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蝉的教案

蝉的教案

时间:2024-08-28 17:58:11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蝉的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蝉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蝉的教案

关于蝉的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零落断续收敛宽恕短暂。

  2、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习的阅读能力。

  2、结合本文学习写作理论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生命的真谛,虽然生命短暂弱小,但可以通过奋斗使她的意义和价值得以体现。

  教学重点:

  通过蝉的一生体会生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

  欲扬先抑,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式。

  教具准备:

  录音机,朗读带,图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命是多彩的朝霞,映照着广阔的大地;生命是智慧的火花,点缀着灿烂的星空;生命是美丽的鲜花,装扮着绚丽的人生……生命真是一个奇迹。一枝从淤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竟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在树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一条柔软无骨的蚯蚓,居然能在坚实的土地里如鱼在水中似得自由遨游。在夏天里不断聒噪着的蝉,海边一枚小小的贝壳,都会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其实我们不必感叹为什么奇迹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因为我们本身就是个奇迹,能活了这么长时间,长了这么大,更是一种奇迹。活着是一种幸福,只要活下来,那就是一种无比的幸福。所以要珍惜现在,把握好每一分每一秒。

  下面我说四个谜语。

  唱歌不用嘴,声音真清脆,嘴尖像根锥,专吸树枝水

  说鸟不是鸟,躲在树上叫。自吹啥都懂,其实全不晓

  一肚子没学问,开口闭口知道,瞧瞧这小家伙,实在真是骄傲

  天热爬上树梢,总爱大喊大叫,明明啥也不懂,偏说知道知道

  学生回答(蝉)

  对,是蝉,大家知道蝉分哪些吗?

  蝉,古称蜩(tiao)、蚱蝉等,俗名“知了”、爬树猴。蝉遍布全世界,已知品种有3000余种之多。蝉的一生有四个阶段,即卵、幼虫、拟蛹和成虫。雌蝉通常于7~8月份产卵于孔,幼虫孵化后会随树枝或自造细丝落到地面入土中,幼虫在地下生活的时间很长,最短也要2年左右,一般要过4~5年,长的要经过12~13年,甚至更长时间。我国古人按蝉的出现时间分为春蝉、夏蝉和寒蝉。

  下面大家看图片。

  ①卵在树洞生活10个月左右

  ②幼虫在六月七月爬出来。

  ③两个月后,若虫第二次脱皮,成为二龄若虫

  ④一年后,长大两倍,变成四龄若虫

  ⑤再过两年,长大两倍,脱皮成为五龄若虫,在夏天爬出地面。

  ⑥产卵后的第6个夏天,羽化成虫。

  ⑦成虫大约只有两个星期的生命。

  ⑧羽化后五六天,雄蝉以歌声引诱雌蝉前来配种,等待死亡。

  现在我们初步了解了蝉,那么在诗人眼中的蝉是怎样的呢,我们知道诗人浪漫,想象力丰富,在他们眼中的蝉是餐风饮露,高洁的,他们常常以蝉来托物言志,在唐朝咏蝉的诗歌有三绝,一是虞世南《蝉》骆宾王《咏蝉》李商隐《蝉》,其中唐虞世南●蝉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jiè)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大家看黑板。(赏析)

  赏析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二、作者简介

  小思简介

  小思,1939年生,香港作家,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等,祖籍广东番禺。课文选自其作品散文集《承教小记》,除此,她的出版作品还有《路上谈》《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

  提问学生

  《蝉》选自(),作者(),本名(),()作家。

  三、朗读

  1、示范朗读。

  学生朗读。

  2、再自由朗读一遍课文。

  展示生字。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蝉()收敛()颤动()聒()宽恕()

  (2)字义。

  卑微:一丝不苟。

  四、分析文章

  1、问:这篇文章可以分哪几个部分?

  答:三部分。

  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6),第三部分(7)。

  2、问:第二部分先讲对蝉声的厌烦,再讲对蝉的理解,这样可分哪几部分?

  答:二部分,第二段为一部分,后面为一个部分。

  3、问:这样课文可以分四个部分,各是什么意思?

  (方式:先给时间让学生思考再做讨论总结)

  答:第一部分(1):蝉鸣;

  第二部分(2):厌烦。

  第三部分(3—6):生命。

  第四部分(7):宽恕。

  思考并理解

  1、找出全文的文眼,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2、《蝉》一文的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先抑后扬

  3、作者写蝉,先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

  抑: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

  扬:蝉的生活历程显示了生命的意义。

  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好好地活着

  4、《蝉》中揭示出蝉生命意义的.一句话是什么?

