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端午粽》教案

《端午粽》教案

时间:2023-03-27 08:01:02 教案 我要投稿

《端午粽》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端午粽》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粽》教案集锦15篇

《端午粽》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3.通过图文结合,理解“箬竹叶、糯米、裹着”等词语,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红红的枣”等词语。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了解端午节习俗和来历。

  德育目标了解传统节日和习俗。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教学难点课后生字的书写。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 讨论法 总结法

  教学准备教学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

  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板书课题:端午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讲了什么事情?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书写要领:“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午”最后一竖不要写出头。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端午粽》教案2

  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班会,让同学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学习端午节文化,激发同学的爱国热忱和民族骄傲感。

  活动过程

  导入:

  1、全体起立:唱中学校生守则之歌2、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3、那么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你们知道吗?今日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

  一、端午解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二、端午节别称

  1、端午节有哪些别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全部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

  2、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许多,谁能告知大家?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A、纪念屈原,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立刻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合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予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渐渐进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B、迎涛神,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C、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训练》。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进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

  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三、端午节习俗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加上很多故事传奇,于是各地有着不同的习俗。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

  1、赛龙舟

  2、吃粽子(始终到今日,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琳琅满目)

  3、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是为了压邪。

  四、端午赛诗会

  《五月五日》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屈原已经沉在江底死去,楚国百姓哀叹再也不能见到他的容颜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哪里能制止谗言,只不过试图驱逐蛟龙罢了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没有消退屈原生前的憾恨,反而追寻他死后的遗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碧绿的沅湖水,倒映着山峰的影子

  六、总结

《端午粽》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3、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课文内容及词语意思。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风俗习惯,并知道这些节日的历史来源。

  【教学重点】认读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及历史人物屈原。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看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课件出示粽子)你们认识吗?谁能告诉老师它是什么?

  2、指名说,接着导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对,这是粽子。但是,同学们,你们吃过粽子吗?什么时候吃呢?

  3、今天呀,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0课,文中的小朋友和我们一样,不仅吃过粽子,他还知道粽子的来历呢!板书课题。

  4、指导学生学习生字“端”“午”“粽”。

  5、再次齐读课题,注意读准三个生字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把不认识的生字画上“○”,生词画上“”,看看哪些同学把课文读得又快又好!

  2、检查生字、生词认读情况。

  (1)师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师出示生词卡片认读。

  3、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这几个自然段写了有关粽子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呢?(课件)

  4、学生自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感悟内容

  (一)读课文,感悟内容。

  1、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全班帮忙正音。

  3、全班交流。(课件问题)

  (二)分段学习课文。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

  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呢?

  2、指名回答,师指导。

  3、师总结:外婆煮好一锅粽子,不仅仅是盼望我们回家吃粽子,同时,更饱含了外婆对我们浓浓的爱。

  4、出示生字卡“午”“节”

  认读两个生字,师指导描红。

  5、作品展示。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把不会读的词和句子用“~~~”划出来。

  2、全班交流词句的正音。

  3、师教读,指名“小老师”带读。

  4、讨论交流:这一段写了有关端午粽的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5、回答交流,并板书:箬竹叶糯米枣又黏又甜

  6、理解词语:箬竹叶清香又黏又甜

  7、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注意读出骄傲、喜爱的情感。

  8、齐读第2自然段,读出外婆包的.粽子的特别之处。

  四、拓展感悟,布置作业

  1、回忆自己家端午节包了什么粽子,谁包的,用的什么原料,味道如何?

  2、全班交流并评价。

  3、作业:你喜欢吃粽子吗?吃过什么味道的粽子?和同学说一说。

《端午粽》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新偏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正确书写“午”“豆”“节”。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读好长句子。

  3、感受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氛围和浓浓的亲情。

  教学重难点

  1、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能按笔顺正确书写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传统佳节导入新课

  1、做个小游戏:小吃货猜节日。

  游戏:小汤圆、圆又圆——元宵节!吃月饼、赏明月——中秋节!再过些日子就是端午节了!反过来考考你们,端午节吃什么?(粽子)也叫端午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2、读题:端午粽。

  (1)课题里有两个新偏旁,谁认识?

  (2)粽子吃过了吧,想一想:粽为什么是米字旁?

  3、伸出小手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设计意图:

  揭题小游戏,创设“节日与美食”的情境,不仅为课文的学习做了铺垫,而且在语境中学习了生字“午”,认识本课两个新偏旁。

  二、学习生字感知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长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字音。

  (1)指名读生字,相机正音。

  出示: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

  (2)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吗?

  (3)开火车读。

  (4)赛跑齐读:生字全躲到粽子里了,快把它们叫出来!

  3、学写生字“豆”。

  (1)你还知道哪些豆?老师也带来几种豆,认识吗?

  蚕豆红豆毛豆豇豆

  (2)小豆子大变身,变成了什么?

