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教案集锦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对重点字词进行理解,理解句子意思。
3.联系实际,领悟道理。
4.总结学习古文方法。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古文意思。
教学难点:
对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教学具:课件、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想一想,平时我们都是怎么学习的?
你想不想知道古人怎么学习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如何学习吧。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9课,齐读课题:27、古人论学习
通过这个题目你知道这篇文章是写什么内容的吗?(生对题目进行解答:古人讨论有关学习的问题)
过渡:古人是怎样讨论学习的呢,我们赶快来了解一下吧。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请你们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
反馈读,并提示知的不同读音,多音字:好的读音,乐的读音。
2、带着同学们的提示,请你再仔细读一读课文。(自读)
3、指名朗读课文
师:前面我们学习古诗时认识了诗人,你们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吗?(学生试着解答,不知道老师补充资料)
《论语》对
过渡:那到底他们是怎样讨论学习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三句话是什么意思?
三、理解句子,感悟理解:
自学提示:我们以前在学习的时候遇到不知道的意思可以怎样做呢?(生:看注释、查字典、连接句子意思等)那就按照前面学过的方法看看课文讲的是什么意思,学完后,同桌可以交流一下。(学生自学)
汇报:(读文、解释重点字、串联句子的意思,其他学生补充)
1、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释义: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明智。
知:知道 为:就是 知:聪明
师:这句话中有这么多的“知”字,它们的'意思一样吗?(学生解释:前面的一样,最后一个不一样,从注释中发现的。师适时鼓励,并巩固重点字“知”)
2、“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释义:(对于做学问来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趣的人。
好:喜爱 乐:以……为乐趣。
师:这句话是对谁而言的,学习的人,所以我们前面要添加一些词,使句子意思完整,能读懂。请你们用添加符号添上:对学习的人来说或对做学问的人来说。
3、“凡理不疑必不生悟,惟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
释义:凡是(对事情)不怀疑(的人)一定不会有感悟,只有怀疑了才能有感悟。小的怀疑就有小的感悟,大的怀疑就有大的感悟。
理:道理 疑:怀疑 悟:了解、领会。
师过渡:刚才通过句子的理解,我想大家对这篇文章有了一定的认识,请你们再读一读,带着你们的感受。
学生朗读课文,然后再和同桌互相读一读。汇报配乐读。
汇报交流:
联系你的学习情况,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逐句谈)
1、学习知识要诚实、踏实。(学习态度)
2、学习的深度缘于你自己。
3、学习中要不断发问,解问。
教师适时鼓励和肯定,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
四、总结方法,拓展提高:
今天这篇课文我们就学完了,想想我们学习这篇古文有哪些步骤?
学生回答:(读文正音、了解背景、理解句意、感悟道理)师板书提升。
师:今后我们可以利用这样的学习方法学习其他古文,你们有信心吗?咱们现在来试试怎么样?
课件出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试着解释理解)
五、收获体会
学生谈体会。
六、作业:
背诵古文。
三年级语文教案2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本课设计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利用虚拟网络,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自主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合作中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花钟》一文提到植物学家利用花开放时间的不同,制成“时钟”,本教学设计由此入手,带领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研究“不同花儿开放的不同时间”以及“为什么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花钟的学习网站使本课有了丰富的外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在网络上查找资料,了解“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以及“为什么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等知识。
2、体会作者用多种方式来表达句意。
3、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网络教学,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培养他们通过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美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精神和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鲜花吗?喜欢鲜花什么?说说你喜欢的原因(美丽和神奇)花儿不仅艳丽多姿,供人们观赏,而且,它还有更有意思的用途呢?(出示第三自然段,请学生自读,指名读)这有趣的花的“时钟”,我们就把它叫做——花钟(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走入大自然这个神奇的世界。
2、看,(出示花钟图片)这就是花钟。在我们祖国的许多城市,都有这样的“花钟”,台北市阳明公园里有一座花钟,许多游人都驻足观赏;南京、哈尔滨都有这样花钟。许多国外的城市也有花钟这样的景观,在号称花园之国、钟表之乡的瑞士,花钟已经成为它的第二大城市日内瓦的象征。这些花钟,不仅美观,还能报时。那是因为人们把钟表的机械结构设置在地下,将花卉之美同钟表的工艺结合在一起了。那么,今天的课文里又是怎么介绍花钟的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轻轻地把书翻到第十三课,看课文都向我们介绍了些什么。
二、自主朗读,感悟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师:读了课文,谁来说一说,你都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什么就说什么。(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老师已经迫不及待想知道花钟里都有哪些花了?请同学们读读第一自然段,划出有哪些花儿。
三、入境入情、自悟自得
1、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找花。
2、交流:
A、边回答边点击出示图片:牵牛花、蔷薇、睡莲、午时花、万寿菊、烟草花、月光花、夜来香、昙花
B、你认识它们么?来叫一叫他们的名字吧。给大家几分钟,选择一两种花快速浏览一下,对它们能有所了解。
3、这些花分别是什么时候开放的呢? (生回答,师出示一表格)谢谢同学们,你们的回答让我知道了很多,让我来说一说。
A、师读句: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傍晚六点,烟草花开了;月光花在七点左右开花;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左右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开放……
师:你们觉得这段话怎样?(太单调了,烦,太枯燥乏味,一点儿也不美。)
师:同样写“花开了”,文中是怎样写的?请大家读一读,可以挑其中一句,反复朗读,想象一下这花的样子?等会儿就把这些花儿真正神奇美丽的一面呈现出来。
交流过程:(随机出示图片)
生:“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牵牛花还真像个调皮可爱的小男孩儿。
师:(满脸笑容)你也来吹吹看。(生边做吹喇叭的`动作,边读这句话。)
师:(灿烂地笑)唉呀!吹得还真响呢。
生:“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就是这样(双手捂着脸,再打开,露出一张可爱的笑脸)。
师:(大笑)哇,还真像个迷人的花仙子。
生:“万寿菊欣然怒放。”(边做动作边说)就像过年时放烟花一样,“嘭──啪”,很快地向四面八方绽放,五彩缤纷。
师:(会心地笑)真是一位豪爽的花大姐。(生边做心花怒放的动作,边读这句话)
师: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美丽的花,我觉得这些花就好像是我们班的学生,他们各有各的性情,各有各的姿态。真是五彩斑斓,生机勃勃。
B、和刚才老师读的这段话相比,文中这段话的优点在哪里?
