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渔歌子》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渔歌子》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这首词。
3、想象这首词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生准备:
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了解张志和、积累张松龄的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教师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词
回忆并背诵《忆江南》。
2.关于词,你都有哪些了解呢?
3、那么,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词的词牌又叫——“渔歌子”。
4、看老师写课题。[一笔一划地板书]拿出手来跟我一起写:渔——歌——子。来,一起读课题!
5、指导学生把题目读正确。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1、读着这“渔歌子”,猜一猜这首词在写什么?
2、这“渔歌子”又名“渔父”。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渔歌子》又是怎样描绘张志和的垂钓生活的呢?翻开语文书110页,我们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读上四遍,前两遍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词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要注意把词读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了吗?
3、自由练习朗读,开始。(生自由读《渔歌子》)
4、(课件出示《渔歌子》。)好,谁来读一读《渔歌子》?其他同学注意听,看字音读准了没有。生1读
5、读的字正腔圆,真不错!谁再来读一读?(接着请三位学生读词,学生互相帮助正音。)
6、想读的同学这么多,那好,我们一起读,开始!生(齐读)
7、很好!谁再来读一读《渔歌子》?你来读,其他同学仔细听,他在读词时,句子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生8、很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西塞山前白鹭飞”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9、你还注意到没有,他在读“桃花流水鳜鱼肥”和“斜风细雨不须归”时,哪儿停顿了?师:你们都听出来了吗?
10师:对,这就叫有板有眼。古诗词特别讲究音律和节奏,读的时候要有板有眼,像词人一样读。来,我们一起读。
11、有些孩子还随着节奏摇头晃脑的,有意思。来,我们模仿这些同学读。生:(齐读)
三、想象画面,深入感悟
12:有那么一点词人的感觉了!这首词很优美,《渔歌子》描绘的景象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老师读词,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师配乐朗诵《渔歌子》,学生静听想象。)
13、同学们,你们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谁来说一说?
14、里边藏着很多的景物和很多的色彩。读一读书,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可以默读,也可以小声地读。
15、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16、这样说着,我似乎觉得这画面中还有一些声音、还能让人闻到一些气息。
17、想不想看看现代版的渔歌子(课件出示)作者是谁?你们想不想也把这美丽的画面写下来啊?生:(写话)
18、这么美的画面,这么美的词,最适合美读了。来我们一起读一读。
19、能给人美的感觉,但还不够。为什么呢?没有请词人来呀!词中写了词人吗?从哪儿看出来?师:“青箬笠,绿蓑衣”留给我们的只是背影而已,面对此情此景,他心情如何?
20、是不是只有这个原因呢?我们要来了解一下张志和这个人。
课件播放:(张志和本名张龟龄,他从小便才华过人,16岁的时候,他中了举人,还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但后来他因事而被贬官。之后,他干脆辞官归隐。隐居在太湖一带,整日扁舟垂钓,过着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他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下面,我来当哥哥,你们当张志和,我们一起来对读两首词。但他钓鱼却很奇怪,《唐书.张志和传》中曾这样记载:师:怎样记载得呢?读!生:“志和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师:“每垂钓,不设饵”,你读懂了吗?生:他每次垂钓都不投鱼饵。师:没有鱼饵,怎么可能有鱼儿上钩呢,是不是?可是张志和却说他钓了很多很多。想一想,你觉得他钓了些什么?齐读《渔歌子》,回归主题,升华诗情。
《渔歌子》教案2
教材分析:
这首词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2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作者是唐代诗人、画家张志和。词中描绘了一片画意诗情。色彩明丽,画面清新,加上斜风细雨,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学生分析:
学生初次接触词,对词的特点不熟悉,这首词内容浅显,指导学生先自学,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读中感悟,体会诗中意境。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背诵《渔歌子》。
2.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词中有画,词中有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感情,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资料卡、彩笔。
教学过程:
一、班级诗词大会
1.诗词比赛:老师说前一句,学生答后一句。
2.图中有诗:根据图片回答诗句。
二、初步感知
1.出示《渔歌子》和《江雪》。学生根据课本注音读一读,找找它们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引出词的特点。
2.介绍词和作者: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词,又叫长短句,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词可以歌唱,每一首词根据格律,都有一个曲调名,成为词牌。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有的词牌就是词的题目,比如今天我们学习的《渔歌子》。
张志和:唐代诗人、画家,今流传《渔歌子》五首。
3.自学
(1)根据注音自读两遍,读准字音。
(2)同桌检查读。
(3)齐读,欣赏配乐朗读,学生再读。
(4)学习生字生词。借助图片认识白鹭、鳜鱼、箬笠、蓑衣。
(5)对照诗词后的注释,想一想诗词中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小组合作学习,不懂的可以讨论可以问老师。
(6)全班交流诗词大意。
(7)词讲究韵律,让我们一起双手击掌,打出节拍,随节拍读。
三、品味词中画,画中情
1.思考,词中介绍了几种景物?你能看出是什么季节的吗?
2.在作者的描述中,不仅有景还有人,不仅有色彩还有声音,不仅有动态描写还有静态描写,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或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一写或画一画。
3.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展示。体会出词中有画。
4.作者写的这些景物给你的印象怎么样?这色彩明丽的“画”在表达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哪位同学能把作者这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出来呢?
5.面对垂钓者,你有什么想问的吗?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指名学生回答。
我们只有了解作者是在怎么样的心境中写下的这首词,才会对诗词所折射出的情感有更深的了解。阅读资料,思考,指名学生说一说“不须归”还有什么含义。
6.作者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1)师生一起来对读两首词。
(2)志和啊,你为何不归?指学生回答。
(3)让我们一起读出张志和的心声吧。
四、有感情朗读、吟唱。
1.郁郁葱葱的西塞山附近,桃花盛开,白鹭飞翔,碧波粼粼,鳜鱼跳跃,好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同学们,让我们伴随优美的音乐,把作者悠闲愉悦的心情读出来吧!
2.一首优美的词也是一首优美的歌,这首传唱千年的词也改编成了一首歌,我们一起唱起来吧!
