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将相和》教案

《将相和》教案

时间:2023-03-10 09:11:00 教案 我要投稿

《将相和》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将相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将相和》教案精选15篇

《将相和》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两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 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

  1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2.破题、解题。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

  二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完璧归赵”的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内容。

  1.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

  (1)生默读课文第11至14自然段。提出几个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如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2)提问:

  ①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

  ②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

  ③你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取其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5至18自然段。

  (2)说廉颇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

  (3)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是个怎样的人?(知错就改的人,最终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

  (4)通过这个故事,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5)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三、回归全文,总结提高

  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成语的含义。

  2.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前面两个故事,写廉颇与蔺相如的“和”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证了国家的安全。后面一个故事,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全文围绕“和”字来写。

  3.说说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四 学生演练,加深理解

  1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演一演自己喜欢的故事。

  2表演时,着重体会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课外阅读司马迁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讨论故事中的人物。

  板书设计: 将——————————相

  廉颇 和 蔺相如

  (知错就改)(爱国)(顾全大局)

《将相和》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好品质。

  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二、教学过程

  (一)、揭课题,晓背景。

  1、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聊聊一本书《史记》,把书翻到95页的“资料袋”。史记是由西汉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其中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七雄并峙,战火频繁。而秦国又数七雄之中最强悍,常常侵犯别的国家,被其他诸国称为“虎狼之国”。我们来看看春秋战国的形势图。大家可以看到,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处于两大强国之间。当时秦国全力进攻楚国,不能集中兵力对付赵国,主要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将相和》这个故事就始于较强势的秦国和较弱势的赵国之间。(课件:战国形势图)

  2、出示课题:(课件:课题)将相和(板书),齐读课题,解释课题:“将”是谁?“相”是谁?“和”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

  1、现在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

  2、老师这有几个词语,在我初读课文的时候也觉得有几个字比较容易读错,你们能正确地读出来吗?(课件:生字新词)允诺胆怯拒绝乘机鼓瑟击缶上大夫上卿

  3、词语会读了,课文你们读懂了吗?课文有几个故事组成?找出每个小故事的起止,并用适当的小标题概括每个故事的内容。(指名说一说)

  4、其实这篇课文有个特点,每个故事结束之后,都有个小结段,快速地浏览课文,这出这几个小结段。(指名说,出示课件)

  5、同学们把这几个小结段齐读一遍,边读边思考:能不能从中找出关键词以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这几个故事吗?(齐读句子)好,谁能来说一说?(指名说)

  (渑池之会:这是一次在渑池的会见,文言文中“之”有“的”的`意思,你可以把“之”加进去再说一说吗?)

  6、板书小标题,强调“璧”的写法。

  7、我们再来看前两个小结段,前一句话总结了上文的故事,后一句话引出了下面的故事,我们把这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段叫做——过渡段。对,过渡段能更便于我们了解课文内容。

  8、再读故事,明晰每个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精读课文,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1、弄清将相和的前因后果。通过课题我们就能知道蔺相如和廉颇最后和好了,这也说明他们之前不和。不和的原因是由什么引起来的?和的原因又是什么?(也可以用小故事的标题来回答)

  2、你觉得赵王应该升蔺相如为上卿吗?蔺相如是靠什么升为上卿的?再读三个小故事,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体会蔺相如的过人之处。

  A抓住”骗”完成完璧归赵。

  1讨论完璧归赵的起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秦国作为当时最强的国家,以城换璧是诚心诚意的吗?你从哪看出来的?

  蔺相如识破了秦国的骗局,他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进行讨论,演一演。

  总结: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为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体会到了他的机智勇敢。

  B抓住”逼”完成渑池之会。完璧归赵后,秦国两次打败赵国,在这种情况下,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渑池会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是什么?秦王是如何侮辱赵王的?蔺相如何反应的?为什么逼?如何逼?结果怎样?,(抓住蔺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C抓住”避”完成负荆请罪。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尊严和利益,对敌人寸步不让,相反,对于居功自傲的廉颇老将军的态度又怎样?

  (1)如何避开廉颇,不跟廉颇见面?(2)手下如何看待?(3)怎样说明原因的?

  你这一事件中,你又读出了蔺相如身上怎样的品质?

  总结:同样是语言描写,人物的个性不同,语言也不一样,以后在描写人物时,必须体会人物的个性。

  三、总结

  (一)、这三个小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二)理清文章条理:课文的结构特点,是由三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它们与全文的关系是怎样的?最后咱们想一想:蔺相如为什么能机智勇敢,胸怀开阔?廉颇为什么勇于改过?因为爱国。

  四、结尾。

  最终,廉颇和蔺相如和好了!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如此说来,赵国本应更加强大,可是最后还是秦国统一了六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史记》中写的清清楚楚,同学们可以详细地读一读《龙门灵秀》中《廉颇》。而且《史记》中写人的艺术课远不止“品其言,知其人”而已,(出示课件)希望同学们能在历史长河中尽情遨游,在《史记》中认识更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

  拓展:读《硬脖子的洛阳令》,思考《硬脖子的洛阳令》:硬脖子指的是什么性格特点?本文是通过哪几件事写出了他的这个性格特征?这几件事是什么关系?

  教学反思1

  《将相和》一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课文由名著选段组成。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我前后用两个课时进行了本篇课文的学习。第一课时重在阅读,兼以扫除字词障碍、介绍课文出处、作者生平、故事背景,梳理三个小故事,并了解三个小故事的因果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学会读、读中学,我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用阅读的力量为第二课时的人物分析,语言分析打下了基础。第二课时对人物进行逐步分析,通过三个小故事,逐步丰满人物形象。

  第一课时时,在导入时,我选择以名著为媒介,介绍《史记》。向学生交代《将相和》的时代背景:两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有一个时期叫做战国时期。当时,比较强大的国家有七个,分别是——秦、楚、齐、赵、燕、魏、韩,也称战国七雄。七个国家都想一统天下,因此战火连年。然而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是秦国,也称虎狼之国,位于赵国的西面。而赵国的东面则是富强的齐国。赵国处于两个大国之间,行事处处小心。更何况,当时的秦王是一个凶狠残暴、阴险狡诈、不守信用又贪得无厌的人。赵王也就更加小心翼翼了。通过"战国形势图",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情况,激发学生对当时历史的好奇,从而产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因为学生年龄段,对于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我成功地把他们带进课堂,带进战国时期发生在秦国和赵国之间的故事。

  通过请同学读课文,疏通生字词;齐读课文,说明"将"是谁?"相"是谁?通过自读课文,学生给每个小故事加上标题,主要是训练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并进行板书。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我都给予了肯定,关键是要求学生讲出概括的理由。再让学生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只要他们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目的是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其后,我在学生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在多媒体PPT上进行呈现。最后,留下课后问题"你认为蔺相如、廉颇是个怎样的人?"

