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颐和园》的教案

《颐和园》的教案

时间:2024-08-28 12:20:06 教案 我要投稿

《颐和园》的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颐和园》的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颐和园》的教案

《颐和园》的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归纳,知道北京的颐和园景色优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按游览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3、学习根据课文内容提问题的方法,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课文按游览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学习根据课文内容提问题的方法,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吗,你能说说北京有哪些景点吗?

  今天我们要一起去北京的颐和园。

  2、 板书课题:16 颐和园

  3、 学习生字:颐(板书,学生书空)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找找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交流反馈,出示词语:

  横槛 神清气爽 琉璃瓦 金碧辉煌 掩映 画舫

  (1)、正音:kǎn槛、fǎng舫

  画舫:装饰华美供游人乘坐的船。

  (2)、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3、分小节读通全文,思考:课文哪几小节介绍了作者游颐和园的过程并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

  4、交流:课文的2、3、4、5节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游颐和园的过程。

  5、轻读2-5小节,思考:课文写了颐和园的哪几个景点并用横线划出。

  6、交流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说明:这一环节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中可以熟悉课文中的新词,可以掌握作者写作的思路,同时也可以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为后面环节的学习进行铺垫。

  (三)、品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习第二小节。

  (1)先让我们跟随着作者走进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去看一看有名的长廊。

  (出示长廊图片)。

  (2)指名读这一节。边读边思:在这小节中有没有需要提出来探讨的问题。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提问。

  理解“横槛”、 “神清气爽”。

  讨论为什么会有“神清气爽”的感觉?

  (4) 找出这小节中表示数字的词组,说说这些数字的作用。

  (5)交流:(700多米、273间、几千幅、这一种、那一种)这些数字的运用更能突出长廊长及艺术价值高的`特点。

  2、学习第三小节:

  (1)同桌合作学习这一节。要求:读这一节并根据对这一小节的理解提出疑问。

  (2)提问并交流:

  万寿山脚下有哪两个漂亮的建筑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板书:佛香阁、排云殿)出示图文,补充介绍。

  理解词语:闪闪发光、金碧辉煌

  (3)齐读第三节。

  说明:在上个环节学习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提问,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教师出示相关资料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学习四、五小节:

  (1)默读课文第4、5小节,思考:这两小节主要讲了什么?(板书:昆明湖)

  (2)交流出示昆明湖的图片、描写昆明湖的句子。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a、指名读。

  b、说说昆明湖的特点。(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昆明湖“静”的特点。)

  c、句子比较: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不留一点儿痕迹。

  d、交流,理解“几乎”的含义。

  (3)作者还介绍了昆明湖的哪些景物?

  交流出示:这座石桥有17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a、指名读。

  b、想象说话练习: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有的 、有的 、还有的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出示例句: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有的母子相依,有的你追我赶,有的怒目圆睁,还有的凝神远望,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4)齐读四、五两节。

  4、小结:

  (1)作者按游览的顺序对颐和园进行描写,运用过渡句巧妙地将一个个分布各处的景点连接起来。让我们来欣赏颐和园美丽的风光吧!(播放颐和园视频)。(板书:美丽的大公园)

  (2)教师按游览顺序引读全文。

  四、复习巩固,知识延伸

  1、本课的游览顺序非常明显,请你按课文的介绍画一张颐和园的游览线路图。

  2、学习课文描写景物的方法,另外写一段话介绍你喜欢的景点。

《颐和园》的教案2

  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语文第六册(语文A版教材)第三单元最后一课。在现行同期语文教材中,它同时被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和苏版语文教材编为五年级选读文。所以我觉得本文与三年级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理解水准均存在较大距离,教学中将会有较大难度。于是,我把本课教学分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将课文读通、读顺,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并学完第一自然段;第二课时,重点探究长廊的“三绝”;第三课时,重点探究长廊的画。

  教学目的:

  1、了解长廊“三绝”,感受其高超精湛的建筑技艺,唤起民族自豪感;

  2、通过具体的朗读指导,培养学生的语感,学习课文精妙的遣词造句和语言表达;

  3、通过简笔画,帮助学生把文字换化成画面,培养空间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我们这节课来继续学习第12课。(板书课题)上节课,我们通读了全文,知道了在颐和园里,最著名的景致就是它那奇特的长廊,而且,还学习了课文的第1自然段。在这一节课中,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去颐和园的长廊看看,认真地研究那举世闻名的长廊。(在课题中的“廊”字下画着重线。)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看到课文的第2自然段,从中找出一个写出了长廊建筑特点的词,并在这个词下用圆点作标记。谁来说一说,你找到的是哪个词?(生说:精美)

  2、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准备好,快速地默读课文的第2到第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出长廊的精美的?好,开始。(生读)

  3、生说“三绝”,师板书:造型、位臵、结构。划“绝”。释:指水平或程度达到极点。

  4、小结:课文的第2到第5自然段先从整体写出了颐和园长廊“精美”的特点,然后,又分别从造型、位臵、结构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描写。这种结构是一种最常见的结构方式,谁记得?(生:总分结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步学习、研究颐和园长廊的“三绝”吧。

  三、学“造型绝”

  1、请小朋友准备自由地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读完以后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生读)

  2、生说(相机板书:全长728米)和体育老师一起认真目测过,728米就是两个从新华书店到学校门口的距离。(用线条表示蝙蝠,划)

  3、用“因为……所以……”等因果关联词说“造型绝”,理解巩固这一层的主要内容。

  四、学“位臵绝”

  1、指名读,思考:颐和园长廊的位臵怎样绝?