  (3)读儿歌,记住“豆”。

  毛豆短,蚕豆扁,红豆圆圆像两点,豇豆长长托上面。

  (4)师边说儿歌边范写“豆”,学生书空。

  设计意图:

  生字“豆”的教学从学生生活中来,通过各种豆的巧妙组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识记字形。

  4、咱们快去听这个故事,一起走进端午节。

  5、指名分段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6、我们读着读着,脑海里一定还留下了温暖的画面:(出示三幅图)

  师: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

  生:煮好一锅粽子

  师:我迫不及待剥开粽叶

  生:咬一口粽子

  师:临走时还

  生:装一小篮粽子

  设计意图:

  统编教材对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出:能找出课文中的信息。针对这条建议设计此环节,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三、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端午节到了,外婆包粽子的食材有哪些?指名回答。

  出示:箬竹叶糯米枣

  (1)箬竹叶你见过了吗?老师带来了,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什么样的箬竹叶?

  (2)加上颜色读: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3)老师和你们一起读。

  生:青青的箬竹叶

  师:箬竹叶青青的

  生:白白的糯米

  师:糯米白白的

  生:红红的枣

  师:枣红红的

  设计意图:

  本课叠词很有特点,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正着读、反着读,回环复沓,既积累了叠词,也为读好长句子做了铺垫。

  (4)一张箬竹叶、一小把米、一大颗枣,在外婆的手里就变成一个好看的粽子啰!读句子。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设计意图:

  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设计了由词到短语,再送到句子里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读慢慢学会长句子的停顿,掌握读好长句的方法。

  2、想看一看包粽子吗?

  3、粽子包好了,也煮熟了,流口水了吗?

  (1)引读:

  师:外婆一掀开锅盖,

  生: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生: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2)指导学生朗读。

  4、读着读着,老师想起自己小时候过端午节,我的奶奶也忙着包粽子,奶奶包着我看着、奶奶煮着我等着,你想到了什么呢?

  小结:青青粽叶香,浓浓端午情,外婆还给我讲端午节的故事,告诉我永远要纪念的人,想知道的小朋友们也可以把端午节的故事找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

  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老师讲述儿时端午节的记忆,唤起学生的记忆,想起自己过端午的情景,亲情、传统佳节的传承在回忆中渐渐清晰。

  四、学写生字

  1、出示:午豆节,相同的笔画:长横。

  2、观察长横的位置。

  节字长横盖下方,午字长横摆稳当,豆字长横托上方。

  3、书写生字,反馈评价。

  设计意图:

  读好书、写好字是第一学段的主要任务,本课三个生字“午”“豆”“节”有一个共同的笔画“长横”,寻找汉字书写的规律,学会一类字的写法,从而习得写好字的要领,贯彻落实课标的写字要求。

《端午粽》教案5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端午节的传奇及人们过节日中的习俗。

  2、培育幼儿对民族文化感爱好。

  3、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儿尝试包粽子。

  4、通过参与端午节环境创设,感受参加端午节庆祝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端午节的传奇及人们过节日中的习俗。

  活动预备

  1、包粽子、做香囊所需的材料。

  2、活动前请幼儿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3、请部分爷爷奶奶参加活动。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具体到将老师、同学的全部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当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晰地再现,即开头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长环节。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

  到爷爷奶奶家过节。

  1、请爷爷给小伴侣讲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2、小伴侣自由和爷爷沟通自己收集的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进一步了解端午节时人们进行的一些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枝、洒黄酒、挂香囊等。

  3、幼儿和爷爷奶奶们一起进行过端午活动。

  (1)、我给奶奶学包粽子。

  请奶奶向小伴侣介绍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儿尝试包粽子。

  (2)、做龙舟、划龙舟。

  和爷爷一起用布和竹棍做成龙舟进行龙舟大赛,请幼儿四五人一组,套上龙舟,进行划龙舟竞赛活动,先取到红绸一组为胜。旁边请几位幼儿为他们摇旗呼喊。

  (3)、做香囊活动。

  请奶奶示范香囊的做法,把碎布缝成校口袋,放进香料和少许艾草,合上袋子,幼儿学做香囊。

  (4)吃粽子,感受节日的气氛。

  (5)和爷爷奶奶再见。

《端午粽》教案6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两个偏旁;正确美观地书写7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难点

  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并对传统文化感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学生查找屈原的资料和端午节的习俗。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端午节)

  2.学生自由说端午节的习俗。

  3.教师:端午节,你都做过什么?(吃粽子、赛龙舟……)

  4.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板书课题:端午粽)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横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2.出示词语:

  端午节总会粽子中间十分红豆鲜肉带回知道据说纪念

  你认识它们吗?学生自读。

  3.谁能当小老师来领读?学生跟读。

  4.出示生字,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1)按结构划分,巩固读。如,左右结构:“端、粽、知、据”。

  (2)同偏旁识记:“总、念”都是心字底。

  (3)图片、猜谜识记。如,“分”:分蛋糕的图片,理解记忆。大米、粽子、肉等图片。

  (4)字形演变识记。如:“带”的甲骨文“ ”,最初的时候,上面表示束在腰间的一根带子和用带的两端打成的结。下面像垂下的须子,有装饰作用。本义:大带,束衣的腰带。也指用皮、布或线等做成的长条物。随着时代的发展,扁平状的物体、条形的区域也常用“带”表示,如,带鱼、热带、温带。后来,“带”还可以表示随着,拿着,如,携带、带回去。

  5.过渡:同学们,一个汉字可以演变出这么多的意思,我们祖国的文化是多么博大精深啊!

