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书愤》教案

《书愤》教案

时间:2023-02-25 09:24:02 教案 我要投稿

《书愤》教案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书愤》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书愤》教案5篇

《书愤》教案1

  教学目的: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

  3、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陆游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因受家庭熏陶,自幼读书学剑,发愤报国。终生以抗金报国为志,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诗词散文都有创作,其中诗歌成就最高。现存诗作9300多首,是存诗最多的古代诗人。

  二、导入课文

  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陆游诗词,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岁高龄、唐婉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以后,他重游沈园,依然写下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其二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终其一生,壮志不能实现其万一,心中情怀,《书愤》就是最好的见证。

  三、朗读课文

  1、 学生试读,教师指导朗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老师范读,学生再读,朗读是体味诗歌情味的重要一环,不可忽视。

  《书愤》测试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散关(sàn)  谮言(zèn) 跛脚(bǒ) 无耻谰言(lán)

  B.伯仲(bó) 薄似纱(bó) 杜撰(zhuàn) 寡廉鲜耻(xiǎn)

  C.斜行(hánɡ) 蕴藉(jí) 冠冕(ɡuān) 锃光瓦亮(chénɡ)

  D.塞上(sài) 商榷(què) 形骸(hái) 游目骋怀(chěnɡ)

  解析: A.散sǎn;B.薄báo;C.藉jiè,锃zènɡ。

  答案: D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原北望气如山 气:气概,气势

  B.塞上长城空自许 许:答应

  C.出师一表真名世 名:闻名

  D.千载谁堪伯仲间 堪:能够

  解析: B.许:称许,称赞。

  答案: B

  3.下列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艺术手法上不同的一项是(  )

  A.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解析: 例句与A、B、D三项纯用名词性意象连缀。

  答案: 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法律援助制度旨在通过减免费用,替那些因为经济困难而又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应有的法律援助。

  B.权威人士强调:最近,国内接连发生特大爆炸事件,全国人民必须提高防范意识,尽量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C.据悉,在以后两天中,代表将盈利方式、信息转载规范化、运作与管理等问题展开专题研讨。

  D.专家分析,目前中国大范围气温偏低,主要是由最近一段时间阴雨天气多、光照不足引起的'。

  解析: A.介词误用,“替”应改为“给”;B.“防止……不再发生”,错用否定,造成语意不合逻辑;C.成分残缺,应在“将”后加上“就”字,或“围绕”一词。

  答案: 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5~6题。

  书 愤

  □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5.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诗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6.“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从表达情感看,________、________两个字应该读成重音。用一个词语来表达全诗的情感:________。

  答案: 空 先 悲愤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

  秋夜怀吴中①

  □ (宋)陆 游

  秋夜挑灯读楚辞,昔人句句不吾欺。

  更堪临水登山处,正是浮家泛宅时。

  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

  灞桥②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

  【注】 ①这首诗写于淳熙元年(1174)陆游离蜀州通判任后。“吴中”,今江苏吴县一带,亦泛指吴地。②灞桥:桥名,在长安东三十里的灞水上。

  7.首联中的“挑灯”“句句”看似寻常,其实却是理解全诗的关键。请你结合课本节选的《离骚》的内容和你所了解的屈原的遭遇,谈谈你对陆游夜读《楚辞》心境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挑灯”,说明是久读;“句句”,绝非《楚辞》中的一篇一章。可见“不吾欺”的是贯穿在《楚辞》“句句”中的主要精神——关心国家命运,指斥权奸误国,对因谗被逐的不满等等,是作者内心所深许的,这也正是陆游夜读《楚辞》时的心境。

  8.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双关:用“柳”音关“留”,用“灞桥”意关京都;明写自己留恋吴中,暗示朝中无人赏识自己的才能。②由自己在蜀州怀吴中联想到吴中无人怀念自己,两相对比,更加显示了千里客居者的孤独和苦闷。

  《书愤》练习题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书愤”的意思是 。 “书”的意思为 。

  2.本诗由两个侧面组成:一方面是诗人 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诗人

  悲愤心情。

  3.诗的前四句主要是 ,写了 与 两次振奋人心的战役的胜利,抒发了自己 。

  4.诗的后四句主要是 ,写了 ,也暗含了 。

  4.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一句与辛弃疾的“可怜白发生”的情感一句相似。

  B.“早岁那知世事艰”中“那知”一词隐含着对年轻时不知世事艰难的自责。

  C.“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和“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相互激扬,愈是悲愤,对理想愈是执着;对理想愈是执着,悲愤也愈是强烈。因而这首诗歌既热情奔放,又深沉悲怆。

  D.陆游始终坚持抗金,即使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成为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

