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时间:2024-10-28 18:59:43 教案 我要投稿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合集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合集15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学习作者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

  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作者准确运用语言和清晰的条理性说明。

  2、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前半部分,这部分以优美的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和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再来学习作者是如何深入地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二、深入学习

  1、快速阅读课文后半部分,明确下面问题:

  ⑴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讨论并归纳:

  ① 纬度的差异。

  ② 经度的差异。

  ③ 高下的差异。

  ④ 古今的差异。

  ⑵ 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用了哪些词语来说明?

  明确: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前三者都是空间顺序;后一因素则是时间因素。由空间到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词语:“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

  ⑶ 在说明这四个因素中,文章举了哪些例子?

  纬度:南京桃花和南京刺槐开花的早晚。

  经度: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和济南苹果的花开早晚。

  高下:秋冬之交山地与山脚,还有山腰的温差。

  古今:英国南部物候记录。

  ⑷ 文章是如何结尾的?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并提出希望。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也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等。

  三、知识拓展

  1、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

  2、小组派代表反馈信息。

  例:下雨前蚂蚁搬家,蚯蚓钻出地面,乌云密布等现象;枫叶变红、大多树木的落叶等预示秋天的来临……

  四、课外延伸

  1、小组讨论: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意:人间四月花已开尽,春去夏来。山寺中的桃花四月才盛开,春意盎然。经常责怪春去无处觅春影,不晓得春开转入到高山中。)注:大林寺,庐山寺名,庐山海拔1474米)

  ⑴ 影响物候的高下差异:植物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夏秋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⑵ 春季爬山,山上的树木比平地的树木发芽晚。

  2、回顾课文,物候来临的决定性因素当中有说到古今的差异,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出现古今的差异呢?(可提示学生从环境方面去考虑)

  ⑴ 小组讨论。

  ⑵ 信息反馈(各抒己见、重点在“关注”这个话题上,勿过于强调正确与否)

  ⑶ 教师介绍相关的世界环境现状,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五、小结

  说明文除了要注意抓住事物的特征外,还要注意说明事物的条理性,运用语言的.准确、生动性。大自然时时刻刻都在向人们暗示着,认识大自然就是更好地认识我们人类本身。希望大家今后在学习生活中多多去留意、去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同时更需要同学们去关注我们这个美丽的家园──地球,去爱护、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

  六、作业布置

  1、收集的一些农事谚语,并简单解说一下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设计一到两条环保的标语。

  【附板书】

  大自然的语言

  纬度的差异。

  经度的差异。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说明

  高下的差异。(条理性)

  古今的差异。

  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掌握五种大自然的语言;

  2、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培养收集资料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3、激发学生爱科学、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读中积累诗歌的语感。

  教学难点:通过“准是”“反问句”来体会诗歌的节奏美和起伏美。

  教学过程:

  一、资料导入

  1、出示图片,揭题。

  2、检查资料的收集。

  二、整体感知

  1、师配乐朗读。问:谁来说说听了这首诗的感受?

  2、自由读。问:哪几节写了大自然的语言?(板书五种语言)

  3、指名读,你知道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三、品读2-6节

  1、小组合作,练习朗读。(教师巡回指导)

  2、交流反馈

  白云:准是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这里能用“一定是”吗?

  蝌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大雁、年轮、蚂蚁:相机指导朗读。

  3、齐读2-6节

  四、运用处理资料

  1、资料分类、模仿作诗

  2、交流,读诗

  五、总结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蚂蚁天气

  蝌蚪大雁季节

  大树年轮年龄

  教案2

  教学要点: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准是、编队”等词语。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2、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读懂课文,培养爱大自然爱科学的兴趣。

  3、初步背诵二、五小节,仿写诗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读题。

  2、出示课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朗读课文,逐幅出示与课文有关的画面)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次。

  (2)给诗歌的各节标上序号,并想想哪几节是写大自然语言的?

  2、问:哪几节是写大自然语言的'?指名读。

  三、学习诗歌的2—5节。

  1、学生从2—5节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读,并完成练习:“我读懂了第( )节,知道了( )。”

  (1)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小节,(可以几位同学同时读)

  (2)谈谈自己读懂什么。(指名回答的同时,几位学生在黑板上写自己读懂什么)

  经过学生的问答和板书读懂2—5节中的大自然。

  四、研读品味,体会生动的诗句。

  1、分小组品读诗句。

  2、指名读第二节,理解词语,“准是”换成“一定是”好不好?)指导朗读,背诵。

  3、学第2节的语气读第3段。

  4、指名读第4节。

  学习“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和“大雁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两句反问句。

  5、指导读好第5节,并背诵。

  五、老师总结后问: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六、出示三幅图,要求配诗。

  画面:鱼儿钻出水面透气;蜻蜓低飞;树叶落了

  选择一个画面,仔细观察、思考,再仿照课文中的诗歌给画面写诗。

  七、分小组讨论写诗。

  八、课后延伸。

  同学们可以到大自然中去发现,去书中搜索,还会发现许多大自然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3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写的一篇说明文,文中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课文告诉读者,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作者把迷人的大自然景物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基础,并用既生动又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物候及物候学知识,不但能丰富读者的科学知识而且能激发读者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并积累了一些有关说明文的基础知识,上单元我们已经学过几篇说明文,因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文本,通过阅读了解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把握说明对象,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3、揣摩语言,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

