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民风民俗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民风民俗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民风民俗教案1
一、设计理念:
1、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是与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联系在一起的,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歌深入人心,也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之一。
2、通过开展传统节日教育,弘扬传统美德,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随着西方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冲击,我国的传统节日在国人面前出现了逐步淡化的趋势,学生对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已表现出严重的“营养不良”,为此,非常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和教育。
二、主持策划:
三、班会过程:
1、主持人介绍有关端午节由来等知识:
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
端午节由来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其实向来都说法不一,主要介绍以下一种。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请同学们展示搜集的人们纪念端午节的诗篇:七律。
端午(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五月五日(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端午日赐衣(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浣溪沙(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渔家傲(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五日·选一(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午日处州禁竞渡(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3、请社区的杜阿姨教同学们包粽子:
杜阿姨教的用心,同学们学得积极,刚刚开始时,同学们还有点不敢动手,在杜阿姨的鼓励和讲解下,大家纷纷尝试,包出一个又一个长相有点怪的粽子,看到自己的劳动果实,大家开心哦!老师把同学们包好的赤豆粽带回家煮熟,端午节的第二天中午,同学们第一次吃上了自己亲手包的粽子。
这次班会与以往的不同之处是:学校请社区的杜阿姨来教同学们包粽子,有外来的交流活动,孩子们从杜阿姨身上学到了勤俭节约,乐于助人等很多优秀品质。
民风民俗教案2
一、教材分析
“民风民俗”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第二单元的口语交际课。安排这次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一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调查访问,继续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二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次的口语交际,选择的内容可以是节日习俗,也可以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或新颖、别致的民间工艺品;可以是课外阅读时知道的,也可以是调查访问了解到的或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只要是关于民风民俗的内容,都可以成为本次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内容。
二、学生分析
小学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但由于年龄的增长他们不愿意当众表达,所以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口语交际积极性,有条理的表达成为口语交际的关键。另外本节口语交际课的:收集民风民俗的资料,展示收集整理后的资料也是在常规教学中无法实现的,而这一点正好借助多媒体。选择这一课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期望借此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学习。
针对这一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技能目标:
1、利用网络收集民风民俗信息,用PPT整理相关信息;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情感目标:
通过交流了解祖国各地的民风民俗,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他们从小树立为国增光的志向。
过程与方法:
小组合作、动手探究、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围绕主题交流本组收集的有关民风民俗的资料,归纳整理后汇报交流。
教学难点
抓住特点条理清晰地介绍民风民俗。
三、教学流程
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课前准备重指导
为了更好的开展活动,我课前就带领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引导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话题分成五个小组,并确立了“简单实用的蒙古包”“多彩多姿的苗家服饰”“吉祥如意的傣家泼水节”“美味独特的四川小吃”等五个话题,这样能使学生更有目的的查找所需要的资料。在学生查找完资料后我又指导他们制作出了自己小组演示用的PPT。可以说课前的充分准备是这堂口语交际课的关键。
(二)、上课伊始创情景
口语交际课的难点往往是学生们不敢当众开口说话,所以营造一个轻松的说话氛围至关重要,于是上课伊始我就播放了一段轻松欢快的背景音乐《56个民族56朵花》谈话导入“伴随欢快的乐曲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幕多民族团结欢聚的画面,正如歌中所唱的那样,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56朵花,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斑斓多姿,在灿烂的人类文化中,民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三单元中同学们随同作者一起走遍大江南北,身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共同领略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但单元为我们呈现的只是民俗风情画卷的一角,这节课就让我们畅所欲言,谈谈你所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吧。”
