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的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祝福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祝福的教案1
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
点拨、分析、研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2.7.,
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研习课文:
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3、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四、布置作业。
祝福
(二)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本文综合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点拨、分析、研讨
教学过程:
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1.开端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
②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③祥林嫂在鲁家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为什么说她反满足?
2.发展部分:
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妇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要把劳动妇女置于死地而后快。祥林嫂当时就处在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祥林嫂以后的悲剧,都是由此而引起的。那么,祥林嫂是如何对待新迫害的呢?
3.高潮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又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
②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
-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此,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③在鲁四老爷,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如何?
A.鲁四老爷的态度:
B.人们的态度:
C.柳妈说鬼:
4.结局部分: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的。
小结:
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总之,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
三、布置作业。
祝福
(三)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本文综合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点拨、分析、研讨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二、分析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1.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
①间接描写通过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揭露了他的丑恶本质,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
②直接描写:
A.行动描写:
B.语言描写:
a.祥林嫂被抢前:
b.祥林嫂被抢时:
c.当他为寻淘箩,踱到河边时:
d.紧接着,午饭之后,卫婆子又来时:
e.对四婶的暗暗告诫:
f.祥林嫂死后:
三、分析我这一形象: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四、分析柳妈:
明确: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狱之类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所以她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完全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结果适得其反。
她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矛盾说明柳妈是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的,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同情他的人,也把他推向深渊,这更显示出悲剧的可悲。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的人。
五、布置作业。
祝福
(四)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本文综合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点拨、分析、研讨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二、分析、讨论写作特点:
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②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2.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
①肖像描写:
三次变化:
②画眼睛(眼神):
3.倒叙的手法:
三、小结:
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1.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2.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祝福的教案2
【学习目标】
1、积累字音、字形,了解作家、作品及文章背景。
2、梳理概括小说情节,了解倒叙手法及其作用。
【重点难点】
1、梳理概括小说的情节。
2、赏析文中倒叙手法及其作用。
【学法指导】
1、反复诵读法。
2、学生小组讨论。
预习案
【预习内容】
一、了解作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主要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等专集;
二、背景介绍
《祝福》写于1924年,是鲁迅短篇小说《彷徨》的第一篇。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是取而代之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的《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三、关于“祝福”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并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四、学生课前认真、细心默读文章,在文章圈点、勾画,并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预习检测】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钝响( ) 监生( ) 朱拓( ) 陈抟老祖( ) 炮烙( )
瘦削不堪( ) 踌躇( )( ) 少不更事( ) 谬种( )
俨然( ) 醉醺醺( ) 驯熟( ) 桌帷( ) 讪讪( )
草窠( ) 执拗( ) 蹙缩( ) 倔强( ) 门槛( )
二、识记并解释下列字形
寒xuān( ) 无精打cǎi( ) 蹒shān( )
沸反盈天(解释):
探究案
【探究内容】
一、本文是一篇长篇小说,请在预习的基础上按照小说的要素划分文章结构并概括内容。
序幕: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尾声:
二、 本文在叙述手法上采用了什么叙述手法?有什么作用?
【达标检测】
1.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我很sǒng( )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着了芒刺一般
②我在极短期的踌chú( )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
③“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wú( )着
④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fèi( )反盈天的
2.下列句子中,每句有一个错别字,挑出来,把正确的字写在句后括号里。
①旧历的年底必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毕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 气象来。( )
②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 暄……( )
③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蔼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
④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韪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 )
3.选词填空。
①“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________(a.简洁b.直捷c.直接d.简捷)的说。
②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a.偶尔b.偶然c.间或d.随便)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
③“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________(a.精神b.神采c.光采d.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④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________(a.悲凉b.悲苦c.悲郁d.悲哀)的神色。
祝福的教案3
知识目标:
鉴赏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情节安排、环境描写及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课堂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因此,研究性学习是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阅读教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必然是今后课堂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向。本设计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讨新的研究性教学方式,使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变成自主式学习。
情感目标:
揣摩小说标题的重要意义,深刻体会造成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的原因。
教学设计提要
本设计由4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展示研究方向,小组明确探究目标;
第二课时:小组研讨;
第三课时:小组探究成果交流。
第四课时:完成研究小论文
教学过程及步骤
第一课时
1、熟悉课文: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旨在让学生对小说情节有一个大概了解。
2、展示研究方向,明确探究目标:教师将课文分为四个研究课题,每个课题又列若干小课题,具体如下:
A、人物鉴赏:a、祥林嫂b、鲁四老爷c、柳妈d、卫老婆子e、四婶f、祥林嫂的婆婆g、我
B、情节鉴赏:a、小说情节安排的特点及作用;b、祥林嫂死因探究
C、环境鉴赏:a、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b、祝福景象的描写及其作用;c、文中关于雪的描写及其作用
D、表现手法鉴赏:a、人物刻画方法;b、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以上课题用投影展示出来;为使每个大课题都有人研讨,规定每一大组挑选一个大课题。
第二课时
小组研讨:第一课时完成后,各小组明确了任务,要求课余时间就开始搜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选相同子课题的'为小组,充分交换意见后,每个大课题组推推举1—3位同学在课内展示本组研究成果。
小组探究成果交流。每个小组推荐1—3名同学上讲台陈述本组的研究成果,要求每人发言不超过四分钟。
第三课时
课内完成研究小论文。在小组研究成果陈述的基础上。老师提供下列小论文题目,让学生当堂完成。
题目有:1、祥林嫂的反抗精神
2、祥林嫂死因探究
3、祥林嫂个人简历
4、文题—“祝福”之我见
5、(祥林嫂、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人物形象之我见
6、雪景作用之我见
7、描写祝福景象的意义
8、祥林嫂生活圈内的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剖析
9、祥林嫂内心世界探究
10、对祝福人物刻画的一点看法
祝福的教案4
教学目标:
一、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二、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介绍背景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检查预习
1.解释词语。
寒暄尘芥堆淡然俨然咀嚼赏鉴沸反盈天不更事《四书》(见教材注释)
2.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
研习新课
1.学生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教师点拨,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统一意见,形成下面的表格: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自己的特点?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呢?
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提问: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3.指导学生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学生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讨论归纳: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4.初析鲁四老爷形象
5、小结:鲁四老爷是一个迂腐保守、虚伪落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第二课时
交流作业,由两位同学读《祥林嫂的故事》,在学生互议的基础上,教师简要评议。
研习新课
1.学习阅读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来的部分。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择其要点板书)
提问: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
明确: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提问: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
讨论归纳:
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2.讲析祥林嫂被迫改嫁一部分。
学生默读,思考:为什么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
明确:祥林嫂似乎从人们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仅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不懒不馋、勤快能干的佣人。为后文收留祥林嫂打伏笔。
提问: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什么?祥林嫂“闹”得出格又反映什么?这部分的结果怎样?
教师讲解: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地位,死了丈夫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反抗,并不是因为在读书人家里做过事,而是她的自发反抗,她要摆脱这任人宰割的命运。在当时的社会,她的反抗不可能有结果。这部分最后交代了祥林嫂嫁了勤劳朴实的贺老六,并有了一个儿子。读者读到这里,往往会稍松一口气。但祥林嫂的命运究竟如何呢?我们继续研读。
3.讲析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这一部分。
学生速读这一部分内容,概括主要情节。
明确:①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女佣。②祥林嫂的痛苦悲伤成了人们咀嚼品味和取笑的材料。③柳妈的恐吓和祥林嫂捐门槛。④祥林嫂捐门槛后仍得不到解脱,最后被赶走沦为乞丐。
提问: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明确: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择其要板书)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提问: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
讨论归纳:
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这些,说明在那个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在讨论中注意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并分析“思考和练习”六的三个句子)
提问: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祥林嫂为什么要化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
讨论归纳: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她的话,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但却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
请一学生朗读“冬至的祭祖时节……那我可不知道”。思考:使祥林嫂受到致命的打击是什么?接着祥林嫂发生了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
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其实,四婶的背后是鲁四老爷的话:“伤风败俗”,“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帮手。”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祥林嫂受到打击后“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阅读时注意这一段的重点词和关联词语),作者写出了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最后,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
思考: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明确: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布置作业
1.将祥林嫂临终前的肖像描写与前两次比较,体会其对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的作用。
2.思考小说取名《祝福》的深刻含义。
3.完成“思考和练习”五。
第三课时
复习旧知识
由同学回忆祥林嫂两次到鲁镇时的肖像描写,特别是眼睛的变化,填入小黑板上的表格。
研习新课
1.阅读前面第3段开始的内容,思考: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明确:(填入小黑板中的表格)
(前两次的内容从略,也可以用幻灯投影。)
从这一次的肖像描写中可以看出,祥林嫂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2.比较几次肖像描写,讲析作者刻画人物的特色。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鲁迅先生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无声的控诉。
3.思考:祥林嫂的疑问反映了什么?应该怎样认识?
