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等腰三角形教案

等腰三角形教案

时间:2024-06-05 23:56:05 教案 我要投稿

等腰三角形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等腰三角形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等腰三角形教案

等腰三角形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推论,会用定理及推论解决简单问题.

  数学思考

  培养学生探究思维、逻辑思维能力,探索引辅助线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实践--理论--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探究分析数学知识方法的兴趣,养成踏实细致、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推论,并能用它们解决简单的问题.

  难点:引辅助线证明定理和推论1的应用.

  教学过程与流程设计

  引导性材料:

  1.学生把等腰三角形的两腰叠在一起,发现它的两个底角重合,这说明等腰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演示叠合过程)

  2.教师用等腰三角形纸片演示两腰叠合,再把纸片展开.

  提问:你能发现等腰三角形还有什么特性吗?

  (引入课题,明确目标)(显示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

  问题1:怎样来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呢?

  已知:如图,△abc中,ab=ac.

  求证:∠b=∠c.

  (方法1)证明:作顶角的平分线ad.

  在△bad和△cad中.

  ab=ac (已知)

  ∠1=∠2 (辅助线作法)

  ad=ad (公共边)

  ∴△bad≌△cad(sas)

  ∴∠b=∠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问题2:上述命题还有哪些证法?

  方法2:作底边bc上的高ad. (证明过程由学生口述)

  方法3:作底边bc上的中线ad.(证明过程由学生口述)

  (演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观察上述三种方法,思考如下问题:

  (1)在等腰△abc中,如果ad是顶角的平分线,那么ad是否平分底边?是否垂直于底边?

  (2)在等腰△abc中,如果ad是底边上的高,那么ad是否平分顶角?是否平分底边?

  (3)在等腰△abc中,如果ad是底边上的中线,那么ad是否平分顶角?是否垂直于底边?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练习:填空,在△abc中,

  (1)∵ab=ac,ad⊥bc,

  ∴∠ =∠ , = .

  (2)∵ab=ac,ad是中线,

  ∴ ⊥ ,∠ =∠ .

  (3)∵ab=ac,ad是角平分线,

  ∴ ⊥ , = .

  问题2: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除具有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外,还有特殊的性质吗?

  推论2: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学生完成证明)

  已知:如图,△abc中,ab=ac=bc.

  求证:∠a=∠b=∠c=60°

  证明:∵ ab=ac,

  ∴∠b=∠c(等边对等角),

  ∵ac=bc,

  ∴∠a=∠b(等边对等角),

  ∴∠a=∠b=∠c,

等腰三角形教案2

  等腰三角形判定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二)能力训练要求

  通过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及其例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探索,让学生体会探索学习的乐趣,并通过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简单应用,加深对定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探索和应用。

  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区别。

  教具准备

  作图工具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1.等腰三角形性质是什么?

  性质1 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2、提问:性质1的逆命题是什么?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这个命题正确吗?下面我们来探究: Ⅱ.导入新课

  大胆猜想: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 由学生说出已知、求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文字转化为数学语言的方法.

  [例1]已知:在△ABC中,∠B=∠C(如图).

  求证:AB=AC.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

  BA12DC联想证有关线段相等的知识知道,先需构成以AB、AC为对应边的全等三角形.因为已知∠B=∠C,没有对应相等边,所以需添辅助线为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因此辅助线应从A点引起.再让学生回想等腰三角形中常添的辅助线,学生可找出作∠BAC的'平分线AD或作BC边上的高AD等证三角形全等的不同方法,从而推出AB=AC. (学生板演证明过程)

  证明:作∠BAC的平分线AD. 在△BAD和△CAD中

  ??1??2,? ??B??C,

  ?AD?AD,? ∴△BAD≌△CAD(AAS).

  ∴AB=AC.

  提问:你还有不同的证明方法吗?(由学生口述证明过程)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符号语言:在△ABC中 ∵ ∠B=∠C ∴ AB=AC (等角对等边)

  4、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有区别吗? 性质是:等边 等角 判定是:等角 等边

  小结:证明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方法:①等腰三角形定义;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例题来初步学习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简单运用.

  (演示课件)

  [例2]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这个题是文字叙述的证明题,?我们首先得将文字语言转化成相应的数学语言,再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

  已知:∠CAE是△ABC的外角,∠1=∠2,AD∥BC(如图).

  求证:AB=AC.

  同学们先思考,再分析.(由学生完成)

  要证明AB=AC,可先证明∠B=∠C.

  接下来,可以找∠B、∠C与∠

  1、∠2的关系.

  (演示课件,括号内部分由学生来填)

  证明:∵AD∥BC,

  ∴∠1=∠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1=∠2,

  ∴∠B=∠C,

  ∴AB=AC(等角对等边).

  看大屏幕,同学们试着完成这个题.

  (课件演示)

  已知:如图,AD∥BC,BD平分∠ABC.

  求证:AB=AD.

  (投影仪演示学生证明过程)

  证明:∵AD∥BC,

  ∴∠ADB=∠DB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BD平分∠ABC,

  ∴∠ABD=∠DBC,

  ∴∠ABD=∠ADB,

  ∴AB=AD(等角对等边).

  下面来看另一个例题.

  (演示课件)

  ? 例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等于a,底边上的高等于b,你能用尺规作图的方法作出

  EA12DBCADBCM A

  这个等腰三角形吗? a

  b

  作法:(1)作线段BC,使BC=a;

  (2)作BC的垂直平分线MN,交BC于D; (3)在MN上截取DA=h,得A点;

  (4)连结AB、AC,则△ABC即为所求等腰三角形。

  例

  3、思考:在△ABC中,已知,BO平分∠ABC,CO平分∠ACB.过点O作直线EF//BC交AB于E,交AC于F.(1)请问图中有多少个等腰三角形?说明理由.(2)线段EF和线段EB,FC之间有没有关系?若有是什么关系?

  Ⅲ.随堂练习

  (一)课本P79

  1、

  2、

  3、4.

  Ⅳ.课时小结

  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下列几种: ①定义,②判定定理。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区别是:条件和结论刚好相反。

  3、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时,应注意 在同一个三角形中。 Ⅴ.作业布置:

  学力水平:必做42页 1------7题

  选做 42页 8-----10题

4 12.

  3.1.2 等腰三角形判定

等腰三角形教案3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这个定理与推论不仅给出了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运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节内容的难点一是三角形按边分类,很多学生常常把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看成独立的两类,而在解题中产生错误.二是利用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解题,在学习和应用这个定理时,“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指的是“任何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而学生的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分类讨论在解题中也是学生感到困难的一个地方.

