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树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行道树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行道树教案1
教学目标:
1、识记生字、新词,提高阅读能力
2、理解行道树的形象
3、揣摩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4、认同自我牺牲精神的崇高,立志做一名奉献者
教学重点:
行道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假如我是一棵树,我愿意站在 ,因为 ”的句式说一句话。
二、简介作者
张晓风,1941年出生,台湾著名女作家,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1977年辈台湾地区的评论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主要作品有散文《愁乡石》《地毯的那一端》《再生缘》等
三、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堕落 点缀 牙龈 冉冉 贪婪 繁弦急管 红灯绿酒
四、指导朗读
1、听读课文。
2、自读课文。
3、小组为单位,组织朗读比赛。
五、整体感知课文
生齐读课文,思考:
1、 行道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本文其实借行道树赞扬一种人,赞颂一种精神。。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六、合作探究
1、第二段,为什么说是一种堕落?
明确:“堕落”一词在字典里的'解释是沦落,流落。在文中的含义是流落到恶劣的环境里。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堕落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
2、 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这一句中哪三个词最关键?
明确:“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1为什么行道树认为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什么样的事业是神圣的?
明确:行道树认识到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2“神圣的事业”为什么是“痛苦”的?“痛苦”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它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
○3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明确:一切神圣的事业总是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承受牺牲,但是只有这样的代价才能为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如行道树承受痛苦,为城市和行人带来“清新”“浓阴”这种牺牲体现的是奉献精神,这种为人民的幸福而牺牲个人的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3、为什么说行道树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明确:这一句前面说“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他们并不珍惜清新。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4、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为什么忧愁?忧愁什么?最后一段话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上文说,“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浊严重损害着市民的健康,遗憾的是,人们竟然习惯了,麻木不仁了,不想办法治理污染。行道树尽管尽力制造清新,但是毕竟有限,改变不了大局,他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快乐的是,自己能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夏日能献出浓阴,黎明时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与开头照应,是文章结构完整,同时起到深化中心的作用。
5、文中有两处对比,请找出来,说明它们的作用
行 道 树 繁华热闹的城市
(对比)
原始森林 孤独寂寞的行道树
作用:突出表现行道树的奉献精神
六、作业设计
1、抄写“堕落 点缀 苦熬 冉冉 贪婪 繁弦急管 红灯绿酒”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一。1和二。1
行道树教案2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设计拟用主问题探究法,即用一个大容量的问题来统帅两文的教学。同时针对两文的主旨和风格,对教材作了灵活处理,深教细教《行道树》,浅教淡化《第一次真好》,避免课堂上因平均使力而造成的固定节奏。
教学步骤:
一、探究主问题:这两篇小散文,你更喜欢哪一篇?深入钻研课文后,作出有理有据的回答。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作答,鼓励发表不同意见,提倡有价值的争论。明确两文特色:
从内容上说,《行道树》赞美的是无私奉献者的崇高精神,《第一次真好》抒写的是人生体验;从表现的哲理上说,前文让人明白奉献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后文告诉人们尝试第一次需要勇气,但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从艺术魅力上说,前文富有感染力,后文富有亲和力;从传情效果上说,前文含蓄,后文直白;从语言表达上说,前文是内心独白式,是诗意的抒情,后文是寓理于事式,是叙议结合……
二、探究分问题一:《行道树》读起来极优雅动人,你认为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合作学习,然后作答。
明确:有很多原因。如:
①形象选择高妙——行道树本身就是城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况作者还喻它为无私奉献者,的确惹人喜爱。
②形象烘托巧妙——作者为行道树设置了一种独特的背景氛围,使描写主体始终处于鲜明醒目的位置上,如烘云托月。
③作者构思奇妙——用行道树形象与原始森林同伴、与沉浸于夜生活欢乐之中的市民对比,赞美了无私奉献者的崇高精神,还有诸多对比隐在文中,如堕落与高尚、神圣与庸俗、深沉与肤浅、痛苦与欢乐、黑夜与朝霞、喧闹与孤独、污浊与清新、忧愁与快乐等等,发人深思。
④语言表达精妙——作者善用富含感情的词语达意,善用转折句层层翻新,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三、探究分问题二:《第一次真好》所阐述的一些观点你赞同吗?结合课文及自己的亲身体会来谈。学生可就“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等有感而发的句子设问探究。学生各抒己见,能以理服人就行。
四、小结。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许多篇幅较短的散文有文眼,如果教学时能引导学生找准这些关键词或关键句,然后顺藤摸瓜,带动全篇教学,定能事半功倍。这是教法,同时也是学法。
教学步骤:
一、读课文前的导语,导入课文。
