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村居》教案

《村居》教案

时间:2023-02-27 13:23:49 教案 我要投稿

《村居》教案(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村居》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村居》教案(15篇)

《村居》教案1

  一、复习,揭题。

  在四年级的时候,同学们学过了一首主席写的词——《卜算子咏梅》。今天,我们又要学习古代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

  “清平乐”是古代词中的一种,它的格式是怎样的呢?大家学了课文就会知道。

  二、自读初悟,了解主要内容。

  1、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全词。并想一想,这首词写的谁?

  2、指名朗读。齐读。

  3、提问。学生答后,板书:白发翁媪。

  三、引导细读,深刻理解词意。

  1、提问,讨论词所描写的主要情节。

  作者知道“白发翁媪”是谁吗?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谁家)

  这一对“白发翁媪”在自己的茅屋前干什么?作者知道他们在交谈些什么吗?(他们用“吴音”在交谈。)

  2、追问,讨论理解词的主要意思。

  作者听不懂他们所交谈的内容,也没有上去进行了解。但是,作者猜到了他们所交谈的.内容。大家再细细地阅读全词,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交谈些什么?作者是怎么知道的?

  (从词的1、2两句中,可以知道:我们虽然住的是低矮而小的茅房,但是周围的环境是很美丽的——小溪从我们的屋旁流过,岸上草木青青。

  从词的下片所写的内容,可以知道:我们还有三个勤劳而又可爱的儿子呢!

  这些都是作者观察了周围的情景,猜想出来的。)

  3、深问,体会翁媪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一对白发翁媪居住在这样自在的农村,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里感到怎么样?

  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他的心情又怎样?

  四、反复诵读,背诵全词。

  五、翻译全词。

  (一天下午,天气没有中午那样炎热了。我一人走到村旁去散步。忽然,听到一阵亲昵的话语。转身一看,一对年老的夫妻正坐在他们的茅屋前,亲切地交谈着。他们说的“吴音”,我一句也听不懂。我不忍打断他们的交谈,只得站在远处看着……

  我向他们的周围看了看,猜到了他们交谈的内容。他们虽然居住在低小的茅屋里,但是周围的景色是美丽的。他们的家庭是幸福的,有三个勤劳而可爱的儿子。这怎么能不使他们高兴呢?

  我呆呆地望着……)

  五、比较欣赏。

  出示主席的词《卜算子咏梅》,引导比较,找出《清平乐》的特点。(“清平乐”有上下两片;上片每行的字数不等;上下片的韵脚是变化的。)

  六、作业。

《村居》教案2

  预设目标:

  1、教育学生要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

  2、展开丰富的想象,扩充古诗的内容,能口头作文,或是书面写作。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春天的成语及诗歌(古诗、儿歌、歌曲等)

  教学过程:

  一、趣味拼图,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出示:柳树 太阳 房子 云朵 孩子 风筝 燕子

  游戏:智力拼图

  1.让学生点击鼠标,移动图片,将以上事物拼成一幅图画。

  2.给这幅图取名。(例如:美丽的春天等)

  3.你喜欢春天吗?能用一个词,或者一首歌,或是一首古诗,也可以是儿歌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吗?

  二、学习《村居》

  有一位诗人,他也和同学们一样,特别喜欢春天,于是,写了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想考考你们,看看你们当中,有谁的小脑瓜最聪明,能读懂读好这首诗。

  1.出示《村居》:说说,看到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想问的问题?

  自学古诗,要求:读通古诗。认为比较难读的句子,难记的字,在古诗中做上记号。

  2.再读古诗,要求:能找出古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并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是什么景物?并相机学习相应的诗句。方式:学习小组合作,探讨。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所得。

  指导朗读古诗。同学们把春天说得那么美丽,让老师听一听,你们朗读得是不是也非常得美。朗读时,我们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呢?(指名读——齐读)

  【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并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朗读光用劲是不行的,还得读出自己的感受。】

  3.朗读得真不错!有同学说,老师我觉得单是朗读还不能把自己心里的快乐给表达出来,我还想动动自己的小手、小腿,给这首古诗配上动作,你们愿意试一试吗?(自由活动——指名表演比赛读——评价)

  【熟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理解语言文字的最佳方法。让学生个别读、小组读、同桌读、集体读、比赛读等,让学生在各种读的活动中读出古诗的韵味来。在初步感知整首古诗的基础上,配上肢体语言,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古诗的意思,在自己的头脑中能模模糊糊地创造出古诗所特有的意境。并且也适合低年级学生爱动的习惯。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之一。正确地使用评价,尤其是学生之间的评价是极为重要的。】

  三、拓展《村居》

  1.朗读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你觉得屏幕上的图画还可以添加上那些景物,可以使它变得更美?(绿绿的小草,各种颜色的花朵……)

  3.擂台:今天老师想在这里摆一摆擂台,看看谁能看着这幅图,用自己的语言,来赞美一下我们美丽的春天,你们有谁愿意试一试吗?

  【将古诗和口头作文结合在一起,以学古诗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目的。设计擂台赛,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勇气,另一方面也给优等生创造机会,将学生闪光的东西呈现出来。学习语文需要有动力,学习语文也需要有想象力。而这一切需要教师的给予学生发展的机会和时间。语文课,更要照顾好学生的情绪,设计不同层次的“智力游戏”,刺激学生的大脑,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去学习,更主动地去探索。】

  四、课外作业:

  1.朗读古诗比赛。

  2.收集其他描写春天的古诗进行交流。

  3.合作给古诗配画。

《村居》教案3

  《清平乐·村居》一课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如何使学生在理解词内容的基础上,来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从而受到美育的熏陶?可作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在古乐中“走向村居”,恬淡走近诗词(读对读通)

  教学伊始,在揭示课题前可以先出示了一幅乡村生活的图画,让学生在古筝乐曲的相伴中欣赏这幅画面,然后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在悠扬的乐曲中纷纷踊跃的举手发言,交流热烈,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阅读的兴趣。之后,让学生对照出示的图画,借助课后的拼音,带着自己的感受,将这首词读正确,读通顺,从学生的朗读情况来看,他们已初步感知了词的内容。

  二、在吴音中“走入村居”,悠闲走进诗词(自己读懂)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之后,再次让学生带着感受,对照图画读这首词。

  这里采用 “以图画为先导,以音乐作铺垫,以语言描绘作引子”的方法,让学生在想象中朗读,朗读中想象,使文中之境成为学生心中之境、口中之言。教学时围绕“你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展开交流。交流时,学生跃跃欲试,相互启发,思维碰撞。

  当学生谈到读懂了“醉里吴音相媚好”一句时,相机提了这样两个问题:

  1、“这里是谁在讲吴音?”

  2、“你想象一下他们会讲些什么呢?”真是一波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之后,可以播放了一段吴地方言的录音,这时学生更是兴致盎然,手舞足蹈,以讲自己所在的吴方言为趣,仿佛个个身临其境,整个教室中充满了欢声笑语。最后,再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词的意境。学生会在轻松、悠闲的'音乐中对词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

  三、在欣赏中“走出村居”,自然外化词意(读好读出来)

  在学生能读出意思的基础上,又该如何使学生的身心与朗读内容融为一体呢?一首诗词不但要读懂而且要读好,这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心放进去,再读这首词,谈自己的感受。(提示:你感觉这户农村人家生活得怎样?)有的同学说:“这一家人生活得很温馨。”;有的同学说:“这一家人很和睦,我好羡慕。”;也有的同学说:“这一家人毫无一点烦恼,我也真想去那里生活。”……同学们个个说得头头是道,可看出他们感受到了这安宁、悠闲的乡村田园生活,也充满着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同学们通过字字到位的读、读出图意、读出韵味的螺旋上升的朗读练习,理解了词意,领悟了内蕴,在读中获得了情感的熏陶。

  四、在积累中“放眼村居”,漫步走进词海(读宽读下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薛法根老师的组块教学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发动学生与老师一起在信息平台查找有关江南、村居的诗词,在纵向回忆低年段阅读过的《江南》、《忆江南》、《水乡歌》后,学生找到了辛弃疾的《西江月》“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等好诗好词,甚至找到了卡秀网站上的FLASH动画贺卡《梦里水乡》、《江南》;在语文实践活动课上,孩子们通过吟诵诗词,不仅能增长见识、广博见闻,而且懂得要和作者息息相关、心心相印,在语文实践活动的体验中自豪地感慨:“中国不愧是诗词的国度,古往今来流传着许多不朽的诗篇,我们应当如蜜蜂采蜜,充实自己,沾上文人的雅气……”相信厚积不仅可以薄发,而且会在孩子们的生命中多一分灵气,为将来的美丽人生做好奠基。

《村居》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同学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字词、背诵古诗

  难点:理解意境

  课前准备

  有关春天的图片和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春天的知识。谁愿意把自身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意在调动同学的生活经验,激活同学对春天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春天作铺垫。)