  2、教法建议

  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教师为了充分调动主体参与,必须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的前提下,与学生一道探索定理在结构上、应用上留给我们的启示.具体说明如下:

  (1)强化能力

  新课引入,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第一部分,然后通过回答教师设计的几个问题,使学生明确对三角形按边分类,做到不重不漏,其中等腰三角形包括等边三角形,反过来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一种特例.

  通过阅读,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概念的含义,发现疑难;理解领会数学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促进数学语言内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水平、自学能力及交流能力

  (2)主动获取

  在得出三角形三条边关系定理过程中,针对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让学生考虑回忆第

  一册第一章中学过的这条公理并给出证明,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把定理的内容叙述出来.(3)激荡思维

  由定理获得了:判断三条线段构成一个三角形的一种方法,除了这一种方法外,是否还有其它的判断方法呢?从而激荡起学生思维浪花:方法是什么呢?学生最初可能很快得到“推论”,此时瓜熟蒂落,顺理成章地引出教材中的推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讨论,简化上述两种方法,由此得到下面两种方法.这里,学生若感到困难,教师可适当做提示.方法3:已知线段,( ),若第三条线段c满足- c则线段, ,c可组成一个三角形.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结构完整性的`认识.

  (4)加深理解

  进行必要的例题讲解和适当的解题练习,以达到熟练地运用定理及推论.从过程中让学生体味到数学造化之神奇.也可适当指出,此定理及推论不仅提供了判定三条线段是否构成三角形的根据,也为今后解决字母取值范围问题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及时点拨,学生积极探索的过程,教学过程跌宕起伏,问题逐步深化,学生思维逐步扩展,使学生在愉快、主动中得到发展.

  教学目标:

  (1)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及其推论,会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他们能否构成三角形;

  (2)弄清三角形按边的相等关系的分类;

  (3)通过三角形的分类学习,使学生知道分类的基本思想,提高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4)通过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的学习,培养学生转化的能力;

  (5)通过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特例,渗透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

  教学难点:三角形按边分类及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题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谈话、探究式

  教学过程:

  1、阅读新课,回答问题

  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的第一部分,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部分教材中的数学概念有哪些?(指出来并给予解释)

  (2)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估计有的学生可能把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看成独立的两类.

  (3)写出三角形按边的相等关系分类的情况.

  教师最后板书给出.

  (要求学生之间可互相补充,从一开始就鼓励双边交流与多边交流)

  2、发现并推导出三边关系定理

  问题1:用长度为4cm、 10cm 、16cm的线绳(课前准备好的)能否搭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操作)

  问题2:你能解释上述结果的原因吗?

  问题3:任何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满足什么条件时,三条线段可组成一个三角形?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发现过程采用小步子原则,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现数学中的真理)

  3、导出三边关系定理的推论及其它两种方法

  由前面得到了判断所给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一个依据.那么是否还有其它方法呢?请同学们在定理的基础上来找:

  估计学生很容易得到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教师稍加整理后给出规范叙述.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给每一个学生表现个人数学语言表达才能的机会)

  能否简化上面定理及推论?从而得到如下两种判定方法:

  (1)、已知线段,( ),若第三条线段c满足- c则线段, ,c可组成一个三角形.

  4、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的应用

  例1判断题:(出示投影)

  (1)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三角形可分为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3)已知三线段满足,那么为边可构成三角形

  (4)等腰三角形的腰比底长

  (本例主要考察学生对概念、定理及推论的理解程度,不要求做在本上,只需口答即可)

  (本例要求学生说出解题思路,教师点到为止)

  例3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8 .

  (1)已知腰长是底边长的2倍,求各边长.

  (2)其中一边长4,求其他两边长.

  这是一道有课堂练习性质的例题,允许学生有3分钟左右的独立思考,允许想出来的同学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它同学补充完善.

  (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敢于放手,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思维空间和时间)

  例4草原上有4口油井,位于四边形ABCD的4个顶点,

  如图1现在要建一个维修站H,试问H建在何处,

  才能使它到4口油井的距离HA+HB+HC+HD为最小,

  说明理由.

  本例有一定的难度,给出的方法是解决此类型问题常见的极为简捷的方法,略微构造就可以使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得出答案.

  5、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定理和推论,还知道了定理和推论的一系列灵活运用:

  (1)判断三条已知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采用一种较为简便的判法:若最短边与较长边的和大于最长边,则可构成三角形,否则不能.

  (2)确定三角形第三边的取值范围

  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

  若时间宽裕,让学生经讨论后自由表述,其他同学补充,自己将知识系统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建构.

  6、布置作业

  a.书面作业P41#8、9

  b.思考题:1、在四边形ABCD中,AC与BD相交于P,求证:

  (AB+BC+CD+AD)

  2、用15根等长的火柴棒摆成的三角形中,最长边最多可以由几根火柴棒组成?(提示:由上面方法2,a+b+c>2a又a+b+c<3a得出a的范围,所以可知最多可以由7根火柴棒组成)

等腰三角形教案4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这是在学生直观认识过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以后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内容分五段安排:第一段通过例1、例2第22~25页形成三角形的概念教学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三角形的高和底;第二段通过第26~27页教学三角形的分类,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第三段第28~29页通过例4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第四段通过第30~32页例5、例6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及其特征。第五段第33~34页单元练习。全面整理知识,突出三角形的分类以及关于边和角的性质。

  教材中的思考题有较大的思维容量,能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应用三角形的知识。编写的三篇“你知道吗”介绍三角形的稳定性、制作雪花图案的方法和埃及的金字塔,能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兴趣,丰富对三角形的认识。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让学生在“做”图形的活动中感受三角形的形状特点和结构特征。

  空间与图形的概念教学,一般要让学生经历感知——表象——形成概念的过程,教材注意按学生的认识规律安排教学过程。学生在第一学段直观认识了三角形,本单元继续教学三角形的知识,教材经常采用“活动——体验”的教学策略,即组织学生“做”图形,让他们在做的过程中体会图形的特点,主动构建对图形的比较深入的认识。

  (1) “做”三角形,感受边、角和顶点。第22页例题教学三角形的边、角和顶点,分三个层次编写:首先呈现一幅宜昌长江大桥的照片,引起学生对三角形的回忆,并联系生活里的三角形进行交流,感知三角形;;然后安排学生想办法做每人至少“做”一个三角形并在小组里交流进一步强化表象;;最后讲解三角形的边、角和顶点。