生:课文中的句子,写出了花的形状、颜色,读起来很生动,好像真的看到了各种花儿……
师:同样写开花,运用的语言不同,给人的感受也就不一样了!把你喜欢的句子告诉大家,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快乐!
师:看你们读得这么美,老师也忍不住想参加,我们来接读吧!(师生接读)咱们一边看图一边说,想像大自然中这神奇美丽的一幕。
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C、师:那是不是“我们看到什么花开了,就知道几点钟了”吗?
生:(豁然开朗):错,应该是“只要看到花刚刚开放,就大致知道几点钟了。”
师:是啊,作者用词是非常确切的。再看看这段话中的时间描写,你还会发现什么?
师:接下去老师考考大家,就知道你们发现了没有,老师说某一种花开了,你们得说出几点钟,这就是认识花钟。
师:哟,万寿菊开了。
生:现在大致是下午三时。
师:哇,蔷薇开了。
生:现在大致是早上五点。
师:“大致”是什么意思?你们还能换个词来说吗?
师:你看,夜来香开了。
生:大概是晚上八点。
师:烟草花开了。
生:大约是傍晚六点。
师:月光花开了。
生:现在是晚上七点左右。
师:午时花开了。
生:也许到十二点了。
4、省略号告诉我们什么?想不想知道还有哪些花也会在整点开放呀?就让我们上网看看,找到后,也用小作者的表达方式来描述一下花。
A、上网浏览
B、句式说话。_____点,______花________。
5、这些花太美了,用课文中的词语来说这些花真是——“争奇斗艳、芬芳迷人”。
师:刚才的学习中,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我们读懂了、积累了那么多描写花的词语和句子。那,这一朵朵美丽的花,是不是都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同时也激起小朋友们的好奇心,花钟里究竟有哪些秘密呢,大家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提问)
四、小组合作,自主解疑
1、利用网络,自主探究
这么多的问题,如果一个一个回答,这节课肯定解决不了,怎么办呢?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利用网络查寻相关资料,共同讨论。
出示学习步骤:
(A)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B)利用网络浏览相关资料。
(C)共同讨论,介绍学习成果。
2、组内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巡视,随机指导。
五、出示汇报,交流反馈
1、分小组汇报,从中理解“原来植物的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发挥小组学习的合作力量,从理解、模仿到迁移、创造〉
2、知识拓展“虫煤花”“风煤花”“鸟煤花”“水媒花”等 。
3、师:啊,大自然可真奇妙!当人类了解了这些规律,又会怎样了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植物学家的做法可真奇妙!你来说说妙在何处?(学生自由发言)
师:真是与众不同啊!这位植物学家不仅善于观察而且勇于创新。
六、激趣引申、课外拓展
今天,我们漫游了花钟学习网,通过认真的阅读,积极的探索,在广阔的知识海洋里,学会了思考,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生活中利用自然规律服务于人类的例子有很多,老师相信,大自然里还有许多许多的奥秘等着你们去发现。
三年级语文教案3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①出示课题:矛和盾的集合。学生齐读。你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吗?
②质疑:读了课题之后,你还想问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怎么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初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
①学生听课文的录音磁带。
边听边画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②学生把刚才画出的生字新词读几遍。
③小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
④指名读课文,读后评议。
⑤学生默读课文,说说本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自主阅读,解决读题时提出的问题
①教师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如: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怎么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②学生根据以上总是,自学课文,做好准备,下节课交流。
记字写字
①出示本课的生字,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住它们。
②重点指导两个上下结构的字:集和架。提醒学生注意:下面的“木”一定要写好,稳稳托住上半部。
③学生写字,教师及时评议。
拓展阅读
搜集发明家的故事。
第二课时
讨论交流,感悟课文
①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三个问题的认识。
②组织学生全班交流。
对三个问题的理解,要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语句进行概括,要点如下。
a.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
发明家和对手比赛,难以招架,于是突发奇想,想到了矛和盾结合起来。
b.又是怎么结合的呢?
把盾做成铁屋子,在铁屋子上开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炮),再给铁屋子装上轮子,安上履带,让它会动。
c.结果怎样?
发明家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③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一至五自然段。
畅谈感受,总结全文
①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教师引导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②齐读这段话,说说人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③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吗?
④再读这段话。
交流故事,拓展延伸
①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发明家的故事。
②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可以相机谈谈感受。
抄写词语
①同座互相读词语。
②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作业
①摘抄课文里的好词好句。
②自己设计一项作业。
三年级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独立认识8个生字,理解并积累“开启”、“满脸稚气”、“倚窗而坐”、“奢侈”、“记忆犹新”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课文练习中的句子,根据带点词尝试提出问题。
3、围绕“用这样的方法开启易拉罐好不好”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从而使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助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1、能运用合适的方法理解“开启”、“满脸稚气”、“倚窗而坐”、“奢侈”、“记忆犹新”等词语。
2、通过读文,使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助的美好感情。
教学难点:
品读细节描写的妙处,抓住其中关键词,感悟妇女“这个的方法”的巧妙之处。
教学准备:
1、 老师:词语若干,相应的课件,课文朗读录音
2、 学生: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出示实物)这是一个易拉罐,你能把它打开吗?