二、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感受《行道树》中的抒情和《第一次真好》中的事理。
三、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章的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结合课后练习,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行道树》中的哲理句——“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和直接抒情句——“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的`深刻含义,重点弄清《第一次真好》中“好”的积极意义。
四、回头再答导语所提出的问题。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本设计观照语言的读写训练。《行道树》优雅的叙述、诗意的抒情,适合于朗读。《第一次真好》中的事例很能勾沉起学生对往事的回忆,适合替换式的改写,这样设计兼顾了两篇短文自身的特点。
教学步骤:
一、学习《行道树》,强调训练点——读。
1.听配乐朗读,要求想象行道树形象,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要求理解行道树形象的意义,理解词语含义,理解文章的哲理。
3.感情朗读,要求体味文章精美的语言和诗意的表达。
4.配乐诵读,要求读出韵味,读出美感。
二、学习《第一次真好》,强调训练点——写。
1.读课文,了解课文先叙事后点示道理的结构。
2.替换式改写,用你亲身经历的某个感人精彩的第一次替换文中的事例。
3.范文交流、评点。自主参与交流,修改,定稿。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梧 桐
张晓风
其实,真正高大古老的梧桐木,我是没有见过的。
也许由于没有见过,它的身影在我心中便显得愈发高大了。有时,打开窗子,面对着满山蓊郁的林木,我的眼睛便开始在那片翠绿中寻找一株完全不同的梧桐,可是,它不在那里。想象中,它应该生长在冷冷的山阴里,孤独地望着蓝天,并且试着用枝子去摩挲过往的白云。在离它不远的地方有山泉的细响,泠泠如一曲琴音。渐渐地,那些琴音嵌在它的年轮里,使得梧桐木成为最完美的音乐木材。
我没有听过梧桐所制的古琴,事实上我们的时代也无法再出现一双操琴的手了。但想象中,那种空灵而缥缈的琴韵仍然从不可知的方向来了,并且在我梦的幽谷里低回着。我又总是想起庄子所引以为喻的凤鸟鹓鹐,“夫鹓鹐,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一想到那金羽的凤鸟,栖息在那高大的梧桐树上,我就无法不兴奋。当然,我也没有见过鹓鹐,但我却深深地爱着它,爱它那种非梧桐不止的高洁,那种不苟于乱世的逸风。
然而,何处是我可以栖止的梧桐呢?
它必定存在着,我想——虽然我至今还没有寻到它,但每当我的眼睛在窗外重重叠叠的峦嶂里搜索的时候,我就十分确切地相信,它必定正隐藏在某个湿冷的山阴里。在孤单的岁月中,在渴切的等待中,聆听着泉水的弦柱。
使用建议:此文与《行道树》同出于张晓风之《林木篇》,都是寄情于物类散文,都是张晓风诗意散文中的优美篇章,但状物不同,象征意义也不同。此文可作为课文比较参照的对象,课堂使用。
行道树教案3
教学目标:
①理解行道树的形象,揣摩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②学会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③联系自身生活实际,体会行道树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歌曲《好大一棵树》
二. 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三. 出示目标(教师出示,学生静观半分钟)
四. 反复朗读,实现目标
★ 一读课文,认准字词,积累词汇:(5分钟)
① 朗读方法:教师与学生合作范读。
② 自学指导:品味朗读,感受朗读的语气语调;在文中圈注关键词语,疑难字与易错字注音;自己查阅字典和注释理解关键词语含义,互相交流讨论;组长抽查部分同学掌握情况。
③ 重点字词:堕落 点缀 贪婪 冉冉 红灯酒绿 繁弦急管
④ 检查方法:重点词语领读;连词成篇。(星级评价)
★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形象: (10分钟----目标1)
① 朗读方法:齐读。
② 自学指导:朗读中遇到形容行道树品格的词语大声重读;运用联想,将自己想象成行道树,以情入文,设身处地,感受行道树的胸怀和品格;读出感情,读出领悟。
③ 检查方法:结合课文内容,参照范例,采用第一人称介绍行道树的.形象,尤其要注意原因的解读。
参考示例:我是一棵忧愁而又快乐的树。我为人们不珍惜我的劳动、不珍爱生存的环境而忧愁,我为能替人类作贡献而快乐。
④ 预设答案:我是一棵无怨无悔的树。……
我是一棵不被别人理解的树。……
我是一棵能承受痛苦的树。……
(学生可能还可从其他方面来说,只要合理,即以肯定。)
⑤ 问题评价:读后抢答,小组竞争的方法。(最敏捷思维;;最佳回答)
★ 三读课文,品味语言,阐发感悟:(10分钟---目标1.2)
① 朗读方法:自由朗读,选择性朗读
② 自学指导:a.有感情朗读课文,勾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
b.把喜欢大声有感情读给伙伴听,交流自己喜欢的原因(传神的关键词语,运用的写作手法,带给人的震撼与启示,充分利用原文原句解决问题)
c.标注出共同的疑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③班内交流,教师点拨:(展示或者质疑,先朗读后分析)
④重要问题预设:(引导突破问题4与5)
行道树教案4
一.整体感知:
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是一个人生哲理,这篇短文就是表达这个哲理的。
行道树认识到,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为什么神圣呢?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行道树认识到,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他们甘愿自我牺牲。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他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他们寂寞、孤独、苦熬。他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
行道树认识到,为神圣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二.引导学生自读《行道树》,抓住一个哲理性语句,从三个方面把握课文内容。一个哲理性语句就是:"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三个方面就是:为什么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行道树忍受了哪些痛苦?"深沉"的含义是什么?"神圣""痛苦""深沉"是全文三个关键词,抓住这些,全文就能融会贯通,把握住精神实质。
引导学生自读《行道树》,注意两个对比,体会他们的自我牺牲精神 一个对比,是行道树与原始森林同伴的对比,要准确理解所谓"堕落";一个对比是,行道树与沉浸于夜生活欢乐之中的'市民的对比。注意两个对比,可以体会"痛苦"二字,体会他们的自我牺牲精神。
二.质疑与提问。
--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
--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
--语句上几处疑难:"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四.问题研究:
1."堕落"一词是从什么意义上说的?