  教学反思2

  第二课时时,我决定采用以读为主要教学手段,分析人物形象。其实,要读懂这个故事并不难,但要真正读懂蔺相如、廉颇还需要下一番功夫的。因此,我设计多层次地训练学生的朗读,希望能通过读,让学生找到感觉,身临当时历史环境中。通过学生的读来展现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蔺相如的足智多谋、能言善辩;廉颇的骁勇善战、知错就改,以及二人的共同的爱国心。在读有关描写蔺相如的句子时,我用不同的激励语言鼓励学生,当学生读出了胆识过人的蔺相如,我会称赞"好一个胆识过人的蔺相如";当学生读出理直气壮的蔺相如时,我会肯定"多么理直气壮的蔺相如啊!"这种激励手法,实是想让学生真正的投入课文中,潜移默化,从各方面去深入体会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渐渐地人物形象在学生的朗读中鲜明了,精神品质也逐渐在学生们头脑中清晰了,那么以读为本的教学设计在学生多层次读的训练中顺利完成了,并随机板书。

  最后,我对本文的语言进行的总结,希望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有所进益。即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矛盾的发生、发展与结果依次展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都是对人物刻画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的;用词力求简洁、精准。

  本次教学中,我与学生共同完成了对故事的分析,对人物的分析,对语言的分析。课堂节奏较为紧凑,对于重点的把握较为准确。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投入兴趣较大。但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当更注意让学生成为主体,更多地让学生的主体性突出。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另外,在以后的备课中,应当更加仔细,对小细节进行雕琢。总体来说,本次教学较为成功。一个完美的课堂需要反复的雕琢,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发现自己的不足,积极改正,从而不断提高自己。

《将相和》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

  三、教学准备

  课件、《史记》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畅谈名著,揭示课题

  1.师生互动

  (1)同学们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看过不少书吧!谁能说说中国的四大名著是什么?

  (2)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

  (3)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

  (4)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一个故事《将相和》。

  2.课题质疑。

  3.介绍背景

  【设计理念】:课前谈话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打开学生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拓宽学生视野。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敢于质疑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生字

  2.根据课题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设计理念】:让学生把书读通,理清课文的思路,将课文的三个故事作为一个事件来对待,树立联系地看问题的观念,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三、再读课文,找准切入点。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请画出课文中描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原因的段落。

  2.出示:第16小节:“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3.谈谈体会。

  4.理解: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能耐、爬

  5.指导朗读。

  【设计理念】:找准学习切入点,起到上串下连的效果,为研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作好铺垫。

  四、细读课文,感悟形象

  过渡:蔺相如到底有没有能耐,是不是只靠一张嘴就能当上卿呢?我们一起学习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

  2.请同学们自由读,用“~~~~”和“——”分别划出描写人物语言、为行的句子,并在句子旁白2自己的体会。

  3.讨论、交流、整理

  (1)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

  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思考成熟;

  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

  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2)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

  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3)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4)语言: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a.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

  理解“理直气壮”,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

  b.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说说你的观点。

  (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5)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踏实、坦然、轻松、放心、沉着、轻松、无惧无畏)

  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

  (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对比,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终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

  4.课文学到这里,蔺相如是不是像廉颇说的那样没有能耐?只是动动嘴皮子而已吗?说说你的理由。

  生:蔺相如不是廉颇说的那样没有能耐,他在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出使秦国的,蔺相如不畏强暴,凭着他的机智勇敢做到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这是多么不容易啊!

  生2:蔺相如与秦王的较量可以说是没有硝烟的战斗,没有大智大勇,没有不怕牺牲的精神是做不到的。并不是廉颇说的那样“只靠一张嘴”。

  师:是呀!蔺相如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他是以自己的生命来逼迫秦王,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巧妙地要回和氏璧,做到了完璧归赵。蔺相如也堪称猛将。你们说仅凭一张嘴能做到吗?蔺相如虽然没有持刀作战,但事实他唇枪舌战,同样为赵国保住了尊严。

  5.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蔺相如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

  【设计理念】: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谈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体现学生个性化朗读。点燃那种充满灵气的思维火花,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保证,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五、总结写法

  1.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抓住人物言行进行重点词句研读,品析人物的形象。

  【设计理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放手自学“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作好铺垫。

  六、课外阅读,丰富积累

  课外阅读《田忌赛马》和《禅让的故事》。

  【设计理念】:丰富积累,激发阅读兴趣。

《将相和》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强、划”,会写“召、臣”等12个字,会写“召集、大臣”等3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美好品质。

  4、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2、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

  3、结合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预习检测

  1.讲述和氏璧的来历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璞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鉴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专家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璞玉奉献给武王。武王也让鉴定专家来鉴别,结果也说是块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到楚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像你这样痛哭的,你怎么哭的这么悲伤呢?”卞和回答:“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于是,文王派人对这块玉进行加工,果然琢磨成一块宝玉,文王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和氏璧夜能发光,冬能取暖,价值连城。

  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这个故事就是由“和氏璧”引起的。(板书课题:将相和)齐读课题xx。 故事发生在20xx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之后100多年,西汉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中记载了这个故事,(板书:《史记》)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它改编而来的。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解读课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质疑交流。

  3、出示生字、词语:读准字音,指导字音、字形。随机展示图片“鼓瑟”“击缶”。指导书写“荆”,注意“荆”左右结构,左边的部分写短一些,收一些,右边的“刂”可以向下伸展一些。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同学们都读过了课文,知道了课题中的“将”是指——(廉颇),“相”是指——(蔺相如),题目是“将相和”,那么之前两人之间因为什么原因不和呢?我们先来关注两个词语,这是战国时期两个官职的名称,谁来读一读:上大夫、上卿,(指名读,正音、齐读)你们读了课文,知道这两个官职谁更高吗?(上卿比上大夫级别更高,相当于宰相。)

  2.课文围绕着“将相和”讲了三个小故事,下面我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每个小故事中小结性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并试着找出关键词概括小标题。(学生交流)

  (1)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用小标题概括——完璧归赵,看老师把这个词语写到黑板上,(板书:完璧归赵)“璧”其实就是一种玉器,所以是——玉字底。在这个故事里的这块璧可不是一块普通的璧,它是无价之宝——和氏璧。

  (2)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渑池是一个地名。在这段课文中还有这几个词语比较难读,谁来试试——鼓瑟 侮辱 拒绝 击缶;(指名读,正音、齐读)第二个故事用小标题概括——渑池之会(板书:渑池之会或渑池立功)

  (3)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用小标题概括——负荆请罪。理解“负”(背着)(板书:负荆请罪)

  (4)这三个小故事合起来就是“将相和”。请大家把这3个小标题端端正正地写在相应的故事旁边,写词语的时候注意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照,写整齐,写美观。

  3.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学生交流,师小结。

  (起因——发展——结果)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

  2、《将相和》一课由哪三个小故事构成?

  二、深入阅读,感知人物

  过渡:廉颇和蔺相如之间有和,那在这之前就有不和,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课文中直接描写两人不和的那段话。

  1、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他头上了,说说廉颇是什么样的人?蔺相如又是什么样的人?

