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时间:2023-03-03 18:10:31 教案 我要投稿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15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1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古歌,背诵古诗。

  2 、认识 2 个生字,会写 1 个生字。

  3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4 、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学生分析:

  学生以前学过王维的诗,对诗人有一定的了解,能比较流利地读出古诗,借助老师的视角能知道这首诗是先写景,后抒情,但对诗中蕴含的情感理解得不到位,诗的韵味与情感没有朗读出来,教学中需要教师的引导

  重点难点

  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 对古诗。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同学们从咿呀学语时,爸爸妈妈就喜欢教你们背古诗,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古诗。今天老师就考考你们,我背上句,看你们能否接上下句。有信心吗?

  (师生对古诗)

  2. 板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看老师板书题目。

  板: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领读课题)

  3. 解诗题。

  “元二”是指一个人,姓元,猜猜看,他在家排行老几?(师生互动)所以称其为元二。想想看,“使”怎么讲?(师生互动)出使,古时候,朝廷给有识之士委以重任,去一个地方完成任务,为出使。安西,是一个地方,唐朝安西都护府,是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一带。谁来说说“送送元二使安西”什么意思?(师生互动)就是王维从长安来到送别城渭城来送别他的朋友元二出使安西。想想王维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 . 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古诗,借助拼音和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自读古诗)

  2 . 指明读诗,检查字音,指导读准多音字。

  板:朝 舍

  这有两个多音字,谁会读?(出示“朝 舍”指名读)

  它们在这首古诗中怎么读?(指名读后齐读)

  3. 指导写“舍”字。

  4. 再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我们读古诗不但要把古诗字音读准,还要读出古诗的节奏和味道。谁来说说怎么读出古诗的节奏与古诗的味道?

  (指名回答:诗的字词间要有停顿,字音要有轻重长短)对,你如果这样读了,就读得抑扬顿挫,字正腔圆了,就有了诗的味道了!

  (课件出示节奏划分线)请看大屏幕,听老师读一读。(教师范读)

  谁来试一试?(指名读)

  评价后(齐读古诗)

  过渡,小结学法 :我们刚才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诗文,(板:读诗文)这是我们学校古诗的初级目标,我们还要理解古诗的意思。(板:解诗意)

  三. 深入理解,感悟诗情

  1. 整体感知,入诗境。

  (1) 学生自读自悟。

  请同学们低声吟诵古诗三遍,你从诗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还可以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看一看,想一想。(学生自解诗意,教师巡视辅导)

  还可在古诗旁把你仿佛看到的内容歇一歇。(学生继续自学)

  (2) 小组交流。

  同桌先交流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小组交流对古诗的理解与感受)

  2. 分部解读,悟诗情。

  (1) 想象画面悟诗情。

  解读一二行诗:

  出示一二行古诗(指名读)

  这是什么时候的一场雨?(指名回答引出“朝雨”)

  你从这两行诗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指名回答 )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想象讲诗意)

  评价后(把我们带入了诗的意境!)(板:入诗境)

  请你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这两行诗。(指名读)

  解读三四行诗:

  前两行诗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清新的美景。再看后两行诗,诗人笔锋一转,在写什么?(生回答:人)请你读读者两行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目的要达到:学生能说出感受到王维与元二两人感情深)(在学生说画面的时候,顺势板:劝酒)

  评价后(板:悟诗情)

  请你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两行诗。(指名读)

  (2) 从“酒”入手悟诗情。

  透过你们的声音,老师不禁浮想联翩:“酒逢知己千杯少”是一种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是一种祝福的酒;“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是一种浇愁的酒。在元二即将远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又是怎样的一杯酒呢?

  (指名回答)(送别的酒 挽留的酒 不舍得酒......)

  可是此时,分别就在眼前,元二这次可不是一般的远行啊!请看——(课件出示唐朝疆域地图)从渭城到安西相隔6000多里啊!古人远行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上半年啊!

  安西又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课件出示安西风貌图)请你说。渭城呢?(渭城风貌图)(指名看图说)

  面对此情此景,王维对元二的这份离别之情怎能不强烈,怎能不深挚呢!如果此时你是王维,象对元二说些什么呢?(指多名学生说)

  教师评价后齐读——(屏幕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感情齐读诗句)

  (3) 再现情景情更深。

  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透过窗子向外望去,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啊!

  (课件再现劝酒送别的情景)(音乐画面)

  是那些景物又勾起了他们离别的伤感?(学生看视屏后指名回答)(雨 柳)

  板:朝雨 柳新

  理解“柳”的古义:“柳”与“留”谐音,柳树自古以来就是离别的象征。古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以表示挽留之意。所以,飘洒的绵绵细雨,满目的青青杨柳,怎能不让人伤感离别呢!

  让我们一起来诵读这首诗(音乐起)再次去感受诗人那依依不舍的情吧!

  板:依依不舍情

  (生配乐齐诵古诗)

  3. 总结学法,升诗情。

  这节课,我们用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方法学习了这首古诗。我们通过对描写景物的体会,对诗句语言的品味,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领悟了诗人那难舍难分,依依不舍的情感!

  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来背诵这首古诗吧!(配乐齐背)

  四 、课堂拓展

  王维的这首送别诗,不单道出了他的情,更道出了天下人离别时的情感,被推为送别诗之首。课后,同学们可以搜集一下其它的送别诗,按今天的方法去体会诗人的情感。

  附板书 :

  送元二使安西 读诗文

  [ 唐 ] 王维 解诗意

  朝雨 柳新 劝酒 入诗境

  依依不舍 悟诗情

  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2

  一、找地名,初读解题

  (李叔同的《送别》引入古诗。)

  1、(课前播放幻灯片《送别》)才华横溢的李叔同先生创作的这首《送别》,在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中尤其脍炙人口,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离情别怨可以说是永恒的旋律。今天,我们将要送别的是千古传唱中的哪一曲呢?板书:

  送

  (播放课件。)

  2、读题,你从诗歌题目中明白了什么?理解使。解读安西:

  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3、初读全诗:

  (古诗幻灯片。)

  请大家大声地读读诗歌,注意把生字读准。

  找一找这首诗里还有哪些地方名?解读渭城:陕西省咸阳市东北,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一样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这几个地名跟送别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细细地体味这首古诗。

  二、知诗人,以画解诗

  1、师:是谁送元二使安西?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一些什么?

  2、课件显示王维简介:

  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读王维的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你是从诗歌的哪几句中看到的?

  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

  板书:

  雨

  客舍:客中送客。

  板书:

  客舍

  柳:留的谐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

  板书:

  柳

  我们来读一读王维诗中的.这幅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三、品诗意,三叹故人

  1、师:王维和元二是什么关系?从诗歌哪个词中直接可以看出?