讨论归纳:
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及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提问:对祥林嫂的发问,“我”的态度怎样呢?
明确:“我”是意外、踌躇、吃惊,回答是吞吞吐吐、支支吾吾。实际上,正是“我”同情祥林嫂,才更觉得难以回答,只得含糊其辞,不作正面回答。
后面几段,是:“我”的自我剖析,反映“我”既同情祥林嫂,又不敢正视现实。有些议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的否定与批判,阅读时仔细体会。
提问:祥林嫂的死,引起什么反应?
明确:没有人关心,长工是漠不关心的,唯有鲁四老爷还要大骂“谬种”。这个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是如此冷酷无情,他把祥林嫂逼至绝境,到死后还是如此残忍无情。
4.学生个别朗读“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怎样理解其中的一些语句?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从“寂静”、“沉寂”等词中可以看出。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轻松”实际上可理解为愤激和沉痛。
这一段景物描写与最后结尾的景物描写在时间上衔接,那么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又有什么作用呢?
5.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思考其作用和特色。
教师讲析:这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想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照应,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限的痛苦和悲哀。这个结尾,以“我”的感受来写景,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
6.讨论小说起名《祝福》的含义。
明确: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7.讨论、归纳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布置作业
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反映过年时热烈欢乐的气氛。
祝福的教案5
【创新设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去思考。可以新形式、新方法,可以开展体验活动,可以借鉴、迁移。春节期间,收到许多朋友发来短信,也编写了几则发给朋友。其中一部分语言形象优美,很是另人喜爱。心想何不借用短信这样一种形式,来进行一次作文形象思维的训练。学写诗歌,以往进行过两次训练,于是便设计这样一次训练。
【训练目标】,生活的活水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源泉
运用形象的语言表述自己美好的祝愿。
【操作过程】
课前准备:搜集语言形象优美、韵律和谐的手机短信息6-8则。
制作多媒体展示课件。
课堂教学:
一、短信欣赏
手机作为一种通信工具已经进入平常百姓家,这不,过春节了,我收到了许多朋友发来的短消息。优美短小的信息将我围绕在浓浓的情谊中。好东西,拿出来与大家共享。下面几则短信是我收集到的或自己写的,请大家欣赏。不过注意思考一个问题:从写作文的角度看,这些短信从内容和形式上有哪些特点?
〖多媒体展示短信(伴有音乐)〗:
心愿是风,快乐是帆,祝福是船,心愿的风吹着快乐的帆,载着祝福的船,轻轻驶向你的港湾:新年快乐!
许一个美好心愿祝全家快乐连连,送一份美妙感觉祝全家万事圆圆,发一条短信祝你微笑甜甜,用一份诚挚敬意祝福全家幸福永远!
让平安坐上开往春天的火车,让快乐与你不见不散,让祝福与吉祥一个都不少,祝福你新年快乐!
窗外的世界很喧嚣,听不到自己的心跳。拉上窗帘抛却烦恼,默默把手指轻敲,让新新春的祝愿,穿过岁月的长河,去倾听你快乐的心跳。
羊儿到鸿运照,烦恼的事全跑掉。向你问个好,生活步步高,喜气围你绕,好运天天交,岁岁有今朝。
让阳光送去美好的期待,让春风送去我深深的祝愿,让白云和蓝天永远点缀你的生活,让白鸽将祝福一次次捎到。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等你电话。
二、讨论悟道
1、自主讨论:
好了,伴着音乐,欣赏完了优美的短信,该思考问题了。下面请各小组(4到5人)讨论2分钟,组长记下自己小组所能想到的答案,看看哪个小组想得最多最好。
〖学生分组讨论〗(气氛热烈)
2、交流小结
时间到了。请各组的发言人准备发言。
〖各组发言人发言〗
生1:写得像诗歌,还押韵的。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生2:句子还比较整齐。语言都好美的,有的用了排比……
很好。其他小组来补充。
生3:有的还用了拟人的手法。
生4:第2句中“快乐连连”“微笑甜甜”把词语双起来用,挺好的。
那叫叠词。能使句子意蕴优美,节奏如流水般和谐优美。
生5:最后一则,好象是改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里的句子。
生6:这句话,那最后的句子有点幽默,刚才大家都笑了。
…………
大家说得非常好。手机短信其实也应是诗歌,好的短信一般有以下特点。我大致归纳了一下,与大家说的意思完全相同。
〖多媒体展示〗
写作短信策略小结:
想象要丰富,多用鲜明形象来抒发情怀。
多用修辞手法。
句式尽量整齐,最好押韵
可以借用古诗,适当修改出新意。
可以适当幽默。
…………
我再来补充一点,作为诗歌的一种形式,短信一般具有想象丰富的特点。“心愿是风,快乐是帆”,“祝福是船让平安坐上开往春天的火车”你想想,想象多丰富啊。还有多用鲜明的形象来抒发情怀。像“风、帆、船”、“火车”、“蓝天白云、白鸽”这些都是具体的赋予了美好感情的事物。善于抓住形象来抒发情感的手法,是写作诗歌的必备的能力,也写好文章的一个手段。
三、演练实战
欣赏和领会了这么多的短信,我们大家是否想来试一试呢。老师有许多外地的朋友。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想给它们送去春天的祝福,请大家帮帮老师吧。给大家3分钟,每人写一则,3分钟后交流。好的有奖。
〖学生独自思考写短信〗
时间到。没有写完的同学待会儿再写。下面请几个同学说说你替老师写的祝福语。
生1:
生2:
四、快速写作
请大家拿出小作文本,用形象的语言的抒发出对朋友的祝愿。
〖多媒体展示〗
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春暖花开,阳光明媚。春天让人充满希望和活力,春天让人浮想联翩。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里,你想对远方的朋友说什么呢?请用短信息的形式,把你的祝福带给他(她)。
提示:可以先想想春天的许多美好事物,让自己的祝福,随着春天独有的形象,随着你形象的语言,从你的心底流淌出来。
学生快速写作,五分钟后第一位学生交作文本,十分钟后大部分交作文本。
结束语:下课的铃声响了。还有5位同学正在完成当中。如果你觉得不满意,回去后可以从容思考,写好后交给老师也行。刚才老师看了大家交上来的本子。很多同学写得非常好,老师将打印出来。有手机的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发送给朋友,暂时没有手机的,等有了手机后再发也不迟。还了请大家记住:写诗歌表情感,最好抓住形象来写。
【作文选摘】
春风拂袖而去,留下一片芳香;春雨飘荡而过,留住幸福心上。(陈小旭)
曾经我们手拉手共同走过的小径,如今依然枝繁叶茂;曾经我们共同看过的夕阳,如今依然美好;不知我俩的心是否依然彼此依靠?(陈晨)
让清风吹散愁云,让细雨滋润心田,让夕阳浮现脸上,让悦耳的鸟鸣牵动快乐的心,让玫瑰的芳醇融入你的笑声,让白云镶嵌蓝天般的胸怀。(邱涔)
(一)春天明月光,看似地上霜给你写篇小文章,带去我真心祝愿。
(二)百花争艳的春天,你是否听到蜜蜂的呼吸。我藏在花的芳香里,给你发一个短消息。(徐冬冬)
拉开春的幕,让花儿给你带来好心情,让风儿留住你的笑容,让小溪带着你前进,让我的祝福坐上远航的飞机来到你身边。(薛晶晶)
滴滴嗒嗒的时钟应和着滴滴嗒嗒的春雨。朋友醒一醒吧!去探头看看窗外美丽的风景!(王蓓蓓)
静寂的夜晚,你可曾看见一叶藏在灯火灿烂处的小舟,可记得要把它带回家,那里装着我祝福的种子。让它带给你一片灿烂,在某个静寂的夜晚。(王丽娟)
当春风给你一丝惬意,当春雨给你一方滋润,我已你播下了幸福的种子。打开关闭已久的心窗,一朵鲜花正在开放。愿花香为我带去,为你种下的那束阳光。(朱东妮)
春雨绵绵,微风送爽,大好风光。又思故人,故人之语,耳边又响。新生的一缕生命,请不要鄙视他的渺小;朋友的一缕祝福,请你将它贮藏。(梅一婷)
你可知道,祝福在我心中起草,像那百灵鸟写在枝头的鸣叫。你可知道,祝福在我身边奔跑,像那柳树垂下的嫩绿枝条。我多么想,让那春天的地铁,将我的祝福带进你心中的轨道。(张晨龙)
红花里映着你的笑脸;思念!柳树上挂着去年的信笺;白鸽的羽毛在抖落。愿你解下羽绒服;心愿!春天要给顽皮的你淋浴,春雨春愿春心情,春天里的你更加美丽!(宋亚琴)
小溪哗哗的流淌,小船儿任意的穿行。愿你如这小溪把握好前进的方向。小溪连通河流,河流连通大洋。愿我们能相聚在大洋的彼岸。(洪晟)