  指导朗读,读出廉颇的不服气。

  那蔺相如是不是只靠一张嘴就会耍嘴皮子呢?我们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能告诉大家用什么方法学?(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2、讨论、交流、整理:

  (1)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2)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3)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3、看图讲述,训练表达。

  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能力。进一步了解蔺相如是个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人。

  4、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

  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6、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2)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3)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7、学生自主学习“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

  (1)学生按照以上学习方法,前后桌四人为小组进行学习。

  (2)组织交流学习情况。

  (3)小练习:

  师:廉将军为什么口口声声表示不服蔺相如,可最后为什么又负荆请罪了呢?

  结合插图想象,廉颇背着精挑到蔺相如门上请罪会说些什么?蔺相如又会怎么说?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把人物的言行写生动具体,符合人物当时的心境。

  三、总结:

  最终,蔺相如完璧归赵,“完”是完好无损,那完好无损的只有和氏璧吗?

  (引导学生回答)

  除了和氏璧,还有蔺相如自己,更为重要的还有赵国的尊严,蔺相如凭借自己的勇敢机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封为上大夫。经过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最终促成了将相和这一家喻户晓的大故事。本篇课文选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阅读,去体会其中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

  四、作业设计

  1.小练笔:请用上“无价之宝,为难,理屈,完璧归赵”等词语,把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件事简写成100字左右的小故事。

  2.搜集历史故事进行阅读。

  五、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将相和》是一篇叙事性课文。这篇课文的三个小故事中,表现蔺相如性格特点的词句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抓住这些词句,就能让学生体会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以国事为重的品质,同时感性认识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在教学时,我提出的问题是: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不和?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层层展开学习。他们从故事的发展中知道这两员大将之所以不和的最终原因是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那蔺相如又是怎么“爬到”廉颇的头上呢?学生通过阅读很快会找到结果:是因为蔺相如聪明机智,以国家利益为重,帮楚王解了围。

  长文短教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摸索实践,最终用最短的时间上好较长的课文,既完成教学任务,又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

《将相和》教案5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理解“将相和”故事意义,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2.结合具体示例说一说廉颇和蔺相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探究起点,整体感受人物形象

  1.这篇文章写了几个小故事?

  2.你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

  3.看来大家都比较喜欢廉颇和蔺相如!那么,课文是怎样刻画这两个人物的呢?快速默读课文,看看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刻画廉颇和蔺相如的。

  (板书:语言行动)

  二、品味语言,深入感悟人物形象

  师:咱们来交流一下,你觉得课文在刻画人物的时候,哪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

  (一)研究“完璧归赵”

  品读语言1: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

  你们注意到了吗?课文写蔺相如的这句话,用了哪组关联词?读着这样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谁也来读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话。

  像这样用假设关系的句式来描写蔺相如的语言,在完璧归赵故事中还有几处,先找出来读一读,再感受感受。

  品读语言2: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从这两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

  品读语言3: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绝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师引导:抓住人物的语言,我们就揣摩到了人物的内心想法(板书:刻画内心)难怪古人说“言为心声”。

  (二)研究“渑池之会”

  品读语言四: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师引导:你发现特点了吗?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种气势的?也就是说,蔺相如又在用假设的句式,以不容商量的口气,逼秦王为赵王击缶。但他凭什么敢和秦王拼呢?这一拼,最终拼来的是秦国的妥协,赵国的国威。

  (三)研究“负荆请罪”

  师:完璧归赵,蔺相如使赵国免受了秦国的欺骗。秦王很不甘心,又搞了一个渑池之会要侮辱赵王,蔺相如再一次以弱胜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回国后连升几级,被赵王封为上卿。本来顺理成章的事,却造成了将与相的不和,于是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课文还有哪些描写人物的'地方让你觉得特别精彩呢?咱们继续交流。

  品读语言五: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蔺相如的这一“避”,与完璧归赵的一“撞”和渑池之会的一“拼”一样,都是为了——赵国。难怪蔺相如要语重心长地说——引读蔺相如的话。

  为了理解得更深刻,我们不妨把他们的话对比着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品读廉颇和蔺相如的话,感受廉颇的性格特点。

  (1)廉颇:个性耿直、心直口快、直截了当。

  课文是用怎样的语言来写出他们不同的性格的?

  (2)蔺相如:反问、因果、假设。

  廉颇:对比。

  (3)有比较才有鉴别!同样是语言描写,人物的个性不同,语言也不一样。我们以后在描写人物的时候,也要注意语言必须体现人物的个性。(板书:体现个性)

  (4)说来说去,蔺相如就是想强调为了国家安危,“将”和“相”应该——和好。为了赵国,就应该——将相和。

  写话:想象一下,廉颇会对蔺相如说些什么?

  三、拓展提升,揭示“和”的意义

  1.一个知错就改,另一个真诚相待,都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从此过后(出示齐读)——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师:同心协力这四个字浓缩为一个字,就是课题中的——和。是啊,俗话说:“人和百事旺,家和万事兴”,国家也一样,正由于将相二人同心协力、同舟共济保卫赵国,秦国很多年都不敢再来进犯赵国。

  2.从此,“负荆请罪”就成了中国历一段感人的佳话,《将相和》的故事也千古流传,家喻户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同学们,这篇课文改编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和杰出的文学著作,曾被当代文学家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想知道廉颇和蔺相如和好后,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吗?建议你去买一本《史记》来读,你会感受到历史名著刻画人物形象的不同魅力。

《将相和》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将相不和的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故事?(教师借机板书)

  二、交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幻灯片)

  三、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1.齐读第1自然段,同时要求学生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接着请同学们默读第一大段。同时想一想: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呢?

  3.再默读这一大段。同时思考:

  (1)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

  (2)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请同学们想一想: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作用?

  (3)面对这个难题,蔺相如是怎么说的?理屈你如何理解?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体会一下他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4)轻声读第八自然段,想一想,蔺相如是如何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

  ①蔺相如看到秦王无诚意拿城换璧,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表现了他什么品质?

  ②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请大家找找比理直气壮更勇敢的词。这儿为什么用撞而不用磕、碰?

  ③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

  ④面对蔺相如,秦王为什么处处表现的很被动呢?

  ⑤归纳:秦王爱宝,绝口不提给城;相如假说有瑕,把玉要回。秦王怕玉碎,假意答应让城。相如一面要求典礼,一面暗中派人把宝送回。最后,秦王不得不放蔺相如回国。

  (5)这场斗争的结果怎样呢?让同学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完璧归赵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6)复述完璧归赵(提示:复述不是背诵,同学们可以根据故事梗概进行。)

  ⒋小结:刚才,我们学习完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我们是怎么学的呢?我们先读课文,找到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通过读、画、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幻灯出示学习方法)下面咱们仍旧按这种方法学习后面两个故事。

  四、观看录像剪辑,学习第二大段,默读,思考。

  1.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出来。

  2.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1)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赵王为什么决定不下,蔺相如对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2)渑池会上,秦王逼赵王鼓瑟,赵王为什么不好推辞?推辞是什么意思?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说的?画出重点词句。从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

  (3)秦王又没占到赵王的便宜,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样?

