然还有哪些语言吗?

  七、师小结:这就是科学知识。希望同学们平时多看书、多观察、多思考,一定能了解更多的知识,也会对语文学习产生很大的帮助。

  八、课堂作业。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9

  教学要求:

  1.学会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指导识字、学词。

  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1.浅显简明的导语出示课题后,相机进行生字“语”的教学。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读),学生静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给足时间,照顾差生)

  4.自由读课文,读后在课文中找出9个生字和6个要求会认的字,反复拼读,读准为止。

  5.检查生字读音:同桌互读互查,教师利用不带拼音的字卡采取开火车、指名读、互相帮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点检查“仔、那、永、诉”的读音。

  6.自由读全文,要求读正确。

  7.大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序号标出节次。

  二、指导读好一、二、三节

  1.学读第一节。

  (1)教师范读。看课件:以春天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动;

  大鱼跃出水面;雪山、三叶虫化石......等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妙的片断。

  (2)学生自由练读。

  (3)小组讨论:通过看插图、结合课前的.郊外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全班交流:相机处理“说话、语言、仔细观察、发现”等词语。

  (5)个人自由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互评;指名读。

  (6)全班齐读第一节。

  2.学读第二节。

  (1)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2)看课件: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

  (3)指名读一句,(贴小蝌蚪图)范读,齐读。

  (4)启发学生想像讨论:小蝌蚪在说什么呢?(相机进行口语训练)

  (5)师生合读。

  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生: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6)学生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从读中知道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人们看到水中游着的蝌蚪,就会知道春天到了。

  (7)看课件:春、夏、秋、冬各季节特征的片断,加深扩展学生的感受,以帮助突破难点。

  (8)反复练读,指名读、评,最后齐读第二节。

  (9)齐读一、二节。

  3.学读第三节。

  (1)指名读第三节。

  (2)看课件:真实图像:大鱼及其鱼鳞的特写。动画:小鱼渐渐长成大鱼,鱼鳞上的圈圈逐渐增多。(配以简单讲解)

  (3)自由练读,思考: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4)自由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评后齐读。

  (5)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6)看课件:树的年轮与年龄。

  (7)齐读一至三节。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0

  课题课型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 材 分 析概述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重点

  难点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具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由复习学过的文体导入说明文学习。

  二、通读全文,概括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后议论回答,然后教师明确:本文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知识及研究它的意义。

  三、划分结构层次,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1.本文围绕着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全文可划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教师归纳总结: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略)

  2.再问:以上四个部分的说明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后小结。作者在介绍物候现象时采用了这样一种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它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同时使得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3.请大家快速阅读第三部分“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课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是按照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来安排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

  教师提示:我们读一部小说,总是先读到前面的“提要”。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全貌做极为简要和概括的说明。有时我们还经常读到摘要。摘要,顾名思义就是对原文的要点进行摘录。写摘要和写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要点,写成文章。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原作的内容全貌作简要的概括说明,而摘要却是在不损害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摘录原作的要点,将原作的主要内容准确地按原作的'顺序写出来,不掺进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但为使上下文连续,可适当加上一些词语,原文有的句子太长可取其主要成分。

  学生写完以后,教师把预先准备好的投影仪展示出来,供学生参考。(略)

  四、总结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本质特点的一种文体。写说明文应按照一定的顺序,使文章有条理性。《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的是物候学的知识,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附件1:律师事务所反盗版维权声明

  附件2:独家资源交换签约学校名录(放大查看)

  课题大自然的语言课型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 材 分 析概述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重点

  难点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具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检查作业。叫学生回答上节课布置的作业。

  二、理解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1.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前三段课文。

  2.理解题目的含义。问:“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学生讨论,回答。第二段结束时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营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三段开头又说:“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可见“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作者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显得形象生动。课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作者是经过一番认真构思的。首先在课文第二段中有“传语”、“暗示”、“唱歌”等词语,将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其次,“大自然的语言”概括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给人以形象生动的印象。说明抽象深奥的物候学知识,从生动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精彩动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风景图,使人容易对其产生兴趣,也符合人们由表及里认识事物的过程。

  3.理解课文生动形象说明事物的特点。课文第一段可以说是对题目的解释和具体化,本段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

  学生讨论回答。本段具体描写了“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语言生动、优美、形象,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图。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这些贴切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受。恰当贴切地解释了“大自然的语言”。

  (4)口头作文(略)

  三、学习举例说明

  1.导入:本文在说明事物时除了条理清楚和生动形象以外,还有一个特点是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举例子可以将一些抽象深奥的事理形象明了地说出来,令人容易明白。请大家将课文中的例子找出来。

  学生快速读课文,寻找文中的例子。教师指名回答。然后补充说明。

  2.本文在举例时常用“例如”之类的用语。请同学们看看,这样的用语还有多少?有没有不用的?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明确:这样的用语,课文中还有“下面是一个例子”、“如”、“又如”等。也有不用的.如第二段举了“杏花开和布谷鸟来了”三个例子都没有用。