(三)、小组交流提建议
在口语交际中,小组交流很重要,小组交流是全班交流的基础和前提。但小组交流不能随意的没有目的的,要对交流时的倾听、表达、应对各自提出要求。这样学生才能有序的交流,所以我提出以下要求:
说:
①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②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把民俗的主要特点讲清楚,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在交流中注意语言美,讲完后耐心回答同学们的提问。
听:
认真耐心地倾听组员的讲述,把不清楚的地方记下来。
评:
①主题是否明确,特点是否突出;
②内容是否具体充实;
③表达是否流畅,有条理。
2.根据组员的建议,修改自己的介绍材料,特别是注意把没讲清楚的地方讲清楚。
3.各组推选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四)、全班交流多鼓励
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每组选派进行下一个环节——全班交流。在这一环节里教师要把说话的权利教给学生,鼓励学生以各种形式畅所欲言,例如:“动力火车”小组的多人介绍;“3+1”的'一人介绍全组补充;“我行我酷”小组的小快板。只要是能激发学生放松自如的交流就达到了目的。在每一组展示完还鼓励他们互相点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李拓明同学对“3+1”的发言评价是“他们小组的发言能抓住要点,特别是对泼水节的描述使人身临其境,听了他们的介绍我眼前仿佛出现了漂亮的傣家姑娘正在泼水祝福的情景。看来介绍事物不但要特点突出还要细致描绘。”同学之间的相互点评还能发现问题如:王金鹏对“动力火车”小组的发言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觉得他们小组别的介绍都很好,但是他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蒙古包的内部构造,据我所知,蒙古包内部宽敞,采用蒙古包内部造型为天地日月组合型,蒙古包的天窗为日月形,乌尼杆围绕天窗形成日月光芒四身状,哈那组合成天幕状。蒙古包内部的天地日月组合形独特造型,具有了计时功能,这是蒙古包其他任何居室相区别的又一大特点。蒙古包的60根乌尼杆围绕在圆形天窗,每一个乌尼杆之间形成6°角,全包内形成360°角,形如今天的钟表。日出日落,阳光从天窗射入蒙古包内,每天的光线在蒙包内顺时针绕一周,牧民根据太阳光线照射的不同位置确定时间,因此蒙古民族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太阳时的民族之一。
教师在这一环节则起点评、鼓励、过渡的作用:例如:“大家评的很好,老师也想说几句:的确,动力火车小组能分别从蒙古包的来历、特点、建造方法、意义等几方面抓住特点介绍清楚,尤其是运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这样既准确又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蒙古包这一独具特色的建筑,正如刚才那位同学所说,如果再加上内部的描写就更趋于完美了!参观简单实用的了蒙古包后让我们走进多彩多姿的苗家吧!”
在以上这两个环节中多媒体运用的优势在于
直观的展示所收集的资料;
音乐画面的运用为口语交际增添色彩;
视频的运用使学生身临其境;
多媒体的加入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展示交流空间。
这些都是常规教学手段无法解决的。
(五)、总结方法谈收获
口语交际课也和其他的教学一样在即将结束时,要注意总结方法,只有善于总结才能有下一次的更好交流,学生的交流水平,才能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所以我在全班交流后让大家谈谈自己的感想,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见解发到网上的相关论坛中去,再次体味网络给学习带来的便捷空间。文
民风民俗教案3
《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教案
教学要求:
1.认识到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文化生活背景孕育出了异彩纷呈、姿态万千的饮食习俗、民居习俗和文化活动习俗。知道家乡的民风、民俗在人们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能通过搜集资料、采访亲友师长、同学交流共享等方式,从饮食、民居和文化活动习俗中发现民风民俗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
3.珍视祖国的文化传统,愿意学习了解和探究民风民俗的起源和文化意蕴。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了解民风、民俗来源于生活。
难点:探究民风、民俗与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了解民风民俗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的纽带、规则等重要作用。
课时安排:二课时
自学提纲
学生自学 教师补充、修改
1、将教材中所涉及的饮食习俗、民居习俗制作成课件,并准备一些相关资料;因地制宜,创建民风、民俗活动情境。
2、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主要是富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饮食风俗、民居特点、穿着习惯,以及相关民风民俗形成的原因;查找与“赶集”相关的资料。
课堂流程
师生互动 教师补充、修改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明确任务
教师:通过前两堂课,我们出色地完成了参观民风、民俗大观的任务。
教师:我们知道,创造于民间,又在民间世代相习、传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是民风民俗。那么如果让我们分分类,这些称为“民风民俗”的“在民间世代相习、传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到底有哪些类别呢?
预期:节日、饮食、穿戴、活动……
教师:是的。民风民俗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它体现在地方人们的穿着打扮中,饮食内容和礼仪中,地方民居建筑风格中,还有各种地方特色文化活动中。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探讨每个地方的民风、民俗与当地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文化背景之间的渊源关系,了解民风、民俗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的作用。
二、合作学习,探究“赶集”。
1.导入话题、合作探究
教师:为了更好地探究民风、民俗与当地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文化背景之间的渊源关系,我们首先来一起研究一个历史悠久,曾经非常兴旺,现在又开始兴旺起来的一种风俗活动,它的名字叫“赶集市”。(出示“赶集市”图片)
教师:你知道什么叫“集”什么叫“市”吗?在你的心目中,“集”和“市”是怎么样的?
