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月光曲教案

月光曲教案

时间:2023-03-12 15:14:07 教案 我要投稿

月光曲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月光曲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月光曲教案(通用15篇)

月光曲教案1

  一、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中讲述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着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的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二、 教学设计思想:

  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思想,我是这样设计的:本课8个生字。第一课时完成生字、词语的教学,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的大意,并完成课后第四题的练习。第二课时围绕课后思考题,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三、 教学目标:

  a)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b) 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c) 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 重点、难点:

  1、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2、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1、 同学们,请听。(播放乐曲《月光曲》)

  2、 师:同学们,听过这首曲子吗?它叫“月光曲”,是德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即兴创作的。贝多芬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被世人尊称为“乐圣”。关于这首曲子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二、)请快速浏览课文一遍,想一想:这个故事先讲什么?接着讲什么?最后讲什么?(随机板书:贝多芬、走近茅屋、弹奏一曲、即兴创作)

  (三、)谈话激趣:

  1、 贝多芬作为大音乐家,到各地演出还到小镇上演出,并且无偿为穷苦人盲姑娘弹奏,弹了一曲,又弹一曲《月光曲》,这第二次弹奏的曲子是不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生:从“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可以看出,他不是早已谱写好的。)

  2、 显然,贝多芬是在小茅屋里乘着兴致把曲子弹奏出来,而后追记的。我们知道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那么是怎样的情境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名曲的呢?

  (四、)教学3——8自然段。

  1、 请默看3——8自然段,拿笔,看看你从哪些句子,哪些词语,或者哪些标点符号读懂了什么?在有关句子、词语、标点符号旁写上自己的感受。

  2、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3、 抽生汇报,并及时指导感情朗读。

  生:我从姑娘说的话“这首曲子多难弹啊!……那该多好啊!”知道盲姑娘是多么喜爱音乐,多么想去听音乐会呀!

  师:你体会得好。那么,你能不能把盲姑娘当时那种迫切的心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呢?(抽读、齐读)

  生:我还从皮鞋匠说的话中的两个“太”字,读懂了皮鞋匠很爱妹妹,但他不能满足妹妹的要求,心里难过。

  师:体会得好!他当时的心里只是一些难过吗?

  生:不是的,是很难过。

  师:对,很难过。难过得……(师指自己的心)

  生:心里很痛。

  师:对,皮鞋匠当时心里隐隐作痛。那么怎样读这句才能表现出皮鞋匠买不起入场券时心里隐隐痛楚呢?

  (指导读好皮鞋匠的话)

  生:我还从盲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知道盲姑娘也很爱哥哥,她很懂事。

  师:你体会得好!看来,你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生1:我还从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看出贝多芬很同情穷兄妹俩,他是一个大音乐家,但他不拿架子,却还那样热情地要为盲姑娘弹奏。

  生2:我还从六自然段中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知道盲姑娘发现弹琴的人是贝多芬本人的时候,她很惊喜,有些不相信。

  生3:我要补充。从这里的两个“!”可以看出盲姑娘确实很激动,她赞美贝多芬的钢琴弹得好。

  师:只是好吗?

  众生:不只是好,是特别好。

  师:从哪个词语能看出?

  生1:从“纯熟”可以看出贝多芬的钢琴弹得特别好,他弹琴的技术很高超,可以说是出神入化。

  生2:我要补充,我认为当时盲姑娘惊喜的原因是她认为此人肯定是贝多芬本人,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把曲子弹得这样纯熟,如果是其他人的话,就不一定弹得这样好。

  师:盲姑娘可是看不见的呀!她凭什么断定此人就是贝多芬?

  生:盲姑娘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是她用心去感受音乐,她懂音乐,她知道只有创作乐曲的本人才能弹得这么纯熟,所以她断定此人就是贝多芬。

  师:你们体会得都很好。那么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把盲姑娘当时那种赞美、惊喜表现出来呢?

  师:同学们,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后,他作何反应?

  众生:贝多芬没有回答。

  师:他怎么不回答?他当时怎么想的?

  生1:我认为他不回答的原因是他不想张扬自己,他当时可能在想,还是不回答盲姑娘吧,她喜爱音乐,我就再给她弹一曲吧!

  生2:我认为贝多芬当时听了盲姑娘的话也很激动,他来不及回答,当时他很惊讶:啊,在这个偏僻的地方,竟然有人这么懂音乐,这个盲姑娘不简单呀!

  师:你们真会想象,会体会。同学们,贝多芬发现盲姑娘很懂音乐,你们想,“我”懂音乐,她懂音乐,这叫什么?

  众生:这叫“知音”!

  师:对,这叫“知音”。大家都知道知音难觅呀!在这个穷乡僻壤的地方竟然找到一个知音,而这个知音是正常人吗?

  生:不是的,她是残疾人,是盲人。

  师:对,这个知音不是正常人,是一个才十六七岁的盲姑娘呀!贝多芬此时的心里能不激动吗?所以他问盲姑娘……

  生齐答:“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出示插图)

  师:此时此刻,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吹起了茅屋里破旧的窗帘。那皎洁的圆月就在窗外,它那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里来,你们看到了什么?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图上的情景描述出来吗?

  生:我看到了那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里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是那么美丽。这时,贝多芬不由弹起了琴键,穷兄妹俩听得是那样认真。

  师:文中是怎样描写图上的内容的?

  生:文中第八自然段描写图上的内容。

  师:好,那我们就一起来轻轻地、美美的读第八自然段吧,让我们细细地体会这清幽的月光下的一切。

  (生有感情地齐读第八自然段的内容)

  (五)教学9——10自然段内容。

  (《月光曲》响起)

  d) 师:同学们,你们听见了什么?

  生:我听见音乐开始很慢,接着逐渐快起来,最后又快又强。

  e) 这段曲调是贝多芬用钢琴弹奏出来的,文中是怎样用文字来描述这段曲调的呢?找一找,找出来画上“﹏﹏”。

  f) 抽生回答所勾的句子,师随机出示句子:“他好像面对着大海……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请大家自由读这几句话,根据你对音乐的理解,体会《月光曲》的曲调可能是怎样的?

  (出示选择题)

  根据自己的理解,《月光曲》的曲调是( ),请选出合理的答案,并说出理由。

  a:舒缓——明快——激昂

  b:明快——激昂——舒缓

  c:舒缓——激昂——明快

  (3)抽生选择。

  生:我选择a。因为月亮开始升起,表明月光下的`一切都很幽静,这时,音乐应该是舒缓的;接着,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微云在月光的照耀下飘动着,音乐应该是明快的;最后,风起浪涌,月光下的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音乐应该是高昂激越的。

  (4)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再来听听《月光曲》,看看曲调同大家的理解是否一样。(放音乐)

  (5)把眼睛睁开,贝多芬用钢琴弹奏出这么美的乐曲,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段曲调表现出来呢?

  (6)试读、抽读、范读、再抽读、配乐读。

  (六)引导学生联想。

  1、 同学们,学到这儿,你们有问题问吗?

