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窦娥冤教案

窦娥冤教案

时间:2024-09-30 05:50:10 教案 我要投稿

窦娥冤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窦娥冤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窦娥冤教案精选15篇

窦娥冤教案1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元杂剧和关汉卿的基本知识;理解古白话跟现代汉语在词法上的一些异同

  2.整体感知全剧,把握故事情节和结构

  3.理清《窦娥冤》的戏剧冲突

  【学习重难点】

  1. 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2.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3.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学法点睛】诵读、探究。

  【知识积累】

  (一)有关元杂剧:

  1.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

  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2.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唱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

  宾白:即说白。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

  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3.元杂剧的角色:

  旦:女角色。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少年女角色)四类。

  末:男角色。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

  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

  丑:俗称“小花脸”。多扮次要角色。

  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角色。

  4.其他:元杂剧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为“旦本戏”(女角色主唱)、和“末本戏”(男角色主唱)两类。

  (二)有关作者,吴汉卿号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三)东海孝妇的故事: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婆婆)甚谨。姑欲嫁之,终于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劳,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汉书·于定国传》)

  (四)写作背景: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自主学习】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楔子( ) 窦娥( ) 嫡亲( ) 亲家( ) 撇下( )看觑( ) 薄面( ) 斟酌( ) 隅头( ) 孛老( ) 勒杀( )绣闼( )怕不中( ) 刬的( ) ??( ) 亲眷( ) 羊肚儿( ) 知契( ) 症候( ) 恓惶( ) 祗候( ) 呕吐( ) 孽根( )亢旱( ) 刽子手( ) 埋怨( ) 前合后偃( )罪愆( ) 盗跖( )古陌荒阡( )

  2.课文中使用了不少宋元时期的白话,其中有些词语的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请辨析下列加点的词语的古今意义

  (1)就准了这四十两银子( )( )

  (2)这早晚窦秀才 早晚使用 早晚呆痴 ( )( )

  (3) 当骂呵,则处分几句 ( )( )

  (4)你老人家放精细着( )( )

  (5) 不堤防遭刑宪( )( )

  (6)行动些,行动些( )( )

  (7)谁敢合毒药给你 只合把清浊分辨( )( )

  (8)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 )( )

  (9)是什么主意( )( )

  (10)嘱咐他几句话咱( )( )

  (11) 念窦娥尸首不完全( )( )

  (12)尸骸上烈些纸钱( )( )

  (13)你还有甚的说话 那有这等说话 不知亢旱三的说话准也不准( )( )

  (14)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 )( )

  (15) 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 )( )

  (16)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 )( )

  3.对课文中涉及的元杂剧的有关术语,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外 ②云 ③净 ④科 ⑤唱 ⑥卜儿 ⑦鲍老儿⑧倘秀才 ⑨叨叨令 ⑩正旦 ⑾正宫 ⑿滚绣球

  A.①③⑥⑩/②④⑤/⑦⑧⑨/⑾(12)

  B.①②③④⑿/⑤/⑥⑦⑧/⑨⑩/⑾

  C.①③④/②⑤⑿/⑥⑦/⑧⑨⑾⑩

  D.①③⑥⑩/②④⑤/⑦⑧⑨⑿/⑾⑿

窦娥冤教案2

  教材分析:

  这场戏节选自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窦娥冤》中最精彩的一折。这一折戏是全剧的高潮,通过描写窦娥被解往刑场问斩的经过,刻划了她敢于反抗的性格,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

  二、理解节选部分的剧情及窦娥的形象;

  三、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

  教学重点:窦娥形象、元杂剧常识。

  教学难点:三场戏对表现窦娥形象的作用。

  教学设想:先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常识,再理清:赴法场、别蔡婆、立誓愿三场戏的情节结构,依次分析三场戏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与作用,最后总结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教学过程中注意启迪学生积极思考。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简介常识、通读全文

  具体步骤:

  一、导入新课:从古代戏曲的不同种类、不同角色导入新课。

  二、简介元杂剧的常识:套数(散套)

  1、元曲的分类:散曲

  元曲 小令

  剧曲(杂剧)

  2、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

  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3、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唱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

  宾白:即说白。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

  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4、元杂剧的角色:

  旦:女角色。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少年女角色)四类。

  末:男角色。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

  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

  丑:俗称“小花脸”。多扮次要角色。

  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角色。

  5、其他:元杂剧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为“旦本戏”(女角色主唱)、和“末本戏”(男角色主唱)两类。

  三、简介关汉卿及有关常识:

  关汉卿,元杂剧的代表人物,与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代表作《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四人共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即《窦娥冤》,其他著名作品还有《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等。其中,《窦娥冤》又是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四、检查预习:说出下列元杂剧中常见的口语、衬字的意义

  行动些、没来由、葫芦提、只合、则落得、无心正法、也么哥

  五、理清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

  启发:节选部分中,窦娥先后做了哪些事?课文可分为几场?

  赴法场怨天(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情节结构见蔡婆遗嘱(窦娥告别婆婆)

  在刑场誓愿(窦娥发下三桩誓愿)

  六、课堂小结:

  学习本课,我们首先要了解元杂剧的知识,关汉卿及其创作情况,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以上这几方面,我们要用心掌握。

  七、布置作业:

  1、预习:熟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2、通读节选部分,掌握字词。

  附:板书设计

  窦娥冤

  元杂剧关汉卿

  指斥天地

  情节结构告别蔡婆

  发下誓愿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赏析第一、二场戏

  具体步骤:

  一、复习检查: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节选部分情节结构

  二、阅读欣赏第一场戏

  1、指名朗读开场的舞台提示(科介)

  问:这段科白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什么作用?

  答:描写了押解死囚的情景。渲染了一种肃杀可怕的气氛。

  2、阅读“端正好”这支曲子:

  指名朗读;说出曲子大意。

  问:这曲子中,窦娥主要诉说了什么?

  答:窦娥主要诉说了自己莫名其妙受到了惩罚,冤屈可以动地惊天。窦娥由“屈”而“怨”,自然地引出了下支曲子。

  3、阅读“滚绣球”

  教师范读这支曲子。

  问:这支曲子的各句依次写了什么内容?试理清此曲中窦娥的情绪变化过程。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窦娥先前也是认为世间自有鬼神主持公道,但悲惨的遭遇让她不禁对天地鬼神产生了怀疑,而后愤怒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阶级的对立,对天地鬼神大胆地彻底否定。但封建社会的一句弱女子,又能如何呢?窦娥的天大冤屈,怨恨,也只能转化一声悲泣。即:

  传统观念怀疑质问揭露黑暗彻底否定一声悲泣

  重点理解:“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简析:这两句,是作借窦娥之口,对封建社会作猛烈的抨击、尖锐的批判,同时,也表现了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历来被认为是本剧中最具有思想性的一句台词。

  三、阅读第二场

  1、指名朗读“倘绣才”;问:窦娥为何哀告走后街?