  6.联系生活巩固,你在哪里见过这些字?

  三、指导书写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2.观察结构,说说哪些笔画需要提醒。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提示:“真”字中间有三横,长横平、长、稳,横画之间的间距大体相等。“豆”字写时要注意上窄下宽,下面的长横要舒展,托住上部。

  4.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5.评价修改。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上,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教师:同学们,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那粽子如何包啊?需要我们提前准备什么材料啊?(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下面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精读感悟

  1.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4个自然段)

  2.想一想,粽子是用哪些材料做成的?请用圆圈圈出来。

  粽子是用、和做成的。(提示: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把话说完整。)

  3.出示箬竹叶实物:同学们见过箬竹叶吗?出示图片或实物。这就是箬竹叶。你们看,尖尖的箬竹叶多像是一把剑啊!用箬竹叶包成的粽子,就再也不怕汨罗江里的鱼虾和蛟龙了。

  4.引导:一个粽子还有这样的故事,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还真丰富呢!

  5.出示对比句子:

  ①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②粽子是用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糯米,中间有一颗枣。

  你发现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①有“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等词语。②没有。)

  6.这样的短语,我们在第二单元中曾经学过,你会读吗?注意读出节奏感。指名读。

  7.作者为什么要加上“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呢?(颜色鲜艳,板书:颜色)

  8.粽子的颜色多么鲜艳,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齐读。

  9.练习读长句子:标出停顿符号进行练读。

  10.赛读长句子: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后评价。

  小结:刚刚我们通过读好一个词,然后读好一个短语,最后借助停顿和标点符号,读好了长句子,这真是一个朗读的好方法。

  11.作者为什么要加上“里面、中间”这样的词语呢?出示课文的图片,请同学们对照图片,然后分别再读这句话,这句话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你是从哪几个词语中知道的呢?

  仿说训练:出示元宵图片。

  元宵是用的糯米粉包的,有芝麻馅。

  小结:同学们,你们可真了不起,可以把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老师可真的要给你们点个大大的赞呢!看着图片一齐读。

  12.粽子包好了,就等着吃了。请你用刚刚我们学过的读长句子的方法读读下面的话。注意“一”的读音。

  出示句子:“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1)读好带“一”的短语。出示“一掀开、一股清香、一口粽子”。再加上前后文的“一锅粽子”“一小篮粽子”读准确。

  (2)读好关键词:又黏又甜。

  (3)读好句中的停顿: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4)糯米的香气伴着箬竹叶的清香,在掀开锅盖的那一瞬间,真是香气扑鼻。我已经忍不住要读一读了。教师范读。请同学们边想象画面边做动作读。

  13.姥姥包的粽子真是色香味俱全,让我们齐读第2自然段,感受这好吃的端午粽吧!

  14.读好长句:“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1)读好关键词:美滋滋。

  (2)读好停顿: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3)外婆为什么要我们分给邻居吃?

  小结:如今,会包粽子的人越来越少了,外婆在端午节这一天把她亲手包的粽子分享给周围的人,也是在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啊!让我们也学着外婆一起来包端午粽吧!

  15.用以上学到的方法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请几位同学读,大家认真听,说说谁读得最好,好在哪里。

  16.关于端午节的由来。

  (1)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教师:谁能给大家讲讲屈原的故事?(学生可以试讲,教师补充。)

  (3)补充《屈原的故事》或是视频。

  (4)交流听故事的收获。

  教师:同学们,听了故事以后,你能说说屈原是个怎样的人吗?

  学生:屈原是个忧国忧民的人,爱国的诗人,和祖国共存亡的人。

  教师:屈原投江以后,老百姓又是怎么做的呢?

  学生: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三、课外拓展

  1.把屈原的故事或者端午节吃粽子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查找其他的传统节日的资料。如:清明节、中秋节、春节。

  四、总结全文

  端午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如:饮雄黄酒、游百病、悬钟馗像。中国传统的端午节,向我们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我们要热爱我国的传统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端午粽》教案7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3、通过图文结合,理解“箬竹叶、糯米、裹着”等词语,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红红的枣”等词语。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了解端午节习俗和来历。

  德育目标

  了解传统节日和习俗。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宏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教学难点

  课后生字的书写。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争论法总结法

  教学预备教学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

  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日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板书课题:端午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讲了什么事情?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诞生字词。

  (2)同桌沟通,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状况

  (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2)老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同学书空。

  书写要领:“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午”最终一竖不要写出头。

  (3)同学描红、临写,老师巡察、指导。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哪些学问?

