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律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交换律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交换律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并会应用解答实际问题。
2。进一步认识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明确0在加法中的特殊性。
3。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并能运用这一定律进行验算。
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加法的意义的建立,加法交换律的概括及对它们的理解、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对加法意义、加法交换律运用。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44+56 37+23 180+20 42+8+10
12+0 0+17 386+124 124+235
2、导入:以前我们学过了加法的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掌握加法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这将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加法的意义。
1、加法的意义。
(1)例1 一列火车从北京经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教师提问:这题怎样解答?
(因为已知北京到天津铁路长是137千米,又知道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是357千米,要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就是把137与357合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教师提示:把137与357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加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呢?
(板书: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就叫加法)
教师明确:这就叫加法的意义。
(板书:加法的意义)
(2)练习:小强有125枚邮票,小明有75枚邮票。小强和小明一共有多少枚邮票?
说明理由:已知小强与小明的邮票张数,要求小强与小明共有多少张邮票,就是把两人的邮票数合并起来。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所以这道题要用加法计算。
2、加法等式中各部分名称。
教师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加法各部分的名称,在137+357=494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板书:加数 加数 和)
3、有关0的加法。
教师提问:一个自然数和0相加,得到的和与加数比较会怎样呢?有关0的.加法可有
哪几种情况呢?
小结:任何数和0相加都得原数。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教师谈话: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加法的意义,加法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有关0的加法的特殊性。除此之外,关于加法的运算还有一些基本性质,它对我们以后的计算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2、教师提问:137+357=494(千米),表示求的是什么?
如果要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又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357+137=494(千米)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的结果。
教师板书:137+357=357+13
4、出示例2,引导学生归纳规律。
18+17○17+18
124+235○235+124
0+25○25+0
规律:
①每个等式中,每组算式中有两个加数,而且两个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
②每个等式中,左右两边的加数的和相等。
教师说明: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强调:我们要看一些等式哪些符号不符合加法交换律就必须看两个加数的位置变不变,它们的和变不变。当然前提是等号两边的两个加数必须相同。
5、练习:判断:下面各等式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对吗?为什么?
9+7=7+9 10+1=10+1
20+8=2+26 2+0=0+2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师指出:以上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并运用它做了练习,这一定律若用字母该怎样表示呢?
教师强调:用字母表示这一运算定律更简单清楚。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注意:a、b是拉丁字母),在这我们读作“ei”和“bi”,(教师领读几遍,提醒学生不要按汉语拼音来读)
教师板书:a+b=b+a
提醒注意:a与b可以表示0、1、2、3、……中任意整数,如1+2=2+1,9+20=20+9等,所以a+b=b+a表示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效的位置,和不变。而像这些(指其中的等式)一个用数字表示的等式只能表示两个具体的数,交换位置,和不变。a+b=b+a这一公式表示的一类所有符合条件的式子,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7、学生分组自由举例说明加法交换律。
8、学习、掌握了加法的交换律,目的在于更好地运用。实际上,在以前我们早就应用它解决计算问题。同学们想一想:在哪些计算中都用了加法交换律呢?(验算)
9、练习:运用加法交换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766+589=589+□ 257+□=474+257 a+15=15+□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把( )数合并成( )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一个数加0,还得( )。如12+0=( )。
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符合的画“√”。
230+370=380+220 30+50+40=50+30+40
a+10=100+a 230+420=430+220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的意义和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谁能结合具体的题目说一说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五、布置作业。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填上适当的数。
48+□=72+□ 29+35=□+29
a+38=□+□ □+55=55+42
2、口算下面各题,说一说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的。
91+89+11 85+41+15+59
168+250+32 282+53+37+18
六、板书设计
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例1、一列火车从北京经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37+357=494(千米)
357+137=494(千米)
答: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494千米。
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7+0=7 0+7=7 0+0=0
例2 加法交换律:
137+357=357+137
18+17=17+18
24+235=235+24
交换律教案2
教学内容:
P28/例1(加法交换律)P29/例2(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等等。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
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
40+56=56+40
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板书:a+b=b+a
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
符号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
(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
出示:
(69+172)+28
69+(172+28)
155+(145+207)
(155+145)+207
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符号表示:(△+☆)+○=△+(☆+○)
教师板书:
(a+b)+c=a+(b+c)
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
P28/做一做
P31/4、1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五、作业:P31/3
板书设计:
加法的运算定律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88+104+96104+96+88
=192+96=200+88
=288(千米)=288(千米)
40+56=56+40(88+104)+96=88+(104+96)
┆(学生举例)(69+172)+28=69+(172+28)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155+(145+207)=(155+145)+207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b+a(a+b)+c=a+(b+c)
课后小结:
交换律教案3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加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之一。在前三年半学生已经学会加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加法知识的基础上,明确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学生学会整数加法的意义,为以后学习小数、分数加法的意义打下基础。加法运算定律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加法的一般计算方法,还能使一些计算简便。同时也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理解加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思想品德方面:通过概括加法的意义,初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变式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发展性方面: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加法交换律及其应用。
难点:加法交换律的应用。
二、说教法
本节课设计的基本思路是:观察——比较——讨论——概括——应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根据本节课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我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情境教学法。我们知道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使学生融入到数学情境中去,积极动脑思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如:通过教师左右手分别出示铅笔,导入问题,求一共有多少支铅笔?用什么方法解答,从而“引出什么叫加法”,激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为后面学习加法的意义做好认知准备。
2、直观引导观察法。理解加法的意义是本课的重点。将例题以线段图的形式出现,唤起学生的感性认识。从线段图上学生直接感受到求花的朵数,北京到济南的路程,就是要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所以要用加法计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为什么用加法算,既讲清楚两例题目的算理,又为加法意义的概括奠定良好的认知基础。
3、小组讨论交流法。掌握加法交换律及应用是本课重点也是难点。学习加法交换律,用四组加法算式为观察点,让学生个人探索,小组交流讨论,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讨论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从几组算式间的联系去发现并总结规律,逐步概括出加法交换律。最后抽象出用字母表示的定律。它是学生自己探索得到的,有实感才能有认识,认识深刻才能理解透彻,理解透彻才能熟练地应用。这样的设计基本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
4、分层练习法。学生在理解了加法交换律后,就要应用它,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根据教学目标,练习分为基本练习、巩固练习、深练习等,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又利于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贯彻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教学原则?/SPAN>
5、教具:小黑板两块,铅笔13支。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是当前教改研究热点。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学法有:
1、个人自学法。加法各部分名称比较容易懂,通过学生自己看书,明确加法的各部分名称,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观察比较法。概括加法的意义是学习的重点,通过线段图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对加法的意义有深刻的认知。
3、交流讨论法。学生个人探索,同桌交流,小组讨论。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讨论等活动,去发现并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
4、练习法。练习是为了使学生更好掌握新知,深化理解。学生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应用加法交换律是本课的难点。练习上采用基本练习、巩固练习、深化练习等。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理解,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双手分别出示铅笔,问:求一共多少支?学生列式解答后,提出问题:为什么用加法算?引出课题:加法的意义。(板书)
(意图: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的意义。)
㈡直观观察,抽象概括。
1、学习加法的意义。
⑴出示两个线段图,列式解答。
⑵根据列式,说说为什么要用加法算?把自己用加法算的理由告诉大家。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加法的意义。(板书)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找出关键字词。
(意图:通过两个线段图列式,并引导观察比较,概括出加法的意义。)
⑶应用加法的意义。
用小黑板出示练习十一第1题。先指名说,再同桌说。
(意图:加深巩固什么是加法?什么样的运算是加法。)
2、学生自学加法各部分的名称。
⑴看书P47自学后,师问生答师板书(加数、和)。
⑵观察比较讨论。
观察比较:加法算式中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讨论:是不是任何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和都比其中一个加数大呢?