  2、生答相机画简笔画

  ①方向标识,学科协同;

  ②北面万寿山;③南面昆明湖)

  3、这样的位臵,让颐和园的长廊里冬暖夏凉,真是太舒服了!

  4、指导朗读。

  ①提出要求:就让我们用舒展的语调,美美地读一读这几句话。请小朋友认真听老师语气的提示,仔细看书,读出课文中相应的句子。

  ②引读

  师:颐和园长廊建筑的.第二绝是什么?

  (生读)

  师:那就让我们来看看长廊的位臵吧。它的北面紧靠什么山?

  (生读)南边面对的呢?

  (生读)这山、这湖调节了这里的气候,所以,这里的冬天——

  (生读)夏天呢?

  (生读)因此,就算夏天天气再热——

  (生读)

  师:凉风习习,轻轻吹去脸上的热汗,多么惬意!

  5、刚才读的是从气候上看。那么,如果从环境上看,颐和园长廊的建筑又怎样呢?

  (生说)

  6、请小朋友闭上眼睛,跟着老师的引导想象一下昆明湖上的美景吧。湖水清凌凌的,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一阵微风吹来,水波荡漾,在阳光下,湖面像是撒了一层闪亮的金子。看,湖边的小树倒映在湖中,湖上的小桥倒映在湖中,流连忘返的游客的身影,也倒映在湖中!(稍停,生睁眼)

  7、美吗?(生答)所以,我们的课文才会这样描写呀。好,就让我们一起来把这段话读完吧。(生齐读“从环境上看”至段末,师相机在“昆明湖”南北画水纹)

  8、在不同的季节里,我们站在颐和园的长廊上,能看到两侧哪些不同的景色?小朋友都来想象一下,并且说给大家听。 当春风轻拂,春雨淅淅沥沥地下起来,小树—— 当盛夏来临,昆明湖中传来阵阵蛙鸣—— 当秋风吹来,落叶沙沙—— 当严冬已至,漫天飞雪——

  9、小结:只要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在长廊行走时,你就能发现这些美景!

  五、学“结构绝”

  1、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研究颐和园长廊“结构绝”的特点。长廊本身结构“绝”在哪儿?请小朋友听老师朗读,边听边标记你认为最绝的一句话。(师范读,生标记)

  2、生交流,汇报

  3、释义 “竟”:竟然,意想不到,出乎意料 理解“精湛技艺”

  师:这样精湛的艺术,这样灿烂的艺术,这样辉煌的艺术,是来自谁的双手?(生据原文回答)

  师:是的,来自我们的先辈,来自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作为他们的后代,我们真是为此自豪,为自已是个中国人而骄傲!

  4、指导朗读第4段最后两句(指名读;板:273间,一景一画;读后评析点拨)

  要点

  “273间”:读数字发声要特别清晰;

  读“一”字注意变调:yì景yí画;

  最后10个字是诗一样的语言(板:人在廊中走,景在身边移)

  让我们用吟诵诗歌的方法有感情地读一读!(生试后简评:抑扬顿挫)

  我们来把最后两句读三遍。第一遍请一、二大组小朋友读;第二遍请三、四大组小朋友读;第三遍请全体小朋友一起读。请大家注意老师语气的提示,仔细看书,读出自豪的感情。

  开始

  (师引)颐和园长廊一景一画,让人感到——(生一、二组读)

  (师引)颐和园长廊变化和谐,让人感到——(生三、四组读)

  (师引)哎呀,颐和园长廊真像仙境一样!让人感到——(生齐读)

  5、长廊不仅本身“结构绝”,它在颐和园的整体结构中,还起到了十分特殊的作用。请小朋友一边思考,一边轻声地、自由地读这个段落。(生读)

  释义

  ▲“中轴线”、“平分”,指简笔画,看图明义;

  主旋律:文中指长廊是颐和园的最主要景点,游览颐和园,必游长廊;

  ▲典范:(板)

  ▲知名度:试问,稍微有一点园林知识的人,有谁会不知道颐和园的长廊呢?

  6、朗读展示:读出自豪之情

  六、总结

  多么奇妙的设计,多么精美的长廊,多么伟大的建筑啊!这节课,我们通过认真研究,知道了长廊的造型、位臵、结构特点,让我们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把研究所得介绍给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下课)

  板书设计:

  颐和园的廊与画

  三绝 画奇 举世罕见 艺术杰作

《颐和园》的教案3

  一、品味领悟第一、三段

  1.齐读第一、三段

  2.领悟:

  (1)读了这两段,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3.师: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首尾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品味领悟第二段

  1.过度语:虽然颐和园的景色美得看也看不完、说也说不尽,但是作者还是怕我们没有时间去游览,所以还是选择几处重点作了具体介绍。下面,我们来读第2-5自然节,看看作者重点给我们介绍了那几处景点?又是按怎样是顺序叙述的?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游览顺序。)

  2.划分层次

  第一层(2):介绍长廊的景色

  第二层(3、4):介绍万寿山的景色

  第三层(5):介绍昆明湖的景色

  3.研读领悟第2自然段

  (1)指名朗读,思考介绍长廊时,先介绍什么,然后介绍什么,最后介绍什么?(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2)按照上述给第二自然段分层。

  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3句: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

  第二层是第4句:从内部介绍长廊;

  第三层是第5、6句: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由此可见,长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长、美)

  (3)怎样讲长廊的“长”的?(“一眼望不到头”,通过游人的感觉表现长廊的长;“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运用具体数字表现长廊的长。)

  (4)怎样讲长廊的“美”的?