  2、师: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不只我们喜欢,许多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他们还写下一首首诗赞美春天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齐读。学习“古、诗、首”两个字。

  二、学习《春晓》。

  出示整首诗。

  (一)、读通。

  1、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齐读诗题)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竞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教学应建立在同学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干较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自主性。)

  2、同学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3、指名背诵。

  4、认记汉字。(指名读准词——交流识记加横线字的方法——组词,猜字义)

  春眠春晓处处闻啼鸟

  (二)、理解感悟。

  1、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也可做做动作协助理解)

  2、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3、交流讨论学习。

  (1)、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鸟、风雨、花)

  (2)、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理解“处处”“闻”“啼”)

  播放一段鸟儿鸣叫的录音。耳听鸣叫声,想象鸟儿飞翔的画面,读好第二句。(体会春天所带给人的'美好、愉悦)

  (3)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理解“知多少”,也可画画协助理解)

  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很可惜、很美)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示出来。

  (三)、吟诵。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

  朗读全诗,背诵。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古、声、多、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背诵《春晓》。

  3、出示新课课题《村居》,读题,学习“村、居”两字,解题。

  二、学习《村居》

  1、同学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识记生字。

  醉春烟散学忙儿童

  (读准音——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随机理解词义,用“醉、忙”各说一句话。)

  3、指名读全诗。

  4、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先认真地读古诗,看看图,想想这首诗中又写了哪些景物?用“——“划出来。哪些地方读不懂的用“?”标出。两分钟后(小组长记时)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解决解决。

  5、全班汇报交流。

  (1)、学习第一、二句。

  通过“长、拂堤、醉、春烟”的理解,感悟草、莺、杨柳的形象。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来说一说。

  指导朗读。用轻缓的语气读,感受春天的美景。

  (2)、学习第三、四句。

  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你见过的风筝有哪些?风筝是怎样放的?(唤起放风筝的记忆,体味其中的乐趣。)

  指导朗读,读出放风筝的快乐之情。

  6、吟诵全诗。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知、忙”。

  四、拓展阅读有关春天的诗。

《村居》教案5

  活动目标:

  1.通过配乐欣赏、赏画吟诗来感受诗中山村热闹的春景,并尝试有感情朗诵古诗。

  2.通过古诗新唱、表演等方式,拓展幼儿对古诗的感受,喜欢学习古诗。

  3.能分析古诗,培养想象力。

  4.通过倾听教师对图书书面语言的朗读,提升依据画面展开想象并用较丰富的语汇进行表述的能力。

  活动准备:

  古筝音乐;古诗朗诵、新唱视频各一段;小草、黄莺、柳树等胸饰若干;古诗背景图片一张。

  活动过程:

  一、已学诗歌迁移,引出古诗

  1.已学诗歌激趣。

  师:记得我们学过诗歌《春天的秘密》吗?诗歌里春天的秘密在哪里?

  2.过渡引出古诗。

  师:今天,老师还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春天的秘密呢!

  二、图文并茂解析,品悟古诗

  (一)完整配乐欣赏古诗《村居》

  1.幼儿带着问题,倾听古诗。

  师:请小朋友仔细听古诗,找一找春天的秘密在哪里?(老师配乐朗诵古诗)

  2.幼儿回答问题,梳理古诗。

  师:古诗里,春天的秘密在哪里呀?(老师根据幼儿的回答,用完整的诗句回应)

  (二)借助图片来理解古诗《村居》

  1.出示古诗图片,再次完整感受古诗。

  2.幼儿尝试逐句理解古诗,老师加以补充更正。

  3.教师小结:古诗《村居》描述了一幅美丽的山村春景,二月里,村子前后的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边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气,烟雾般地凝聚着。杨柳似乎为这美丽的景色所陶醉了。村里的孩子们放学以后,一路上没什么耽搁,回家挺早,赶忙趁着东风使劲吹的时侯,把风筝放上蓝天。

  (三)结合视频理解古诗《村居》

  三、多种形式呈现,表现古诗

  (一)尝试有感情、有韵律地朗诵古诗

  1.师幼讨论如何朗诵《村居》。

  师:这样一首美好的'古诗,我们该用怎么样心情和声音去朗诵这首古诗呢?

  (前两句轻柔、稍慢地朗诵,后两句高兴、稍快地朗诵)

  2.幼儿尝试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二)在古诗新唱中表演古诗中的情景

  1.欣赏古诗新唱。

  师:你们知道吗?古诗不仅可以用来朗诵还可以唱歌呢!我们一起来听听!

  2.尝试古诗表演

  师:这么好听的古诗新唱中,我们能不能把它表演出来呢,请你们来把《村居》表演出来。

  (集体做一做草长和莺飞的样子,用身体动作表示拂堤杨柳的样子;再请若干幼儿配上胸饰进行古诗表演。)

  教学反思:

  对于古诗的教学,教师对全诗的准确把握很重要,需要站在小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样才能和孩子们的形象思维同步,,才能让小孩子们的语文兴趣越来越浓郁,才能像蓝天上高高放飞的风筝一样: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村居》教案6

  一、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诗《村居》,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齐板书课题,尤其要注意“居”字的写法。谁来说说这首诗是谁写的?题目村居是什么意思?对了,这首诗写的就是高鼎爷爷住在乡村时的所见所闻。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跟随着高鼎爷爷一起去乡村看一看。

  点评:适时进行写字指导,同时,引导学生充分用好教材,学习全面地捕捉相关信息,让高效课堂植根于扎扎实实的教学活动中,这是教者给我们的示范和提示。

  二、授新:

  1、轻声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板书:春景、读文)

  第一句:

2、接下来我们要深入理解古诗,和高鼎爷爷进行心灵的对话。首先来看第一句,一边默读一边用笔写出你的理解,可以是字意,可以是词意,还可以是整句诗的意思。

  点评:作为教师,不只是把学生引入一个独特的境界,鼓励他们自主地尝试实践,而且时时不忘方法的指导——轻声读,及时写出自己的理解。这样做学生才能“轻负”,学习才能高效。

  3、说说你的思考成果。(生汇报)

  4、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可见大家都是爱动脑、爱学习的好孩子。但是老师告诉同学们,古诗很简短,用词极其精炼,往往一个字一个词却有着一字千金,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学习古诗贵在品词(板书品词),要结合生活实际来品。比如第一句诗“草长莺飞二月天”,老师就觉得“草长”这个词特别有味道,我就是这样品的:这小草怎样长呢?(师作手势)慢慢长,越长越高,越长越多,充满活力。我就这样来读(师范读)——草长,要读出草长的活力。另外,草长还可以从颜色、数量来品。你看,这样一品,这词语就活了、动了。好,请同学们再次读读第一句诗,抓住你喜欢的词品一品,看你有哪些新的发现。

  点评:在小学阶段,自学+交流应该是常见的有效做法。杨老师俯下身子,转换角色,和学生一起品读诗句,既是方法的示范,更是情感的交流。假如我就是课堂中的一员,肯定会在老师的鼓动下跃跃欲试。

  5、生汇报:

  ①草长:

  △小草会在哪儿呢?(房前屋后、草坪、草原、山坡)到处都是小草,目不暇接,读出草的多……

  △小草什么颜色呢?绿色、嫩绿嫩绿、那么鲜嫩可爱,读出草绿……

  △一阵风吹来,还有青草味儿呢?闻一闻,清香扑鼻,读出草香——一起来,先闻——再读——

  ②莺飞:你还品出哪个词的意思?

  △黄莺会在哪儿飞呢?(天上)那么高那么远,读出莺飞的高远——

  △它还会在哪儿飞呢?(树林里、田野上、屋檐下、小河边)到处都有黄莺的身影,读出黄莺的多——

  △黄莺会怎样飞?(边飞边唱)唱歌可好听啦!读出它的高兴—

  快速的飞,急着回家看宝宝呢!读出它的飞快——

  慢慢的飞,在欣赏美景呢!读出它的陶醉——

  点评:老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可能出现的学习结果,对此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预设,与其说是学生在交流自己的感受,不如说是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欣赏春天的美景。他们一定看到了鲜嫩而有色有味的小草,看到了可爱而有影有声的黄莺,他们也一定在尝试通过朗读来表现那种情景、来抒发自己喜爱的感情。

  6、每一个词我们都读得这么有诗意,整句诗连起来该怎样读?谁来试试。

  7、真美!老师也想读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看看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师范读)

  师读。

  8、睁开眼睛,我读得好吗?对,要学会赞美别人、欣赏别人。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诗意悟情:9、诗人能描绘出这么美的画面,可以看出他对春天有着怎样的感情?(板书悟情)

  方法总结:10、会学习的孩子总是找方法。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学习过程:首先读文,了解主要内容,接着逐句品词,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最后悟情,看看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个三步曲就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自己看着黑板再说一遍。

  点评:我们常说教学时要“授之以渔”,但具体该怎样做?杨老师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引导实践——发现总结——学习提升。学习方法的教学不要总是“渗透”,响亮地提出来,也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同时要注意学段特点,做到一课一得,得得相连,循环上升。

  第二句:一位专家说过这么一句话,请同学们大声跟我说一遍:大多数人都愿意学习,但是不愿意复习,更不愿意练习,所以没有出息。相信同学们都不愿做这样的人。接下来请同学们练习使用这学习方法,自己学习第二句诗。

  1、说说你品出了哪个词的意思?