  生:为什么皮鞋匠听了贝多芬的《月光曲》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呢?(抽生解答)

  2、 引读“皮鞋匠看看妹妹……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3、 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抽生解答)

  4、 引读10自然段。体会并读好“陶醉”、“苏醒”。

  5、 同样的音乐,不同的人理解不一样,产生的联想也不一样。黄老师相信我们五、三班的59位同学,你们听了《月光曲》后产生的联想也不一样。(放乐曲)

  6、 抽生谈谈听了《月光曲》后产生的联想。

  (七)学完了课文,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八)总结扩展。

  1、 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8——10自然段。

  2、 同学们,学完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或者是你想对图中的哪一个人物说说心里话?(随机板书:有才华、有爱心)

  3、 同学们,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段乐曲,想听吗?不过,听完以后要把联想到的景象告诉大家。(放《苗岭的早晨》)

  4、 抽生谈谈联想到的景象。

  (九) 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8——10自然段。

  2、 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联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3、 上网或查资料进一步了解贝多芬。

月光曲教案2

  一、说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在课堂上,充分给予学生主动权,让学生自己去想,去说,去做。教师引导鼓励自己的见解,把活跃的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相互合作,师生交往,共同发展,实现教学重心由重知识传授转向学生发展,由教师"教"向学生"学"转移。

  《语文课程标准》又规定,五年级的学生要能"在阅读中揣摩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教师在课堂中应注重阅读,尽量多给学生时间去阅读课文

  二、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月光曲》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作者运用联想,对话描写等等表现手法,使得课文集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体。

  第一段(第1自然段):简单介绍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第二段(第1—10自然段):详细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

  课文可以分为两段。

  2、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五,六年级的学生要能"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根据教材编排和课文特点,以及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月光曲》一课教学的总目标制定如下:

  学会7个生字,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能用"格外,仿佛"造句。

  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通过朗读,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及分辨实际事物和联想部分;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

  4、课时安排

  本课计划3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是:按课后练习2中的(1)(2)小题问题研读课文2—7自然段。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是:根据课后练习2中的第(3)小题研读课文第8—10自然段。学生领会课文表现的意境并能有感情地配乐朗读第9自然段并背诵。

  三、说教法学法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下通过教师所讲的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知识的。这种观察和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是一种积极的思维。从这一点出发,本节课教法的知道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整节课的教法设计体现了"以训练为主的教学基本模式",尽量让学生动脑,动口,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精讲,善导,激情,引思"八字贯穿各个教学环节。

  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1、情境法——激发学习兴趣,热情参与。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3、讨论法——积极参与,得出结论。

  4、练习法——感悟课文,体会内涵。

  四、说教学流程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目标为中心,提问为主线"这一原则,以达到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的。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样导入新课,从主观上吸引了学生,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解决生字词并整体感知课文

  (1)我给学生提出边听朗读录音边找出你认为难读难懂的生字词的要求,学生有目的地听朗读录音,通过声情并茂的录音朗读,学生入情入境。

  (2)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学会本文的7个生字,理解本文的14个词语。

  (3)鼓励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四人一小组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我又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这个环节,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难读难懂的生字词及小组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为下一个环节突破重难点做准备。

  3、细读课文,理解教材

  (1)理解贝多芬给盲姑娘弹琴的经过,即学习课文第2—7自然段。

  为什么贝多芬要给盲姑娘弹钢琴曲

  贝多芬弹完一首,为什么又弹了一首

  贝多芬是怎样把第二首曲子记录下来的

  在这一环节,我重点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在体会中朗读。

  (2)让学生找出第8,9段中的实写部分和由实际事物引起的联想部分。

  这个环节让学生感受到了《月光曲》表现出的意境是多么的美妙。学生带着这种美的感受朗读课文,读的很有感情。学生也更好地了解了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理解第10自然段中"陶醉","飞奔"各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3)贝多芬是怎样把第二首曲子记录下来的

  这个环节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精妙,在品词析句中确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4、归纳总结

  (1)鼓励学生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让学生按事情的发展,了解贝多芬感情的变化。

  这个环节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巩固练习

  (1)全班齐读第9自然段并尝试背诵。

  这个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诵读能力。

  6、布置作业

  (1)完成生字词的抄写。

  (2)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3)完成与本课有关的课堂练习和同步练习。

月光曲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券”,理解部分词语及课文第二段第一部分,回答课后第1题D小题。

  2、初步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回答课后1题的第1小题。

  2、感受《朋光曲》美的意境,感受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关于描写月光的词语你知道几个?

  生1:月光融融

  生2:月光皎洁

  生3:月光如水

  生4:《静夜思》这首诗中也写到了月光,“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评:这是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建立了文本与语言积累的联系。可谓精妙。]

  师板书课题。

  师:知道的真不少,今天咱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也和月光有关。请同学们读课题生齐读课题。师:贝多芬曾经这样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他与一对穷兄妺之间的故事,描述了他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着重思考什么问题?

  生1:文章写了他与穷兄妺俩的一件什么事?

  生2: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生3:贝多芬在这首曲子里要表达自己的什么感受?

  生4:他的这种感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生5: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教师与学生共同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建构。学生是充满好奇的,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创设问题情境,符合以学定教的新理念。教师角色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必定能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二、整体感知,畅谈所得

  师:同学们很善于动脑筋,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自己能体会到什么,有什么疑问?

  生自由读。

  师:读了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谈一谈?

  生1: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很崇拜他。

  生2:盲姑娘家很穷,她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生3:贝多芬是一位很善良的人,他对穷人有同情心。

  生4:贝多芬演奏的曲子太好了,兄妺俩都陶醉了。

  生5:我有个问题:“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再为她弹一曲呀?师:问得好,真会动脑筋!

  生6:我也有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就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的自我感受和体验,这体现了对学生生命的尊重。生命的价值在于自我主体的发挥以及得到他人的赏识。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感受与理解是多元的,多角度的,具有个性化的,教师要在情感上给予支持,精神上给予鼓舞]

  生7:老师,我知道为什么?

  师:请讲。

  生7:这首曲子是他现想出来的,

  师:这叫即兴创作。

  生7:对,他即兴创作,害怕忘了,所以才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8:他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

  师:也就是说是什么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呢?问得太好了,抓住了最关键的问题。现在咱们就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阅读是教师、文本、学生的对话。这种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情感与情感的沟通,知识与知识的互补,凸现了现代课程的新理念--在互动合作中学习。问题是教学的生命,只有学生不断的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才构成了有生命的教学。]

  三、分节细读,探究贝多芬创作灵感的产生

  师: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文章的第二小节,仔细体会一下贝多芬的心情。

  生读。

  师:从“幽静”一词能想像到什么?

  生: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围很安静。

  师: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吗?

  生1: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肯定很愉快。

  生2: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他肯定很惊讶,很好奇,这么一个小镇上有人在弹我的曲子,他是谁呀?

  生3:弹得断断续续的,肯定不熟悉,有没有人教他?

  师:体会得好,所以他就——

  生:走近茅屋。

  师:接下去读第三小节,继续体会他的感情。

  生读。

  师:从兄妺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姑娘渴望能亲耳听一听贝多芬是怎么弹的。

  生2:兄妺俩相互体贴。从哥哥的话中我体会到他很伤心,因为他不能满足妺妺的心愿。妺妺感觉到了,就连忙安慰他,说自己不过是随便说说罢罢了,实际上她非常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

  生3:盲姑娘很善良。

  [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关键是教师如何把问题呈现出来,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时机的把握,顺其学生的心理需求,画龙点睛式的一问,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探究。]

  师: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生:很激动,我会进去为他们弹奏一曲。

  [换位思考,注重人文的情怀--生命的弘扬]

  师:贝多芬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姑娘善良的品质和她对音乐的热爱,让贝多芬为之激动,正你们所想,他推门进去要为这位盲姑娘弹奏一曲,满足她的心愿。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四、五、六三个小节。

  生读。

  师:“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姑娘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盲姑娘觉得只有贝多芬才能弹得这么好。

  生2:从两个叹号可以看出盲姑娘听到贝多芬演奏的音乐太激动了。

  师:理解得好!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凭技巧,而是凭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他此时的心情一定——

  生:很激动师:此时对贝多芬来说,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他只想——

  生:为姑娘再弹奏一曲。

  师:是的,他想为姑娘再弹奏一曲,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就在他要再弹一曲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情况呢?请读课文第八小节。

  生读。

  [此环节,教师牵引的.成分多一些,不要完全以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来设计教学进程,要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哪怕是脱离的文本的内容与价值,教师也不必紧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必要求是程序性的,他们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学导向是先顺其发展,再策略的迂回,这样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四、体会月光曲的内容

  师:借着这清幽地月光,心情激动地贝多芬开始即兴弹奏了,他地琴声带给这对穷兄妹什么感受呢?练习读课文地第九小节。

  生读。

  师:请同学们再重点练习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地,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景物地变化。

  生练读,指名读,师范读,生再读。

  师:同学们读这几句话,语气由轻而重,由缓而急,你能想像到乐曲地旋律吗?