  ①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

  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总共有8000多幅彩画。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姿多彩,这是一种艺术美,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②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长年都有盛开的鲜花,这是环境美。 “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5)小结: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长廊的长和美之特点,其美包括艺术美(彩画美)和环境美。

  4.研读领悟第3、4自然段

  (1)指名分节朗读3、4自然段,思考介绍万寿山时,先介绍什么,再介绍什么?(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2)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说明其巍峨壮丽,建造精美。)

  (3)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由近及远:葱郁的树丛、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昆明湖、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4)为什么说“大半收在眼底”?(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往下看,能把前山的景色看得清清楚楚,后山还有些还有些景色看不到,所以说“大半收在眼底”。)

  (5)最美的景色在哪儿?美在什么地方?

  (昆明湖。理解两个比喻句。说明其平静幽美。)

  (6)品味、感悟“滑”字: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画舫”是指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这句话运用动态描写,反衬出昆明湖水的静。一个“滑”字,颇有情味,妙笔生花,与前面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

  (7)说说“远眺”与“隐隐约约”之意及内在联系。(因果)

  (8)小结:

  5.研读领悟第5自然段

  (1)指名分节朗读5自然段,思考介绍昆明湖时,分别介绍了什么?(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

  (2)按什么顺序介绍的`?(湖外围→湖中心→十七桥)

  (3)重点介绍了什么?有何特点?(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共544只。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4)小结

  6.本段总结(2-5)

  找出标志游览顺序(落脚点转移或移步换景)的词语?

  (进了……绕过……来到……,走完……来带……,登上……站在……,从……下来……就是……)

  三、总结全文

  1.中心:《颐和园》这篇课文通过描绘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2.写作方法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就是作者的游览顺序。)

  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四、作业布置

  1.选背自己欣赏的段落。

  2.抄写优美词句。

  板书设计

  长廊:长、美(艺术、环境)

  脚下:佛香阁、排云殿

  颐和园 万寿山

  山上:树丛、屋顶、宫墙、昆明湖、城楼、白塔

  昆明湖: 长堤→小岛→十七孔桥(石柱、狮子)

《颐和园》的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颐和园之美。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理解长廊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美。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词语所描绘的情境,感受长廊的美。

  教学难点:

  对长廊建筑精美的体会,激发热爱祖国文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有关颐和园的长廊的资料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先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他的名字叫杰克,瞧,他向我们打招呼呢。最近他想来中国颐和园旅游,他知道我们正要学习《颐和园的廊与画》,他就带着问题来向大家请教,这节课同学们要好好表现。

  二、学习第一部分

  快来看杰克有问题了:请告诉我颐和园的长廊向世人展现了什么?

  生:自由读文,回答。

  课件出示句子, 过渡:这一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这段就是一个总起段。(边板书:总)猜猜看课文接下来该给我们介绍什么呢?

  生:介绍颐和园长廊的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

  三、学习第二部分

  请告诉我长廊的建筑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读文2——5段。

  师:哪一句概况的告诉我们长廊的建筑艺术?用“——”画出来。

  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长廊的造型绝?找出来,读一读。

  理解为什么设计成“倒挂着的蝙蝠”。看图

  师:“福到了”,什么福?生: “福气”“幸福”

  师:原来这造型不仅是倒挂的蝙蝠型,而且还有深刻的寓意呀。这造型可真是——”绝”!(竖起大拇指说绝。)

  师: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生:列数字和打比方。汉语中的同音字“蝙蝠”和“福到了”中的fú。

  A.找出描写长廊位置绝的句子读一读。

  生:北倚万寿山,南临昆明湖。出示图片

  生:从气候上看,冬天夏天

  师:从气候上看的确绝妙,真是冬暖夏凉呀!这位置还有什么绝妙的?

  生:从环境上看,长廊依山傍水(出示图片)

  师:这么说来,这个颐和园长廊的位置可真是——绝呀!

  学生一边读,一边理解“凉风习习”、“依山傍水”的含义。

  结构绝

  师:这颐和园长廊的结构绝,作者是怎么描写的呢?

  引导:这个长廊长728米,可真是名副其实的长廊啊。这么长的廊居然没用一个钉子!(出示图片) 重点理解“斗拱结构”。体会哪个字能让人体会到出乎人意料,意想不到。(“竟”)指导朗读。

  这一部分里,写出了长廊是建筑美学的典范。

  为什么说长廊是建筑美学的典范?找出有关句子,齐声朗读。感受“中轴线”的作用,理解什么是“中轴线”。带上杰克一起去看一看这美丽的长廊吧?(出示图片)

  小结: 这一部分是从四个方面来表现长廊的建筑精美的,即:造型绝、位置绝、结构绝以及长廊是颐和园的一条中轴线。杰克连连称赞长廊建筑艺术的.绝妙!

  四、学习第三部分。

  A.杰克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长廊绘画艺术之美呢?自读6——8段,用“~~~”画出介绍长廊画的数量、由来、类型的词句。

  B.让学生自由发言。

  C.交代了长廊上的画的由来,这一自然段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先总写长廊上的画是有由来的,再具体介绍长廊上的画。

  D.乾隆微服私访,回到紫禁城。 从哪个词语可以体会出他仍然怀念江南的美景?(留恋) 从哪个词可以体会出他还没有玩够,没有欣赏够?(意犹未尽)

  E.长廊上的图画包含哪些内容?在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F.杰克看完长廊上的画后,赞不绝口,竖起大拇指说

  G. 小结

  由此我们感受到了长廊中的绘画奇。这么精美的长廊,同学们想去看看吗?视频观看长廊介绍。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个自然段和课题有什么联系?