预期:集市是一种买卖,是市场。农村的市场称为“集”,城市的市场称为“市”,赶集市就是到市场里去做买卖。
教师:那么,“集”和“市”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请你结合教材32页和自己搜集的材料进行研究归纳。
“赶集赶市”对比表
研究对象
对比项目
赶集
赶市
买卖的地点 乡村 城市
备注:对比项目可以是“买卖的时间、主要的商品、人们的心情心态”等(仅供参考),每个小组至少要思考填空两项对比项目,不够自己添画格子。
预期:学生有流程地安排学习交流共享填写,比如先自学课文,圈圈划划,然后讨论,并汇报和共享自己搜集的资料,达成填空的意向,确定交流汇报的人选,最后各自填写表格。教师此时进行巡视指导,发现典型,准备让学生交流汇报
2.汇报交流,教师引领
⑴填表预设
研究对象
对比项目
赶集
赶市
地点 乡村 城市
买卖的时间 一般有固定的日期,相隔一段时间。 形成相对集中的有一定规模的商业区域,一般会持续进行商业活动。
主要的商品 以农产品和农副产品、日用品为主。 一般以某一类商品为特色经营内容,比如“服装市场”等。
人们的心情 比城市里赶市的人更兴奋,像过节一样,买东西的目标不太明确,比较随意。 心态比赶集的农人平和一些,买东西的`目标比较明确。
相关的活动 不多,以娱乐活动为主。 商业氛围相对比较浓厚,广告促销活动比较多。
⑵随机教学:
教师:(出示,要求一起念)百官(武林)门外鱼担儿,坝子(艮山)门外丝篮儿,正阳(凤山)门外跑马儿,螺蛳(清泰)门外盐担儿,草桥(望江)门外菜担儿,候潮门外酒坛儿,清波门外柴担儿,涌金门外划船儿,钱塘门外香篮儿,太平(庆春)门外粪担儿(关于杭州十大城门的民谣)。
教师:参差十万人家,钱塘自古繁华。这首民谣说明了这一点。你觉得这些担儿、坛儿、篮儿和杭州曾经繁华的“市”有什么样的关系?
预期:形成了一个个的市,也可能是形成了一个货物中转的点,货物通过这些点流通到了杭州各个繁华的“市”里面。
教师:再来看看“集”。”之“七彩话题”之“采风路上”之“《贵州行之赶集篇》”。屏显幻灯,让学生通过简洁的文字直观的图片感受“集”。)与“市”比较,“集”的什么特点很鲜明?三.总结提升,布置任务。
教师:观看“吴山庙会”视频。思考:古老的赶集市活动,为什么在现代社会的大都市里重新兴旺起来?
预期:富有地方特色,热闹有趣,丰富多彩,是休闲、购物、玩耍、交友交流、长见识的好去处。
教师:刚才同学们进行了很好的探究性学习,学习的成果让老师也受益匪浅。总结一下,你觉得刚才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最成功的一点是什么?
预期:合作共享、对比联系、研读材料、讨论争辩……
教师:刚才我们的探究性学习还只是我们的热身运动,今天回家以后,要把学到的本领、增长的经验用到接下去的研究性学习任务完成之中。请根据课文36-44页内容,根据老师提供的“探究性学习任务表格”,小组确定选择其中的三格内容,继续搜集资料,请教亲友,下一节课,我们将通过自学探究和小组的合作共享,体会民风民俗和我们的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
民风民俗教案4
一、单元学习要点
1.立足语言教学,品味语句,积累语言;
2.适当扩展教学范围;
3.积极开发地方课程资源。
二、教学设想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代表了现阶段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也充分地表现了新课标对语文学科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重视程度。
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或写各地的节日风俗,或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或描绘街头商贩的吆喝,文笔生动,妙趣横生,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突出的人文精神。学习本单元可以结合“民间采风”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去关注我们身边的民风民情,探寻日常生活背后的“学问”。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以“家乡风情”为主题,设计各种活动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活动应该有计划,有评价。计划应详尽,形式应多样,评价既重结果更重过程、态度,力求使学生在活动中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增加社会经验,培养多种能力。
三、教学建议
1.要从文章出发,以语言为教学立足点。在教学中,应该为学生示范并引导学生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加强朗读教学,使学生深入领会文中的思想情感。
2.教学范围可以适当扩展。由于本单元课文内容学生普遍较为陌生,教师可以借助音像资料,适当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与体验,但不能喧宾夺主把语文课上成“民风民俗”的知识介绍课。
3.本单元教学还应该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注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精神。教师应注意利用当地民风民俗,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使语文教学更加鲜活,更加有趣。
四、自主学习思路探究和拓展迁移设计
《云南的歌会》
1.文中写了几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提示: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2.欣赏文中“山野对歌”这一部分的人物描写。
提示:山野对歌”这一部分的人物描写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如同一幅人物肖像画:写面容、写牙齿、写服饰,笔笔细致,如在目前。而作者的态度却又隐含在字里行间。
3.“山路漫歌”一部分是怎样描写美好有情的歌声的?