  ①醉:沉醉、陶醉。什么醉了?(杨柳)杨柳的杨字是个生字,一齐看看田字格中是怎样写的,左右结构,左边窄一些,右边宽一些,最后两撇潇洒一些,这样写就好看多了!自己在田字格中描两遍。

  ②杨柳为什么会醉?(醉春烟,读诗句找)春烟是什么呢?(春天河水蒸发产生的雾气)朦朦胧胧、似纱似雾,读出这种朦胧美——(春烟)

  拂堤③醉了的杨柳又是什么姿态呢?(从诗句中找,拂堤杨柳)

  拂堤什么意思?(轻拂着堤岸)让我们用手轻拂着自己的头发,另一只手臂什么感觉呢?(轻轻的、柔柔的、舒服)读出这种感觉来,拂堤杨柳——

  诗人醉④让我们的目光再次锁定在醉上,想一想,到底是谁醉了?(诗人自己)

  诗人为什么会醉呢?(景美)杨柳拂堤,春烟蒙蒙、绿草如茵、黄莺展翅,面对美景,谁人不醉,谁能不醉,何物不醉呢?让我们读出景亦醉人人亦醉的美好境界吧!大组接读醉春烟(师引)——一组、二组、三组、四组、齐读。

  ⑤至此,品词还未结束。让我们的思维再聚焦在“醉”,从这个“醉”上你还看出高鼎爷爷是个怎样的人?(热爱春天,赞美春天)所以说高鼎爷爷才会发现美,歌颂美,所以这些文字在他的笔下才那么美,那么有生命、有感情、有温度。

  2、让我们把“醉”字再放回到诗句中,连起来读读第二句(生读)

  点评: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出了方法,就要给学生机会去实践,这个过程也是学习巩固、形成能力的过程。灵活的写字指导,抓住重点词去品味,学生学得充实有效。特别需要一提的是,老师抓住了一个“醉”字,引导学生展开了那么多的联想和想像,于是,学生的眼前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一扇豁然洞开的、美妙奇异的场景。看一看,想一想,读一读,学生也会沉醉其中。

  3、谁来说说河边的美景。

  4、杨柳醉了,诗人醉了,我们也醉了!忽然一阵欢笑声传来,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的插图,继续运用三步曲来学习最后两句。

  最后两句:1、谁能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展示给大家?(生朗读)

  忙:你这样读是想告诉大家什么呢?想象一下,孩子们会忙些什么?怎么放?

  △忙着找伙伴,结伴放风筝,读出着急的心情——忙趁东风放纸鸢

  △一边跑一边放风筝,很多的孩子在放风筝,有的'叫、有的跳、有的笑、有的唱,兴高采烈,好不热闹,读出热闹的场面——

  △风筝飞上了天,在天空中翩翩起舞,孩子们欢呼雀跃,他们放飞的不只是风筝,还是自己的快乐、理想和希望,读出这种感情——

  点评:调动学生生活经验,也是学习的好方法。

  2、一提到放风筝,就把老师的思绪拽到了孩提时代,一曲风筝歌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同学们想听吗?掌声在哪里呀!

  总结回首:3、让我们思绪再牵回到课文中,一首诗四句话28个字,却给我们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美(板书美),充满情趣的美,那就让我们一回首,入情入境体会美!(板书美)放碟片(欣赏春景)此情此景让我们禁不住想美美的再读一遍这首诗。——

  3、如果说春天是四季的开始,万物蓬勃生长,那么儿童以及我们每位同学就是人生的春天,人生的开始,未来充满了希望。可见高鼎爷爷诗中的景和人选材是多么的巧妙!让我们站起来,再读一遍这首诗,体会如诗的魅力!(师生带动作读)

  点评:由自然的春天到人生的春天,由诗中的人物到现实的学生,整体朗读,整体感知,情景交融,妙趣横生。

  4、二回首,好曲不厌百回唱,如诗不厌百回读,让我们二回首,熟读成诵积累美!(板书美)比一比,看谁最先背下来。

  一生背。

  隔壁李奶奶也吸引过来了,谁愿意背她听呀?(奶奶乐得合不拢嘴呢!)

  爸爸妈妈最喜欢听自己的孩子背书了!一齐来背背,要正确流利有感情。(自己给自己鼓掌,真了不起)

  点评:其实,不用刻意安排这个环节,学生的背诵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老师创设了特殊的情境,学生更愿意来展示,这样做,也照顾到了学习的不同个体。

  三回首:5、春天的美,春天的醉,早已被古代的文人墨客收藏在诗词里。让我们三回首争先恐后展示美。(板书美)

  老师也不甘示弱,看看我找的吧!

  初读好诗如获良友,重读好诗如逢故知。把你喜欢的诗句写在课文旁边。(停下来,老师真不忍心打断同学们)

  点评:适度的拓展,学生的便视野开阔了,学习成果也扩大了。

  四回首6、毛爷爷说过,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也就是说,学以致用最重要。(今天晚上请同学四回首)让我们四回首,妙笔生花歌颂美!(明天早上我们再共赏)

  结束语:7、美就在我们的眼睛里,美就在我们的心灵中。让我们变成美的使者,不断发现美、传承美、歌颂美!

  村居板书

  三步曲:读文品词悟情

  长、飞醉

  春景美美美美……

  忙

  整体感觉:高效课堂要从认识开始,要从领导做起。身为主抓业务的副校长,杨赞鱼老师更知“身教重于言教”的意义,她凭借着深厚的语文功底和多年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通过一首小诗的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做法。希望广大小学语文老师能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大胆实践,用我们各自的智慧来装点灵宝教育的春天!

《村居》教案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练习口头表达。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你们学过很多古诗了,能想想哪些是写春天的吗?请你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一篇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

  3、这首诗是高鼎写的,这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是《村居》。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出示多媒体课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孩子们正在放风筝。)

  2、师描绘情境:春天到了,天空碧蓝碧蓝的,小草儿从地底下钻出来了,小鸟儿在空中飞翔,在林中歌唱。河堤上,杨柳长出了嫩叶,柔软的枝条在春风中轻轻摇摆。傍晚,农家的炊烟袅袅上升。这浓浓的春色,令人陶醉。农家的小孩子们放学后早早地回来了,他们正趁着这和煦的春风忙着放风筝呢!这就是《村居》中描写的情景,同学们想去感受一下吗?

  三、自学古诗,读准字音

  1、请同学们自己轻声读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对照拼音把生字多读几遍,并记下来。

  2、检查3个生字和4个要求会认的新字的读音。提示:

  平舌音的字:散、醉

  翘舌音的字:趁、纸

  后鼻音的字:莺

  3、同学之间相互听读古诗,纠正读音。

  4、指名读古诗,全班听评是否读得正确。

  5、全班齐读古诗。

  四、感情朗读,了解诗意

  1、学习一句。

  1)指名读上半句。其他同学想想这句诗写了些什么?

  2)指名说,老师补充。(二月,青草茁壮地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3)齐读上半句。指导停顿:草长/莺飞/二月天,

  4)春天的乡村还有什么迷人的.景色呢。我们继续读。

  5)全班读下半句。

  6)看课件师配音说:看,河堤上的杨柳,在茫茫的春烟中像喝醉了一样吹拂摇荡着。

  7)谁再来看着课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8)学生看课件自由说。

  9)这么让人如痴如醉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好?