  板书:

  故人

  2、师:再读读古诗,和同桌讨论一下,诗中哪些地方,还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

  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里读出他们是好朋友。

  师:(板书:酒)(播放课件)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

  (离别的酒,友谊的酒,祝福的酒,连心的酒)

  引读这是一杯( )的酒──生接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师:读读整首诗,再想想,元二和王维看到哪些景物,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透过客舍的窗外,他们看到了──(指板书:雨)

  师:女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透过客舍的窗外,他们看到了──(指板书:柳)

  师:男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指板书:客舍)王维为送友人,从长安一路送到离长安城三十里外的渭城,在此地的客舍摆上一桌酒席为朋友饯别。客舍,本来只是旅客的暂留之地啊,自己都漂泊在他乡,却要在这里送别朋友,怎能不伤感别离──齐读劝君。

  4、师: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记不清说了多少遍祝福的话。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安西有多远?

  (课件显示地图。)

  师指地图:安西在远离中原的新疆,那时的安西时局常常动荡不安。

  渭城又在何处?

  (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阳关呢?

  (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一样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从渭城经阳关到安西,有多远?

  (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若是元二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马车,也要半年多的时间才能到安西。阳关以西,千里迢迢,人烟荒芜。)

  师:自古人生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而此次朋友远离故人,奉命出使千里之外,此一去,固然也能得胜回朝,衣锦还乡,然而长途跋涉,其艰难痛苦,何以想象?况且古人说: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切换到幻灯片。)

  师: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却──黄沙满天。

  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却──满目荒凉。

  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

  (切换到古诗课件。)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生读劝君。

  5、师: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门外的马车就要起程了,朋友之间就说最后几句话吧!快快把它写下来,可以是元二对王维说的,也可以是王维对元二说的。

  (背景音乐。)

  板书:

  依依惜别

  6、指名朗读依依惜别的话。

  四、明古风,体会别意

  师:你在课外还搜集了哪些送别诗?

  (课件别诗欣赏。)

  人生自古伤离别──配乐诵读别诗。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3

  【设计理念】

  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画、唱、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体味景语皆情语,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3、有感情的诵读和背诵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

  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诵古诗,初读解题

  1、和着《阳关三叠》,大屏幕出示诗文。读题导入:

  运用组词,归类法教学使。

  2、元二谁?他与王维的关系?教学故人。

  3、元二出使至哪儿?(安西)解读安西。生找资料明确地点。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找地名,明了诗意

  1、找出诗中其他表示地名的词。

  (渭城、阳关。)

  2、探究以上两地点具体位置:

  生找资料──师补充──课件地图明确地点。

  3、课件同时出示标有三地名的地图:

  用上三个地名,再说说题意。

  (渭城──阳关──安西。)

  4、路程,体会离情:

  看地图,算算元二出使安西的大致路程。

  三、诗配画,领会诗旨

  过渡:王维不仅是伟大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有名的'画家。如果你就是王维,你若给自己的这首诗,配上一幅画,该画上些什么?需要强调些什么,并说说根据。

  (小组讨论──交流──点拨。)

  1、雨:

  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浥)

  2、客舍:

  客中送客。

  (王维是山西人,在陕西送别,倍感神伤。)

  3、柳:

  留。古人折柳赠别。

  4、酒:

  美酒?千杯万盏?借酒饯行。

  四、明古风,体味别意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还知道哪些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

  人生自古伤离别,配乐吟诵。

  五、悉评价,赏读古诗

  1、前人对此古诗的评价。后之咏别者,众有千言万语,贻不出其意之外。

  2、此诗的别名:《渭城曲》、《阳关三叠》。

  3、欣赏并咏唱跟据此诗创作的古曲《阳关三叠》。

  六、写回信,拓展延伸

  据说,元二来到安西一年后,曾给王维写过一封信,课件出示:

  王维兄:展信问安!记得去年今日

  但由于年代的久远,这封信已残缺不全,聪明的你,能根据今天这堂课,补全这封信吗?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4

  一、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二、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以“情”为切入点,通过“寄情酒更浓、触景情更深、事世难料情难舍”层层推进的诵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3、“三分诗,七分读”。这堂课要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当堂会背。

  三、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

  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谁有知心朋友?能告诉我他们的名字吗?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你得朋友就要离开你,也许很久才能再见面,也许永远都不会再见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你会怎样表达你的情意呢?

  指名回答。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

  3.师:这浓浓的友情,这难以割舍的友情,就这样在人们之间一直传递着。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三首》的第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4.师:看课题,你知道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齐读课题)

  师补充: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5.师:这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送别诗。打开书,结合课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6、指名读

  7、古诗欣赏(播放课件)一边听一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二、情读古诗,想象画面,走入诗境

  (一)触景情更深。

  1、诗中哪里描写了这样的景色。(课件出示前两句)

  师:读完了吗?我们来看这两个字“朝”、“舍”(板书)它们在诗中怎么念?指名认读。

  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字的发音,并提醒学生注意它们是多音字。

  2、师:好,把这两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

  4.师:嗯,让我们闭着眼睛想一想,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学生读诗)结合课下注释,你能把前两句的意思讲讲吗?(学生讲诗意)

  5、指名美读。

  6.师: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你觉得这景美吗?让我们带着这感觉一起美美的读一下。

  生齐读。

  7.诗人要表达自己离别的忧伤,为什么还要写这一处美景呢?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蒙蒙细雨更衬托了离别之情。这是“借景抒情”

  (课件出示)这样的天气可以表达怎样的心情?

  8、再读前两句,读出景色的优美,读出离别的惆怅。

  (鼓励学生熟读成诵)

  (二)寄情酒更浓。

  1.就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从课题我们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师:我们来看地图,从地图上看,只有这么短,而实际距离呢?大概有3000多里。我们来看这段文字

  那时火车只通到西安,从西安到新疆,我们有时搭车,有时还步行,整整走了二个多月,终于来到了新疆,一路的辛苦自不必说。

  ──《母亲和我们》。韩天航

  这是我国当代作家协会会员韩天航描写他小时候去新疆的情景。而在古代是没有火车、汽车的。可以想象在古时那得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旅途中元二多少艰辛、多少危险啊。在这样的情形下,怎能不让人满怀伤感。正是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此时,他们来到了一家小客栈里。正在惜惜相别。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一下。课件出示后两句诗。

  4、生齐读。(注意听学生的发音是否正确。尤其是“故人”)

  朋友保重啊!这酒中有一份祝愿,这酒中有一份情意,千言万语、万种情感汇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抓“劝”、“更”想象当时情景,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

  1.师:“好一个“劝”字啊!(板书“劝”)我们想一下这是谁在劝?怎样劝?

  (1)难忘当初我们一起饮酒赋诗,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可这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怎不让人有种落花流水的伤感呢?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生齐读)

  (2)元二啊,你这一走,我们再难相见,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就此分手吧,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生齐读)

  2、只有王维在劝吗?还有谁在劝?