"堕落"的用法确实跟我们的语感不能相合,怎么说是"堕落"呢?下文明明说,"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那怎么说"堕落"呢?查词典,"堕",落、掉。"堕落"的一个义项是沦落、流落。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堕落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2.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这一句前面说"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他们并不珍惜清新。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3.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为什么忧愁?忧愁什么?
上文说,"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浊严重损害着市民的健康,遗憾的是,人们竟然习惯了,麻木不仁了,不想办法治理污染。行道树尽管尽力制造清新,但是毕竟有限,改变不了大局,他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
第一次真好
一.整体感知:
这篇短文,详写第一次看见结实累累的柚子树,详写第一次看见十姊妹孵出的小鸟,又说到许多个"第一次",作者总结自己的感受,说"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标题就命作"第一次真好"。好在奇妙,好在新鲜而刺激,好在回味无穷。具体一点说,第一次见柚子树,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第一次见到孵出的小鸟,更有一阵惊喜。 作者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这就是说,要不断开拓新的生活领域。有的第一次,像见柚子树,见孵鸟,要留心寻找机会,有的第一次,如露营、做饭,则要大胆尝试。随时留心,寻找机会,大胆尝试,才有越来越多的第一次,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当然,作者所说的第一次,都是有益身心的第一次。
二.引导学生自读《第一次真好》,抓住题旨,问一个"好在哪里" 全文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抓住这个问题,就是抓住了中心,就能够把握"好"的具体含义。
三.引导学生自读《第一次真好》,抓住结尾,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探究写作意图,可以根据结尾这样设问:怎样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深入一步,可以再思考一个问题:既然第一次真好,为什么不少人生命中的第一次不多?怎样才能有更多的第一次?
四.探究的收获,首先取决于探究什么问题,问题有价值,探究才有价值。
你认为阅读这篇短文,提出什么问题最有价值? 如果问题是"为什么说第一次真好",这样的问题可以使我们对课文内容把握得具体一些,但是思考价值不太大,因为只把课文中的一些词语集中起来就有了答案。"喜悦""新奇""奇妙""值得你低回品味""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惊喜""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等等,说的都是"好","好"就是指这些。"愿你珍重第一次",是作者对读者的希望,"珍重"的含义是什么,探究这个问题就更有价值。
五.问题研究:
1. 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钻研这类问题,可以查查工具书,词语即使不陌生,查查还是有好处。"风情"这里指风土人情,柚子树生长南国,作者所见柚子树,旁边又有人家,这景色很见南国风土乃至人情。
2."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在词语上辨析一下,可以理解得精细一些,自己用词造句也会细心斟酌。雏形,未定型前的形式。具体而微,则具备了整个形体。可见外形很有差别。把肉球说成雏形,把长大了的小鸟说成具体而微,是十分恰当的。
3.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就作者举的例子看,也可以知道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例如见那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但觉它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这一次并不愉快。又如露营,有时也会遇到困难,睡得也不可能舒适;第一次动手做饭,也是不一定愉快的。
练习:
一.1.忧愁的是,城市的污浊,损害着人们的健康,快乐的是,自己能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夏日能献出浓阴,黎明时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
2.第一次的经验有的愉快有的并不愉快,因为有的叫人难受,有的做起来很困难,有的甚至受惊吓,如此等等。但是,无论愉快不愉快,感觉都是新鲜的,是从未体验过的,特别富有刺激,给人的印象是不可磨灭的,所以使人回味无穷。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经历也愈多,感受也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二.本题联系生活体验,加深理解,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启发,又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1. 可以从革命事业、国防事业、科学事业、教育事业等方面去想。
2. .讲述时记录一下,打个分数,评起来就准确了。
3. 有的"第一次",是坏事,当然不能尝试。如第一次吸毒,就绝对不能尝试。一试,就毁了自己。课文讲的"第一次",不言而喻,都指好事。设题目的是防止课文的负面影响。
作者邮箱: zjnhw@163.com
行道树教案5
教学目标:
1、感受行道树的奉献精神,体会文章象征的写作手法。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体会行道树复杂的内心世界,领悟奉献者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想利用这一节课的时间做一个“实话实说”的访谈节目,我呢,就是“实话实说”的主持人,你们则是被邀请来的嘉宾或是观众。我想先请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你是一棵树,你喜欢在什么环境中生活?
