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案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伤仲永》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伤仲永》教案1
伤仲永
以下为正文:
教材分析:本课在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这个单元安排的就是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本文通过讲述由神童变为常人的故事引起人深深的思考。
简介《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化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
教学本文,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方仲永会有这样的转变?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可以让学生就方仲永的故事本身谈自己的想法。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备课反思:本文以前放入教材时,只节选了前两段,没有第三段的议论,学后也会有所领悟,但可能体会要肤浅。加上本段,学生学习有难度,但结合学生的成长教育极有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与方仲永年龄相仿,是进行教育的好教材。很多学生喜欢学习古文,尤其对情节有趣的文章更感兴趣。教学中注意调动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并给予学法指导。
教学/学习目标极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第二部分第十二条中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学习目标:
知识: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
能力: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德育: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采用三步入境法。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内容和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阶段: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
《伤仲永》教案2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伤仲永》。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 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及纵向对比的写法;
2 认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纵向对比的写法;
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及媒体教学法,为了使教学手段更直观、更形象,我制作了简单的课件,增强课堂的表达效果。
我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复习导入,创设情境----疏通文意,感知课文----推究文理,把握目标----小结练习,实践提高
我的教学环节是:
一、 引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它启示我们业精德成的关键在于勤奋专心。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论天资多聪敏,都需要后天的努力和教育,否则将一事无成。现在 ,我们就从今天的小故事中再次体会一下这个道理。
这样导入,衔接旧知识,又联系新知识,悬念的设置激起学生兴趣,为学好本课创造良好的情境。
二、 了解作者:
提示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掌握,准备作一分钟的'抢答练习。
这一环节便于学生掌握文学常识,锻炼速读速记能力,抢答练习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
三、 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出示教学目标:
这是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过程,利于了解字音、字型、字义,对读文的重音、节奏、语气等都有提示。
四、 学生自读课文,每人2遍,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是再次感知课文、理解文意的过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数同学都能活跃思维从朗读中领悟道理。
五、将学生分组准备疏通文意,并选出两组代表一读一评,给大家示范。然后教师给予评价,并指明重点的词语及用法。(这一环节的设置是学生理解文章的过程,分组法锻炼学生合作能力,更调动了中差生学习的兴趣,创造性思维,跳跃性使思维得到全面开发。特殊语句的提示引导学生体会古汉语语言的独特魅力,培养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坚定他们学好语文的信心。)
六、指导学生跳读,教师置疑,学生合作,思考下列问题:
⑴幼年时的仲永有何表现?
⑵我两次“还乡”,见到了怎样的仲永?
⑶仲永为何“泯然众人”?你得到什么启示?
这三个问题的设置重在指导学生理清文章脉落,熟悉课文知识,增强对课文的分析能力。跳读课文完成问题是学生思维的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问题的讨论深入文言文内部层次,扣准教学目标,增进学生的理解力。问题一步步由易到难,有梯度、有层次,让每个学生都尝试成功的喜悦。
学生发表议论之后,我是这样明确的:仲永幼年聪颖过人,天赋超群是“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而当我两次还乡所见的仲永却“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原因在于“父不使学”,这就启示我们:后天的学习教育对一个人的成材具有重要意义。,
七、难点探讨
作者寓理于事,是通过什么写法揭示文章主题的?
这一问题是难点的提示,激起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师在此处明确答案,并作小结:全文作者运用先扬后抑的写法,把仲永的前后两个不同时段的情况作了对比,即纵向对比,在叙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现,从而阐述了必须重视后天学习和后天教育的道理。
八、设置分层练习,即基础题和能力题。基础题侧重音、形、义,能力题侧重写作和说话。分层练习全面照顾,既重基础,又重能力让各层学生都有成就感,有喜悦感。
以上是我的教学过程(),环节的安排力求体现语文教学特点,听说读写全面照顾,同时体现自读课型,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拓展思维。
附板书: 伤仲永
幼年:指物作诗立就
长大:泯然众人 -------纵向对比
原因:不使学
《伤仲永》教案3
一:导入、作者及题解
二:朗读训练,理解字词
1.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完后师生共同正音正节奏。
2.自由读一遍,要求:读得流利,注意初步体会其中的感情。
3.朗读接龙,每生读一句。要求:大声地读,读准字音、节奏,读得流利。
4.速读,理解字词,学生质疑,师生释疑。同时在下一个环节中随时发现字词的问题并解决。
三:理解内容,把握主题
1.方仲永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得知的?请说出你的结论及依据。.