  (1)王兄,多谢你从长安赶来送我,你的这份情,我元二领了,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生齐读)

  (2)我实在舍不得你们啊,此去再也找不到如王兄这般情投意合的兄弟了,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生齐读)

  3.师:这是他们在互相劝。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啊!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啊!而现在两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痛心,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一起读这两句。

  生齐读

  4.师:就这么喝啊说啊,说啊喝啊,不知不觉,分离的时刻到了,不得不分开了。什么也不说了,什么也不能说了,就让所有的情都化在这杯酒里吧。那就更进一杯酒吧!(板书“更”字)

  5.一个“劝”字,一个“更”字,生动的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板书:友情)

  三、音乐渲染,品味诗境,情读古诗。

  1.让我们在静静的读古诗,体会一下诗的意境。

  师放音乐生默读古诗。

  2.学生展示读古诗。

  3、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

  师出示四首送别诗。

  四、总结升华

  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还有亲情,乡情,师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间真情吧!课下同学们可以找一下王维的其他诗篇进行阅读积累。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5

  设计理念:

  古诗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其一,教会学生一首诗,读通读懂,会背会写,此为初级目标。其二,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会意、入境、悟情,此为中级目标。而更重要的应该是通过古诗教学来构建一种“场”,一种弥漫在整个课堂之中的“文化场”,此为其三。这种被称之为“场”的东西,它一定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它一定是体现着精神的厚重和情感的力量。在氤氲着这种文化气息的“场”中实现对古诗教学终极目标的达成。

  基于以上认识,本设计立足文本,从语言文字入手,前两句诗实现“入境”:想象一幅“画”,感悟“诗中有画”;抓住一个“柳”,感知诗歌意象。后两句诗突出“悟情”:以“情”为主线,以“读”为根本,引领学生反复涵泳,反复品味,一唱三叹,获得情感共振。加之音、诗、画、声多管齐下,让学生在情境诵读中入情,在切己体悟中融情,在吟唱歌咏中激情,最后在送别组诗的拓展和毕业话题的延伸中升华情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就这样在一次次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得以彰显,也润物无声似地浸润、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

  教学目标:

  1 借助教材注释,自主读懂古诗。

  2 学习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境,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 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初步感知诗歌意象。

  4 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由曲入诗

  1 师生谈话,欣赏音乐。(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

  这是用我国一种古老的民族乐器古琴演奏的,这首古琴曲叫做《阳关三叠》。从《阳关三叠》的琴声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 引出课题,了解题意。

  (1)《阳关三叠》是唐代最流行的音乐之一,它之所以流行,不仅因为它的旋律古朴优雅,更重要的是它是根据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著名的诗作谱曲而成的。(出示古诗)

  (古琴曲《阳关三叠》是唐人根据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谱曲而成的。课始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一方面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色彩,并由曲入诗,为古诗的赏读奠定情感基调;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古典音乐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

  (2)读诗先读题。指名读题。从这个题目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3)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再来读题,你认为应该怎样读?

  (4)指名读,齐读诗题。

  二、自主读诗,读准读通,粗知大意

  1 自读。出示自读要求:

  (1)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借助教材上的注解试着解读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同桌讨论解决。

  2 交流。

  (1)指名读,重在读准字音。如“客舍”的“舍”读第四声。

  (2)解读诗意。这首诗讲了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解读一下诗句的意思?读懂了哪句,就说哪句。

  (读准、读通、读懂古诗,是古诗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作为高年级的古诗教学,一定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达成这一基本的学习目标。)

  三、赏读诗句,感悟意象,渐入诗境

  1 想象画面,体悟“诗中有画”。

  (1)学习“品诗”。读诗如品茶,一口为喝,二口为饮,三口才叫品。读诗不仅要把诗读正确,读流利,还要把诗的韵味和感觉读出来。这就叫品诗。王维的诗应该怎么品呢?宋代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王维的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诗中有画”,所以读他的诗一定要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读出诗情画意。

  (2)想象画面。指名读诗的前两句,你的头脑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3)交流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朝雨客舍柳色)

  (4)品味画面。如烟如雾的蒙蒙细雨,瓦楞青青的旅舍,清新嫩绿的杨柳。这样的画面带给你最直接的感受是怎样的?怎样读出它的美?指名读。自由练读。

  (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品诗。这一环节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想象画面,渐入诗境,体悟情感。)

  2 回文质疑,感知“柳”之意象。

  (1)诗读到这里,再请你联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既然是送别,为何写景如此清新美丽?)

  (2)从这画面中你还品出了别的滋味吗?你是如何体会的?

  是啊,其实细雨也好,客舍也罢,总能勾起离人心中淡淡的愁绪,特别是这依依杨柳更是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究竟是什么滋味呢?

  (3)拓展“折柳赠别”组诗。出示三首诗,自由朗读,然后说说发现了什么?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歌》李白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送别》王之涣

  湘水已在朦胧中,家在德山东更东。

  此去谁与君共到?一程柳絮一程风。

  ――《赠友人》

  (4)说发现,悟意象。这三首诗里出现了相同的景物――柳树,表达的是同样的情感――离别。为什么作者都不约而同地选择柳来表达离别之情呢?

  (5)折柳赠别古来有之。最早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样的诗句。后来人们就常常借柳来表达挽留、不舍的意思,因为随风舞动的杨柳最容易勾起人们千丝万缕的离愁,而且“柳”与“留”谐音,柳就成了离别的象征。

  (6)出示第三首诗《赠友人》的作者――帅晓梅,并简介诗的来历:这是去年春天我的一位同窗好友调往外地工作时,我特意写下赠送给他的。其中“一程柳絮一程风”表达了我对好友的惜别之情。可见古往今来,无论是大诗人还是常人对朋友的情谊都是相通的。诗人王维也正是在借柳惜别、借景抒情。(板书:景情)

  (7)明白了诗人笔下暗藏着的如此深意,再来读一读一、二句,试着把离情融进这美景中。

  (诗歌是靠意象说话的,如“月”之于思乡、“柳”之于赠别,都是古诗特有的表现手法。如何让学生感悟到这首诗中“柳”的意象呢?通过拓展一组“折柳赠别”诗,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三首诗的共通之处,从而感悟古诗意象的妙处,体会诗情画意中蕴含的离愁别绪。而出示教师本人的一首赠别诗意在强化柳的意象在今人诗作中的作用,并淡化作诗的神秘色彩,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品读诗句,以读悟情,强化情感

  1 知路遥,叹艰辛。

  (1)在这样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清晨,诗人王维却要送别自己最好的朋友到安西去。

  (2)知道安西在哪儿吗?从渭城到 阳关、出阳关到安西数千公里的路程,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由于交通极其不便,即使乘坐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一马车也要足足走上半年多的时间!所以诗人说――(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板书:更尽酒无故人)

  2 一“无”一“有”,对比品读。

  (1)西出阳关无故人,见不到的只是“故人”吗?还见不到什么?

  (2)又只是见不到吗?还听不到什么?或者还尝不到什么?

  (3)所有的一切都浓缩在一个“无”字当中。那么,西出阳关之后“有”的又是什么呢?