五、把这首词画成一幅画,积累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
板书设计:
渔 歌 子
唐 张志和
景 美丽如画
不须归
人 悠闲自在
《渔歌子》教案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3、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学法渗透:
通过此课,让学生意识到,诗词可读,可画。结合课文,想象画面、联系作者生平和已学诗词是学习诗词的好办法。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读课题。了解本首词的词牌名。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1、要注意把词读通顺。
2、再读词语,理解词义——“西塞山、鳜鱼、箬笠、蓑衣、不须归”等。
3、诗词在古时候是用来唱的。读的时候很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谁再来念念?读出它的节奏,读出它的韵味。
三、走进文本,想象画面。
1、默读这首词,看看词中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
2、学生圈画,交流。
你找到了几种景物?
3、一起看九种景物,看着看着,这九种景物仿佛成了一副画,就成了一首渔歌子,我们一起看这九种景物诵读这首词。
4、张志和把江南写得多美啊!其实不仅张志和写江南,还有许多写江南的`诗词。
作者仅用27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画面,老师不仅看到了春天的美景,还听到了悦耳的声音,感受到了春的气息了,你们感受到了吗?
请听老师读这首词,然后告诉我,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
词人向远方望去,他看到了什么?怎样的西塞山?怎样的白鹭?
西塞山:郁郁葱葱,不是墨线勾勒,而是绿色渲染的山水画。
白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多么快乐而悠闲啊!
西塞山前就是一个——世外桃源。
5、让我们把这样的美景读出来吧。
四、入情入境,体悟心情。
1、这首词中,不仅有这些景物,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人,这个人是怎样的穿着?怎样的姿态?
悠然自得的渔夫
2、此时的渔夫心情如何?
3、词中没有一个字写到人物的心情,那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句子所描写的景物中体会到诗人的心情。)
你看,张志和笔下的白鹭、桃花、鳜鱼、斜风细雨……你们就是从这些景物中窥伺到作者的心情。
再读读这首词,请问,这里的“归”指的是回到哪里?(回到自己的家)
五、深探“不须归”
1、同学们,让我们联系时代背景去感悟张志和“不须归”的情怀。
所以这里的不须归是指回哪里?后来朝廷派人找张志和回去做官,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
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每次垂钓,他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能钓到鱼吗?
师:是啊,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
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不愿归的情感。
2、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渔父?
3、我们学过的《江雪》,这首诗的渔父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同是渔父,为什么《江雪》中的渔父如此孤独郁闷呢?有理想却不能实现,只能被迫泛舟江湖。
4、这首《渔歌子》流传至今,已上千年。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让它在我们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六、作业
1.背诵《渔歌子》。
2.根据《渔歌子》想象画面写一篇文章。
《渔歌子》教案4
教师简介
1996年毕业于南平师范,小学语文高级教师。从教十余年来,多次在市、区课堂教学比武和演讲赛中获奖;一直致力于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探究,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形成自己自然质朴又不拘一格的教学风格。
设计说明
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宝库里最亮丽的瑰宝,作者将自己的悲或喜、情与物,浓缩在方寸之中,读来令人神思激荡。《渔歌子》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生机勃勃的优美春色和垂钓时那种悠然自得的意境,情景交融,显示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生活的情感。
本节课重点抓住词眼“不须归”,展开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性地使用文本,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思考、想象、表达等实践活动,理解词的内容,感受词的意境,欣赏词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
3、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想象,体会词的意境。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词的意境之美,感受语言文字之美。
教具准备:
1、音乐 2、图片 3、作者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学,感知词的内容
1、由张志和的别号——“烟波钓徒”引入教学,板书揭题。
2、生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
3、正音,认读“箬笠” “蓑”。指导生字书写,掌握“塞” “鹭”的结构特点。
4、齐读全诗。
二、质疑细学,体会词的内容意境
(一)议词眼,初步体会“不须归”的含义。
(1)“不须归”是什么意思?相机理解“须”的含义。
(2)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觉得没有必要回去呢?
(二)引导想象,体会词的景色之美
1、一读全词,发现美景之多。
2、二读全词,描绘景物色彩之美。
引导学生将色彩与景物联系起来,体会词的色彩之美。
(1)找出词中已有的白、青、绿三种色彩。
(2)体会隐藏在“西塞山、桃花”等字词后面的色彩。
3、三读全词,体会景物动态之美。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画面,展开想象,学会用上排比、拟人、比喻等手法,将心中的画面说具体,体会景物动态之美。
4、议一议,将感受到的色彩之美、动态之美,较完整地描绘出来。
引导生用上“我喜欢这( ),你看——”的句式
三、品悟词眼,感悟词人心境
(一)品读词句,体验意境之美 。
1、重点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1)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运用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开展朗读训练。
2、引读一二两句。
(二)解读词眼,体会“不须归”的情怀
1、创设情景:远山传来悠悠的呼唤……面对此情此景,张志和的感受怎样?请用词中的句子的回答。
2、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意境。
3、深入理解“不须归”。
(1)简介张志和生平。
(2)小结。
4、齐读全词
四、多种形式诵读,演绎心中的《渔歌子》
1、师生合作,学习多形式的朗读
(1)师生配合读,引导体会诗词一咏三叹回环复沓的表达方法。
(2)生生配合读,选择自己的伙伴一块儿读 。
2、启发学生把板书补充完整,改编成童谣。
3、师生合作,利用童谣引读全词,诵读《渔歌子》。
五、总结全词,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渔歌子
西塞山前
白鹭高飞
桃花流水
不须归 鳜鱼正肥 乐而不归
青青箬笠
绿绿蓑衣
斜风细雨
《渔歌子》教案5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渔歌子》教案6
设计理念:
1、把握词眼“不须归”,以不同层次的读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2、通过品味词的语言,还原、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如: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苏轼的词,加深体会这首词的写作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并会写3个生字。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理解《渔歌子》的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并描述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所表现出来的词人所追求的生活情趣。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诵读这首词,查阅有关词人的'资料,复习有关词的知识。
2、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背诵《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话题引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欣赏唐朝词人张志和最出名的一首词。说到词,我们开学的时候才学过一首,它是?(请生背诵)
2、关于词这种文学体裁,你有哪些了解呢?(生自由答,师相机强调词的相关常识)
《渔歌子》教案7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本学期,我们接触到了我国古代文学的新体裁——词,大家还记得《忆
江南》么?