  10)指名反复读。老师指导。(河堤/杨柳/醉/春烟。)

  11)全班齐读一句。

  2、学习二句。

  1)指名读。

  2)老师解释“纸鸢”就是指风筝。

  3)四人小组去读这句,读完后互相讨论:读了这句后,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4)指名朗读。老师相机指导。(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5)男女比赛读。

  6)小组派代表说说,读了这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五、背诗练说

  1、自由背诵。

  2、小组比赛背诵。

  3、我们学完了这首古诗,你好像看到什么情景呢?请你说给同桌听。

  4、指名上台说。

  5、小结:诗人短短的几句诗就写出了乡村春天的美丽景色。他写得好,你们也说得很好。

  六、指导书写

  1、学生观察字形,提出要注意的地方。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自由练习。

  4、组词。

《村居》教案8

  教学要求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

  2.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朗诵古诗,想象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感受春天的美好。

  重点难点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并通过想象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古诗二首

  村 居①

  [清]高鼎(dǐnɡ)

  草长莺(yīnɡ)飞二月天,

  拂(fú)堤(dī)杨柳(liǔ)②醉(zuì)③春烟④。[句导读:这两句生动地描写了春天时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

  释义: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儿童散学⑤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yuān)⑥。[句导读:这两句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

  释义: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在农村时亲眼看到的景象,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缤纷的“乐春图”。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展露无遗。本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字里行间透出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咏(yǒnɡ) 柳

  [唐]贺知章

  碧玉①妆(zhuānɡ)②成一树③高,

  万条垂(chuí)下绿丝(sī)绦(tāo)④。[句导读:这两句连用两个新美的喻象,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气,葱翠袅娜。]

  释义: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就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不知细叶谁裁(cái)⑤出,

  二月春风似⑥剪(jiǎn)刀。[句导读:这两句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不仅立意新奇,而且饱含韵味。]

  释义: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赏析: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1. 学习古诗《村居》。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歌大意,背诵古诗。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外积累的文字、图片等。

  一 激趣导入,积累词语

  在二、三月间,公园里、学校中,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今天,老师还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呢!(板书课文题目:村居)

  1.学生朗读课文题目。

  2.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高鼎,清代后期诗人。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村居》是他写的一首有名的有关放风筝的诗。著有《拙吾诗稿》。

  二 自读古诗

  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记应重点注意的地方。(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

  提示:“莺”的韵母是ing,不要念成in。“趁”的韵母是en,不是eng。“鸢”不要读成yān。

  2.课件展示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掌握古诗的节奏。

  节奏划分: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同学们在朗读的时候语速要稍慢,读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要带着活泼、开心的语气。

  学生反复读诗。接受快的同学可以试着背诗。

  3. 进行自学,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学生汇报交流。

  例:诗=讠+寺 (寺庙旁有人在说话) 村=木+寸 童=立+里

  3.教师针对会写字进行书写指导。

  诗:按照左窄右宽的结构书写,“寺”不要丢掉最后一点。

  村:按照左窄右宽的结构书写,木字旁最后一笔捺变为点。

  童:按照上小下大的结构书写,“里”横画较多,注意在田字格里的布局。

  4.交流快速背诗的'方法。

  学生甲:用唱诗的方法来背诗。

  学生乙: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诗。理解了每句诗歌的意思,知道连起来讲的是什么意思,就可以背诗。

  三 品悟古诗

  1.有同学说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背诗,那么这首诗的大意是什么呢?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组长汇报。(教师课件展示)

  小草生长,黄莺飞翔,正是春光明媚的二月,

  轻拂河堤的杨柳沉醉在春天的烟雾之中。

  村子里的小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到了家,

  急忙趁着温暖的东风快活地放起了风筝。

  2.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分析。

  (1)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早春二月的小山村是冰冷沉静的吗?它有怎样的美景?

  ①自由读读古诗,你会有很多的发现。

  ②学生自由读诗。

  ③你看到了什么?生汇报。

  ④你能把你看到的带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文)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长”“飞”“拂”“醉”等字眼体会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

  ⑤你觉得诗句中的哪些字词用得好?说说你的理由。

  生:“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天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人们仿佛感受到那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人们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

  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柔态、神韵。

  ⑥瞧,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黄莺也飞来快乐地歌唱,河堤上的杨柳也陶醉在这迷人的春色中,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柔柔的。我们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你们想配合这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吗?

  ⑦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

  这么多美妙的画面,我想大家一定能读好这一句的。

  (2)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①在这么好的春光里,你想做些什么呢?(指名说)

  放风筝。(板书: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②你能配合画面说说这句诗所描绘的情景吗?

  生: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孩子们放学回来得早,趁着温暖的东风,放起了风筝。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

  ③读了这一句,你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归来早”“忙趁”体会孩童欢畅的心情。

  学生汇报。

  ④很有意思的想法,能将你的想法融入诗里读出来吗?你们想不想加入他们放风筝的队伍?这样吧,让我们一起放飞心爱的纸鸢,用诗歌表达自己的心情吧!

  四 背诵全诗

  1.教师边展示本课配图边引导学生联想诗句描绘的美景:早春的山村,草长莺飞,杨柳依依。孩子们也将自己心爱的风筝放飞。多美的春景图呀!它不仅吸引了诗人高鼎,也迷住了大家。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背下来这首古诗。

  2.生自由背。

  五 作业布置

  1.背诵古诗。

  2.搜集诗人的其他古诗名句,进行整理。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村居》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把学生带入一个青草萋萋、百花盛开、花香四溢的情景中。在美丽的春天里,教师采用各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比赛读等),让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在初步感知整首古诗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配上哑语吟诵古诗,在肢体语言的帮助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2.教学时教师可以尝试不一句一句地讲解古诗文,而是让学生在吟诵中去感悟语言,在歌声中去想象意境,在舞蹈中去创造图画。

  1.学习古诗《咏柳》。

  2.正确读写诗中的生字。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咏柳》,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爱惜春光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

  一 知诗人,解题意

  师:同学们,不知不觉中,春天的脚步又近了,这轻快飞行的燕子,吹面不寒的杨柳风,羞红了脸的桃花,柳枝轻摇的柔柳,组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你看,这是什么?(出示杨柳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咏柳》。

  1.关于作者,你知道多少(出示课件)?

  贺知章(659-约744),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汉族,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少时就以诗文知名。属于盛唐前期诗人,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诗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2.题目“咏柳”是什么意思?

  咏:歌唱,赞美。咏柳,就是歌唱、赞美柳树。

  3.作者是怎么歌颂柳树的呢?请大家轻声读一遍古诗。用手中的工具书查一查,理解诗句的意思。(出示课件)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大家在朗读这首诗的时候,边读边想象柳树的姿态,仿佛柳树就在自己的眼前,轻轻的,柔柔的,那么碧绿,那么美丽,要用喜爱、惊叹的语气来读。

  二 释字词,明诗意

  1.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1)理解词语。

  妆:(课件演示妆的演变过程)左右结构,注意“女”的写法。意思是装饰,打扮。

  一般都是谁爱打扮?那么本诗是说谁打扮?

  (通过课件演示“妆”的演变过程,不仅帮助了学生熟记字形,了解字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字更深刻地理解诗句的意思,诗的开始就把杨柳化身成一位美人)

  绦:用丝编成的绳带。

  丝绦:形容一条条像丝带般的柳条。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后,引导学生串连诗意: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

  2.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1)理解词语。

  剪:上下结构。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状物体分成若干部分。(课件展示剪刀,引导学生理解)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后,引导学生串连诗意: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出的吗?就是那像剪刀一样的二月春风啊!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通过理解字义,结合图片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高高的柳树像碧玉妆扮成的一样,千万轻柔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

  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三 想意境,悟诗情

  1.再来读前两句诗,说说你眼前出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预设:柳树似一位姿态婀娜的美人出现在我们面前,那千万条垂丝,就像她的裙带)

  2.你觉得句中的哪个字用得好?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第一句中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第二句中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摇摆。

  教师:谁能通过诵读把这美妙的画面读出来?

  (点名读,其他学生说画面)

  3.那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被作者用“似剪刀”形象化了。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它还能剪出什么。

  示例:将小草剪成了一根根;将枫树的叶子剪得像手掌……

  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我们美的想象。

  4.总结: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让我们借作者的诗文,读出我们心中对春的赞美。

  四 横纵观,拓视野

  1.课堂小结:春天正向我们走来!让我们吟着春天的诗,与春天撞个满怀……

  2.教师布置作业:

  请在下面的三首诗中,选一首喜爱的背诵下来,课下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意。

  春 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绝 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游 园 不 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教学时,可以在课下先让学生画一幅自己眼中的柳树,并写上一两句赞美柳树的话,让学生提前从色彩方面感知一下碧玉妆成般的柳树,也从形态方面感知何为万条绿丝绦。这样一来,学生对古诗内容会比较容易理解一些。

  村 居

  景

  人

  咏 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把下列加点字的读音补充完整。

  莺飞 yīnɡ 拂堤 fú 儿童 tónɡ 杨柳 liǔ

  化妆 zhuānɡ 垂下 chuí 剪刀 jiǎn 裁衣 cái

  4.课文综合阅读。

  (1)“春烟”在诗中是什么意思?