2、导入:开启易拉罐对大家来说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对于一个从来没有喝过这种易拉罐饮料的农村男青年来说,却是一件难事。
3、板书:开启
4、揭示课题:40、开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完成练习。
一列南下的火车上,一个 的男青年 ,
(满脸稚气、来自农村……)(不知如何开启一罐健力宝饮料)
这时,一位 的妇女用 帮助了他,使他深受感动。
(善良、热情、善解人意) (巧妙的方法)
2、学习生字“罐”,教师指导梳理笔画。
3、针对上述内容进行质疑:
如:
1男青年为什么不会开启这罐饮料?
2男青年会怎样打开这罐饮料?
3这位妇女的方法巧妙在哪里?
……
说明: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质疑状态下的学生取之所需,求知欲强,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兴趣高,学习效率高。
三、读中理解, 品中悟情
1、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男青年不会开启这罐饮料的呢?
1读课文第5节,用直线划出相关句子。
2出示句子:他把健力宝拿在手上,颠来倒去看了看,迟疑了一会儿,他从腰间摸出一把水果刀,试图在拉环的位置把健力宝撬开。撬了两下,他发觉易拉罐的壳很坚硬,便停下了手中的水果刀,又把目光盯在了拉环处。
3当他几次尝试都失败后,他心里会怎么想呢?
说话练习:
u 男青年十分尴尬,心想: 。
u 男青年一下子脸红了,心想: 。
u 男青年 ,心想: 。 说明:
通过这个话题,不仅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到男青年当时的困惑和尴尬。同时,读与说的结合,还提供了学生的一个进行语言实践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男青年为什么不会开启这罐饮料?
1默读课文,用﹏﹏划出有关年轻人不会开易拉罐原因的句子。
2讨论后出示句子:
他是个农村娃。在此之前,他连火车都没坐过,他要到南方去上大学。
健力宝?男青年知道,这是一种奢侈的饮料。
班里有钱的同学才喝得起。爸妈从来没给自己买过。
犹豫再三,他终于从衣兜里摸出一张皱巴巴的5元钱,递给乘务员。
3随机学习生字“倚、饮、奢、侈”,理解词语“满脸稚气”、“倚窗而坐”、“奢侈”的含义。
说明:
通过“农村娃、奢侈、犹豫再三、终于、摸……”关键词的理解,让学生了解体会到这个男青年是一个从来没有喝过罐装饮料的家境贫寒的农村孩子。
师:这时,坐在对面的妇女默默地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她用一个非常奇妙的方法教会了男青年打开了这个易拉罐。
3、这位妇女究竟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呢?
1指名朗读母子的那段对话。
2细细品读:妇女把健力宝拿在手中,眼睛盯在拉环上,余光注视着男青年,只听见“嘭”的一声,健力宝打开了。
3找一找句中表示动作的词,想一想:妇女为什么不直接告诉男青年怎样开启这罐饮料的方法呢?她这样做是在告诉男青年什么呢?
说明:
妇女考虑到男青年是一个来自农村,家境贫穷,未喝过此类饮料,自尊心强,羞于启口的特点,运用了这种男青年可以接受的方法,在不伤害男青年自尊心的情况下,帮助男青年开启了易拉罐。妇女细微的.动作里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助的情感,包含了真、善、美。
四、读写结合,体验真情。
1、讨论:男青年开启易拉罐后,从中喝出了一种特殊的滋味,那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呢?
说明:
那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助的美好情感,它如涓涓细流,化身为一股清甜的滋味缓缓流入了男青年的心田,令人回味无穷。
师:这位善解人意的妇女,以她的的善良与真诚,深深地感动了这位男青年。许多年过去了,男青年仍对这件事情记忆犹新,充满了感激之情。
2、引读“许多年后,男青年……”
3、每个人的手中都有一把心灵之锁。而开启这把心灵之锁的钥匙则需要我们自己去寻觅。相信只要我们耐心地寻找,就一定能找到开启这把锁的“钥匙”。
说明:
引导学生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这充分达到了学生学习本文的目的。
三年级语文教案5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进行口语交际;完成习作教学;学习多音字;积累古诗词;学习新生字;展示作品
2、过程与方法:
(1)在口语交际中锻炼流利语言,学会写作。
(2)在发现、研究中学习多音字、新生字。
(3)在背诵中积累。
(4)在展示中扩大见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读、写、背中训练语言能力。
重难点、关键:
1、进行口语交际。
2、完成习作。
3、背诵古诗。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展示课余生活的照片
二、交流看相片的感受。
三、分小组讲自己的课余生活
1、交流自己做了什么事
2、交流自己有什么收获。
3、交流有什么感受。
4、讲讲今后的.打算。
四、请讲得好的同学上台讲述自己的课余生活。
1、生讲,师略记条理。
2、予以讲解、梳理。
五、评比。
1、每组选出一个上台。
2、评比谁讲得好。
六、作业:
回家讲给妈妈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完成习作。
教具准备:
带上各自与课余生活有关的器具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几个同学课余生活的用品:书、画画、乐器……
2、让学生自由讲自己的课余生活。
二、引导写作
1、请几个同学上台讲述。
2、老师点评。
三、写作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多音字。
2、背诵古诗。
3、从生字中学生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读生字、区别、组词、掌握多音字
二、古诗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2、师范读,学生跟读
3、议议诗意:一个小孩坐在河边学钓鱼,他倾斜着身子坐在草丛中,绿草半掩着他的身体。过路人向他问路,他一句话也不回答,只是摆手示意不让问路人靠近,唯恐发出响声把要上钩的鱼儿吓跑了。
三、学习新生字。
四、作业:
背诵古诗
三年级语文教案6
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是以“祖国河山”为专题编写的,选编的四篇课文以多样化的体裁、丰富多彩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本次习作内容紧紧围绕本单元训练专题,以“这儿真美”为主题,围绕一个意思写一处美景。此设计重在引导学生去发现我们周围美丽的地方,并且把身边的美景介绍给别人。写的时候,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围绕一个意思写。在介绍美景时能按照一定顺序,有选择地描写景物,说清楚这个地方有什么,是什么样子的,同时,表达对这个地方的喜爱之情。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尽可能用上这学期新学的词语,写好后自己读一读,改正错别字,并把习作读给同学听,和同学分享你发现的美景。
教学目标
1.能够仔细观察一处景物,运用从课文中习得的方法,围绕一个意思用一段话写下来,并能主动运用平时积累的描写景物的词语。(重点)
2.能自己改正错别字,并乐于和同伴分享观察到的美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观察身边的美景;准备身边美景的照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情感
1.播放身边的优美风景图片,请学生谈一谈感受。
2.过渡:我们的身边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地方,例如景色怡人的公园,清新淡雅的田野,缓缓流淌的清澈的小河,洋溢着丰收喜悦的果园……这节课,我们就向大家介绍自己身边的美景。
3.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的直观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
二、围绕要求,确定内容
1.课件出示习作要求:指名读要求。
2.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想把身边的哪处美景介绍给大家?