  答:“怕则怕被我婆婆见”、“枉将他气杀也么哥”说明她怕走后街是怕被她婆婆见到后让婆婆伤心。

  2、讨论: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具有哪些精神品质?对揭示主题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温顺善良的一面,使窦娥的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突出了窦娥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黑暗,现实的残酷。另外,这一情节也激起了人们对窦娥的深切同情。

  3、学生默读接下来的一段科介,及“快活三”“鲍老儿”,看科介和唱词在内容上有何联系?

  答:都诉说了自己的冤屈,立下了遗嘱。

  点拨:人们称这种在唱词、说白中诉说同样的内容为“曲白相生”。

  4、简析艺术手法:这场戏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

  悬念:哀告走后街

  巧合:怕见婆婆偏偏遇见婆婆

  曲白相生:说白与唱词相互补充。

  四、课堂小结:

  前两场戏中,窦娥的感情由屈而怨,由怨到悲,初步展示了她的反抗精神,她温顺善良的品格。同时,也激起了人们对她命运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五、布置作业:

  背诵“端正好”与“滚绣球”二曲。

  预习“三桩誓愿”疏通文字。

  附:板书设计

  诉说冤屈

  赴法场怀疑质问怨(反抗精神)

  揭露社会

  彻底否定

  哀告走后街(悬念)

  (怕见蔡婆)

  见蔡婆遇见蔡婆(巧合)悲(温顺善良)

  白

  立下遗嘱(曲白相生)

  唱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第三场戏的阅读鉴赏、总结、练习

  具体步骤:

  一、复习检查背诵“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试述前两节中窦娥的感情变化、所表现的性格特点。

  二、阅读第三场戏

  1、指句朗读第一桩誓愿的相关段落,思考:

  窦娥的第一桩誓愿是什么?

  剧中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它的?

  这桩誓愿的实质是什么?

  2、学生回答:

  窦娥的第一桩誓愿是“血溅白练”。作者以曲白相生的手法,反复表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窦娥发下这桩誓愿,实质是希望刑场上的人能了解她的冤屈。

  3、学生举一反三,自读以下两桩誓愿,填写下表:

  誓愿顺序 誓愿内容 所用典故 誓愿实质

  第一桩 血溅白练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希望刑场上人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桩

  第三桩

  3、思考讨论:这三桩誓愿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在全剧中地位如何?

  为何第一场戏中“怨天”,这里又寄希望于天?怎样理解这一矛盾?

  明确:这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坚决反抗,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也是全剧高潮。

  窦娥的诉说中,“怨天”和依赖于“天”的情感始终交织在一起,这种矛盾实质上反映了作家世界观的矛盾。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批判了封建统治者,表达了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人,他虽关心人民的疾苦,但不能从根本上看到救民于水火、变革现实的道路和希望,最终还是要借助“天”来为窦娥昭雪冤枉。

  三、总结全文:

  1、窦娥的感情发展:怨悲恨

  2、窦娥古代妇女的反抗者形象

  3、主题揭露社会的黑暗现实,歌颂窦娥反抗精神

  4、语言通俗精炼,生动感人,运用元代口语

  四、布置作业:

  1、总结元杂剧的知识,记忆字词、典故;

  2、学习本课后,你体会最深的有哪些?写一篇剧评。

  参考题目:《谈窦娥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评窦娥冤的情节结构艺术》

窦娥冤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有关常识。

  2.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弄清杂剧内容。

  3.理解主人公窦娥的性格特征,概括杂剧的主题。

  4.分析体会元杂剧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3、情节冲突和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赏读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3

  课型:教读课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导入:

  在我国古代,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事情的结局都让人觉得凄凉悲惨,但人们都会把自己美好的愿望加在他们的身上,比如梁山泊与祝英台,虽生不能在一起,但人们让他们死后双双化蝶也算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刘兰芝和焦仲卿虽被逼而死,但两坟相依,两树相连,也是人们对他们的美好祝福吧!今天我们又将看到一个凄惨悲痛的富有浪漫气息的古冤案——《窦娥冤》。

  二.元杂剧与关汉卿:

  (一)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1)题目:

  杂剧剧本结尾处有总括全剧情节的对句。对句末句为剧名全称。如《窦娥冤》:“秉鉴赏=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怨”。

  (2)结构:

  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如《窦娥冤》。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如《西厢记》。

  ①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②有的杂剧还有“楔xiē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窦娥冤》属旦本。

  (3)角色:

  ①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

  ②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

  ③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④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kuí。

  ⑤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lái儿(小厮sī)。

  (4)宫调:

  乐音七声:宫、商、角、徵zhǐ、羽、变徵、变宫。

  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不同宫调之声情不同。《窦娥怨》第三折用正宫,适于表现“惆怅雄壮”的思想感情。

  (5)套数:

  亦称联套,是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按照一定规则连缀起来,每套必有[尾],亦称[煞],表示全套曲子成一阕què。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窦娥冤》用正宫,其联套形式为[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耍孩儿][二煞][一煞][煞尾]共10支曲子。

  (6)曲词:

  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是按照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填写的,也可以在曲牌的规定之外,适当加入衬字或增句。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窦娥冤》套曲,押的是“先天”韵。

  (7)宾白:

  指剧中人的说白部分。”

  宾白又分以下四种: 对白:人物对话;

  独白:人物自叙;

  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

  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

  (8)科介: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如“再跪科”“鼓三通、锣三下科”。

  (二)作者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yǐ斋叟sǒu,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pǔ(《墙头马上》)、马致远(《汉宫秋》)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三、理清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

  楔子(序幕): 交待背景,写出窦娥的悲苦身世。

  第一折(开端):赛卢医为躲债欲杀蔡婆,蔡婆为谢恩引狼入室。

  第二折(发展):张驴儿为逼婚误杀亲父,窦娥在公堂屈打成招。

  第三折(高潮):赴法场窦娥指斥天地,明冤屈发下三桩誓愿。

  启发:节选部分中,窦娥先后做了哪些事?课文可分为几场?

  赴法场 怨天 (窦娥指斥天地)

  见蔡婆 遗嘱 (窦娥告别婆婆)

  在刑场 誓愿 (窦娥发下三桩誓愿)

  五、布置作业:

  1、预习:熟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2、 通读节选部分,掌握字词。

窦娥冤教案4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

  教学难点:

  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学方法: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介绍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指导阅读

  1.阅读“自读提示”中与本折有关的情节。

  2.阅读课文。

  3.提问式阐述: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得清楚明白。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折里?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第三折里仅有窦娥指天发誓,刑场受戮,故事情节简单,而构成窦娥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如社会恶势力的代表张驴儿、元代残酷统治的典型官府都隐藏在幕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潮,可见,全剧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与戏剧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窦娥冤教案5

  课型 教读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有关常识。

  2.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弄清杂剧内容。

  3.理解主人公窦娥的性格特征,概括杂剧的主题。

  4.分析体会元杂剧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3情节冲突和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赏读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在我国古代,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事情的结局都让人觉得凄凉悲惨,但人们都会把自己美好的愿望加在他们的身上,比如梁山泊与祝英台,虽生不能在一起,但人们让他们死后双双化蝶也算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刘兰芝和焦仲卿虽被逼而死,但两坟相依,两树相连,也是人们对他们的美好祝福吧!今天我们又将看到一个凄惨悲痛的富有浪漫气息的古冤案——《窦娥冤》。

