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颐和园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颐和园教案1
《颐和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乌市第三十小学 杨蓓蓓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学会认读“颐、耸、阁”等生字,理解“横槛、堤岸,神清气爽”等词语,初步了解“游览顺序”。
2.学习“长廊”、“万寿山脚下”两处景点,感受景物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不同的描写方法和观察顺序。
3.感受颐和园这座皇家园林恢弘的气势和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点】通过抓住动词掌握“游览顺序”中移步换景的方法,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感受景物的不同描写。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如何根据景物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
1.大家出去游玩过吗?都去过哪?
2.如果大家出去游玩时,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像这样的文章,我们叫做“游记”。【板书:游记】
3.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游记。我相信,学完这篇游记,对于大家怎么来写游记会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二、揭题导入:
1. 这篇游记的题目叫做《颐和园》。(课件1出示课题)伸出你的右手,跟老师一起来写这个“颐”字。【板书:颐和园】。一起来读课题。
2.析题意,简介颐和园。
(1)知道这个“颐”字是什么意思吗?(课件2出示字意选项) 颐:①面颊;②养,调养(身心);颐养天年。
应该选择哪种字意?(第②种)
(2)谁在这里调养身心,颐养天年呢?(慈禧太后,皇帝)
(3)这颐和园是北京西郊的一个清代皇家园林。园内湖光山色,相映生辉,令人流连忘返。
三、初读感知:
1.那课文到底是怎样将颐和园内的景色描写下来的呢?赶紧打开课本P87.
2.课文都预习过了吗?谁能告诉我课文总共有几个自然段?
3.老师想跟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课文,我读1、6自然段,四个小组分别读2、3、4、5自然段。准备好了吗?好!我们一起来合作朗读这一篇游记。
4.听出来了,从你们的朗读中我知道你们的预习工作做得很不错!在这里,老师有几个生字的读音要提醒大家的。
(课件3出示字词):横槛
(1)指名认读,请他当小老师领读。(课件3出示生字):堤
(1)谁能把这个生字读准确了?指名读,齐读。
(2)你在哪里看到过堤?堤就是用土石等材料修筑的挡水的高岸。
(3)我们一起再来把这两个难读的生字读一读。
5.咱们一起读过课文了,那作者笔下的颐和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那是一个怎样的公园?你能从文中找出明确的语句告诉我吗?(引导学生找出第1、6自然段)(课件4出示这两个句子):
(1)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6.咱们一起来读一读。看,开头出现了一句,结尾又出现了一句与开头照应。老师告诉大家,这种写法叫做“首尾呼应”或者“首尾照应”。【板书:首尾照应】同学们也可以在自己的习作中采用这种写法。
四、梳理文脉,学游览顺序:
1. 同学们都挺会读书的!那接下来,拿起你的笔,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用横线划出交代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
2.指名交流,(课件5出示找出的四个句子):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3.依照作者的旅游路线,你能找到作者游了哪些地方吗?(课件6出示红色突显地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随机板书:长廊——万寿山——
昆明湖】
4.总结规律:就这样带着你走,带着你游,观赏各个景点的写作顺序为游览顺序。【板书:游览顺序】请同学们学着老师的样子在书上做好批注。
5.我们再来把四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的整个游览顺序。
6.现在,老师再把我们刚才对颐和园总印象的句子分别给他加在首尾。(课件7出示句子):
(1)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3)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4)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5)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6)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7. 再一起来读一读这些句子。男生读首尾句,女生读中间交代游览路线的句子。
8.好,你看,开头和结尾都有了,中间的游览顺序写得也很清楚了。我们游览的文章就这样写,行不行?
9.对啊,文章要写得生动,不仅要写清楚游览的顺序,还要把景物描写具体。【板书:景物描写】
五、品味语言,学景物描写:
(一)走进长廊
1.那接下来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欣赏景物。我们的第一站是——长廊。
2.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个长廊到底是怎么样的?让你觉得印象深刻的词句,可以做上记号。开始吧。
3.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来说说,长廊给了你怎样的印象?
4.学生讨论交流。
(1)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A.自由读句子。从这个句子中你感受到了长廊的什么特点?(长)
B.从哪些地方可以让你感受到这长廊的长?(一眼望不到头)还有呢?这长廊到底有多长啊?(点出数字)找得真准确!七百多米长,咱们这教学楼前面的走廊大概100米长,哪位同学帮老师算一算,得需要多少个这样的走廊啊?对啊!7个!长不长?让我们来读这句话,体会它的长!
C.教师小结:这句话用了具体的数字:七百多米,273间,把长廊的长形象直观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以后,我们在自己的习作中也可以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点。来,再来把这两句话来读一读!
过渡:你还觉得这是一条怎样的长廊?
(2)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A.这句话能让人感受到这个长廊很美!
B.谁知道横槛是什么意思呀?课件出示“横槛”。
C.横槛上都画着什么呀?仅仅是这些吗?你从哪里知道并不只有这些的?对啊,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课件出示动画。你从横槛上的画中都看到了什么?
D.喜欢这些画吗?咱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句话。仅仅喜欢还不够,这长廊可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瑰宝啊!你们该不该感到自豪呢?那再来读一读!
过渡:长廊横槛上的画给了我们美的享受,你还觉得长廊哪美?
(3)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A.我么一起来读一读。神清气爽什么意思?对啊,站在这里,感觉空气特别清新,顿时身心愉悦。咱们再来读一读。
5.师总结:这就是又长又美的颐和园长廊。让我们再来把这描写长廊的一段一起来读一读,感受感受。
(二)抬头望万寿山
1.走完了长廊,我们就来到了万寿山的脚下。此时,作者抬头望到了什么?(佛香阁,排云殿)
2.瞧,这就是颐和园的佛香阁。这跟你平时在生活中看到的什么很像?(塔)
3.课文是怎么来描写佛香阁的'?课件出示句子: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
咱们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
4.你体会出这是一座怎样的佛香阁?(闪闪发光)这就是闪闪发光的佛香阁。咱们再来读一读。
5.排云殿又是怎样的呢?出示句子:
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6.这又是一座怎样的排云殿啊?(金碧辉煌)瞧,这就是金碧辉煌的排云殿。一起读这个句子。
7.站在万寿山的脚下,我们看到了闪闪发光的佛香阁,看到了金碧辉煌的排云殿,感觉气势是如此雄伟!我们一起来把这一段读一读!