讨论,中间及时引导全面理解方仲永的特点、经历及结果。
2.一个天生聪明的人最后沦落为“泯然众人矣”,你认为谁应该为他的沦落负责?
讨论,中间及时引导全面理解方仲永的.悲剧决不只是他父亲一个人造成的。
3.你从方仲永的遭遇中懂得了什么?或者你从方仲永的遭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4.那么,文章作者.写作本文想表达一个怎样的看法呢?让我们读第三段,并联系文章标题“伤仲永”,讨论并概括作者在这些议论里所表达的观点。
四:小结拓展,思维训练
1.小结课文.
2.先天的天资与后天的努力究竟哪一点对学习的影响更大?(训练思维的发散性,言之成理即可)
五:巩固字词,熟读课文.
《伤仲永》教案4
《伤仲永》教案
教前聚焦
《伤仲永》重在一“伤”字。这一点,学生容易掌握。可是,它背后的含义,学生就不容易掌握了。帮助学生抓住它背后的含义,是学习本文的任务之一。“伤”字背后的含义是伤什么呢?要让学生思考。教学要让学生明白,文章借仲永而扩及古今一切放弃学习的人,其意在警醒。沈德潜在《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三十中评曰:“劝学之语,婉转切至。伤仲永,不独为仲永也。聪明弟子,宜悬为座右铭”学生通过学习此文,能感悟到此理,才是一大收获。
课堂一隅
给仲永下评语
师:说说对仲永的评价。
生:仲永是个很聪明的神童。
生:仲永是个毫无成就的庸人。
生:仲永是个可怜的牺牲品。
师:仲永的故事的确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同学们的评价见仁见智,不过,太简单了。请同学们做仲永的老师,根据他的表现,给他下一段评语,怎么样?
师:下评语要结合仲永的实际情况,观点要明确,内容要有意义,语言要准确,要简要。请同学们拿出笔,先把评语写在纸上,看谁写得最棒。
生:仲永,你五岁“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很聪明,是个神童。可是,你不该年纪轻轻就把学习抛在脑后啊!你最终成了“泯然众人”,原因就是你放弃了学习。人非生而知之,不学习就没有真正的知识。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极端重要的。大概你知道“活到老,学到老”这句格言吧,请记住,人的聪明来自学习。
师:下得好!
生: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仲永,希望你牢记这条真理。虽然你落后了,别灰心,振作起来,努力学习,迎头赶上去,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你。
生:仲永,你从一个智力超群的神童变成了碌碌无为的庸人。你完全可以成功的,但你没有成功。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你没有正确的学习观。你对学习缺乏理想,缺乏热情,缺乏毅力。你虽然“指物作诗立就”,可你成天跟着你的父亲写诗卖钱,这是缺乏理想;你不坚持学习,热衷于“环谒于邑人”,这是缺乏毅力。成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没有理想的人永远不会成功,没有毅力的人永远不会成功。
生:仲永,你的最大错误就是你把自己当成了天才。天才就是勤奋,就是珍惜时间努力学习。鲁迅先生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仲永,你才只有二十岁,只要你珍惜时间,发奋学习,就能成为真正的天才。
师:同学们的评语下得很全面。有鼓励的,有批评的,有介绍方法的,有指明方向的。从仲永身上,同学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任何人,不论其智商多么高,只要不学习,就会像仲永那样变成庸人。
师:那么,王安石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不是单单为了伤仲永一个人呢?
生:不是。是伤像仲永那样只靠天赋而放弃学习的人。
师:对。仲永的悲剧在于他放弃了学习。是谁造成了他的悲剧呢?