生:记得。
师:谁能来回顾背诵一下?
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师:很好,背诵得很熟练。请坐。你们还会背诵其他的词么?(2—3人)
生: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唐白居易《花非花》)
生: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温庭筠《梦江南》)
生: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 《菩萨蛮》)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它也和自然界的美景有关。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动画。在观看的时候,你们要注意,看看画面中出现了哪些景物。(动画课件出示)
师:你能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么?
生:山(如果回答西塞山,可以表扬学生的预习。),白鹭,桃花,流水,一叶扁舟,细雨,渔夫。
师:那我们再来看看唐朝诗人张志和是如何用精练的语言描绘出这副山间美景的。
板书《渔歌子》(齐读)
师:从这个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什么?
生:渔夫、钓鱼、歌曲……(渔夫所唱的渔歌)
师:是的,“渔歌子”作为词牌名,原来是唐代坊间的名曲,最早出自民间的渔歌。
师:那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首垂钓者所唱的渔歌。(播放朗诵)
师:大家都跟着朗读,看来这首词深深地吸引了大家,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
师:现在你们结合注释自读一下这首词的前两句,用笔画出词中所描写的景物。
生自读。
师:好了,谁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景物。
生:西塞山,白鹭(课件出图),桃花(课件出图,并引导“春天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流水(课件出图),鳜鱼(课件出图,并引导“春天也是鳜鱼最肥美的季节”)
师:大家找得很仔细。现在,你们能不能来想象一下,这些景色具体的样子呢?(出示“填一填”)(3—4人)
生回答。
师:面对这样一幅秀丽怡人的江南水乡的美景图,你有什么想说的么?
生自述。
师:这么美丽的景色的确令人陶醉其中,那我们就带着愉悦的心情来读一下词的前两句,谁先来试一试?
个别先读,读完,师:你们有什么建议么?
师:这么美丽的景色,带给人的心情应该是舒畅,而你们的脸上却看不到笑容,来,一起笑一笑。
师:很好,我们就带着微笑来读一读。(一、二两组读)
师:有人脸上还是没有笑容。来,三、四两组一起来示范给他们看看。(三、四两组读)
师:很好,大家一起来读一遍,不要忘记了
生:微笑。(齐读)
师:春天是如此的美好,如此的令人心醉。那么你们还积累了哪些关于春天美景的诗句?(及时点评春天的景色)
生:《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烟雨朦胧的春天)
生:《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天里翠绿的柳树)
生: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与明月交相辉映的春江水)
生:《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前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鸟翔天际的春天)
生:《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鸟语花香的.春天的早晨)
……
师:我们的祖先真是了不起,有这么多的描写春天的诗句。简练而精彩的语言道尽了春天的美好。我们被春天的美景所吸引,而渔夫也一样陶醉其中。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副图。(出示图)
师:细心观察的同学来说一说,渔夫是怎样一副打扮?
生白话说
师:我们再来看看词中是怎么写渔夫的打扮的?大家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和大家描述的完全一样。可见学习诗词,除了通过注释理解以外,看图理解词义也是一个好方法,大家可不能忘记了。
师:此时,淅淅沥沥的春雨光临了西塞山。那在江中垂钓的渔夫是不是也该收拾收拾工具,回家避雨了呢?
生:没有。
师:你们从哪里知道的呢?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不须归”说明渔夫不想回家,心情是悠闲自得的。
师: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问的么?
生:这个渔夫为什么不走?是什么让渔夫流连忘返了呢?
生扣住词意进行回答。
生:是这些美景让渔夫流连忘返的。
师:是不是只有这些美景呢?
生:还喜欢这样垂钓的生活。
师:那这时,渔夫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2—3人)
生自述。
师:在蒙蒙烟雨中,在春天美景的映衬下,渔夫悠闲自得地在河里垂钓。
现在,你们自己先读一下这首词,想象一下词中所描写的画面。
生自读。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词意。(评价:对不对,有没有用上好词。)
生回答。
师:你们说的真好,老师仿佛也看到了这副画卷。来,哪个组愿意来当一下这个渔夫,再次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分组读,齐读。(注意提醒学生先笑,可适当放慢速度,注意语调的变化)
师:大家都很投入。现在我们来试试,背诵一下《渔歌子》,好不好?会背的同学大声一点背出来,不会的同学,老师允许你们可以偷看一下课本。
生背诵。
师:张志和笔下的渔翁垂钓是如此的悠闲自在,而柳宗元笔下的渔翁垂钓却是另一副景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幻灯片出示《江雪》:“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师范读)
师:《江雪》中描写的是怎样一个渔夫?现在,你们轻声自由读一下《江雪》,看看谁找的最快?
生:惨淡,孤独,冷冷清清……(注意追问过程,评价:你找的真准)
生:“绝,灭,孤,独”都体现出了一副惨淡的景象。
师:我们中国的语言真是奇妙。相同的内容,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带给我们的,可以是不一样的画面。你们还想再读 《江雪》,感受一下么?你们愿意读几遍呢?
按学生意愿读。
有时间可以抄写一下《渔歌子》和《江雪》,展示好的作业。
作业: ①、选择你所喜欢的《渔歌子》背诵一下。
②、收集其他关于山水田园风光的古诗词。
板书设计:
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
渔歌子{
不须归 悠闲自得
《渔歌子》教案8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词
师: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过一首词,叫——
生:(齐答)《忆江南》。
师:请大家一起背诵《忆江南》,预备起。
生:(齐背)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师: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词《渔歌子》,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板书:渔歌子张志和)
[评析:这是学生第二次学词,从复习学过的词入手,是很有必要的,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唤醒学生关于词的记忆。此时,教师不必再讲长短句、词牌名等词的基本知识了。]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师:“渔歌子”是词牌名,看到这个题目,你能猜一猜这首词写了些什么吗?