  (这一环节紧紧扣住“无故人“的“无”字做文章,通过这一“无”一“有”的对比品读,让学生对元二出使安西后的孤独寂寞感同身受,强化诗句的情感色彩。)

  3 情境诵读,入境悟情。

  (1)(出示“荒漠绝域图”,配埙曲)西出阳关,满目荒凉,元二不仅要历经跋涉的艰辛,还要饱尝旅途的孤独。而千里之外的安西,终年黄沙蔽日,荒无人烟。风沙茫茫,长路漫漫,这一去何日是归期?

  (2)此时此刻,如果你是王维,你有什么话想对元二说吗?

  (3)是呀,说不完的离愁别绪,道不完的深情厚谊,千言万语汇成一句(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所有的关切与牵挂汇成一句(再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是一杯怎样的酒?这样的酒喝过多少杯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出来的?把你的这种感受融到你的朗读中。指名读。

  (6)是呀,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只知道相见时难别亦难;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只知道举杯消愁愁更愁;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只知道天色已经不早,朋友即将启程。来,举起酒杯,把所有的情意融进这酒中,再送元二一程吧。(三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五、一唱三叹,情感共振

  1 几年以后,王维去世,这首诗也就成了王维送别元二的千古绝唱。(播放合唱版《阳关三叠》片断)

  2 师范唱歌曲《阳关三叠》片断,生伴随音乐轻轻哼唱。

  3 因为这首歌传达了人们共同的心声,所以千古传唱,流传至今。正如歌中唱道:“阳关三叠唱无休。一句离歌一度愁。南去北来无了期,离思赢得恨悠悠。”(齐读)

  (怎样读出后两句诗中令人荡气回肠的离情别意?音乐、画面的烘托,歌词的渲染以及教师深情的语言描述为课堂营造了一种令人不能不为之心动的“场”,这一唱三叹的涵泳吟唱令学生和听课的老师纷纷泪下。)

  六、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 拓展送别组诗。

  (1)古人说:人生自古伤离别。其实并不是所有的离别都如此感伤。你们还读过哪些送别诗?你能背背其中印象最深的诗句吗?你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力量?

  (2)生背诵课内外积累的送别诗。

  2 小结送别主题。其实古往今来,无论是感伤还是劝慰,也无论是鼓励还是祝福,所有的送别诗里浸透的其实是同一个字,那就是对朋友深深的“情”。

  (不同的送别诗表达着不同的情感色彩。课到此处,通过一组送别诗的拓展及时把学生从伤感的情绪中拉出来,既达到了拓宽学习内容、积累诗句的目的,又让学生了解了送别诗不同的情感类型。)

  3 联系实际,升华主题。

  (李叔同之《送别》音乐响起)再过几个月我们就要毕业了,即将告别母校,告别亲爱的老师和同学。“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当这首熟悉的骊歌再度响起时,你的心头是否也会涌起一股或浓或淡的离愁?

  人生聚散无常,我们真的应该常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好好珍惜你身边的每一个人,感谢命运让你们结缘,让你们相遇相知,让你们相互见证彼此的生命历程。如果你常常这样心存感激,那么无论将来你身在何方,你都会感受到爱的温暖与力量。(出示王勃诗句)最后让我们再互道一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体起立,再次齐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最后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是煞费苦心的。一方面联系学生实际将话题转到毕业送别上,让学生的内心再一次掀起情感波澜;另一方面将送别的小主题升华到人生的大主题,教育学生要学会感恩,学会珍惜。最后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作结,师生的情感再次达到高潮。)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6

  古诗诵读:送元二使安西

  教材处理思路:解诗题,明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认识2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

  一导入:

  1.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师板书课题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⑴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⑵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

  ⑶齐读课题

  2.抓字眼,明诗意

  ⑴师: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⑵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⑶汇报

  渭城朝雨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7

  《送元二使安西》是《积累、运用五》第一题读读背背部分的内容。教材的要求是会背诵古诗,至于抄写和大致理解诗意也不在要求之列。这首诗我以前已经带领学生背过,所以,再指导背诵这首诗已经不是我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教学这首诗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检查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就我班学生背诵古诗的数量而言,如果他们能把诗中的生字全达到会认,那么,多数同学不但小学阶段的字应该已经全部会认,中学阶段也应该认了不少。所以,在复习古诗的同时,检查他们的识字能力,应为教学的重点之一。

  2、理解诗意。

  背诗的目的是感受诗的意境,陶治性情,提高人文素养,学习运用。因此,要求孩子在会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诗意,成了我教学的又一重点。

  3、复习拓展。

  孩子们背诵王维的诗已经不少。如何在学习本诗的同时巩固加深对其他诗的印象,也是我教学中应该考虑的。

  4、理解王维写景诗的意思,初步感受体会王维诗的风格。

  在归类理解诗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概括诗风的环节。虽然不够详细、全面,但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受王诗的风格,必将有助于他们加深对诗的理解,提高鉴赏能力。

  基于以上四方面的考虑,我带领学生对王维的诗进行了研究性学习。

  一、导入。

  王维的诗,我们已经背过几篇了。下面我写几个他诗中的字考考你们,看你们认识吗?(渭、悒)。部分学困生不认识)。因此,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必须要认识生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认真朗读,记住字形,在把诗读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背诵。

  二、复习《送元二使安西》。

  让学生朗读后试着说诗的意思。(经过部分同学一个词一个词的理解,加上老师对“元二”、“安西”、“渭城”、“悒”、“阳关”等词的解释,同学们弄懂了这首诗的意思。)

  三、回顾背过的王维的诗。

  1、指名同学领背王维的诗。一个同学领背一首,共背了《山居秋暝》、《竹里馆》、《杂诗》、《相思》、《使至塞上》、《鹿柴》、《鸟鸣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八首。

  2、选择王维写景的诗背诵。

  同学们背出了《山居秋暝》、《竹里馆》、《鹿柴》、《鸟鸣涧》、《送元二使安西》五首。

  3、理解前四首诗的诗意。

  同桌先一首诗一首诗的交流诗的意思,然后分别指名试说。(多叫几个同学)

  四、感受王诗的风格。

  1、合上眼睛,边背诵王维五首写景的诗,边想象画面。背完后谈自己的感受。

  2、通过老师指导,得出王诗的风格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五、作业:诗配画。

  任选王维五首写景诗中的一首,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回家画一幅画,并在背面用铅笔题诗。明天课前同桌根据画的内容,猜测所画的诗,并点评是否画出了诗意,不当之后加以纠正。

  教材要求的内容不多,我竟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有些老师可能会说,为了《积累、运用》上的一首诗,何必浪费那么多时间?对此,我有不同的观点。课本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引向课堂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只要能够让孩子们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并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我觉得都值。再说,背诵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学中我不但注意了指导学生对诗的巩固、理解、感受,而且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我觉得在这方面多花点儿时间值。所以,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8

  一、复习导入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节学习《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讲谁送谁?到哪里去?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从而知道是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到安西去。元二:姓元,排行老二。安西:在今新疆。