  五、拓展延伸

  1. 请你当小导游,向家人和朋友介绍一下颐和园的廊与画吧!

  2.用本课学到的写景方法,写一处你熟悉的景物。

  3.让我们共同努力,来保护这些文化古迹吧!

《颐和园》的教案5

  【教学简析】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动,对新鲜事物好奇,但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当中很少去过北京,对那些景物缺少感性认识,很难深刻理解文中描述的美,所以我准备了课件,创设情景,把学生带进颐和园,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颐和园的美。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搜集资料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课前我让学生去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和图片,以备上课时小组学习时使用。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实际,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以读促悟、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再现这一幅美丽的画卷,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语言感受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颐和园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教师搜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2.板书课题,认读“颐”字

  3.简介“颐和园”。

  介绍时出示“颐和园”的几处著名景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描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美景?

  2.检查预习

  ①出示生字新词:多种形式认读,及时正音。

  ②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回答预习中的问题。

  随机板书: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

  三、再读课文,划分段落

  1.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颐和园的?(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

  2.理清层次

  第一段(1):总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

  第二段(2-5):具体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6):总结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颐和园》的教案6

  颐和园 教学设计与反思

  北常保小学 马艳君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隐隐约约、堤岸、雕刻、姿态不一”等词语。

  2、重点学习昆明湖的片段,初步学习课文写景文章的叙述顺序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了解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观察点观察,所看到的景物特点不同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优美句段。

  4、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及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观察点观察,所看到的景物特点不同的表达方法,并学以致用。

  2、通过关键字词,联系生活实际,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教学准备】颐和园风光片3分钟;课件;课堂练习纸。

  【教学时间】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激情引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片子里播放的是哪里的风光吗?板书:颐和园

  师:是的,她,构思巧妙,建筑精致,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她就是----颐和园;她,闻名世界,享誉中外,园内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她就是---颐和园。(学生有感情读题,注意“颐”的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人们心目中,颐和园简直就是人间天堂啊,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颐和园,去领略皇家园林的魅力。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87页,自学要求: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反复读,并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颐和园?

  2、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3、反馈。

  (1)认读生字新词。

  大殿 长廊 堤岸 雕刻 画舫 横槛 栽满 葱郁 掩映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隐隐约约 姿态不一

  (2)交流:这是一个怎样的颐和园,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课件:这是一个 的颐和园。)学生选择积累的词汇。

  (3)过渡:课文也有两个

  句子很概括地写了这是一个怎样的颐和园,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找到句子划下来。

  (4)反馈交流。

  随生回答出示句子:(第一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齐读句子。

  ①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②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

  (5)课文读完了,谁来说说导游带你们游览了哪几处景点呢?

  (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6)同学们怎么这么快就发现了呢?

  A自由读课文第2-5自然段,用“”画出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B师:这些句子能否交换位置?为什么?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理清叙述顺序。(板书:按游览的顺序)

  (7)用上表示方位的词语,出示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发现了什么?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师生总结:“总—分—总”的结构;首尾呼应的写法;过渡句的连接。)

  三、品读4、5自然段,感受昆明湖的美丽

  1、在课文中作者用的笔墨最多,写得最详细的是关于哪一部分的内容呢?直接出示第5自然段,师说:颐和园的美无处不在,我们先来领略昆明湖的美。

  2、生自由读课文,思考:看看昆明湖的哪些景物最吸引你。

  3、预设:

  (1)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垂柳。(有长长的堤岸,有数不清的垂柳,这使你联想到什么诗句呢?----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2)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

  A、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此时,我们就站在昆明湖畔,范读句子,你好象看到什么?

  B、是啊,站在湖畔,印入我们眼帘的是满目的葱绿,这是多么美的景色啊,让我们也美美地来读读,齐读。(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

  (3)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A、生找到句子,出示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

  B、给“姿态不一”找个近义词。(形态万千、千姿百态、姿态万千等)

  C、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张狮子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出示狮子图片,引导学生朗读)。

  D、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也来写一写你想象中的姿态不一的小狮子吧!——拿出练习纸,学生动笔写句子——反馈。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有的 好像 ;有的,好像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E、这些栩栩如生、姿态万千的狮子,真是巧夺天功啊,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个句子——齐读本句。

  4、出示第四自然段:

  师:在第4自然段中,也有描写昆明湖的句子,你们发现什么了吗?生找。

  (1)出示句子——生自由读,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感受?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2)你读出了什么?理解“滑”与“划”,哪一个更好更合适。

  预设学生多种答案。联系生活实际。

  (3)指导朗读(个别读,集体读,想象读)。

  5、师:同样是写昆明湖,作者为什么不把这段文字放在第5自然段呢?

  (一是站在万寿山上看到的,一个是站在昆明湖畔看到的,由远到近的顺序)

  师小结写法:由此可见,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观察点,所看到的景物特点也各不相同。

  四、小结余韵,再赏颐和园。

  师:“碧水 画舫 游船;绿岛 石桥 狮栏”多么美的画卷呀!(配乐朗读昆明湖的片段。)这节课我们徜徉在昆明湖畔,尽情领略了昆明湖的美,颐和园还有许多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完,道也道不尽,下节课我们再去细细游览。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吧!