2、我们今天的节目现场来了一群很特殊的客人,他们就是生活在城市里的行道树,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行道树,哪位同学来把课文朗读一遍?(课件播放朗读的背景音乐。)
二、感知行道树的形象。
1、请以课文为依据,用行道树的口吻作一个自我介绍:我们是,的行道树,我们。
(提示:可以从生活环境、生活状态、心理状态等方面介绍。)
2、听了刚才行道树的自我表白,你认为哪一句最能打动人呢?请谈谈你的理解。
(见机落实一些重点语句的理解:
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
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3、你认为文中最能概括行道树形象的是哪一句?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抓住“忧愁”和“快乐”这两个词重点理解这句话。
三、体会行道树的奉献精神。
1、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对行道树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进入我们的“实话实说”节目的互动环节。
2、我们先进行一下角色调整。同桌的两名同学一人充当行道树,一人充当现场观众,现场观众的身份自定,也许你是来自树家族的任意一员,是行道树的近亲;也许你是来自人类社会的一份子。你还想对行道树有更深的了解吗?请与它进行心灵的对话。下面就请同桌两个同学开始对话,一问一答。问的同学在问之前先作个简单的身份介绍,如:大家好,我是来自黄山的一棵松树,我想请问行道树?
3、哪一座的同学愿意给我们大家表演一下的?
4、通过刚才的互动交流,我们的现场观众有哪些感悟?
5、行道树通过自身的经历想告诉我们怎样的哲理呢?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能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可分解为:什么样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你又如何理解这里的深沉呢?)
四、拓展延伸
1、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行道树式的人?你能举例说说吗?
2、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五、总结
1、今天的“实话实说”节目让我们与行道树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我们深深体会到:正是这些行道树的默默无闻的奉献,让我们的天更蓝、风更柔、空气更清新!让我们用最真挚的情感,最美丽的语句来表达对这些自然界或社会中的“行道树”们的感谢吧!
2、老师也写了一段话给行道树……
3、最后,让我们在《好大一棵树》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这堂课,也希望我们的生活中涌现出更多的行道树。
行道树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自由朗读、为课题加修饰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并选择最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结合生活体验感受行道树无私奉献的精神。
3、以“我是一棵树”为题说一段话。
教学重点:
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感受行道树的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设计:
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想
导入新课
假设自己是一棵树,说说自己更喜欢在怎样的环境中生活。
出示森林、盆景的图片。
问学生你愿意来到城市做一棵行道树吗?
揭示课题。
启动简洁有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
遇到读不准的字查字典,并注上拼音。
学生自读课文。
为课题加上修饰语。
引导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正音。
出示幻灯片:
(的)行道树
培养学生养成查字典的学习习惯。
通过为课题家修饰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合作探究
学生细读课文,提出问题。
小组交流,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
学生在大班提出问题,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①“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②“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③“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④“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⑤“是的,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结合生活体验,说说生活中像行道树一样的人。
探究是一个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介绍本堂课探究的操作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多做鼓励性评价。
抓住“神圣的事业是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进行深挖。
(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行道树的痛苦,这些痛苦带来了怎样的深沉,为什么说是神圣的事业。)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文中的行道树就像是生活中的人,生活中有像行道树这样的人吗?