  生:乐曲地旋律也应当由轻而重,由缓而急。

  [以读为主,是阅读教学遵循地规律。要体会出情感,带着情感读。读要有指导,要读出问题,读出语感。]

  师:能由乐曲地旋律想像到贝多芬弹奏时地表情和动作地变化吗?谁来表演表演。

  生表演,开始动作优雅舒展,面带微笑,后来动作迅速而有力,整个身体都晃动起来。(众笑)

  师:演得好。能由此领会到贝多芬赋予乐曲地情感吗?

  生:老师,我明白了,贝多芬表达地正是自己见到盲姑娘前后地感情。

  师:真聪明!结合贝多芬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情感变化再来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

  生再读。

  五、巧设情境,说写训练

  师:月光曲多美啊!请同学们读最后一小节。(生读)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陶醉”是什么意思。

  生:从“苏醒”一词我觉得“陶醉”是说兄妹俩被月光曲迷住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贝多芬走都没有发觉。

  师:真会动脑筋。等他们醒来之后,兄妹俩会交谈些什么?前后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一会儿给大家表演表演。

  (生讨论)表演过程略

  表演也是体验的一种形式。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通过情态、动作把内心的感受流淌出来,达到了心智的升华。如果这种体验是学生自发的行为就更好了。]

  六:作业:

  1、搜集《月光曲》,认真地欣赏欣赏。

  2、练习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3、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贝多芬传》

  联系课文内容,延伸到课外,注重了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我们教学不仅仅让学生学到课本知识,还要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目的是促进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课外的拓展要注意与课文建立密切的联系,不要任意增加阅读内容。

月光曲教案4

  (设计理念)理想的语文课堂是师生生命苏醒、激越、成长的过程,能从新课程观的高度,从生命成长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目光,演绎一种开放的语文课堂文化。本设计旨在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主理解、体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给人以人美、景美、曲美、情更美的印象;以朗读为载体、以感悟为主线、以引领学生探究《月光曲》音律、联想画一般意境为重点,感受音乐大师诗一样的情怀。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分辨事物与联想,并初步体会二者结合的作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体会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情和景

  (教学时间)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钢琴曲《月光曲》及相关课件

  (教学流程)

  一、整体入手新授课文

  二、变序教学体悟情感

  1、品读欣赏,想象“月光曲”的景和情

  (1)漫谈对月光曲的认识。月光曲是一首怎样的曲子?作者是怎样描写的?皮鞋匠听贝多芬弹奏,好像看到了什么?有几幅画面?

  出示音乐课件:①“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眼前出现的画面就藏在语言文字之中。水天相连的地方出现一道银光,银光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轻纱似的微云,海面上风平浪静,给人轻松、舒畅之感,音乐柔和、舒缓、有细微跳跃;这几句要读得缓慢、平静。②“忽然……”这一段的乐曲节奏明快、激昂;朗读时,语速加快、激昂有力。

  (2)盲姑娘好像看到了什么?“皮鞋匠看看妹妹……大海”这一长句。由盲姑娘的神态而产生的联想。(联想是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可以使你所写的事物与未曾出现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①既使我们听到了美好的音乐,又让我们看到了动人的情景。②曲子里的月光美和生活中的月光美被“联想”这个桥梁巧妙地沟通了。③联想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幅图画,使文章内容更充实,表达的感情更深刻。但联想一定要真切自然,千万不能牵强附会,因文害意。

  (3)读中感悟:师读(实在事物)、生读(联想);男女生读,分辨事物(看得见,听得到的实在的东西)与联想(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想象)。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情。

  (4)从兄妹俩的美妙联想中你体会到什么?为什么兄妹俩会由平静的海面想象到波涛汹涌的大海呢?

  2、品读文字,理解感悟音乐与故事的联系

  第一幅画面:秋夜散步听琴声

  (1)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幽静:幽雅寂静,心情悠闲,或抬头望月,或侧耳倾听天籁之声,就像平静的海面。)

  (2)断断续续(时而中断)的琴声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可能会这么想:弹的正是我作的曲子,怎么弹的这么不熟呢?这么晚了,是谁还不休息,这样刻苦练琴?我要不要去帮助他呢?

  (3)贝多芬认为自己的音乐是献给人民的;我的艺术应当为贫苦的人造福。因此,他向茅屋走去。

  3、第二幅画面:听对话弹乐曲

  (1)体会人物感情:(哥哥关心妹妹,妹妹体贴哥哥,多么动人的骨肉之情)“随便”即“不放在心上,不在意”(妹妹懂事、渴望、安慰)。

  (2)传授读书方法: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情感。

  (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读书方法,通过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感情,然后再把这种感情正确地朗读出来。)

  (3)指导对话朗读:妹妹的话读出渴望的心情;哥哥的话读出难过、内疚的语气。

  (4)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可能会怎么想?

  ①“这个世界太不公平了,富人花钱如流水,穷人连张音乐会的票都买不起。”②“我的音乐要献给人民。这是多么好的一次机会啊!”③“这一对兄妹多么懂事啊!姑娘又这么渴望听我的弹奏,我应该为她弹奏一曲。”

  (5)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他走进茅屋,贝多芬进屋看到的和听到的是一致的`。①“穷”──点一支蜡烛;②“多难,总记不住”──双目失明;贝多芬听到他们的谈话,又看到了穷兄妹俩,激起了他强烈的同情心。同情、爱怜之感油然而生,这时,他的心中仿佛平静的海面,穿过缕缕薄云,并情不自禁地弹了一曲。

  (6)贝多芬弹完第一曲,盲姑娘①听得入了神,②激动地说(指导读这一句话,解释“纯熟”)并推测出陌生人是贝多芬:①这样纯熟的技艺,这样深沉的感情,只有贝多芬才能做到。②当时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

  (7)贝多芬用琴声回答了盲姑娘的问话。

  ①啊,多可爱的盲姑娘!你虽然穷,却这样爱好音乐,而且竟有这样高的理解水平,欣赏能力。“我在剧院歌厅里,为达官贵人演奏,他们却不懂我的音乐,不明我的心声!”

  ②他像是找到了知音,激动不已,感情的波涛终于冲开了闸门,奔腾翻滚。就像“海面刮……岸边涌过来”,不正形象地表达了贝多芬当时心情的不平吗?这时他的感情正处于一种激情状态,灵感顿生,开始即兴创作《月光曲》。

  4、第三幅画面:弹奏“月光曲”

  (1)理解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环境。

  (清幽:秀丽而清静)(秋天的夜晚,明月当空)(童话般的仙境中)(周围的环境清幽静美,贝多芬遇到知音心中掀起的万丈波澜,此时此景,他心潮起伏,触景生情,按起琴键来)

  (2)《月光曲》由此而生。贝多芬通过琴声,用音乐的语言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5、第四幅画面:记录“月光曲”

  (1)乐曲弹奏完了,贝多芬离开了茅屋,兄妹俩没有发觉,反衬《月光曲》感人的魅力;

  (2)贝多芬看到兄妹俩完全陶醉在他的乐曲中,尤其是给盲姑娘带来了欢乐和幸福,从“飞奔”一词可以看出,他也激动万分。

  (3)贝多芬为什么要飞奔回旅店连夜记录下来?想一想,贝多芬散步时,有没有想到要创作《月光曲》?(灵感是稍纵即逝的,是茅屋的人、物、情、景激发了他创作的激情和欲望。)

  三、拓展延伸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把故事、音乐、情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人感到人美、景美、曲美、情更美;

  2、谈谈你对贝多芬的了解;请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评价贝多芬。

  四、开放练习读写结合

  1、选一首你喜欢的乐曲,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2、《贝多芬回到客店》

  提示: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可能怎么写,怎么想?