  二.元杂剧与关汉卿:

  (一)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1)题目:杂剧剧本结尾处有总括全剧情节的对句。对句末句为剧名全称。如《窦娥冤》:“秉鉴赏=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怨”。

  (2)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如《窦娥冤》,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如《西厢记》。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窦娥冤》属旦本。

  (3)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4)宫调:乐音七声:宫、商、角……羽、变宫。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不同宫调之声情不同。《窦娥怨》第三折用正宫,适于表现“惆怅雄壮”的思想感情。

  (5)套数亦称联套,是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按照一定规则连缀起来,每套必有[尾],亦称[煞],表示全套曲子成一阕。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窦娥冤》用正宫,其联套形式为[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耍孩儿][二煞][一煞][煞尾]共10支曲子。

  (6)曲词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是按照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填写的,也可以在曲牌的规定之外,适当加入衬字或增句。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窦娥冤》套曲,押的是“先天”韵。

  (7)宾白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

  (8)科介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序、武打和舞蹈。如“再跪科”“鼓三通、锣三下科”。

  (二)作者关汉卿

  (1)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马致远(《汉宫秋》)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2)关汉卿散曲中,像《南吕一枝花·不伏老》这样的作品,可以说是一篇极端张扬自我、追求个性自由的宣言书: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花攀红蕊嫩,柳折翠条柔。浪子风流。凭着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残柳败休。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宿柳。(梁州)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分茶撅竹,打马藏图;通五音六律滑熟,甚闲愁到我心头!伴的是银筝女、银台前、理银筝、笑倚银屏,伴的是玉天仙、携玉手、并玉肩、同登玉楼,伴的是金钗客、歌金楼、捧金樽、满泛金瓯。你道我老也、暂休?占排场风月功名首,更玲珑又剔透。我是个锦阵花营都帅头,会玩府游州!(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侯,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新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上走!

  三、检查预习:说出下列元杂剧中常见的口语、衬字的意义行动些、没来由、葫芦提、只合、则落得、无心正法、也么哥四、理清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

  启发:节选部分中,窦娥先后做了哪些事?课文可分为几场?

  赴法场怨天(窦娥指斥天地)见蔡婆遗嘱(窦娥告别婆婆)在刑场誓愿(窦娥发下三桩誓愿)

  五、布置作业:

  1、预习:熟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2、通读节选部分,掌握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元杂剧的有关知识节选部分情节结构

  二、阅读欣赏第一场戏

  1、指名朗读开场的舞台提示(科介)问:这段科白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什么作用?一开幕刽子手摇旗提刀,监斩官厉声吆喝,再配上缓慢沉闷的锣鼓声,舞台一片阴森紧张的氛围。窦娥披枷戴锁登场,呼天抢地的悲诉怒斥,更加重了悲剧气氛。答:描写了押解死囚的情景。渲染了一种肃杀可怕的气氛。

  2、阅读“端正好”这支曲子:

  (1)指名朗读;说出曲子大意。问:这曲子中,窦娥主要诉说了什么?答:窦娥主要诉说了自己莫名其妙受到了惩罚,冤屈可以动地惊天。窦娥由“屈”而“怨”,自然地引出了下支曲子。

  (2)词语玩味:没来由:这三个字更贴近窦娥的身份,虽是口头白话,但比“莫须有”之类的文人白话更能突出窦娥的大屈大冤,“没来由”对于窦娥是清白无辜,对于官府,实际讽刺,诬陷可以得逞,王法,还有什么尊严?不提防:窦娥纵然再小心再谨慎,也难以提防歹人的暗箭中伤,可见世道的险恶。动地惊天:窦娥自知在人间已没有可以伸冤处,希冀天地能感应,还自己一个清白。弱者的无奈,反映出了人间的黑暗,“动地惊天”可说是戏文之眼,也会后面的三桩誓愿的实现埋下伏笔。

  (3)讨论:有人说窦娥的“鸣冤”反映了一个弱女子的恐怖心理,你是怎样看?窦娥的“鸣冤“不是哀婉的哭泣,起句便发起了对黑暗势力的冲击,有动地惊天的舞台效果,创制了一种特有的气氛——愤胜于悲,悲中透出不屈和刚烈。“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这是窦娥在临遭极刑前的最真实的心理活动,这种活动,不单是一个弱女子的恐怖心理,更包含着巨大的悲痛,不甘蒙冤受屈的多种情愫,让观众心中更有一种复杂的伤痛心绪。

  3、阅读“滚绣球”教师范读这支曲子。问:这支曲子的各句依次写了什么内容?试理清此曲中窦娥的情绪变化过程。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窦娥先前也是认为世间自有鬼神主持公道,但悲惨的遭遇让她不禁对天地鬼神产生了怀疑,而后愤怒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阶级的对立,对天地鬼神大胆地彻底否定。但封建社会的一句弱女子,又能如何呢?窦娥的天大冤屈,怨恨,也只能转化一声悲泣。即:传统观念怀疑质问揭露黑暗彻底否定一声悲泣重点理解:“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简析:这两句,是作借窦娥之口,对封建社会作猛烈的抨击、尖锐的批判,同时,也表现了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历来被认为是本剧中最具有思想性的一句台词。

  三、阅读第二场

  1、指名朗读“倘绣才”;问:窦娥为何哀告走后街?

  师生活动

  答:“怕则怕被我婆婆见”、“枉将他气杀,《窦娥冤》 -语文教案

窦娥冤教案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相关知识,把握窦娥的典型形象。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课文,欣赏作品的语言和浪漫主义的手法,赏析悲剧艺术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主人公窦娥勇于反抗不合理社会的精神和善良的性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味作品的语言,把握窦娥的典型形象。

  【难点】

  理解作者采用充满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的用意,领会作品的思想价值。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四、课时安排

  设置2课时教学,本教案为第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很多人在自己蒙受冤屈的时候常常感叹说:“真是比窦娥还冤哪!”那么,窦娥是什么人?她因为什么受冤?冤到了什么程度?今天我们就来鉴赏元代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教师板书课题。)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1、课前布置学生排演《窦娥冤》课本剧,学生表演课本剧,其他学生欣赏。

  2、结合教材P3注释介绍本文作者关汉卿,并且简单介绍古典戏剧和元杂剧。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本剧的故事梗概。

  明确:父将窦娥来抵债——蔡婆讨债赛卢医——恶人赖债害人命——张驴儿父子救蔡婆——父子逼人成婚配(窦娥不从)——张驴儿设计害蔡婆——张福食毒归西天——张驴儿逼婚挟窦娥(窦娥不从)——张驴儿诬陷告州官——昏官不查定娥罪——窦娥刑场发誓愿——三桩誓愿皆应验。

  (三)深入研读

  学生四人为一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8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

  1、窦娥一生有哪些不幸遭遇?

  2、戏剧一般是通过制造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的,而戏剧冲突一般有三类:人物之间的冲突,人与环境的冲突。那么本剧的主要矛盾冲突属于什么类型?