  “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着。”

  5、说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心烦——宽恕——震撼

  6、体会以下句子的含义。

  “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中,“秋风颜色”怎么理解?

  “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五、思路

  点题——承接——转换——总结

  六、鉴赏

  1、先抑后扬。

  先抑后扬,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先抑后扬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扬”和“抑”,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古人做文章强调“蓄势”,讲的也是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道理。

  运用这种方法,作者在构思与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抑扬前后应具有对照性,而且大多是采用相反对立的形式构成对照。另外,对于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而是应该重在后扬。抑,起的是衬垫作用。这里的比例、分量的掌握,只能通过自己不断的写作实践,去细细地体会、揣摩。

  2、文章章法结构。

  起承转合(qǐ chéng zhuǎn hé)

  解释

  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旧时诗文惯用的行文方法,后泛指文章作法。“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结果是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先给时间让学生思考再做讨论总结)

  思路清晰:起——承——转——合

  层次分明,结构完整。

  欲扬先抑:第一二部分厌烦,第三四部分赞扬,前后对比,立意更加鲜明突出。

  托物言志:蝉——生命感悟

  七、主题

  本文赞扬了生命脆弱而短暂的蝉对生命意义的不懈追求,启发人们应该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创造生命。

  八、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九、练习

  1、《蝉》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

  《蝉》告诉我们:无论生命多么短暂,都要爱惜,并且自我尊重,这样的生命才有意义。

  2、名师学案P77—11题。

  板书设计:

  《蝉》

  小思

  理解:思路:鉴赏

  一(1):蝉鸣点题1、思路清晰

  二(2):厌烦承接2、结构完整

  三(3—6):生命转换3、欲扬先抑

  四(7):宽恕结论4、托物言志

  蝉

  知知不休惹人厌烦抑

  微弱细小微不足道

  17年只活一个夏天惊讶

  好好地活宽恕扬

关于蝉的教案2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6个字。注意多音字“壳、哗、调”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蝉脱壳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弄清课文是如何将内容表达具体的,学会表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蝉》中天才乐师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不停的演奏场景。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句子,学习怎样把课文写具体。

  教学难点:

  学习语言,品味语言。让学生自己读书,抓住关键词句理解。

  教具安排: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一肚子没学问,

  开口闭口知道,

  瞧瞧这小家伙,

  实在真是骄傲。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小动物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蝉的一篇课文。

  二、初读

  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些什么,并边读边圈生字,读完课文后把所圈生字反复多读几遍直到熟练。

  把生字送回课文再读课文,想想读完课文后,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可提出来。

  三、精读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2、生交流:(这一部分主要写了蝉是我的邻居,一到夏天,我家屋外就成了蝉的天下。)

  3、那么蝉还有些怎样的特点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

  1、本课有三个多音字,壳,哗,调。注意字音。“蝉、弱、震”是翘舌音,操是平舌音,腾是后鼻音。教学时,重点指导学生读准这些字音。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不要平均使用力量,可采取归类学习。

  3、全班交流。

  4、重点指导生字书写:叠腾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具体学习蝉的特点,知道蝉是如何脱壳的,了解雄蝉喜欢唱歌的特点。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蝉脱壳的过程。理解重点句子,学习怎样把课文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抽读生字卡片。

  2、上节课同学们了解了我家屋外成了蝉的天下,那么蝉又是如何脱壳,雄蝉喜爱演奏、蝉的视觉,听觉分别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精读课文2—4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2—4自然段。

  边读边思考;蝉是怎样脱壳的?勾画重点词句,特别是动作的词语。

  2、同桌讨论交流蝉脱壳的'方式。

  3、全班交流。

  (1)蝉是怎样脱壳的?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如:描写蝉脱壳的动作的词语“腾起、翻、倒挂、打开、伸直、翻、勾住、蜕”。

  (2)理解课文是如何将“蝉脱壳的时候,可以说是一种奇怪的体操。”写具体的。

  (3)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评点,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三、精读课文5—10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5—10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哪些地方描写出了雄蝉喜爱演奏的特点?勾画重点词句。

  2、同桌讨论交流雄蝉喜爱演奏的特点。

  3、全班交流。

  (1)蝉有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

  (2)抓住蝉喜爱演奏,视觉灵敏,听觉特殊这几个特点,让学生自己读书,抓住关键词语理解。

  (3)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评点,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四、联系实际