  教学反思:

  根据课文特点,本课较为恰当地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设置情境,学生如同置身其中.教学步骤的安排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整体感知到颐和园的.大与美,从课文找出直接写颐和园特点的段落进行教学,理清文章结构,再通过文中的过渡句,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教学中穿插生字教学与朗读指导,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自由学习生字,在读中理解,读中领悟,读中激发感情,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与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去朗读、背诵、复述,将语言自然内化,达到对语言文字的切实积累,不失语文教学之本色。

  但在教学中亦有不少不足之处,如师在设计的一个问题:课文哪些自然段告诉我们颐和园又大又美的?学生在文中找了很多地方反映出颐和园的大与美的句子,而师的用意是想让学生找出课文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总写颐和园的大与美的句子,由于教师表述问题不够明确,所以指引学生的过程花费的时间较多,对整堂课的教程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又如在指导学生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的教学上,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这个知识点,而教师却放得太开,先让学生理清什么顺序,再说通过哪些词知道。虽然只是一个教学顺序的改变,却没有了先扶后放的过程,所以学生对此都较茫然。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对问题的表述必须明确,切不可因为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放得太开,导致阅读知识的把握不够扎实,费时又少效!

《颐和园》的教案7

  1、学习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揣摩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节假日里,我们经常跟父母去旅游,你都去过哪些地方?

  2、这些地方的景色有什么特点?你能把它们介绍给大家吗?今天我们通过两篇文章来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学习《颐和园》。

  1、自由朗读文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颐和园。(美丽)

  2、文中哪些句子概括地写了颐和园美丽的特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找到句子并画出来。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3、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颐和园的?(游览顺序)

  4、默读文章,找出体现游览顺序的句子,读一读。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5、读句子,体会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游览顺序,使文章过渡自然。)

  6、游记往往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即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长廊→万寿山脚下→万寿山上→昆明湖)

  7、游览中出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长廊——长、美;万寿山——高、建筑金碧辉煌;昆明湖——静、绿;十七孔桥——石柱多、雕刻的狮子多。)

  8、品味句子。

  (1)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抬头一看”和“向下望”告诉我们什么?(观察不同位置的景物时,视角也有变化。)

  (2)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①作者把昆明湖比作什么?(一面镜子、一块碧玉)

  ②这两个比喻写出了昆明湖的什么特点?(静、绿)

  ③“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的物体表面上溜动。)

  ④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写的是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突出了昆明湖的静。“划”指的是用力挥桨使船前进,这样水会漾起波纹,不能突出昆明湖的静。)

  9、同学们,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为什么作者只带我们游览这些地方呢?(因为这些景物有代表性,能突出颐和园的`美丽。)

  三、归纳写作方法。

  以《颐和园》为例,学习怎样写作文。

  (1)写什么?(审题)

  中心句:“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选什么?(选材)

  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3)怎么写?(组材)

  ①按游览顺序写;

  ②重点介绍(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③首尾照应(“总—分—总”结构)

  四、布置作业。

  请仔细观察我们的校园,然后按照游览顺序写一篇游记,注意写出景物特点。

  习作例文

  游览顺序

  景物特点

  “总—分—总”结构

  1、学习《颐和园》,引导学生找出表现游览顺序的句子,体会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在找句子、读句子的过程中,体会这些句子可以清楚地交代作者游览的地点的作用。

  2、学习《颐和园》比较,明确写作时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可以使景物特点更生动。

《颐和园》的教案8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的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颐和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 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 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 学习本课按照浏览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二、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提出自学要求。

  (1)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 标出生字在文中的位置,理解词语意思并想办法记住生字。

  (3) 在文中标出作者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

  2. 检查自学情况。

  (1) 指名朗读课文。

  (2) 学生汇报怎样记住生字的字音和字形的。

  (3) 汇报作者所描写的颐和园的`景点。

  (4) 汇报自己通过努力弄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3. 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颐和园》。

  (1) 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再读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2) 认真读读每个自然段,想想作者抓住了每个景点的什么特点,向大家介绍。

  (3) 将自学过程中还不理解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

  4. 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1) 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2)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每一处景点的什么特点?

  三、 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

  1. 读了课文,你觉得颐和园给你留下的总的印象是怎样的?课文哪个部分很明确地为我们指出来了?

  2. 指导朗读,注意突出大和美。

  四、 总结。

  五、 要认的字,练习要写巩固的字。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新课。

  二、 学习第二自然段。

  1. 一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长廊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2. 学生汇报。

  (1)长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长廊还有什么特点?

  (3) 结合理解“神清气爽”。

  (4)指导朗读。

  三、 学习第三自然段。

  1.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这一自然段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

  2. 通过这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3. 指导朗读。强调“闪闪发光”和“金碧辉煌”。

  四、 学习第四自然段。

  1. 一转眼,就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作者又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 作者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物分别抓住了它们的什么特点?

  3. 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4. 指导朗读。

  五、 学习第五自然段。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到了昆明湖,你又看到了什么?

  1. 自读第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 从课文的描写中,你能看出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吗?