今年的桃花依旧艳,等你的人在桃林边。你离开的那个春天,花儿开得还很甜。倘若桃林被砍,我祝福的心仍深埋在桃林边。今年的桃花依旧艳,祝福你的人在桃林边。(顾晓慧)
春风轻轻歌唱,唱出了你心中的理想;春雨沙沙伴奏,奏出了你心中的乐章。愿春的气息围绕在你身边,给你稍去春的祝福,春的希望。(刘聪聪)
嫩草衔着绿色的希望,打扮春的衣裳;鲜花倾注着粉色的柔情,点缀春的脸蛋;春的好心情写在她心里,愿你的好心情写在你脸上。(冯小燕)
打开关闭的窗户,呼吸春天的气息,坐上那开往春天的地铁,寻找大自然的美丽。抛开烦恼,重新找回走了一个冬天的快乐。(施高威)
祝福的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加深对青春涵义的理解,感受青春的幸福。
2、能力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自我组织能力以及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表演才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自己编导的各种表演形式展示青春,彼此祝福,从而突出欢乐的主题,能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接青春的到来。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寄语青春
2、教学难点:感受青春的幸福
三、教学方法:
讨论、学生表演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青春有了一定的.了解,那到底什么是青春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青春是梦想、是激情、是幸福、是敢于挑战自我,善于表演自我。它充满活力,充满希望,充满朝气,带给我们无限的生机。现在大家正经历着这样一场人生中最美妙无比的青春之约,刚才大家用语言诠释了青春,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用行动来展现你们的青春。
学生表演节目:
主持人上台,宣布节目开始:
1、青春宣誓
2、诗歌朗诵《青春》
3、歌舞表演《青春舞曲》
4、讲故事《青春之路》
5、小品《青春的了解》
6、青春劲舞《SUPERSTAR》
祝福的教案7
活动目标:
1、理解、学习儿歌,初步感受儿歌中的比喻手法。
2、根据生活经验讲述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语言完整。
3、替换儿歌中的祝福语进行朗诵,表达自己对爸爸妈妈的感激之情。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一、通过谈话,激发幼儿对爸爸妈妈的喜爱之情。
1、教师:前两天,小朋友都为爸爸妈妈制作了小档案,现在请小朋友介绍你的爸爸妈妈。他们是干什么工作的?在家里都要做哪些事情?
(1)、引导幼儿和同伴讲述。
(2)、请个别幼儿起来讲述。(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要求幼儿语言完整)
2、老师小结:爸爸妈妈很爱我们,他们不怕辛苦,每天都要为我们做很多的'事情。
3、激发幼儿对爸爸妈妈的喜爱之情。
教师:你们爱不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呢?你想对爸爸妈妈说一句什么话吗?(鼓励幼儿对爸爸妈妈说一句感谢或祝福的话。)
二、理解并学习儿歌。
1、引导幼儿边看教学挂图,边完整欣赏儿歌。
2、提问:
(1)儿歌的名字叫什么?
(2)儿歌里把爸爸妈妈的爱比作什么?为什么?
(3)最后是怎么祝福爸爸妈妈的呢?(引导幼儿用儿歌里的语言进行回答。)
3、教师带领幼儿完整学习朗诵儿歌。
4、教师引导幼儿有感情地朗诵儿歌。
5、幼儿完整朗诵儿歌。
三、仿编儿歌。
1、除了祝爸爸妈妈快乐又健康,你还想祝他们什么呢?(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2、根据幼儿的答案,替换祝福与并示范朗诵。
3、带领幼儿朗诵新编儿歌。
4、鼓励幼儿大胆创编儿歌。
祝福的教案8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语文教案-祝福教案示例二。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课时:
四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本课时重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研习课文:
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3、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第二课时
本课时重点分析祥林嫂形象。
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
情节、人物、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小说的主题是靠人物形象来体现的。这一课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我们只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运,才能懂得《祝福》的主题。而作为人物形象又是通过故事情节──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或冲突表现出来的。那么,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由此来把握祥林嫂的形象,领会《祝福》的主题。
1、开端:
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
小说的一开始,祥林嫂就是封建的宗法制度的牺牲品。因为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她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而丈夫又过早地丧了命。祥林嫂因此陷入了“嫁而守寡”的悲惨的命运之中。按理说,“年纪大约二十六七”的祥林嫂是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在农村生活下去的,可是“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于是祥林嫂才被迫逃到鲁四老爷家里。
②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作者通过祥林嫂在鲁家生活的情况,写出了她的争扎与反抗。
③祥林嫂在鲁家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为什么说她“反满足”?
她希望凭借辛勤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这就鲜明地揭示出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争扎。
然而,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的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她在鲁家做工只三个半月,由于鲁四老爷的支持(P:“既然她的婆婆要她回去……可说呢”),被她婆婆像捆牲口一样,“捆了躺在船板上”,被抢了回去,封建的族权再次向她伸出了魔掌。
2、发展:
祥林嫂被迫改嫁到深山野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写出了封建宗法制度对祥林嫂的迫害而显示出了这种迫害是很残酷的呢?(P。)
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妇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要把劳动妇女置于死地而后快。祥林嫂当时就处在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
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祥林嫂以后的悲剧,都是由此而引起的。
那么,祥林嫂是如何对待新迫害的呢?
3、高潮:
①祥林嫂为什么又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
②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
丧夫失子似乎有偶然性,然而隐藏在偶然性背后的,是那起决定作用的必然性。祥林嫂的丈夫死于旧社会中蔓延着的传染病“伤寒”,阿毛死于祥林嫂的贫困、劳碌。(若不是忙着“打柴摘茶养蚕”,能让年仅两三岁的孩子去剥豆吗?)因此,实质上,是罪恶的政权夺走了祥林嫂的丈夫和儿子的生命,使她陷于嫁而再寡的境地。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
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此,“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③在鲁四老爷,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如何?