六、总结:
(结合板书)跟随作者的脚步,我们走访了长廊,感受到那是一条又长又美的长廊。来到万寿山脚下,我们被佛香阁和排云殿的雄伟气势所震撼。那作者笔下的昆明湖又是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呢?【板书:?】我们下节课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游赏!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游记
首尾照应
游览顺序长廊—— 万寿山 —— 昆明湖 景物描写长、美 闪闪发光
金碧辉煌
教学反思:
《颐和园》这篇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移步换景,写得很有特色。课文开头与结尾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第一课时的教学,我的设计意图即是要以课文为载体,用阅读教写作。通过句子的提炼来渗透文章是按“游览顺序”谋篇布局;通过语言的品味来感悟景物描写的不同方法。一课时的教学之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颐和园教案2
教学目标:
教养方面: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育方面: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发展方面: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方法:以读为本、情境教学法、探究性学习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初读课文,学习学生所选择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引题,板书课题,交流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课件检测掌握生字的情况。
3、快速默读课文,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边读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汇报,相机板书: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昆明湖
5、引导、点拨:作者是按一定的游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6、课件出示:聘请导游(怎样才能做好导游)
三、再读课文,把描写你所喜欢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并用自己习惯用的标记方式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按照学生的意见,选择学习内容
引入学习描写长廊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长廊的美。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质疑。
2、集中交流:
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利用插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3、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深入体会、感悟长廊的美。
引入学习作者描写万寿山的相关段落,体会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万寿山后所感受到的不同的美。
四人小组用学法合作探究学习,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五、创设情景、拓展思维,进行语言训练。
1、结合课文、参考相关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采取自己喜欢的各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自由组织导游词)
2、同伴合作,演导游
3、竞聘导游、评价
4、学生自由展示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全文,竞聘导游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二、用学法学昆明湖的相关段落
三、质疑问难、回读全文、理清课文结构
四、环境教育
五、阅读收集到的关于颐和园的资料,联系课文,组织召开资料信息会,汇报形式如下:
1、朗读摘抄下来的自己喜欢的句、段,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编写导游解说词,竞聘颐和园的小导游。
3、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汇报。
板书设计:
10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上昆明湖
颐和园教案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的语言。
2、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
3、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4、根据移步换景的方法写法仿写生活中的景物。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
教学过程:
一、 图片导入
欣赏颐和园大门图片,板书课题。
二、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并思考: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大屏幕出示第一句话,抓关键词“美丽、大”,朗读第一自然段。
3、从文中把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找出来。
学生读句子,老师完成板书画。
三、品读感悟
(一)学习“长廊”
1、长
(1)欣赏颐和园长廊图片,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找出文中相关句。
(2)指导朗读:重音强调,拖长音强调。
(3)作者用了什么办法写了长廊的长?抓住700多米,联系操场长度,体会用数字的好处。板书:列举数字
2、画多
(1)欣赏横槛上的画,都看到了什么?
体会“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2)朗读体会“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3、美
(1)读“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2)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 )还没谢,( )又开了”体会“美”。
(二)学习万寿山上的“佛香阁”
1、出示佛香阁图片,欣赏“八角”、“宝塔形”、“三层建筑”。
2、对比读
①“一座八角宝塔形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
②“佛香阁是一座八角宝塔型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体会句式变换后的情感。板书:变换顺序
(三)学习“昆明湖”
1、教师读。
2、个别读昆明湖相关句子。
欣赏昆明湖图片,思考这是一面什么样的镜子?什么样的碧玉?板书:修辞方法
3、想象“滑冰”和“划船”的区别,体会文中“滑”字的好处。
4、男女生交换读,想象画面。
(四)学习“十七孔桥”
1、 图配乐,欣赏十七孔桥上的小狮子。
(1)简单描述每一幅图片上小狮子的神态动作等,猜想它们在干什么。
(2)用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
2、思考作者为什么只写了十七孔桥?板书:抓住特点
(五)学习最后一段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颐和园其他景色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等。
四、总结写法
借助板书画,介绍“移步换景”。
五、拓展练习
1、 仿写句子
(1)出示四幅森林体育公园图片。
(2)小组讨论,仿照课文,填一填地点转换词语,组长记录。
a.站在北门往( ),“秦皇岛森林体育公园”几个金黄的大字赫然映入眼帘。
b.( )台阶,( )大门,( )道路两侧的奥运铜像旁。
c.( 再往前走 ),就来到了五环神韵建筑脚下,站在建筑下抬头看。
d.五环神韵的( 正前方 ),就是一汪碧绿的湖水了
(3)小组汇报。
2、 连段成篇
(1)定题目------森林体育公园
(2)仿写开头和结尾
(3)连段成篇
森林体育公园
秦皇岛的森林体育公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站在北门往前看,“秦皇岛森林体育公园”几个金黄的大字赫然映入眼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上台阶,穿过大门,来到道路两侧的奥运铜像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往前走,就来到了五环神韵建筑脚下,站在建筑下抬头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神韵的正前方,就是一汪碧绿的湖水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森林体育公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六、布置作业
学习作者具体描写景物的方法,完成练笔《森林体育公园》。
颐和园教案4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词语。
2.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感受颐和园的宏伟美丽。
教学准备:
1.CAI课件、展板。
2.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
二.交流资料,了解颐和园概况。
通过查阅资料,你对颐和园都有了哪些了解?指名说。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提出不懂的问题。
2.前后桌四人一组互相交流不懂的问题。
3.通过交流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如果有,板书问题。
四.自由结组,合作交流:
1.浏览课文,用“○”画出课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学生板书:仁寿殿佛香阁大戏楼长廊十七孔桥铜牛
课件出示颐和园的地图,闪烁这六个景物,使学生了解其位置。
2.自由结组:
通过读课文、查阅资料,你对哪个景物最感兴趣,根据兴趣重新结组。
要求“快、静”。然后快速选出你最信任的组长。
3.合作交流:
由组长组织活动。在组内交流查阅的'资料,结合课文及资料,准备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们喜欢的景物。
4.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1)请各组进行汇报,同时,课件出示颐和园景物的相应图片,并配以古筝音乐。
(2)小组汇报的同时,其它组认真听,听后谈谈感受,也可向这组进行提问。
(3)教师进行适时评价、点拨。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七自然段,用“——”画出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物?