引出:任何自然数相加的和都比一个加数大。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举例:0+7=7,7+0=7。
0和0相加得0。0+0=0。
㈢探索加法交换律。
1、(出示四组算式)计算各式,并根据结果探索加法交换律。
学生计算后,观察每组算式的结果,发现了什么?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得出结论:(板书)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学生举例。
2、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a+b=b+a(板书),说说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有什么好处?
㈣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基本练习,体现知识的目的性。
(小黑板出示)填空:
⑴把两个数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⑵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得的数叫做。
⑶两个数相加,加数的位置。它们的不变。
⑷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2、巩固练习,体现知识的层次性。
用小黑板出示P48做一做的第1题。
3、深化练习,体现知识的灵活性。
用小黑板出示练习十一第3题。
㈤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懂得了些什么?
㈥布置作业。
P48做一做的第2题,练习十一的第2、4题。
板书设计:
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例⑴25+20=45(朵)⑴20 +30 =30+20
加数 加数和⑵125+243=243+125
⑵137+357=494(千米)⑶14 +80 =80+14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⑷23 +505=505+23
的运算,叫做加法 。a+b=b+a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交换律教案4
设计说明
加法交换律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的意义,积累了大量的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进行验算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困难。本节课的教学教师注重唤醒学生的已有认知,借助归纳和演绎推理,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加法交换律。具体设计如下:
1.创设情境,唤醒认知经验。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螺旋上升的,任何一个新知的学习都能在旧知的基础上找到生长点,因此,数学的学习实际就是同化和顺应的过程。新课伊始,教师为学生呈现“李叔叔骑车旅行”的生活化情境,并引导学生根据数学信息,借助已有的加法知识提出数学问题: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并提出不同的列式解答方法。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自觉调动已有认知经验解决问题,使新知的学习植根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
2.遵循教学主线,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遵循这样一条教学主线: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先引导学生从解决情境图的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再引导学生验证这个规律,最后应用规律来解决一些问题,这也是学习数学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学生如果能真正掌握这种方法,并能把这种方法应用到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去,可以受益终生。
3.关注运算定律的.形式化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模型思想。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加法交换律表示出来,用文字、符号、字母都可以,并不加以限制,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基础,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喜欢)
师:你们打算去什么地方旅游呢?(生汇报)
师:看来喜欢旅游的同学还真不少,有谁骑车旅行过呢?(生举手表示)骑车旅行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开阔视野,给我们带来好心情。瞧,李叔叔正骑车旅行呢!(播放课件)
你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同桌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获取的信息和大家分享一下?
预设
生1: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个星期。
生2: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 km,下午骑了56 km。要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师:说得不错!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从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出发,让学生观看情境图并自主搜集信息,可以培养学生看图搜集信息的能力。
⊙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课件出示例1)
1.解决问题,发现规律。
(1)独立计算,汇报结果。
师:在练习本上算一算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学生独立计算)
师:谁来汇报一下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生汇报,教师板书)
预设
生1:用李叔叔上午骑的路程加上他下午骑的路程就是他今天一共骑的路程。40+56=96(km)。
生2:用李叔叔下午骑的路程加上他上午骑的路程也是他今天一共骑的路程。56+40=96(km)。
(2)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比较这两种算法。(出示课堂活动卡)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算式,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相同点:两个算式都可以求出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不同点:两个算式的加数交换了位置)
(3)思考:你能表示出这两个算式的关系吗?
[课件出示:40+56( )56+40]
师:想一想,( )里能填什么符号?(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两种算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确定这两个加法算式的关系,进而使学生对加法交换律有了感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
2.验证、总结加法交换律。
(1)思考:这一组算式交换了两个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没有变,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加,都有这样的规律呢?谁能任意说出一个加法算式来验证一下呢?(18+17=17+18)
(2)验证。
师:这两个数相加符合这个规律,其余的数是不是也符合这个规律呢?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举几个例子并验证,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小组内交流汇报,教师板书)
预设
生1:28+71=71+28,这两个算式的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它们的和都是99,所以这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
生2:36+54=54+36,加数相同,位置不同,但是这两个算式的结果都是90,所以这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
交换律教案5
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例,学习加法的运算律。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加法的计算中和演算中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交换律的基础。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想想做做”先安排了一些基本练习,以填空、判断等形式巩固对加法运算律的理解;接着通过题组对比和凑整等练习,为学习简便计算作适当渗透。
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配套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有牛顿因为看见苹果落地,进行思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伟大的成果。引导学生得出:要注意观察、思考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并从中探索出一些规律。
设计意图:由科学家从一个平常的现象得出伟大的发现,引导学生应注意观察身边的一些平常的、习以为常的现象,并从中的出一些规律,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随着气候渐渐转凉,从下个月开始,同学们都将投入到冬季锻炼中去了。电脑出示第54页的例题,这是某个班级进行冬锻的情况,提问:从这张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依次出示:①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②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③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④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从创设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其中的这两个问题:
在黑板上张贴: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3、你们能马上口头列式并口算出结果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追问: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解决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完成板书:17+28 =45(人)
为什么这两个算式的结果一样?