  3、窦娥之“冤”表现在哪个方面?(或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

  4、从窦娥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到元代什么样的`社会状况?

  明确:

  1、(1)三岁丧母;

  (2)父女分离;

  (3)丧夫打击;

  (4)流氓欺压;

  (5)贪官污吏的毒刑和判决。

  2、人与环境(社会)的冲突。

  3、(1)流氓恶棍张驴儿误把自己的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

  (2)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屈,却反被判以死罪。

  (3)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又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4、(1)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

  (2)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庸、贪赃枉法。(3)被压迫的妇女们无法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尊严,生命和财产安全等也没有保障。

  (四)小结作业

  1、可见,社会环境的影响几乎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它犹如一个巨大的“磁场”,个人一旦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环境对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2、熟读第三折,重点品味《端正好》和《滚绣球》等曲子,初步感知窦娥的形象。

  六、板书设计

  窦娥冤

  关汉卿

  元杂剧

  故事梗概

  七、教学反思

  《窦娥冤》是人教版教材必修4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我在备课的时候进行了充分的考虑,这篇课文是中国古代戏曲单元的第一课,学生对于怎样鉴赏古代戏曲无所适从,所以,我在上第一堂课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我帮助学生了解与戏曲有关的文学常识,引导学生学习鉴赏古代戏曲的要点以及如何入手进行鉴赏古代戏曲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了解剧情,理解字意,熟悉内容,所做这些为第二课时做好铺垫。

  教学中,我设计的教学内容基本按照我的思路进行。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课本剧很生动,比较成功,赢得同学们热烈掌声,抓住课本剧,引导学生自己认识到学习本课的要点,并且结合课文观看课本剧让学生自己感知、感悟。借助多媒体课件加强辅助教学,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通过几个主要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能对于本剧有宏观的把控,为第二课时的深入欣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窦娥冤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明白如话的说白、凝练而富有节奏的唱词,理解窦娥这个艺术形象的人性之美。

  过程与方法:品味精彩唱段、分角色朗读、改写、利用多媒体设备,直接欣赏戏曲片断,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品味精彩而富有表现力的戏剧语言,感受窦娥形象,体会窦娥悲愤至极的情感、以及造成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难点:怎样看待“三桩誓愿”实现这一超现实情节以及造成窦娥悲剧的根源。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戏剧是一种运用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各种艺术手段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生活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一提到戏剧,我们自然会想到一连串的名字,如著名的戏剧作家莎士比亚,他的著名代表作《哈姆雷特》。其实在我们祖国的艺术宝库中,戏剧一直是一朵绚丽的奇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把书翻到84页。

  二:熟悉文本

  根据课文节选的故事情节,课文讲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

  提示:(板书)

  1【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愤怒控诉

  2【倘秀才】—【鲍老儿】四个曲牌:婆媳诀别

  3【耍孩儿】—【煞尾】:三桩誓愿(窦娥在刑场上发下三大誓愿)

  注:几煞的顺序倒过来,不是一煞、二煞、煞尾,而是倒过来的:二煞、一煞、、煞尾

  预设:生1:窦娥谴责天地鬼神——途中与婆婆诀别——窦娥在刑场立下三桩誓愿

  三:品读赏析【端正好】【滚绣球】二曲

  学生朱懿玲朗读第一则【端正好】;老师板书:赴刑

  1:第一只曲子唱给谁听的呢?天地(板书)

  2:天地难道听得懂吗?天若有情天亦老,天怎么会有情呢?天地如何听得懂呢?这里是不是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天地呢?难道指上天和我们脚下所踏的土地吗?

  生:不是

  3:那肯定有其他含义,这里的天地代表什么?

  当时的法律——法律操控在谁的手中?

  ——最高统治者或统治阶级。天地所代表的是当时的统治阶级(秩序)(板书)

  4:过去的皇帝贵为九五之尊,但谦虚的说我是天地的儿子,天子,而窦娥所要批评、责骂的是天地,是对整个统治秩序的怀疑、否定和批评。

  5:你们能不能在滚绣球中找出几个最有代表性的字词,读出来,可以看出窦娥的什么感情?,

  “没来由“——无缘无故;不提防(防不甚防),可见窦娥是无辜,是冤枉的。

  “叫声屈动地惊天”—表明冤屈之深;生埋怨(生生地埋怨),所以窦娥临刑前不禁要对天地生埋怨。

  两个同学合作朗读第二则【滚绣球】(杨喆+罗可心)

  1:滚绣球赏析:滚绣球中哪几个句子最有代表性?抒发了窦娥怎样的感情?

  ①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混淆黑白)

  ②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手推船!(揭示本质)层层推进

  ③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彻底否定)

  2:注:盗是什么?——反抗统治者的首领,农民起义的领袖,是英雄,但由于作者思想的局限性,把他看成坏人。颜渊何许人也?孔子最得意的门生、贤人,这里泛指好人。

  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混淆了好人和坏人,黑的和白的颠倒了,指出了天地的混淆黑白。这是天地偶然间的错误吗?哪里看得出来?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朗读)——这是铸成大错的真正(本质)原因,这不是偶然的。

  3:第三个句子“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配不配做天地,这是对天地彻彻底底的否定。(板书)这三个句子是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

  不是,是层层递进,逐层加深的。

  4:滚绣球的曲子到这里完了吗?对照原文,还漏了一句话“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这就是一个弱女子在残暴的社会秩序下最终的结局。

  我们发现关汉卿非常高明,对人物的情感处理呈曲线,三个句子逐渐加深,达到顶峰后又一下子跌入谷底,这就是感情抒发上的一种曲折层进。

  小结:这是第一个场景在赴刑过程中通过对以天地为代表的统治秩序的责骂来进行彻底的否定。

  四:赏析【倘秀才】—【鲍老儿】四个曲牌第二个场景:诀别(板书)

  1:窦娥在与婆婆诀别的时候有没有心愿,心愿是什么?这心愿看出了什么?

  两个心愿:(板书)有哪两个心愿?

  2: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为什么不走前街走后街?

  怕前街里被婆婆看到,伤心,这表现了她性格中善良的本性。

  3:临行前对婆婆的叮嘱。

  预习作业交流:把【叨叨令】道白最后三行和【快活三】【耍孩儿】改编成自己的语言,尽量符合窦娥临别时的口吻

  完全改成自己的语言

  嘱咐婆婆:“将碗凉浆”“烈些纸钱”“不要啼啼哭哭”

  4:遇到传统时节将碗凉浆祭奠我,烧点纸钱给我,这些要求高不高?

  不高。要知道窦娥为谁而死?婆婆——但她提的要求微乎其微。

  5:这两个心愿看出了窦娥的什么?

  善良、孝顺和富有自我牺牲精神

  6:作者一再刻画窦娥的心地善良有什么用意?

  越写出窦娥的善良、孝顺越能够反衬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凶残。(反衬)板书

  五:赏析【耍孩儿】—【煞尾】第三个场景:立下三桩誓愿

  1:窦娥立下哪三桩誓愿?