学生板书:谐趣园“买卖街”廓如亭知春亭
课件闪烁这四个景物在地图中的位置。
2.课件显示这四个景物的图片,教师加以声情并茂的介绍。
3.欣赏后你有什么感受?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六.课外延伸,补充资料(师生共同交流)。
1.通过查资料,你还知道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2.老师也查到了一些资料,你们想看看吗?
(课件出示颐和园的一些景物图片,并加以简单介绍。)
3.学生把收集的资料贴到展板上。
4.小结:颐和园的景物真是数不胜数,各具特色,就是看上几天也看不完看不厌。
板书:……
七.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感受。激发热爱首都之情,产生自豪感。
八.了解本文写作方法:
1.二至六自然段与第七自然段都是在介绍颐和园的景物,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详、略。
2.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与《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有什么不同?
九.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选择喜欢的词语抄在好词好句本上。
2.课下观看展板,交流体会。
板书设计:
29*颐和园
仁寿殿
佛香阁
大戏楼
长廊
十七孔桥
铜牛(详)
谐趣园
“买卖街”
廓如亭
知春亭(略)
……
颐和园教案5
【教学简析】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动,对新鲜事物好奇,但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当中很少去过北京,对那些景物缺少感性认识,很难深刻理解文中描述的美,所以我准备了课件,创设情景,把学生带进颐和园,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颐和园的美。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搜集资料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课前我让学生去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和图片,以备上课时小组学习时使用。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实际,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以读促悟、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再现这一幅美丽的画卷,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语言感受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颐和园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教师搜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2.板书课题,认读“颐”字
3.简介“颐和园”。
介绍时出示“颐和园”的几处著名景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描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美景?
2.检查预习
①出示生字新词:多种形式认读,及时正音。
②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回答预习中的问题。
随机板书: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
三、再读课文,划分段落
1.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颐和园的?(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
2.理清层次
第一段(1):总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
第二段(2-5):具体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6):总结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颐和园教案6
【教学目标】
1、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2、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
教师板书课题:
颐和园
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
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和要求写的字
1、学习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⑴ 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⑵ 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① 用拆合法记“殿、眺、阁、耸”的字形:
例如“殿”字。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② 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雕”的字形。“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
讲解: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如:“堤”字就不能念成(shì)。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③ 用比较法记忆“栽、雕、赏”的字形:
(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的字,形近字之间区别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
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
⑶ 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
查字典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
2、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五、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六、学法指导
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课后小结
学生没有到过北京,对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阁榭,长廊石桥等景物没有感性认识。在做教学准备时,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还要求学生回家搜集颐和园的'资料,如图片、音像、古诗、对联、美文等。然后把师生共同搜集的资料制作了课件,创设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环境,并引进课堂,进行了的尝试和探究,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教学时,让学生边游览边谈体会与感受,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学生如临其境,对颐和园的景色优美就有了具体、形象的主观感受,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尤其是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学生利用课件,自主探究自己喜欢的景点,新鲜感也很强,个性化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充分的享受学习的自主,品味颐和园独特的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深感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的课前教学准备,千万不可忽视与互动学生。
颐和园教案7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的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颐和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 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 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 学习本课按照浏览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二、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提出自学要求。
(1)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 标出生字在文中的位置,理解词语意思并想办法记住生字。
(3) 在文中标出作者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
2. 检查自学情况。
(1) 指名朗读课文。
(2) 学生汇报怎样记住生字的字音和字形的。
(3) 汇报作者所描写的颐和园的景点。
(4) 汇报自己通过努力弄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3. 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颐和园》。
(1) 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再读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2) 认真读读每个自然段,想想作者抓住了每个景点的什么特点,向大家介绍。
(3) 将自学过程中还不理解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
4. 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1) 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2)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每一处景点的什么特点?
三、 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
1. 读了课文,你觉得颐和园给你留下的总的印象是怎样的?课文哪个部分很明确地为我们指出来了?
2. 指导朗读,注意突出大和美。
四、 总结。
五、 要认的字,练习要写巩固的字。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新课。
二、 学习第二自然段。
1. 一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长廊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2. 学生汇报。
(1)长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长廊还有什么特点?
(3) 结合理解“神清气爽”。
(4)指导朗读。
三、 学习第三自然段。
1.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这一自然段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
2. 通过这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3. 指导朗读。强调“闪闪发光”和“金碧辉煌”。
四、 学习第四自然段。
1. 一转眼,就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作者又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 作者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物分别抓住了它们的什么特点?
3. 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4. 指导朗读。
五、 学习第五自然段。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到了昆明湖,你又看到了什么?
1. 自读第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 从课文的描写中,你能看出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吗?