生1:可能写渔夫唱歌吧?(生笑)
生2:不对,应该讲渔夫的生活。
生3:写钓鱼的情景。
师:词的词牌名与内容一般没有关联,但有些却有联系,如张志和的《渔歌子》就是描写渔翁的生活,表现了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仔子细细读上四遍,前两遍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词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要注意把词读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了吗?
生:(齐答)明白。
[评析:词牌名与词的内容的关系比较复杂,三言两语无法说清楚。这里让学生根据“渔歌子”词牌名猜测词的内容,很有新意,设计比较巧妙。]
师:自由练习朗读,开始。
(生自由读《渔歌子》。)
师:(课件出示《渔歌子》。)好,谁来读一读《渔歌子》?其他同学注意听,看字音读准了没有。
生: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读的字正腔圆,真不错!“西塞山”的“塞”是多音字,念sài,“白鹭、鳜鱼、箬笠、蓑衣”四个词语中都有生字,但她读准了。谁再来读一读?
(接着请三位学生读词,学生互相帮助正音。)
师:想读的同学这么多,那好,我们一起读,开始!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很好!谁再来读一读《渔歌子》?你来读,其他同学仔细听,他在读词时,句子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
生:(朗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很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西塞山前白鹭飞”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他在“西塞山前”的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你还注意到没有,他在读“桃花流水鳜鱼肥”和“斜风细雨不须归”时,哪儿停顿了?
生:“桃花流水”、“斜风细雨”的后面都停顿了。
师:你们都听出来了吗?
生:(齐答)听出来了。
师:对,这就叫有板有眼。古诗词特别讲究音律和节奏,读的时候要有板有眼,像词人一样读。来,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有些孩子还随着节奏摇头晃脑的,有意思。来,我们模仿这些同学读。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评析:引领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按照朗读规律,一般要经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这三个阶段。因此,朗读指导也得体现这样的层次,要体现学生从不会到会的认识过程,每次读要有明确的目的。上面的读是前两个层次——读正确,把词读得字正腔圆;读流利,读得抑扬顿挫,有板有眼。指导的技巧在于先读后导,让学生在读中自己去体悟。如“其他同学注意听,看字音读准了没有”,“你来读,其他同学仔细听,他在读词时,句子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西塞山前白鹭飞’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等等。在自然的引导下,学生不仅习得了朗读的基本技巧,而且对词意有了初步的感知,为接下来想象画面、理解词意作好了铺垫。]
三、想象画面,深入感悟
师:有那么一点词人的感觉了!这首词很优美,用古人的话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渔歌子》描绘的景象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老师读词,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师配乐朗诵《渔歌子》,学生静听想象。)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谁来说一说?
生1:我看到了一座山,叫西塞山,山前一行白鹭在飞翔。桃花开了,小河的流水里鳜鱼长得肥美。一个人戴着箬笠,披着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不需要回家。
师:这人在斜风细雨中做什么?请说完整。
生1:哦,他在斜风细雨中钓鱼,不想回家。
师: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生2:是春天,我从“桃花流水”看出来的。
生3:桃花开的时候,一般是阳春三月。
[评析:边读文章,边想画面,这是重要的阅读方法。尤其对于那些景美情深的课文,更适合于采用这样的方法。《渔歌子》语言洗练,词人用白描的手法,寥寥数语,勾勒出了动人的江南水乡图。
从语言形式上看十分简单,但内涵却十分丰富,简洁的语言反而给了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这样边听边想象画面的做法至少有三点好处:一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把文字转换成画面是需要语感的;二是有助于理解词的意思;三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师:对。是的,是春天,春天充满了诗情画意。想不想用简笔画画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画。
(师生一起画画,教师画在黑板上。)
师:画面配有文字才好呢!跟着老师一起书写。
(师生一起书写“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教师随机作写字指导。)
师:好,请大家指着各自画的画,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词的意思。
(生各自说词意。)
[评析:将画画、写字和口语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设计比较高明。这不是为了体现学科整合,而是实实在在的语文实践活动。要画好画,必须对词有准确的理解;而画画的过程,也是感悟词意的过程;在相应景物旁写词语,对照画面说话,这样的训练不仅新颖,而且有实效。]
师:这么美的画面,这么美的词,最适合用美读了。像老师刚才一样读。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能给人美的感觉,但还不够。为什么呢?没有请词人来呀!面对此情此景,词人会说些什么?他心情如何?
生1:他会说,“大自然真美,我被陶醉了。”
师:好,你就是词人,陶醉地读。(生1读。)
生2:他可能会说,“这儿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简直是世外桃源啊!”(掌声)
师:你词汇丰富,知识丰富,还知道“世外桃源”哩。好,你尝试读出这种感觉吧!(生2读。)
生3:我想他的心情一定是愉悦的,就是赏心悦目。
师:好,你赏心悦目地读。(生3读)
师:除了“赏心悦目”,还可以用什么词语形容词人的心情?
生4:心旷神怡。
生5:悠闲自在。
生6:自由自在。
生7:悠然自得。
师:(指刚才答问的四个学生)请你们悠然自得地读一读。(生4、5、6、7读。)
师:来,我们不看书,一起来吟诵。你就是词人,面对青青西塞山,看那白鹭展翅飞翔,身旁桃花烂漫、流水潺潺、斜风细雨,把身心放到词中间,读!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评析:在读中想象,设身处地,感悟词情,读出词情,是这一板块的重点。词情如何读出来?先由教师范读,闭眼遐想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并把这样的景象用简笔画画出来,看到这样的美景,读到这样的美词,学生心中的美感油然而生。然后,把词人请进来,体会词人会说什么,心情怎样,引导学生交流真实的感受。“好,你就是词人,陶醉地读”,“你词汇丰富,知识丰富,还知道‘世外桃源’哩。好,你尝试读出这种感觉吧!”“请你赏心悦目地读”,“请你们悠然自得地读一读”等等。学生的感悟发自内心,独具个性,读出来的感觉也不一样,这是真正个性化的阅读,完全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为前提。]
四、质疑问难,提升情感
师:《渔歌子》读到这里,你还有什么疑问吗?(生默读,思考。)
生:我不懂“青箬笠,绿蓑衣”。
师:你可以借助书上的注释理解。
生;我看了,但还是不明白。
师:我知道了,像这样的避雨工具早已被淘汰了,所以你根本没有看见过。但没关系,这应该不影响你对整个词的理解。
[评析:学生的第一个提问很有意思,粗略一看似乎不是问题,因为书上有“青箬笠,绿蓑衣”的注释。可学生为什么还要问呢?真的仅仅是因为没看见过这两样东西吗?其实,一实习老师上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箬笠、蓑衣一般是棕色的,可是在这儿,为什么是青色、绿色的呢?我当时觉得这个问题有些牵强,所以没采用。但是,我还是可惜没有追问下去,因此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教学契机。]
生:为什么渔夫在斜风细雨中“不须归”呢?