《端午粽》教案8

  教学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2、通过实践操作活动,感知粽子的外形和品种,鼓舞幼儿与同伴进行沟通和合作,培育幼儿创新意识。

  3、幼儿能主动的回答问题,增加幼儿的口头表达力量。

  4、培育幼儿英勇、活泼的个性。

  5、鼓舞幼儿大胆说话和主动应答。

  教学预备:

  1、故事录音。

  2、各种外形的粽子,粽叶若干、米、皮筋、点心盘、毛巾等。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话题。

  T:小伴侣你们知道端午节吗?谁能告知我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在这一天,我们会吃什么?(粽子)今日老师也为小伴侣带来了许多的粽子,请你拿一个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小结:粽子的外形真好玩!

  二、品尝粽子,并讲解并描述。

  1、熟悉粽叶。

  T:粽子的外形真好玩,我们来闻一闻,香吗?你们知道这阵芳香来自哪儿?是从粽子外面的这片叶子上散发出来的,它叫粽叶。

  2、幼儿品尝。

  T:你们吃过粽子吗?你吃过哪些粽子?今日老师也为你们预备了许多的粽子,我们来吃吃看,跟你吃过的'一样吗?

  3、幼儿讲解并描述粽子的馅及它的味道。

  小结:

  原来粽子的品种这么丰富啊!

  教学反思:

  幼儿的爱好特别浓,能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争论的这个阶段,我应当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我会多看看多学学,让以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

《端午粽》教案9

  教学目标 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长句子。

  2.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

  3.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重点 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 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准备 课件 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为什么?那你知道怎么包粽子吗?今天咱们就跟着作者到外婆家去看看,怎么包粽子。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 (1)端午是什么时候?

  (2)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3)带着疑问读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3.同桌互读,讨论问题。 4.小组派出代表,回答问题。

  三.学习生字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认读。 2.在课文中圈出本课生字。 3.争当小老师领读生字。 4.同桌互读,检查。 5.给生字组词。 6.识记生字。 (1)加一加。(2)减一减。(3)比一比。 7.游戏巩固生字。

  四.指导书写。 1.观察字形。 2.指导书写。

  真 字最后一横要长。豆 的第一横要短 3.描红,书写。

  4.作业展示,评一评。

  五.总结

  你今天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10.端午粽

  端午 粽子 节日 中间 总是

  带回去 知道 据说 怀念 糯米

  作业设计

  1.把《端午粽》读给爸爸妈妈听。 2.把端午节的由来讲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游戏复习词语(摘苹果)。

  2.同桌互读课文,检查。

  二.美文赏析

  1.学习第一自然段,选学生读。

  2.赏析“盼着”。

  3.用“盼着”说一句话,体会“外婆盼着我们回家的心情”。

  4.学习第2,3自然段,选学生读。

  5.粽子是怎么做成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6.用“一......就......”说一句话。

  7.外婆做了哪些花样的粽子?为什么吃了之后还要带回家去,分给邻居?(体会分享的'快乐)

  8.再读2,3自然段,体会文中流露出的快乐与怀念之情。

  9.学习第4自然段,激发对传统节日的热爱。

  三.指导朗读。

  长句子的断句。学习儿歌:遇到长句不要慌。逗号换口气,句号停一停。 四.课文小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作业设计

  1.你喜欢过那个节日,为什么?写一写

  板书设计

  10.端午粽

  青青的箬叶 白白的糯米 粽子

  各式各样 花样多 热爱 思念

《端午粽》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节”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叶”等7个生字。

  2、联系实际,结合图文,了解与粽子相关的词语。

  3、朗读课文,学会读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读好长句,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与一种食物有关,大家来猜一猜是什么吧!

  课件出示谜面:一个白胖子,裹着绿毯子,腰上扎根细绳子。(同学举手猜谜)

  2、同学们真聪明,没错,这种食物就是——粽子。出示课件:粽子图片。

  3、学写生字“午”。

  (1)观察占格。

  (2)教师范写,学生口述笔顺。(区分“牛”)

  (3)学生书空、描红。

  二、结合语境,识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圈出生字,读读,想想,有什么好的记字方法。

  2、同桌或小组交流:有哪些记住生字的好办法?

  3、展示识字情况。

  (1)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

  (2)用多种方法识记。

  4、把生字放回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将课文读通读顺。学生自由朗读,标出全文自然段。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悟

  1、学习第1自然段。

  2、师:课文里外婆一到端午节就会做什么?