  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的雾气。

  (2)《咏柳》中用一个“拂”字,一个“醉”字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

  (3)《村居》描写出一幅怎样的画面?不超过30个字。

  在江南二月的自然风光里,儿童们放学归来高高兴兴地放着风筝。

  (4)《村居》通过“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情景,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孩子们的天真烂漫,春天的勃勃生机。

  1.风筝

  又名“木鸢”“纸鸢”“风鸢”。中国是风筝的故乡,早在两千年前中国人就发明了风筝。史书记载,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476)的能工巧匠鲁国人公输班,因看到鹞鹰盘旋于蓝天而受到启迪,传说曾“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发明纸以后,风筝用纸张糊制,称作“纸鸢”。到五代(907-960)李邺加以改进,装竹笛于纸鸢之头,临风嗡嗡作响,有如筝声,故而得名“风筝”。

  2.柳树

  可种可插,极易成活。“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从这句俗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柳的生命力多么旺盛。柳树姿态优美、秀色可餐,深得文人墨客的喜爱。宋代大文豪苏轼任杭州知府时在西湖修了一道堤,堤上遍植柳树,如今已成为西湖十大景点之一。田园诗人陶渊明喜爱柳树,室旁有柳五棵,所以自名五柳先生。清代蒲松龄也喜欢柳,并自号柳泉居士。清代左宗棠戍守边疆时,为了保持水土、抵御风沙等,在河西走廊“新栽杨柳三千里”,后人为纪念他,称这些柳树为“左公柳”。在古代文学中,杨柳是一个特殊意象,优美动人,情意缠绵,为诗人传诵吟咏。

《村居》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古筝曲《高山流水》。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同学们想一想,你以前会背哪些古诗?谁想起来,就请你站起来背给大家听。(学生起来背)

  2、真好!看来大家非常爱学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这首古诗啊,内容和春天有关系。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清朝有位诗人高鼎特别喜爱春天,他用写诗的形式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这首诗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叫《村居》。

  3、板书课题,拼读课题,释题:

  村:乡村。

  居:居住。

  村居:在乡村居住。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多媒体出示画面)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黄莺边飞边唧唧地叫,孩子们正在放风筝。)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

  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

  (1) 学生练读。

  (2) 指名读,正字音:

  注意“趁”是翘舌音,前鼻音,“烟”前鼻音,“醉”“散”是平舌音,“忙”“童”后鼻韵母。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现在你们看看图,再读这首诗,读一句,想一想,你猜猜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把每句诗的意思猜出来。猜出来后告诉周围的同学,再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大家互相帮助,把这首诗学好。

  (学生自学)

  2、学习一、二句:

  (1) (多媒体出示第一、二句诗的`画面)谁来说第一句?指名说,大家补充。

  (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2) 我觉得不对,要是“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应该是“二月天草长莺飞”呀,这里写的是“草长莺飞二月天”这是怎么回事?

  (板书:?)

  我们一会儿再解决这个问题。

  (3)齐读第一句,指导停顿:

  草长/莺飞/二月天,

  (4) 指名讲第二句,重点理解:

  拂、醉(河堤上的杨柳,在茫茫的春烟中像喝醉了一样吹拂摇荡着。)

  (5) 指导读:

  河堤/杨柳/醉/春烟。

  (6)老师配乐读一、二句,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自己看到了什么?听了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充分地说)

  (7) 这么让人如痴如醉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好?

  (8)指名反复读。老师指导。

  (9) 配乐全班齐读一二句。

  3、学习三、四句:

  (1) 指名读三、四句,读后,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2) (多媒体出示孩子放风筝的画面)

  指名说诗意,理解“纸鸢”,指导写“忙”字。

  (3)请你谈谈自己放风筝时的心情,把自己想象成图中那几个刚散学归来的小孩,请你欢快地读三、四句,读出心中的喜悦。

  (4)指名朗读。老师相机指导。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练习朗读全诗,然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准备比赛读。

  2、比赛读,其余同学当评委。

  3、配乐背诵,边背边想象在美丽的春天里快乐的生活。

  五、解疑

  1、这首诗我们先读到这里。还有一个小问题,我们还没有解决,什么问题呢?

  (老师指板书)

  “草长莺飞二月天”为什么不说“二月天草长莺飞”?

  2、请同学们按“草长莺飞二月天”读一遍,再按“二月天草长莺飞”读一遍,看看怎样读更好听。

  3、让学生写出“天”“烟”“鸢”的拼音,然后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

  (韵母都是 ān)

  4、小结:《村居》公开课教学设计

  你们说得真好!他们的韵母都一样,这样写诗,听起来特别好听,特别有味道。如果换成了“飞”字味道就差了。

  六、扩展活动

  1、(配乐)自由动手绘画。

  (我们学了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真是诗中有情,诗中有画啊!想画下来吗?)

  2、评析学生作品:

  (实物投影打出)

《村居》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练习口头表达。

  教学重点:

  读准生字的字音,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课前准备:

  CAI课件、版画

  学生画自己观察到的春天美景。

  教学过程:

  一、情景渲染。

  1.导语引入,播放CAI课件,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唤起感知。

  2.生说说自己看到的景象,说说感受。

  3.在这么美丽、这么可爱的春天里你最想干什么?

  4.听老师的范读,说说古代的小朋友在春天里最想干什么。

  二、目标展示。

  1.简单介绍作者和释题。

  2.这节课我们就来读读、背背、说说这首古诗。

  三、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生字。

  2.检测读音。(多种形式检测)

  3.自由读、同位读正音。

  4.汇报、检测。

  四、悟读古诗。

  1.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美景的古诗。你会用怎么样的心情来读呢?(配乐)自己在座位上练读。

  2.汇报。(在学生的汇报中,教师说说自己仿佛看到的景象,鼓励学生说自己的感受)

  3.生生交流。(鼓励学生离开座位找别人读,交流感受)

  4.汇报。

  5.这么美的'一幅春景图、这么美的一首诗,能把它背下来吗?

  五、扩展。(时间不允许的话,留到下节课)

  1.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到大自然去观察了我们身边的春天,请你把自己的收获拿出来吧。

  2.教师拿一位学生的画打出大屏幕,即席作诗。鼓励学生也进行创作。

  (因为是低年级的学生,因此只要学生能抒发自己的感受就行,不作诗体、压韵等各方面的要求,能写一行的写一行、能写一句的就写一句,不作限制。)

《村居》教案11

  【教学目标】

  1、能读准“鸡笼”“莲蓬”“翁媪”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

  2、能借助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受词中对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和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

  3、通过感受诗中所描写的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体会诗中情感,有感情地诵读。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古诗中所表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教学过程】

  一、读—整体感知,初知大意

  (一)配图乐,激学趣

  1、导入: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让我们伴着悠扬的古琴曲来欣赏一下吧!

  2、播放古琴曲,学生欣赏课件展示动画,最后定格。

  (二)创意境,入课题

  1、师: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词人辛弃疾所写的词《清平乐·村居》所画。

  2、齐读课题

  (1)正音:乐(yuè)

  (2)读准课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3、创意境:读到“村居”,我们就会想到农村,在你的想象中农村是什么样的画面呢?(指名说)

  4、入课题:辛弃疾的词中究竟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

  二、想—放飞想象,再造情境

  (一)初读感知,读通词文

  1、自由朗读古诗,提醒学生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2、指名读古诗。

  师相机正音: 媪(ǎo)、剥(bāo)、翁媪、莲蓬、卧剥

  3、教师范读

  4、生自由读、评读、小组读、齐读

  (二)“授之以渔”,理解词意

  1、“授之以渔”,教给学习方法

  师:正确读通了古诗,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读懂。怎样才能够又快又准确的理解古诗的意思呢?(结合课后注释或插图边读边想。)

  2、自主合作,理解词意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根据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来证实一下自己的理解,来探讨一下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可以观察图片,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

  3、交流汇报,以学定教

  “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哪些词语、句子你自己能读懂? 把你的学习成果跟大家分享一下。”师重点点拨以下字词:

  吴音:吴地的方音,泛指南方的方言。

  相媚好:互相逗趣、取乐。

  翁媪:老翁、老妇。

  亡赖:“亡”读“wú”,指顽皮、淘气。

  4、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读想结合,感悟诗情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二)研读全诗,领悟内蕴

  “有人说,生活就像一首歌,流淌着清新优美的旋律;有人说,生活更像一幅画,装点着我们心中的殿堂。从这首词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农家生活的向往,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相机出示: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古诗词的语言和我们不一样。“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草。

  (2)“中儿”是什么意思?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样?怎么夸他们?

  (3)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2、相机出示:“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一般情况下“无赖”是指什么样的人呢?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2)“卧”是什么样的姿势?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3)指导朗读:小儿顽皮的样儿该怎么读出来呢?