师:问得好!读一读词,想一想为什么。
生:因为他戴了箬笠,穿了蓑衣,不怕风雨。
生:因为他想多钓一些鳜鱼。(生笑。)
师:词人张志和年少得志,曾经是朝廷命官,后来因得罪权贵被贬官,他干脆辞官不做,隐身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以游赏为乐,以钓鱼为趣,过起了天大地大四处是我家的游历生活,以至常年不回家。他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下面,我来当哥哥,你们当张志和,我们一起来对读两首词。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齐读)不须归。
师:(指生)志和啊,你为何不归?
生1:西塞山的风景太美了,我完全沉浸在风景里,不想回家。
生2:我爱大自然,大自然就是我的家。
生3:春光这么好,我想多玩会儿。
师:是啊,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来,知音们,让我们读出张志和的心声。
(分小组诵读。)
[评析:这一片段借用了实习老师的做法,觉得设计得好,能打动人,便采用了。事实上,简介词人的生平、性格,对于进一步体会情感很有裨益。和学生对读一节很有感觉,我和学生一方面被亲情感染,一方面又被亲近大自然的洒脱包围,读得投入、动情,读出了词的韵味。至此,读出感情的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五、作业
师:谁能用优美的词语形容江南水乡春雨中的景物?(课件出示习题)
( )的西塞山( )的白鹭( )的桃花
( )的流水( )的鳜鱼( )的微风
( )的细雨( )的斗笠( )的蓑衣
( )的渔夫( )的江南( )的景色
《渔歌子》教案9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背诵《忆江南》,引入古诗词意境。
2、出示《渔歌子》,介绍张志和。
(对于本首词的作者要详细了解,更能体会词的内在深意,继而为体会诗人的人生志趣铺垫。
先给学生交流作者生平的时间,然后教师补充。这样才会使学生查找资料的愿望长久保持下去。)
3、请学生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词
1、谁愿意把这首词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边看边小声地读,把生字的读音读准。
2、读这首词,边读边想,这首词都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
(引导学生关注词中描写的景物,为想象画面做准备。)
3、白鹭、套话、流水、鳜鱼、微风、细雨,这使一幅多生动自然的春天的景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展示这一幅春的画面吗?
(发展语言是语文学习的目的之一,借助这些词汇所展示的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既接受古代汉语的熏陶,有发展现代语言,一举两得。)
4、有感情地都自己创作的小散文。
5、出示图象。
观看图像,结合自己的想象,引起共鸣。
6、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三、体会情感
1、齐读《渔歌子》,说说如何理解“不须归”.
指导学生理解不归哪儿,体会作者不回家,弃官隐居,一去不返的原因。指导学生结合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来理解。
2、带着体会到的、作者热爱淳朴美丽的大自然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能背下来更好。
3、总结。
四、课堂练习
1、读下面的'句子,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背诵一首描写春天的诗。
五、实践活动
为了更好地了解张志和、白居易,请同学们查找白居易、张志和的诗词,并有感情地诵读,开一个古诗文朗读会,从朗读中赏析古诗词。
板书设计;
词两首
日出江花红胜火让人魂牵梦绕的江南春日胜景
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鹭、桃花、流水让人流连忘返的西塞山边美景
鳜鱼、斜风、细雨
《渔歌子》教案10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鳜”、“箬笠”、“蓑衣”的音、形、义。
2、理解《渔歌子》的词意,试着边读边想象,感受画面美,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阅读,朗诵诗词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欣赏、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
理解《渔歌子》的词意,感受画面美。
难点:
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学会欣赏,诵读,养成积累古诗词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音乐)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风景一直被文人墨客所钟爱,许多诗词佳作流传至今。还记得吗?白居易曾在《忆江南》中写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朝阳映照下的江景令诗人如此魂牵梦绕,那么烟雨蒙蒙的江南水乡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听————(歌曲)。歌中唱到的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词:《渔歌子》。
2、《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比如:念奴娇、清平乐、忆江南。有些词牌还能表示词的内容,比如,渔歌子,看到这个词牌,你会想到什么?是啊,渔歌子作为词牌们,最早出自民间的渔歌。
3、有谁知道这首词是谁写的?(板书张志和)(原名张龟龄,后赐名张志和,后因事被贬,隐居江湖间,自号“烟波钓徒”,能书善画,长于音乐。
二、整体把握古诗:
1、首先请听张老师把这首词读一遍。注意难读字的读音。
抽读:鳜鱼青箬笠(竹子编成的像草帽一样的斗笠,所以是竹子头)绿蓑衣(草字头)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词,边读边在书上划出词的节奏。指名上台划节奏。请你读给大家听好吗?齐读。
3、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张志和的好朋友,夸他: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着这首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垂钓者)(评价语:你关注到了这画里的人。 乐而忘归,乐不思蜀,你关注到了画里的颜色,如梦如幻)
大家都关注到了画面的美,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红。色泽鲜明但有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让我们看着这幅画面,一起诵读这首词。齐诵。
5、这画面不仅有动人的颜色,还有动听的声音。(播放声音)还有迷人的味道(出示桃花图)你听到了吗?闻到了吗?请把你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用流畅优美的句子写下来,要写出画面的色、声、味。(出示无字图片)
6、学生写话。5分钟。
7、指名朗读学生所写的话。
8、这样声色味俱全的美景就浓缩在张志和27个字里。让我们一起有感情诵读。
三、体会中心
1、你对张志和有什么了解?(原名张龟龄,后赐名张志和,后因事被贬,隐居江湖间,自号“烟波钓徒”,能书善画,长于音乐。)
2、也有一位被贬的诗人写了一首诗。出示《江雪》指名朗读。这两位被贬诗人在诗词中抒发的情怀一样吗?