生:是他的父亲。
生:是他那个只知道赚钱,利欲熏心的父亲。
生:是他不懂教育的`老爸剥夺了仲永受教育的权利,“不使学”,不让他学习。
师:仲永的父亲不懂教育的重要性,扼杀了人才。同学们想对仲永的父亲说点什么吗?那就把它写下来吧。当堂完成。(板书:给仲永父亲的一封信)
专家点评:
在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时,教师别出心裁地采取让学生给仲永下评语的方法,一下子把学生读、思、写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让学生写评语,学生由仲永的同龄人变成了评论者,他们的角色发生了转换,阅读的视角也就发生了转变。这种转变,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很重要的。(宋聚轩)
教后拾零:
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和文章对话。学习文言文究竟让学生学什么?是单纯地让学生学习一些文言知识呢,还是让学生学习、吸取思想精华和优秀文化呢?我认为,后者的价值要比前者大得多。众所周知,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然而,多少年来,文言文的阅读教学的效率一直不高。究其原因,是走了两个极端:一个是教师逐字逐句讲解的极端,一个是学生用主要精力做习题的极端。教师大都喜欢上文言文,因为上文言文可以大讲特讲。一处不讲,学生便一处不懂,教师岂能放心?不可否认,有些教师讲字、词句,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但是,这种口传耳受,学生只有听的份。那些零碎的知识只能使学生了解文章里的一点一滴,却不能使学生感知文章里的潮起潮落,更不能使学生心动神摇。学生喜欢做习题,是为求得分数,不是为求得“营养”。所以,他们全不管文章的筋肉血脉。上述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主要是受了考试的负面影响,即圈划ABCD。学生在做习题的时候,即使是懵懂地蒙对了,得了分,也是毫无意义的。这种只取文章“骨骼”,抛弃文章“血肉”的做法,只能使语文变成面目可憎的骷髅。
那么,怎么解决这两个极端呢?根本的方法是:加强诵读;加强对话。诵读其实是古人早就指出来的一条正确道路。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文里的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都需要反复诵读,牢记在心的。只要学生反复诵读了,他们总会对文章的某一方面有感受的。但是,诵读之后,还需要进行对话。只有对话,才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那些对话是学生自己的阅读感受,最直接,最真实,最动人,也最有价值。
在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时,我让学生给仲永下评语,就是想让学生和仲永进行对话。由于学生的阅读角色发生了转换,他们成了仲永的老师,读书就格外小心了。也许他们对某一个字的意思或者用法还没搞明白,但那并不妨碍他们和仲永的对话。他们和仲永的对话过程,不就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过程吗?不就是他们吸取营养,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吗?这不比单纯记住一字一词有意义得多吗?
(初中的文言文教学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正确地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所以字、词的积累还是很重要的,不是不要落实,关键是方法。)
《伤仲永》教案5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
①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伤仲永 教学设计。
②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段作者的思想观点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
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
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
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
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
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谒: 谒: 扳: 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③余闻之也|久
2.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伤仲永 教学设计》。
四、请一位同学复述第1、2段的内容。
1.思考: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混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负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五、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六、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1.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使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
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七、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八、语言表达训练。
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要求:
①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
②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③时间在2分钟左右。
九、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伤仲永》教案6
【教学目标】
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法】合作探究、诵读品味。
【教法】引导对话、感悟体验。
【课前准备】
学生: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文意,组织辩手、辩词。
教师:准备歌曲《爱拼才会赢》,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引导学生读句"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教育及自身学习有关"让学生讨论:天资与后天教育对成才哪个重要?,而后发表看法。(根据学生意见把学生分成两组)
今天我们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让我们在品学中感悟真知、品析事理,体味怎样才能成才的人生真谛吧!
简介作者:请1~2名学生根据积累的知识介绍王安石,教师适时补充。
二、多元感知,品悟分析
1.投影出示课文原文,找一生读文,其他学生纠错、正音。
2.学生自读全文,指出疑难,投影出示重点词句,师生释疑。(生问生答、师生对话)
3.学生分小组合作再读文章,探究文意,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述方仲永的故事。(学生合作研析、全班交流)
4.相信大家通过读文与听故事你肯定认识了仲永这个人,那么你认识到了一个的方仲永呢?
5.请大家再细读课文,思考仲永的变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
(1)阶段:"仲永生五年......可观者。"写方仲永天资过人、才能出众;
(2)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写仲永才能衰退;
(3)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仲永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6.再读分析仲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7.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引导分析最后一段)
8.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明确:"伤"。写可伤之事,说何以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态度鲜明。)
三、巩固训练,交流感悟
1.朗读全文,深入感悟。
2.学生交流自己读文所感。
四、课下准备,参与活动
根据课始时的分组情况及学生此时意见将学生分成两组。要求学生明确辩题,确定辩手,搜集材料,准备课堂辩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通过辩论深入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到了一个"天资聪颖""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的方仲永,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研读、品味课文,对文章所昭示的道理做以深入感知。
二、精读研析
请大家细读课文,分组讨论分析:
1.课文可分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是哪个部分?