  (4)渑池之会的结果怎样?廉颇起了什么作用?

  (5)同学们,渑池会上,秦王与赵王是打成平局,还是分出胜负?为什么?

  3.小结过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蔺相如大智大勇,连连立功,封为上卿,职位比老将廉颇都高了,这就引起了将和相之间的不和。那么,在处理这场内部矛盾中,蔺相如又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呢?从中能体会他的什么品质呢?

  五、请同学们自学第三大段。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读课文。画出有关的重点词句,谈出自己的体会。

  2.检查自学情况。

  (1)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怎样?

  (2)读一读: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廉颇当时是怎样说这段话的?读一读,体会他的语气。(读出廉颇的满腔怒气和对蔺不服、不敬。)

  (3)想一想:蔺相如是仅仅靠一张嘴吗?

  (4)廉颇忽然醒悟,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那这儿为什么要用罪?廉颇为什么会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呢?从中你能看出他的什么好品质呢?

  (5)这个故事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你想想他们当时都说了些什么话?(出示负荆请罪图片)请同学演演。

  (6)想象说话

  ①如果当时老百姓看到这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

  ②这件事传到秦王或赵王耳朵里,他们可能说些什么?

  ③廉颇的手下看到他负荆请罪,又有什么感想?

  ④你看到这动人的一幕,回想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有什么想说的吗?

  (7)哪一个词最能概括将相和好?如何理解这个词呢?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3.小结:家和万事兴,国家也是同样,一个国家,既要有骁勇善战的武将,又要有能言善辩的文官,大家团结一致,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六、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本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表现了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七、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本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相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八、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并从课文中举出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2.在读书笔记上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附:板书设计

  相 将

  完璧归赵 勇敢机智

  渑池之会 忠君爱国 勇猛善战 爱国

  负荆请罪 胸襟开阔 勇于认错 顾全大局 知错就改

《将相和》教案7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召集、商议、隆重、约定、胆怯、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读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2、把握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探究

  1、同学们,“战国七雄”时期,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国家,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今天,我们就学习发生在当时的秦、赵两国之间的故事。板题,读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合作交流

  1、过渡: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读课文。

  2、自由读文,思考刚才的问题。

  3、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小组学习。

  三、品读体验

  (一)1、读课后问题二,知道本课由三个故事组成。

  2、带着课后问题二默读课文,找找这三个故事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3、学生汇报。

  4、采用多种形式引导朗读,从各个故事中找出能归纳小标题的语句,指导归纳。如:A、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小标题《完璧归赵》。B、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小标题《渑池会见》。C、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小标题《负荆请罪》。

  第二课时

  (二)、默读《完璧归赵》,思考:你认为蔺相如是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句子体会出来?

  1、学生默读思考。

  2、同位交流。

  3、学生汇报:

  评价:蔺相如是个勇敢机智的人。

  重点句段体会:

  (1)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巧妙夺回和氏璧)

  (2)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块儿撞碎在柱子上!”(理解“理直气壮”,为了国家的利益愿意牺牲自己的爱国、勇敢精神)

  (3)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交出来。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巧妙地拖延时间,让和氏璧完璧归赵)

  (4)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机智、勇敢)

  (三)、默读《渑池会见》,采用以上方法体会人物形象

  1、学生默读思考后汇报,教师引导评议。(学习方法与上个故事相同。)

  2、需要注意的地方:

  (1)找出描写廉颇的句子,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廉颇是个威震四方的将军,连秦王也惧怕三分)

  (2)从《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两个故事中找出含有秦王“只好”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什么?(在蔺相如智斗、廉颇配合的情况下,秦王无可奈何)

  第三课时

  (四)、默读《负荆请罪》故事,结合上两个故事思考:廉颇为什么不服气?

  句段一: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句段二: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句段三: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四、巩固延伸

  (一)、品读蔺相如的有关语句,体会蔺相如形象(注意在人物的语言中体会“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

  (二)、从廉颇的语言和动作中体会廉颇的性格特点(知错能改、热爱祖国)

  (三)、回顾全文,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课堂作业

  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明白的问题与同学讨论。

  板书设计:

  将相和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教学反思:

  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是本课的重点。教学时,利用语言把学生带到情境之中,让学生在读、议、辩、演中感受人物。

《将相和》教案8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学习本课生字。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2.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难点:

  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准备:

  《将相和》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18将相和(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学习本课生字。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定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3.读通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教学准备:

  《将相和》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将相和。

  2.引导学生读课题,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带着刚才的问题初读课文,并注意生字词的读音,运用已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及意思。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用来表示物归原主。

  理屈——理亏。

  绝口不提——回避而不说。

  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

  抵御——抵挡,抵抗。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每战必胜。形容善于打仗。

  负荆请罪——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3.交流初读课文的收获,以及存在的疑问。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1.默读课文,思考:

  (1)课文讲了几个故事?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2)给文章列小标题。

  2.交流,完成板书。

  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

  四、找准矛盾点,抓住探究主题

  1.看课题,既然是“和好”,那说明将相以前有过“不和”,他们为什么“不和”?找出文中那句关键的话来。

  2.找到文章倒数第四自然段,指导学生朗读。

  “我是赵国大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倒爬到我头上去了。哼,碰见他,我要给他点儿颜色看看!”

  3.那么蔺相如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嘴到底厉害不厉害?他的职位该不该比廉颇高?这就是咱们下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思考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

《将相和》教案9

  一、复习旧知,提出问题。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小故事(学生齐读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我们还学习了第三个故事,明白了蔺相如是一个顾全大局,胸怀宽广的人(板书:顾全大局、胸怀宽广),所以负荆请罪的结果是——将相和好了,蔺相如和廉颇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既然有“和”,就说明他们曾经“不和”,为什么“不和”呢?

  指名读第16自然段,明白廉颇认为蔺相如就凭一张嘴升了官,他不服气。

  讨论“嘴”指什么?(板书:嘴)

  (廉颇看不起蔺相如,认为他只是靠嘴巴说说,没有其他本领。)

  3、推出研究问题:蔺相如是不是只凭一张嘴,没有其他能耐呢?

  蔺相如帮赵王解决了许多难题,比如“完璧归赵”(出示贴图)这个故事就是一个例子。

  我们就来听一听,在这个故事中,赵王面临着怎样的难题?

  二、深入阅读,研讨材料。(完璧归赵)

  ㈠第2~3自然段

  1、 听2~3自然段录音,说一说:赵王遇上了什么麻烦事?(秦王知道赵王得了个无价之宝——和氏璧,就写信说愿意拿十五个城换这块璧。)

  2、 赵王接到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赵王为什么如此着急?