  学生“做”三角形并不难,做的方法必定是多样的。用小棒摆、在钉子板上围、在方格纸上画三角形在第一学段都曾经做过,现在学生还可能剪、折、拼……“做”三角形的目的不在结果,要注重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把精力放在建立边、角和顶点等概念上。所以,交流的时候要分析各种做法的共同点,如用三根小棒、三段细绳、三条线段……才能“做”成三角形,三角形有三条边;小棒、细绳、线段……必须两两相连,三角形有三个顶点和三个角。

  (2)围三角形,体会两条边的长度和必须大于第三边。《标准》要求:

  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是新课程里增加的教学内容,第23页例题教学这个知识。教材通过学生的具体体验来使学生知道这一点。首先,为学生提供四根长度分别是10cm、6cm、5cm、4cm的小棒,向学生提出问题: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然后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有时能围成三角形,有时围不成三角形,并直觉感受这是为什么。最后通过比较每次选用的三根小棒的长度,找到原因、理解规律。

  例题的编写特点是不把知识结论呈现给学生,而让学生在“做”图形活动中发现现象、研究原因、体会规律。因此,教学这道例题时要注意三点:第一,课前作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力求让每一名学生都有长10cm、6cm、5cm、4cm的四根小棒。第二,课上要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小棒,充分地围,经历围成和围不成三角形的过程,并给学生提供思考“为什么”的时间。第三,要引导学生从直觉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在用小棒围的时候,他们的直觉感受是如果两根较短的小棒的另一端能够碰到一起,就围成了三角形;如果不能碰到一起,就围不成三角形。这种直觉感受是必要的,但不是最终的。要在直觉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三根小棒的长度进行分析研究,这才是“数学化”的过程,才能在获得数学结论的同时又学习用数学的方法进行思考。

  (3)对图形量、剪、折,亲身感知并认识体会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第30页的两道例题分别教学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首先要感知各自的特点,教材注意突出教学的这一过程。都分三个层次教学:

  第一层次是通过学生量三角形边的长度,理解“等腰”“等边”的含义;第二层次是仿照例题示范的方法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等边三角形,继续体会它们的边的长度关系;第三层次是给出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发现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角的大小关系。其中第二层次的教学比较难。两道例题里“茄子”和“白菜”提的问题不同,前一道例题的问题是“用下面的方法剪成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因为学生容易看懂图文结合表述的剪法,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到两条腰是同时剪的,长度肯定相同。后一道例题的问题是“你会像下面这样剪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吗”,因为学生不容易看懂教材展示的方法,教材希望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先研究剪法、弄懂剪法。关键在找到那个红色的点,先对折又斜折是为了让三条边的长度都相同。

  2、从已有经验中提炼数学概念。

  在具体的感性材料里提取本质特征,形成理性认识是概念教学的渠道之一。丰富的感性经验与清晰地认识特征是建立正确概念的前提。

  (1)循序渐进,帮助学生逐步理解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三角形里的重要概念,为了让学生自己感受底和高,教材用人字梁为素材,利用学生在生活中对人字梁“高度”的认识进行测量,感受三角形人字梁的`高,以此为基础引入三角形高的概念。第24页例题、“试一试”以及“想想做做”里的部分习题把三角形高的教学分成四步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量出人字梁图形的高度是多少厘米。这里讲的“高”度还是生活中的高,是从上往下竖直的距离。虽然与数学里的高含义不同,但也有相似的地方——垂直的、最短的。设计这一步教学的目的是唤醒已有的生活经验,营造认识三角形高的基础。第二步结合图形讲述三角形的高。学生对教材里的一段话,既要联系人字梁的高来体会,又要超越人字梁这个具体实物比较概括地理解。联系人字梁的高能降低理解概念内涵的难度,超越人字梁具体实物才能形成真正的数学概念。教材表述的是三角形高的描述式定义,描述了高的位置,描述了画高的方法。教学时可以把教师边画边讲与学生边描边体会相结合,重在对概念的理解,不要死记硬背。第三步通过“试一试”扩大概念的外延。数学里平面图形的高的本质属性是“垂直”而不是“竖直”,竖直是“从上往下”,垂直是“相交成直角”。例题教学三角形的高先从竖直的位置讲起,“试一试”举出各种摆放位置的、不同类型的三角形以及不同边上的高,要求学生测量三角形的高和底的长度,使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体会高的概念,认识只要是从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感受底和高的相应关系,进一步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意义。这样让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全面地把握概念的外延,深刻地体会高与底之间的对应联系。第四步通过“想想做做”P25第1题的画高练习,进一步感受描述式定义,巩固对高的理解。其中最右边的是直角三角形,它的两条直角边互为高和底,学生在画高的时候能够体会到这一点。另外让学生阅读资料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稳定性是其重要特性,教材安排了“你知道吗”,让学生通过阅读并做实验体会这一特性。这里注意一点本册教材知识要求学生画请指定底边的高,这些高都是在三角形里面的,三角形外的高不做要求。还有就是在作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些作图规范。

  (2)联系对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分类教学,必须使学生在充分的感知中体会三个内角大小有几种情况,理解三角形分类的方法及分类的合理性。第26页例题让学生在给角分类的活动中体会三角形的分类。首先呈现了6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各个三角形的每个角是什么角,并把观察结果填在预设的表格里。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研究表格里的数据信息,发现有些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锐角,有些三角形里有一个直角和两个锐角,有些三角形里有一个钝角和两个锐角,从而引发可以给三角形按角分类,获得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认识,掌握不同三角形的特点。准确而精炼的语言总结了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最后还用集合图表达三角形的分类以及各类三角形与三角形整体的关系。

  教学三角形的分类要特别注意三点:第一,必须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分类活动,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逐渐形成共识。第二,要扣紧概念的关键,让学生理解为什么锐角三角形强调三个角都是锐角,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只讲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从而掌握判断时的思考要点。如第33页第2题里左边和中间的三角形能确定它们分别是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因为在图中分别看到了1个钝角和1个直角。右边的三角形只看到1个锐角,不能确定它是什么三角形。第三,要用好第27页“想想做做”第3~7题,让学生在图形的变换中加强对各类三角形的认识。认识了三角形的分类,还要通过具体的观察、判断和操作、画图等活动进一步巩固对不同三角形的认识。教材在这方面有比较多的安排。例如P27的“想想做做”第3~7题,分别让学生判断各是什么三角形,巩固对各类三角形的认识;围出、折出、剪出和画出指定的三角形,使各类三角形的表象再现。特别是第7题是一道开放题,可以让学生通过画一画、说一说,互相交流,加深对各类三角形的认识,掌握各类三角形的特征。