  二`、诗人简介: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讲的就是王维。曾担任过右丞的官职,所以也叫王右丞。三、抓关键词理解句意。

  1、“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抓住“朝”、“浥”、“客舍”三个重点词,“朝”这里指时间是早晨。而“浥"是沾湿、打湿的意思。“客舍”指旅舍、旅馆。教师特别解释“渭城”就是指长安城。这样学生可说说句意:早上的长安,刚下过一场小雨,雨点打湿旅馆前地上的尘土,路边的柳树被雨水洗过后,更加青翠。师:这两行通过写景告诉我们什么?生:送别的时间、地点、景色。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抓住"更尽”、故人、阳关来理解,。更:再,又一次。故人:老朋友。阳关:在甘肃西部。意思:我劝你(元二)再喝一杯送行的酒吧,等你往西走出了阳关,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作者抓住什么写送别?生:喝酒送行。表达朋友间依依不舍的感情。三、背涌、练习说意思。l

  四、扩展,:王维喝酒送行,李白望舟远行。还有哪些送别形式?回顾《赠汪伦》,踏歌送行。那下面这些诗又是怎样的?

  《劳劳亭》

  年代:唐

  作者: 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唐 · 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师:这两首共同的地方是什么?

  生:都是送别诗,都很伤心,都有柳树。

  师:为什么一提送别,就要写柳树、柳条?

  生:?

  师:送别时都不想让朋友、亲人走,想让他们……

  生:留下来。

  师:那“留”和“柳”读音……

  生:相近。

  师:看我们的'老祖宗多聪明,不想让你走,就折几根柳条给你。意思是……

  生:留下来。

  师:这就是我们祖先的折柳送别。

  李白写过一首《春夜洛城闻柳》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为什么听到折柳,就会思念家乡?

  这里的折柳指的是乐曲《折柳》,听到有人在夜里用笛子在吹《折柳》的乐曲,诗人也想起家乡,想起亲人。

  师:再看这首南浦别

  南浦别

  唐 ·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师:南浦指小河的南边,送别的地点。所以诗中有南浦,这诗也是送别诗。

  王勃《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王鸣鸾罢歌舞。朱帘暮卷西山雨,画栋朝飞南浦云。白云千载空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最后再把宋代词人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推荐给同学们。让他们感受诗与词的不同,和一样的情感。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 ·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东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对了,还有就是一般送别表现为伤心和依恋。但唐代高适的《别董大》却反其道而行之,心胸开阔,激励为主。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首诗没有丝毫的伤心,却多了几分盛唐诗人的开阔胸襟和大唐气象。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9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三、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

  (1)解释下列词语:

  悒 客舍 尽 故人

  (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2 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浥:悒(yì)湿润。

  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

  尽:进。

  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①)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3.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译文:

  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

  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

  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4 、试背这首诗。

  三、拓展练习。

  我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我来给大家背一背。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10

  一、还是惯例,课前提问。

  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过的那首送别诗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齐背)

  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动于高适与董大知己相别的感人情景,今天让我们再走进清雨纷纷的渭城,领悟王维的送别情怀(板书诗题 作者 朝代)

  二、首先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课件出示)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想意境,悟诗情 4、诵诗句,品诗味 (生齐读)

  三、这节课,我们继续按照这个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1、谁愿意汇报课前收集到的有关王维的资料

  2、题目什么意思?(王维送朋友元二到安西去做使者,为元二饯行时写下了这首诗)

  师:大家都知道董大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这里“元二”就是?(姓元在家中排行第二,故称“元二”)

  3、请同学们自己放声读这首诗

  过渡语:同学们读得很有感染力,如果我们想真正读出诗人的情怀,那只有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深入理解这首诗。学习方法不光会背还要非常熟练运用学习方法才是更大的收获,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这首诗,边学边用笔在旁边作出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开始吧

  师:先看前两句,汇报前两句,其他组补充

  师:这两句诗是写什么?(先描写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晨雨湿尘,柳树青青,十分清新自然的美景,谁能把美景谈出来?)描绘春天雨后的晨景,细雨似乎为友人拂去尘土,嫩绿的柳条正好在送别时折枝相赠,烘托出一种送别的气氛。

  生:把渭城冲洗得更加洁净,雨后的渭城更加美丽

  师:闭上眼睛深呼吸,感受到什么?(雨后空气很清新、新鲜)

  你能读出这么美的渭城吗?(读得亲切、和缓)

  谁还能陶醉其中地读一读(生练读、指读齐读)找2名学生到黑板上写,学会了写到积累本上。

  就是在这样细雨绵绵,清新爽目的早晨,就在这样心灵相通的朋友之间分手了,接下来学习后两句。

  渭城在如今陕西省渭河以北,阳关在如今的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再往西走,新疆的库车县附近,古时候称安西,当时阳关以西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师: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啊!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满眼的荒漠,满目的凄凉,有的只是那荒山野岭,如果是照当时元二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整整半年多的时间)

  他们彼此会说些什么?(生表演)

  师:因路途遥远,男册归期,不免产生一种离别的伤感,这两句诗中你觉得哪个字用得好?(更)频频举杯感觉到什么?(不忍朋友离去)喝了一杯又一杯,数不清喝了几杯,可喝下这最后一杯酒,员二就该起程了。这仅仅喝的是美酒吗?这里面你感受到了什么滋味?(难舍难分,依依不舍、恋恋不舍、依依惜别)分手在即,诗人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一杯淡酒,一腔浓情,一个“更”字将那份临别前诗人频频举杯复杂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举起酒杯,再一次送送他吧(练读、指读、齐读)写在积累本上

  理解了诗意相信同学们的朗读一定更声情并茂,把你的感受送到诗文中,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传诵不衰成为送别诗中的千古绝唱,你们想背下来吗?(练习背诵,指名配乐背诵,齐背)

  师:人间贵在友情啊!也难怪高适和王维都能写下这样的旷世名篇,现在我们就重温经典,看看《别董大》和《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存在着怎样的异同?(相同和不同)

  你还积累了哪些送别的诗?愿意和同学分享吗?来个小型赛诗会(写在积累本上)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11

  教材简析:本课编排的三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赋得古原草送别》分别是唐代诗人王维、李白、白居易的著名诗作。三首诗都是描写送别朋友时,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景,表达了对朋友的浓浓深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浥”一个会认字和“孟、陵、鹤”三个会写字。

  2.结合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并能试着背下来。

  3.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与朋友相送时的思想感情。

  4.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浥”一个会认字和“孟、陵、鹤”三个会写字。

  2.借助注释,理解每一首古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教具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查阅资料,了解古诗创作的背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人问处处有真情。亲情是伟大的,友情是珍贵的,爱情是甜蜜的,而陌生人间的情感则是崇高的。这些情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醉心的感动。这些情为我们演绎着人世间的真、善、美。

  2.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首古诗,去用心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美好情感。