2.叙事有详有略,哪些详?哪些略?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明确:
(1)可分两部分,先叙事,后说理,由事入理。两部分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重点是议论、说理。
(2)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中心,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形成反差,从而突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三、体验反思
活动一:辩论
题目:成才的关键
正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天资聪颖是成才的关键
(学生通过辩论明确"受于天"与"受于人"的关系,深入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教师适机点拨,让学生学习本文说理的方法,通过列举名人、身边人的事例;列举名人名言、讲道理等初步体会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活动二:审视自我,超越自我
通过刚才的辩论大家认识到了天资与后天教育各自对成才的作用,请你审视一下自己,你属于哪类人呢?学习了《伤仲永》这篇文章你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何设想?(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交流己见)
四、教师小结,情感激励
大家的看法很好,正如《为学》一文中所言"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也正如大发明家爱迪生所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一样,后天努力,后天学习,后天教育至关重要。相信大家定会以仲永为鉴,从今做起,努力学习,刻苦拼搏,拼搏的路上,肯定会遇到挫折,请大家记住:"相信自己,无论遇到多少坎坷,最终于你的永远是希望!爱拼才会赢!"
(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拼才会赢》片段,余音中结束本课。)
《伤仲永》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
2、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上课前我先讲一个小故事,大家听了后,要说出这个小故事是从哪个成语里讲出来的,也可以给这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
话说,南朝梁时,南京有个叫江淹的人,他从小天资非凡,才思敏捷,6岁就能写诗。尽管他家境贫寒,但他勤奋读书,辛勤写作,年轻时就擅长诗赋,享誉文坛。可是,当他官至光禄大夫时,他的才华就慢慢衰退了,不如从前了,写出的诗文平淡无奇。到了晚年更糟糕,他才思枯竭,写来的诗文竟没有一句佳句。人们说他的才思尽了。 1
学生:江郎才尽。
教师:对!(教师板书“江郎才尽
”4个字)不过这节课我们学的不是“江郎才尽”的故事,而是一个“方郎才尽”小文章。(教师板书“方郎才尽”4个字)
二、解题:
教师板书课题,并提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学生看课后注解①,回答:悲伤,为??惋惜
教师问:作者为谁惋惜?为什么惋惜?
学生答:为方仲永惋惜,为他从一个神童变成一个普通人而惋惜。 (教师板书:神童----普通人)
三、作者介绍:(打出课件)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曾封为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现存有《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拾遗》等。
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四、读准字音:(打出课件)
lìpān yè yì
隶 扳 环谒 邑
gài chèn yānmǐn
丐称 焉 泯
五、理解一字多义:(打出课件)
忽啼求之:它,指书写工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余闻之也久:这件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 泯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2
公开课授课老师:欧阳龙贵
授课地点:连州市北山中学
授课班级:七年级(4)班
授课时间:20xx年9月24日
3
《伤仲永》教案8
教学目标 :
知识:学习并掌握常见文言词的意思。
能力: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德育: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多媒体电脑、投影。
教学准备阶段: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成一个庸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板书课题)
出示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以前学过他的诗,谁能背诵一首)
文题含义:伤:哀伤,叹惜。为仲永的遭遇而感伤、惋惜。王安石为什么要对方仲永哀伤、叹惜呢?同学们认真学习了课文自然就会明白。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看一分钟)
1、读熟课文,读准字音,读准文言语句的停顿。
2、积累文言词汇,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课文。
3、领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三、初读课文
(一)出示初读要求:(三分钟后比比谁读得熟读得好)
1、 根据注释,读准字音。
2、 注意读准句中的停顿。
3、 反复朗读,把课文读熟练。
(二)指名读,根据情况板书纠正重点字的读音。
隶: 谒: 扳: 称: 泯:
四、二读课文,译讲课文。
(一)出示自学指导(一)
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八分钟后分小组比赛试译课文。
提示:1、人名、地名、年号等专用名词,不用翻译。
2、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适当调整语序。
3、把省略的内容补译出来,使译文通顺准确。
(难理解的字词、句子可请教小组的其他同学,小组解决不了,可以记下来全班讨论)
(二)学生自由译讲课文,讨论难理解的词句,教师巡视、指导。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投影出示课下注释没有的重点字词。
〔参考〕1.“借旁近与之”:给
2.“即书诗四句”:动词,写
3.“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乡
4.“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5.“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6.“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
7.“贤于材人远矣”:比
8.“卒之为众人”:最终
9.“如此其贤也”:好
10.“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①现在 ②本来
C、重点句子翻译
还自扬州:〔自扬州还,从扬州回来。〕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之于人者不至也。〔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得为众人而已耶?〔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吧?〕
(三)提出难以翻译的字词或句子讨论。
(四)小组展示翻译,一组推荐一人译讲一段,其他成员进行补充、评价。教师根据情况就翻译不准确的句子进行点拨。
五、三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 出示自学指导(二)
结合课文内容思考:
1、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小组讨论交流,三分钟后回答
(二) 学生自学讨论,教师巡视。
(三) 讨论上述问题。
1、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受于人者不至”。
3、你从作者最后一段的议论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所以一定要珍惜大好的时机,努力学习。
六、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七、当堂训练。
(一)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父异焉 未尝识书具
邑人奇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稍稍宾客其父 不能称前时之闻