  (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3、师:外婆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盼着,表现外婆期待、高兴的心情)

  4、谁来读出外婆期盼的心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全班齐读第1自然段。

  四、指导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让学生认读“节、叶、米”。

  2、观察分析: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比比谁是火眼金睛,看得最认真,最仔细。

  3、师范写“节、叶、米”等字。重点指导:“竖”画的写法。(午、节、叶、米)

  “竖”画的写法:“午、节、叶”为悬针竖;“米”为垂露竖,“米”要左右对称。

  4、指导学生练习,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写。

  5、让学生练习口头组词、扩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了解传统节日

  (板书课题)有没有人知道粽子是什么时候吃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你们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呢?(学生自由举手发言)同学们知道得真多,那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还会做什么啊?(学生回答)没错,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等。(课件出示有关端午节习俗的图片)

  二、学习第2、3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指名说一说,读完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2、教师让学生画出描写粽子的句子,齐读画出的句子。

  3、分析句子。第2自然段中描写了粽子由外到里的样子、颜色、味道。

  师:箬竹就是竹子的一种,叶子宽大,是一种很好的'包粽子的材料。

  师:粽子颜色十分丰富,糯米是白白的,枣子是红红的,粽子外衣是青青的。

  师:粽子的味道呢?(又黏又甜)

  4、指名读句子。分小组比赛读画线的句子。

  5、学生想象粽子的样子,并拿彩笔在自己的图画本上画一画,比比谁画得更好看。

  6、师:齐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花样。(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7、出示: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师: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善良、乐于分享的人)

  三、学习第4自然段,了解历史人物屈原

  1、出示屈原图片,提问:有没有谁了解这个人物?

  2、老师讲解爱国诗人屈原及他沉汨罗江的历史故事。

  3、指名读第4自然段。师:谁能告诉我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啊?(屈原)

  4、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6、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

  四、学习生字“真”“分”“豆”

  1、出示生字,观察占格。

  2、学习笔顺,教师范写。(“真”里面是三横)

  3、学生书空练习,教师指导。

  五、回顾拓展

  1、全班齐读课文,指名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2、教师回顾总结:这篇课文讲了外婆给“我们”包的端午粽,以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更加了解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及其来源,课后同学们去了解一下中国的其他传统节日吧。

  [教学板书]

  10、端午粽

  热爱

  思念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花样多(红豆粽、红枣粽、鲜肉粽)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我从学生实际出发。学生们都吃过粽子,知道人们在端午节都会干什么。因此,我用谜语导入时,学生很快就猜出了谜底。通过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与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并适当地向学生普及端午节的传统文化知识。

《端午粽》教案11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教学目标:

  1、认识“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

  2、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2)多媒体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4)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三、再读课文,练习书写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

  (1)出示朗读要求。

  ①说一说课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②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

  4.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

  (1)出示:箬竹叶的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

  (3)多媒体出示生字——叶,看图学习生字。

  (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真。

  (1)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习书写。

  (2)巧记生字:笔画中横最多,中间三横才封口。

  6.研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教师提出问题: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端午粽》教案12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识生字卡片。

  2.听写生词。

  二、学习课文,感悟内容

  1.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自然段,知道了外婆包的粽子特别好吃,那么除了味道好,外婆的粽

  子还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2)指名读第3自然段。

  (3)指名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4)指名回答并板书:花样多。

  (5)练习用“除了……还有……”说话。

  (6)总结:外婆包的`粽子除了好吃,花样多,还叫我们带回去给邻居吃,看来,外婆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善良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启发谈话:人们端午节吃粽子为了什么呢?

  (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3)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屈原的资料。

  三、课文拓展,指导书写

  1.总结交流。

  (1)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那么屈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人呢?

  (2)课件出示屈原资料,了解其生平,以及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2.拓展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家乡端午节习俗资料,并和课文内容相对照,看看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不同?

  3.指导生字“真、分、豆”书写。

  (1)课件演示“真、分、豆”笔顺。

  (2)认读3个生字。

  (3)观察三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指导书写。

  四、布置作业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课文的主要内容。

  2.布置作业。把在本课中收集到的词语放在你的词语库里。课外了解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

  五、板书设计

  材料:青青的箬竹,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10.端午粽味道:清香,又黏又甜

  花样:多

  意义:纪念屈原

《端午粽》教案13

  教学目标:

  1、熟悉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熟悉2个偏旁“立”“米”。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留意读好长句子。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喜爱。

  教学重点:

  熟悉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熟悉2个偏旁“立”“米”。

  教学难点:

  1、读好长句子。

  2、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喜爱。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发爱好,猜谜导入

  1、猜谜: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想猜吗?听好了:三角四楼房,珍宝里面藏;想吃珍宝肉,解带脱衣裳。(粽子)

  2、揭题:好!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粽子有关的文章:《端午粽》。(板书课题:10、端午粽)

  这个题目里藏了这节课我们要熟悉的两个生字,分别是“端”和“粽”。有小伴侣能告知老师你是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的吗?你用了什么识字方法?(熟字换偏旁熟悉“端”,把“瑞”字的王字旁换成了立字旁就成了“端”。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熟悉“粽”字,“米”加上“宗”就成了“粽”。一般米字旁的字都和粮食有关,比如“粮”、“粽”、“糟糠”“籽”等。)

  3、读了这个题目,你的小脑瓜里都产生了哪些问号?过渡:那我们就带着这些小问号一起走进课文。

  二、探秘方法,科学识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自然段标出来。

  2、同学们读得都特别仔细,文中的词语宝宝忍不住要和你们见面了,你们熟悉他们么?(指名读一遍)