3. 指导朗读。
六、 朗读全文。
七、 完成思考?练习3。
八、 学习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抓住特点介绍景物的表达方法,练习向你的家人或朋友介绍一处你熟悉的景物。
颐和园教案8
【教材内容】
《颐和园》 人教版新教材 四年级 语文 第七册第五单元 第18课(需两课时)。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优美生动,具体形象,处处都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二写万寿山的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
教学这篇教材的目的,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写法。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形象具体,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朗读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进一步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进一步体会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1、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色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
2、根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组织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获取基本的语文素养,并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运用搜集的资料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受到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2、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每处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教师板书课题:
颐和园
二、出示幻灯片
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朗读课文:
将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出示生字卡认读:
注意生字词易写错的地方。
四、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1、教师指导学法:
默读课文,图文对照,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和记叙的游览顺序,划分段落。
2、学生自学。
五、检查交流课文学习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检查交流学生了解课文大意情况。
3、检查学生了解课文记叙顺序。
⑴ 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是: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⑵ 从文中找出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法:
进入、绕过、来到、走完、登上、下来。
4、划分段落,理清条理。
六、课后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组词:
堤( ) 阁( ) 漆( ) 昆( ) 殿( ) 爽( )
提( ) 各( ) 膝( ) 混( ) 臀( ) 大( )
栽( ) 堂( ) 廊( )
裁( ) 党( ) 郎( )
载( ) 赏( ) 朗( )
3、练习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颐和园教案9
一、品味领悟第一、三段
1.齐读第一、三段
2.领悟:
(1)读了这两段,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3.师: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首尾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品味领悟第二段
1.过度语:虽然颐和园的景色美得看也看不完、说也说不尽,但是作者还是怕我们没有时间去游览,所以还是选择几处重点作了具体介绍。下面,我们来读第2-5自然节,看看作者重点给我们介绍了那几处景点?又是按怎样是顺序叙述的?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游览顺序。)
2.划分层次
第一层(2):介绍长廊的景色
第二层(3、4):介绍万寿山的景色
第三层(5):介绍昆明湖的景色
3.研读领悟第2自然段
(1)指名朗读,思考介绍长廊时,先介绍什么,然后介绍什么,最后介绍什么?(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2)按照上述给第二自然段分层。
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3句: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
第二层是第4句:从内部介绍长廊;
第三层是第5、6句: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由此可见,长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长、美)
(3)怎样讲长廊的“长”的?(“一眼望不到头”,通过游人的感觉表现长廊的长;“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运用具体数字表现长廊的长。)
(4)怎样讲长廊的“美”的?
①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
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总共有8000多幅彩画。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姿多彩,这是一种艺术美,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②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长年都有盛开的鲜花,这是环境美。 “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5)小结: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长廊的长和美之特点,其美包括艺术美(彩画美)和环境美。
4.研读领悟第3、4自然段
(1)指名分节朗读3、4自然段,思考介绍万寿山时,先介绍什么,再介绍什么?(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2)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说明其巍峨壮丽,建造精美。)
(3)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由近及远:葱郁的树丛、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昆明湖、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4)为什么说“大半收在眼底”?(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往下看,能把前山的景色看得清清楚楚,后山还有些还有些景色看不到,所以说“大半收在眼底”。)
(5)最美的景色在哪儿?美在什么地方?
(昆明湖。理解两个比喻句。说明其平静幽美。)
(6)品味、感悟“滑”字: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画舫”是指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这句话运用动态描写,反衬出昆明湖水的静。一个“滑”字,颇有情味,妙笔生花,与前面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
(7)说说“远眺”与“隐隐约约”之意及内在联系。(因果)
(8)小结:
5.研读领悟第5自然段
(1)指名分节朗读5自然段,思考介绍昆明湖时,分别介绍了什么?(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
(2)按什么顺序介绍的?(湖外围→湖中心→十七桥)
(3)重点介绍了什么?有何特点?(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共544只。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4)小结
6.本段总结(2-5)
找出标志游览顺序(落脚点转移或移步换景)的词语?
(进了……绕过……来到……,走完……来带……,登上……站在……,从……下来……就是……)
三、总结全文
1.中心:《颐和园》这篇课文通过描绘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2.写作方法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就是作者的游览顺序。)
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四、作业布置
1.选背自己欣赏的段落。
2.抄写优美词句。
板书设计
长廊:长、美(艺术、环境)
脚下:佛香阁、排云殿
颐和园 万寿山
山上:树丛、屋顶、宫墙、昆明湖、城楼、白塔
昆明湖: 长堤→小岛→十七孔桥(石柱、狮子)
颐和园教案10
【课前预备】
我说头,你就说头的动作,比如摇摇头等。
【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咱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一篇游记,这可是第一篇游记《颐和园》。
二、初读课文
1、通过预习,你对颐和园有什么印象?
学生:美、大。
师板书:
美、大
老师:对阿。
师介绍颐和园:颐和园可出名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博物馆,1998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遗产名录,你们想看看吗?
播放课件:火车和汽车的声音,最后定格在长廊的图片。
学生听。
2、老师:进了这颐和园的大门,你们想去哪儿呢?
学生:长廊。
老师:长廊在这儿呢,(把剪图贴在黑板上)看老师写。(指导书写)还想去哪?
学生:我想去昆明湖。
老师:那可是镶嵌在颐和园中的一块碧玉啊(画在黑板上,并引出湖心小岛帖在黑板上)还想去哪儿?
学生:我很想去万寿山。
老师:画到黑板上,还想去哪?
学生:佛香阁(指导阁字的字形)。
老师:你们看,这就是佛香阁,拿出剪图图片贴到黑板上,并板书,你还想去哪里?
学生:排云殿。
老师板书:
排云殿
指导殿字的书写。
三、精读课文
1、这么大这么的公园,可要看书了,那就快找我们最好的导游书吧,打开课文,默读课文,找出作者的游览路线,把有关句子画下来。
学生:读课文。
老师:谁来说说看?你来。
学生:读作者游览路线的四句话。
老师:他画了四句话,你们同意吗?
学生:同意。
老师:屏幕出示四句话,轻声读这四句话,请留意这些加点的表示动作的'词。
2、老师:你们看,这是颐和园的大门,帖到黑板上,我们来画一下作者的游览路线,你们说,我画。
学生:说游览顺序。
3、老师:在黑板上画出游览路线。同学们通过真正读书,找到了作者的游览路线,现在,我们快去跟作者又玩一番吧。
⑴ 长廊:
老师:长廊这里藏着一个世界之最呢,默读课文,猜猜哪句话中有世界之最,猜到了还可以动笔做上记号。
学生:默读。
老师:我们交流一下吧。
学生:我猜到了”“长廊是世界上最长的廊”。
老师:跟他一样的举手,有不一样的吗?
学生:最有名,最多间/最多画的廊/廊两边开满了花,花最多的廊。
老师:你们猜到了这么多世界之最,理由是什么呢?
学生:我从“几千幅画……”体会到……
老师:你能读出来吗?
学生:读。
老师:你又什么建议?
学生:他应该读完整。
老师:能读完整吗?