  2、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3、研读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

  2、积累科学知识。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顺序,了解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今天我们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什么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大自然的语言。

  二、欣赏图片

  (多媒体课件展示四幅画面,并辅以简单介绍)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瞧:多可爱的`小草,花也在开放,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酷热难耐的盛夏,蝉情不自禁地嚷着:热死啦!热死啦!这预示着近期天气还会是烈日当空,注意防暑。

  瞧,这就是所谓的五花山,多么美的图画,秋天来了。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就是美丽的冬天。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一)学生介绍作者

  (二)积累生字词:

  布置预习,养成查字典的习惯,扫清阅读障碍。

  (三)教师范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

  (四)学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归纳总结:

  描述物候现象 做出科学解释 追究因果关系 阐述研究意义

  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 逻辑顺序

  四、品读课文,赏析语段

  指导读课文1——3段,多媒体出示以下问题:

  1、注音:翩然 销声匿迹 呈现 风雪载途 农谚

  2、选文中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3、从整体把握的角度看,选文第1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应该是从开头第_____句,从结构上看,这两层是____关系。

  4、请你依据选文概括出什么是物候?

  5、选文前两段的说明顺序是_____,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____。

  6、去掉第一段第四句中的“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五、再读课文,然后回答,师归纳

  1、语言生动,体现了科普说明文的特点。

  2、说明条理性强。

  3、恰当地运用了各种说明方法。

  六、观察生活,说物候现象

  课前已布置学生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设计意图:留心身边的物候,体验物候现象生活中处处可见)

  七、总结

  常言道:鸟有鸟语,人有人言,本节课我们了解大自然也有它独特的语言,其实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同学们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更多的了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吧!

  板书设计:

  大 描述物候现象 现象

  自

  然 作出科学解释 逻

  辑

  的 追究因果关系 顺

  语 序

  言 阐述研究意义 本质

  《大自然的语言》案例分析

  在导入新课后,学生一听又是说明文感觉很枯燥无味,可是我借助多媒体展示了四幅画面:草在长,花在开放,蝉鸣,五花山,白雪飘飘,并介绍在不同的季节动、植物或事物都有不同的表现,都在展示着自己独特的语言,传递着大自然的信息,大多数学生都感觉有趣,眼前一亮,这样我就达到了目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起到了铺垫作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4

  教学要求大自然的语言

  1.学会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指导识字、学词。

  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浅显简明的.导语出示课题后,相机进行生字“语”的教学。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读),学生静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给足时间,照顾差生)

  4.自由读课文,读后在课文中找出9个生字和6个要求会认的字,反复拼读,读准为止。

  5.检查生字读音:同桌互读互查,教师利用不带拼音的字卡采取开火车、指名读、互相帮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点检查“仔、那、永、诉”的读音。

  6.自由读全文,要求读正确。

  7.大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序号标出节次。

  二、指导读好一、二、三节

  1.学读第一节。

  (1)教师范读。看课件:以春天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跃出水面;雪山、三叶虫化石……等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妙的片断。

  (2)学生自由练读。

  (3)小组讨论:通过看插图、结合课前的郊外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全班交流:相机处理“说话、语言、仔细观察、发现”等词语。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5)个人自由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互评;指名读。

  (6)全班齐读第一节。

  2.学读第二节。

  (1)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2)看课件: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

  (3)指名读一句,(贴小蝌蚪图)范读,齐读。

  (4)启发学生想像讨论:小蝌蚪在说什么呢?(相机进行口语训练)

  (5)师生合读。

  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生: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6)学生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从读中知道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人们看到水中游着的蝌蚪,就会知道春天到了。

  (7)看课件:春、夏、秋、冬各季节特征的片断,加深扩展学生的感受,以帮助突破难点。

  (8)反复练读,指名读、评,最后齐读第二节。

  (9)齐读一、二节。

  3.学读第三节。

  (1)指名读第三节。

  (2)看课件:真实图像:大鱼及其鱼鳞的特写。动画:小鱼渐渐长成大鱼,鱼鳞上的圈圈逐渐增多。(配以简单讲解)

  (3)自由练读,思考: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4)自由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评后齐读。

  (5)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6)看课件:树的年轮与年龄。

  (7)齐读一至三节。

  第二课时

  一、指导读好第四、五节

  1.学读第四节。

  (1)指名读第四节。

  (2)看课件:“三叶虫”化石的特写,简介。出现词语“化石”,读词语“化石”。

  看课件:海洋逐渐演变成雪山。简介“三叶虫”化石年代久远,出现词语“古老”,读词语“古老”。

  三叶虫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现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石的?

  指名读第一句。范读,齐读。

  这是在告诉人们什么?指名答,读第二句,范读、齐读。

  (3)自由试读第四节。指名读、齐读。

  (4)这个奥秘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出示词语“告诉”,读词。

  大自然还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些奥秘——看课件:动物化石(恐龙蛋等)、植物化石。

  2.学读第五节

  (1)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怎么才能发现它的语言、读懂它的语言呢?