  生: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2:能不能找出每桩誓愿运用了哪些典故?

  血溅白练: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六月飞雪:六月飞雪因邹衍,

  东海曾经孝妇冤

  3:这三桩誓愿分别表现了什么?

  1):血溅白练——为什么要血溅白练?

  窦娥是冤枉的,要一领净席,又要丈二白练,让我的鲜血半星都不洒在红尘中,以示自己的清白。

  2):六月飞雪表现了什么?——既遮住把尸骸遮住了,又揭示自己的清白,同时又表现冤屈程度之深,别忘了剧本题目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3):亢旱三年表现了什么?——不仅表现自己冤,而且要惩罚黑暗的.社会,惩罚凶残的统治阶级的=

  4:这三桩誓愿的顺序是什么关系?

  也是层层推进的,层层深入地,欣赏三桩誓愿的戏曲片断,感受窦娥的一腔反抗精神。

  5:六月真的会飞雪吗?血真的会溅在白练上吗?

  肯定不会,这种手法不是真实地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这是什么手法?

  浪漫主义的手法,夸张、大胆地想象

  6:为什么要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为什么关汉卿使原本不能实现的三桩誓愿都一一兑现,这里有怎样的含义?(讨论)

  生:使戏剧更有传奇色彩,这种结局在当时实现是很难做到的,只有通常过天地,所以作者只有通过浪漫手法使冤屈得到伸张正义。

  插入:从这一结尾的安排中,看出关汉卿对窦娥有一种怎样的情感?(两个效果)

  1:深深的同情

  2:这不是一种讽刺吗?这个社会还有王法吗?没有。冤屈只能通过什么来使它伸张正义?只能通过浪漫、想象、天地来实现,这对整个封建统治秩序是一种辛辣的讽刺。

  7:在你读过的艺术作品中用浪漫主义手法来结尾的还有什么?

  《孔雀东南飞》中“化鸟”,《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化蝶,生不能结合,死后变为在自然中翩翩起舞的自由的蝴蝶,既是对他们的同情,也是对这种追求精神的赞美和肯定。

  共同之处:作品通过想象、夸张,以超现实的情节,让美好的愿望在作品中得以实现,以寄寓作者的爱憎,反映人民的情绪和理想。结合作品内容来看,这种写法表现了作品揭露社会矛盾的深刻性和解决社会矛盾的理想化。

  六:课堂拓展

  善良而坚强的窦娥就这样无辜的被送上了刑场,这样的结局着实让人痛心惋惜愤恨,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希望窦娥能幸福的生活着。

  其实有很多好事者对《窦娥冤》进行改编,看一下剧作家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落水黄河,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父女重相会。”

  问:皆大欢喜,破镜重圆,多好啊?真的很好吗?你觉得和原来剧本有何差距?

  生:没有对统治阶级的惩罚,也没有对封建统治秩序的嘲讽,反而削弱了剧本的表现力量(批判力量)

  插入著名学者余秋雨在《废墟》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话:中国的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是最怕看悲剧的,他们总希望看到一个大团圆。其实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便没有崇高。说得多好啊

  总结:我们不能不佩服关汉卿,是他塑造了不朽的文学形象窦娥,一个至刚、至善、至美的人,是他让人们在虚幻的世界中看到了黑暗社会的一线光明,这就是《窦娥冤》恒久的艺术魅力。

  七:作业:熟读课文,思考本课语言特点?

  板书设计:

  窦娥冤

  赴刑天地(统治秩序)彻底否定

  诀别两个心愿反衬

  立誓三桩誓愿反抗精神

窦娥冤教案8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理解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

  3.情感目标: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们的反抗精神

  二、重点难点

  1.品味戏曲的语言

  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三、预习点拨

  1.熟读课文,初步了解文意

  2.查阅工具书或电子网络了解作家作品及戏曲有关常识并解决重点字词

  第一课时

  写作背景:

  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一、知识储备

  1.关汉卿,号 , 戏曲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代表作品有 、 、 、 等。《窦娥冤》全名 ,共 ,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关汉卿的 和王实甫的 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

  2.元曲四大家为“关”“马”“郑”“白”。其代表作是关汉卿的 ,马致远的

  ,白朴的 ,郑光祖的 。

  3.元杂剧:元代形成的一种把 、 、 等有机结合起来的戏剧形式。剧本结构一般分为 ,有的还加一个 ,剧本由 、 、 三部分组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演唱,全用北方曲调,由 或 一人独唱至终。

  4.正音

  刽子手( )、亲眷( )、嗟怨( )、杳无音信( )、前合后偃( )、

  尸骸( )、冤枉( )、荒阡( )、亢旱( )、鲍老儿( )、瀽( )、

  5.课文出现 个曲牌,都属于 宫调。

  二、理清结构(本折戏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三、问题探究

  研读第一层

  1.【端正好】曲子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滚绣球】曲中,窦娥质问了什么?痛陈了什么?否定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3.【滚绣球】这支曲子又表达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研读第二层

  1.课文在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同时,又反映了她性格的另一面,是什么?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

  2.试分析窦娥与婆婆的一段对白,体会关剧的语言艺术。

  3.讨论: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不替婆婆认罪,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课外延伸:把讨论内容写成一段小文字,阐明自己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研读第三层

  1.窦娥临刑时发出了哪三桩誓愿?为什么要发这三桩誓愿?

  2.这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什么性格?

  3.作者设计三桩誓愿,并写两桩誓愿当场应验,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起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二、拓展延伸

  思考讨论:除了《窦娥冤》,文学史上还有很多作品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比如《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化为双飞鸟;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游记》这些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文学作品中会这样安排呢?(提示:可从作家、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社会现实等角度考虑)

  三.趣味探究

  窦娥与哈姆雷特

  关汉卿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之一,是中国戏曲的奠基人,在世界文学史中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因此关、莎二人的戏剧作品常被用于比较研究。窦娥与哈姆雷特,这两个著名的悲剧形象分别诞生于13世纪的中国和17世纪初的欧洲,在反封建的斗争精神方面存在着一些共性,但二者又有很大不同。

  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发下三大奇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的叔父克劳迪斯毒死了他的父亲,篡夺了王位。老国王的鬼魂显现,把自己被害的经过,告诉儿子哈姆雷特,要他报仇。他弄清真相后,决心杀死奸王,但又顾虑重重。就在下决心动手时,不幸错杀了恋人的父亲。奸王把他送往英国,在去英国途中他逃回丹麦,在一场由克劳迪斯安排的比剑中死去。他在临死前总算刺死了克劳迪斯,但他改变现实的重大理想并未实现。

  哈姆雷特的主要对手是克劳迪斯,克劳迪斯身上集中了封建、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恶德。从这一点看,窦娥与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都在社会。

  但窦娥的命运从一开始就不能选择,哈姆雷特则不同。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因苦苦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而迟迟不能采取积极行动,最后只能凭一时冲动,抱着宿命论观点行动起来,以至于最终和所爱的、所恨的人同归于尽。他的悲剧不仅仅在社会,还在人性本身。