祝福的教案9
一、活动目标:
1、体验与同伴游戏的愉悦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快乐。
2、练习听指令做动作,发展平衡能力。
3、幼儿能自主结队进行游戏,学会与他人协作,提高团结协作能力。
4、能根据指令做相应的动作。
二、活动准备:
帽子每人一顶,动物头饰6个,小旗两面。场地布置如图:
三、活动过程:
1、准备活动:学小动物走路,鼓励幼儿大胆的想象和创造。
2、情感活动:创设动物王国将举行一个盛大的庆祝会的情景,请小朋友把自己的祝福装在帽子里送给小动物。
3、平衡能力活动:让幼儿自由选择小路到森林里送祝福。
听指令活动:
集体活动--将祝福送给规定的小动物。
自由活动--结伴通过小路到森林里把祝福送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5、随活动自然结束。
反思:
活动结束后我总结了一下这节活,孩子们游戏的`时候兴奋点太过了,应该让孩子们自己送礼物,让孩子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游戏当中,这就是我的引导不到位,但总的来说孩子们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兴趣都很浓厚,我自己也在这个活动中有了很大的收获。
祝福的教案10
(课前)【板书:祝福鲁迅】
1.到今年,鲁迅先生已经去世80年了。
但他的作品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被广泛地传播着、阅读着。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句名言,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一句朴实的话,道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与良知,表现出一个伟人的博爱与悲悯情怀。
2.今天,我们读小说《祝福》,就能读出这种浓烈的情怀来。
3.小说篇幅较长,将近一万字。课前组织同学们做了认真预习,要求同学们标记段落序号、通读整篇小说、做点个性批注,并完成自学案。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预习的效果。
4.大家通读并初步研究了这篇小说,那么小说的基本情节是怎样的呢,哪位同学来讲一讲?(一位学生说完后,老师予以明确)
同学们看看,从情节设置上可以看出:这篇小说的叙述方式有何特点?--倒叙!此外,这篇小说的情节结构还有个特点,即前有序幕,(和同学一起讲)后有尾声。
小说讲述了祥林嫂一十三年的悲惨遭遇:她从一个二十六七岁的青年妇女,变成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街头乞丐,而且只四十来岁,就悲惨死去,在寒冬、在人们的祝福声中。
其人生变化之大,之惨,让人震惊,令人悲伤。
5.正如作者在文中写道的`那样: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
不过,大家注意到没有。小说中也有这样一些表述: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似乎鲁镇一切照旧。
小说中一方面强调祥林嫂的变化之大,一方面又强调鲁镇的未曾改变。那么,这“变”和“不变”之中究竟有何深刻的内涵和意蕴呢?
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变”与“不变”来阅读和探究小说,进而了解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主旨。
6.先来看小说是如何写“变化”的。
小说围绕祥林嫂写了哪些变化?请在文中找出来,并分析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请同学们整理一下自己的预习成果,等下参与分享。【板书:变】
师生讨论中……[如果需要封建礼教方面的“补充资料”,点击“超级链接”]
【板书:人生的境遇外在表现精神状态】
这一次次变化实际上就是祥林嫂一步步走向毁灭、一步步被这个社会吞噬的过程,作者以极其沉重的笔墨向我们描述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是什么造成了祥林嫂的死亡,在这一系列巨大“变化”的背后,有什么东西是从来“未曾改变”过的?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探究一下“鲁镇从未改变的东西”。(3分钟)
【板书:不变】
师生讨论中……[如果需要封建礼教方面的“补充资料”,点击“超级链接”]
【板书:国民劣根性封建礼教封建思想】
1924年,即中华民国13年。然而,民主和科学的光芒却没有照进鲁镇,更没有改变鲁镇。这里一切照旧,以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为核心的封建文化,根深蒂固,力量强大。正是这些“不变”的东西,像一只看不见的巨手,死死扼住了祥林嫂命运的喉咙,把她推向了毁灭的深渊。
8.解读到这里,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应该非常清楚了,同学们能不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一下,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师生讨论中……
【老师明确】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却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是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最终被旧社会所吞噬的苦命人。
9.作为革命民主主义启蒙思想家的鲁迅先生,以小说的形式为我们展示出了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苦命运,深刻地揭露出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正如许寿堂先生说的: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著名作家丁玲这样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痛苦。
鲁迅先生创作这篇小说就是要“揭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点“超级链接”)
鲁迅先生在满清生活长达30年,对封建专制统治深恶痛绝,于是向往革命,为革命鼓与呼,1911年终于迎来的辛亥革命的胜利;但现实却令他很失望,甚至绝望,有“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中”的大寂寞。但他没有放弃,面对浓黑的夜,他荷戟独彷徨,上下而求索。
鲁迅通过小说,揭露出社会的弊病和人性的弊端,为的就是“引起疗救的注意”,启发人们去改造中国、改良人性,以期国人能够“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10.事实上,鲁迅先生所揭示的一些病苦至今也没有完全疗救好。今天的社会,依然需要鲁迅先生的批判,需要“德先生”的民主,和“赛先生”的科学,以及美好的人性。如此,社会才能和谐,人生才能美好。真诚地祝福各位。下课,同学们再见!
祝福的教案11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教学难点:
祥林嫂悲剧的根源。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具体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2.7.,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二、研习课文
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3.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
情节内容起讫段落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 2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3―― 33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34―― 35
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54―― 65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66―― 110
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111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三、布置作业。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重点分析祥林嫂形象。
具体步骤
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
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小说的主题是靠人物形象来体现的。这一课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我们只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运,才能懂得《祝福》的主题。而作为人物形象又是通过故事情节──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或冲突表现出来的。那么,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由此来把握祥林嫂的形象,领会《祝福》的主题。
1.开端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
小说的一开始,祥林嫂就是封建的宗法制度的牺牲品。因为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她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而丈夫又过早地丧了命。祥林嫂因此陷入了"嫁而守寡"的悲惨的命运之中。按理说,"年纪大约二十六七"的祥林嫂是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在农村生活下去的,可是"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于是祥林嫂才被迫逃到鲁四老爷家里。
②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作者通过祥林嫂在鲁家生活的情况,写出了她的争扎与反抗。
③祥林嫂在鲁家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为什么说她"反满足"?
她希望凭借辛勤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这就鲜明地揭示出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争扎。
然而,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的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
她在鲁家做工只三个半月,由于鲁四老爷的支持("既然她的婆婆要她回去…可说呢"),被她婆婆像捆牲口一样,"捆了躺在船板上",被抢了回去,封建的族权再次向她伸出了魔掌。
2.发展部分:
祥林嫂被迫改嫁到深山野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写出了封建宗法制度对祥林嫂的迫害而显示出了这种迫害是很残酷的呢?
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妇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要把劳动妇女置于死地而后快。祥林嫂当时就处在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
祥林嫂以后的悲剧,都是由此而引起的。那么,祥林嫂是如何对待新迫害的呢?
3.高潮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又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
②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
丧夫失子似乎有偶然性,然而隐藏在偶然性背后的,是那起决定作用的必然性。祥林嫂的丈夫死于旧社会中蔓延着的传染病"伤寒",阿毛死于祥林嫂的贫困、劳碌。(若不是忙着"打柴摘茶养蚕",能让年仅两三岁的孩子去剥豆吗?)因此,实质上,是罪恶的政权夺走了祥林嫂的丈夫和儿子的生命,使她陷于嫁而再寡的境地。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
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此,"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③在鲁四老爷,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如何?