  3、从特殊到一般,通过实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是《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这里讲的“了解”不是接受和知道,而是发现并简单应用。教材安排三角形内角和的学习,主要让学生由特殊到一般,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认识与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1)第28页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采用了“质疑——解疑”的教学策略,实验是策略的核心,是解疑的手段。

  首先计算同一块三角尺上的3个角的度数和。由于学生在四年级(上册)教材里已经知道了两块三角尺上的每一个角的度数,所以能够很快求得每块三角尺的3个角的和都是180°。并由此产生疑问: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吗?由此产生学习的愿望。接着安排学生通过实验解疑,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确认三角形内角和的结论。把一个三角形的3个角拼在一起,从拼成的是平角得出3个角的度数和是180°。教材要求小组合作,剪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获得直接认识,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确认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得出结论。因此,实验的对象有较大的包容性,实验的结论有很强的可靠性。学生会完全信服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普遍规律。最后并通过“试一试”,应用三角形内角和求未知角的度数,巩固三角形内角和的结论。

  (2)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三角形内角和的规律。在认识三角形内角和以后,教材通过应用促进学生掌握这一内容,并应用解决问题。如P29.“想想做做”1~3题,应用三角形内角和求未知角的度数,在三角形的变换中判断内角和各是多少,巩固所获得的结论;。“想想做做”巧妙地设计了两道辨析题一道是第2题:一块三角尺的内角和180°,两块同样的三角尺拼成的一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另一道是第3题:正方形内角和360°,对折出的三角形内角和180°,再对折成的小三角形内角和又是多少呢?解答这两道题时,学生的思考会在180°和360°以及180°和90°不同答案上碰撞,碰撞的结果是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一个普遍规律,不因三角形的大小而改变,不因拼、折等图形变换而改变。另外,教材还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一是根据三角形中已知的两个角的度数,求另一个角的度数;二是解释为什么直角三角形里只有1个直角,钝角三角形里只有1个钝角。第6题,通过思考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几个钝角或直角,并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合理解释,加深认识三角形内角和及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特征。

  4、注意三角形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角形的分类是按角的大小为标准的,而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是以边的长度特点来定义的。不同特征的三角形中又存在内在联系,认识三角形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些联系。在P31~32第2~4题里,就让学生了解等腰三角形可以同时是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体会等腰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P33第2题通过判断,进一步认识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分别只有一个钝角或直角,而每类三角形都有锐角,即只看一个锐角无法判断是什么三角形。第3题使学生体会两个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三角形,也可以拼成四边形,而且可以有不同的拼法。第5题需要综合本单元学习的三角形知识,依据三角形边长之间的关系,选择小棒按要求摆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第6题,要应用对等边三角形特征的认识进行解释,第7题,让学生观察三角形判断各是什么三角形,感受可以从不同角度判定一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5.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观察、举例、做图形感受三角形

  在P22例题里,引导学生先观察情景中的三角形,举出日常生活里接触过的三角形,加强三角形的表象,同时还要求学生做一个三角形,P23第1题也要求学生画三角形,把表象转化成具体的三角形再现出来,形成三角形的空间形象。

  学生在看、围、折、剪等活动中获得各类三角形特征的直接体验

  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实际操作,具体感受所学图形,积累对其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的的感性认识,可以发展空间观念。教材在P27第2题通过观察、判断加强不同三角形形状的直接感受,第3~6题让学生围、折、剪图形,依据头脑里的表象再现出相应的图形,可以培养空间观念。第7题,需要依据三角形的特点进行分析、判断,知道可以分成两个怎样的三角形,才能有不同的分法。这些都有利于空间观念的发展。

  让学生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掌握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直观形象

  同样地,在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时,也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如P30、P31例中折一折、剪一剪,得出相应的图形,进一步体验各自的特点;P31“想想做做”第2~4题,也是动手剪一剪、画一画图形,并运用对图形特点的认识辨析相关图形,也是加强空间观念的手段与方法。

等腰三角形教案5

  一、教材分析

  v 《等腰三角形》是冀教版八年级数学第十五章第五节的教学内容,等腰三角形这节课在教学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它是对三角形的性质的呈现。利用轴对称变换,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在以往的教科书中,等腰三角形的有关内容一般安排于介绍三角形的内容之中,利用三角形的全等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而本书中,等腰三角形的有关内容安排在轴对称变换之后,在掌握了轴对称的相关性质之后,通过实验、观察,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再利用三角形的全等的知识给以证明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数学思考:使学生经历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归纳、推理、证明的认识图形的全过程,上实验几何与论证几何有机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剪纸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和探索精神,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结果的确定性。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难点:“等边对等角”的证明

  四、教学方法

  动手体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探究验证师生互动

  五、教、学具

  1.教具:长方形纸,剪刀,幻灯片。

  2.学具:长方形纸,剪刀。

  六、教学媒体:投影仪

  七、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在剪纸中欣赏了轴对称图形带给我们的享受,中外建筑中也洋溢着轴对称图形的艺术气息,国旗及各种标志中轴对称图形又向我们展示着它独特的社会含义,而我们亲自动手实践中又体会了轴对称图形带给我们的'二次惊喜!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这个(展示折纸-----飞机),你们喜欢折纸吗?一页普普通通的纸经过我们灵巧的双手就可以变成飞机、小船和各种有趣的动物建筑特等,其实通过折纸我们还可以发现很多数学知识!下面就让我们折一折,剪一剪,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学生活动:要求:(1)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对折,使两部分重合。

  (2)对折出一角,沿折痕撕开或剪开,你得到了什么图形?

  师:板书: 15.5 等腰三角形

  师:为了更好的掌握这节课的知识,老师把咱们班分了六组,设计了几个环节来完成,希望同学们踊跃的参与各个环节中来,好不好?

  第一环节:精彩回放《投影1》

  要求:全班分六组,各组在最短的时间各显其能,展示自己的才华回答方式为抢答

  问题:1、在等腰三角形ABC中,请你介绍

  一下哪个是等腰三角形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

  2、你知道等腰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1、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内角和为180度等)

  师:各组同学在这个环节中表现的非常出色,连老师也为你们的成功感到骄傲,希望下一个环节再接再励。(教师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在初中研究一个图形的性质,一般都从对称性、角、边、角平分线来探究,为了使同学们都成为探究者,请进入第二环节(投影)

  第二环节:探究等腰三角形的边、角

  师:拿出剪好的等腰三角形观察说出边和角的特点?你是怎样得到的?各小组谈见解

  生:1、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 2、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

  几何格式:∵ AB=AC ∴∠B=∠C

  学生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启发他们从1、度量法2折叠法、3证全等法、三个方面来验证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这一性质

  师:利用等腰三角形的边和角的性质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简单的计算题和证命题《投影2》

  要求:各组出一名同学回答,答对给各组加1分

  1、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75°那么它的顶角等于( )度?