《书愤》教案2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意蕴美。

  2、理解诗人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

  3、掌握诗歌借景抒情、运用典故等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一、导入新课

  爱国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屈原、杜甫和陆游是有代表性的三个诗人。

  在屈原的作品中我们学习了《湘夫人》,杜甫的作品中我们学习了《蜀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陆游的《书愤》。

  二、作家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常常谈论国难国耻以至痛哭流泪,饭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他的老师也都是有骨气的人。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他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从小饱受战乱的苦难,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劾去职,归老山阴故乡。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朝廷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毛晋《放翁词跋》说:“杨用修(慎)云:‘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秦观),雄慨处似东坡。’予谓超爽处更似稼轩耳。”的.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

  三、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课文诵读

  五、整体感知

  1、首联

  诗的开头两句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形象。

  那时他遥望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渴望一举收复故土,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

  2、颔联

  诗的三、四两句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这两句诗写了发生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诗人36岁时)的两次战斗,一次是在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一次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诗人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

  3、颈联

  诗的五、六句是写现在,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使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只好徒自抒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而鬓发先斑的感慨。

  “塞上长城”这个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愤怒地说:“乃坏汝万里长城!”诗人虽然没有像檀道济一样被冤杀,但因为主战而屡次被贬斥,“塞上长城”只能“空自许”。这种“愤”多么强烈,令人痛心疾首,扼腕长叹。

  “塞上长城”,是诗人毕业的抱负。陆游不仅是诗人,而且是战略家。“空自许”,与上文“世事艰”照应,是对偏安一隅的投降派的愤怒控诉和强烈指责。

  4、尾联

  最后两句诗人表明自己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仍以诸葛亮为榜样,鞠躬尽瘁,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之志,干一番报国大业。

  这首诗以“愤”为意脉,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第三、四句尤其写得大气磅薄,笔力雄健,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六、问题探究

  1、短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尤其是起句、结句与诗的主旨、意境的关系。请解释此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明确】《书愤》的起句,“世事艰”,暗批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明了诗题中的“愤”字,这“愤”是贯穿全诗的意脉。结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诗人以《出师表》中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大志。诗人悲愤而不绝望。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

  2、除了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亮的《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参见“相关链接”)。联系历史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

  【明确】南宋王朝一直在金人的侵略下苟延残喘,处于存亡危急之境地。陆游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一生以抗金复国、建功立业为已任。而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然最为陆游所钦慕,陆游往往以诸葛亮自况,所以喜欢写咏诸葛亮的诗。

《书愤》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七律的特点用用典的含义。

  能力目标 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

  情感目标 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

  教学要求

  教学重点 背诵全文,提高对、研讨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 分析 比较

  课是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关于陆游

  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一O),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高宗时,试礼部,名在前到,因触怒秦桧,被罢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官隆兴,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 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监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去职,归老故乡。

  二、 解题,诵读

  本诗写于1186年陆洲居山阴时所作,诗中追求壮岁心情,自伤迟幕,致慨世事多艰,小人误车,恢复中原的时机,一去而不可没,结尾诗人并不消沉,以赞颂的口吻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诵读 (教读,齐读,背诵)

  三、 分析

  (一) 释题

  书,写,愤,愤懑,悲愤。

  (二)请学生朗读“阅读提示”

  (三)诗歌分类

  1、诗歌分类简表(见投影)

  2、研讨分类 (见投影)

  3、七律常识

  七律共八句,每句七言,计56字,二,四,六,八句抻韵。一二句称首联,二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对句最后一字为平声字。讲究平仄相间。

  (1)问:本诗抻何韵、?有什么好处?

  答:每联第二句押an韵,天成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回环上口,具有音乐美,给人以情韵流容的艺术感受。

  (2)问: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答: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出师一表” 出自《三国志》。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推崇,诸氏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尽管蜀汉地狭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颂古为了非邻居作者 自负为卫国良将,却“报国欲死无战场”。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载”名反洁,到现的委婉含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3) 问:这自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从早年豪迈到晚年 的悲愤,概括了一生的心事和抱负,洋溢燥热的爱国热情和满膛的悲愤。

  四、简析陆游爱国诗歌

  陆游诗歌成就显著,现存9300多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其中最突出 的'部分,是反映民族矛盾的高昂的爱国诗篇,这些诗歌,兴溢着燥热的爱国热情,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战斗性。

  (一)体现那种”“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夜读兵书》

  常恐埋山丘,不没委锋镝,《书悲》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引》

  (二)对投降派的坚决斗争和尖锐讽刺;

  褚只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感愤》

  诸公可叹善谋身, 误国当时岂一秦《追感往事》

  公卿有党椰宗泽,惟 无人用岳飞《夜读范玉能揽辔录》

  (三)从幻想或梦境里寄插花了的报国理想,

  三更抚忱忽大叫,梦中夺没权亭吴《楼上醉书》

  夜阑臣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书愤》

  2,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教学反思:

《书愤》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掌握借景抒情、运用典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理解诗人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1、掌握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2、掌握运用典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理解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比较、吟咏,赏读结合,点拨、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歌曲岳飞的〈满江红〉。媒体播放

  2请同学回顾以前学过的南宋爱国名句。

  二赏析过程

  (一)预习检查

  1、介绍作者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2、学生齐读,读准字音。(正音)

  3、解题:书,动词,记录,记下;全诗感情基调:“愤”。板书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思考讨论:

  1、本诗抻何韵、?有什么好处?