  3.教师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二、正确读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三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逐首指名朗读,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3.结合朗读评议,学习诗中的生字新词。

  ⑴认识生字,并理解意思。

  浥:湿。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⑵识记字形,正确书写。

  孟——盂陵——凌鹤——鹳

  4.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古诗,读好停顿,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律。

  5.整体感知古诗内容:说说读了这三首诗,你有什么新发现。

  ⑴三首都是唐朝诗人写的送别诗。

  ⑵三首古诗都是写诗人在春天送别友人的情景。

  ①第一首古诗写的是唐朝诗人王维在渭城送好友元二出使安西。

  ②第二首古诗写的是唐朝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好友孟浩然去扬州。

  ③第三首古诗写的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原野上送王孙远去荒城。

  ⑶三首古诗中第一、二两首是七言诗,各是四句;第三首是五言诗,共有八句。

  ⑷三首古诗的题目基本上都点明古诗所描述的事件。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认真读古诗,边读诗句边看注释,先弄清每行诗句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学生独立读诗,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交流,针对有疑问处,展开讨论,解疑。

  4.逐首反馈,全班交流。

  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早晨的雨湿润了路上的沙尘。旅店和道路两旁的柳树都被早晨的雨水洗得格外清新。劝你再干一杯酒,只因你西去出了阳关一路艰辛,再没有知已的老朋友。

  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在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友坐着船顺流直下到扬州去。那只孤单的小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滚滚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⑶《赋得古原草送别》:原野上的青草繁茂,一年一度枯了又会繁茂起来。燎原的野火能把枯干的野草连叶带茎统统烧尽,但深藏在地底下的根,在第二年春风吹拂时,春雨滋润下还会复生,重新铺盖大地。伸向远方的`散发清香的青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在睛天阳光的照耀下,一片翠绿接连着荒城。今天我又来送别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5.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三首古诗,理解了诗意,下节课我们就要深入地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及其表达的方法。

  五、作业设计

  1.练习背诵古诗。

  2.记一记注释中重点字词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析诗句,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古诗。

  2.说说各首古诗的主要内容。

  3.教师导语:三首都是送别诗,写的都是送好友远行的情景。这节课,我们就来细细赏析,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深入地去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一腔真情。

  二、品读赏析,体会诗情

  1.认真读古诗,从三首诗中找出描写朋友相送的诗句,想象当时送别的情景。

  2.小组交流,描述送别的画面。

  3.指名反馈,教师引导联系全诗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①描述诗人与好友送别的情景。

  ②说说诗人是以什么方式送别好友的?(劝酒送别)

  ③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中“更”是什么意思?(“更”是再的意思,可见诗人一次又一次劝友人喝下许多杯浓酒了。)

  ④议议:为什么诗人不断地“劝君更尽一杯酒”呢?

  联系古诗创作的背景,理解“西出阳关无故人”。(因为元二此番出使的地方是安西,那是一个荒凉且遥远的地方,出了阳关之后,朋友间就再难相聚了。)

  教师补充:据资料记载,元二此次出使安西,与王维的一别竟成了永别。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说说:你从“劝君更尽一杯酒”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好友的留恋、关切、祝愿。)

  ⑤教师小结:渭城的春天多么美好,然而好友元二却要离开此地,出使那遥远而荒凉的安西,前途多艰险,怎不令王维牵挂。朋友啊,再干了这杯酒吧,西出阳关之后,就再难相见了。诗人与远行之人多年的深厚友谊,以及此时深情不舍的惜别,还有那前路珍重的祝愿全都融进了那一杯浓酒之中。

  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①描述送别情景。

  ②说说诗人是以什么方式送别。(目送友人离去。)

  ③议议:“孤帆远影碧空尽”了,诗人为什么还在驻足凝望?

  了解古诗创作的背景,了解友人此番要去的是繁华的扬州。

  教师补充:扬州当时是一个繁华富庶的都会,诗人对它也充满了向往。

  说说你从这两句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友人的眷恋不舍,对扬州的向往,对不能同行的淡然惋惜。)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④教师小结:诗人目送着友人东去扬州,友人的船只都已消失在碧空尽头,而诗人仍驻足凝望,让那滚滚长江水带着“我”对友人的眷恋不舍之情,带着“我”对扬州的向往之心,一起随友人东去吧。

  ⑶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①描述送别情景。

  ②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③了解诗人送别的方式。(随行目送。)

  ④说说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离愁难消之情。)

  三、对比认识,了解表达

  1.教师导语:同是送别诗,同是表达离别之情,然而诗人在表达方法上又有何不同之处呢?

  2.小组讨论,联系有关诗句加以说明。

  3.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⑴《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景,情景交融,垂柳依依表惜别。后两句叙事,劝酒送别,别情深沉。

  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两句叙事,写友人要下扬州。后两句写景,目送友人,情寄长江水,别情悠悠。

  ⑶《赋得古原草送别》:前六句写景,春草繁茂,蔓延远方。暗示友人要远行。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离愁,随行目送,别情浓郁。

  4.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在这三首送别诗中,诗人将叙事与写景相结合,借物抒情,情景交融,生动地表达了送别时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是呀,朋友是我们一生中的财富,没有朋友的人一生都孤独,让我们像诗人那样怀着赤诚之心对待朋友,珍惜友情。

  五、作业设计

  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12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着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教学目标】

  认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与初步吟诵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在比较阅读中体会送别诗的特点。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环节一:以读破题,整体感知古诗

  师:同学们,送别是古人经常出现的场景,送别也自然成了古人写诗的重要题材。今天咱们学习的一首古诗就是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的最得意的作品之一。来,一起读课题。(生读题)

  师:预习过课文吗?

  生:预习了。

  师:我不相信。你再读读课题。

  生读,轻重音不清晰。

  师:送谁去安西?用你的朗读回答我。

  生读课题。

  师:送元二去哪里?继续用朗读回答。

  生再读课题。

  师:唐代的安西在今天的——

  生:唐代的安西在今天的新疆。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查资料书知道的。

  师:真好!借助工具书了解难点词的意思,这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之一。同学们,元二去安西做什么?大家一起朗读课题回答。

  生读。

  师:谁送元二出使安西。诗题连起来可以怎么解释?

  生: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师:很完整。不过,古人写诗题没有这么啰嗦,他们简洁地写道——

  生:送元二出使安西。

  师:请伸出金手指和老师一起书写。(板题)

  【赏析】让理解与朗读训练融合,有效。让每一处学习均指向学生的发展,这样的教学观值得肯定。

  环节二:强记书写,夯实语文基石

  师:(课件出示诗文,生字“舍”“君”留空)预习过课文的'同学,应该对课文有一定印象吧,来,谁愿意填填空?

  生上台书写。

  师:正确吗?

  生:正确。

  师:可是,不能打满分。知道为什么吗?