《江雪》这首诗中你读到的是什么?(孤独、寂寞)诗人将冰冷的心融入了这一片冰冷苍茫的天地间,多凄凉啊!
《渔歌子》里你读到的是什么?(恬静、悠闲、闲适、淡泊、自由、对自然的热爱)
3、你从这首词中的哪里读出了悠闲、恬静?
(1)不须归:想象自己就是张志和,一行白鹭飞上天空,空气里弥漫着桃花的芬芳,清脆的鸟鸣,溪流的.叮咚是大自然演奏的天籁之音。风来了,雨来了,你回去吗?(连指数名)不想回到哪里去?(家、官场里)远离世俗,寄情于山水间。
(2)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会钓到鱼吗?可是张志和却说他钓到很多很多,在这里,张志和钓到了什么?(快乐、悠闲、自由、风光、愉快?)
是啊,现在我们知道张志和志不在鱼,而在于山水也。
预设:肥?(壮、大、胖)有什么感觉?(鲜、嫩、好吃)
美景衬托美好的心情。
这才有了千古名篇《渔歌子》让我们再次朗读,要读出味儿来。
4、刚才我们了解到张志和本不叫张志和,而叫张龟龄,龟的寿命是很长的,张志和的父亲是希望他健康长寿。但我们从他后来的名字看,张志和的志向是什么?
志和这两个字就是“心志平和”。这就是张志和毕生的追求
心志平和就是张志和,心志平和就是渔歌子。
老师带读:全诗。
5、小结:这是一首清丽婉转的词,更是一幅意境淡远的山水画!
6、此词吟成后,便在民间传唱开来,而且还流传海外。就让我们再次聆听着千古绝唱。(播放歌曲)
学生学唱
四、拓展
1、让我们带着对春天春景的向往和张志和的这份淡薄宁静,一起来欣赏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出示:《钱塘湖春行》《春日》
自由读一读,指名读一读。
课后,我们可以像今天一样对这两首诗进行深入的理解。还可以收集更多描写春天的诗歌。
《渔歌子》教案11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诗,走进词的美
我们随着诗人那优美而凝练的诗句一路从“接天连夜无穷碧”的夏,“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走进了银装素裹的冬,细雨霏霏的春。今天这节课,我们将流连于江南美丽的春景,在张志和的《渔歌子》中观景、悟情。
二、读词,读出词的韵
1、板书:张志和。张志和是唐代的词人,16岁就因才华出众而深得皇帝的赏识,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
2、今天我们就将学习他写的一首词。板书:渔歌子。指名读。渔歌子和如梦令一样,都是词牌名,是古人用来表示音乐的节拍和旋律,有一定的节奏和韵脚。所以这里的“子”不能读轻声。再读“渔歌子”。
3、同学们,请你拿好的书本,认认真真地读读这首词。老师要求每个同学最少读三遍,第一遍,要读得一字不错,第二遍,要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第三遍,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韵味来,那你很了不起。
4、检查初读效果。(指名读词,齐读。)
A“鳜”注意读法和写法。
B箬笠、蓑衣见过吗?你知道箬笠是用什么编的?(竹子)所以,是(竹字头)。“蓑衣”是用草编的,所以是(草字头),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常用的避雨工具。(图片)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1、张志和不仅词写的美,画也画得好。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就这样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你闭上眼睛,用心感受这词中画。
2、交流画面。你听出来了吗?这首词中还藏了一幅美丽的画呢。你在这画里看到了什么?
(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
白鹭飞:快读,带劲地飞,慢读,悠闲地飞,快活地飞。快活的白鹭成群地起飞了,咱们一起读……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
鳜鱼肥:一个“肥”字道出了正是垂钓好时光。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
斜风细雨:江南的春色,必定少不了“斜风细雨”,它带给你怎样的感觉?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
如果说,这就是张志和笔下的那一幅画卷,我们应该怎样把这些景物添在这幅画卷中呢?
3、描绘画面。
这山、这水、还有这雨中桃花,箬笠蓑衣,构成了一幅蒙蒙烟雨中的山水画。同学们,当我们挥舞画笔,你准备给这些画面图上怎样的色彩?
绿: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青箬笠,绿蓑衣:我们生活中所见的箬笠、蓑衣都是棕色的.,为什么在张志和的笔下却是青色的、绿色的?难道是他错了吗?
这青山、绿水,这一篇绿意盎然,让我们想起了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4、想象写话。
张志和的《渔歌子》给我们呈现出来的这幅画面中,不仅有景物,还有声音,你听——(流水、鸟鸣)
甚至我们还能闻到春天的气息,你能闻到吗?(春天泥土的气息,雨丝拂过脸颊的气息。)
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渔歌子》里的春天,到词中去闻一闻,用心去读一读吧——配乐
5、拓展积累。
(1)这桃花,这流水,不就是——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吗?来,咱们对读,你读画面,我读诗句。(师生、男女对读)
(2)这斜风,不就是“吹面不寒杨柳风吗”?出示句子,学生齐读。这不正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嘛!
(3)这细雨,也正是——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4)此景此情,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一曲《渔歌子》,学生读词。
6、走进独钓者。
这情、这景,让我们沉醉其中。我们似乎还忘了什么呢?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悠闲、从容、自在、快乐)
是啊,青箬笠,绿蓑衣,藏着是一份悠闲和自在。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岸边,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吟起这一首《渔歌子》——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1、走进词人。
就是这样一首《渔歌子》,词中有画,词中含情。张志和自称是“烟波钓徒”。流连于青山绿水之间,所以,他才能深情地写下《渔歌子》,读——
可是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流连忘返,隐居不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你知道哥哥在劝弟弟什么?(这是在劝弟弟早日回家啊)
2、和词悟情。
现在,老师来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我用哥哥的词来劝,你们就用弟弟的词来答。
一和: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二和:狂风浪起且须还。
三和:且须还哪。
一问:贤弟啊,你为何不归?