  3. 指导朗读。

  六、 朗读全文。

  七、 完成思考?练习3。

  八、 学习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抓住特点介绍景物的表达方法,练习向你的家人或朋友介绍一处你熟悉的景物。

《颐和园》的教案9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2、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3、掌握背诵的方法。

  4、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焕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学习难点】

  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3自然段,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词的读音,理解了课后的第一个问题,用“耸立”造了句,练习背诵了第二自然段。这一节我们继续把剩下的4~6自然段学完,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2、出示目标树,并板贴:

  ⑴ 能回答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⑵ 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⑶ 掌握背诵的方法。

  ⑷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前提测评

  哪位同学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二、三自然段。板贴在目标树的树根部:

  学习方法:⑴ 明地点。⑵ 看景色。⑶ 理解欣赏。

  三、导学达标

  1、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 听课文录音,练习:

  ① 用“ ”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② 用“~~”画出登上石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的句子。

  ⑵ 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订正,并板书: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⑶ 出示句子,并理解欣赏: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指名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视频、图片。

  ① 体会颜色美:

  A 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

  (一片绿色)

  B 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

  (黄色、绿色、朱红色)

  ② 体会形态美:

  A 掩映是什么意思?

  B 掩映一互相遮掩、互相衬托。

  C 指导看图:

  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

  ③ 指导朗读,要求掌握好:

  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⑷ 出示: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点名读。

  出示昆明湖的视频、图片。

  把昆明湖比作什么?

  (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

  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

  (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

  (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

  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

  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指导朗读:

  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出示: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是什么意思?

  (远眺──往远处看的意思。)

  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

  (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隐隐约约”和“远眺”有什么关系?

  隐隐约约与远眺有因果关系。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

  齐读句子。

  2、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入:

  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自然段。

  出示练习:

  用“ ”画出作者游览地点变换的句子。

  昆明湖上主要有( )、( )、( )等景物。

  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请用“~~”画出有关句子。

  自由朗读,同位讨论共同完成练习。

  提问检查: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板书: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出示句子: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齐读。

  出示投影十七孔桥的视频、图片。

  这个句子介绍了十七孔桥的`什么特点?

  (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思想教育:

  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指导朗读:

  读出民族自豪感。

  板贴:

  民族自豪感。

  3、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

  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与开头照应)

  充分利用板书,总结全文,给全文分段。

  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作者主要游览了几处地方,哪些自然段是介绍同一地方的景物?

  课文应分几自然段,怎样分段?请同学们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用“‖”给课文分段。

  要求:

  先独立思考,再四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板书订正:

  1──一段

  2──二段

  3──三段

  4、5──四段

  6──五段

  四、达标测评

  1、用“隐隐约约”造句:

  ⑴ 理解词语:

  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⑵ 齐读课文例句。

  ⑶ 补充句子完整:

  ① 我站在白云山向西远眺,隐隐约约可以看。

  ② 初冬的早晨,晨雾迷漫,我走在上学的路上,隐隐约约。

  ③ 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我站在阳台上,隐隐约约看见。

  ④ 清晨,我走在林间的小路上,隐隐约约听到树丛中。

  ⑷ 小结哪几种情况下用“隐隐约约”一词:

  看远处的景物。

  烟雾影响视线。

  光线不足的情况下。

  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或传来的声音很微弱。

  ⑸ 口头造句。

  2、指导背诵方法:

  我们用什么方法背诵第二自然段?

  板贴在目标树根部分:

  理清顺序,分层记忆。

  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可分层进行记忆。

  根据回答归纳,第四自然段有五句话,可分四层记忆:

  第1句:交待地点,总概括。

  第2句:向下望。

  第3、4句:向前望。

  第5句:向东远眺。

  自由分层练习背诵。

  五、小结学习情况,布置作业

  1、在造句本上,用“隐隐约约”造句。

  2、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全文板书】

  颐和园

  长廊:长、美、奇

  佛香阁、排云殿

  万寿山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颐和园》的教案1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句段,朗读理解长廊建筑艺术及绘画艺术的精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

  教学准备:幻灯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教者出示图片,激情导入课题。

  2、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空课题

  3、动画形象喜羊羊引入复习生字、词。

  二、学习课文,探究新知。

  1、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知道学生朗读。(自豪、骄傲的语气)

  3、提示这段是一个总起段。

  4、学生快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

  5、出示图片,学习建筑艺术。

  6、抓住重点句子理解“三绝”

  7、颐和园的`长廊除了以上三绝的特点外,还有一个什么特点?理解中轴线。

  8、认识过渡句

  9、小组合作学习6—8自然段,理解绘画艺术的特点。

  10、学生反馈汇报。

  11、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思维拓展。

  1、思考:颐和园的长廊是那么奇特,长廊上的画师那么精美,此时此刻,你想到谁?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2、写作金钥匙。

  四、课堂总结。

《颐和园》的教案1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的语言。

  2、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

  3、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4、根据移步换景的方法写法仿写生活中的景物。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

  教学过程:

  一、 图片导入

  欣赏颐和园大门图片,板书课题。

  二、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并思考: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大屏幕出示第一句话,抓关键词“美丽、大”,朗读第一自然段。

  3、从文中把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找出来。

  学生读句子,老师完成板书画。

  三、品读感悟

  (一)学习“长廊”

  1、长

  (1)欣赏颐和园长廊图片,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找出文中相关句。

  (2)指导朗读:重音强调,拖长音强调。

  (3)作者用了什么办法写了长廊的长?抓住700多米,联系操场长度,体会用数字的好处。板书:列举数字

  2、画多

  (1)欣赏横槛上的画,都看到了什么?