  生摇头。

  师:这么美丽古诗,咱们这样书写,还真对不住这作品。请看老师来填写。

  师:(示范后)大家一起动手吧。(学生练习后)古诗就得这样用心写,汉字就得这样用心写!(展示一个)

  【赏析】不仅写正确,还要求写美观,有语文味。

  环节三:继承国学,尝试吟诵古诗

  师:同学们,通过预习,有谁已经会读这首古诗了?

  生背。

  师:字正腔圆,节奏优美。不过,这是现代人读古诗。古人读诗一般用“吟诵”的方法。想学这种方法吗?

  生:想。

  师:怎么吟诵呢?(教师示范)

  生跃跃欲试。

  师:不急。读的时候需遵照一种规律,这种规律我们称它为平长仄短。(板书:平长仄短) 在普通话里面有四种声调,第一声和第二声叫“平声”,我们用短横表示。(板书短横符号)。读时需把这个字音延长。(师指着第一句诗中的“城”)来,读一读。(师做手势引导等)

  生读得有模有样。

  师:平声会读了,那么仄声呢?仄声,我们用一条竖线来表示。(板书短竖符号)仄声读的时候声音一出来马上就收掉。我们称为仄短。(范读“朝雨”)大家自由练一练。

  生练读。

  师:平长仄短,可是在这首诗里面有个字是不一样的,看,最后一行的一个“出”字。这个“出”现在读音是“出”,而在古时,它的读音是这样的(师读)。这种音我们称它为“入声”(板书:入声)它归在仄声字里。

  生再次练习。

  师:标上平仄,它就是这样的一首诗(课件出示标有平仄的诗)。请听——(师配上《阳关三叠》吟诵)

  学整体练读。

  【赏析】从学生的真实起点出发,做适当的加法,在吟诵上下功夫,让人耳目一新。对于学生而言,也是走入古诗文化的有益尝试。

  环节四:咬文嚼字,体会古诗情韵

  师:同学们,吟诵着这样的古诗,我们仿佛也走进了1200多年前渭城的那个清晨,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渭城下了一场小雨,屋瓦、柳树叶子很干净。王维不停向元二劝酒,说出了阳关就再见不到他了。

  师:描述能更具体,语言能更美一些吗?

  生:那天早晨,古老的渭城下了一场小雨。原本有些灰暗的城市,立刻变得清新了许多,雾霾不见了,柳叶闪闪发光,客舍的青瓦远远望去,仿佛笼罩着一层青蓝色的烟雾。亭子里,须发花白的诗人王维正动情地举杯劝酒:“好兄弟,再喝一杯吧。你这一去,那头可没有老头子我这样的老朋友啦!”

  师:谁来评评,他的描述如何?可用一个词语表达。

  生:诗情画意。

  生:依依不舍,深情款款。

  生:具体生动,感人肺腑。

  师:语言真美,评价真美!同学们,在这个柳色留人的早晨,在这个依依不舍的早晨。诗人王维就这样一杯接一杯地劝着元二。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疑惑:自古有聚就有散,分别本就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王维为什么一杯接一杯地劝酒呢?

  生:他喜欢喝酒。

  生:他觉得酒最能表达友情。

  师:学古诗,有时候需要知人诗论,需要了解每一个文字背后的信息。大家请看——

  (课件出示图文)阳关以西,满眼荒漠,无尽荆棘。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去,要到哪里呢?(出示路线图)渭城在今天的陕西渭河以北,阳关在今天甘肃敦煌西南。再往西走,就是新疆的库车附近,古时候称为“安西”。这一路,长达三千多公里,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也要整整半年多的时间。

  生惊讶万分。

  师:如果元二是你的好朋友,他即将远行,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说: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

  师:善解人意的朋友。

  生:我会说:元二,多带些水去,不要渴着了。路上要小心一点。

  师:前路漫漫,真正的朋友总是想替对方再想周全一点,再周全一点。

  生:我会对他潇洒地挥挥手,说:去吧,建功立业,我在这里替你祝福!

  生:我会对他唱一首歌:《朋友》。

  师:《朋友》创作得晚了点,需要穿越。

  师: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当时,即使元二马不停蹄地返回,也要一年的时间,更何况,他是奉着皇帝的使命去的。回来的时间可能是一年,也可没是——

  生:两年;三年……

  师:黄沙漫漫,旅途艰险。异地他乡,凄冷孤单。人生无常,不要以为人与人的缘分很长,有时候,简单的分别就是一辈子。公元741年,也就是分手几年后,王维就去世了,渭城送别,生离即为死别。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轻雨渭城,走进新柳渭城,走进诗人不舍的心里,真诚吟诵。同桌之间,互相练习。

  生互读。

  指名试读,再配上《阳关三叠》,师生共同吟诵全诗。

  【赏析】读出诗心,体悟诗情,是古诗学习学得诗味的重要策略。诗歌不可解,不可肢解,诗歌需要解,抓住诗眼探究个明白,这都是古诗学习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认识。

  环节五:比较研究,探究送别诗歌

  师:同学们,古人与人送别,除了用更尽一杯酒的方式,还会用哪些方式?

  生:《赠汪伦》……

  师:积累真丰富。还有吗?

  生沉默。

  师:(呈现《别董大》《赠汪伦》)。瞧,它们来了,请自由选择一首。结合下面的注解,吟诵吟诵!

  师:今天,辛老师和你们度过了愉快的40分钟,咱们也算是好朋友了,如果用诗句来表达,你准备送给辛老师怎样的句子?

  生:劝君再上一节课,大同学生最聪明。

  ……

  师:创意十足善思考,大同学生最聪明。下课!

  【赏析】从一首诗走进一类诗;从一首诗走进一类文化;从理解感悟走向创意运用。课堂也有了一波三折,别有洞天的味道。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13

  1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要求的生字。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2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由形象识记转为意义识记,能借助教科书上的注释和工具书,展开较丰富的想象来理解诗意。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过去的经验,自主合作理解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评论(0) 新设计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指名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一首送别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板书课题)

  二、知诗人,解题

  1、让学生齐读课题。

  2、从题目中,你们读懂了什么?(相机板书:王维 送 元二)

  3、如何理解“使”?(生说:出使)出使哪儿?(生说:安西)

  4、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对于王维你了解多少?(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谈谈对王维的了解,然后师出示王维的简介)

  过渡:同学们对王维已经有所了解,现在老师请大家自由朗读几遍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1)相机点拨“渭”和“浥”的读音。

  (2)谁愿意把这首诗流畅地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三、读古诗,悟诗情

  (一)学习前两句诗

  1、过渡“诗”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看看王维在这首诗中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我们先看诗的第一、二句。请同学们自己小声地多读几遍,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语,然后小组交流。

  2、学生汇报交流,师相机点拨学生理解以下重点词:“朝雨、浥、客舍”体会清新明朗。

  3、这么美的地方是在哪儿?(渭城)

  4、谁能通过读把你所知道的.美景告诉大家?(出示第一二句)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指导读出美景。

  5、同学们读的真好!可是这么美得景色王维和元二有没有心情欣赏?(没)为什么?小组交流讨论。

  6、师预设学生会这样汇报,师 相机评价:

  生1、因为元二是王维的好友,而元二要走了,他们很伤心,所以没心情欣赏。(你真会理解)

  生2、因为他们要离别了,大家舍不得,所以没心情欣赏。(你的感受可真深啊!)