4、你们能用一个符号把它们连接以来吗?教师继续板书:28+17=17+28
仔细地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在等号的两边,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
5、你们能够自己模仿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算式,并追问:这样的算式能写几个?
6、我们再仔细的观察这几个算式,从中你们有什么发现?你们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你们的发现吗?
教师巡视,并作相应的辅导,在学生交流后板书出示: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并板书学生回答的一些符号表示的算式。并追问:你这样表示,每个符号分别表示什么?
7、同学们都自己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表示了你们的发现,那你们想不想把这些算式都统一呢?国际上一般用字母来表示这些规律,假如我们用a来表示第一个加数,用b来表示第二个加数,那这些算式能够怎样来表示呢?板书:a+b=b+a。
8、教师小结知识点: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板书:运算律。教师指着板书指出:我们刚才研究的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学生齐读一遍。
小结研究方法:刚才我们在研究加法法交换律的时候,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开展研究的?引导学生能得出:列式计算——观察思考——猜测验证——得出结论。
9、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前面两小题。
设计意图: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仅仅是解题指导者。本环节的设计,层层递进,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最后还归纳出了研究方法,都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三、学习加法结合律。
1、刚才通过解决第一题,我们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看看我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2、你们会自己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想想你为什么这样列式?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回答,教师有意识地板书:
(28+17)+23=68(人)
28+(17+23)
(28+23)+17
28+(23+17)
(23+17)+28
23+(17+28)
让回答的同学说说这么列式是怎么思考的?
下面,我们就来针对这两个算式开展研究:(28+17)+23 28+(17+23)
设计意图:本环节又是“用教材教”的一个很好体现,比较好地注意了关注学生的生成与教师预设之间的联系,并很好地引导到需要的算式。
4、根究研究方法,接下来我们应该进行哪一步?(观察思考)那你们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呢?(参与运算的数相同,运算结果一样;运算顺序不同)你们能用什么符号连接?教师板书:
(28+17)+23=28+(17+23)
5、电脑出示:下面的Ο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Ο45+(25+13)
(36+18)+22Ο36+(18+22)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6、看着黑板上的板书,你们从中有了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小组交流后大堂再交流,教师张贴: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7、这样的描述太长又难记,你们从第一个运算律中能得到启发,用简便的方法来表示你们的发现吗?自己尝试写一下。
板书:(a+b)+c=a+(b+c)
教师揭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8、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的后面两个小题。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得到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第4小题引导学生发现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第1行。
3、插入“朝三暮四”的故事,让学生通过故事得出:猴子很愚蠢,因为总量不变,只是老头采用了加法交换律。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使学生初步感受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设计意图:几个层次的练习,内容丰富,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有趣的数学学习中,从验算中明白了其理论依据,从故事中分析出了其中蕴涵的运算律,既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又复习巩固了全课的内容。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板书设计: 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28+17=45(人) 17+28=45(人) (28+17)+23 28+(17+23)
28+17=17+28 =45+23 =28+40
(学生说的算式) =68(人) =68(人)
(28+17)+23=28+(17+23)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a+b=b+a (a+b)+c=a+(b+c)
交换律教案6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81-83页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4题。
教学要求: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增强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入
1.猜谜:弟兄四五个,各有各的家,有谁走错门,让人笑掉牙。
生:(积极举手,低声喊)纽扣。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是纽扣?
生:因为纽扣的位置扣错了,衣服穿出去就很难看,会让人笑话。
师:纽扣交换了位置,就会产生笑话,我们刚学了加法的运算定律,也和交换位置有关。将加法交换律说给同学们听听。
2.提问:用字母如何表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呢?
适时板书:a+b=b+a a+b+c=a+(b+c)
3.设问:乘法有没有类似的规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板书课题)
[评析:用谜语拉开学习的序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开始学习。以复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作为教学的起点,为学生的探索规律作好了知识铺垫。]
二、猜测验证
1.猜一猜:乘法可能有哪些运算定律?
生1:乘法可能有交换律。
生2:乘法可能有结合律。
生3:
2.提问:乘法是否具有你们猜测的规律呢?怎样确认自己的猜测?看看哪个小组能完成这个光荣而又有意义的任务!(要求每人都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自己的合作伙伴)
3.学生分组研究,教师巡视。(及时参与学生的.讨论,寻找教学资源)
[评析:提出与旧知相关联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猜想,有效地激发了学习动机。]
4.交流。
(1)生1: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乘法有交换律。比如:35二53,016=160等等。两个乘数的位置变了,但它们的积不变。
生2:我们也是找了两个数,将它们相乘,发现两个乘数的位置变了,但它们的结果是相等的。
生3:我们小组也认为乘法有交换律,比如我们班有4个小组,每个组有8人,求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列成算式:48=32,也可以用84=32。这就说明4乘8等于8乘4。因此,乘法和加法一样,也有交换律。
提问:有没有不同意见?指名让刚才说乘法没有交换律的学生发言。
生:我开始以为乘法和加法不一样,可是,我用数举例后发现乘法也有交换律,比如3006=6300。
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乘法交换律吗?
生: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师:书上也有关于乘法交换律内容的叙述,让我们来看看。学生齐读。
师:和你们说的有什么不同?
生1:我们说的是乘数,但书上说的是因数。
生2:书上曾讲过乘数又叫因数,所以我们说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也是对的。
师:会用字母表示吗?板书:ab=ba)。
电脑出示练习十七第2题。
师:请你判别一下,有没有运用乘法交换律?并说明理由。
[评析:放手让学生去探索规律,并通过小组合作想办法予以确认,这样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体会了发现新规律的方法。
(2)生4:我们发现乘法也有结合律。如:(32)4=3(24)。
生5:我们也同意这种观点。我们是用应用题来说明的。比如:有6个盒子,每个盒子里有4枝钢笔,每枝钢笔5元,这些钢笔一共值多少元?可以用645=120(元),还可以用6(45片=120(元),它们的结果一样。
生6:我们是用算式来说明的,如:(3467)23=34状6723)。
提问: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乘法结合律吗?