  每联第二句押an韵,天成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回环上口,具有音乐美,给人以情韵流容的艺术感受。

  2、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推崇,诸氏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尽管蜀汉地狭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颂古为了非邻居作者自负为卫国良将,却“报国欲死无战场”。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载”名反洁,到现的委婉含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3、这自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从早年豪迈到晚年的悲愤,概括了一生的心事和抱负,洋溢燥热的爱国热情和满膛的悲愤。

  小结:四联56字,无一“愤”字,却句句皆“愤”。全诗以“愤”为基调,前四句重在激愤,后四句偏于悲愤。激愤愈烈,悲愤愈深。

  (三)细读诗歌,品味赏析结合幻灯片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府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

  颔联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这两句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诗人壮年时期点头生活的回顾。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理想,他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前半部分。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

  颈联抒情悲愤,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句中的“空自许”和“已先斑”形成鲜明对比。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主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愤之情。两个副词吐露出诗人一腔忠义无处寄托,华鬓点点,壮志落空的愤慨之情。在现实的强烈对比之中,包含着对投降派罪恶行径的愤怒指责。

  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后半部分。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

  这首诗虚实相生,变化多姿。首联上句写实,回忆年轻时的天真单纯;下句以实写虚,“北望中原气如山”,用有形的“山”来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的映衬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

  诗歌还通过场面写人,通过场面写情。例如,颔联对仗工整,描画白雪皑皑,秋风萧萧,万马奔腾战船横空的征战场面,从而赞美当年气吞残虏,挥戈卫边的爱国将士,是对“气如山”这种豪情具体形象的说明,从中可以看到作者战斗的热情。此联表面写宏大的场面,实际歌颂英勇的战士,表面写战争,实际抒发感情。

  陆游用典巧妙不留痕迹。南宋名将檀道济曾自诩为万里长城,诗中陆游以长城自比,表明诗人对檀道济的敬仰,希望能像他的样建功立业。檀道济对当权派自毁长城的痛斥,也喊出了诗人的心声,揭露了南宋统治者摧残抗战力量的愚蠢。用典贴切自然。这首七律是陆游诗中的上品。

  (四)拓展延伸

  1、辛弃疾与岳飞之词。《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辛弃疾

  《满江红》(怒发冲冠)岳飞

  2、课外积累。

  再找两首南宋的爱国诗词(课外),并各写一段百字鉴赏文字。

  三、课堂小结

  以梁启超“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读陆放翁集》)小结。

  分类作业A类:背诵《书愤》。

  预习布置预习《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

  板书设计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爱国热情和满膛的悲愤。

  课后反思

《书愤》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准确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②赏析《书愤》,掌握从语言和意象等方面赏析古诗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③通过对内容、语言等方面的赏析,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④通过诵读、讲析、问答与探究等方法,开展有关的教学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⑤继承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颔联的分析,赏析诗歌意象与语言艺术。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语言,准确把握作者情感。

  三、教学准备

  本课将制作简单课件,辅助教学。

  四、教学时间

  本课计划一课时授完。(如果课堂活动活跃,讨论深入,超时,那么意象赏析、形象赏析可以放在下节课)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亘古男儿一放翁”,这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对陆游的赞美。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陆游的诗歌《书愤》。并以《书愤》为例,学习鉴赏古诗语言和意象等基本方法。

  (二)板写课题

  《书愤》

  陆游

  ——例读高中古诗赏析

  (三)诵读感知

  指导学生先听录音朗诵,然后集体朗读课文,再分组读、集体齐读。

  (四)诗题解读

  教师明确:书:即书写,愤:心中不平、不满意。两个字合起来,即:写写我心中的不平。

  (五)《书愤》内容赏析

  ①教师讲析:

  赏析古典诗歌,首先要理解诗歌内容,而表现内容的诗歌语言具有含蓄性和跳跃性,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补出诗歌的空白。

  ②师生共同活动

  指点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解说《书愤》诗句,并补出诗句间的空白,使之连贯流畅。

  ③教师明确

  首联: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真渴望一举收复沦陷的故土。

  颔联:曾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瓜洲做通判时,与朝廷军队一起在雪夜里驾驶着高大的战船在瓜洲大败敌军,第二年朝廷军队骑着勇猛的快马,奔驰到西北大散关,赶走了敌人,收复了大散关。

  颈联:可惜我曾经以塞上长城自比,现在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功业未建、壮志未酬,空留下许多感叹。

  尾联:真羡慕诸葛亮,他在《出师表》里表达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他确实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令后人敬仰,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呢?