  (1)象形字识字。“米”字和“豆”字这两个字是从古代的实物演化而来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的演化过程。首先来看“米”字,它的甲骨文就像是六粒米从中间被上下分开,渐渐的中间两粒米相连,渐渐又演化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米”字。再来看“豆”字,甲骨文的“豆”字就像是把一颗豆子细分了,种皮、胚根等都有,后来又渐渐简化为现在我们所熟识的“豆”字,这两个字你记住了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心字底识字。还有两个字是心字底的字,分别是“总”和“念”。这两个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倒八字头加上口和心字底就成了“总”。今加上心字底就成了“念”,心中有所忆,口中有所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3)加一加识字。还有些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比如“节”、“间”、“分”、“知”、“据”、“带”。首先来看“节”字,草字头加上两笔(横折钩和竖)就可以了,可以组词节日。门字框里面加上一个“日”就成了“间”,可以组词时间。“八”字加上一个“刀”就成了“分”,可以组词非常。“矢”字加上一个“口”就成了知,可以组词知道。提手旁加上一个“居”就成了“据”,可以组词据说。“卅”字加上秃宝盖再加一个巾字就成了“带”字,可以组词皮带。这几个字你熟悉了吗?我们一起来带上拼音读一读。

  (4)巧用字谜识字。猜谜:一人在内,打一字。谜底就是肉字。“内”字里面再加一个“人”就成了“肉”。齐读。

  带拼音齐读生字——去掉拼音齐读、指读、开火车读——接下来,我们把生字请到词语中来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1、生字词把握了之后,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粽哪些方面的内容?(整体感知课文)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粽的用材、花样以及为什么要在端午吃粽子的'由来。

  接下来,请拿起你的书,悄悄的听老师读,我们一起走进《端午粽》这篇课文。

  2、朗读感悟。

  四、逐段分析

  (一)学习第一段。

  1、过渡:听完后,谁能告知老师,一到端午节总是去谁家?(外婆家)

  2、每一年的端午节,外婆都会煮好一锅粽子,希望着“我们”回家吃,说明外婆特别盼望“我们”回家,一家人团聚,快乐地过节。

  3、指名读,读出外婆的期盼。

  4、齐读。你们读得可真棒啊,老师也想去外婆家吃粽子了。

  (二)学习其次段。

  1、过渡:每年端午节“我们”都去外婆家吃粽子,那粽子究竟是用什么做的呢?谁来告知大家?(指名读其次自然段)

  2、(1)我们来看“青青的箬竹叶”这个词组,“箬竹叶”就是我们平常吃的粽子的皮,颜色是青色。那我们还可以说青青的()?如青青的草地,青青的豌豆等。

  (2)再来看“白白的糯米”这个词组,包粽子要用糯米而不是大米,这样包出来的粽子才会吃起来黏黏的。糯米是白色的,可以说“白白的糯米”。那小伴侣们还能说出白白的()?如白白的棉花,白白的雪花。

  (3)最终来看“红红的枣”,你还能说出红红的()?

  (4)同学们,你们“青青的箬竹叶”和“青的箬竹叶”哪个更顺口呢?那“白白的糯米”和“白的糯米”呢?“红红的枣”和“红的枣”呢?

  这类词语都是用颜色来形容事物,并且所用表示颜色的字是重复的,这样更符合我们的表达习惯。这类的词语搭配你们把握住了吗?

  3、粽子是用箬竹叶、糯米、红枣包成的,那喜爱吃粽子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指名读其次段的'其次、三句话)

  (1)我们一起来看其次段的其次句话,句子比较长,先听老师读一遍,看看老师是怎么把长句子缩短读的。(范读时停立刻读的明显一些)谁能来试一试?这位同学已经抓住老师范读的精髓了,比老师读的都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读的时候肯定要留意停顿,把长句子读短。

  (2)接着我们一起来看“又黏又甜”这个词语,粽子吃起来既是黏黏的,又是甜甜的。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如又大又圆、又细又长、又快又好)。

  4、“我”喜不喜爱吃外婆包的粽子啊?谁能把你对粽子的宠爱给读出来?(指名读、男生女生赛读、齐读)

  (三)学习第三段

  1、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粽子是用什么做的了,那除了红枣粽,还有什么粽?(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你能用“除了……还……”说一句话吗?(我除了会唱歌,还会画画)

  3、从这一段中,你能体会到“我”对端午粽有什么样的感情?(宠爱)你从哪体会出来的?(指名读第三段第三句)这一句话也比较长,你会像刚才那样断句吗?谁来试一试?“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我们一起来试试吧!看看谁最喜爱吃外婆包的粽子。

  (四)学习第四段

  1、过渡:看来大家都特别喜爱吃粽子啊。

  2、那你知道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吗?(指名读第四段)

  3、这一句话也是一个长句子,那应当怎么读好呢?谁来给大家提个醒?“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男生女生赛读)

  4、端午节是几月几日?你还知道哪些端午节的风俗?