  要求:(1)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贝多芬在追忆时,眼前可能出现什么景象?在叙事中加入恰当的联想。

月光曲教案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2、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继续练习标画重点词句,练习品词品句。

  4、认字8个,写字7个,继续练习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教学重点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2、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教学难点

  1、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教学准备

  1、贝多芬的资料。

  2、奏鸣曲《月光曲》。

  《月光曲》预习学案

  一、我会读

  莱茵河蜡烛陌生入场券盲人琴键

  飞奔遇难恬静霎时波光粼粼波涛汹涌

  二、我会读(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乐曲()的小路()的.烛光

  ()的舞姿()地倾听()地弹琴

  三、我知道

  1、《月光曲》讲述了国著名音乐家因同情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的传奇故事。

  2、在这个故事中,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首曲子?第自然段写了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

  四、我不解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写在下面:

  《月光曲》导学案

  一、小组合作探究: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一想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第一首曲子给盲姑娘兄妹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呢?

  2、默读课文第九段,说一说听着琴声,皮鞋匠兄妹好像看到了什么,画出有关句子。再谈谈读后的体会和感受。

  二、深入探究:

  提出你认为值得讨论的问题,也可以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或者对人物命运的感受。(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情来自何处)

  课堂检测

  一、读拼音,写词语。

  táo zuì chún shú pǔ xiě shà nà jiàn

  ()()()()

  yōu jìnɡ sū xǐnɡ fēi bēn lái yīn hé

  ()()()()

  二、辨字组词。

  蜡()键()陌()盲()

月光曲教案6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并体会二者结合的作用。

  3.给课文分段,说出各段段意和全文的主要内容。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陶醉、断断续续造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

月光曲教案7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善良、易感的音乐家,经久不衰的音乐往往来自美好心灵所散发出的真情。本教学设计重在读和悟上,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领悟人物形象的人格魅力,品味《月光曲》的艺术魅力,感受生动文字画面的美丽。

  二、设计理念

  1.《月光曲》是一篇文质兼美,感情强烈的文章,因此在目标设置时,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去追求。

  2.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时主动提问,带着问题进课堂,小组成员互相积极讨论与交流。

  3.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范例。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情感,通过范例,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上同化或渗化。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贝多芬,记住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3.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乐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法感受了解《月光曲》的来历及文章的内涵。

  2.用讨论、探究的方法感受盲姑娘热爱音乐、懂音乐的心,

  以及贝多芬那善于倾听、易感的心灵。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贝多芬善良美好、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难点:明白自然环境对贝多芬灵感迸发的作用。

  五、解决办法

  1.围绕重点段与重点词句,反复读、思、议,穿插教师的点拨。

  2.倾听《月光曲》,感受曲子的情绪变化,想象其意境。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七、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引导学生谈感受,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领他们步入音乐艺术的天地。同学们,享誉世界的音乐名曲历来是一种时代的折射,是作者真情的呼唤,像阿炳一样,十九世纪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也曾有过不寻常的经历。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善良、高贵而又倔强的灵魂,走进贝多芬,去认识他是怎样创作《月光曲》的。

  媒体显示贝多芬资料:

  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被尊称为“乐圣”。他出身于一个音乐世家,10岁举行首次演奏会,12岁开始作曲。他的作品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与欢乐。30岁时,因病两耳失去听力,但他对艺术的爱与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与绝望。世界名曲《英雄交响曲》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完成的。

  板块一:熟读感知,唤起情感

  在多媒体《月光曲》的伴奏下,教师有感情范读课文,完后学生充满激情朗读两遍。教师作出如下要求:活动的任务是涵咏品味、激发想象、体悟情感,也就是也就是反复朗读,沉潜其中,得到真悟。要求学生在听读中标记重点字词,勾画感受最深的句子,记下阅读中的困惑,以备交流。

  多媒体显示:

  1.须记住的字词。

  传说 幽静 断断续续 陌生 水天相连 恬静 陶醉 入场券 粼粼

  2.完成句子,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①贝多芬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②《月光曲》是一首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曲子。

  3.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明确:本文主要讲了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与爱。

  板块二:自主质疑,品味探讨

  1.请学生展示一下自己刚才在初读课文中的困惑问题,先在小组内合作探究。教师巡视,随机点拨,并归纳出共性问题在全班交流解决。

  2.多媒体显示预设问题:

  ①预设问题一: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

  点拨:让学生找根据,反复模拟试读“贝多芬走进茅屋……那该有多好啊。”读出真情。

  ② 预设问题二:盲姑娘的家境如何,他有什么苦衷?

  点拨归纳:盲姑娘家境的贫寒, “微弱的烛光、住的'是茅屋、一架旧钢琴、入场券太贵。”但她的精神是富有的,他热爱艺术,他的灵魂在高处。

  ③ 预设问题三: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点拨归纳:文中语言描写与神态描写刻画了盲姑娘陶醉于音乐艺术中。她说:“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非常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您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

  ④预设问题四: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他弹琴的人是贝多芬?

  引导归纳:

  ①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

  ②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得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板块三:自主训练,升华感情

  多媒体显示探究问题: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了第二首曲子即世界闻名的《月光曲》)呢?

  ①师启发情感:“诗文不是无情物”,一首名曲的诞生何尝不是如此呢?古往今来,皎洁浪漫的月光最容易催生出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清泉濯足,月下焚琴”总被人们斥之谓大煞风景之举。

  ②学生活动: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③引导学生运用联想与想象,谈《月光曲》的内容,体会情境,感知文中第9自然段的画面。

  点拨归纳:第一幅画面:月光照耀海波粼粼。

  第二幅画面:月亮升高风卷巨浪。

  第三幅画面: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④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

  归纳点拨:这些月光与海面的变化,是贝多芬演奏《月光曲》时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

  ⑤如此美好的乐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那么,贝多芬的创作激情、创作灵感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归纳点拨:是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

  多媒体显示:景——莱茵河畔的农家小院、烛光熄灭、月光溶溶、清幽雅静

  情——兄妹情深、对音乐艺术的无限向往、贝多芬的创作灵感

  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即兴创作了《月光曲》。“名曲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们的作文写作亦是如此,优秀习作的产生是建立在扎实的积累与深刻的体验之上的。

  ⑥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有何联系?

  学生领悟出: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正是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所展示的意境;皮鞋匠眼前景色的变化正是乐曲旋律起伏跌宕的表现。

  ⑦欣赏:女生拟作盲姑娘闭上眼睛,男生拟作皮鞋匠,静静地倾听天籁之音钢琴曲《月光曲》。

  然后学生不看课本,把自己联想和想象的内容写在练习本上,不少于50字,完后读给同座听,亦可在全班交流。

  板块四:总结思辨,拓展延伸

  师启发: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学生自由谈对贝多芬的评价认识。

  例:贝多芬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贝多芬的人格是高尚的;贝多芬是属于世界的……

  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激发人们向困难挑战。31岁时,他完全失去了听力,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决不能让我屈服!”伟大的《命运交响曲》便应运而生了。现在让我们用心倾听他的那激越豪迈的乐章。

  【结束语】

  同学们,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一次美的艺术享受,给自己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给我们带来了今天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让我们热爱音乐艺术吧!