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通过讨论交流,初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抓住文章的核心语句进行深挖,以点带面。
在体味语言的同时指导学生朗读。
有助于加深对行道树奉献精神的理解,形成学生的独特体验。
拓展延伸
以“我是一棵树”为题,说说自己喜欢做怎样的树,喜欢在怎样的环境中生长。
多做激励性评价。
教师小结。
通过想象,进一步调动个人的学习体验。
作业布置
教师布置:
必做:美读课文三遍。
选做:以“我是一棵树“写一片段。
作业分层次。
行道树教案7
○教学内容
教学《行道树》:
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识记字词(包括《第一次真好》)
整体感知
①自读,发现问题
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筛选、整理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课堂讨论,确定思考题
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研讨与赏析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④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b.与人类的无知行为对比。
⑤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
让学生体会形象化的语言。学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样的,芜杂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突出重点,明确中心。
拓宽与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
①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②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提示: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④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②预习《第一次真好》。
行道树教案8
一、导入
同学们刚刚进行了描写一种植物外形的训练。老师在评改时,发现许多同学都描写了树,有大榕树、木菠萝树、扁桃树、玉兰树等等。大家把这些树的外形都写得很美,而且形态各异,现在请同学们看黑板。(板书课题:行道树)
二、朗读、理解、品味、感悟
1、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这是一列……的树”。
老师板书:一列忧愁快乐的树。
2、深入理解和品味:
⑴ 学生默读,独立质疑和探究文章内容,初步理解内容和品味语感。
⑵ 质疑提问,相互交流,讨论辩析,品读文章,加深理解。
⑶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加深对主题的体会过程。
⑷ 学生谈对行道树的感情,加深感悟,为评读做准备。
老师板书:无私奉献的人(形象)
神圣痛苦深沉(人生哲理)
3、感情抒展导读,展现语感品味:
⑴ 请一位学生选读一段,学生自由评读,感受语感。老师评读,以强调语感印象。
⑵ 老师读一段,学生自由评读,加深语感品味,储蓄感情,以备朗读体验。
⑶ 女生朗读一段,男生评读。体现集体朗读的整体美,充分体现语感,饱满感情。
⑷ 全班齐读,通过感情渲泄,以达到与作者情感共鸣的目的。
三、小结并拓展思维
1、由学生进行学习收获总结。
2、请学生构思一幅画,谈谈用怎样的.线条和色彩来表现心中的行道树,并写上一句有关行道树的心里话。
行道树教案9
一、教学目的:
1 理解行道树的喻意:无私奉献者。
2 理解文章中形象而又深刻的语言。
3 学会在散文中寻找中心句,并以此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行道树的喻意:无私奉献者。
2 理解文章中形象而又深刻的语言。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形象而又深刻的语言。
四、教学准备:
1、收集作者张晓风的资料
2、预习课文
五、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抽背《过故人庄》,交流“树”的诗句。
2、感受体验:
同学们,假如你是一棵树,你会选择生长在哪里?为什么?
如果你是一棵行道树呢?说说你的感受?(高兴?自豪?快乐?痛苦?悲伤?忧虑?)
3、整体感知:
我们一起随着张晓风来听听行道树的心声。听课文录音。
你们从行道树的心声中听出他们是这是一列怎样的树?为什么?从他们的快乐中你感觉到它们还是什么样的树?从它的忧虑中你能能说说这是一群 而 的人(模仿一列 而 的树)。
一列 忧虑 而 快乐 的树
一群 快乐 而 愚昧 的人
4、问题探究。
①行道树选择了这种命运,在它的眼里它们的事业是神圣的。什么是神圣?生活中哪些事业称得上神圣?行道树的事业神圣在哪里?
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的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总而言之,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自己个人幸福的人所从事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②“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用事例佐证。行道树感到痛苦的地方在哪里?神圣的事业就是痛苦的,毫无幸福可言吗?
因为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除此之外,行道树们还感到忧愁,因为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早已不珍惜清新了。
不是的,应该是既是痛苦、又是幸福的,看你追求什么,追求的是个人的享受,那么这种付出就认为是痛苦的;追求的是崇高的神圣的事业,那就觉得是幸福的。……为了国家的.事业,神圣的事业,做出点个人牺牲也是快乐的,幸福的。如雪域高原的战士为保护边疆的安定,缺氧、吃不上新鲜蔬菜,文化生活单调…… 非典一线的白衣天使们。抗洪前线的解放军。
③“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谁能在深沉的后面加个词语?你认为可以加个什么词语?
四|、合作探究
1、既然行道树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为我们创造清馨,又怎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你觉得悲凉用的妥不妥?
在这种“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的环境中,行道树的存在的确显得那么无奈、苍白、弱势,说“悲凉”其实是对人类行为的反衬与谴责。同时又因为城市的人们已习惯于污浊,对环境污染已麻木不仁了,虽然行道树在努力制造着新鲜的空气,但毕竟心有余而力不足,改变不了大局,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2、“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堕落”一词是从什么意义上说的?