A.鲁四老爷的态度:
鲁四老爷站在顽固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立场上,从精神上残酷地虐杀她。他暗暗地告诫四婶的那段话,就是置祥林嫂于死地而又不露一丝血痕的软刀子。(通过四婶先后喊出三句"你放着罢",杀人不见血地葬送了祥林嫂的性命。)
B.人们的态度:
人们叫她的"声调和先前很不同"。
鲁迅用他那犀利的笔锋,从广阔的领域里揭示了封建社会 黑暗的程度。
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她的精神却惨遭蹂躏。而柳妈的说鬼又给祥林嫂新的打击。
C.柳妈说鬼
④祥林嫂是如何对待这如此沉重的打击的?其结果如何?为了争得做人的权利,为了求得一线生存的希望,她在竭尽全力地反抗着:
她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整日劳碌着,以便积够十二元鹰洋,用"捐门槛"的方法去摆脱人们在阳世、阴世间给她设下的"罪名",她忍受着咬啮人心的嘲笑和侮辱,在无边的寂寞和悲哀中,默默干了一年,这是何等坚韧的反抗精神啊!而反抗的结果,出乎柳妈、祥林嫂的预想,这血淋淋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祥林嫂是无法"赎罪"的,祥林嫂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
4.结局部分
当祥林嫂被折磨得像"木偶人",丧失了当牛做马的条件后,鲁四老爷就一脚把她踢出
门外,使她终于成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的僵尸。即使这样,
她在临死前,还向我提出了三个问题:
A."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B."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C."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这是对魂灵的有无表示疑惑。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的。
三、小结:
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总之,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
反思:
高中语文新教材几经变动,文本有删有增,而《祝福》却始终是保留篇目之一,自然有它独到的魅力,那么,如何让“老”教材焕发新意,也就成为我着力思考的问题。
在《祝福》的讲授过程中,除了让自己的教学理念体现“生本位”这一课改标志性的理念外,还强化了教学过程的多元性、思维过程的多维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尤其是注意做到把这一创设点延续到了课外,即让学生以“阿毛”的身份写一篇反映“母亲”不幸遭遇的文章。这样安排的目的,既能让学生清晰地、完整地把握小说的情节、明确小说的倒叙手法,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更能让学生通过角色的置换,进一步调动他们参与阅读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审美热情。也许阿毛的存活,会降低文本悲剧性的感染力,但却能给学生宽广的空间去想象“母亲”——祥林嫂命运的悲惨,同情有如“祥林嫂”般的底层劳动妇女生存的艰难,进而让他们学着把视角放到自己周围乃至社会中的弱者身上,获得较为真实的生活体验,学会关怀,懂得珍惜。
之所以这样设计,还源于目前一些学生日益缺失的情感现状。
比如,在讲《包身工》时,读到包身工们“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他们会半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公然在男人面前换衣服”时,有些学生往往会无所顾忌地大笑(个别学生还会窃笑),因为他们觉得笑的理所当然,把课文的悲剧气氛全给毁了。诚然,由于时空的距离,学生对这段生活的了解可能只是止于历史教材般意义的理解,缺少直觉得生活感受,对此不能一下子走进教材,不能与教者的意图产生共鸣,也有可理解之处,但不管怎样,这是一种缺失,一种被割裂了的、被刺痛的缺失。
面对这种情景,教者不可能无动于衷,但愤怒的指责毫无用处,而能奏效的,也许只能是理性的情感疏导。所以,对于此类文章,从教者一定要在关注学生特点和时代特色的基础上,思索如何施教,如何导学,能让学生悄然动容,心神慢慢凝重;能使每一种叙述都成为一种沉甸甸的语言,直接触及他们的心灵,引起他们灵魂的颤动,这应不失为一种哀婉、凄切、厚重的审美指向,这也是我们理应要达到的审美效果。
祝福的教案12
教学内容:了解小说的基本内容;
分析“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肖像等的品析,了解祥林嫂的性格、心理及其变化等。
教学目标: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初步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
认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激起学生对祥林嫂的不幸的深切同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爆竹声声辞旧岁,祝福句句迎新春。在这喜庆团圆、迎春接福的时刻,有一个人,却无家可归、寂然地死去了。这个人,就是“祥林嫂”。
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祝福》。
二、梳理情节
方式:请一个学生按照时间顺序简述祥林嫂的半生经历。
提问:课文将祥林嫂的死放在文章开头部分,采用了什么叙述手法?有什么作用?
倒叙
设置悬念,引起人们的惊疑。
三、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先生不是画家,可他分明又是“高明的画家”,他用文字给不同时期的祥林嫂进行了肖像素描,这节课就让我们以“祥林嫂印象剪影”为主线去了解祥林嫂其人。
学习方式:先共同学习,然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再各组汇报学习所得。
祥林嫂印象剪影之一(初到鲁镇)
1.诵读
“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是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局,每月工钱五百文。
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但中人是卫家山人,既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就姓卫了。她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的也不多。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
日子很快的过去了,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2.请一个同学将对祥林嫂的肖像描画文字大声读出来。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
3.提问:祥林嫂是个怎样的人?
虽然刚死了丈夫,营养不良,但年轻健康、精力充沛;
温顺安分、勤快耐劳;
补充:从文中还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寡言少语的人。
4.祥林嫂到四婶家一段时间后,渐渐地有了些变化。是什么变化?请将原文中的有关文字读出来。
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这也正是祥林嫂的印象剪影之二。
文中还有多处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前后桌的同学合作探究,祥林嫂的这些肖像画反映了她内心怎样的变化?
提示:鲁迅先生曾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祥林嫂印象剪影之三(再到鲁镇)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
变化: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健康不如先前)
眼角上带些泪痕(时常伤心落泪)
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死尸似的脸整日没有笑影(不幸对她的打击很大,精神受创)
祥林嫂印象剪影之四(听了柳妈的地狱说后)
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
(彻夜未眠,柳妈的话对她影响很大,无疑是雪上加霜,令她惶恐不安,受到惊吓。)
通过阅读以下文段揣摩祥林嫂的内心渴求。
1.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理。
“唉唉,我真傻,”祥林嫂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
“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痕,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晤晤。”她含胡的回答。
“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
“我么?……”
“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
“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看。”她笑了。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2.这段文章中有三个省略号,其作用是什么?
第一处:表示思索、静默
第二处:表示话未说完
第三处:表示说话断断续续(不知该如何说好)
3.试揣摩祥林嫂的心理。
祥林嫂本来是一个寡言少语的人,苦痛压得她穿不过气来,她只好逢人便说她的不幸,希冀得到一丝丝安慰。可是,遭到众人的冷遇和鄙夷。于是,她只好被迫禁了口。
这次,她面对的是一个“善女人”,她怀着一丝希冀,小心翼翼地试探,结果是无一例外地受伤害,柳妈“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还嘲弄她,祥林嫂不仅没有得到她奢望的慰藉,而且简直无处逃遁,最后只好“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她绝望了,又陷入了自闭。不仅如此,柳妈的骇人听闻的“地狱说”,使她背上了更沉重的心理包袱。
祥林嫂印象剪影之五(捐了门槛之后)
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
(终于如愿以偿,捐了门槛,了却了一桩心愿,内心的包袱卸下了,心理轻松些了)
(高兴“似的”,表明祥林嫂内心抑止不住兴奋,但她的又拿不准四婶如何看她。对四婶说,一是表明自己捐了门槛,已经赎了罪;二也可以看出她的内心依然有些忐忑不安。)
祥林嫂印象剪影之六(四婶阻止她动祭祀用品之后)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掏米。
(这次的打击是“致命”的,祥林嫂倾尽所能,却依旧得不到正常的看待。祥林嫂感到无路可走了,她绝望了,她自感再也不可能获得与其他人一样的生的权利,永世不得翻身了。)
祥林嫂印象剪影之七(我最后一次见到的祥林嫂)
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会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丕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技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赏析1
“黄中带黑”(健康极差)
“消尽先前悲哀的神色”“木刻似的”(表情漠然,精神崩溃,精力衰竭,内心麻木)
“眼珠间或一轮”“活物”(眼神呆滞、空洞,没有精神寄托,没有丝毫的生气,几乎要钝化为“物”。)
赏析2
“内中一个破碗,空的”可否改为“内中一个空的破碗”?“一手技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可否改为“一手技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为什么?
不能,定语“空的”“下端开了裂”独立出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表明祥林嫂乞讨无门,乞讨已久。
赏析3
为什么说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可以删除“分明”“已经”“纯乎”吗?