学生:读。
老师:有没有很美的感觉吗?再读一遍。
学生:读。
老师:读慢一点,指导读“多少幅画?几千幅,读出来。强调几千幅。还有没有同学想读这句话,你来。
学生:读
老师:我们全班再来读一下。再次指导:还不够多,多少幅?几千幅。
学生:读。
老师:还从哪里猜出来的?
学生:读长廊的部分。
老师:指导读,还有谁猜的不一样。
学生:我想提个意见如果把长廊的数字读出来,就更长了。
老师:介绍700多米长273间。还有谁想说。
学生:长廊是世界上最长,分成间数最多的廊。
老师:有没有猜不同的。
学生:长廊两边都栽满花木,一种花没谢哪一种花又开了,一年四季都有。
老师:你也来读一读吧。
学生:指导朗读。
老师:读到老师都闻到花香了。
学生:齐读。
⑵ 老师:这世界之最到底是什么,想知道吗?
学生:想。
老师出示课件:
数字之最,还有长廊的美景。
学生:看课件。
老师:美吗?咱们把第二自然段美美的读一遍,我读没画红线的地方,你们读画红线的句子。
⑶ 老师:还有更美的等着咱呢?走出长廊,就来到了。
学生:佛香阁和排云殿。
老师:自己朗读这两自然段。
学生:朗读。
老师:谁来读读描写佛香阁的句子。
学生:读“抬头一看……”
老师:读的真美啊,哪些词写出了佛香阁的美啊?
学生:闪闪发光/耸立/八角宝塔形。
老师:谁愿意把你感受到的读给大家听?
学生:读句子。
老师:想把美读出来,老师指导朗读(抬头一看稍快一点……)。
学生:再读。
老师:进步了没有?
学生:进步了。
老师:谁还想读?你来。
学生:读。
老师:我们一起来感受吧,你想说什么?
学生:刚才年有一个字读错了“八角”的角读成四声了。
老师:谢谢你给老师提意见,老师刚才可能没有留意。
学生:指导齐读。
⑷ 老师:指名读排云殿的句子,山上有什么风景呢?从山下登上万寿山,作者写佛香阁也很精彩,读第四自然段,便读边想想那美丽的画面。
学生:读。
老师:范读。边听边想象那美丽的画面,再大脑中用照相机拍下来(佛香阁那段)。
师:出示画面,仔细看看,那张像你刚才拍下来的呢?
老师:接下来我们要说照片,要想说的好还得要读课文,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读读课文看看照片,看看照片读读课文,读一读,说一说。
学生:我拍的是第二排第一个照片,我从这幅照片可以体会到游船画舫在昆明湖上慢慢地划过。
老师:你是用课文上的词语说的,谁能加上自己的想象说一下。
学生:我拍了第三幅照片,昆明湖绿的象一块碧玉,也象夜空的星星。
老师:还有谁想说?很多人都想说,这样吧,同桌之间互相说,可以用课文的语言,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
学生:同桌交流。
老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又能用文中的语言又能用自己的语言,说的真好,感谢作者写的这么好,看,这儿还有一学习伙伴吹来的小泡泡(没看清楚,好像是提示“用得好的词”)课文中还有很多这样写得好,写得美的词,下节课我们再学习。
颐和园教案11
教学要求:
1. 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利用校园网、互联网络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增强对颐和园的了解。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4. 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理解课文重点词句,会用“耸
立”“隐隐约约”造句。
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受到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利用网络自主查寻,拓宽学生视野。
教学难点 :
利用网络制作一份“电子小报”并能用流畅的语言表述出来。
教学准备:
网络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新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
一、 介绍颐和园的有关资料。
二、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⑴自渎课文。思考:作者抓住颐和园那些景物来描写的?
⑵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每一自然段描写的是什么?(段意)
三、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耸立 、掩映、 神清气爽、 隐隐约约、葱郁等词的
含义。
四、 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可分三段也可分六段)
五、 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详)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网络查寻资料制作一份“电子小报”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颐和园是我国首都一处著名的景点那里历史悠久、景色怡人,是旅
游观光的好去处。昨天,同学们随老师走马观花初游了颐和园,已经领略到了颐和园的美。谁来回忆,昨天的游览路线?
二、出示游览图,复习课文描写顺序。
(学生复述,教师电脑演示)
提问:初游颐和园,你感觉怎样?(美)课文一开始是怎样写的?(读课文第一段)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美丽的景色?
三、学生自读课文,摘抄优美词句,体会课文的美。
1. 学生自读课文勾划出优美词句,说出美在什么地方。
2. 电脑输入,感情朗读。
过渡:经过这样一番描写,再加上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让我们感到颐和园更美了!
四、指导学法,明确学习目的,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1、出示学习方法:
⑴读:找出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语句有感情地朗读。
⑵看:利用校园网、互联网查看相关图片、录象、文字资料。
⑶讲:自己来作导游把美丽的景色描述出来。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解决些什么问题呢?
五、 聘请小导游。
1、分组: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2、推选“颐和园小园长”。
3、师:下面请小导游们到颐和园的网站上去收集资料,制作一份电子简报,
向游客解说!(电脑出示制作步骤)(请学生读)
制作步骤:
㈠网络浏览查寻相关资料。
㈡复制图片摘抄文本。
㈢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演示文稿。
(要求:每一小组的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制作好以后推荐一名同学进行解说)
六、 网络浏览查寻,收集资料制作电子作品,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在颐和园网站上查阅收集相关资料,通过自主查阅协作交流共同制作一份“电子简报”理解课文内容。)(重点 难点)
七、 展示汇报,协作交流,演、讲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二、四自然段)
过渡:我们现在就跟随小导游,去“颐和园”领略无限的风光。
(一)团长介绍(历史等背景资料)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长廊)
1. 组长汇报。(边讲边演示)
2. 对导游的解说进行评价。
3. 组员补充。
4. 游客质疑,导游解答。
5. 理解课文内容:
① 通过导游的讲解,长廊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长)
② 课文中是怎样来描写的?请用笔勾出来。怎样朗读才能体会到长廊的
长?(学生读)教师指正:哪些音要重读?(电脑出示语句品读)
③ 长廊还有哪些美丽的景色?(电脑演示帮助理解)“几千幅画没有哪两
幅是相同的”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千姿百态、各不相同……)
④ 如果此时此刻你就站在长廊的一头,会看到什么?(向前看……向上
看……向两旁看……)
⑤ 通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长廊很美,为什么作者这样
描写就让我们感到长廊更美了呢?(写作方法:用词准确;抓住特点来描写;按一定的顺序来写:从下→上→两旁。还写出了感受。)
⑥ 过渡:在长廊参观真是美不胜收。我们不仅能看到五彩缤粉的彩画,
闻到淡淡的花香,还能享受微风的轻拂。
(三)第三自然段。(万寿山)
⒈导游解说。(山上景物)
2对导游的解说进行评价。
3通过导游的解说你知道万寿山上有哪些著名的景点?你觉得这些怎样?