父利其然也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环谒于邑人 或以钱币乞之
于舅家见之 借旁近与之
贤于材人远矣 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其前时之闻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不能称其前时之闻 不能称其前时之闻
(二)翻译重点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其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之于人者不至也。
(三)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提示:1、可选择不同的角度(方仲永、方父、邑人)
2、自由准备两分钟。
3、语言要简练、声音要洪亮。
八、小结
出示〔“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那些大科学家,有卓越成就的人尚且这么说,那么,我们呢?我们这一群正在求知的青少年呢?抛掉“我聪明,慢慢来”,“我不学也行”等说法吧,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学习环境,努力学习!记住“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请同学们牢记这句话,并以此自勉。
九、布置作业 。
把自己的发言整理成300字左右的文章,写到摘记本上。
板书设计 :
伤仲永
王安石
幼年:忽 即 立
少年:不能称 不使学 受于人者不至
青年:泯然众人 〔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伤仲永》教案9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的写法。
3、理解文章大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知识。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学生:查工具书,认记字词 ,疏通课文大意。组织参辩人员,准备辩辞。
教师: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掌握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什么是天才?怎样才能成为天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古往今来有许多激励人们成材的格言,如:天才来自勤奋,聪明来自积累等。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它从另一个角度告洁我们:人才决不是天生的。
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 。
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学生提问,教师答疑。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京口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学生朗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问题组]
a、全文可分为几部分,标准是什么?
b、仲永的变化可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
c、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
d、作者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是怎样的?
3、朗读背诵。(教师指导)
巩固训练
1、背诵课文。
2、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
3、准备课堂辩论。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
了解借事说理的方法,认识后天教育的意义;课堂辩论。
教学设计:
巩固旧知
精读研讨
引导学生逐字逐句的深入阅读,并通过四人小组讨论。
[问题组]
1、课文的两部分有什么联系,重点在哪一部分?
2、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3、叙事部分有祥有略,为什么对仲永的才干初露写的这样详细?
4、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找出相关内容加以说明。
[明确]
1、本文采用了借事说理的写法,第一部分是叙事,第二部分是说理。两部分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重点在第二部分的议论。
2、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不使学造成的,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3、使为了更好的突出中心,详写方仲永的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矣形成反差,而这一结果是他父亲不使学造成的,从而更好的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本文语言简练而精当,
体验反思
课堂辩论:成才的关键
1、辩题
a. 正方:天资聪慧是成材的关键
b.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材的关键
2、同学结合课文内容,结合实际,通过辩论明确:
a、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
b、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3、评价
教师小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同作者一样都为方仲永感到惋惜,通过课堂辩论大家明白了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天资聪慧对成材有重要作用,但不是关键;天生愚拙,可以从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弥补,同样也可以成材。我们注意到本文强调的是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虽然与个人的主观努力是两个问题,但我们也应当从中受到启发。我们成长的道路上要接受严格的教育,并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使自己早日成材。
巩固训练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四。
2、将叙事部分改编成故事,题目为《仲永才尽》。500字。
课后记:本课的第三段是本文的讲授重点,文中的逻辑关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们进行认真的分析。在讲授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刻领悟后天教育对于个人成才的关系。
《伤仲永》教案10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文学常识。
⑵文言实词含义。
2、能力训练点:
⑴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⑵对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掌握故事中反映出来的进步意义。
3、德育训练点:
使同学认识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干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法】
1、文言实词的读音和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同学结合注释自行串讲,教师订正,明确重点实词)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指出,仲永非主观上不愿学,是父亲贪利。
(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来掌握)
【课时布置】
1课时。
【同学活动设计】
1、朗读课文,明确字、词的正确读音。
2、结合注释,分组串讲文章。
3、通过分析故事情节,闻一见一闻,在对比中明确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人得到一颗非常珍贵的种子。这颗种子种下以后,会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会结世界上最甜蜜的果。
几年以后,他的朋友都以为它已枝粗叶茂,开花结果了,纷纷前来向他要这颗果树的种子,谁知道,他连那颗种子都还没有种下去呢。
“你为什么不种下去呢?”朋友们惊讶了。“我怕种下去会晒死。”那人回答说。
“可以早晚浇点水嘛。”
“我怕浇水会把它泡烂。”
“那可以开沟排水呀!”朋友们指点着。
“啊,这么珍贵的种子,不怕被飞鸟啄掉吗?我舍不得播下去呢!”