不能删除。
分明:一看就知,一看就明,显而易见的乞丐模样。
已经:表明成为乞丐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纯乎:表明祥林嫂沦落得完全彻底。
四、小结:
祥林嫂的每一张剪影背后,都伴随着生活给予的不幸与苦痛,或是祥林嫂不屈的抗争。
鲁迅先生曾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
夫死整天的做夫、儿死听闻“地狱之说”捐门槛后仍不许沾祭品被赶,沦为乞丐
顺着眼眼角有了笑影泪痕,没先前精神围着大黑圈眼光分外有神窈陷、呆滞眼珠间或一轮
二十六七岁――――――――――――――――――――――――――――――――不到四十岁
一个勤劳善良、安分守己的不幸妇女,倾尽所能,去求取她与鲁镇人们一样的生存权力,仅仅只是做一个奴隶的权力,她拼尽了她的力气,耗尽了她的每一分积蓄,四处倾诉,渴望得到一丝安慰……可命运还是把她推向了孤独无助的境地,推向了死亡的深渊,究竟是谁杀死了祥林嫂?我们下节课再共同探讨。
可以让学生讨论这篇小说的题目和小说结尾“以喜写悲”的写法;还可以让学生讨论自己感受到的鲁迅笔法。
祝福的教案13
一、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学习重点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理解封建礼教的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二)学习难点
1、小说取名《祝福》的深刻含义。
2、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课文知识点分析(一)字词辨析
寒暄:寒暖。指人们见面时说些客套话。暄,太阳的温暖。
百无聊赖:生活或感情上没有寄托。
不更事:经历世事不多,即缺乏社会经验,不懂世故人情。更,经历。
俨然:十分庄重的样子。
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嚣杂乱。沸反,像沸水一样翻腾。盈,满。
讪讪:难为情的样子。
诡秘、诡诈神秘,使人难以捉摸。
窈陷:深陷。窈、幽深。
惴惴:忧惧不安的样子。
(二)《祝福》的情节结构
把握情节结构是鉴赏小说的第一环节。
1、辨清人物身份及其关系
“我”——祥林嫂眼中的有文化的读书人形象,祥林嫂曾向我探问过“灵魂”有无的问题。鲁四老爷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称为四叔,但二人谈话“总不投机”。实际上“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我”是全文的一个线索型人物,由“我”串连起祥林嫂的整个命运,可以说祥林嫂的故事是“我”耳闻目睹的。
鲁四老爷:是—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对新党极其不满、是对祥林嫂的命运起着决定性的人物。
四婶:因为觉得祥林嫂是个“安分耐劳”的人而留下她,祥林嫂被婆家抢了回去,又时时叨念,但祭祀时却不准祥林嫂沾手。
柳妈:鼓动祥林嫂去捐门槛,地位与祥林嫂一样的下层劳动妇女形象。
祥林嫂:嫁过两个丈夫,生过一个儿子,丈夫、儿子先后死掉,最后沦落为乞丐,惨死街头。
2、把握情节脉络
《祝福》情节是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主体来安排的。具备小说的情节要素。
序幕:小说开头交待了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既有对阴沉,灰暗的年底景象的描绘,又有对家家准备祝福的盛况的介绍,更有对虚伪,反动保守的鲁四老爷及其书房的描写,为主人公祥林嫂悲剧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背景。
结局:小说采用倒叙手法,在序幕之后,首先交待了已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在新旧交替的年关寂然死去的消息,反映了鲁四老爷对祥林嫂之死的冷酷,社会上对祥林嫂悲剧的冷漠,也表现了“我”对其的关注及对当时社会的激愤,从而引起“我”对祥林嫂“半生事迹的断片”的追忆,展开对悲剧主体部分的描述。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与鲁四老爷发生矛盾冲突。
发展:祥林嫂被卖到再嫁,表现出“出格”的反抗。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再次与鲁四老爷发生矛盾冲突,终被赶出鲁家大门。这部分情节与开头的结局“联成一体”,便构成了祥林嫂悲剧的全部历史。
尾声:结尾一段再次描写祝福的欢乐情景和“我”的感受,对表现小说的主题起着深化作用。
(三)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关系
《祝福》写于1924年,鲁迅把故事发生的地点放在江南农村的一个小镇,还是唤作“鲁镇”。鲁镇便是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以及镇上的人们、山村的婆婆、卫老婆子、大伯、还有小说中的“我”,组成了祥林嫂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祥林嫂的命运为这个环境所决定的。
(1)在这个社会环境中,妇女没有丝毫的权利。尽管祥林嫂也劳动,而且又勤快能干,还是没有丝毫的权利,连最起码的人身自由也没有。男女不平等,婚姻讲财礼,等于买卖婚姻,妇女成了商品。婆婆可以强行将她抓回来卖到山里,鲁四老爷也认为无话可说,雇主也不保护女工,祥林嫂只能听人摆布,竭力“反抗”也无济于事。
(2)在这个社会环境中,人们以封建贞操观念歧视再婚妇女。鲁四认为祥林嫂这样再婚过的人,“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祭祀不让沾手,祥林嫂用血汗钱捐了门槛,满以为这一下赎了一世“罪名”,不料,四婶照样不准她沾手,她的精神彻底崩溃。是封建贞节观念将祥林嫂推上了绝路。
(3)在这个社会环境中,人心冷漠,没有同情,没有爱。对于祥林嫂的不幸,鲁镇的男女老少,都视为笑料,没有丝毫的安慰和援助,有的只是烦厌,嘲弄和唾弃。最后被鲁家无情地打发出门,沦为乞丐,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在人们只顾“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之时,倒毙在风雪中。即便如此,还被骂为“谬种”,实乃冷酷之至。
(4)在这个社会环境中,迷信观念又使祥林嫂在死亡线上饱受精神折磨。封建贞操观念使她丧失劳动机会,精神崩毁,信神信鬼,又使她怀着死后被锯成两半的恐惧。
以上内容图示说明如下:
鲁镇,旧中国村镇的缩影。这里世态冷酷,封建势力猖獗,封建迷信等旧俗盛行。鲁镇住满了吃人的,自己被吃又转过来吃人的人,他们组成一个浩浩荡荡的队伍,有的笑吟吟,有的流着泪,有的皱着眉,但全都闪着白历历的牙齿,对着牺牲者——祥林嫂,明中暗中咬她一口!祥林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竭力逃避着被吃的命运,虽然她进行了一次次的抗争,但她的抗争是不可能胜利的。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是封建制度、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祥林嫂的悲剧是社会悲剧。
(四)文学常识
鲁迅的作品以杂文为主,小说只有《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其中《呐喊》中很多作品都学过或将要学到,如《孔乙己》《药》《故乡》《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三、基础能力训练
(一)选择
1、选出对下句话的描写方法及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
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A、外貌、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虚伪、反动的思想性格。
B、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虚伪、反动。
C、外貌、语言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亲切、保守。
D、肖像、言行描写。表现了人物对革命的痛恨情绪和保守反动。
2、选出下面画线部分停顿正确的一项()
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
A、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B、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C、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D、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3、对上题题干中的那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现世是如此,希望在于将来。
B、祥林嫂活不如死。死对祥林嫂是一种解脱;对周围的人来说,也可卸下精神重压。
C、反语。愤激而沉痛,对现世社会极端憎恨。
D、反语。委婉而曲折,对祥林嫂深切同情。
4、下列各句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鲁迅早期的小说集有两部,即《呐喊》和《彷徨》,从写作时间上看,《呐喊》在前,《彷徨》在后。
B、《故乡》《孔乙己》《阿Q正传》《药》选自《呐喊》《祝福》选自《彷徨》。
C、明朝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D、《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年间,张玉书、陈廷敬等奉皇帝命令编纂的一部字典。
5、下列句子表达效果最好的一组是()
①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的破碗;一手拄着下端开了裂的比她更长的一支竹竿。
②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③原来她家里还有一个十多岁的能打柴的小叔子。
④原来她家里还有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6、《祝福》中的“我”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就是鲁迅自己,用这样的写法,能增强文章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B、“我”和鲁四老爷一样,同属有钱阶层,在思想上也是一致的,虽然他对祥林嫂怀着一丝同情。
C、“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是鲁迅的化身,他不满现实,但彷徨、无奈。
D、“我”是串连故事的线索人物,他同情劳动人民,但对残酷的现实又无能为力,“荷戟独彷徨”。
7、小说结尾再次写到鲁镇“祝福”的热闹景象,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热闹的气氛与祥林嫂的死恰成鲜明对比,说明祥林嫂是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
B、热闹的气氛与祥林嫂的死恰成鲜明对比,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也与前文形成呼应,使小说结构更为严谨。
C、热闹的景象恰似是祥林嫂的葬礼,表现出人们对祥林嫂的同情。
D、热闹的气氛与祥林嫂的死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映了民众的愚昧、冷酷,同时也与前文形成呼应,使小说结构更为严谨。
(二)语段练习(A)
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竞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揽他,也是一个谬种,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了他的心。他也不很留。这样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
1、文段中的“大约”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答:。
2、文段中两个“俨然”的意思解释正确的是()
A、前者是“庄严”的意思,后者是“很像”的意思。
B、两个都是“整齐威严”的意思。
C、两个都是“庄重严肃”的意思。
D、前者是“整齐”的意思,后者是“庄严”的意思。
3、写出文段中使用“隐语”的一个例子。
答:。
4、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死持什么态度?