  (引读):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打。

  3、 到底要不要把和氏璧送去呢?“送”如何?“不送”又如何?能否用上“如果……就……;如果……就……”用自己的话说说赵王为什么而着急?

  (赵王深深地知道秦国并无诚意以城换璧,如果如信上所说把和氏璧送去给秦王,秦王当然不会如约交付城池,赵王就只能白白吃亏,让秦王轻易地占到便宜;如果不按照秦王的话做,只怕秦王会以此为借口,发兵进攻,到时候遭秧的就是赵国。)

  ㈡第4~7自然段

  1、正当群臣无策,赵王左右为难之时,有人向他推荐了勇敢机智的蔺相如。(板书:勇敢机智)

  听4~7自然段录音

  2、 我们来看看,所谓“机智勇敢”的蔺相如是怎么给赵王出主意的。

  (生齐读第6自然段)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拿十五个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个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3、我们以前学过,文章一般通过哪些方面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呢?(人物的言行)

  ⑴ 在这段话里,能否从蔺相如的言行中体现出机智勇敢呢?抓住重点词品一品,填好表格,说说为什么。

  ⑵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①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他在想什么呢?是在想到底要不要去吗?

  (蔺相如想的并不是去不去,而是在想如何既能保住和氏璧,又不给秦王发兵进攻制造机会。)

  ② “愿意”:在国家危难之时能挺身而出。

  ③ “如果……就……;如果……一定……”(出示句子):这是两个假设句的连用,表示对两种情况的对策。蔺相如把两种情况都考虑到了,说明他慎谋远虑,考虑周全。

  ④ 句式训练:能否用“如果……就……;如果……一定……”说一句话

  ⑷ 朗读指导:蔺相如把问题考虑得非常透彻,连对策都想好了,真可谓是成竹在胸。该怎么才能把这几句读好呢?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㈢第8~9自然段

  1、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秦国。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向秦王献上和氏璧(板书:进宫献宝)。秦王喜欢这件宝物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朗读训练:指名学生读“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赞叹”

  2、看来,这和氏璧的确是个价值连城的宝贝,连见多识广的秦王也爱不释手。可他却“绝口不提交城换璧的事”,是因为他太专注于欣赏宝物了吗?这种情况蔺相如料到了吗?

  所以在蔺相如看来,秦王(引说)“果然”绝口不提交城换璧的事,可知秦王并无诚意,要想全身而退,必有一番恶斗。那么蔺相如到底是怎么和秦王斗智斗勇的呢?

  3、总结学法,自学8~9自然段,完成表格

  请同学们用刚才学第6自然段,先听课文录音,再找人物言行,然后抓关键词句,最后悟思想品质(板书:听、看、抓、悟)的方法自学课文第8~9自然段,和你的学伴讨论讨论,谈谈你们的发现,完成表格。

  ⑴ 听第8~9自然段录音

  ⑵ 自学8~9自然段,完成表格

  4、学生反馈,教师点拨

  ⑴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知道秦王没有交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点给您看。”

  ① 这块和氏璧是稀世珍宝,真的'有“小毛病”吗?

  蔺相如这么说是为了什么?(板书:设计取回)

  ② 朗读训练:蔺相如设计从秦王手中取回和氏璧,该怎么说秦王才会相信呢?

  指名读——齐读

  ③ 秦王听蔺相如这么一说,果然中计,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说时迟,那时快,只见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一连串的动词“捧、退、靠、站”充分体现了蔺相如的机智敏捷。

  ⑵ 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① 理解“理直气壮”

  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引导学生说出秦王理屈,而蔺相如已经看清了秦王贪婪的真面目,所以能理直气壮地揭穿骗局。

  那蔺相如对秦王说这番话的时候,除了“理直气壮”之外,还包含了怎样的情绪呢?(怒气冲冲、人璧共存亡的胆量、大义凛然)

  ② 朗读训练:“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指名读——分组赛读——齐读

  ③ 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这时,蔺相如是不是真的要撞?为什么?

  原因:蔺相如捧玉撞柱是假,逼秦王就范是真。因为秦王对和氏璧爱不释手,绝不会眼睁睁地看着和氏璧被撞碎,这也是蔺相如的机智之处。

  果然,秦王中计(引读:秦王怕撞碎了璧,连忙把他劝住,说一切好商量,还叫人拿出地图,把给赵国的十五个城指给他看。)

  ⑶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句式训练:这是一句间接转述句,我们一起来直接把它改成直接引用的话(生齐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我才肯交出来。”)

  蔺相如要秦王举行“隆重的典礼”,目的是什么?

  ① 造声势,让其他五国都知道秦王欲向赵国交城换璧;

  ② 拖时间,好派人把和氏璧及时安全地送回赵国。

  ⑷ 秦王万般无奈,只好答应了蔺相如的要求。而蔺相如回到宾馆之后,还是觉得秦王绝没有诚意拿城换璧,于是(引读)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板书:完璧归赵)

  此处,可以看出蔺相如料事如神,做事果敢。

  ⑸ 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① 理解“大大方方”

  蔺相如私下派人送和氏璧回赵国,可能会有怎样的后果?

  此时,情况危急,秦王随时可以给蔺相如扣上欺君的罪名,可蔺相如仍能保持翩翩的君子风度,大大方方,他的胆识实在是让人佩服。

  ②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自由练说——指名说

  ③ 归纳:蔺相如对秦王说,假如你有诚意的话就先交城,我们赵国也会马上把和氏璧送过来,不然,就算你杀了我,你不但得不到和氏璧,反而会被天下人耻笑,原来秦国是这么不讲信用。

  ④ 朗读训练: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⑤ 蔺相如和秦王据理力争(板书:据理力争),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的送蔺相如回国。

  ㈣ 朗读描写秦王的三句话

  1、朗读训练:蔺相如的言谈举止,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他的随机应变和敢作敢为。而他的勇敢机智也让因贪婪而理亏的秦王处处表现得很被动,总是被蔺相如牵着鼻子走。请同学们找出描写秦王无可奈何的句子,再读一读,相信你能读得很好。

  自由读——指名说(出示)——指名读——男女分读——齐读

  ⑴ 秦王怕撞碎了璧,连忙把他劝住,说一切好商量,还叫人拿出地图,把给赵国的十五个城指给他看。

  ⑵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⑶ 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送蔺相如回国。

  2、作者通过描写秦王处处受制于蔺相如来表现蔺相如勇敢机智的写作方法叫做,(引生齐说:侧面描写)。

  ㈤ 第10自然段

  这场斗争的结果如何呢?