怎样的美?请你用书上的语言回答。
4学生质疑。理解“耸立”的含义。(出示佛香阁图片帮助理解)
5过渡:那琉璃瓦光滑 透亮而且是黄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那
排云殿,一排排宫殿富丽典雅,光彩夺目。真是雄伟壮丽!(结合图片演示)
(四)第四自然段。(在万寿山上鸟瞰)(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
过渡:要是登上万寿山,在山上俯看整个颐和园的景色那将是怎样一番情
景呢?
1学生按照:读—看—讲的方法自主学习
(电脑出示学习方法)
⒉质疑品读。(电脑出示优美语句进行品读)
①品读:葱郁的树丛……………朱红的宫墙。
“葱郁”是什么意思!葱郁的树丛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反复朗读)
②品读:昆明湖…………一块碧玉。
作者抓住了昆明湖的什么特点来写?用什么方法来描写的?(静、绿、比
喻)这样描写你觉得怎样?(美)现在我们就通过朗读来体会昆明湖 的美吧!(重点轻读:静、一镜子、绿、一碧玉)(电脑出示相关资料)
③品读:此时此刻……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体会“滑”的含义。(结合视频理解)
3师:在万寿上上能观赏到这么美的景色,真让我们大饱眼福。我们看看
小导游会怎样给我们解说呢!
4导游解说。
5 过渡:水平如镜的昆明湖倒映着翠绿的柳条,湖水显得更绿了。置身这样的环境中让我们感到如入仙镜,下面就请昆明湖的小导游们带我们去游览。
(四)学习第五段
⒈小导游解说。每位导游只抓一处景物来讲解:历史—17孔桥—和小岛……
⒉重点讲解17孔桥:
昆明湖上有著名的景点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读后回答,(洞多.柱子多.狮子多。)(结合视频理解)
(五)齐读第六自然段。(总结归纳:物多景美)
八、刚才我们随着导游在颐和园里细细地游览了一番。
那你最喜欢哪处景物呢?请你用几句话写出你的感受(学生在电脑中完成)
九、 总结:
今天我们在颐和园里作了一次免费旅游。颐和园那绚丽多姿的美景让人留连忘返,小导游们精彩美妙的解说更让我们领略到了颐和园的无穷魅力。我们祖国有这样秀丽的景色瑰丽无比的历史文化,真让我们感到骄傲自豪。
第三课时(略)
教学过程 :
一、 完成课后练习。二、朗读训练。三、指导背诵。四、听写。
附录:教学构想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0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较深刻全面的理解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一、 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文美。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摘抄课文中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词句,来体会颐和园的美丽。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 创设情境,通过网络浏览查阅,制作电子作品,调动学生全
员参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一节课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接近实际的仿真情境中学习,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对知识的运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国际互联网,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利用Internet中的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教学信息,扩大学生知识面。学生通过在颐和园的网站上查阅、收集颐和园各景点的相关资料,制作电子简报来理解课文内容。制作前,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把学生分成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三大小组。教师教给学生制作简报的方法。各小组根据不同的分工查阅相关景点的资料。活动中,各小组的同学根据自己的任务自主查阅,在网站上复制有典型意义的图片,摘抄描写优美的文字,通过小组内的协作交流,把收集到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共同制作一份电子简报。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电子简报制作好后,通过小组内的解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 加强自主、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文第四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按照读、看、讲的学习方法分组进行自主、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学生利用互联网、校园网查看相关资料,增加表象积累,这样学生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说话训练,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通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这一节课学生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中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学得轻松而愉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颐和园教案12
颐和园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颐和园课文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顾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
颐和园教案
教学目标 :
1、 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2、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 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2、介绍颐和园,自读课文,初步了解顺序。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首先我们来看几幅图片(课件播放颐和园图片)。你们知道这是哪里的美丽景色吗?没错,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颐和园》(请学生上台写课题,讲解颐的写法)。
二、 学习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将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划出来。
2、展示生字卡,提出注意生字词易写错的地方。
3、请学生上台听写,划出错的多的字,让生注意。
4、让学生提出不懂之处,并讲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耸立:高高地直立。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用词语造句)
三、初读课文,了解作者游览顺序
1、 请去过的同学介绍颐和园。
2、 初读课文
(1)听了他的介绍我真想去颐和园看看,同学们想去吗?好咱们现在就出发(播放录音朗读)。注意哪里停顿哪里重读,哪里语调轻柔,用笔在书上标出来。
(2)怎么样,说说游览了颐和园后有什么感受。
(3)师:想走进颐和园细细欣赏一番吗?通过图片感受到颐和园的美,需要一双爱美的眼睛和一颗爱美的心,通过课文感受颐和园的美还要美的智慧,你们行吗?相信同学们一定行。那好,咱们就来一次集体旅游。(请一个学生做导游朗读课文,提醒学习录音朗读,读出颐和园的'美)
3、 指导朗读,了解作者游览顺序
(1)读完一二段,提出刚刚学习了神清气爽,知道了神清气爽的感觉,让学生再读这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2)我想问问同学们,导游刚才是带我们游览了什么地方?
(3)好,继续我们的行程,刚才那位导游介绍得很好,陪我们走了那么久,我想他累了,我想换一个导游,谁想来试试?好,游客们我们上路了,快跟上可不要掉队。
(4)读完第三自然段后,问学生刚刚导游又带我们游览了哪里?