  1、感受《蝉》中天才乐师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不停的演奏场景。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板书:

  10蝉

  脱壳奇怪的体操

  唱歌天才的乐师

  视觉非常灵敏

  听觉十分特殊

关于蝉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准“很、有、名、本、领、以、为、然、识、结、永”11个生字的音,并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读;认识笔画“横折提”,并能在田字格中正确描摹“识、本”。

  2、能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能按标点正确停顿,能读出“不以为然、不耐烦”等语气。

  3、在阅读中了解蝉没有好的学习态度,不愿学习,结果什么本领也没有学会。

  4、通过学习课文后,知道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学不好本领的,并能用比较规范的话把自己的感受说一说。

  重点难点:

  1、在阅读中了解蝉没有好的`学习态度,不愿学习,结果什么本领也没有学会。

  2、通过学习课文后,知道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学不好本领的,并能用比较规范的话把自己的感受说一说。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让学生说出图片上昆虫的名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简介:蝉以吮吸植物的汁液为生。雄蝉能鸣叫,因为雄蝉的腹部有个音箱一样的鸣叫器官。

  3、蝉也叫知了,因为它一天到晚“知了,知了”地叫。(播放蝉鸣声)这样的叫声真难听,森林里的动物们都想来教蝉本领。

  4、出示:许多有名的歌唱家想要教蝉学本领。

  (1)指名读,把句子读正确。

  (2)学习生字:有名 本领 正音。

  (3)自由读,齐读,把句子读通顺。

  二、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1、师范读课文,生边听边思考:哪些有名的歌唱家想来教蝉本领呢?蝉的表现怎样?

  2、交流、板书:黄莺 画眉 云雀(可简单介绍)

  3、开放式回答:有名的歌唱家黄莺、画眉和云雀想教蝉本领,可是蝉

  三、学习课文,指导朗读。

  1、蝉的叫声很难听,有名的歌唱家们到底要教蝉什么本领呢?自己轻声读读课文第2节,思考。

  2、交流:(可出示句型,填空)

  (1)黄莺想教蝉发音,画眉想教蝉识谱,云雀想教蝉唱歌。

  (2)黄莺、画眉和云雀分别想教蝉发音、识谱和唱歌。

  3、板书 黄莺 画眉 云雀

  发音 识谱 唱歌

  老师给你们一个填空,请你们想一想,该怎么说?

  出示: 、 和 分别想教蝉 、 和 。

  学生思考,准备

  4、蝉学会这些本领了吗?读读课文第三节

  果然,蝉什么本领也没有学会,而且,它永远只会叫“知了,知了”。这里有个生字:永。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书空

  5、蝉怎么就没学到本领,永远只会叫“知了,知了”呢?我请一个小朋友读读第2节,其他小朋友好好想一想。

  交流、补充板书: 不以为然 摇头 很不耐烦

  6、学习:不以为然 生字:以、为、然

  7、指导朗读:

  (1)听蝉与黄莺、画眉和云雀三次对话的录音,感受蝉的语气。

  (2)出示黄莺和蝉的对话:

  黄莺飞来了:“我教你发音吧!”

  蝉不以为然地说:“知了,知了!”

  A. 指名同桌读,把句子读正确。

  B. 自由读,想想蝉是怎样说话的?

  C. 体验朗读。

  (3)同桌合作,读蝉和画眉、云雀的对话,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

  (4)分角色练读、比赛读。

  蝉对教它本领的黄莺、画眉和云雀感到不以为然、不耐烦,结果怎样?

  8、指名读,齐读课文第三节。

  9、说话练习:

  那么多有名的歌唱家想教蝉学本领,可到现在为止,蝉还是只会“知了,知了”地叫。学了课文,你想对蝉说些什么?(要求句子规范、连贯,意思明确。)

  四、复习巩固

  1、双轨火车:读字组词。

  2、欢乐蹦蹦跳:积累词语。

  3、读句子:

  蝉很不耐烦地说:“知了,知了!”

  爸爸耐心地对我说:“别着急,你能行!”

  (1)指名读,男女生读,全班读。

  (2)你能试着也用“很不耐烦”和“耐心”说一两句话吗?