  3、相机出示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

  (2)是什么使他们醉了?说说你的体会。

  4、相机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1)读到“青青草”,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2)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三、诵—反复吟诵,积淀语感

  (一)全词朗读,回叩背景

  1、景美,人更美,在你眼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生活?(指名说)。

  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居生活,真是如诗如画呀!让我们用朗读再一次走进这幅美丽的'画面吧。

  2、回叩背景: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感受啊!请浏览一段资料:

  【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这首词就在他被贬之后写的。】

  “在那个动荡不安,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辛弃疾多么希望百姓们有这样的一禺荷塘,有这样的一方农田,有这样的一间茅屋,让老百姓们团团圆圆,安居乐业的生活啊!让我们再次感受词人那份渴望百姓安居乐业的忧国忧民之心。”

  (二)乐韵飞扬,诵读积淀

  1、播放音乐《清平乐·村居》,齐读课文:“让我们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将这清新秀丽的意境,质朴优美的词句,永远记在心里。”

  2、拓展延伸:同学们,除此之外,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词都是赫赫有名的。其实,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希望同学们通过在今事的学习中,在宋词中尽情遨游,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四、板书设计

  茅檐 溪上 景美

  清平乐·村居 向往、热爱

  (南宋 辛弃疾)

  翁媪 大儿 中儿 小儿 人醉

  五、作业设计

  (一)必做作业:

  1、朗读背诵。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意思,体会作者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选做作业:

  1、拿起自己的画笔,根据你的理解为这首词作一幅画。

  2、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短文。

《村居》教案1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散、归、趁”3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通过朗读,培养同学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难点:通过朗读,培养同学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并通过想象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朗诵音频、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在二三月间,公园里、学校中,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今天,老师还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呢!

  板书课题:村居

  二、自读古诗

  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身的学习符号标志应重点注意的地方。(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

  2、大家瞧,这么多的风筝多美呀,你能将它们放飞得更高吗?(指名认读生字)

  提示:“莺”的韵母是“ing”,不要念成了“in”。

  “趁”是的韵母是“en”,不是“eng”。

  3、同学们真不错,将漂亮的风筝都放上了天。让我们再来认认它们!

  4、进行自学,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5、互相交流。

  6、师针对难字进行指导。

  三、品悟古诗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早春二月的小山村是冰冷沉静的'吗?它有怎样的美景?

  1、自由读读古诗,你会有很多的发现的。

  2、同学自由读诗。

  3、你看到了什么?生汇报。

  4、(小黑板上的诗句)你能把你看到的这些带上自身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文。

  重点引导同学通过“长”“飞”“拂”“醉”等字眼体会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

  5、瞧,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黄莺也飞来快乐地歌唱,河堤上的杨柳也陶醉在这迷人的春色中,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柔柔的。我们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充溢生命力的世界。想配合这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吗?

  6、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

  7、这么多美妙的感觉,我想大家一定能读好这一句的。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这么好的春光,你想做些什么呢?(指名说)

  2、村子里的小朋友也和大家一样喜欢这美妙的春天吗?

  3、板书: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防纸鸢

  4、你能读好它吗?自由读古诗第二句。

  5、指名读、齐读。

  6、你能配合画面,说说这句诗所描绘的情景吗?

  重点引导同学通过“归来早”“忙趁”体会孩童欢畅的心情。

  7、读了这一句,你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

  8、很有意思的想法,能将你的想法融进诗里读出来吗?

  9、想不想加入他们放风筝的队伍?这样吧,让我们一起放飞心爱的纸鸢,一边用诗歌表达自身的心情。

  四、背诵全诗

  1、早春的山村,草长莺飞,杨柳依依。小朋友们也将自身心爱的风筝放飞。多美的春景图呀!它不只吸引了诗人高鼎,也迷住了大家。我相信这一首古诗你一定能背下来。

  2、生自由背。

  3、集体配乐吟诵。

  板书: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教案13

  清 平 乐作者:辛弃疾村居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多种方式灵活理解词语

  3.结合图意,在正确解释词语、句子的基础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词描绘的意境,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5.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6.通过理解这首词中的意境和情境,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和热爱国家的赤子情怀

  教学重点: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感受词的意境,体会安宁美好的乡村生活,并能动笔将词的意境描写出来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想象、朗读等方式感受词的意境

  教法学法:朗读法、抓重点词句品味想象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词”

  1.上新课前,我们先来复习一首古诗(课件出示:《寻隐者不遇》,生齐读)

  2.(出示课文)从形式上比较一下,这两篇课文有什么不一样吗?

  3.简介“词”这一文学形式: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它兴起于南朝,成形于晚唐,盛行于宋代;最早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所以每首词都必须按一定的歌谱填写,这歌谱叫词牌如,题目中的“清平乐”就是词牌,“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初读全词

  1.我们一起来把课题读一读

  课件出示:清平乐 村居

  强调:乐: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yuè)!“清平乐”与“村居”之间注意停顿

  2.这首词的题目“村居”是农村人家的意思,辛弃疾笔下的农村人家是怎样的一户人家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3.(课件出示全词)读一读这首词,希望大家读正确、读通顺

  4.这几个字的读音要注意:翁媪、锄、剥、莲

  5.读词不仅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注意词的停顿上、下阙之间也要注意停顿(听范读录音后生自由练读)我们再来读一遍

  三、理解词句

  1.刚才大家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还真有了些词的韵味有不理解的字或词吗?

  2.学生质疑

  3.教师预设

  ①“吴音”不是指苏州、无锡这一带的方言,而是课文中“农家”的所在地——江西上饶地区,所说的方言叫“吴音”

  ②说着“软软吴音”的是谁呢?从字形上我们不难发现,“翁”指老公公;“媪”则指老妇人“翁媪”就是一对老夫妻

  ③你是怎么理解“相媚好”的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结合词的内容来说说

  ④“锄豆”是怎么回事?

  ⑤“无赖”一般指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小儿”是这样的无赖吗?从这首词中我们也能体会出作者对“小儿”的喜爱之情

  4.理解了这些词语,我们对这首词的内容的理解也就更深了一层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词,注意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四、品味意境

  1.这首词朴实易懂,说说哪些句子你自己就能读懂

  2.这首词中哪种景象你特别欣赏,并从中品出了味道?(村居美景、翁媪图、锄豆图、编织图、顽皮图)

  3.能拿起你的笔,为大家描写一下你最感兴趣的画面吗?

  4.这一个一个的画面是通过什么事物连成一个整体的?(溪)

  5.重点赏析“醉”字

  ①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这首词的意境,你会选哪个字?(醉)

  ②谁为什么而醉?

  ③(配乐响起)看着山清水秀的乡村美景,老夫妇俩醉了!看着勤劳、活泼的孩子们,老夫妇俩醉了!喝着美酒、悠闲地聊着天,安宁舒适的生活更是让他们陶醉!一起读一读,把老夫妇俩的幸福、满足、陶醉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让我们也一起醉上一醉!

  6.体会诗人的情感

  ①醉的仅仅是“白发翁媪”吗?

  ②看着眼前的景象,词人辛弃疾也醉了,他又为何而醉?

  ③让我们像作者一样,陶醉地读一读这首词

  7.词是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让我们来试着唱一唱,好吗?(先听一遍,再自由地唱一唱)

  五、拓展阅读

  1.辛弃疾也是多姿多彩的,除了有茅檐低小的恬淡情趣,还有金戈铁马的壮烈让我们来看一看辛弃疾的另一种“醉”吧!

  2.课件出示《破阵子》

  3.在这首词中,辛弃疾又为何而醉?

  4.辛弃疾的一生,经历了力主抗击外族侵略的金戈铁马的岁月,也经历了被贬乡村、陶醉物外的沉沦词的风格也迥然不同希望同学们更多地了解辛弃疾,了解辛弃疾词中或壮怀激烈,或恬静淡然的情感

  六、课外作业

  1.认真书写“翁、锄、莲”;

  2.背诵这首词,并想象整首词描绘的情境,写下来念给家长听;

  3.搜集辛弃疾写的其他的词,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清平乐 村居

  景 溪 青青草 美

  人翁媪 相媚好大儿 锄豆 醉中儿 织鸡笼小儿 剥莲蓬

《村居》教案14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了解“吴音”,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插图读懂课文,描绘村居画面。运用朗读、想象感受词的意境,体会安宁美好乡村生活。

  3.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词的兴趣,弘扬传统文化。

  【教学实录】

  一、对诗热身,导入新课

  师:课前,我们已经见过面了。老师从北方哈尔滨来到江南金太仓,这里的春天真是太美了,大街上到处盛开着樱花。我国古代诗词中就有许多描写江南风光和春景的诗句,你知道哪些?谁能背上几句?

  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师:这是白居易的《忆江南》,这首词还有两节: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词中的“吴宫”指的就是苏州。

  生: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的《江南春绝句》。真了不起,看来同学们很喜欢积累古诗词。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作品。上课!

  二、释题,猜想“居”意

  师:请大家看老师写课题(板书:清平乐·村居)谁愿意读一读?(指名读)

  师:读得真好,在这里“乐”读“yuè”。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清平乐·村居”。

  师:“清平乐”是词牌名,而“村居”是词的题目。这个“居”在古代金文里是这样写的。(出示“居”象形字)看着这两个象形字,你能想到什么?