  2、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90°那么其余两角( )度?

  3、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100°那么其余两角( )度?

  4、两边长为10和8,则第三边长是( )?

  学生总结解题方法:要求:抢答并加分

  (1)等腰三角形中顶角与底角的关系:顶角十 2 ×底角=180°

  (2)推论: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相等,每一个内角都等于60°(板书)

  结论:在等腰三角形中1、当一内角是锐角时两种情况。2、直角或钝角时一种情况

  师:各组同学表现的非常出色,解题的技巧总结的很好,让我们带着胜利的喜悦竟如第三个环节

  第三个环节:探讨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

  学生活动:拿出剪好的等腰三角形猜想:

  1、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图形吗?它有几条对对称轴?

  2、 请同学们动手画出顶角平分线、底边的高线、底边的中线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1、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

  第四个环节:智者闯关

  规则:各组可抢答比一比,赛一赛哪一队的同学能够顺利过关

  现在是不是感觉数学网为大家准备的初二上册数学等腰三角形教学计划很关键呢?欢迎大家阅读与选择!

等腰三角形教案6

  教学目标

  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运用等腰三角行的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

  (3)发展合情推理,培养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归纳,经历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过程,体会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逐渐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中进一步树立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体验学习的快乐.

  (3)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4、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发现和应用.

  5、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

  教学过程

  (交互式白板使用功能)

  1、情境创设

  问题:地震过后,同学用下面方法检测教室的房梁是否水平:在等腰直角三角板斜边中点绑一条线绳,线绳的另一端悬挂一个铅锤。把三角板斜边紧贴在横梁上。这就能检查横梁是否水平,你知道为什么吗?1。提出问题。

  2、演示课件(1):介绍方法,设下悬念,引出课题。思考作答;

  带着问题进入学习。激发学生思考,设置悬念,激活学习所必需的先前经验,唤起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课件演示检测方法:旋转“房梁和三角板”,保持铅垂线不动,判断房梁是否水平。演示可能的情况,给学生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动手操作

  (1)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对折,并剪下阴影部分(教科书图12.3—1),再把它展开,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2)上述过程中得到的

  问题(1):△ABC有什么特点?

  问题(2):除了以上方法,还可以怎样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发出指令引导学生操作;画图介绍腰、底、顶角、底角。

  问题(3)让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介绍自己的想法

  要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动手操作,观察。讨论、回答问题给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

等腰三角形教案7

  教学内容:

  p.30~32

  教材简析:

  本课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已经它们的特征。教材先给出有两条边相等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各一个,让学生量一量每个三角形各条边的长,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有两条边相等,然后概括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接着通过用纸对折简出等腰三角形,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等腰三角形的特征。最后认识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明确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也相等。认识等边深刻系的编排与等腰三角形类似,其中等边三角形的3个角都相等的特征是让学生在对折中发现的。

  教学重点:

  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以及它们的.特征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知道等腰三角形边和角的名称,知道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3个内角相等。

  2、让学生在探索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纸,剪刀、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关于三角形,你有那些知识?

  1、按角分成三种角

  2、三个内角和是180度

  算第三个角的度数,如果是一般三角形,那就用180去减;如果是直角三角形,那就是90去减

  二、认识等腰三角形

  1、比较老师手边的两块三角板,他们有什么相同?(都是直角三角形)

  有什么不同?(其中有一块三角板的两条边相等,两个角相等;而另一块三角板的角和边都不相同。)

  指出:像这种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我们叫它等腰三角形

  2、折一折、剪一剪

  取一张长方形纸,对折;画出它的对角线,沿对角线剪开;展开

  观察:这样剪出来的三角形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等腰三角形。想一想:为什么要对折后再剪呢?(这样剪出来的两条边肯定是相等的。)

  除了两条边是相等的,还有什么也是相等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等腰三角形教案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初中几何第二册第三章《三角形(二)》的第一课时,是全等三角形的续篇。等腰三角形是最常见的图形,由于它具有一些特殊性质,因而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特别是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的性质,可以实现一个三角形中边相等与角相等之间的转化,也是今后论证两角相等的重要依据之一。等腰三角形沿底边上的高对折完全重合是今后论证两条线段相等及线段垂直的重要依据。同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还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合作交流等能力,加强学生对直觉、猜想、演绎、类比、归纳、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领会掌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2、教材重组:《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所以我制作了学生非常熟悉和感兴趣的电视转播塔、房屋人字架等课件,让学生观察寻找出其熟悉的几何图形,然后动手作出这个图形,并裁下来,动手折叠,发现规律。如此把教材内容还原成生动活泼的思维创造活动,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3、学习目标: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有关概念,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性质,能应用性质进行计算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有关问题。ツ芰δ勘辏耗芙岷暇咛迩榫撤⑾植⑻岢鑫侍猓逐步具有观察、猜想、推理、归纳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求的热情和积极参与的意识;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及其应用。

  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及证明。

  5、突破难点策略:通过创设具有启发性的、学生感兴趣的、有助自主学习和探索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丰富、思维积极的状态中进行探究学习,组织好合作学习,并对合作过程进行引导,使学生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

  二、学情分析

  刚进入初二的学生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演绎推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结密性、灵活性比较欠缺,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也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和引导。

  三、教法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为了顺利达到这一目标,引导学生探索性学习,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采用了以观察法、发现法、实验操作法、探究法为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四、学法建构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因此,通过本节教学,我将对学生进行以下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注重多感官参与,多种心智能力投入,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状态。

  2、向学生渗透探究、发现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在合作中共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模式

  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运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在此模式指导下,本节课我将采用“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导评价——实践应用——反思归纳”的教学模式,力求着眼于学生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

  六、教学程序和设想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据此本节课我分以下环节组织教学。 (一)创设情境,观察联想。 1、多媒体展示电视转播台、房屋人字架,让学生观察找出其中的几何图形?(等腰三角形、四边形、梯形) 2、两幅图中都有哪种几何图形?(等腰三角形)

  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联想,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愿望。 (二)动手操作,揭示课题。 3、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它们有何关系? 4、请学生动手作等腰三角形ABC,使AB=AC。裁下这个三角形,再动手折叠,当两腰重合时,找出发现哪些结论。