  (引读)因为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三、参照板书,详细复述

  1、 学了这个故事,我们都为蔺相如的勇敢机智而折服,相信同学们也都希望能把这个故事从头到尾,有条有理地讲给别人听,那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就来试一试。

  2、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经过,大致上可以分为这么几步(指板书):进宫献宝→设计取回→完璧归赵→据理力争。同学们可以根据板书和自己制作的表格,在加上故事的前因後果,自己先试着说说看,自己练完之后,讲给同桌同学听一听。

  3、指名说

  四、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勇敢机智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将相和》教案10

  教学内容:

  讲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从整体入手,启发提问,直奔重点、难点,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1.板书课题后提问: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廉颇、蔺相如为什么不和?廉颇是怎么说的?从课文中找出廉颇说的这段话,读一读。

  3.继续提问: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爬到他的头上去了,他说的对不对?不对,靠什么(引导学生读议第一段。提示三个故事的联系)?

  二、学习第一段,幻灯提示本段重点内容,通过重点部分人物言行的读议,了解人物品质

  1.默读第一段。

  思考题: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是怎样立功的。

  阅读要求:抓住蔺相如的言行,认真理解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即他具有怎样的品质。(学生默读、勾画、思考;教师板书:言行→品质)

  2.幻灯出示图片——课文中第一幅插图。学生看图后,教师提问:画面上表现的是这一段中哪一小节的内容?然后指名读这一节。(第八自然节)

  3.结合这一小节描写蔺相如言行的语言说一说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学生读议中,教师适时做如下点拨:

  ①蔺相如理直气壮地面对秦王,他的理在哪里?

  ②蔺相如说着,举起和氏璧说是要往柱子上撞。在他要撞却没撞的瞬间,他可能想些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机智勇敢”

  4.教师小结:蔺相如是怎样做到完璧归赵的呢?他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秦王的骗局,又抓住秦王爱璧的心理,机智勇敢地与秦王斗争,争取主动,赢得时间,做到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了大功。那么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的呢?

  三、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抓住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主要内容,通过人物言行,了解人物品质的方法学习第二段,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强化训练重点

  1.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加深训练重点:“言行→品质”的印象。

  2.提出进一步要求:不借助图片提示,确定此段的重点内容。(第三自然段)

  3.学生默读、思考、抓住人物言行议论(议论重点:“生气极了”,“再要求…再要求……”“不答应……拼了”)。

  4.教师小结:蔺相如不畏,在与秦王的斗争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认为他是靠一张嘴上去的,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继续学习第三级。

  四、读议第三段,围绕“和”字,抓住人物言行,进一步突出人物思想品质

  1.指名朗读这一段。

  2.要求学生自己确定贯穿全段的'思考题。

  3.抓住人物言行,围绕“将相是怎样和好的”读议此段。

  教师适时点拨:

  ①“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这句是不是蔺相如自我吹嘘,为什么”(引导学生回顾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立功的情景,再与对廉颇忍让的言行对比,突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

  教师板书:“顾全大局”

  ②“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秦国必然趁机来打我们。课文中哪个地方证明了蔺相如的话是对的(引导学生体会;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大作用。板书:英勇善战;蔺相如充分估计廉颇作用,可廉颇却贬低蔺相如的功劳,两相对比,看出蔺相如的高尚;认识到:为了国家的利益,必须和好。)

  4.教师范读蔺相如说的这一段话。

  5.这一段话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为什么?等教师提示后,学生齐读“我所以……利益”。

  6.学生读议“负荆请罪”一节。(引导学生通过廉颇的动作描写,突出他为了国家利益,知错就改的品质)。

  教师点拨:

  ①在对蔺相如的态度上,廉颇开始是“很气”,后来又觉得“很不应该”,这是为什么?

  ②廉颇认识到自己错了,登门请罪,他为什么把自己的错误看成是罪过?

  幻灯出示第一幅插图,学生看图,教师小结

  学生齐读“负荆请罪”一节。

  五、总结全文

  教师提问:

  1.通过这一段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蔺相如和廉颇哪些高尚品质。

  2.这些品质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出来,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板书:言行

  品质

  教师总结:我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不仅学习了廉颇、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团结一致的爱国主义思想,而且学到了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将相和》教案11

  《将相和》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领会和学习这一写作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本着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的宗旨,围绕课文教学重点,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步骤:

  (一)疑

  在正确读出课题后,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看着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纷纷提出:“将”是谁?“相”是谁?“将”、“相”为何失和?又怎样和好?……质疑以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愿望。在学生质疑时,教师板书:

  (二)读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去读课文。在阅读中识读生字新词,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明确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当中,教师去掉上面板书中的问号,第一次完善板书。

  (三)讲

  要求学生讲讲三个小故事。既是复述的训练,又进一步熟悉故事内容,为下一个教学环节作准备。三个小故事的复述指导由“扶”到“放”。具体做法如下:

  “完璧归赵”:师生一起阅读故事,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共同列出提纲(小黑板上)。让学生边看提纲,边看课文插图进行复述。

  “渑池会”:让学生自己阅读故事,列提纲,看提纲复述。

  “负荆请罪”:让学生看课文插图,回想故事,进行创造性复述。

  (四)品

  一品人物特点。在复述故事后,追问:你觉得“将”、“相”各是怎样的人?让学生充分发言,师生评判,形成共识,第三次完善板书。

  二品课文是如何体现人物特点的(这是整篇的教学重点,花时要多)。先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用笔划出文中能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并分别注明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然后进行交流。交流时随机进行品读,要求读出适当的语气,读出感情。

  通过交流、品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廉颇、蔺相如的可贵,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渗透思想教育。

  三品课文的写作方法。在前两品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出本课的写作方法。

  (五)写

  让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一次小练笔:写一个人物片断。要求选取一件典型的事,注意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一个特点。小练笔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真正掌握学到的写作方法,也使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

  关于教学设计的三点说明:

  1、把预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即“读”),有利于加强指导,提高教学效益。

  2、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较多。不要集中学习,可随课文识读理解,个别词语也可随课文进行说话训练。

  3、教学时间为两课时。

《将相和》教案12

  一、谈话导入,理解课题

  师:和,一个简单的汉字,不仅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处事智慧,更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课件:①奥运会开幕式“和”字部分的精彩镜头)

  两千多年前,孔子曾沿黄河奔波,把“和为贵”的信条四处传播。他经常以“和”训导自己的弟子:立身处世要“克己”,要由“人和”推及“政和”,甚至延续到整个人类,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和”的故事-—题目是《将相和》。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三、检查预习:聊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课前预习课文了,那我们聊聊吧!课文中“将、相”分别指的是谁?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

  师:回答正确,看来你预习的很认真。

  四、学习新课

  师:题目是《将相和》,那肯定有不和的时候,为什么不和呢?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师:同学们找的很准确,那你能把它给大家读一读吗?

  师:你知道廉颇为什么这么说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史记》中描写的蔺相如和廉颇的片断。

  课件②出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师: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感觉?师:是啊,廉颇是上卿,而蔺相如出身低微,他只是赵国宦官缪贤家的'一个门客,而这样的人最后职位却比廉颇还要高,你是不是也会为廉颇抱不平呢?来,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送到句中。

  师:从读的课文中,老师能看出廉颇的不满。

  师: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那么蔺相如的嘴到底是不是只会耍嘴皮子?官到底该不该升?