  3.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在说明 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有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明确:举例多少应根据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举或只举一个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举两个乃至更多的例子。本文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两个例子很有必要。因为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冬天温和,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来推论,春天会来得早,但事实上是春天反而来得迟,且又寒冷。举两个例子说明,才能使人对此确信无疑。

  四、总结扩展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课以后的感受。

  2.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略)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到。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1

  目的要求

  1.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等有关知识,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习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3.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4.读准翘衰落观差等多音字。

  5.学习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和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要点难点

  要点:

  1.说明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2.说明要富有条理性。

  3.掌握运用事例说明问题的方法。

  4.说明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

  5.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难点:

  本文的逻辑顺序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写作背景

  编者根据《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改写,不介绍时代背景。

  作者简介

  编者根据《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改写,不介绍作者。

  另见资料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3段)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第四部分(11段12段)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另见资料

  主题思想

  文章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的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另见资料

  写作特点

  新颖别致,引人入胜的标题。

  把大自然拟人化,用大自然的语言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认识物候现象、研究物候现象的重要性。

  眉目清晰,自然精巧的结构。

  文章从描绘大自然的现象开始,自然而不雕琢地提出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紧接着介绍物候学的用途。说明它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再深入一步分析物候现象来临的复杂的情况和原因。最后进一步阐述了物候学研究的多方面的意义,展示了这门新兴学科的光辉前景。

  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对介绍物候知识起了很好作用。

  1.从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说起,可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介绍物候知识,将物候知识说得亲切通俗易懂。

  2.以生动的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有如展示一幅四季风景图,精采动人,使人对物候知识发生兴趣。

  3.以四季为序写自然现象,显示了物候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显示物候现象是有期规律性的。

  另见资料

  作业练习

  理解·分析

  一指出下边几个问题的答案应该从哪些段中寻找,把段的序号填到括号里。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现象有什么意义?()

  二课文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并采用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法,这对介绍物候知识有什么作用?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揣摩·运用

  四举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举两个必要吗?为什么?

  五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回答问题。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能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成分号吗?为什么?)

  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就是说,春天提前9天。

  (前者和后者各指什么?)

  六运用下边的词语,复述课文中关于四季的描述。

  苏醒次第萌发孕育

  差异推移灵敏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

  积累·联想

  七阅读下边一段文字,然后说明本地的气候有哪些特征。要举出实际例子,分作几个方面说明。

  八、词汇·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

  语言中每个词都有一定的意义。有的词只表示一个意义,叫单义词。有的词表示几个互相联系的意义,叫多义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多义词。例如宽就有以下几种意义:

  1.马路很宽:横的距离大(跟窄相对)。

  2.听了他的一席话,心就宽了一半:放宽,使松缓。

  3.对他要从宽处理:不严厉,不苛求。

  4.生活水平提高了,手头比过去宽多了:宽裕、宽绰。

  一个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有一个是最初的常用的基本义。通过基本义的比喻用法而逐步固定下来的新义,是比喻义。例如帽子的基本义是戴在头上保暖、防雨,遮日光或做装饰的用品,后来用它比喻罪名和坏的名义,例如说对同志乱扣帽子是不对的,这里的帽子就是它的比喻义。

  语言中还有许多同义词或反义词。同义词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例如母亲和妈妈,晓得和知道,诞辰和生日等,词的意义完全相同。有些词的意义是相近的。例如:

  有些词表示的意义或者相反,或者相对,这样的词叫做反义词。例如:

  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

  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早春跟晚春也不同

  经度的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

  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对于多义词,要了解它有哪些意义,阅读的时候,可以根据上下文来推断用的是哪个意义;写作的时候,要注意所用的多义词表示的意义是不是正确的表达了要说的意思。对于同义词和反义词,阅读的时候,他仔细辨析它们的确切含义,就能准确的认识事物的`细微差别或矛盾对立的特点;写作的时候,审慎的运用它们,就能准确、鲜明的表情达意。

  (一)将下列各组语句中黑体的词所表示的意义写在句后的括号里。

  1.到了秋天,果实成熟()

  他显得很成熟()

  2.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他目光温和,话语亲切()

  3.杏花开了()

  北风吹,雪花飘()

  评弹这朵花()

  戳穿他的花招()

  他挂了两次花()

  (二)给下边每个词配上一个同义词。

  炎热渐渐丰富养育灵敏侵害

  (三)指出下边物候谚语中的反义词。

  1.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

  2.干净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干净年。

  3.冷得早,暖得早。

  4.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四)给下边每个词填上一个反义词。

  开放容易归来综合复杂短促

  答案

  一、这一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文的条理性。要使学生懂得,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堆砌,也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一定的顺序一一说下去。

  难点在于概括由空间到时间的顺序,可以这样启发一下,第四个因素说的是古今,是时间因素,前三个因素都是哪一方面的因素?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的条理性来安排说明顺序的。