  【布置作业】

  1.课外自主了解贝多芬:查书籍或上网。

  2.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月光曲教案8

  【教材理解】

  《月光曲》一文是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故事。文章生动地记述了贝多芬谱曲的经过。

  全文以生动、优美的语言开始叙述。贝多芬来到小镇演出,夜晚“在清幽的小路散步”。当贝多芬被盲姑娘懂音乐、爱音乐而感动,即兴为她演奏时,一阵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了清幽的月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对于《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情感,作者以生动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天高云淡、月朗星稀,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月下的一切是那么幽静。月亮“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着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设计理念】

  今天我所执教的是第一课时,本设计将“探究《月光曲》的创作灵感,认识贝多芬”作为研读目标,教学中努力体现“学科间融合,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将语文课堂变为生活的课堂,主要尝试有:

  1、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读语言文字,抓重点词句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美读训练。

  2、尝试探究性,创造性的阅读,激发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兴趣。

  3、引导学生查找,收集,拓展相关阅读材料,通过“探究《月光曲》的创作灵感,认识贝多芬”这一研究性的学习,分析处理信息,积累语言,积淀情感,进行再创作。

  【过程剖析】

  1、导入时,从本学期学校的德育主题入手,也就是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入手,感觉比较自然,容易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揭题之后,老师马上询问道:读了课题之后,你最想知道什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一句“你最想知道什么”,调动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了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了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并且确实也由此确定了本课时的探究目标。教师与学生共同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建构。学生是充满好奇的,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创设问题情境,符合以学定教的新理念。

  2、音乐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它往往比语言来得更直接,更贴切,更能激发人的感情。因此,课堂上,我两次让学生学生欣赏《月光曲》。伴随着和谐优美的曲子,很快把学生带入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感受其情趣的境界,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的熏陶之中。学生听得津津有味,那么一起去探究这美妙的旋律的创作过程变显得顺理成章了。努力用生动激情的语言把学生从静态的课堂拉向了课文中的情境。

  3、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我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将它们归结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情”(从人物的情感角度来说),一个是“景”(主要是从当时的景色、环境来看)。

  一、从鲜明的形象中领略人格美

  《月光曲》一文塑造了贝多芬、穷兄妹俩两类人物形象。一类是伟大的,一类是平凡的代表。教学时,可以抓住人物的外在形象,揭示人物的心灵美,使学生受到人格力量的陶冶。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钢琴家,文章主要叙述了他同情穷兄妹俩为他们弹琴谱写了《月光曲》的事。理解这一人物形象时,笔者注重向学生介绍了他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从贝多芬来莱茵河畔旅行演出这一事实中,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贝多芬不辞劳苦,一心为民作曲弹琴的精神。贝多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他的话,他是一位真正伟大的音乐大师。作为平凡人物形象的代表穷兄妹俩,他们很穷,生活很困苦,但还十分爱音乐,对生活充满了乐观的态度。盲姑娘外表是美的,而内心更美,穷兄妹俩能相互关心、相互体贴、相依为命。哥哥因为“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家里“又太穷”,无法使妹妹得到满足而遗憾、内疚。妹妹听出哥哥话中的不安之意,反过来温言相慰,懂事地叫哥哥“别难过”。兄妹互相体贴,手足之情感人至深。盲姑娘把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于凄楚中饱含了对音乐的喜爱。当贝多芬充满激情地弹奏曲子时,盲姑娘听得那么入迷。“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盲姑娘兄妹的手足深情,深深地感动着贝多芬;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和感悟更是让贝多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使得有着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音乐大师有了即兴创作的'冲动。应该说,《月光曲》的创作正是因为“有感于知音”。贝多分悄然而来,悄然而去,却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

  二、从广远的意境中感受自然美

  《贝多芬》一文语言优美,意境深遂。细细赏品,不难发现─种描绘了三幅隽美的图景。第一幅,“莱茵河畔静夜图”。不难想象:莱茵河环绕着一座小镇,小镇具有古典气息。莱茵河河水清澈,湖面静谧。夜晚时分,贝多芬刚结束演奏,抱着轻松、闲适、愉悦的心情借着月色在一条小路上散步的情景,展现的是一幅悠闲、恬然的自然美景。第二幅,“茅舍借月弹曲图”。展现的是月光照射下,茅屋显得低矮而破旧,屋内的陈设更显得寒伧,烛光是微弱的,钢琴是陈旧的,但茅屋里却洋溢着和谐而祥乐的气氛。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都好像披上了银纱。贝多芬弹着琴,穷兄妹俩静静地听着,忘记了一切的痛苦和烦恼。这样,人物与环境构成了美的“整体”,美的“空间”,产生了美的“视觉效果”,给人留下了强烈的美的印象。文中还虚出了一幅“月光海啸图”,展现的是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的景观。文中描绘了丰富的自然美景,教学中我借助于课件,也借助感情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赏中想象,体悟自然意境的静谧美、和谐美和壮观美,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提高学生审美感受力的目的。遇到知音使贝多芬有了创作的冲动,然后他将这种冲动寄托在泻满大地的月光上,寄托给了天空中那一轮皎洁的明月(寄托月明月)。于是才有了《月光曲》的诞生。

月光曲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清幽、陌生、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4、准确分辨课文中那些是实在的事物,那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学习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中的感情变化。

  难点是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

  学法提示:

  本文语言生动,意境优美。建议同学们置身于文中,入情入境地读,边读边想象。注重感受描写《月光曲》的句子和贝多芬思想感情变化的句子,用不同的线分别勾画描写的实在景物和想象的景物,驻足品读,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品味艺术的美。

  学习准备:

  学生搜集关于贝多芬的故事,教师可以准备《月光曲》选择时机在课上播放,让学生聆听,感受音乐旋律。

  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温馨提示: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生字读正确,理解难懂的词语。

  1、我能给下列字注音并组词:

  券()粼()霎()键()

  卷()鳞()刹()健()

  3、选词填空

  幽静清幽恬静清秀干净

  ()的脸()的月光()的小路

  ()的教室她的脸很()

  4、课文读熟后,我知道文章讲了这样一件事

  5、我还知道贝多芬是一个()的人。

  盲姑娘是一个()的人。

  6、我有几点疑问想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二)合作探究

  学法提示:在充分阅读对文章有了整体印象的前提下,抓住重点句子或重点段落反复阅读,边读边想象,品味课文中的语言,结合自己搜集的知识和经验,在理解内容的同时思考是怎样来的,就会有所收获。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贝多芬为什么会“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为什么给穷兄妹俩弹了一首曲子?而且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2、默读课文第八、九自然段,说一说,听着贝多芬再一次弹着的琴声,皮

  鞋匠兄妹好像看见了什么?哪些句子是描写实实在在的景物?再谈一谈读后的

  感受。

  (三)拓展阅读

  我爱乡村的夜晚

  6月里的一天,我回到阔别已久的山村故乡,上午,一场大雨把乡村里的山川原野冲洗的(yīchénbùrǎn)。傍晚,我独自沿着田间小路,来到小时候常跟大姐一起去放牛的小山岗。我美美地吸着田野里清新的空气,尽情地欣赏着乡村恬静美丽的夜景!