  课外延伸:通过这段文字的阅读,或许会使你对刚才讨论的问题的理解有了很大启发,那么,把你自己的想法和刚才各组讨论的结果求同存异进行归纳整理,写成一篇小论文。

窦娥冤教案9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该剧剧情取材自东汉“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

  教学难点:

  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学方法: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介绍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指导阅读

  1.阅读“自读提示”中与本折有关的情节。

  2.阅读课文。

  3.提问式阐述: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得清楚明白。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折里?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第三折里仅有窦娥指天发誓,刑场受戮,故事情节简单,而构成窦娥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如社会恶势力的代表张驴儿、元代残酷统治的'典型官府都隐藏在幕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潮,可见,全剧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与戏剧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戏剧本身的特点是什么呢?那就是剧作家在剧本中,除了精心构思戏剧的矛盾冲突外,还要匠心独运地安排曲牌、唱词、说白,以便创造条件,让演员在舞台上尽情地演出。

  4.提问:在课文中一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5.提问: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按“思考和练习”一的要求)

  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第1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第2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第3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6.分析第1层。齐读第1层两支曲子。

  7.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但由于窦娥的冤情深重,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所以窦娥唱出:“……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词时,便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共鸣。

  8.背诵[滚绣球]一曲,然后作“思考和练习”五。

  明确: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普通女子,窦娥对神明的天地本应深信不移,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她对天地鬼神由信赖而怀疑,由怀疑又转为愤怒的控诉:“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样,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认识到了善良的人的贫穷命短,罪恶的人富贵延寿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认识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又能怎么样?她除了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愤怒的控诉以外,只能是“落得两泪涟涟”。

  9.小结:这两个曲牌,十分准确而深刻地概括了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草菅人命、残酷压迫的反动本质。又由于这两个曲牌的唱腔高亢激越,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和谐统一,自有一种强烈的感人力量。为此,这两个曲牌,就已把剧情推向了高潮。

  布置作业

  1.默写[滚绣球]曲牌,整理“思考和练习”五。

  2.结合“思考和练习”三,研究阅读第2、3两个层次。

  3.熟悉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阅读分析第2层内容,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

  2.体会第3层中作者采用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及在当时的作用。

  教学内容和步骤

  复习检查

  1.学生背诵[滚绣球]。

  2.复述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研究阅读

  1.提问: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而求远呢?

  明确: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展示了她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

  2.然而,她的婆婆还是迎面赶来了,请看她与婆婆的一段对白,并试作分析。

  (原文略)

  3.提问:通过人物对白,试分析关汉卿的语言艺术和戏剧效果。

  明确: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剧情和人物性格服务。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在戏剧冲突的程度上,由急转缓,由怯转伤,抒情气氛加浓,窦娥的性格更加完美。可见窦娥对婆婆的孝顺,但像这样一个完美的善良的妇女,竟然惨遭如此的冤屈,被诬陷为杀人凶手,足见当时的统治是何等的腐朽,社会是何等的黑暗。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还为悲剧的产生蓄足了势,起到了深刻批判封建社会的作用。

  4.阅读[快活三][鲍老儿]。

  5.提问: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呢?

  明确: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这样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已阅读第3层。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明确: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6.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7.提问: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现实,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写成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表明社会的黑暗,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

  8.提问:“煞”就是结尾的曲牌,为什么关汉卿要把“煞”分成[二煞][一煞][煞尾]三个曲牌呢?

  明确:说明蓄积在窦娥胸中的怒火再也无法控制,犹如地下岩浆,冲向决口。也说明剧作家意犹未尽,他要把窦娥的无辜受害,要把人们对窦娥的同情,要把人们对统治者的愤恨表现得痛痛快快,淋漓尽致。于是在结尾处一波三折,把高潮推向顶峰。

  9.归纳主题。(参看[自读提示])

  补充材料

  “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

  1.“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2.“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

  3.“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窦娥冤教案10

  教学目标:

  ⒈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色风格。

  ⒉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⒊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

  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⒈元杂剧简介

  ⒉关汉卿简介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 郑光祖 白朴 马致远

  ⒊《窦娥冤》剧情简介

  三、整体感知

  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

  ⑴把你认为疑难的问题找出来,讨论交流。

  ⑵课文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

  四、讨论交流

  ⒈讨论交流疑难问题

  ⒉自由发言:课文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

  示例:

  (一)强烈的反抗精神

  ⑴指天斥地

  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好歹,怕硬欺软,错堪贤愚。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⑵三桩誓愿

  临刑时的三桩誓愿,尤其是第三桩誓愿,窦娥把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这是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恨和坚决抗争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这里,是全剧的高潮,也是窦娥形象塑造的最成功的一笔,主人公的反抗精神由此得到完美的体现。这样,一个勤劳、正直、善良,但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年轻妇女的形象就丰满、鲜明地站在我们面前了。

  (二)淳朴善良的性格

  诀别婆婆:走后街→说真相→立遗嘱→劝婆婆

  窦娥这善良、美好的心灵更突出了她的“冤”和“屈”之深,也就更深入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现实的残酷。

  ⒊谈谈关汉卿的语言风格

  明确:

  ①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见深邃。

  ②说白,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声气口吻酷似其人。

  ③曲白配合相得益彰。

  王国维评:“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元人第一。”

  五、探究阅读

  ⒈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却又在最后发下三大誓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⒉这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理由如下:

  ①“血溅白练”――是希望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并用“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这两个典故说明她死得冤枉、悲凄。

  ②“六月飞雪”――表明她的'清白,并用“六月飞霜”这个典故表现她的冤情深重,足以动天。

  ③“亢旱三年”――不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冤屈,而是希望上天惩治邪恶。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东海孝妇”这一典故的运用,更加强化了她的斗争性。

  这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不可颠倒。

  ⒊这三桩誓愿有两桩即时应验,还有一桩在第四折中也得到验证。现实中这本来不可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均是无法实现的。而在作者笔下,竟然都得到验证。正是作者浪漫主义的描写,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也正是本剧最成功的一处,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六、主题探讨

  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明确:“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法制黑暗,官吏昏聩

  七、课文总结

  关汉卿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也是一位熟悉民间疾苦的艺术家,他用本色又当行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善良、勤劳而又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深刻地揭露了时代的黑暗、社会的腐败,并且为世界文学画廊增添了一个永不磨灭的形象,《窦娥冤》的确不愧为元曲之首。

窦娥冤教案11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通过分析唱白理解人物形象。

  2、揭示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主题。

  3、戏剧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视频欣赏,引入学习本剧第二个场景。

  教师:窦娥的冤屈,真能感天地,泣鬼神,如果说第一个场景刻画了一个满含悲愤之情,有着强烈反抗意识的窦娥,那么,第二个场景又跟我们带来的是什么样的窦娥呢?

  二、赏析第二个场景:

  1、学生角色朗读《倘秀才》《叨叨令》和窦娥与刽子手的对白,(男:刽子手,女:窦娥)思考:讲了什么内容?表现了窦娥的什么性格特征?