生7: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师:你说得很准确,有什么好方法帮助记忆?
生8:我把加法结合律里的加换成乘,把和换成积,其余的不变。
生9:我还发明了一种好的记忆方法,用手势表示。(边说边演示)用三个手指代表三个数,其中两个手指靠在一起,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乘,第三个手指靠过来表示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等于先把后两个手指靠在一起,再把第一个手指靠过来。
师:这个记忆方法确实很好,我们大家一起来试一试。师:怎样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板书:(ab)c=a(bc)
[评析: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相比,用语言完整地表述有一定难度。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各人总结规律时的想法,不仅帮助学生规范了数学语言,而且为学生展示自身才能创造了足够的空间。]
5.比较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
师:我们学习了加法、乘法运算定律,你觉得它们有哪些相同、不同的地方?
生1: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都要交换位置,不同的是,一个在加法里运用,另一个在乘法里运用。
生2:我觉得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很相似,只要记住其中一个,就能想出另外一个。
[评析:缘起加法交换律,再回到加法交换律,将两者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运用
1.回想一下,在我们的学习中有没有得到过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帮助?
生:我们验算乘法时就应用了乘法的交换律。
2.基本练习。
3.发展练习。利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写出所有和下面算式相等的式子。
869=( )
[评析:练习的层次鲜明,目标明确; 促进学生构建新的知识网络。]
四、小结。(略)
交换律教案7
【教学内容】
国标本苏教版四年级上册P56—57例题,完成P58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朝三暮四》视频)师: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猴子很笨,同学们很聪明,栗子的总颗数有没有变化呢?什么发生变化?
引入: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朝三暮四》,在数学中也有类似《朝三暮四》故事里的规律,同学们想不想研究一下?
二、创设情境,联系生活
谈话:天气渐渐转凉,学校要组织大家参加冬季比赛了,看,四年级同学正在操场上开展体育活动。
(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提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说一说)
提问: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学生提到的问题可能有:跳绳的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谈话: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三、探索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问题(1)要求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
提问:应该怎样列式?
指名口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提问:还可怎么列式?板书:17+28=45(人)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跳绳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
谈话:既然得数相同,我们就可以把这两个算式用“=”连接起来。改写成28+17=17+28
板书:28+17=17+28(学生齐读这个等式)
提问:比较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提问:你能照样子再写出几个像这样的等式吗?试试看。(学生动笔写,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说的等式有序地板书在黑板上,板书三个)。
提问: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写得完吗?
谈话:既然写不完,可以用省略号表示(板书省略号)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同桌交流)?
提问: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像这样的等式吗?可以用符号、字母、文
字等等表示,试试看。
学生写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并作相应辅导。教师实物投影出学生写得情况。
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是用字母a、b来表示两个加数,说来说说怎么表示?
生:a+b=b+a
提问:a和b分别代表什么?
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这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是加法运算律中的一条很重要的规律,我们这节课就是来研究加法运算中的规律。
板书课题:加法的运算律
师: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
考考你:(1)您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吗?
96+35=35+()204+57=()+204
指名回答,为什么?
(2)下面的等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为什么?
75+25=25+75 46+59=46+59 90+10=5+95
(没有交换加数的位置;等号两边的加数不同。)
(3)同学们学的真不错,接下来我们来玩个游戏,看看同学们的反应快不快。
游戏:对口令
师:83+17=生:17+83=
97+44=35+65=
88+75=300+600=
a+b=785+68=
(4)提问:同学们,想一想:过去我们学过的计算中,哪些地方应用过加法交换律?
下面一道题357+218,请同学们计算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四、探索加法结合律,自主合作
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解决“跳绳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其他同学提到的问题,看看有什么发现。
出示问题(2):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提问:你会列综合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23
交换律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并能在实际计算中应用.
2、使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并会应用定律进行验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由于学生对加法的计算已经比较熟悉,对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也有了感性认识,所以这节课就是要明确地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
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对抽象概括定义、定律重视不够,又不习惯于用加法意义进行说理,因此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39+47 83+15 420+180
47+39 15+83 180+420
2.口答.
(1)小明栽了18棵杨树和14棵柳树,他一共栽了多少棵树?
(2)小敏做了25朵红花,做的黄花比红花多5朵.做黄花多少朵?
(3)赵强读一本书,已经读了46页,还有58页没读,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二、学习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加法的计算方法,今天要在学加法知识的基础上,明确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并且能应用它解答实际问题.(板书: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1.教学加法的意义.
(1)例 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读题后,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
学生独立解答:
137+357=494(千米)
加数加数和
答: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494千米.
提问:
①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②加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
③要合并的两个数指的是什么数?合并成的一个数指的是什么数?
引导学生明确:要求北京到济南铁路的长度,就要把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和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这两个数合并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加法是求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要合并的两个数是137千米和357千米,合并成的一个数是494千米.
启发提问:加法的意义是什么?说说看.
引导学生概括出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教师板书加法的意义.
练一练
练习十一第1题,应用加法的意义说明各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在学生独立计算的基础上,教师强调要合并的两个数和合并成的一个数分别指的是什么数,从而让学生更深刻理解加法意义,并会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加法各部分名称.
提问:例1中的137和357在等式中叫什么数?(加数)它们相加得到的494叫什么数?(和)
教师板书.(写在例1算式的下面)
教师联系加法意义说明:相加的两个数也就是要合并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也就是合并的结果,叫做和.
反馈提问:你能根据加法的意义说明72+28=100这个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吗?
(3)加法中有关0的问题.
提问:
①我们例1做的加法,两个加数是什么样的数?(是自然数)
②任何两个自然数相加的和与加数比较会怎样?(相加的和会比原自然数大)
③0和一个自然数相加的和会怎样呢?(0和自然数相加还得原来的自然数)
引导学生讨论:
0的加法可能有哪几种情况?举例说明.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确: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4)阅读课本第47页“加法的意义”.
2.教学加法交换律.
根据加法的意义引出加法交换律.