  7、过渡:是呀!他们心中都装有“别”字,(依依惜别)就是因为他们想着离别,虽有良辰美景却无心留恋。所以读第一二句时,我们应该读出怎样的情感?(不仅要读出没,还要读出他们的离别愁绪,,语调要低沉些,舒缓些)

  (二)学习后两句

  1、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朋友之间要分手了,元二要到哪里去?(安西)

  2、要经过哪儿?(阳关)阳关在哪儿?

  渭城到安西,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如果照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啊!当时阳关以西,是这样一幅情景:荒无人烟、黄沙满天,一路上陪伴元二的只有那荒漠和无尽的荒草。(大屏幕展示图片)

  3、元二即将远行了,好友分别。这一走,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请大家想想。

  4、学生思考、汇报,师预设学生会这样回答,师随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王维和元二的深厚情谊以及王维对元二的关怀:

  生1:元二你这一走,不知何才相见,我会想你的。你路上要注意安全,保重身体啊!(真不愧是好朋友)

  生2:元二你一走,什么时候再见啊,记得要给我写信呀!一路上陪伴你的只要荒漠,一个人影也没,你可要多带些干粮和水。(多么无微不至的关怀啊!)

  5、过渡:所以王维劝元二(出示后两句)生读----劝君更进一杯酒,因为(生读)-----西出阳关无故人。(齐读两次)

  6、这两句诗中有两个词,老师想考考大家?请看大屏幕:更尽、故人,谁理解了?(生答师点拨)

  7、这两句诗你们理解了吗?,谁来说说?(生说诗意)

  过渡:元二奉了皇上的旨意要到塞外去守护边疆,这一去,不知何日相见。王维对好友的情谊都浸透在这浓浓的酒中,所以他又劝元二(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西出阳关无故人。(课件出示)

  8、这杯酒喝下了吗?(喝了)顺势引导学生这是一杯怎样的酒?

  (离别的酒、友谊的酒、浇愁的酒,再次引出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感情朗读醉诗境

  已数不清这是多少杯了,再喝一杯,元二就要走了,请同学们站起来让我们在乐声的陪伴中,用深情的朗读送送元二吧!(课件出示)配乐读

  四、激情背诵

  读了这些送别诗,不管是怎样的送别都书写同一个字——情。“人间最美是真情”。就让我们再现离别之情吧!(学生练读、赛读达到背诵)

  五、拓展延伸

  其实在这浩瀚的唐诗宋词中,像这样送别朋友或思念亲人的名篇佳作还有很多,你还知道那些这样的诗词?课下搜集,咱在课外活动搞个送别诗朗读赛。

  板书

  20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王维 送 元二

  情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14

  活动目标

  有感情、有韵味地朗读背诵古诗

  感受古诗意境

  活动准备

  幻灯片、录音磁带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你们有好朋友吗?老师想和你们每一个人都成为朋友,你们愿意吗?愿意的小朋友伸出你的左手,很愿意的小朋友再伸出你的右手,如果想永远和我做好朋友那么请你用右手拍一拍你的左手。老师一下子拥有了这么多好朋友,真高兴。

  现在请小朋友看黑板上老师画的这幅画,你看到了什么,能讲给老师和小朋友听么?看谁说得又完整又全面而且声音洪亮。(我看到了房子、绿绿的柳树,路、还有很多雨点,还有两位老爷爷再喝酒。)你猜一猜老爷爷为什么要喝酒,认识吗?(两位老爷爷事好朋友,他们看上去很难过,他们要分开了吗?)小朋友说的真好,老师告诉你,没被包的那位老爷爷叫王维,他在喝他的好朋友元二喝酒呢,因为好朋友元二要走了,两个好朋友要分开了,所以他们特别伤心。于是,王维老爷爷就写了一首好听的古诗,表达了他此刻难过的`心情,

  你们想听听么?

  二、学习古诗

  1、听录音范读。

  2、向小朋友介绍诗的作者、所在朝代、生平及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做,大意:渭城早上下了一场雨,洗涤干净了整个城市,连轻轻飞扬的尘土都不见了。旅店边的柳树都换上了清新的绿色。劝元二再喝一杯酒,你走出了阳关去安西就没有知己了。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3、一句一句教小朋友朗读。

  指导读古诗的语气,要抑扬顿挫,有诗的韵味。注意题目的停顿:送元二使安西

  4、小朋友齐读古诗。

  5、指名读古诗,读的好的给与鼓励。

  6、指导小朋友看黑板的图画背诵古诗。

  7、想象:如果你的好朋友要和你分开去别的地方了,你会和他说些什么?

  活动延伸

  小朋友,你学会《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了么,把它教给你的小弟弟小妹妹好么?背给爸爸妈妈听好么?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舍、君”2个生字;读准古诗中的“朝、舍、更”3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结合下文注释,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大意。

  3、体会作者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情境创设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老师歌唱《送别歌》。

  导入语:同学们这首歌唱的是什么?现在朋友离别的时候我们会唱歌,而古人在分别的时候会折柳相送,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来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二)知诗人,解诗题

  1、请学生齐读课题两遍,(预设一部分学生节奏出现问题,老师顺势纠错并引导学生解释课题)。

  2、指名学生当小老师介绍作者王维并给予评价。

  3、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在读的过程中,查阅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及时检查,强调多音字“朝雨、客舍、更进”在古诗中的正确读音。

  4、老师范读古诗,请同学们划分正确的停顿和节奏,并按照正确的节奏齐声朗读一遍。

  5、男女生比赛读,看谁读的情感更到位。

  (三)读诗句,晓诗意

  1、大屏幕上呈现古诗前两句,请同学找出其中的景物,老师播放名家泛读,请同学们闭目想象这两句的画面,并请学生描绘画面。

  2、讲解古人折柳送别的.原因。

  3、屏幕出示古诗后两句,展示元二出行的地图和路途周边的环境,请学生小组讨论之后上台画出路程图:

  元二出使距离有多远?

  路途都有什么?

  这体现了什么?

  从距离遥远和路途环境恶劣突破了作者送别友人依依不舍情感这个难点。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告知学生送别之后王维去世的事,使学生对诗歌情感进一步升华,并怀着这种情感配乐让学生深情地背诵古诗。

  (五)总结全文,回顾知识

  请同学上台当小老师,总结本节课后所学习的内容,可以从字词、情感等方面来谈谈。

  (六)课后作业

  创设元二知道王维不幸去世的情境,让学生以元二的口吻给王维写一段心里话,让学生情感升华的同时锻炼写作能力。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相关文章: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02-14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04-01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11-17

《送元二使安西》优秀教案09-09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02-07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04-06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范文08-25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15篇02-07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15篇)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