  五、仔细观看、指导书写

  1、呈现“午、叶、真、豆、节、米、分”7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同学观看这7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老师整体范写,认真观看生字的笔画位置。“午”的其次笔横写在上半格,第三笔横写在横中线上,并且比第一横长。“叶”是左右结构,写的时候要左窄右宽第四笔横短一些,写在横中线上方一点点,第五笔竖写在右半格。留意“真”字里面有三横。“节”字第四笔横折钩从横中线开头起笔,第五笔竖写在竖中线上。“米”字第一笔点和其次笔撇分别写在左上格和右上格,第三笔横写在横中线上,第四笔竖写在竖中线上。“分”字要留意上面是个八,一撇和一捺要分开。同学跟笔书空。

  3、同学在书上先描红再独立书写,同桌互评,相互借鉴,老师巡察指导。

  4、班级展现。

《端午粽》教案14

  教材分析

  《端午粽》一文主要介绍了端午节外婆包的粽子以及端午节的由来。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语言生动优美,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浓浓的思亲、思乡的情怀。

  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形态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应运用多种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端午粽的香甜滋味,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感受文中浓浓的亲情。

  教学目标

  1.会认"端、粽、节"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会写"午、节"7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

  教学重点

  会认"端、粽、节"等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你们听过端午节吗?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你知道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吗?【课件出示相关图片:赛龙舟、喝雄黄酒、挂艾叶、吃粽子等】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叫《端午粽》,你在端午节的时候吃过粽子吗?能说说它的味道吗?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播放情境课文《端午粽》。

  二、初读识字

  1.范读《端午粽》,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注意听准生字词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2)第二遍: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并画出不理解的词。

  (3)第三遍:边读边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3.检查自读效果。

  (1)在朗读中你发现了哪些难读的生字词?找出来提醒大家。教师相机指导。

  (2)课件出示生字词,检查读音。

  端午节 粽子 总是 糯米 中间 分开

  红豆 鲜肉 带去 知道 据说 纪念

  ①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正音:"间"是多音字(jiān中间,jiàn间隔);"总"是翘舌音。

  ②去拼音读。

  ③交流加点字的识字方法。(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编字谜、做动作)

  形近字:端-瑞、粽-宗、综。

  ④摘苹果识字游戏。

  三、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

  午 节 叶 米 真 分 豆

  1.识记生字。

  2.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书空。

  3.教师范写,重点指导"午、节、真"。

  午:4画,独体字,注意两横的长短、间距,最后一笔竖要又直又正。

  节:5画,上下结构,上窄下宽,上扁下长,横平竖直。

  真:10画,上下结构,上窄下宽。

  4.学生描红、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注意纠正学生的.坐姿及握笔姿势。

  5.识字练习。(教师出示生字钓鱼游戏)

  四、感知理解

  1.指名分段读课文。

  ①指生逐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教师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

  A.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B.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C.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端午节外婆包粽子、送粽子及端午节的由来)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回家问问爸爸妈妈或查查端午节的资料,了解端午节。

《端午粽》教案15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立”“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立”“米”。

  教学难点:

  1、读好长句子。

  2、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猜谜导入

  1、猜谜: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想猜吗?听好了:三角四楼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粽子)

  2、揭题: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粽子有关的文章:《端午粽》。(板书课题:10、端午粽)

  这个题目里藏了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两个生字,分别是“端”和“粽”。有小朋友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的吗?你用了什么识字方法?(熟字换偏旁认识“端”,把“瑞”字的王字旁换成了立字旁就成了“端”。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认识“粽”字,“米”加上“宗”就成了“粽”。一般米字旁的字都和粮食有关,比如“粮”、“粽”、“糟糠”“籽”等。)

  3、读了这个题目,你的小脑瓜里都产生了哪些问号?过渡:那我们就带着这些小问号一起走进课文。

  二、探秘方法,科学识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自然段标出来。

  2、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文中的词语宝宝忍不住要和你们见面了,你们认识他们么?(指名读一遍)

  (1)象形字识字。“米”字和“豆”字这两个字是从古代的实物演变而来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的演变过程。首先来看“米”字,它的甲骨文就像是六粒米从中间被上下分开,逐渐的中间两粒米相连,慢慢又演变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米”字。再来看“豆”字,甲骨文的“豆”字就像是把一颗豆子细分了,种皮、胚根等都有,后来又慢慢简化为现在我们所熟悉的“豆”字,这两个字你记住了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心字底识字。还有两个字是心字底的字,分别是“总”和“念”。这两个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倒八字头加上口和心字底就成了“总”。今加上心字底就成了“念”,心中有所忆,口中有所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3)加一加识字。还有些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比如“节”、“间”、“分”、“知”、“据”、“带”。首先来看“节”字,草字头加上两笔(横折钩和竖)就可以了,可以组词节日。门字框里面加上一个“日”就成了“间”,可以组词时间。“八”字加上一个“刀”就成了“分”,可以组词十分。“矢”字加上一个“口”就成了知,可以组词知道。提手旁加上一个“居”就成了“据”,可以组词据说。“卅”字加上秃宝盖再加一个巾字就成了“带”字,可以组词皮带。这几个字你认识了吗?我们一起来带上拼音读一读。