(5)用换导游的方法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6)读至“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停下
师:我感觉导游这里介绍得非常好,我好像真的看到水平如镜的昆明湖。来,我们都像小导游那样把这句话读一读,看谁能超过这位小导游。
(7)读完第四自然段,哎呀,我一路只顾欣赏风景,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你能告诉我吗?这儿可是站得高看得远,你们都看到什么?
(8)用上面的方法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9)问生游览的顺序。
四、作业
1、 抄写生字词
2、 分四大组查找颐和园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大致游览了颐和园,这节课我们来细细地游览。
二、了解颐和园,感受颐和园的美
(1)把学生分成颐和园总介绍、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四个组,各个小组的学生根据自己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推荐三名同学作为导游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演示讲解。同时各小组之间通过互相提问、相互解答等形式达到共同学习、共同理解的目的。
(2)学生相互问答间引导学生体会颐和园的美
a. 长廊的特点?看看作者是如何观察的?(体会观察、表达方法)从整体上看,从里看,从里向外,向两旁。
作者又是怎样写长廊的?
出示句子,比较:A:原句
B:这条长廊很长,分很多间。
(体会作者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
b. 登上万寿山看到的景色美不美?这样美,作者又是怎么来写的呢?(体会作者有顺序、抓特点:建筑物的特点)
c. 昆明湖的特点?(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漆氽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
d. 出示下面两句话: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这儿用了一个“滑”字,能改用“划”字吗?
(如果用“划”字,就表示用桨来划,每划一桨,湖面就会产生许多波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在湖面驶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样的话,就显得自相矛盾了。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面镜子,我们都知道,镜子是由玻璃制成的,表面很光滑,这儿用”滑“字就显得很准确,而用“划”字就没有这样的好处了。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块碧玉。跟玻璃一样,玉的表面也很光滑,这里应该用“滑”字。而且“滑”字还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 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看谁读得好。
2、 全班深情朗读一遍。
作业 :写一次游览活动
颐和园教案13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8个生字和生字组成的词,会认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图文结合,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民族自豪感。
4、初步学习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每初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有关颐和园廊与画的放大图片、生字词卡片、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介绍颐和园概况。
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这篇课文,描写了颐和园的廊与画,展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教师简介颐和园)
二、初读课文。
1、教师指导学法。默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和描写顺序,划分段落。
2、学生自学,边读边想,边批画边述说。教师巡视辅导。
三、检查交流初读课文情况。
1、检查交流生字学习情况。
A、课件出示生字。
B、指名认读。
C、教师校正读音。
D、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2、检查词语。
3、检查交流学生了解课文大意的情况。
本课有9个自然段,文章首尾呼应,先概括讲颐和园的长廊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集中体现,然后具体介绍长廊的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最后总结全文。
4、检查划分段落的情况,理清条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颐和园的长廊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集中体现。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具体介绍了长廊的精美建筑。
第三部分(第6——8自然段):具体介绍了长廊的绘画艺术。
第四部分(第9部分):总结全文。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2、这一部分写了哪两个方面的意思?
3、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读第二部分。
2、学生自读第二部分,汇报自读情况。
A、这一部分里,写了长廊的造型绝。
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长廊的造型绝?
B、这一部分里,写出了长廊的位置绝。
找出描写长廊位置绝的句子读一读。
C、这一部分里,写出了长廊的'结构绝。
将描写长廊结构绝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D、这一部分里,写出了长廊是建筑美学的典范。
为什么说长廊是建筑美学的典范?找出有关句子,齐声朗读。
3、小结:这一部分是从四个方面来表现长廊的建筑精美的,即:造型绝、位置绝、结构绝以及长廊是颐和园的一条中轴线,从而说明了长廊的建筑艺术成就高。
三、导学第三部分。
1、教师提示学法:由自然段到意义段,一个一个自然段地弄清意思;找出这个意义段的中心句,明确段意;理清各自然段的关系,了解段落的叙述顺序。
2、学生自学,边读边想,边批画边述说。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四、检查交流第三部分学习情况。
1、第6自然段指出长廊上的画奇,长廊上的画一共有一万多幅,多得让人惊奇。
2、第7自然段交代了长廊上的画的由来,这一自然段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先总写长廊上的画是有由来的,再具体介绍长廊上的画。
3、第8自然段共两句话。第1句话写出了长廊上的画的各种类型,说明了长廊上的画的内容非常丰富,题材广泛,构图多样,从中可感悟到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第2句话写出了长廊的画十分精美的特点。
启发学生想象:中外游人看完长廊上的画后,会说些什么?
4、小结:这一部分介绍了颐和园的长廊的画,长廊上的画不但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而且十分精美,它是我国绘画艺术的集中体现。
五、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六、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
七、自由背诵喜欢的片段,欣赏颐和园廊与画的放大图片。
八、总结全文。
颐和园教案14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2、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3、掌握背诵的方法。
4、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焕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学习难点】
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3自然段,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词的读音,理解了课后的第一个问题,用“耸立”造了句,练习背诵了第二自然段。这一节我们继续把剩下的4~6自然段学完,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2、出示目标树,并板贴:
⑴ 能回答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⑵ 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⑶ 掌握背诵的方法。
⑷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前提测评
哪位同学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二、三自然段。板贴在目标树的树根部:
学习方法:⑴ 明地点。⑵ 看景色。⑶ 理解欣赏。
三、导学达标
1、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 听课文录音,练习:
① 用“ ”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② 用“~~”画出登上石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的句子。
⑵ 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订正,并板书: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⑶ 出示句子,并理解欣赏: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指名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视频、图片。
① 体会颜色美:
A 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
(一片绿色)
B 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
(黄色、绿色、朱红色)
② 体会形态美:
A 掩映是什么意思?
B 掩映一互相遮掩、互相衬托。
C 指导看图:
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
③ 指导朗读,要求掌握好:
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⑷ 出示: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点名读。
出示昆明湖的视频、图片。
把昆明湖比作什么?
(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
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
(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
(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
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
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指导朗读:
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出示: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是什么意思?
(远眺──往远处看的意思。)
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
(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隐隐约约”和“远眺”有什么关系?