请大家都想想说说:这颗种子的结局怎样?
种子干瘪了,死了,再也不能开世上最美的花,结世上最甜的果。
没了大地的营养,没了风雨的磨炼,少了后天的培养,种子再好也不可能体现它的价值。
种子如此,那先天聪明优秀的人呢?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他(她)会怎样?让我们来看方仲永吧,听听他的.故事。
今天,我们学习第5课《伤仲永》。
二、明确目标
1、文学常识。
2、文言实词,直译文章。(重点)
3、辩证地看文章,明确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三、整体感知
1、文学常识:
(请同学问答)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2、同学朗读文章(教师先范读),读准下列字音:
扳pān谒yè邑yì称chèn泯mǐn耶yé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准备:
同学依照注释翻译文章,分四组,第一组,文章开头至“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第二组,“邑人奇之”至“不使学”;第三组,准备第二自然段;第四组,准备第三自然段。
鼓励能力强的同学多译多准备。
2、串讲:
每组请一同学起来讲,其余同学补充。教师给予订正,并评议每组完成情况,做得好的给予鼓励。
3、教师以投影的形式或小黑板明确重点实词的词义,同学识记:
隶──属于旁近──邻居与──给
就──完成泯然──消失宾客──以……为宾客
丐──求取一乡──全乡扳──同攀,拉、牵
谒──拜见称──相当邑人──同县的人
固──原本伤──忧伤利──以……为利
闻──名声
4、再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分析文章结构:
⑴本文的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用3个片断依次分写方仲永才干发展变化的阶段,请同学排出这个片断,并各用一字归纳。
闻──见──问
⑵本文先扬后抑。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显示了方仲永才干的落差之大,突出了他变为庸人的倒霉结局,令人警醒、惋惜、伤叹,为仲永感到忧伤、为他惋惜。
⑶本文先叙事后议论,叙为议服务。议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体现了作者的人才观。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标明了作者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之人”的错误作法的否定。王安石认为人的才干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假如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表示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五、总结、扩展
“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大科学家,有卓越成绩的人尚且这么说,那么,我们呢?我们这一群正在求知的青少年呢?抛掉“我聪明,慢慢来”,“我不学也行”等说法吧,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学习环境,努力学习!“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才来“伤仲永”,“伤你伤我们”!
六、安排作业
1、结合练习一,熟读课文。
2、独立完成练习三。
《伤仲永》教案11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⑵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⑶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翻译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会后天教育对人成材的作用,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重、难点】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语顿。
2、翻译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
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语设计:
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到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卡菜尔也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努力”。世上没有绝对的.天才,只有勤劳、不懈追求的普通凡人。今天,我们学习《伤仲永》,看看王安为何“伤”仲永呢?
2、走近王安石:
提示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掌握,准备作一分钟抢答。
3、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对照注释,一字一句地读,通过合作交流,把课文读懂。
师引:
⑴ 推荐一位读得最棒的同学大声朗读。
⑵ 师读。
⑶ 学生评价师和生读的有什么不同?(点评)
朗读文言文如何停顿才好呢?