  学生明确:主要写了窦娥请求不走前街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主要表现了窦娥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

  2、教师:窦娥来到了法场,她婆婆也来到了法场,接下来,让我们来朗读一下窦娥和婆婆的对白,思考:这段对白,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们明确:这些话通俗明白,像生活本身那样自然、贴切,没有丝毫加工的痕迹,而且与窦娥的身份、处境相吻合,刻画了她善良的心地。

  3、这段对白,除了刻画窦娥善良的心地,还叙说了窦娥的冤屈,这在情节上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明确:这段对白,主要用以激发人物的内心冤屈,表现人物的内心愤恨,为后文发三桩誓愿作了铺垫。

  4、女生齐读《鲍老儿》曲子的后面唱段,思考:窦娥说自己: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这话这样理解?

  学生明确:因为现实难合人意,她在这种是非颠倒的社会中感到无能为力,只能感叹自己时运不济;这样说也可以安慰婆婆,减轻婆婆的悲伤,体现了她的孝顺。

  5、思考:作者着力刻画窦娥的善良性格,在表达主题上起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明确: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试想一个平时心地善良的百姓竟被昏官断为杀人的凶手,可见当时的吏治是何等的.腐朽;一个素来性格温顺的女子最终也作出了如此强烈的反抗,可见当时的社会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压迫是何等的深重。这样与窦娥反抗的精神相映衬,使她的形象更丰满、鲜明;同时善良的被毁灭,突出了她的冤和屈之深,更深入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三、赏析第三个场景:

  (教师:窦娥满含冤屈,走上了法场,她多么不甘心平白受冤,多么想昭示冤情,多么想惩罚世道,那我们再来看看窦娥走上断头台时说了些什么)

  1、学生明确,主要讲了三桩誓愿,是哪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2、赏析血溅白练:角色朗读宾白,齐读《耍孩儿》唱段,思考:窦娥要血溅白练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明确:①说明自己的冤屈。②让自己的满腔热血不落红尘,她发这誓是想让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3、赏析六月飞雪:学生角色朗读宾白部分,思考:窦娥要六月飞雪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明确:①让上天昭示自己的冤屈。②让白雪裹尸,洁白不染。

  4、引导学生分析血溅白练和六月飞雪所隐含的其他意思。

  学生明确:表明了她与要与那污浊的社会最后的决裂,也表现了她品格的高洁。

  5、赏析亢旱三年:学生自由讨论:窦娥要发下亢旱三年的誓愿?

  学生讨论明确:她希望的不仅是个人的冤情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恶人,亢旱三年,楚州自然颗粒无收,那些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污吏自然就不可搜刮。同时更突出窦娥惊天地、泣鬼神的冤屈之深。

  6、学生欣赏视频,感知窦娥的冤屈。

  7、学生讨论:前后对天地的不同态度是否矛盾?

  学生明确:前者是无助之下的怨恨,实质上怨恨的是现实的社会;后者是无助之下最后的依靠和寄托,是窦娥反抗精神的体现。所以二者并不矛盾。

  8、体会典故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霜、东海孝妇的作用?

  学生明确: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说明窦娥冤枉悲凄;六月飞霜衬托窦娥冤案是实,证明并暗示第二桩誓愿也能实现;东海孝妇除了暗示第三桩誓愿将要实现之外,更能衬托窦娥的反抗精神。

  四、总结窦娥的形象: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和摧残的、善良孝顺、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抗争的劳动妇女形象。

  五、学生讨论:

  根据结尾安排三大誓愿的情节,探讨本剧的浪漫主义手法。

  六、概括主题:

  学生明确: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七、分析语言特点:

  《窦娥冤》一剧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课文中,凝练而又明白如话的说白,优美而又有节奏的的唱词,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集中表现了窦娥的怨与愤。不少古代白话,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等都表述得十分生动。科白等辅助手段运用的也很好,配合唱词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复杂心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八、【补充材料】

  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

  1.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2.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

  3.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九、作业:

  根据所掌握的窦娥的性格特点,为窦娥写一幅挽联:

  上联:贞洁敬孝,哀怨感天雪飞六月

  下联:刚烈争抗,悲愤动地旱亢三年

窦娥冤教案12

  教学目标:

  ⒈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色风格。

  ⒉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⒊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

  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⒈元杂剧简介

  ⒉关汉卿简介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⒊《窦娥冤》剧情简介

  三、整体感知

  分主角朗读课文,要求:

  ⑴把你认为疑难的问题找出来,讨论交流。

  ⑵课文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

  四、讨论交流

  ⒈讨论交流疑难问题

  ⒉自由发言:课文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

  示例:

  (一)强烈的反抗精神

  ⑴指天斥地

  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好歹,怕硬欺软,错堪贤愚。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⑵三桩誓愿

  临刑时的三桩誓愿,尤其是第三桩誓愿,窦娥把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这是窦娥对自我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恨和坚决抗争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那里,是全剧的高潮,也是窦娥形象塑造的最成功的一笔,主人公的反抗精神由此得到完美的体现。这样,一个勤劳、正直、善良,但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年轻妇女的形象就丰满、鲜明地站在我们面前了。

  (二)淳朴善良的性格

  诀别婆婆:走后街→说真相→立遗嘱→劝婆婆

  窦娥这善良、完美的心灵更突出了她的“冤”和“屈”之深,也就更深入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现实的残酷。

  ⒊谈谈关汉卿的语言风格

  明确:

  ①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见深邃。

  ②说白,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声气口吻酷似其人。

  ③曲白配合相得益彰。

  王国维评:“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元人第一。”

  五、探究阅读

  ⒈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却又在最终发下三大誓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靠是始终交织在一齐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经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我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⒉这三桩誓愿的顺序能够颠倒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够,理由如下:

  ①“血溅白练”――是期望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并用“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这两个典故说明她死得冤枉、悲凄。

  ②“六月飞雪”――证明她的清白,并用“六月飞霜”这个典故表现她的冤情深重,足以动天。

  ③“亢旱三年”――不仅仅是为了证明自我的冤屈,而是期望上天惩治邪恶。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东海孝妇”这一典故的运用,更加强化了她的斗争性。

  这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不可颠倒。

  ⒊这三桩誓愿有两桩即时应验,还有一桩在第四折中也得到验证。现实中这本来不可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均是无法实现的。而在作者笔下,竟然都得到验证。正是作者浪漫主义的描述,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也正是本剧最成功的一处,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杯具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六、主题探讨

  造成窦娥杯具命运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明确:“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法制黑暗,官吏昏聩

  七、课文总结

  关汉卿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也是一位熟悉民间疾苦的艺术家,他用本色又当行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善良、勤劳而又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深刻地揭露了时代的黑暗、社会的腐败,并且为世界文学画廊增添了一个永不磨灭的形象,《窦娥冤》的确不愧为元曲之首。

窦娥冤教案13

  第一课时

  一、导入学习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出封建礼教的罪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的中国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而善良的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

  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什么“王法”要被毁灭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本文来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

  二、作者与元杂剧介绍

  1、关于作者: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8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⑴ 结构:

  元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和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⑵ 角色:

  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配角有副净,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⑶ 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注:课后可查阅“宫调”知识)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有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

  三、速读感知,理清思路

  课文节选的是楔子和前三折,其后情节见课文注释①介绍。

  1、请跳读课文,看看课文节选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31个曲牌,分别属于仙吕、南吕、正宫三个宫调。

  2、请概括讲述本课故事情节,并重点讲述第三折情节。(可由多人共同完成)

  板书简示为:

  1、二人亮相,悲剧开始;窦父赶考,留下孤女。

  2、婆婆索债,险些丧命;窦娥争理,张生歹念。

  3、驴儿下药,误杀己父;窦娥蒙冤,被判斩刑。

  4、窦娥怨恨,指斥天地;三大誓愿,昭示清白。

窦娥冤教案14

  1重点难点

  理解悲剧的教育作用

  “三桩誓愿”是浪漫主义手法

  2教学过程

  2.1第一学时

  活动1【导入】导语

  《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了封建礼教的罪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的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的善良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那窦娥究竟犯了何法要被毁灭呢?