  眺望远处,啊,视线尽头多像一幅画,一家家房顶上升起的袅袅的炊烟……奶奶在世时说过:一层山水一层人。我望着群山遐想:大山背后又是一层怎样的山水?怎样的人?这里看不到城市的车水马龙,听不到城市的各种音响喧闹,但却充满神秘。

  近处,是一片金色的稻田。一阵晚风吹来,稻田一起一伏的,使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金色的海洋中。稻田的边缘是一排排的丝瓜架,瓜蔓儿上开满了一朵朵金黄的花。辛勤的小蜜蜂正“嗡嗡”地一边唱歌,一边采蜜。丝瓜棚旁边那块碧绿的西瓜地上,虽然没有蜜蜂的歌,却有着丰收的喜悦。瞧!一个个大西瓜像一个个胖娃娃似的,躺在瓜蔓母亲的臂膀里,夕阳的余晖轻轻地爱抚着它们,催它们入睡。

  在我身边的山坡,则是另一番景象:三五头水牛正在草地上悠闲地啃着草,不时地还抬起头来,面对充满(shīqínɡhuàyì)的乡村晚景,“哞哞”地长叫几声,抒发自己快乐的情怀。那低沉浑厚的余音在宽阔的'田野回旋,使人听了兴奋。

  1、按拼音写成语。

  yìchénbùrǎnshīqínghuàyì

  ( )( )

  2、读短文填空。

  (1)作者是按的顺序记述所见情景的,请摘录最能体现这种顺序的三个词语填入下面方框内。

  (2)短文记写的主要内容是。

  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3、读第三自然段。按要求摘录句子。

  写实在事物的:

  写联想的:

  (四)相关链接

  贝多芬的小故事

  1787年,贝多芬动身去当时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并拜见了莫扎克。当时17岁的贝多芬默默无闻,而莫扎特早已名满欧洲。可能贝多芬的相貌太一般了,连莫扎特也看走了眼,对这个年轻人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他拿了一段音乐让贝多芬用钢琴即兴发挥,自己却到隔壁屋子和别人聊天。然而邻屋充满灵感和气氛的音乐使得莫扎特不由自主地又跑回钢琴旁——作为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对于音乐的感悟力是非凡的。他从这个年轻人的琴声中听到了无穷的创造力和灵感,因此贝多芬演奏刚完毕,莫扎特便大声对屋内的人说:“注意这个年轻人!……有朝一日,他会震惊世界!”

月光曲教案10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分辨课文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你们听说过《月光曲》这一钢琴曲的名字,你们想知道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吗?你们想知道这首曲子是怎样谱写成的吗?那么,我们就先来听一听《月光曲》,然后再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吧!(教师放《月光曲》请学生欣赏。)

  (二)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1.请学生默读课文,画下不认识的字。

  (1)读准字音。

  (2)记住字形。

  (3)理解字义。

  ①通过查资料或记住词语。

  莱茵河:西欧最大的河流,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北麓,流经奥、德、法、荷等国,全长1320公里,流域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

  ②用比较法理解词语。

  幽静、恬静、安静

  这三个词语都有静的意思。但是,“幽静”比“安静”更静,多用于形容环境、夜色等。如:清晨,校园十分幽静。

  恬静:安静、宁静。

  安静: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

  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入场券:就是我们用来进入场地的票据。

  ④抓住重点字理解。

  入场券:抓住“券”,“券”就是票据或作凭证的纸片。那么“入场券”,本课就是指听贝多芬演奏作入场凭证的纸片。

  ⑤有的词可以采用拆合法理解。

  水天相接:先解释“相接”,即“连接起来”。水天,就是水和天。把拆开的两个词合起来解释,就是水和天连接起来。

  微波粼粼:粼粼,水清澈的样子。微波,微小的波浪。合起来解释为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

  3.请学生再读课文,看一看刚学过的生字记住了没有。

  4.出一个小小的练习,给学生做。

  (1)给下列带点的字注音。

  ( ) ( ) ( )

  券 纯熟 波涛汹涌

  (2)组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文,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可能一时还说不清楚,但是,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围绕题目,扩展内容说清:课文主要记叙了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

  2.引导学生分段。

  我们看看课文主要记叙了关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那么请同学默读课文,看一看哪几个自然段介绍的是《月光曲》的谱写经过呢?画下来。

  那么,这篇课文怎么分段呢?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自然段至结尾。

  3.学生按分好的段读文,读熟。

  (四)布置作业。

  1.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3.思考课后思考·练习题。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一段(即第1自然段)。

  1.自由读第1自然段,思考:

  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①贝多芬是德国音乐家,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

  ②有一首曲子叫《月光曲》。

  ③下面一段将介绍有关《月光曲》的传说。

  ④这是一种倒叙的开头写法。

  2.练习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即第2自然段至结尾)。

  1.这一段,可以用学生提问的方法来学习。

  学生可能提出下面的问题,我们以学生的问题贯穿整个段落的学习中。

  (1)贝多芬为什么会给一位盲姑娘弹曲子?(我们引导学生看书,从书中找答案。)

  请同学默读2、3自然段,从中找到答案。

  (学生默读后,要找同学分别读这两段。怎么理解的,就怎样读出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①贝多芬虽然是个音乐家,但是他并没有脱离群众。他能在演出的间歇到小镇上走一走,正是有这样的行动,才能与兄妹俩相识。

  ②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这使得他一定要走进茅屋,为兄妹俩弹琴。

  A.理解:“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到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贝多芬的曲子肯定难弹,这位姑娘也弹不好。上文已交待了“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盲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只要能听一听贝多芬的演奏就是很高兴、很满足的事情;同时,也说明她很喜欢音乐。

  B.理解:在姑娘说话以后,哥哥的态度怎样?

  哥哥很清楚妹妹的心情,但是由于家庭条件的影响,不能满足妹妹的要求。他很愧疚,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他内心很矛盾。

  C.姑娘的话,是什么意思:

  (可出示投影片,请学生选择。)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意思是:

  a.哥哥,我和你说着玩的。( )

  b.哥哥,你不要伤心,这音乐会对我来说可听,可不听,你别在意。( )

  c.姑娘在安慰哥哥,不想让哥哥着急,其实,她很想听音乐会。( )

  正是由于兄妹间的谈话,使得贝多芬深受感动,为了哥哥的矛盾心情,为了了却姑娘的心愿,为了这位懂事的姑娘,他决定进去为姑娘弹曲子。

  (2)为什么贝多芬弹了一曲还要再弹一曲给姑娘听?

  请学生读姑娘的话,体会。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①这段话,标点很重要,先连用了两个叹号,说明姑娘说话时的语气很坚定,而且感情非常激动。

  ②“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可看出,姑娘在听过曲子之后,马上做出了判断,而且心情是异常的激动。

  ③姑娘说“多纯熟啊!”“多深哪!”说明姑娘很懂音乐,很爱贝多芬的曲子,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把自己创作的曲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姑娘虽然看不到贝多芬,但她可以用心去感受,这对于一个家境贫穷的小镇上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

  正是由于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使贝多芬感到找到了知音。他很激动,所以要再弹一曲给盲姑娘听。

  (3)为什么文章在叙述过程中,几次对环境进行了描写?

  (可以请学生把写环境的语句画下来,分句体会。)

  ①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这里提到了“幽静”的小路。“幽静”就是非常的安静。

  正是由于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正在散步的贝多芬才能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如果是喧闹的小镇,这不大的琴声是不可能引起贝多芬的注意的`。

  作者这样写,是为下文做了一个铺垫。这就是特定环境的描写。它会收到很好的写作效果,我们不妨在我们的作文中试一试。

  ②“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这是对兄妹俩的家庭环境的描写。

  这是一个气氛非常和谐的家庭,哥哥在做鞋,姑娘在弹一架旧钢琴。这说明他们家的确很穷,这与前面介绍的兄妹两个人的对话是一致的。

  ③“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这是作者特设的环境。我们说创作是要有灵感的。

  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打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4)《月光曲》的内容是什么?