出示交流提示:
(1)可以介绍公园、田野、果园、小河、校园等我们周围美丽的地方。
(2)按顺序介绍身边的美景,说一说这个地方有什么,是什么样子的。
(3)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带给你什么感受?
(4)小组里的同学可以对成员介绍的美景进行补充或提问。
3.小组合作,根据交流提示说一说自己喜欢的一处美景。有相关照片的同学可以把照片拿出来请大家欣赏。
4.指名一边展示图片一边进行介绍,教师引导学生按顺序说清楚这个地方有什么,是什么样子的,这处美景带给自己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本单元伊始,就开始布置观察美景的任务,让学生逐级完善自己的观察所得。通过此时的相互交流,学生相互了解要介绍的美景,更开阔了习作思路,为下一步落笔行文打下了基础。
三、读写结合,指导习作
过渡:景物特点和观察方法不同,写作的顺序也会不同。本组课文中的几位作者就以不同的观察视角,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景物的鲜明特色,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1.“忆”顺序。
(1)回顾课文,说说本组中的四篇课文都分别运用了什么写作顺序。
预设:
《古诗三首》中分别按小船行进的顺序,按一天中天气变化——晴天和雨天的顺序,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进行描述;《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按“总—分—总”的顺序进行描述的;《海滨小城》整篇课文是按“分—总”的顺序进行描述的,第3~6自然段都是按“总—分”的顺序进行描述的;《美丽的小兴安岭》是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或“总—分—总”的顺序进行描述的。
(2)小结:习作时安排好表达顺序,可以使内容有条理,联系更紧密。常用的顺序有:
①方位顺序。以景物的远近、上下、左右、前后等空间方位为序,层次清楚地加以描述。
②时间顺序。按春、夏、秋、冬,早上、中午、晚上等顺序写景。
2.抓住景物特点。
(1)出示课文《海滨小城》例段:小城的公园更美。这里栽着许许多多榕树。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
(2)说一说这几句话是抓住了榕树的什么特点进行描写的。(榕树的大、枝叶茂盛)
(3)小结:只有抓住特点,描写的景物才能活灵活现。
3.围绕一个意思写。
(1)出示课文范例: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有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许多亚热带树木。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2)指名说一说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
(3)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体会围绕中心句来进行描写的方法。
①操场后面的小花园真美……
②秋天的树林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
③一到池塘边,我就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
4.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1)出示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句子:
海底的岩石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
(2)说一说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写出了景物的特点。(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珊瑚的多种多样,写出了大龙虾的神气威武。)
(3)小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把所见的景物与自己的联想结合起来,这样写出来的景物更具体形象、生动活泼。
5.结尾抒发情感,表达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回顾课文中的优秀片段,引导学生掌握描写景物的方法,从而抓住景物的特点,按照一定顺序进行介绍,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使表达更具体、生动。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行文思路和写法,高效地完成本次习作。
四、动笔成文,互评互改
1.过渡:根据刚才讲解的思路和写法,相信同学们在头脑中都有了一定的行文思路,那就拿起你手中的笔,把你之前写的美景围绕一个意思,再用上积累的词语,写得更完美吧!