  4、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指导写字

  1、认识“言字旁”,观察笔画“横折提”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了解“本”的笔顺,适时渗透笔顺规则。

  3、学生当堂描写:识、本。

关于蝉的教案4

  一、听写词语,引入故事。

  1.能与同学们合作是我的荣幸,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寓言故事,你来读课题。

  大家都带练习本儿了吧?先请同学们听写五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每组三个词,同学们要认真听、用心记,想想每组三个词之间有什么联系。

  (依次念四组词,每组只念一遍:

  (1)蝉 悠闲 自由自在

  (2)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

  (3)黄雀 伸长脖子 正要啄食

  (4)侍奉吴王的少年 拿着弹弓 瞄准

  (5)不堪设想 隐伏着祸患 恍然大悟 )

  2.现在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出示的词语,自己批阅,全对的奖励自己一个五角星。(学生对照出示的词语,进行自我批改。投影展示?)

  3.春秋时期,吴王不听众大臣的劝阻,执意攻打楚国。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灵机一动,对吴王讲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儿。吴王一听便打消了伐楚的念头。这是怎样一件事呢?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待会儿请你来讲这个故事。

  (边讲故事,边出示图画和刚才学生听写的五组词语。)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二、指导学生练讲故事。

  1.同学们听得很专心,相信大家把故事内容都记住了。不过,为了让大家讲得更好,老师还是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图,自己先来练讲一遍,尽可能地用上刚才听写的几组词语。(让学生大声地练讲故事。)

  2.现在谁愿意来讲这个故事?(施以鼓励)

  (预设: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趴在高高的枝干上,悠闲地唱着歌,自由自在地吮吸着甘露…… )

  3.故事听完了,谁来评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 (师指指听写的词语。) (她还能将听写过的几组词语都恰当地用在故事里了。)表扬,鼓励。谁还愿意让大家享受一番?

  三、读通课文,理清思路。

  1.我们讲的故事就叫——(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那位少年是怎么利用这个故事劝说吴王的呢?让我们再来完整地读一读这个故事。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后指名朗读。)

  2.故事的结尾说吴王恍然大悟,这“恍然大悟”怎么理解? (就是一下子全明白过来的意思。)吴王一下子想到了什么他就全明白了?他又明白了什么?请你联系上文想一想。(适时引导学生读第一节。)

  3.写到这儿,你还有什么问题? (少年所讲的事在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吴王怎么就相信了呢? 吴王没有听大臣们的劝告,为什么会听那个少年的话? )适时解决疑惑

  4.老师现在想到这么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呢?(少年表面上是讲趣事,实际上是—— 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暗示攻打楚国隐伏的祸患。 )

  5.所以,少年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一点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智劝、巧劝。 你觉得这个少年怎么样?(足智多谋、机智勇敢……)

  四、自导自演,表演故事。

  1.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这个智慧少年演出来,有兴趣吗?先请同学们两人一组,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吴王,练台词。(读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在练台词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下人物的表情、语言和动作。

  (请两位同学上台)你们两个是演员,谁是导演?

  今天请大家当导演,给这两位演员导一导表演的动作、说话的语气等。(给“小导演”们导的机会。)

  2.现在让这两位同学到一旁去练一练。我们还得准备准备。演戏要有个旁白,也就是画外音,把那些在舞台上没法布置出来、演出来的景呀、物呀作一个旁白,来一点说明。吴王花园早晨的情景怎么样呢?文中没写,现在就请各位导演即兴写一段话,谁写得快、写得好,就用谁的。

  (选择其中一位同学来作旁白,开始表演。)

  (清晨,朝霞映红了吴王花园。郁郁葱葱的树木、五颜六色的鲜花都被镀上了一层金黄色。几只黄雀躲在树丛里欢快地鸣叫着。这时,一位手拿弹弓的少年,正在花园的小路上徘徊。他不时地朝吴王的寝宫东张西望,似乎在等什么人,却又装出一付专心打鸟的样子。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他也浑然不知。这时……学生开始上场表演)

  看了你们的表演,我想你的未来又多了一条路可走,说不定能成著名演员呢!中国电影拿奥斯卡金像奖的日子真的不远了!(下课)

【蝉的教案】相关文章:

《蝉》教案06-05

蝉教案优秀12-12

《蝉》教案优秀01-22

《蝉和狐狸》教案03-12

大班美术蝉教案12-14

《蝉》教案15篇03-06

《蝉》教案(精选16篇)07-14

蝉和狐狸教案08-28

法布尔《蝉》教案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