  (4)巧用字谜识字。猜谜:一人在内,打一字。谜底就是肉字。“内”字里面再加一个“人”就成了“肉”。齐读。

  带拼音齐读生字——去掉拼音齐读、指读、开火车读——接下来,我们把生字请到词语中来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1、生字词掌握了之后,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粽哪些方面的内容?(整体感知课文)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粽的用材、花样以及为什么要在端午吃粽子的由来。

  接下来,请拿起你的书,静静的听老师读,我们一起走进《端午粽》这篇课文。

  2、朗读感悟。

  四、逐段分析

  (一)学习第一段。

  1、过渡:听完后,谁能告诉老师,作者一到端午节总是去谁家?(外婆家)

  2、每一年的端午节,外婆都会煮好一锅粽子,盼望着“我们”回家吃,说明外婆非常希望“我们”回家,一家人团聚,开心地过节。

  3、指名读,读出外婆的期盼。

  4、齐读。你们读得可真棒啊,老师也想去外婆家吃粽子了。

  (二)学习第二段。

  1、过渡:每年端午节“我们”都去外婆家吃粽子,那粽子到底是用什么做的呢?谁来告诉大家?(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1)我们来看“青青的箬竹叶”这个词组,“箬竹叶”就是我们平常吃的粽子的皮,颜色是青色。那我们还可以说青青的()?如青青的草地,青青的豌豆等。

  (2)再来看“白白的糯米”这个词组,包粽子要用糯米而不是大米,这样包出来的粽子才会吃起来黏黏的。糯米是白色的,可以说“白白的糯米”。那小朋友们还能说出白白的()?如白白的棉花,白白的雪花。

  (3)最后来看“红红的枣”,你还能说出红红的()?

  (4)同学们,你们“青青的箬竹叶”和“青的箬竹叶”哪个更顺口呢?那“白白的糯米”和“白的糯米”呢?“红红的枣”和“红的枣”呢?

  这类词语都是用颜色来形容事物,并且所用表示颜色的字是重复的,这样更符合我们的表达习惯。这类的词语搭配你们掌握住了吗?

  3、粽子是用箬竹叶、糯米、红枣包成的,那作者喜欢吃粽子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指名读第二段的第二、三句话)

  (1)我们一起来看第二段的第二句话,句子比较长,先听老师读一遍,看看老师是怎么把长句子缩短读的。(范读时停顿时读的.明显一些)谁能来试一试?这位同学已经抓住老师范读的精髓了,比老师读的都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停顿,把长句子读短。

  (2)接着我们一起来看“又黏又甜”这个词语,粽子吃起来既是黏黏的,又是甜甜的。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如又大又圆、又细又长、又快又好)。

  4、“我”喜不喜欢吃外婆包的粽子啊?谁能把你对粽子的喜爱给读出来?(指名读、男生女生赛读、齐读)

  (三)学习第三段

  1、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粽子是用什么做的了,那除了红枣粽,还有什么粽?(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你能用“除了……还……”说一句话吗?(我除了会唱歌,还会画画)

  3、从这一段中,你能体会到“我”对端午粽有什么样的感情?(喜爱)你从哪体会出来的?(指名读第三段第三句)这一句话也比较长,你会像刚才那样断句吗?谁来试一试?“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我们一起来试试吧!看看谁最喜欢吃外婆包的粽子。

  (四)学习第四段

  1、过渡: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吃粽子啊。

  2、那你知道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吗?(指名读第四段)

  3、这一句话也是一个长句子,那应该怎么读好呢?谁来给大家提个醒?“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男生女生赛读)

  4、端午节是几月几日?你还知道哪些端午节的风俗?

  五、认真观察、指导书写

  1、呈现“午、叶、真、豆、节、米、分”7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这7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教师整体范写,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位置。“午”的第二笔横写在上半格,第三笔横写在横中线上,并且比第一横长。“叶”是左右结构,写的时候要左窄右宽第四笔横短一些,写在横中线上方一点点,第五笔竖写在右半格。注意“真”字里面有三横。“节”字第四笔横折钩从横中线开始起笔,第五笔竖写在竖中线上。“米”字第一笔点和第二笔撇分别写在左上格和右上格,第三笔横写在横中线上,第四笔竖写在竖中线上。“分”字要注意上面是个八,一撇和一捺要分开。学生跟笔书空。

  3、学生在书上先描红再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4、班级展示。

【《端午粽》教案】相关文章:

《端午粽》教案02-04

《端午粽》教案15篇03-01

《端午粽》教案(15篇)03-02

《端午粽》教案2篇02-22

《端午粽》说课稿02-05

端午粽教学反思04-19

《端午粽》教学反思02-14

语文《端午粽》教学反思03-30

《江米粽》教案06-10