  板块二:紧扣人物语言,丰满人物形象

  师:我们先来看看“完璧归赵”课件③图片这个故事。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的话做上记号。

  课件④出示:

  “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师:我们来看第一句话课件⑤,你觉得璧有毛病吗?你能找到相关的证据吗?

  师:既然璧这么珍贵,那就是蔺相如在说谎了?到底是不是这样?来让我们找到当时的背景来谈一谈。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师: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说蔺相如说璧有毛病,这是在说谎吗?你能体会出什么?

  师:是的蔺相如是机智、聪明的??

  师:让我们机智聪明地读出“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师:课件⑥出示第二句蔺相如是怎样说这句话的?理“直”在哪里?

  师:请大家默读2到8自然段,划出重点句,组织好语言,替蔺相如来摆摆这个理。

  师: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理由充分,说话才有气势。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师:有理有据,所以蔺相如面对的虽然是虎狼之国的秦王,却仍然毫无惧色,言语中字字掷地有声。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师:蔺相如真的撞吗?

  师:除了金蝉脱壳之计,蔺相如还用了几个计。请大家接着读书,看看谁能读出来?

  师: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宫见了秦王才会怎样说?

  出示课件⑦: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

  师: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请大家再读蔺相如的话,揣摩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蔺相如已经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会杀他,所以才会大大方方地说——

  师:你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

  师: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也被秦王客客气气地送回了赵国。咱们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来了。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请大家读书,找出文中的句子来。

  师:你们又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

  师:“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板书,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这个“完”是什么意思?那你说还有什么也完好无损地带回了赵国,是啊!是赵国的尊严,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你们说说,他这张嘴是耍嘴皮子吗?

  板块三:深入人物角色,提升人物精神

  师:接着,让我们走进第二个小故事“渑池之会”和第三个小故事“负荆请罪”

  师:总结学习“完璧归赵”的学习方法,课件⑧出示:抓住蔺相如的嘴说的什么话来学习。

  师:小组讨论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表现。

  师: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蔺相如呢?他再一次维护了什么?

  师:而这样的蔺相如却被廉颇误解,如果你是蔺相如会怎么做呢?来让我们看看蔺相如究竟是怎么做的?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廉颇,现在面对这样一个“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爱国的人才,你还会不服气吗?那会怎么做?怎么说呢?他们两人最后的结果样?结合插图表演“负荆请罪”这一部分。

  师:通过同学们的表演,你体会到了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知师:同学们,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立了大功,官职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两人不和,最后廉颇知错就改,负荆请罪二人和好,塑造了大智大勇,宽容大度的蔺相如和知错就改的廉颇,二人和好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那就是二人都有一颗爱国之心。多么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塑造,这就是《史记》给我们带来的精彩人物,课后,你可以走进《史记》,来认识更多这样的人??

  (课件⑩出示:《史记》封面和作者司马迁)

  五、课堂小结

  中国文学浩如烟海,它正等着我们去亲近、去感受、去品味,正如我们祖国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让我们再回到奥运会的开幕式课件⑾出示,“和”字是不是带给我们更深的体会,它表达了我们国家共建和谐社会的的愿望,寄托着中国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崇高理想,让我们一起努力,记住这个并不复杂的字:“和”。(题目中“和”字改成红色)

《将相和》教案1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8课《将相和》

  课时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爱国思想。

  2、运用抓住人物言行研究的方法,感受人物形象。

  3、有感情地朗读人物语言描写,通过朗读感悟,初步体会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重点:

  重点感受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的性格特征;初步感受廉颇居功自傲、知错就改的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整体感知

  1、揭题:这节课咱们继续我们的历史文化之旅,请大家齐读课题。

  2、交流: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老师想知道在这次历史之旅中,你遇到过哪些人,碰到了哪些事,对课文有了哪些简单了解。(板书:蔺相如 廉颇)

  3、小结:课文围绕蔺相如、廉颇这两个人物,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记叙了将相由不和到和的经历。

  二、切入,直击冲突处

  1、文中有个句子让我们感觉到了将相的不和,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把这个句子找出来。

  2、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3、自由读句子,你读出了什么?

  4、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廉颇的气量狭小、居功自傲、耿直爽快、英勇无敌的多维形象)

  5、在老将廉颇看来,蔺相如的官职做的比他大,就靠着一张嘴。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板书:嘴 ?)

  6、我们就来看看蔺相如的这张嘴, 看看这张嘴有何特别之处?

  三、品读,感受蔺相如

  (一)研读完璧归赵,感受无我

  1、默读文章第一部分,画出完璧归赵中这张嘴说了什么,是怎样说的,读了之后想想你有了怎样的感受。

  2、交流,找出蔺相如说的话。(其中有个转述句,要学生试着改为蔺相如直接说的话。)

  3、比读一、三句:

  出示句子: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⑴对比着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这两句话,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矛盾的地方吗?(蔺相如先对赵王信誓旦旦地承诺一定把璧送回来,现在却对秦王说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怎么回事?)

  ⑵理直气壮什么意思?他为什么敢理直气壮地威胁秦王?(引导学生感知蔺相如有敏锐的`洞察力,他看出秦王没有以城换璧的诚意和十分喜爱和氏璧,体会蔺相如的机智,持璧在手,底气充足。)他不理直气壮行吗?

  ⑶你觉得蔺相如这个人怎么样?

  ⑷指导朗读。你来威胁秦王试试看。

  4、比读二、四句:

  出示句子:

  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⑴我们再来对比着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这两句话,你又发现了什么?

  ⑵交流。(引导学生认识蔺相如都是在骗秦王。)

  ⑶蔺相如为什么要骗秦王呢?你读出了什么?

  ⑷指导朗读。现在,我就是秦王,和氏璧在我手中,谁能从我这骗去?

  5、品读第五句:

  出示句子:

  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⑴读一读,你又读出了什么?

  ⑵大大方方怎样理解?

  ⑶当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完这番话,等待他的很可能是什么?为什么?

  ⑷面对强大而不讲理的秦王,面对很可能到来的死亡,蔺相如为什么能做到大大方方呢?(引导学生体会,已经完成了赵王交给的任务,不辱使命的蔺相如此刻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⑸来咱们一起放声读一读,读着读着,立在你心中,站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个人?

  6、讨论:蔺相如把生死都置之度外,他为的是什么?

  7、小结:为了保住国家的利益,蔺相如能够忘却个人的生死,让我们记住,蔺相如这个为了国家利益而无我的人(板书:无我)

  (二)研读渑池会见,感受无畏

  1、接下来,我们品读渑池会见中的那张嘴, 请大家自由读文章第二部分,看看这时站在你眼前的又是一个怎样的蔺相如?

  2、交流:这时站在我们眼前的又是一个怎样的蔺相如?你是从哪读出来的?

  3、出示句子: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4、你从哪里感受到蔺相如的勇敢无畏?