“堕落”的用法确实跟我们的语感不能相合,怎么说是“堕落”呢?下文明明说,“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那怎么说“堕落”呢?查词典,“堕”,落、掉。“堕落”的一个义项是沦落、流落。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堕落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五、拓展延伸:
听了行道树的心声,我们一定有许多话要对它说。完成下面练习:
1、以山中的树的身份,对行道树说点心理话。
2、以人类一员的身份,对行道树说点心理话。
句式:行道树,我要对你说……
(先在练习本上写出来,同桌位之间交流,准备在班上发言)
行道树教案10
学习目标:
1、学习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2、在朗读中学会抓住文眼,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和主旨。
3、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1、学习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2、在朗读中学会抓住文眼,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和主旨。
学法指导:
这是两篇散文,散文的学习宜采用朗读的方法——在朗读中把握课文的内容,在朗读中理解课文的主旨,在朗读中体味文本的语言,在朗读中了解文章的写法。
学习课时:2课时
学习过程:
第 一 课 时(《行道树》)
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和主旨。
2、学会抓住文眼,感受行道树所象征的奉献者形象,树立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前热身
1、请给下列加点的生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堕落()烟cōng()点zhuì()繁弦急管()
苦熬()牙yín()冉冉()贪lán()污浊()
2、自由朗读课文后思考:
(1)、课文是用第几人称写成的?
(2)、课文通篇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内容与主题的?
二、学习研讨
(一)、导入,交流预习1
(二)、听读或朗读课文,并交流预习2
(三)、悟读,理解内容
1、通过朗读,你感悟到了什么?请你结合文中的语句回答下面的问题。
这是一列的行道树,我是从课文的
看出来的。
2、通过理解,你认为行道树是一种怎样的形象?
3、请你试着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主旨。
(三)、疑读,品味语言
这篇课文虽短,但有些句子的含义深刻,难于理解。请你从文中找出这些难于理解的句子,我们一起来探讨。
(四)、拓展阅读
行道树
陈润曦
初中时学过张晓风的《行道树》。
没想到这时会想起它,因为它的渺小。
我们学校大门外的两旁都是树。很是茂盛。这些树一直贯穿地包围着整个科技园。不知不觉便形成了科技园里一道特殊的风景。
我不敢说它们给我带来了什么东西,但我却总是感受到了它们用力的呼吸,即使它们不曾引起人的注意。
第一次感受它们的存在,是在领通知书的那天。天气格外炎热,仿佛太阳只管它不顾死活地放射性“大笑”,把所有的“笑声”散发出来似的。于是,人们变得黝黑。于是,人们变得浮躁。于是,人们懒得不想睁开眼睛……
所有的一切都那么懒懒散散,惟有树,努力地张开它们的“三头六臂”,努力地与太阳比着“胸怀”的宽广。只是,终究是比不过的。
但是,即便如此,因为有了树的伟大,才能渗析出太阳的斑斑点点,不能不说,在这个时候,人们应该多么感谢它。
我总是坐在窗边。我也喜欢窗打开后,蹿进来的新鲜的气息。即使夹杂着许许多多城市中的尘土,但始终不能拂灭那新生嫩芽的生机,高大树木的凉意……这些,总在炎热夏天的午后,为你的心灵带来一次洗礼。
灯火霓虹的城市,改不了的喧嚣,换不了的颜面。只有那些树让你感受到了时间在变,季节在变,虽然很不明显。但即使是嗅觉不灵敏的我也能从中嗅出点什么。
我不知道如果没有了这些树,路灯会不会孤独;
我不知道如果没有了这些树,人们会不会感到缺少了什么。
我只知道虽然这些树都在,但谁也没有很细心地每天观察它们。它们只是城市的陪衬,可有可无。但它们真的.消失的时候,你才觉得生命中真的缺少了、失去了什么。
是的,这人来人往的城市,总是有些东西在用力地呼吸着,比如行道树。这些东西在默默地创造着属于它们自己的奇迹。
第 二 课 时(《第一次真好》)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整体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对文中事件的概括,了解详略得当的写法。
3、结合自身的经历,感悟并学会珍惜人生“第一次”的体验。
一、课前热身
1、请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柚子树()硕大()shà时间()zǐ妹()
玲珑剔透()()()fū小鸟()雏形()
2、默读课文,思考:
⑴、全文一共记叙了哪些“第一次”?
⑵、作者对“第一次”有怎样的感受?
二、学习研讨
(一)、导入,检查交流预习1
(二)、自由读课文后,交流预习2
(三)、仔细读课文,并思考:
1、文中主要写了哪两件“第一次”,请简要概括。
2、“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3、请试着找出全文的主旨句并谈谈你对它的理解。
(四)、赏析读课文,回答:
1、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
2、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五)、体验读课文,想一想:
1、作者既然说“第一次真好”,为什么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这不矛盾吗?