  (2)指名读最后一节。读词语“粗心大意”、“永远”。

  (3)范读第五节,必读。

  (4)总结:不爱学习,总也看不懂大自然的语言;粗心大意永远也看不见大自然的语言;只有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语言”,探索更多的奥秘。

  (5)齐读全文

  二、思考小结

  1. 自由读课文。

  2. 思考讨论:诗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3. 口头练习,相机完成课后练习第1题。

  (1) 水里游动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2)鱼鳞上的一个个圈圈,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3)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

  2.指导书写。

  (1) 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指名发言。

  (2)范写“就、诉、永”。

  就:左右结构(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诉:右边是“斥”不是“斤”。

  永:独体字。

  (3)学生描写、临写。教师巡回辅导。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五、扩展活动。

  1.准备三个头饰(蝌蚪、鱼、三叶虫)边表演边读诗。

  2.说一说,画一画,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相机完成课后第4题)

  3.召开一次《和大自然交朋友》的主题班会。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5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说明顺序,。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3、了解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教学难点:了解文中介绍的物候知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温故知新

  复习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研讨 4—12段

  教学形式:3至4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根据老师提出的.思考题自学课文内容,然后集中讨论,交流学习体会。再从若干组中选派若干名同学作代表上讲台讲课,

  听后互相评议,教师适时点拨,最后归纳小结。

  (一)自学思考题:(投影)

  1.用自己的话概括第4、5、7、b、9、10、11、1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文中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哪些例子?各用来说明什么问题?

  3.第7、8、9、10段分别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能否打乱顺序?为什么?

  4.研究物候学有何意义?

  (二)再次朗读6—10段,思考:

  (1)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的?

  ((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共11页,当前第1页1234567891011

  (3)第10段中,“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否删去?为什么?

  (三)教师归纳小结。

  这堂课采用这样的形式,意在调动大家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会学”的目的。从效果来看,大家都动了脑、动了笔、动了口,并且大家互帮互学,想必是有很大收获的。希望大家像这堂课一样主动地学习,学会求知。

  四、布置作业。

  课后作一次社会调查,通过调查,你发现还有哪些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试举例说明。(农谚也行,但要做适当的解释。)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6

  教学目的: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懂得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如何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情感。

  3、仿写诗歌1~3小节。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切入,引起兴趣

  1、同学们,如果我们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朋友、同学或老师,靠什么呀?(语言)

  2、师简介语言:语言是我们人类特有的一种工具,人们可以通过口说、笔写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可以从书本上阅读,去获取知识,汲取营养,这都是我们人类的事。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呢?今天,老师带来了四种大自然的语言。

  3、(课件出示春夏秋冬四幅图片)从这四幅图片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4、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和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2、了解诗歌特点:分小节,不分自然段。

  3、提出学习要求:不仅学诗,还要写诗。

  三、自读课文,读中见悟

  1、课文哪几个小节介绍了大自然的语言?请同学们快速找出来。

  2、学习2~9小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边读边思考:诗歌中那些事物和我们说了话,告诉了我们大自然的语言?

  (2)、反馈,并板书。

  (3)、教师示范学习第2小节。

  ①、教师表演读。

  ②、教师将自己当作白云,并向大家介绍了白云告诉人们的大自然的语言。

  ③、小结这一学习方法。

  (4)、请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事物,用刚才的学习方法,学习相应的`小节。(边学习边指导朗读,重点指导朗读4、5小节。)

  (5)、课文中的八种事物分别告诉了我们哪些方面的知识?

  (6)、男女生赛读2~9小节。

  3、学习10~14小节。

  (1)、自由大声地读,边读边思考:课文介绍了哪些科学家看懂并运用了大自然的语言为人类服务?

  (2)、反馈,并简介三位科学家。

  (3)、拓展延伸:课外,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运用大自然的语言为人类服务?

  (4)怎样才能看懂大自然的语言,学习第10小节。(齐读,指名回答。)

  (5)、教师小结,齐读最后一个小节。

  四、拓展延伸,仿写诗歌

  1、小组讨论:生活中,同学们还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汇报。

  3、请同学们把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写在本子上。

  (1)、教师出示自己写的诗歌,并深情朗读。

  (2)、学生评价。

  (3)、学生写,并展示评价。

  五、课堂总结,质疑拓展

  今天,我们学习了8种大自然的语言,并懂得了如何去看懂大自然的语言,希望我们能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最后,你们还能对这篇课文提出疑问吗?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7

  《大自然的语言》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教后反思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简介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⑴ 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⑵ 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

  ⑴ 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⑵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⑶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由以上目标我指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四、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说学生】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说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询大自然的奥秘。《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并伴有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我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我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本环节意在通过竞赛激励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⑷题。这一部分我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

  第三环节: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

  第四环节: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我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二、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⑴ 选一名学生读1、2段。

  ⑵ 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⑶ 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给以适当的鼓励。