  活动2【讲授】曲牌

  文章有几个曲牌?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可以把课文分成几个层次?各层大意是什么?

  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

  第1层([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

  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第2层([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

  窦娥告别婆婆。

  第3层([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

  窦娥在刑场上发下三大誓愿。

  活动3【活动】朗读

  学生齐读[端正好],思考:此曲中哪些字词说明窦娥是冤枉的,而且冤得很深?

  讨论,明确:“没来由”“不提防”可见窦娥是冤枉的,是蒙冤。“动地惊天”表明她冤屈之深。(板书:蒙冤)

  活动4【活动】朗读

  试读[滚绣球],思考:窦娥为何埋怨天地?

  女生读,男生点评。男生读,老师点评。

  感情是:信赖(天地)——怀疑(天地)——控诉(天地)——悲愤。

  联系剧情讨论,明确:窦娥和婆婆在生活上相依为命,年仅二十的她只想安安分分地守自己的寡,苦度青春,但做个顺民而不得,真冤啊!冤之极,怨天地。明为怨天地,实为诉说自己蒙受了冤屈。(板书:怨)

  活动5【活动】讨论

  面对邪恶势力,窦娥敢于反抗,可为什么屈招?又怎甘心忍受这冤屈?

  明确:屈招是怕婆婆受刑。真善良啊。

  善良的性格还体现在什么样的情节安排上?

  明确:不走前街走后街怕婆婆伤心

  还体现在临刑前对婆婆的叮嘱上。

  学生齐读[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感受其善良,(板书:忍冤)

  这是一个多么善良而又富于牺牲精神的有价值的女子啊!作者为什么要写窦娥的善良?

  举例:鲁迅四次强调刘和珍“始终微笑着的和蔼”衬出反动政府的凶残。

  窦娥越善良越显有价值,显冤屈之深。

  善而蒙冤又忍冤,令人悲痛。(板书:悲)

  活动6【练习】思考

  你怎样理解剧作家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的“三大奇愿”这样的`情节呢?

  浪漫的手法,现实的含义

  提问:同学们还能想到哪些作品也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呢?

  ﹙1﹚、《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聪明绝顶,近乎仙,但并不影响人民群众对他的喜爱。

  ﹙2﹚、还有《西游记》《聊斋志异》《封神榜》《四大爱情故事》等,浪漫主义的手法都增添了作品的无穷魅力。

  活动7【练习】课堂练习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混淆)则是看你死去的孩儿面上(只当是)

  B.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糊涂)你道是暑气暄(温暖)

  C.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清明)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每月十五)

  D.念窦娥从前以往干家缘(操劳家务)不知亢旱三年的说话准也不准(抵御旱灾)

  2、下列成语典故和传说中的相关的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望帝啼鹃②苌弘化碧③六月飞雪④亢旱三年

  A.①邹衍②苌弘③燕惠王④东海孝妇

  B.①邹衍②庄周③燕惠王④窦娥

  C.①杜宇②苌弘③邹衍④东海孝妇

  D.①杜宇②庄周③邹衍④窦娥

窦娥冤教案15

  教学目的:

  1.了解元杂剧的有关常识,高中二年级语文《窦娥冤》教学设计示例(三)。

  2.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弄清杂剧内容。

  3.理解主人公窦娥的性格特征,概括杂剧的主题。

  4.分析体会元杂剧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情节冲突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杂剧的语言。

  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赏读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元杂剧、赏析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教学导入:

  元朝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一段辉煌的时期,杂剧成为当时一种流行的文学样式,涌现出了大批戏曲名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汉卿的《窦娥冤》,了解元杂剧的艺术特色。

  二.元杂剧与关汉卿:

  1.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每类又可分为外末、副末、冲末、大末、小末;正旦、外旦、贴旦、老旦、花旦;副净、二净等。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此外,还有以剧中人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洁郎(和尚)等。

  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是按照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填写的,也可以在曲牌的规定之外,适当加入衬字或增句,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高中二年级语文《窦娥冤》教学设计示例(三)》。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因“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有散白、韵白,又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等。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做“科范”,简称“科”,如“再跪科”“鼓三通、锣三下科”。

  2.作者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生卒年不详。他一生“不屑仕进”([元]朱经《青楼集·序》),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他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与当时许多戏曲作家、杂剧演员有着密切联系。元末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明代臧晋叔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明初贾仲明《录鬼簿》说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其中有几种是否为关汉卿所作尚有争议;所作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三.预习测试: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A.盗跖(zhi)嗟怨(jie)前合后偃(yan)

  B.罪愆(qian)衔冤(xian)湛湛青天(zhan)

  C.错勘(kan)亢旱(kang)苌弘化碧(chang)

  D.埋怨(mai)尸骸(hai)哥哥行(hang)

  2.下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D)

  A.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

  B.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

  C.婆婆,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

  D.如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3.对下列加黑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A.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混淆)则是看你死去的孩儿面上(只当是)

  B.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糊涂)你道是暑气暄(温暖)

  C.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清明)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每月十五)

  D.念窦娥从前以往干家缘(操劳家务)不知亢旱三年的说话准也不准(抵御旱灾)

  4.下列成语典故和传说中的相关的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C)

  ①望帝啼鹃②苌弘化碧③六月飞霜④亢旱三年

  A.①邹衍②苌弘③燕惠王④东海孝妇B.①邹衍②庄周③燕惠王④窦娥C.①杜宇②苌弘③邹衍④东海孝妇D.①杜宇②庄周③邹衍④窦娥

  5.下列关于元杂剧的术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

  A.外,外末的简称,扮演青年男子;净,俗称“花脸”,扮演性

【窦娥冤教案】相关文章:

《窦娥冤》教案01-31

关于《窦娥冤》教案09-11

《窦娥冤》教案优秀10-27

窦娥冤教案优秀10-12

窦娥冤教案(15篇)02-02

《窦娥冤》教案15篇02-15

《窦娥冤》教案(15篇)03-01

窦娥冤教案优秀[热]12-10

《窦娥冤》教案(汇编15篇)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