  这样安排言之有序,很有条理,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有主有次,不能等量齐观。

  二、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这一题引导学生揣摩一下什么地方要多举例子,什么地方可以少举例子,懂得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阅读时很可能忽略了这一点,本题也可以启发学生阅读要仔细。

  举两例是必要的。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想当然,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才能使人确信无疑。

  三、第1题揣摩一个分号和一个句号的用法,有助于区分这两种标点的用法,有助于对句子的理解,有助于培养仔细阅读的习惯。

  第2题要求明了者的指代作用,阅读时要弄清楚这类代词指代上文什么内容,写作时要学习使用这类代词,使行文简洁一些。

  1.不能。因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再则,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两句句型也不相同。

  2.前者指1741到1750年10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后者指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四、这一题实质上就是给出段落大意后要求划分段落,理清层次,学习本文的条理性。

  只要抓住各部分关键性语句,答题并不困难。如第一部分这样两句: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第二部分这样一句: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第三部分开头一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第四部分这样一句: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

  可以启发学生,推而广之,分析结构,划分段落,可以看看每一部分回答了一个什么问题,从哪一段到哪一段是围绕这一问题说的。自己作文则可以根据一个中心,将一个大问题分析成为几个小问题,依一定的条理给几个小问题安排个次序,每一部分围绕一个小问题来写,就容易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13)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4、5)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6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1112)

  五、这篇说明文的标题和开头很有文学性,形象生动。本题引导学生领会怎样把说明文写得生动有趣些,怎样把标题和开头写得更能吸引人。

  思考这个题目,对于提高理解分析能力,是一次锻炼。要理解得确切,分析得细致并不容易。解题指导可与讲读第一、二段结合起来,要设计一些低难度的小问题循循善诱,例如:

  你看了标题大自然的语言是怎么想的?

  你读了第一、二两段,感觉怎样?

  第一段对于物候现象的介绍有什么特点?

  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是什么意思?

  物候现象的变化同什么有关?

  课文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对介绍物候知识有如下作用:

  1.从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说起,可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介绍物候知识,将物候知识说得亲切通俗易懂;

  2.从生动的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有如展示一幅四季风景图,精彩动人,使人对物候知识发生兴趣;

  3.以四季为序写自然现象,显示了物候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显示物候现象是有其规律性的。

  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了,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也含蓄的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

  六、口头复述是用自己的话重复出读物内容的一种口头表达形式,一种说话训练方式。根据复述要求的不同,可分为详细复述、概要复述、创造性复述。这一题属于详细复述,是一种接近原材料的最基本的复述形式,必须用自己的语言严格按照原材料的内容和顺序,原原本本的述说。

  复述不是背诵,要用自己的话来说,这一题又要求用进11个词语,这就要重新组织语言,在句式上,对原文进行某些调整,把书面语化为口语,使之适合口语表达的需要。这种复述练习,既具有模仿性,又要求创造性,对于积累语汇,培养语感,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都很有益处。

  指导这次复述宜与精讲精读第一段结合起来,有关词语的含义和用法要理解透彻,先要熟读,再行复述。

  七、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有两个。

  (一)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我国是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多数地方受季风影响,季节变化明显,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温润,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一个地方一年内最热月份与最冷月份平均气温之差,叫做气温年较差。与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的平均气温相比,夏季我国许多地区气温偏高,冬季我国气温普遍偏低,大部分地区气温年较差比较大。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而且气温年较差也比较大,这些都是大陆性季风气候的显著特征。

  (二)气候复杂多样。我国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这是气候复杂多样的标志。又因为有许多海拔很高的山岭和高原,更增加了气候的多样性。例如,在热带、亚热带的山地,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呈现中温带、寒温带的景色。干旱荒漠地区的高山上,草木茂盛,呈现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景色。高大的青藏高原,则是非常特殊的高原气候。

  这一题训练学生有条理的说明事物和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要说得有条理,就要根据阅读材料列好提纲;要举出实际例子,就要事前收集一些资料。

  这里提供一个参考提纲

  (三)气温

  1温度带

  2气温年较差

  冬季气温

  夏季气温

  (四)雨量

  1全年雨量

  2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3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八、

  八(一)

  1.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

  这里是身心发展到相当完善程度的意思。

  2.(气候)不冷不热

  不严厉、不粗暴,使人感到亲切

  3.种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器官

  形状象花朵的东西

  比喻事业的精华

  虚伪的、用来迷惑人的

  作战时受的外伤

  (二)

  炎热(暑热或酷热)渐渐(慢慢)

  丰富(丰硕)养育(抚养)

  灵敏(灵活或灵巧)侵害(危害)

  (三)

  1.热凉

  2.干净邋遢

  3.冷暖

  4.早晚

  (四)

  开放(封闭)容易(困难)

  归来(出去)综合(分析)

  复杂(简单)短促(漫长)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2-14

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03-15

《大自然的语言》语文教案04-28

大自然的语言语文教案01-26

八年级教案《大自然的语言》07-19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04-07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02-14

教案《大自然的语言》04-05

大自然的语言语文教案15篇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