提问:
(1)我们刚才计算例1时,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用137+357,根据加法的意义还可以怎么算?(还可用357十137)
(2)观察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的结果,能得出什么结论?(可以得出:相加的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也可说出这是两个相等的式子,写成137+357=357+137)
教师指出:我们不能只根据一个例子就得出结论,我们必须多参考几组不同的数目.
(3)出示18+17○17+18
350+150○150+350
274+100○100+274
873+127○127+873
提问:
①观察每组算式有什么关系?○里应填什么符号?
引导学生明确:每组算式里加数是一样的,和也一样,每组两个算式是相等关系,○里应填“=”.
②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明确:这几组算式的共同点是,两个数相加,其结果只与加数的大小有关,而与这两个加数的顺序无关.因此可以得出: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教师明确: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叫做加法交换律.
板书:“两个数……,它们的和不变.”
教师继续指出:上述几组算式说明,每组等式只能表示两个具体的数交换位置和不变,但不能表示任意整数.大家想一想,怎样用字母把加法交换律表示得既简单又清楚呢?
学生看书自学:第48页.
反馈提问:
什么叫加法交换律?怎样用字母公式表示?过去在什么地方应用了这个定律?
教师板书加法交换律的字母公式:
a+b=b+a
引导学生小结出:过去学过的加法的验算方法既可以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也可以利用原来的竖式从下往上加一遍.
教师指出: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可以进行加法验算,要会运用定律.
练一练
现在用你们学过的知识做第48页的“做一做”.
订正题时要说出根据,以进一步巩固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及其应用.
3.总结.
(1)说一说加法的意义是什么?
(2)什么叫加法交换律?它的字母公式是什么?怎样应用加法交换律?
三、巩固反馈
1.口答.(用加法意义说明算法)
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00千米,还有260千米没修,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
2.下面各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 260+450=460+250
20+70+30=70+30+20 a+400=400+a
3.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55=55+42 (2)a+44=□+□
(3)38+35=□+38 (4)48+□=72+□
订正时,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定义、定律来加以说明.
四、作业
练习十一第2~4题.
板书设计
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例1 一列火车,从北京经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37+357=494(千米)
加数加数和
357+137=494(千米)
答: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494千米.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18+17 17+18
350+150 150+350
274+100 100+274
873+127 127+873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字母公式:
a+b=b+a
五、教学后记:
学生能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了、加法的交换律并会用运算定律进行计计算。
交换律教案9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节内容。
二、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20xx版)》学段目标: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探索并了解运算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含义,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2.经历交换律的探索过程,体会观察发现、猜测验证、归纳概括的数学学习方法,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研究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归纳概括出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以本班那女生人数为例复习加法意义。
2.口算比赛,质疑引思:在刚才的计算中,你有什么发现?
(二)新知探究
1.提出猜想。
只要是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和都不变吗?也许有不同的意见,引导学生展开验证活动。
2.举例验证。
(1)引导学生口头举例,计算两个算式,看他们的结果是否相等。
(2)分头举例。给学生一、两分钟时间,举出像这样的例子,并汇报。引导学生明确只有足够多,比较全面的例子才能证明结论的正确性。
(3)得出结论: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3.再次提出猜想:得到加法交换律这个结论后,你有没有产生什么联想?学生质疑,两数相减、相乘、相除,交换它们的位置,结果会是怎样的呢?
4.验证结论。
(1)举例验证。学生独立完成,有困难或疑问可以和同学商量,或者向老师提问。
(2)汇报成果。第几个猜想是成立的?说出理由。
(3)就学生中可能出现的不计算,直接用等号连接两个算式的做法,强调研究的真实性。
5.结合加法和乘法的意义理解交换律。
你有什么办法说明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确实是不变的呢?
结合线段图和生活实例来说明结论的正确性。
6.唤起原有经验,完善认知结构。
我们以前在哪里见过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回顾小学数学学习经历中关于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内容,建立起新旧知的联系。
(三) 巩固练习
1. 16+35=35+( )
308+52=( )+308
5678×287=( )×5678
(现在为什么可以直接填写?)
25○16=16 ○25 ○可以填什么?
2.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 )+( )=( )+( ),( )×( )=( )×( )
你想填什么数?写得完吗?有没有一种办法把所有情况都表示出来呢?
(四) 全课总结谈收获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交换律教案10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61——64页
教学目的:
1、理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4、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简便运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抽象的语言表述。
教学设想:本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类比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同时体现“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发现、体验成功、健康发展”的教学思路。
本节设计中,在新课引入阶段,创设了生活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发现算式的联系。
在新课展开阶段,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出题验证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探求规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发展是一个充满着观察、试验、归纳的探索过程,同时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能力。在整个知识探索的过程阶段,重视学生的体验,通过各种方法的比较、体会和欣赏,感受到运用运算定律的好处,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的欲望,培养了学生的优化意识。
在巩固练习阶段,教师没有给出统一的要求,而是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充分给学生以自主权,诶学生以“创造”的空间,并通过比较,感受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在练习的设计上,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发现特征
1、 ① 用鸡蛋盘放鸡蛋,(如图)一盘可以放多少个鸡蛋?
② 阳光小区有楼房8幢,每幢12层,每层6户,共有多少户?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题)
2、汇报所写的算式,并说出你的`想法?
3、研究算式的特征。
① 观察 5×6=30(个) 6×5=30(个)
(6×12)×8=576(户) 6×(12×8)=576(户)
问题:这两组算式分别有什么特征?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② 交流:每个同学过观察、分析和眼,把自己的想法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③ 汇报:让部分同学向全班汇报你研究的结果。
5×6 = 6×5 (6×12)×8 = 6×(12×8)
二、举例验证、得出定律
1、是不是类似这样的算式都有这些特征呢?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一起来验证。
活动建议:① 每人自己出题验证
② 四人小组中交流验证题,并选一题写在黑板上。
2、小组活动
3、大组汇报、得出定律
① 观察各小组出题,找一找每组题有什么规律?引导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② 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③ 如果用a、b、c表示任意的自然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怎么表示?
a ×b =b ×a (a×b )×c=a ×(b×c)
三、运用定律、进行简算
1、出示算式:8×3×125 25×37×4
让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写出与它们相等的式子
2、比较同学们所写的式子,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种?为什么?你有什么体会?