  5、指导朗读。现在你就是机智勇敢的蔺相如,你来逼逼不可一世的秦王。

  6、思考:蔺相如为什么再次把生死置之度外,用命去逼秦王击缶?

  7、师述: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蔺相如能够不顾个人的安危,让我们记住,蔺相如这个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而无畏的人(板书:无畏)

  8、齐读。让我们一起勇敢地逼逼秦王。

  (三)研读负荆请罪,感受无私

  1、仔细读读负荆请罪中的这张嘴,从蔺相如的话语中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2、出示句子: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3、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把这个句子换个说法。

  4、敢骗秦王、敢逼秦王的蔺相如为什么要避着不如秦王厉害的廉颇呢?他到底怕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矣)

  5、他时刻想到的是什么?

  6、指导朗读。

  7、师述:为了保持国家的安定,蔺相如时刻想到的是赵国、赵国,让我们记住,蔺相如这个为了保护国家的安定而无私的人吧。(板书:无私)

  8、我们再来看看廉颇的话,蔺相如真的就靠一张嘴吗?从这张嘴的背后你又读出了什么?

  9、师述:蔺相如靠的那仅仅是一张嘴啊,他是以他的生命做代价去骗秦王,去逼秦王。尽管他没有出入刀光剑影的战场。但他用他的唇枪舌剑,他靠他的无我无畏无私为赵国保住了利益,维护了尊严,保持了安定!

  四、回归,感受廉颇

  1、读了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你对廉颇有了新的认识吗?(板书:知错就改)

  2、负荆请罪什么意思?这里有个细节脱下战袍,战袍对将军意味着什么?廉颇为什么要脱下这身象征着荣誉、身份和地位的战袍?

  3、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引导学生感受廉颇的爱国)

  五、总结,体会和为贵

  1、因为爱国,战功赫赫的廉颇将军能负荆请罪,也因为爱国,勇敢机智的蔺相如虽不怕秦王,却处处避着廉将军。因为他们知道,和则万事兴,和则国家强,和为贵啊!(板书:爱国)

  2、齐读最后一句话。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板书设计:

  18 将 相 和

  蔺相如 无我 无畏 无私 嘴

  爱国

  廉 颇 知错就改

《将相和》教案1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多角度去感受和发现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人物至今让我们难以忘怀。你们知道那些历史人物的经典故事?请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所了解的历史人物)

  2、教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文中的“将”、“相”各指的是谁?“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

  3、指名到黑板前书写:“将”廉颇,“相”蔺相如。(请学生评价黑板上的书写)

  教师:“和”(板书“和”和好、团结)用课文中的哪个词还可以解释这个字的意思呢?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将相和》这个故事是有哪几件事组成?

  2、学生交流后得出《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事件组成的。

  3、教师:这三个事件在文中的叙述顺序能否颠倒?教师:对,这三个小故事是不能颠倒顺序的,他们之间存

  在着因果关系。请同学们选择关联词语天空,理清故事之间的关系。

  课件出示:

  ( )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立了大功,( )赵王提升了他的职位。

  ( )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想给他个下不来台。

  ( )蔺相如顾全大局,感动了廉颇( )廉颇就登门负荆请罪,表现出他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 )蔺相如和廉颇齐心协力,( )使秦王不敢进攻赵国。

  三、品读课文,感知形象

  1、同学们通过阅读,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你们能评价一下文中的几个人物吗?

  2、选读重点句段,走近蔺相如。

  教师:我发现大家说得最多的就是蔺相如。这个人物贯穿三个小故事的始终,我们来进一步了解他。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描写蔺相如的有关语句,一边快速默读,一边画下来。

  (1)临危受命

  出示:“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教师:蔺相如的这番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用一个词概括就是——临危受命(板书)。赵王问怎么办,它是不假思索的说了这番话吗?

  教师:对,“想了一会儿”,也就是他经过慎重思考以后的,胸有成竹、掷地有声的说。

  (指导学生朗读)

  (2)略施小计

  教师: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你看。”这句话是真话还是假话?你觉得这样说妥不妥?为什么?(学生交流,教师引导)

  (3)理直气壮

  出示:“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撞碎在这柱子上!”(教师指导朗读)

  从这个“撞”字上,你看出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不辱使命

  教师:当然,作为强大一方的秦国对赵国的威胁并没有因此消除,几年后的渑池之会,蔺相如面对秦王对赵王的侮辱,又怎样说? 出示:“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学生交流,教师引导:面对强敌,我们又一次看到了蔺相如的'爱国之心,看到了他过人的谋略和勇气)

  (5)顾全大局

  教师:就是这样一位在敌人面前勇敢、机智的蔺相如,廉颇却说他是靠耍嘴皮子立功的,你认为这样评价合适吗?

  教师:你们从蔺相如的话里听出了什么?

  3、画出描写廉颇语言,行动的句子,用心读一读。

  教师:廉颇说蔺相如的话你们赞同吗?请说明理由。想象一下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两个人会怎样对话?

  (学生展开想象,各抒己见)

  教师: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

  教师:从廉颇负荆请罪这件事,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四、研读课文,深化认识

  1、教师: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你认为赵王感到幸运吗?为什么?

  2、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3、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组织学生研读《史记》中的原著。

《将相和》教案15

  一、课时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召集、商议、隆重、约定”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初步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3、深入学习第一个小故事,体会人物形象。

  二、教学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初步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导入

  师:今天,让我们随着要学的这篇课文,走进中国的.古代名著,去认识几位中国古代的名人。先一起把课题读一读。(齐读课题)

  (二)检查词语自学

  师:同学们都已经预习过这篇课文了,那现在老师要来检查一下你的预习是不是到位了。

  出示词语,指生读,正音,齐读。——名师指点:有些词语应该拿出来让学生理解一下,比如“缶”、“瑟”、“上卿”、“上大夫”、“和氏璧”,这些离我们平时的生活比较远,也不常用,所以教师应强调一下。

  (三)、检查课文自学

  师:词语过关了,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看这篇课文的题目,结合你的预习,你能不能来谈一谈你对题目的理解。题目是什么意思呢?——名师指点:此处时间再少点,不需要再让学生起来讲,就教师引,学生一起答就可以了。现把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解决掉。

  (让学生理解: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也就是说课文主要讲了蔺相如和廉颇从不和到和好的过程。)

  (四)、理清课文脉络

  师:那课文围绕蔺相如和廉颇从不和到和好这一件事,讲了几个小故事呢?再给你几分钟时间,打开课文快速地读一读,找一找。(出示要求:读课文,找找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自然段,并给每个小故事加上一个小标题。)

【《将相和》教案】相关文章:

将相和教案09-17

《将相和》教案01-20

《将相和》教案05-31

《将相和》教案15篇08-31

《将相和》教案(15篇)01-05

将相和教案15篇02-08

将相和教案14篇02-19

《将相和》教案(精选15篇)06-01

《将相和》教案(汇编15篇)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