  5、小组交流发现的结论。(两底重合,折痕是顶角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 )

  6、小组代表用语言表达得出的结论。

  7、多媒体演示折叠过程,再现归纳得出的结论。

  8、揭示、板书课题:等腰三角形性质。ト醚生温习、重现已学相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

  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所以我在这里力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交流表达,使学生充分感知等腰三角形性质。

  (三)独立思考,探究新知。

  9、对于观察得出的结论是否能进行论证,请学生动手试一试。

  放手让学生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鼓励学生选用不同的方法,把期望带给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现自己的潜能,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四)合作探究,交流创新。

  10、当部分同学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而少数找不到思路的同学也充分感知了困难,尝试了困难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和交流,并作为合作者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

  组织学生探索、交流,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形成一个既有独立思考,又有互相合作,广泛交流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五)引导评价,形成规律。

  11、小组合作交流后,请各小组一名代表上台讲解(给学困生提供上台机会,让他们尝试成功的喜悦)共有三种辅助方法:作∠A的角平分线AD、作 AD⊥BC、作BC边上的中线AD。通过师生、生生的相互补充评价,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

  12、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等腰三角形,它又具有哪些性质呢?

  学生探索能得出:①每个角都相等,且都是60°,②每边上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互相重合。

  运用知识迁移在新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未知,把学生的探究兴趣进一步推向高潮,激励学生要敢于迎接挑战,不断追求,锻炼意志。

  13、阅读课本:等腰三角形性质(一)(注意: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的几何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准确的几何语言表达能力。

  (六)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例:已知房屋的顶角∠ABC=100°,过屋顶的立柱AD⊥BC,屋椽AB=AC,根据图中条件,你能求出哪些角的度数。

  把例题改编成开放题,为学生再一次创设探究情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锉炅废(抢答) ①填空。设计基础练习,体现素质教育的全员性,通过抢答训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②△ABC中,AB=AC,D为BC上一点,DE⊥AB,FD⊥BC交AC于F点,∠A=56°,求∠ EDF的度数ネü能力训练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③应用:某厂车间的人字屋架为等腰三角形,跨度AB=12米,为使屋架更加牢固,需安装中柱CD,你能帮工人师傅确定中柱的位置吗?说明选用的工具和原理。ソ一步体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七)反思归纳,形成结构。

  1、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小结:

  ①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知识、方法、技能),你认为重点是什么?

  ②所学知识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③本节课所运用的学习方法对你今后学习有什么启示?

  2、布置作业:(分层布置)

  这样进行课堂小结,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发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等腰三角形教案9

  【教材分析】

  这一节课主要学习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及“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的性质.本节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深化和应用,又是下节学习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判别的预备知识,还是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及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依据。学好它可以为将来初三解决代数、几何综合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它在理论上有这样重要的地位,并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因此这节课的教学显得相当重要,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轴对称图形,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初二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他们不喜欢鼓噪无味的数学课堂。根据认知理论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是通过感知阶段、理解阶段、巩固(记忆)阶段、应用(迁移)阶段的发展实现的,知识的掌握如此,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也应遵循认知迁移的规律,逐极展开。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能够探究,归纳,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学会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经历剪纸,折纸等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了解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3.情感和价值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

  2.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建立

  教学过程

等腰三角形教案10

  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本定理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重要定理,它是把三角形中角的相等关系转化为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此定理为证明线段相等提供了又一种方法,这是本节的重点。推论1、2提供证明等边三角形的方法,推论3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重要性质,在直角三角形中找边和角的等量关系经常用到此推论。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性质与判定的区别。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是互逆定理,题设与结论正好相反。学生在应用它们的时候,经常混淆,帮助学生认识判定与性质的区别,这是本节的难点。另外本节的文字叙述题也是难点之一,和上节结合让学生逐步掌握解题的思路方法。由于知识点的`增加,题目的复杂程度也提高,一定要学生真正理解定理和推论,才能在解题时从条件得到用哪个定理及如何用。

  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在数学教学中要避免过多告诉学生现成结论。提倡教师鼓励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探索数学的内在规律。具体说明如下:

  (1)参与探索发现,领略知识形成过程

  学生学习过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首先提出问题: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逆命题的什么?找一名学生口述完了,接下来问:此命题是否为真命?等同学们证明完了,找一名学生代表发言。最后找一名学生用文字口述定理的内容。这样很自然就得到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积极参与发现,满打满算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克服思维和探求的惰性,获得锻炼机会,对定理的产生过程,真正做到心领神会。

  (2)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

  由性质定理的学习,我们得到了几个推论,自然想到: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我们能得到哪些特殊的结论或者说哪些推论呢?这里先让学生发表意见,然后大家共同分析讨论,把一些有价值的、甚至就是教材中的推论板书出来。如果学生提到的不完整,教师可以做适当的点拨引导。

  (3)总结,形成知识结构

  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便于今后的应用,教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1)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哪些定理依据?

  (2)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推论;

  2、掌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运用;

  3、通过例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5、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

  二、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三、教学难点:性质与判定的区别

  四、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五、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

  六、教学过程:

  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

  (1)请同学们说出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

  估计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这里重点复习怎样分清题设和结论。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并检验它的逆命题是否为真命题?

  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上述结论,教师稍加整理后给出规范叙述:

  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简称“等角对等边”)。

  由学生说出已知、求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文字转化为数学语言的方法。

  已知:如图,△ABC中,∠B=∠C。

  求证:AB=AC。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

  联想证有关线段相等的知识知道,先需构成以AB、AC为对应边的全等三角形。因为已知∠B=∠C,没有对应相等边,所以需添辅助线为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因此辅助线应从A点引起。再让学生回想等腰三角形中常添的辅助线,学生可找出作∠BAC的平分线AD或作BC边上的高AD等证三角形全等的不同方法,从而推出AB=AC。

  注意:(1)要弄清判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不要与性质定理混淆。

等腰三角形教案11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1、轴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什么样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2、指出等腰三角形的腰、底边、顶角、底角。

  (首先教师提问了解前置知识掌握情况,学生动脑思考、口答。)

  (二) 、构设悬念,创设情境:

  3、一般三角形有哪些特征? (三条边、三个内角、高、中线、角平分线)

  4、等腰三角形除具有一般三角形的特征外,还有那些特殊特征?

  (把问题3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4给学生留下悬念。)

  (三)、目标导向,自然引入:

  本节课我们一起研究——9。3 等腰三角形

  (板书课题) 9。3 等腰三角形(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四)、设问质疑,探究尝试:

  结合问题4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不同规格的等腰三角形,与教师一起演示(模型)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问题]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结论?