2.学生动笔成文,教师巡视指导,着重从“是不是围绕一个意思写的”“是否用上了积累的词语”“是否改正了错别字”三方面指导点评。
3.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4.学生完稿之后,挑选3~5名学生把习作读给同学听,大家共同评议,然后根据评议修改自己的习作。
5.学生把修改后的习作读给大家听,教师引导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设计意图:学生在互相评改的过程中,既可以检查自己习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合理的修改,又可以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为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习惯带来帮助。
范文引路
美丽的小河
离我家不远处有一条小河,我喜欢它四季美丽的景色。在每个季节里,小河岸边都留下了我快乐的身影。①
春天悄悄地来了,河面的冰融化了。②小河对岸,柳树的枝条长出了小芽,粉红色的桃花也从枝头探出了小脑袋,它们争先恐后地在河面上留下了自己的倒影。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轻盈地掠过河面。每天放学后,我都会到铺满嫩草的河边嬉戏,参加鲜花的盛会。③玩累了,我就顺势躺在草地上,望着蓝蓝的天空想象未来……
夏天到了,小河的两岸早已是绿树成荫。②这时的我和小伙伴是最开心的,我们一会儿玩水,溅起朵朵水花;一会儿捉小鱼、小虾……妈妈来洗衣服了,我们便帮着晾晒……直到日落,河面送来凉爽的微风,我们才依依不舍地回家。
秋天来了,小河里的鱼虾变肥了。②每到这时,爸爸就会领着我去小河里捉鱼虾。爸爸可真厉害,不需要多长时间,他就能抓到几条大鱼和许多小虾。夕阳西下,我俩提着满满④一篮子战利品,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冬天的时候,小河也并不孤单。②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我和小伙伴们结伴去滑冰。冰车在冰面上飞驰,就连大人们也忍不住来参加。冬天的小河热闹极了。
我喜欢家乡的小河,喜欢它的一年四季,是它陪伴着我慢慢地长大。⑤
行文写法赏析
开头点明要写的景物及其特点,表达了小作者的喜爱之情。
第2~5自然段按照四季的顺序来写小河景色的不同特点,而且都用一句话来引领,醒目又清晰。
将鲜花盛开的场景称为“盛会”,比喻贴切,表达了小作者的喜爱之情。
“满满”说明小作者和爸爸收获不小,用词准确。
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总评:1.习作通过对小河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描写,体现出了小河景色的不同特点,也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了小作者的快乐和生活的美好。2.小作者还能通过侧面描写,来表达自己和小伙伴们对这个小天地的喜爱之情,如,“直到日落,河面送来凉爽的微风,我们才依依不舍地回家”。
教学反思
课堂伊始,我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选取了学生比较熟悉的几处美景,有学校的小花园、公园里的美景等,学生兴趣盎然。同时,请学生课前准备了自己喜欢的一处美景的照片,学生介绍美景的兴趣较为浓厚。在指导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一处美景时,以课文为例,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来进行介绍,同时,引导学生围绕一个意思去写。鼓励学生积累优美的词句,在习作中巧妙使用修辞方法。
三年级语文教案7
【教材分析】
《灰雀》是一篇充满童趣又颇耐人寻味的文章,记叙了一个小男孩在列宁爱鸟言行的影响下,把捉回家的鸟又放回树林的故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朗读、感悟、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
学习读懂句子的方法,能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问,读懂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3、情感目标:
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城实的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一种城市的表现,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问,读懂重点句子,领会文章主题。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
【教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这十六个字: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针对以上教学思想,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主要选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学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读中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向学生传授“学法”,是让学生“会学”,这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写写、议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会学”的智慧。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摄影师》,欢迎各位给予指导。
首先我要说的是对教材的理解。对教材的理解,力求育人功能的拓展
《小摄影师》写了高尔基欣然答应一个孩子给他拍照,最后孩子发现忘了带胶卷,拍照未能完成,孩子哭着离开。最后,高尔基还是准备要接待那个少先队员。
我与文本对话时,感受到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也感受到小摄影师所代表的少先队员所具有的诚信、聪明、有礼貌的品格,两者均应教学。
关于本课的目标设定,我想主要是力求凸现三维的融合
把本课目标预设为通过语言句子的朗读以及有关情节的联想训练,感受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之情。
确定这个目标是符合新课标关于目标“三维性”要求,它蕴含有知识、情感、过程三方面要求,而且三者是相互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的。
整个教学过程的预设,力求做到全员的互动
全课预设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对全文步感知、学会生字新词。在这样基础上学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整堂课的流程预设是这样的:先质疑;再交流初读课文时留给学生的人物印象;第三步,感悟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怀;接着,体会小摄影师的品格;最后是通过联想续写,把两代人的品德更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具体是这样的:
第一环节是质疑明起点,使得课堂显得真实、真切
课开始就向学生提问“读了课文,你们有哪些不明白的?”引导学生说出读课文后的疑难点。
预计有学生会说“小摄影师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呢?”、“小摄影师为什么最后一直没再去找高尔基拍照呢?”、“高尔基到底是忙还是不忙,伟人为什么还要骗一个杂志社记者呢?”
质疑是语文教学很重要的方法,也是教师掌握学生真实起点一个途径,教师的教要教在学生真正的不懂之处,这是课堂真实化、课堂以人为本的基础。
第二步,把学生初读的个性理解,通过交流使个性的学习内容形成大家的共识
在质疑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读了课文之后,你对文中的高尔基、小摄影师,有了什么印象呢?”
预计学生会交流:高尔基是关心少年儿童的、工作十分繁忙的一个人等等;小摄影师是一个守信、很有办法、懂礼貌的人等等。
交流后,还向学生提出要求:
同学们交流的这些体会,在课文中都有所体现,请大家再认认真真读几遍课文,这些人物印象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请在这句子边上注上相应的体会词。
学生读了文章后,都有自己的个性理解,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成果,因此在第二课时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谈谈初读后对文中人物的印象。之后要求学生运用边读边注的形式,使得起先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就成为了全体学生的共性理解,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很有好处。
接下来要重点走进高尔基,品读感悟高尔基的人品
教师向学生提问: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呢?
预计学生会说是从以下三句话体会到的:句子投影,此略
三句中,引导学生重点感悟后面两句。
●对教学第二句的方法如下设计:
“请同学们读这句,要一遍又一遍地读,发现哪些词能说明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呢?”
交流句子,抓住关键词“吩咐”和“很久很久”。
阅读教学是工具与人文的结合,以上教学预设,完全是体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抓住重点词,在揣摩用词、联想情节、说话训练中,深深体味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
●体会第三句的教学方法:
自己读读第三句,谈谈“哪几个字的描写更能表达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
预计学生会注意“很忙”与“一定”两词,再问同学:到底是“忙”还是“不忙”?通过讨论,明白高尔基很忙,但不喜欢媒体广告宣传;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满足少年儿童的愿望!