  生:我能想到一个人住在房子里。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人有了房子住,有了立足之地就是“居”。瞧,汉字多有魅力!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看字形就能明白意思。那么,“村居”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

  三、初读,知晓词意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读不懂的词标注出来,同桌互相交流。(出示全文)

  生:自由读《清平乐·村居》。

  师:谁愿意读这首词?(指名读)

  师: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流利,比较有感情。

  师:你真会评价,哪一句读出了感情?

  生:“最喜小儿无赖”中的“最喜”读得好。

  师:老师有个问题,你为什么把“剥”读成“bāo”而不读“bō”?

  生:一时不语。

  师:请同学们,看看字典是怎么说的?

  生:去掉物体的皮或壳,读“bāo”。

  师:吃香蕉前要把香蕉皮去掉,那叫“剥(bāo)香蕉”;吃芒果前要把芒果皮去掉,那叫——

  生:剥(bāo)芒果。

  师:文中的小儿在干什么?

  生:剥(bāo)莲蓬。

  师:你读得这么好,老师奖励你推荐一名同学来读。

  生:我推荐王新月。

  师:你可不要辜负××同学对你的期望。

  生:朗读《清平乐·村居》。

  师:读得真好,怪不得××同学推荐你。来,我们全班都来读一读。(齐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不错。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生:沉默不语。

  师:有没有读不懂的?那老师可要考考你们了?能禁得住考吗?

  生:能!

  师:词中的“翁媪”指什么人?

  生:“翁”指老翁,也就是老爷爷;“媪”指的是老妇人,也就是老奶奶。

  师:你怎能么知道“媪”就是老妇人?

  生:因为“媪”是“女”字部。

  师:你真会学习。这对老夫妻。他们在干什么呢?

  生:他们在聊天,在说家常。

  师:你是从哪个词儿知道的?

  生:吴音。

  师:你知道什么是“吴音”吗?

  生:我想就是当地的方言吧?

  师:真是无巧不成书,“吴音”就是以我们苏州话为代表的南方方言。因为春秋时期这里是吴国的都城,所以这儿的方言又叫“吴音”。谁愿意用“吴音”对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说几句话?

  生:欢迎老师们来到太仓,祝你们在这里生活得开心。

  师:多好听的“吴音”,老师代台下的老师谢谢你,懂事的孩子。

  师:最后一个问题,“无赖”是什么意思?老师注意到你笑了,说说你为什么笑?

  生:“无赖”是骂人的话,说人的品质不好。

  师:文中也是这个意思吗?

  生:不是的,文中是说那个小孩子天真、活泼。

  师:理解了关键词的意思,再读这首词,你会有新的收获。(齐读)

  师: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辛弃疾的这首词就是一幅村居图(出示插图)。大家看,这是文中的插图。看着这幅图,你读懂了词中的哪几句?

  生:我读懂了“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说的是这家人住的茅屋又低又矮,屋前有一条小溪,溪上长着一丛一丛的青草。

  师:是呀,你描绘了这一家人的生活环境。

  生:我读懂了第二句,描写了老翁和老妇人,他们没什么事,喝着酒,悠闲地说着话,逗乐。

  师:词中除了写这老两口,还写了哪些人?

  生:还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在溪东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小儿子很惹人喜爱,一边玩一边剥莲蓬。

  师:这幅图有景有人,人景相融。(板书:景、人)

  四、品读,感悟词境

  师:短短几分钟,同学们自己把这首词读准了,读顺了,还了解了大意。那么,怎样才能把这首词读出味,读出情,读出意境美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边听边想象,用心感受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教师配乐范读)

  师:你感受到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

  生:美丽的村居图。

  师:你刚才一定看到许多美景,就请你一边想象美景一边读这首词。(学生朗读整首词)

  生:我觉得这是一幅幽静的村居图。

  师:你在用心感受,请你读出村居的幽静。(学生朗读整首词)

  生:我感受到这是一幅幸福的村居图。

  师:你就带着幸福之情读一读吧。(学生朗读整首词)

  师:就这样,按照词的韵律,把自己的感受和想象都送到词中去,就能读得有滋有味。

  师:有的同学说这是美丽的村居,你是从哪句感受到的?

  生:从“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感受到的。(出示“茅檐图”)师:读了这句诗,你看到什么?

  生:我看到了又低又矮的茅屋,屋前还有一条小溪,溪上有青青的小草。

  师:这还不够美呀,你试着把“低小”和“青青草”缓慢点读,语气再重一点。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多美呀!置身其中,你仿佛还能听到什么?

  生:我能听到溪水声和小鸟的叫声。

  师:好,那就请你伴着淙淙的流水声读一读。

  生:朗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这两句把我们带进了幽静的山乡村野。来,大家闭上眼睛,用力吸气。说说看,你闻到了什么?

  生:我闻到了荷花的芳香。

  生:我闻到了草香和泥土的气息。

  师:好,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都送到句中读出来。

  生:(齐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这是大自然的清新、秀丽之美,也是田园风光的朴素之美。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着一家五口,文中是怎么写的?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醉里吴音相媚好……”。

  师:有的同学说这是幸福的村居,你认为这一家五口谁最幸福?

  生:我认为翁媪最幸福。因为他们闲着没什么事,不用干活,在茅屋前一边喝酒一边聊天。

  师:是呀,老俩口衣食无忧,老有所养,这是安居之福。看着这对幸福的老夫妻,我们不禁会想起他们年轻的时候,那时候,他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

  生:白天老翁出去耕地,老妇人在家里织布,做衣服,照看三个孩子。

  师:他们互助互爱,相敬如宾,共同经营这个小家。如今他们老了,悠闲地坐在屋前,互相看着,聊着,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大家在小组里合作,结合翁媪的生活,展开想象,用你们的吴音聊一聊。

  生:老伴儿,你看咱家的小儿子多讨人喜欢,你看他那小腿还摇晃呢!

  生:是啊,咱们的二儿子也不差呀,聚精会神地编鸡笼呢!

  师:多好听啊,像唱歌一样。他们还会聊什么呢?

  生:老头子,你看咱们的大儿子多能干呀,就像你年轻时一样。

  生:老伴儿,你也很能干呀,这一家人的衣服都是你织的,你做的衣服既好看又舒服。

  师:多好听啊!侬侬软语传递着绵绵情意。大家说的,想的都含在一个词中,谁知道?

  生:相媚好。(板书:相媚好)

  师:听着他们聊天,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老夫妻?

  生:幸福的老夫妻。

  师:请读出幸福之情。(生朗读)

  生:恩爱的老夫妻。

  师:请用朗读表现老俩口的恩爱。(生朗读)

  师:“相媚好“读得真好,表过出恩爱之情。

  生:和和美美的老夫妻。(生朗读)

  师:老两口恩恩爱爱,悠闲自得,让我们也去分享他们的快乐。

  生:(齐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谁有不同的看法?

  生:我认为小儿子最幸福。他无忧无虑,一边玩一边剥莲蓬。(板书:剥)

  师:从哪看出小儿无忧无虑?

  生:无赖。

  师:文中哪个词儿具体表现小儿很无赖?

  生:卧。

  师:“卧”是什么意思?你能做个动作吗?

  生:身体前倾,做趴状。

  师:这是俯卧,还可以怎样卧?

  生:自由地做出仰卧、侧卧……

  师:想一想小儿剥莲蓬时还可能怎样?

  生:可能摇着小腿,嘴里哼着歌。

  生:可能在地上打个滚儿,玩累了还可能躺在地上睡一觉。

  师:这样的小儿,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他?

  生:自由自在。

  师:读出小儿的自由自在。

  生:朗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还不够自由啊,你再试试,注意那个“无赖”和“卧剥”。

  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还可以用什么词形容他?

  生:天真活泼。

  师:读出小儿那个天真的劲儿。

  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无赖”读得轻快、上扬,小儿好顽皮呀。他享受着天真无邪的幸福,多让人羡慕。我们都来分享他的幸福。

  生:(齐读)

  师:三个儿子中,除了小儿还有谁最幸福?

  生:沉默不语。

  师:文中的`大儿和小儿幸福吗?请同学们读一读描写这哥俩的句子。

  生:(齐读)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板书:锄 织)

  师:大儿顶着烈日锄地,衣服都被汗水浸湿了;二儿子认真地编织鸡笼,手都磨出老茧了。多累呀,哪有什么幸福可言?

  生:老师,我不同意你的看法。虽然他们很累,但也是幸福的。大儿子不去锄地,家里就没有粮食吃;二儿子编鸡笼也可以卖几个钱。他们在为这个家忙碌,有了他们俩的辛勤劳动,翁媪和小儿才会那么幸福,挨累也是值得的。

  师:也就是说他们享受着劳作之乐,尽孝之乐。不知不觉,大家已走进村居,真是“人在画中游”!同学们,如果你是作者,看到这样乡村美景,看到如此和睦的一家人,你会想些什么呢?

  生:这家人可真令人羡慕!