  ⑷ 教师提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⑸ 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三、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

  我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学生构思写作后,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四、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我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五、探究课文、释疑问难

  六、走进自然畅谈收获

  七、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意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2、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意在强化学生们的环保意识)

  3、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

  妙笔去记录大自然的语言。(用准确生动富有科学性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意在培养学生观察和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在本课的具体教学时,我走出传统教法的樊篱,自觉地将新课标的新理念渗透进课堂,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将沉默无语的文本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充满魅力、鲜活的教学内容,赋予了文体以飞扬的生命力。在老师富有启笛性和亲和力的语言导引下,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积极合作,惟恐自己没有展示和表现的机会。他们灵活地采用了读、听、看、演、讨论、争辩等各种形式。在此过程中,课堂变成了求知的乐园。学生的参与意识、想象力、创造力都得以超乎预想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此时,沉默已不再是金。“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事理说明文的特征,说明的语言、顺序等” 这些抽象、枯燥的知识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8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教学步骤]

  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学生齐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生1: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生2: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生3: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生4: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生5: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4)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学生明确:加粗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生1:《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生2:《桥之美》一文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生3:《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写太和殿的外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

  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

  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

  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学生构思写作。

  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较好地片断有:

  燕子善飞,妇孺皆知。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冲向云天,一会儿又来个180°大转弯,一会儿又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钟。

  燕子老是在飞,似乎它们永不感到疲倦。可是有谁能想到这是它们自身的弱点造成的。燕子有两只很小很小的小脚。瘦小的.脚难以支撑燕子的身躯,使它们在地上站立时不能够灵活地保持平衡。因此,它们学会了一切都在飞翔中解决的本领:在飞行中吞吃猎获物。在飞行时饮水,甚至在喂自己的孩子吃饭时,也不是蹲坐在巢沿上,而是扑楞着翅膀,像直升机那样停留在巢前的空中,将食物一一喂给孩子们。

  燕子是一种勤劳的鸟。筑巢,“娶妻生子”,抚养孩子,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燕子又是个捕虫能手。一对燕子夫妻每天捕8000多只虫,除供自己所需外,大部分都用来喂养它们那些似乎永远也填不饱肚子的孩子们。燕子吃掉大量害虫,对农业、林业有很大好处,所以,燕子是益鸟,是人类的朋友。

  燕子又是一种很聪明的鸟。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老家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它们不是飞越高山,而是成群结队地穿过这些隧道,向目的地前进,从而节约了飞行的时间和自己的体力。

  三、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生1:“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生2:“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生3:“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生4:“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生5:“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生6:“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如盛夏时节到东北旅游,寒冬时节到南方旅游,爬山、观海等总会有新的发现。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五、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

  2.为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

  3.举一个你熟悉的“人类朋友”的例子,向别人介绍,好吗?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9

  一、活动目标

  1、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并运用适当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2、学说儿歌,尝试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对儿歌的理解。

  二、活动准备

  1、大自然绿色的视频短片

  2、《救救地球》幼儿用书

  3、《大自然真漂亮》儿歌文字配画大图

  三、活动过程

  1、播放大自然景色的视频短片,让幼儿观赏。

  活动反思:在播放视频、幼儿观看的过程中,孩子们不时发出阵阵惊叹声“好美呀”,尤其是瀑布、湖泊及连绵的高山等这些海南孩子比较少见的风景时,孩子们更是瞪大了眼睛,但却不能说出它们的名称,我及时进行了介绍和讲解。所以生活经验很重要,建议要给孩子多一些体验,或者通过各种手段,如视频、图片、图书等丰富孩子的经验。

  2、出示幼儿用书,请幼儿描述图中的.景物,并想象置身于图中的环境,尝试用适当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感受

  活动反思:孩子们描述风景的词汇比较多,如“蓝蓝的天空”“五彩缤纷的花朵”“广阔的大海”等,但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却很单一,比较多的就是“感觉很美”等,说明孩子的日常体验及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都还有待加强。

  3、出示《大自然真漂亮》儿歌大图,与幼儿一起读儿歌:

  大自然真漂亮

  我是小草,随风左右摇。

  我是小鸟,树上声声叫。

  我是小虫,草丛四处跳。

  我是小花,一起笑一笑。

  活动反思:这首儿歌比较简单,所以孩子们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儿歌,还能创编动作进行表演,此一环节的活动目标基本达到。

  4、幼儿尝试根据儿歌的句式学习创编儿歌。

  活动反思:大部分的孩子都能进行创编,但是编出的儿歌内容比较贴合,对仗却不够工整,如:我是一只小狗,在草丛中汪汪叫等;只有小天的用词与句式都非常标准:我是狮子,草原四处跑。其他孩子的用词及模仿创编的能力还需加强。

  5、请幼儿尝试把儿歌中的情景画下来,然后把图画合并成大图画,张贴在活动室内。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筛选、概括、整理出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品味本文生动、准确的说明语言。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也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文中生字词。

  竺可桢(zhúzhēn) 载途(zài) 簌簌(sù)

  销声匿迹(nì)候鸟(hòu)经度(jīng)

  纬度(wěi)草长莺飞(yīng)草木荣枯(kū)

  2.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

  (1)解释下面的词语。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文中指生长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阿公阿婆,割麦割禾:这里是模拟布谷鸟的叫声,编出来的农谚。禾,这里指稻秧。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生态学:研究生物之间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衰草连天:遍地是衰草。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①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 B )得多。

  A.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

  ②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 B )是必要的。

  A.观察B.观测C.预测D.观望

  3.作者链接。

  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指什么?