指导学生朗读,前一句要读得坚决,后一句要读得亲切。
以上一段教学,使学生对高尔基关怀少年儿童形成浓浓的气氛,在学生对词语的品味与朗读中体会高尔基的情感是太爱少年儿童了,教师的每一句引导语、点拨语,学生读的、感受的内容都围绕高尔基的关怀,完全做到语言句子与情感熏陶合二为一。
感悟高尔基后,再来体会小摄影师的形象。
教师引导过渡:高尔基如此关怀少先队员,那么高尔基所爱的少先队员是怎样的一代儿童呢?
●首先读读纸条上的'内容:
这张纸条短短几句话,但写得很有水平,同学们仔细品读,信的内容到底巧妙在哪儿呢?
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读出一个“尊敬、懂事”的一名好队员。
除了指导读好这句外,还点拨学生:“课文中的几乎每一句话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写的,请大家再用心的读读全文,尤其要注意他们之间的对话。”指导学生朗读这些对话。
让学生读全文,使课文中的对话描写引起同学的关注,在真切朗读中感受文本价值,也使全课教学有了整体感。
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呼应课刚开始时学生提出的疑问,并进行续写,更深层次地提升人物的形象。
在最后,回到学生课始提出的问题:“小摄影师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呢?”“小摄影师哭了,是他后悔吗?后悔什么呢?”
回答后,再让学生想想以下问题(投影句子:小摄影师最后会不会再出现?假如出现了高尔基会怎样?小摄影师想到了什么,才不去找高尔基的?假如一直没出现,高尔基又会怎样?)
针对这些问题,组织学生写一段话交流。
课文要求,感受高尔基关怀下一代的文本价值,但适当地延伸感受小摄影师所特有的诚信、聪明也是很有必要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从语言表达用词中、从想像“哭”的原因中,去琢磨领悟,一个活灵灵的高尚的小摄影师就会树立在学生面前,对引领学生该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少先队员是很有作用的。最后,通过写,把两代人的情感又上升了。
本课设计就是想努力实现情感目标的同时,让语言能力得到切实发展。如果语文课上只是心头感动或只是习得工具,都不是成功的语文课。只有两者的融合,才是应该追求的。综观整堂课的教学预设过程,都强烈体现着这点,让无情的方块文字流露出浓浓的情感,在追求情感氛围的过程中紧紧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由学生的质疑开始,从文本语言中去解疑,运用理解、体验、联想与朗读四种形式,学生对伟人高尔基、对同龄人小摄影师所具有的高尚品格,都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三年级语文教案8
教学要求:
思想品德要求: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知识要求: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能力要求: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父亲说的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什么事;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教具准备:
常规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我们学习了课文《她是我的朋友》,知道了阮恒为了挽救朋友的生命,不惜献出自己的鲜血,甚至是献出自己的生命,这多么令人感动,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同学之间、朋友之间有时也会为一点小事而发生争吵,这时,我们双方都应该怎么做呢?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从中我们也许会受到启发。
二、 布置自学
1、 读读课文带拼音的字,想想它的意思。
2、 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
3、 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不明白的地方。
三、 检查自学情况
1、 请学生读课文,要读准字音。
2、 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 学习课文
1、 理清课文层次。(全班讨论)
①默读课文,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②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我和克莱谛发生争吵的原因
③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发生争吵后我和克莱谛的表现
④哪几个自然段写放学后,克莱谛主动找我,我俩和好了?
老师归纳:全文分为四个部分:发生争吵――我很后悔――重又和好――父亲教育
2、 学习第一部分(一至四自然段)
①读这部分内容
②先同桌讨论,后全班讨论:我和克莱谛发生争吵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发生争吵后双方的表现各是什么样的?你体会到什么?
3、 学习第二部分(五至八自然段)
①读读这部分内容
②自己默读,在书上批画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我的心情。
③读读自己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老师小结:这部分内容对我和克莱谛发生争吵后的矛盾心情写得非常真实具体,非常符合常理,一般人做错事后,也常常是不安、后悔――想承认错误――又怕丢脸,没有勇气。
4、 引导弄清两个问题
①克莱谛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这是为什么?(对我的所作所为感到不理解,为我的表现感到悲哀。)
②克莱谛两次说“我在外边等着你”而我也回答说“我也等着你!”两人想的是一样的吗?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5、 学习第三部分(九至十三自然段)
①读这部分内容,找找描写两个人表现的词句,你体会到什么?
②全班分两组,一组说我的表现,一组说克莱谛的表现。
6、 读最后一段,理解父亲的话。(全班讨论后老师总结)
一个人不但要认识到错误,而且要敢于认错,求得别人的谅解,不能错上加错,不友好待人。
三年级语文教案9
【内容简析】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写“我”派一只鸟儿去侦察鸟类,收到鸟儿的侦察报告,知道了许多鸟儿因生态环境受到污染,有的死亡,有的正受到威胁,连去侦察的鸟儿也没有飞回来,告诉人们要增强环保意识,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保护动物。
【设计理念】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实践,在自读自悟中明理悟情,获得启迪。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爱护动物。
2.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注意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注意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录音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设计流程】
一、出示课题,据题质疑
1.板书课题,齐读。
2.启发质疑:同学们读完课题后,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由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多读几遍。(可借助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
2.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事?