  请学生仔细读下面这段话,让学生体会哪些是皮鞋匠看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请用“——”和“ ”分别表示出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学生可以分清“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和“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是在描写实在事物。其余部分是哥哥听着琴声而产生的联想。

  请同学们读哥哥联想的内容,想一想哥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为什么说哥哥“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了她从未见到过的景色。

  引导学生体会出:

  ①贝多芬这位著名的音乐家,弹奏出来的曲子是一流的,而且这首曲子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是带着感情创作的,有很大的感染力。

  ②哥哥在静心地听贝多芬的演奏,被他的演奏深深地吸引,而且是在那样一个月光柔和、清幽的夜晚。他看着月光,听着乐曲展开了联想。

  ③当哥哥看到妹妹听得那样入神,那么投入,他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大海那美妙的、神奇的变化。

  哥哥很清楚妹妹酷爱音乐,懂音乐。又在自己清贫的家中迎来了著名的音乐家是多么的兴奋,她一定会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的。哥哥非常了解自己的妹妹,看到妹妹那样专注地听,就知道了妹妹已听懂了音乐的内容,已被这音乐所感染,妹妹是在用心去体会,去感受。

  2.练习朗读。

  (三)老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已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你们通过自己提问,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习了全文,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下面,我们就带着感情,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指导学生朗读。

  第一处: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在读兄妹俩的对话时要注意,哥哥的话要带有痛楚的心情读,因为妹妹那么爱音乐,而自己却满足不了她,这该是多么难过的事情,所以读的时候要略低沉些,慢些。

  妹妹的话,虽然说得不在意,很轻松,但是,要把妹妹那种乖巧、懂事的意思读出来。因为妹妹懂得哥哥的心,她为自己说的一句话而引来了哥哥的痛苦而感到不安,但为了安慰哥哥,她说只不过随便说说。这个地方要带着一种不安的心情,读得轻松一些。

  第二处: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这句话,是在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后走进茅屋时说的。贝多芬被兄妹俩的对话所深深感动,他很诚恳地,心甘情愿地为兄妹俩弹琴,所以读的时候要诚恳,语调坚定、肯定,降下来。

  第三处: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吧?”

  因为姑娘说话时很激动,她没有想到贝多芬会来到她家,更没有想到贝多芬会给自己弹琴,所以语调要高昂一些。

  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 您 就是贝多芬吧? ”

  第四处:她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这一段是借作者的联想,记叙《月光曲》的内容,我们在朗读时,要读出曲子的变化。海面平静时,我们要读得舒缓些;海面上刮起大风,巨浪涌来时,要读得快些,声调高些。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练习字词。

  第三课时

  (一)巩固复习。

  1.请学生读文,思考以下问题。

  (1)通过学习文章,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这部分内容的?

  (2)自由读文,想一想贝多芬是怎样一个人?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①复习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

  ②学生练习归纳中心思想。

  ③教师订正。

  (贝多芬是一位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复习字词,练习用“幽静”造句。

  1.听写字词。

  2.指导用“幽静”造句。

  要想用词造句,就必须做到:

  (1)理解词义。

  幽静:幽深寂静。

  (2)弄清是什么性质的词,常作句子什么成分。“幽静”是形容词,一般可作谓语或定语。例如:这里的环境很幽静。

  我们需要生活在幽静的环境中。

  (3)明确所造句子要表达什么意思。

  3.学生造句。

  (三)指导背诵。

  学生已对课文有了深刻的了解,我们可采用打投影片、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背诵。另外可让学生先背喜欢的句子,然后再背其它句子。或者采用小组互助的形式背诵。

  (四)布置作业。

  做课后作业题第4、5题。

月光曲教案11

  课前准备:

  播放钢琴曲《月光曲》,师生静静欣赏。

  一、 听曲谈话 走向人物

  同学们好!

  喜欢听音乐吗?那就仔细听下面这首钢琴曲,看谁能听出它的名字,好吗?

  1、刚才这首优美的钢琴曲,谁知道它的名字?

  你的知识面真宽!(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课题:月光曲),齐读课题 2、你了解这首钢琴曲的作者吗?(引出对贝多芬的简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谈话:《月光曲》是贝多芬的成名作,是什么激发了贝多芬的创作灵感?这首曲的创作过程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

  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边读边思考以上问题。

  2、交流反馈

  好,课文读到这。读了课文,这些字词你们会读了吗?

  好,读得真好。这个词(出示“入场券”、“飞奔”、强调“券”、“奔”的读音)

  3、整体感知

  看来字词考不倒你们了,那谁能说说是“什么激发了贝多芬的创作灵感?”(盲姑娘能听懂他的弹奏)

  从哪里你能感受到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

  说得真好!可见你们刚才读得很认真!真会读课文,那谁知道贝多芬共为盲姑娘兄妹演奏了几首曲子?

  对,是两首。第几首是《月光曲》?

  是的,是第二首。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贝多芬为盲姑娘兄妹演奏的第二首曲子是《月光曲》,那么第几自然段是《月光曲》内容的具体描写?带着着这一问题,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交流反馈。

  课文读到这儿,谁来说是第几自然段?(引出对第九自然段的学习)

  3、品读第九自然段。

  ①听着贝多芬的弹奏,盲姑娘和她的哥哥分别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时而低缓、时而明快、时而悠扬、时而激烈)

  ②本段描写中哪些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事物?哪些是人物头脑中想象出来的感觉?(引导学生学习本段虚实结合的写法)

  ③从本段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对,是贝多芬演奏技艺的高超。(或贝多芬演奏得很好)

  ④演奏完这首曲子,贝多芬是怎样做的?

  (引导学习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贝多芬对音乐的热爱)

  四、品读课文,提升认识

  1、谈话: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兄妹演奏曲子?细读课文,找出贝多芬是怎样遇到盲姑娘兄妹的?

  (引导学生读第二自然段,体会贝多芬对大自然的热爱)

  2、从文中的描写你能看出这对兄妹的家境吗?

  对,贫穷。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引导学生朗读兄妹的对话,体会这对穷兄妹相互关心、相互体贴、相依为命的品性)

  3、听到兄妹的谈话,贝多芬是怎样做的?

  (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动者的同情)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从本文的学习中,贝多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帮助学生梳理出: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大自然、对音乐的热爱)

  六、布置作业

  听一听贝多芬的交响乐《命运》,加深对贝多芬的了解。

  下课!

  同学们再见!

  板书设计:

  月光曲

  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贝多芬

  对大自然、对音乐的热爱

  (板书,边讲边板)

月光曲教案1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自学课文,理清文章层次,范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总结课文、练习。

  教学课件:《月光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月光曲》的故事。”运行课件《月光曲》,音乐声起,幕徐徐拉开......)“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音乐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问题提出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

  1.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2.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让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吧: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了解《月光曲》是什么。]

  三、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设计意图:准确掌握本课8个生字词,提醒学生读准”茵“”霎“”粼“的读音,注意”盲“字的书写,读准”啊“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读法。]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一自然段总的介绍了《月光曲》的来历。]

  五、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

  1.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2.“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月光曲教案13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

  第二课时

  (一)提出单元训练重点

  ——分辨事物和联系(板书:

  事物和联想)。

  (二)简介贝多芬,导入新课

  板书:

  第二课时

  (一)提出单元训练重点

  ——分辨事物和联系(板书:事物和联想)。

  (二)简介贝多芬,导入新课

  板书:

  9、月光曲

  (三)讲授新课

  1、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①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什么?

  (听到了断断续续的钢琴声。板书:听、琴声)

  解释:

  断断续续。

  ②这琴声为什么引起他的特别注意?

  (因为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③贝多芬靠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

  (兄弟俩的谈话声)(板书:谈话)(请一学生读这段话)

  弄清这段话中的重点词、体会这段话的含义。侧重分析“随便说说”的含义。

  ④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

  ⑤贝多芬走进茅屋干了什么?

  (弹琴)

  ⑥他为什么弹琴?

  (他看到:茅屋中微弱的烛光。有架旧钢琴,坐在钢琴前面脸很清秀的盲姑娘。听到皮鞋匠问:先生您找谁?

  走错门了吧?

  )听到这话,看到这情形,这一切使贝多芬想到什么?

  (这家人贫穷,但爱好音乐)激起贝多芬怎样的感情?

  (激起贝多芬强烈的同情心。板书:同情)

  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贝多芬是怎样说的。

  怀着这种感情,贝多芬弹了一首曲子给盲姑娘听(板书:弹第一首)。

  ⑦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解释:纯熟、感情多深。)

  ⑧为什么盲姑娘推测出陌生人是贝多芬呢?

  这位先生的确弹得很好。这样纯熟的技艺,这样深沉的感情,只有贝多芬才能做到。当时贝多芬正在镇上演出。贝多芬没有直接回答,他想到了什么?