  【交流点拨】“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2.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如何划分?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形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二)速读课文,思考: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交流点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这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交流点拨】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单,容易掌握。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交流点拨】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交流点拨】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四、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研究物候学对于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4、研究物候学的意义预报农时安排农作物区划引种植物减轻虫害便利农业发展

  五、拓展延伸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谈谈你对这首诗意思的理解。

  【交流点拨】大林寺在庐山香炉顶峰,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原上已是春天过去夏天到来的时节,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刚盛开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无处寻觅的时候,重遇春景,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转到这里来了。

  2.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这首诗中的现象的理解。

  【交流点拨】由于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这一点。

  第2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研读了课文,明白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以及研究大自然的语言的意义,这一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课文,探究本文是如何来说明事理,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如此浅显易懂,饶有趣味的。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交流点拨】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交流点拨】“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本文原来的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交流点拨】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4.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是从空间到时间的逻辑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文本探究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交流点拨】物候和物候学。

  2.本文的说明顺序怎样?

  【交流点拨】逻辑顺序。

  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由现象到本质)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

  (二)品味语言

  1.有人认为课文第一、二两段写得好,请精读这两段文字,说说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2.揣摩下列句子,说说加点词和加线句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期相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交流点拨】加点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教师小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四、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逻辑顺序

  现象→本质

  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1

  教学目标:

  1.树立人类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良性发展的观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2.理解文中“文字”的比喻含义。

  3了解全文的说明结构,准确清楚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种类的“文字”。

  4.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步骤:

  1.提出疑问。课文中(包括题目中)“文字”的含义有几种?

  2.跳读课文。根据文字的不同含义大体勾画出全文的内容结构。

  3.重点解读关于“大自然的文字”的部分。按照课文对“大自然的文字”的分类介绍再划分出它的层次。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明白作者介绍了哪些自然现象,作者怎样引领我们来破译它们,而且要掌握如下知识点:

  (1)霍雨、铁砧、漂砾、毒意等

  几个加点字的注音,在文中划出有这些字词的句子。

  (2)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落实一些重要语句的领会)。

  (3)讨论交流。

  (4)质疑问难。就文中仍有疑难的地方,师生互间互答。

  (5)布置作业。

  (解说:本过程体现了置疑激趣法、整体掌握法及研究学习法这几种适应新大纲和新的教育理念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的动机肯定是兴趣,有兴趣带着问题去探究,不仅能发挥主动性,而且能逐渐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研究的精神。教学中,基本理念要贯穿始终,使教学在和谐共振中愉快地进行。)

  自读点拨1.课文中“文字”的含义。

  课文中的“文字”有两个意思:

  第1、2段中指书本上的字;第3段一转,从“也有另外一套文字’往后,“文字”就指大自然中各种能给予人对自然进行认识、了解和推想以预示和启发的自然现象。这样,课文从读者的生活经验人手,显得亲切,使人产生联想;接着引出一个科学问题,达到深入浅出的目的。

  2全文的内容结构把握。

  课文的结构非常清楚,第1、2段说明书本上的文字及其作用,引出大自然的文字这一重心内容,末尾3段则告诉我们学会大自然的文字的方法和意义,其余段落集中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

  3.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类别?各有哪些作用?

  根据方位来分,有天上的星、云、鸟和地上的石、树等;根据各自主要的特征表现来分,可分为形(星、云)、声(鸟)、色(石)。星引导海上航行;云指导天空飞行;燕子告诉天气;白嘴鸦、鹤和大雁报告季节;石灰石说明沧海桑田的变化;漂砾表现自然的神奇力量。总之,正因为有了这些大自然的文字,人们才能认清自然,趋利避害,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和乐趣。

  4.重点语句品味。

  (1)“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充分肯定了文字的作用,加横线的词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本句还暗示了下文的大自然的文字也将会有巨大的作用。

  (2)“无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母。你脚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母。”这个比喻新颖恰当,引发读者无限的'想像,也为后文介绍大自然的文字暗示了行文的结构顺序。

  (3)‘你知道,在水面上船只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箭头的指路牌。”用比喻的说法形象地说明水上行船与在陆地上走路是不一样的,它没有具体明确的指示,自然地引出大自然的一种文字——星座门北极星)对行船的指导意义。

  (4)“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了。”“‘飞来说”“告诉人们”用了生动的拟人手法,不仅清楚地说明白嘴鸦的飞来与鹤的飞去是季节变化的预兆,也显示了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很有情趣。“不用日历”,拟人中有比喻,新颖别致。