3.听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如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探究发现
1.再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读了鸟儿的三份侦察报告,你知道了什么?(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交流,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结合挂图理解。)
2.读了本课以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了解到我们的生存环境所受到的污染,进而增强环保意识,爱护动物。
3.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交流讨论。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总结全文
五、课外延伸
1.让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环境,看看是否被污染。
2.开展“爱鸟、护鸟”活动。
三年级语文教案10
知识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赶集”等22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热爱燕子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春天的景物,想想你了解的春天是什么样的;搜集有关春天的图片(特别是有关燕子的资料),诵读歌颂春天的诗歌和文章。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我知道的春天”,导入课题
燕子同学们都很熟悉吧。春天来了,燕子也就从南方飞回来了。请看——出示挂图。引导学生从远到近的顺序说说图画的内容。
2、师小结导入:从同学们介绍的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我们感受到春天已经来临了,特别是小燕子,更是给早春的山光水色增添了生气,把春光点缀得更加美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篇课文《燕子》。(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文章脉络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开火车读,个个过关。
(2)讨论识记难记的生字、不懂的词语。
(3)出示生字词集体点拨:“俏”读“qiào”,要和“悄”区别读音和字形。“拂”的读音是“fú”,不要错读成“fó”。“掠”是撮口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燕子的?
4、集体交流。(按由近及远的观察顺序来描写)
三、了解燕子外形特点。
1、学生说说燕子的样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来谈。
1、轻声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段话写什么?(燕子的外形特点)
2、你想怎么读这段话?为什么?试着读读。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机灵的小燕子。“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凑成小燕子”是小燕子外形的勾勒,“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突出活泼机灵的燕子的特点。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小燕子的活泼可爱。
3、词语训练:“凑成”换成“组成”好吗?为什么?(反复读体会文章表达的活泼的基调)
4、采用指名读、小组读等多种方式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学习2—4自然段,了解燕子的活泼可爱
1、轻声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段话讲什么?(春天来了,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
2、这段话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色,仔细地读一读相关的句子,边读边想象。(可同桌互相交流讨论)
第二自然段描写的花、草、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把你脑中的画面描述一下。(花儿争相开放)
在这美好的春天里,燕子的到来给它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3、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定准轻松欢快的基调,语速根据内容的变化时缓时急。“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语调要舒缓、轻柔,体现柳丝的柔美多姿。“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语速加快,要有赶集、聚拢之意。“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要读出欣喜之情,读“光彩夺目”时,语速要放慢,语调加重,感情要饱满。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和勃勃生机。
4、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写了什么?(燕子飞行的'各种姿势)
5、再读,说说这段话写了小燕子的哪些特点?从哪些句子感受到?(活泼、可爱、机灵)
从“斜着身子”感受到燕子的飞行姿势,飞行时的轻快灵活、自由自在。通过“掠过”,体会燕子飞行之快速;通过“唧唧叫着”感受燕子飞行时的欢快心情:通过“有的……有的……”了解众多燕子在早春的春光中、迎着拂面的微风飞行的情景。
6、集体有感情地朗读。
师:这些自由飞翔的燕子,使这早春美景更加生机勃勃、令人神往。作者还写了什么呢?
7、读第四自然段8、指名说说第四自然段写什么。(写燕子停歇花电线上形成的美丽图景。)
9、这段话里有几个比喻,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要用“五线谱“打比方呢?(结合插图理解,想象)
10、“演奏的春天赞歌”你说,这首歌在赞美春天怎么样呢?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
二、巩固字、词,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本课生词:燕子、赶集、聚拢、增添、掠过、稻田、尾尖、偶尔、一圈、荡漾、音符、演奏、赞歌、生机勃勃、沾了一下水面、飞倦了
2、出示生字“燕、聚、增、掠、稻、尖、偶、沾、圈、漾、倦、符、演、赞”认读、组词(1、2两点颠倒过来)
3、自己观察识记,集体点拨:
“燕”的上部分是“廿”,不要错写成“艹”;注意“聚”的下面不要写成“水”;“尖”,上小下大,“稻“右下部第一笔是撇,中间横没有连着。
“演”字里面有一横,写时不要丢掉;“倦”字的右下部分不要写成“巳;“漾”的下部分是“永”,而不是“水”。
4、师根据需要范写,学生书写练习。
三、完成课堂练习3
1、出示例句“有的横掠过湖面,……“掠”字好在什么地方?(明确什么样的词称作好词)
2、自己再寻找一些用得好的词语。想一想为什么用得好?(提示学生可从学过的课文中寻找)
3、四人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四、指导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再回顾课文的脉络,点拨作者的观察写作方法。(由近到远,按照燕子的外形──美好春光里的小燕子──燕子的飞行到停歇的顺序)
2、指点背诵方法。背诵本课,可以按照课文的脉络来背诵,记住每段话中描写的先后顺序,如,第一自然段由羽毛到翅膀到尾巴及活泼可爱的燕子的顺序。第二自然段由春天的细雨、微风、柳丝、草、花到燕子的顺序背诵。
3、自由背诵。
五、积累语言练习
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布置作业
1、鼓励学生在课外再摘抄一些描写春光的句予。
2、背熟课文。
三年级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4个生字,并积累表示声音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是按总分的结构来写的。
3、知道爱迪生从小爱问问题、爱动脑筋、敢于实践,后来成了的`科学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简单介绍爱迪生。
2、出示课题指名读
二、出示阅读要求,学习课文
1、按要求自学课文
2、学生自学
三、交流阅读情况
(一)学习生字新词
1、读词语
2、学习“孵”
3、学习“搂”
4、理解“哦嘘哦嘘”“笃笃笃”
(二)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1、指名交流
2、小结
(三)交流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四、学习1-7节
1、轻声读读课文1-7节,划句子。
2、出示三句问句指导朗读
3、齐读第一节,指名读三句疑问句。
4、小结
5、自读1-6节,完成填空
(1)指名交流。
(2)师生合作读
(3)小结、板书
6、说话练习
7、小结
8、读1-7节
五、学习8-12节
1、按学习步骤自学8-12节。
2、指名交流填空
3、讨论爱迪生傻不傻。
4、小结
六、说写练习
1、出示练习1
(1)自己说一说。
(2)指名交流。
2、出示练习2
(1)同桌互说
(2)指名交流
三年级语文教案12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2、学习抓住重点,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的读书方法,并学会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
3、从文中感悟大自然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知道吗?我国的青藏高原被称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是“世界屋脊”。在这块高原上还有两个世界之最: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足迹去领略一下那里的神奇风光。
自由朗读,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并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
二、自学反馈,质疑问难
1、指名分节朗读,结合对生字读音的正音。(如:“移、脉、卉、罕”等)
2、说说作者从哪几方面向读者介绍大峡谷的`,找出能概括段意的句子:
a……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b.……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
c……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
3、质疑问难,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三、抓住要点,简要复述
1、默读课文,抓住每一段的要点,思考具体内容。
2、指名概括课文的内容。
深入研究,品味语言
要求按下列问题读书思考:
a、作者用什么来证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
b.课文中一连几处用了“从……到……”的句式,读了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什么了?