二问:据说张志和在垂钓时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哪?(美丽的风景,自在的生活。)
你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人啊!这就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板书:心志平和)
一读: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他多么希望自己能远离世俗的争斗,在这样和谐秀丽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读
二读:他是多么希望人们都能以自己的勤劳,换得这样一份安宁的生活——读
三读: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的垂钓,钓来清闲,出世。也只有这样清闲出世的心,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
五、延伸,研究“钓”之蕴。
垂钓,正因为具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历代古诗就有很多是写垂钓、渔翁的生活。
出示几首古诗,学生齐读。
让我们记住这位千古词人——张志和。记住这首千古绝句——《渔歌子》。
《渔歌子》教案12
知识目标:
1、 学习“塞”、“笠”、“蓑”三个生字。
2、 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能力目标:
1、 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两首 词的意思。
2、 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 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对两首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3、 学生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 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两首词的意思,根据这两首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同学们为我们展示了你积累的这么多的古诗,
让我们回到了古诗国度之中。诗和词都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宝贵的文学遗产,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渔歌子》(板书)。
我们学过词吗?一起背一背吧(《忆江南》)
2、预习中同学们收集了很多资料,你对词了解多少?你知道词和诗的区别吗?(课件出示诗与词的区别)
师小结:诗的格式整齐,每句字数相同,像我们课前背的,有五言的,有七言的,有四句的有八句的,而词句式长短不一。诗是脱离音乐的,而词和音乐曲调同了一炉的。
3、太好了,我们又学习了一个新的语文知识。关于本课将要学习的词《渔歌子》你知道多少?它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你还知道有关他的什么情况?(把你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生展示所收集整理的资料,师相机点拨。
二、初读,感知韵律
同学们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非常强,这些都会帮助我们更深更好的学习这首词。现在就让我们来领略这首词的风采吧,(出示课件)师读词(配乐)。
1、你们喜欢这首词吗?
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遍词
第一遍,希望你注意诗中的三个生字,把词读准(课件出示生字)。
第二遍希望把词读顺,读出词的节奏
2、指名读
第一名读,请其他同学听他的读音是否准确。
第二名读,请其它同学听他的节奏,是否有韵律,他读的是哪种韵律?(其他同学修正)
师指导,首词可以用不同的节奏来读,多读几个速度和停顿时间可以不一样,但一句话中的节奏必须一样。还要注意断词时要音断而意不绝。
3、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节奏,自由的将这首词再读一遍。
师:谁愿意展示你对词的初步掌握。
生自愿组合读词。
三、品诗,体会情感
1、同学们读得真好,节奏掌握得恰到好处,我们常说诗情画意,读词,不但要把它诗正确读好节奏,更重要的是读“情”读出诗中的“情”,作者的“情”更要读出你的“情”你的'感受。
2、你觉得诗中哪句话最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最能打开你情感的闸门,放飞你多姿的想象?
3、指名答,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一句寓情于景,也是全词的中心句。
4、这句话什么意思?你体会出作者的什么感受?
(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衰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写出了悠闲自得之情。)
四、精读,想象意境
1、古人说:感知于外而受之于心,作者是看到了什么景物让他如此的留连不返呢?
(白鹭、桃花、鳜鱼、微风、细雨)是呀,这是一幅多生动的自然的春天的景象,你有感受吗?(美)是呀,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难怪词人——
齐:斜风细雨不须归。
除了身外景物之外,还有作者生活中的原因,使他流连不归,请同学们结合,张志和的资料来想一想。
(因为他年少就步入仕途后又遭免职便流浪隐居于江湖,所以他不爱官场爱自由,更爱祖国的壮丽河山。)
这美丽的画面,闲适的情怀你能想象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课件)。
教师配合课件中的画面和音乐有感情的加入旁白:
(词人张志和,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他对江南春景深情赞助以及淡泊功名,流连山水的人性情怀,在词中表露无遗。你看,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初春的西塞山刚蒙上几分绿色,远远望显得更加柔美,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鸳在山上低徊,引来了成群的鹭鸳轻盈的飞翔于山间、江上,也轻轻落于船头,与渔人一共荡舟江面,淡黄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时而潜入江中,粉红色的桃花开得正盛,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悠闲的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如此宁静又美好的画面,)难怪——齐: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这样一幅超凡绝尘的美景,词人张志和用他的千古绝唱将它释怀。
我相信现在很多感想一定充满了你的不脑袋,你想怎样来理解这一首词中的意境呢?回忆一下,我们都用过什么方法来理解诗文呢?
生踊跃回答,教师出示课件,(有感情的朗读、有个性的理解诗词、准确的概括中心、色彩明丽的绘画、优美的填词演唱、编成朗朗上口的拍手谣。)
学生讨论5秒钟,找出喜欢的方式,要求尽量与其它组不重复。
师:在小组活动对老师希望你一定要抓住对诗的理解,出示(课件)。那么好了,快点行动吧。
重点抓好词的理解,反复说透。
汇报的顺序:一读,要求加入理解和情感;二解;三概括;四画;五歌谣;六唱。
师小结:这么美的图画,这么悦耳歌谣,这么动听的歌曲,老师相信,对这首词你一定有新的感受了,让我们尽情的把你的情感读出来吧!