  (5)“一转眼功夫,连蜘蛛网也无影无踪了,它们好像融化在天空里一样。只有那声音还从远方传来,好像在说:‘再见!再见!明年春天见!”’这些语句很有意境,雁阵在人们的眼前越来越小直到消失,但它们使我们看到了更为广阔的天空,它们留下了令我们回味的声音,它们使我们告别了一个寒冷的季节,但它们更使我们盼望一个全新的温暖的春天。我们的视线、我们的心都被那雁阵牵引着。想像和拟人手法运用得很成功。

  5.说明方法归纳。

  重要的方法是打比方、分类别和举例子。另外,拟人的写作手法对增强说明效果起了很大的作用。

  拓展阅读:《大自然的语言》课文

  大自然的语言

  作者:戴巴棣

  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睁开眼就能看见。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

  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飘得高高,

  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

  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蚂蚁忙着搬家,

  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

  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大自然在水面写着:

  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编队南飞,

  不就像“省略号”一串?

  大自然在蓝天上写着:

  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若被砍倒,

  你会把年轮发现——

  一年只长一圈,

  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钓到大鱼,

  鱼鳞上也有圈圈——

  一圈就是一岁,

  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

  嵌在喜马拉雅山巅,

  这是在告诉人们:

  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块“漂砾”,

  搁在温暖的庐山,

  那又在提醒人们,

  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大自然的语言并不难懂,

  只要你肯刻苦地钻研;

  假如你害怕开动脑筋,

  那就常常会视而不见。

  比如斗转星移,

  那何止千年万年!

  可直到哥白尼出现,

  才把“太阳中心说”创建。

  阿基米德洗澡的时候,

  学会了鉴别皇冠。

  可别人也都洗澡,

  为什么不会把浮力计算?

  在暴风雨中放风筝,

  富兰克林捉到雷电。

  放风筝的人千千万,

  为什么没有这项发现?

  大自然的语言啊,

  真是妙不可言。

  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

  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2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优美的特点

  学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

  学习难点: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优美的特点

  学习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你会读加点的字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连翘( )翘尾巴( )观测( )道观( )差异( )差遣( )差劲( ) 参差( )播种( ) 耕种( )落叶( )丢三落四( )落枕( )

  萌发( 翩然( ) 孕育( ) 簌簌(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 衰草连天( )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简介作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要求学生读的准确流利,画出自己喜欢的语段。

  (四)理清思路

  思考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物候学知识的?

  (五)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读第1至3自然段,根据下列问题评点课文

  1.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文章一开始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写起,作者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文中 哪些词语用得既准确又生动?有何作用?(在书上作好评点。)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科普知识。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的说明事物。

  2、能力目标:A、能按要求筛选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物。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优美、准确严谨的特点,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优美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品味法、拓展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来自绵延悠长的大别山下,芳香的泥土,清新的山林,让我爱上了大自然,爱上了大自然的语言,你看,芍药低垂,那是在吟颂着生命的轮回,候鸟迁飞,那是在诠释着四季的唯美,所有的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紫燕翩舞、落叶翻飞,那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大自然的语言(板书),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有三项内容:感知一整篇,摘一摘内容要点;选读一大段,理一理说明顺序;赏读一小节,品一品生动语言。(课件展示)

  二、第一个学习环节:感知一篇 摘一摘

  1。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朗读,老师提两点要求:1、一定要注意这是一篇说明文,前面两小节描写性的语言读得美一些,后面科学性的告知语言要平铺一些,象作解说一样。2、第二个要求,就是大家边读边用笔给每小节标上序号并画出每小节的中心句。

  2。字词摘录:

  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下面,我们要做一些读书摘要,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筛选,老师先给大家做一个示范,比如说,这篇课文老师给你筛选出了8个词语,让我们来看一下,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把这些词语画下来。

  3、内容摘录:

  下面请同学们就本文的内容要点作以摘录,刚才我们已经找出了各个小节的中心句,来,我们看每小节的中心句是什么?(提问 教师边出示答案)看看大屏幕,我们看哪些小节写的是一个意思,可以合并在一起呢?( )课下,请同学们把我们所准备的摘录资料:每小节中心句及概括的.内容要点整理在摘录本上。

  4。教师小结并板书:

  作者先从四季物候现象写起,从而引出什么是物候、物候学。然后说出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并作出科学的解释,再接着告诉大家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究其因果关系,最后阐释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作者为了把物候现象这一事理说得明白透彻,从现象说到本质。让我们这些21世纪的青少年不得不明白,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研究物候,重任在肩。那就先让我们来研究一下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有哪些吧,

  三、第二个学习环节:选读一段 理一理

  1、请快速浏览课文6——10小节,找出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课件展示,解释“首先”)

  2、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可不可以先写古今差异?

  明确:(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理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是时间因素,由三个空间因素到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所以,这样按先主后次,由空间到时间的说明顺序,使我们看了一目了然。

  为什么说纬度对物候的影响最大,请同学们看两组画面就会更明白的。(课件展示)我想这个我们该深有感触的,寒冷的冬天,我们都喜欢到哪里旅游?