3、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计算下面各题?
396×25×4 125×19×8 8×25×125×4 *25×28 *125×32
4、校对讲评、对不同方法进行评价
四、巩固练习
1、是不是所有的乘法都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呢?
出示:能简算的打“√”,并说出简算的第一步。
25×34×4( ) 8×36×125( ) 43×25×9 ( )
35×64 ( ) 24×125 ( ) 36×25 ( )
小结:在什么情况下能够简算。
2、作业: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25×195×4 125×17×8 13×25×4 125×56
72×125 *25×125×4×9×8 *25×48×5
交换律教案11
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目标:
1.经历教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探索过程,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通过列举生活实例解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过程,认识运算律丰富的现实背景,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用途,发现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渗透归纳猜想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归纳猜想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出示主题图,向学生介绍“爱心助学大行动”,某商店为帮助贫困山区学生特别举行义卖活动把营业额全部献给希望小学。看,小胖和小亚也来帮忙了
问: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探究阶段:
1.投影演示:(果汁)师:小亚和小胖各有多少罐果汁?合起来桌上有几罐果汁?谁能列式计算?
师:谁能说出两道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提问: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是两个加数分别是8和18,和都是26,而不同处只是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同)
师:因为8+18=2618+8=26所以8+18=18+8
师:有谁能模仿这道题目的形式举出类似的例子?同桌两组相互交流。
(1)根据我们举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
提示:这些例子都是几个数相加?两者之间发生了什么变化?结果怎样?
归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启发学生用符号或字母)
例:◆+●=●+◆甲数+乙数=乙数+甲数a+b=b+a这里的a、b可以是哪些数?
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a+b=b+a
(3)竖式计算74+641
师:运用加法交换律,我们还可以验算加法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74验算:641
+641+74
715715
小结:验算时,可以将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后再加一遍。也可以用原来的竖式,把每一位上的数从下往上再一遍。
2.投影演示:
(1)图中小箱里共有几罐果汁?6×3=183×6=18
师:请学生分别读一下以上两个算式,因为这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
(2)根据我们举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问题:等式左边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每一组等式的左右两边又有什么联系?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乘法交换律。刚才同学们已经用自己的话归纳了一下,那么什么是乘法交换律?(出示结论)
小结: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3)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数,那么乘法交换律用字母可以怎样表示?仿这道题目的形式举出类似的例子?同桌两组相互交流。
(4)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数,那么乘法交换律用字母可以怎样表示?
板书:a×b=b×a
三、运用阶段:
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数
()+270=270+80400+500=()+()()+56=()+44a+()=b+()
2.根据乘法交换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4×71=()×()25×976=976×()45×()=55×()303×786=()×303()×▲=()×■()×54=54×37()×()=c×Da×()=c×a
3.竖式计算
64验算:27
×27×64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并且学会了用字母来表示。还学习了用这两个运算定律来验算加法和乘法。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8+18=263×6=18
18+8=266×3=18
8+18=18+83×6=6×3
加法交换律:a+b=b+a乘法交换律:a×b=b×a
交换律教案12
课题: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八册)
授课教师:王晓华(六里坪镇财神庙小学)
教学内容:教材第48、49页的例1和例2,练习十一的第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已有加法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并概括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加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和归纳出加法交换律。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课题提示
我们学了几年数学,几乎每天都与加法打交道,谁能说说什么是加法吗?今天我们学习加法的意义。(板书课题:加法的意义)
二、教学新课
(一)、教学加法的意义。
1、出示例1。学生读题,指名说已知条件和问题,老师画线段图。
2、独立解答。指名学生说自己所列的算式及其得数(在图下板书)然后问: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3、引导看线段图,老师辅以手势说明,我们用加法把137和357合并成了494这一个数,可见加法是一种运算。加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呢?
4、说出式中的各部分的名称。什么是加数?什么是和?
5、刚才的加法中,加数中不含0;如果含有0,得多少呢?举例:7+0=7,0+7=7,0+0=0。…,得出结论,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看例1线段图,刚才我们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如果要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还可以怎样列式?
2、为什么用加法算?
3、比较两个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板书:在两个算式间画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如果其他任意两个数相加时,交换一下两个加数的'位置,相加的和是不是也不变呢?
5、出示例2两组式子,引导学生比较。讨论:两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归纳并板书加法交换律。
6、加法交换律除了用文字语言进行叙述外,还可以用字母写成的式子来表示。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怎样表示加法交换律?
说一说a和b分别表示什么?比较一下文字叙述和字母表示的式子,哪一种简明好记。
7、巩固练习:教材第49页的“做一做”。(出示小黑板)
(1)填空。
①把两个数合并成( )个数的( ),叫着加法;相加的两个数叫做( ),加得的数叫做( )。
②86+124=( )+86 ( )+25=25+a
③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它们的( )不变。
④418+382=382+418,这是应用了加法的( )律。
⑤一个数加上( ),是原数。
(2)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任意两个数的和,一定比这两个数大。( )
②下面哪些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
430+270=280+420( ) 28+a=a+28
570+250=250+570( ) 40+30+10=40+10+30( )
③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加法交换律写成:a+b=a+c。( )
8、想一想,我们以前在哪里曾经用加法交换律?(加法验算)
三、课堂小结
说一说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四、作业布置
练习十一的第1、2题。
附板书:
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例1(略) 7+0=7 0+7=7 0+0=0
(画示意图)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137+357=494(千米)
137+357=494(千米) 137+357=357+137
加数 加数 和 18+17㈡17+18
答:(略)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a+b=b+a
交换律教案13
课题一: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的例1和第59、60页的乘法交换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十三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加深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能够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
教具准备:把下面复习中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把例1的插图放大成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我们在前面复习总结了加法和减法,今天要复习总结乘法。
教师出示复习题。
1.同学们乘8辆汽车去参观,平均每辆汽车坐45人。去参观的一共有多人?
2.同学们做纸花。第一组做了45朵,第二组做的和第一组同样多,第三组做了50朵。三个组一共做了多少朵?