  (让学生由实验或演示指出各自的发现,并加以引导,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逐条归纳,最后得出等腰三角形的特征)

  [结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板书学生发现的结论)

  等腰三角形特征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在△ ABC中,∵AB=AC( )

  ∴∠B=∠C( )

  [方法]可由学生从多种途径思考,纵横联想所学知识方法,为命题的证明打下基础。

  例1:已知:在△ABC中,AB=AC,∠B=80°,求∠C和∠A的度数。

  〔学生思考,教师分析,板书〕

  练习思考:课本P84 练习2(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可以是直角或钝角吗?为什么?)

  〔继续观察实验纸片图形〕(以下内容学生可能在前面实验中就会提出)

  [问题]纸片中的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可能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什么线?

  (通过设问、质疑、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概括数学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观察]折痕AD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AD可能还是等腰三角形的什么线?

  [学生发现]AD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中线、底边上的高。

  [结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

  等腰三角形特征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线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出示小黑板)

  [填空]根据等腰三角形特征的推论,在△ABC中

  (1)∵AB=AC,AD⊥BC,

  ∴∠_=∠_,_=_;

  (2)∵AB=AC,AD是中线,

  ∴∠_=∠_,_⊥_;

  (3)∵AB=AC,AD是角平分线,

  ∴_⊥_,_=_

  通过直观模具演示,引出推论2,并出示小黑板[填空]、强调“三线合一”的运用方法。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并通过[填空]了解三线合一的运用方法。

  强调“三线合一”特征中的三线段前的定语的重要性,可让学生实际画图验证。

  (五)、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例2:如图,在△ABC中,AB=AC,D是BC边上的中点,

  ∠B=30°,求∠1和∠ADC的度数。

  课堂练习:

  (1)P85练习3

  (2)例3已知:如图,房屋的顶角∠BAC=100°,过屋顶A的立柱AD⊥BC、屋椽AB=AC.求顶架上∠B、∠C、∠BAD、∠CAD的度数.

  (这是一道几何计算题,要使学生加深对本课内容的应用,引导学生写出解题过程)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1)叙述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及其应用;

  (2)利用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可证明:两角相等,两线段相等,两直线互相垂直。

  (3) 联想方法要经常运用,对今后解题大有裨益。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P86 习题9。3 1、3、4 预习课本:P85 等腰三角形

  课后思考题: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高线)是否相等?为什么?

等腰三角形教案12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作(画)出等腰三角形的过程,从轴对称的角度去体会等腰三角形的特点。

  2。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学生的操作和思考,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并在探究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来研究: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生]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

  [师]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生]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

  [师]很好,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Ⅱ。导入新课

  在上述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ABC中AB = AC,这样就得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

  [师]按照我们的做法,得到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并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

  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结AB、BC、CA,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

  [生乙]在甲同学的做法中,A点可以取直线L上的任意一点。

  [师]同学们来想一想。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

  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

  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

  [生甲]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师]同学们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

  [生乙]我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折叠后,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生丙]我把等腰三角形折叠,使两腰重合,这样顶角平分线两旁的部分就可以重合,所以可以验证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生丁]我把等腰三角形沿底边上的中线对折,可以看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说明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

  [生戊]老师,我发现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也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

  [师]你们说的是同一条直线吗?大家来动手折叠、观察。

  [生齐声]它们是同一条直线。

  [师]很好。现在同学们来归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

  [师]由上面折叠的过程获得启发,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同学们现在就动手来写出这些证明过程)。

  [生甲]如右图,在△ABC中,AB=AC,作底边BC的中线AD,因为所以△BAD≌△CAD(SSS)。所以C。

  [生乙]如右图,在△ABC中,AB=AC,作顶角BAC的角平分线AD,因为所以△BAD≌△CAD。所以BD=CD,BDA=CDA=BDC=90。

  [师]很好,甲、乙两同学给出了等腰三角形两个性质的证明,过程也写得很条理、很规范。

  Ⅲ。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单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顶角的平分线,并且它的顶角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

  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首先就是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性质,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它们。

等腰三角形教案13

  教学目标

  1、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关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3、结合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关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教学难点

  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关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教学方法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及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究

  1.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从等腰三角形中能找到哪些相等的线段。

  2.播放课件,结合刚才的问题讲解例1的命题,并为后面将此性质拓展埋下伏笔。

  3.分别演示:

  ∠ABC,∠ACE=∠ACB,k=,时,BD是否与CE相等。引导学生探究、猜测当k为其他整数时,BD与CE的关系。

  4.引导学生探究,对于上述例题,当AD=AC,AE=AB,k=,时,通过对例题的引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经历探究—猜测—证明的学习过程。

  5.引导学生进一步推广,把上面3、4中的k取一般的自然数后,原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要求学生说明理由或给出证明。

  6.对学生探究的结果予以汇总、点评,鼓励学生在自己做题目的时候也要多思多想,并要求学生对猜测的结果给出证明。

  7.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等角对等边”这个命题的反面思考问题,即思考它的逆命题是否成立。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证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8.归纳学生提出的各种证法,清楚的分析证明的思路,培养学生演绎证明的初步的推理能力。

  9.启发学生思考: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不相等,这个结论是否成立?如果成立,能否证明。这实际上是“等边对等角”的逆否命题,通过这样的表述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0.总结这一证明方法,叙述并阐释反证法的含义,让学生了解。

  11.小结这两个课时的内容。

  作业:

  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1.积极思考,回忆以前所学知识,联想新问题。

  2.认真观看例1图形中线段的关系,积极思考,认真听讲。

  3.对于课件的演示很感兴趣,凭直观感觉可以猜测,不管k为何值,BD=CE总成立。基于前面例题的启发,想要给出证明。一部分学生可以自己给出证明,一部分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

  4.在已经探究了角的大小的改变对于BD,CE的等长性没有影响,有了一些成就感之后,又面临新的任务:BD=CE吗?因此学生会满怀热情地进行这部分探究活动,而且有了前面的体验,探究也会比较顺利。

  5.兴致高涨,凭直觉猜测结论仍然成立。但有些学生给出全部证明可能会有困难。

  6.认真听讲,在掌握结论的同时受到老师的鼓励,有很高的热情进行后续学习。

  7.较少接触这样的命题,因此会感到新鲜,有用已知公理和定理对命题的真假性进行判断的欲望。在老师指导下完成证明。

  8,积极动脑思考,认真听讲,获得对演绎证明的初步体会。

  9.可以从直观上得出结论,但是此处要求证明,体会到证明的必要性。遇到认知上的冲突,激起学习欲望。

  10.怀有强烈的求知欲听讲,对反证法有了感性认识和一定的理解。

  11.体会老师的讲解,并根据小结记忆掌握知识。

  (学生小结: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腰上的中线(高)、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并由特殊结论归纳出一般结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了解反证法的推理方法。)