提示:“山路漫歌”部分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子,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人物优美的歌。
4.欣赏《云南的歌会》一文中“村寨传歌”这部分的场面描写。
提示:“村寨传歌”这部分的场面描写,有全局的描绘,有细部的刻画,有“面”有“点”,宛若电影画面中的全景与特写。生动地展现了规模宏伟、气势壮观的“村寨传歌”的动人场面。表达了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
《端午的鸭蛋》
1.文中为什么要花很多篇幅写端午的风俗?
提示:本文是按照“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这一总体框架来进行构思的,行文自然,毫无雕凿的痕迹。
2.作者为什么要写“鸭蛋”这样一个不起眼的东西,和吃鸭蛋这样小事呢?
提示:文章通过对家乡的鸭蛋的富有情趣的介绍,流露出了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3.作者是如何写出生活中无穷的情趣的?
提示:汪曾祺凭着对事物的独到的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运用联想和想象,细细地咀嚼生活中的细节,展示了生活的本质,创造了真境界,传达了真感情,引导人们从生活中的去发现美,去体验人生的乐趣。
4.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的语言风格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提示: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语言有很强的形象性,能抓住事物的特色神韵一字传神,于平淡中透出无穷的韵味。
《吆喝》
1.作者介绍这些吆喝时遵循了怎样的思路呢?
提示:本文在结构安排上,颇有独到之处。全文从两个方面人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最后,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文章的思路十分清晰。
2.吆喝是中国常见的一种古老乡土文化,本文中作者是如何品味分析这种文化的呢?
提示:文章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
3.文章给了我们哪些启发?
提示:启示一: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一个情趣的人,去体验生活,品味人生。启示二: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去观察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大胆地表现生活中的美。
《春酒》
1.文章的结尾这样写道“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怎样的八宝酒才有“道地家乡味”呢?
提示:思乡,是本文一大主旨。故乡的一切与儿时的印象叠印在一起,辉映成一片快乐而感伤的迷濛。春酒、会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无数读者,“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席上不断氤氲起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俗之美。
2.品味文中对母亲这一形象的精彩描写。
提示:琦君笔下的母亲是一位勤劳能干的、慈爱温柔、灵性很强的农村妇女。她善良大度、充满美德。母亲的一言一行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美好印象。
3.品味《春酒》中是所展现的生活美。
提示《春酒》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以中国传统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将新年、童年、乡邻、母亲营造成了一个艺术世界。为我们展现了家乡的民风之美和人情之美。表达了对童年、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之情。
《俗世奇人》
1.《刷子李》一文中的叙事有何特点?
提示:《刷子李》一文中先用了对比的手法为人物预设了一个极其不同寻常的背景,一波三折地叙述了刷子李的奇妙绝活,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表达了作者对刷子李这个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2.《泥人张》与《刷子李》在叙事上有什么不同?
提示:《刷子李》一文先设下一个谜团,然后慢慢揭开谜底,所以在叙事时,对刷子李的神奇大加渲染,以此来突出刷子李的“奇”。《泥人张》则是把泥人张放到与海张五的较量中来表现他的“神奇”。所以,写“泥人张”时,用单刀直入法切入正题,叙事中又设置悬念,将简单的故事情节安排得曲折有致,生动地写出了“泥人张”超凡的技艺,和独特的个性风格。
3.《俗世奇人》在语言上有何独到之处?
提示:首先,文章吸取了天津方言中的精华,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其次,本文的语言极具造型能力,生动地写出了世俗风情、传神地刻画出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此外,全文语句短小精粹,活泼幽默,大有单口相声的风味。
4.怎样从品读《俗世奇人》这篇小文章中获取经验,去品读我们的现实生活这篇大文章?
提示:《俗世奇人》塑造了两位有着独特技艺、个性鲜明的民间高人的形象。从一个小角度切入,一人仅写一事,却写得形神兼备,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人物的神韵。我们要关注生活,学会观察身边的一人一事,要善于发现身边人物的个性美,这样,我们就会更加理解生活,更加热爱生活了。
【民风民俗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民风民俗作文02-26
春节的的民风民俗作文07-31
民风民俗春节作文10-27
民俗民风春节作文01-15
广州的民风民俗小学生作文01-16
春节民风民俗作文(精选)07-30
(热)民俗民风春节作文03-15
春节民风民俗作文【经典】03-15
春节民俗民风作文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