2、既然第一次真好,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第一次都值得去尝试?试举例说明。
3、请讲述你生命中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
4、学完了本文,你一定有很多感触,思考一下:此刻,你最想尝试的“第一次”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
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愿同学们努力去尝试给我们生命中带来宝贵经验的有益的第一次,开拓暂新的生活领域,增加自己的人生阅历,使有限的生命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行道树教案11
一、导言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更多的是从原来的传授知识、技能转变为教会学生一种甚至是几种学习方法。教师要从单纯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这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点,一个难点,更是一个亮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文章的内容,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的思维方式,笔者在教学《行道树》的时候作了一点尝试。
二、课堂实录片段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几张行道树的图片,并出示一个问题,即( )的行道树,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填空。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行道树》这篇文章,请大家结合文章的内容做好这一道填空题,并大胆输出你的理由。(给学生五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文章)
(给学生阅读的时间,是要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整体把握的效果)
生1:我认为可以用“痛苦”这一个词语来填空。
师: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1:文章写到了行道树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感到孤独,同时自己制造清新,却不被人们珍惜,所以我觉得是痛苦的'。
师:有道理,你很好的抓住了文章的一些内容,确实证明了行道树的痛苦。
生2:我觉得可以填“奉献”这个词语。我的理由是行道树虽然痛苦,孤独,但仍然在固执的制造清新,制造清新是为了人们,自己却得不到好处,所以行道树是在奉献。同时我还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在这里为什么要用“固执”这个贬义词,而不是用执着这些褒义词。
师:你的理由很充分,而且提出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说明你在阅读的时候对课文是有一定的研究的。你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的好学生,不知道哪位同学愿意来帮忙解决这个问题。
生3:我以为“固执”用在这里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它就是执着的意思,但我觉得要对自己表达执着这一个意思,用固执比较好,如果是对他人的评价,则用执着比较好。可见,对象不同,就要用不同的词语。
生4:对,而且这也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谦虚嘛。(众生笑)
师:这两位同学的分析很有见地,还涉及到了我们的传统美德。我个人在补充一点,我觉得用固执更能体现行道树的奉献精神,所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生5:我觉得我们没有必要到外面去找词语,其实文章最后一句就是我们这道题目的最好答案。那就是忧愁而快乐的行道树。
师:那你为什么要说它是最好的答案呢?
生5:我觉得“忧愁而快乐”这个短语很好的体现了前面两个同学所说的两个方面。行道树离开家乡,忍受孤独,制造清新却不被珍惜说明很痛苦,很忧愁。但文章或作者的用意应该是侧重在快乐的,所以用了一个“而”字,行道树快乐的原因就在于奉献。在文章中说事业是神圣的,我们有最自豪的时刻,我们固执的制造清新,都表明了快乐。所以我认为是最好的,如果我是行道树,我就要大声的说,“我奉献,所以我快乐”。
师:非常精彩的发言呀,文章把握的很到位。
三、后记
这一课堂实录片段的精彩在于教师很好的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究文章的内容以及文章所蕴涵的问题。之所以达到了这样的效果,笔者以为在于设计了一个主问题,它就好象是一个串珍珠的丝线,只要把这根线抓住了,那么珍珠也就到手了。在这一个片段中,学生真正做到了自主的去学,快乐的去探究。可以说,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的轻松。真正达到了新课标的理念要求。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学生之间的合作几乎没有,这个有待加强。
行道树教案12
主要内容:
第六课《理想》第七课《行道树》
学习重点:
《理想》
1、学习课文,把握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和理解《理想》的哲理。
《行道树》
1、学习“行道树”——这无私奉献者的精神。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知识讲解:
一、 基础知识
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中的划线字:
蜕变tuì 倔强jué 洗濯zhuó 玷污diàn扒窃pá 诅咒zǔ 寂寥liǎo 夸耀yào脊梁jǐ 贪婪lán怨恨yuàn鬓发bìn
2、辨别下列词语的读音和形体的异同:
蜕变——退化 倔强——坚强 洗濯——洗涤 玷污——沾染扒窃——盗窃诅咒——咒骂寂寥——寂寞 夸耀——夸赞装饰——庄稼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 倔强:刚强不屈,固执。
(2) 玷污:弄脏,污损。多用作比喻。
(3) 诅咒:原指迷信的人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现指咒骂。
(4) 寂寥:寂静而空阔。
(5) 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
(6) 行道树:指种植在道路两旁的树木。
(7) 堕落:思想行为变坏或往坏的方向变。本文指行道树离开了原始森林,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
(8)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本文指对被污染的城市的一点改观。
(9) 繁弦急管:各种各样欢快的音乐声。弦,指弦乐器。管,指管乐器。
(10) 红灯绿酒:即“灯红酒绿”,形容繁华热闹的夜生活。
二、 重点分析
1、阅读新诗《理想》,把握主要内容。
什么是理想?人们说:理想是对未来的美好设想。如:办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的中国人民的理想是什么?祖国独立、民族解放。今天,我们积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人民的理想是什么?强国富民,振兴中华。诗人流沙河极大地赞美理想:希望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努力奋斗。
2、《理想》共有12节,每一节主要写什么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1节用了四个比喻:由“石”到“火”,由“火”到“灯”,由“灯”到“路”——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第2节诗是写: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如:饥寒、温饱、文明)。社会不断进步,理想也不断提高。