  3、其实,这种现象在我国古代诗歌中也有所体现,下面老师给大家提供一首诗,请分析一下其中的物候知识。(课件展示)

  明确:这首诗正好说明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谁还知道哪些古诗和农谚中包含有丰富的物候知识?(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燕山雪花大如席)

  过渡语:是啊,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如作者所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同学们,让我们用我们灵动的双耳,聆听大自然写在这青山绿水间,摇曳多姿的大自然的语言吧,读一读四季美景,听一听四季虫鸣。

  四、第三个学习环节: 赏读一节 品一品

  1、教师范读: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给大家读第一小节,同学们边听边想:你听到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你读懂他们了吗?呆会儿以“我听到——我知道—”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原来,大自然一年四季有如此丰富的语言,作者生动的描写带给了我们无穷的联想。

  2、轻声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课件)

  老师还是迫不及待的想告诉大家:我非常喜欢这一节的第一句话,因为在这一句话里,有一个词语深深地吸引了我,大家知道是哪个词语吗?(将大地拟人化了,我的眼前像有一副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色,由此,我们又会联想到那些物候呢,朱自清的《春》中写道: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拟人化的语言使大自然有了灵性,有了活力,有了语言。来,齐读这一句。

  这一节里类似这样生动形象词语还很多,相信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最爱。

  (学生畅所欲言)

  3。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的喜欢,可见第一节的每个词语都极具表现力,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引领着我们进入美妙的物候世界。这么美丽的画卷,大家愿不愿把它美美地读一读。(配乐生朗读)

  4。让我们也来学习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来说明事物,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季节,美美地构思一段,用生动的说明来表现这个季节的物候现象。(课件)

  五、课堂总结

  结束语1:

  生动的语言确实增添了文章的吸引里,当然,此文,作为一篇科普知识的说明文,是给人以知识的,所以,他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即便是生动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比如说,能否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去掉?

  结束语2:

  看来,准确严谨是说明文语言的生命,正如本文作者竺可桢,作为一位严谨的科学家,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的写上“局报“二字。所以,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不仅学习物候学的知识,学习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来描摹介绍事物,还要学习科学家那种严谨的工作作风,如果从明天,不,从下课开始,你能象竺可桢那样,留心身边的每一片叶,每一朵花,写写观察日记,作作物候观测,老师相信,来年春风悄然而至的时候,也许你能告诉在座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郑州市的第一朵迎春花应该何时绽放他的花蕾。我想,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带给我们的丰厚礼物吧。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引发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观察周围的事物的想法,并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观察方法指导下力图有所发现。

  2、通过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节奏,并读出诗歌的语气。从而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的生活世界与想象世界,整合课内外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仿编、创编。在此过程中深入体会本文是如何用平实的、通俗、有趣的语言解释、介绍深奥的大自然的知识的。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①能解读大自然语言的自然现象。

  2、多媒体课件

  ②气象谚语6条。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主题

  1、多媒体展示画面,给每一幅画面配上一句解说词。(电闪雷鸣、公鸡打鸣、黄叶纷落、燕子低飞、腊梅花开……一幅幅出示后整体定格在一个大画面上。)

  2、同学们,你们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了画面,其实画面上,天气、动物、植物告诉给我们的信息也是语言(板书:语言)这些都是谁的语言?(补充板书:大自然的)。

  3、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一首小诗,写的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二)师生共创研读小诗

  1、小黑板出示小诗

  ①谁能把这首小诗读给大家听?评议:听明白了什么?

  ②既然你读懂了大自然的这种语言,那你能不能把这一小节再读给大家听听。你肯定白云飘得高高的,明天就一定是个晴天吗?谁发现过?那请发现这种现象的同学肯定地给大家读一读这两句。

  2、在大自然中有趣的语言多着呢!你们快看(大屏幕展示蚂蚁搬家)看着这副画面,结合一旁的提示词,仿照上一小节,你们能帮我写出第二小节吗?自由尝试,根据汇报出示第二小节(小黑板)。

  ①你们当中有见过蚂蚁搬家的吗?给大家说说,(听别人说的也行)。蚂蚁搬家真的会下雨吗?那好,你们知道该怎么读这一小节了吧?每个人都给自己的同桌读一遍,看他(她)满意吗?

  ②男女生比一比——师评:(停顿得很好,有节奏感,这么一读让我也更明白这大自然的语言)。

  3、动物中可不是只有蚂蚁会说大自然的语言,更有趣的还在下边。(出示第三小节)

  4、第四小节的画面已经给大家准备好了,接下来还是你们自己先仿编——根据汇报出示第四小节。

  ①大自然已经把语言写在水面和蓝天,你们来读读吧,看看从这两个小节中的朗读中能有什么发现?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解决:“逗点”,“省略号”各指什么?)

  ②谁能把两个小节连起来读一遍?同学们想想啊,要是你有了什么新发现时,尤其是有趣的'发现,心情会怎样?再读这两个小节。

  ③男女生轮读,女生读第三小节,男生读第四小节。

  5、刚才这几个小节中所说的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平常我们留心观察的同学也时有发现,下边再说的可能我们就不多见了,还是我来写大家猜———(板书第五小节)。

  ①这种大自然的语言你们明白吗?那谁能给大家说说年轮是怎么回事?画一画行吗?