  体会“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2)朗读体会“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3、美

  (1)读“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2)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 )还没谢,( )又开了”体会“美”。

  (二)学习万寿山上的“佛香阁”

  1、出示佛香阁图片,欣赏“八角”、“宝塔形”、“三层建筑”。

  2、对比读

  ①“一座八角宝塔形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

  ②“佛香阁是一座八角宝塔型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体会句式变换后的情感。板书:变换顺序

  (三)学习“昆明湖”

  1、教师读。

  2、个别读昆明湖相关句子。

  欣赏昆明湖图片,思考这是一面什么样的镜子?什么样的碧玉?板书:修辞方法

  3、想象“滑冰”和“划船”的区别,体会文中“滑”字的好处。

  4、男女生交换读,想象画面。

  (四)学习“十七孔桥”

  1、 图配乐,欣赏十七孔桥上的小狮子。

  (1)简单描述每一幅图片上小狮子的神态动作等,猜想它们在干什么。

  (2)用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

  2、思考作者为什么只写了十七孔桥?板书:抓住特点

  (五)学习最后一段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颐和园其他景色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等。

  四、总结写法

  借助板书画,介绍“移步换景”。

  五、拓展练习

  1、 仿写句子

  (1)出示四幅森林体育公园图片。

  (2)小组讨论,仿照课文,填一填地点转换词语,组长记录。

  a.站在北门往( ),“秦皇岛森林体育公园”几个金黄的大字赫然映入眼帘。

  b.( )台阶,( )大门,( )道路两侧的奥运铜像旁。

  c.( 再往前走 ),就来到了五环神韵建筑脚下,站在建筑下抬头看。

  d.五环神韵的( 正前方 ),就是一汪碧绿的湖水了

  (3)小组汇报。

  2、 连段成篇

  (1)定题目------森林体育公园

  (2)仿写开头和结尾

  (3)连段成篇

  森林体育公园

  秦皇岛的森林体育公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站在北门往前看,“秦皇岛森林体育公园”几个金黄的大字赫然映入眼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上台阶,穿过大门,来到道路两侧的奥运铜像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往前走,就来到了五环神韵建筑脚下,站在建筑下抬头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神韵的正前方,就是一汪碧绿的湖水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森林体育公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六、布置作业

  学习作者具体描写景物的方法,完成练笔《森林体育公园》。

《颐和园》的教案12

  教材分析:

  全文交代颐和园的地理位置和建造年代,用随步移景的方法,介绍颐和园中的长廊,佛香阁,万寿山,昆明湖等自然和人文景观。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学生对风景描写的理解领悟。

  教学重点:读懂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学情分析:学生大多喜欢美丽的`风景,乐于学习本课。

  教法:讲授法。

  时间:一课时

  教程:

  一、初读感受美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审美培养

  二、细读课文

  1、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颐和园的美景。

  (1)谈一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点是哪里?

  (2)朗读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学习作者的描写和表达的方法。

  (1)弄清课文的介绍顺序

  (2)欣赏课文的优美的语言

  (3)朗读的指导

  A、指名读、比赛读、范读、评价读、形象读。

  B、说一说颐和园的美。

  学生当游客,自己当导游,说说颐和园的美景。

  三、小结;你喜欢本文的那段描写?

  四、积累迁移

  (1)本文优美的语句比较多,可以让学生做自选词句的练习。

  (2)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部分背诵抄写。

  五、板书设计

  地理位置——北京西部

  颐和园 年代、面积

  自然人文景观

  颐和园美景倾倒中外游客

《颐和园》的教案13

  一、导课

  请同学们背唐诗,老师引语:“校园里琅琅的读书声,是最美的音乐!同学们,你们给了老师最美的享受,谢谢你们!这节课,老师想和你们一同去游览一座美丽的园林,请看背投。”

  二、看景

  1、让同学们仔细看影片。

  2、看完后你想说什么?

  (美)

  三、听景

  1、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读课文。

  (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2、听完后你有什么想说的?

  (比看到的更美,因为可以加上自己的想像。)

  引语:是的,俗话说“看景不如听景”看来还是有道理的,但是要想有更美好的感受我们还是来读景,看看我们有什么收获。

  四、读景

  1、现在请同学们,把在家预习时候圈画出来的词语读一读,准备把自己喜欢的词语介绍给其他同学。

  2、班内交流。

  3、在小组内交流,也可以找自己的好伙伴交流,也可以找老师交流。

  4、默读课文,用笔圈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且想一想自己为什么喜欢,准备给同学交流。

  5、班内交流。

  (示范)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幻灯出示)

  分析:这句话写出了湖面的平静和湖水的碧绿,写出了昆明湖的美丽。

  谁能把自己体会到的通过自己的读给读出来?

  指导朗读。

  6、你还画了哪些句子?给同学们说说。

  7、自己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大声读出来。

  五、说景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同学们走进了语言文字中,更深一步体会到了景色的美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说一说景吧!

  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试着用解说的形式给同学介绍。

  六、拓展

  通过主题学习,把自己喜欢的景点运用多种形式,准备给同学介绍。推荐自己的旅游路线。

  这篇课文在施教过程中,我明显感到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领悟能力,有个很好的展现过程。看景,在于创设情境,唤醒学生头脑中的相关资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听景,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这里的想象是建立在相关的情境之中,建立在相关的语言文字的基础之上的,不是毫无边际的天马行空),其实这是对于文本的创造性阅读。读景,让学生披文入情,真正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丽,陶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操,达到文字情感的教育效果。(笔者认为,汉语不仅仅是我们用来了解和表达我们周围世界的工具,他还包含着浓郁的爱国情节。奴化教育首先就是从文化载体的文字入手的,《最后一课》给我们的启示。还有很多著名的特级教师都很重视对于文字情感的培养,《课标》也有阐述。)说景,则是语言的运用。