  生:看到翁媪他可能想:自己晚年的时候能不能过上这样的生活?

  师:好!让我们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入情入境地朗读村居。(配乐)

  师:读得真有韵味,同学们的心都已和村居相融,那么,请你加进自己想象和感受再来描绘这幅村居图。(学生试练)

  生:在一个小村庄里生活着一家五口。他们住着又低又矮的茅草屋,屋前流淌着清澈的小溪,溪边长着一簇簇青青的小草,溪上盛开着荷花,散发着阵阵清香。屋前坐着老翁和老妇人,老翁喝着美酒,老妇人在缝衣服,他们用方言聊天、逗乐。他们的大儿子在溪东的豆田里锄草,汗水打湿了衣衫;二儿子聚精会神地编织鸡笼;最惹人喜欢的就是小儿子,他哼着歌,摇着腿,一边玩一边剥莲蓬。好幸福和睦的一家呀!

  师:你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这诗一样的画面。

  五、拓展,升华情感

  师:运用想象,同学们把村居图读活了,如果请你用这首词中的一个字概括这幅村居图,你会选哪个字?

  生:我会选“喜”字。因为我很喜欢那个小儿子。

  师:是呀!这一家人生活得其乐融融,真是一幅乡村喜居图啊!

  生:我选“醉”字。

  师:你认为谁醉了?为什么而醉?

  生:翁媪醉了,他们被美好的生活陶醉了。

  师:是啊,面对这山清水秀的田园美景,翁媪怎能不醉?享受这温馨、惬意的天伦之乐,他们又如何不醉?

  生:我认为作者醉了,作者要是不醉,怎么能写出这么好的词?

  师:言之有理。我们也随着五口之家,随着作者去醉上一回。

  生:齐读。

  师:这么好的词想不想记住?

  生:想。

  师:大家看,这首词先写景,后写人,先写老,后写小。理清顺序你会背得更快,练习背诵吧。 (先指名背诵,再全班背诵)

  师:像这样描写田园生活,表现童心童趣的诗词还有许多。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一首?

  生:我还知道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师:你的积累真丰富。大家可能一时想不起来,老师给大家一点提示,请看大屏幕。(出示:田园生活诗和童心童趣诗的题目、作者和每首诗的第一句)

  生:背诵其中的二、三首。

  师:这些诗词描绘了古人的生活,寄托着他们的向往和追求,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它短小精悍,内涵丰富,是滋养我们心灵的厚土。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而张老师要对大家说“学好诗,我们尽情言。”(出示作业)

  自主作业:(可任选一项)

  1.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具体描写村居情景。

  2.积累描写田园风光或童心童趣的古诗词。

  下课!

  附: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景 青青草

  人

  醉 相媚好 喜

  锄织剥

  【评析】

  五年级古诗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明确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我们可以从这一学段目标中归纳出古诗教学的“六字方针”。即:诵读、感悟、积累。

  一、诵读有层次

  张老师引导学生诵读《清平乐·村居》有三个层次,三个层次环环相扣,呈螺旋上升态势。

  1.读正确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评读、赛读、推荐读等形式,在自学、互助、互励的状态下,轻松自如地把词读正确,读流利了。

  2.读明白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张老师先放手让学生质疑,提出读不懂的词。再运用图文对照、小组合作、猜想释词、借助资料等策略,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如:学生说“媪”指老妇人,张老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指出“媪”的部首是“女”,在学习中浸透学习的方法。

  3.读出味

  教学中,张老师明确提出“怎样才能把这首词读出味,读出情,读出意境美?”这是师生共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在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张老师运用了多种有效策略。

  二、感悟有策略

  教师综合运用音乐渲染、示范朗读、想象三种方法,引导学生入境,用心感受“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学生的感悟是正确的、多元的、个性化的。“村居”的意境通过“美丽、幽静、幸福、和谐”等词语与学生相见。接着,教师又引领学生回到文本,品悟语言,去感受那是怎样的美?学生抓住“青青草”,读中想象“看到什么、听到什、闻到什么?”感受田园的清新、朴素之美。最后,张老师以开放而又富有挑战的问题“你认为这一家人谁最幸福?”引导学生品读文本,抓住“相媚好”“卧”等语言点,感悟幸福,解读幸福,从而入情入境地朗读。

  学生在读诗和品词的活动中“入境”,张老师又以评诗引导学生“出境”。他先请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村居图”,又请学站在作者的角度,推测作者心中的感受,学生在一入一出中多次与词的意境相遇。

  三、积累有主题

  有主题的积累,容易把学生单摆浮搁的资源整合起来。张老师根据文本和学情,呈现了两个积累点:田园生活诗和童心童趣诗。又通过课件给学生必要的提示。新旧结合,课内课外结合,促进学生有效积累古诗文。

  张老师的执教的《清平乐·村居》是一节“严谨而朴素,简约而高效”的语文课。

《村居》教案15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诗词国度”。从小到大我们学了许多诗词,从这些优秀的诗词中,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感悟到人或物的志趣情操。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首词《卜算子·咏梅》,还记得吗?(师生接读)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词的殿堂,来学习一首由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简介词牌:清平乐,词牌名;村居,词的题目。]

  2.这首词向我们展示了怎样一幅画面呢?请看——(出示课文插图投影片)看了画面,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说)词人是怎样描绘的呢?请打开书本。

  二、学习课文:

  (一)

  1.同学们,你们是学习的主人,老师相信通过你们自己的学习,一定能把这首词学好。下面,请你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

  2.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读得好,请给同桌打上“”,如果还需要多练习,请给他打上“▲”,并指出哪儿有问题。

  3.得“”的同学请举手。好,请你读;再请位同学。

  下次有信心得到“”的同学请举手。(让老师听听你的信心!)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

  1.书读得真棒,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你们的智慧与信心。相信你们下面的表现一定会更出色!

  2.自由读课文,讨论讨论,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师:读书使人快乐,因为我们从读书中获得了新的知识,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一定也有了收获,讲出来与我们分享一下。

  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教他人,谁给他解疑答问。

  4.谁能用自己的话连贯地说一说上片或下片的含义?

  (三)

  1.诗人用朴实、清新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农村秀丽的景色,把农户们那合适安宁的生活刻画的活灵活现。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拿起书本,把自己完全投入到词文中去,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请结合老师这里的句式,发挥你们的想象:

  读着,我仿佛看到(听到)。

  多么令人神往啊!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吗?[

  (指名读生评齐读)

  3.的确,这朴素恬静的农村生活,恰似那美丽的桃花源,令人心旷神怡,充满了向往!同学们,你们能根据画面来编个故事吗?可以是图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全幅图。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行的,试试看!(先小组练说再交流)。

  三、总结:

  茅檐、小溪、青草、老翁媪,这一切巧妙地结合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词人辛弃疾是如此的热爱、向往这恬静的农村生活。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诵读全词吧!你可以看着书读,还可以闭上眼睛读,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份恬静安谧的农村风光吧!

  四、拓展:

  美丽的农村风光是历代文人墨客心中的最爱,在他们的笔下,我们可以欣赏到许多不同时期的农村美景,老师这儿有一首名为《村居》的诗,它是清代诗人高鼎写的。同学们,你们品读品读,感受一下它与我们今天所学的《清平乐·村居》有哪些相似之处。

  [出示《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注:醉:陶醉;纸鸢(yuān):风筝>]

  板书:

  农村秀丽

  清平乐村居

  (南宋辛弃疾)农户安宁

  溧阳市绸缪中心小学马忠

  教学后记:

  本课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在揭示课题时可告诉学生,“清平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乐”要读“yue”,不读“le”,“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在教学时,教师可先范读这首词,使学生初步了解这首词的内容,并感知这首词的读法。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检查自读情况时,要注意“媚”读去声,“媪”读“ao”,“剥”读“bao”。

  学生读对、读通词的.句子后,应把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词句上。有些词语可以让学生联系句子,或结合生活实际自己体会。

  在朗读上片时,要提示学生边读边想象出这首词勾画的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环境多么清新秀丽,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对正在聊天的老人又是多么悠闲自得。

  指导朗读下片,要让学生抓住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边读边体会词的意境。尤其是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要启发学生在读中加以体会。[

  指导朗读全词时,可借助插图,让学生一边诵读,一边看图,结合对词句意思的理解,想象词作者所描绘的生机勃勃、和平安宁、朴实安适的农村生活图景,读出对这种景象的喜爱、赞美之情。

  整个教学,教者抓住了词所表达的特有的意境,着重引导学生自主朗读,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感悟,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词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村居》教案】相关文章:

《村居》教案02-24

《村居》的教案04-08

小学《村居》教案03-08

【精选】《村居》教案3篇03-23

《村居》教案10篇03-25

《村居》教案4篇04-15

《村居》教案八篇05-06

《村居》教案5篇01-12

精选《村居》教案3篇05-03

《村居》教案四篇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