答:。
5、对作品中的“我”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就是作者本人,即鲁迅先生。
B、“我”具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同情祥林嫂。
C、“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
D、“我”要离开鲁四老爷家,表明对鲁四老爷的憎恶。
(三)语段练习(B)
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衰弱的老人挡住了我。
红肿的、含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衣服,龌龊的伤口……呵,贫困把这个不幸的人,弄成什么样子啊!
他向我伸出一只(①)、肮脏的手……他呻吟着,他哀求施舍。
我伸手搜索自己所有的口袋……没有钱包,没有表,也没有一块手帕……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
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来的手,无力地摆动着和发着颤。
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②)的手:“请原谅,兄弟!”
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笑了笑——而且,他也紧紧地握了握我(③)的手指。
“哪儿的话,兄弟!”他嘟哝着说,“这已经是很可感谢的了,这也是恩惠啊,兄弟!”
我明白,我也从我的□□那儿得到了□□。
作者:屠格涅夫
1、“红肿”、“冰冷”、“战栗”都是用来形容手的,请将它们分别填入文中标序
号处。
答:①②③
2、通读全文,领会文意,然后在结尾句中的方框处各填一个词。
答:我明白,我也从我的□□那儿得到了□□。
3、“我”和乞丐互相握手的基础是什么?
答:。
4、“这也是恩惠啊”、“这”指的是什么?
答:。
5、“我”为什么要向“乞丐”请求“原谅”?选出正确的若干项()
A、自己一时无法在物质上给乞丐以帮助,为此深感内疚、自责。
B、自己也是一个一贫如洗的穷人,推己及人,同病相怜,为囊中羞涩而深
感尴尬。
C、老人是物质上的乞丐,自己是精神上的“乞丐”,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渴
求得到老人的理解。
D、“我”在内心里把“乞丐”当作和自己平等的人看待,为未能在物质上帮
助自己的“兄弟”而深感不安。
6、结尾句有何深意?“我”从“老人”那里到底得到了什么?用简练的语言加
以概括(不超过30个字)。
答:“我”从那位“乞丐老人”那里得到了□□□□□□□□□□□□□□
□□□□□□□□□□□□□□□□。
7、从第二段的肖像描写可以看出“我”的思想感情是。
8、本文最恰当的题目是
A、《乞丐》B、《握手》
C、《路遇》D、《两个乞丐》
基训能力训练答案选择答案:
1、A2、C3、C4、C5、B6、D7、B
语段练习(A)、(B)答案:
(A)
1、不能。因为“脸上变了色”,自己并不能看到,只有凭自己的感觉体会,只能是一种估计
2、C
3、用“老了”代替“死了”
4、作为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鲁四老爷把祥林嫂逼至绝境,到死还是冷酷无情,大骂她是“谬种”
5、A
(B)
1、①红肿②战栗③冰冷2、兄弟恩惠3、彼此都是能理解对方的人4、“我”的言行所体现的同情心5、ACD/B错在“一贫如洗”
6、老人对“我”的充分理解和坚持“我”的生活信念的力量
7、深切同情
8、A
祝福的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根据情节和人物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3、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
4、训练学生把握小说主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概括小说情节
2.把握人物形象
一.导入
1.列表回顾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
2.关于彷徨及祝福的创作背景
A.鲁迅此时的思想状况:由呐喊而彷徨
B.1924年前后的历史
辛亥革命1911五四运动1919
二、小说情节概括
(一)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
(二)请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概括祥林嫂的悲剧人生
三、人物形象分析
(一)小说三次写到“祝福”,在鲁镇人们祝福时,祥林嫂都在做什么?(此问意在引导学生注意女主人公的际遇的悲惨和不公)
(二)小说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分析外貌,都有什么变化?(此问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女主人公的外貌变化,挖掘其社会根源。)
(三)讨论:(这些讨论意在引导学生全面把握祥林嫂性格的多样性,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主题的关系上加深对封建礼、教封建思想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该小说的主题。)
祥林嫂是否有过幸福和满足?
祥林嫂是否有过反抗和抗争?
婆家凭什么将她抓回?
为什么要捐门槛?
对她精神打击最大的事情有哪些?
有人说,祥林嫂之死,鲁四叔是首恶,柳妈等是帮凶,你怎样看?
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分析要点:封建思想毒害当时社会的人们,封建礼教害人、吃人。
(四)概括人物形象
祥林嫂:勤劳、善良、能干的劳动妇女,但在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摧残下一步步走向死亡。
四老爷: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捍卫者。
“我”:思想进步、有同情心,但软弱的小知识分子。(板书)
四、布置作业
写300字左右的小作文——《祥林嫂的故事》。
课堂练习﹙一﹚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钝响﹙dùn﹚幽微﹙wēi﹚镯子﹙zhuó﹚桌帏﹙wěi﹚
B.夹袄﹙jiā﹚负疚﹙jiù﹚烟霭﹙ǎi﹚彷徨﹙páng﹚
C.胆怯﹙què﹚监生﹙jiān﹚咀嚼﹙jiáo﹚讪笑﹙shàn﹚
D.门槛﹙kǎn﹚驯服﹙xùn﹚惴惴﹙zhuì﹚草窠﹙kē﹚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踌躇怨府寒喧少不更事
B.利害缪种俨然话不投机
C.呜咽鄙薄诡秘沸反盈天
D.惊惶窈陷拆罪瘦消不堪
3.下列空白处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四婶,﹙﹚后来雇佣的女工,大抵﹙﹚懒﹙﹚馋,﹙﹚馋而且懒,左右不如意,﹙﹚也还提起祥林嫂。
A.只有因为非即或者所以
B.只是由于非就而且因此
C.只有因为或还或者所以
D.只是由于或或而且因此
4.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B.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C.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D.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A.“太太,我见得多了:回头人出嫁哭喊的也有,说要寻死觅活的也有,抬到男家拜不成天地的也有,连花烛都砸了的也有。
B.看她模样还周正,又只是顺着眼,手脚都壮大,不开一句口,很象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C.“就是——”她放低了声音,走近两步,极秘密似地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D.说是刚刚远远地看见一个男人在对岸徘徊,恐怕是正为寻她而来的,很像夫家的堂伯。
6.下面句子横线处应填的一句话是﹙﹚
四叔一知道,就皱一皱眉,道:“这不好,恐怕她是逃出来的。”
此后大约十几天,大家正已渐渐忘却了先前的事,卫老婆子忽而带了一个三十多岁
的女人进来了,说那是祥林嫂的婆婆。
A.不多久,这推想就证实了:她诚然是逃出来的。
B.这推想不多久就证实了,她诚然是逃出来的。
C.她诚然是逃出来的,这推想不多久就证实了。
D.她诚然是逃出来的,这推想不多久就证实了。
7.下面是对《祝福》题目意义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B.祥林嫂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从而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
C.作者深深同情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祝福》这个标题,寄托了作者对祥林嫂的悼念和祝福之意
D.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死得寂寞、冷清,使“凶人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增强了祥林嫂之死的悲剧性,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E.小说借“祝福”活动为背景,揭示了农村阶级对立的残酷现实和人物之间的阶级属性。
8.祥林嫂被绑架回去后,“可恶!”“然而……”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可恶的是,暗地里拖走了祥林嫂,有失鲁家体面,然而把她弄回去,也是应该的。
B.卫老婆子可恶,她不该介绍祥林嫂到鲁家做工,然而把她弄回去,也是应该的。
C.可恶的是祥林嫂被拖走了,四婶只得自己作饭,然而把她弄回去,也是应该的。
D.可恶的是祥林嫂,她不该出来做工,然而把她弄回去,也是应该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小说的环境描写
2.分析小说的主题
一、交流作业,由两位同学读《祥林嫂的故事》,在学生互议的基础上,教师简要评议。
二、分析小说的环境
小说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1、研读开头一节
A、旧历的年底最像年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但地上而且天空中也有近新年的气息?