等腰三角形教案14

  知识结构:

  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本定理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重要定理,它是把三角形中角的相等关系转化为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此定理为证明线段相等提供了又一种方法,这是本节的重点.推论1、2提供证明等边三角形的方法,推论3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重要性质,在直角三角形中找边和角的等量关系经常用到此推论.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性质与判定的区别。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是互逆定理,题设与结论正好相反.学生在应用它们的时候,经常混淆,帮助学生认识判定与性质的区别,这是本节的难点.另外本节的文字叙述题也是难点之一,和上节结合让学生逐步掌握解题的思路方法.由于知识点的增加,题目的复杂程度也提高,一定要学生真正理解定理和推论,才能在解题时从条件得到用哪个定理及如何用.

  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在数学教学中要避免过多告诉学生现成结论。提倡教师鼓励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探索数学的内在规律。具体说明如下:

  (1)参与探索发现,领略知识形成过程

  学生学习过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首先提出问题: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逆命题的什么?找一名学生口述完了,接下来问:此命题是否为真命?等同学们证明完了,找一名学生代表发言.最后找一名学生用文字口述定理的内容。这样很自然就得到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积极参与发现,满打满算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克服思维和探求的惰性,获得锻炼机会,对定理的产生过程,真正做到心领神会。

  (2)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

  由性质定理的学习,我们得到了几个推论,自然想到: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我们能得到哪些特殊的结论或者说哪些推论呢?这里先让学生发表意见,然后大家共同分析讨论,把一些有价值的、甚至就是教材中的推论板书出来。如果学生提到的不完整,教师可以做适当的点拨引导。

  (3)总结,形成知识结构

  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便于今后的.应用,教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1)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哪些定理依据?(2)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推论;

  2.掌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运用;

  3.通过例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5.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

  二.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三.教学难点:性质与判定的区别

  四.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五.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

  六.教学过程:

  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

  (1)请同学们说出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

  估计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这里重点复习怎样分清题设和结论。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并检验它的逆命题是否为真命题?

  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上述结论,教师稍加整理后给出规范叙述:

  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简称“等角对等边”).

  由学生说出已知、求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文字转化为数学语言的方法.

  已知:如图,△ABC中,∠B=∠C.

  求证:AB=AC.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

  联想证有关线段相等的知识知道,先需构成以AB、AC为对应边的全等三角形.因为已知∠B=∠C,没有对应相等边,所以需添辅助线为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因此辅助线应从A点引起.再让学生回想等腰三角形中常添的辅助线,学生可找出作∠BAC的平分线AD或作BC边上的高AD等证三角形全等的不同方法,从而推出AB=AC.

  注意:(1)要弄清判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不要与性质定理混淆.

  (2)不能说“一个三角形两底角相等,那么两腰边相等”,因为还未判定它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3)判定定理得到的结论是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是已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得到边边和角角关系.

  2.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要让学生自己推证这两条推论.

  小结:证明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方法:①等腰三角形定义;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

  证明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的方法:①等边三角形定义;②推论1;③推论2.

  3.应用举例

  例1.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分析:让学生画图,写出已知求证,启发学生遇到已知中有外角时,常常考虑应用外角的两个特性①它与相邻的内角互补;②它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要证AB=AC,可先证明∠B=∠C,因为已知∠1=∠2,所以可以设法找出∠B、∠C与∠1、∠2的关系.

  已知:∠CAE是△ABC的外角,∠1=∠2,AD∥BC.

  求证:AB=AC.

  证明:(略)由学生板演即可.

  补充例题:(投影展示)

  1.已知:如图,AB=AD,∠B=∠D.

  求证:CB=CD.

  分析:解具体问题时要突出边角转换环节,要证CB=CD,需构造一个以 CB、CD为腰的等腰三角形,连结BD,需证∠CBD=∠CDB,但已知∠B=∠D,由AB=AD可证∠ABD=∠ADB,从而证得∠CDB=∠CBD,推出CB=CD.

  证明:连结BD,在 中, (已知)

  (等边对等角)

  (已知)

  即

  (等教对等边)

  小结:求线段相等一般在三角形中求解,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三角形,找出边角关系.

  2.已知,在 中, 的平分线与 的外角平分线交于D,过D作DE//BC交AC与F,交AB于E,求证:EF=BE-CF.

  分析:对于三个线段间关系,尽量转化为等量关系,由于本题有两个角平分线和平行线,可以通过角找边的关系,BE=DE,DF=CF即可证明结论.

  证明: DE//BC(已知)

  ,

  BE=DE,同理DF=CF.

  EF=DE-DF

  EF=BE-CF

  小结:

  (1)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及推论.

  (2)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证法.

  七.练习

  教材 P.75中1、2、3.

  八.作业

  教材 P.83 中 1.1)、2)、3);2、3、4、5.

  九.板书设计

等腰三角形教案15

  教材分析

  1、本小节内容安排在第十四章“轴对称”的第三节。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是轴对称图形,可以借助轴对称变换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一些特殊性质。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以及等边三角形的相关知识,重点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它是研究等边三角形,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依据,这也是全章的重点之一。

  2、本节重在呈现一个动手操作得出概念、观察实验得出性质、推理证明论证性质的过程,学生通过学习,既体会到一个观察、实验、猜想、论证的研究几何图形问题的全过程,又能够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提高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1、学生在此之前已接触过等腰三角形,具有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轴对称的知识和技能,本节教学要突出“自主探究”的特点,即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论证,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享受探求新知、获得新知的乐趣。

  2、在与等腰三角形有关的一些命题的证明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添加辅助线的问题,这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另外,以前学生证明问题是习惯于找全等三角形,形成了依赖全等三角形的思维定势,对于可直接利用等腰三角形性质的问题,没有注意选择简便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理解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

  数学思考:1、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发展形象思维。

  2、通过时间、观察、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

  难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

【等腰三角形教案】相关文章: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案优秀05-11

等腰三角形说课稿06-09

等腰三角形说课稿12-16

《等腰三角形性质》说课稿12-29

等腰三角形性质说课稿12-07

《等腰三角形》说课稿(15篇)12-18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说课稿(精选11篇)09-26

《等腰三角形》说课稿合集15篇12-18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说课稿9篇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