  诗歌的题目是“抒发心中不平、不满意”,但是诗歌的首联与颔联,却是写自己的青年豪气,写自己辉煌的战斗经历,是否有点离题,还是有话外意思,我们没有理解?

  教师明确

  补出诗句中的空白与断层,补出含蓄的部分,是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

  首联后面省略了:至今几十年过去了,还没有收复国土的事实。颔联后面省略了:指挥这两场胜仗的将领张浚、吴璘不久都被撤换、贬官。说明朝政黑暗,作者也受到罢官还乡的打击。

  ⑤教师提问: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不平?或忧愤了什么?

  ⑥教师明确

  A.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B.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C.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六)《书愤》语言赏析

  ①教师讲析

  文学是语言艺术,赏析诗歌,关键是要赏析语言。诗歌语言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因此我们要对诗句中的关键的字、词、句的深层含义仔细体会,以便准确把握作者情感。

  ②指导学生思考诗中关键字、词:艰、空、已、真

  ③教师明确

  艰:道出诗人经历辛酸与坎坷,浓缩因主张抗金而受到打击与迫害。

  空:作者以长城自比,宏伟志向无法实现的沉重的失落感。

  已:刻划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已衰老的悲愤之情。

  真:体现作者从内心深处对诸葛亮的崇拜敬仰之情。

  有人认为“气如山”的“气”是“积愤如山”气即“悲愤”

  有人认为“气如山”的“气”是“豪壮之气,如同山岳”,气即“壮志”,请你说出认同哪一种,并简述理由。

  教师明确:

  探究题是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见仁见智终可。

  认为“气即悲愤”的理由:全诗紧扣“愤”而写,围绕中心,但与后文“塞上长城”,不能构成照应。从表现手法看:诗句直白,则诗句不够含蓄。

  认为气即“壮志”:虽然与后文相照应,但从字面上看,似乎与“愤”没有联系,实际上是作者为了隐笔,没有写明诗句后面的历史事实。

  (七)《书愤》意象赏析

  意象属于表达技巧范畴,诗歌中经常要用到自然景物,这些景物构成物象,这些物象都寄托着作者的情感,有着一定的意义,所以诗歌中物象又称意象。意象是了解作者情感的关键点。因此分析诗歌要注意意象、物象的特征。有时几个物象相加,构成较大的意境。本诗第二联:“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分大散关”由六个名词叠加,省略了相关的`动词,体现了诗歌的精炼性和含蓄性。而且名词叠加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效果,给人一种声势浩大、勇猛进攻、抵御敌寇、收复失地的抗敌场面。这种名词叠加的艺术手法对后世影响较大,例如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就是连续地运用名词叠加,营造浓郁的抒情意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八)《书愤》用典赏析

  ①教师讲析

  用典也属于表达技巧的范畴,主要是借用历史故事或化用别人的诗文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加深诗歌的意境,增强诗歌的文化气息和感染力。

  ②提问:本诗尾联作者运用“出师一表”典故的作用?

  ③教师明确:

  A.自勉:表示要像诸葛亮那样“北定中原,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B.在忧愤中表忠义,给诗歌一个亮色的结尾,表达了忧愤但不绝望的情感。

  (九)人物形象赏析

  ①教师讲析:诗歌作品中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②提问:这首诗的艺术形象的特点是?

  ③教师明确:

  这首诗的艺术形象是“我”,即作者自己。

  形象特点是:

  概括:主张抗战,英勇杀敌,忧国忧民,遭受打击,虽壮志未酬,仍忠心不已。

  (十)检查背诵

  准确背诵与默写全诗

  (十一)结束语

  本节课,我们学习《书愤》,感受了陆游沉郁悲愤的爱国情感。学习了从内容、语言、意象,用典,形象上来赏析诗歌的方法。赏析诗歌的角度很多,方法也很多,但一定要抓住诗歌的主要特征,进行赏析。

  位卑未敢忘忧国。最后让我们集体背诵《书愤》以缅怀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请同学们课后,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去赏析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

  下课!

【《书愤》教案】相关文章:

《书愤》的教案03-14

《书愤》教案02-17

《书愤》教案04-07

《书愤》教案01-26

关于书愤教案02-06

书愤教案六篇04-13

书愤教案8篇04-01

书愤教案四篇02-26

书愤教案九篇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