隐隐约约与远眺有因果关系。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
齐读句子。
2、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入:
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自然段。
出示练习:
用“ ”画出作者游览地点变换的句子。
昆明湖上主要有( )、( )、( )等景物。
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请用“~~”画出有关句子。
自由朗读,同位讨论共同完成练习。
提问检查: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板书: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出示句子: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齐读。
出示投影十七孔桥的视频、图片。
这个句子介绍了十七孔桥的什么特点?
(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思想教育:
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指导朗读:
读出民族自豪感。
板贴:
民族自豪感。
3、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
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与开头照应)
充分利用板书,总结全文,给全文分段。
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作者主要游览了几处地方,哪些自然段是介绍同一地方的景物?
课文应分几自然段,怎样分段?请同学们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用“‖”给课文分段。
要求:
先独立思考,再四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板书订正:
1──一段
2──二段
3──三段
4、5──四段
6──五段
四、达标测评
1、用“隐隐约约”造句:
⑴ 理解词语:
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⑵ 齐读课文例句。
⑶ 补充句子完整:
① 我站在白云山向西远眺,隐隐约约可以看。
② 初冬的早晨,晨雾迷漫,我走在上学的路上,隐隐约约。
③ 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我站在阳台上,隐隐约约看见。
④ 清晨,我走在林间的小路上,隐隐约约听到树丛中。
⑷ 小结哪几种情况下用“隐隐约约”一词:
看远处的景物。
烟雾影响视线。
光线不足的情况下。
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或传来的声音很微弱。
⑸ 口头造句。
2、指导背诵方法:
我们用什么方法背诵第二自然段?
板贴在目标树根部分:
理清顺序,分层记忆。
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可分层进行记忆。
根据回答归纳,第四自然段有五句话,可分四层记忆:
第1句:交待地点,总概括。
第2句:向下望。
第3、4句:向前望。
第5句:向东远眺。
自由分层练习背诵。
五、小结学习情况,布置作业
1、在造句本上,用“隐隐约约”造句。
2、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全文板书】
颐和园
长廊:长、美、奇
佛香阁、排云殿
万寿山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颐和园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颐和园之美。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理解长廊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美。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词语所描绘的情境,感受长廊的美。
教学难点:
对长廊建筑精美的体会,激发热爱祖国文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有关颐和园的长廊的资料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先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他的名字叫杰克,瞧,他向我们打招呼呢。最近他想来中国颐和园旅游,他知道我们正要学习《颐和园的廊与画》,他就带着问题来向大家请教,这节课同学们要好好表现。
二、学习第一部分
快来看杰克有问题了:请告诉我颐和园的长廊向世人展现了什么?
生:自由读文,回答。
课件出示句子, 过渡:这一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这段就是一个总起段。(边板书:总)猜猜看课文接下来该给我们介绍什么呢?
生:介绍颐和园长廊的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
三、学习第二部分
请告诉我长廊的建筑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读文2——5段。
师:哪一句概况的告诉我们长廊的建筑艺术?用“——”画出来。
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长廊的造型绝?找出来,读一读。
理解为什么设计成“倒挂着的蝙蝠”。看图
师:“福到了”,什么福?生: “福气”“幸福”
师:原来这造型不仅是倒挂的蝙蝠型,而且还有深刻的寓意呀。这造型可真是——”绝”!(竖起大拇指说绝。)
师: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生:列数字和打比方。汉语中的同音字“蝙蝠”和“福到了”中的fú。
A.找出描写长廊位置绝的句子读一读。
生:北倚万寿山,南临昆明湖。出示图片
生:从气候上看,冬天夏天
师:从气候上看的确绝妙,真是冬暖夏凉呀!这位置还有什么绝妙的`?
生:从环境上看,长廊依山傍水(出示图片)
师:这么说来,这个颐和园长廊的位置可真是——绝呀!
学生一边读,一边理解“凉风习习”、“依山傍水”的含义。
结构绝
师:这颐和园长廊的结构绝,作者是怎么描写的呢?
引导:这个长廊长728米,可真是名副其实的长廊啊。这么长的廊居然没用一个钉子!(出示图片) 重点理解“斗拱结构”。体会哪个字能让人体会到出乎人意料,意想不到。(“竟”)指导朗读。
这一部分里,写出了长廊是建筑美学的典范。
为什么说长廊是建筑美学的典范?找出有关句子,齐声朗读。感受“中轴线”的作用,理解什么是“中轴线”。带上杰克一起去看一看这美丽的长廊吧?(出示图片)
小结: 这一部分是从四个方面来表现长廊的建筑精美的,即:造型绝、位置绝、结构绝以及长廊是颐和园的一条中轴线。杰克连连称赞长廊建筑艺术的绝妙!
四、学习第三部分。
A.杰克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长廊绘画艺术之美呢?自读6——8段,用“~~~”画出介绍长廊画的数量、由来、类型的词句。
B.让学生自由发言。
C.交代了长廊上的画的由来,这一自然段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先总写长廊上的画是有由来的,再具体介绍长廊上的画。
D.乾隆微服私访,回到紫禁城。 从哪个词语可以体会出他仍然怀念江南的美景?(留恋) 从哪个词可以体会出他还没有玩够,没有欣赏够?(意犹未尽)
E.长廊上的图画包含哪些内容?在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F.杰克看完长廊上的画后,赞不绝口,竖起大拇指说
G. 小结
由此我们感受到了长廊中的绘画奇。这么精美的长廊,同学们想去看看吗?视频观看长廊介绍。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个自然段和课题有什么联系?
五、拓展延伸
1. 请你当小导游,向家人和朋友介绍一下颐和园的廊与画吧!
2.用本课学到的写景方法,写一处你熟悉的景物。
3.让我们共同努力,来保护这些文化古迹吧!
【颐和园教案】相关文章:
教案:颐和园07-13
颐和园的教案03-09
《颐和园》教案03-03
《颐和园》的教案03-06
颐和园教案04-26
《颐和园》教案12-29
《颐和园》教案15篇09-11
《颐和园》教案(15篇)03-07
《颐和园的廊与画》教案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