齐,老师也读
师总结做情感的升华:你们的诗声让我仿佛再一次观看了绝美的画面,祖国万里山河美景不胜收,希望同学们继续收集写景的诗篇作为积累。
在朗朗的诗声中,我们即将结束今天的学习,我要祝贺每一们同学,你们不仅学习了《渔歌子》,还掌握了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虽然词人已作古,但是你们让他的情,在我们这一方小小的空间中粒粒再现,你们继承了他博大的情怀。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同学们,学诗吧,爱诗吧,我相信,我们中华民族的这一颗瑰宝只有在你们的身上才能尽显光华。
《渔歌子》教案13
一、设计理念。
1、通过视频品味词的语言,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
2、把握词眼“不须归”,以吟诵的方式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带多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如: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的词,加深体会这首词的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背诵这首词。
2、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并描述词中描写的情景。
四、教学难点。
体会“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所表现出来的词人所追求的生活情趣。
五、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词,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视频。
师:在这段视频中我们看到了山、桃花、流水、鳜鱼和渔翁。随着这美丽的画面,我们还看到了一首优美的词,这就是千古流传的——渔歌子(课件展示:渔歌子)
(二)介绍作者。
师:“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它的作者是张志和(出示课件作者简介)
(三)初读诗词。
师:“渔歌子”这首词又名“渔父”或“渔父乐”,是垂钓者、打鱼人唱的歌。这首词就是张志和在西塞山前垂钓时所唱的渔歌。
师:现在就来学习一下这首垂钓者所唱的渔歌吧。
师: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课件)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诗词讲解。
师:张志和的这首词轻描淡写,全词只有短短27个字,描绘出整个春江水暖、烟雨迷蒙的清丽景象。诗词就是这样,能用最少的字来表达出最多的内容。
这首词开头两行是写景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在一片青翠的西塞山前,有雪白的`鹭鸶在蓝天中飞翔着。溪水两岸夹着成片的桃花林,粉红色的桃花随着一丝清风翩翩落下,飘浮在水面上,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中嬉戏、追逐着。“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两行是描写渔翁的,渔翁头上戴着青竹笠,身穿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的细雨在悠闲地垂钓,迟迟不肯归去。
(五)吟诵诗词。
师:如此优美的诗词,我们又该如何去颂读呢?
师:在古时候词是用来唱的,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吟诵,它讲究音律感,讲究轻重变化。如果读得太快了,词中味道也就没有了。下面老师请你们听听古时候的人是如何吟诵诗词的。(出示声频课件)
师:听完这段吟诵,相信大家对如何读好这首词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可以在课后根据自己的理解也来试着吟诵几次。
(六)解答重、难点。
师:在吟诵完这首词后,也许同学们会有一个疑问,既然天下起了小雨,为什么渔翁还不愿意离去呢?
师:前面我们在介绍张志和的简介时就曾经说过,他喜欢隐居,他追求的是一种悠闲自由的生活,他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他认为在山水间钓鱼是一件趣事,所以迟迟不愿意离开。
师:虽然我们能理解张志和的这种心境,可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不这么认为,他怕隐居的弟弟忘记回家,于是也作了一首词,词名叫《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是这样说的: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这首词是哥哥回应弟弟的,他希望弟弟赶紧回家,不要再留恋这些美景,但张志和向往的就是这种悠闲的生活。他的垂钓,钓来的是清闲,是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首千古绝唱——渔歌子。
师: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希望同学们能牢牢地记住张志和的这首千古绝唱——渔歌子。
六、教学反思:
诗词讲究的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这比较符合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意象与意境是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
在引导学生走进张志和的“桃花流水”时,我们得品味诗人的心境了。
1、 张志和为什么会 “斜风细雨不须归”呢?(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来体会。)
2、 将张志和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与张志和的《渔歌子》对比欣赏,强调“狂风浪起且须还”、“ 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受诗人陶醉于山水的悠闲自在。
3、 张志和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说他钓的是什么呢?
读到这里,我和学生们都早已身临其境了,任清风抚面,任芬芳扑鼻,只仰望白鹭展翅,只俯看桃花带露随流水……哪还怕什么“斜风”,早是水中一尾鳜鱼,张志和也钓起了我们心中的“清新、飘逸、悠闲自在……”
是啊,学习我们古诗词,第一要能通过诗歌(词)的文字想象画面,第二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来一同感受。这样,我们就可以和诗人一起完成诗作的“意象”和“意境”了。
《渔歌子》教案14
《词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3.理解两首词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能对两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忆江南》,理解词的意思。
2.能对《忆江南》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前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词。(板书:3 词两首)
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词吗?(学生可根据“预习”或搜集到的有关词的资料自由谈。)
3.读读这两首词,想想词和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二、学习《忆江南》
1.介绍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我们曾学过他写的诗,你还记得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白居易吗?(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2)播放视频资料“白居易简介”。小结:白居易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2.简介时代背景
3.解题: “忆江南”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或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写自己江南情结的用意所在吧。
4.自学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这首词的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4)全班汇报交流。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诗句,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词的意思,然后可欣赏插图。
(5)有感情地朗读并练习背诵这首词,进一步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作者写法之妙。
三、布置作业 背诵并抄写《忆江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渔歌子》中的3个生字。
2.朗读《渔歌子》。
3.理解《渔歌子》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能对《渔歌子》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检查《忆江南》背诵情况。
二、学习《渔歌子》
1.简介作者。(可以播放视频)
2.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3.自学。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①指名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学生看图描绘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③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的孤寂与冷峭相比,这首词所表现的平和与怡悦,自然别有一番韵致。
(5)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三、学习生字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记住字形的。
2.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蓑”字。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能够背诵的就把两首词都背下来。
2.请你为其中的一首词配上一幅彩色画,可以画图画、水彩画、油画棒画、彩笔画,爱好画画的同学,请用你的画来向人们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附:板书设计
3 词两首忆江南白居易渔歌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教案点评: 使学生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议、赏、用等方式激发学习情趣,帮助学生“走近古诗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两首词的意思。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对两首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探究活动
1.自学自解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江南春》和宋代诗人苏轼的诗《惠崇春江晚景》,也可自己选择描写春天的诗词来学习。
2.同学之间交流自学情况。
3.读一读、背一背。
《渔歌子》教案15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风细雨
渔歌子桃花流水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不须归
【《渔歌子》教案】相关文章:
渔歌子教案01-17
渔歌子教案15篇01-19
渔歌子微课教案11-02
《渔歌子》教学反思02-25
小学四年级渔歌子教案03-16
《渔歌子》教学反思15篇03-14
渔歌子课堂的教学反思范文(精选8篇)02-05
渔歌子课堂教学反思(通用6篇)02-22
教案中班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