第3节: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如:从温饱到文明,从安定到繁荣。理想是人类不断奋斗的精神动力。)
第4节:理想的实现,并不很切近,往往要经过多次挫折和失败。(理想的实现,具有艰巨性、长期性。)
第5节:理想给人力量:使人乐观、给人斗志、增人活力。(理想使人有满怀希望的情怀、不屈不挠的斗志、壮心不已的活力。)
第6节:为崇高社会理想而奋斗,将获得幸福。(理想不是黄金梦,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
第7节: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享受着欢乐、品尝着艰辛。(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不是个人荣誉。所以,社会给你的荣誉,只不过是副产品。“寂寥”写出了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往往不被人理解的处境。)
第8节:理想对人生的意义: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所谓“大写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第9节:理想使人走上正轨,奋发向上。(罪人、浪子有了理想,就能恢复良知,重新做人。)
第10节:理想要坚定,信心不动摇。(这也是一种考验。)
第11节:失去理想,人生将没有意义。(对应第八节“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
第12节:希望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努力奋斗。(今日“抽芽、开花”,明日“浓荫、甜果”。)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这两句诗的含义?
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拥有为理想而奋斗是幸福的,是一种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要舍弃“小我”,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2)怎样理解“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这句诗的含义?
因为,理想会使人充满斗志,顽强不屈的奋斗的。因而面对不幸和厄运,有了理想,就能相信厄运是可以战胜的,前途是光明的.,就会不屈不挠的奋斗。所以,理想可以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4、《理想》的脉络是怎样的?
总说理想的意义(第1节)——理想的历史意义(第2、3节)——理想的人格意义(第4、5、6、7节)——理想的人生意义(第8、9、10、11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5、新诗《在山的那边》和《理想》有共同的主题吗?找出这两首诗中内涵相同的诗句。
共同的主题是:都抒写了理想的意义。
相同的诗句:①关于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每一次的失望是折磨人的有:《在山的那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理想》——“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②关于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活。《在山的那边》——“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的你眼睛……”《理想》——“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6、行道树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7、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8、问题探究:
(1) 为什么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
因为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荫,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2) 行道树忍受了哪些痛苦?
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它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
(3) 行道树“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中的“深沉”的含义是什么?一切神圣的事业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深沉的幸福。
9、本文的行道树和奉献者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是散文领域里传统的表现手法,本文是借行道树的自白,来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首先,行道树离开了原始森林,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奉献者舍“小我”、牺牲个人幸福,为人们的幸福而辛苦忙碌、努力奋斗。
其次,行道树和奉献者一样,他们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他们都会感到寂寞、孤独、苦熬,往往不被人重视、不被人理解。
第三,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的幸福,他们同样享受着深沉的幸福。
巩固训练
1选出下列词语中读音全对的一组()
蜕变tuì 倔强jué 洗濯zhuó 玷污diàn扒窃bá 诅咒zǔ 寂寥liǎo 夸耀yào脊梁jǐ 贪婪nán怨恨yuàn鬓发bìn
洗涤tiáo堕落duò 坠落zhuì 包袱fu
2找出下列词语中有错误的一组()
A蜕变——退化 倔强——坚强 洗濯——洗涤
B玷污——沾染扒窃——盗窃诅咒——揍骂
C寂寥——寂寞&n
行道树教案13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堕落、点缀、冉冉、雏形、繁弦急管、红灯绿酒、”等词语。
2.辩证地理解行道树的“忧愁和快乐”。
3.背诵奥斯特洛夫斯基关于生命的名言。
能力目标
1.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德育目标
体会、拓展短文表达的人生哲理,获得教益,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语句。探究、把握课文主旨,领会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体验,辩证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朗读,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抓住文眼为品味思考定向,整体感悟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研讨点拨法。《行道树》借行道树的形象表达无私奉献的人生信念;课文有叙有议。引导学生探究文中的精辟议论,调动积极思维,并适时适当地点拨指导,使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把握短文点睛之笔、扣题抓尾,引导探究,理解篇目主旨。联系人生体验,融会贯通,获取生命体验。
【行道树教案】相关文章:
《行道树》教案07-28
《行道树》教案02-17
《行道树》教案14篇02-17
行道树教案13篇03-17
《行道树》教案13篇10-18
《行道树》教案15篇03-12
(合集)《行道树》教案15篇09-08
行道树说课稿12-10
《行道树》说课稿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