  (板书:激动)

  ⑨这时贝多芬用什么来回答盲姑娘的问话?

  (琴声)(板书:第二首即《月光曲》。)

  2。理解弹奏第二首乐曲的经过。

  ①让学生默读,找出课文中哪些是描写《月光曲》的内容。

  贝多芬在怎样的环境里弹奏《月光曲》的?

  为了描写这环境,文中用了个什么词?

  “清幽”。解释:“清幽”。

  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的环境。让学生说出,在这茅屋里,此时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板书:月光、琴声)知道这是实实在在的事物。(板书:事物)

  ②在这清幽的月光下,听着美妙的琴声,皮鞋匠好象看到什么?

  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这时的海面是平静的。微波粼粼,洒遍银光。(板书:月亮初升的海面出示图①)

  (月亮越来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宁静被破坏了。

  ③盲姑娘仿佛看到了什么?

  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板书:波涛汹涌的大海,出示图②)看到这些现象是由月光、琴声产生的联想。(板书:联想)此时乐曲的弹奏是怎样的呢?

  (放录音,老师范读,学生体会)

  ④听到这首乐曲,盲姑娘的神态怎样?

  (“睁得大大的眼睛”。“恬静”——神情安静。本文指心中舒适)

  ⑤乐曲弹奏完了,贝多芬离开了茅屋。兄妹俩发觉没有?

  为什么?

  (他们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看到兄妹完全陶醉在他的乐曲中,尤其是给盲姑娘带来了欢乐和幸福,贝多芬也激动万分,哪个词可以看出?

  (飞奔)

  ⑥贝多芬飞奔回旅店干什么?

  (花一夜功夫记录下这首曲子。板书:记)

  ⑦记的是什么曲子?

  (板书:《月光曲》)

  ⑧为什么要连夜把它记录下来?

  引导学生想一想,贝多芬在散步时,有没有想到要创作《月光曲》?

  (没有)是茅屋的人和物、情和景激发了他创作的激情。(板书:激情)

  (四)归纳小结

  归纳本课三个要点,并强调单元训练重点。用以联系后面几课。

  ①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听——弹——记),是《月光曲》的谱写经过。(板书:谱写经过)

  ②按事情的发展,了解贝多芬感情的变化。(同情——激动——激情)

  ③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文章中运用事物和联想这种知识,究竟有什么好处呢?

  写文章时,我们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从而帮助我们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写文章时,在记事中,加上自己合理的联想,能使文章深刻、感人。(板书:深刻,感人。这就是二者结合的作用。)

  分辨事物和联想,是这课的重点,也是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这种知识,在这个单元的《小音乐家杨科》、《一幅壮锦》和《读写例话》几篇课文中还要进一步学习。并把它运用到写作中去,使这种语文知识转化为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五)练习

  1。学生朗读《月光曲》8、9自然段。

  2。布置片断练习:《贝多芬回到客店》

  提示: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当时他可能怎么写,怎样想。请写一段话。

  要求:1。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贝多芬在追记时,眼前可能出现了什么景象。在写事中加入恰当的联想。

月光曲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本课8个生字,能掌握“谱写、蜡烛、清幽”等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背诵第九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法,学习作者在写实中融入想象的手法,品味文章关键的字、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传达出的贝多芬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关怀,进而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味文章的优美语言,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

  【难点】

  体会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关怀,感受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

  任务导向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准备

  音乐名曲《月光曲》、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导入部分,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贝多芬的名曲《月光曲》,让学生沉浸在钢琴曲美好的氛围之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读,教师范读,为同学正音)

  2.学生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思考:《月光曲》是如何谱成的?

  明确: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两首曲子,第二首是在贝多芬有感于盲姑娘是自己的'知音的情况下,即兴创作的,遂成《月光曲》。

  3.播放《月光曲》,让学生结合课文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自由谈感受。

  (三)以句带篇,深入研读

  1.赏析重点句子

  (1)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段文字是语言描写,用兄妹之间的对话,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兄妹俩相依为命的真情,同时,也表现了妹妹的善解人意以及对音乐的热爱,为后文写贝多芬两次为她弹奏奠定了基础。)

  (2)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谈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谈一首吧。”

  (体现了盲姑娘不光爱音乐,更能够懂音乐,并且懂得贝多芬的音乐,使得贝多芬引之为知音,因此而创作了《月光曲》。)

  2.学生分组讨论:贝多芬为什么会谱成《月光曲》,他是以何种心情创作的这首曲子?

  (曲为心声,贝多芬在弹奏月光曲的时候,他的内心一定也是不平静的。面对着眼前穷苦的兄妹俩,面对着自己真正的知音,贝多芬同情之中又有感动,更有得见知音的感慨与激动。)

  (四)拓展延伸,理解难点

  各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内心是怎么想的,他会对兄妹两个说些什么?

  (五)小结作业

  1.读完本课对你有什么启发?(我们要向贝多芬学习,关爱别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2.查找并欣赏贝多芬其他作品,向同学们介绍。

  六、板书设计

  月光曲

  兄妹俩:听琴声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写作手法:虚实结合、融入想象)

  月亮升高 风卷浪涌

  贝多芬:弹一曲

  创作《月光曲》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七、教学反思

月光曲教案15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

  2、先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3、初步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穷苦人民的音乐家。

  教学重点、难点:

  1、要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2、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引导谈话,引出关于贝多芬的相关资料及《月光曲》。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检查字词。

  蜡烛 陌生 琴键 恬静 陶醉

  记录 莱茵河 入场券

  盲姑娘 霎时间 微波粼粼

  注意强调:“券”的读音。

  3、指名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思考: A、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兄妹弹奏曲子的?

  B、贝多芬弹完一曲,为什么又弹一曲?

  1、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

  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这使得他一定要走进茅屋,为兄妹俩弹琴。

  理解:“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到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热爱音乐)

  理解:在盲姑娘说这句话以后,哥哥的心情会怎样?(难过、无奈)

  姑娘的话,:“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意思是什么?(真的随便说吗?)

  出示盲姑娘兄妹俩的对话,朗读对话,做到有感情朗读。

  引导体悟:你觉得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话,会怎样想、怎样做呢?

  小结:正是由于兄妹间的谈话,使得贝多芬深受感动,为了哥哥的矛盾心情,为了了却姑娘的.心愿,为了这位懂事的姑娘,他决定进去为姑娘弹曲子。

  2、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

  课文过渡:贝多芬一共为盲姑娘弹了多少首曲子?当弹完第一首曲子后,盲姑娘的心情怎样?(引导找出相关句子)

  请学生读盲姑娘的话,体会。“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这段话,标点很重要,先连用了两个叹号,说明姑娘说话时的语气很坚定,而且感情非常激动。

  ②“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可看出,姑娘在听过曲子之后,马上做出了判断,而且心情是异常的激动。

  然后盲姑娘说“多纯熟啊!”“多深哪!”说明姑娘很懂音乐, 很爱贝多芬的曲子,很爱贝多芬的曲子,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把自己创作的曲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姑娘虽然看不到贝多芬,但她可以用心去感受,这对于一个家境贫穷的小镇上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

  思维补白:贝多芬没有回答,其实他的心理是怎么想的?

  正是由于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使贝多芬感到找到了知音。再说贝多芬曾经说过:“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穷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幸福。”他很激动,也很同情穷兄妹,所以要再弹一曲给盲姑娘听。

  四、小结:

  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打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月光曲教案】相关文章:

月光曲教案08-31

《月光曲》教案11-29

《月光曲》的教案03-10

月光曲的教案04-01

《月光曲》教案11-17

《月光曲》优秀教案08-25

月光曲优秀教案08-26

《月光曲》教案(精选10篇)04-07

月光曲的最新教案08-26

月光曲语文教案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