  ②其实不光是年轮,我们平常吃的鱼身上也有大自然的语言。那我考考大家,请听题:大自然写在鱼身上的语言是什么?

  ③请马上根据提示把这一小节补充完整。

  ④那现在请大家想想:怎样把我们明白的这两种大自然的语言介绍给那些不知道的人?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自由练,指名读。

  ⑤刚才我们所了解的这六种大自然的语言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怎么说?可是它们还算不上是大自然最神奇的语言,最神奇的在第七小节中呢?(出示:第七小节)。

  a.我肯定这一小节中,你们一定有想要弄明白的问题,先读读把问题找出来。

  b.交流(视学情而定,可能有知道“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脉”的同学,就利用差异互相学习)。

  c.自然界这么神奇的语言你们都读明白了,大声地朗读给老师听一听吧。

  6、读后交流

  ①读了这七个小节,关于大自然的语言,你想说点什么?

  ②所以今后大家千万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看见。(出现开头小节)。

  ③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看见了大自然的这些语言,为什么?

  ④所以课文的最后一个小节,我们要说(出示诗句:)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

  齐读这一小句,说说你的理解。离开课文,用上“只有……才……”你还能说句话吗?

  7、现在这首小诗已经非常完整了,我们把它从头至尾地朗诵一遍,好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读了《大自然的语言》这首诗,大家想一想:大自然这是在用什么跟我们说话?

  (二)配乐朗诵

  (三)拓展延伸

  1、从动物、植物、气象这些自然现象中,我们可以了解很多的大自然的语言,不信大家读读下边的这些气象谚语。(选一条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月晕而风,日晕则雨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东虹日出西虹鱼。

  早雾晴,晚雾雨。

  蚂蚁搬家晴必雨,蜘蛛结网雨必晴。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语文天地”《地图上的发现》:

  (1)指名分自然段读。

  (2)自学生字、词语。

  (3)读后交流。

  (四)作业设计

  1、再搜集一些气象谚语。

  2、你还知道大自然有哪些语言,仿照文中某一小节的写法,写一段吧。等大家都写好了,我们也编一课《大自然的语言》。

  3、读一读,想一想,再组词。

  流()

  查()

  带()

  长()

  留()

  察()

  戴()

  常()

  4、抄一抄

  搬家

  游泳

  年轮

  思考

  妙不可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5

  目标:

  1、学习有关物候和物候学知识;

  2、让学生学习并掌握本文生动而有条理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重点:有层次地说明与运用拟人、举例的方法生动具体地说明抽象的事理

  难点: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设想:品味语言四步走

  课时:2课时

  操作:

  第一课时

  要点:整体感知

  程序:

  ㈠导入:诗歌导入,引起兴趣。

  ㈡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本文出现了三个概念:大自然的语言、物候和物候学,请通读全文,用一句简短的话说出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2、你认为本文介绍的重点是什么?说明理由?

  ㈢再读全文,专项训练:

  就“物候学”写出200字左右的解释性、简介性的.文字。

  提示:物候学的知识散布在全篇课文之中。学习中应该仔细搜寻并且要将它们有条理地加以整理。在此方面养成习惯,将十分有利于做读书摘要和积累专题资料。你们看,如果我们按物候学的定义——研究的范围——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的顺序来介绍,不就让人一目了然了吗?

  ㈣层次划分:据上将文章分成几个部分,该如何划分?

  ㈤作业:比一比,看谁了解或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最多?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要点:品味、积累、运用

  程序:

  ㈠导入: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所掌握的大自然的语言?

  ㈡品味语言

  1、第一段:①作者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过程,里面涉及的“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②“燕子翩然归来”放到“草木萌发”的前面,行吗?为什么?下面哪个季节的物候现象也运用了这种写法?

  2、杏花开了,就好像……“阿公阿波,割麦插禾。”①这三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的?能否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成分号?为什么?②这句话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3、本文介绍物候学知识,有一个很明显的方法,你能发现吗?①括出文中的例子。②根据第⑦⑧两段的内容,综合画一幅地理简图,然后根据简图,就教材内容口头说明。③“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九天。”一句中“前者”、“后者”各指什么?④第⑧段为什么举两个例子?⑤这四个因素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㈢积累语言

  1、背诵第1自然段

  2、背诵24节气歌

  ㈣运用语言:

  1、朗读诗句,说明时间。

  2、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去寻找大自然的语言。

  附: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思路:以读写为主,立足课内,放眼课外,分层设计。

  内容:

  一、基础题

  1、生字注音

  2、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二、简答:第一段,作者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过程,里面涉及的“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

  春:

  夏:

  秋:

  冬:

  三、品析:

  1、杏花开了,就好像……“阿公阿波,割麦插禾。”①这三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的?能否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成分号?为什么?②这句话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差异。……九天。”一句中“前者”、“后者”各指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相关文章: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02-14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案11-30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06-18

大自然的语言大班语言教案09-03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推荐)08-08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10-09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02-22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必备】11-28

关于《大自然的语言》教案02-22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