3.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是鸭的3倍,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4.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比鸭多90只。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先让学生默读题目,然后教师提问:
“上面这些题目哪些题可以用乘法计算?为什么?”请三、四个学生逐题回答能不能用乘法计算。
教师:第1题和第3题可以用乘法计算,因为这两道题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二、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1的插图,再提问:
“要求盘里的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以怎样求?”
“还可以怎样求?”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
“乘法算式 5乘以6表示什么?”(6个5相加)
“乘法算式中的被乘数5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相同的加数。)
“乘法算式中的乘数6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相同的加数的个数)
“解答这道题用加法计算简便,还是用乘法计算简便?”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哪些方法比较简便?”
“你能说出乘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
教题肯定学生的回答,再强调说明并板书: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接着让学生看教科书第61页,齐读两遍书上的结语。
“乘法算式中乘号前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
“乘法算式中乘号后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
“被乘数和乘数又叫什么数?”
教师:学过因数以后,在一个算式中被乘数和乘数就可以不必严格区分了。
2.教学乘数是1和0的乘法。
(1)教学一个数和1相乘。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1×3、3×1、1×1。
“1乘以3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3=3,表示3个1相加的和是3。
“3乘以1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最后教师说明:1个3不能相加,3乘以1就表示1个3还是3,再板书3×1=3。
“1乘以1等于什么?能不能说这个算式表示1个1相加?”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再说明:1个1 不能相加,1乘以1就表示1个1还是1,算式是1×1=1。
“这三个乘法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1有关系)
下面我们一齐看一看一个数和1相乘它们的乘积怎样,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下面一些算式:
6×1= 1×8= 1×10= 123×1=
“谁能说一说一个数和1相乘的'积有什么特点?”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边说边板书: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
(2)教学一个数和0相乘。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0×3 = 3×0 = 0×0=
“0乘以3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0×3 = 0表示3个0相加的和是0。
“3乘以0等于什么?能不能说这个算式表示0个3相加?”先让学生回答,教师再说明:0个3不能表示0个3相加,3乘以0就表示0个3还是0。板书:3×0=0
“0乘以0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0个0不能相加,0乘以0就表示0个0还是0,算式是:0×0=0。
“这三个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0有关系)
“一个数和0相乘它们的积有什么特点?”
教师边说边板书,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3.教学乘法交换律。
让学生再看例2的插图,然后教师提问:
“要求一共有多少鸡蛋,用乘法计算还可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6×5=30(个)
“比较一下这两个乘法算式,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多让几个学生发言,互相补充。
教师:这两个算式都是两个数相乘,只是两个因数交换了位置,算出的结果相同。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结论是不是有普遍性。
“12乘以5等于多少?5乘以12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400乘以20等于多少?20乘以400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100乘以1000等于多少?1000乘以100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通过上面这些乘法计算,可以看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计算结果怎样?”
学生发言后,教师边说边板书:两个数相乘,并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谁能够用字母把乘法交换律表示出来?”教师板书:a×b=b×a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过去学习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学生发言后,教师肯定学生回答,并明确指出:我们曾经用交换乘数和被乘数位置的方法进行乘法验算,这实际上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三、巩固练习
1.做第60页“做一做”中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集体核对。
2.做练习十三的第3、4题。学生独立做完以后,再集体核对。核对第4题的第4小题时,可以引导学生计算一下等号左面等于什么,等号右面等于什么。教师再说明:三个数连乘,相乘的因数交换了位置,乘积也不变,所以乘法交换律也适合三个数连乘的计算。
四、作业
练习十三的第1、2、5题。
交换律教案14
课题一: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8—49页的内容,练习十一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加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对加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教学重点:加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加法交换律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教学加法的意义
教师:我们在前三年已经学过加法的计算方法,现在要进一步学习、掌握加法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这些知识对以后学习有很大帮助。
1、加法的意义。
(1)教学例1。
教师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边指名说出条件和问题,教师边用线段图表示出数量关系。
137千米 357千米
北京 天津 济南
然后让学生自己解答,解答后,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因为已知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又知道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要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就要把两段铁路长合并起来,出就是要把137和357合并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教师边重述用加法算的理由,边板书出算式和答案。现进一步提问:
“加法是什么样的运算?”
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出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做练习十一的第1题。
要让学生应用加法的意义说明各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如第1小题,可以启发学生说出:因为已知小强和小明邮票的张数,要求小强和小明一共有多少张邮票,就要把他俩的邮票张数合并起来,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所以这道题要用加法计算。
2.加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指着137+357=494,提问:
137和357在加法算式中叫什么数?(加数。)
它们相加得到的结果494叫什么?(和。)
然后教师联系的意义说明: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也就是合并的结果叫做和。边说边对应地板书出:
1 3 7 + 3 5 7 = 4 9 4
加数+加数= 和
提问:
“我们上面做的加法,两个加数是什么样的数?”(自然数。)
“任何两个自然数相加得到的和都比加数怎样?”(大。)
“一个自然数和0相加得到的和怎样呢?”(还得原数。)
“你能举出一个自然数和0相加的几个例子吗?”
教师把学生举出的例子板书出来。(如,3+0=3,0+4=4,0+0=0)
然后接着问:
“0和0相加会怎样?”(还得0。)
“人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自然数和0相加还得这个自然数,0和0相加还得0,也就是说任何数和0相加都怎样?”(得原数。)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教师:加法运算有一些基本性质,对我们以后的计算很有用。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
1、结合例1的两种解法,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特点。
提问:
“上面”的例1,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是怎样列式计算的?”
“如果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该怎样列式计算?”(如果学生说仍用原来的算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还可以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出:357+137=494(千米),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接着让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的结果怎样,启发学生说出:137+357和357+137的结果相等。教师板书:137+357=357+137
然后让学生比较一下等号两边的算式的'相同点是什么?(都是137和357两个数相加)不同点是什么?(等号左边是137加357,等号右边是357加137。)
引导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137和357与357和137的得数一样,出就是和不变。
2.再出两组算式,引导学生比较,加以概括。
提出:能不能只从这一个例子就得出“相加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教师指出:不能只根据一个例子就做出一般结论,我们必须多考察几组不同的算式。下面我们观察一下这几组算式,看一看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板书出下面的算式:
18+17 17+18
124+235 235+124
让学生算一算,再提问:
“每组算式有什么关系? 里应填什么?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从这几组算式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比较三个等工,归纳出一般规律。
引导学生归纳,突出以下几点:
(1)这三个等式中,每组算式有几个加数?(两个加数)
(2)每个等式中,左右两边的加数的位置怎样?左右两边的和怎样?请几个学生试着把发现的规律说一说,然后教师完整地叙述一遍,说明这一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再看看教科书第48页方框里的话。
4.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师提出:用语言表述加法交换律比较麻烦,大家想一想怎样能把这一规律表示得既简单又清楚?