c.为什么把九个垂直自然带比做“凌空展开的一幅神奇美丽的画卷”?
在各自研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然后全班讨论,教师从以下几方面点拨:
1、作者用非常具体、准确的数据来证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的大峡谷。结合理解“不容置疑”。
2、作者反复用“从……到……”的句式,使读者形象地感到大峡谷雪山冰川和原始森林范围广大,形态多样,让人感觉到大自然的神奇。
3、这些景观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坡上,于是就有凌空的感觉;而且每一个自然带的景色都不相同,说它是神奇美丽的画卷是非常确切的。结合理解“人迹罕至”。
四、熟读课文,积累词语
1、选择最精彩的语段多读几遍。
2、摘抄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要求学生查阅有关青藏高原神奇景观的资料,在班级交流。
六、布置作业
1、《黄冈》第2课
2、查阅有关青藏高原的资料
3、同步课外阅读
三年级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并学【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
1、搜集李四光的生平资料、图片、童年故事。
2、预 3、生字、新词卡片。
4、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2、学20xx.3.1 最新版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提问: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些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同学们想知道的很多问题,我们都可在文中找到答案;但是有些问题,还需我们做进一步探索,今天我们就来学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预 轮读词语:
著名、藏在后面、孤零零、悄悄、躲闪、陨(yǔn)石、大坑(kēng)、卧进、突兀(wù)、旅行、考察、秦(qín)岭、流域(yù)、遗(yí)迹、奇怪、严严实实、平整、震惊。
⑵ 质疑问难,解难:
主要解决以下疑难: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至今。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向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观看录象)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解线。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20xx.3.1 最新版
⑶ 轮读课文,思考:
课文围绕大石头写了一些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三、学 1、认读要写的字。
2、争做写字小老师:那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请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
“藏”字17画,第六笔为“┖”。
“卧”字,左“臣”,右“卜”,注意“臣”的笔顺,第三笔为“┐”。
“旅”字,注意左下部分的笔顺。
3、各自练写,评价反馈。
四、作业设计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读几遍。
三年级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有声有色地讲述课文内容,讲后互相评价。
2、训练学生在讲述中准确使用本课积累的好词语,正确使用表示范围的词语。
3、在讲述中加入自己丰富的想像,使内容更生动。
4、教育学生加强环保意识,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点:
有声有色地讲述课文内容,讲后互相评价。
教学难点:
在讲述过程中准确地使用本课积累的好词语,正确使用表示范围的词语,并加上自己丰富的想像。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词语字条。
教学过程:
1、回忆、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一课?(指名说并板书课题)
谁来说说上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生答:
a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b懂得了一些词语的意思,如:安居乐业、置若罔闻……
c知道了课文可以分三部分
d知道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具体说说)
2、今天,大家还想学到什么?
3、归纳学生所答,出示教学目标。
4、同学们想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课文?(讲故事)
为什么要用讲故事的'方法?(课文故事性较强,对话不多)
讲故事应注意什么?
5、归纳学生回答,出示讲故事要求(大屏幕)
a有声有色地讲故事,内容完整。
b用上一些文中的好词语及表示范围的词语。
c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使故事更加生动。
6、小组合作,选取喜欢的一部分,按要求讲故事,教师巡视指导。
大约准备15分钟左右,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评价。评价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按刚才提出的讲故事的要求评价,并具体说出他们所用上的好词句好在哪,以及想像的是否合理,有什么好处。如果词句使用不当或想像不合理,可以进行补充和修改。
教师随机出示本课应积累的词语和一些表示范围的词语。
如:安居乐业置若罔闻萎靡不振鸟语花香
铺天盖地手舞足蹈无影无踪跃跃欲试
大臣们任何人妖魔鬼怪
7、森林王国为什么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通过读这个故事使你懂得了什么?
8、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围绕课前目标说具体些)
希望同学们都来**护环境的小卫士,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美丽!
板书设计:
安居乐业
失踪的森林王国砍树破坏环境
无影无踪
爱护环境植树造林
三年级语文教案15
《北京》教学设计(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课文如何按方位顺序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四周、中央的主要建筑物。
2、学习课文写法,练习按方位顺序说话。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第二自然段,能按方位顺序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物。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游戏):有意识的用游戏的'方式同学生一起复习有关方位词语,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我们三(1)的小朋友特别聪明,反应很快,对吗?那好,我们先来做个游戏。板书:东南西北
这些表示方位的词语叫做“方位词”(板书)
一、谈话揭题
1、板书:北京看老师写字,一起读一读。
看到这个词,你想说什么?
2、问:小朋友,你们去过北京吗?你从哪里看到过北京?
3、谁说说北京怎么样?(课题后划)
【三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11-24
三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1-24
三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三》教案03-16
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4-13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2-28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1-24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12-14
三年级语文教案12-15
三年级语文《掌声》教案09-04
三年级语文《荷花》教案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