4、多媒体显示:
停顿的要领:
⑴ 理解文章,确定停顿点。(主要是指不能把意思读“破”。)
⑵ 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是指不能把词语读“破”。)
⑶ 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5、下面我来连一连,纵着一同学一句,大家齐读:(多媒体显示)
⑴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⑵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⑶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⑷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⑸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还谒于邑人。
⑹ 余闻之也/久。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⑴ 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和手中资料书疏理文意,把课文试着翻译边读边说出声)
⑵ 抢答赛:
隶:属于。
尝:曾经
书具: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等。
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文理:指文采和道理。
还谒:四处拜访。
乞:求取。
泯然:完全。
通悟:通达聪慧。
材人:有才能的人。
还自扬州:从扬州回家。
得为众人而已耶?:它是一个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
⑶ 翻开书,同桌互相试者翻译,找出不会翻译的句子,然后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解决:
文言文翻译五字法:(多媒体显示)
留: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书名等可照录翻译;
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
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补:补出省略句中省略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2、课文研讨、探究:
大家自由读课文,分小组讨论,揣摩文意,提出文章有价值、值得探究的问题:
《伤仲永》教案12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
2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1、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2、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 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我们还学过他的诗歌《京口瓜洲》。
《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3、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谒: 谒: 扳: 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1)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2)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3)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4)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5)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1)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2)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3)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4)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三、合作学习 :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③余闻之也|久
2.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第二课时
一、深入研讨
(一)请一位同学复述第1、2段的内容。
1.思考: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 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
“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利其然”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二) 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二、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1.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三、小结作者叙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阐明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请同学们用两个句子概括文章的内容。
本文叙述了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故事,告诉人们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
方仲永 —— 天才 —— 不受教育 —— 平凡人
其他人 —— 普通 —— 不受教育 —— -平凡人
我们已经明白了作者写这篇文章是在告诉我们后天教育有多重要。方仲永的事例已足以让我们警醒,可作者惟其如此还怕不够,还要煞费苦心地拿我们常人的'资质去和仲永的资质作比较,得出你如果不去接收后天的教育,那么你连仲永结局都不如的结论。多么触目惊心!我们能不接受教育么!
针对方仲永的悲剧,体会作者的意图,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呢?请大家稍作思考,作一分钟左右的发言。
1、我没有方仲永的天赋,只是一个普通孩子,但我会一直努力。我相信我最终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真为方仲永难过,我庆幸自己没有他那样的父亲,我要好好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机会,我也不笨,加上勤奋努力,怎么可能成不了才呢?(大家笑)
师:看来同学们的想法还真不少呢。我觉得刚才讨论的挺好,对课文理解很到位。大家从神童方仲永的悲剧,认识到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自觉性,这一点可喜可贺。还有一点也很难能可贵,那就是同学们也讲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讲出了自己的心声,表达了自己的期盼。最后我衷心地希望我们所有同学的父母,所有同学的老师能够给我们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我们健康的成长,成才。
《伤仲永》教案13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
2、正确进行翻译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1、几个句子的停顿
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3、 几个难句的大意
预习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可根据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四、题解
(教师)讲述:本文是一篇随笔。
[投影]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 10、“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检测自读效果。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幻灯](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 5、环谒于邑人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6、泯然众人矣
3、稍稍宾客其父 7、贤于材人远矣
4、或以钱币乞之 8、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四)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五)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回答)
六、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八、作业
1、抄写文下注释一遍
2、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3
预习要求
思考文后练习一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 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以上,教师可摘要启发讲解。
三、质疑探究
[投影]
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
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体验与反思
[投影]
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学生自由发言。
五、教师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伤仲永》教案14
创意说明
文言文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较有吸引力的,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详尽的书下注释,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教学步骤
一、对照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大致内容
对照书下注释,自己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提出字词理解疑难,自行解决。
用自己认为科学的方法,整理、积累相关字词知识。然后交流,根据积累内容的价值、形式、全面与否和书写进行评比。
在这一过程中落实:
字音:隶 邑 乞 扳 谒 称 泯 耶
词意:隶 邑 乞 扳 谒 称 泯 耶 为意 未尝 自为其名 收族 立就 文理 自是 通悟 受 贤 彼其
词类活用:伤仲永 父异焉 借旁近与之 邑人奇之 宾客其父 父利其然
一词多意:于 之 其
二、在了解大致内容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1、要求不读破句。自己读,听同学读,校正不正确的朗读,调整理解偏差。
结合课后练习二,提醒学生注意句中的停顿,还可让学生揣摩停顿规则。
2、要求读出层次。先理性认识课文中的大小层次,标记后再读,养成把理解渗透于朗读中的习惯,以期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这一环节中贯彻对课文结构的理解:全文借事说理,一、二两段叙述方仲永的故事,第三段说后天教育对成才极为重要之理;从叙事部分看,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幼年天资过人,禀赋极高,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二十岁时才思衰竭,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也有层次之分:从写仲永幼时才能之奇的第一段来看,还有层次──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二至五句写他忽有赋诗才能,六、七两句写成名后的状况。本环节实际上是要学生既能整体把握课文,又能从细微处思考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
3、要求读出感情:
学生自己读,表演读,要能读出作者的惊喜、愤慨、惋惜、哀伤、告诫之情。
三、熟读课文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质疑探究
读课文,说说自己在理解中遇到的疑难,小组讨论解决,然后把你们认为有普遍意义的思考和解答提出来,全班共同探究。
课文理解难点:
1、仲永的故事是真的吗?