《颐和园》的教案1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2、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2、介绍颐和园,自读课文,初步了解顺序。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首先我们来看几幅图片(课件播放颐和园图片)。你们知道这是哪里的美丽景色吗?没错,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颐和园》(请学生上台写课题,讲解颐的写法)。

  二、学习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将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划出来。

  2、展示生字卡,提出注意生字词易写错的地方。

  3、请学生上台听写,划出错的多的字,让生注意。

  4、让学生提出不懂之处,并讲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耸立:高高地直立。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用词语造句)

  三、初读课文,了解作者游览顺序

  1、请去过的同学介绍颐和园。

  2、初读课文

  (1)听了他的介绍我真想去颐和园看看,同学们想去吗?好咱们现在就出发(播放录音朗读)。注意哪里停顿哪里重读,哪里语调轻柔,用笔在书上标出来。

  (2)怎么样,说说游览了颐和园后有什么感受。

  (3)师:想走进颐和园细细欣赏一番吗?通过图片感受到颐和园的美,需要一双爱美的眼睛和一颗爱美的心,通过课文感受颐和园的美还要美的智慧,你们行吗?相信同学们一定行。那好,咱们就来一次集体旅游。(请一个学生做导游朗读课文,提醒学习录音朗读,读出颐和园的美)

  3、指导朗读,了解作者游览顺序

  (1)读完一二段,提出刚刚学习了神清气爽,知道了神清气爽的感觉,让学生再读这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2)我想问问同学们,导游刚才是带我们游览了什么地方?

  (3)好,继续我们的行程,刚才那位导游介绍得很好,陪我们走了那么久,我想他累了,我想换一个导游,谁想来试试?好,游客们我们上路了,快跟上可不要掉队。

  (4)读完第三自然段后,问学生刚刚导游又带我们游览了哪里?

  (5)用换导游的方法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6)读至“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停下

  师:我感觉导游这里介绍得非常好,我好像真的看到水平如镜的昆明湖。来,我们都像小导游那样把这句话读一读,看谁能超过这位小导游。

  (7)读完第四自然段,哎呀,我一路只顾欣赏风景,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你能告诉我吗?这儿可是站得高看得远,你们都看到什么?

  (8)用上面的方法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9)问生游览的顺序。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分四大组查找颐和园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大致游览了颐和园,这节课我们来细细地游览。

  二、了解颐和园,感受颐和园的美

  (1)把学生分成颐和园总介绍、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四个组,各个小组的学生根据自己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推荐三名同学作为导游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演示讲解。同时各小组之间通过互相提问、相互解答等形式达到共同学习、共同理解的目的。

  (2)学生相互问答间引导学生体会颐和园的美

  a.长廊的特点?看看作者是如何观察的?(体会观察、表达方法)从整体上看,从里看,从里向外,向两旁。

  作者又是怎样写长廊的`?

  出示句子,比较:A:原句

  B:这条长廊很长,分很多间。

  (体会作者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

  b.登上万寿山看到的景色美不美?这样美,作者又是怎么来写的呢?(体会作者有顺序、抓特点:建筑物的特点)

  c.昆明湖的特点?(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漆氽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

  d.出示下面两句话: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这儿用了一个“滑”字,能改用“划”字吗?

  (如果用“划”字,就表示用桨来划,每划一桨,湖面就会产生许多波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在湖面驶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样的话,就显得自相矛盾了。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面镜子,我们都知道,镜子是由玻璃制成的,表面很光滑,这儿用”滑“字就显得很准确,而用“划”字就没有这样的好处了。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块碧玉。跟玻璃一样,玉的表面也很光滑,这里应该用“滑”字。而且“滑”字还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看谁读得好。

  2、全班深情朗读一遍。

  作业:写一次游览活动

《颐和园》的教案15

  1、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长于鉴赏的乾隆皇帝有诗云:“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旅游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2、教学目的'和要求: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⑴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⑵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陶冶,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⑶能力目标:

  ①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②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⑴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大而美的特点。

  ⑵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其中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也是教学的难点。

  4、教法与学法:

  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双向交流活动。现在,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提升到了教学的重要位置上。因此,要让阅读活起来,关键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中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打算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提高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教学中力争做到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读、说、议、写、画,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5、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说说自己旅游过的景点风光。

  师:你去过哪里旅游?那里的风光怎样?

  二、出题、读题

  板书课题:

  颐和园

  认识这个词吗?

  1、学生朗读课题:

  抽生读,齐读。

  2、欣赏课件(颐和园)想去颐和园看看吗?让我们一起走入颐和园。

  课件介绍有关图片。

  3、看完颐和园风光后,感觉颐和园中景色怎样?

  美。

  让我们美美读读课题。

  齐读。

  三、初读课文

  过渡:颐和园的确是个美丽的大公园,欣赏美丽的风景是种美的享受,欣赏美的文字,更是一种美的熏陶。这节课,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述,去感受文字带给我们的美。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这篇文章,读准字音,读通文章,遇到难读的词句可以反复地读读。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交流反馈:

  ⑴长廊、宫殿、掩映、堤岸、佛香阁、建筑、姿态不一、神清气爽、金碧辉煌、耸立、远眺、琉璃瓦、画舫、横槛、栽满。

【《颐和园》的教案】相关文章:

《颐和园》教案04-03

颐和园教案02-24

《颐和园》教案03-03

颐和园的教案03-09

颐和园教案优秀12-23

《颐和园》教案(15篇)03-07

《颐和园》教案(汇编15篇)03-09

颐和园说课稿06-25

颐和园教学反思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