B、将到新年是一种怎样的气氛?
C、四叔与我见面的情景表现什么?大骂新党,S在书房里表现什么,为什么不是“留在书房里”
2、研读第一次祝福景象的描写
此段描写最突出的是什么,找关键词:
都没多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一律忙,如此---如此---也如此
3、作者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有什么特征,房如其人,表现了什么?
明确总结:A沉闷压抑的气氛
B封建的风俗习惯迷信根深蒂固(尽管封建制度已寿终正寝)
C保守、虚伪、反动
4、研读"冬季日短"一节
A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B为什么说祥林嫂是玩物?
C如何理解"则无聊生者不生------"
明确:渲染社会环境的黑暗与可恶,营造悲凉气氛,表示我对祥林嫂的同情与愤激,
封建思想、封建礼教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的刽子手。
三、主题探讨:
通过描写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四、作业布置:
试比较祥林嫂和秀禾(电视剧《橘子红了》)的性格和命运。(练笔)
课堂练习﹙二﹚
﹙一﹚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牺醴和香烟,都醉熏熏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9.解释加点的词语。
﹙1﹚初夜:
﹙2﹚歆:
﹙3﹚香烟:
﹙4﹚蹒跚:
10.“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是指什么?
11.这段话最后画横线的语句说明了什么?
﹙二﹚
我因为常见些⑴但愿不如所料,,⑵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⑶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他的心。他也不很留。这样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上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起来。
12.文中画横线的(1)(2)(3)三处按顺序分别是从哪个角度说的,选出正确的选项()
A.对黑暗社会的深刻体察“我”的`爱憎情感正常的逻辑推理。
B.对黑暗社会的深刻体察正常的逻辑推理“我”的爱憎情感。
C.“我”的爱憎情感正常的逻辑推理对黑暗社会的深刻体察。
D.正常的逻辑推理对黑暗社会的深刻体察“我”的爱憎情感。
13.鲁四老爷听到祥林嫂的死讯,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这里的语言描写体现鲁四老爷的性格特点是。
14.从这段文字来看,“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15.根据鲁四老爷的短工和“我”的对话,可以看出短工对于祥林嫂的死是怎样的态度?
16.最后一段中依次填入方框处的词恰当的一项是()
A.寂静沉寂舒畅B.安静沉静畅快
C.寂静孤寂畅快D.安静寂静舒畅
17.“陈旧的玩物”是指。
18.“活得有趣的人们”是指。
19.最后一段中画横线的语句的意义是
课堂练习答案:
1.D(A.桌帏wéi;B.夹袄jiá;C.胆怯qiè监生jiàn,咀嚼jué)
2.C(A.喧—暄;B.缪—谬;D.拆—折,消—削)
3.A
4.C
5.A(要注意人物描写的特点及观察描写的顺序)
6.C
7.C
8.A
9.(1)上半夜。(2)这里指神享用祭品。(3)香烛的烟火。(4)形容走路不稳
10.指文章开头的“我”的“不祥预感”、“负疚”和“责任”。
11..这段话既包含了对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的愤懑之情,也通过“我”自嘲的独白,表现了对社会的黑暗和丑恶无可奈何、听之任之的颓唐心情。在社会斗争面前,“我”是个抱着玩世不恭的逃遁态度的苟活的知识分子。
12.C
13.毫无同情心,自私冷酷
14.是一个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憎恨封建势力,同情劳动人民,但又缺乏斗争的勇气,面对黑暗的现实,无能为力。
15.虽然同为下层劳动人民,但短工的言语和神态表明他对祥林嫂的死毫无同情心,代表了鲁镇人的愚昧、麻木、冷漠。
16.A
17.和祥林嫂一样命运悲苦的贫穷受辱的人
18.鲁四老爷这样的封建礼教的卫道士
19在现在这样的人世间,无所依靠而活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使讨厌见她的人不再见到她,这对于别人和自己,都还不错。这表现了“我”对黑暗社会的憎恨,但同时又无能为力的思想。
祝福的教案15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理解《祝福》的主题。
预习指导
(1)应注意的正确读音
祝福 暂寓 享用 悚然 照例 胆怯 即刻 谬种 负疚 形骸
两颊 窥探 荸荠 讪讪 窈陷 洞穴 歆享 牲醴 朱拓 监生
蹙缩 剥豆 炮烙 陈抟 间或 捺上 不更事
(2)应掌握的词语
书上的:
朱拓 形骸 讪讪 窈陷 歆享 牲醴 不更事 间或一轮 沸反盈天
补充的:
暂寓 本家 鄙薄 大抵 聘礼
(3)要注意的字型
寒暄(喧) 烟霭(蔼) 走投无路(头) 形骸(骇) 惴惴(揣湍)
(4)要知道的常识
康有为 四书 送灶 祝福 国子监(监生)
(5)具体语境中理解词义
投机:谈话总是不投机。(见解相同)
他是一个投机取巧的人。(利用时机谋取私利)
踌躇:我在极短的踌躇中,想…… (犹豫)
什么踌躇,什么计划,都挡不住三句问。(犹豫的事)
看他踌躇满志的样子。(得意的样子)
俨然:四叔俨然的 陪着。(形容庄重、严肃)
村庄里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这孩子说起话来,俨然是个大人。(好像)
但是:她但是呜咽,说不出话来。(只是)
本来他说要来的,但是没来。(表转折的连词)
作家作品
课文题解
情节结构
序幕 —— 写祝福景象
结局 ——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 祥林嫂初卖改嫁
高潮 ——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 再写祝福景象
祥林嫂的悲剧人生
人物形象
1、小说三次写到“祝福”,在鲁镇人们祝福时,祥林嫂都在做什么?
第一次“祝福:(彻夜干活 “一人担当” 能干 受称赞)
第二次“祝福:(只能烧火 “不得沾手”)
第三次“祝福:(满怀恐惧,寂然死去)
分析要点:
生活悲惨 命运不公
2、小说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分析外貌,都有什么变化?
初到鲁镇时的外貌:(死了丈夫,悲哀,但年轻,精神还好)
再到鲁镇时的外貌:(夫死子亡,十分悲哀,精神不济,)
临死前的外貌变化:(被赶出门,成为乞丐,精神已彻底麻木)
分析要点:
精神打击一次比一次大 每况愈下
3、讨论:
祥林嫂是否有过幸福和满足 ?
祥林嫂是否有过反抗和抗争?
婆家凭什么将她抓回?
为什么要捐门槛?
对她精神打击最大的事情有哪些?
为什么要捐门槛?
对她精神打击最大的事情有哪些?
有人说,祥林嫂之死,鲁四叔是首恶,柳妈等是帮凶,你怎样看?
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4、概括人物形象
祥林嫂:
勤劳、善良、能干的劳动妇女,但咱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摧残下一步步走向死亡。
四老爷:
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捍卫者。
“我 ”:
思想进步、有同情心,但软弱的小知识分子。
小说环境
【祝福的教案】相关文章:
《祝福》教案01-26
《祝福》的教案02-27
《祝福》教案09-04
祝福的教案09-20
祝福青春教案02-27
鲁迅《祝福》的教案09-05
鲁迅《祝福》教案07-27
《祝福》教案15篇01-26
《祝福》教案六篇02-22
《祝福》教案三篇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