作者力图写真,人物有名有姓,哪里人氏、身份家世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仲永如何神奇也有明明白白的细节描写,还有父异焉邑人奇之的确证,另外叙事所用见闻录的方式,使仲永成为我生活视野里的一个真真切切的人,叫人不得不信。
现在我们争论故事的真假已无多大意义,仲永现象不乏其例,作者意在用仲永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2、本文为什么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这样安排更见作者匠心,能更好地表现文章主旨。把仲永的天赋之高渲染得越浓,其才能泯灭引起的哀伤之意才会越深,作者的痛切之感、肺腑之情就会更有感染力。
3、伤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⑴ 因仲永的'悲剧而伤,幼时天资过人最终却泯然众人。
⑵ 伤社会上如仲永之父贪财短视的可悲之辈。
⑶ 伤邑人闻听盛名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这也正是文中感慨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远意味。
4、作者为何只追究仲永父亲的责任而不写仲永自身的失职?
作者把方仲永放在值得哀怜的位置上,重点表现对他的同情惋惜,强调其父不使学是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且后文所说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侧重点不同。
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伤仲永》教案15
【教学目标】
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法】
合作探究、诵读品味。
【教法】
引导对话、感悟体验。
【课前准备】
1、学生:
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文意,组织辩手、辩词。
2、教师:
准备歌曲《爱拼才会赢》,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引导学生读句“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教育及自身学习有关”让学生讨论:天资与后天教育对成才哪个重要?,而后发表看法。(根据学生意见把学生分成两组)
今天我们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让我们在品学中感悟真知、品析事理,体味怎样才能成才的人生真谛吧!
简介作者:请1~2名学生根据积累的知识介绍王安石,教师适时补充。
二、多元感知,品悟分析
1、投影出示课文原文,找一生读文,其他学生纠错、正音。
2、学生自读全文,指出疑难,投影出示重点词句,师生释疑。(生问生答、师生对话)
3、学生分小组合作再读文章,探究文意,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述方仲永的故事。(学生合作研析、全班交流)
4、相信大家通过读文与听故事你肯定认识了仲永这个人,那么你认识到了一个 的方仲永呢?
5、请大家再细读课文,思考仲永的变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
(学生小组分析)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可观者。”写方仲永天资过人、才能出众;
第二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写仲永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仲永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6、再读分析仲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7、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
(引导分析最后一段)
8、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
明确:“伤”。写可伤之事,说何以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态度鲜明。
三、巩固训练,交流感悟
1、朗读全文,深入感悟。
2、学生交流自己读文所感。
四、课下准备,参与活动
根据课始时的分组情况及学生此时意见将学生分成两组。要求学生明确辩题,确定辩手,搜集材料,准备课堂辩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通过辩论深入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到了一个“天资聪颖”“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的方仲永,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研读、品味课文,对文章所昭示的道理做以深入感知。
二、精读研析
请大家细读课文,分组讨论分析:
1、课文可分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是哪个部分?
可分两部分,先叙事,后说理,由事入理。两部分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重点是议论、说理。
2、叙事有详有略,哪些详?哪些略?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中心,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形成反差,从而突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三、体验反思
活动一:辩论
题目:成才的关键
正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天资聪颖是成才的关键
学生通过辩论明确“受于天”与“受于人”的'关系,深入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教师适机点拨,让学生学习本文说理的方法,通过列举名人、身边人的事例;列举名人名言、讲道理等初步体会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活动二:审视自我,超越自我
通过刚才的辩论大家认识到了天资与后天教育各自对成才的作用,请你审视一下自己,你属于哪类人呢?学习了《伤仲永》这篇文章你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何设想?(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交流己见)
四、教师小结,情感激励
大家的看法很好,正如《为学》一文中所言“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也正如大发明家爱迪生所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一样,后天努力,后天学习,后天教育至关重要。相信大家定会以仲永为鉴,从今做起,努力学习,刻苦拼搏,拼搏的路上,肯定会遇到挫折,请大家记住:“相信自己,无论遇到多少坎坷,最终于你的永远是希望!爱拼才会赢!”
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拼才会赢》片段,余音中结束本课。
【《伤仲永》教案】相关文章:
伤仲永教案09-16
《伤仲永》教案02-25
《伤仲永》03-15
伤仲永教案15篇09-17
伤仲永教案14篇02-08
《伤仲永》教案14篇02-26
伤仲永教案(15篇)03-15
《伤仲永》语文教案03-19
《伤仲永》教案(15篇)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