学生回答后,教师肯定地说明用字母表示可以做到这一点。然后提出:如果用字母a或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怎样表示加法交换律?(同时说明a、b是拉丁字母,通常读作“ei”“bi”,不要按汉语拼音来读,并领读几遍。)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a+b=b+a
说明:a和b可以表示0、1、2、3、……中的任意一个数;一个用数字表示的等式只能表示两个具体的数交换位置,和不变,不能表示任意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而用“a+b=b+a,就可以表示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比如,“a+b=b+a”可以表示2+1=1+2,137+357=357+137,18+17=17+18等等。
接着教师提问:
“想一想我们在以前学过的哪些计算中用到了加法交换律?”
使学生明确以前学过的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来验算加法,就是用加法交换律的。
5.做第48页的“做一做”。
第1题,让学生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订正时,说一说是根据哪个规律填写的。
第2题,验算的竖式可以直接写在原始的右边。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一的第2—4题。
1.第2题,要注意让学生清根据哪个运算定律来填数,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对照运算定律的结语及字母表达式帮助理解,对于运算定律的表述,只要求表达得清楚没有错误,不要求学生一字不差地背下来。
2.第3题,让学生根据运算定律来判断每个等式是不是符合运算定律的要求。如230+370=380+220,虽然左右两边的得数相等,但由于两边的加数不同,所以不符合加法交换律。又如,30+50+40=50+30+40,虽然是三个数相加,但是前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加得的和不变,还是符合加法交换律的。
四、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的意义和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谁能结合具体的题目说一说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交换律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教学难点】
发现并让学生自己归纳乘法分配律
【课前准备】
口算练习题,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新知导入
师:请同学们进行口算练习(指名回答)
5×2=25×2=
5×4=25×4=
15×2=16×5=
15×4=45×2=
75×4=125×8=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一组口算练习有什么特点。
生:他们的结果都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师:同学们的观察真仔细,像这样2个数相乘结果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都是好朋友,这些好朋友今后都会帮助我们来运算,我们都应记住。这里特别的请大家记住三对好朋友:5×2、25×4、125×8。
师:上节课,我们进行了有趣的探索活动,发现了很多奇妙的规律,在我们的数学运算中,还有很多规律,我们这节课就继续探索和乘法有关的知识,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板书:探索与发现)
二、新知探索
师:同学们玩过玩具积木吗?
生:玩过。
师:你会用积木搭些什么呢?
学生回答自己用积木搭过的物体。
师:老师也用小正方体积木搭了一个立体图形。大家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书上的情境图)
师:你能看出老师搭的是什么形状吗?
生1:正方体。
生2:不对,是长方体。
师:真好,你们观察得真仔细!那么这个长方体是由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呢?你们是怎样计算得到这个答案的呢?请同学们每个人动笔算一算。
(师将学生的多种算法板书在黑板上,板书:从上面看:3×5×4
从前面看:5×4×3
从侧面看:3×4×5)
师:由于同学们观察角度的不同,所以列出的算式也不相同,现在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上面的第一和第二这2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相同点都是3、4、5三个数字相同,不同点是数字的位置不同。
师:数字位置不同运算顺序就不同,那么大家想想,如果三个数字的位置不变,你有什么办法还按照刚才同学的运算顺序进行运算吗?(不亦动3、4、5的位置,能不能先算5×4)
生:用小括号把5×4括起来。
(板书:(5×4)×3=3×(5×4))
师:请同学们计算一下这2个算式的结果。(学生计算发现结果都是60)
师:我们以往将三个数连乘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而现在我们也可以把后两个数先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结果相同。这是一种巧合呢?还是一个规律呢?谁能举出类似这样的三个数连乘的例子?(找2-3个学生举例子,例子板书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你能举例了吗?现在请每个人在练习本上举一个例子,然后在小组内汇报你举的例子。(提示:如果找到比较大的数,可以借助计算器)
(学生汇报之后教师板书学生的举例,3、4个即可)
师:从刚才大家的.举例来看,每一组的结果都是相同的。同学们,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些等式的共同点吗?
师:同学们概括的真好,这就是乘法结合律。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你能总结出发现的规律吗?(如果同学们概括不出来,可以用字母的方法表示,并提示学生以后用字母这种表示方法表示其他的规律,更加便捷)
师:现在请同桌2人对照这字母的表达方式说一说什么是乘法结合律。
师:同学们真聪明!请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发现乘法结合律的?
在计算搭长方体所需要的小正方体个数过程中发现了三个数连成,顺序不同,结果却相同这一问题(板书:发现问题)于是我们从中猜想是不是有什么规律(板书:提出假设)经过举例验证(板书:举例验证)我们总结出乘法的结合律(板书:概括规律)
以后,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发现更多的规律。
三、新知应用
(1)练习
(42×4)×5=42×(4×□)
(35×2)×5=35×(□×5)
(28×2)×5=
(47×25)×4=47×(□×□)
师:这里面出现了我们一上课提到的三对好朋友,大家发现了吗?(再次提醒学生注意5×2、25×4、125×8这三组数)
(2)课件出示:
38×25×4
49×125×8
(带领学生做第一道练习题,在黑板上板书过程,指导学生观察数字以及板书格式,体会简便的必要性。然后再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第二道习题。)
(3)让学生观察一开始板书的三组式子:3×5×4
5×4×3
3×5×4
师:观察第一组和第三组式子,有什么发现?
生:5×4和5×4位置改变了。
师:没错,那么这2个式子的结果相同吗?
生:相同
师;你能再举几个类似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师:其实这也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运算定律
【交换律教案】相关文章: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教案02-13
《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教案03-01
《加法交换律》说课稿12-05
交换律教学反思02-19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04-21
交换律教学反思15篇04-19
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04-22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06-27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范文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